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摊经济的相关政策范文

地摊经济的相关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摊经济的相关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摊经济的相关政策

第1篇:地摊经济的相关政策范文

监利县经过多年的工业探索与发展,依托本地物资和人力资源丰富优势已逐步形成以监利新沟镇为主的食品工业集群和以朱河镇为主的纺织工业集群,并呈现出喜人的发展前景。

一、纺织、食品两大工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监利食品工业城”――惭沟镇位于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地处监利、潜江、仙桃、洪湖四县(市)结合部,是汉江支流――东荆河流域最大的集镇,属监利县的西北门户。

近年来,新沟镇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已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工.业民营化、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经济格局。全镇形成以银欣集团、天和水产、华田米业、恒泰米业、发旺油脂为主的数目为32家的食品工业集群。

新沟的食品工业,由粮食粗加工不断向深加工转化,企业年加工粮食7.1亿公斤,大米品种15个,年产大米5.4亿公斤。虾类加工800吨,年创汇120万美元。粮食深加工米果品种3个,年产福娃雪饼900吨,年销售3600万元,各类饼干、蛋卷品种263个,年产量2050吨,年销售8250万元。淘妹风味鱼20个品种,年销售1200万元。荆州天和水产公司加工的各种水产品全部远销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已跻身子151家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前列的湖北银欣集团的“楚天牌”小磨麻油,“福娃”雪饼,膨化鲜贝,“迪达迪”饼干系列,“荆珍雪”免淘米享誉全国。目前,全镇共有食品产品20个大类,54个品种,年度完成产值10.2亿元,入库工商、税收近千万元,从业人员近3000人,食品工业镇的格局已经形成规模。

“监利纺织工业城”――朱河镇位于监利县南面,土地面积4万平方公里,人口14万,是我县的老工业重镇,辖4个居民委员会,50个行政村。

朱河纺织工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规模由原来的一家8000锭增到10多家10万锭,纺织设备有环锭纺与汽流纺,生产的产品有纯绦、纯棉、T/V面子纱、麻袋、烟叶麻布、麻纱、麻线、球绒线等20余个系列产品,产品主要销往广东、福建、浙江、湖南等30多个省市自治区。纺织行业的税收占全镇工业税收的70%以上,拥有从业人员3000人,销售收入1.1亿元,年创利税500余万。

二、纺织、食品两大工业集群的发展前景

以湖北银欣集团为骨干企业的新沟食品工业集群正在向科技含量高,保健食品发展的道路发展。该企业“十一五”规划的项目有年产1万吨鱼米高钙膨化系列即食食品,1.6万吨新型大米健康方便食品,2000吨陶妹风味淡水鱼制品等三个新项目。目前,银欣集团在巩固老产品的前提下,发展新品种,新建淘妹鱼生产基地,年内投入将达到1500万元,产品将直销全国各地,抢占市场份额。银欣公司决心在五年时间内,打造出全国休闲鱼类第一品牌;湖北华田农工贸实业有限公司在以大米产品为主的同时,加入投入力度,新上一条年产5000吨饼干生产线。以新沟为轴心的食品工业正辐射到监利容城、红城、上车、汴河、荒湖等区域。届时将形成年生产能力200万吨,销售收入40亿元,创利税2亿元的规模效应。

以监利申联纺织公司、长利纺织公司为骨干企业的朱河纺织工业集群在“十一五”期间正拟加大投入与技术改造力度,由传统纺织工业向新型纺织工业发展,以朱河为中心的纺织工业目前已辐射至红城、容城、尺八、大垸等区域,届时将形成年生产能力为50万锭,销售收入50亿元,创利税3亿元的规模效应。

三、制约纺织、食品两大工业集群发展的因素

1、产业基础较差,导致集群基础设施不完善。监利县集群经济的生产起点不高,如食品工业是由小型夹米车间开始发展,纺织工业是从小型轧花厂开始发展的,产业进入的门坎低,许多企业主要从集市贸易经营户或小家庭作坊业起家,这些决定了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局限性。

2、金融瓶颈问题严重,导致集群工业的发展受限。企业有好的发展项目,由于缺少资金的投入,因此项目迟迟未能实施。据了解,监利县两大工业集群近年来投资额约为5亿元,银行贷款额不到l亿元。

3、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导致产品高附加值比重低。纺织与食品产品质量、档次、品种与国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一些高水平、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迟缓,不能适应国内市场的需求,部分中低档产品出现过度竞争,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

监利县纺织工业的棉纺设备仍有2/3属于80年代设备,电脑过程控制系统和电脑辅助设计系统较少,没有达到纺织工业的“三化”即设备高速化、自动化、工序连续化。传统技术与新技术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4、产品雷同与同质化突出,导致集群工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因企业管理受传统家族经营方式的制约,同类生产的外延发展快,产品雷同、同质化,缺乏必要的竞争性。产品一旦失去对市场变化灵活反应能力,集群就只能靠压低成本陷入过度竞争,难免转入衰退。2004年至2005年初,因国内纺织市场低迷,导致监利县大部分纺织企业因棉花价格上扬,产品缺乏竞争性,而出现严重亏损现象。

