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实验的特点范文

科学实验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实验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实验的特点

第1篇:科学实验的特点范文

[论文关键词]理论教育  科学研究  特点

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是高校理论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高校理论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对于提高全社会对在高校开展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和高校理论教育工作者增强理论教育工作技能,推动高校理论教育的改革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与其它学科的科学研究相比。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呈现出诸多显著特点。本文试图对此加以探讨,以期给从事高校理论教育工作的有关人员的科研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的广泛性

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理论)、教育的对象(在校大学生)、教育的主体(高校理论教师)、教育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从理论本身而言,它是一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科,是一个完整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将理论作为高校理论教育的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发掘的基本原理,研究理论的发展史,结合实际特别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研究如何丰富和发展。总之.理论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理论的实质,探索理论的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理论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大学生心理和思维的特征、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状况、大学生对于理论及其教育的认知和所持的态度等。将教育的主体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考察高校理论教育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如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与高校其他教师相比较所享受的基本待遇,考察他们的思想理论水平、业务素质以及对从事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认知及所持的基本态度,并提出加强这支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途径和方法。将社会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考察国际国内形势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社会结构、社会利益关系发生了或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情况对我们坚持和发展提供了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它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有什么样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于高校实施理论教育提供了哪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有利条件,同时又对高校理论教育的实施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将高校理论教育的途径、方式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适应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思想状况,根据时代要求,充分运用现代社会提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高校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研究内容的倾向性

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内容.基本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的研究;二是教育的研究。这两个方面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在研究对象上,前者以理论为研究对象,注重的是理论本身.后者以理论教育为研究对象,注重的是理论的教育;在研究任务上,前者以揭示理论的实质、探讨理论发展的规律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后者则以探讨理论教育的规律作为主要任务:在学科属性上,前者属于基础研究,后者则兼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双重性质,其中应用研究的性质更加突出。因为理论教育的研究虽然也要重视理论的研究并以此为前提,没有理论,就无所谓理论教育,但它更主要的是研究理论教育的规律.即研究理论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教育对象所接受,从而转化为他们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价值观念。对于高校理论教育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学习和研究理论,只有先搞清楚了什么是以及如何对待的问题,才能解决用什么样的理论观点进行教育和如何进行教育的问题。同时,理论教育搞好了,又能增强人们的信念,进一步树立对待的正确态度,从而推动理论研究的繁荣。因此,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研究实践中要平均用力,而是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后者,即应更倾向于教育的研究。这是由高校理论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高校理论教育,既具有一般意义的教育的共性,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即意识形态性。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教育的一般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一般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主体、客体、目的、内容、方法、结果等,也反映教育的一般规律。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高校理论教育是以理论而不是别的理论作为施教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教育活动,因而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或阶级性。这就决定了它必然有着与一般教育活动不同的特殊规律。因此,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既要研究理论体系本身,更要研究高校理论教育与一般教育活动不同的特殊规律,研究如何使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以提高高校理论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理论教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三、研究主体的特定性

高校教育研究的主体主要是从事理论教育工作的教师。如前所述,理论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除对本身的研究之外,更要研究理论的教育。在目前形势下,主要是研究理论课的教学改革问题。对此,高校课理论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一,作为高校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的难点、重点、热.点问题,教师最有发言权。高校理论的教学内容,毫无疑问就是理论体系,包活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理论。教材的编写,首先要反映理论的系统性。但教材内容还必须体现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和热点,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承认.教材内容的确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专家学者、教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三方通力协作。需要学术界立足中国国情,开阔视野,深人探索,产生出较为成熟和系统的理论成果,而不是浮光掠影、只言片语的评说。还需要由政府主管部门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选择,在统一的教学大纲的规范下组织编写。而无论是专家学者的研究,还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都离不开高校理论课教师的日常性研究。高校理论课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最了解学生,他们对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以及学生关注的理论热点问题最为熟悉,也有最深刻的体会。专家学者的研究(有的教师本身就是专家)必须以广大教师的研究作为基础,广泛吸收教师的科研成果。教育部门的决策也是一个民主集中的过程,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其决策的最为直接的依据,广大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而获得的科研成果,也是重要基础。

