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范文

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

第1篇: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谣言灾难谣言新媒体时代传播特点

卡普费雷在《谣言》一书中认为谣言是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谣言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通常是通过口语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虽然这样的传播效果与范围是有限的,但还是能传递信息,树立或毁坏名声。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同样没有消灭谣言,反而使谣言以更加专业化的方式进行传播。

近年来谣言借着互联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快速扩散。其影响力不再像先前的口语传播会局限于某一地理区域,它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传播速度更为迅速,传播路径也更为复杂。显然身处新媒体时代的谣言比起前新媒体阶段的谣言来,危害更为严重,控制也更为困难。

一、灾难谣言的定义以及产生缘由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就开始系统研究谣言,对各种谣言及其对部队和国内民众士气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G.W.Allport和L.Postman认为,谣言是与当时事件相关的命题,在某些区域的人们之间以口语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但却缺乏相关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R.Knapp则认为,谣言是一种旨在使人相信的宣言,它与当前时事有关,在未经官方证实的情况下广泛流传。W.Peterson和N,Gist定义谣言是一种在人民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国内学者胡钰则认为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上诉四种定义较为接近,都涉及到谣言与现实的事或人有关联,都是为了竭力使人信服。

灾难谣言作为谣言在灾难时期的一种形式,是针对灾民对于信息需求而产生的谣言,出现在地震、水旱等天灾人祸发生后的一段时期内。但它并未脱离谣言的基本特点,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灾难谣言的传播方式除了以往人际口头传播外,更加依赖于互联网络、手机等方式,在各个方面上都呈现出极为显著的增强趋势。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Allport列出了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在这个公式中指出了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成正比关系。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当重要性与模糊性一方趋向零时,谣言也就不会产生了。卡普费雷指出,“谣言永恒的循环再现,证明它是一个深藏于集体意识中的解释系统,通过一个有利的时间而现实化的结果”。

面对灾难,民众个体往往会表现出无能为力,会缺乏安全感,人心思危。即使社会各类组织开始行动救援,但迫于共同体的共同权利意识,民众内心的困惑没有在短时间内消失。灾难谣言正是抓住能够满足民众对于了解不明朗的情况、信息缺乏的高度渴望而产生的,它也能够让在民众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宣泄情感。

例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滋生了大量灾难谣言,诸如“大地震的发生是因为触怒了神灵”等。尽管这些谣言在事后都被证明是无稽之谈。但对当时唐山震区一带还是引起了恐慌。

二、新媒体时代灾难谣言传播特点

1传播渠道多元化

当互联网、手机媒体尚未勃兴之际,灾难谣言的传播通常依靠人际传播。由于人际传播的特点,传播效果与范围有所限制,主要局限于灾难发生地及其周边地区。如唐山大地震后,灾难谣言主要在其震区及周边一带传播,经过近1年的时候,才传播到其他地区。

新媒体时代灾难谣言传播途径主要分口头、互联网络、手机短信三种。除了人际传播外,传播渠道有:

(1)通过网络BBS、留言板等进行群体传播。

(2)通过电子邮件、QQ、MSN等即时聊天工具进行人际、群体、组织传播。

(3)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进行了人际、群体传播。

(4)若谣言在网络上成为热门的讨论议题时,可能成为大众媒体报道的对象。当谣言经大众媒体披露后,不使用新媒体的受众也会得知消息,使得影响的层面更为扩大。

新媒体时代,灾难谣言在虚拟环境与现实世界中同时传播,渠道也从人际传播延伸至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呈现出多元化渠道传播趋势,传播范围更大,速度更快,危害与控制难度随之加大。

2传播效果最大化

随着灾难谣言传播渠道多元化的发展,传播效果呈现出最大化。其一,现代化的通讯手段直接导致灾难谣言传播速度空前快速,以往较长的传递时间段极大地缩短。技术的保证让社会成员能在相近时间段内参与到同一事件中,增大了谣言传播的信源基数。唐山大地震后的部分谣言历经一年多才从周边地区扩散开,而汶川地震后,仅仅在几天时间内,大量灾难谣言通过各类媒介传递至各个地区,甚至于境外部分国家、地区都有所耳闻。第二,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大了人口的流动性,社会信息获知途径不再是笔下“乡土中国”中的长者口述信息的单向传递模式,社会成员间的社会联系复杂化。面对灾难,彼此会更积极地依靠各样的信息途径来进行联系,这样就导致谣言传播面较之以往更广泛。第三,同样因为通讯手段的发展,谣言内容没有了旧时口耳相传时以讹传讹的夸大化与变异性。这种高度的信息保真性使社会成员获取的信息内容也大致相同,从而间接地增加了谣言的可信性,加大了传播效果。

3传播目的多样化

灾难谣言传播的目的性呈现出多样化。

(1)满足宣泄情感。在传播谣言过程中,传播者能够消除因灾难带来的无助、危机感等抑郁情感,体会到灾难涉及到了全体民众而非一个人。在灾难谣言传播过程中,能够宣泄人类面对自然灾难时所表现出的渺小与无能为力,是其快速传播的目的之一;

(2)满足信息渴望。灾难的发生导致的信息闭塞,加重了人们对所处环境的探知欲和危机感。灾难谣言往往涉及一些人们感情或地理上感到亲切、关心的人或事,而且其自身也具有一定的信息量,能够满足当时人们信息缺乏的求知欲。

(3)娱乐。或许并非所有人都相信灾难谣言。但是这些谣言有趣的一面成为了这些人传播的目的。同样有一部分仅仅为了转发信息而传播这些谣言,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4)蛊惑人心。灾难谣言传播目的的多样化加大了对谣言控制的难度。如果传播目的仅仅是前三类的话,谣言会因民众的兴趣减弱而在较短时间内遭到淘汰、消失。因政治目的而进行的谣言传播则是需要防范的难点与重点。

4传播主体年轻化

新媒体时代灾难谣言呈现出传播主体趋于年轻化。首先,技术手段决定主体年轻化,年轻人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其次,年轻人的生活与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紧密相连,网络生活是其生活的一部分,手机短信交流是最熟悉最常用的交流方式之一。最后,大多数灾难谣青的传播都是出现在年轻人集中的网上论坛、社区、QQ群等处。这些因素使得年轻人在灾难谣言的传播过程中,成为传谣信谣,甚至制造谣言的主体。

