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防灾减灾的步骤范文

防灾减灾的步骤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防灾减灾的步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防灾减灾的步骤

第1篇:防灾减灾的步骤范文

按照减灾委员会的要求统一制作了“5.12”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展板,现场发放了相关防灾减灾避险逃生知识手册和宣传资料。并设现场咨询台解答了市民提出的疑问。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固树立“防优于抗”、“减先于救”的思想,要全面提高减灾防灾知识,切实增强自身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尽量避免或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本次活动现场发放宣传资料100余份,出黑板报1块宣传图板6快,通过宣传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的普遍增强,有利于推动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的普遍推广,有利于各级综合减灾能力的普遍提高,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防灾减灾,从我做起”,让我们携起手来,心手相牵,团结一致,不断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努力提高自救互救能力!让我们远离灾害,共建和-谐!

一年来,西虹社区在雅山片区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社区辖区各单位、各居民住宅小区、广大居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结合社区实际情况,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汇报如下:

一、深入扎实地开展工作,西虹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富有成效。

(一)、加强组织建设,建立防灾减灾的长效机制。一是成立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由社区书记王祝勇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社区开展各种防灾减灾的领导、指导工作;二是建立社区自然灾害事件处理领导小组。由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牵头,社区工作人员配合协调处理各种灾害发生事件;三是组织社区救援志愿者队伍30人;四是社区健全防灾减灾组织网络图,在宣传栏公布。

(二)、加强制度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为确保社区防灾减灾工作顺利开展,社区着手制定了各种制度,明确职责。

1、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制度、职责;

2、社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和演练预案;

3、社区应急救援队伍工作职责;

(三)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防灾减灾氛围。

在社区宣传栏张贴防灾减灾宣传海报,社区充分发挥教育场所作用开展讲座、知识竞赛问答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广泛宣传活动,使综合防灾减灾知识进家庭,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大大增强群众防灾减灾的意识。

(四)加强应急演练,做好防灾减灾基础保障。

今年来,我社区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预案,举办消防安全讲座一次,实地演练一次,有50余人参加。防汛部门组织应急救援队多次在八尺江水面开展救援演练。

(五)社区防灾救灾工作取得成效。

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全力以赴、团结奋战,紧密按照上级部门的部署,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

二、立足长远,进一步提升我社区综合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水平。

(一)立足长远,加快社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长与短,紧与松、急与缓相结合,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不断提升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实际举措。

(二)加强宣传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防灾减灾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提高全社会的减灾意识,使防灾减灾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三)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以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为主的各项规章制度,使防灾减灾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第2篇:防灾减灾的步骤范文

2020年10月13日,是我国第31个国际减灾日,根据临沧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文件《云南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20年国际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重点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宣传活动:

一是利用宣传资料进行宣传:从相关媒体上搜集了发生地震、水灾、火灾时的安全逃生自救方法以及安全用水、用火、用电知识,编辑整理成材料,对就诊病人进行宣传;

二是要求各科室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针对各自的工作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例如对住院病人,主要进行安全用电、发生火灾、地震时的安全自救,安全使用氧气、防跌伤、防坠床知识以及节约用水的教育;对外伤病人进行安全生产、防止安全事故的宣传教育。

二、掌握心肺复苏(CPR)急救技术

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在自然灾害下的急救水平,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由急诊科护士长、急救科护士进行了详细的讲授,对如何判断病人心跳呼吸停止,心肺复苏的指征、操作步骤、救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三、开展安全排查

在活动期间,医院领导亲自带队,组织后勤卫保、院办、等部门人员,深入各科室,对供水排水、房屋安全、供电安全、安全保卫、防火防盗以及电梯、高压消毒、中心供氧等重点环节和重要部门进行逐一检查,及时处理各种安全隐患。

四、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活动

组织医院职工开展了一次卫生防疫、防汛抗旱、防震减灾、防风防雷、地质灾害防御、消防安全、事故防范等方面的应急演练活动,切实提高我院综合防灾减灾能力。通过本周的“防灾减灾日”的宣传、学习、自查、演练活动,我院职工及患者基本掌握了“防灾减灾”的知识和技能,能在灾害发生时做出相应的判断,进行自救和救助他人。

