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体育教学案例范文

高中体育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体育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体育教学案例

第1篇:高中体育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思维训练、探索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体育知识的学习,又有动作技能的形成,其显著特点在于学生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体育教学中应该把动作技能的训练与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操作思维是指反映肌肉动作和操作对象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活动。体育心理学指出,思维训练是当代体育教学中所应作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对策之一。确实如此,我在高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感到,在学生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对动作技能的掌握和改进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思维着去感知”,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时,通过积极地思维,运用已了解和掌握的一些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来帮助学生理解领会动作的原理和要领,从而较快地掌握和改进动作,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使学生达到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发展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认为高中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智力与动作技能的基础。在这一阶段,教师必须要注意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努力提高学生掌握动作的能力,才能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1:

前滚翻分腿起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复习前滚翻的动作,然后就前滚翻分腿起的动作进行示范和讲解。接下来让学生进行几次练习,结果绝大多数的学生感到完成动作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结束时,不是站不起来,就是站起来两腿有弯曲。于是我就请学生思考和比较:前滚翻和前滚翻分腿起两个动作完成难易的关键在什么地方。我再借助动作的图解,让学生找出在做两个动作时,身体重心的变化。结果学生发现:前滚翻时,人的身体重心起伏不大,而前滚翻分腿起,人的身体重心有较大的起伏,尤其是在结束姿势时,重心有较明显的提高。然后我再请学生想一想,怎样用已学过的力学的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学生的议论,我因势利导地给她们指出两点:一是如何增加一个动力,帮助提高身体重心;二是如何在动作结束时有一个适当降低身体重心的姿势。动力的获得可通过两个方面:一是在动作开始时增加两腿向前蹬地的力量,使身体有较快的向前滚翻的速度;二是在滚翻至身体坐垫时,两手及时靠近胯前推垫获得。两手推垫的时机和位置一定要恰到好处。如果两手推垫过早或位置离身体较远,推垫的结果不是动力,而是一个向后的阻力。如何适当降低动作结束时的身体重心,就要求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做好折体,并加强髋关节的柔韧性练习。经过启发式的讲解,学生对动作的要领加深了理解。然后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肌肉的感受。通过学生间相互观摩指正,最后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前滚翻分腿起的动作。

案例2:

在进行单杠支撑后回环的教学时,有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不好动作。这中间除了一些心理上的恐惧感外,主要还是对动作的技术原理不清楚,我就启发学生的思维,想一想物理课中学过的力偶原理。我就用力偶转动的原理来分析支撑后回环的动作原理。两腿积极前摆和上体的主动倒肩是力偶中的一对方向相反的力。腹部贴杠是身体在回环的过程中有一个支撑点。在动作练习时,如回环力量不够,就必须做好两腿经后摆后的有力前摆和上体的积极主动的倒肩。如在回环时,身体落下,就必须掌握两腿经向后预摆后腹部要及时贴杠。然后在学生练习时,要求他们先想一想教师的示范动作和动作的要领,再接下来做动作。我加强对学生练习的保护与帮助,并及时用简短的语言提醒形学生,如“摆、贴、倒、抬、翻”。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能较快掌握动作要领,并且进一步改进动作。原来一些存有恐惧心理的学生,看到其他学生能顺利完成动作,对他本人也是一种促进,我就及时鼓励他们大胆去做,特别注意要做好保护和帮助。在他们动作完成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勇敢果断的品质。

第2篇:高中体育教学案例范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背景

1.集体教学与个性差异的矛盾亟需解决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基本采取班级授课式的集体教学模式,一个班级大约有50个学生,教师按备好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统一传授给全体学生,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很难全ixnaadi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别。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个性。学习方式、方法、对生活的理解也是完全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也有强有弱。集体教学在凸显学生个性和平衡差异方面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也可能会成为展示学生自我学习的舞台,但展示是少数人的,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关注则是不可能做到的。也就是说,集体教学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无法适应学生个体的不同需要,无法扶植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因材施教的原则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不符合倡导个性和创新精神的社会要求。另外,传统教学实践中,集体教学的优势局限于教师的权威控制并未能发挥作用,学生的学习更多地体现为集体学习背景中的单独学习,同伴交往增进个体认知、情感、社会性、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的功能在课堂上得不到体现。实际上传统教学的弊端并不在于其集体性,反而恰恰是没有真正发挥出集体学习的优势,忽视了课堂上同学交互作用所具有的教育功能。

2.新课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这凸显了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其核心是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实施新课标的实践中,倡导语文个性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阅读教学上指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对作品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在写作教学上指出“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教学方式应该本着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现代化的学习手段;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

3.个别化教学的优势“个别化教学是为了适合个别学生的需要、能力、兴趣、学习进度和认知方式的特点等而设计的教学方式,但它并不单纯意味着个体独自学习。在个别化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及进行的辅导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准备、教学条件和个性特点为依据,教师的作用也主要表现在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学以及进行独立钻研,帮助学生由不会学转变到会学”。

(1)注重差异:个别化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通过个别化教学、或者具有个别化特征的小组学习,才有可能针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快更好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2)与集体教学的互补性:个别化教学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弥补集体教学的不足,是班级教学以及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有益补充。

(3)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个别化教学的目的并不是给学生补充多少东西,个别化教学的宗旨是训练学生独立学习、独自承担学习责任、自主钻研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培养。

(二)研究意义个別化教学(individualizedinstruction),是指在班级式教学里,为了适应个別差异的学习特性,由一位教师针对全班学生的特性和差异性设计不同的学习计划,包括课程、教材、教法、评量等方面,亦即提供个別教育方案,这正是个別化教学的真谛。个別化教学不是个別教学,个別教学是指教师以一对一的个別方式教导的一种教学形态,而个別化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试图打破僵化的班级教学,创新教学设计,灵活教学活动,使其在功能上能够发挥适应个別差异的效果,而不在于形式上是否表现为一对一的教学形态。个別化教学一方面要维持班级的形态,一方面要发挥因材施教的功能,因此必须由教学历程及设计来下功夫,所以个別化教学是一种讲求设计的教学。当前背景下,为优化教学适当运用个别化教学作为集体教学的补充,是必要的,高中语文读写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核心,而学生的读写能力千差万别,教育技术学家在评价计算机模拟实验的这种个别化教学的意义时指出:“这给学生一个相对无限制的探究机会,他们将在业余时间,以自己的进度,迅速、准确、深入地进行这项探究。可以任意重复某些部分,也可以追循自己的思路。”