5传播内容自我消亡化

正如卡普费雷所言“所有的谣言都是注定要消亡的”。谣言具有的一些娱乐性质能够吸引公众,但正如同新闻所具有时效性,谣言自身也具有一定的时效周期。一旦公众获取了官方权威信息,失去了对谣言的兴趣,那么谣言将消失于大量的新闻信息量中。

为了能够引起民众的兴趣与好奇心,灾难谣言通常夸大其辞。一旦好奇心过去了,消退的兴趣就需要更多的刺激与夸张性来弥补。灾难谣言需要为一个小细节而夸大整个事实,这样反而导致了谣言不堪一击。

充满夸大性的灾难谣言过了时效性,一旦没有新的内容补充,其将自行消亡。

三、新媒体时代对灾难谣言的控制防范

灾难谣言在新媒体时代传播过程中体现的特点,为我们研究如何控制防范提供了依据。

1政府主流媒体加大报道力度,加快报道时间。

首先,政府主流媒体应该重视报道新闻信息的及时性。在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报道应该在灾难谣言传播之前,第一时间消除民众对于相关信息的需求。其次,主流媒体应该在民众关心的话题疑问上提供解惑答疑的功能。这样就减小了灾难谣言产生的空间。最后,主流媒体在报道新闻信息内容上应该更详尽,选取面更广泛,消除民众对于灾难认识的模糊性。根据G.w.Allport的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的公式。减小事件的模糊性将降低谣言产生的几率。

Web2,O时代是一个“自媒体”的时代,以往较高的入门门槛不复存在,人人都能在网络中信息,报道新闻。大量的灾难谣言正是通过网络这个渠道快速地传播,甚至部分门户网站成为了灾难谣言传播的阵地。网站编辑的把关人作用需要加强,不能片面地追求点击率而忽视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即时聊天工具与手机短信传播限于当前网络管理的局限性,对于谣言内容传播的管理方式和办法有待于日后网络管理法制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3民众媒介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2篇: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网络谣言;危害;法律规制

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开始进入中国。人们不断地接触到了网络,并感受到网络带给他们的便利。因此,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到了现在,人们参与网络的范围不断扩大,已经逐渐从单纯地浏览,获取信息转变成提供信息,发表言论的程度。

一、网络谣言有何特点

网络谣言跟一般传统谣言本质上一样,只不过网络谣言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的虚假信息。但其有自身的特点。第一,它的影响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网络谣言的传播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前段时间好几位明星“被去世”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很大的波动。网络传播规模太庞大,很容易给社会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第二,它的传播渠道很多。传统方式的传播渠道是以点带点或以点带面,网络谣言却有众多的传播平台,比如微博,朋友圈,贴吧,论坛等。那种影响极大的谣言很容易就会通过好多平台被发到公众平台,在短时间内引起很大的轰动。第三,它的互动性很强。因为在网络中,每个人的言论自由是平等的,再加上网络的普及,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些微博或者朋友圈。谣言一旦被传出,许多人都会进行转载或评论,从而引起更多人参与到其中。使得谣言被传的越来越远,更重要的是还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正是因为网络谣言的这些特有之处,决定了其危害程度大,后果严重,对此,更应该尽快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规范。

二、网络谣言出现的原因

要想规范网络谣言,还是得究其根本,找到网络谣言出现的原因。这是造谣人,传谣者,网络平台以及政府等多方面原因构成的。

首先从造谣者开始分析。任何谣言的传出,都离不开社会的历史根源,当今社会还存在很多矛盾,比如贫富悬殊,就业难等,网络,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发泄的途径。还有一些人是为了出报复,如对他人甚至是国家的不满。然后是传谣者,这明显是因为公众的识别和判断能力不足。造成这些的原因一方面是受教育的程度,还有家庭的培养因素。并且大部分人的从众心理,也是造成谣言传播的重要原因。接着是网络媒体的审核度不够。好多网络媒体只注重他们的使用效率,却不考虑其内容。还有一些媒体更是利用这点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最后谈到政府。正是因为有些时候政府为了整体的局势,选择对某些消息的不公开,选择沉默。这恰好给了那些造谣者可乘之机。另外,政府对谣言的惩治力度也不够大,造谣者并没有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根本没法彻底规制谣言。

三、治理网络谣言的法律建议

网络谣言的泛滥,归根结底还是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目前治理谣言的措施还是不够强大。要想彻底规制谣言,需要完善网络谣言的刑事责任制度。网络谣言传播太快了,即使及时的辟谣,还是会引起很大的社会影响。想必大家都知道酒驾入刑,这个措施得到的效果非常明显,从某种程度讲,网络谣言跟这个算是同种性质,都是因为法律的不够完善,使造谣者钻了空子。另外,诉讼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造谣者往往用的是昵称,没有真实姓名,所以受害者不能通过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相关的诉讼制度也应该做一些改变,比如可以先通过昵称,然后等相关人员找到造谣者后再进行变动。最后有必要说说执法力度。相关法律制度出来之后,必须严格执法,做到违法必究,通过执法促进守法。就目前来看,采用行政法规来治理网络谣言的方法是切实可信的,一般的网络谣言危害并不会特别大,没有到入刑的成都,但是针对现阶段行政法规在网络谣言中的处理,还存在一些漏洞,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打击立足不足,由于执法力量有限,影响了执法的效果。为此,在处理相关的犯罪时,需要进一步明确量刑标准,为网络谣言的打击提供必备的法律支持,统一现有的量刑标准。此外,行政法规制应坚持“比例原则”比例原则要求为了公共利益不得不限制个人权利时,采取的限制手段必须真正有利于公共利益目的的实现,它是源自于大陆法系国家的一个重要法概念,首创于德国,但其渊源可追溯到雅典的梭伦时期。立法者梭伦将正义作为出发点,将限度作为社会秩序的界限,使其成橐院罅⒎ㄕ叩目模。

四、结语

综上所看,要想彻底规制网络谣言,还需要各方面共同的努力。一方面相关的法律制度诉讼制度加以完善,对造谣行为严厉惩治,另一方面执法要同时跟进,使法律制度能得到顺利的实施而不至于被忽视。最后我们公民本身要加强自身的判断能力,不要盲目从众。网络的快速发展带给人们生活很大的便利,但一定不要给网络谣言任何可乘之机,良好的网络环境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国华,方付建,陈强.网络谣言传导:过程、动因与根源――以地震谣言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2]任一奇,王雅蕾,王国华,冯伟.微博谣言的演化机理研究[J].情报杂志.2012(05).

