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初的经济政策范文

汉初的经济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初的经济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汉初的经济政策范文

1韩国贸易政策的演变综述

1.150年代的进口替代内向型战略

这一时期,韩国的贸易基本上是对美国的双边贸易,主要实行的是以高关税壁垒和严格的进口限额而实现非耐用消费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策略。该策略在当时具有明显的保护性色彩。这样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产业的发展,内向型的进口替代策略虽然使得国内一些企业获得了保护,但这些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等严重依赖外国企业,国内购买力低下,出口不振最终导致进口大量增加,赤字扩大。因此,进口替代内向型的经济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造成了很多经济问题。为了改善当时的经济状况,60年代初特别是朴正熙军人政府上台始,韩国经济政策经历了进口替代内向型经济到出口导向外向型经济政策的转变。

1.260年代至今的出口导向外向型政策

1.2.1朴正熙时期的贸易政策(1961~1979年):出口增长第一的理念朴正熙时期,制订了四个五年计划。针对韩国60年代初的经济现状,确立了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方针。以下根据韩国加入关贸总协定为分水岭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描述:①1961~1967年入关前的贸易政策。这一时期主要是韩国实施第一、二个五年计划的阶段,韩国正式确立了“贸易立国”、“经济增长第一”、“输出立国”的策略,其实质就是发展“出口导向型”外贸发展策略。②1967年入关至1979年的贸易政策。入关之前,韩国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致力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入关之后,在坚持贸易立国的基础上,最突出的特点在于第三个五年计划中关于大力发展重化工业的策略,也预示着韩国要经历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变。

1.2.2全斗焕时期的贸易政策(1980~1988年):大力改善出口结构由于韩国一味的追求出口高增长,经济的发展已经趋于畸形。主要表现为经济基础薄弱,资本、技术、原材料及中间产品严重依赖国外;侧重于发展出口加工区、重化工业导致国内经济比例失调,国内市场萎缩等等。政局的不稳、经济的恶化是的韩国急于寻求经济发展的转机。全斗焕总统时期,注重改善出口结构,不再一味追求出口贸易额的单一增长,逐步转变为以民间为主导、鼓励市场竞争机制,力争实现经济的稳定化、效率化和开放化。这一时期,逐步改变出口商品结构,实现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变。这一阶段,出口贸易额继续增长,1981年出口贸易额为212.5亿美元,进口为261.3亿美元;而到了1986年出口贸易增长到了347.1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315.8亿,并首次实现了贸易顺差。

1.2.3卢泰愚时期及以后的贸易政策(1989年至今):政府主导性相对弱化90年代初,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国际市场竞争惨烈、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资本利率提高、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上升等因素存在,韩国出现了明显的经济下滑。表现在贸易上是连续出现贸易黑字。为改变这种状况,韩国主要是继续强调出口贸易,但是重点转为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进口自由化范围,改善国际收支。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出口商品逐步由资本密集型转型为技术密集型产品。2008年韩国出口额达422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3.6%,进口为4533亿美元,是世界第11大贸易国。

2韩国贸易政策演变特点及原因探析

综上所述,韩国贸易政策的演变大致可以概括为进口替代时期,出口增长立国时期,进口自由化时期和出口创汇时期四个阶段。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国家制定并实施贸易政策的目的是能够极大的获得贸易利,增加本国经济福利,改善贸易收支。事实证明,韩国在各个阶段所实行的贸易政策效果是明显的,在一定时期是有效的。韩国每一阶段贸易政策的演变的背后都隐藏着理论的和现实的根据和原由。

2.1出口立国阶段———出口贸易额增长

朴正熙总统上任之后,韩国确定了出口导向经济模式。50年代是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美国对国内劳动密集型进口市场是开放的,并且这一时期美国采取的是牺牲部分经济利益的政策。韩国主要利用西方国家不断转移本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国际市场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量增强的机遇,主动实施出口导向发展战略。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说“,汉江奇迹”的成功与美国这一时期倡导的贸易秩序有很大关系。我们可以看出,此时韩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部分出口到美国市场。因此,特定的国际经济关系和韩国适时抓住机遇造就了韩国出口导向经济发展的成功。另外,在出口导向发展初期,韩国经济基础薄弱,进口仍然受到严格限制。

2.2出口富国阶段———出口导向工业化

70年代以后,美、日等发达国家处于黄金发展阶段末期。此时,日本处于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的重要时期,欧盟自由化程度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东亚其他国家经济得到发展,更为廉价的劳动力和优惠的引资政策给韩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输出构成压力。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大力出口加工工业,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输往美国,而美国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市场规模有限,韩国就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轻工业产品出口规模增长潜力减弱。韩国单纯依靠出口的增长模式受到了极大地制约,表现在韩国在90年代初期,国际贸易收支严重恶化,贸易赤字加大。因此,单纯依靠出口增长的模式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了。

2.3出口强国阶段———政府主导弱化阶段

第2篇:汉初的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俄语;汉语;经济术语;术语泛化;语言变化

经济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生活的变化,在语言中有着突出的反映。泛化后的经济术语既能反映社会的商业化、经济化程度,也能反映人们对经济事物的认识方式,因此俄汉经济术语泛化现象的对比研究具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术语与术语泛化的相关概念

关于术语(термин)定义,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本文对术语的界定采用格里尼奥夫的定义:“术语是某种语言中专门指称某一专业知识及活动领域中一般理论概念的词汇单位。”

本文将术语泛化界定为某一学科的专门用语脱离该学科而用于非专业语境中。当人们在非专业语言情景中为了表达日常概念使用术语时,术语就产生了新的非专业意义,从而产生新的搭配潜能。