第3篇:防灾减灾的步骤范文

为抓好这次活动,领导高度重视,专门部署宣传活动,镇应急办对整个宣传活动作了详细的布置,明确了各单位、各村(社区)的职责任务,安排专门人员,精心准备,为这次宣传活动扎实开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在本次的应急知识宣传周活动中,我们充分考虑了本镇实际,采取自主宣传、集中宣传、现场咨询等开展系列防灾减灾活动、搞好重点灾害隐患排查等形式对整个宣传周活动进行了周密部署,同时分阶段,有步骤对宣传周活动进行了全面规划,确保了宣传活动深入人心,切实有效。参加集中宣传的部门有党政办、安监站、国土所、水务站、交通办、派出所、综治办、食安办、城建规划办、卫生院、畜牧站、林业站、环保站。

各村(社区)、学校利用、广播及远程系统开展应急知识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学习抗洪救灾、森林防火、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重要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危害、防灾减灾的基本技能和自救互救的应急常识、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置方式和应对措施,镇政府利用“村村通”广播专题播放防灾减灾应急知识宣传动画(音)和主题为安全注意事项“民声一线谈”,并利用“__在线”公众微信平台宣传应急相关知识。

集中宣传通过在街头人群聚集地开展现场咨询、资料发放等方式开展。5月12日,镇应急办站办所和驻镇单位在集镇人口密集地设立集中宣传点,开展现场咨询、发放《自然灾害预防与自救》、《家用电、气、水事故的应急常识》、《__地质灾害与防御》、《安全常识手册》、《防空防灾安全知识》、《防范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活动社会宣传手册》、《防控防灾安全知识》、《安全生产相关知识》、《交通事故应急常识》等资料,共计发放3000余份。同时,将资料发放至各村(社区)服务中心前台,前来办事村民免费自取,把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相结合,建立应急管理工作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宣传实效。

镇主要领导专门部署对重点灾害进行隐患排查,特别是近段时间强降雨频繁,全镇34个群工室分别对辖区内水库、山塘、危房户、灾害易发区等地区重点灾害隐患进行排查,并将相关情况报至镇有关部门。

1.通过本次宣传周的活动,提高应急管理干部队伍在具体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能力,推进了基层应急队伍建设,使应急管理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第4篇:防灾减灾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校园,灾害教育,实施现状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资助项目“灾害与防灾减灾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成果(编号:2013CJ006)。

中图分类号:G510 文献标识码:A

自然灾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全球性问题。国际上一直致力于减轻自然灾害,重视社会自然灾害教育。总体来说,国际上自然灾害教育开展早于我国,研究也较国内自然灾害教育研究更成熟,这些研究和经验对我国开展灾害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国内防灾教育现状

汶川大地震以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开始重视防灾减灾教育。然而目前,我国的防灾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防灾意识不够,对防灾教育工作不够重视。目前,在教育部、教育局要求下,一些学校已经有灾害教育计划,但真正实施灾害教育的学校却不多。有的城市小学认真搞防灾教育、训练的占到了八成,而有的高中连形式都不走。大部分高校开展灾害教育流于形式。有关调查显示,学校教育排在大学生获取灾害及减灾知识主要途径的最后一位;仅18.3%的大学生参加过救灾演习等活动[1]。

二是没有建立完整的防灾应急体系。社会各级和学校对防灾应急预案缺乏了解,缺乏实际防灾、减灾的经验,预案演练不够。有关研究表明,汶川大地震时,除了个例之外,受灾地区的行政官员、公众和灾民之中,绝大多数都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预防、应变、补救、自救等,在事先缺乏必要的认识,在物资准备、精神准备、制度管道和政策性安排上都存在不足,这也导致了不少应急救灾行动的忙乱和无序[2]。

三是防灾减灾的科普知识宣传不够,很多人缺乏必要的避灾自救常识。据有关部门对汶川震区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70 %的学生没有接受过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85%的受访者表示不会主动阅读有关防震减灾知识的书籍。接受过地震逃生训练的受访者仅占30%,知道地震有相关前兆的仅占35%,不能熟练灵活运用防震知识的占到了90%[3]。

四是各级学校的教学楼、宿舍等达不到规定的防灾标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在汶川大地震中,多所学校的教学楼垮塌,造成惨重伤亡,很大原因是学校的建筑达不到应有的防震级别 [4]。

二、国外防灾教育现状

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校园防灾教育的开展。在2006年各国向世界减灾大会(WCDR)呈交的报告中,有110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开展灾害教育。这些国家的灾害教育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灾害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只有了解灾害才能更好的应对灾害。日本、新西兰[12]等国由法律强制实施灾害教育,美国开设了专门的灾害课程,科特迪瓦、斯里兰卡把灾害教育整合到其他学科中进行教学,巴布亚新几内亚、加拿大和奥地利等国是在没有课程的情况下开展灾害教学。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哥斯达黎加的灾害教育是全国性的[6-7],而巴西和委内瑞拉仅在自治区或州内举行灾害教育,但毫无疑问,这些国家对灾害教育都非常重视。