第3篇: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网络谣言;思想政治教育;诱因危害;对策

谣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几乎是伴随人类,与人类同龄。随着谣言的流传形式不断的发展,谣言的表现形式也不断翻新,对于人们社会生活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通过网络传播谣言,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公害,尤其是对高校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轻视,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一、网络谣言的内涵特征

网络谣言,它是指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消息。网络谣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播,与先前口口相传、纸质等载体传播的谣言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传播的速度快,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当下网络技术的高水平发展,谣言传播十分迅速,可达到爆炸性效果;二是惑众的能力强,为抓住“眼球”,谣言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大的事件;三是复制传播手段简便快速,人们只要轻轻点击键盘和手机屏幕就可以实现网上传播和手机的对点传播,谣言复制率高。

二、网络谣言在高校传播的原因

1.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本身的虚拟性

网络传播技术为高校学生传播网络谣言打开了方便之门,舆论与媒体控制着人们的信息来源与渠道,现在个人可以通过网络来自由地展现自己的观点。在一定意义上说,网络时代更需要人们对于个人的言论自由和个性张扬时刻保持一个清醒的法律观念和社会理性的判断。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缺乏这样的认识,过于陶醉于网络技术带来的自由,尊崇时尚和展示自我特点等的愉悦,从而很少反思由于放纵行为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是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使得身处该环境氛围中的高校学生的自我约束功能降低。由于网络所具有的低成本性、高速流转性、超时空性等特征也为高校学生参与散布谣言提供了诸多方便。

2.法制体系尚不完备以及高校学生法律观念淡薄

网络谣言能够长期的存在,并一度盛行,与我国的这方面管理存在的法律缺失有很大关系。法律对于网络言论自由与公民隐私权、名誉权等权利发生冲突时的认识界限规定模糊,使得许多权利受到不当言论侵害时的组织、个人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但又缺少法律依据,同时诸多网站的拥有者为追求所谓的点击率,利用法律的疏漏,推波助澜,不排除有良心网站的管理者因缺乏法律依据,不敢轻易对网络言论采取删除等管理措施,这样也就助长了肆意编造不负责任的网络言论的泛滥。同时,由于法律缺失,导致很难有针对性地对高校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法制教育。直到201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明确了编造传播谣言定罪量刑标准,规定六种传谣情形可以入罪。随着国家法律进一步完善以及高校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强化,网络谣言有所收敛,高校学生对该问题的法律观念也有了极大提升。

3.高校学生的个性及心理不成熟为网络谣言提供温床

高校学生心理不成熟表现在其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可塑性的阶段,易受暗示,有强烈从众倾向,好奇心叛逆心都易导致其道德的失范,同时在没有心理压力和道德良心感约束的情况下,也是助长网络谣言在高校学生中有一定散播的原因。部分高校学生为了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就会做一些不一样的事。因此,大学的教育必须要体现出它的综合性,尤其在社会转型的时期,社会矛盾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再加上高校学生成长因素的多重性,重视抓好心理教育显得十分的迫切,这也是引导高校学生培养健康心理,不过分猎奇,不盲目从众,远离谣言,抵制谣言的一种手段。

三、网络谣言对高校育人产生的危害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网络谣言对高校育人环境产生危害

高校学生在面对不同网络谣言释放出的刺激性信息时,在情绪、态度和意见等方面会构成一种互不沟通的“多元”,特别是在“群体极化”的作用下,持有不同观点的高校学生将会在主流谣言氛围的作用下放弃自己原有的观点,进而同意多数人的意见,懒于思索或形成新的想法或观念。这样,对同一个高校学生而言,不同的谣言会形成不同的伦理道德观,推助伦理道德多元化,从而会遏制和损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另外,网络谣言极易情绪失控并诱发突破道德底线的网络行为,尤其是当谣言中包含负面信息时,高校学生的非理性情绪一般会随着事件的发展而更加明显,往往在真正结果出现之前,关于事件的揣摩及推测已在失控情绪的作用下被“合理化”,从而使事件发展被人为的向恶化方向推进。

2.网络谣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是网络谣言传播快而广,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应对。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高校学生越来越多,高校学生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各种网络信息的狂轰滥炸。突发性和爆炸性出现的问题,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疲于应对,有时还会感到无奈和无助。二是网络谣言会极大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网络谣言在媒介性、公共性和渗透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网络谣言依附网络而生存,其依附的媒体是大众传媒中最新颖的一种,与报刊、电视等一样,具有独特的舆论导向功能,因此它们的参与会使谣言形成自上而下的传播状态,它发出的形形的谣言信息更容易取得民众的信任。除了直接抵消平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积累的正能量外,还会给后来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加难度。三是网络谣言会在一定程度上反逼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互联网的发展,人们也认识到了要将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引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以便适应时代的挑战。我们将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引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过程中面临许多现实问题。既有大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科技素质等问题,又有大力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的硬件设施等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还是要牢固树立占领网络阵地,充分利用网络育人的理念。

四、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遏制网络谣言在高校传播的对策

1.加强对高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基础

网络道德是人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特别需要灌输正确理念和培养高素质学生,这对于世界观、人生观正在逐渐走向成熟的高校学生而言非常重要。高校学生只有真正掌握网络道德规范,理解并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现实意义,才能很好的守住底线,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从当前高校学生散布网络谣言的实例来看,大部分折射出的是高校学生叛逆心理甚至是虚伪的人格,从中分析原因主要与传统道德教育长期采用重规范轻品格的模式教育有关,因此这就需要革新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网络道德教育讲规范是基础,是底线,我们必须坚持;同时,网络道德的践行要求高,在虚拟世界里,更加要求自律和慎独,这也要求网络道德教育应该多运用启发、讨论、判断等方式进行,力争建立起与网络时展需要相适应的新模式。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遏制网络谣言在高校传播是基础。

2.普及科学知识,提高高校学生辨析能力是根本

作为当代高校学生,很多学校的课程只是向深度发展而没有向广度发展,高校学生学的只是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知识,获取课外知识的渠道大部分是通过网络。信息接收和传播手段变先进了,人们的整体辨识能力和基本科学素质更需要随之提高。一些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缺乏判断能力,容易恐慌和跟风,这也是导致网络谣言快速复制和传播的重要原因。俗话说“你不讲话,谣言就讲话”,学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更多的渠道全方位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将科学渗透到每一个高校学生的生活当中。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是关键

