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智慧化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 “清洁城市”的智慧 信息化技术下的智慧城市与智慧校园建设研究 智慧城市评价系统的设计研究 用智慧的理念看“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与智慧园区的发展 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的“细胞单元” 智慧照明,光影下的智慧城市 基于智慧城市的知识社区研究 城市的智慧化演变 智慧城市的管理之道 基于SOA的GIS让城市更具智慧 智慧城市:以人为本,实现城市的无限“智慧” 全球智慧城市系列(五)智慧城市中的教育 智慧城市的“深圳模式” 城市应急中的“智慧” 浅析智慧城市的发展 2013智慧城市的背后 IBM的智慧城市之道 智慧城市的交错时空 读懂城市的智慧内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0129.
[2]雷之宇,朱训宇,张麟.Java实用组件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林胜利,王坤茹.Java优化编程[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4][美]HERBERT S.Java编程Cookbook[M].张君施,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5][美]JOHN 2.0应用程序调试[M].陈缘,邹建峰,郑琼,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6]武俊生.双基、改性双基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3,36(2):3539.
[7]梁爱虎.SOA思想、技术与系统集成应用详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8]薛辉,邓军,叶柏龙,等.分布式数据交换平台在电子政务中设计与实现[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2,35(6):4447.
[9]文雄军,刘树锟,廖曙光.智能公交系统电子站牌的研究与设计[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2,35(5):4246.
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这里召开中心城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动员大会,目的就是要对中心城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进行再动员,大力推进综合执法、联创联建和市民自治“三位一体”的城市创建工作,以实现创“国家生态园林城“的总目标。为开好这个动员大会,会前,杨市长主持召开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专题办公会,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并对启动综合执法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宋书记也高度重视综合执法工作,要示强力推进此项工作,这足以说明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也表明市委、市政府的态度是坚决的。今天的会,既是动员会,也是誓师会。刚才,定明常务副市长宣读了《宜春市中心城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实施方案》,胡琳副市长就我市开展“启动综合执法、优化社区环境、迎新春佳节”活动及今年春季绿化工作两个战役作了工作部署,希望大家认真落实。袁州区政府、市城管局、市公安局、市文化局等和位同志作了表态性发言,都讲得不错。希望会后大家能够迅速形成合力,大力支持城管综合执法,共同创建文明社区的新局面,按照杨市长专题研究综合执法的会议精神,我在这里谈几点意见。
一、把握时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城管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重要性必然性
目前,在全国许多大中城市相继推选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顾名思义,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就是将与城市管理密切相关的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城市绿化、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环境保护、公安交通、文化市场、卫生、交通运输、民政等方面的法律规章定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实行统一执法。
我市实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是农运会后巩固提高创“三城”成果的必然需要。两年多来,为了迎接农运会,我们开展了迎农运、创“三城”工作,在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去年,我们取得了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的称号,宜春城区的面貌得到了大力改善,品味迅速提升,农运会期间得到全国各地朋友交口称赞。那么,宜春城的面貌如休巩固提升?这是广大市民向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课题,也是市委、市政府必须回答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宋书记、杨市长在农运会之前就在思考,要求有关部门研究这个问题,并组织有关部门到全国其他城市进行了考察。那么,对外学习考察得出的答案是什么呢?一是加大城市执法的力度;二是提升市民自治的水平。根据全国其他城市的经验,从我市实际出发,市委、市政府及时提出了5年要努力争取实现“国家生态园林城”这个更市制创建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先要达到创建国家级的文明、卫生、园林城市这些标准,显然不能维持原有的创建机制了,为此我们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城市管理机制,也就是说,要形成“内外结合、法德并举、三位一体、四级联创”这么一个齐抓共管格局,确保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品位迅速提升,确保“国家生态园林城”这个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其中,联创联建是动力,市民自治是基础,综合执法是保证。没有综合执法作保障,就不可能确保城市管理有序,不可能提升城市品位,也难以实现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的奋斗目标。因此,搞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是我们如何巩固提升创“三城”成果一个必然要求。
第二、实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载体。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体现了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明的程度。城市要发展,就必须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在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尤其要加强城市管理。城市管理跟不上,城市化就是一句空话,城市发展也将会落空。城市的发展首先要表现为人气旺盛,人气不旺,没有足够的人群聚居在这里,怎么能成为城市?因此,必须要创造一个让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的良好生活、居住环境。另外,城市的发展必须依托于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推进工业化。没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生产环境,招商引资时就没有人愿意光顾。农运会之后,我们招商引资的形势更好,主要还是因为宜春的城市环境变美了,知名度更大了。过去别人说到宜春,不知道在哪里。现在问起新余在哪里?人家会说在宜春旁边。通过农运会的强势宣传,宜春知名度确实提高了,但只有我们投资环境变好了,才有可能顺利招商引资,才可能促使城市更好地发展。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要形成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要构筑一个和谐的社会,靠什么?靠管理,尤其要靠城市管理。随着城市迅速发展,城市管理不能再杂乱无章,必须走向依法治市、依法管理的轨道,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路子。如何走向规范化、法制化?推行城市综合执法,就是一种有效举措,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实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是城市管理机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原来城市管理的部门多,行政执法的部门也多,但往往由于部门多,反而容易造成执法效率低的现象。各相关部门有利的争着办、无利的都不干,“三个和尚没水喝”。同时也容易出现重复执法、交叉执法和扰民执法,执法的成本也高,这些都是已往我们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弊端。针对这些弊端,国务院已经下发文件,要求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目前全国已有23个省79个市3个直辖市推进了综合执法,实施了相对集中执法权的试点工作。我们正是顺应这种改革大潮,走上了推行综合执法这种新的改革之路。显然,这种改革有利于加大依法治市、依法行政的力度,也有利于建立一个“精简、统一、高效”的城市管理机制,更有利于维护群众的利益,真正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一项城市管理的改革,也是国务院要求地方大胆创试的一项工作,更是城市管理规范化的必然选择。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进行了充分研究和论证。杨市长也特别关注这项改革,作出了深入思考。今天,他在百忙意赶到会上来,这也说明了他对综合执法这项工作寄予很高的期望。因为它是一项实践性工作,也是一个新鲜事物,而且只能做好,不能办坏,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同时要有强烈的紧迫感与责任感,切实把这项工作做好抓实。
二、明确职责,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
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是一个新生事物,正处于改革试点过程之中,可以说是一种并不很成熟、很完善的城市管理机制。从全国来看,行政执法权相对集中的范围各不相同,有“7+1”、“8+1”、“12+1”等多种模式。而我们推行的“17+1”模式,范围更广,也更科学,实施管理不够,扎根基层,贴进现实,这在全国也是首创。当然,还需要不断完善,这就要求我们给予足够的关心支持,市委、市政府也应高度重视。杨市长明确指出城管综合执法支队成立后,在工作经费上财政必须给予绝对保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不能走以前的老路。我们过去执法一直强调“收支两条线”,但是在全国相当多的地方没有完全取消,都留了不少尾巴,至少有返还,只是返还比例越来越少。但是,这次综合执法要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规定,经费上由财政保证,这样才有利于客观、公正执法。当前,市委、市政府正在酝酿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而综合执法支队已经确定为今年重点保障单位,每年都要千多万元经费支持,这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充分表明政府下了很大的决心。既然市政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都给予了倾斜支持,我们就更应该珍惜这次改革成果,不仅可以我们的城市管理好,而且可能成为全国的典型。所以说我们各部门单位要从讲政治大局的高度来认识综合执法问题,支持关心综合执法工作,无条件地服从综合执法行为。被剥离综合执法权的部门更要理解并主动地配合好这项工作,推行综合执法之后,从职能部门转移出来的只是执法权,分离出去只是执行工作,决不是不再让你们管这个事情,相反,是要促使你们腾出更多的精力放在管理和审批等方面,想出更多的办法来,努力把行政执法工作做得更好。做为袁州区政府和街道更应该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因为推行综合执法,本身就是在帮袁州区和街道做工作。综合执法的平台在街道,对街道做发各项工作都是有利的,所以街道更应该为综合执法支队解决困难,多做落实工作,确保这支队伍真正发挥作用。宣传、新闻单位也应该加大综合执法、联创联建的宣传力度,营造一个浓厚的气氛。杨市长提出要开展一个专题宣传月活动,尽量把声势造大,做到家喻户晓,让市民明确我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目的就是让全体市民都参与这项工作,先自己做好,然后监督有关部门与其他人。城市管理就是市民为主体,社会参与,所以宣传部门一定要及时跟进,努力把宣传工作推上去,主动报道,积极组织。总而言之,要树立大局观念,全力以赴地支持好、配合好、服从好综合执法这项工作的开展。
