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城市精细化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显而易见,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国际化大都市的公共管理领域,并取得显著成效。我国城市在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进程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必将对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产生积极作用。
国际化大都市纽约治理城市涂鸦是依靠精细化管理治理城市管理难题的一个典型成功案例。城市涂鸦是纽约城市管理中一个由来已久、难以根治的痼疾,大约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它虽然和北京的街头小广告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是都对大都市的形象造成了严重损害。如果说北京的街头小广告更多的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副产品,纽约的涂鸦则是一种文化变异的现象。它是那个时代美国长期被压抑的阶层和族群对自我心理的宣泄。当时的涂鸦者用喷漆罐或画笔在墙壁或地铁车厢里随意乱画,内容直白而粗俗,抒发他们对社会的不满。涂鸦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当时的地铁列车简直成为涂鸦者的画布,几乎无一节车厢幸免。涂鸦带有强烈的反叛色彩和随意风格,对纽约的市容、环境乃至城市生活质量构成了严重威胁,某些市民甚至因城市素质的沉沦而感到恐慌,进而决定搬离纽约。从那时起,纽约市政府就采取了各种措施应对城市涂鸦,但是涂鸦却似乎成为了纽约的一种文化标志,长久没有得到根除。
进入21世纪以来,纽约市政府致力于整顿纽约市容,为市民营造一个干净整洁、适于居住的环境。因此,打击城市涂鸦又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为了彻底根治涂鸦行为,纽约在全市范围内发起了反涂鸦行动,对城市涂鸦给以重拳打击,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法律明细化:严格立法,依法治理涂鸦
城市管理精细化要求建立一套系统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现代城市管理必须法治化与规范化,法治是管理的基础,具备法律依据是城市管理精细化的前提,只有明确立法,实现法律的精细化,才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在纽约市,立法是反涂鸦行动的首要之举。进入纽约市政府网站,就可以找到醒目的《纽约州及纽约市反涂鸦立法》,这一立法将城市涂鸦明确定义为犯罪行为。
立法规定,任何人不得在任何公共或私人建筑、其他建筑、不动产、个人财产上书写、绘画或涂抹任何题字、图形、或标志。任何人不得违反本立法规定,携带喷漆罐、无法清除字迹的笔或蚀刻工具进入公共建筑或其他公共设施。任何人不得向18岁以下者出售喷漆罐、无法清除字迹的笔或蚀刻工具。
立法还规定,涂鸦行为是一种有意损害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根据情节轻重可以分别处以250美元到1500美元的罚款。
可以看出,《纽约州及纽约市反涂鸦立法》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禁止性条款规范明确,处罚依据充分,因此可操作性强。
立法的这些特点保证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005年10月,在纽约市市长新一轮的竞选中,市长布隆伯格的竞选班子因为乱贴竞选海报而遭到11万美元的罚款。据《纽约邮报》报道,布隆伯格的竞选班子在2005年8月中旬至10月中旬期间,因为在1468个政府公物上非法粘贴海报而接到1316张传票。相对使用油漆恶意涂鸦而言,对张贴海报的处罚要轻一些,但每项张贴海报导致的违例罚款也达75美元。除纽约市长布隆伯格之外,还有64个政府官员候选人的竞选班子共接到9809张传票,不得不缴纳高额罚款。
二、分工专业化:健全精细化管理机制,成立专业反涂鸦特遣部队
城市管理精细化要求建立完整与系统的城市管理体系,形成既有专业分工又有综合协调的分层分类管理模式。现达城市中,从事城市管理工作的部门分工细,各部门的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加强部门专业化以及相互间的协调合作便成为有效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保障。
在纽约市,反城市涂鸦行动是由纽约警察局、纽约社区辅助协会、311热线为主联合开展的。三方面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其中纽约社区辅助协会的任务是直接与各社区组织合作,并与各市政单位协调,改善纽约市的生活居住环境,被市长布隆伯格誉为在多样化的纽约社区中的“眼睛和耳朵”。311热线是纽约市政府2003年开通的市政服务系统的非紧急服务热线电话,它整合警务、交通、环境等120个部门以及16个呼叫中心,建构了一个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相互合作,为市民提供全天24小时服务的平台系统。纽约警察局在反涂鸦行动中担负着执法职责,被立法定义为犯罪行为的涂鸦行为将依法得到惩处。
除了机构间的分工协调合作之外,纽约市政府还在全市范围内组建了一支独立的专业队伍,即反涂鸦特遣部队。
在纽约市警察局长的直接领导下,纽约前特别行动部“反涂鸦部”已经与交通局的反城市形象破坏部门合并,组成了新的全市反涂鸦特遣部队,并迅速做出了一系列的人员调整,加强领导班子,以确保提高反涂鸦行动的效率。
该部队总部设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由3名中尉警官、13名警长和60名警察组成。其中担任指挥官的是斯蒂夫・莫纳中尉,他是一名有20年工作经验的资深警察,在反涂鸦系统工作已有18年历史。这支队伍组织严密,随时准备对全市所有街道、地铁、公共建筑和公共开放区内的涂鸦行为展开全面攻势。他们的工作方式同处理其他案件一样,包括寻找线索、案情调查、电脑跟踪等,同时又想出了不少创新的思路,以期更有效地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其一,特遣部队与各社区的律师事务所结成了有力的合作伙伴关系,对那些涂鸦者从严从重判决。其二,特遣部队首次得以进入311热线系统。它将利用311热线电话,根据每日信息,跟踪和监控所有的涂鸦举报。与此同时,311热线中关于涂鸦的举报已经升级为“紧急”。其三,设立反涂鸦协调员,他们遍布公交线路和居民住宅区,负责四处巡逻,清除涂鸦和对居民开展宣传教育。这些协调员与社区辅助协会保持着密切联系,每周向协会汇报一次行动进展情况。最后,纽约警察局还创立了一个关于涂鸦的专门资料库,记录涂鸦者的身份等有关情况。各社区的行动组指挥官可以随时查阅这些资料。
三、技术信息化:搭建信息平台,实施反涂鸦粉刷计划
城市管理精细化要求实现城市管理技术手段现代化,利用精确、高效的技术平台为城市管理提供保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城市管理精细化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与工具,发达国家的城市管理已普遍运用信息技术,把计算机网络引入到政府管理中去,可以说,建设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世界新一轮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及城市竞争力水平的标志之一。
电子政务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产物,在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其一是形成网络政府,即推动政府办公自动化建设,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其二是建立电子社区,即政府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深入的网络服务连接,使公民在网上可以享受政府全程服务,社会资源各环节实现高效连接。其三是达到社会增值,即政府合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建立文件资料电子化中心,增加服务渠道,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
美国是电子政府理念的重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从1998年起,纽约市政府就开始对其办公网络进行重新设计。目前纽约市政府网站已经成为提供电子政务的集成式网络基础设施,正在有力地发挥电子政务应有的优势。
综合起来,纽约市的政府网站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以面向市民服务为宗旨,的信息全面而系统,涵盖市民生活中常见的各种问题。内容从纽约市的历史、城市生活须知、法律法规到衣食住行、养老育儿、教育培训、保险投资、就业创业、文化娱乐等等无所不包。旨在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和窗口实现市民与政府的及时互动与沟通。二是透明度高,把政府各部门的结构、公务员情况及其工作动态及时向市民汇报,充分体现政府对纳税人负责的特点。纽约市政府网站详细介绍每个选民参加选举的方式和权利,详尽地公布政府的各项法律法规及城市的建设计划。此外,网上还有一些专家学者对城市问题的分析论述,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有深一步兴趣的市民可以从中获益不少。三是分类明确,专业性强,网页设计富有条理性,每个市民都可以在网站上一目了然地查询到自己关心的问题,而且很有纽约市自身的个性化特点。即使暂时来纽约的游客也可以通过网站即时了解纽约正在发生的事情、正在举办的活动,很轻松地进入纽约生活。
