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范文

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

第1篇: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门”事件 传媒 整合引导

2008年以来,各种“门”事件频发,网络媒体已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舆论力量。从“艳照门”到“兽兽门”、“局长日记门”,网络舆论风潮一浪高过一浪,并使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现象进入公众的话语”。①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和宽松的平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在舆论引导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碰撞与合作。

一、“门”事件

“门”事件是网络用语,是网友将现实社会中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或娱乐性的事件命名为“xx门”,一般具有现实性和娱乐性的特点。

近年来,频繁爆出的“门”事件都是发端于网络,通过网友的转载或跟帖成为热门事件,然后传统媒体跟进并引发广泛的舆论热潮。在这些事件中,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表现出各自的传播特性。

二、网络的舆论生成

各种“门”事件先是通过网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后才为传统媒体所关注。在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网络提供了舆论滋生和放大的平台,传统媒体成为舆论最终落地的‘助推器’。”②网络这种新媒体为何有如此“抢眼”的表现?

1、网络媒体的优势

哈贝马斯认为“随着商业化和交往网络的密集,随着资本的不断投入和宣传组织机构程度的提高,交往渠道增加了。这样,一种新的影响范畴产生了,即传媒力量。”③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每一种传播媒介的发展都代表了历史进步的趋势。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体其历史的进步性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网络的日趋发展与进步,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变得愈加明显,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传播手段和工具,其触角在社会生活中的渗透也显示了网络传媒力量的不断扩展和延伸。在各种“门”事件中,网络成为舞台,并把现实生活中的善恶美丑搬到这个舞台上,持续着永不谢幕的“震撼演出”。

网络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一,无可比拟的时效性优势。第二,传播过程的交互式特点。正如让・博得里亚所说:“传播不是说话而是使人说话;信息不是知晓而是使人得知。”④网络的交互式特点也激发了受众参与的主动性,频繁爆出的“门”事件便是广大受众作为传播者主动参与到传播中的表现。第三,传播形态的多媒体化。

网络媒体虽然有优势,但其先天性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网络的“匿名性”、基于“匿名性”的产生的群集行为,以及舆论的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由于“匿名性”,没有人知道你是谁, “话语免责”成为可能,这也为一些通过网络煽动等不法行为提供了渠道,“舆论审判”现象也日益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有些学者还提出了“陌生人中的现象”来分析网络的道德危机。网络的准入低门槛,网民素质的参差不齐等造成了网络舆论的起伏波动。在一些“门”事件中,网民缺乏理性的审视,简单的盲从,对当事人和者进行错位点评和恶意攻击。

2、网络信息亟待把关

“把关人”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来的。其理论要义就是指在传播过程中尤其是在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和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传统媒体中的把关人是传统媒体日常运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负责传统媒体的价值取向,内容选择等,而在网络传播中,由于网民成为网络传播行为的发起者,受自身素质的影响,网络舆论呈现出一种“有组织无纪律”的状态。

当代语境下,随着社会的转型,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使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相互交织。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媒体监测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并促使舆论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各有优劣,只有加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适应不断变幻的局势,为舆论引导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媒体的整合引导

“关于传统媒体的未来命运,国内外也有许多种预测,如亚当斯的‘丧钟’论、默多克的‘改造论’和尼尔森的‘统一论’, 从这些论断都能看出,在因特网的作用下,传统媒体敲响了‘丧钟’。”⑤但在现实情形中,传统媒体仍旧占据主导地位,况且庞大的传统媒体王国也不可能在旦夕之间瓦解。网络媒体应与传统媒体加强合作,以取得双赢。

网络作为观念的自由市场,其现实的发展状况以及滞后于产业发展的监管体系带来的法律及伦理问题日益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网络舆论方面,有学者指出“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舆论的‘非实体性’让其充满了暧昧的神秘色彩。”⑥同样,作为网络舆论主体的网民在其性质上具有“非现实性”的特点,也给舆论引导带来了困难。根据CNNIC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9年末,中国的网民已经达到3.84亿,面对如此庞大的网民数量,如何有效地进行舆论的引导是摆在网络媒体面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传统媒体可以凭借其合理有效的组织形态和传播网络针对受众进行合理的引导,实现与舆论的互动并建立相对稳定的舆论场域。对“把关人”的呼唤以及网络舆论引导的不明确性也促使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联姻,对舆论的整合引导成为大势所趋。传统媒体需要借助网络来增强与广大受众的交流与互动,网络媒体需要传统媒体来提高自己的信息可信度和权威水准。在各种事件的舆论引导中,实现各种资源的整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媒体最大限度的贴近受众,了解舆论的动态,并实现对舆论的正确监管与引导。

结 语

从“门”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的媒体正在抬高人类风险的赌注,使得人类的好奇心沦为无穷的贪欲,媒介可以成为制造噱头和轰动效应的工厂。”⑦

“在现代性的条件下,媒体并不反映现实,反而在某些方面塑造现实”⑧在多元化的社会现实面前,我们应该发挥众媒体的积极作用,加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为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①⑥邹军:《虚拟世界的民间表达――中国网络舆论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②詹新慧:《网络媒体的社会守护与舆论引导》,《传媒》,2008(4)

③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9,P15

④⑦陈卫星:《传播的观念》[M].人民出版社,2008,P270

⑤赵会权:《浅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整合与互补》,《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⑧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三联书店,1998,P29

第2篇: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范文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北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当代大学生校内媒介接触行为特点校内舆论环境影响研究”(200820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赵明,男,江汉大学校报编辑部编辑,主要从事新闻出版与传播学研究。

摘 要:网络时代下,要充分认识校园网络媒体的特点和对校园舆论的影响,通过网络媒体开展对校园舆论的有效引导,牢牢地把握政治思想教育的主动权,构建起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舆论环境。

关键词:高校网络媒体;校园舆论;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5-0156-03

网络作为新兴媒体,以其传播快、信息量大、覆盖广、交互性强等特点,已成为报纸、广播、电视外极为重要的第四媒体。据调查,当代大学生最经常接触的媒体就是网络,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进行沟通和交流,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发表观点的重要媒介。高校网络媒体作为校园里的一个主要媒体和重要信息源,发挥着宣传、引导和活跃校园文化的作用。要掌握高校校园舆论的主动权,必须充分认识网络媒体的特点及其对校园舆论的影响作用,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占据网上舆论的制高点,成为引导和影响校园舆论的重要力量,让其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校园和谐、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

一、高校网络媒体特点概况

(一)高校网络媒体的概念

高校网络媒体主要有新闻网站、各学院、部门网站、各专题网站,还有BBS论坛等。各网站信息的受高校宣传部门监管,由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和维护。从目前国内各高校网站来看,校园网络媒体全面展示了学习、工作、文娱活动等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校园里涵盖范围最广、最受欢迎的主流媒体之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高校网络媒体的特点

校园网络媒体与其他传统媒体相比,有着较大的传播优势,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传播迅速。通过数字化传播,不受时空限制,信息上网时用户就可同时使用。二是传播范围广。网络可以不分地域、疆界,互连互通世界各地。三是内容丰富。网络可以不限量随时贮存和传播信息。四是检索方便。用户可以需要随时随地查询,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使用效率。五是多媒体传播方式。网络媒体可以用文字、图像、声音等组合方式,构建多媒体化传播平台。六是交互性。网络媒体的用户不仅仅是接收信息的受众,也可能是者,具有很强的参与性。