第一、要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一是理顺好市、区两级的关系,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实行管理重心下移,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明确区和街道的职责,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袁州区要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折不扣地完成有关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工作任务。街道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城市管理上,放在配合城市综合执法的工作上,放在创建文明社区和引导市民自治上,理顺条与块的关系,做到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立足社区,强化城区。
撤地设市才短短5年时间,我们的工作重心还没有完
全转移到以城市为主上面来,但市委、市政府的思路很清晰,宋书记、杨市长多次强调要把市本级这个“心”做强做大,要求市直各部门务必把工作精力放在市本级,只对县市工作起指导作用,坚决把“心”搞起来。除了市本级,袁州区政府和各街道要明确自己在“心”里的位置。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真正推动城市管理进步的力量还是在袁州区和街道,你们是主体,一定要站在主人翁主场上主动做好这个工作。目前市委、市政府、城管委、城市创建领导小组给区里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条件,给予很大的外力支持,你们要很好借助这些外力,设法把内部因素提高增强。
第二,各个部门要理顺职责,尤其是被剥离了全部或部分行政执法权的部门,必肌全力配合综合执法工作。各部门不得重复行使已由城管综合执法机关集中行使的行政处罚权,重复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一律无效。对于造成重大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还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决不姑息手软。
第三,要理顺综合执法与职能部门的关系,健全运行机制,做好工作衔接。首先,开展城管综合行政执法后,有关职能部门的行政执法权全部或部分被调整给了城管综合执法部门,这样就可以促使职能部门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研究如何加强管理的问题,庞大的综合执法机构就是维护职能部门行政执法权的生力军。原来几个人、几十个人,现在增至几百人,行政执法只会搞得更好,在省里也肯定会有位置。原来没办法执的事,现在可以执行到位,其他地市还是分散执法,有些行政法规是无法执行到位的,仅仅靠这些人也是管不到位的,前脚执了法,后脚又来了。因此,推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不仅不会削弱职能部门的管理力度,还可以使之腾出更多的精力来思考和提出如何强化管理的策略。其次,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树立执法为民、执法利民的思想,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执法队员不仅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具备良好的法律、业务知识,还要有扎实的工作作风,同时要注重执法队伍形象,要敢于得罪人。从我们纠风工作调查来看,往往执法任务多的单位,测评的时候排位就会往后靠,原因就在于管理的事多,得罪的人肯定也多。当然,不能排除在执法过程中,确实有少数同志没能做到公正、公平执法,以致影响不够好,所以别人一想到这些,就会以偏概全,测评的时候就打叉。其实老黄牛似的无私奉献的执法工作人员也很多,市民看到的只是坏印象。因此,新队伍一开始就要注意形象,不要让人家形成定型思维,先入为主,务必进一步强化文明执法与严格执法相结合意识,既要严管重罚,不为利益所驱,不为权势所动,不为困难所却,还要规范执法程序,从小事抓起,从平时抓起,打牢基础,养成习惯,做到文明执法,彻底克服和消除各种不文明执法行为。对损害队伍形象的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处理。同时,要抓好监督机制建设,把廉洁、文明执法当成综合执法队伍的生命线,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监督机制,规范执法行为,使执法队伍始终保持队伍旺盛的生命力、较强的战斗力,最终把队伍建设成为一支“政治可靠、思想合格、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形象良好”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
三、全民动员、齐抓共管,切实把综合执法、联创联建和市民自治有机结合起来
实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开展联创联建文明社区,实施市民自治,是城市创建工作的一个有机整体。2003年启动的“迎农运、创三城”,历时一年多,取得了显著成效。指挥部、专项组、四片一区、路段单位的组织框架及“三级负责、三级监管”的运行机制得到了充分发挥,“政府组织,社会参与,市民为主”的创建原则也得到了较好体现。农运会结束了,我们推出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联创联建文明社区和市民自治“三位一体”城市创建工作运行机制,是一种承前启后的强化城市管理的有效举措,也是一个全新的运作机制,可以概括为“内外结合、德法并重、三位一体、四级联创”十六个字。四级联创具有两层意思,市、区、乡(镇)、居委会四级联创共建是一层意思,帮助、指导、督促、抓落实四项职能齐抓并行是另一层意思,帮助、指导、督促、抓落实四项职能齐抓并行是另一层意思,目的就是要既依靠市民为主的内力奋斗,又依靠外力帮助;既依靠法制管理,又要依靠市民自治,做到相互配合,形成“无隙化”管理城市,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今天我们在些召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动员大会,正式启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同时,还要以此为契机,动员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掀起社区联创联建和市民自治的新,将城市管理与创建工作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一是要把综合执法与联创联建紧密结合起来。综合执法、联创联建的平台都是在街道和社区,工作的范围与对象是相同的,内容也基本相同,所以综合执法和联创联建应当有机结合起来,联创联建要依靠综合执法的强制力,综合执法要借助联创联建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协调的配合力。凡是要推到社区的战役,都要由城管委办与创建办共同来抓,努力推向社区,真正把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实现无隙化管理,上综合执法顺利推进,让宜春城由内至外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二是要把综合执法与市民自治紧密结合起来。城市综合执法是他律性管理,市民自治属自律性管理。要加强一个地方的管理,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必须坚持他律和自律有效结合,缺一不可,光有他律,没有自律,你管不过来;光有自律,没有他律,自律不会做好。城市管理就是自律和他律的结合。加强城市综合执法的过程中,各个街道社区要抓好自治工作的建设,这也是个新鲜事物,形式可以多样。我们灵泉、秀江街已经推出一些新的作法,并提出了“辛苦我一人,方便千百家”的口号。一些退休老党员、老同志和下岗、低保人员在自愿、义务的情况下,自学组织起来参加巡逻队,这对督促、检查城市环境卫生,维护社会治安都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是我们综合执法的有力补充和延伸。这种群众自律性管理的形式还应该多样化、活跃化,社区建设就是要靠群众自律来支撑。应该看到,在三者关系中,市民自治是基础,联创联建是动力,综合执法是保证。综合执法只有与市民自治真正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实效。
四、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打好春节前后两大战役
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是顺应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的新趋势,以公众参与和志愿服务为社会基础,以城市环境秩序行政管理资源跨部门整合联动为体制前提,以发挥政府规范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为运行保障,构筑政府、个人、非政府组织和社会企事业单位四位一体,集城市环境秩序问题发现防范、处置整改、监督评价于一体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动员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的总和。
推进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目的在于实现“两个目标”,完成“三个转变”,夯实“五项工作”,实现由城管单一管理执法模式向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公众城管”、“善治城管”模式转化。
“两个目标”分别是:进一步整合政府城市环境秩序建设行政资源,变末端管理执法为全流程管理;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将环境建设和维护责任回归社会,建立健全各类社会单位全面履行城市环境秩序维护主体责任、社区履行协管自治责任、政府履行规划、管理、执法责任的城市环境秩序管理新格局,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
“三个转变”分别是:公众参与由事后、事中的象征性、动员式的被动参与向事前的决策化、主动化、组织化的参与转变;政府在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过程中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合一”向“三权分离”的转变;市场机制在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建设中的潜在优势向现实优势的转变。
“五项工作”分别是:建立和完善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体制、优化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的运行机制、搭建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参与平台、拓宽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的参与主体,强化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的政策、资金和人才保障。
二、北京城管推进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北京城市管理在推进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突出体现在城管志愿服务蓬勃发展,公众参与体系初见雏形,城管进社区不断深入,城市环境秩序显著改善,得到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但是,当前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的水平与“三个北京”建设对环境建设的新要求、与建设世界城市战略任务相适应的环境建设新标准、与人民群众对环境建设的新期待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推进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的行政资源统筹还不到位
受对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科学内涵认识的局限性影响,在推进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的过程中,北京市城管部门更多采取的是各个击破的定向战术,并没有对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进行系统科学的设计,造成社会化管理艰难推进,在动员、组织市民参与的层次上徘徊。一方面是规划、建设、市政等直接影响城市环境建设的前端审批、建设和管理部门对规划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估和参与明显滞后;另一方面是社会工委、社会建设办、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综治办等这些专司社会建设、流动人口管理的职能部门也没有适时加入到管理队伍中来,形不成推进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的行政资源合力,造成城市环境秩序建设中的“人、物”分离现象长期存在。同时,依靠城管部门组织起来的庞大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也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推进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闭合循环
目前,城市环境秩序建设中的公众参与,数字化城市管理,其着眼点都在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城市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强调的是事后处置,而不是对整个城市存在的系统性和全局性的环境问题进行宏观监测,也就无法从源头上将城市环境秩序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推进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仅仅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发现城市环境秩序问题还不够,还必须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有效防范问题的发生,引导其有效参与处置城市环境秩序问题,并对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各类环境问题的处置结果加以监督评价。也就是说,推进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要根据城市环境秩序问题的发现、处置、监督、评价等多个环节展开,特别是要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自身优势,强化事前参与城市环境秩序治理的决策制定,切实履行相应的评价、监督职责。
