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防灾减灾的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地质灾害;类型;防治措施
0.引言
我国是发生地质灾害较多、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存在着大量的地质灾害隐患,具有灾种多、群发性、高隐蔽性、高突发性和时间上的集中性等特点。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本文对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进行简要介绍,并着重探讨一下防治措施。
1.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
1.1地震
它是破坏性最大的一种地质灾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大陆地震区,全国有32%的国土和45%的大中城市处在7度以上的高地震烈度区,川滇藏与西北各省、渤海湾周围为强震区。据统计.我国历史上记载的地震达4000多次,本世纪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655次,7~9.9级地震98次,8级以上地震9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约占全球同级地震的l0%。地震死亡人数超过50万人,与世界各国地震死亡总人数相等。仅1949年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就高达27.4万人,伤残76.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我国地震灾害死亡人数平均每年为2000~3000人、经济损失年均10~20亿元。
1.2地面沉降与地面塌陷
由于东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沿海与湘、云、贵岩溶地区的人口、工业、采矿业迅猛发展,超量开采地下水等原因,在矿区和大中城市产生了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我国因超量抽水而引起地面沉降的有上海、天津、常州、无锡等36个城市,上海、天津最大沉降幅度已超过2米。天津市因地面沉降而造成污水倒灌、积水淹没工厂、交通阻塞、海河泄洪能力降低、多次加高塘沽新港海堤,损失巨大,仅盐场坨地码头每年就需填土10万平方米,耗资达50万元。我国的桂、黔、湘等18个省区已发现岩溶地面塌陷点800多处,有塌陷坑30000多个,使大批的房屋倒塌,农田、水库、山塘毁坏,河流改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十几亿元。
1.3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69%,每年都产生大量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部山区,即祁连山、川西高原一线东部,太行山、鄂西山地、武陵山一线西北、长城以南地区。这些地区因人口和工农业迅速发展,山区资源大量开发,森林和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造成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严重灾害。我国近百年死于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已达万人,仅1949年以后就在5500人以上,平均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可达40~50亿元。我国西南各铁路沿线受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有近万公里,占全国铁路总长近20%,致使铁路运输中断1000~2000小时,直接经济损失1.7亿元。整治费用1.5亿元。近年来,我国部分山区铁路整治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的费用已超过10亿元。
2.常见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2.1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综合研究
建立城市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为动力减灾提供综合灾害信息,组织各部门与学科开展灾害的系统科学研究,协作攻关,解决地质灾害的共同难点,要借鉴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航天技术,以便科学地制订减灾方案,就地震来说要加强地震预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在改造利用过程中化害为利,尽可能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良性环境转化。
2.2建立健全有关减灾法规
我国目前已颁布有关减少和制止人们不当行为作用于自然环境的法律和法规,同时也取得明显的效果。目前仍没有一个有关减灾法律,一部分人还没有对灾害的危害引起高度重视,应加强对全体公民的法制教育,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更要重视法规的学习,以提高以法制灾,以法保城的意识,保护人民的安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3加大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
加强防灾工程建设,开展包括城市绿化、水土流失治理、防滑、防泥石流和入海口防潮工程,病库、危坝的加固工程,防洪、防震等城市防灾工程,以及小流域治理。同时还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治理“三废”污染,推行垃圾无公害处理,加大垃圾袋装推广的力度,加快完善排水网络,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发展城市煤气化和供热、改造道路交通建设垃圾变废为宝(如发电、炼油、加工有机肥等) 处理装置,不断提高城市防灾保护能力。
2.4采取多种手段宣传
利用电视、电台、出版物等手段,普及减灾知识。要总结减灾教育经验,弥补工作中不足之地,发挥优势,减灾部门要与教育部门通力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将减灾纳入教育总体规划,适应减灾事业发展之需。扩大招收大中专生规模,培养减灾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调整现有专业结构;结合大学基础教育开设减灾课和专业,有计划邀请国外专家来华讲学,进行学术交流,有针对性派出有关人员到国外培训,学习国外减灾的先进经验。
2.5推动减灾工作的社会化
社会化减灾起到纽带和桥梁作用,因为社会既是承灾体,也是减灾体。社会活动因80%的人为因素干扰而成为重要的致灾因素,因此减灾需要全社会上下共同努力,把城市减灾工作当成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尽快建立减灾基金,除国家财政一部分投入外,还接受社会各界捐款。减灾工作要大力发展保险事业,国家建立政策性保险公司,同时对商业性保险经营灾害保险业务的采取自愿政策,并给予应有补贴,根据中国的财力情况,采取联合共保办法,共同发展灾害保险,国家应以整体、经济利益发展,在财政上优先照顾灾害保险的发展,灾害的防治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要优先考虑减灾保险的财政支持要求,同时,在税收、政策方面扶持灾害保险的发展,推动防治灾害走向社会化,将减灾纳入各行各业的行动计划,把减灾责任分解和落实到单位和个人。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不仅包括土地资源学、地貌学、城市环境工程学、结构工程学、生态学、林学、土壤学、大气学、海洋学、资源环境学、系统工程学等,而且包括社会制度、政策法令、国土开发、城市布局、历史状况、社会治安、公民素质、救灾队伍等社会科学。我们应奠定有关地质灾害综合体系的理论基础,用以指导有关实践活动,在统一规模原则下,制定防灾的综合规划,让防灾减灾系统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关键词】布局选址;建筑防灾;救灾
近年来,全球各种灾难频发,令不少人陷入焦虑和恐慌。
一方面,全世界光是地震每年都会进行好几次毁灭性的洗礼;另一方面,随着当今社会城市和人炸式扩张,将会有越来越多原本不适宜城市建设的用地在经济杠杆的驱使下迅速发展为新兴城市。在这样的建设速度下,难免会出现考虑不周,研究不深带来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后果就包括了自然灾害下本可避免的巨大的损失。
所以,作为建筑是和规划师的我们对于有需要改建,扩建,重建,新建的城市和建筑提供及时、专业、合理、具有前瞻性、有关城市和建筑选址与布局的建设性意见,尽量避免大量人口向灾害多发地聚集,或使不得已已经生活在灾难阴霾下的人们有迅速避难的可能和重建家园的信心。
