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管理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动态能力分析
(一)含义。关于动态能力的概念,最早由Teece和Pisano在1994年提出。所谓动态能力,是指企业整合自身内部、外部资源适应外部竞争环境的一种能力。为了充分证实动态能力的重要性,Teece分别从过程、位势、路径的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其中:过程是指企业处理事情的方式,通常情况下,这种处理事情的方法主要包括协调整合、重构等;位势是指企业拥有的厂房机器设备、知识产权等资产的存量和结构;对于企业来说,路径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而选择的具体方式和途径等。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于企业来说,不断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这是自身动态能力的核心所在。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企业一方面需要对自身的内部知识进行继承和创新,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对现有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积极应对市场竞争,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可以说动态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二)组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为了适应市场环境、满足市场需求,企业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动态能力,通常情况下,企业的动态能力主要包括三部分,分别为:
1、识别机会威胁的能力。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消费者的需求不断降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逆风飞扬,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采取措施不断培养和提升自身识别机会威胁的能力。对于企业来说,提升动态能力就是研究分析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例如产品市场、目标客户等。借助识别机会威胁的能力,对市场环境中潜在机会、威胁等进行识别和判断,通常情况下这种识别主要包括对市场产品、服务和技术等要素的判断,通过细分市场,并且不断地去满足他,进一步获取自己的收益。在市场竞争中,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的趋势,这时要求企业的技术、商业模式等作出相应的调整,通过调整不断适应消费者的需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管是新进入的竞争者,还是市场中原有的企业,市场给予的机会都是相同的。在市场竞争中,原有企业的利润因新进入者的参与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
2、响应机会威胁的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在判断识别出市场机会或威胁后,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快速抓住外界变化的机会,同时做出相应的响应,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管理具备一定的柔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不断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于企业来说,柔性就是一种响应能力,凭借这种能力,企业可以在动态的市场竞争中面对机会或威胁做出相应的反映。当预测企业内外环境存在一定难度时,具备柔性管理的企业可以对对手的行为、市场反应等进行系统地扫描,并且可以快速重构竞争资源,同时转变自身的运营模式,进而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进一步获得竞争优势。对于企业来说,柔性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资源柔性,这种柔性是指企业可以在不同的地方配置资源所消耗的时间、成本的难易程度等;另一种是协调柔性,这种柔性是指企业对自身的战略进行快速的调整,同时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利用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企业柔性决定企业响应市场机会、威胁的能力。因此,企业需要保持适度的柔性,进一步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提升响应环境的能力。对于企业来说,一般通过对资源本身进行改变或者改变资源使用方式等对自身的应变能力进行强化。
3、整合重构资源的能力。为了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对于企业来说,最基础的活动就是对资源进行重构和转化,重新整合自身资源的能力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通过对资源整合重构,可以帮助企业在不同组织能力之间进行转变,企业的管理者通过对特定的资源进行识别、利用,不断巩固和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整合重构资源可以使企业在面临市场竞争时,对资源柔性、协调柔性进行充分的利用。整合重构资源的途径主要包括外部购买和内部构建两种,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无法从外部获取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在内部对自身所需的资源进行构建。对企业的财务、物资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应对市场威胁,及时抓住新的市场机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动态能力的来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员工的技能、知识和行为等都可以构成企业的动态能力。对于企业组织来说,企业员工的能力、技能、工作行为等受到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为了创建、保持企业组织能力,需要以员工能力为基础,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策略进行调整,帮助企业生成和演化为动态能力,巩固和强化企业的竞争地位。例如,通过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的方式,企业可以帮助员工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公司能力的多样性,同时对工作流程进行优化;或者借助绩效考核、薪酬体系等奖惩措施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确保企业员工的行为与企业组织要求保持一致,进一步帮助企业形成和发展动态能力。
(四)小结。综上所述,企业组织通过构建动态能力的方式可以帮助员工形成多样化的技能和柔性的员工行为,但是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帮助员工增强组织内部的协调性,另一方面弱化了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对市场竞争做出的反映。
二、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组织绩效、动态能力之间的关系
(一)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可以将人与组织进行紧密的联系,确保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进而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为企业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角度。在社会实践生活中,企业发展证明,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与组织绩效保持着正相关性。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从某种意义上追求人力资源管理匹配相应的企业发展战略,借助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企业可以形成全方位的经营战略,进而帮助企业提升经营绩效。
(二)动态能力与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之间的关系。在上文动态能力分析中,明确提出动态能力就是企业对内外部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能力,进而快速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同时从过程、位势、路径三个角度建立了动态能力分析框架,其中过程是基础,位势与路径需要借助过程发生作用。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企业员工作为过程的载体,一方面具备一定的行为,另一方面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满足过程的需要,企业的动态能力通常情况下主要表现为借助人力资源获得企业的产出。可以说,企业的动态能力与员工的技能是紧密相连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对企业员工进行研究分析,同时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在企业内部,由于员工之间的价值、稀有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企业需要根据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动态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凭借自身的动态能力可以提升经营绩效,对于企业来说,动态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源泉,同时奠定了企业的市场地位。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动态能力要求企业具备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具备持续开发的能力。企业的动态能力来源于企业所能掌握控制的资源。对于企业来说,动态能力的形成就是重新整合各种资源,而企业动态能力的产生需要以企业的人力资源做基础,而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一方面对企业动态能力直接产生作用;另一方面借助人力资源帮助企业巩固和强化动态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组织绩效、动态能力三者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同时对动态能力进行了重点讨论,得出如下结论:
(一)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影响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借助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企业可以对自身的动态能力进行改变和提升。在本文论述中,发现在识别机会威胁的能力、响应机会威胁的能力、整合重构资源的能力三个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对动态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其中动态能力受培训发展、员工参与、奖惩措施等因素的影响较为严重。