(三)推进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的市场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分工精细化的产物,完全依靠政府行政执法,不仅难以保障城市良好的环境秩序,还可能在无形中扼杀城市经济发展的巨大空间。实践证明,在推进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不仅可以有效减轻政府的执法压力,还可以降低政府与执法相对人直接冲突的概率,而且有利于培育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在推进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过程中,不仅像小区卫生保洁、车辆停放、秩序管理、绿化养护、河道污染物清理等已经市场化的领域要进一步提升其市场化水平,而且大量非市场化的领域也急需引入市场机制。城管执法部门要做的就是要明确城市环境秩序建设的标准并加强监督执法,确保社会力量根据执法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的要求,规范作业行为,确保外包服务的质量。
(四)急剧增长的流动人口尚未纳入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范畴
2010年7月,北京市政协的一项调研显示,近年来,北京市人口快速膨胀,“十一五”规划确定2008年常住人口总量要控制在1625万人,2009年底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已达1972万人。“十一五”前4年本市人口年均增长54.3万人,比“十五”期间年均增长近20万人。新增人口中70%是流动人口,21.7%属于户籍迁入。调查显示,在京接受义务教育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已由2000年的9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41.8万人,占学生总数的40%,其中66.9%在公办中小学就读,有些区县教育支出经费的一半用于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居区存在较为严重的治安隐患,2007年全市共打掉以地缘纠合的流动人口犯罪团伙870个,同比上升33%,全市流动人口涉案数由2001年的35314件增加到2008年的56098件,占全市案件的比重由71.4%上升到89.5%。大量外来流动人口的聚集无疑也对城市管理秩序构成了严重威胁。在推进首都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过程中,属地化管理必须要突破户籍人口的局限,改革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分管模式,在街乡、城乡社区范围内,建立全新的、没有户籍身份限制的、以政府依法行政、公民依法自治、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公共环境秩序管理和服务的整合型、互动型人口治理新模式。
三、推进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健全城管执法长效机制
借鉴国内外推进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的成功经验,顺应当前北京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总结北京城管在实施重点地区长效监管、部门之间长效协调、应急工作长效发挥、矛盾排查长效化解、社会力量长效发动等城管执法长效机制建设的基础上,建议从强化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的组织领导体制、加强资源整合、完善运行机制、加强平台建设、完善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加快健全城管执法长效机制。
(一)强化对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的组织领导
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北京奥运期间环境秩序建设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市级统筹、部门协同、属地管理的职责分工体系。建议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市有关部门参加的市政府环境秩序建设领导小组。充分调动规划、建设、国土、环保、发展改革、社会建设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和谋划城市环境秩序管理的积极性,为推动城市环境秩序管理的公众参与、城市环境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环境秩序决策等搭建高位协调沟通与决策平台。充分发挥城管职能作用,最大限度整合管理资源和执法力量,健全多部门协作的重点地区长效管控、综合治理长效推进、应急保障长效发挥的环境秩序保障体系。
(二)加强资源整合,打造推进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的三大合力
整合推进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的行政资源,拓展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的链条。在城市规划建设上,要建立健全重大规划、建设项目审批事前征询城管执法部门的意见制度,探索建立规划建设实施环境影响评估机制,力争从规划建设源头上减少后期环境秩序问题的发生。要进一步强化规划、国土、建设等前端审批管理部门的日常监管职责,建立健全查处违法建设的部门联动和协调机制,有效弥补城管执法部门在违法建设认定、处罚等方面的职责空缺。在城市日常管理上,要进一步赋予城管执法部门向相关职能部门反映城市规划建设重大缺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的权利,发挥城管执法部门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的信息优势,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建设的矫正机制,避免城市环境秩序问题的反复发生。要进一步调动规划、建设、国土、环保、发展改革、社会建设等相关职能部门动员社会资源的行政资源优势,实现由部门动员的社会化向部门联动的社会化转变,进一步拓宽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的广度和深度。
整合推动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的社会资源。抓住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发展机遇,充分依托社区建设、枢纽社会组织建设、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志愿服务工作队伍建设,两新组织和商务楼与党建工作创新,全面提升城管执法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在参与形式上,坚持政府引导、社会主导、居民为主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基本原则,变单纯的城管组织活动为社会组织活动,使市民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维护环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在深入总结公众参与和志愿者服务实践经验基础上,借鉴国外大都市充分利用非政府组织加强城市管理的成功经验,鼓励、扶持和培育一批有社会影响力、品牌知名度的非政府组织。借鉴韩国的做法,充分尊重流动摊贩的生存权利,正视其社会弱势地位,允许和鼓励他们成立类似“首都流动摊点业主联合会”的社会组织,以维护自身利益,实现自我服务和管理。民政、社会建设等职能部门要引导其建立和完善合法合规的组织章程、维权方式和程序,逐步建立和完善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定期沟通与协商机制。
整合推动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的市场资源。根据公共服务的具体属性,明确服务外包的具体方式和程序。可以考虑先在中心城区选择部分区域进行试点,全面采集相关服务商的基础信息、运行效果,为建立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市场资源数据库做准备,进而制定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的市场准入制度。在此基础上,鼓励、支持和引导参与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的市场主体建立和完善符合城市发展需求、与企业特点相符的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提升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的市场化水平。
(三)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的运行机制
建立和完善由城管执法部门牵头的动员机制。由市级城管执法部门牵头成立北京市城管志愿者协会,统领全市环境秩序建设志愿服务工作,各区县政府、管委会设立分会,街道、乡镇设立联络站,力争用3-5年的时间,将全市公众参与率提升到20%。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与环境秩序建设的有机结合和有效对接,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激励机制,相关经费纳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加快建立环境秩序建设公共治理结构,构建“政府指导、部门监管、社区自治、群众参与”的管理格局。借鉴“崇文模式”,坚持权力下放和工作中心下移,把街乡作为履行环境秩序建设职能、提供公共服务、解决环境秩序问题的前沿和平台,强化城管服务和监督职能,建立具有不同区域特色的街乡治理模式。
建立和完善推进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的多元参与机制。要根据社会公众、社会企事业单位、流动人口等不同参与主体的特点,分别搭建其参与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的特定平台,建立健全分类化、分层次、多元化的社会参与机制,提高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根据参与环节和程度的不同,进一步搭建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的决策参与平台、执行参与平台、监督评价平台,进一步丰富各类主体参与的内容和形式,调动其内在积极性。要根据重点地区、重点大街、重点点位和一般区域等对环境秩序管理的不同要求,有针对性地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环境管理,不断总结和优化重点地区的管理经验,树立若干典型,以便在全市类似区域推广普及。
建立和完善推进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的运行保障机制。一要建立和完善法制保障机制。制定和完善推进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标准、考核标准、管理标准,研究制定《北京市推进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的办法》,对城管执法部门在推进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职责权限、运行保障、志愿者队伍管理等加以明确,确保城管执法机关在管理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要建立财税保障机制。联合财政、税务等部门,研究制定针对各类参与城市环境秩序维护和建设的社会单位、非政府组织的奖励或税收减免政策,对高质量提供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的服务商给予相应税收减免、固定资产折旧、技术创新等政策支持。三是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支熟悉城管执法工作、精通城市管理、善于做群众工作、擅长社会管理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队伍,进一步增强城管执法队伍在推进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方面的前瞻性和持续性。此外,要逐步建立城市环境建设管理重大问题决策的社会沟通机制;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健全社会评价机制;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强化宣传动员机制。
Abstract: Model of "Working and Commerce Integration" which aimed at cultivating to the union of high quality skilled talents is explored by Suzhou Institute of Trade & Commerce based on practice. The paper raised principles about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 Exhibi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Major, then put forward a curriculum system which contains three core skills of marketing,planning and services and four major fields of exhibition, convention, enevt and incentive travel.