下面,我将结合一些实例分防灾和抗灾两个方面进行有关的探讨。
一、城市与建筑的防灾能力:根据地形特征进行选址。
地形不能只局限于选址当时的山水布局,更应该以发展的眼光认真研究。随着时间的流逝,地形是在变化的,我们应对地形变化的预测,避免由于地形变化引发的灾害。
历史上,长江北岸的瓜州古城,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现代水文地理认为,河流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偏向力作用,往往向南形成河曲,北岸突出而南岸凹。喝水夹带泥沙,往往在河渠凸岸堆集成滩,而在凹岸不断淘蚀挖空,导致塌岸。
瓜州古城曾是一个繁华的都市。正因为长江沿岸堤岸不断崩塌,最后沦于大江之中。
可是,这并不代表只要是江河南岸,就不能建造城市。黄岩城也建在永宁江的反弓段,永宁江的主航道,在黄岩北门一侧,这个建码头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极可能造成崩岸。而且东南沿海夏秋季节多台风,十一二级狂风暴雨,破坏力很大。令人惊奇的是,一千多年来,黄岩城基址稳固,一直没有发生江涛裂岸毁城的悲剧。
究其原因,是因其北部依托了高大雄伟的永宁山这座天然屏障,使得黄岩城本身形成了良好的小气候;而永宁江的南岸之所以安全,与西江与南官河、东官河几支水量丰沛的河流,由南向北,从县城的东西两侧注入永宁江有关。
进行建筑选址时应该实地考察区位的地形地貌,关注小气候,预测建筑或建筑群建成后对地形的改造和影响,是否会产生水土流失甚至是泥石流等现象;又或者,基址对建筑物本身的寿命是否会有影响等。
北京建工学院教授、中国易学与科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韩增禄分析了近年来媒体报道的自然灾害,概括了因建筑选址不当引发的自然灾害,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在干旱的河道上修建住宅招致水灾
1996年12月20日,据中央电视台某新闻节目报道,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有不少人在干旱的河道上修建住宅,结果1996年夏季洪峰到来时,除了一座小白楼外,其他住宅都被大水冲毁了。被冲毁的房屋堵塞了河道,导致水势进一步变大。这就是水口冲煞。
2、在海岸附近修建住宅被海水淹没
2004年12月,由印度洋海底大地震引起的海啸袭击了距离海岸较近的建筑,导致当地居民和一些外来游客遇难。印尼政府某官员在媒体上表示,对于班达亚齐原住民来说,重新选址定居才是首要问题。
3、楼房距离江(河)岸太近存在塌陷隐患
沿江(河)城市的建筑应与江(河)岸保持较安全的距离。就黄土或沙石结构的江(河)岸来说,建筑到岸边的距离应不近于岸边地面到江(河)底的距离,以防堤岸坍塌。2009年8月,在台风“谟拉克”的影响下,台湾岛东部的海水猛涨,导致紧挨岸边的金帅饭店大楼在顷刻间倒塌。
4、建筑距离沙石结构的山体太近面临山体滑坡的威胁
5、城乡聚落建在正对山口的低洼处将面临自然灾害
6、建筑正对“川”形山冲口低洼处可能发生灾难
所谓“山要环,水要缠”。城镇聚落、住宅、学校最好建在山脉两侧,不宜建在山脉尽头的冲口处。如果住宅门前有一条直路相冲,就犯了风水学中的穿心煞。
二、城市与建筑的防灾能力:根据地质特征进行选址。
地质条件对城市和建筑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地震和地面沉降上。
1、沿海地区地面的沉降是影响建设的重要问题。
伴随海上贸易的发展,世界上的城市正趋向于在沿海地区发展。大量建筑建造在河流的冲击层上,由于建筑密度和高度的不断提升,都给地面增加了巨大的负荷。
迪拜帆船酒店,建造在一座人工岛屿上,高321米,是世界上唯一的七星级酒店。 虽然这不愧为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上的双重奇迹,但是不少人也对此表示担忧:柔弱的迪拜海岸到底能承受多少诸如此类的庞然大物呢?
2、地震与地震断层带
建筑下面的地质构造如果有断层,并且具有活动性,是非常危险的。从历史上看,有的城市就毁灭与地震,如土耳其细部沿海被称为爱神之城的阿芙罗狄蒂丝,约于4世纪时毁于地震,从此淹没。在近代,美国的旧金山和日本东京都遭受过严重的地震,伴随震后的大火,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大量的人员伤亡。
接下来,我将着重探讨建筑选址与规避地震灾害的关系。
先来看两则新闻:
1、1995年阪神大地震两天之后,日本《朝日新闻》发表一个示意图,表明倒塌的房屋和遇难者三成分布在一个狭长带上,狭长带上大量民房倒塌,偏离断层的后院房子却完好无损。
2、汶川地震后,人们进行现场调查,发现白露中心学校有一个断层从操场通过,隆起两米高。断层旁边不远的两栋教学楼是按可抗七级地震的标准建造的,产生好多X形剪切线,但整栋楼没大问题。
也就是说,位于地震带的城市和建筑可以不倒不塌并不是痴人说梦:在断裂带以外,如果科学设计建筑物抗震标准,可大大减轻破坏。我国处于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等几个板块相接的地方,至少有495个地震断层带。我想,如果将断层带详细勾画出来,并把规避断层带这一建设原则切实落实,就可有效减轻地震破坏。
三、城市建筑的布局与救灾能力的关系:建筑密度与群落形态
进行救灾时,我们需要大量空旷的场地,用以屯放物资、停靠救援直升机和车辆,建造临时避难所;另外,城市本身也需要这样的场所进行临时避难,包括公园,较大的景观绿地,大型公共建筑(如体育馆,图书馆等)。
也就是说,在整个建筑与城市的布局中,我们很有必要考虑居住、公共建筑、绿地系统、广场甚至生产应急避难物品的工厂的相互位置关系与整体布局。
关于这一点,可以结合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城市的发展趋势综合考虑。
主要考虑因素是进行紧急避难时这些功能建筑或场所的服务半径、辐射范围以及所有这些系统要素如何既可以方便生活又可以方便防灾救灾。
【关键词】空间信息技术城市火灾防治消防信息化建设
一、空间信息技术的内涵
空间信息技术(又称地理信息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空间信息包括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结合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空间数据采集、测量、分析、存储、管理、显示、传播和应用。空间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空间数据处理与共享技术。
二、信息技术与城市火灾防治
城市防火平台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对其进行整体性分析、统计以及硬件配置的报警与调控行系统。来说,城市防火平台主要用于统计城市、气候中的各项数据和信息,该防火平台是预防火灾的保障,是城市资源未来发展的保障。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对数据进行统计、校队、查询以及传递至平台,供工作人员浏览和查看。
2.1空间信息技术建设目标
通过整体的开发与设计,平台主要实现以下几个目标:(1)建立方便、快捷的城市防火平台。基于空间信息技术防火平台综合了有关于城市火灾的很多信息,如最新信息、资料管理、数据管理、人员调班管理、空气指数检测、历年火灾详情等和一些政府机关颁发的文件资料。同时根据不同的地理情况和天气情况,为防御火灾的策略提供依据。(2)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以互联网、卫星通讯等科学技术为手段建立信息共享的防火信息化平台,不仅使平台内部各个部分的功能模块可以资源共享,同时也使全国各省市、各防火部门以及气象中心等信息可以相互交流,保证城市火情的及时传递,有效执行国家各类政策。
2.2城市防火防治技术分析
在城市防火平台的开发过程中,平台的功能需求分析是位于整个开发过程的最前端,它是一个综合的、费时的但又很重要的过程。功能需求分析将平台硬件构造和软件设计紧紧联系在一起。它的主要功能是根据不同的城市资源和地形特点准确的描述出平台开发的目标。
马克思的价值方法论认为,价值的本质是人自己的对象性活动及其产物对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使对象对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肯定。价值是物为人而存在,人为人而存在,人为自身而存在。在这里,物为人而存在是说当物被人使用,被人改造时,此时可以体现物的价值,同时在改造物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人的价值。人为人而存在是说当一个人和你有交集有联系时,为你服务时,此刻和你联系的人是有价值的。人为自身而存在是说人自身也是在不断自我改造的过程中,使自己不断的完善。基于上述基本观点,马克思的价值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把握好利益和价值的关系,马克思认为首先物质利益是人们最大的目标和追求,但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
二、具体案例介绍
西单村原貌