在提高员工能力、改变员工行为方面教育培训、员工参与等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提高、改善员工技能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使用最为广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当企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竞争环境时,在技能、知识等方面企业通常会对员工提出较高的要求,一方面通过招聘选拔新员工的方式,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通过对现有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员工的能力水平。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会计处理;可比性
合同能源管理(EnergyPerformanceContracting),简称EPC)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基于市场的节能新机制。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将合同能源管理定义为: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为实现节能目标向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节能服务公司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相关政府部门加大对合同能源管理企业的扶持力度,国内节能服务行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众多节能服务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会计核算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公众和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合同能源管理业务较为特殊,具有多种运营模式,包括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融资租赁型、混合型等不同类型。目前,《企业会计准则》及其指南、讲解、解释等尚未就其会计处理进行明确规范,会计实务中存在多种核算模式,各种会计处理方法差异较大、对会计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给会计信息可比性和资本市场稳健发展带来较大挑战。本文将以一家拟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即“新三板”)挂牌公司的合同能源管理业务作为典型案例,针对其会计核算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案例背景
某节能服务公司(乙方)拟在新三板挂牌,其于2014年9月与某钢铁公司(甲方)签订“烧结厂烧结余热利用工程项目合同”,合同约定:1.甲方提供项目建设场地、余热资源及各类接入点,乙方负责余热发电项目投资、设计、建设、运行管理等服务。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三台烧结环冷机各设一套余热锅炉装置、一套汽轮发电机组(即“三炉一机”),并设置一个主厂房。2.该项目在建造、运行和转让(BOT)的基础上实施,项目建设及投资风险由乙方承担,余热发电收益归乙方所有,甲方以收益分享的方式实现收益。3.新建余热电厂建设期1年,运行期8年。合作期内乙方拥有该项目形成的动产、不动产的一切权益(不含土地);合作期满项目相关资产的所有权无偿转让给甲方。4.项目运行期内,双方按协议价格就共同确认的当期实际产出的电量计算本期款项,由乙方提供电费增值税发票,甲方支付相应款项。
二、案例解析
1.观点一:认为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规定的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之混合销售业务进行核算。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向用能企业提供节能设备、负责安装并提供售后服务,其实质类似于采用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节能设备并提供后续节能服务的混合销售;由于销售商品部分和提供劳务部分能够区分且能够单独计量,因此销售节能设备应作为销售商品核算,提供节能服务按照提供劳务核算。2.观点二:认为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规定参照BOT项目处理方式进行会计处理,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及《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准则核算。项目合同明确规定“该项目在建造、运行和转让(BOT)的基础上实施”,节能服务公司需要履行“建造—经营—转移”的完整过程,具有明显的BOT特征,类似于《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规定的企业采用建设经营移交方式(BOT)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业务。交易合同对节能服务公司的经济影响也与典型的BOT合同一致,二者仅存在法律形式差异。因此在建造期间,节能服务公司应当就其提供的建造服务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确认相关收入和成本;在运营期内,节能服务公司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确认与后续经营服务相关的收入。3.观点三:认为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进行核算。从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模式分析,节能服务公司的主要经营活动包括建造活动和发电运营。由于乙方本身并非一家发电企业,实质为一家专门从事节能环保和合同能源管理的公司,余热发电项目的主要利润来源于公司在节能技术和能源管理领域的专长和经验;公司实际主要为客户建造余热发电装置,并以与余热发电量挂钩的变动对价作为建造合同对价。因此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的相关规定进行核算。本案例中,合同总价款取决于未来8年运营期的实际发电量,由于时间跨度较长,预期经济利益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项目建设阶段建造合同的结果无法可靠估计。因此不能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需要根据《建造合同》准则第25条的规定判断成本是否可以收回,分别作出相应会计处理:合同成本能够收回的,合同收入根据能够收回的实际合同成本予以确认,合同成本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合同费用;合同成本不可能收回的,在发生时立即确认为合同费用,不确认合同收入。4.认为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中的融资租赁进行核算。根据合同安排,该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系节能服务公司按用能企业的要求建造一项特定的固定资产,建设的资产及设施具有专用性,仅供用能企业使用,履行该协议依赖于上述特定资产;该项目合同期为9年,合同期内资产所有权仍归节能服务公司,用能企业拥有使用权,且未来收益不能合理确定。因此可以确定该项协议包含租赁业务。运营期满后项目资产无偿转让给甲方,可以合理推测乙方在运营期内按照合同约定收取的价款实质已经相当于相关资产的公允价值,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中“租赁资产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给承租人(用能企业)”关于融资租赁的确认标准。因此,该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本质上属于融资租赁,与租赁资产相关的风险报酬已经全部转移给承租人(甲方),而乙方通过收取节能经济利益作为租金以回收相关投资价款,应当按照租赁准则中融资租赁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一)讨论与分析
对比上述不同会计处理,均能将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商业实质与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相结合进行分析,都具有事实依据和一定的合理性。由于节能服务公司从事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是提供节能服务解决方案,具有多元化、综合性,与一般混合销售业务、建造合同业务、BOT业务以及融资租赁业务存在显著区别,需要深入研究、全面分析,从而得出较为合理、公允的会计处理结果。1.关于“观点一”,根据项目合同规定,节能工程项目在建设结束、完成安装、试运行成功且验收合格后,项目资产的所有权仍归属节能服务公司(乙方),项目资产的所有权并未实质发生转移。节能服务公司是否能够收回投资并取得合理利润取决于节能项目未来能否创造节能效益,而且节能效益的具体金额取决于项目资产未来实际的发电量,未来实际的发电量具有不确定性,导致收入金额不能可靠计量。因此上述交易不符合混合销售的收入确认条件,不能按“观点一”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准则进行会计处理。2.关于“观点二”,《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的通知》(财会[2008]11号)规定,企业采用建设经营移交方式(BOT)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涉及的BOT业务应当同时满足三项条件:(1)合同授予方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或政府授权进行招标的企业。(2)合同投资方为按照有关程序取得该特许经营权合同的企业。合同投资方按照规定设立项目公司进行项目建设和运营。项目公司除取得建造有关基础设施的权利以外,在基础设施建造完成以后的一定期间内负责提供后续经营服务。(3)特许经营权合同中对所建造基础设施的质量标准、工期、开始经营后提供服务的对象、收费标准及后续调整作出约定,同时在合同期满,合同投资方负有将有关基础设施移交给合同授予方的义务,并对基础设施在移交时的性能、状态等作出明确规定。前述项目合同确有规定“该项目在建造、运行和转让(BOT)的基础上实施”,但BOT业务的合同授予方必须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或政府授权进行招标的企业,本案例中交易双方皆非“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或政府授权进行招标的企业”,也未设立单独的项目公司,建造的标的资产也非公共基础设施;BOT项目建成后项目公司仅取得特许经营权,并不拥有标的资产的所有权,而本合同管理业务中不存在上述特许权。因此,根据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原则,上述合同能源管理业务不能按照“观点二”参照BOT业务进行会计处理。3.关于“观点三”,由于合同能源管理业务具有多种运营模式,节能服务企业分享的节能效益可以是变动对价,以运营期内的实际产出为基础进行确定,如本案例所示;也可以是固定对价,比如根据资产建设完成后甲乙双方共同进行一个月测试确定月度节能收益且在运行期内月度节能收益保持不变。因此,合同能源管理核算的争议主要集中于节能服务企业是“自建资产并提供给客户使用”还是“为客户建造资产并提供后续运营服务”,根据前述分析,后者缺乏充足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行性,因为在建设阶段很难对建造合同的结果做出合理估计,甚至难以确保可以收回成本,而且这种处理模式涉及大量的会计估计和职业判断,将为相关会计核算和审计鉴证带来极大挑战,难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此外,《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建造合同是指为建造一项或数项在设计、技术、功能、最终用途等方面密切相关的资产而订立的合同。一般来说,判断企业的一项交易是否适用《建造合同》的主要标准为:当买方可以在相关业务开始前指定专业结构元素的设计和/或在建设过程中可以指定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则该类业务合同通常情况下应当适用《建造合同》准则,如房地产建造合同。本案例中,用能单位(甲方)只能选择节能服务公司(乙方)所指定的设计选项,仅有有限的能力影响所建造资产的设计,且指定设计相对基本设计仅有轻微变化,因此该类业务合同也不应适用《建造合同》准则。4.关于“观点四”,该合同能源管理交易依赖于特定资产(即主厂房、三炉一机等节能设备以及依附于该设备的专有技术等),且节能服务公司授予用能企业对建造的节能资产使用的控制权,符合IFRS体系下的IFRIC4关于《确定一项交易安排中是否包含租赁》所规定的判断一项交易安排中是否包含租赁成份的判断指引,因此该交易可以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在该交易中,所有的租金都是根据各租赁期的实际发电量计算的或有租金,且租赁结束后资产无偿转让给甲方,因此乙方能否获取报酬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即与租赁资产相关的风险仍由乙方承担,并未实质上转移给承租人(甲方),而且乙方无法对合同期间可获得的节能收益作出合理估计,不能将上述交易认定为融资租赁。因此不能依照“观点四”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中的融资租赁进行会计处理。