关键词:工商融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核心技能
Key words: Model of "Working and Commerce Integration";the Exhibi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Major;curriculum system; core skill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177-02
0 引言
随着会展业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急速上升,我国从2004年4月15日教育部批准上海师范大学成立全国第一个会展管理系以来会展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行业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会展人才紧缺的局面并没有得到缓解。高职院校是培养基层会展人才的重要基地,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经贸学院”)经过多年探索建立了能“工”会“商”的工商融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工科专业群学生的职业能力中融入管理、财会、营销、经济等通识能力,在商科专业群学生的职业能力中融入工艺、流程、工具、平台等技术素质。该校于2010年开设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其课程体系中虽然也融入了《计算机平面设计》、《网页制作》等工科课程,但与会展实际的工作任务无法衔接,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实用性不强。因此,有必要对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探讨,结合学校工商融和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更科学的课程体系。
1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现状
随着各高校会展专业的开设,对会展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也发展迅速。饶雪梅(2003)提出会展专业课程体系应分成公共课、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知识四大模块。周国忠(2008)将会展专业课程体系分为模块课程、项目课程和实践过程系统化课程三大体系。肖婷婷等(2010)对上海、武汉等地的在校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得出会展营销课程的学生支持率高达95%。魏仁兴(2010)提出要在分析会展活动典型工作内容和能力的基础上构建课程体系,发展职业能力。陈平(2011)指出要构建凸显会展服务、会展营销“双核”技能的高职会展专业课程体系。黎玲(2013)认为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分为职业公共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职业操作课和职业选修课五个模块,其中,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职业操作课的课程设置应考虑会展类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赵宁(2015)指出应结合会展行业实际,构建层次模块+基础模块+实践模块的课程体系。
经贸学院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由职业素质类课程、职业知识类课程、职业能力类课程、职业拓展类(工商融和类)课程构成,总计42门课程,对经贸学院2010-2015级,共242名学生进行的课程设置情况调研显示,学生支持率和满意度较高的专业课程有会展概论、会展策划与实务、会展营销、节事活动策划与组织、会议运营管理、会展文案设计;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的课程有苏州话、导游基础、导游法规、旅游地理等,此外,学生还希望开设会展接待服务、场馆管理、展台设计、奖励旅游等课程。
2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2.1 体现工商融和特色
课程体系设置要体现工商融和的特色,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是一个需要文理兼修的专业,会展行业要学生既懂会展策划、会展营销和会展服务等商科的知识,又要掌握一定的会展设计技能,故应开设广告策划、平面设计、CAD制图等工科课程。工商融和的课程体系有利于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既保证了专业知识的广度,又体现了专业知识的深度,能更好地满足会展行业的岗位需求。
2.2 涵盖展览、会议、节事活动和奖励旅游四大领域
会展活动主要有展览、会议、节事活动和奖励旅游四种形式,会展专业的学生要有宽泛的理论知识,要对会展活动十分熟悉。所以,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涵盖展览、会议、节事活动和奖励旅游四大领域,保证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结合这四大领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开设会展策划、会议运营管理、节事活动策划与组织、奖励旅游等专业课程。
2.3 凸显会展服务、策划、营销三项核心技能
会展行业对人才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会展专业人才除了具备宽泛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独特的策划创意能力和娴熟的营销技巧。因此,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凸显会展服务、会展策划与会展营销三项核心技能,以满足会展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
3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与内容
根据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分成职业素质类课程、职业知识类课程、职业能力类课程、工商融和类四个模块(见图1)。
3.1 职业素质类课程
职业素质类课程是会展策划与管理人才基本素质的培养课程,主要是学校要求的通识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类、心理健康教育、英语、应用文写作、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体育和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共11门课,3分。这些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3.2 职业知识类课程
职业知识类的课程主要是与会展行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会展概论、会展英语、会展文案设计、会展策划与实务、会展营销、会议运营与管理、节事活动策划与组织、奖励旅游、会展行业研讨、场馆运营与管理、会展接待与服务等14门课,48学分。这些课程涵盖了展览、会议、节事活动和奖励旅游四大领域,也包含了沟通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方面的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养,要求学生掌握会展活动的基本运作过程,能进行展览、会议、节事活动和奖励旅游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3.3 职业能力类课程
职业能力类课程是职业知识类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是实践教学的主体部分,包含专业认知实习、会展礼仪实训、会展营销实训、办公自动化实训、会展策划与实务实训、校园展会实训、会展现场运营实训、会展文案设计实训、会展行业工学交替等10门实训课程,58学分。实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会展岗位的职业能力,通过职业能力课程的学习,锻炼学生策划、营销和服务三项核心技能,基本能够策划展览、会议、小型节事活动和奖励旅游,做好这些活动的营销和服务工作,实现与行业的无缝对接。
3.4 工商融和类课程
工商融和类课程以工科课程为主,旨在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意策划能力和动手能力,包括广告策划、计算机平面设计、PHOTOSHOP、网页制作、展台搭建与装饰、会展设计模型创作,6门课程,24学分。通过这些工科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懂得一些技术,掌握一定的展台设计技巧,能工会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就业面。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四个模块是相互联系的整体。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展览、会议、节事活动和奖励旅游四大领域有深入的了解,基本掌握会展策划、营销和服务的技能,能够从事会展行业的相关工作,为行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勇,肖轶楠.我国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J].旅游科学,2005(2):75-78.
[2]杨燕.英美会展专业课程体系探讨及其对中国会展专业建设的启示[J].人文地理,2012(5):153-156.
[3]魏仁兴.会展策划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探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8):49-54.