二、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一)综述:由于资料占有度和时间问题,本部分主要是通过网络与访谈形式获得资料。得出较粗略的认识。根据网上资料:国外同类课题研究起步早,研究已经颇有成效。当前,我国个别化教学应用于智障学生方面的研究教多,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网络环境下实行个别化教学的教学模式的诞生,实行小班制或小组制的个别化教学也比较多。

(二)课题例举:1.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课题批准号:fhb011580)2.网络环境与个性化高三作文辅导实验研究(提纲)北京师大附中邓虹3.盲生个别化教学之管见(作者余寿祥)从总体上看,在这些课题及论文论著中,以实施个别化教学的理论性研究为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信息技术实行个别化教学的模式研究也应运而生,但是对于具体的学科教学以及学科核心内容教学,实施个别化教学的研究还较欠缺,而且对这种运用个别化教学方式解决学生差异的质性研究还偏少。所以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高中语文读写个别化教学还是一种较新的尝试。

三、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主要是为解决集体教学中无法顾及到的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问题,对于学习效果差不能很好适应集体教学进度的学生予以特殊关注,对于学习效果极好而集体教学不能满足其学习需要的学生也应给予关注,目的是为通过个别化教学寻求适合所有成员在语文读写学习上能够满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培养学生个体的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所以,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为多个层面的展开,包括:对研究对象读写学习效果达成的追踪描述;研究教师实施读写个别化教学的方式方法;个别化教学与集体教学互补的教学模式研究;个别化教学对象与非个别化教学对象的比较研究;个别化教学班级集体成长与非个别化教学班级集体成长的比较研究。最终各个方向集中为具体的在个别化教学条件下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研究者力图通过对教学对象的追踪指导,破除教学对象读写学习的障碍,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读写能力。

研究者在具体的指导过程要面对一系列的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具体问题:从读写学习兴趣的激发到阅读中屏除荒谬理解,从引导教学对象体验生活、积累素材到形成文章,从发现学习问题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盲目读写到形成个性风格等等。正是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过程中,寻求教学的最佳方式方法,最后解决研究的核心问题:集体教学模式下如何进行自主读写学习的方式。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个别化教学理论:个別化教学是一种打破僵化的传统教学,强调学生自我控制学习速度及个別评量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的重心,由教师转至学生,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诊断者、协助者。相对的,实施个別化教学时教师必须付出更多时间与精力,设计教材或教法,以符合学生的需求。1.鼓励自我竞争,提升挑战性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师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挑战,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后,教师宜鼓励学生向较高水平的目标挑战,以提高学生的表现。2.强化教师的认识及角色扮演教育活动中,教师是实际教学的执行者,教师本身对教育的看法及其在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常是决定教育实施程度及品质的重要因素。就个別化教学而言,实施成败的关键也在教师,教师应把握下列重要原则:认同每位学生都有调试及进步的基本动力,并做适当的引导;不要过低或过高的期望,要合情合理;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其学习困难的原因;从处理学生学习困难中,不断检讨学习目标、内容、方法、情境等适切性,必要时做适当的调整;帮助每位学生更快乐、更有效益地学习和成长。

(二)由于本课题的研究内核仍然是语文教学问题,个别化教学只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途径,所以具体研究过程中仍然需要语文理论的指导。本课题依然采用大语文教学观的理论,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让研究对象把语文的学习放到与生活相联系的大背景中,激活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让生活成为提高读写能力、完善人格的源头活水。

五、研究方法的选择

本课题采用质性研究与量的对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是在自然情景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研究,对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作出“解释性”理解,提倡研究者对研究情境的参与,与研究对象的共情,直面事实,参与过程,通过“深描”细节与事实,在重组片段成故事的过程中,让事物的质通过研究者的移情解释而逐步地呈现。利用这种研究方法研究具体的个例,可以深入而细致地将研究对象的具体学习过程一一展示,在他的学习心理、学习方式及所取得的学习效果中,探讨实施读写个别化教学的一些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这是一种比较新的研究方法,在这个角度上,本课题也是一种尝试性的研究。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本课题除运用质的研究方法以外,在比较性的研究中采用量的对比的方法,建立一系列研究对象的最初各个状况的量化表、对比量化表和最终量化表,来证明研究对象的变化,以及考察个别化教学的是否有效,以此作为辅的参考标准。

六、研究过程的设计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整体兼顾原则:把集体教学下的一个组织形式,通常是班级作为一个整体,从中选出几个个体,以利于运用个别化教学方式的班级与未运用个别化教学方式的班级做对比,从而更好地突出个别化教学的优点或不足。选择性原则:将集体内部分层后,选出典型代表,选取的个别化教学对象应该是集体各个层次(主要分为成绩、品德、能力、兴趣等方面)的代表。规范性原则:选取的对象一旦确立,要严格遵守研究者所规定的程序和要求,以保证研究的信度和课题的顺利进行。选取对象初步定为一个小组和三个个体。

(二)个别化教学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不仅仅是狭义的上什么内容的课,这里的课程应该是大课程观,不仅包括教学的具体内容,还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不仅包括教师具体操作方式,还包括学生学情的考察、分析及对学生不同情况而定的教学内容。具体操作包括:1.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2.提供多样性教学内容3.设计弹性化的课程4.阶段性的对比