监利福海公司在今年5月,已停产一个月,其在停产期间的亏损比生产期间的亏损要少50%。

5、产品品牌意识薄弱,导致集群工业整体效应低。品牌建设是产业集群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两大工业集群中只有银欣一家企业的产品获湖北名牌产品称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企业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因此监利县两大集群在省内的知名度不高,没有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

6、集群并未“集群”,完整的生产营销体系还未真正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经济应以国际互联网络为依托,形成快速的反应系统,即QR(快速反应生产经营机制)。如纺织工业方面,使纤维、纺纱、织造、染整、服装和设计、制造、销售形成一套完整的生产营销体系。

四、对纺织、食品两大工业集群的发展建议

1、制定产业集群竞争战略和相关政策。省级政府应将促进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战略和政策的中心,制定完整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和科学的系统的产业集群促进政策体系。县政府应针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把上报产业集群作为“十一五”编制规划逐级上报,向上级政府争取工业集群的扶持政策。国家对“十一五”规划重点倾斜的八类项目中有:农产品深加工类,能源与原材料类,我县粮食,油菜,棉花类产品含在其中,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另外,对于产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应寻求省级政府的政策倾斜。如在工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地方土地政策的放宽及征地费用的减免等相关问题要寻求优待政策。

2、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融资平台。针对产业政策大多偏向于大中企业,而忽视小企业发展的现状,省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推进和落实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相关的支持政策,增加针对县市产业集群的专项基金,支持县市产业集群发展有关的专业基础设施建设。县级政府应从多渠道上为产业集群争取资金。

第2篇:地摊经济的相关政策范文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中小企业集群――专业市场――产业集聚的特色。产业的集聚使众多企业能共享信息与技术资源,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产生专业市场,通过集群的外部效益弥补了中小企业的规模缺陷;同时,又使企业始终保持着较大的竞争压力,有利于浙江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与产品竞争力的提升。90年代末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中国与全球经济的加速融合,浙江的产业组织产生了显著的变化,大企业迅速增加,原有的业内分工协作模式出现大变革,企业与专业市场的关系产生剧变,产业的布局、产业的集聚效应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种演变对浙江制造业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探讨浙江产业组织的优化之路,促进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成为当前浙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浙江制造业产业组织的演变

1.公司制成为主导的企业制度。目前,国有企业经过股份制改造大多实现了公司制;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工厂或个体企业转变为公司,私营公司已占私营企业总量的近60%;原有从集体乡镇企业改制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越来越多地向公司制转变;股份公司增加至700余家(含第三产业),其中上市公司68家。公司制已成为制造业的主导企业制度,它对企业建立开放式股权结构,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从企业数量看,个体企业与合伙企业仍占很高比例,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总数要占企业总数的50%以上。在国有控股或占股权较大的公司,以及股份有限公司,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监管机制仍有待完善,不少私营公司实际上仍是夫妻厂,公司领导层由家庭成员构成,家庭或家族式经营管理特点明显,大多数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未能分离。

2.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结构。制造业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比重超过99.5%,中小企业的产值在制造业中产值中的比重超过70%,远高于发达国家以及韩国等国家与地区(韩国中小企业产值比值在40%左右)。从90年代末以来,一些大企业与小巨人脱颖而出。像乐清柳市的中低压电器企业经过多年的竞争,正泰、德力西、天正等发展成中国中低压电器的知名企业。诸暨枫桥“步森”成了衬衫业为数不多的“中国名牌产品”,成为衬衫业名副其实的“旗舰”。义乌的浪莎袜业,宁波的杉杉、雅戈尔与温州的报喜鸟服装企业,温州的康奈皮鞋,慈溪的老板油洗机、惠康空调,台州的飞跃缝纫机集团,宁波奥克斯空调等都发展成中国同行中的重要企业。

3.大企业迈向一体化。目前主要为纵向一体化发展,即大企业兼并或参股上游与下游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市场营销与控制力,增加市场占有率与企业收益。如遂昌钢铁厂通过收购、兼并或设立新企业,将炼钢向采购、运输、钢铁加工等领域延伸。与此同时,企业的横向一体化,即大企业对同行企业的横向兼并也有较大发展,一些规模小、竞争力弱的中小企业被同行大企业吞并,但这种现象目前还比较少,更多的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中小企业或家庭作坊主动停产或转产退出这一行业。而规模较大的企业受实力与环境制约,大多不是采用兼并形式,多为参股联合,以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规模与市场控制力。如慈溪的几家规模较大的化工企业联合投巨资设立新的大型化工企业。此外,大企业的混和一体化也开始出现,一些大企业通过跨行业投资或混和兼并向不同的产业发展。如宁波的波导上市公司通过股本的扩张,经营领域也从手机向汽车工业扩展。