(三)高校网络媒体的功能

高校网络媒体贴近师生生活,成为校园舆论导向、新闻传播、宣传教育的重要媒介,成为师生学习、工作的重要平台。如开设学科专业网站,可以对课本、课堂知识予以丰富和补充,以更好地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就业信息网站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BBS论坛以网络的虚拟性帮助大学生宣泄情感,有效地解除郁闷,扫除心理障碍。

作为校园内重要媒体,网络媒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引导的有效载体,担负着宣传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高校网络媒体对校园舆论的影响

高校网络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校园生活、沟通信息的平台,成为大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校园媒体,拓展了传统舆论空间,对整体校园舆论产生重要影响,如何利用其对校园舆论的积极影响,化解消极影响;如何加强建设,利用好网络媒体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是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高校校园网络媒体对校园舆论的积极影响

1.据调查显示,笔者所在学校学生通过校园网了解学校信息的占比76.84%,这些新闻信息往往主要被转载到校园BBS论坛进行讨论,47.25%的人经常在BBS论坛发言,对遇到的问题表达意见。校园BBS论坛为在校生提供了交流思想的平台,也成为释放不良情绪的最佳途径,同时校园BBS等网络平台使大学生的意愿意见得到真实、充分的表达。

2.校园网络媒体成为学生自由表达意愿意见的平台,也使得高校管理者能及时对正确言论予以支持和肯定,对涉及影响社会与学校稳定的传闻、流言作出及时的回应和解释,对少数学生的模糊认识,进行引导,以增强校园舆论引导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感染性,从而促进校园和谐氛围建设。

3.通过校园网络媒体,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与交互性强的特点,把校内外各方面热门话题,以“议题设置”的方式放到BBS等网络媒体上,把学生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方向,帮助他们提高认识,使网络媒体在舆论导向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高校校园网络媒体对校园舆论的消极影响

1.校园网络媒体能够强化舆论影响,形成良性校园舆论环境,促进学校工作,但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受社会思潮影响,使学生在校园BBS论坛等网络平台上发些宣泄型、非理性情绪的言论,扰乱校园视听,使网络媒体成为一把“双刃剑”,对高校校园舆论产生消极影响。

2.学生在校园网络媒体上谈论的主体泛化、观点分散,不利于校园舆论的控制和引导。网络环境下,用户可以非实名注册登录,随时言论信息,成为舆论的制造者,社会及校内外热点问题所引发的各种各样的讨论观点几乎都可以在网上有所反映。加上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使得类似传统媒体“把关人”的把关作用被大大削弱,这样也就增加了高校对校园舆论引导的难度。

3.通过校园网络媒体,学生对学校工作中的不足发表意见与建议,但网络舆论容易被放大,学校的解释与回应往往得不到理解与支持,加上网络传播的迅捷与开放性,容易引发社会关注,造成学校工作的被动,甚至形象的受损。此外,网络媒体作为校园新兴媒体,受一定条件限制,使其在传播形式和内容上很难紧贴时代的发展,与大学生信息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使得高校对校园舆论的导向能力产生不足。

三、高校网络媒体对校园舆论的有效引导

(一)高校网络媒体引导校园舆论的原则

高校网络媒体在引导校园舆论时,应按照道德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有效引导。在对网络媒体的管理上,首先,要坚持理性的引导原则,将校园网络舆论带入到理性的道德层面;其次,要尊重和保障大学生表达言论的权利和自由,并从学生校园学习、生活需求上出发,尽量满足其舆论诉求。在实际层面引导中,一是要以正面回应为原则,对具体问题主动分析和评价,而不要采取消极回避态度。并通过诱导,以恳切而恰当的语言将网络舆论加以正确引导;二是要以针对性为原则,即对不同类的信息使用不同的引导策略。对于意见性的信息,要将两面道理都放在校园网络媒体上,采用“两面说”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甄别,以获得正确的结论。

(二)高校网络媒体有效引导校园舆论的方法

1.做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党的十召开后,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利用好校园网络媒体引导校园舆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一是要加强网络媒体的建设。要建设好校园新闻网站、校园BBS论坛等主要媒体,开通学校官方微博,丰富各媒体资讯内容,以形成影响力,在校园网络舆论引导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可建设专门的高校思政教育网站,将思政教育内容放到网上。如江汉大学开通了“延安精神研究”网站,传播红色文化同时,起到了一定的育人作用。可以通过建构网上文化精品库,如诗词、摄影鉴赏、艺术作品展示等,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的熏陶教育。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媒体,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江汉大学通过校园网及BBS论坛开展活动标识设计征集、新生征文等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同时,对校园网络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是要做好舆情分析,加强网评力度,以营造健康舆论氛围。要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关注焦点,掌握校园舆情信息,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校园网络舆情收集与分析队伍,以便舆情动态全面把握,在引导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在广泛收集网络评论信息基础上,经整理成文,提供给学校管理者,为学校管理提供参考。另外,为增强网评力度,可组建评论员队伍,应由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干部组成,及时对国内外社会重大时事及校内外事件进行评论。同时,针对重点、热点问题,组织采写一批说服力强、有深度的评论文章,放在网络上,引导评论导向,对校园舆论提供良好引导。

三是要发挥校报等传统媒体优势与网络媒体形成互补,辅助引导校园舆论。校报、校园广播、电视台等校园媒体与网络在传播规律上有所区别,可以采取各有侧重的宣传策略,在时间上、内容上互相配合、呼应。新闻网及时消息,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对于校内新闻事件,校园新闻网、BBS论坛、微博等网络媒体要把握话语主导权,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及时消除各种不实言辞的破坏性;校报可以跟进策划深度报道及专题报道,为大学生提供全面、正确的信息,对于校园网络上的正确舆论,逐步放大加强,加强正面宣传,为促进学校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保障。

2.管理好校园BBS论坛

校园BBS论坛是高校网络媒体中最开放、互动性最强的区域,也是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来源,因而要做好校园BBS的管理工作是进行校园舆论有效引导的最重要途径。

首先,要制定一套校园BBS管理制度,包括管理规则和安全运行条款,并从具体操作层面制定相关的BBS论坛注册、信息规定及监察和管理办法,等等,以确保校园网络舆论的正常发展。同时,要配备BBS论坛的专职管理员,应由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职工担任,还可以从学生中选拔一些素质较高的学生干部担任兼职管理员。建设一支高素质的BBS管理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握网络论坛热点话题的正确导向,引导舆论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其次,论坛管理员可以在论坛上主动设置议题,围绕校园热点话题积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发挥好学生管理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以学生自身的认识角度积极与论坛成员就热点话题进行交流,给予适当引导。在这种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要注意讲好“两面理”。即不回避一些有矛盾、争议的话题,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通过讲“两面理”,让有着较高教育水平的大学生自己找出正确的观点。这样,也可以避免因光讲“一面理”的说教而产生的学生抵触情绪。管理员通过主动、积极的交流予以引导,确保了网络舆论的健康和积极向上。

最后,要从技术上做好校园BBS监控。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能控制网络信息的技术与软件,要防止类似“黑客”等非法用户利用BBS软件及网络漏洞,破坏网络BBS论坛安全,篡改或不良信息。要及时升级BBS软件,从源头上断绝网络安全漏洞。此外,对于信息的管理,要使用技术手段进行过滤。使含有不良信息及制造诽谤、谣言的帖子通过设定“关键词”的方式运用计算机技术自动过滤,使其无法上网。以完善的技术手段作保障,确保校园BBS论坛的健康与纯洁。