(二)会计处理建议
综上,本文建议将案例企业的合同能源管理业务视为节能服务公司自行建造长期资产并为客户提供后续劳务进行会计处理。在合同期内,项目资产的所有权归属于节能服务公司(乙方),且由乙方负责余热发电项目投资、设计、建设、运行管理等活动,乙方视为自行建设项目资产,确认为自身的固定资产,并提供给甲方使用;项目在运营期内,根据双方事先确定的协议价格就共同确认的当期实际产出电量计算各期节能收益,按照《收入》准则确认电费收入;项目合同期满,节能服务公司向用能企业无偿转让项目资产,视同节能服务公司处置固定资产进行会计处理。具体会计处理如下:(1)项目资产的会计处理建设期内,节能服务公司按照建造成本确认在建工程成本。在项目资产经验收合格后,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在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结转为固定资产并开始计提折旧。(2)节能收益的会计处理运营期内,节能服务公司根据双方事先确定的协议价格就共同确认的当期实际产出电量计算各期节能收益,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确认当期电费收入。(3)项目资产处置的会计处理项目合同期满,节能服务公司向用能企业无偿转让项目资产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视同节能服务公司处置固定资产进行会计处理。
三、小结
关键词:技术管理;智能远传抄表系统;选型原则;传感器技术
中图分类号:TP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7-0031-02
近十年来,智能远传抄表系统迅速发展,成为“建筑智能化”应用的主要内容。作为一项新型应用技术,智能远传抄表系统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商机,形成了生产厂家多、产品繁杂、质量不一的现状。目前,在智能远传抄表系统上没有国家或行业标准及管理细则,给使用者在技术管理上带来很大麻烦。智能远传抄表系统技术管理涉及到多方面,如水表技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等。根据从事智能远传抄表系统技术管理工作多年的经验,本文就系统在选型、试验、安装、使用、维护及维修等技术管理的要点进行分析。
一、选型原则和试验原则、试验方法
(一)选型原则
选型的关键是必须计量准确、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具有技术先进性。因为不管是传统的人工抄表,还是先进的智能抄表,计量准确是最基本的要求,否则无法进行水费贸易结算。根据JJGl62-2007《冷水水表检定规程》要求,检定周期一般为2年,对于生活用水表,若实施“限期使用、到期轮换”的,第一个检定周期为6年(标称口径25mm及以下水表),使用到期后,后续检定合格,以后的检定周期为2年。
(二)试验原则和试验方法
智能远传抄表系统在正式使用前需进行试验,以了解和掌握产品质量性能。根据我们的经验,试验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试验合格后经评审正式使用。
1、在试验中应明确一般要求,如:(1)基表要求,应符合GB/T 778~2007《封闭满管道中水流量的测量饮用冷水水表和热水水表》中的相关规定;(2)智能水表加装的电子装置不应妨碍机械指示装置的计数和读数,即不影响基表的计量精度和读数,不影响水表的检定;(3)水表累积流量的确定,必须以基表机械累积流量(读数)为基准;(4)确定机电转换误差,电子读数与机械读数之间产生误差应≤±1m3,否则电子读数不合格。
2、技术要求也应明确,主要要求有:(1)传感器技术是智能远传抄表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选型和使用的重点检查部分。传感器按信号转换方式可分为实时转换式和直读式两种,应明确选用传感器类型;(2)确定传感器等电子装置的使用寿命,一般情况应>7年;(3)信号采集单元、数据处理和通信单元、手抄器等电子装置也是试验中重点检查部分。电子装置在干热、湿热、低温等气候条件下不应损坏、不应丢失内存数据,应有数据处理或信息存储和通信功能,应具备数据的非正常中断保护功能,应有良好的防雷能力,驱动能力也应符合相关要求;(4)区域内通信有分线制、总线制和无线制三种通信方式,应确定通信方式。对通信中的技术参数、数据传输状态、电气特性、光学特性、通信距离及通信协议要求等应明确规定。如传输波特率、驱动电压、驱动电流、无线电频率等,应符合国家现行使用的标准。
在试验时,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试验环境与正常使用环境基本一致或更为恶劣的环境,这样更能检验智能远传抄表系统是否符合要求。实时式远传表试验应选择在较恶劣环境下进行,检查环境对传感器的影响。直读式远传表试验至少选择在各字轮进位最不利的情况下进行,如经过从9跳至0的阶段,跳变延续过程要求不少于3个字。读取试验前后机械指示装置的读数和电子读数,将数据进行比较,判断其相同性和关联性,要求读数一致,不出现错码、乱码及盲点等。另外,试验时需有一定量的智能水表,应对系统成套试验。
二、评审内容、评分标准的制订和供货商的选择要求
试验合格后只有通过评审才能选出符合要求的产品,因此,制订评审要求和评分标准是必要的。评选要求和评分标准的制订必须细化,要综合考虑。
选择供货商时,宜优先选择生产规模大、老牌、名牌等企业,最好选择同一厂家的成套系统产品,这样对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才有保障。应与供货商签订合同,产家免费保修,终生提供技术支持等。
三、安装施工要求
制订智能远传抄表系统工程施工要求是必须的,它不仅可确保系统能够正常工作、保证工程质量,而且还可以提高抄表准确率和抄表成功率。制订施工要求时应尽量考虑到系统的兼容性。因为不同的产品安装要求不完全相同。智能远传抄表系统工程施工要求中涉及到安装材料、水表安装、设备安装、系统布线、系统接线、防雷、系统调试等方面的要求。
(一)安装材料要求
选购安装材料须有国家安全认证和产品质量合格证。对于室内管道材料、接线盒、线槽、金属套护管及塑料(或PVC)管件等材料,应使用建设管理部门认可的产品。电源线、信号线、网络通信线等电线应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对线芯面积、屏蔽线密度及电线类型等应作详细规定。
(二)水表和设备安装要求
水表安装要求应符合GB/T778-2007《封闭满管道中水流量的测量饮用冷水水表和热水水表》中的相关规定。水表须避免曝晒、雨淋、水淹、污染、电磁场干扰等,方便拆装和抄表。水表宜安装在管道井内,当安装在户外时需用保护箱进行保护。
信号采集单元、数据处理和通信单元等电子装置需安装在抄表方便、便以维修和安全的地方。安装地点必须干燥、通风阴凉、不淋雨、不漏水。确定设备箱的安装方式,设备箱安装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壁挂式,另一种是嵌墙式。明确不同安装方式的具体要求,以保证箱体牢固、整体美观和方便维护、维修。
(三)系统布线要求
要求绘制系统布线图,明确线路的走向。配管时,对线槽、金属保护管及塑料(或PVC)保护管应制订详细的相关要求。当线路暗配时,电线保护管沿最近的路线敷设,并减少弯曲。电线保护管的弯曲处不能有折皱、凹陷和裂缝等。
穿线的要求也应细化。如应保证电线不被折断、不被损坏和容易穿线。穿线前,将电线保护管内的积水及杂物清除干净。电线在管、槽内不能有接头和扭结,接头设在接线盒(箱)内。管内线总截面积不应大于管子内空截面积的40%。信号线和网络通信线应避免与输电线路(女D220V)平行安装,若平行安装时应保持一定间距。
(四)系统接线要求
制订接线要求,并按要求实施。信号线和网络通信线长度应符合要求,保证通信畅通、数据不被丢失。接线盒做好防水措施。引脚统一定义,接线可靠。接线时要防止短路、断路和压皮等。根据接线图确定接线正确无误后,在信号采集单元、数据处 理和通信单元及水表接线盒等处的电线端套上数码管标注房号,在水表安装处用不锈钢牌标注水表房号,在信号采集单元处标明顺序号,电源线需做好标志等。
(五)系统调试
系统调试是一个重要的步骤。首先是进行测线,然后是各设备的调试,最后是总个系统的调试。应制订系统调试的步骤和工作流程,保证系统调试有条不紊进行,确保调试成功。测线主要是检查信号线、网络通信线、电源线是否正确、是否接实。设备的调试,主要是信号采集单元与传感器信号采集调试、信号采集单元与数据处理和通信单元的区域通信调试、数据处理和通信单元与远程通信网络的调试。
四、安装验收要求
制订工程验收规定、成立验收小组,制订工程验收流程和工程验收表。与评审要求和评分标准类似,应制订验收要点和细则,如系统安装验收项目、系统通信验收等。
五、制订智能远传表抄表系统维护、维修管理制度
智能远传水表系统安装竣工交付使用后,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工作,需制订系统的维护、维修管理制度,保证系统能够持久正常运行。明确各管理部门的责职,确定系统技术维护、维修责任人和日常维护责任人。定期对系统进行跟踪检查,做好相关记录和定期总结,掌握使用情况。如对抄表准确率、抄表成功率、传感器故障率、线路故障率、通信故障率、信号采集单元故障率、数据处理和通信单元故障率、手抄器故障率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
六、结语
智能远传抄表系统技术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有机的整体。技术管理是否科学、合理、正确是直接关系到系统能否正常工作的关键。进行智能远传抄表系统技术管理因人而异,需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要做好系统的技术管理工作,不断提高质量,保证计量准确,除了依靠科技进步,按要求严格控制各个工作环节之外,还要加强责能管理及岗位之间的协调。
参考文献
[1]户用计量仪表数据传输技术条件(cJ/T188-2004),
[2]电子远传水表(cJ/T224-2006),
[3]封闭满管道中水流量的测量饮用冷水水表和热水水表(GB/T 778―2007)[s]
[4]智能冷水水表(JJG(京)39-2006)[s]
[5]冷水水表检定规程(JJGl62-2007)[s]
作者简介:唐斌武,供职于江门市自来水有限公司。研究方向:智能远传抄袁系统;邬金鹏,供职于江门市自来水有限公司,研究方向:智能远传抄袁系统。
更正
关键词:知识经济;能源公司;财务管理;优化建议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社会整体知识水平的不断提升,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也已经来临,给企业的生产管理与经营模式也带来了极大的变革。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能源公司的财务管理方式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技术方法实现了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实现了传统资源依赖型经济向知识依赖型经济的转变,进而促进企业节能环保、降本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能源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过程中忽略对无形资产的利用
在能源公司传统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其主要目标是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产权制度也更注重有形资产的配置,而忽略了对知识产权、人力资源、信息数据资产、市场资本等无形资产的有效利用与合理配置。在当期的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由以往的能源、资源竞争转变为科技、知识的竞争,而大部分能源公司还不能及时的转变观念,将无形资产的利用与配置纳入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导致企业难以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较强的竞争力。