4.产业向工业园区与中心城市集聚。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目前浙江有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519个,企业超过20万家。平均每个县有三个专业集群。产业集聚在缺少大企业的背景下,其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的外部经济极其明显,这也是多年来浙江制造业能在全国保持较高的价格竞争优势的保证。

90年代末以来,产业集聚出现新变化,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以及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大中企业向中心城市与园区转移,以取得更多的外部经济,尤其是获取信息与人才优势。比如,台州吉利汽车集团将总部迁到杭州,乐清的正泰、德力西和天正集团、宁波杉杉服装集团等大企业将生产基地或决策中心迁到上海等地。到目前为止,全省共建成各类工业园区800多个,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与中心镇周边,总规划面积1,500多平方公里,入园企业35,000家。这些园区建设对产业结构提升与城市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5.专业市场的地位趋于下降。专业市场在浙江块状经济的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专业市场的产生与发展建立在产业集聚与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基础上,而专业市场的存在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了专业化分工产品,使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纵向分离,专业市场使集群企业产生外部经济,这也使企业更多地依赖专业市场,专业市场从而得以大发展。浙江专业市场曾达近5,000家,如永康的中国五金城,温州柳市的中低压电器市场,桥头的钮扣市场,绍兴柯桥的中国轻纺城,义乌的中国小商品城,瑞安塘下的汽摩配市场等,这些专业市场在促进当地产业集群形成上功不可没。

但90年代末以来,由于企业规模的增大导致原有的产业集聚形态产生演变,一些大中企业在全国以及全球化经营的定位下,通过一体化来实施自己的经营战略,需要形成自己的更大范围的无形市场网络。再随着企业的迁移,对原有专业市场的依赖性大为减弱,因而专业市场在产业集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二、浙江产业组织演变中存在的问题

浙江产业组织的演变,有利于企业规模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浙江产业结构的提升,并能促进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快速城市化的推进。但另一方面,浙江制造业产业组织的变革也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差距拉大,中小企业倒闭现象增加

随着一些企业在竞争中的实力增强、规模增大,企业间的差距将逐步扩大。实力较强的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规模效益、横向兼并与多元化发展,使竞争力进一步加强,而小企业的市场空间将更加萎缩。“强者愈强、弱者恒弱”的现象必定在企业竞争中出现。企业规模结构与产业布局的变化会打破当地的产业组织格局,使一批分工协作的中小企业陷入困境,小企业的倒闭将会增加,但由于多数小企业是家庭作坊式的,这种倒闭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主要表现为这些小企业的停产或半停产,表现为业主家庭生活水平的下降与生存危机。

2.地区差距与城乡差距拉大

地区间同样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恒弱”规律,大企业成长后,乡镇或落后地区的环境已不能适应其发展需要,企业不断出走,这将对当地经济造成冲击。丽水、衢州等浙西南落后地区的大中型企业将不断向杭州、宁波、上海及其他中心城市转移。近年来,浙东北与浙西南的差距不断拉大,温州有1,000多家上规模的企业外迁,有250家企业整体外迁,台州也类似。未来这一趋势很可能加强。到2002年底,浙东北人口仅占全省的50.8%,GDP却占到全省的71.5%,实际利用外资额占87.8%。两大区块的人均GDP的差距已达到近两倍。而以地级市来比较,丽水与杭甬绍等地的差距更大。

同样,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由于一些基础设施落后的乡村企业外移、传统产业衰退,社会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后退,一些乡村的人民生活水平不升反降。2002年,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幅差距达5个百分点,收入总额差距由1998年2.05/1扩大到2.37/1。2003年上半年全省有40%左右的农户现金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2002年同期3,268元继续扩大到3,635元。全省361个落后乡镇的农村经济总收入不到全省前8个发达乡镇的任何2个乡镇之和。

3.专业市场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

大企业成长后,规模较大的企业趋于纵向一体化使企业的内部交易越来越多地取代专业市场的交易,原有的业内水平分工模式会被打破,在集群效益下众多中小企业经营外部化形成的专业市场首当其冲,发展前景堪忧。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以及商业形态的变化,更加剧了这一趋势。如象温州等地一些昔日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市场已经衰退。这一趋势在未来将会进一步强化。

4.专业化分工走向不平等

中小企业间的水平分工更会被大企业为中心、中小企业为的中卫型分工体系所取代,中小企业的生存将越来越取决于大企业,大企业通过对市场、信息、技术、原材料与人才保持一定程度的控制,形成对协作圈的垄断,在这种协作体系中的中小企业非常容易受中心企业的盘剥,比如不允许协作企业对其他企业接受同样的产品加工,压低或克扣加工费,延期支付加工费或零配件费用,等等。通过这种对协作圈的支配权以获取垄断利润。