3.做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目前,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存在着有害信息污染、侵犯知识产权、人际情感疏离以及道德认知偏差等方面问题,必须做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让学生文明使用网络,从而实现高校网络媒体对校园舆论的有效引导。

首先,要制定网络道德教育规划,通过在校开设网络文化与网络伦理方面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制定网络道德规范,使大学生在校使用网络时,能够遵守规范,防止散布谣言、危害网络安全等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既从教育与规范上对大学生予以网络道德教育的引导。

其次,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容易出现逃避现实、麻痹自己及诚实信用缺失等网络伦理问题,同时对于网络舆论,有一种盲从心理,必须通过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养,以避免因不健康的心理带来的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

最后,要提高大学生在使用网络中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意识。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就要教育大学生对待各种网络信息要认真鉴别,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要被各种信息所湮没,要有意识提高自己的信息识别能力,抵制且不散布网络不良信息。同时,要通过教育宣传让大学生树立起责任意识,自觉地遵守网络有关法律法规,做一名守纪守法的网络使用者。

四、结 语

目前,高校传统媒体对校园舆论的引导已显示出较大的局限性,网络使信息流通的开放性大为增强。如何发挥好校园网、校园BBS论坛、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在校园舆论中的作用,对校园舆论进行正确而有效的引导,是网络时代下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管理服务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因而,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校园网络媒体的特点和对校园舆论的影响,创新宣传工作的模式与方法,利用好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通过做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好校园论坛、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等工作,从而营造健康向上的和谐校园舆论环境,增强校园凝聚力,牢牢把握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主动权,形成共同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以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6(5).

第3篇: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 信息传播特点 高校新闻网 舆论引导

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微博、即时通讯、社交网站等媒体产品和服务已经深入到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以前所未有的时空覆盖度快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传媒形态,一个多媒体融合并存的媒体格局和传播环境开始形成,信息传播进入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与趋势,为包括高校新闻网在内的网络新闻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特点

1.个体信息的公共传播平台普及,公民新闻频频出现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中,专业媒体具有信息的垄断性和控制权。而随着微博、社交网站、手机媒体等产品和服务的出现,个体信息的公共传播平台逐渐普及,任何个人都可以通过信息网络,以点对点或点对面的方式传播信息。新媒体使用者产生信息、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已经成为今天大众化信息传播中的一种主要力量。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是新闻者,公民新闻频频出现,公民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在“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中,网友的微博是事故最早的信息来源;大学生王凯使用手机微博直播舟曲泥石流灾害灾情,是国内第一个图文“报道”舟曲灾情的人。

2.信息爆炸性增长,“海量信息”特性愈发突出

与受限于版面的报纸、受限于播出时段的广播、电视相比,网络媒体的一大优势是信息量大。而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使用者加入信息传播大军,使得“海量信息”的特性愈发突出。据《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数据显示,2010年7月,新浪微博产生的总微博数超过9,000万条,每天产生的微博数超过300万条。而据2011年10月的《CIC—新浪合作微博白皮书》数据显示,新浪微博每天的微博量就已经超过了9,000万条,信息量爆炸性增长。也正因为如此,个体发出的大部分信息都为海量信息所淹没,在大部分情况下缺乏专业媒体的影响力。

3.移动传播趋势加强,真正实现全时空覆盖可能

新媒体环境下,手机已经从通信工具转变为“装在口袋里的媒体”,因其具备的移动性、便携性等优势,迅速成为现代社会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介之一,使得每个人随时随地接收信息、传播信息成为可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65.5%。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习惯于随时打开手机上网,收看最新事件,更新微博,对感兴趣的事件及其最新进展进行深入挖掘、个性评论和即时转发。政府部门现在也经常选择手机媒介自然灾害预警、区域服务、突发事件等信息。

4.裂变式的指数级传播,热点在传播中积聚发酵

与以前强调网络的虚拟性不同,社交网络、微博等新媒体形式都倡导实名制,以熟人圈子为基础,是人际关系在网络上的具体体现。过去以大众媒体为中心的“点对面”传播模式正在向以“社会网络”为基础的网状传播模式发展。在新的传播模式下,信息传播速度进一步加快,呈现裂变式的指数级传播。人们更愿意相信熟人、朋友发送来的信息,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丰富,附加上自己的意见和评论,转发给自己的熟人和朋友,网络的聚集、放大作用大为增强。如日本地震引发“福岛核危机”后,吃碘盐防辐射的消息以手机短信等形式不断被转发,一天之内就在全国多个省市出现了“抢盐”风潮。

新媒体环境给网络新闻媒体带来的挑战

1.对网络新闻媒体单一模式构成冲击

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纷纷触网数字化并积极采用新型传播手段,推出手机报、电子杂志等服务,拓展信息传播渠道。在这个媒介融合的时代,报纸也可以是立体的,电视广播可以随时点播观看,许多媒介都融合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在这种形势下,网络新闻媒体和传统媒体一样,也必然要走向多元化,网络新闻媒体要改变“一网(web网站)打天下”的局面,积极探索RSS、手机WAP网站等传播平台的使用,拓展发展空间。

2.对网络新闻媒体的用户群体构成冲击

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信息依赖渠道逐渐改变,尤其是年轻人,更倾向于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在新媒体环境下,用户面对的可用信息源十分广泛,用户的主动选择、信任建立、兴趣取向显得尤为重要。用户注意力已成为众多媒体竞相争夺的重要资源。面对多样化的用户兴趣和各自不同的使用习惯,如何树立网络新闻媒体的自身特点和形象,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维持并扩大核心用户群,是网络新闻媒体更为紧迫并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现实课题。

3.对公共媒体的舆论引导强势地位构成冲击

新媒体背景下,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井喷式发展,用户的主动关注和个性表达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深刻搅动既有的舆论传播格局,造成了网络舆论表达上的“众声喧哗”,“民间舆论场”对公共媒体的舆论引导强势地位形成了比较大的冲击。网络新闻媒体能否主动出击,因势利导,打通“民间舆论场”和“主流舆论场”两个“舆论场”,抢占舆论制高点,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和社会舆论,是新媒体环境给包括网络新闻媒体在内的公共媒体带来的最大挑战。

第4篇: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辅导员 网络舆论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7 文献标识码:A

在高校中,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随着网络迅速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网络用户逐渐增多,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各种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用积极的价值观引导舆论的风向,倡导社会主旋律,积极有效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研究辅导员在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中的对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1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

1.1学生网络用户数量逐年增长,形成庞大校园网络舆论平台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具备方便廉价的特点,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阅读新闻,下载学习资料,使得互联网与大学生逐渐地全方位互动,网络舆论也慢慢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自身加强校园网络舆论的学习和研究,对维持校园的稳定和谐的发展秩序有着重要的意义。

1.2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缺乏一定的监管力度

由于校园网络具有的随意性、开放性、隐蔽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通过网络这个渠道进行情绪宣泄,有些负面的不良的情绪、不成熟的言论出现,导致一些不利于大学思想健康的舆论传播,在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网络舆论控制不全面,因此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时会出现监管力度不到位的情况。特别是一些敌对势力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渗透破坏和其对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一定的挑战,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未来的中坚力量,所以大学生也是西方敌对势力的争夺对象,例如敌对势力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等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提出挑战,鼓动影响大学生的情绪,煽动偏激言论,传播谣言等,那么学校作为引领文化、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场所,应该成为宣传、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辅导员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必须坚决抵制境外宗教的渗透,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2高校辅导员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对策