2俄汉语中经济术语的泛化现象

俄语和汉语中,经济术语泛化在盗俊⒂镆宓确矫婕扔邢嗤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本文将对比分析俄汉语中一些典型的经济术语泛化的现象。

2.1俄语中经济术语泛化例释

在俄语中,经济词汇、术语的变化是和“私有化”及“市场经济”这两个概念密不可分的。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开始全面实行资本主义,推行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导致俄语经济词汇系统发生重大变化。

例句:В последнее время психологи любому более―менее проблемному ребёнку ставят диагноз―дефицит внимания.(译:最近,心理学家们对有或多或少问题的孩子们进行诊断――注意力缺乏。)

дефицит(来源于拉丁语deficit),作为经济术语义为“赤字,亏空;(原料、材料、资金投入等)缺乏,不足;(商品)脱销”,如:финансовый дефицит(财政赤字),дефицит в товарах(商品脱销)。随着人们的不断使用,原始词汇核心义素得到概括,可用于各种语体、各种语境中。如дефицит внимания(注意力缺乏)。

2.2汉语中经济术语的泛化现象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巨大变迁不仅催生了众多的经济新词语,同时,经济术语的使用也日趋大众化。在新的语境中,泛化后的经济术语突破了固有术语的语义搭配。

例1:被套牢于婚姻坟墓的人们,也是不停的责怪对方,从不想想自己有什么错。(丁学网2009/11/13)

“套牢”在股票领域指投资人进行交易时可能遇到的一种风险。在日常生活中“套牢”一词的概念与生活中由于选择对象不慎而无可奈何地凑合着的婚姻状况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人们往往借助于对股票术语中“套牢”的理解来含蓄表达生活中的这一类婚姻状况。

例2:宁等“绩优股”,别碰已婚男。(搜狐网2012/03/07)

所谓“潜力股”就是指在未来一段时期存在上涨潜力的股票或具有潜在投资预期的股票。泛化后可以称某人为具有潜力的发展空间。“绩优股”在股票领域是指“过去几年业绩和盈余较佳,展望未来几年仍可看好,只是不会再有高度成长的可能的股票,该股票远景尚佳,投资报酬率也能维持一定的高水平”。产生泛化意义后表示“优秀的,各方面都不错的对象”。类似用法还有:原始股、垃圾股、高价股、普通股等等。

3经济术语泛化的原因

从语言系统本身看,语言具有交际的不自足性,这就决定了语言自身必须经常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以达到动态平衡。从语言外部因素来看,经济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重要领域,所以容易扩大词义,发生泛化;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为经济术语对普通词汇的渗透创设了有利的条件;人们的摹仿心理及对信、达、雅追求的社会心态使泛化的经济用语使用频率激增。

4结语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文化基础上会发展出不同的术语使用倾向。俄汉经济术语的泛化也是在中俄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孕育而生的。俄汉语中经济词汇系统发生的重大变化主要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开始。苏联解体后市场经济政策的推行使得俄语经济词汇系统发生变化,俄语经济术语泛化表现很突出。同样,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也极大促进了汉语中经济术语的泛化。俄语和汉语经济术语泛化所涉及的领域和使用范围都比较广泛。

词汇对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最为敏感,它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和语言处于共变之中,这种共变导致语言变化,导致术语泛化。新时期术语向普通词汇的渗透极大地丰富了现代语言,为人们的交际起了极大的便利作用。研究俄汉经济术语泛化对于研究语言变化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是一项值得关注的研究话题。

参考文献:

[1]Акинин Ю.В.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термины как компонент комп-етентности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ный аспект[J].Филология,2010.

第3篇:汉初的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 全民创业 创业环境 PEST模型

2008年初,武汉市第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原武汉市市长阮成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全民创业”,吹响了武汉市全民创业的号角。此后,武汉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文件,力图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推动全民创业。然而,武汉市的全民创业在目前仍属于起步阶段,仅靠政府提供创业咨询,建立创业基地和设立专业孵化器并不能解决创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对创业者进行一个调查,以求更加准确地掌握武汉市创业活动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准确地评估武汉市的创业环境。

一、调查的对象与研究方法

首先我们面访了一家创业型孵化器,以了解武汉创业环境的一般情况;随后我们选取了120家包括开发区内的中小企业和市内(如户部巷、汉正街、光谷步行街内)的小商贩作为调查对象,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研究,得到102份有效问卷。

本文的研究方法采用PEST模型,它是从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这四大类外部环境因素对行业和企业所处的创业环境进行分析。此模型可以针对各个不同的区域、行业和企业选出有针对性的指标进行研究,所以可以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且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得出的结果也更加客观。

二、武汉市创业环境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1、政治法律环境

(1)进一步改善政治法律环境。数据显示:认为创业政治法律环境“一般”的创业者占57%,认为“比较好”的占19%,认为“比较差”的占17%,甚至还有7%的创业者认为“非常差”。其中,选择政治法律环境“一般”的创业者表示并没有感受到政府政策的优惠,可见,大部分还觉得政治法律环境不是很好,政府在改善政治法律环境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

(2)加大政府创业政策扶持力度。调查结果显示:只有7.8%的创业者觉得获得政府政策扶持的程度“较易”;61.2%的创业者认为“一般”,27.2%的创业者认为“较难”,还有3.9%认为“非常难”的创业者。可见还有相当一部分创业者认为很难获得政府扶持。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由于小商贩与开发区中的中小企业在诸如规模、所在行业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创业过程中两者亦有很多的不同之处。相较于小商贩而言,开发区中的中小企业与政府来往更多,高度关注并积极争取政府所颁布的各种优惠政策,所以其发展受到政府诸多政策的扶持。从政府方面来说,目前关于创业的扶持政策也主要集中在开发区创办企业方面,没有惠及其他类型的创业活动,因而一般的小商贩难以获得政府的扶持。