(二)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在当前的知识型社会、信息型社会,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财务信息化管理方式代替了以往的手工操作模式,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与质量有了大大的提高。但调查部分能源公司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发现,企业对于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认识有一定的不足与偏差,仅仅将使用财务管理软件、管理系统看作是信息化建设,而没有将企业生产、业务交易、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实时显示在财务管理系统中,也没有实现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之间的高度统一,使的数据的来源、真实性等难以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快速核对。
(三)能源公司缺乏复合型的财务管理人才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单一型人才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市场提出的要求,企业迫切的需要复合型人才来应对企业财务管理需求与市场变动带来的诸多财务风险。然而,在目前,大多能源公司的财务人员知识储备与专业能力较为有限,缺乏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观念,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前瞻性的眼光,不能及时的预防与应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与问题。还有部分财务人员虽然有较为丰富的财务管理知识与经验,但缺乏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不能熟练的使用信息技术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很好的满足当前的财务管理需要。
三、知识经济背景下能源公司财务管理的优化建议
(一)重组企业资本要素,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利用
知识经济是当前及看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能源公司要积极抓住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发展机遇,重组企业资本要素,将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结合起来,尤其要重视人力资源与各种数据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充分发掘无形资产的价值,帮助企业不断提升资产利用率与资源最大化利用。
(二)不断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
由于能源公司的产品、服务较之其他企业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实际的工作中涉及到的数据信息也较为繁杂,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容易产生各部门数据信息标准不统一、信息传递滞后等问题。对此,企业要将财务管理模式由以往的分散管理向集中式管理转变,建立统一集中的财务管理平台,实现企业财务信息与经营信息的实时化、动态化管理,将生产、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产生的财务信息相关数据实时收集至财务管理系统中,便于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信息变动情况随时监控,也便于及时发现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与问题。同时,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开展还需要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能够随时就某一财务问题进行核对与解决,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三)重视复合型财务人员引进与培养
知识经济背景下,能源公司需要树立知识化与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在发展知识科技的观念引导下,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业务能力。一方面,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引进的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管理知识与能力、能源产品与服务业务知识,还要熟练的掌握财务软件、信息化管理系统、数据库以及网络技术等新知识、新技术。另一方面,能源公司也要注重对老员工知识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定期为工作人员开办学习交流班,努力吸收引进国外的先进理财理念,不断地积累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经验,制定适合于能源公司发展的知识理财计划,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奖励惩戒制度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为能源公司带来最大的经济收益。
四、结语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能源公司加强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的建设,将科技知识作为决策导向,能够促进能源公司财务管理的科学合理性与创新灵活性,对能源公司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海娟.试论知识经济下能源公司的会计和财务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5(2):151-151.
[2]汪海鸥.试论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基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J].当代经济,2014(21):20-21.
[3]丁英明.知识经济下能源公司的会计和财务管理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7(4):47-48.
[4]梁蓉.浅谈如何通过财务管理来提升企业的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2(10):204-204.
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指的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能否切实有效地完成和执行好各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能否切实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主要由以下几项指标,即人力资源服务、发展组织技能、提供企业变革的顾问服务、协助塑造企业良好的雇佣关系、积极捍卫企业员工的正常权益、量身定做企业人力资源服务、协助发展企业事业战略以及变革服务等,这些都是企业管理者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衡量指标。
伴随着企业竞争环境的急剧变化,原先企业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逐渐转变成为策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不少企业管理者正逐渐依靠人力资本优势积极提升自身竞争优势,以此来有效增加企业自身价值,这也从另一角度上体现出人力资源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不仅如此,企业管理者在选才、育才以及用才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工作,能够使得组织更为流畅,在此前提下增加企业自身人力资源优势,提升组织绩效。积极强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有助于增强企业组织绩效。
二、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工作性质多样性以及劳动人口多样性的大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正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企业管理者必须积极适应新的形势变化,接受人力资源管理新转变、新挑战。与此同时,还应当明确,人力资源角色的变化主要是源自于企业管理需要的转变,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都促使了人力资源角色发生变革。在这一情况下,人力资源角色已经从原先的人力资源伙伴逐渐转变成为人力资源的参赛者,不再像之前只是团队的一部分,而是直接面对单位的策略性挑战,变被动为主动,增加企业自身价值。正是由于人力资本跟无形资产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策略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进一步思考自身的服务、功能以及规划情况,以此来显示出新的组织形式跟企业自身管理策略之间的关联关系,确保企业价值增值,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价值提升作用。为了有效应对当前的管理形势变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积极关注价值增长情况以及组织情况,尽最大程度上改善和促进自身效能,实现新的能力提升。
企业管理者为了实现持续化经营,就必须重视组织绩效管理,通过竞争优势获得经营利润,实现市场扩张。不少公司管理者在实际管理中都将人力资本作为竞争优势来源,市场价值的提升也是依靠自身无形资产,在这其中就包含了人力资本的无形资产。企业管理组织中人才优势是企业维持自身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条件,依靠良好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积极获取人力资源优势,企业组织就能够实现竞争优势的持续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积极转变自身角色,向领导角色以及监督角色转变,提升效率,向着策略性角色发展,使得组织内的人力资本更能够符合企业组织发展需要。
三、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跟组织绩效关联分析
正是基于人力资源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跟组织绩效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关系。正是依靠企业人力资源的确认、发展以及运用,人力资源人员在其相关的专业工作上的绩效才会跟组织绩效之间产生密切的关联关系。这也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自身的效能提升,能够更好地协助组织提升自身价值,对组织绩效产生贡献。与此同时,公司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包括招聘、训练、发展、提升以及绩效评估等一系列管理活动都跟企业员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关系,而人力资源又是组织管理中的核心内容,有效而且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能够帮助企业提升组织绩效。
除此之外,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扮演战略性事业伙伴角色外,也会跟组织内人力资源的整体效能产生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于组织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策略性角色程度越高,则就意味着人力资源管理越了解各个部门的管理需求,也会给予最合适的管理服务,并给予最强的支持。正是基于此,企业管理者可以借此提高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程度,并提升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效能。