为保证广安大街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做好拆迁居民安置工作,经市政府同意,将部分开发企业现有的拆迁房源作为广安大街拆迁专项用房(以下简称专项用房),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专项用房享受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扶持政策,即土地行政划拨,2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半征收。
二、专项用房专项提供给广安大街市政工程被拆迁居民选购。被拆迁居民如要享受本市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可购买专项用房或经市政府批准上市的经济适用住房,并凭所在区政府出具的证明到开发企业购房。
三、专项用房价格由市物价局会同市建委按经济适用住房定价原则审定。开发企业不得以任何方式变相提高价格。
四、市建委、计委、规划委、国土房管局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对专项用房的工程质量、审批手续等项内容进行审核,并督促有关开发建设单位按要求完善。崇文区政府和宣武区政府根据审核结果,对专项用房的价格、质量、配套情况等项内容进行认定,满足拆迁居民入住条件的房源,由区政府分期分批公布。
五、被拆迁居民凡购买区政府公布的专项用房,具有经济适用住房产权。产权发证部门依据购房合同和购房人付款凭证,在30日内颁发产权证。开发企业负责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六、广安大街拆迁工作完成后,开发企业将购房人证明和销售合同报区政府核准汇总,开发企业凭区政府出具的证明,统一按照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办理土地划拨及有关费用的减半征收手续,并可按京财税(99)1201号《转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房地产市场税收政策的通知》,享受有关财税减免政策。开发企业购买的拆迁房源专项用于广安大街拆迁的,按照被拆迁居民实际购房面积免收开发企业购买房源发生的有关税费。
七、对于部分房屋已交纳的土地出让金等费用,由征收管理部门退还或在开发单位后续建设项目中抵减,已享受返还或免收政策的开发项目,不再抵减。
八、专项用房的物业管理费用执行市京价(房)字〔2000〕163号《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办法(试行)》规定的经济适用住房物业管理收费标准,并按规定的期限收取。任何单位不得以拆迁安置为由,一次收取长期的物业管理费和供暖费等费用。
“智慧城市”于2008年由IBM公司首次提出,在我国被认为推动新型城镇化、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程速度非常快,智慧城市建设在中国领先也有不少城市,如: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武汉市、宁波市等,已成为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典范。 “智慧”为人们创造了太多的想象空间与完美的特性,但在实际的智慧城市化进程中仍可能产生“非智慧性”现象。如今关于智慧城市研究与实践存在着技术化倾向严重、与信息化城市概念混淆、生态环境因素考虑欠缺。因此,生态理念的提出,确定“智慧”与“生态”二者存在必然的关联性,必须将智慧城市与生态发展相结合,以“智慧生态城市”来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以解决人口健康问题、商业系统的效率问题、交通拥堵问题、水资源的利用问题、能源问题以及各种因素相互关联的挑战。通过这些基础性的理论研究,促进城市的智慧化和生态化的和谐发展。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提高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互通、全面信息感知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提升公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这一定义未提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对经济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一、智慧生态城市的概念
“智慧”二字包括常规智慧和应变智慧、道德智慧和自然智慧。首先是能力方面,智慧是指效率、竞争力、预见性、创造性,是人与社会融合发展的综合能力;其次是结构体系方面,智慧是由知识结构体系、智力和非智力体系、方法和技能体系等多个子系统的构成的错综复杂综合系统;角色关系方面,智慧是处理人和人、人和自然环境、人和地域等关系时,最大限度地整合竞争与协调的关系,沿用自然和生态关系的和谐,如智慧旅游减少了游客的盲目性,提高了旅游的预见性,促使旅游产业生态化。
智慧生态城市不是简单地“智慧城市+生态城市”,而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整合发展的完整模式,是将智慧特征与生态特征融为一体并予以升华,以和谐作为其核心内容,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起点,从经济上、生活上和管理上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催生大规模新兴产业、引发新一轮科技创新、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通过上层设计进行整体规划建设路径,采取高新技术做为支撑对管理能力进行再升级,构建新型的商业模式和体系加强产业活力,最终全方位地提升城市的智慧化运作水平”。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硬件产品,以“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互动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城市中人的行为的全面感知,优化和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实现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环境更加友好、资源能够更加地全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二、智慧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
(一)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与发展进程
以智慧城市而言,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共同提出的《指导意见》,将智慧城市建设概括为:公共服务便捷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安全长效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本文认为,智慧生态城市的核心是在提高城市的智慧水平和生态水平的基础上,将智慧与生态给予完美的融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图1)。
具体从以下五个方面,两个角度(提升型目标和降低型目标)来确定。第一,将信息和数据最大化地转化成智力资源。智力资源包括拥有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本和科研机构,还包括作为智力成果和智力载体存在的有形资源,使转化过程消耗的物质、能源最小化;第二,将智力资源以极高的效率转化成城市的发展竞争力,使城市在经济、就业、水力、电力、道路建设、卫生、民生事业等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最小化;第三,将城市的发展竞争转化为城市发展的自我完善能力和城市创造力,使城市发展的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生态风险最小化;第四,将城市发展的自我完善能力和城市创造力转化为优良的城市生态环境,使优良的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维持成本最小化;第五,在优良的城市生态环境中为使市民的文明水平和幸福感指数提升最大化,对人类健康的损害最小化。
(二)智慧生态城市模型
图1表达的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层次递进关系。一个城市的智慧建设可以根据的自身的发展情况,确定从哪个阶段介入;二是可以同时结合多个因素加以组合。同时,各阶段目标之间也存在着递进关系(图2)。通过本模型可以对智慧生态城市进行渐进认识,为智慧生态城市建设从理论上提供补充和完善,为我国城市制定差异化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规划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持。
三、智慧生态城市空间模型的构建
城市就象一个生命有机体,根据智慧生态城市的基本组成,搭建了智慧生态城市空间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智慧生态城市建设是为了公众提供智慧服务,以信息流的方式将政府、企业和民众等各项数据信息需求传递给智慧管理中心,对智慧生态城市运营规划与管理以及高效建设起着助推的作用;其次,智慧管理中心是的最核心的部分,不仅对整个智慧生态城市实现自上而下的监控和管理,采用集体智慧理论,通过VR、RS、GPS、GIS等先进技术,将基本数据通过智能网络平台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通过信息整合实现更加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与规划决策的完美结合,将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能够大幅度地提升。
智慧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统筹考虑智能技术与数据平台建设的影响,构建人与人、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城市空间。根据以上分析,搭建出智慧生态城市的立体空间模型,将智慧生态城市结构布局从整体上更清晰地展现。
(一)时间维度。时间维度记录了智慧生态城市从启动、发展和提升完善三个阶段,充分展示了智慧生态城市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二)思维维度。思维维度集中了人类的智慧,一方面开拓了全新的智慧生态城市空间,另一方面,有效地解决了公众的服务需求。先进的终端设备捕获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共享,使公众的生活质量与城市的协同发展更上一层楼。
(三)技术维度。以技术支撑为保障的智慧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和技术创新为主要驱动力。
(四)物理维度。智慧生态城市的物理维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真实的城市物理架构,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城市供水、道路建设、城市交通、公共服务等城市公共空间,如:公园、街道、自然景观、医疗等。二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对城市全方位进行数字化管理生成的虚拟数字空间。
(五)网络维度。依托互联网而存在,主要包括网络和数据通信设备、网络空间以及网络软件支持,完成大数据的收集,实现资源共享,是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六)信息维度。智慧生态城市通过互联网把城市的各种元素连接起来,海量信息的流转和交换,结合大数据挖掘对大量数据和信息高度共享,实现城市资源物联,创造城市协同工作和生活环境,打破城市管理信息孤岛。同时,信息安全问题在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需引起高度重视。
智慧生态城市建设不能仅限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从全局的角度,充分让公众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参与者,通知智慧管理中心设计系统性的解决方案。空间模型从多个角度描绘了智慧生态城市的基本形态。信息维度完全改变了城市运行模式和和管理形态,使城市资源进行整合;技术维度是信息与网络维度的保障,只有技术的长足进步与发展,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各个维度是在物理维度的基础上进行的,物理维度是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的根本。整个生态系统以思维维度为中心,即是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的源头,也是终点。六个维度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从不同方面智慧生态城市全面实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智慧城管;数字化城市管理;智慧城市;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9-0068-04
0 引 言
“智慧城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数字城管”的升华和创新。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蓬勃兴起和发展,城市管理智慧化的实现成为可能。此外,杭州在数字城管建设中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也为杭州推进“智慧城管”建设提供了良好基础。
2012年3月,浙江省提出了“智慧浙江”的战略目标,并制定了《浙江省2012年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启动实施首批13个试点项目,要求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服务和商业模式,杭州“智慧城管”正式列为省智慧城市首批13个试点项目之一。
1 “智慧城管”的特征及价值分析
1.1 “智慧城管”的特征
1.1.1 “智慧城管”是“数字城管”的拓展与升华
“数字城管”侧重于城市管理信息的采集和处置,“智慧城管”则在已拥有海量信息的基础上具备了自我识别、自我分析和自我处置的智慧,并将此智慧延伸到所涉及的人、物。“数字城管”是“智慧城管”的基础,“智慧城管”是对“数字城管”从体制、机制和技术层面的提升和拓展,是“数字城管”发展演进的更高层次和必然阶段。