第2篇:科学实验的特点范文

一、优化实验、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师要在熟悉物理教学大纲、驾驭所学教材的前提下,根据所做实验的内容和要求,学生已有的基础和发展水平以及学校的设备等,制订出所做实验的认知目标、操作技能目标、实验素养目标,使实验课教学目标明确、可测性强。并在实验前或实验过程中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恰当的设计实验或演示实验,既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又能使他们懂得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时学生对感性认识接受较快,印象深,所以做过实验的知识学生很难忘记。而且物理实验可把抽象的概念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快速的掌握教学中某些复杂的知识结论。对于课堂学习活动,我们用身边的简易材料就可以做许多小实验,利于学生主动动手动脑。如在上自由落体时,为了验证: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取一张废纸,让它在一定高度自由下落,可以看到是慢慢飘下。同样是该纸片把它捏成纸团从原高度自由下落,会发现它快速下落。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学生很容易理解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与质量无关。往往教师很容易忽略小实验,其实做好小实验恰恰是培养学生持久学习兴趣的一个途径。

二、立足实验教学,培养物理创新能力

实验能力是一种从事科学创作的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立足实验这个物理学的基础,将实验与思维相结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着眼于看,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观察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知觉,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获得信息和汲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观察要讲究方法,观察能力本身也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讲,实验就是人为地创造提供观察的条件。物理实验中的观察一般包括对教师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学生分组实验中的观察两个方面,为了使物理实验中的观察真正成为创新意义上的观察,进而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观察活动必须全面性 要全方位、多视角、全过程地观察物理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现象的各个方面。

着手于做,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想方设法将演示实验的空间由讲台向学生乃至更大的范围扩展,可以通过改进、改组和改造等方法。改进是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合作实验或共同实验;改组是创造条件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或边学边实验;改造是将一些演示实验在课堂正常安排的情况下,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条件进一步将其改为课外实验,如声波的反射、水波的干涉和衍射、验证水是热的不良导体的“沸水游鱼”实验等。

着重于思,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创新观察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加强设计训练,重视预测猜想 预测和猜想是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三、通过探究性实验,训练思维的创新性

第3篇:科学实验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小学科学 实验报告 科学素养

在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以及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从而提高其科学素养。科学实验的全过程应包括:明确实验目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并写出实验报告的一系列活动。把科学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论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就叫科学实验报告。因此科学实验报告的书写是在学生经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思考之后作出的书面报告,完整的记录了科学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这是对科学实验的再认识过程,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实验报告的书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的目的、方法和技能,还能通过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分析得出自己的体会和结论,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升华,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观察、勤思考、善总结的科学素养。

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日益发展,科学实验也随之有了较明显的变化,实验的种类日见繁多,如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的逐渐过渡,由定性实验向定量实验的逐渐转变,由课内实验向家庭实验、研究性实验的逐步扩大……在新的形势下科学实验报告应该如何书写呢?不同的年级阶段要求不同,高年级阶段学生要能够自主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或撰写科学小论文,不同的实验目的和要求不同,在实验报告的书写内容上应不必强求一致,该繁则繁,该简则简。

一、 科学实验报告的书写:

一般情况下化学实验报告是根据实验步骤和顺序从六方面展开来写的:

1、实验名称:即本次实验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目的是什么。使实验在明确的目的下进行,可避免学生无目的的忙碌。

2、实验日期和实验者:注明实验时间和实验者名字。这是很重要的实验资料,便于老师掌握学生的查找时进行核对。

3、实验器材:写出主要的仪器和药品,应分类罗列,不能遗漏。此项书写可以促使学生去思考仪器的用法和用途,药品的作用,从而有助于理解实验的原理和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实验报告中应该有为完成实验所用试剂的浓度和仪器的规格。

4、实验步骤: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原理来设计实验,写出主要的操作步骤,这是报告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此项可以使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明确每一步的目的,理解实验的设计原理,掌握实验的核心部分,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此项中还应写出实验的注意事项,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5、实验现象:正确如实的记录实验现象或数据,为表述准确应使用专业术语,尽量避免口语的出现。这是报告的主体部分,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应要求学生即使得到的结果不理想,也不能修改,可以通过分析和讨论找出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养成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6、实验结论:对于所进行的操作和得到的相关现象运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分析和解释,得出结论,这是实验报告的关键所在,有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二、在实验报告的书写过程中,应注意表达的方式方法。

教师应结合科学实验报告的特点指导学生书写。科学实验报告有如下特点:

1、以说明为主。即实验报告以说明为主,不用像记叙文一样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更不用在说明过程中展开联想或比喻等,要避免主观感受的出现。

2、必须记实,资料客观。实验报告所使用的资料都应是通过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所获得的数据。这些内容应是客观、真实、确切的,不允许有半点虚假。

3、尽量用图解辅助。图解可以增加实验报告的表达能力,比如实验装置有时较复杂,光靠文字无法完全说明,如果使用图解辅助,加上文字注解,就可以一目了然;图解有时也可以省略繁琐的实验步骤的表达;对于非标准仪器的使用,则必须进行图解说明,使他人对本实验所用仪器能有一个感性认识。