(三)研究结果的呈现形式论文、案例,条件成熟可以结集成书。具体的研究还没有开始,所以,最后结果的具体呈现形式还难以明确。

第3篇:高中体育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公共英语 自主性 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们整体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自我国加入WTO,成为国际舞台上重要的一员以来,国内对于英语能力的培养愈加重视,包括高职高专院校在内的国内各大高校都开展了英语教学,为促进我国真正走向国际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虽然在现今社会中,多数人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出来的学生多数从事“灰领”类职业,但是社会现实发展情形告诉我们,不管哪行哪业,对于英语能力都同样要求,因而我们也必须重视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的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下面,本文将首先阐述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中的公共英语教学实际状况,并继而为如何在其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提出具体的措施建议。

1 目前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现状

为了探究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中公共教学的具体教学现状,我们可以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与学生这两方面进行观察。

首先,我们需要对高职高专院校中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考察。在目前,我们发现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中,学生对于英语的能力掌握往往仅仅停留在听与写阶段,也就是说,所接受的是“哑巴教学”,本身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而在学生的公共英语课堂上,我们可能发现学生往往是为了应试而背单词、背课文、背语法,在教师的强制性要求之下进行英语学习,本身则缺少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广西邕江大学的外语系教师黎丹在其著作的《广西高职高专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研究》一文中,以实际调查案例表现邕江大学2009级学生中162为被调查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从文章的报告中,我们能够看到,类似于邕江大学这类高职高专院校中,新生的英语能力总体偏低,而且其在学习策略的应用中也没有很好地把握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等,而是更多利用传统教育下的记忆策略,以死记硬背为英语学习的主要手段。

其次,在高职高专院校中,我们发现从事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其本身英语水平也有限,未能达到流畅的英语表达能力,而是将其传统意义下的英语听与写的能力传递给学生。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英语教学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应当为公共英语教师开展相关培训课堂,使教师本身在英语发音、表达等方面获得一定的提升。最后,我们总结来说,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仍旧处于黑板、粉笔、教材这种“三点一线”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脱离不开教材与考纲,学生更是脱离不开教师与课堂,整体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标准都亟需改善。

2 开展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的关注点

2.1 关注公共英语教学的理论依据

所谓的要对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依据进行关注,所指代的是要对教育本质、教学模式的作用机理以及英语教学的系统性理论进行关注。例如现在各大高校再英语教学中推广综合性语言教学模式,即意味着在公共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不能为了迎合考纲而使学生在其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教学效果的片面性。从语言学上的理论依据来讲,在英语教学中同时注重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培养,是为了系统性地掌握某一门语言技能,不至于导致语言学习的半残疾。而且听说读写这四种技能本身是具有一致性的,听读过程实际上就学习者自外而内获取语言知识,即输入过程,而说写则是学习者将所学知识自内而外的再现过程,即输出过程。

2.2 关注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分级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考量学生的英语能力的时候,有时候能够通过对学生进行单词量测试,也就是说我们往往认为单词量掌握得越多,则英语能力越强。而目前,国内一些院校中为了在英语教学正式开展之前对学生总体英语能力进行摸底考察,往往也通过单词量测评系统。而院校一方之所以需要在英语教学开展之前了解学生的英语掌握能力,其实质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分级教育,而这一点正是高职高专院校在开展公共英语教学时所需关注的重要一点。这是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教授的英语知识往往是细分于某一阶段的,例如初中教师所教授的只是初中范围内的,而高中教师也不会在英语教学中仍旧讲述初中的英语知识内容。因而,根据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的差异,进行分级教育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关注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为了促使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所培养的学生具有全面性综合素质,英语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避免学生所掌握的是“哑巴英语”。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目前社会教育体系中之所以加强对学生进行英语教育,正是因为意识到了新时代的学生将来走出社会之后所要面对的英语交流场景,因而英语能力必须是其必要知识储备。倘若高职高专学生花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所掌握的却仍是一门无法开口表达的英语,那么这种教学实质上是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3 如何提高公共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

3.1 让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只要让学生从心理层面意识到了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学生才会配合校方与具体授课教师的培养方针,从而自主提高其在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从哲学上来说,学习者在其具体学习进程中,是有进行自我选择的权利的,而不必要在社会或者学校内一些强制机构的推动下进行学习。其次,从现代教育理念来说,在学生对自己所缺内容缺乏兴趣与学习积极性的时候,无论教师一方如何进行知识传授,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度都是比较低的,也就是说,缺少自我积极主动性的学习过程都是低效的。最后,由于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课堂本身设立的时间就有限,因而学生不可能仅仅依靠课堂几十分钟的时间就对英语知识有一个整体性且牢固的把握,主要依靠的还是学生在其自主学习中的消化理解过程,课堂与教师只能说是为学生指明了一个具体的方向,而这条英语学习之路还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

3.2 从改变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职高专的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往往是决定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的关键,因而我们必须首先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间接地提高学生对于公共英语的自主学习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应该从改革教学模式中使整体英语教学变得个性化,脱离传统古板的教学模式,融入更多受现代学生喜爱的教学元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另一方面来讲,改变教学模式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更多进行自我学习的时间,也就是说,教师不必要把每一条知识都说得详尽彻底,通过为学生留出思考空间,来增加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时间。

3.3 改革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评价机制

为了改变古板枯燥的学习模式,高职高专院校应当结合社会教育力量来改革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评价机制。首先,就院校范围内的英语教学考核来看,我们可以采取说与写双重考量环节,既让学生参与期末的考卷答题过程,也设立语言表达考量过程,来落实学生在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次,从社会范围看,目前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需要参加大学英语三级考试,而目前英语三级考试制虽然加入了听力环节的测验,但是对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尚没有强制性参与要求,而在英语三级的具体考题设立中,多数也是以单词和语法的考量为主,因而可以通过改革融入更多的对于语言情境评估的考核。

参考文献

[1] 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 戚雨村.现代语言的特点和发展趋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第4篇:高中体育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会计课堂;教学效率;案例教学模式

一、会计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因素及案例教学模式的内涵

1、会计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因素

教学效率是指学生的学习收获与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量在时间尺度上的度量,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无效益、效率高下的唯一指标。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至少具有以下四个特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规范、教学方式多样、多数同学受益。