西单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西北部、胶济铁路以北的山前冲积平原上。全村有300多户,1099口人。土地面积 179.3hm2,耕地135hm2,其中粮食作物和蔬菜共计81.7hm2, 林果地53 hm2, 人均耕地0.077 hm2。1985年以前,全村人均收入不足90元,农村经济环境十分恶劣。居住零乱,街不成街,道不成道,庭院缺乏合理规划。村庄居住环境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秸秆随处堆放,畜禽粪便到处现。加上村东的一条旧河道,因年久失修,夏天蚊蝇大量滋生,农村生态环境也十分恶劣。
经过改革建设,西单村就形成了一个以经济林为屏障,中间农田为生产主体,近村环村河为缓冲带,村后假山为点缀,庭院景观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的农村景观生态工程。该工程体现了由外及里,多种成分、多景观组合,资源综合利用、系统良性发展的农村景观生态工程特色,为此项工程获得稳定持续的综合效益打下了基础。西单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的良好效益主要从4个方面进行反映,即资源利用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分析如下:从对资源的综合利用上看,西单村农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使庭院的生态位利用更加充实,空间、时间利用更加充分,食物链结构也更加完整;村废弃物资源的利用克服了户用小型沼气池出料难、利用率时间短、利用率低的问题,促进了农业生态系统物质的良性循环。实施景观生态工程后,农村庭院的基本环境状况有了较大改善。西单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在环境状况得到较大改善的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其中,仅庭院一项,户均年收入就可达2000元,收入高的庭院每年可达6000元,是未进行庭院建设前毫无任何收入的情况所无法比拟的。根据1998年统计,农村景观生态工程的实施,不仅确保了本村劳动力全部得到利用,还为周围地区的农民以及本村的非劳动力成员提供了约320人的再就业机会,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案例解读
山东省西单村的农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反映了价值的本质。西单村的村民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对西单村的村容村貌进行改造,使西单村的庭院、耕地、街道、作物、河道等等都为村民所用,西单村的景观生态建设对西单村的发展有明显的效果,对西单村的发展是有用的,因此西单村的景观生态建设工程是有价值的。同时在对西单村的改造过程中也体现了村民自身的价值。人们总是在改造自身,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
在西单村的景观生态工程建设这一实践过程中,西单村的村民是价值的主体,西单村每户的庭院、耕地、作物、街道、河流等都是价值实现的客体,是改造的对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实践活动,即在价值的主体和客体之间还需要中介,需要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方法,基于此,价值的实现就是主体根据自觉的目的和对象化运用物质的、知识的、语言的工具和手段,能动的改造、认识、利用客体,实现意义的一个过程。在西单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这一案例中,价值的实现过程是西单村的村民出于改造农村恶劣的经济环境,脏乱的居住环境的目的,村民们自觉地运用景观学的知识,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利用现代化的科学知识,发展循环经济,以家畜粪便为原料节能环保,将庭院、河道进行改造,种植环村林,他们运用这一系列的工具和手段,对西单村的村容村貌进行改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马克思的价值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把握好利益和价值的关系,首先物质利益是人们最大的目标和追求。从西单村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 ,西单村的景观生态工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村里的资源得到从分合理的利用;在生态效益方面,西单村的基本环境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生态良好;在经济效益方面,每户均年收入就可达2000元,收入高的庭院每年可达6000元,是未进行庭院建设前毫无任何收入的情况所无法比拟的。可见,西单村的改造实现了利益和价值的平衡,也满足了人们的物质利用追求。
西单村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注意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的同时村里的环境也得到了改善,而且通过景观生态工程建设也带动了村里的就业,实现了社会效益,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和谐。西单村的村容村貌改造是在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是从整体村民的利益出发的,不是为了某个人的私利,因此西单村的景观生态工程建设是符合大多数村民利益的。
【关键词】 优质护理; 产科病房; 实践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21世纪的医疗护理优质服务,不仅仅是要提高医疗护理人员素质管理,护理技术管理、护理环境管理、护理文化管理和护理制度管理等,更重要的是要提升“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提高以整体护理为根本的护理服务质量,满足患者的需要。这是新时展的要求,也是现代护理服务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卫生部在2010年初提出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主题是“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随后出台了《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旨在通过加强相关配置,改善护理服务,夯实基础护理,达到提升患者满意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笔者所在医院为积极响应卫生部提出的号召,落实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要求,进一步提高笔者所在县偏远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的积极性,切实保障最广大妇女儿童的生命安全,将产科作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科室,开展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活动,制定了优质护理服务措施,认真落实基础护理,进一步提高了护理服务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现报告如下。
1 统一认识,转变思想观念
由护理部组织妇产科核心人员,包括科主任、支部书记和护士长认真学习创建文件精神,学习护理部制订的创建目标和步骤,并制作活动传单及宣传册等资料,集中每个试点病房的主要涉及人员包括科主任、医生、护士、患者及其家属代表等召开坐谈会,另外,利用晨会交班、工休座谈、业务学习会等广泛宣传,全员动员,倾听医护患的心声,及时反馈信息,不断改进;组织妇产科5名护士各自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有选择性地到省、市各大医院观摩学习,将学习经验整理成书面资料和讲课课件在全科进行汇报交流,以资源共享,取长补短;护理部及科护士长广泛征询各级护土的意见和建议,收集创新思路,同时引导护士从传统护理观念中解脱出来,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共识和观念的更新,上下一心,共同参与此次改革;护理部利用每2周护士长例会,反馈2周创建工作进展,交流工作经验和困难,集思广益,相互促进;按照要求合理配备护士人数,合理配备护理人力资源以满足患者的需要,结合优质护理工作,新增护士充实一线护理人员,床护比达到1∶ 0.5,加强对患者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的力度。
2 营造优质服务环境氛围,积极展开对内对外宣传