(3)针对性的给与政府支持。小商贩和中小企业对政府支持项目的需求分别为:投资税费减免(51.2%和27.2%);企业管理培训(12.8%和38.0%);开发区等规模化平台建设(7.2%和22.4%);技术辅导(5.6%和2.4%);中介技术服务(7.2%和5.2%);其他投资支持(16.0%和4.8%)。

从以上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在各类政府支持项目上,小商贩和中小企业各有所需,这也说明了政府应分门别类,出台不同的政策扶持,可以更有效地推动不同类型创业者的创业活动。

(4)进一步下调相关税费。调查结果显示:高达50.5%的创业者觉得税收“合理”,而30.7%认为税收负担“较重”,有15.8%认为“非常重”,仅有3.0%的创业者认为税收负担“较轻”。这说明认为税收负担“合理”和“重”的创业者几乎各占一半,现行的税收政策虽然没有将近半数的创业者造成很大负担,但仍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通过与创业者进行交流获知,虽然税收并未给他们造成较大的负担,但是诸如水电费、物业管理费等费用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负担。调查发现,同一个商业区的不同地段的水电费是不同的,且费用的高低并不与店面的好坏成正比;另外,创业区的卫生、交通和防疫等工作没有做到位,相关部门应加强管理。

2、经济环境

(1)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环境。近年来,武汉市的经济飞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得到不断增强,经济环境越来越有利于创业。通过这次调研得出:高达52.0%的创业者认为武汉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好”;3.2%的创业者觉得是“非常好”;25.5%的创业者认为“一般”;11.8%创业者认为“不太好”;只有2.0%创业者认为“非常不好”,另外还有4.9%的创业者表示“不知道”。

在调研中也了解到,认为经济环境“比较好”或“非常好”的创业者并不意味着在创业过程中没遇到经济环境方面的障碍,他们的创业活动还是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融资环境、有形基础设施、中介组织等都对创业活动有一定的影响。

第4篇:汉初的经济政策范文

【关  键  词】经济法/市场竞争规制/国家宏观调

在经济法作为独立部门法出现以前,调整国家经济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早已有之。但是,将“公正原则应用于政治经济学……(并成为)相互关系条例”且“作为政治法和民法之补充和必然结果的(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经济法”,(注:转引自[法]阿勒克西·雅克曼、居伊·施朗斯:《经济法》,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页。)按照大多数经济法学者的共识,则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典型代表是美国和德国经济法的兴起。(注:参见漆多俊:《经济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所以,本文从19世纪末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经济发展趋势入手,力图把握经济法的基本性格,希冀对西方国家经济职能的转变在经济法制上给予新诠释,最终期盼对我国经济法制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启示。

一、经济法的产生与形成:市场机制的缺陷与国家职能的补位

——市场竞争规制(法)与国家宏观调控(法)并行

经济法产生并形成部门法有其深厚的社会经济根源。18世纪至19世纪末,是西方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理论盛行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指出,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各个人在追求私利的无形之中却促进了社会整体利益的扩大。所以,对社会经济愈少干预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政府只需要为市场提供最必要的经济服务。19世纪后半期,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产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高度发展与生产的社会化进程,加剧了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日益社会化的矛盾,引发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各产业部门的经济组织纷纷结合成立卡特尔、托拉斯及康采恩等垄断组织,谋求垄断利润,背离价值规律,社会经济自身固有的调节机制失灵,越来越需要另外一种机制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凯恩斯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理论应运而生,并立即被西方各国奉为宝典,“有形之手”即国家调节作为弥补“无形之手”即市场调节之缺陷的社会经济调节机制便呼之欲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家调节地位之确立,标志着现代国家职能的演变和国家经济职能的发达。(注:参见漆多俊:《经济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40页。)国家调节在不同国家及不同阶段其表现形式大不相同,概括来说有两种基本形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调节表现为反独占与规制;以德国为代表的国家调节在二战前主要为加强宏观调控,一定程度上抵制自由竞争甚至是扶持和鼓励垄断倾向。因国家经济调节活动之需而制定的法律,既不是单纯的私法,又不属单纯的公法,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其根本价值的公私兼融的新型法律规范,20世纪20年代以来,人们称之为经济法。在美国,这种维持市场自由竞争体制,保护个人契约与经营自由的反垄断的市场竞争规制法遂应时而生;而在德国和日本,也同时出现了强调国家权力扶持垄断以对经济进行统制之特性的国家经济统制法。由此可见,因国家调节的方式不同,导致经济法一经产生便具有两种互相对立的基本性格;并且这一对基本性格在不同国家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上有消有长,甚至在同一个国家的同一时期两类经济法律并行不悖,充分体现了国家经济政策与法制发展的适时性。

第5篇:汉初的经济政策范文

邹牧(华富基金副总经理):制度缺陷:当我们国人指责国内相关制度缺陷时,一般都同时赞美国外相关制度,最近国外的国民也在指责本国相关制度的缺陷,当然制度缺陷的程度和情况不可比;当经济学家顶礼膜拜市场经济时,出现经济危机,当人们转而追寻制度经济时,又出现经济通胀;制度缺陷是永恒的,制度是人制定的,人是有缺陷的!(省略/2055842124)

华生(燕京华侨大学校长):放开民间金融是方向但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民企的民生银行、深发展肥了大佬,未见去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银行金融都是玩别人的钱,放开来搞,民间银行揽存倒闭储户自认倒霉?中国的老百姓恐怕不答应。存款要保险银行就要有管制,这又与放开相矛盾。中国不缺喊口号的人,而是缺沉下来研究可行制度的人。(省略/1223237202)