因此,对于会计课堂来说,教学效率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教学目标,要符合会计专业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要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关注到学生的差异。二是学习条件,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学习活动所需要的材料充足,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处理科学。三是学习指导,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根据学习方式创造恰当的会计专业问题情景,并及时采用积极多样的评价方式。四是学生活动,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其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发表个人见解,能按要求正确操作会计专业相关实践任务。五是课堂气氛。要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师生积极平等地交流,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质疑问难得到鼓励。

2、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模拟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判断的案例,并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哈佛大学于20世纪20年代首创和倡导案例教学法,并成功地进行了运用,培养了大批杰出的工商界骄子。

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则是指在学生学习掌握一定会计与财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引导与剖析案例,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会计模拟实践之中,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分工协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会计课堂案例教学模式的现状及不足

1、会计课堂案例教学模式的基本情况

在当前的会计教学中,众多大专院校、职业教育学校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益,本文简述如下:

第一,三维立体式案例教学模式。主要通过三个层面来构建:教师、学生、企业三维一体的教学主体;理论、方法、实务三维一体的教学体系;学习、思考、应用三维一体的学生思维引导模式。通过以上几个方面,使学生、教师和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完成知识传递、信息交换的过程,形成一个三维立体的共振系统。

第二,基于信息技术的案例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和由其提供的无限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会计专业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案例教学模式。

第三,逆向法案例教学模式。该模式要求教师提前做好若干套账套,学生引入后,要求学生做相应的逆向操作。通过逆向法案例教学,学生才能真正理解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设置与日常业务处理间的关系,还可以较扎实地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原理。

2、会计课堂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当前在会计课堂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众多专家学者也都进行了深入探究:

戴玮炜等人认为,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本科教学应用中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学生对“什么是案例教学”、“如何进行案例教学”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依赖心理较强;学生在案例教学中难以把握重点、存在表述不清、离题万里、甚至概念错误等情况。

王春梅则认为,当前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案例”教学的标签被泛化,“案例”的选取或设计过于简单;案例教学的功能扩大化,降低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功效;案例教学课堂设置形式化,学生参与度不强等问题。

本义认为,除了以上问题外,还存在:案例库源供应不足、质量欠缺;案例教学方法不新颖,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案例教学过程组织不够严谨,课堂效率有待提高;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需要提升,等等问题。

三、完善案例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针对会计课堂在实施案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再造会计教学流程,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首先,要再造会计案例教学流程。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有较高的要求,参与案例教学的教学双方要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需求,按照“案例准备——小组讨论——班级讨论——教师讲评”的流程,努力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激发学生深入探索的兴趣,才能形成各种新颖而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使案例教学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要不断创新案例教学方法。应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信息量。通过放映教学录像片、多媒体课件、互联网案例库等方式,最大可能地给予学生强烈的感性认识,使枯燥无味变得生动有趣,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营造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2、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要明确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处于核心地位,案例教学主要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有效的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并且增强其分析能力、沟通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其次,要努力提高会计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辩证地处理传统教学方法与案例教学方法的关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宗旨,根据所教授内容的特点灵活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以财务会计中“项目投资分析评价”为例,这部分内容就可以先运用传统教学方法教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而后再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3、实施模拟案例教学,精心组织教学过程

首先,要积极探讨模拟案例教学。以讲授“会计结算程序”为例,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扮演付款单位、收款单位、付款单位开户行及收款单位开户行,让其模拟整个结算过程。在几轮模拟中,注意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从而熟悉各环节的具体操作程序,这样一来,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各种结算方式的操作,而且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要精心设计案例教学过程。教师要精通案例材料,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开拓他们的视野。还要预测学生对案例的反映,制定案例讨论的计划。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案例课之前预先思考一些问题,探析布置的问题,想象课堂上的讨论情景,思考讨论领导者的风格等。

4、准确定位教师角色,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第5篇:高中体育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心理暗示;高校教学;体育舞蹈教学

就目前而言,我国越来越多高校相继开展了体育舞蹈科目,将其隶属高校体育教学范畴。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够适应这一新学科的教学要求,心理暗示逐渐被应用于该科目日常教学活动中。心理暗示能够从学生角度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应用心理暗示教学方法的问题

1.1 心理暗示教学方法过于形式化

虽然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体育舞蹈科目,同时也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逐渐将心理暗示方法应用于该科目的日常教学中,但过于形式化。受传统影响较严重,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难以改变自身的陈旧观念,教学方法也多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学方式单一。同时又由于高校教学制度相对来说较为松散,日常学习多靠学生的自觉性,教师很少监管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等,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厌学心理,对于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造成一定阻碍作用。

1.2 学生学习态度懈怠

就目前而言,我国各大高校扩张现象比较明显,本科大学生招生率逐渐上升。但是高校在扩招的过程中并没有健全完善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对于学生日常教学活动管理不严、每学期仅是通过期末成绩考核作为一切衡量标准,无论是从高校教师的观念来讲还是学生个人观念来讲,体育教学均不被重视。教师对于体育课考勤情况考核不严,很多学生不认同体育舞蹈这一科目,男生更倾向于篮球、足球等比较激烈的体育运动项目,显然“舞蹈类”难以调悠溲习热情,女生对于大部分体育互动兴趣均较低,很多学生到体育舞蹈课时多逃课、不认真听讲、不观看教师示范等,学习态度懈怠,学习成果不理想[1]。

1.3 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

家庭的关爱及合理教育方式是培养学生个人素养的关键部分,从上述阐述内容中能够明确受高校教学环境、教学理念的影响,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管教过于松散,当前家庭在日常活动中也没有予以学生过多的关爱和引导。大多数家长还认为良好的物质条件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关爱,但是其并没有从学生的个人素养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去考虑,没有更多的关心孩子的内容及健康情况,导致学生厌学心理过于明显。

2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应用心理暗示教学方法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分析