在城市反涂鸦行动中,纽约市政府运用信息平台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纽约市政府网站上了反涂鸦行动的的完善信息,包括全部立法条文、常见问题解答、相关机构的组织及任务等,不动产所有者还可以直接下载要求市政府清理涂鸦的申请表格。
粉刷计划是反涂鸦行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最初始于1996年,具体负责执行这项计划的是纽约社区辅助协会。根据这项计划,纽约市各社区及其志愿者组织可以自行规划并实施对建筑涂鸦的清理工作,由市长办公室为其提供粉刷所需的涂料、油漆、工具及其他必要的物品。
在这一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纽约市政府的网络技术平台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作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详细阐明了粉刷计划的目的、内容,不动产所有者可下载表格,申请参与清理外墙涂鸦的粉刷计划。申请获得批准后可以得到市政府免费发放的26加仑涂料和26 个滚刷。美国法律特别强调保护个人私有财产,所以,市民填写了申请粉刷自宅外墙的表格,就意味着允许市政府或社区组织在他的私人领地内清理涂鸦了。
四、措施多样化:以社区为平台,发动市民共同打击街头涂鸦
城市管理精细化要求细化措施,在“精”上做文章,从“细”处下工夫。管理内容的精细化是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的根本途径,应该把“社区化”和提升公民责任感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首先,社区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平台,把具体措施落实在基层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社区管理既是政府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政府为公众提供服务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途径。纽约市共划分为59个社区。社区委员会是纽约市政府机构最基层的单位,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市政府来说,社区委员会是各社区状况的耳目;对市民来说,社区委员会是参与社区事务、关心市政问题和尝试公益服务的起点。毫无疑问,在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纽约社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公民参与是城市管理的重要一环。城市管理工作关系到市民的切身利益,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注重市民的法制教育,增强市民的城市管理精细化意识,发扬“人民城市人民管”的传统优势, 势必能对顺利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进程起到促进作用。加强公民参与,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大力宣传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另一方面, 要发挥公民参与的监督作用,利用群众投诉和、网络、热线等多种渠道,对城市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给予曝光和惩处。
纽约市政府在反涂鸦行动中,始终注重贯彻“社区化”和“公民参与”的原则。在纽约,街头涂鸦和北京的小广告一样,无孔不入,见缝就钻,往往是旧的清除了,新的又冒出来。因此,纽约市政府也意识到,治理涂鸦最有效的方式还是依靠社区,发动市民,让大多数市民都对街头涂鸦产生反感,共同监督和管理,使街头涂鸦变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自然也就没有生存的土壤了。
为此,纽约市制定了不少细化措施:
其一,纽约警察局社区事务联合会召开社区团组会议,面向各社区事务官员开办反涂鸦课程,并在课上放映和分发介绍“涂鸦危害”的录像带。使反涂鸦行动以社区为平台,进一步在基层落实。
其二,颁布反涂鸦法律法规,将城市涂鸦定义为一种犯罪行为。涂鸦者将被处以250美元至1500美元的罚款,同时必须自己清除涂鸦,并从事社区服务40小时,清洗社区内其他的涂鸦。纽约市警察局还颁布了《告父母书》,要求父母防范子女触犯法律。
其三,编写《反击城市涂鸦》小册子,在全市范围内向市民发放,对反涂鸦行动进行大力宣传,促使每个市民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其四,鼓励市民积极想办法,出点子,共同对付涂鸦顽疾。当时,纽约地铁每年约有价值7000万美元的玻璃被划花,有些用尖锐物体刻画的涂鸦很难磨掉,只好更换车窗,年均损失约300万美元。当时有一位华裔发明家就发明了一种叫“火焰刷”的工具,它轻巧便携,使用时可以安装在玻璃上,型似雨刷,其温度经过设计控制,既可使玻璃不致破坏,又可使玻璃表面融化,彻底清楚原有的划痕,重新凝结为光滑的表面。仅这项发明每年就为纽约市地铁节省数百万美元。
其五,大力加强举报奖励制度,资金来源于警察基金。每个抓获街头涂鸦者或者提供直接信息和确凿证据的人都可以获得最高500美元的奖金。举报者发现正在涂鸦的人可以直接拨打911电话,其他举报可以拨打311电话。
最后,纽约警察局为青年警官专门开设反涂鸦课程培训。再由这些青年警官举办培训课程,在学校中面向学生团体开展教育,并在网络青年论坛上对年轻人展开宣传。以期使城市涂鸦行为在青年人中逐渐失去市场。
五、管理人性化:设立专人专区管理,加强疏导
在纽约,关于涂鸦究竟是艺术还是破坏城市形象的元凶,历来就有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但不论争论的结果如何,街头涂鸦实际上已成为纽约市大都市多元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纽约的一大怪,也是纽约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面对这种情况,加强疏导,给涂鸦在有限的范围和严格的管理下以一席之地,无疑是一个合理的方式。
据纽约媒体报道,尼克和米若斯本是两个热衷于涂鸦的青年人,他们把自己的涂鸦视为艺术,乐此不疲。过去,他们为了涂鸦东躲,生怕被警察发现而吃官司。后来地铁站旁的一座建筑被确定为可以涂鸦的专区,并归他俩专人负责。为此还特别举行了盛大的命名仪式,吸引了上百人参加。专区设立后的第一个周末,就有五十名涂鸦艺术家开始在这里创作。如今这座曾经被各种涂鸦涂抹得惨不忍睹的建筑逐渐变得井井有条。尼克和米若斯把总共20万平方英尺的墙面,分割成每块30×50英尺大小的面积,提供给有意创作的涂鸦艺术家。对每位来洽谈的人,他们都要考察他的资历,只有具备相当水平的人才获准在墙壁上作画。同时为了讲求质量,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更换一批画作,把质量不好的覆盖上。现在这座建筑布满了令人惊叹的涂鸦作品,约有一千余幅作品展现在墙壁上,成为涂鸦艺术家的一块“圣地”和“涂鸦艺术博物馆”,每天引来很多参观者。就连美国的主流媒体、电视台,甚至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艺术家们都“慕名”前来采访或观赏过。特别有趣的是警察也会抽空光顾,不过他们现在不是来抓人,而是来欣赏作品。尼克和米若斯说,他们很重视自己的声誉,决不容忍乱涂乱画。是艺术就要讲究质量,他们要用行动告诉世人:涂鸦是艺术,不是乱涂乱画。
显然,对涂鸦行为的妥善引导,给了原本破坏市容的犯罪分子一个机会,使他们有可能变成创造美丽环境的艺术家,也使得涂鸦这个昔日破坏市容的罪魁有可能真正成为纽约文化的一道风景线。
参考文献:
[1]杨叙.纽约市重拳打击街头涂鸦[J].社区,2005(7).
[2]NYC Government, City and State Anti-Graffiti Legislation[C],2011.
[3]NYC Government, The Mayor’s Anti-Graffiti Task Force[C],2011.
关键词:城市桥梁;精细化;养护与管理;检测;信息管理系统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ity bridge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fine management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from management system system construction, bridge detection, bridge maintenance implement three introduced the bridge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of city fine measures, so as to guide the practice,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bridge clear.