2.1辅导员在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中扮演良师益友

高校辅导员和学生接触频繁,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榜样权威作用,所以辅导员通过加强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与网络素养,借助网络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聆听大学生的心声,融入学生中,与大学生们进行良性的交流与互动,及时有效地把握学生的最新的思想动态,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一些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话题或者分享一些班级动态,畅通网络交流机制,由于网络可以通过虚拟匿名方式,使得大学生更加开放地交流出自己的真实心声,辅导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听到一些真实的声音,大家通过交流彼此思想,聊天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团结在一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的网络思想舆论,避免了负面的信息的传播。辅导员还可以针对一些突发事件,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把握网络舆论动态,让学生参与讨论,根据学生讨论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网络舆论教育和引导,有效的辅助思想教育工作,进行正面、积极的网络信息传递,让学生有正确的、积极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形成正能量的思想。

同时,由于网络环境十分复杂,夹杂了许多负面信息,高校辅导员要宣传教育学生有关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引导和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甄别网络虚假信息能力,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规范素养,使他们学会合理利用网络,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能主动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增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抑制网络恶性事件的发生。

2.2辅导员在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中扮演网络监督者

大学生处于青春发展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尚未成熟,他们思维积极活跃,好奇心强,富于冒险创新精神,他们热衷在网络上参与各种讨论,去开放自由的表达自我。(1)大学生可以不受约束地在网络平台上各种信息,有些信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有一定的自发性、随意性和盲目性,可能一些内容含有个人感彩,加上一些主观判断导致信息失真,与实际存在偏差的不良虚假信息,然后大量快速的传播,造成一些不良的负面影响,变成与事实截然相反的谣言,引起一些学生的恐慌;(2)大学生没有甄别能力,可能散布谣言或者不健康思想的舆论消息。因此防止谣言散播的办法就是选择正式的途径传播信息,那么高校辅导员就起到了舆论引导中监督者的作用,辅导员与学生平时接触最为频繁,学生也对辅导员信任度最高,在学生当中也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因此辅导员在舆论引导中可以传播正确的舆论导向,稳定学生的情绪,化解一些谣言传播的危机,在短时间内采取一定的措施,维持校园稳定秩序。同时,辅导员自身也要努力培养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通过正面引导教育,规范网络行为,让学生文明上网,及时发现和控制减轻消除负面的舆论信息,维护良好的网络氛围,监督大学生们的网络行为,维护校园网络秩序,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再兴,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第5篇: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范文

摘要:网络媒体在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之后,因其包容性、互动性、多媒体性等特征成为“第四媒体”,在网络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舆论引导工作显得尤为特别,如何才能正确积极做好网络媒体环境下新闻舆论引导工作,使其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媒体;舆论;舆论引导

1网络媒体的兴起及舆论的界定

在当今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步伐中,新闻传播活动也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随着新闻传媒的进一步发展,伴随着因特网在世界范围的迅速发展,网络迅速向新闻传播领域渗透,网络媒体作为基于网络技术的新闻传媒崛起于当代传媒的花园之中。在传统三大媒介(报纸、广播、电视)之后,以其独特的特点迅速成为“第四媒体”。网络媒体这个名词也开始出现并流行。中外学者针对网络媒体的定义也随着时间以及自己的出发点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见解。

薛瑞汗在《论网络媒体之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一文中指出网络媒体即互联网媒体,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但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媒体不再被置于报纸、广播、电视媒体之后冠以“第四”之名,而被正式命名为“网络媒体”。汪苑菁在《网络媒体的道德危机和社会责任》一文中从法律的角度指出网络媒体是指“根据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并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授权或承认,在国际互联网上依法从事新闻信息的选择、编辑、评述、登陆和链接等服务的专业网站。”这种定义明确了网络媒体的主体,即网站。

那么,何为舆论引导?首先,“舆论”一词,何梓华在《新闻理论教程》中认为,“舆论是社会生活中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集体对某一事态的大体相同的看法。”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雷跃捷在《新闻理论》中提到,“舆论就是普通大众的言论或意见”“新闻舆论则是社会公众通过新闻传媒对最新事态的意见表达”。而舆论引导,则是“通过报道、分析当前形势,研究改造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各种途径在公众中形成和新闻媒介立场相同的强大舆论,把公众的意志统一起来。”不难看出,要进行新闻舆论引导,新闻媒介是其中重要的载体。

2网络媒体的基本特征

随着网络的发展,新闻信息的出口越来越多元化。作为新兴媒体的网络,在传播活动中有其独特的特征。

首先,信息来源的多样化。网络的广泛应用,决定了其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几近为零。在网络环境搭建的平台中,人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各自的意见与看法,“全民记者”的时代正逐步到来。

其次,多媒体化:网络媒体传播手段多媒体化,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介单一的传播手段,而是集报纸、广播、电视三者之长于一体,实现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报道手段的有机结合。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报纸用文字、图片,广播用声音,电视主要用图像,而网络媒体三者皆用,融合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报道手段。

第三, 实时性:网络媒体的新闻来源广泛,网民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者;网络媒体制作、新闻简便,同样可以现场直播。因此,其时效性常常胜过传统媒体,尤其以报道突发性事件见长。

第四,互动性:网络媒体能实现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传统媒体虽然通过问卷调查和读者来信来电等方式与受众沟通,但本质上新闻机构对受众的单向传播。网络媒体通过开设电子论坛(BBS)、公布记者电子邮件和在每篇报道之后设置评论区等手段,给公众提供一个交换批评和评论的场所,使网民能够直接参与新闻报道,产生良好互动。

最后,广容性:广容性是指网络媒体信息的容量不受限制。就传统媒体而言,报纸苦于版面有限,广播、电视限于时段固定,不得不对许多材料忍痛割爱。网络媒体则一改传统媒体线性述事的方式,采用超链接的方式将无限丰富的材料立体式地。

3 网络环境下如何实现新闻舆论的正确引导

“网络媒体是网络新闻宣传和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力军。”舆情局副局长曾提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最活跃、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新兴媒体,也因此迎来了发展的战略性机遇。要正确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新闻舆论的引导,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全面认识网络传播的基本特性和规律。如前所述,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有着许多相同的属性,同样是社会舆论的工具,同样具有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的功能,同样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这就要求网络媒体适应网络传播的新特点,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还要坚持新闻“三贴近”原则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通达社情民意。

其次,网络媒体的公开性与低门槛为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情绪宣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客观上能起到心理疏导、安抚情绪、缓和矛盾的作用。但网络媒体不能只作为公众的意见发表台,而要紧紧围绕其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针对人们的各种思想和意见,做好引导。

第三,要包容多样,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而对于那些影响社会稳定、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少数杂音噪音,则应该加以“过滤”和“屏蔽”,用真实、有益、建设性的舆论主导传播空间,压缩和抑制失实、有害和破坏性的言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网络媒体必须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网络媒体中的大多数作为市场主体,在市场里发展壮大,已成为文化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但应该始终牢记,网络媒体与所有新闻媒体一样,都具有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和引领思想道德建设的双重职能。网络媒体要带头大兴网络文明之风,培育文明道德风尚。那些唯利是图,为争取网民的“眼球”,增加点击率,不惜用不健康的内容去取悦网民的网站终将遭到广大网民的唾弃。

参考文献

[1]雷跃捷:《新闻理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第6篇: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校校报 新媒体 议程设置 引导力