部分高校学生热衷于散布网络谣言往往是基于心理泄愤、释放压力等诸多因素,这反映了当前部分高校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健康和亚健康的状况。从当前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形来看,很多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认识还不足,同时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变化规律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还不健全,因此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筑牢遏制网络谣言防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艰巨而重大的任务。一方面要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设置心理咨询室,安排专业教师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开展高校学生心理训练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高校学生自我克服在虚拟网络空间的不良心理,塑造高校学生健康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要打造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教育平台以便让学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缓解心理紧张情绪,恢复心理平衡,提升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是保证

引导高校学生正确地应对网络谣言,不受其蛊惑,对不信谣和传谣进行有效地抵制,是一项艰巨工作,它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明确的政治态度和高尚的政治品质,而且必须具有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专业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的基础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集法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哲学、美学以及有关自然科学等学问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能力素质的要求是很高的,特别是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这种要求就更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网络谣言,要有敢于破局的勇气,要有善于破局的智慧,要有精于破局的技术,要有强于破局的路径等,这些都需要高校打造一支高水平、高质量、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第4篇: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范文

而这并不是一起孤立的网络谣言事件,在“失踪小孩眼角膜被摘”发生之前的近一年里,耸人听闻、荒诞离奇的网络信息接二连三地上演。

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的同时,也给谣言提供了传播途径和空间。被歪曲和妖魔化的信息,制造了网站的点击率,也制造了社会的混乱。谣言这颗“毒瘤”严重腐蚀着网络环境,不仅会引起社会恐慌和群体性焦虑,还容易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以“抢盐风波”为例,毫无根据的“食用碘盐是防核辐射良方”的论断,加上在传播过程中权威信息渠道不畅和受众理解偏差而产生的信息畸变,一部分人听信了食盐“涨价停产”的谣言,而商家又趁机抬价,引发了市场秩序的一片混乱。

在网络谣言事件中,大多数网民对事件证实的渠道有限,所以在未知真实性的情况下听信一家之言,很容易以讹传讹。同时,在传播中人们常常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事件内容进行删改或添加,这就有可能造成信息失真,甚至与现实严重脱节,给当事人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网络谣言四起,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有网络环境匿名传播的原因,有现实社会中商业利益的驱使,也有网络监管责任的缺失等。然而,有一方面的原因却往往被我们所忽略。那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互联网的特点直接促成了众多网民心理防御机制中“虚拟人格”的出现。

网络虚拟人格的表现,首先在于“本我”被压抑的人格。“本我”是人格的基础,是非理性的,常常违行为规范。这种本能受到约束,在现实中很少能自由表现,网络的虚拟性则让“本我”有了释放的空间。其次是个体“超我”的理想化人格。现实中,“自我”往往落后于“超我”,因此个体常常希望成为“超我”所要求的“理想化的自我”,而往往在现实生活中没能做到或达到的要求可以在网络虚拟空间实现满足。对于谣言传播者而言,传播谣言可以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获得被关注的满足感,而在他们达到目的、赢得了点击率的同时也制造出了混乱。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博士樊春雷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信息疲惫,一般的信息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高风险、高刺激、重口味的信息,都是容易引起人的情绪唤醒的,很容易在网络上被传播。”在网络空间中,人们通过对各种恶的、丑的、假的、落后的东西的讽刺和嘲弄,实现对现实苦难和不幸的超越,并彰显出人对自由生命的追求,而这种巴赫金所说的“狂欢理论”在网络虚拟环境中,有时会演变为以歪曲事实或凭空捏造事件为表现的情绪宣泄。而网络谣言的传播,正是在网络虚拟环境中人们的虚拟人格被唤醒,随后表现出情绪被唤醒后的“狂欢”,致使网络谣言的传播愈演愈烈。

从认知层面来看,网民对网络信息的知觉和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传播媒介自身。互联网上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从什么角度进行传播、是否体现了真实性的原则,都直接影响着网民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也就是说,网络媒介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网民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置身于信息如此庞大的网络虚拟环境中,网民在享受新兴媒介带来的视听盛宴之时,容易在主体认知上有一定的迷惘,表现为虚拟空间中的道德认知紊乱。

因此,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势在必行。而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强调网民自律。理查德?斯皮内洛在谈及网络伦理时强调,网络伦理道德的自律应当是网络空间的终极管理者。网络可以说是一个朴素的自律型社会,在崇尚自主和个性的虚拟空间中,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规制,都必须关注人的核心的道德价值。理查德?斯皮内洛认为,道德的作用也正是强调了以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为基础自律的重要性。

第5篇: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范文

>> 网络时代的舆论传播研究 网络时代的强制性信息传播研究 网络时代的报纸媒体传播策略研究 网络时代的作者电影 网络时代的电影评论 网络时代传播之变 网络记者: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者 在网络时代电视媒介的传播定位研究 网络时代谣言传播的特点及其危害 网络时代科学传播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浅谈网络时代的电视新闻传播 浅谈网络时代传播文化的转型 网络时代虚假新闻的传播特征 网络时代视觉传播对行为的影响 湿营销:网络时代的传播秘笈 网络时代,汽车品牌的传播挑战 网络时代文艺传播的美学特征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新变化 社交网络时代长篇广告的传播特点探析 网络时代的井盐文学传播新途径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 李安:《电影研究的传播学视野》,《现代传播》,2008年第5期。

③ 陆群、敬革、玉梅编著:《网络中国》,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年,第211页。

④ 吴起:《网络视频与院线电影传播的差异研析》,中国电影网,。

⑤ 于准:《3G时代手机出版的分众化传播策略》,《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2期。

第6篇: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辅导员 网络舆论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7 文献标识码:A

在高校中,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随着网络迅速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网络用户逐渐增多,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各种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用积极的价值观引导舆论的风向,倡导社会主旋律,积极有效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研究辅导员在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中的对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1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

1.1学生网络用户数量逐年增长,形成庞大校园网络舆论平台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具备方便廉价的特点,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阅读新闻,下载学习资料,使得互联网与大学生逐渐地全方位互动,网络舆论也慢慢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自身加强校园网络舆论的学习和研究,对维持校园的稳定和谐的发展秩序有着重要的意义。