在妇产科大厅及各病房制作创建专栏,介绍创建活动的宗旨及妇产科的服务特色,有创建口号,公示服务照片;病房护士通过宣讲、工休会等形式对患者及其家属广为宣传,以营造优质服务的环境氛围,进一步端正医护患三方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认知;强化细节管理,改善就诊环境,各病房进行环境布置,制作各类标识,如“按时服药”、“预防跌倒”等;制作护患沟通园地、病房意见箱,加强与患者的交流;科内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规范服务用语,深入推进创建工作,如开展护患沟通竞赛,将临床各种场景进行模拟演练,如床边交班、静脉输液时的沟通、记录出入量、通知特检等场景,增强护士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突出人文关怀;还举办“我爱动脑筋”护士发明创造运动会,开展“患者无小事,我为患者想”的主题实践活动,鼓励护士大胆创新,从工作不便中入手,解决临床中的难题,方便工作,服务于患者。
3 大胆改革,全面推进优质护理服务
各患者采取小组责任包干制,在对护士进行充分调查和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分层级管理。根据妇产科特点及现有人力资源状况,不断探索科学的排班模式。护士长本着力求保证高峰时间段的值班力量,减少交接班环节,既体现责任护士工作连续性,又体现对护士人性化关怀的排班宗旨,护士长根据妇产科的工作性质、患者需求、病房分级护理情况弹性排班,原则上符合每周的工作时间要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征求护士们的意见机动排班;重点加强晨、晚间的护理工作,加强重危患者的基础护理;在术后护理≥20%重危患者≥15%的病房,由护理部协调增加1名机动护士,协助完成基础护理工作;病房各房间内公示责任组长、责任护士、护士长、当班护士照片,为新患者、老患者、流动家属及探视人员提供方便,随时能与对应的责任护士或值班护士取得联系;开展人性化服务, 即患者住院有人接,看病有人带,手续有人管,检查有人陪,教育有人讲,出院有人送;清楚用药,清楚分管医师和护士的详细信息,清楚治疗流程,清楚治疗过程,清楚治疗费用;依据妇产科的特点,开展一些健康方面的教育活动,在孕妇中进行宣教,教他们有关怎样在怀孕过程中以及在怀孕后进行身体健康的维护、如何使用新生儿用品、如何对腕带标志进行识别等[1-2];开展护患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心理上抚慰孕妇的心灵,因为在住院的孕妇中有一些是经过剖腹产手术的,流血过多,身体较为虚弱,而且又担心孩子的情况,因此,要加强与孕妇之间的交流沟通,使她们保持良好的心情,这样才会让孩子生活得更好,护理人员陪附其左右,与之在心灵上进行沟通,尽量让她们心情愉悦。通过活动,护士能通过掌握专业知识对患者病情开展有效护理工作,牢记安全和生活护理同等重要,把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也渗透在对患者无微不至关怀和照料中,不断改进落后服务流程,提倡全程优质的护理服务。不断推出新的护理服务设施,近期新购置了产科气垫球、新生儿洗浴游泳设备、床上洗头用具、产后康复治疗仪、胎监、输液泵、新生儿蓝光治疗仪,不断为患者提供安全、创新、人性化服务;规范责任护士工作语言、行为基本要求,如每天进病房与患者问候及介绍相关治疗、特检、药物及饮食宣教,下班及倒班前的行踪告知等,强化自身角色,突出联系[3]。
4 公示并认真落实服务项目,把“夯实基础护理”落到实处
落实对患者的等级护理并向患者公示加强对病危、病重、一级护理患者的基础护理,按照基础护理服务项目执行单上面的要求为患者落实基础护理,将实行一级护理的患者和二级护理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基础护理执行单悬挂于患者床头,便于监督并由患者或家属签字,护士在护理执行单上签字,由护士长和责任组长对照患者检查,及时向患者询问护士落实的情况,及时统计工作量,与当月绩效奖挂钩,使“夯实基础护理”工作落到实处[4]。
5 护理行为规范
针对专科特点为不同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产妇分娩的随机性大,新生儿的护理工作量大,探视陪伴人员较多,而产妇及家属依赖性强,应针对性地开展了以下专科特色护理服务工作:(1)开展导乐陪伴分娩,孕妇在进入临产期时,在待产室待产期间,由助产士对孕妇提供全程的健康宣教、心理支持、生活服务,消除孕妇的紧张感,增强孕妇分娩的信心。(2)为孕妇提供住院期间的产前、产时、产后的全方位健康教育指导,制定8种健康教育处方,以图文、模型示范等多重形式,协助和指导产妇母乳喂养和新生儿的护理,受到广大产妇及家属的好评。(3)积极开展新生儿抚触、新生儿游泳、新生儿洗澡等服务项目,鼓励产妇及家属共同参与,增进了母子感情和医患和谐。(4)积极开办孕妇学校,定期在门诊开办产前孕妇班,讲解分娩的相关知识。(5)进行出院指导,开展产后访视,开办热线咨询电话及电话随访,及时与患者沟通联系,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5]。
6 医患关系和谐,为患者提供安静有序休养环境
住院陪护率明显下降,护士能够做到及时巡视病房,主动为患者提供服务,护士的工作由患者来监督,需要得到患者的签字才能执行;入院时责任护士会向孕妇及家属介绍住院管理规定,在病房规定了探视时间,在妇科病房二级三级护理患者杜绝了陪护,产科病房只留陪一人,陪护率由原来的11%降到了6%。
7 定期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
制定适合的满意度调查表,每2周开展满意度调查,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以来患者满意度平均达到95%,在科室定期召开公休座谈会,建立医患联系本,及时与患者沟通,不断改进服务方式。通过优质护理工作开展以来护士多次收到患者及家属的表扬。
8 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实施工效挂钩
统一修订了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及助理护士的工作质量考核标准,并纳入常规三级质量控制检查。制订各级护理人员工作目标及要求,注重工作流程的优化改革,并重点强调将责任制包干体现在各岗位工作职责及要求中,同时强化护士的安全及质量管理,将质量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让护理人员主动执行护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护理常规,注重环节质量的良好保持及持续改进。每天的护士工作质量情况与护士长的“3次查房”结合起来,建立责任组长跟医查房本,并通过责任组长对下级人员的查房记录,了解各级人员工作情况。在病房已经建立有责任护士工作量统计的前提下,只对工作效果不到位情况及特别表扬情况进行评价记录。笔者所在医院现实行的是科主任负责制,因此,改进工效挂钩方案要得到科主任的支持。科护士长充分与科主任沟通,按照三级分配原则,将奖金分配与护士的职称、工作年资、岗位、工作量与工作表现紧密联系起来。对调整后奖金有所下降的护士群体进行群体及个体的交谈,使其理解工效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身份制分配方式,带来的将是护理队伍的协调和促进,护士们均表示理解和接受,能正确填写工作量表。护士长对护士工作进行质量考评,每月对患者、医生发放护士工作调查表,调查表内容包括各级责任护士对工作的熟悉程度、服务态度、健康教育、生活护理协助、困难帮助、巡视关心、专业水平、总体评价等。根据护士自评,护士长、患者、医生评价结果,每月评选出“优质护理服务星”,配挂胸徽上岗,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绩效考评予以加分。对于工作中反映出问题的护士,以批评教育为主。从目前已按工效挂钩实行奖金分配的状况看,妇产科护理人员士气高涨,皆希望通过优质服务带来更多的绩效。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是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笔者所在医院产科通过临床实践,认为要更好地实践优质护理服务,必须从落实基础护理开始,只有认真落实基础护理,才能更好地把优质服务理念深深扎根于每个护理人员心中。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长期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实施亲情护理,提高护理操作技术,创建温馨病房,加强基础护理等措施,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在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休养环境的同时,还带给患者全新的健康理念和被尊重、被关注的良好感受,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让患者切实感受到优质的护理。
参 考 文 献
[1] 李红玉,朱立娟,刘玉兰.临床护士对优质护理体验的研究[J].护士进修,2010,12(6):1052.
[2] 叶琼,李晓华,王兴星.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临床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0,19(18):2469.
[3] 王建荣,刘红英,马燕兰,等. 新形势下医院优质护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践[J].护理,2010,27(6):1211-1214。