5.集聚产生的外部效益减少

浙江多数工业园区过小过散、缺少规划,园区由政府开发经营,政策性过强,市场性太弱;园区没有从产业配套的角度引进企业,只是片面地通过地价优惠引进各种大企业,而对小企业进区则加以禁止或限制。企业与产业布局的这种特点使原有的块状经济或产业集群出现了新的变化,中心企业与协作企业出现地理分离,企业集聚度降低,加之专业市场地位的下降,产业的集聚效应也趋于下降。这会影响企业间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发展,制约我省整个区域的竞争力提升。

三、构建先进的产业组织

综上所述,浙江制造业产业组织的变化总体上有利于先进制造业的建设与发展,但也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有些还较为严重,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提升与完善制造业的产业组织已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课题。

1.加快企业制度向现代公司制转变。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它能通过股份机制形成企业的内在约束机制、监督机制与激励机制,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通过资本的进退形成外在的约束机制,能形成开放的股权结构,有利于资金的筹措与股本扩张。因此,它能有效改变原有的工厂制式组织的内在缺陷。要通过多种途径促进个私企业与股份合作制企业向公司制转变,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法律、宣传与人才培训,引导现有的公司制度的完善,促进家族制企业实行开放式股权结构,推进资本扩张,促进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2.引导专业市场变革。从市场业态转变与全球化扩展两方面推进现有专业市场的变革。一是要加快现有产权结构变革,改变目前多数专业市场传统的依赖行政力量、出租门面、地摊式布局、经营管理杂乱的缺陷,建立开放式的股权结构;二是要抓住信息化、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机遇,引进信息技术,加大对外开放,促进专业市场向工业超市、电脑网络市场、无形市场发展;三要高度重视经营地域扩展在专业市场生成与发展中的作用,专业市场如果不能发展成跨区域的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市场,它的生存就会面临危机。中国轻纺城、中国小商品城在这方面可以为市场的发展变革提供有益的经验。

3.优先发展物流业。物流业的发展有利于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的增强。政府要引导较大规模的企业发展公司内部物流。同时要大力扶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在促进物流业发展方面,政府除了制定相关政策外,最重要的是要加大投入,促进交通、通讯、信息网络与电力等基础设施的优先发展,同时完善基础设施的服务,尽可能取消不合理的费用,降低物流成本。此外,政府要加大力度,保证物流业,尤其是市场托运、客货运的市场秩序与治安秩序,严厉打击欺行霸市与黑帮行为。

4.构建合理的大中小企业协作体系。要推进中心-卫星体系的建设。一是要将中卫体系的建设与工业园区相结合,通过将中心企业与同其配套的中小企业集中在一个园区内,以实现体系内协作的零距离。像宁波慈溪的宏一集团,即通过配套企业的园区集中实现了协作的零距离、产品的零库存;二是要促进中心企业与业务来往频繁企业的相互参股,以股权为纽带,形成体系内的紧密协作圈,从而促进体系的稳定;三是鼓励企业间更多地以契约形式加强协作,减少基于个人信誉与血缘为纽带的不稳定性;四是在高科技企业中大力推行双中心的中卫体系建设,以研发企业为体系副中心,使其成为体系内的技术研发中心。

5.加强园区的规划建设与产业链配套。要尽快改变目前园区过多,面积过小,布局分散的现象,加强规划,加大现有园区的整合;要形成梯级的工业园区,重视落后地区的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发达地区的传统工业向浙西南地区园区的转移;改变目前园区建设开发的政府行为,应以政府先行规划,招标出让土地,以公司投标经营开发,自行招商,市场化经营,以出租土地、厂房与收取管理费来赢利,政府统一园区政策,企业税收归于政府;更多重视产业链的配套,突出园区的行业特性,引导大企业及协作企业的集聚,尽可能改变目前工业园区引大限小的现象,放低园区的小企业进入门槛,放开对进入园区企业的投资额或土地亩数的最低限制(配套企业进入用地几亩也应许可),而应设置企业占用土地的最高面积限制,提高园区的土地使用密度。

6.推进行业协会的建设,加强立法,保护中小企业利益。政府要为各类企业提供信息、制定技术标准、保护知识产权、制定竞争规范,以及鼓励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协会、商会、行会等。尤其是在目前,要鼓励中小企业组织中小企业协会、商会、行会或合作社,如信用保障合作社、出口公会或稳定产品价格公会等。企业家协会在发展公会的初期提供了组织上的支持,帮助在企业中集资。政府应学习韩国、台湾、意大利等地经验,及早制定专门支持中小企业集群的法规,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不受侵犯;协作设立有关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