一、高校校报受到不断兴起的新媒体的挑战

高校校报作为党委机关报,高校主流媒体,在高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兴起,其竞争力受到挑战。主要体现在:

1、新媒体的不断兴起,分化着高校校报的读者。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网民的主体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这一网民群体占到中国网民的68.6%,超过网民总数的2/3。[1]

网民中新增的年轻群体主要是以学生为主,尤其是高校学生。近年来,各高校校园网的触角逐步深入到学生教室、图书馆、宿舍等学校基本单元,网络利用较为充分。校内的各种新闻、动态、事件,甚至是通知和文件等都能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校园网上,并且可以随时更新、修改、上传和下载,从而使网络成为了师生获取信息最为及时和方便的渠道。

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手机用户越来越多,86%以上的大学生都拥有手机,比任何阶层比例都高。而“网民中的28.9%在过去半年曾经使用手机上过网,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305万人。手机上网成为网络接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2]

当前,以博客、播客等为主的各类私人网络空间层出不穷,手机报方兴未艾,手机电视呼之欲出,这些都使得捕捉新闻、记录新闻不再是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的专利。数字技术的进步,拍照手机的问世,3G手机的产生,使得新闻事件快速传播。可见,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高校师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手段日益多元化、迅速化和便捷化。

高校校报读者群主要是校内师生,出版周期较长,现在最短的高校校报是周报,大多数为旬报和半月报,还有许多是月报,刊载的报纸大都是“明日黄花”,对高校师生失去吸引力。虽然各高校校报顺时创办了网站,也仅仅是报纸的翻版,在内容和形势上并没有适应新媒体的特点,致使受众不断流失。可见,新媒体信息传播以即时性强、传播面广的优势,不断分化着高校校报的读者群。

2、新媒体的不断兴起,给高校校报的引导力带来挑战。网络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更新,让新媒体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当前,主要是以Web2.0为技术支撑的第二代网络时代,Web2.0是一种在新的传播理念指导下的新的传播技术,其具有可以向用户端渗透,使网民具有表达、参与、聚合资源等丰富的技术手段,这使传者和受者拥有可以平等对话的权利成为可能。Web2.0的产生,促使博客、播客、维克……一夜兴起,伴随的是“那些一贯被轻视、被忽略的‘微内容’、‘微价值’、‘微力量’由于网络作用而强大的令人刮目相看……过去经典、标准、楷模的光彩不再,它们纷纷被解构、被矮化、被无厘头化了――即所谓的恶搞。”[3]

当代青年大学生追求个性化、思想多元化,要求对过去需要仰视聆听的状态转变为平视的交流。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跟进,Web3.0、Web4.0时代的网络技术将网络后台进一步向用户端转移,那个时候,资金与规模变得不再重要,“媒介的概念成为一种资讯的空间,传媒的最大介面正在被广大受众的主动传讯所覆盖,并成为受众接收讯息的基础,社会也将由此进入分众传播、窄众传播的‘个人媒体时代’。”[4]那个时候,“个人媒体”即“自媒体(受众自己利用网络技术创办私权媒体)”的兴起,传统价值,甚至于传播的价值和规则都要受到颠覆。

面对这种对传统解构性的颠覆的危险,作为高校主流媒体校报,其舆论引导力尤显重要。然而,高校校报这种舆论引导能力目前尚显不足。

二、媒介的议程设置及其作用

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在传统媒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任何一个媒体要确立自己的地位,发挥自己的作用,就必须注重“议程设置”的作用。

早在1922年,美国新闻工作者和社会评论家沃特・李普曼在其经典著作《舆论学》中就提出了:“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5]这是议程设置的基本思想和雏形。

1963年,美国政治学家伯纳德?科恩提出了一条关于媒介对于其受众产生了何种影响的重要线索:“很多时候,媒介也许在告诉人们‘怎样想’方面都不大成功,但在告诉读者去‘想什么’方面却惊人的成功。”[6][p307]这一结论中的核心元素,成为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中心思想。

但“议程设置”作为一种理论假说,首次提出概念,是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1972年,他们《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对这一理论假说的核心内容作了经典概括,即大众传媒对某些命题着重强调和这些命题在受众中受重视程度构成强烈的正比关系。这种因果关系表达出来就是,大众传播越是突出某个命题和事件,公众越注意这个命题和事件。通俗地说,就是大众传媒报道什么,受众便关注什么,大众传媒越重视什么,受众就越关注什么。这意味着,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salience)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7][p87]

可见,“议程设置功能”假说从认知层面上用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式来把他们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8][p216]或“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9]

但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与迅速发展,许多学者认为,由于网络等新媒体有着很强的互动性,受众不再受媒体控制,所以在新媒体传播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将会弱化甚至不再存在。

近年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在网络环境下不但仍然存在,而且与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首先,传统媒体议程设置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而网络议程设置则是双向的、互动的、参与的,自下而上的,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主流媒体议程设置,有时候甚至成为主流媒体议程设置的资源。其次,“网民议程设置”自发性、分散性、随意性、私人性、个性化,都是传统议程设置所不具备的;第三,其鲜明强烈的个人特征,在新颖、别致、富于想象力等方面,往往超出传统的议程设置。[10]

三、加强高校校报的舆论引导力

高校校报要提高自身竞争力,根本的就是要提高自身舆论引导能力和舆论引导水平。简言之,要把师生的目光吸引到校报上来,这就必须整合校内媒体资源,利用议程设置的功能,把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

1、高校校报要充分发挥自己权威性和公信力,整合校内媒体资源,主动设置议题。面对新形式和新特点,特别是面对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我们“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齐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11]

高校校报有着百年的历史,是高校发展的见证和历史的记录,在高校工作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报纸的出版过程有着规范的新闻采写、编辑、制版、印刷、发行等程序。故,校报在高校中拥有着有勿容置疑的权威性。

但校报周期长,时效性差。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各有着自身的优势:广播传播迅速,时效性强,渗透性好,对象广泛,群众性强,感染力强;电视有强烈的现场感,亲切感,简洁明了;网络、手机报等新媒体新闻传播快、信息量大、受众面广、互动性强。[12][p85-86,p357]

我们要从传播媒介各自优势特点出发,发挥校报在高校媒体当中的主流媒体的主导作用,要以校报为权威信息来源设置议题,统一校内媒体资源的传播口径。在学校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重要会议、重大成就、重要经验以及重大事件所形成的重大主题,开展集中的、持续的、突出的报道,以形成舆论热点和舆论强势,有效引导舆论。网络等新媒体的快捷满足了受众快速猎取信息的心理,但不能满足其对新闻事件更深层次认识的需求,因此,高校校报还要围绕学校工作的中心和重心,“善于调动新闻报道的多种表现方式,合理采用连续报道、系列报道、深度报道、现场直播等报道方式,以丰富新颖的主题宣传方式,增强主题宣传的吸引力。”[13]

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贴近学校实际、贴近校园生活、贴近广大师生”的原则,以此来扩大受众面与影响力。

2、从网络资源中搜集、整理、构建议题,使之成为影响引导师生的力量源泉。在高校媒体的多元传播中,校报要做到内容新鲜、内容为先,就必须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的潮流,运用新媒体优势占领受众群。

作为高校校报舆论引导的对象,知识层次高、思想活跃,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迁,他们心理活动和阅读体验已经发生变化,他们不再沉默,希望积极参与到舆论当中去,新媒体的产生和快速更新为他们提供了舞台,原先“沉默的大多数”希望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积极参与到各种议题的讨论中来,甚至希望能够影响新闻事件的进程。