2.1 落实心理暗示教学方法

相比于其余的体育活动而言,体育舞蹈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柔韧性、协调性和音乐领悟能力等,就于此不同学习能力及文化功底学生学习表现是存在一定差异的。部分没有舞蹈功底或者音乐功底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紧张、焦躁等情绪,教师要落实心理暗示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播放调整音乐节奏的方式对学生予以暗示。学生的情绪通常能够通过面部表情表现出来,当学生表现焦躁、紧张、不耐烦时,教师可以将音乐调整成舒缓的轻音乐或高山流水声等,就于此暗示学生放平心态,不骄不躁;学生学习兴趣不佳、音乐节奏反应慢时,教师可以将调整成快节奏或者重金属类音乐,通过强有力的节奏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共鸣,应用心理暗示方法教学能够有效调节学生情绪变化。

2.2 调整学生学习态度

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合理应用心理暗示教学方法,要保证学生处于完全放松的心态接受教学活动。由于心理暗示教学方法过于形式化,导致其具体落实情况差,长此以往影响体育舞蹈教学在学生中的心里地位,很多学生不重视该科目的学习,使该科目逐渐变得边缘化。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之前,教师要与学生一同进行准备活动,这能够使学生的骨骼和肌肉逐渐舒展,处于舒适的感受中,学生整个人无论是身体还是大脑精神均会得到有效放松,这种情况下更易于接受教师的心理暗示。教师通过语言对学生予以心理暗示,多说积极向上、具有鼓励意愿的话语,对学生的心里活动进行影响,能够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其乐于接受体育舞蹈教学并积极参与其中,这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

2.3 家庭教育合理化

家庭方面也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家长除了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以外,还要对学生的内心世界予以关怀。多于学生进行沟通并组织多项不同种类的家庭聚会活动,可以是跟家人的聚餐休闲活动、跟朋友的聚会活动,也可以是与陌生人、陌生家庭的集体踏青及爬山等活动,通过这些互动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关怀,通过户外活动参与对学生形成心理暗示,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观念,对于学生的体育舞蹈学习具有一定促进性予以。

3 结束语

将心理暗示应用于体育舞蹈教学中,从学生、学校及家庭三方面入手,有利于达到该科目预期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及体育精神。

参考文献

[1]汪慧.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心理暗示运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2,(22):F0003-F0003.

[2]张艺凡.探讨“心理暗示”在舞蹈教学中的正确应用[J].大众文艺,2015,(4):257-258.

第6篇:高中体育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中体育;学生主动性;影响因素;改进策略

一、高中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主动性的因素分析

体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发展学生健康的身体,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对体育课程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优化,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从目前的高中体育教学来看,影响学生主动性的主要因素包括:(1)教学观念传统僵化,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2)不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难以做到个体与集体共同发展;(3)体育教学内容过于表面化,不能因地制宜开展恰当的体育活动。当然,影响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必然不是一两个问题所造成的,还包括个人的喜好,教师授课的一些细节,学校对体育课程的关注程度等都会影响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主动性。本文拟针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构建高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提供参考。

二、提高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主动性的策略

1.不断完善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长期以来的体育教学中,很少有教师注意到这个问题,基本上课堂都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没有或者很少有发言的机会,因此也导致了学生对课堂缺乏兴趣。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方法呆板,或者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是教师演示,学生模仿。这种教学方法早已过时,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无法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改革。因此,要想真正提升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主动性,还需要不断的完善教学思路,多方面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需要积极的推进教与学之间的沟通,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在这方面,可以通过转换师生角色,比如每堂课给学生留出几分钟,让学生说一说如果这堂课是他讲的话会怎样讲,就像老师一样,每节课学生们轮流上。这样一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另外,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教师也需要多方面的改进教学方法,比如结合中学生好动的心理,教师可以尝试开展“体育俱乐部”,让相同爱好的学生在一起切磋、探讨,相互促进和提高,这样也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2.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分层分类开展教学

教学,其实是一种双边活动,由“教”和“学”共同构成,只有“教”和“学”都得到有效的发展,这才是成功的教学活动。不同的学生之间,对体育的爱好,自身身体条件的差异都很大,因此,我们无法通过同样的教学过程,让这些学生都能达到同样的收获。相反,如果教师过分的强调有教无类的思想,倒是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正如体育新课改中所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充分的了解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思路,这样才能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最大收获,并逐步的树立自信心。比如,喜欢篮球的,身体素质好的,而且有培养潜力的,我们就可以尝试着向篮球特长生培养;而那些不喜欢体育,不喜欢运动的,我们就是培养他对体育的兴趣,用一些游戏、体育趣闻等激发他喜欢体育,达到强身健体,掌握基础的体育技能为目标。

3.丰富教学内容构成,挖掘体育课程内涵

教学内容不应该单单就是教材上的例子,还应该结合各地不同的情况,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民族的学生,设计一些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既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又达到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积极性的效果。比如,现代的舞蹈、戏剧、杂技等艺术形式很多都与传统体育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可以有效挖掘体育课程与传统体育的联系,可以非常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比如,广西壮族著名的《扁担舞》就是从田间休息时玩耍扁担、链枷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发展而来;运动傣族的《泼水舞》则是由泼水游戏发展演变形成。如果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根据调查结果,合理的安排教学案例,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觉很新奇,进而萌发学习主动性,而且还会使学生除了学到体育知识外,收获其他很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结语

众所周知,在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程中,很多教师都认为体育课程对高考的影响比较小,因此,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改进慢,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主动性不够。这也最终导致了高中体育课堂上学生主动性不高。因此,还需要社会以及学校不断的调整思路,完善教学理念,最终才能真正有效的调动高中体育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为进一步提高高中生综合素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军.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浅议[J]. 中国体卫艺教学论坛,2007,(4).

[2]绍兴市职教中心:发展个性 培养能力——谈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体育组 马怡推荐)[EB/OL]

[3]要富美.差异化教学策略谈[J]. 甘肃教育,2011,(13).

