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政治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高中政治优秀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政治优秀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政治优秀教学案例

第1篇:高中政治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一、优化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学设计隔教师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障。在教学中,政治教师要建立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认真对待和加强根据课的要求设计课时教案,重视每课时学生学习活动和师生互动的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对高中思想政治实验教材进行删减、补充、延伸、合理重组教学内容。注重使用当代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充实教材内容,更新教学案例和索材,体现时代性;将重要概念、原理、观点等结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已有经验紧密联系和有效地融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建构知识。一个成功的政治教师首先要目备把握教材思路的能力,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会讲解的有条有序,才能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才能使学生理清学习思路。

二、在教学中融透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此,首先,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意识,要形成同仇敌汽的凝聚力。其次,要进一步傲发学生居安思危的优患意识面刘复杂的国内国外形势,务必增强我们的民族忧患意识,要时刻做到居安思危,跷这种意识化为报效祖国的动力。第三,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抵御西方文化殖民渗透的能力。高中政治课本中有许多适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的素材,作为一位政治教师,要积极探索,极力挖掘爱国题材,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三、创新教学方法。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彻底克服教者“包办代替”、学者“生吞活剥,的现象,应以启发式创限法为主,灵活穿插使用其他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如讨论法、问答法、读书法和自教自讲法等。同时也可以积极运用教具及现代媒体演示法,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感性认识。另外,教师也可以适当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充实课堂的内容。如辩论赛、演讲赛、知识竞赛等。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明辨是非、橄励悄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所学理论的认识。

第2篇:高中政治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1.高中政治学科由于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学中主要靠教师的灌输,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有效教学成为空谈。

2.由于政治不作为高中理科班的高考科目,导致理科学生对政治课存在偏见,学习动力不足。

3.部分高中政治教师为了应对理科班政治教学的尴尬处境,出现了表演性教学、随意性教学和压迫性教学等不利于有效教学的行为。

为了改变长期以来高二理科班政治课单调、乏味和机械的状况,让教学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真正实现高二理科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导入兴趣化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讲演中,开头的几分钟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利用好新课导入这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效的新课导入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顺利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有效性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采取幽默与讽刺的方式。法国演讲家雷曼麦有句名言:“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恰当地运用幽默艺术,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师生距离,便于师生沟通,增强教学效果。此外,也可以用时政和热点话题进行导入。高中生思想活跃,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点问题极为关注,把课本知识与时政热点联系起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案例化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兴趣、价值取向和情感体验方式。但是,走进课堂时,正如杜威所说,他不得不把他在家庭和邻里间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兴趣和活动搁置一旁,他们是有点心不甘地来到教室课堂的。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式,旨在把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理论来分析和思考问题。案例教学具有高度的模拟性,它往往只给情境、问题、条件,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这一特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有利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条件下实现有效教学行之有效的手段。

同时在案例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阶段。

这样可以为学生设定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三、板书逻辑化

板书是一门艺术,是一堂课的“聚焦点”。优秀的板书设计能够突出重点、揭示难点,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和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

图解式板书就是把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通过图中夹文或文中夹图的办法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形象直观地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课堂和谐化

第3篇:高中政治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政治生活;思维特点;课程资源

环顾眼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尤其是在政治生活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学生表现出的“学而不信”的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凸显的问题。它集中表现为他们迫于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的压力,可以记住政治常识中的知识点,掌握解题能力,但他们对所学的民主治理原理却流露出不认同、质疑或根本不相信的态度。“学而不信”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原理的接受和思想态度的转变,而且妨碍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政治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而不信”的问题,努力创设“学而有信”的政治课堂。笔者根据自身《政治生活》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学而不信”问题的成因

1.政治生活教材本身的资源相对匮乏,不足以使学生相信教材所述的原理

虽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新版政治生活的教材摆脱了传统的刻板教条,强调以学生为主线来阐述政治原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材内容在语言表述方面,说教式、刻板专业的政治表述多,而更贴近学生的语言相对较少,这就在无形中拉远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其次,由于现在减负的要求使得教材本身的阅读量缩水,教材往往是面面俱到而又浮光掠影。教材在呈现知识点方面,学生看到更多的是政治术语,缺乏鲜活的事例进行讲解。如,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表现”内容时,提到“中国的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教材并没有用具体鲜活的事例来具体说明,这样就让学生对“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内容产生了一定的不理解和不信任。

2.高中学生自身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模糊不清也是导致“学而不信”的重要因素

高中学生很多还是习惯于讲解后记忆,并不重视自我学习与知识建构,加之他们的感性思维较多,理性认识的欲望也很强,同时受生活阅历少、思维不全面等原因的影响,所以对政治生活会存在一种“你教你的,我信我的”的现象。例如,在教授“建设法治、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内容时,笔者播放了一组展现政府职能的幻灯片并分析总结:我国政府是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政府。结果底下的学生反应不一,许多学生看问题往往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用个别现象代替一般现象,产生对某些问题的误区。如果对此缺乏正确的引导,“学而不信”的现象也就很自然了。

3.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较被动以及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残余,是出现“学而不信”现象的主要原因

教材的编撰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如上海的思想政治课本是2007年的版本,一直沿用到现在,教材是固定不变的,而教师是可以发展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课程、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如果教师对教材绝对依赖,缺乏对课程资源的丰富和开发,那就难以实现“学而信之”。另外,受传统评价体系的影响。很多教师依然把卷面成绩作为考查学生最终成绩的唯一标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按部就班、谨言慎行,在这种思路指导下的教学必然会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由此可见,政治生活要使学生“学而信之”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二、如何由“不信”到“信之”的应对策略