1.1.2 “智慧城管”是“智慧平台”和“智慧管理”的有机结合
通过广泛采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构建一个智慧的信息平台,让管理对象更具智慧,实现基础管理对象和管理服务两者间的有机结合,提高城市管理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管理信息更全面、管理更高效、服务更便捷。
1.1.3 “智慧城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智慧城管”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灵活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它并不是孤立的“智慧”项目,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都应体现出与其他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之间密切的关联性。“智慧城管”既是一个规范的标准化系统,同时又是一个充分开放的系统。
1.2 “智慧城管”价值分析
据预测,到2015年,世界GDP的构成将主要集中在4大块:电子信息服务业 (60%)、电子工业(10%~16%)、IC业(1%)以及其他产业(23%~29%)。“智慧城管”是密集应用信息技术及服务的项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会加快“智慧城管”建设,“智慧城管”建设将进一步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智慧城管”建设中的企业成长机会主要分布在四个层面。“智慧城管”建设的最底层是感知层,智能设备生产商、基础设施建设商能从中发掘巨大的市场价值;感知层上面是网络层,当中网络服务提供商、运营及服务提供商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再上一层是平台层及应用层,涉及到各种城管应用平台的搭建、开发与维护,将为信息服务提供商、软件及应用开发商提供巨大机遇。
作为城市管理的最新模式,“智慧城管”能够有效地推动政府管理创新,促进政务信息公开化、透明化的实现,增强与市民的互动性和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除此之外,“智慧城管”将极大地改善现有的城市问题,通过整合共享交通资源、加强实时监控、进行精细化管理等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2 杭州“智慧城管”的战略定位
2.1 杭州“智慧城管”建设的总体目标
基于已有“数字城管”的建设基础,杭州“智慧城管”将围绕三个目标展开:第一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管理要素、城市管理过程、城市管理决策等全方位的数字化与智能化;第二是资源整合、促进协同,融合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服务理念,创新城市运营模式,提升城市管理公共服务能力;第三是打造成为全国“智慧城管”典范城市,形成一整套标准体系,带动省内优秀的软件企业和部分产业发展,向省内外实现技术和管理输出。
2.2 杭州“智慧城管”建设总体定位
首先是发展定位,即逐步建立以公民本位为主导的面向群众需求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培育多元化的城市管理参与主体。推进杭州城管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粗放定向型向集约定量型,单一封闭管理向多元开放互动管理转变。在管理层面上将“四化”管理提升到“格调”管理,以人文和艺术为主线打造个性化的“智慧城管”。
其次,在功能上,要以“智慧城管”的两大基因知识社会创新2.0和下一代ICT等信息化手段为契机,引出新兴商业模式和社会服务型产业,在“智慧城管”的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入相关成果和理念,树立项目形象和品牌,通过发展“智慧城管”,助推战略新兴产业,显著提升区域经济规模,引领由城市管理者推动的智慧城市建设商业模式。图1所示是杭州“智慧城管”产业集群策略示意图。
图1 杭州“智慧城管”产业集群策略
2.3 规划结构
杭州市“智慧城管”建设的总体规划结构概括为“11365”,即“形成一套标准体系,设计一套管理体系,构建三大基础平台,实施六个应用系统,打造五型城市管理”的功能结构。图2所示是杭州“智慧城管”建设总体规划结构图。
图2 杭州“智慧城管”建设总体规划结构
2.3.1 形成一套标准体系
智慧的城市管理标准体系不仅涉及狭义上数据标准、技术标准,更要涵盖“智慧城管”顺利推进的管理标准、服务标准、运行标准。杭州根据历年积累的业务和技术管理经验,充分参考各种国家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形成杭州市“智慧城管”标准体系,并争取成为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
2.3.2 设计一套管理体系
从业务顶层设计和标准化顶层设计进行双顶层设计,构建杭州特色的“智慧城管”管理体系,指导“智慧城管”的建设实施工作。管理体系的内容包括体制、机制、规范和评价等方面。
2.3.3 构建三大基础平台
构建云计算基础平台、物联网基础平台、海量数据资源平台等三大基础平台,为“智慧城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智慧城管”建设提供统一规范的应用、数据和服务平台。
2.3.4 实施六个应用系统
智慧的城市管理系统,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智慧技术,通过资源整合、手段创新、功能拓展,深化已有的城市管理信息化成果,建立健全智慧的城市管理应用体系。重点实施智能化数字城管系统、城市管理智能分析决策系统、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系统、城市街面秩序智能管控系统、智能化城市管理行业监管系统和城市管理综合指挥系统等六个应用系统。
2.3.5 打造五型城市管理
通过“智慧城管”的建设,打造服务型、开放型、效能型、智能型、和谐型的五型城市管理。
3 “智慧城管”建设核心要素分析
3.1 市民互动与公共服务
在服务型政府理念指导下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必须以服务作为执法导向,放弃以前的简单执法模式,注重沟通与引导,进一步提高整体素质,打造一支过硬的管理队伍,实现管理者与群众关系的和谐。
“如何面向市民”的可选解决途径有角色转变、增加互动、参与激励三种。
所谓角色转变,就是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城管的角色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城管不再是控制相对人的管理者,而是与相对人平等共处的服务者。
增加互动,就是通过建立杭州城管政务平台,提高与市民的互动性,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实时向市民传播城管动态。
参与激励,就是对于对城市的管理有良好的建议或者提高可行的方案,或是有效参与城管体验日活动的市民提供奖励机制。
3.2 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
城管执法涉及城市管理的诸多领域,执法过程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而这些数据又来源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共享链正是连接城管执法部门与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的渠道。杭州市城管委信息资源共享链上包括,位于执法信息共享链下游的市发改委、市国土资源局、市安监局等,位于中游的市工商局、市财政局、市质监局等,位于上游的市地税局、市城管执法局等。城管业务协同的五大建设任务如下:
(1)目录体系建设。参照相关国家标准,结合实际,构建政府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技术支撑环境,设计开发信息资源的目录管理与服务功能,实现多种形态信息资源的定位和共享。
(2)交换体系建设。建设跨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而不是为单一应用建设交换系统。建立市级的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实现横向部门间开放式、松耦合的按需信息交换。
(3)标准与规范建设。围绕信息资源共享的规划、编目、注册、管理、服务、使用等6个环节,以及信息交换的交换桥接、前置交换、交换传输、交换管理、交换部署、运行使用等6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
(4)业务协同应用建设。围绕社会管理、市场监督、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四大政府职能,以部门实际需求为导向,率先推进信息公开、市政监管等与民生密切相关项目。
(5)组织管理制度建设。围绕政务信息资源提供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职责履行,制订相关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调控,大力推进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工作。
3.3 实时通信与统一调度
杭州城市管理工作在终端应用、平台应用、网络应用、弹性沟通等诸多方面存在着统一通信的需求。统一通信是指把计算机技术与传统通信技术融为一体的新通信模式,让人们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任何设备、任何网络,获得数据、图像和声音的自由通信。统一通信作为一种全新的通信方式,为城管工作人员提供了一种更个性化、更及时的通信方法。利用这种方法,能够理顺最重要的业务流程,实现前所未有的协作水平、响应速度、移动能力和安全性。
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因其种种弊端已经难以为继,建立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求的“大城管”模式势在必行。“大城管”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指导,由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联合公安、工商、城管,依靠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平台,综合运用市场、法律、行政等手段,组建联合执法中心,对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城市规划及建设等各种类型的城市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及服务。
“大城管”实质上是一种“大联勤”管理,在机制上按照区设立联合指挥中心,区内各街道设立调度员,并且借助“数字城管”采集员的设置和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方法,发现问题时采用就近原则。
3.4 智能物联与行业监管
随着政府监管在政府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监管工作也越来越复杂,杭州市城管委在行业监管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何提高政府监管人员的工作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行业动态监管平台(物联网传感器平台)正是结合政府监管工作的主要业务需求,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高效政府监管业务的一个监管工作平台。
杭州“智慧城管”建设将转变传统监管模式,支持远程实时采集被监管机构的数据,实现行业动态联网监管,实现行业监管的关口“前移”。在技术方面,采用增量数据采集技术,实现被监管机构数据的实时采集;提供丰富的监管分析工具,支持监管分析模型的定制。
通过建设行业动态监管平台,全面地收集监管所需的各类数据,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互通共享。此外,利用预警、模型分析以及知识共享,实现监管人员业务办理的信息化,提高监管工作人员的效率。实现在各行业的监管应用,从而提升行业监管的水平,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5 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
在城市管理过程中,进行相关决策时需要知道事情的现状和可借鉴的对策,但是传统基于模型的决策存在着过程漫长、条件理想化等问题,不利于城市管理中关乎城市运行和民生问题的决策。因此,杭州“智慧城管”建设将围绕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这一核心要素,打造全国范围内的智库,来提高问题决策的效率和效果。
在智库体系建设过程中,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第一是顶层设计,即搭建一个跨部门、跨学科的柔性支持平台。所谓顶层决策咨询服务平台的“柔性”,是指它要适应党政决策部门和各类决策咨询研究机构的动态变化。第二是建立跨学科的智囊团,即组建由政府、企业、高校、咨询机构等共同组成的智囊机构,为行业提供设计、咨询、方案跟踪及反馈给决策者等。
4 结 语
“智慧城管”是建设智慧杭州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和支撑杭州城市管理工作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是创新和完善新型城市管理体系的重要工作内容。本文基于杭州“智慧城管”建设基础,从战略定位和核心要素的视角对杭州推进“智慧城管”建设进行了分析,为杭州进一步推进“智慧城管”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导和针对性建议。
杭州“智慧城管”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理念,紧紧围绕“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的目标,始终贯穿“城市管理,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提高城市管理品质,以科技强管提升城市管理绩效,提高城市管理政府监管能力,建立与杭州城市发展水平和发展定位相适应的先进城市管理体系。
参 考 文 献
[1]陈观林, 李圣权. 杭州市推进“智慧城管”的优势及对策研究[ J ]. 现代城市, 2012, 7(2): 11-14.