Key words: the city bridge; Fine;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and Detec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中图分类号: U4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事业快速发展,高新科技在城市建设领域广泛应用,城市桥梁数量显著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役桥梁材料性能逐步劣化,桥梁步入养护周期,桥梁的安全运营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面对逐年增长的桥梁设施数量及交通流量,桥梁的管理工作更是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确保桥梁安全运营,提高桥梁管理水平,精细化管理成为势在必行的举措。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笔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城市桥梁精细化养护与管理工作。
1 城市桥梁养护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城市桥梁设施的安全运营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关系到设施管理单位的声誉,乃至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大局。近几年,城市桥梁设施养护管理虽得到重视,但对管理手段仍是粗放型的,责任不清,缺乏“精细化管理”的意识,“重建轻养”观念犹存。导致桥梁运营过程中出现了病害,得不到及时处理,有些桥梁病害虽已修复,但因施工精细程度低,造成病害得不到根治,安全隐患没有得到根除。管理学家汪中求先生说过:“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细节决定成败”。城市桥梁养护管理中的任何一个细节不到位,都可能影响桥梁运营安全,甚至会导致整座桥梁垮塌事故。
2 精细化管理的内涵与重要性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精”即做精、求精,追求最佳、最优,制度上的精心、人员的精心,用心做好每一件事,从而精益求精,实现管理的精心。“细”即指细分职能、岗位与管理流程,细化目标与任务,使之落实到人。“化”则指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制度要规范化、科学化,并且要执行有效。
城市桥梁精细化养护与管理,就是要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精细化桥梁管理制度,运用流程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桥梁养护管理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每一位领导、每一位员工,每一道程序和每一项工作内容都精细、高效、协调和持续运行,达到全面提升桥梁管理水平的目的。
3 城市桥梁精细化养护与管理的几点举措
3.1 管理体系与制度精细化
城市桥梁养护精细化管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以科学的态度、思维、方法,构建起桥梁精细化养护管理体系。推进公路桥梁养护精细化管理。就必须有相应的标准、规范和制度,力求每一个环节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没有管理制度、标准和规范的桥梁养护管理是不到位的,会成为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的障碍。
完善桥梁精细化养护与管理制度,就要对原有的管理制度按照精细化的要求和“科学、创新、高效”的思路进行完善,突出重点,突出精细化概念,通过管理体系将制度、管理者及桥梁设施联系起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以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
⑴ 桥梁养护管理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桥梁养护工程师管理制度》、《桥梁设施安全运营框架岗位职责》、《桥梁设施安全运营组织机构框架》、《桥梁养护管理细则》、《危桥管理办法》、《长大桥梁管理办法》、《桥梁重大突发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等。从而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落实安全责任制度。
⑵ 落实桥梁养护工程师制度,按照要求履行职责。桥梁养护工程师和有关技术人员应按照《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CJJ99-2003)》和《城市桥梁检测和养护维修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8号,2003)》的要求和规定,及时、全面掌握桥梁技术状况,保障桥梁安全运行。
⑶ 执行桥梁养护、检测评定管理制度。按要求开展桥梁经常检查、定期检测、特殊检测工作,掌握桥梁技术状况等级和构件的缺损情况,及早发现桥梁的缺陷和异常情况,进而提出合理的养护措施。依据桥梁技术状况等级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A级桥梁进行日常保养,B级桥梁进行日常保养和小修,C级桥梁进行专项检测后保养、小修,D级桥梁进行中修或大修,E级桥梁进行大修、加固或改扩建。
3.2 桥梁检测工作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对于桥梁检测而言,就是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及制订的检测计划进行经常性检查、定期检测与特殊检测,责任到人,认真工作,随时掌握结构的技术状况等级和构件缺损状况,而为桥梁养护维修提供依据。
按照《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规定,建立“一桥一档一管理”的模式,执行经常性检查、定期检测与特殊检测制度,数据及时录入桥梁信息管理系统。
⑴ 经常性检查应由经过培训的专职桥梁管理人员或有一定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负责。以目测为主,并应按规范要求现场填写《城市桥梁日常巡检日报表》,登记所检查城市桥梁的缺损类型、维修工程量,提出相应的养护措施。
⑵ 定期检测分为常规定期检测和结构定期检测。常规定期检测应每年一次,可根据城市桥梁实际运行状况和结构类型、周边环境等适当增加检测次数。由专职桥梁养护工程技术人员或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负责,应根据常规定期检测结果对城市桥梁进行技术状况评估分级。结构定期检测应由相应资质的专业单位承担。结构定期检测应在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Ⅰ类养护的城市桥梁宜为1~2年,关键部位可设仪器监控测试;Ⅱ~Ⅴ类养护的城市桥梁间隔宜为6~10年。
⑶ 特殊检测应由相应专业资质的单位承担,主要检测人员应有5年以上城市桥梁检测专业工程师资格。检测人员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详细检测和综合分析,从而对结构材料缺损状况进行诊断,对结构整体性能、功能状况评估。
在检测工作过程中,桥梁管理单位人员尽量参与其中,从收集查阅资料开始,到制定方案,现场数据复核,桥梁结构的检查,无损检测的实施,认真把好每一个环节,仔细做好每一项工作,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尽快提高自身检测水平,为日后的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3.3 桥梁养护实施工作精细化
对桥梁检查中发现的病害,第一时间组织落实人员进行现场复核。对影响桥梁服务质量或涉及结构安全的病害,要及时做好现场维护,按照维修方案,安排人、机、材,及时进行养护维修,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施工管理以及质量监督工作;对于常规桥梁病害,按照制订的养护计划进行维修。
3.4 桥梁智能化、信息化管理
⑴ 积极推广应用桥梁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桥梁信息管理系统是由基础数据库、统计查询系统、桥梁评价系统、费用模型系统、维修计划系统和GIS功能等部分组成的综合体。依据系统数据及专家系统,科学制定养护方案,合理分配养护资金,及时有效地对桥梁养护和维修,延长桥梁使用寿命。
⑵ 积极推广应用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规定:“在有条件的城市应对重要桥梁设置桥梁监测系统”。桥梁健康监测就是通过对桥梁结构进行无损检测,实时监控结构的整体行为,对结构的损伤位置和程度进行诊断,对桥梁的服役情况、可靠性、耐久性和承载能力进行智能评估,桥梁在特殊气候、交通条件下或桥梁运营状况严重异常时触发预警信号,为桥梁的维修、养护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导。
4 结语
我国城市建设事业发展至今,作为城市交通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桥梁,正在经历大规模的建设期和养护期,桥梁精细化养护与管理越显重要,在推进桥梁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把责任层层分解,把“精细化理念”深入人心,提高桥梁管理水平,从而保证桥梁安全运营,促进市政建设事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中求,精细化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 《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CJJ99-2003)》,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3
[3] 《城市桥梁检测和养护维修管理办法(第118号,200)》,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3
【关键词】 成本控制; 对标体系; 管理创效
中图分类号:F23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2-0023-04
受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钢铁、电力、建材、化工等煤炭下游产业增长持续放缓,同时煤炭产能集中释放、进口煤炭大量增加、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造成煤炭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煤炭市场竞争加剧对煤炭成本管控提出了新的要求。成本对标精细化管理是企业快速提升管理水平、提高运营质量的重要捷径,开滦集团构建了具有自身特点、基于标杆管理的成本对标精细化管理体系,全面推行成本精细化管理、转变发展方式,有效降低开滦集团成本、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强开滦集团的竞争优势,促进开滦集团可持续发展。
一、开滦集团成本对标的基本内涵
成本精细化对标管理(也称标杆管理、标杆追寻)是指以先进科学的对象为标杆,在产品、工艺、质量、安全、经营、服务、流程、理念、文化等领域与标杆比较,以精确定位对标标杆、精准对照标杆分析、学习借鉴标杆精髓、精心谋划学赶对策、精密组织对标行动、创造精品标杆示范、细分管理工序环节、细化对标指标体系、强化细节过程管理等为主要内容,将对标管理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并运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从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入手,发现优势和最需要改进的领域,通过全面对标、全员对标、全过程对标推进精细化管理不断创新,推动其快速发展。其精髓就在于用对标的方法、精细化的理念、卓越绩效的标准,实现开滦集团管理和发展的目标。
二、目前开滦集团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价格持续下滑,严重冲击利润空间
2012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下行、产能过剩、进口增加、节能减排、无序竞争等多重影响,开滦集团自4月份开始煤炭市场发生急剧变化,为了保市场份额、保产销平衡、保货款回收,2012年开滦集团连续六次下调煤炭价格,1―12月份精煤累计平均售价同比降幅18.87%、原混煤累计平均售价同比降幅5.97%,两项合计同比降价减利高达10亿元,严重冲击利润空间,经营面临严重困难。
(二)同业对标盈利能力差距明显
在2012年煤炭行业按收入排名的前十五名中,开滦集团营业收入位居第5位,但利润、吨煤利润仅排名第12位,分别低于平均水平74.86亿元、29.43元/吨,仅为前十五平均利润水平的15.5%、吨煤利润平均水平的35.84%。与煤炭行业对标,盈利水平差距巨大,经济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成本逐年增加,压力与日俱增
受原材料、人工成本逐年递增的影响,原煤制造成本、综合成本逐年增加,成本压力与日俱增。仅以开滦集团原煤制造成本――人工成本为例,2011年人工成本总额比2010年增支2.65亿元,增幅6.5%;2012年人工成本总额同口径比2011年增支4.9亿元,增幅高达11.52%。
(四)成本管理在诸多方面仍存在一些弊端
开滦集团目前成本管控仍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单位对成本管理重视不够、节约意识不强,对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找不准,主要消耗控制不住,浪费现象严重。二是内部无明确的成本责任,与各部门及职工个人的责任成本或业绩评价没有关系,职工对成本管控既无压力又无动力。三是成本管控体系有待完善:(1)人工成本在整个成本中的比例占到50%以上,需尽快建立人工成本管控指标;(2)目前已建立制造成本等成本指标,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生产成本管控;(3)需填补研究、开发、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空白;(4)偏重于事后分析,需建立事前的预测和决策防控的目标成本。
三、开滦集团构建成本对标管理体系的策略
(一)构建对标体系是核心
1.确定内容
开滦集团成本对标指标体系包括无形指标和经济技术指标两大类。
无形指标包括管理对标、工作对标和理念对标。管理对标包括管理体制对标、管理方式、方法对标;工作对标包括工序对标、流程对标、措施对标、效果对标;理念对标包括发展理念、经营理念、服务理念对标。无形指标部分由所属各单位根据自身需要自行建立并实施。
经济技术指标包括综合指标(或经济指标、质量指标、经营管理指标)、技术装备指标、产品研发指标、节能减排指标、安全指标和人力资源指标。
2.选取标杆
由于煤炭企业是以煤炭资源开采和洗选加工为主体的产业,煤炭开采基本条件差异性很大,导致煤矿生产运营方式和绩效差别很大。煤炭行业对煤炭开采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和筛选,确定以下九项因素为煤矿分类基本条件,形成煤矿对标管理分类,实施煤矿分类对标管理。
(1)分类基本条件
(2)对标管理分类表
煤炭企业对标管理基本分类如表1所示。
3.构建体系