应当明确的是,除了上述分析之外,人力资源管理绩效对于组织绩效也具有一定的干扰作用。组织内员工激励跟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具有相互作用,这一作用会对组织内部的净资产报酬率产生正面的影响。在这其中,员工激励主要是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中的激励薪资制度以及绩效评估制度等。相关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策略性人力资源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实务跟组织绩效之间会产生显著的正相关干扰影响。正是基于此,企业管理者可以依靠良好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可以增强整个组织绩效,这一作用可以借由人力资源管理来进行策略性角色来实现。
当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比较低落时,当组织内部采用策略性人力资源角色时,组织绩效的效果会比较差;与此相对应,当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在比较好的条件下,企业管理者采用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角色,能够带来比较好的组织绩效。由此可以明确,企业管理者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够进一步推动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角色。这有两者之间所具有的加乘效应会给组织带来更大的管理效能。
四、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建议分析
正如上面所分析,策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程度会对企业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产生正面的影响。同时,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对组织绩效也会造成影响,并受到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干扰。在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促进组织绩效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 课余时间 时间管理能力 培养
一、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含义
大学生课余时间指除去学校培养方案中规定的上课、实验、实习等在内的课业时间和除开睡眠、饮食、重复生活等必须生理活动后所剩余的时间,主要包括完成作业、复习、自学和可以为学生自由支配的闲暇娱乐时间。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是指运用科学方法,以提高课余时间利用率和有效性为目的,对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合理分配、有效利用的管理活动。独立学院因办学方式、招生范围等特殊因素,学生群体在学习氛围、心理素质、活动能力等方面自有其特点。结合本文研究的对象,可以把独立学院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培养定义为独立学院中的教育者通过管理、辅导、咨询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课余时间管理行为进行指导,加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课余时间的能力,做时间的主人。
(二)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没有人可以拥有多于别人的时间资源。如果一个人想在同样的时间内做比别人更多更重要的事,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自己的时间利用效率。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来说,大学四年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足,那么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做到既能休息好娱乐好、快乐地度过大学生活,又能将课堂中获得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获得全面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有研究显示,当代我国大学生在校期间平均每年的授课时间约为190天,闲暇时间约为170 天――闲暇时间几乎占到了全年天数的48%。大量的自由时间对于尚不成熟的大学生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部分学生能够自觉的安排时间合理、合适的学习生活;而另一部分学生面对压力的突然撤除可能不知如何自主安排时间、规划生活,久而久之形成不好的习惯。缺乏时间观念的学生相比起重视时间管理的学生,他的课余时间就会在不经意间流逝,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也会一点点减少。提高独立学院学生课余时间管理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能够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助于提升综合素质,在毕业后面对社会的挑选时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如何引导其正确管理课余时间,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实践证明,时间管理能力是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而得到提高的。Weinstein等(1994)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开设了一套旨在帮助学生成功地驾驭时间的训练课程,时间管理被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题进行讲授,主要内容是讲解与时间管理有关的理论和实践应用等,并且将时间管理与其他有关的学习内容结合起来,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检验自己制定的时间管理策略的应用效果,同时也接受教师给予的反馈建议。另外,“团体辅导”也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首先将具有相似问题的学生挑选出来组成小团体,在咨询老师的带领下,讨论各自在时间管理上的经验和体会。由于面对的问题具有相似性,讨论就有助于减轻团队成员独自面对问题时的孤独感,增强自信;此外,成员间的讨论互动有利于发现各种有价值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独立学院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的现状
本研究选取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的全日制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考虑到东方科技学院作为获得“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全国教育教学管理示范院校”等称号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有在籍学生近万人,面向全国招生本科专业33个,涵盖了人文类、经管类、理工类和生科类学科,比较全面,发展均衡,能够基本代表独立学院学生状态。
本研究希望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独立学院学生的课余时间管理能力现状,以及学院在课余时间管理方面所进行的教育干预情况。由于大四学生忙于准备毕业,没有时间接受调查,所选取的对象主要为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共发放265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为260份,有效率为98.1%。采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方法以描述统计为主,样本基本情况如下表(表1)。
同时,本研究还对部分教师和辅导员进行访谈,深入了解独立学院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现状以及培养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表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属性 分类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男 126 48.5
女 124 515
大一 86 33.1
年级 大二 90 34.6
大三 84 32.3
学科 文科 127 48.8
理科 133 51.2
家庭背景 城镇 140 53.8
农村 120 46.2
(一)课余时间占有和支配的总体情况
1. 课余时间占有现状
表2 课余时间占有状况分布
课余时间 周一至周五 周末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9小时以上 85 18.7 223 48.9
7-9小时 79 17.3 112 24.6
5-7小时 158 34.6 79 17.3
5小时以下 134 29.4 42 9.2
表2中可见,周一至周五,学生总体课余时间在5-7小时的占38.1%,7小时以上的占到了36%;而周末课余时间在9小时以上的占到了46.2%,7小时以上的占到了73.9%。总体来看独立学院学生课余时间是比较充裕的。
2. 自评时间是否充足现状
调查中有27.7%的学生认为课余时间较多,有43.8%的学生认为课余时间适中,认为课余时间较少的学生有28.5%。这说明,独立学院学生在主观上也认识到了自己具有较充分可支配的课余时间。
表3 自评课余时间是否充足状况分布
时间充足 人数 百分比
非常少 13 5
比较少 61 23.5
适中 114 43.8
比较多 60 23.1
非常多 12 4.6
3. 课余时间支配现状
由表4可知,独立学院学生对对课余时间管理很大程度上就是将课余时间用于与学习有关的事务。由此可见,帮助学生管理好自己的课余时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表4 课余时间支配状况分布(平均值)
内容 频次 内容 频次
专业学习(自习) 22 睡懒觉 9
课外阅读 10 谈恋爱 6
社团活动、学生工作 15 上网 13
社会工作实践(家教、勤工俭学等) 6 娱乐休闲及其他(逛街、打牌等) 9
体育锻炼 10
(二)课余时间管理能力的现状分析
1. 时间管理意识
时间管理意识主要考查学生对课余时间的敏感性及其主动管理时间、安排课余生活的自觉性。共包括3个项目。具体情况如下:
表5
非常符合 比较符合 比较不符合 非常不符合 汇总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我认为课余时间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 82 31.5 135 52 39 15 4 1.6 260 100
利用好课余时间对我来说有重要意义 126 48.4 99 38.1 35 13.5 0 0 260 100
我从没想过主动去安排我的课余生活 12 4.6 59 22.8 114 43.8 75 28.8 260 100
有83.5%的同学意识到课余时间的重要性;有86.5%的同学认为利用好课余时间对自己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有72.6%的同学想过主动去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这说明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自觉地认识到课余时间的重要性,对自身课余时间的管理安排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从主观方面看具有较好的时间管理意识。