[2]房立洲, 胡税喜. 数字城管智慧化的杭州路径[J]. 智慧城市, 2012(8): 27-28.
[3]刘恋.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实证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 2012.
[4]郭理桥. 现代城市管理和运行的公共基础平台[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5]刘建敏. 数字城管资源共享项目范围管理研究[D].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10.
[6]郝力. 数字城管: 革新城市管理模式[ J ]. 建设科技, 2010(23) : 20-22.
作为国有控股上市的高科技骨干企业,大唐电信时刻跟随着国家的信息与通信产业发展路线,不断地促进新技术、新兴产业和新应用的融合。大唐电信根据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趋势以及特点,制定了一整套涵盖规划咨询、行业部署、关键技术、总体实施、长期维护、运营服务和未来演进等环节的完善的解决方案体系协助政府实现智慧城市顶层架构设计和建设,提升城市全方位信息化与智慧化水平。
大唐电信智慧城市建设框架思路
(一) 完整的发展框架与愿景
大唐电信结合自身的发展理念与实践经验,建立了完整的智慧城市发展框架与愿景:
1、坚持以国家政策与法规标准为指导: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大唐电信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智慧城市建设各项体系标准,与各地政府积极开展合作,在政策上为智慧城市发展保驾护航;
2、提出完善的城市综合发展规划:城市的发展规划至关重要。在设计中应强调前瞻性与可实施性,综合考虑城市的经济、民生、环境、发展等多方面因素,使规划达到整体的最佳效果;
3、建立创新的服务管理机制:在信息化基础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更注重服务理念与管理制度的创新。利用智慧化的技术手段,实现政府服务管理精细化、实时化;
4、建设可持续的基础设施: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性,以合理、高效的原则进行建设升级,避免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
5、在管理中融入信息及其带来的深入变革:信息的整合联动是实现智慧化的前提。通过信息流的汇聚建立基于整合信息的管理决策与系统调度,将给城市管理带来深入变革;
6、重视投资与运营效益:在方案规划中应加入管理和运营的设计考虑,采取合理的投资方式,避免盲目的一次性投资效益,使智慧城市的建设得到可持续发展。
以上六大要素组成紧密结合的城市能力网,形成了智慧城市发展的总体框架。在城市建设发展中,需要明确整体运作战略,将这些要素深度融合,进行跨产业协作,才能使城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
大唐电信提出了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参考模型:首先,结合城市发展现状及自然、社会资源,明确地方发展定位;其次,引入城市运营商,配合政府确立城市管理运营模式;接下来根据运营模式需求,确定城市管理运营所需的关键资源和能力——大数据、保护数据安全的综合信息安全部署,以及保密机制的建立;接着,通过对数据的需求及事件管理的需要,调整政务系统工作流程及信息交换的安全机制;最后,通过市场化运作,保障城市管理服务的日常开支及运行,并通过市场引导的方式,促进城市健康、和谐发展。
通过以上城市健康发展参考模型的建立、完善及实施,以实现城市管理及服务智能处理所需的相关积累,通过其不断完善的体制机制,实现城市事务管理智能化的转变,以促进我国城市智慧化的稳步推进。
(二) 先进的技术架构设计
根据智慧城市建设特点,从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智慧化应用等多层次考虑,大唐电信建立了的智慧城市建设整体架构:
该架构以城市公共信息平台为基础,以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为支撑,向下对接各类城市传感设备、城市移动执法终端以及各部门业务系统,向上支撑各类智慧城市应用,对外提供城市官网、移动服务官网、政务协同管理接口和移动办公智能终端客户端。通过“协同管理”、“智能服务”、“聚集发展”和“联动安全”,四大维度协同发展,打造完整的城市综合智慧体系。以政策、标准和相关法规制度的制定,为智慧城市建设保驾护航;以市场化运营管理体系,及社会资金、银行贷款的支持,辅助城市智慧化形成跨越式发展。
该系统主要特点如下:
通过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的智能分布,实现数据采集能力、数据传送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业务呈现能力的四位一体的有效能力协同;
以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技术为能力扩展基础,关注基于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系统联动整合,兼容既有垂直建设模式;
一体化分布智能控制设计,使智能控制点合理分散于各层面,强调一体化协作;
业务系统采用统一框架、统一标准进行设计,支持大规模集约化的业务部署、业务聚合、混搭、添加等,业务行为具备充分可扩展性;
系统不改变既有信息化项目实施操作模式,整体上会将多个系统有效对接,实现智慧的呈现。
(三) I2C2E2S2理念,助力中国智慧城市腾飞
大唐电信把在智慧城市领域不断实践的核心理念总结为“I2C2E2S2”,即智能应用,整合协同,互联赋能,持续演进的相互融合与协调发展:
IS——即智能应用的概念:面向商业服务、公共安全、城市管理等领域,通过搭配不同类型的业务形态,进行智能的整体应用布局设计,打造智慧的服务、管理与城市名片;
IC——即整合协同的概念:建设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通过各类系统数据的整合实现物联世界感知,通过各类业务应用的联动实现智慧城市一体化协同;
CE——即互联赋能的概念:采用标准开放的网络架构、基础软件平台与IT基础架构,在统一的基础平台之上按需搭载应用,实现业务的互联融合与动态扩展;
SE——即持续演进的概念:通过网络能力的无限扩充、云计算的部署以及可扩展的系统设计,实现系统架构的长期融合演进。
大唐电信通过“I2C2E2S2”理念,将智慧城市形象地比喻成一棵硕果累累的大树。果实为智慧化的业务系统,业务之间通过枝干紧密相连成为整体,平台模块之间能够互动和搭载灵活的流程应用,共享底层的基础和资源;整个体系架构是能够长期生长,持续发展的。
大唐电信智慧城市案例
大唐电信本着“成功源自服务,创新引领未来”的理念,以智慧化服务为导向,促进政府管理机制更新;以智慧城市试点申报为契机,积极与全国各地城市接触,以政府外脑身份,积极协助当地智慧城市工作的开展。同时,大唐电信与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积极合作,共同推动中国智慧城市标准的制定,树立自身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引导者的企业形象。
城市管理领域,在华东地区域落地城市运营管理中心项目,实现高效的跨部门智能协同并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配合中移动在我国多区域落地TDLTE示范网工程,基于TD-LTE产业链端到端(芯片、接入、运营、应用、终端)的完整布局,提供完整解决方案;
平安城市领域,在全国多区域已落地数十个规模突破千万的大型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基于智能视频分析的平安城市项目实施建设经验;
智慧消防领域,在东南部、北部、西部等多地区地成功承建了多个消防指挥系统,具有丰富的实施经验;
智慧农业领域,拥有在我国多地区、涵盖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多个信息化项目设计规划建设实施经验;
智慧旅游领域,在中南、西部地区实施了智慧旅游方案,实现三维体验、智能导引、景区管理等功能;
智慧养老领域,在中部、西南部区域落地多个项目,在亲情终端与平台建设方面有较深积累;
数字城管领域,在全国建设实施了超过10个城市的整体方案部署,实现了精确和高效的城市管理;
智慧中心区领域,完成全国第一例超大型商务中心区总规设计和实施部署,是前瞻性平台的第一次实践;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是通过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互联感知能力和信息使用能力,从而实现高效的城市管理和城市便民服务等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开启,城市信息化程度已经大大提高,而城市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和城市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体现。城市信息化的建设主要分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这三个阶段。数字化建设就是把城市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各类信息转变成能够进行计算机存储的数字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提取有效信息,从而实现城市管理的数字化,提高城市各个管理部门和各行业的工作效率。城市的网络化建设是将城市数字化建设中各类零散的数据信息进行连通。使得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之间形成城市的信息流,提高整个城市的效率。智能化是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基础上的一种优化。通过智能化城市建设的系统可以对城市的信息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信息提取,并且分析找出需要优化的环节,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整个系统进行优化,提高整个城市生活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通过上述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建设由数字化发展成为网络化再进一步优化成为智能化建设俨然已经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本文将从智能化城市建设的特点入手,对大数据时代智能化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以及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论述。
1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的概念
目前对于智慧城市这一概念尚未已经被大家公认的定义,部分学者认为智慧城市就是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对城市综合运行系统产生的各类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并将整合的信息利用到城市服务、民生工程等各类活动中去,从而对城市的各类运营能够做出一个智能的回应,使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2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的特征
2.1智慧城市具有融合性
智慧城市建设把信息化技术和政府智能相互融合,致力于医疗、交通、教育、环保等公共基础服务,将计算机软件、网络技术应用到通讯、旅游和商业发展中来,从而衍生出一批电子商务、大数据服务等新兴产业。这种融合性不仅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也改变了城市的产业结构,促进城市转型,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智慧城市建设具有互动性
城市的社会性的重要体现就是人和人之间可以进行沟通交流。随着时代的更迭,社会的交流中心已经从最初的市场、庙宇转变为当今社会的大型卖场、股票期货交易场所和网络社交媒体等地。城市就是人和人之间进行互动从而形成的网络互动系统。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房屋建筑等为人们的互动提供了场所和物质保证,而手机、网络以及即时通讯类新兴软件已经成为智慧城市互动性最具有代表性的体现。
2.3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开放性