4、表达准确简明。准确,就是按照实验的客观实际,选择合乎科学学科特点的最恰当的词句,科学地表达意思;简明,就是在说明问题时语言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的句子和啰嗦含糊的表达。教师可以利用书写表达方面的要求训练学生的科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提高科学素养。

三、科学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没有固定的要求,可以根据实验类型的不同而不同,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设计不同形式的报告。

1、对于常见的验证性实验,由于实验内容较多且相互间无过多联系,一般可以采用表格形式。表格可以分成三大块: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

也可以不采用上述表格形式,只需按照实验项目的顺序,罗列成条,完整表述即可。

2、近年来科学课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探究性实验。这种类型的实验重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解决一些实验问题,因此重点在实验的设计和评价上。实验内容较为单一,只围绕一个主题,但实验各环节联系紧密。这类科学实验的书写格式较为开放,可以采用表格式、罗列式或论文式等。

3、论文式实验报告要求以论文形式书写实验,除适用于以上实验类型外,更加适用于科学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以及一些家庭和课外实验。这是对学生更高层次的要求,可以为撰写科学小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教师对论文式实验报告应作细致的说明和指导。论文式实验报告应包括:

① 选择该项实验课题的原因,

② 实验采用的方法,

③ 实验设计依据的原理,

④ 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

⑤ 实验结果及分析,

⑥ 实验结论,

⑦ 实验评价和改进,

⑧ 实验体会,

第4篇:科学实验的特点范文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科学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家伽利略说过:“科学的真理不能只在古代那些圣人的布满灰尘的书上去找,而是在实验中或者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科学实验是学习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有许多知识单凭老师的讲解是难以真正领悟的。从目前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出发,进一步探究提高科学实验有效性的途径,使同学能够更好地学习科学。

关键词:科学实验教学;问题;有效性;途径

现在我们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从专业的教育学角度看,使学生获得发展又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内容,所以说,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全面、有个性地发展,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基本出发点来开展教育事业。科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实验教学在其中的重要地位。现代科学的教学方法,早已不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口头的”或者“黑板式”的教学,而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实验教学,关注实验的有效性,提升实验的效率和效益是科学实验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一、目前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实验的目的不明确

科学实验活动大部分都是学生有热情、感兴趣的活动。一般来说,课堂上做实验比起枯燥乏味的黑板式教学更容易得到同学的欢欣鼓舞。但是在现实的实验教学中,同学们对实验的热衷并不是因为其对实验的探究,而仅仅是为了兴趣和好玩,不会自我总结实验现象和结论,这就忽略了实验的目的性。同学们在实验课堂上玩得很尽兴,但是收获却很少,到最后甚至连最基本的操作步骤都难以表达清楚。可见,学生实验的目的不明确是当前存在的一个问题。

(二)实验的开放性与科学性尺度难把握

传统实验教学一般是教师把实验的材料、器具、研究课题等都准备好,然后一步步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评价的标准就是看学生能否正确地操作以及实验是否能够成功,而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实验的科学性一般都能得到保证。而在现在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实验越来越趋向开放性。学生自主地选择研究课题,自己思考实验的方法,自己选择使用实验的材料,这样教师在指导和材料的准备上产生较大困难,科学性有所降低。总体来说就是随着实验的开放性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很难把握。

二、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加强演示实验的教学,增强实验的目的性

1.重视演示实验教学,进行准确示范

俗话说得好,细节决定成败,实验也是如此。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小细节、小问题,同样也决定着实验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注重细节的操作,不要贪图一时的方便而忽视一些小问题,为同学做出不准确甚至错误的示范。

2.要求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

要想提高科学实验的有效性,还要注重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因为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和获取知识必备的本领。观察活动要避免盲目性和偶然性,要有目的性地观察,这样有助于在科学实验中发现规律。科学的观察总是为解决科学问题服务的,只有对复杂的现象进行系统地观察,才能完成系统的观察资料,做出实验报告,提高科学实验的有效性。

3.教会学生准确地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在观察完毕后,都需要将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能不能准确地记录实验现象对于下实验的结论是至关重要的。对实验现象的记录应该是客观的,不能用主观的想象来描述观察的现象,否则观察行为将毫无意义。

(二)以学生分组实验的形式,准确把握实验的开放性与科学性

采取学生分组实验的形式有许多好处,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分组实验既能保证实验的开放性,又能保证实验的科学性,教师以对小组进行指导的方式不会太分散,准备材料也不会太过于五花八门,不会造成太大的压力。并且教师为学生进行分组时,还可以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不同的个性、学习成绩等,进行合理的交叉搭配,争取在各方面都达到平衡,这样就可以密切关注学习差的同学,通过合理的搭配把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氛围,增强学生合作进行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原理”时,让学生搭配分组进行实验,在实验时学生可以多角度地自己设计方案,自己亲手实践,这样可以增强实验的有效性。

在新课程教育下,科学实验教学的方式取得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要学会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有效性上考虑和审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使得课堂的直观性更加突出,更重要的是“活化”了教材,注重科学实验教学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开勤.抓住关键问题,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 2010(12).