关键词:芳香植物;商业空间;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Q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3-0104-04
1 引言
芳香植物是兼有药用植物和香料植物共有属性的植物类群,其组织器官中含有芳香油(Aromatic oil)、香精油(Essential oil)、挥发油(Volatile oil)、或难挥发树脂状分泌物等芳香物质,具有芳香气味[1,2]。芳香植物分为两类:木本芳香植物和草本芳香植物,我国传统的芳香植物大多属第一类,如桂花、荷花、梅花等;而薰衣草、迷迭香等大多数草本,主要用于制作精油。芳香植物可以通过茎、叶、花、果等各部分散发出香味,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并且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可净化空气和杀菌消毒。芳香植物的挥发物质基本上可以分为萜类、醇类、酚类、酮类和酯类五大类,且含量高于其他植物,可用于提炼天然香精、医疗制药、化妆品生产、食品加工、盆栽观赏及绿化香化环境等[3,4]。
2 国内外芳香植物的应用历史
早在五千多年前神农氏就发现了植物的芳香性。在殷商时期就有焚香艾叶、菖蒲来驱疫避秽。先秦时期,人们将芳香植物主要应用于祭祀。《诗经》中就记载了“周人尚臭”,指周朝人在祭祀祖先神灵时喜欢使用芳香性植物如白蒿、香茅等,这其中包含了古代人对先灵的敬畏及对来年丰收的期望。春秋时期,芳香植物本身的香气和保健功能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古代宫廷女性都流行“香汤沐浴”,并将一些芳香植物和药草植物放入袋中,做成香囊随身携带或制成香。《周记》、《礼记》、《史记》、《养生论》、《神农本草经》等书籍中均有芳香植物相关记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芳香草本植物就有56种,香木35种,可见芳香植物在我国使用和发展的历史悠久[5~9]。
国外对于芳香植物的应用历史同样悠久。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人们认为在浴室撒播香气有益于健康[10]。古埃及人用纯粹草药、桂皮以及乳香等芳香植物作为防腐剂制造的木乃伊,在金字塔里保留至今[11]。17世纪,英国流行黑死病,而在英国的伯克勒小镇却因种植着大量的薰衣草,空气中总是弥漫着薰衣草的药香而奇迹般地避免了此病的传染、流行、蔓延。在法国,凡尔赛宫周围配置了迷迭香、鼠尾草、百里香、牛至等芳香植物,这样的田园风光成为了当时贵族们的乐园[12]。意大利人食用鼠尾草、罗勒和牛至等芳香植物的历史已久,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
近现代,国外学者在芳香植物的医疗保健功效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1926年,法国化学家Gattefossé首次提出了芳香疗法(Aromatherpy)的概念,其机理是进入体内的挥发物或精油的某些成分,产生生理、心理反应,从而达到治疗、减轻或预防疾病、感染和不舒服等症状的方法[13,14]。现在,芳香疗法在西方国家已被广泛认定为是代替近代医学的自然法中最重要的一项,在美国,芳香疗法是补充与替代医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门类,用于治疗患有智能不足、脑性麻痹、自闭症等病症的人群。1980年末,日本钟纺公司推出了采用微胶囊技术开发的芳香织物,芳香纺织品内衣以香味杀菌等综合作用为主,外衣通过香味刺激起到镇静、安神、觉醒及各种特殊作用为主[15]。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薰衣草、玫瑰、橙花、柠檬、侧柏等精油,能够使人放松,消除疲劳,给人以爽朗、愉快的感觉。芳香疗法在近代欧洲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渐推广到世界各地。SPA馆及一些医院能够提供芳香按摩或治疗,如将芳香疗法用于孕妇分娩中,能起到镇痛作用[16]。芳香植物的抗氧化作用在食品、医疗和保健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17,18]。
3 芳香植物的特性
芳香植物除了自身具有的观赏性外,还具有芳香性及健康保健性。这三种特征决定了芳香植物的应用优势和前景。
3.1 芳香植物的视觉观赏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艺术已经由传统的形态美升华到意境美,视觉享受是园林造景的一个重要方面,更多的要求进行深层系的观赏。应用观赏性的芳香植物造景,能提升城市整体景观层次,恰好到处的诠释了天地与人和谐的真实感觉,直抒胸臆,达到了园林中的意境美的境界,实现园林艺术从形态美到意境美的升华。故在园林绿化中应用芳香植物,首先要考虑其观赏性。
芳香植物的观赏性可分为观花、观叶、观果等。草本芳香植物由于植株矮小,故观赏的是草本植物的群体效果。很多芳香植物因其花形奇特,应用于园林造景独特,且有的叶片的颜色也会发生改变,观赏特性较强,如鼠尾草、月季、薰衣草、玫瑰等。木本芳香植物可以观赏其树姿、花形、不同质感的枝叶以及各色的果实,常见的如白玉兰、广玉兰、桂花等。桂花小而集簇的淡黄色花朵,紫黑色的核果及光亮的绿色叶片在初秋的季节都有观赏价值。作为中国传统的芳香植物,中国人在观赏桂花时会带着传统文化的意识,想到“双桂当庭”,想到古人那份悠远的情怀。
3.2 芳香植物的芳香性
能散发香气是芳香植物的最大特征。这里的芳香既是指花香,也指叶香、果香及枝干香。花香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如木兰科、蔷薇科、腊梅科、木犀科等科属植物中的大部分植物取其花香等。叶香的植物散发的香气没花香浓烈,只有近距离接触时才会闻到香味,如通过揉搓藿香的叶片,手上就会留下藿香的气味。果香是指果实在成熟过程中散发的一种香甜的气味,如园林绿化中应用木瓜、枇杷、柑桔、佛手等就是取其果香。枝干香是指植物的根茎能散发香气,香樟、松柏类、茶属等即是取其枝叶清香。
3.3 芳香植物的健康保健性
芳香植物通过挥发性物质,对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发挥作用,从而达到保健作用。侧柏、孔雀草、薄荷、驱蚊香草、番茄等芳香植物能通过分泌挥发性物质驱除蚊虫等侵害生物,形成病菌隔离区,直接或间接达到保健作用[19,20]。油松、白皮松、桧柏枝叶通过释放VOCs能降低人体的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使人体处于放松状态,情绪松弛、缓解紧张[21]。薰衣草的香气可以缓解神经衰弱;水仙花的香气可以使人感到放松;艾叶的气味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天竺葵的香气有镇定的作用;香蜂草对提升记忆力有帮助。和薄荷香气可激发儿章的智慧和灵感,使之萌动求知欲和好奇心,故在校园绿化中可以、薄倚等作为主要配置材料;对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应在其工作环境附近配置水仙、柠檬和茉莉等芳香植物以减轻大脑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4 芳香植物的作用
芳香植物的特性决定了芳香植物作用,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①芳香植物能净化空气,改善生活的环境,能增加景观植物的多样性,具有生态作用。②芳香植物能够散发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具有保健作用;③芳香植物是精油的主要来源,可以促进新产业的发展,具有经济作用。
4.1 芳香植物的生态作用
芳香植物挥发物如苯甲醇、芳樟醇、香茅醇等可杀灭多种有害微生物,其强烈的杀菌、消毒作用,是绿色的、无污染的天然杀菌剂,如松柏具有杀菌作用[22],紫茉莉分泌出的气体对白喉、结核菌、痢疾杆菌等极具杀伤力[23]。同时,芳香植物能吸附灰尘,吸收SO2、CO2、及土壤和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等功能,对空气、土壤、水环境进行净化。刺槐可吸收氟化物[22],月季、木槿、紫薇、米兰、栀子等芳香植物能吸收SO2、HCl、氟化物等有害气体,铁线蕨、常春藤能吸收苯类污染物[24]。城市的人口众多,空气污浊,种植芳香植物不仅能起到绿化装饰环境,也能改善空气质量,创造出一个宜居舒适的城市环境。
芳香植物的种类丰富,从低矮草本到高大木本植物,从四季常绿到秋季落叶,各色的芳香植物被应用到景观设计中。芳香植物中的很多品种均花色稀有,如薰衣草的紫色、迷迭香的蓝色、百里香的紫红色等,这类芳香植物的使用极大丰富了景观植物的种类。不仅如此,有些草本芳香植物适应性强,在北方地区也能种植。如2007年,北京成功引种薰衣草、百里香、芸香等芳香植物并用于城市园林绿化。这些芳香植物经多年引种筛选,具有耐寒、耐旱的特性,适合我国北方地区大面积种植和城市绿化[21]。随着科技的发展,将培育、引种、驯化更多具有良好遗传品质的芳香植物,对于增加植物品种多样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4.2 芳香植物的保健作用