康晓阳(天马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学会沽空,你就不会天天幻想股市上涨,观察市场也就相对客观。投资从买开始,但结果往往取决于卖。滑雪如果不能急停,你就害怕速度,不敢挑战。就像学习驾车,你先要记住的是刹车而不是油门。股市中会卖的才算师傅。不善于卖,买就不大胆甚至茫然。卖为沽的前提,不会沽空的投资,是不完整的投资。(省略/2055428635)

连平(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提高通胀容忍度?难道要百姓去承受比近五年更高的物价上涨吗?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输入因素等影响,未来几年物价上涨压力可能会比本世纪初要高些,为此每年物价控制目标可随实际情况调整,但政府仍应从货币、供求和流通等各方面采取强有力措施控制物价涨幅,而不应该要求百姓提高通胀容忍度来适应。(省略/2096408413)

滕泰(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为什么经济周期越来越短] 有人问今年通胀,明年会不会通缩。我们预测明年6月CPI就会到3%以下,明年9月份后到2%以下。剔除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因素,明年肯定有总需求不足问题和硬着陆风险。经济政策频繁调整,一会儿踩油门,一会儿踩刹车,且每次都踩过头,结果周期就越来越短,波动幅度越来越大。(省略/tengtaimszq)

第6篇:汉初的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 发展经济学 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是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一、早期萌芽

经济发展思想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早期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创始人威廉·配第提出的从事农业的人数伴随着经济的增长比起从事工业的人数会相对的减少的“配第-克拉克命题”。亚当斯密对社会财富和产出的严格界定和针对性的提出经济增长的前景等,这些都可以视作发展经济学发展的肇始。

二、奠基、发展与兴起

虽然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了200多年,但是发展经济学真正受重视却是二战以后。1948年对于发展经济学来说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哈罗德和多马提出将短期的、静态的凯恩斯经济周期学说长期化、动态化为经济增长模式,被人们认为开当代经济发展理论的先河,是发展经济学的第一个里程碑。

三、演变阶段

自上个世纪40年代以来,就主流发展演变阶段来说,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惟资本化、惟计划化和惟工业化。在这一阶段,发展中国家发现发达国家拥有的最大共同点是普遍实现了工业化,因此众多发展中国家将实现工业化作为提高商品劳务生产水平、改变在国际分工贸易中不利地位、提高国民收入水平的必由之路。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因为上一阶段极力推行工业化,忽视农业发展导致在这一时期部分负面效应显现。上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决策者将全部身心倾注于工业化的问题,所以“绝对贫困”问题未受到重视。这一阶段,“人类的基本需要”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这一看法被广泛接受。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伴随着美国里根政府的上台和英国撒切尔夫人为代表的保守势力执掌政府,新古典主义和倡导自由市场经济力量的经济理论政策又重新被提倡。在这种背景下,前一阶段的经济发展问题可以归咎于不完善的市场结构和不当的价格政策,过于活跃的政府干预和死板的计划经济政策等。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伴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当今世界日益全球化,生产力极大地提高。然而,发展中国家虽然纵向相比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可是横向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差距反而是越拉越大,在高新技术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

第五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在这一阶段,又出现了对上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政策的反思和修正,以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为指导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改革和发展中遭受严重失败而使得新自由主义备受质疑。

四、体系形成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苏联解体这一标志着市场经济完胜的事件,发展经济学遭受了近20年的悲观论调。然而,经济问题的出现总是促使经济学家去探寻问题的解决之道。在这一阶段,发展经济学的外部环境以及学术领域发生了以下几个变化:

首先,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的态度和看法发生了改变。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后,人们开始反思在以前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传统的将经济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志,人们进行了彻底的反思和评判。这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同时也要不损害后代人发展的能力。这种发展是建立在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持续能力的基础上,旨在追求长期永续的发展。

其次,新制度经济学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人们原有的发展观中极度强调市场经济的作用,不顾一切追求高的经济发展速度。然而事与愿违,那些片面追求高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末也遭遇了经济发展停滞或不尽理想的境地。这时,部分经济学家提出鉴于经济的外部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经济中不光存在着政府失灵、计划失灵的问题,同样还会出现市场失灵的问题。以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强调一切依靠市场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中的制度实际上包括一系列制度规则、规则发挥作用时的特

点,以及在执行过程中人们相互作用的行为规范。

再次,内生增长理论在发展经济学中的应用。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正是有这些新理论的指导,广大发展中国家又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与方法。这些新理论在发展经济学中的运用,标志着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成熟。纵观整个发展经济经济学发展史会发现,在发展经济学成熟后期,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发展经济学看作是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的应用。

如今无论是理论发展,还是分析方法,发展经济学都有着进步和发展。理论方面如竞争性均衡的经济增长理论,新贸易理论等;应用方法和分析技术方面,如均衡方法、经济计算和平衡分析及实证研究等。发展经济学至此已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学科,同时也变成了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进行指导和研究的科学。

参考文献: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6-7.

第7篇:汉初的经济政策范文

肖汉平,现任中投证券研究所煤炭行业资深分析师,经济学博士,4年煤炭行业研究经历。是业内首先提出对煤炭进行价值重估的分析师,曾率先发掘西山煤电、开滦股份、金牛能源、恒源煤电等个股投资机会。于2008年10月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最佳行业分析师”。

大盘至反弹以来,最高已经超过40%。其中表现最好的当属此前跌幅巨大的部分周期性行业,如有色金属、化工、交通运输等。而同属于周期性行业的焦煤却波澜不惊。焦化行业指数也明显落后于大盘。

如果市场是对的,那么焦炭行业究竟有多糟糕?