[2]夏伟娟.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2010(2).

[3]陈华松.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2007(31).

[4]赵微.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开明出版社,2003.

[5]江艳春.以实验教学为抓手,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J],2010(11).

第5篇:科学实验的特点范文

摘要: 科学实验的教学趋势呈现出注重实验与理论的有机结合,以探究型实践活动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然而,在现实的课程教学中,实验教学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导致学生重结果、轻过程,实验动手率低,实验课教学效率不高。在新课程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与之相对应的实施对策,以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关键词: 科学实验教学 发展趋势 实施对策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与推广,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实验教学既是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基本手段,又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发展非智力因素的主要途径。本文拟从科学实验的内容与形式及实际教学中的问题两个方面,与同行一起探讨实验教学的趋势与实施对策。 

一、科学实验的内容与形式 

不同时期的科学课程中实验的主要内容与形式是分层次逐渐提高的。它们分别为学科知识+基本操作—学科知识+基本操作+生活知识—学科知识+基本操作+生活知识+生产和环境问题。实验的主要形式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实验+设计实验—编号实验+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家庭实验+习题+模块。 

科学实验的作用和功能需要具体的内容和形式来体现,相应于科学实验作用和功能的变化,其实验内容和形式也呈现出显著的变化。 

1.科学实验的趣味化、生活化、绿色化。 

不言而喻,科学实验的趣味化可进一步发挥实验的动机功能,而贴近生活、体现社会热点问题(如环保)的实验更有利于科学价值的体现、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同时也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现行浙教版科学教材体系中,实验内容的趣味化、生活化、绿色化趋势已非常明显,但这些实验还多分布在选做实验和家庭实验等课外实验中,在新课标课程中,这种趋势已成为教科书实验改革的重要方面,这类实验不仅数量上明显增多,而且内容深度上显著加大。 

在实验的趣味化上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趣味实验不仅出现在家庭实验一类的课外实验中,而且类似“彩色喷泉”这样紧密配合学科教学内容的趣味课堂实验也增加了。如“通过气球体积的变化观察气球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用石蕊试液染制的花朵代替试纸检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产物”等。这类实验在完成其呈现原理、概念等使命的同时,用更引人注意的趣味化方式展现其魅力,融学科教学目标与情感培养目标为一体。二是更多地采用了可激发学生研究趣味活动实验的创新设计,如研究静摩擦的“筷子提米实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实验本身的学科价值和潜能开发功能的作用逐步增强,这正好与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相符合。 

实验生活化的体现,一是实验内容多采用来自平时生活中例子;二是用科学知识、技能探讨的也大多是身边的生活或社会实际问题。如“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用塑料瓶,砂石等自制简易净水器”。 

实验的绿色化最初是从师生健康角度关注实验环境的清洁,后来逐步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不仅教科书的实验设计体现了绿色化,而且要求学生就实验的绿色化进行思考、讨论,甚至研究、设计。不仅视角更大,力度更强,而且其教学功能大大扩展。 

2.实验形式的多样化和探究化。 

实验的教学功能不仅与其内容有关,而且与实验的形式、呈现方式,甚至与实验在教学中出现的位置均有关系。如课内实验、课外实验与家庭实验,其功能与作用就不尽相同。又如物质性质的实验,如果安排在相关性质的介绍之后,这个实验就只是在验证事实;如果安排在相关性质介绍之前,并配以相应的问题思考,就赋予了这个实验一定的探索性、启发性;如果先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寻找答案,这个实验就具有了探究性,而探究程度的高低仍与实验的具体设计有关。 

新课标教科书提倡尽可能由学生动手做实验,没有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之分。在“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和习题中也安排了不少实验。这些实验分布于各章节之中,这种编排将实验由原先的附属于各章节变成了与各章节平行的独立内容,显著提升了实验在课程中的地位。新课标不仅多用探索性和探究性两类实验,而且统筹考虑安排,使实验的探究程度循序渐进,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学生知识、技能积累的增多而逐步提高,使实验的探究性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实施对策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初中科学实验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有了很大的