2. 时间管理规划维度
时间管理规划维度体现了时间管理能力的核心方面,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的策略及方法,主要内容有设置目标、计划-优先次序等。从独立学院学生目标设置的情况(表6)来看,有58.4%的同学对自己即将要做的事情有明确的目标;有38.4%的同学每天给自己的课余时间指定学习目标;而61.6%的同学不太为自己制定每天的学习目标,其中大一的学生占到了49%。
表6
非常符合 比较符合 比较不符合 非常不符合 汇总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我对自己即将要做的事情总是有明确的目标 50 19.2 102 39.2 73 28.1 35 13.5 260 100
我每天都给自己的课余时间指定一个学习目标 14 5.3 86 33.1 132 50.8 28 10.8 260 100
从数据统计的情况(表7)来看,有96.2%的同学懂得要根据事情的重要程度来做计划,但同时有34.7%的同学忙于做紧急的事情,使自己陷于被动状态。所以,当事务繁多的时候,55.8%的同学有一种不知如何入手的感觉。
表7
非常符合 比较符合 比较不符合 非常不符合 汇总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如果有几件事要同时做,我经常要衡量它们的重要性来安排时间 120 46.2 130 50 7 2.7 3 1.1 260 100
事情繁多时,我有一种不知如何入手的感觉 20 7.7 125 48.1 97 37.3 18 6.9 260 100
我只做最紧急的事情 23 8.9 67 25.8 140 53.8 30 11.5 260 100
3. 时间管理控制维度
时间管理控制维度指的是在时间管理过程中对自身的控制能力,包括对习惯性拖延的控制,对坚持性的控制,对内外干扰的控制以及对条理性的控制。
表8
非常符合 比较符合 比较不符合 非常不符合 汇总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只要是目前不紧急的事情,我就习惯于把它先放在一边 35 13.4 136 52.3 74 28.5 15 5.8 260 100
即使未完成的事情让我产生压力感,我也不想立刻就做 15 5.8 91 35 110 42.3 44 16.9 260 100
我总是先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把不太愿意做的事情一拖再拖 38 14.6 110 42.3 94 36.2 18 6.9 260 100
从对习惯性拖延的控制情况(表8)来看,有65.7%的同学习惯于把不紧急的事情放在一边;面对压力感,有40.8%的同学仍然选择拖延。有56.9%的同学凭喜好做事,不喜欢的事情容易拖延。
从对自身的控制情况(表9)来看,有59.6%的同学无法坚持执行制定的计划,有55%的同学难以实现既定的目标。50.8%的同学在学习的时候想着玩,玩的时候又担心没有完成学习任务,两头不讨好。
从对内外干扰的控制情况(表10)来看,有53.9%的同学容易因其他事情的干扰而无法完成原定计划。有71.1%的同学执行计划的过程容易中断。40.8%的同学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从对条理性的控制情况(表11)来看,39.6%的同学宿舍大多数时候比较凌乱;56.1%的同学喜欢凭记忆力去做事情;45%的同学常常要花较多的时间去找出急需的东西。
表9
非常符合 比较符合 比较不符合 非常不符合 汇总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我确定的需要在课余时间实现的目标通常都难以实现 30 11.5 113 43.5 102 39.2 15 5.8 260 100
一旦制定了计划,我能够坚持执行它 23 8.8 82 31.5 125 48.1 30 11.5 260 100
课余时间里我经常在学习的时候想着玩,玩的时候又担心没有完成学习任务 32 12.3 100 38.5 108 41.5 20 7.7 260 100
表10
非常符合 比较符合 比较不符合 非常不符合 汇总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我很容易因为其他事情的干扰而使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始无终 20 7.7 120 46.2 102 39.2 18 6.9 260 100
即使别人的请求会打破我原来的计划,我也很难说出拒绝的话 38 14.6 147 56.5 69 26.5 6 2.3 260 100
一般来说,只要我静下心来做事,外界的噪音干扰不到我 35 13.4 119 45.8 100 38.5 6 2.3 260 100
表11
非常符合 比较符合 比较不符合 非常不符合 汇总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我的私人空间(书桌、书架等)大多数时候比较凌乱 23 8.8 80 30.8 97 37.3 60 23.1 260 100
我经常会对将要做的事情做些必要的记录,而不是主要依靠记忆力 20 7.7 94 36.2 128 49.2 18 6.9 260 100
我常常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去找出急需的东西 26 10 91 35 118 45.4 25 9.6 260 100
综合意识、规划和控制三个维度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意识维度的情况明显好于规划和控制维度,规划维度稍微好于控制维度。这说明独立学院学生对课余时间管理在主观上具有较好的意识,但在给自己设定具体目标、执行计划和监控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策略与方法,大多数同学显得不太从容,无法顺利完成对课余时间的管理。
(三)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独立学院学生的课余时间管理能力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目标不明确,不善于规划课余时间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独立学院学生往往对课余时间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也就是在制定明确的目标上做得不够好。虽然超过五成的同学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较明确的目标,但绝大部分同学在制定目标时都游离于“较明确”与“较不明确”之间。其中一部分学生认为由于未来几周或几个月内将会发生什么事是不可能预料的,因此没有制定计划的必要,只需做好每天的事即可;而另一部分学生尽管制定了目标,但由于忙碌等种种原因,既定目标往往无法达到。
由于缺乏清晰目标,后续的时间管理就会如同多米诺效应般出现问题。表7的数据显示,当事情繁多的时候,55.8%的同学不知该从哪下手。这种无法排好处理事情的先后顺序正是由于目标设置的不合理造成的。如果有突发的紧急状况挤占了原本安排好的重要事情的时间,后果就是“一天到晚都非常的忙,却不知道在忙什么”。
尽管部分大学生已经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却不知道该如何改善。有些人借助便签来提醒自己该做什么,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缺乏长远性和连贯性,只能处理一天或短期内的事物,但这些事物的处理能否最终实现人生目标却很难说。所以采取这种办法的学生每天所做的仅仅是必要而非重要之事。由于目标设置的不合理性,独立学院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觉到迷茫、不知所措就往往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是毕业面临工作之际,很多人会感到自己的大学四年一无所获。这往往是因为他们没有设置人生目标或目标设置和最终的人生职业规划不一致而造成的。
2. 课余时间管理的控制力弱,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容易中断
由问卷和访谈得知,相当多的大学生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中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突发事件或团体活动常常与已经安排好的计划发生冲突,很多人不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只能消极被动的应对,导致自己原本的计划中断。
在调查过程中很多学生问“到底该如何克制自己,抵制诱惑,使自己成为更好的时间管理者?”“本来已经计划早上要去图书馆学习,可总忍不住要跑去上网,结果事后自己又很后悔,该如何改掉这个坏毛病呢?”……这些问题表明独立学院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自控力与对时间的控制力。尽管他们清楚地明白自身在这些方面的缺陷,也经常为此而感到懊恼,却找不到真正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来改变这一现状,只能任其发展。控制力不足的原因正是在于他们对时间管理方法和策略的认识水平不高,尚未能够完全认清时间管理策略的重要性。
总之,时间管理能力是大学生在学习和管理个人事务过程中理应必备的。具备较强的时间管理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绩,还能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大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能够顺利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而独立学院学生在调查中反映出来在时间管理能力上还存在大量提高的空间,这就对独立学院对此方面的教育和管理提出了要求,只有通过多方共同的努力才能提高学生时间管理的能力。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得独立学院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将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双创 会计管理 会计管理人员能力 创业型公司
一、“双创”背景
“双创”一词起源于2014年国务院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双创”背景下,政府有必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辅导。各高校也有责任和义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各种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一经提出,大学生的创业门槛不断下降,创业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创业型经济”正日益向“创业型社会”发展和变化,这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坚实基础。
创业型大学是一种新的大学发展理念,创业型大学并非仅仅指开展了创业教育或创业研究的大学,而是指大学要主动适应外部环境进行学校内部组织战略和发展目标的改革,尤其是教育体制的改革。一流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一批成功的创业者,更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引领一种重视创新创业的精神,为社会提供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动手能力的高素质有为青年。不能将创新精神停留在口号层面,而应该提高到实用性强且可实际操作的层面。同样创业也不能停留在创业的表面,更重要的是将创业付诸于行动。
二、创业型公司及其会计的特点
(一)创业型公司的创业环境特点
1.创业型公司的创业环境及其特点。创业型公司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公司是否具有首创精神;是否利用社会或经济机制将资源转化为最大收益;是否具备承担风险或失败的能力。
对于某些创业型公司来说,公司文化就是老板文化,这就要求公司的创始人要有良好的道德及精神层次的素养,要懂得如何去管理、经营公司。创业型公司如果不具备技术,就会遭遇到技术危机、技术人员的欺骗等,在技术方面白白浪费资金却达不到预期收益。所以一个创业型公司要有自己的技术,而且要有自己特有的创新点,领导者要有魄力,要有承受失败的能力,要有市场运作的能力,这些在创业初期,将会决定创业是否能够成功,创业能否盈利。