1.2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缺乏一定的监管力度

由于校园网络具有的随意性、开放性、隐蔽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通过网络这个渠道进行情绪宣泄,有些负面的不良的情绪、不成熟的言论出现,导致一些不利于大学思想健康的舆论传播,在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网络舆论控制不全面,因此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时会出现监管力度不到位的情况。特别是一些敌对势力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渗透破坏和其对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一定的挑战,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未来的中坚力量,所以大学生也是西方敌对势力的争夺对象,例如敌对势力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等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提出挑战,鼓动影响大学生的情绪,煽动偏激言论,传播谣言等,那么学校作为引领文化、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场所,应该成为宣传、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辅导员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必须坚决抵制境外宗教的渗透,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2高校辅导员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对策

2.1辅导员在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中扮演良师益友

高校辅导员和学生接触频繁,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榜样权威作用,所以辅导员通过加强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与网络素养,借助网络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聆听大学生的心声,融入学生中,与大学生们进行良性的交流与互动,及时有效地把握学生的最新的思想动态,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一些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话题或者分享一些班级动态,畅通网络交流机制,由于网络可以通过虚拟匿名方式,使得大学生更加开放地交流出自己的真实心声,辅导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听到一些真实的声音,大家通过交流彼此思想,聊天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团结在一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的网络思想舆论,避免了负面的信息的传播。辅导员还可以针对一些突发事件,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把握网络舆论动态,让学生参与讨论,根据学生讨论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网络舆论教育和引导,有效的辅助思想教育工作,进行正面、积极的网络信息传递,让学生有正确的、积极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形成正能量的思想。

同时,由于网络环境十分复杂,夹杂了许多负面信息,高校辅导员要宣传教育学生有关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引导和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甄别网络虚假信息能力,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规范素养,使他们学会合理利用网络,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能主动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增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抑制网络恶性事件的发生。

2.2辅导员在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中扮演网络监督者

大学生处于青春发展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尚未成熟,他们思维积极活跃,好奇心强,富于冒险创新精神,他们热衷在网络上参与各种讨论,去开放自由的表达自我。(1)大学生可以不受约束地在网络平台上各种信息,有些信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有一定的自发性、随意性和盲目性,可能一些内容含有个人感彩,加上一些主观判断导致信息失真,与实际存在偏差的不良虚假信息,然后大量快速的传播,造成一些不良的负面影响,变成与事实截然相反的谣言,引起一些学生的恐慌;(2)大学生没有甄别能力,可能散布谣言或者不健康思想的舆论消息。因此防止谣言散播的办法就是选择正式的途径传播信息,那么高校辅导员就起到了舆论引导中监督者的作用,辅导员与学生平时接触最为频繁,学生也对辅导员信任度最高,在学生当中也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因此辅导员在舆论引导中可以传播正确的舆论导向,稳定学生的情绪,化解一些谣言传播的危机,在短时间内采取一定的措施,维持校园稳定秩序。同时,辅导员自身也要努力培养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通过正面引导教育,规范网络行为,让学生文明上网,及时发现和控制减轻消除负面的舆论信息,维护良好的网络氛围,监督大学生们的网络行为,维护校园网络秩序,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再兴,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第7篇: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范文

在茂名PX事件发生后,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发现,百度百科将对PX的描述由原来的“低毒”修改为“剧毒”。经调查,是一位网友在茂名PX事件发生后进行的改动。了解PX具有“低毒”属性的清华学生们坚决反对词条中的“剧毒”描述。于是一场“捍卫战”在网上展开,历经6天36次交手,最终PX词条被锁定在“低毒化合物”的描述上。在这场“拉锯战”中,清华学生一再提醒词条管理员:“当前PX为敏感话题,希望百度对审核行为负责,以及管理员在审核时仔细一些。”可并未得到积极回应。虽然整个修改过程艰难了一些,但如果没有学生们的坚持,恐怕谣言传播依旧无法休止。

对任何一起公共事件的讨论,了解和熟悉是前提。如果不了解,甚至存在误解,那对它的关注和讨论必然偏离正确轨道。这些年来,屡经公共事件发酵,PX已不是一个陌生词,但多数人所了解的也只是皮毛,且大都来自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不仅改变了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学习方式。过去想要获取一个知识点,非得下一番苦功,好好翻几本书甚至要跑几次图书馆。而在互联网时代,只需“一搜便知天下事”。虽然网络时代具有汲取知识的方便性,但庞杂的网络信息蕴藏着巨大的失真风险。

第8篇: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复杂网络;评价模型;中心性;邻近度;介数

中图分类号:TP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3-0042-04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ZK1101322D089)

作者简介:徐健(1980-),男,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复杂网络。

0 引言

近年来,复杂网络已成为多个学科的研究热点。许多复杂网络具有社区结构,社区可以被看作一个网络的子图,同一社区中节点间联系紧密而不同社区间的节点联系松散。研究表明,社会网络和生物网络都具有明显的社区结构。网络的结构与其功能有密切关系,在线社区结构可以揭示复杂网络中的隐藏规则并帮助预测和控制行为,如Web社区发现、蛋白质网络分析和功能预测等。对复杂网络中节点重要性的评价一直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发现网络中的关键节点是网络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网络分析中,“中心性”一般用来测度最有影响力的节点。Pastor-Satorras R和其他一些人用中心性(度中心性)来测度最有影响力的节点,与非均匀幂律网络一致,度越大的枢纽节点影响越大,这是目标免疫和熟人免疫策略的基本依据。Brin S、 Page L等人提出了PageRank算法用以衡量网页的重要性,该算法认为网页节点的重要性取决于其前向链路的数量和质量。Opsahl T用紧密度(邻近中心性)来描述一个节点到其它节点的难度。kitsak M等通过K-shell分解来确定最有影响力的单源节点。