编辑整理本文。

变化和提高,但是从整体上看,“实验课教学效率不高”、“实验动手率低”、“实验纸上谈兵”、“观看课件代替真实实验”等情况还普遍存在。同时教师对新课程中实验探究的实施也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嫌麻烦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教学时间紧张,怕实验时间控制不好而影响教学进度;二是学校的实验设备跟不上;三是教师还不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手段;四是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 

因此,新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应摒弃传统的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分开的教学方法,注重实验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教材中的多数实验属于开放性、探究型,学生必须经过实验才能得出结论,而且结论可能不唯一。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与结论”和“实际应用”等关键词构建“设计实验”这个栏目的框架。在每个关键词所涉及的内容中又细化实验目的。例如,在“分析与结论”这个关键词中要常常强调“进行描述”“制作图像”“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辨认关系”“计算结果”“比较结果”“进行推测”“作出解释”“检验假设”等,用具体的实验内容来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技能。 

在具体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下列方法以供参考。 

1.实验方案微型化。 

所谓实验方案微型化,就是为了保持原教材的逻辑结构体系,同时又体现课程标准的重点,将实验方案简化、精炼,安置在相关的科学概念、原理、定律等内容附近,以栏目“小实验”的形式出现。虽然实验方案微型化了,但其教学功能仍定位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和对科学探究的本质的理解之上。举例如下。 

实验:听力测试

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测试你的听力。实验材料是一角、五角、一元的硬币。请实验合作者按照任意顺序将它们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你闭眼仔细倾听,能辨别出不同的硬币发出的声音吗? 

描述与推测:描述声音的差别,分析引起声音不同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们通过学习声音的传播、音调、响度、音色、分贝等概念、频率和人的听觉关系等内容;通过调查研究获得证据;通过研究听觉实验的数据,完成有关的实验方案。

2.实验过程活动化。 

将科学实验的教学与学生分小组进行的探究活动、调查、讨论、辨别等有机结合,使得实验过程活动化。这样设计中学科学实验可以使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重点能够得到贯彻。为了让学生感受科学与技术的真实世界,实验过程应包含:活动、实验、调查、讨论、辨论、提出论点和质疑等,使它们相互交织在整个实验活动中。 

活动通常分为五个循环步骤:请你思考、请你做一做、反思与挑战、科学在前进、拓展练习。在循环步骤二中,一般融入相关的学生实验或教师的演示实验。以“家庭用电”为例。 

活动一:电流的形成(学生实验:电路的连接)。 

活动二:电路连接(学生实验:串联与并联电路)。 

活动三:火线与零线的鉴别(演示实验:测电笔的使用)。 

活动四:保险丝(学生实验:保险丝的作用)。 

3.实验内容生活化。 

新课标认为,科学不能脱离社会,科学是社会的一部分。然而科学实验本身是非常具有学科特色的。如何将实验内容和生活世界结合是体现新课标精神的重要问题,因此实验设计要表现出“实验内容生活化”的特点。 

教材中提出了许多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导引下,学生经历科学证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习对科学证据的获得、解释和评价的方法;探讨科学证据的两面性,即对人们生活、健康、环境等有利和不利的两个方面,然后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基于科学证据而不是个人感觉的基础上作出相关的、恰当的决策。学生亲身参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他们逐步理解科学的力量和局限性,理解科学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收集与整理证据的过程,而不是掌握一系列现成答案的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材给予学生的经历,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评价行为化。 

通过实验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来评价学生对科学内容的理解是否具备各种探究的技能,是实验评价的重要特点。行为化的实验评价也是真实而公平的评价的具体表现。 

评价学生的学科学习分为四个方面:档案袋评价、知识评价、行为评价和技能评价。其中的行为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设计科学实验”和“小实验”中的表现。行为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是否遵守安全规则: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一系列安全规章制度。 

编辑整理本文。

(2)对实验技能的掌握:观察、交流、预测、测量、解释数据、使用数据、制作图表、控制变量、归纳、推理、推导公式、构建模型、操作性定义等。 

(3)对概念和定理的理解:通过实验现象和实验过程使学生明确概念、定理建立的依据,掌握其建立的方法,理解概念、定理的内涵,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分析和总结:在遵循证据法则和运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分析解释和总结必须具有逻辑上的内在一致性,通过批判性思考,合理地接受他人的质疑,并进行更改。 