当对某一新闻事件有不同看法时,受众总想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有的在网络公共空间上,有的在私人博客上,当引起大多数“沉默者”的共鸣时,就形成了网络公共舆论。

公共网络空间上经常会不断出现“恶搞”的声音,“‘恶搞’的本质就是去中心化,但‘去中心’并非无中心,只是表达的方式转变为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多元主张、多元审美、多元标准’等等。”[14]这符合高校校报受众群的特点。

但受众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发泄,也有很多理性的、有价值的表达和真知灼见。一般这些都是关于学校改革发展、关于师生利益、关于当前新闻热点事件的话题和内容。校报要尊重这些原创的精神,搜集、整理这些源于网络,发自于心的表达,总结分析,主动设置议题,使非主流的声音成为校报权威的话题。

在传播方式上,要改变过去灌输、说教的模式,通过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的方式,通过新闻报道的各种表现形式,增强报道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反映出这些声音,以感染受众。

校报还可以在校园公共网络空间上信息和话题,让受众从网络平台上获取信息,表达意见,拓展舆论引导的空间,并反映在最新的校报及广播、电视和网络上,通过优化报纸版面,通过广播、电视报道的先后次序,通过网络头条的设置,通过评论,通过稿件选择,形成强势舆论。

在使用议程设置时,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注释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22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7月

[2]同[1]

[3]喻国明.谈谈WebX.0的社会内涵及其行动逻辑[J].新闻与传播,2008,(3).

[4]赵曙光.数字颠覆与报业创新[J].新闻战线.2008.(2) .

[5]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6]斯坦利・巴兰 丹尼斯・戴维斯著,曹书乐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周鸿铎.应用传播学史纲[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9]转引章宇光.从“王石捐款门”事件看网络议程设置的特征[J].新闻记者,2008(10).

[10]刘畅. Web2.0时代的“网民议程设置”[J].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08,(8).

[11].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的讲话[J].人民日报.2008,(6.21四版)

[1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3]雷跃捷.把握舆论引导特点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J].新闻战线.2008,(10)

第7篇: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检察宣传;群众路线;机遇;挑战

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检察机关的宣传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检察机关必须充分了解新形势下网络宣传的复杂性,认真研究网络传播规律,在群众路线的基础上提高对检察宣传工作的应对和引导能力,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媒体的积极作用,以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提升来赢得社会和群众的理解、支持和拥护。

一、新媒体时代的宣传特点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移动电视、数字广播、手机短信以及网络通信等新媒体形式不断涌现。新媒体与报刊、广播及电视等传统媒体不同,它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光纤通信技术为基础,融合了声音、文字、视频、图像等多种信息传播手段,通过数字电视、电脑和手机等终端为人们传递信息和提供服务。

新媒体也被称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它极大改变了传统的社会舆论形成机制和传播方式,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媒体多样、宣传覆盖面广以及及时互动性强等优点,但是,相对于传统媒体,它也比较难以控制和管理。新媒体的社会舆论宣传形成机制相对便捷,并能够通过网络、数字电视、手机短信等形式实现快速传播,其传播形式也多种多样,涉及图片、视频、文字、声音等各个方面,更能够吸引群众的关注目光。同时,网络的及时和接收也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信息者和接受者的双向互动。但是,由于新媒体特别是网络信息的任意性和分散性,也使得信息的传播不利于被控制和管理。

二、新媒体时代下检察宣传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时代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网络话语多元化的时代,基于新媒体传播引发的社会舆论热点层出不穷。社会舆论是社会需要和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检察机关面对基于新媒体所引发的社会舆论环境的改变,应积极面对,发挥专业优势更好地完成检察宣传工作。检察宣传是检民沟通的重要渠道,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检察宣传和检民沟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新媒体为检察宣传工作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新媒体极大丰富了检察宣传的载体,为检民交流提供了便利,对检察宣传工作产生了许多积极有利的影响,深入提高和拓展了检察机关为民服务的实效。

1. 丰富了检察机关面向群众宣传的载体

新媒体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信息的传播形式更为多样,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网站及飞信等多种形式进行。基于网络、通信等的信息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可以实现信息的迅速、有效传播,起到更加良好的宣传效果,加之图片、视频等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信息传播形式,更容易引发群众的关注和共鸣。

2. 拓展了检察机关了解社情民意的通道

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更加便捷,民众越来越多地利用互联网来反映社情民意,提出诉求。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网民数量与日俱增,每天的信息数量不计其数,检察机关可以从这些信息中很容易就发现民众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把握检察宣传的方向和重点,使其工作开展更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取得更加良好的宣传效果。

3. 畅通了检察机关加强检民交流的渠道

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网络的便捷为检察机关和民众提供了更加畅通的交流渠道。群众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形式与检察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及时的交流与互动。检察机关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与民众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满足群众的要求和诉求,真正做到为民服务,拉近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从而在人民群众中树立更好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二)检察宣传在新媒体时代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检察机关面临更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挑战。新媒体环境具有复杂性,不容易被直接控制和管理,检察机关的检察宣传工作在新环境下面临新的难题和挑战。

1. 部分检察宣传工作者观念认识不到位

部分检察宣传工作者对新媒体的认识还存在不足,不懂得利用新媒体及时获取群众观点,解决群众难题的重要性。检察宣传工作只有做到与群众观点相统一,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收到良好的引导舆情的效果。然而,仍有检察宣传工作者没有意识到网络是传达民意、舆论疏导的重要渠道,依然运用传统的舆论宣传手段开展工作,延误了化解舆情危机的最好时机,使得新媒体对检察宣传工作的积极作用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发挥。

2. 部分检察宣传工作者方法掌握不到位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的形成机制、宣传格局、宣传手段以及社会舆论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手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参与舆论讨论的方法和途径也发生了极大改变,网络的便捷性和公开性使得社会媒体和舆论环境更加开放、透明,新媒体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检察机关宣传工作的放大镜。而有的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却忽视了新的舆论机制和舆论宣传规律,不懂得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对群众进行正确的宣传和舆论引导,最终导致对新媒体的运用失当,不能及时引导舆情,严重影响了检察机关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引发群众信任危机,使得检察机关的形象和公信力也受到极大影响。

3. 检察机关机制完善不到位

检察机关宣传工作的开展情况与相应的检察机制密切相关,然而一些基层检察院却未能形成合理、完善的工作制度,使得检民沟通机制形同虚设,因而无法起到真正为民服务的工作效果。检察机关应该致力于建立健全检察宣传和舆论引导的工作机制,把宣传工作制度、宣传责任追究、检务公开、舆情引导等一系列工作都做到位,落实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评论员机制,从各个方面入手加强其检察宣传工作,赢得良好的群众认可和口碑。

三、以践行群众路线作为检察宣传工作的主导方向

新媒体时代为检察机关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检察机关应紧随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真正发挥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新特点和新规律,以群众路线为基础,努力改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水平, 提高社会沟通能力,在舆论宣传和引导过程中不断传播正能量,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一)认清形势,深化认识,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取得群众认知

1. 深化检察宣传群众性的认识

检察宣传工作对于宣扬检察机关为民、清廉、文明的理念具有重大作用,也是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知民意、察民情的重要途径。检察机关要恪守其职,利用新媒体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和交流,真正把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做到位,深化检察宣传工作的舆论属性认识。以群众路线为基础,正确引导舆论宣传方向,真正提高检察公信力和影响力,在人民群众当中树立爱民、为民的良好形象。