第7篇:高中体育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体育课能够帮助学生舒缓由于升学及家庭带来的身心压力,使学生身心愉悦。另外,学生能够在体育课堂中找到自我,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磨练自身的意志力。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几点对策。

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直接影响,因而,体育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多关注一些体育杂志,如《中国学校体育》《当代体育科技》《环球体育市场》《教育与职业》等,将体育教学与时展相结合,同时还要加强对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教学方法的学习,积极借鉴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此外,体育教师还应该与不同年级的授课教师开展调研、研讨会等交流活动,共同讨论提升课堂有效性的最佳教学方法,进而找到符合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国情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师与学生都乐意接受的教学方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精神及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评价反馈活动,让学生突破自我,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二、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使课堂合理有序进行

预先做好课堂活动计划方案,能够保证体育课堂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之前,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限定、学生的兴趣方向、学校场地安排、体育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等,这样有助于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体育教学活动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高效完成。具体内容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在设置课堂环节时,要以课堂为主,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水平、心理特征等进行内容设计,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二,规范体育运动动作,掌握好理论讲述时间,尽量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练习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第三,依据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压力,设计一些能够舒缓身心压力的运动,为学生减压,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潜能。例如:首先,体育委员整合队伍,集中四列横队,带领队伍做热身操,并进行辅助练习,包括:跨栏跑摆和原地双腿剪绞、跨栏坐姿模仿练习;其次,正式练习,进行摆腿及跨腿动作,练习起跑跨栏,完成全程三个跨栏练习。教师在教授时要示范两次,并运用多媒体播放专业运动员的跨栏动作,然后进行分组指导、纠错。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在新课标的大背景下,整体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主动学习。因而,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翁作用,以学生的实际体能情况为出发点,将学生的兴趣作为内容选择的依据。首先,在体育教学环节中,教师要以理论作为课堂基点,注重体育技能训练,使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增强感悟体验;其次,教师要尤为注重体育课堂教学的中间环节,适当调整课堂结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最后,体育教师要学会利用时机,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准确的判断能力。例如:针对一些平时喜欢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体育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增强学生在运动训练中的自信心与成就感,使学生爱上体育。

四、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

现阶段,在体育课复习阶段,通常采用纠正错误法、练习法、比赛法;在进行新课讲授时,通常采用分解法、语言练习法、完整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在教授或者指导过程中,要保证示范动作的标准性,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使学生不断进行思考。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模式选择时,要考虑以下方面:一要按照自身能力选择,切不可超越能力之外;二要依据学生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例如:成长阶段、个性差异、认知水平、身体素质等;三要以教学目标作为主要依据,采取阶梯式的教学方法,以便学生更容易接受。

五、结语

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体育教师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专业技术水平等的基础上,合理设计体育教学方案,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主动性、积极性,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进而提升体育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为我国中学体育教育事业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作者:李金泉 单位:梅县区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幼芬.中学体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自我提升之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0.

第8篇:高中体育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高中生;心理健康;针对性教学

一、研究目的

在当今这个高压力的时代,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身上承载着学校、社会、家庭太多的关注和期望。因此他们所承受的来自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也必然要大于其他人。这种压力导致了高中生在身心健康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高中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从事体育教育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更是不容忽视这点,应根据自身的体育项目及项目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教学,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们不只是达到健身的目的,也让他们从心理上充分得到“锻炼”,在轻松、愉快、低压力的氛围中获得进步,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强、团结、互助等优秀的品质,敢于在挫折中成长,不怕失败,保持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让快乐的体育融入情感的教学,全面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文献资料、实验法、对比法、调查、数据统计法、观察法

(一)研究对象

2005年9月―2007年12月,以河北黄骅中学高一、二、三年级学生共1000人左右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实验法。采用前后对比的实验方法,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对学生实施教学。

2.调查法。访问式调查、开放式问卷(自由式)调查。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实地调查。

3.观察法。通过平时上课对学生身心的观察,对有针对性教学方法实施后的观察进行记录。

4.文献资料法。查阅、搜集大量相关资料,对其进行归纳整理。

5.数据统计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神经疾病的原则和措施。可概述为:尚实际、有创见、建知交、重客观、崇新颖、善坚定、爱生活、具坦诚、重公益、能包容、寓幽默、己信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五个方面:智力正常、心境开朗、意志顽强、人格统一、心理适应。

2005年9月至今,笔者针对在校学生上体育课中的表现,通过对他们的观察、调查、访问及一些资料的统计,发现高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1)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问题:与同学、知己、师生相处,自信心不足、交往中受挫折;(2)学习上的问题:学习受挫,导致迷茫的厌学情绪;学习上竞争的压力、学习没目标;(3)人格问题:怕挫折、怕苦怕累、知难而退、意志薄弱、责任感等;(4)适应问题: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等。

(二)改善高中生身心健康的途径

1.学校体育。“体育”即身体教育,身体教育即体质教育。这一观点曾被认同一时,不论在大、中、小学的体育课都更注重的是体质的操练。本人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根据专项及特点,针对高中生身心健康存在的问题,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有目的性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充满兴趣与快乐,在努力与拼搏、挫折与成功的交替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参与意识、团结互助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全面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体育的真正价值。

2.根据运动项目教学内容针对高中生教学。体育课程中的运动项目很多,笔者从事武术套路的教学,通过调查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情况,采用正常教学与有针对性教学的方法进行对比,通过观察学生们在身心上所发生的变化,进行集体或个人访问并加以记录与总结。

一般体育课结构,分为四个部分: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1)开始部分。在武术课上,课堂常规中有一项是师生问好的环节,问好可以采用相互行注目礼、相互行抱拳礼两种方式。让学生采用相互行抱拳礼的方式进行问好,让大家懂得它的精神,真正地理解其含义,使学生学以致用,受益终身。

(2)准备部分。在热身活动的环节上,有目的地安排有针对性的游戏让学生进行活动。如:对高一的学生来说,刚刚进入高中的他们对高中的生活充满好奇与期望,新的生活环境,新的伙伴,新的学习环境等等,不时会让他们感到孤单。在安排游戏中,会选择像“听数抱团”这类的游戏,组织学生在场地上围成一个大大的圆圈并匀速运动,听教师的口令,听到教师喊哪个数就几个人抱成一团,反复进行游戏。(教师喊的数尽量让学生都能凑成团)通过这个小游戏不仅发展了学生们的反应能力,还培养了同学间团结协作的意识,让他们彼此间拉近了距离,又达到缓解疲劳与压力的效果。