(5)情景的应用:思考、讨论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并发表观点,评价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生产、生活和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的能力。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分为四个方面,并给出每个方面的比重,其中实验教学的比重最大,分别为实验室活动和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占40%;知识评价占30%;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占20%;参加班级活动占10%。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对图表、实验步骤、实验内容等的语言描述往往比实验结果更重要,学生参与讨论和表现的过程也是教师评价学生的一个方面。 

21世纪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以信息、智力资源为重要因素的社会经济文化时代。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主要并不在于增加其知识和信息的容量,重要的是培养科学思维的方法,以及获取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它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科学不只是定理的收集和事实的罗列,它更是人类智慧伴随着各种新思想和新概念的创造和结晶。” 

科学发展的趋势启示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和挖掘中学科学的教学功能,并且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设计与课程的三维目标和科学探究内容有机结合的科学实验,从而使实验的设计和课程的实施能够更好地体现和贯彻新课标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人民教育,2001,(9). 

第6篇:科学实验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8-0037-01

实验是科学课程中的实践内容,做好科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更多科学现象,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以及个人科学能力的全面提高。讲究科学实验教学方法,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科学教育满足新课程改革实践要求的需要。

一、激发科学实验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

激发学生的科学实验兴趣,是做好科学实验教学的第一步。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无论教学方法多么丰富,教师有多少想法,都要重视对学生科学实验学习兴趣的激发。在苏教版科学课本中,有很多趣味性强的实验活动。利用好课本实验内容,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科学学习追求的设计实验教学流程,是新课程改革对每一位科学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比如,在讲解“观察蜗牛”实验时,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了解动物,认识大自然的神奇,这样有助于学生保护自然意识的形成与个人素质水平的提高。在观察蜗牛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机会去养殖一只蜗牛。借助大自然赋予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用透明透气的容器给小蜗牛做一个家,并在学校、社区附近的花坛里寻找一只小蜗牛作为观察对象。在科学课中,教师让学生将自己观察的小蜗牛与为小蜗牛设计的家一起展示给大家,鼓励大家互相观察各自的小蜗牛。在这样的实验活动中,学生有动手制作的机会,也有向大家展示个人实验过程的平台,实验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学生好动手、爱比较,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入手优化科学实验教学,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手段。

二、丰富科学实验活动,提高教学有效性

建立多元化的科学实验活动体系,让学生在丰富的实验活动中获取科学知识,其学习效果远远好于教师单纯地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获取与验证的方法,是科学实验教育的最终目标。只有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科学意识与学习能力,才能彰显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当代科学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打造具有多元化特点的课堂,努力构建轻松、民主与开放的科学实验课堂,调动每一名学生的主动性。利用多元化的课堂,让学生释放活泼好动的天性,让学生爱上科学实验。比如,在学习“比较沙土、黏土、壤土的不同”实验时,教师要在课前准备足够量的沙土、粘土与壤土,将三种不同的土分别放到三个透明与三个不透明的箱子中。首先,教师为学生展示三个透明的箱子,让学生观察三类土。其次,当学生有充分的自信后,让学生用手摸三个不透明箱子中的土,说出自己所摸土的名字。在这样的实验活动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培养,思考能力与感知能力也得到提高。同时,还要优化实验活动的形式。教师可以将“比较沙土、黏土、壤土的不同”设置成为比赛活动,看哪一位学生能够将三类土的名字一次性说对。将游戏元素与竞赛元素融入到科学实验活动中,让学生快乐地参与科学实验学习,有助于学生科学实验学习热情的提高,更能让科学学科贴近学生的生活。构建多元化的科学实验课堂,是让学生成长为实验活动主人的必要途径。

三、重视科学实验实践,提高教学有效性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科学实验教学的独特功能。实验,必然具有观察性与操作性。在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其特性使然。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操作能力差,实践经验不足,一直用演示实验的方法组织教学。而让学生成长起来,必须要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在当前的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调动学生实验的主动性。比如,在讲解“正确使用酒精灯”时,教师要在做好前期铺垫、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要学会使用酒精灯,只看教师演示是无法掌握要领的。百遍听不如一次做,教师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有理有的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教师先让学生观察酒精灯,猜测其正确的使用方法,再组织学生看书,校正猜测的错误。鼓励学生在不点燃酒精灯的情况下利用实物模仿操作,熟悉流程。一切准备就绪,引导学生正确点燃与熄灭酒精灯,于操作中找到操作科学实验的兴奋感与成就感,建立积极健康的科学学习态度。用实验活动优化科学实验教学,让学生产生全新的科学学习看法,有利于阶段性科学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科学教育工作中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并利用多种活动促进科学实验教学的多元化发展,能够给科学教育注入活力,也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全面的科学思维。关注实验教学,让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得以有机结合,让实验发挥出自身的科学教育意义,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水平的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顾新芬.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操作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0(05).