从一个角度来讨论节点的重要性,比如:以节点度作为重要性评价依据的方法,强调节点边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但具有相同度的节点未必具有相同的重要性;介数用于描述节点或边对于网络信息或信息流的控制能力,介数中心性一般根据最短路径和大多数实际网络来定义。但网络信息并不沿着最短路径流动而是随机流动。因此,在一些网络中,介数中心性不用于衡量节点的重要性。邻近中心性考虑节点间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是指与其它节点联系时需要最少的中介节点的可能性,但邻近中心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拓扑结构,它可以准确发现集中型网络的中心节点,但不适合正则图、ER随机网络等。此外,本研究发现,度量与中心性程度是有关联的,度中心性较高的网络节点通常具有较高的邻近中心性。其它诸如特征向量中心性则充分考虑与目的节点的重要性,通过相邻节点的重要性来确定中心节点的位置。子图中心性反映了节点在局部网络中的作用,网络流和随机游走都采用了模拟现实的思想。

本文认为,节点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内部属性,也与外部特性密切相关。内部属性有诸如度、邻近度、介数以及其它定心指标,外部属性诸如社区规模、社区内关系的亲密程度等等。社区是由有共同爱好的人、或同一个地方的人、或从事相同工作的人、或有亲缘关系的人组成的群体。社区内的节点是密切联系的,不同社区的节点则关系松散。

在社会网络中,找到最有影响力的节点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控制疾病的传播、谣言的散布和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也可以传播新产品、新思路以推进社会发展[2]。

1 复杂网络中心性

1.1 度中心性

dlm表示从源节点l到节点m的最短距离。

本文提出了KSC指标模型(K-shell and community centrality)。这一模型不仅考虑节点的内部属性,而且考虑节点的外部特性,如节点归属社团的特征。用SIR模型(Susceptible-Infected-Recovered)模拟传输,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确定最有影响力的节点。本文针对这一有挑战性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主要在以下领域进行了拓展和创新。(1)以前挖掘复杂网络中的潜在传播点主要依赖于节点的度、邻近度、介数和K-shell等中心性指标,但此类方法存在挖掘精度不高、适应性不强等缺点,因此本文提出KSC中心性度量模型。该模型不仅依据节点的内部属性来分析节点影响力,而且还考虑节点外部特性。内部属性包括度、邻近度、介数和K-shell等中心性指标,外部特性包括社区规模、社区内关系的紧密程度等等。该模型对于挖掘复杂网络中有影响力传播节点具有显著意义。(2)为了进一步验证所提出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使用SIR模型进行仿真实验,分析和比较了KSC、度、邻近度、介数、K-Shell等中心性指标。在实验模拟的传播过程中,每次只在网络中选择一个节点作为初始传播节点,设置一个较短的传播时间(t=10),对每个节点进行1000次实验然后取均值,最终的感染节点和恢复节点总数定义为影响力F(t)。仿真结果表明:使用KSC模型挖掘复杂网络潜在节点精度更高、范围更大。

2 模型和算法

K-shell给出了网络节点的粗粒度重要性。网络边缘节点的K-shell值为1,然后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进入到网络的核心。首先移除网络中所有度小于K的节点及与之关联的边,如果仍然存在值小于K的节点,就继续移除这些节点,直至网络中其余节点的值不小于u,依次令u=1,2,3,…n,即可得到网络的K-shell分解,具体过程可参考图1。kitsak等人的实验研究表明,对于一个感染率较低的单一传播源,具有较大的度或介数的节点未必是最有影响力的节点,由K-Shell分解得到的网络核心节点(具有较大K值)才具有最大的影响力。研究表明,K-Shell分解是一种更好的方法,它可以更好地确定有影响力的节点以及预测病毒的传播[3]。当感染疫情在网络中具有较大K值的节点上爆发时,该病毒总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网络核心的部分。无论该节点的度是大还是小,这个结论都是正确的。反过来,这些途径的存在也就意味着如果一个源节点随机爆发病毒,具有较大K值的节点比其它节点更易被感染(预测传染)。

2.1 SIR模型

节点的传播不仅仅关系到度、邻近度、介数、K值等内在特性,也关系到外部环境特征,比如节点所在的外部环境:社团大小、社团联系的紧密程度等等。本文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节点的影响力取决于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即KSC定性指标模型。这个模型符合“内因和外因共同对事物起作用”这一哲理。

现实社会网络中的传染病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疾病传播研究和信息及谣言传播研究。为了验证所提出的模型,使用SIR模拟传输,并与模型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模型有3种状态:易感染状态、感染状态和免疫状态。当一个个体处于感染状态时,它会感染处于易感染状态且感染可能性为β的相邻个体,处于感染状态的节点恢复为免疫状态的概率为γ。如果β值较大且节点传播能力较强,节点将迅速感染整个网络,使区分单个个体重要性变得困难;较小的β值可以更好地在限定时间内显示感染范围。我们在本文中设置一个较小的β值:0.04。

2.2 算法

3 实验与分析

3.1 实验数据

考虑到不同的社会网络代表了不同网络拓扑结构的特点,我们选择4个真实的社会网络数据集来进行分析和比较。表2给出了每个网络的性能:①MSN博客空间关系网络;②尼特软件公司纽曼梅杰关系网络,它选择了一个拥有379名作者的最大连接子图网络;③路由器网络,数据是由Rocketfuel工程收集的路径层次网络;④电子邮件网络,这个网络是大学成员Weier Jili of Luowei La发出的消息关系网络。此模型也能够应用于其它类型的复杂网络。

3.2 实验结果

应用SIR模型,对提出的KSC指标、邻近度、介数和K –shell值等进行分析和比较。在仿真实验的传播过程中,每次只选择一个网络节点作为传播源,设置较短的传播时间(t = 10),对每个节点进行1 000次重复实验并取平均值,最终感染节点和恢复节点的总数被定义为影响力F (t)。在KSC模型中,内部影响因素α和外部影响因素β(α+β=1)的影响力在结果中出现不同的值。在哲学范畴,事物的运动和变化都取决于其固有的内在矛盾,但与其外部条件相关,内部和外部因素对事物的发展起到不同的作用。

这与“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均影响传播”这一假设相符。当0≤α≤0.30,1≤β≤0.85, 或1≤α≤0.821, 0≤β≤0.250时,可以看到影响力曲线的波动十分明显,排名靠后节点的影响力反而更大,也就是说,如果仅仅简单地考虑内部节点或外部节点,就会发现最有影响力的节点准确性和适应性都较差。如表3所示,实验结果显示了4种不同拓扑结构网络中的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可以在不同的网络结构中看到内外影响因素角色的不同,由表3得出实验中的α和 β起明显作用,这从另一方面证明了KSC模型的合理性和普适性。表3代表了定心指标及其在不同网络中实际影响程度之间的关系。