肖汉平,现任中投证券研究所煤炭行业资深分析师,经济学博士,4年煤炭行业研究经历。是业内首先提出对煤炭进行价值重估的分析师,曾率先发掘西山煤电、开滦股份、金牛能源、恒源煤电等个股投资机会。于2008年10月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最佳行业分析师”。

但与此前一贯看空的观点不同,肖汉平指出,从近三个月钢铁价格走势来看,我国钢铁价格出现明显回升,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钢铁行业正逐步走出行业低谷。他认为,下游的复苏,将为上游的焦炭提供了一个发展的良机。而随着上周媒体报道的钢铁行业振兴计划细则的出台,焦炭行业有望在今年二季度进入景气上升通道。

行业处于景气谷底

受全球金融危机加剧,西方主要国家面临经济衰退的影响,部分行业面临困境,钢铁、机械、轻工等产品出口量大幅减少,如,钢铁行业08年四季度出口订单下降50%左右,从而加剧了焦炭需求的下降。而从目前国内焦炭生产能力看,国内焦炭行业处于严重过剩状态,生产能力利用率严重不足。

08年上半年焦炭市场价格在需求及煤价带动下,从年初的1700-1800元/吨的水平,经过几次涨价后,在6、7月份大涨到3200-3300元/吨的水平,涨幅达到80%;随后,全球及国内钢材市场转入疲软态势,价格大跌,钢厂纷纷停产或减产,焦炭市场一改资源紧缺的局面,库存量明显增加,钢厂采购不积极,厂家出货困难,各地焦化企业纷纷采取大量的限产保价措施,但各地焦炭价格在9月份之后继续大幅下降;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价格暴跌了将近2000元。

08年以来,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国内焦化行业大起大落的一年,焦炭产品价格在上半年快速上涨,下半年由于全球及中国经济增长明显放慢,下游钢材需求大幅度减弱,全球及中国各大钢铁企业纷纷减产,对炼钢原料的需求也逐步萎缩,国内和国际市场焦炭需求快速下滑,焦炭产品价格则快速下跌,经历了典型的倒U型走势。

受下游钢铁行业产量快速回落,下游行业需求不足影响,焦化产品价格在08年下半年快速下降,企业开工率严重

不足,行业盈利在下半内快速下降,四季度行业处于全面亏损状态。

政策推动行业景气回升

08年10月份开始,中央政府陆续出台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如降息、减税、扩大政府直接投资、制订产业振兴计划等,这些政策已经初步取得成效,08年12月和09年1月份经济已经出现见底回升迹象,钢铁行业景气回升较为明显,钢铁行业景气回升将拉动焦化行业景气回升。

此外,肖汉平认为,目前仍然有部分积极因素值得大家关注。如09年1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5.3%,比上月上升4.1个百分点。1月生产指数上月上升6.1个百分点,达到45.5%。20个行业中,烟草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饮料制造业、食品加工及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6个行业高于50%。

根据肖汉平分析,在计划推出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已经陆续推出钢铁、汽车、纺织、装备制造、船舶制造业振兴规划、轻工业、石化等七大行业,其中,酝酿振兴规划缘于九大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经济总量看,07年九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占GDP的比重三分之一。其中,涉及钢铁产品消费的行业有三个,汽车、装备制造、船舶制造业。对此,肖汉平认为,后期行业盈利前景将取决于下游钢铁行业需求、钢材产品价格和上游炼焦煤价格水平。预期随着国家“保8%经济增长”为核心的4万亿投资项目陆续落实和实施和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的推出,中国经济有望逐渐走出谷底,钢铁产品需求有望继续保持环比上升态势,从而拉动焦炭产品需求,提高行业产能利用率,预计二季度焦化行业将步入景气上升通道。

二季度行业或将进入景气上升通道

那么焦炭行业何时能能走出困境?

对此,肖汉平认为,下游钢铁的复苏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传导,因此他乐观预计,大约在第二季度行业会迎来拐点,步入上升通道。

从上游原料来看,炼焦煤价格相对稳定。国内的炼焦煤综合起来也已经供过于求,价格也呈现出大涨大跌的态势。炼焦煤价格也有前期2000多元/吨跌到1000元/吨水平,进入12月份,国内炼焦煤价格趋于稳定,09年1月出现小幅度上升,目前国内炼焦煤价格基本在1200元/吨上下。

从09年国内市场炼焦煤供求关系看,肖汉平认为,虽然生产能力没有明显增长,甚至由于部分炼焦煤品种转产电煤,炼焦煤供给可能下降,但由于09年全球钢铁行业难以出现增长,国际市场炼焦煤供给偏松,因此,如果没有政策成本的增加,预期09年国内炼焦煤价格可望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出现大幅度波动。

再来分析其下游需求。虽然国内钢材市场综合指数在08年11月中旬创101.49之后,到09年2月初已经连续9周出现小幅回升。但肖汉平认为,目前钢材市场需求仍然未能有效放大,库存出现上升,短期价格将维持震荡走势。同时他还指出,后期钢材价格能否有效回升取决于国内投资项目开工进展情况,但可以判断目前钢材价格应该是在底部区域。

在目前价格水平上,部分产能利用率较高的焦炭企业已经处于微利状态。后期焦化行业盈利状况能否继续上升主要取决于下游钢铁行业产量的上升和产品价格上涨。目前焦化行业仍然处于景气谷底状态,产品价格虽然有所回升,但行业开工率严重不足,行业大部分企业处于微利状态。肖汉平认为,行业要真正实现好转,预计要在今年第二季度。

看好煤焦化一体化公司

第8篇:汉初的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经济结构;高赤字;高福利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1-0004-02