[2]邹日明.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与提高学生化学素养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第7篇:科学实验的特点范文

一、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开展实验教学

科学课的实验教学要求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中,我们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小学生亲身经历科学实验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学生在科学活动中寻求实验素材,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在科学课堂上,还要注重挖掘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课堂教学既是生活的起点,又是生活的落脚点。同时,课堂教学又不同于学生一般的生活,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让我们的科学实验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必须在学生的生活中寻求一定的生活器材,借助生活器材,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平时的科学实验中,科学教师为了省时、省力,往往在做科学实验的时候,选择科学实验室里的标准化器材,很少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常用的器材。例如在装水的时候一定用烧杯,而不去用生活中的一般的杯子或者是碗等器皿。的确,在实验中尽可能多的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能够保证学生的实验操作更加规范,更能接近科学意义上的探究。但这样做的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学生们就会认为科学探究就是实验室里的规范化实验,离开了学校和实验室就不能科学探究了。这就远离了我们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根本目的。为了让我们的科学实验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验中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例如,装水的时候可用普通的杯子,搅拌的时候可以用筷子,量杯可以用学生自制的刻度杯子代替等等,这样对科学实验兴趣比较的大的学生就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探究了,而学生寻找生活中实验器材的过程,也是一种对知识学习的过程和能力提高的过程。

例如,我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的教学中,我们所用的容器是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的大小不一的矿泉水瓶子,这样学生就能感悟到科学实验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离我们并不遥远。再如我们在探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实验时,用的实验器材就是钉子、橡皮、蜡烛、啤酒盖、萝卜等,盛水的器皿是学生吃饭的碗、脸盆等,这样,不但学生能切身感受到实验就在我们身边,还能减少学校的实验开支,符合我们边远山区的实际条件。

二、在动手操作中制造素材,开展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实验虽然具有比较浅显、容易操作,不是十分繁杂的特点,但是涉及的学科门类很多,可以说初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知识无所不容,因此所需要的实验器材的种类很多,如果每种实验器材都去购买,费用相当可观,对于财力比较紧张的山区学校,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虽然近年来随着国家的要求补充较多的科学实验器材,但是也有一些科学实验找不到合适的实验器材,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在用好现有的实验器材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和动手改造适合我们教学的实验器材。结合教学内容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这样不但节约了资金,还推动了学校教具的更新换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保证了科学实验的长期性。

例如我们在学习《神奇的小电动机》的时候,一般情况下需要我们在实验室选一些电动机让学生演示、研究,这样的话学生的兴趣不但减少,而且还需要学校花费资金购买。于是我在上课前,让学生在家里找一件带电动马达的玩具,可以是小汽车、船模等,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这些玩具自带的电动机来展开研究,学生们以自带的玩具为载体,研究电动机的时候兴趣就浓厚了,而且操作的很细致,实验的效果远远超出了师生互动的实验。由此可见,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资源,促进了实验教学的开展。我们还可以用废旧的自行车轮胎做橡皮筋;利用废旧的螺母、垫圈制作摆,用鸡蛋壳制作地球仪或者不倒翁等等。总之,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就能自己制造出适合我们学校特色的实验器材,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服务。

第8篇:科学实验的特点范文

一、一起收集实验材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众所周知,小学实验课是需要很多实验材料的,即使实验室里面有很多我们需要的材料,但是有r候还是不能够保障实验的需求。这样的话,为了实验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老师就需要学生收集一些与实验有关的材料。在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之前,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一些资源,将一些下次做实验所需要的实验材料进行总结,然后列成一个清单之后发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了解下次实验所需材料的同时亲自收集材料,这不但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并且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下节课所需要做的实验。当然,也有一些教学材料是学生没办法收集到的,这样就需要老师亲自去收集这些教学材料。

例如在苏教版的小学科学课本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土壤里面有什么”。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每个人去收集一些新鲜的土壤,并且在土壤里面还要包含一些人们能够看见的植物以及一些看不见的微生物,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土壤里面的成分。除此之外,比如在苏教版教材中进行《电磁铁》这一实验内容的学习时,老师可以提供材料让学生们自己去动手制作一些实验所需要的设备。在讲解电磁铁这部分的内容时,老师可以给学生传授如何去制作一个电磁铁,并提供一些制作电磁铁的材料,比如导线、电池、大头针等材料,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实验步骤进行制作。如果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制作电磁铁的话,这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对学习充满兴趣。