建设智慧城市的主要目标在于提高城市整体运行效率,通过数据共享来搭建一个开放性的交流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信息利用率。例如城市公交系统软件是使用,道路拥堵情况的介绍等等这类信息的共享可以方便人们的出行,减少等候时间。物流行业的发展以及众多求职、房屋买卖租赁的信息开放化也更好的实现了资源的配置。使得城市资源得以共享得到最有效率的使用。
3智慧城市建设中大数据所发挥的作用
数据资源的管理已经成为当下国家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城市产生的海量数据日益增长,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已经被各个行业尤为看重。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大数据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建设、国家管理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1大数据对政府行政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在城市建设、市场经济调控以及防灾救灾和人口管理等问题上的工作难度不断增加。过去所采用的管理模式早已无法满足当下行政管理的需要。为了提高自身管理职能和工作效率,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已经逐渐利用数据信息化技术来进行科学的行政管理,采用先进的技术来完成城市的日常公共管理工作。这种新的技术手段不仅带来行政管理的改革也为科学的治理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环境污染,资源紧缺以及交通住房紧张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日益突出的问题。大数据技术与城市管理相互结合,正好使上述问题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得以解决。大数据技术对城市信息的采集、分析以及数据存储技术奠定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大数据时代下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都将与大数据的处理技术相互融合。从城市规划建设到日常生活上的衣食住行,再到政务处理和企业工程,民生服务等活动都建和大数据技术密切相关。城市的管理也将在经验治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治理。在大数据时代下智慧城市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3.2.1城市政务服务和城市安全建设领域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务服务领域的智能化建设主要指政府行政部门利用现代化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政务服务内容进行整合,实现办公流程自动化。这种新型的办公模式可以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大大提高政务处理能力和工作效率。在过去一旦出现城市公共安全问题都是采用成立临时领导小组的紧急会议的处理方式。在大数据时代,城市公共安全处理问题可以采用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来确保城市中来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可以通过各个系统之间的协作运行,资源共享在突发事件的时候来进行应急调动,统一管理。大大的提高了城市抵抗自然灾害和恐怖事件的能力。3.2.2企业领域的建设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处理可以对客户需要、业务操作流程以及市场份额等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获得具有利用价值的信息,了解市场动态走向,进行市场预测,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大数据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将实体的消费模式、交易过程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交易,使得金融物流等行业实现了实时感知和动态信息的应用,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销售平台。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购物模式。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物流行业的智能化建设,通过GPS技术、互联网、传感器等对商品进行实时监控以及信息,从而组成强大的物流网络。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对消费者的权益进行了保证,也降低了整个物流行业的运行成本,使城市的企业发展更加智能化。3.2.3民生领域的建设智能化城市中民生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医疗和交通两部分的建设。在医疗领域不管是病症源头的追寻还是药品的研发,数据分析的应用都得到了很好的反馈。医院电子病历的建立以及网络平台上进行的疾病诊断和预约治疗等都大大的提高了疾病诊断效益。不仅方便了患者的治疗也为医院临床数据的统计提供了便利条件。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将通讯技术、信息传输技术、电子感应技术等应用于交通运输行业,建立一个全方位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通过对路况的实时视频监控可以提高事件处理效率,保证交通行驶安全,缓解道路拥堵情况。为城市交通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4大数据时代下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智慧城市的建设不可否认的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大大的提高了城市的发展速度。但是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尝试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也有很多有待加强改进的地方。
4.1信息安全问题
大数据时代下智能城市的建设需要以网络技术、云计算等新兴科技作为技术支持,为整个城市的智能化建设提供保障。这种科技的应用不仅为城市建设作出卓越的贡献,也使得信息安全问题变得尤为重要。一旦信息安全出现问题,很有可能会造成城市管理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等现象。整个智慧城市的信息系统里边包括了政务信息、企业信息以及居民个人信息以及众多民生数据。一旦不法分子对信息进行窃取,很有可能会对个人的生活、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引起社会经济的混乱以及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行过程中信息保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4.2隐私保护问题
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提高城市管理和便民服务工作效率,使城市更加智能化的同时也将城市本身置于一个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这也是在大数据时代下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面临的挑战之一。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和通过工程,而这两者所支撑的网络也是众多不法分子所攻击的对象。网络承载了太多的公民个人信息,智慧城市的管理系统中公民的各种联系方式以及个人信息都登记在册,储存在网络云端,一旦网络服务器遭到攻击,那么居民的个人信息就存在着被泄露的风险。这样不仅会使公民丧失智慧城市建设的决心也会给信息采集工作增加难度。除此之外,随着及时通讯、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技术的发展,公民的个人生活数据已经完全暴露于网络之中,这些数据可以显示出个人的生活轨迹,比如长期活动范围,个人爱好以及社会关系等众多信息,而个人信息的泄露势必会对公民的生活带来影响。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不仅要提防不法分子对数据进行窃取也要对设备故障、用户操作错误等行为进行预防。个人隐私的泄露会对社会信任和相关部分的公信力带来挑战。这种信任的缺失会直接影响智慧城市的建设。
4.3信息孤岛现象
智慧城市的智慧之源就是对海量数据进行收集、分析、统计。通过对数据的深度挖掘从而得到具有使用价值的信息。如果没有足够的信息来源,那么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将成为空谈。拥有庞大的数据来源,若无法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也会使智慧城市的建设进入瓶颈。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开展,智慧城市的信息孤岛问题变得更为突出,也急需解决。信息孤岛现象不仅会造成硬件设备配置不合理,收集到的数据信息也是分散的,这样的数据将大大增加大数据处理的难度,不能及时为城市建设提供信息支持。并且我国各个城市、各个行业以及相同行业的不同企业之间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所以信息孤岛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是普遍出现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信息孤岛这一问题,那么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无法真正的进行推广。让智慧城市建设得到普及,需要各地共同努力一起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5结束语
智慧城市的建设无法离开大数据技术的支持而独立进行,大数据技术如同血液一般贯通着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各个环节。我们一直在寻求解决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医疗问题等各类“城市病”的治疗方法,政府也一直在思考未来的城市该如何建设、如何管理,而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又该如何选择。大数据正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推动力,也是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大数据不仅引导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变革,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生产动力。大数据时代的降临,大大的推动了智慧城市的建设。而智慧城市的建设也离不开大数据的技术支持和设备支持。我们相信,在大数据时代下,智慧城市的建设一定会融入新的管理模式和民生服务模式,同时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我们坚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必将早日实现。在智慧城市中人们的生活也会更加幸福、和美。
参考文献
[1]王枫云,陈亚楠.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困局化解[J].上海城市管理,2016(02):30-35.
[2]操梅.大数据时代下的智慧城市[J].新闻研究导刊,2016(10):324.
[3]魏剑源,陈煌,吴志涛.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J].科技视界,2016(20):6-7.
[4]郭守团.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建设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15):196+15.
[5]宋玉玲.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建设探析[J].智能城市,2016(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