2009年10月初,正当全球经济艰难地摆脱美国次贷危机的最初冲击,步履蹒跚地开始缓慢复苏之际,希腊政府突然宣布,预计该国政府2009年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GDP的比例将分别达到12.7%和113%,远远超出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一向以事后推波助澜为能事的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即标普、穆迪和惠誉,立即相继调低了希腊的信用评级,希腊债务危机正式拉开帷幕。至2010年以来,占欧元区GDP总额仅6.3%的欧元区三国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被推向全球金融市场的风口浪尖,纷纷被迫接受外部救助。从爆发蔓延到升级,欧债危机正朝着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发展着,那么究竟是什么充当了这场漩涡的背后幕后黑手。

一、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欧元区经济政策结构不平衡

欧元区现阶段实行的是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欧元运作和共同货币政策的执行,标志着欧洲一体化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然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常年的不对称性使得各项矛盾和问题得以积累,在短时间内没有暴露出来,但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08年全球次贷危机的冲击之下,矛盾开始暴露,并把矛头直指债务危机。尽管货币一体化为欧元区成员国政府搭建了更大的融资平台和竞争优势,也出现了以德国为基准的有利于欧元区政府债券市场整体扩充的收敛特征,但是,由于经济状况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对称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些优势。另一方面,欧元区建立时所签订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并没有完全遵循最优货币区的要求,因此,在欧元启用后,虽然欧元区各国金融市场在共同货币政策下走上了加速一体化的道路,各国的实体经济结构却不尽相同,具有较强的内生性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容易遭遇“不对称冲击”的影响。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周期不同步,欧元的诞生未能显著缩小这种差异。同时欧洲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选择上,无法也不可能满足成员国不同的货币政策偏好,从而增加了危机蔓延的可能性。

二、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高赤字

如果将债务杠杆比喻成潮水,那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政府联手一致地利用公共财政的“再杠杆化”掩盖了金融体系的“去杠杆化”。但是这种掩盖仅仅暂时性的,自从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人们最常想起的词语就是“高赤字”。

2001年,当时希腊刚刚进入欧元区。根据欧洲共同体部分国家1992年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经济货币同盟成员国必须符合两个关键标准,即预算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负债率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但是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希腊与两项标准相差甚远。

三、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历史原因:高福利政策

如果你对高福利政策有点陌生,你可以看看这个例子:在瑞典,失业者可以从政府领到失业津贴,55岁以下的人可连续领300天,55岁以上的人则能领取450天,而金额相当于本人工资的90%左右。所以在一些瑞典人看来,失业只不过是一段“带薪休假”而已,这也使很多人不愿再去寻找新的工作。高福利意味着政府的高支出,而高支出必然伴随着高税收。高额的税收抑制了投资,抬高了劳动力成本,随着新兴市场快速发展和低廉劳动力的吸引,发达国家的产业资本不断流入新兴市场,发达国家传统制造业等产业不断萎缩,就业机会减少,税基缩小,税收增长不能跟上福利开支的增长。正是由于欧洲国家历来的高福利政策,使得欧洲各国在经济发展上缺乏一种活力,并且在财政支出上远高于非高福利国家。不得不说,高福利是高赤字的一个重要源头。

四、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启示

大的经济体之一,至今正在欧债危机的漩涡里面挣扎,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刻,要在金融监管、财政税收、社会福利制度等方面加强管理和建设。此外,中国作为欧元区最大的净出口国,我们应该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防止欧洲债务问题带来的出口萎缩以及经济增长放慢等相关问题。

总之,我们应该全面审视欧元区的债务问题,引以为戒。特别是对于现在正在推行的地方政府发行债务的试点工作,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由于地方政府收入来源有限且不稳定,在医疗和教育方面又要加大开支,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压力持续扩大,地方政府债务的无序扩张,一旦出现违约风险,将会对经济实体的复苏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产生间接但是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余永定.欧洲债务危机的起源与演进[J].浙江金融,2010(08).

[2]曹金玲.希腊债务危机实录[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0(03).

[3]姚秋.欧洲债务危机:起因、影响与展望[J].银行家,2011(08).

[4]张锐.希腊债务危机观察[J].西南金融,2010(04).

第9篇:汉初的经济政策范文

【摘要】从中亚国家扩大对外交往和中国西部大开发、向西开放、拓展中亚市场的现实以及长远需要来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中亚五国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它在多领域所展开的合作促进了产业升级,有利于中国“西进”战略的展开,为我国物流业及外贸B2B电商带来巨大商机,同时,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在构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要关注非资源、民生领域的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可持续发展;加大对西北部地区特别是新疆地区的投资力度;关注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重视国际安全问题。

【关键词】新丝绸之路经济带 双边贸易 金融市场 人民币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一种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2100多年前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横跨东西、连接欧亚的“古丝绸之路”。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兰新铁路西段与哈萨克斯坦土西铁路正式接轨,标志着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新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

2013年9月初,首次出访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四国,与四国分别签署了关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全面阐述了中国对中亚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政策,提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通过对古丝绸之路的重新定义,强化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强调中国与中亚国家悠久的历史渊源,在中国的西部地区打开了一片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天地。实际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就曾提出过“新丝绸之路”的概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也一直致力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1994年4月,时任总理在访问中亚四国时提出“共建现代丝绸之路,扩大亚欧经济文化交流”。1996年4月,由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会晤,创建了“上海五国”会晤机制。它的建立为加强五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加强五国和亚太地区安全,探索新型国家关系、新型安全观和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了重要经验,对整个地区的经济稳定和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在上海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就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乌兹别克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了“上海五国”。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和中亚五国之间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合作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1992年中亚国家独立时,中国和中亚五国的双边贸易额只有4.6亿美元,2001年增长到55亿美元。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推动下,2012年中国与中亚的双边贸易额已经达到459.4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近百倍。上海合作组织促进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新局面,为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相互支持提供了有力的平台。