2. 重视检察机关自身建设

只有具备过硬的检察队伍,加强检察机关的自身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检察机关的工作和执政能力,真正做到为群众负责、让群众满意。检察机关应时刻以群众路线为基础,切实加强和改进宣传工作。努力提升检察亲和力和公信力,建立强有力的检察宣传队伍,严格开展各项检察宣传工作,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3. 善用媒体,把握规律,通过加强检察宣传获得群众认可

新媒体是时展的产物,它的发展不能成为逃避与社会和群众沟通的借口。检察机关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所带来的积极效应,把握新媒体时代宣传和舆论传播的特点,真正让新媒体为我所用。应认清全新的媒体形式,变革传统的工作方式,切实走好群众路线,加强与群众的直接沟通和交流,把新媒体作为知民情、察民意的重要渠道,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舆论和焦点问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1)拓展宣传方式,凸显群众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时代的宣传方式多种多样。为此,检察机关要努力拓展宣传方式,牢牢把握住人民群众的需求导向。一方面,检察机关可以利用全方位、多层次、高覆盖率的新媒体广泛开展群众答疑、群众法律咨询等活动,服务于民,切实了解人民群众广泛关心和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时刻把握检察宣传工作的方向。另一方面,在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主流媒体的积极作用,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全面强化检察宣传工作的主阵地建设,掌握好舆论宣传的主风向。

(2)注重宣传内容,突出亲民性

检察机关要切实把握好检察宣传的群众性,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对其宣传内容秉承严格负责的态度,确保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同时,检察机关要改善舆论宣传方式,突出亲民性,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民群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真诚公开,提高能力,通过沟通引导赢得群众认同

1. 完善检务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检察机关要以群众路线为基础,不断加大检务公开力度,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通过不断扩大检务公开内容,创新群众监督形式,提升检察机关的公信力。要着力建设人民群众评价反馈机制,虚心接受群众监督,认真听取群众评价,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2. 规范检察人员的网络语言和行为

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难免要通过网络与群众进行沟通和交流,检察人员的身份使得其在与群众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代表的不是个人形象,而是检察机关的形象,因此规范检察人员的网络行为和语言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每一位检察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端正自身行为,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绝不能因自身行为的缺失损害检察形象,更不能随意泄露相关秘密,破坏检察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检察宣传工作创设了更加广阔的环境,检察机关需要做到趋利避害,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效应,在检察宣传工作中积极践行群众路线,更好地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和检察宣传能力,切实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加强检务公开,虚心接受群众监督。

参考文献

[1] 孙志华.论检察机关如何应对食品安全问题[J].行政与法,2011(09).

[2] 张扬.浅论涉检网络舆情的前因与应对[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07).

[3] 薛瑞汉.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网络舆论能力是时代的新要求[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2).

第8篇: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论;调查;盐城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9-75 -02

一、引言

随着手机等终端媒体的普遍使用以及网络的快速发展,自媒体时代已经快速到来。在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越来越容易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表达自己的想法,传达自身的意见。然而,大学生由于受其自身阅历、知识背景、辨别是非能力的约束以及网络舆论中存在大量非理性虚假信息和随意的感情宣泄的影响,如果对其缺乏及时引导或处置不当,大学生容易在网络上发表违法违纪的言论,甚至可能引发校园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因此,在自媒体背景下,研究大学生网络舆论现状及规律,研究影响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特征

大学校园网络舆论的载体形式多样,例如网站论坛、学校贴吧、微博、微信、QQ等,这些载体为个人观点的自由表达和传播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公共平台,随着智能化手机、电脑等广泛的使用,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媒体,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但是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网络舆论行为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阶段表现。而且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舆论主体、客体和网络媒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播、反馈互动、衍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程度地经历着浅舆论、显舆论和舆论化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

(二)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表现特点

1.调研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了盐城市5所普通高等院校的在校大学生,涉及理工类、文史类、经管类等10个专业。于2016年6月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其中有些问卷280份,问卷有效率93.3%。其中,男生162份,占57.9%,女生118份,占42.1%。

2.结果分析

由于受大学生在心理、生理及生活状态和自我角色定位等因素影响,同时,随着社会环境、价值理念的多元化,大学生群体在情感、信念、价值观等呈现特有的方式,形成具有青年大学生群体特性的网络舆论行为。

(1)大学生把互联网做为交流主要媒介,对网络舆论行为认同感高

互联网在不仅可以作为资料、数据共享平台,也逐步成为人际交流沟通、意见发表的平台,还可以作为信息传播媒介,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通过调查发现,100%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是一种交流的载体,且会经常利用各种网络平台与他人进行交流,85%的大学生表示会经常利用网络平台发表舆论,73%的认为互联网是资源丰富的数据库。

(2)网络舆论行为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

随着智能手机、电脑等广泛使用,以及互联网的全面覆盖,大学生对于借助网络进行沟通交流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不仅是由于网络的方便快捷,而且网络的无拘无束、宽松氛围、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能够为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提供良好的空间。同时,大学生群体处在思维、情感活跃的年龄阶段,他们对于社会的认知和把握也处在逐步深入、逐渐成型阶段,这样的阶段势必需要有思考、判断、分辨,直至做出是非选择,这个过程需要有合适的表达、交流的空间和机会。借助于网络平台,无论自身的观点对错与否、情感宣泄或安慰、理念主流或非主流等等都可以有表达的途径,都可以被容纳、尊重和理解。网络空间提供的宽松的空间,能推动大学生的成熟与成长。

(3)大学生网络舆论形式多样,但以理性表达为主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主要包括文学作品、随想手记、简短的感触感想等,通过发帖和跟帖等多种方式展开,其中,76%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在网络上发帖和跟帖。但大学生网络舆论以理性表达为主,抵触情绪化、不冷静的思维和行为,赞成理性的思考和行为。虽然大学生网络舆论有时存在一定的情绪化和偏激、过激的行为,但是从总体上看,理性的声音仍是占大部分,即使会出现一些情绪化或者明显偏激、过激的言论帖子,在跟帖中的理性反思、自省也会帮助其改正一些不当言论。根据调查数据得出,有占65%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世界的言论同样需要负责任,需要网络道德的约束”,仅有10.5%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世界言论不需要负责任”。82%的受调查者表示,“在网上能够做到自律”,仅有6%的人觉得“在网络世界无需自律”。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大学生所接受的良好教育以及形成的对于文化素养、学识才干的尊重,使得他们在表达意见、态度、情感时,基本上可以做到以理性表达为主。

三、影响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机制

学校中的主流话语有时是由于少部分学生制造的校园网络舆论,对大多数大学生产生影响,在其影响机制上,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网络舆论话题前置化

在校园网络上,学校论坛、贴吧的话题已经成为大学生关注校园时事热点,并且论坛、贴吧成为大学了解各方针对事件的意见、想法的主要途径,通过将舆论话题提前设置,达到引起学生注意,并以此来引导大学生舆论范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网络舆论出现“沉默的螺旋”现象

“沉默的螺旋”是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提出的,说的是“占支配地位的或日益得到支持的意见就会更得势:看到这些趋势并相应地改变自己的观点的个人越多,那么一派就显得更占优势,另一派则更是每况愈下。这样,一方表述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在校园网络舆论中,一些事件,最早出现消息传播和舆论的讨论、话题,就成为他人了解事件的基础。同时,其他与之持相同观点的人也会随之发帖跟帖,随着帖子数量的增加,这些相似意见就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形成强势声音,而其他网络用户由于从众心理则容易把这些意见当做“多数”或者“优势”意见进行认知,其他人即使持不同意见也不会轻易发表。