成本对标的核心是建立一个科学、具有自身特点的成本对标指标体系。开滦集团成本对标精细化管理体系以主要成本指标为中心,构建一个由财务管理、生产技术管理相关指标组成的、力求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综合反映全面成本管理的指标体系。该体系设置了实际完成、标杆值、行业平均值三个对标指标参考值,并设置价值量指标、实物量指标、技术性指标三大类指标类别,共33小项成本对标指标,开滦集团成本对标体系如表2所示。
(二)制定实施方案是基础
开滦集团依据对标内容、对标标杆、对标目标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最迫切、最关键、最薄弱的问题和环节入手,研究制定了成本精细化对标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规定对标内容、制定工作措施、逐级落实责任;同时制定对标行动落实工作计划:规定目标完成时限,有路线图和时间表,分阶段、定标准、有考核,并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和卓越绩效评价标准融入到实施方案、措施和行动计划之中,为对标活动有效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三)有效组织实施是重点
开滦集团把组织实施作为成本对标的中心工作:一是获取对标信息;二是建立内外部成本对标数据库;三是落实方案及行动计划;四是研究分析差距及原因;五是持续开展改进提升;六是每半年提交对标指标评估分析报告。实施精细化对标管理,认真学习标杆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深入领会其精神内涵,并强化对标过程管理,实行动态监控,及时发现管理漏洞,抓住成本管控的重点和节点,创新成本管理方式、方法,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创建具有开滦自身特色的对标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实现对标成果的转化,有效应对市场风险,促进经济运行质量的稳步提升。
(四)健全管理机制是关键
抓好落实的根本在于提高执行力,提高执行力的关键是机制完备。开滦集团建立健全日常配套对标管理机制,坚持主管领导分工负责制、工作推进机制、工作调度机制、工作评估机制、考核奖惩机制,为对标活动有序开展提供机制保障。
(五)搭建信息管理平台是手段
信息管理是对标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成本对标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收集、处理大量的基础数据。为提高对标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需搭建开滦集团对标管理信息平台,构建成本精细化对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标数据的实时在线动态监控、信息共享与信息交流、对比与分析,推动和促进精细化对标管理工作的有效运作。
(六)纳入评价与考核是保障
开滦集团每半年对成本对标成效情况进行评价,对改进方案、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撰写对标指标评估分析报告,年终对所属各单位开展对标活动情况定期实施考评并严格兑现奖罚,以促进对标活动的规范管理、有效开展,成本对标评价与考核标准如表3所示。
四、实施成本精细化对标效果显著
开滦集团自实行成本精细化对标工作以来,成本节约意识增强、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并不断创新对标管理思路,拓宽成本管控领域,完善对标管理制度,优化对标管理流程,增强对标管理效能,形成了成本对标管理及其成本管控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通过积极推进实施,取得明显成效,2013年1―7月原煤制造成本同比降低11.53元/吨,节支1亿元;期间费用同比降低1.02亿元。
综上所述:开滦集团开展成本对标是对标管理在成本管理领域的有效应用,是实现成本精细化管理的一种途径、方法和措施。通过开展成本对标,找准成本管理差距,挖掘成本提升空间,明确成本管理的努力方向,促进集团公司成本管理的深化与细化,最终转变集团公司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持续竞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云华.预算成本定额管理与成本对标管理的融合――以A公司为例[J].财务与会计,2013(3):27-28.
关键词:城市规划;景观生态;应用
城市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地理空间,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复合生态系统。近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生态系统,已被公众所重视。
1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城市景观生态系统是一个复合的多维景观系统,在具体的景观形态上,主要由水体、山体、道路、植被、符合生态化原则的人工建筑物等组成。城市生态景观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和服务,比如,抵御灾害功能体现在城市绿地以及防护林带可以有效地抵御大风、海浪等对城市的袭击,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品功能,包括一些乡土物种在营造地方特色景观时,本身就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收入;城市绿地还可以提供空气和水质净化功能,减少污染;城市公园所具有的审美、历史、休闲娱乐价值能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可带来很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城市生态景观需要具有可持续性,包括生态的、社会的和经济的可持续性。首先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系统性和动态性,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过程,提供对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可持续性的保护。其次,需遵循过去和现在、局地和区域尺度的景观格局和过程,并要考虑现实社会约束,以及自然和人文背景因素。因此,生态景观需要将景观生态学、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等方法进行集成,除了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分析和描述方法对现有景观进行全方位的理解,还要利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提供直观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景观可持续发展提供经济可行的解决方案。景观的动态性、健康性、系统性等都是生态景观可持续的要求之一。
城市生态景观需要具有和谐性,既要包括外形、结构和功能的和谐性,也要包括历史与现在、局地与区域、自然和人文的和谐性。①生态景观须坚持历史和现在景观的和谐统一,尊重景观存在的文化特质、演化过程和历史传统,增强景观的自然和人文价值;②生态景观具有主客观的双重性,人文元素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生态景观不仅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它还在追求一切生命的和谐共存关系;③生态景观须强调景观斑块与区域背景的联系,理解区域背景形成的自然、历史、社会和文化因子,有助于设计更加符合环境、文化和审美的景观单元。
2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要义在于空间合理组织与生态良性循环,就城市而言,即是营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与建设高效、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空间环境可分为生态环境与文化环境。城市生态环境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是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区域整体环境。形成多层次的新格局,相对集中建设,合理控制中心城市用地和人口规模,调整与完善城市布局,推动郊区城市化过程。其次是针对地方生态特征,注意维护和构筑对自然斑块之间的联系,形成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城市空间;要善于利用穿越城市的江河水体,以形成绿色走廊渗透到各分区。利用环城道路建立外环林带,并将二者建立联系,构建城市的景观廊道,尽可能将分散的城市绿地联合成网络,最终组成城市的绿色空间体系。第三,人与自然对话的居住空间环境,在居住环境的空间设计中应最大限度的渗透绿地空间,接近自然环境,努力为居民提供方便舒适、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生活场所。居住小区应避免单调划一,住宅应离开交通干道,在庭院道路终端周围设计住宅群。
城市人文环境包括文化、社会、建筑和艺术环境。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尊重和维护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境,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城市社会环境即以社区作为人们生活居住的基本组织单元,为各层次居民提供居住、工作和公共交往的活动空间。城市建筑环境和艺术环境是城市景观的主体,和谐统一的建筑轮廓线可成为城市的象征和标志,精心设计建筑群体的空间构成可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总之,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将是城市空间环境创造的主题,城市规划的构思应具有交流性、整合性、继承性和审美性。
3城市景观生态系统技术构架
城市景观生态系统与一般的景观设计在技术方法上有所不同,它不是技术简单堆砌的产物,而是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目前亟待解决的几项关键技术包括:
(1)资源保护和节约技术
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景观。城市生态景观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而节水、节能和节地技术是维持城市生态景观的健康和可持续性的关键。
(2)功能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技术
城市生态景观强调多功能性,各功能之间应该具有有机的联系,这就要求把相关的功能因素放在优先位置考虑,不能因为追求某种预定的纯艺术形式而与功能抵触,好的景观设计是要将景观的形式与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应尊重自然的演变和更新规律,时间作为最伟大的生态因子会将美好的东西变为现实,不能以硬质工程的东西为主导,失去了自然应有的和谐、自我维持能力和良好的生态服务功能。
(3)系统生态价值的最大化技术
城市生态景观的主要对象是区域整体的生态系统,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因此,不能为了达到某种视觉效果或艺术追求,甚至特定生态功能,而损害系统的其它生态价值,让整体生态系统发挥最大的生态价值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关键技术。
4景观生态规划的空间格局原理
4.1基础格局
空间格局并非完全是规划设计的空间布局,而是人们心理和行为上的空间格局。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的传统规划设计模式。因此,在景观规划中第一优先考虑和建设的格局是:处于大地上具有整体和谐性;有足够的空间供生物运动;对个体而言,能体现出一定的景观异质性。这应该作为任何规划的基础格局。
4.2最优景观格局
“居室背山面水,周围树木环抱”被认为是景观形态学意义上的最优景观格局。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理想生活模式,它强调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是人们要求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表现。这一景观格局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性化的规划设计方式。以人的感受为第一要旨,在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同时,还应满足人的心理要求,使人类能够生存于一个安静祥和的环境之中。
5结语
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核心在于重视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它的提出和运用,使得维护生态环境与经济或资源的合理开发不再相违背,景观生态学理论为人类建设一个理想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因此,将景观生态学理论中的和谐发展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设计中,可以使理论和实践进一步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而创造出更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景观生态学 斑块——廊道——基质 生态绿化格局
Abstract:Urban planning of green space system in urban land use planning framework, all kinds of urban green spaces and green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of Victoria to carry out overall planning and rational distribution. 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 Ecology) is to study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landscape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science. The face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problems that exis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interpret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analysis, landscape ecology to explore some of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its applica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in order to improve city green ecological and scientific planning.