2013年,中国在关于发展西部经济方面提出多个方案。此前中国国务院总理在访问巴基斯坦时提出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在访问印度期间则提出了建设“中印缅孟经济走廊”。这些“经济带”和“经济走廊”的提出都是为了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交通、能源、经济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国共同发展。

9月初,提出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准确解释了中国和中亚国家建设“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基础性原则,全面提升了中国同中亚国家的关系水平,阐述了中国新一届政府对中亚的政治以及经济政策,对于未来我国与中亚国家的战略合作与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以点带面,从线到片”的大合作战略

20多年来,随着中国同欧亚国家关系的快速发展,古丝绸之路往日的繁荣与辉煌将以一个崭新的面貌来呈现,中国同亚欧国家的互利合作将会达到新的历史高度。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强调,当前,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为了使中国与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经济带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先做起来,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加强政策沟通。政策沟通对于建设“新丝绸之路”非常重要。中亚五国虽是近邻,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却是比较遥远和陌生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经济政策,如果基本政策沟通不顺利,很多经济文化交流工作都无法正常开展。

一方面,中亚国家与中国的合作水平还没有完全反映出彼此的国家实力,各国与中国的合作水平差距很大,这就需要国家之间在政策方面加强沟通,促进双边及多边贸易的稳定发展。目前的贸易状况还未能真正反映出这些国家的经济水平,也就是说,将来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另一方面,中国应与中亚国家在政策层面多沟通以消除认识误区。世界政治中心大国和周边中小国家关系的紧密化,往往会遭致猜疑。中亚国家可能会担心向中国过多出口原材料会成为中国的附庸,而且会抱怨与其合作的伙伴主要是中国西北相对落后的省份,缺少东部发达省份。主席在演讲中强调,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奉行的内外政策,决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中国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中国愿同俄罗斯和中亚各国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为建设和谐地区作出不懈努力。所以,未来在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合作中,中国应继续加强与中亚国家的政策沟通,消除疑虑,共同促进双边贸易的和谐快速发展。

加强道路联通。由于经济落后和历史的原因,中亚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处于较低的水平,运输效率低下,这不仅严重阻碍了中亚各国利用其自身资源谋求快速发展,而且还给外部国家同中亚的经济合作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中亚各国与多个国际组织一直致力于中亚的南北、东西的交通建设。

近年来,中国和中亚各国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不断努力,新丝绸之路中国―中亚段沿线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极大地促进了双边及多边的贸易便利性。新丝绸之路初步建成为连接中亚各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通枢纽。

铁路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重要环节。我国与中亚国家的铁路运输合作始于1991年。1990年9月12日,中苏铁路在中国新疆的阿拉山口站与苏方的德鲁日巴站正式接轨,使亚欧第二大陆桥得以贯通。1991年,中亚各国纷纷取得独立,亚欧第二大陆桥的中亚段便成为我国与中亚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铁路运输的黄金通道。目前,中国有两条铁路与哈萨克斯坦连接,一条在阿拉山口,一条在霍尔果斯口岸。在访问中亚时提到,如果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铁路能够连接起来,那么对中亚和中国的交通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突破,陆路上的畅通对于将来经济贸易的往来将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中国可以推动高铁“走出去”,既能解决将来有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同时又可帮助其他国家实现铁路现代化。

在航空方面,中国与中亚航空交通仍需要继续发展,未来的目标是使所有中亚国家的首都都能与北京实现直航。

中国应与各方积极探讨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

加强贸易畅通。“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总人口近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经济带东端连着充满活力的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沿线国家经济互补性强,在交通、金融、能源、通信、农业、旅游等各大领域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潜力巨大。“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原本是中国西部和中亚地区之间的一个“经济低谷带”。这里虽然地域辽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宝贵的旅游资源,但是该区域交通不够便利,自然环境较差,经济发展水平与两端的经济体存在较大落差,整个区域存在“两边高、中间低”的现象。

中国与中亚五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国与亚欧国家的贸易持续扩大。中国已成为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第一大贸易国伙伴,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塔吉克斯坦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可以预计中国与亚欧国家未来贸易与投资合作规模将继续扩大,领域也将继续伸展,质量也会进一步提升。各方应该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做出合理的规划,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实现互利共赢。

加强货币流通。金融在现代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全球经济联动性加大、美国币值不稳定、各国急需资金的情况下,加强相关各国之间的金融合作十分必要。指出,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在本币结算方面开展了良好的合作,取得了可喜成果,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一做法有必要加以推广。如果各国在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就可以大大降低流通成本,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提高本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中央银行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主席9月9日在塔什干与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举行会议时提议进一步扩大双边本币结算。这些协议的签订一方面有利于双边以及多边贸易的有序发展,降低交易成本,规避因美元币值的剧烈波动所产生的汇率风险;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人民币的跨境结算,扩大人民币影响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加强民心相通。国之交在于民之亲。搞好上述领域合作,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目前,我国人民对于中亚五国知之甚少,对其传统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国家发展等方面没有充分了解。为了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民心相通,我国可在本国地区范围内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强对中亚地区的介绍和宣传,推广中亚地区宝贵的旅游资源,与此同时,也要增加我国对中亚五国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中亚地区的人民来中国发展和旅游,共同促进双边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带来的机遇