随着人们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构建适宜人们生活的园林型城市成为必然。许多芳香植物因其含有抗生素和具抗病毒作用的挥发性化学物质,通过呼吸系统或皮肤进入人体,起到防病、抗病、保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在不同的空间适当配置不同的芳香植物具有不同的保健作用。如白兰、黄兰、串钱柳、海桐、含笑、九里香等植物不但挥发油含量高,同时对呼吸系统有保健作用;人心果、白兰、串钱柳、含笑、鹅掌藤等植物富含一些对心脏有保健作用的挥发物质, 对心血管系统有保健作用[24,25]。
芳香植物的色彩对于人的心理亦影响深远。红色能使人愉悦,充满活力;蓝色让人感到安静、忧郁;绿色给人充满生机的感觉;黄色让人温暖舒心;紫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故在城市绿化空间配置过程中,芳香植物的应用既要体现芳香植物的保健作用,同时应考虑其香气和颜色对心理的影响,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芳香植物。
4.3 经济作用
我国芳香植物资源丰富,已发现的芳香植物分属100余科200余属共500多种,约占世界上已知芳香植物的18%[26],其中富含精油的芳香植物达370余种[27]。应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国的芳香植物资源,研制不同种类的精油,促进精油产业的发展。芳香植物除提取芳香油外,还具有药用、食用、林用、果品观赏等功能。芳香植物亦可提取生物碱、单宁、有机酸、色素等成分,故在加工利用同时,须充分考虑资源的综合利用,完善芳香植物的产业链。
大面积地种植芳香植物可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借鉴法国普罗旺斯的成功经验,值得注意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土壤、气候环境以及经济和交通条件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植物对于土壤、气候、光照和水分等生长条件均有要求,只有充分合理地、因地制宜,才能达到经济、人文、环境和谐。
5 芳香植物在城市商业空间中的应用建议
5.1 引进芳香植物,增加嗅觉感受
芳香植物作为植物界的特殊群体,可以美化环境,创造绿意空间。而芳香植物区别于其他植物的最大优势是芳香植物散发的香气可杀虫抑菌,起到身心保健的作用。对于开放式的商业空间如步行街、商业广场而言,因处于整个城市的大气环境下,故各种污染性气体充斥着整个空间,配植芳香植物可以起到过滤、净化空气的作用;封闭式商业空间如百货、大型商厦,空气不易流通,加之人流密集,CO2浓度较高,配植芳香植物不仅能吸收CO2,且能带来宜人香气,同时香气中的各种化学物质亦可起到消毒杀菌作用。据研究,万寿菊能吸收大气中的硫化物,米兰、栀子花能吸收CO2,茉莉、蔷薇、玫瑰及桂花的香气能抑制结核杆菌、肺炎杆菌、葡萄杆菌等生长繁殖;桂花、腊梅等吸收汞蒸气[28]。
在选择芳香植物时应注意几个原则。①因地制宜的原则,植物均有适宜的生长环境和气候条件,在选择芳香植物时要充分了解各种植物的生长习性。上海的气候是春暖夏热秋凉冬冷,四季分明,故其适生的基本条件是喜阳、耐寒;上海的空气质量不佳,因此,植物应具有耐污染、抗污染能力。若选择不适宜生长的芳香植物,不仅养护麻烦,景观效果亦会被破坏。②整体效果好的植物景观不在于所配植的植物物种稀有或附属物昂贵,而在于整体景观效果是否和谐。商业空间因其空间有限,在配置芳香植物时应考虑植物所能展现的景观效果。如薰衣草不适宜单独种植,需有一株主景植物;桂花则不适合大面积种植,更适合做主景植物或与南天竹、置石,与草本植物搭配种植。③香气的选择控制。不同芳香植物散发的气味不同,在配置时应考虑香味搭配及浓度控制。一般来说,配置时种类不宜过多,一到两种芳香植物为主,否则会造成香气紊乱。香气浓度较高的植物占主导地位,其他辅助植物应选择香气淡或无香气的植物。能闻到香气是因香气在空气中的传播,故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地形、建筑物和不同的植物进行围合,并要考虑不同季节的风向,以创造一个空气与风向均利于香气传播的空间。一般来说,应在人流密集的上风向区配置芳香植物。室内空间,香气难以发散,故香气浓烈的植物应设置于远离人群的角落,香气清雅的植物可在人流相对距离较近的地方种植。
以南京路步行街为例,可选择薄荷或鼠尾草等草本芳香植物替换原先的沿阶草;灌木可选用藿香、栀子等;盆栽植物可选择迷迭香、铃兰、茉莉等植物,这些芳香植物无论是乡土品种还是经外来引种驯化的品种,均能较好地适应上海的土壤及气候环境。重新配置后,不仅增加了植物物种多样性,亦丰富了空间立体层次感和美感。
5.2 巧用藤本芳香植物,创造多重感受的立体化空间
商业空间是立体的,故在建筑立面绿化设计时应配置藤本攀援类芳香植物,可实现视觉、嗅觉与触觉的三位一体的立体空间感受,如香水月季、木香等,只需搭建一些o助设施,就能美化建筑立面,增加绿色空间。在建筑外立面周围设置花坛,其内侧支起一些构架,配植蔷薇等攀援类芳香植物,并用草本花卉修饰,比配置单一植物品种绿篱要有趣、美观得多。
上海商业空间中种植栽培的部分芳香植物种类及其在各类型商业空间发挥的景观作用调查(表1)。
参考文献:
[1]王羽梅.中国芳香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10.
[2]刘志强,刘士敏.芳香疗法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06(4).
[3]郑九森,孙 磊,唐宇力.杭州地区芳香植物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752~17553.
[4]姚 雷,张少艾.芳香植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陈 辉,张 显.浅析芳香植物的历史及在园林中的应用[J].陕西农业科学,2005(3):140~142.
[6]姚 雷.观赏芳香植物待开发[J].中国花卉园艺,2004(10):6~7.
[7]金 涛.寻觅芳香的世界[J].知识就是力量,2005(2):56~59.
[8]刘斯能.芳香植物在华南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3(9):3970~3971.
[9]张彦博,钟国华,胡美英,等.植物挥发性有机物数据库的建立及应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1,30(5):604~608.
[10]Gammage R B,Berven B A.Indoor air and human health[M].Boca Raton:CRC Press,1996.
[11]王群红,李宏建.芳香疗法与芳香油的临床应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1,23(6):326~330.
[12]吴凌峰.四种芳香植物自然香气的助眠作用初步探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1(4):22~24.
[13]Gattefossé M.Aromatherapy [M].London:C.W.Daniel Co.Ltd.,1993.
[14]杜 建.芳香疗法源流与发展[J].中国医药学报,2003(8):454~456.
[15]熊 葳,顾 平.香味保健纺织品的开发现状与微胶囊生产技术[J].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2009(4):29~31.
[16]王春玲,胡增辉,沈 红,等.芳香植物挥发物的保健功效[J].北方园艺,2015(15):171~77.
[17]陈小强,张 莹,于雪莹,等.植物源食品抗氧化剂的筛选与研发趋势[J].特产研究,2011(1):72~75.
[18]殷 倩,俞益武,薛 丹,等.芳香植物资源在园林保健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12(5):182~185.
[19]林 琳.孔雀草等五种园林植物对蚊的驱避影响及挥发物的成分鉴定[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08:16~20.
[20]顾亚东,张西西.芳香植物及其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J].北京园林,2010(4):37~40.
[21]高 岩.北京市绿化树木挥发性有机物释放动态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32~40.
[22]齐晓萍,施 冰,陈与霞.香草植物的园林绿化中应用探讨[J].园林科技,2010(1):13~16.
[23]陈 明.观赏芳香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与应用分析[J].广东科技,2014(14):231~232.
[24]肖 军.浅谈杭州西湖园林芳香植物运用研究[J].科技向导,2014(36):32.
[25]孟清秀,刘毓,刘媛.芳香及药用植物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析[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968~970.
[26]黄隆建.10 种园林植物挥发物的成分分析及生态保健功能[D]. 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08.