Key words:Urban planning of green space systemlandscape ecologypatch-corridor-matrixEco-Green pattern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涵
1.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用地范围内,对城市中各类绿地和市域大环境绿化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人居环境优化,城市休闲游憩和社会文化品质的提高,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指导城市开敞空间(open space)中各类绿地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1]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现存问题
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因过多依赖经验和强调感性思维,使规划不同程度出现分析不客观、针对性和系统性不强、地域特色缺乏、可操作性差等一系列问题,并导致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面临巨大的挑战。[2]
2.1绿地系统规划缺乏相关学科的理论指导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城市绿地同样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影响城市绿地系统的因素很多,所以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所依赖的理论也是不胜枚举。比如基于生态效应的绿地系统规划,基于社会效应的绿地系统规划,基于防震减灾效应的绿地系统规划等。由于规划研究的范畴太广,规划师又不可能作到面面俱到,所以导致规划不能挖掘各种理论的真正内涵,而变的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笔者认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应该以生态理论为依据进行布局。
2.2绿地系统规划科学性不足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其专向规划。其布局原则一般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相关规范和标准,规划人员多依赖经验凭借规划设计的直觉和本能,强调规划设计的艺术性、技巧性和对形态的唯美追求。[3]而对规划布局的科学性与逻辑性置之不理,造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缺乏对理性的思考。
2.3绿地系统规划的可操作性差
有些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缺乏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当从宏观层面确定城市绿地的总体布局,指导下一层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绿地建设。但是目前,绿地系统规划缺乏与下一层级绿地空间规划的合理衔接。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关于每一个地块的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的确定主要依靠规划师的经验和感性认识,有些地段的绿化体系与绿地系统规划所制定的目标格格不入。造成总规层面绿地系统规划可操作性差的原因,并不能全归因于控规对总规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的置若罔闻,应该从总体规划绿地系统的不合理布局中去寻找。
3 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应用研究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对生物活动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它以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与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的结构(空间格局) 、功能(生态过程)和演化(空间动态) 。[4]
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区域生物种群的保护与管理,环境资源的经营管理,以及人类对景观及其组分的影响。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人们逐渐把研究的目光转向城市,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 对城市这一人类活动的中心进行研究。城市绿地景观是人工与自然耦合的城市景观之一, 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5]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和布局,以生态学思维合理安排城市中各类绿地,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1景观生态整体性原理
景观是由各种景观要素有机联系的复杂系统,健康的景观系统具有功能上的整体性和空间上的连续性,景观生态学始终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从整体上来协调人类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城市与区域发展等[3]。
在新《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将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分成了两个主要部分,即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是针对中心城区规划而言的。中心城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地区,包括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和近郊地区,其用地分为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他用地[6]。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针对城市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农业用地以及生态用地进行规划和布局。从构建科学、合理、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的角度看,绿地系统规划只有在城乡一体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完整的构架,建立广义城市绿地——“大绿地”的空间结构。
3.2景观生态格局原理
3.2.1“斑块——廊道——基质”空间镶嵌体理论
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田、草原、郊区和城市建成区等景观[7]。任何一种景观都可以高度概括为斑块廊道和基质的空间镶嵌体模式。这三种景观要素的数量、大小、类型、形状及在空间上的组合形式就构成了区域景观整体格局和景观空间结构。[3]
3.2.2 最优景观格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aggregate with outliers patterns)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aggregate with outliers patterns)是景观生态学描述空间集聚与分散格局最优的景观格局之一[8] ,它强调土地分类集聚,并在开发区和建成区内保留大小不同、分散相连的自然斑块,同时沿主要的大型自然斑块边界分布一些人类活动的“飞地”(stepping stone),使斑块相互渗透。“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有许多生态优越性,同时又能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9]
佛曼(forman)将景观生态属性划分为大型自然斑块、粒度、风险扩散、基因多样性、交错带、小型自然自然斑块和廊道七种,主张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规划格局。[8]大型斑块用以涵养水源,维持关键物种的生存;粒度大小要求既有大斑块又有小斑块,满足景观整体和局部的异质性和多样性;小型斑块作为物种的临时栖息地和避难所;廊道作为物种迁徙的主要通道。
大集中小分散是城市景观生态的典型格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就是城市绿地整体上集中在城市的有限范围内,形成大集中的格局。同时在城市内部分散着各个大小不同的绿化空间,形成小分散的格局。[8]大斑块和小斑块通过自然和人工廊道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化生态网络。
3.2.3“景观生态安全格局(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in landscape) ”
景观中有某种潜在的安全格局,被称为生态安全格局(SP security patterns)不论景观是均相的还是异相的, 景观中的各点对某种生态的重要性都不是一样的。其中有一些局部,点和空间关系对控制景观水平生态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些景观局部, 点及空间联系构成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是现有的或是潜在的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以生物保护为例, 一个典型的安全格局包含以下几个景观组分[10]:
(1)源(source) : 现存的乡土物种栖息地, 他们是物种扩散和维持的元点。
(2)缓冲区(buffer zone) : 环绕源的周边地区, 是物种扩散的低阻力区。
(3)源间联接( inter source linkage) : 相邻两源之间最易联系的低阻力通道。
(4)辐射道( radiating routes) : 由源向景观辐射的低阻力通道。
(5)战略点(strategic point) : 对沟通相邻源之间联系有关键意义的“踏脚石”( stepping stone)。
3.3景观尺度原理
尺度是对所研究对象的一种限度,是对对象在不同层次上细节(分辨率)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的尺度上反映的细节的精度是不同的。在景观生态过程中,小尺度表示研究较小的面积或较短的时间间隔,因而有较高的分辨率,但概括能力低,而大尺度研究较大的面积或较大的时间间隔,分辨率较低,但概括能力高。
生态研究在空间尺度上分为几个层次:小区尺度(plot scale)、斑块尺度(patch scale)、景观尺度、区域尺度(region scale)、大陆尺度(continent scale)以及全球尺度(global scale)。尺度的研究也因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目的而定。
从景观单元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要素是由斑块、廊道、基质构成的。这些景观结构要素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尺度问题,具体表现为城市生态绿地的规模、城市公园绿地的尺度大小、生态绿化廊道的隔离性尺度等。而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生态尺度主要是基于景观尺度所研究的。
3.4景观连接度原理
景观连接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连续性及生态过程,功能联系的度量,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指标。景观连接度大时,生物群落在景观中迁徙觅食、交换、繁殖和生存较容易,相反生物运动阻力大,生存较困难。景观连接度是一个抽象概念,而廊道是景观连接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各个景观要素是通过廊道所联系。廊道是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几乎所有的景观都被廊道分割的同时又被廊道所连接。廊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斑块的连接度,也影响着斑块间物种、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交流。[3]绿色生态廊道对维持小生境(Ecotope 生物栖息地)的异质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为生物迁徙提供通道等多方面的效用明显。廊道的规划设计就是增加连接度。并且在生态廊道的规划建设中,利用小型斑块作为连接连接廊道的踏脚石。[8]
3.5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生境的复杂性有关,与物种生境的质量、人类的生存质量密切相关。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异质性使稀有的内部种的多度减少,使边缘种和要求两个以上景观要素的动物各自的多度增加,因此景观的异质性可提高物种总体共存的潜在机会。[7]
3.6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应用研究
景观生态学还有很多经典的原理,但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应用关系不大,这里不在赘述。通过对以上理论的分析与研究,笔者得出绿地系统规划的几点思考:
(1)建立城乡一体的绿地系统,将乡村的农田、牧场、山林、水体等通过生态廊道引入到城市内部的绿化空间。将城乡绿地统筹考虑,形成保存完整、渗透充分的城乡生态绿化格局。
(2)在城市原有的绿地格局的基础上,确定几个大型的核心绿地斑块(开敞空间),这几个大型的斑块最好布置在接近城市的中心或次中心。
(3)在核心绿地的建立一圈环绕着它的缓冲带,该缓冲带的绿化率应该低于核心区的。并且通过小型的绿化廊道将这几个核心绿地空间的缓冲区连接起来,以形成城市中心区的绿色生态网络。
(4)如果城市有河流、铁路、高压走廊等线形空间存在,应结合现状条件,在其两侧设立一定宽度(至少30米)的绿色生态廊道。并且结合城市的用地条件,在廊道经过处,布置一些小型的绿色斑块。
(5)依据分散布置的原则,结合城市规模大小,在城市中分散布置一些小型的绿色空间(比如小型公园,小游园)以增加城市景观的异质性。
(6)通过城市道路绿化将分散的小型绿色斑块联系起来,将其与城市中心区的绿色生态网络相连接,形成城市整体生态网络。
(7)将城市整体生态网络通过大型绿色生态廊道引入到乡村生态系统中,形成城乡一体的生态绿化格局。
(8)建设城市大中型绿地,充分借鉴当地自然景观特点,创建各种景观类型使其在城市绿地中出现。并结合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建设历史文化性绿地,民俗绿地等各具特色城市绿化体系。[11]
参考文献
[1] 邹德慈.城市规划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刘小钊 陈沧杰 丁纪江 刘茂松.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性思维导向探析——以江阴为例 [J]. 江苏城市规划, 2007 (05)
[3] 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肖笃宁 高峻 石铁矛.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J]. 地球科学进展,2007(05)
[5] 周廷刚 郭达志. 基于GIS 的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结构研究[J]. 生态学报,2003(05)
[6] 陈锋.科学发展观与城市规划[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7]Forman R T T, GodronM. Land scape Ecology[M]. New York: JohnW iley & Sons, 1986.