二、设置一些教学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情境教学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学科教学之中。利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并且在这个学习环境里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充满激情地进行学习。为了能够让学生对新事物有一个更好的认识以及更高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置悬念是相当重要的。在利用创设悬念的教学方法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状态的观察,并且根据授课的学科特点,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实验的乐趣,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验水平。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小学实验时,有一个关于“金鱼”的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对金鱼的形态以及运动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所以老师可以让学生回家之后去仔细地观察自己家鱼缸里面的金鱼,或者去卖鱼的店铺里面观察金鱼的形态以及运动,并且让学生记录自己所观察的结果。在老师对金鱼进行详细的讲解时,学生可以发表一些自己通过仔细观察金鱼之后得到的看法,然后老师对学生所表达的看法进行点评,最后老师可以对学生们进行鼓励,并且让学生多加观察身边的任何事物,这样将会对学生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处理好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个新的认知结构

第9篇:科学实验的特点范文

丰富实验教学,提高趣味性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内容比较单调,操作难度较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有一定的耐心,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天性来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式,使学生对科学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不怕烧的手帕”实验。教师把95%的酒精和水以2:1的比例混匀,将一块手帕在混匀的液体里浸透;然后,教师用一把长镊将手帕挑起一角点燃,之后摇动手帕,使学生看到燃起的火苗,稍等片刻后熄灭火焰;教师可以让学生猜测手帕是否被烧坏,学生在相互讨论和交流过程中对这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随后,教师向学生展示,学生会发现手帕竟然没有被烧过的痕迹,就会对“不怕烧的手帕”产生极大的好奇心。这时,教师再讲述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乙醇在燃烧的同时,手帕内有大量的水蒸气蒸发,在摇动的时候带走了大部分的热量,手帕的温度达不到燃点,故而手帕不会被烧坏。这个实验使学生对这一问题充满兴趣,对所学的知识印象也会更加深刻,掌握更加牢固。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鼓励的方法,对接受慢的同学多给予关爱和帮助,使他们体会到实验成功的快乐,增加学生的自信和动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组织指导,体会实验过程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科学实验多是以教师操作、学生观察为主。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识,教师也应该适当地让学生自己尝试动手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组织、指导工作非常重要,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在做实验的器材准备工作时,教师要考虑到安全问题和实验要求。对于危险药品、开水等物品,教师要提示学生倍加小心。教师要对实验的准备工作心中有数,以确保科学实验的顺利进行。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全程指导学生正确完成实验、监督学生严守操作规程,保证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发现学生由于疏忽所造成的错误要及时修正。

比如,学生在学习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时,教师在测量前要帮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和分度值,让学生仔细观察温度计的玻璃泡是否与被测试的液体充分接触。教师要注意提示学生等到数值稳定后再读数,不能把温度计的玻璃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来读数等。教师要把实验的要领和步骤讲解清楚,让学生了解正确的实验操作原理。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如实做好实验记录,把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操作步骤,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或专业的科学术语进行准确记录,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往往重实验而轻记录,教师必须在实验记录这个环节上把好关,严格要求学生并及时指导修正。

联系生活,注重教学实用性

根据新课程要求,小学科学教材在内容和选材上已经开始注意把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和教材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活动,从而达到降低小学生学习难度,提高小学生对科学知识兴趣的目的。小学的科学实验教学,要注重提高小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比如,在讲授“吃的学问”这个单元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知的厨房来探究厨房里的科学知识。教师可以提出“怎样利用科学的方法,去区分盐与糖的区别”“油和水相融会产生什么现象,如果加热的话又会出现什么现象”“食物怎样搭配更有助于人体消化吸收”等问题,使学生在熟知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出他们自主探究的动力,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成为自主探究、主动实践的小科学家。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用品作为科学实验的材料,使学生通过使用生活中的材料获得对科学实验的正确认识,让学生知道科学就在身边。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让鸡蛋变形的实验,使学生对化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可以拿一个普通鸡蛋让学生测试一下鸡蛋的硬度;然后再拿两个烧杯,一个瓶口略大于鸡蛋,一个略小于鸡蛋,向学生演示鸡蛋无法放入小的烧杯里。教师在大烧杯里放入稀盐酸,在小烧杯放清水,把鸡蛋先放入大烧杯,稍停片刻后倒出,然后,再尝试放入小烧杯,学生会发现刚刚怎么也无法放入小烧杯的鸡蛋现在可以轻易地放进去。通过实验学生会了解,蛋壳主要由碳酸钙组成,当把鸡蛋放入稀盐酸时,蛋壳会溶解变软,但鸡蛋内膜是由非碳酸盐物质组成的,不会溶于稀盐酸,因此鸡蛋能保持原型不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