2.创业型公司的会计特点。创业型公司和一般意义上的普通公司不同,创业型公司是高成长性与高风险性并存的创新开拓型公司。正是由于创业型公司具有这样的特点,因此,在创业型公司进行财务管理时会面临其他公司不会面临的种种新问题。这些问题犹如一把“双刃剑”,影响着整个创业型公司的发展。创业型公司有自己独特的创意,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中可能会产生不同于其他公司的新兴的创业模式,由此产生的会计模式有可能不同于传统会计模式,这种新型的会计模式可能会推动公司会计的发展。但是,在会计处理上,创业型公司财务的不规范性比较普遍,存在公司会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会计核算尤其是成本计算随意、内控不到位、部分资产缺乏确认依据、历史出资不实等财务活动不规范问题。而且公司还存在不重视财务、财务处理方法欠缺、财务与业务部门矛盾深化等现象,这些都可能导致公司的财务混乱,对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极为不利。创业型公司如何做好财务规范性工作,是当前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创业型公司的会计管理人员在创业的不同阶段应具备的能力与素养
创业型公司的会计管理人员不同于其他公司,主要是指负责公司的所有会计工作、对公司的会计账务负责的中层管理人员。创业型公司在创业初期基于业务量较少、营业额较低的特点,大多会选择利用记账公司开展会计核算业务。一个创业型公司从创立到最后获利的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阶段1:公司成立前。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账务问题简单,因为公司还没有成立,没有监管部门监管,只要使用Excel软件按流水账的方式记清楚就可以了。
阶段2:公司初创期。一旦公司成立,马上要面对监管部门的监管。工商部门的监管工作主要是要求公司每年申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相关数据,以了解公司是否正常运营、运营的结果如何。本阶段是记账公司的外账和简单流水内账并存的形式,公司可能还无法聘请专职的会计人员,所以外账和简单流水内账的数据差距较大。
阶段3:公司发展期。创业经历了一段时期,无论是输血功能的外部融资还是造血功能的公司收入都会有所好转,创业型公司开始考虑聘请专职的会计管理人员,购买财会软件。在发展期,大部分公司还是同时存在简单流水内账、外账,有了专职的会计人员之后,通常外账也不用请记账公司了,而是由专职的会计管理人员负责。本阶段通常由公司自有的专职会计人员包揽简单流水内账和外账,以求会计核算更加高效精准。
阶段4:公司成熟期。做账的最高阶段,一切都得按规范办事,有大量专职会计人员做账,基本上只有一套~,不过财务处理成本也有所提升。
综上所述,创业型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会计管理人员的需求也不同,在不同时期会计管理人员为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素养。
三、对大学生创业型公司会计管理人员需求的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目标及过程
1.问卷调查的设计目标。为了更好地了解创业型公司的类型及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特别是会计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调查较为直接、便于统计,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直观简便地得到想要了解问题的答案。
2.问卷调查的设计及调查过程。
(1)调查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针对被调查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包括公司类型、经营规模、会计岗位配置、人才招聘方式等内容;第二部分为简答题,主要是针对被调查单位对会计管理人员职业能力及素质要求的具体调查。
(2)问卷调查的主要针对对象是大学生创业团队,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创业过程及会计管理人员的需求及素质等问题。将本文关心的问题一一列示在调查问卷之中,最后将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二)问卷调查结果
首先,此次的问卷调查一共对36家大学生创业型公司进行了调查统计,其中19家公司是科技型公司,12家从事服务业,5家为餐饮、计算机行业。科技服务类公司的特点是技术性较强、公司人员较少、业务简单,涉及的税种和业务较少,所以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有超过85%的受调查者选择找记账公司公司的会计业务。因为这样处理会计成本最低、公司所面临的压力和风险较小,对于刚刚起步的创业型公司来说已经足够。在所调查的创业型公司中有4家公司已经具有成型的会计岗位,其余32家即超过83%的公司都具备一个相同的特点:选择一个业务成熟的会计人员作为公司的会计主管人员,其余的会计管理人员选择会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原因在于,公司的领导者为大学生或是应届毕业生,本身就有别于其他公司,领导者会更信赖与自己一样的毕业生,可以共同成长,但又由于会计不同于其他职业,需要有一定的实践基础才能更好发展。因此,创业者更青睐于采用这种模式。
一、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里的职能定位现状
第一,人力资源部门不接触企业发展战略。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其职能多为工资分配方案的制定和人员调配、晋升、培训等,还没有完全按照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将员工包括管理层作统一规划,更未制定出符合企业战略发展的选择、任用、激励等规定。企业的人事安排往往因人设岗,情大于法的现象非常普遍。
第二,人力资源部门只是制度的执行者而非是制度的制定者。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制度都是由总经理亲自制定,之后由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执行。并非所有公司的高层领导都能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了解的非常深刻和准确,所以制定的很多制度没有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致使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种种问题,工作无法进行正常的开展。
第三,人力资源部门只强调对普通员工的开发,而忽视对各级管理者的培养。国外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首先强调开发管理者,其次是开发员工。我国的很多企业情况恰恰相反,只强调开发普通员工而忽视管理者素质的提高。管理者虽然在企业中仅占5%-10%,而他们的作用却远远超过90%的普通员工。所以管理者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推行质量,进而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主体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全员管理活动。要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定位,首先需厘清各级主体在该项工作中的角色。
在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高层负责审批人力资源部门上报的公司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流程、年度人力资源工作计划等。
人力资源部门基于战略目标制定公司层面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和年度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计划;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和流程,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并确保对各部门培训到位;组织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主动发现各部门员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配合各部门进行人事决策;承担纪律检查和员工投诉职责。
其他部门参与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定期与人资部门沟通本部门的员工管理状况;配合人资部门开展各项人资活动;负责本部门的人事决策,与人力资源部门协同工作。
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正是由上述各主体共同实施并相互作用而完成的。我们以某公司招聘一名会计的通常做法为例,来说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运作方式:首先,由财务部经理根据工作岗位要求,填写《公司招聘人员需求表》,提出招聘人员的需求理由,对招聘人员的详细要求、招聘方式等,上报财务总监审批;审批通过后,将《公司招聘人员需求表》转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根据公司招聘制度规定进行审核;通过后,由人力资源部按招聘方式要求招聘信息。
招聘时间截止后,由人力资源部首先对应聘人员进行初选。如果有专业笔试环节,人力资源部通知初选通过者参加笔试。按比例选择通过笔试的人员后,进入面试阶段。
面试由财务部和人力资源部共同进行,财务部侧重考察专业知识水平,人力资源部侧重考察个人素质是否符合公司的员工基本标准。之后,结合笔试和面试成绩,确定最终拟录用者,报公司领导批准后录用。
实际上,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运作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与其他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如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有些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源于企业其他方面管理的不完善,但也有些问题是源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自身,如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比较模糊;同样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因不同管理者所处地位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处理方式,由此产生诸多矛盾。因此,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一方面需要继续丰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需要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和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配合、共同参与。
三、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职能定位
第一,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
长期以来大多数的人力资源从业者同普通员工一样,是用打工心态来面对工作的。在当前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形势下,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赋予了新的内涵,即从普通的打工者提升到成为企业的战略伙伴,这就要求人力资源从业者能转换视角,从更高的层面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为企业高层领导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管理建议。
为了实现人力资源部门角色的转变,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必须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清醒的认识,才能可能为各业务部门提供有益的帮助。现代企业人力资源从业人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第一,职业道德;第二,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技能、财务基础知识和技能、本企业的业务知识;第三、人际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倾听、情绪控制、非正式人际交往等能力;第四,塑造正确的商业人格,要有外包思维、结果导向。