[8]Forman R T T. Land mosaics: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M]. Cambridge: Cambridge U niversity P ress, 1995.
[9]McHarg I L.Design With Nature[M]. New York: JohnW iley & Sons, 1969
关键词:关中地区 景观生态学 斑块 廊道 基质
0 引言
陕西省关中地区西起宝鸡,东至潼关,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关中地区地势平坦,平均海拔520米,东西长360公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如今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化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带的建设,关中中小城市借此机遇,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稳中趋快[ 1 ]。据有关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底,关中地区城镇化水平42%。然而在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建设城市新区的同时,由于规划理念的滞后,缺少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与空间布局的相关性的考虑,导致城市绿地综合功能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1 关中地区中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
(1)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缺乏生态性评价
关中地区许多中小城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缺水、生态环境脆弱等特点。在绿地系统规划过程中没有对绿地资源、社会环境、土地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以及对生态环境进行生态适宜性和生态敏感性分析。
(2)对绿地系统规划中对生物多样性缺乏考虑
为了维持城市绿地系统结构稳定,达到城市生态平衡的目的,需要增加城市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然而如今许多关中地区中小城市在新区建设中,由于规划原则的单一性,忽略了生物多样性的考虑。
(3) 城市旧区与新区在景观生态格局上的动态联系性缺乏考虑
关中地区许多中小城市在空间层面上,旧城区与新区的绿地系统之间缺乏联系。在时间层面上,城市在新区的分期建设过程中未与旧城区的景观格局进行有效的衔接。
2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以及最优景观格局的一门学科。景观生态学主要包括以下理论[ 3 ]。
2.1斑块—廊道—基质理论
景观生态学中理解的景观是指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空间单元,按照各种空间单元在景观中的地位和形状,而被分成三种类型:斑块(patch) 、廊道( corridor)与基质(matrix) ,这三种类型要素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景观空间格局[ 4 ] 。
在景观生态学理论中,景观规模上每个生态系统都可看作是一个具有相当宽度的斑块体、狭长的廊道或基质,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是景观组成的基本模式[ 5 ] 。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斑块一般指各级公园绿地、小游园、各企业事业单位、居住区的附属绿地等;廊道是指能将景观不同部分隔开,并对被隔开的景观起障景的作用,同时又能将景观中不同部分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绿色通道;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面状空间相当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中的基质。
2.2景观异质性理论
不同大小和内容的斑块、廊道、基质、网络共同构成了异质景观,即景观异质性。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注重构建景观异质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自身恢复能力的提升,从而最大限度的维持生态的稳定性[ 6 ]。
2.3生态多样性理论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综合体。广义上的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7 ] 。作为人类聚集的城市,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不仅是城市中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
3 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蒲城蒲南新区绿地系统规划实践
3.1蒲城蒲南新区概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蒲城的城市建设在近几年来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是蒲城抓住机遇、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蒲南新区应运而生,成为承载蒲城跨越式发展的活力之土。
蒲城南新区位于蒲城县迎宾路以东,长乐路以南,西延铁路北侧,总用地面积482.34 hm2。目前,已开发的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迎宾大道与长乐路两侧。现状用地北部有高压走廊,留有一定规模的防护绿地,西北侧以及中部有水渠。从环境质量来看,现状多为农田和果园,生态环境质量较好。本次规划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采用因子加权评价法,分别对场地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
(1) 生态适宜性评价
根据场地特征,选取高程值、坡度、现状土地利用类型、距水渠距离四个生态因子,对各因子进行具体的属性分级,并且对其评价值和权重赋值(表1)(图1)。
(表1)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表
编号 生态因子 属性分级 评价值 权重
1 高程值
480—500M 3
>500M 1
2 坡度
5-10% 3
>10% 1
3 现状土地利用类型 建成区、农村居民点、工地 5 0.40
整理开发区 3
一般农田、荒山灌木草丛区、林地、基本农田、河流 1
图1:生态适宜性评价图 图2:生态敏感性评价图
(2) 生态敏感性评价
为对场地自然环境背景下潜在的环境问题进行明确的辨识,避免此次规划建设破坏敏感性较高的生态系统,并合理保护场地自然环境,从而进行该项评价。根据该场地特点,选取植被覆盖度、坡度、人口密度、声环境这四个敏感性因子,对各因子进行具体的属性分级,并且对其评价值和权重赋值
(表2)(图2):
(表2)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表
编号 类型 敏感性因子 属性分级 评价值 权重
1 生态环境问题 植被覆盖度(NDVI值) 0-0.1 极敏感 1 0.20
0.1-0.3 中度敏感 3
0.3-0.5 不敏感 5
2 生态结构压力 坡度(%) >15 极敏感 1 0.30
10—3 中度敏感 3
3 人口密度(人/KM2) >1000 极敏感 1 0.20
500—300 中度敏感 3
4 环境污染问题 声环境——据污染源距离(M)
100-300 中度敏感 3
>300M 不敏感 5
通过对生态适宜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分析得出,规划区北高南低,总体坡度小于3.0%,地势相对平缓。生态适宜性较好,局部地区生态敏感性较高。
3.2蒲城南新区绿地系统规划
在蒲城南新区规划区北部和南部各有一片东西向带状高压线走廊防护绿地,与中心一条南北向的高压线走廊防护绿地相连,总体形态呈现楔形。城市规划道路绿地由十字网状防护绿地和街头公共绿地组成,因此规划区的绿地呈网状+楔形结构。根据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原理,这种结构有利于建立生态廊道从而满足物种的流通和生态系统的循环繁衍 (图3)。
图3:蒲城南新区(东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3.2.1 斑块—廊道—基质
(1)斑块 在规划区间的高压线走廊引入“城市森林”斑块的概念。即将高压线走廊的大片防护绿地森林化,利用森林的生态系统延伸食物链,同时借助城市森林斑块踏脚石系统将城市内部的绿地与城郊的自然环境进行有机联系。这不仅有利于城市空气库存与外界的交流,引入新鲜空气,缓解热岛效应,而且可以为野生动物提供保护和安全的路线,并保持自然群落的连续性。
(2)廊道 蒲城南新区的绿廊布局为“一环、一轴、三带”的网状绿地模式。一环即是贯穿生活服务区和市场物流区的步行绿廊。一轴即为开元街方向两侧30M宽的公共绿带轴。三带指的是北部公园带,沿中部高压线廊道南北向线性滨水走廊带,沿五原路南侧绿带。
利用景观廊道布局理论,将蒲城南新区主要绿色廊道归纳为三种类型:①生物廊道型走廊如:蒲大公路周边的防护绿带,以及春晴街以北、五原路以南的防护绿带。这些绿色廊道主要由城区的自然山体,生态农田所形成的绿色空间构成。这种类型廊道能起到生态防护功能。②城市生态防护性廊道,如:仓储用地和居住用地之间的卫生防护绿带属于这种类型的绿色 廊道,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噪、防尘、降污等。③游憩景观型绿色廊道如:蒲城南新区内的开元街、富原路、五原路等城市林荫道系统。这些绿色廊道不仅起到连接新区与旧区的绿地系统的作用,同时还具有休闲、景观、文化等功能。
(3)基质 蒲城南新区在规划中将城区边缘大面积的乡村农田融合为城市功能的一个部分,自然景观渗透到城区中,使农田、自然景观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共同构成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
3.2.2 景观异质性
在蒲城蒲南新区(东区)规划中根据景观异质性要求,在规划区中合理布置城市公园、街头绿地、游园以及广场等不同类型斑块的数量。为更加突显景观异质性的特点,在本次规划区的高压线走廊内构建“绿色浮岛”,即营造人工滨水湿地浮岛景观。其作为人造生态斑块不仅能涵养水土、增加城市的景观异质性,还能为一些物种提供迁徙和扩散的暂歇地,从而达到天地、人、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愿景,并且符合景观生态学中“集聚+离析”的景观异质最优格局。
3.2.3 生物多样性
在蒲城蒲南新区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规划中,增加城市绿地系统中植物的多样性是提高绿地绿化水平的重要环节。在规划区中绿地景观植物配置主要如(表3):
(表3)主要植物配置表
乔木 灌木 地被 绿篱 爬藤植物
金枝国槐 金银木 鸢尾 红叶小檗 爬山虎
紫叶李 黄刺玫 月季 金叶女贞 凌霄
刺槐 红刺玫 荷兰菊 水腊 紫藤
银杏 丁香 地被菊 小侧柏 金银花
樱花 珍珠梅 白三叶 金叶莸 葡萄
4 结语
以蒲城南新区为例,本文探讨了景观生态学在关中地区中小城市新区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对现状绿地系统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发现新区内外景观生态格局缺乏持续性联系,公共绿地斑块的多样性不足且分布不均匀。在此基础上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研究得出城市新区绿地系统规划应按在斑块—廊道—基质的基本组织结构上叠合集聚+离析的多样性异质格局,构建城市绿地系统生态网络。
本研究针对绿地斑块的尺度、形态的适宜性还有待深入,同时在规划中反映绿地景观多样性、异质性的定量指标体系也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侯全华.西部中小城市发展空间走廊的综合开发规划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305 -308
[2] 刘滨谊. 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城市规划会刊,2002,( 2) : 27- 29.