3.舆论的放大机制

网络就像放大镜,把现实生活中一些微小事件或是大学生思想的最新动态,进行放大,变成网络舆论的焦点内容,都会在校园网络上得到广泛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4.网络舆论的强化机制

对于一些消极,甚至极端的观点,校园网络舆论会产生强化作用,不能够为实际问题的处理提供有利的帮助,而且,评论性观点具有扩散效应,少数网络活跃者群体,热衷于发表意见,并有针对的开展交流,形成“主流观点”,从而制造校园舆论。

(二)社会环境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60%以上的同学认为“对浏览网络上信息的作战不了解”。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同学将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来源,由于无法通过电视、报纸等获取信息,大学生主要是通过网络来获取社会最新发生的大事,同时,他们也会阅读、关注在网络中传播的言论。信息传播的全覆盖是网络开放性的最显著特点,但是信息来源却难以查明,由于这一“短板”,致使不法分子利用不真实的图片与文字破坏网络的和谐与民族的团结,危害着国家和社会,误导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而且也会给学校的舆论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

随着网络舆论的兴起,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更容易近距离接触到社会现实,为大学生了解、认识、参与到社会实际中提供了平台,因此,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对校园网络舆论产生一定的影响。网络舆论能够促使大学生自我认知,角色定位,引导其积极寻求自我意义。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扭转了个人与社会在传播领域里的传统关系,甚至对个人在自己赖以生存的整个社会中的角色、地位、作用都产生了重大的作用。通过网络舆论,大学生能够便捷了解其他各方观点,掌握社会思想偏向,促使其与社会的接轨,促发学生自觉的角色认知,同时,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会影响校园网络舆论的发展导向。

四、结论

通过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受大学生观念因素、校园网络舆论引导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制约,而且网络的消息即时性、真实性、网络监管性等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但是,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对发展新媒体舆论功能又起着推动作用。所以,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舆论教育引导工作,也需要社会各方共同配合,这样才能有效、安全地提高大学生网络舆论的辨识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2006,(03):32-33.

[2]李国芳,翟周,植秀成.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现状调查及分析――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J].出国与就业,2010,(07):44.

[3]秦枫.高职院校网络舆论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引导策略[J].空中英语教室(社会科学版),2010,(11):185.

第9篇: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话语权;BBS;博客;微博

互联网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到二十一世纪普及,已经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7月15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10年6月,网民数已增至4.2亿人,1可以看出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型传播方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在这样一个泛话语权的背景下,如何引导话语权的充分和正确行使,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注意。

1信息网络传播话语权概念

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通俗地理解,话语权即是自我表达的权利,同时应当保证拥有一种说话有效的社会环境和机制,人们不但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还应该让别人倾听自己的意见,从而保证话语表达的效果和力量。[1]网络时代的话语权,不仅表现为在网络中拥有说话的权利,更为重要的是构建一种保障网络话语表达效果和力量的话语环境和机制,这样才是完全的网络传播话语权。

在网络的世界里,话语权不再紧紧掌握在高度组织化的媒介组织手中,而是分散到每一个公众。本文将主要分析BBS与博客、微博这两种目前比较流行的信息网络传播形式。

2  BBS

2.1  BBS的定义

BBS(Bulletin Board System)又称“电子布告栏系统”或‘电子公告牌系统”,是有许多人参与的网络论坛系统,是网络用户用来交换信息的场所,其最重要的功能是作为用户发表观点的论坛,形成了“观点的自由市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舆论互动。

2.2  BBS中话语权行使的现状

网络BBS的兴起改变了传统形态舆论互动中大众的弱势状态,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放大自己的声音,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受众能随时对接受到的信息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短时间内呈现出对于某一事件的众多意见的集纳形态。作为一种新兴的舆论载体,BBS体现了舆论自下而上的色彩。有学者归纳BBS具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新闻的集散地,二是观点的集散地,三是民声集散地”。用“四面来风,八方来雨”来形容论坛的热闹景象或许最为贴切。BBS这类网络功能,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某种“话语权”。

2.2.1 匿名性引发的分散性和多元化

匿名性是BBS舆论传播区别于其他传播最主要的特点,也是其本质特征。在BBS舆论空间里,舆论主体的ID是虚拟的,其他人并不了解其真实身份,如现实生活中他的职业、性别、社会地位等等。在网络BBS中,一个人同时拥有一个ID身份,也可以拥有多个ID身份。目前我国的论坛注册无需身份证登记,任何人进入论坛中可以虚造自己的身份资料。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网民""聚""在BBS中对某一问题畅谈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不必担心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的差异。舆论主体的匿名性使得舆论客体范围无所不及,从日常生活的各种现象到政治、经济各个层面话题。网络BBS论坛好像欧洲中世纪的咖啡馆和沙龙,好像中国古代的茶舍和酒楼,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传播信息,观点,展开讨论。强大的互动性使它吸引了无数的网友积极参与,并由此造就了在重大问题上迅速形成舆论的能力。在BBS中,网民""聚""在一起所关注的主题各种各样,即使对同一主题,也都各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由此造成舆论的分散性和多元化。网民身份的隐匿性使其没有道德的束缚,也无需承担法律上的责任,不受现实条件约束,因此讨论无所顾忌,表达了网民自己真实的想法,并因此引起强烈的争论。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匿名性是一把“双刃剑”,给舆论的调控带来了难度,因为虚拟的背后是复杂多元的社会人群,其发表的言论也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其中既有理性中肯的意见,也有大量的不负责任的情绪宣泄,还有许多没什么实际意义的话语。

2.2.2 平等性导致其内容的广泛性

登陆BBS站的用户在言论、权限上是平等的,因此参与BBS的人很多,话题广泛,内容或是有趣或是当前热门话题。人们将BBS当成交流思想、互相学习、平衡心理的重要场所。

网民可以通过BBS参与议程设置,只要该议题有重要意义,能引起他人的注意,就会首先在网络上形成舆论,进而波及到其他领域。与网络新闻不同,BBS不仅提供新闻还提供讨论新闻的平台。一则新闻在论坛中被网民反复讨论后,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吸引传统媒体的目光,在社会上产生更大的影响。网民在得知新闻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看法,迫切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

2.2.3 简单操作性满足网民深入、全面沟通的需要

BBS的简单操作性,使得网民可以比较方便的进入论坛。对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在论坛中与他人进行讨论。网民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解决的的事情可以通过BBS来请求他人的帮助。有些人阅历丰富能为他人提出有效的建议。该论坛要求问题发起者从诸多答案中选择最合理的一个作为该问题的最佳答案,并对答案提供者相应的奖励(例如增加积分、提高等级),从而刺激浏览者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BBS的参与者达到双赢。[2]

2.2.4 草根话语权促进民间维权

在过去发生的几乎所有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广大网民能够通过新闻跟贴、论坛上贴等方式在网上迅速形成舆论,成为当今民意表达最汹涌的场所,这一点已成为不争事实。如日本非法扣押我国船员等,都有规模庞大或相当数量的网民以不同方式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其中不少是将焦点聚集在不公正的个案上,进行了一场接一场的民间维权。草根话语权时代的来临,为公众发表言论、表达意见、释放情绪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通道,使得网络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来临,且比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更猛烈,更尖锐。

3博客以及微博

3.1 博客和微博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