(3)基本部分。基本部分是教学内容实施的主要过程,传授运动技能的重点环节。

①在传授技能的同时,不断根据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情况针对性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练习的过程达到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如:武术套路项目,对动作规格要求与意识表现力较高,对初学者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们接收能力,来变换动作学习的方法,让他们由浅入深地学会动作,不会因同一个动作反复的练习而感到枯燥与厌烦。要想练好某个动作,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才会成功,而学生们的意志品质也就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很好的锻炼。

教师在语言上正确的引导、鼓励与教导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们学会怎样去克服困难而战胜它,从心理方面得到释放,敢于在困难面前,知难而上,挫折面前,战胜自我。从中体会到苦尽甘来,让学生们自己感受失败后的成功是一种幸福的喜悦。

②对于学生们不喜欢的运动项目,首先要知道他们不喜欢的原因,然后让他们对这个项目有个重新的认识与了解,不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思想方面都要先培养他们对这个项目运动的兴趣与爱好,循序渐进地走入这项运动,让他们慢慢地喜欢这项运动。同时针对他们自己专业上的问题,在头脑中贯彻同样的思想,让他们懂得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精一行的道理。凡事要有乐观的心态、积极进取的精神,学会自我调解的方法,这样身心才会健康的发展。

③学生们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因为个体能力的差异,身体条件的不同所以他们之间的接受能力也就会出现很大差别。往往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会有一种自卑的心理,尤其是在动作没有完全学会的情况下,在演练时被老师或同学看到后,他们会很不好意思地去做,甚至放弃去做。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常会出现,教师在鼓励与教导那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同时,还应在他们完成动作后给予相应的认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④体育学习过程中促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在体育教学中常会采用集体或分组练习的形式进行巩固性练习。如:在练习过程中,采用分组练习的方法,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帮助较弱的学生改进动作,学生们也可以一起讨论,在这个练习的过程中通过语言的沟通不仅增进了友谊也增强了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⑤在学习接受动作过程中,学生初学时常会掌握不准动作的要领,教师可根据学生做的错误动作,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出问题的所在,在大家面前讲解发现的错误动作及如何改正动作。这样不仅要求他们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最主要的是锻炼学生们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在其它方面也有了不小的进步,比如,在某种程度上胆子大了许多,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不会有以前那些恐慌感,相比没有进行这方面锻炼的学生,他们有了一定的优越感与自信。

(4)结束部分。做一些有针对性的放松,然后总结本次课的内容。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不大能理解放松的真正含意,但通过我们的讲解让学生重视放松的意义与实施放松与不放松后给他们带来的不同感受。如,一堂武术套路课下来,放松时要针对腿部放松,除了简单意义上的放松缓解疲劳感,重要的是,有了好的放松,对下次课会有更好的训练效果。在放松的同时,也是在缓解疲劳与压力,让学生从中除了懂得放松的意义还要学会健康保养的常识。

通过阶段性的教学,在学生心理健康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就此进行了又一次调查:一是在学生的自信心与意志品质的提高程度上,8%的学生认为有很大提高,83%认为有较大提高,9%认为没有提高;二是对学习上产生的问题49%认为有缓解作用,50%认为作用一般,10%的学生认为没有作用;三是对自我人格的培养,50%的学生认为较重要,46%的学生认为重要,4%的学生认为不重要。

调查数据表明:在实施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后,与其之前的调查相比较,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已朝好的方向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1.在身体锻炼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敢于从失败走向成功。

2.在人际交往中,敢于展现自我,坦诚相对。

3.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机会,让他们自己学会尝试。

4.在认知体育锻炼的同时学会如何让自己更自信,拥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会让自己更完美。

5.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们学会在体育学习中感受快乐与幸福。

参考文献:

[1] 王占春.体育与健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第9篇:高中体育教学案例范文

育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面临的问题这种在课程改革中对教师培养的忽视和对教师继续教育的轻视似乎蕴涵着这样一种认识,即课程改革没有教师的参与和投入也能够取得成功。忽视教师条件而能取得课改成功的认识无疑是荒谬的。美国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结构课程改革,在开始阶段也曾进行得轰轰烈烈,在两年之后开始举步维艰了,实验学校从最初的占全美的90%下降至10%左右,改革的发起者布鲁纳终于在1963年发表“需要一种教学理论”的讲话,指出教师的素质与课改要求的差距以及相应教学理论指导的缺乏是造成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美国课程改革的前车之鉴启示我们,处在一线的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如果体育教师对新课改的精神没有充分了解,对于课程实践的条件没有实际的把握,那么新课改的初衷与实际效果将存在巨大落差,再先进的体育课程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都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只能是“新壶装旧酒”或“穿新鞋走老路”。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我国体育教师的素质水平与新课程的推进所需要的教师素质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当布鲁纳在60年代初苦闷于美国教师在推行“结构课程”所表现出的素质问题时,美国教师职业的最低学历标准已经达到本科了。

美英两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基本取消了本科以下的师范学校,体育教师大部分由高等学校培养,日本也在1970年左右实现了小初教师本科化(或以上)、高中教师硕士化(或以上)。而对照我国,截至1999年,小学专任教师共计5860455人,学历情况为0•74%(大本)、15•52%(大专)、72•89%(中专),初中体育教师152850人,学历情况为12.31%(大本)、64.27%(大专)、23.42%(中专及以下),高中体育教师38502人,学历情况为50.44%(大本)、44.05%(大专)、5.51%(中专及以下)。[1]从我国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来看,整个体育课程框架主要是以借鉴新西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体育课程模式为主,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和体育师资条件驾驭发达国家的体育课程方案,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不适反应。二是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要求实现整个基础教育体育教师的角色转换,即由体育教学大纲的“实施者”或“执行者”转向体育课程的“开发者”或“设计者”。作为“执行者”,并不需要过多关注如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设计教学内容,因为这是行政管理人员和课程专家的事,教师所要做的只是“按照蓝图施工”。