[3] R. 福尔曼. 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许慧,王家骥.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3.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优化
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设置
伴随经济的发展,全球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镇化问题日益突出,在此大背景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应运而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新设立的专业,将原来的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经济地理学与城乡区域规划两个专业合并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将原来以学科分化为特征的自然资源、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农业资源利用等专业,调整为以学科层次为基础、学科综合为特征的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三大专业。合并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
改革开放的中国伴随经济高速发展出现的一系列人口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生态环境破坏等都与该专业的研究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资环专业自设立始全国高校争相开设此专业,尤其是很多有着深厚经济学、管理学研究背景的财经类大学都开设了此专业,至2009年财经类高校开设此专业的比例占所有高校的近9%。
从专业设立背景也不难看出,资环专业属于典型的通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涵盖面广但缺乏针对性技能训练,因此从开设这些专业的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如何提高资环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资环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设置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只能是针对就业市场的需求,提高学生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在专业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发挥专业特色,构建有自己特色并符合社会相关部门对专业技能的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带动理论学习。最终使学生掌握资源、环境、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环境评估、区域经济规划等专业领域的一技之长。
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是指相对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课、实习课、实训课、模拟实习、野外实习、社会调查、实习等多种形式。而“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性教学目标、实践性教学方式、实践性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考评五大要素构成,同时还包括制定专业技能规范与实践教学大纲,规范实践教学方案;建设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加强实验室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等。实践课程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职业素质的综合课程。资环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室内与野外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此外还可增设第二课堂。
(一)资环专业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资环专业课程跨度大,涉及范围广,因此教学难度也较大,特别是需要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工程型人才,则需要以扎实的实践教学为依托。因此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关系,将实践教学与社会生产相衔接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满足社会专业人才的需求有重要意义。国内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院校都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教学,以财经类院校为背景开设的资环类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着自己先天的优势如经济社会学科实践教学的基础,也有着自己的劣势如地理类基础实验开展条件较差。针对财经类院校的具体情况,如何开展资环类专业的特色教学,如何扬长避短,最终使得学生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具有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实践教学是该专业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革实践内容、更新实践手段、改善实践条件、强化技术训练是实践教学的必然手段。资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对促进该专业建设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人才,是21世纪高校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在教学型大学中,本科生教育是“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是以体现“能力”为主的活动,所以本科实践教学更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二)以往与实践教学的开展略显不足
对于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但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上,可行性不强,对促进实践教学的建设作用不明显,另外也缺少特色。目前的研究多为对课程体系建设的讨论为主,郭文炯、王玉明提出应遵循“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分流培养”的原则,建设三维立体结构的课程体系。邹家红等分析了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的对策。吴云清、张莉提出了立体化办学模式。宋戈、袁兆华分析了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提出培养专业优秀人才的思路,郑拴宁认为数字城市建设是本专业学生就业和发展的最佳方向。对于财经类院校资环专业的相关研究目前只有陈世斌探讨了财经类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一些问题。不难看出,资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就业等方向是目前学者们研究的侧重点。资环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中,有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如赵承美、钱宏胜、谢献春等的文章,有针对具体课程实践教学开展的探索如齐艳红对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分析及千庆兰等对区域与城市规划模拟实验课程改革构想等。另外,结合资环专业开设的背景开展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是另一个研究的角度,如何东进等对农林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但是资环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中,对于财经类院校的有特色的实践教学研究还是一个空白。
三、财经类大学资环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首先了解资环专业的现状,明确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分析该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而言,财经类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专业定位模糊,对实践技能重视不够
实践教学的水平与学生实践能力是关系到资环专业办学成败及学生就业前景的重要环节。但是很多就读该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理解不够,缺乏就业前景的规划,存在重视理论知识轻视实践技能的思想。这使得在就业的过程中,该专业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优势,往往就业状况不尽如人意。
(二)与财经类大学其他管理学科实践教学融合不够
财经类院校创建资环学院在实践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例如管理类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社会学的社会实践调查方法。资环专业毕业生以资源、环境、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环境评估、区域经济规划等专业领域为重要能力培养方向,必须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特别是社会调查,通过这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会以后工作的方法,提高工作能力。
(三)理科实践教学基础薄弱
资环专业的实践教学往往欠缺开展地理类基本实验的条件,尤其是文科为主的财经类院校更是如此,因此要格外重视提高这方面的办学能力。有针对性地补充自然地理、环境科学相关的一系列实习仪器、设备,加强相关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团队力量,使得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厚积薄发。
(四)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包括实践性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方式与社会需求不能达到无缝衔接;实践教学大纲不完善,实践教学方案不规范。在构建有特色的财经类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后,结合该体系的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层次的具体实践内容进行具体的规划分析。
四、财经类大学资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资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可以从学科专业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入手,充分利用和借鉴财经类学校经济、管理学相关实践基地和社会学优秀的实验方法,发挥财经类大学的优势,再结合本专业毕业生以往就业情况、就业方向及企业人才需求,针对性的制定具有财经大学特色的资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见图一。
参考文献:
[1]宋戈,袁兆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探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81-82
[2]郭文炯,王玉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2:77-80
[3]袁春,钱铭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7.1:13-16
[4]邹家红,袁开国,刘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1):110-113
关键词 社会管理 法治化 民主参与
中图分类号:D911 文献标识码:A
一、社会管理概述
社会管理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了实现公民的社会权利和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事业和社会观念等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管的活动。” 社会管理是政府管理的职能,它是与经济管理、政治管理和文化管理并列的政府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公民、社会组织和政府为促进社会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协调和控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和机制正在逐步完善,社会管理的体制和机制还不完善,在社会结构方面,我国正从以高度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为基础的单一社会结构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多元社会结构过渡; 在经济发展与生活状况方面,我国正处于由温饱型社会向全面小康社会的转变。在这样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剧烈变革的时期,我国社会在历史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没有得以完全缓和以外,同时还爆发出了许多新问题,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大量存在,社会风险不断加大,因此,如何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体目标相一致的,能有效克服和解决当前社会中突出矛盾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成为了摆在我国社会管理领域的一道难题。
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及进路选择
在上述社会背景的影响下,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迫在眉睫。社会管理创新本身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就是生产关系的利好变革,就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迫切需要。社会管理创新是在现有的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和社会管理经验,依据当前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态势,顺应社会自身运行规律,在社会管理创新的相关理念指引下,对原有社会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建构出能够实现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良性运行的新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
在依法治国的大方略下,社会管理创新是必然之举,社会管理创新必须而且应当按照法治化的轨道循序渐进,有步骤、有计划的展开。埃米尔q涂尔干指出:“社会秩序的精神基础是集体意识,维护这种集体意识和价值准则对于防止社会的崩溃是必须的;同时,法律是保障社会秩序的力量。” 因此,笔者认为,法律应当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规范依据和保障力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在法治的支撑下,建立健全相关社会管理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通过立法明确界定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责、权利、义务和责任,形成社会管理法治化的长效机制。
三、社会管理法治化的内容探析
(一)以人为本是社会管理法治化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突出强调了国家制定和执行法律要保障人民权利、制约国家公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政府要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工作,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二)依法行政是社会管理法治化遵循的基本原则。
依法行政是现代行政法的基本理念,是行政权力运行的风向标,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之一。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必须在法律授权和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
(三)创新民主参与机制是是社会管理法治化的基本思路。
创新民主参与机制,就是要求政府在社会管理中注重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强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意识,强化群众参与政府社会管理的机制,践行参与型行政、民主型行政,即政府应当广泛吸收和听取群众个体参与社会管理决策、社会管理计划、社会管理立法及社会管理法律法规执行等诸多社会管理具体活动,承认群众个体在社会管理中具有主体性,明确群众个体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权利义务,完善相关社会管理制度,形成政府与群众和谐对话、协调一致的社会管理良好态势。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目标。
“社会管理创新首先应当完善社会管理法律体系即实现法治,而法治的第一步应从民生入手”。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民生问题就是社会管理的最根本问题,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源动力和首要任务。
本文系2012年唐山市科技局 “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社会管理法治化研究” 项目成果,项目编号为:12140201B-13
(作者:费蓬煜,河北联合大学公法学科教研室主任,职称:讲师,法学硕士 研究方向:诉讼法学;张婧 ,河北联合大学)
注释:
陈BB.社会管理法治化问题探析.法制与社会.2012(5).157
转引自何林深.社会管理创新:一种制度分析的路径.决策咨询通讯.2009(1).40.