[27]刘方弄,彭世逞,刘联仁.芳香观赏植物观赏与栽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关键词:质量控制 泵送混凝土 措施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在我国发展很快技术也趋向成熟,已在高层建筑、桥梁、地铁等工程中广泛地应用。泵送混凝土不仅能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对薄壁密筋结构少振捣或不振捣施工,具有提高抗渗性、改善耐久性特点。但是混凝土材料品质及配合比质量的波动以及混凝土的输送、浇筑、养护等施工工艺对混凝土质量有较大的影响,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
1 混凝土材料质量控制
1.1 水的质量要求
达到饮用水标准的水均可用于拌制和养护混凝土。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污水及沼泽水不能使用,对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工程不允许使用海水。拌制混凝土用水还应符合下表要求。
表1 拌制混凝土用水的质量控制
项目 指标
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和硬化的油类,糖类或其他有害杂质 不允许
PH值不小于 4
硫酸盐、折成S04,其含量不大于 1%
1.2 水泥的质量控制
水泥品种较多,按用途和性能分为通用水泥、专用水泥及特种水泥。通用水泥主要用于一般土建工程。包括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硅酸盐水泥以及复合硅酸盐水泥。在使用水泥的时候必须区分水泥的品种及强度等级掌握其性能和使用方法,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与使用水泥,这样既可提高工程质量又能节约水泥。在施工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优先使用散装水泥。
(2)运到工地的水泥,应按标明的品种、强度等级、生产厂家和出厂批号,分别储存到有明显标志的仓库中,不得混装。
(3)水泥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应防水防潮,已受潮结块的水泥应经处理并检验合格方可使用。
(4)水泥库房应有排水、通风措施,保持干燥。堆放袋装水泥时,应设防潮层,距地面、边墙至少30cm,堆放高度不得超过15袋,并留出运输通道。
(5)先出厂的水泥先用。
(6)应避免水泥的散失浪费,作好环境保护。
1.3 掺加掺合料
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混凝土中掺入一定数量优质的粉煤灰后,不但能代替部分水泥,而且由于粉煤灰颗粒呈球状具有滚珠效应,起到作用,可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从而改善了可泵性。特别重要的效果是掺加原状或磨细粉煤灰后,可以降低混凝土中水泥水化热,减少绝热条件下的温度升高。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具有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保水性,降低水化热,推迟热峰的出现时间。
2 混凝土的搅拌及输送质量控制
根据工程量的大小并结合施工单位自身设备条件选取相应的拌和设备和运输设备。提前预测拌和设备和运输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和问题,并及时安排机修人员作好设备的检查和修理工作。不能因为设备故障而停止混凝土的浇筑,确保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提供工程所许混凝土,促进工程有序向前推进,保证施工进度。(1)混凝土拌和质量控制要点(1)混凝土最小拌和时间
表2
拌和容量Q(立方米) 最少拌时间(S)
自落式拌和机 强制式
0.8≤Q≤1 90 60
1<Q≤3 120 75
Q>3 150 90
(2)混凝土运输过程注意事项:运输中不致发生分离、漏浆、严重泌水、过多温度回升和坍落度损失。
(3)低温天气应避免天气、气温等因素的影响,采取遮盖或保温设施。
(4)混凝土的自由浇筑高度不宜大干1.5m否则应设缓降措施,防止骨料分离。
(5)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如果出现故障,必须及时处理。
3 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前作业包括:基础处理、施工缝处理、立模钢筋及预埋件的安设。(其质量要求参见《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其次必须经监理人员验仓合格,并取得准浇许可证方进仓作业。
3.1 入仓铺料
混凝土入仓铺料多采用平浇法,它是由仓面某一边逐层有序连续铺填。铺料层的厚度与振动设备的性能、混凝土粘稠度、骨料强度和气温高低有关。
3.2 平仓与振捣
卸入仓内成堆的混凝土料,应平仓后再振捣,严禁以振捣代平仓。振捣时间以混凝土粗骨料不在显著下沉,并开始泛浆为准。应避免欠振、过振使混凝土振捣均匀密实。其振捣具体要求参见《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3.3 浇筑中仓面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停止浇筑
(1)混凝土初凝并超过允许面积,(2)混凝土平均浇筑气温超过允许偏差质,并在l小时内无法调整至允许温度内,(3)在浇筑过程中出现大雨或暴雨天气。
3.4 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挖出混凝土
(1)不能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或对水工建筑带来不利影响的级配错误的混凝土料;(2)长时间凝固、超过规定时间的混凝土料;(3)下到高等级混凝土浇筑部位的低等级混凝土料。
3.5 浇筑埋石混凝土
应该严格控制施工单位的埋石量、埋石大小并保证埋石洁净以及埋石与模板的距离,杜绝施工单位为了单纯提高埋石率而放弃质量。在施工中努力确保埋石垂直和水平距离,以不影响振捣为原则,提高埋石混凝土质量。
4 施工工艺流程改进
(1)改善搅拌工艺采用二次投料的净浆裹石或砂浆裹石工艺,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分聚集在水泥砂浆和石子的界面上,使硬化后界面过渡层结构致密、粘结力增大,从而提高混凝土强度10%或节约水泥5% ,并进一步减少水化热和裂缝。改善混凝土的搅拌加工工艺,在传统的三冷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二次风冷新工艺,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2)严格控制浇筑流程中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分层、分块浇筑,以利于散热,减小约束。对已浇筑的混凝土,在终凝前进行二次振动,可排除混凝土因泌水,在石子、水平钢筋下部形成的空隙和水分,提高粘结力和抗拉强度,并减少内部裂缝与气孔,提高抗裂性。在高温
季节泵送,宜用温草袋覆盖管道进行降温,以降低入模温度。
5 混凝土的养护
(1)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早期养护,应派专人负责,使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养护时间应能满足混凝土硬化和强度增长的需要,使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2)注重浇筑完毕后养护混凝土养护主要是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保温能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扩散,降低混凝土表层的温差,防止表面裂缝。混凝土浇筑后,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片等覆盖,并注意洒水养护,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保证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在寒冷季节,混凝土表面应设置保温措施,以防止寒潮袭击。混凝土表面的养护要求:①塑性混凝土应在浇筑完毕后6~18h内开始洒水养护,低塑性混凝土宜在浇筑完毕后立即喷雾养护,并及早开始洒水养护。②混凝土应该连续养护,养护期内必须确保混凝土表面处于湿润状态。③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宜少于14d。
6 结语
随着预拌混凝土的迅速发展,技术的不断完善,和人们对工程质量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工程单位,将会加强控制混凝土的质量要求,我们必须以规范、规程为标准,严格操作、 科学管理,用认真谨慎的态度控制好混凝土制作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参考文献:
[1]冯乃谦.混凝土在建筑施工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406.
[2]吴中伟 廉慧珍.高性能混凝土[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77.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的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屋顶作为建筑物的一个重要部位,起着保护人类生产、生活,免遭风雨等自然因素侵蚀的作用,因而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也是多年来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的难题。影响渗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施工中人们在选材、设计、管理维护上造成忽略留下后期隐患,屋面一旦渗漏,难以解决,用于屋面渗漏维修和翻修的费用相当惊人。所以有必要对工程屋面渗漏问题加以重视与解决。
一、屋面防水技术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建筑防水工程的进步和“防排结合、刚柔并用、多道设防、节点密封”设计理念的全面普及。在防水技术方面,已由过去的单一材料防水向现在的卷材与涂膜复合防水或刚性与柔性结合防水转变;在防水材料方面,也基本实现了由过去的纸胎沥青油毡向现在的聚酯胎或玻纤高聚物改性沥青卷材和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转变。
当前,由于受到防水材料、设计、施工和使用维护等方面不足的影响,建筑工程中屋面漏水的现象,仍然是常见的建筑质量“通病”。根据有关材料分析,每年国家对投入屋面防水维修的资金高达12亿元以上,所以说,我们必须要对工程屋面渗漏问题加以重视并解决。
二、屋面防水施工存在的问题
1.结构方面的问题。
由于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受振动影响较大,室内外温度有剧烈变化,混凝土胀缩,屋面上的荷载过于集中,板的挠度增大产生变形,屋面基层板与支承结构的连接有松动现象,这些因素都可使屋面开裂、发生渗漏。
2.设计方面问题。
设计单位不重视防水设计,未能根据建筑物的性能、重要程度、使用功能、有无震动、结构特点及使用环境等不同而选用不 技术性能的材料或不同的施工方法,有的节点处理或泛水做法不合理,也会造成渗漏。
3.施工质量问题。