由于地缘因素,中亚五国均为无出海口的内陆国家,其中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与我国新疆陆地接壤。随着苏联解体,我国与中亚各个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逐渐加深,中国已成为中亚国家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之一。从中亚国家扩大对外交往和中国西部大开发、向西开放、拓展中亚市场的现实以及长远需要来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中亚五国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多领域合作促进产业升级。目前,中国和中亚国家在能源合作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中亚所在的里海地区,是世界重要的油气资源产地,油气资源开发也是中亚经济的最大支柱。中国则是中亚油气资源最稳定、最可靠的长期客户。2012年,中国全年天然气使用量是1270亿立方米,其中来自中亚的天然气供应达到了250亿立方米,占据中国天然气全年使用量的18%。目前,中国和中亚的输气管线已经有两条正在运营,连接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第三条输气管线2013年年内竣工,2014年年初将投入运营。中国与中亚长期稳定的能源合作关系对于双方的能源战略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中亚地区产业结构较单一,原材料工业发展较快,而加工工业严重滞后,存在重工业严重依赖出口、轻工业严重依赖进口的问题。而中国具有较为齐全的产业结构体系,在电子、轻工、纺织服装、日用品工业、家电、信息产业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优势。这使得中国与中亚五国产业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随着中国企业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逐渐加深,中国企业在中亚国家的投资领域会逐渐拓宽,合作水平将会不断提高,这会促使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双方经济的共同发展。

促进中国的“西进”战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西部、特别是西北各省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基础薄弱问题,形成我国向西开放的崭新趋势,为我国西北部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西北省份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新疆作为中国与中亚五国的交接省份,其与中亚国家存在着地缘关系的不可替代性、地缘经济的便利性以及地缘文化的相似性,这为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使双方经济合作必不可少,也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后盾。

2013年9月末,第四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该会议明确提出要发挥新疆资源优势,努力使新疆成为国家能源资源的战略基地;围绕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努力把新疆建设成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目前,新疆的经济发展尚处于较落后的阶段,轻工业及服务业都有极大的改善空间。这就需要我国抓住这次与中亚国家战略合作的机遇,加大对新疆地区的人力物力投资,不断提升新疆的整体技术水平,发挥新疆的资源优势,努力创造条件使新疆和中亚国家更广泛密切地合作。

建设好新疆,也就抓住了中国通往中亚、西亚的陆路通道,通过新疆的建设来推进中亚战略,则能打开新亚欧大陆桥,为将来中国与欧洲的战略合作往来提供便利,获得更广阔的的发展空间。“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将会促进新疆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这必定有利于新疆的稳定与和谐,也为我国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政治、国防、民族环境,对于促进我国的“西进”战略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为我国物流业及外贸B2B电商带来巨大商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往来以及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前提之一,就是加强道路联通,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仅要重视建设铁路和公路,更需要有信息支撑和系统化服务的现代物流。首先,需要在现有的交通、工业区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发展物流园区,为商品提供集结和中转的物流平台和信息平台;其次,要规划并嫁接好横贯东西的泛亚铁路和泛亚公路等主干线;最后,要完善运输干线与仓储分拣、信息服务、区域配送等相结合的物流网络。这一系列的工作都需要在西北地区展开,这对于我国的物流行业将是一次巨大的机遇。随着我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更多贸易往来,未来物流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物流行业要抓住此次机会获得更快速的发展。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同样为外贸B2B电商带来巨大的历史机遇。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推进,外贸B2B电商平台将会迅速壮大,传统的B2B电商可以抓住西进契机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推动整个行业的国际进程,为B2B电子商务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对于垂直B2B电商,在中亚地区轻工业、服装业等行业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其先天的低成本和服务优势,快速在中亚国家打开市场,促进我国的电子商务走出去。而政府层面的宏观支持和引导将会使外贸B2B电商走上更为持续的发展道路,从而确保外贸B2B电商为双边贸易的战略合作与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和便利。

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对我国资本市场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资本市场将为经济带提供资金融通、信息交流等方面的支持。首先,资本市场中的资金会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其次,经济带将为资本拥有者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避免资本过度集中在传统投资领域,加大调控难度,提高系统性风险;最后,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资本市场将会吸引更多的潜在投资者进入,有利于提升整个资本市场的活跃度。

提出要加强货币流通,加强货币流通将会降低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贸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对于促进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双边贸易关系具有重大意义。在加强货币流通的过程中,人民币可以借此机会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以及影响力,减少人民币因美元币值贬值而受到的影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高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

涉及近30亿人口的经济圈,如何实现共同发展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为与中亚国家建立更好的贸易合作关系而提出的设想,对于未来中国和中亚地区国家的睦邻友好往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构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关注非资源、民生领域的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可持续发展。经济危机过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纷纷提出改善经济结构、提升发展水平、促进社会稳定的发展战略。交通、通信、农业、教育等非资源、民生领域合作已成为中亚国家关注的重要领域。在未来与中亚国家合作的过程中,中国应注重与中亚国家在非资源和民生领域合作规划的落实。继续拓展该区域内公路、铁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合作;同时大力宣传中亚地区的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外国人去投资和旅游,以带动整个经济带的快速发展。

对西北部地区特别是新疆地区加大投资力度。新疆在中国与中亚地区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未来我国要加大交通、工业、金融、技术等领域的投资,特别关注新疆地区的整体发展,发挥新疆的区位优势,推动新疆与各中亚国家的合作,尽快把新疆建设成为中国向西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商品中转集散地、进口能源资源的国际大通道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积极利用上合组织实业家委员会、银联体平台推动企业和银行界的交往,带动新疆地区的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实体企业与银行的交互合作与发展。

关注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重视国际安全问题。如何发展新丝绸之路和俄罗斯的关系是一个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中亚地区是俄罗斯的后院,这是俄罗斯人的普遍认识,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必定会影响到俄罗斯对于中亚国家的经济控制能力,如何向俄罗斯做出合理的解释是外交部门必须要做的事情。其次,中亚局势也存在不稳定的因素,可能会影响到中国与中亚经贸合作。所以,在与中亚地区经济合作的过程中,要关注各国的利益关系以及安全问题,避免冲突,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