人力资源部门从传统的行政支持转变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合作伙伴,要求人力资源部门本身要懂得重点管理的原则,对日常事件学会授权,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研究、分析、制定计划方面。从目前的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事务将由专业化的公司来运作,比如说招聘、各种培训、薪资设计等。这些渠道的出现也为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转变提供了有利的机遇,人力资源部门的关键是要能够有效地驾驭这些资源,从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选择有利的资源,提高效率。此外人力资源部门从以往的行政支持转变为企业战略的筹划及执行者,要能够为业务部门提供支持和增值服务。
第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
人力资源部门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主导部门,要成为精通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专家,能为企业建立起完善的员工管理制度体系,包括人才战略规划、工作分析和组织设计、人员招聘、员工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知识管理和E-HR建设等全方位工作内容。“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许多企业家抱怨没有人才,留不住人才,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建立良性的人才机制,人力资源部门的专家职能没有体现出来。
第三,员工精神激励的推行者。
以人为本是企业常见的一种精神文化理念。如何真正将以人为本理念落地是人力资源从业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来自芬兰的移动电话生产厂商诺基亚是“以人为本”的原创者,它的“科技以人为本”的品牌宣言和企业文化已经深入人心。诺基亚“科技以人为本”强调的是公司的产品要围绕人的需求来生产,并根据人的需求的变化而不断予以完善和改进。诺基亚将“以人为本”思想融入到公司产品生产过程当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诺基亚公司对我们的启发是,“以人为本”管理思想是把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在管理过程当中尊重员工,充分考虑不同员工的差异化需求,合理运用各种方法来充分地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业绩,为达成企业发展目标做出最大的贡献。
物质需要作为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因此,物质激励是最为直接并被广泛采用的激励方式。事实上,员工除了有物质上的需要外还有精神方面的需要,而且精神方面的需要是高层次的需要。因此人力资源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激励,并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才能真正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第四,企业管理变革的组织者。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要在残酷的竞争中永立于不败之地,保持百年基业常青,唯有不断变革,持续创新。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企业的人才团队必须形成一个高绩效工作系统。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要成为企业持续变革的推动者,不仅能不断开发新的知识领域,具有良好的自学习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成为企业管理变革的引导者和员工学习的指导老师。
第五,员工的贴心服务者。
人力资源部门是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是业务部门的强有力的支持者,因此,人力资源部门需要承担员工服务的职责,为公司决策层制定、实施战略服务,为其他平行部门服务,为员工服务。其实,无论是定义为职能部门还是服务部门,在结果上都是一致的,服务两个字更能准确的体现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也更能体现人力资源管理“内部营销”的内涵。
四、结束语
关键词:能源利用效率 经济增长 分析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整个国家的能源消费也成指数关系增长,根据我国的经济能源研究所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在1999年能源的消费量达到100250万吨,占整个世界的百分之是以左右,在整个世界上仅仅的在美国之后,成为全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但是,相关的数据也表明我国的人均能源的消费只有0.84吨左右,这个数据占不到世界人均能源消费量1.9吨的一般。从我国整个经济的规模来讲,1999年我国的国内平均生产总值也就是GDP占整个世界GDP的百分之四点一左右,换算到每个人的GDP还不及日本的六十分之一,不到整个世界人均GDP的八分之一。此外,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整个经济的形式依然处于发展的阶段,这就可以肯定的预测将来我国的经济规模肯定会不断的增大。相关的专家指出,依照我国当前的总体消费能力,如果我国的经济技术水平到达美国的标准,那就意味着全世界的煤炭资源、全世界的铁矿石、全世界的钢材、全世界的水泥等等一系列的资源都不够中国使用,也许这些数据不是那么的精确,但是这在很大的程度上表明如果我国不改变现在的经济增长的模式,中国将变为整个世界的能源的黑洞,这不仅仅会影响到我国自身的发展,而且给整个世界的发展都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从当前的我国的计划经济我们可以得到在二十一世纪的钱二十年我国预定的GDP总额要相对先前的水平翻两翻,但是我们从能源的角度来看整体的能源消费只能翻一翻。这就给我们说明如果我们不能够及时的采取一系列的有效的措施,依然按照现在的形式发展下去,将会给我国的能源供应造成很大的威胁,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也会给整个世界的能源供应造成很大的影响。
通过各个研究都表明要想解决当前的能源性问题,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举措,总结为四个字就是“开源节流”。所谓的“开源”就是增加加大能源的开发,加大对于能源的开发主要集中表现在加大对于现有能源的开发、新型能源的开发以及起补充作用的国外进口能源的引进等等。所谓的“节流”主要就是提高各个能源的使用效率。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节流”的措施是既有利于现在也是对未来能源消耗的重要保证。我国只有全面的落实相关的“节流”措施,才能正真的实现节约型社会的建立,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的把握未来的能源消耗以及相应的经济增长,我们必须对我国现代的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的关系进行准确的把握,然后针对现状研究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来不断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现状
世界上的能源利用的效率是根据能源消费原单位作为标准的,能源消费的原单位就是单位的GDP增长带来的能源消费量,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单位的GDP增长所带来的能源消费量,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这个数值越小,说明这个国家的整体能源利用效率越高,因此,这个指标在国际上被广泛的应用。
我们通过分析现有的一些资料发展,我国的整体的能源利用的效率是比较低的。从一些相关的资料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我国的能源消费的原单位值要远远的大于世界上的一些发达的国家,这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够表明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是以消耗非常珍贵的资源为代价的,是一种能源消费性经济增长模式。但是这种情况的经济增长的方式是可以改变的,如果我们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我们可以降低能源消费原单位的数值,能够出现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能源消费的不增长。如果整个国家的能源消费量降低这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够给我国的环境保护带来非常大的好处,实现正真意义上的节能减排工作。
我国现在正在处于向中等发达国家前进的重要时期,整个工业的水平也正处于一个向全面工业化产业迈进的阶段,在这个重要的时期,我们必须重视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切实的将两者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水平上。
二、我国的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
国际上一般采用国内人民生产总值也就是GDP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宏观经济增长的标准。因此,我们分析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分析国内的人民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相关的资料表明我国的能源消费和国内生产总值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几乎呈一种同样的态势在发展,说明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的消费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不过从整体上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内生产的增加速度要大于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
我国在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经济的增长主要靠能源的投入来带动,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从整体上来看整个能源的投入量呈减小的趋势。九十年代之后到现在整个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能源的利用效率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改观。
三、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相关的策略
(一)逐步的实现对于制造业相关产业效率的提升
相关的研究表明,我国的空气污染物大部分都是由产业部门排除的,而产业部门中制造业占据着非常大的一部分,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就要求我国提高制造业相关产业的能源使用效率,我们可以逐渐的改善小规模的投资来逐步的改善相关耗能设备的使用效率,也可以通过对现有的设备在工艺流程的很多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从根本上提高整个设备的能源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