对于博客网络,度、K-shell值、指标数量和影响指数F(t)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明显。例如,一些介数较大的节点F (t)值甚至低于具有较小介数的节点,但KSC指标能够更好地区分最有影响力的节点。在电子邮件网络,所有的指标表现得都不错,与网络拓扑结构相关,邻近度和KSC更加理想。在尼特软件网络,介数的结果是最差的,邻近度、K- shell值和F (t)值之间的关系不明显,KSC优于度。在路由网络,K-shell值 和KSC的结果比较相近,而从其它指标中获得一个具有更大传播力的节点很困难。简言之,在不同网络中,传统中心性指标各有利弊,但KSC的总体效果却较好,它可以有效区分最有影响力的节点且通用性较强。

Kitsak等人在《自然物理》中提出,单源传播情况下最有影响力的节点不是度最大或介数最大的节点,而是K-shell值最大的节点。实验结果显示,KSC方法明显地优于现有的4种典型方法[4]。因此,考虑节点的外部特征对于识别最有影响力的节点具有显著意义,并且具有很强的通用性,这表明我们提出的模型是合理的和普适的。

从图2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4种经典方法在不同网络中各有利弊,总体上灵活性不强,特别是影响力前10的波动十分明显。具有较小指标值节点的传播力大于具有较大指标值的节点,特别是在博客网络中,现有4种指标方法的结果都不是很准确,但KSC指标在几乎所有网络中均正确地呈现出单调递减曲线。

横轴代表根据不同指标得到的排序,纵轴代表影响力函数F (t),曲线代表不同的方法。

算法在寻找恶意节点方面也独具优势。K halil等人提出的DICAS算法需要一个“监控节点”对恶意节点发送的消息进行监控,一旦节点的拓扑结构不满足这一要求,恶意节点的检测率将大大降低,本文提出的算法几乎摆脱了网络拓扑结构的限制,并且一直保持着较好的恶意节点检测率。Cao Z等人使用消息发送反馈机制来保证网络的可靠性,但对恶意节点的判断过于简单,基站附近的节点和一些“热点”节点经常被报告为恶意节点。在未考虑节点失效的实验环境下,给出的算法则在保持对恶意节点较高检测率的同时避免误报。

4 结语

复杂网络节点影响力研究对于预防病毒扩散和谣言传播,以及传播新的思想和产品具有显著意义。基于传统中心性指标的方法缺乏普适性和准确性,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KSC评价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节点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其内部属性,也取决于外部特征,表明本文提出的KSC模型是合理的、普适的。

参考文献:

[1] 刘建国,任卓明,郭强,等.复杂网络中节点重要性排序的研究进展[J].物理学报,2013(17).

[2] 付立东,高琳,马小科. 基于社团检测的复杂网络中心性方法[J].中国科学,2012(5).

第9篇: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范文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摘要】近几年大量出现在网络中的粉丝掐架事件中,粉丝群体的唇枪舌战充斥着极端的言语暴力、网络谣言及网络审判。本文以“粉丝掐架”事件为视角,分析网络群体间极化产生的阶段及表现;探讨网络传播中群体间极化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 网络传播;“粉丝”群体极化博弈;浅析

0 概述

随着《爸爸去哪儿2》的热播,节目中几位孩子的粉丝大战同样受到关注,粉丝掐架在网络中已不是新鲜事,但是在掐架中表现的极端言论暴力、谣言传播、网络审判等现象却不得不引起注意。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在1961年提出的“群体极化”后,芝加哥大学教授凯斯·R.桑斯坦认为在网络中也存在群体极化现象,“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①

1 粉丝互掐中群体极化的阶段

1.1 初始:话题的产生与对立的形成

在群体极化现象的初始,是有能够引起群体兴趣的话题的产生,话题的吸引力使得聚合起来的群体由围观到参与。比较著名的方舟子与韩寒骂战之初是方舟子提出“韩寒抄袭”这样的话题,随即引来大批网友的围观,言论的争辩由此开始。伴随着围观人群的增多,开始形成双方阵营,对立的双方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又会引发新的话题,有了阵营和组织,群体极化开始发挥效应,理性的讨论或者是对疑问的求证慢慢消失,抱团式的宣扬己见、攻击异见逐渐蔓延。如最近的《爸爸去哪儿2》多多的粉丝与贝儿的粉丝由一个预告片而产生骂战,在这个预告片中多多说贝儿偷钱,贝儿的粉丝开始击多多心机重,爱表现,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多多向贝儿道歉”、“黄磊滚出《爸爸去哪儿2》”等多个话题。

1.2 发展:群体间的极化博弈

伴随着各种话题的产生与发酵,在初始阶段围观的群体也开始加入讨论中,同时,各种与事件相关的信息大量出现,而这些信息大多是为印证己方观点而传播的,模糊信息与虚假信息不在少数。伴随信息传播的是愈加尖锐的言辞,和愈加激烈的情绪,原本犹疑的信息只要能印证己方观点就变成群体确信的事情,原本只是厌恶的情绪可能转变成仇恨。在方韩大战中网友不满足于简单的口水战,甚至建起了“倒韩网”②,网站图标上是醒目的“文盲当作家,流氓成导师,骗子变公知”,可见对韩寒的厌恶已不止一般;而在“贝多粉”大战中,类似“那些黑多多的,我恨不得杀死他全家”的极端暴力话语更是比比皆是,新浪微博加V用户“百拍”发起的话题“黄多多滚出爸爸去哪儿”截至“爸爸去哪儿2”结束,粉丝数4091,讨论量2.5万,在这上万的讨论量中明显表现出群体极化的现象——“攻击方”与“维护方”的唇枪舌剑;群体间的极化博弈逐渐形成。

不可避免的,在群体间极化博弈的过程中大量产生网络暴力、网络谣言与网络审判。匿名性给予这种情绪化的宣泄一个相对安全的保障,“群体豁免”则是有恃无恐的后盾。“不骂不痛快”与“不赢不罢休”成为典型心理。事实上在对战中也有一些理性的声音,如“居然看见黄多多滚出爸爸去哪儿这个话题,一群大人,骂一个8岁的孩子,点开全是骂黄多多心机婊贝儿手脚不干净的。想起来曼德拉的话,看清一个社会的灵魂,要看这个社会怎么对待他们的孩子,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但是,在混乱的口水战中,这种理性的声音很快会被淹没,粉丝之间似乎只有在口头上拼个你死我活才是最后的解决之道,理性并不是他们可以接受的结局。