施工单位质量控制意识不强,屋面排水坡度不足,导致屋面积水和倒返水,屋面积水和倒返水是屋面防水层渗漏的重要原因;未按规范要求设置分格缝,涂膜防水厚度不足;找平层不平、空鼓、基层收缩产生裂缝;基层过于潮湿,且清理不干净;卷材铺贴方向和搭接宽度不符合要求;屋面卷材接头、变形缝、檐口、落水口、女儿墙根部、排烟道根部、管道根部、设备出屋面部位处理不当,搭接胶粘不牢;屋面泛水做法不规范,细部做法不符合要求等施工质量问题是导致屋面渗漏的主要因素。
4.材料方面问题。
建筑防水材料选择不合理,材料的质量达不到要求。防水材料市场的基本状况仍处于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的局面,且有进一步蔓延之势。目前,屋面工程上用得比较多的是卷材屋面,由于沥青质量变化比较大,用含蜡高的沥青生产的油毡对温度十分敏感,高温易流淌,低温易脆裂,必然降低防水层的质量,严重影响了屋面的使用功能和寿命。其次,沥青油毡质量下降,这是影响屋面使用功能和寿命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5.使用中维护与管理问题。
由于屋面长年累月处于外界自然条件下,受到房屋结构变形及经常性的冷热交替变化的影响,以致屋面防水层不可能保证长期完好无损。有的人甚至在防水层上凿眼打洞等,加速了防水层的腐烂、老化,进而屋面逐渐出现渗漏。
四、屋面防水工程质量问题的防治措施
1.规范设计。
设计人员必须掌握防水技术、材料性能及犀面防水的设防要求,依据工程性质、重要程度、使用功能以及耐用年限研究屋面防水等级,同时应根据工程特点、地区自然条件等按屋面防水等级要求进行设防。按防排结合、刚柔相济、多道设防、脱离分仓、节点密封、加强保护的设汁原则进行用材选择、层次结构设计,再按照《规范》中导向性的细部构造示意进行防水细部节点大样图设计。设计深度要符合要求,施工前要进行专项设计交底和施.[图纸会审,对不明确、不合理处,施工者应给予提出,设计者要以解决。
2.屋面结构设计及施工
屋面板的结构设计应适当考虑板厚对自防水的影响,配足负筋避免板端出现塑性铰。混凝土掺人适量的微膨胀剂,缩小板筋间距,屋面大角及平面刚度变化处配置适量的附加筋,以提高抵抗混凝土收缩、温度胀缩
裂缝的能力。
施工方面:① 基层处理:卷材防水层的基层应牢固、平整,表面洁净、干燥,阴阳角处理呈弧形,基层胶涂布均匀,无漏涂。② 分格缝的设置:分格缝设置可避免或减少找平层开裂,以致当结构变形或温差变形时,防水层不会形成裂缝;③屋面设隔离层:在施工中因地制宜,取长补短,把面上的这一层二布三油卷材防水层做在找平层与刚性层之间,既起了隔离层的作用,又不被日晒雨淋,既防止油膏老化,又起了防水作用。④卷材的铺设:卷材防水层的铺贴方法和搭接、收头符合施工规范规定,卷材铺贴整齐搭接均匀一致;相邻两幅卷材的短边搭接应错开;卷材附加层设置宽度,部位正确;接缝粘结牢固,封口严密,无损伤缺陷。⑤改进节点做法,力u强成品保护:在节点部分应采取刚、柔结合的办
法,各节点均应用密封材料填充密封,这一点对刚性防水层特别重要。⑥细部附加层施工:应先做细部附加层的施工,然后再进行大面防水涂料的施工。⑦ 应选择合格的原材料、恰当的配合比,混凝土水灰比不能过大,振捣要密实;⑧加强养护,严禁过早拆模、过早上荷;在施工保温层、找平层之间,对结构层进行蓄水检验,最低蓄水高度应大于10mm,蓄水时间应大于24h。
3.排水坡度。
坡度是屋面排水、防水的首要基础,雨水要及时排走,主要是屋面找坡要做好,正确的排水坡度和坡向,是做好屋面防水的关键环节。可依据屋面设计的落水口合理布置水落管,标明坡度,画出分水线。仔细核算各处分水线的高度,标注在平面图上,一般情况下,结构找横坡为3%,建筑找横坡为2%,纵向找坡不得小于1%。对于找坡层较厚者,可部分或全部采用轻质材料找平层。施工者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屋面坡度施工,控制好找坡层的厚度,加强施工中的坡度检查、实测及质量评定。
4.防水材料。
在建筑工程中,防水材料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决定建筑物与构建物防止雨水侵入的主要屏障,防水材料的好坏对防水工程的影响很大,必须高度重视。防水材料的选择对防水层质量和耐用年限有极大的的影响,屋面因其长期暴露,阳光、雨、雪可直接侵蚀,季节、昼夜的温度变化也会使屋面板产生伸缩,因此应优先选用耐久性好、抗老化性能力强,且具有一定的延伸性、耐热度高的防水材料,如聚脂胎改性沥青防水卷材、PVC防水卷材、三元乙丙防水片材或防水沥青油毡等。
关键词: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
Abstract: the 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 by rainfall, topography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activities, the disaster has wide distribution, occurs frequently, sudden strong, foresee prevention difficulty and seasonally strong, regional obvious and run fast, destructive big wait for a characteristic, therefore in the mountain flood disaster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hould be based on maximum reduce casualties for primary goal, in case first and prevention &treatment combination to the non-engineering measures is given priority to, the non-engineering measures and engineering measures, combining and through implementing personnel removal, strengthen ShanQiuOu management measures, efforts will disaster loss falls to the minimu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mountain flood disasters in our country, and puts forwar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ountain flood disasters of non-engineering measures, analysis lincang city in the 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 preven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status of the non-engineering measures at or above the county level.
Keywords: 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 Control; Non-engineer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引 言
山洪灾害是指由于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灾害及由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根据山洪形成原因可分为暴雨山洪、融雪山洪、冰川山洪等。我国山洪主要是由暴雨引起,故这里所讨论为暴雨山洪。
山洪灾害防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日本、美国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对山洪灾害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山洪灾害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加大了对山洪灾害研究与防治工作的投入。经过近几年的研究探索及示范,逐步探索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山洪灾害防治方法体系。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工作于2010年11月全面启动,计划用3年时间初步完成《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确定的1836个县级行政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体系建设。截至目前,临沧市涉及该项目的有:临翔、镇康、云县、凤庆、沧源、耿马等6区县,其中临翔区作为试点县已完成项目建设,其余5县将在2012年度完成县级行政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体系建设并投入使用。
二、山洪灾害的形成原因
(一)降雨因素
降雨是诱发山洪灾害的直接因素和激发条件。降雨量大, 多数情况下意味着降雨强度高、激发力强, 在一定的下垫面条件下, 易产生溪河洪水灾害、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降雨强度大, 降雨迅速汇聚成地表径流引发溪河洪水, 而泥石流的发生与前1小时的降雨强度关系十分密切。降雨历时长, 产生的径流量就大, 雨水对土体、岩体的侵蚀作用就强, 山洪、泥石流、滑坡就比较严重。
(二)地形地质因素
不利的地形地质条件是山洪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山丘区地质构造复杂, 断裂发育, 以纵向构造和歹字形构造最为突出, 对泥石流的形成和活动起着控制作用。软硬相间岩石分布区更容易风化, 侵蚀也更强烈,特别有利于泥石流和滑坡的发育, 云南是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易发区之一。
(三)经济社会因素
由于受人多地少和水土资源的制约, 为了发展经济, 山丘区资源开发和建设活动频繁, 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产生了剧烈扰动, 导致或加剧了山洪灾害。山丘区居民房屋选址多在河滩地、岸边等地段, 或削坡建房, 一遇山洪、泥石流暴发或发生滑坡, 极易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
三、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非工程措施
(一)加强防灾知识的宣传培训
山洪灾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决定了防御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和承担防灾工作。规划要求在全社会加强山洪灾害风险宣传培训, 增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使山洪灾害防治成为山丘区各级政府、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二)建设监测预警系统
监测预警系统监测实时的降雨和洪水过程、监视山洪灾害发生征兆, 预测山洪灾害的发生, 并及时预警信息, 这是减少或避免山洪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最有效措施。监测系统包括气象、水文、滑坡、泥石流等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系统。
(三)落实责任制并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建立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编制切实可行的预案, 建立由各级政府部门负责的群测群防组织体系, 在有山洪发生征兆和初发时就能做到快速、准确地通知可能受灾群众, 并按照预案确定的路线和方法及时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