而一旦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型,体育教师有限的体育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设计能力就显得捉襟见肘了,以致有教师反映:“以前按体育教学大纲还知道怎么上体育课,现在按照课标都不知怎么上课了”。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改革中所面临和经受的不适和困惑课程改革的照理也是正常现象,因为任何改革都会存在过渡期的“阵痛”,这不能成为逃避改革的理由,然而,如何克服这一“阵痛”却是不容回避的,否则,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就将最终流于形式。

2“母机”滞后:从遇到的问题反思体育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

实际上,体育教师所处的困境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培养他们的教育领域的一些由来已久的问题。首先,“运动技能”取向的体育教师专业性定位制约了体育教师实践智慧的释放与发展。在体育界,尤其在学校体育界,我国在体育教师教育目的论层面上始终占主导地位的是“运动技能”价值取向,人们评价一位体育教师是否“专业”,主要就是看其自身是否具有或曾经具有相对较高的运动技术技能水平。形成这种价值判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体育教育科学理论以及教育科学理论的水平不高,因为制度化的体育教育以前以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体育教师对教育内容的把握无需借助附加的外在力量,而简单的限定好的教学内容也使“教学方法”问题并不突出,现实生活化的模仿与实践基本能够满足需要。因而,体育教师自身可外显的运动技术技能便成为其职业培养与培训的全部。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体育科学和教育科学的飞速发展,运动技能取向的体育教师教育已经不能够满足由传统经验的体育教育演进为科学的体育教育的特殊要求。因为很显然,“学科专业的智慧不同于以学科专业为职业的人的智慧,具体说就是数学教师的数学智慧不同于陈景润的数学智慧,李吉林的语文智慧不同于文学家的语文智慧,米卢的足球运动智慧不必相同于场上球员踢球的智慧”[2]。

将“运动技术技能”作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点,不仅使体育教师“专业”被替代现象的产生有了可能性和现实性,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目的论上的“狭隘性”造就的更多的是一批适应新环境能力差、创新乏力的“匠”才,原本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实践智慧被规约于一个狭小的空间内。二是体育教师教育部门与体育教师使用部门的隔离形成了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位差”。自1903年《癸卯学制》规定设“体操科”以来,中国在近100年的时间里一直把体育学院及师范院校体育系科看成是培养体育教师的惟一途径和体育教师队伍的惟一来源,并由此而形成了坚不可摧的垄断性体育教师市场。体育教育“母机”的先进性、导向性以及对学校体育的指导性无从体现。三是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忽视制约了体育教师专业的成长与发展。在当前世界各国轰轰烈烈的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理念的教师教育改革浪潮中,教师继续教育被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并以“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来突显教师继续教育的科学化、连续化、终身化和个性化内涵。即使在北京这样的经济发达城市,有研究表明占62.2%的体育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来自于外部刺激,即把继续教育源于强制性政策及评定职称晋级的需要,而28.4%的体育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主要推动力来自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只有9.5%的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机是出于对自己工作的不懈追求和实现自身人生的价值途径。[5]可以说,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忽视已经成为制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3与时俱进: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策略

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整个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的焦点实现了一次从“课程”向“教师”的范式转变。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称这是一种戏剧性的转换,因为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叶,一直处于边缘地位且近乎空白的教师研究的领域,一跃而为教育研究的核心领域。[3]当然,在范式转换之前,教师的重要性并不是没有得到论述,只是没有像转换之后那样形成一种明确的观念:不论倡导什么改革计划,也不论提供怎样的课程,在课堂里实践计划与大纲的是教师。教师的素质、能力与思想是决定教育成败的要件。因此,在体育课程改革之初,同步或优先改革我国体育教师的教育模式是一项有效的实践策略。

3.1重视对体育教育专业的配套改革当前基础教育体育学科领域所经历的这场变革,对学校体育观念和体育教学实践的理解都与以前有所不同。中学体育教师正接受着新课程理念的培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试行,新教材在实验、试用,新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在尝试性地运用,这些对以培养体育教师为本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无疑是一个亟需认真面对的挑战。因而,在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开展对体育教育专业的配套改革显得极为重要。首先,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教师”的课改培训,共同实现体育教师内在角色的转变。其次,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实现体育师范教育和中小学学校体育的对接。最后,深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应该实现四个转变,即课程结构上实现由“刚性结构”向“弹性结构”的转变,增强学生选课的自主性;课程形式上实现由“重外延”向“内涵与外延并重”的转变,强调课程综合化;“术科”的课程目标上实现由“运动训练取向”向“教学能力取向”转变,突出运动技术教学能力;“专业课”的课程内容要实现由“理论课与实践课彼此隔离”向“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贯通”,重视体育教学案例的诊断分析。

3.2重塑体育教师专业化基点,构建和完善体育教育学学科体系体育课程改革主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而体育课程的整体水平还不能仅决定于“蓝图”的质量,正如一首好曲子、一部好电影并不单单是因为其歌谱和剧本,往往主要是演奏者高超的技艺和导演出色的创作。体育课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体育教师“‘如何教’知识和能力”,这种知能(expertise)应该是体育教师的专业性所在,因此就应该成为体育教师专业新的发展基点。换句话说,“学会教学”是当前体育教师专业化的致力点。对于体育教师教育而言,体育教育学类课程则正是体育教师获得这种知能并实现其专业发展中“不可替代性”的理论基础。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性在于“体育教育”,相应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支撑课程即专业课则应该为体育教育学类课程。体育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体育教师专业化或培养专业化的体育教师的理论前提,而且这种理论支撑和指导并不是局限于本科阶段,而是贯穿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体育教育学的构建至少应包括三个层面或领域。[4]1)从哲学意义和原理意义上探讨体育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探讨体育教育目的任务、内容及原则方法的关联性。2)探讨体育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和评价问题,即体育课程的编制问题。3)体育教育方法与体育学习方法的统一问题,以及各自的特殊性问题。这样构建的体育教育学将会是一个学科体系,它可能会有体育教育史、体育教育目的论、体育课程论、体育教学研究、体育(运动)学习论、体育方法论、体育教育评价论等多个分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