应松年.社会管理创新引论.法学论坛.2010(10).5.
参考文献:
Key words: BIM technology;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construction phase;fin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1-0001-03
0 引言
建筑安装行业属于传统产业类型,一直以来,其生产效率都特别低。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建筑安装行业的生产效率,目前建筑安装业工程亟需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促进行业的转型发展和升级。目前,在建筑安装工程行业中,主要应用的技术理念分别是BIM技术和精细化管理模式。为此,本文将精细化管理模式与BIM技术相结合,探究建筑安装工程施工阶段的精细化管理方法。
1 BIM背景研究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建模”,在上个世纪70年代,BIM技术开始源自于美国,并将其广泛应用于建筑业中。随着BIM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BIM技术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推广与应用。而各国在此基础上将BIM技术进一步发展,因此,BIM技术在各国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应用高度。而在我国,BIM技术开始应用主要始于2002年,欧特克公司为了有效提高建筑安装工程的工作效率而率先引入。在这14年里,由于BIM技术带来的影响,得到了建筑业的广泛认可,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研究院、施工单位,甚至设计单位都专门设立了BIM技术研究部门。其推广应用也使得我国的建筑行业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而在我国的“十一五”规划以及“十二五”规划中,都将BIM技术列为重点项目。而随着BIM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目前我国许多建设项目都在其不同的施工阶段中或多或少地应用BIM技术进行精细化的管理。但主要的应用还是在建筑行业的设计与施工阶段,而建筑安装工程全过程BIM技术的应用解决方案主要如图1所示。因此,对于BIM技术在施工阶段的精细化管理的研究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2 精益建造思想下的安装施工管理
2.1 客户需求管理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客户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而工程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加大了施工的难度。为此,不少客户将关注度越来越集中到了建筑安装工程项目价值管理上。而建筑安装工程项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方案的设计,为此,建筑项目管理团队在进行设计之前,必须就施工需求进行深入的沟通,以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其中,客户需求的管理主要包括了通过对建设项目的利益相关者的深入分析,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充分了解项目的相关利益者情况和使用者的群体类型、具体需求等内容,以此建立起良好的伙伴关系。此外,在进行项目的施工策划时,需要对项目的目标的总体性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把握。为此,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需要及时加强客户双方信息的沟通,及时收集客户反馈的意见和信息,以进一步改进工程承包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2.2 并行工程原则
建筑安装工程的精细化管理实际上就是采用并行工程的原则来进行有关工作,主次分明,其中主为设计,而其他部门则是辅助设计,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分工协作。以并行工程原则进行工作,不仅能及时发现设计上存在的问题,还能有效减少因为涉及的不完善或者是失误可能带来的损失。而在并行工程原则下,要求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单位必须主动参与到项目的施工中去,并且需要在设计阶段就参与,以有效提高施工的效率,从而大大缩短施工时间,缩短工程的工期。总体而言,实施并行工程的施工原则不仅能有效提高施工效率,还能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有效降低工程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另一方面,如果能够及早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能够及时解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返工的现象,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
2.3 减少变化,增加灵活性
变化与流动的稳定性与绩效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联性。而一旦变化或者流动性出现了不稳定,难以预料的情况,就会出现可变性。可变性作为建筑工程项目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工程的实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钱工程施工的有效的管理,尽可能地将可变性降低到合适的水平。由于客户的需求是一切活动的目的,因此,处于价值流上的建筑企业不仅需要灵活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还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而及时对建筑产品作出相应的改变。为此,一般情况下,承包商可以通过增加灵活性来有效提高管理能力,进而能够准确地预测到工作量的变动,来进而能够根据预测结果来有效调节工作时间和工人数量,以此来达到减少工作日或调换工作任务的目的。
2.4 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必须包含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不仅涉及到了项目的组织与协调、控制等方面,对于项目施工的人员、施工设备、施工设施、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也必须实施标准化的管理模式。而在这些环节中必须制定标准化的规则、确定标准化的指标、遵循标准化的技术规范、规程等。
2.5 精简原则
精简形式的施工能够有效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首先,在项目的组织机构中实行精简化的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工作的效率:一方面,在纵向结构中能够有效减少层次,精兵简政;另一方面,在横向结构中能有效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将层次细分工,因此,在项目的组织机构中能够将管理模式从传统的模式转化为分布式平行网络的管理结构。
2.6 可视化管理原则
可视化管理原则就是将视觉信息有效地应用到施工现场的管理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方面。而通过可视化管理模式,能够以各种形式向用户完整的展示的,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使得各种任务及其进展状况能够一目了然,让员工和管理人员能过准确把握工程施工的疾病情况,还能令其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信息。
3 BIM模式下的精细化管理
目前,建筑安装工程的精细化管理大多基于BIM技术,因此,BIM技术与精细化管理有着密切的交互作用。换个角度看,精细化管理模式下的建筑安装工程对于BIM技术的影响而言,则多反映在减少变化、增加灵活性、可视化管理和并行工程方面等。因此,在建筑安装工程的施工方案设计过程中可以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变化、增加灵活性、可视化管理、并行工程等原则来指导BIM技术的实践,进而使得BIM技术能够实现效益最大化。而BIM技术对于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建筑安装工程而言,其作用则多集中在模型整合和功能分析、4D可视化进度管理等方面。可见,BIM技术能有效支持工程的精细化管理,使其能够实现最大化的项目价值,满足客户的要求。BIM技术对于项目整个生命周期运用过程的解决方案则如图1所示。从分析可见,BIM技术作为一个工程项目,其物理和功能特性通常以数字来表达,而表现形式则多为模型,主要的核心技术则为BIM技术、主要的工具就是BIM技术集成应用平台,通过协作,BIM技术能够颠覆传统的建筑行业运作模式,使得建筑业能够一个质的飞跃。
以某办公大楼的安装工程为例,该工程占地面积约5万平米,主要包括了一栋5层楼的裙楼和两栋9层的办公大楼,其总建筑面积为6.5万平米。该项目从2013年2月开始动工,按照一般的施工进度看,这项工程预计2015年2月才能全面建成。而通过BIM虚拟仿真技术可以看到,BIM模型能够准确反映出具体的操作需求,不仅能有效缩短工程的施工时间,还能有效节约施工材料。例如,Revit软件中的明细表功能,能有效统计钢筋的使用数量。因为模型中的钢筋代表的就是实际项目施工中使用的钢筋,因此,去掉损耗以外,Revit明细表中统计出来的钢筋就是下料钢筋。此外,在BIM技术基础上通过CAD电子文档建模计算可得,只需一年时间就能完成主体建筑的建设工作,最终于2014年底完成其他附属工程的建设工作。实际证明,整个工程的建成时间与BIM技术的预计的时间相差不大。可见,在BIM技术的管理下,不仅能有效减少材料的损耗,还能有效缩短建设周期,为工程的建设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4 BIM对于造价行业的转变
BIM 技术对于整个建筑行业来说,将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总体而言,BIM技术对于传统的建筑安装工程而言带来的改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思维模式上的转变。通过BIM技术的影响,建筑安装工程的思维模式已经不再是建各个零散数据的调用,而是在设计阶段就针对工程的特征设立一个标准的模型,形成良好的参考意见。二是工作方式的转变,在BIM技术的影响,建筑企业开始设立一个统一的平台,此时各个模块的模型都可以通过导入导出来实现工程的实施把控,形成了一个集成多专业信息的平台。建筑安装工程的工程师在这个平台中,可以录入各自的专业信息,同时可以将问题与记录也以模型的形式进行沟通,进而能够清楚地对比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进,而能够及时的解决问题。在此模式下,不仅能有效缩短重复建模以及沟通和确认问题所耗费的大量时间,还能有效提高检测问题的效率,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