1.教师应该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用事实说话

学生为什么会对政治生活教材内容缺乏信任呢?这既与他们的年龄、认识的深度有关系,也与他们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高中生看待一些现象时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是完美无暇的,要么是一无可取的。尤其是当今社会获得信息的渠道丰富,对于这些信息高中生很难正确地去看待。例如,在讲政府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内容时,要想让学生“学而信之”,就必须还原给学生真实的政治生活场景。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去看待现实政治中存在着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既不隐藏我们的不足,也不夸大别人的优点。如在讲食品安全问题、拆迁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环保问题、交通问题等等,引导学生认识到面对这些问题,政府并没有回避,为了解决这些改革过程中的难题,政府连续出台了《食品安全法》《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

2.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政治课堂,通过体验式教学纠正学生认知上的偏差与误区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积极努力地创设条件,将教材中所涉及的政治生活与学生的政治生活相交,这样才能迸发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的火花,情感的共鸣,才能真正地以理服人。笔者听过一堂区级公开课,课题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民主这个课题是政治生活中最难讲授的内容。这位教师并没有一上来就宣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而是先通过竞选两位不同的候选人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选举的不同方式及优缺点。再通过中国民主进程的介绍,使学生明白了民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渐近的过程。最后再通过对民主制度提出自己的方案这一教学环节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形成对“民主”这一概念相对客观的政治认知。从这位教师的成功教学案例可以看出,要实现“学而信之”作为教师要努力走进学生的生活,给学生更多的更真实的政治生活体验,在体验实践中去获得真知。

3.教师应增强自身的政治信仰,只有教师信,学生方才信

教师首先要加强专业学习,强化专业化发展,同时要提高思想觉悟。要做到以理服人,教师就必须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要有高超的教学方法,要有恰如其分的生活事例。其次,教师还应具备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对生活中有关政府的一些正面的、负面的资料要做好搜集、分析、甄别。做到这些,才有可能使自己对党的理论、政府的工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也才有可能使自己信。在课堂上,当学生对党、政府、腐败问题等有疑问时,教师不能敷衍了事,或者用大道理压下去,而应坚持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辩证、全面地认识这些问题,真正使学生心服口服。

“学而不信”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作为政治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努力去分析和寻找教学对策,使学生做到“学而信之”,让政治课真正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第4篇:高中政治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备课;课标;教材;学生;核心素养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从我们关注“教什么”到关注学生“会什么”,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到“谁的知识最有价值”再到“什么知识最有力量”,给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素养是教化的结果,是自身努力、环境影响的结果,由训练和实践而习得的思想、品性、知识、技巧和能力。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场所,如何让知识成为素养、让知识变成智慧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学校的目标。本文从高中政治备课的角度,谈谈如何渗透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备课标,夯实文化基础

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也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在新的形势下,要转变备课思想,变备知识为备知识、备能力、备价值目标。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灵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通过备课标,能够把握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基本理念。

通过读目标,增强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目标意识。

通过读实施建议,提高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操作能力。

在教学《文化生活》“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这一内容时,本人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本课教育目标细化为具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看视频《春节回家》,体会春节文化对中华民族和每个中华儿女的重要性,感受春节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增强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继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针对教学目标,本人有针对性地制定评价任务:参与课堂讨论“互联网会使传统文化丧失生命力还是增添活力”,运用相关知识论证自己的观点;列举生活中文化创新的成功案例,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并找出《文化生活》依据。依据课程标准,精巧设计教学案例,关注人文积淀和情怀,既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培养了学生崇尚真知、尊重事实、评判质疑和勇于探索的理性精神,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备教材,蕴涵自主发展

教材是教师落实课标要求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法;千教万教,教不好教材就白教”,说明了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核心素养要依托和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并适度参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主体价值关系,提高核心素养。本人在备教材时,咬定核心素养不放松,尽力创设一些思维量大且易于挖掘的教学情境,强化思维训练和思维拓展,活化课堂。

《文化生活》教学中,如果我们仅仅按照教材体系展开教学,对学生而言并不会有多大的吸引力。但如果将教材内容切入生活,从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从民族节日看民族文化、感悟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等角度选取实例,谈怎样对待传统文化,探寻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分析当代中国人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我心中的道德模范,我是一名志愿者等,则会激发学生进一步钻研相关法律、民俗、文化的兴趣,提升他们搜集、整合、展示资料的能力,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中,坚守民族传统文化的本土价值与情怀。提升了学生在乐学善学、珍爱生命、健全人格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三、备学生,贯彻社会参与

备课时要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状态水平和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愿望,把教学定位在“最近发展区”,同时要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使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

一是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的现状、过去和未来,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从学生起点、知识和能力素养入手,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学生是否具有学习的自我管理组织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水平和态度。

二是多途径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共性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个体之间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通过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态度和观念的养成。

三是为“学困生”提供特殊服务,了解他们成长的内因和外因。每个学生的内部世界与他人生活与学习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等外部世界是密不可分的。备课时,多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已有的认知结构,多设计环节,让“学困生”敢于走上讲台,感受课堂学习生态,提升素养。

在备学生环节,要多设计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社区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广泛而深刻的亲身实践过程中,锻炼能力、体验生活、领悟人生道理,有利于学生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顺利转变,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和社会担当,深化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政治课堂上得到培养和升华。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一个系统工程,备课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通过备课渗透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能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真正培养学生成为能判断会选择,能理解会反思,能包容会合作,能自律会自主等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备课.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ThomasL.Good,Jere E.Brophy著.陶志琼译.透视课堂(第十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