1.3 消退:成员的退出与极化的消弱

在粉丝掐架事件的后期,群体极化中的成员可能会逐渐减少——温和派有可能会退出这一群体,因为他们不喜欢事情发展的极端方向。当事件中的声音只剩下双方毫无营养的谩骂和指责,部分成员可能会意识到自己在做的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同时,事件的相关方的介入发声也使得群体极化都已有所消退,比如政府或者媒体的引导,事件当事人的声明等。权威声音的解释与权威信息的流动使得“信息流瀑”效应减弱,从而缓解极端言论的感染传播。例如,在“黄多多滚出爸爸去哪儿2”“贝儿向feynman道歉”等等粉丝掐架事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爸爸去哪儿2》中的几位爸爸联合发起一个“微博静默”活动,一方面对粉丝无端谩骂表示谴责,另一方面也替极端的思维的发展降温。但是,不能忽略的是,这种群体中部分成员的退出也有可能会使群体走向更加极端化,因为退出的都是温和派,而留下来的是坚定派。

2 群体间极化博弈的原因

2.1 群内的感染式传播

粉丝群体聚合的基础是基于对某位偶像的爱,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使得成员间的话题交流毫无障碍,信息的流动也十分通畅。当偶像有新动态的时候,信息的交流会更加的频繁,在频繁的信息流动中,群体会由于相互感染而得出共同喜欢或厌恶的意见并加深这一意见。例如在黄多多与贝儿的粉丝骂战中,针对黄多多的攻击意见一致集中在“心机重”;同时在骂战中另一种声音认为“芒果台乱剪辑黑贝儿”一出现,立马也“感染”了大批粉丝共同表达对湖南卫视的不满。“同仇敌忾”的心理使得群体凝聚力短时间内迅速提高,群内“感染”式的传播效果明显。

2.2 选择性注意导致的群之间沟通不良

网络提供的是一个四通八达的信息畅通的沟通渠道,但是,同样由于网络的特性,使得群体间的沟通遭遇障碍——主动获取信息的方式有助于证实,从而放大原有意见。这种选择性注意使得对立的粉丝群体间的沟通机制出现了严重的障碍。双方均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能够印证自己原有态度的信息来接受和解读,进一步强化原有的意见,而对对方提出的观点选择性忽略。如在“贝多粉”掐架过程中,攻击黄多多的粉丝们通过各种“证据”来说明多多确实“心机重”,类似天涯论坛娱乐八卦论坛中“黄多多就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心机女,多处细节可证”这样的帖子比比皆是。在粉丝掐架过程中,双方群体成员在看待争论的事件时常常走向两个极端,对同一信息的解读也由此走向两个方向。综观网络粉丝的骂战,大多由小事件小话题为由头,逐渐朝着各自持有的意见极化,在骂战中的双方自说自话,群体间完全忽略沟通。

2.3 “沉默的螺旋”作用

“沉默的螺旋”使得“同仇敌忾”的意见迅速被放大,同时,为了表达自己与群体意见的一致,言语也会愈加坚定而激烈,感染式的传播与表达使得群体意见愈发极端;而群体的封闭性,会增加“沉默的螺旋”的作用效果,激化极端现象的形成。粉丝团体日渐壮大后,就会出现成员联手狙击那些被设定为“有罪”的人,综观网络粉丝掐架大多都是由一方粉丝认为另一方的偶像或者粉丝行为“有罪”开始的,邓家佳在《快乐大本营》节目中说何炅爱修图,“修得变形”,随后被何炅的粉丝设定为“罪人”,双方粉丝群体开始互掐。当两个粉丝群体形成对立之后,假如团体中的某个人公开自己保持中立态度,或者客观去评价对方时,往往会遭遇到其他成员的劝说或攻击,结果可能是其他更多原本持中立态度的成员选择保持沉默,或者为了减少群体压力而与其他成员保持一致的观点。

2.4 辩论中的“舌战优势”

“舍战优势”表现在对战中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一方,代表的是公义,或者是为受委屈的人代言。这样的想法使得双方都“据理力争”希望将对方从道德的高台上击落。以方舟子与韩寒的粉丝骂战为例,在这场著名的骂战中,方舟子的支持者认为韩寒“抄袭”,不能被轻易原谅,因为这是信用和道德问题;韩寒一方则认为方舟子是“自由的敌人”,以打击“自由派知识分子”为乐,居心叵测。有了“舌战优势”,谁都不会先低头,并且会更加理直气壮的以“公义”作为攻击对手的理由。

2.5 信息流瀑效应的影响

流瀑效应重在说明人们在缺乏相关的可靠信息时,很容易倾向于相信别人的传言,而这种传言很可能是错误的,当周围大多数人都相信这些传言时,这种倾向更加明显。

群体极化的形成之初大多是由于一个议题的出现,随着跟该议题相关的各种信息的增加,形成群体围观。受网络传播特点及网民接受心理的影响,相继增加的信息很多时候是模糊的甚至是不可信的,但是人们在缺乏相关的可靠信息时,容易倾向于相信这样的传言,尽管传言很可能是错误的,但若周围大多数人都相信这些传言时,也趋向于相信它。即当人们痴迷于先行者或“领头羊”的言行时,“流瀑效应”就很可能发生。比如在《爸爸去哪儿2》后期,feynman眼角受伤,官方微博只是这一事件,并未说明是如何受伤的,但是粉丝开始了各种推测,先后有个别网友将矛头指向了贝儿,该观点经过几轮传播后越来越多的粉丝相信就是贝儿弄伤的,并且在事件的发酵中观点逐渐演变成贝儿是“处心积虑天生狠毒”,要求“严惩凶手”,尽管在过程中陆毅及吴镇宇先后发表微博声明贝儿与这件事情无关,但是仍未能堵住悠悠众口。

参考文献

[1]凯斯·R.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凯斯·R.桑斯坦.极端的人群[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3]胡美玲.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生成与应对机制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13.

[4]张启山.从方韩之争浅析网络解析网络论战中的群体极化现象人民网传媒频道[OL].media.people.com.cn/n/2012/1112/c238969-19553771-2.html.2012-11-12.

注释:

①凯斯·R.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