(二)教师培训

加强灾害教育,最好的就是先培训老师,然后再让老师培训学生。日本学校开展定期的有关防灾对策、指导学生防灾方法、学生心理辅导为主要内容的教师防灾进修或研讨会,并编制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灾害教育课程[12]。韩国各市地都有安全教育教师研究会,他们定期召开研讨会,组织防灾教育教师就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等进行切磋交流。

(三)有针对性的开展灾害教育

面对不同的灾害,各国开展了不同的灾害教育。如斯里兰卡主要以洪水、飓风和海啸知识为主,哥斯达黎加则尤其注重地震和火山知识,德国主要进行防火安全教育。各国针对各个年龄阶段,也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教育方案。例如,日本的中小学就开设防灾课,出版针对中小学校园安全的教材,并按照年级高低不断变化其中的内容[5]。

(四)防灾演练

为了增强国民对灾害的应对经验和应对能力,一些国家非常重视防灾演练。日本各类各级学校都很注重开展灾前准备、减灾措施等活动[8],当毕业生走向社会后,同样要参加由单位组织的防灾演练。日本学生对于灾害的应对步骤基本形成了条件反射。孟加拉国儿童在学校要参与各种防灾的游戏,而后和家人一起探讨或进行家庭防灾演练。2005以来,孟加拉国在各种灾害中受伤的人数大大减少,尤其是受伤儿童比例比2005年以前减少了85%[9]。

(五)社区支持

国外防灾教育非常重视社区参与。美国政府鼓励普通民众组成“社区应急反应队”。哥斯_黎加以学校为减灾教育基地,让社区成员参与到教育和管理当中,使减灾教育持久进行。日本也非常注重学校与社区、家庭间的互动,调动多方力量有效开展灾害教育。

(六)媒体宣传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媒体是人们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平台[10]。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媒体的宣传作用,如日本、韩国从法律上明确了媒体在灾害教育中的地位和责任。德国政府建立了“危机预防信息系统”,向人们集中提供各种灾害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纪念日、宣传手册、报纸和互联网等也是国外实施防灾教育的普遍手段。

三、国外校园防灾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一) 将灾害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作为防灾减灾教育的客体,我国公众的防灾减灾大多停留在意识层面上,对于防灾减灾教育不重视,对于相关的信息不主动去了解甚至回避,对于政府的宣传、教育主体的培训和教育不去重视[11],在知识和物质上缺乏准备。国民的灾害意识相当薄弱,避灾自救能力差。有必要效仿新西兰等国,由法律强制实施灾害教育,将灾害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国民的防灾意识。

(二)开展教师培训,加强学校灾害教育的师资建设

灾害教育要在学校中推行,必须要有专业教师来专门进行灾害教育传承的工作。我国学校教育中没有独立的防灾教育课程,很多学校也没有专门的防灾教育教师。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必要组织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专门防灾减灾培训,并将其学习的结果纳入考核之中,提高教师的判断能力和应对能力,把防灾减灾专业知识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之中,以制度性保障推行师资力量的建设[13]。

(三)规范落实学校灾害知识教育与防灾演练

目前,中国灾害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形不成常态。中国的教育体系,更加重视升学,多数学校的灾害教育仍停留在意识层面或浅层次规训层面,缺乏持久性。我国学校灾害教育仍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缺乏师生互动,难以达到教学的目的。突发灾害时,若无法及时得到政府的救助,灾民自身对灾害的应对能力就至关重要。因此,全面落实防灾减灾演习,加强学校防灾安全及灾害应急技能培训,切实增强学生的防灾能力及自救能力,应是我们改善学校防灾减灾教育的重点。

(四)完善学校灾害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

防灾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减灾的多维教育包括多个方面,无论是灾害应急演习还是教学情景模拟都需要多方面、多部门的支持与参与[14]。学校举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践活动时,也需要活动学生家长的支持。可以说,学校灾害教育只有在家庭和社区的理解与协作下才能顺利实施。除了调动家长、社区的支持外,公益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政府的支持对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也非常重要,如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地震博物馆、地震遗址纪念公园、防灾教育主题公园等灾害教育基地。通过对这些基地的参观学习,加深学生对灾害的印象,增强应对灾害的能力。另外,利用媒体加强灾害知识的宣传,对学校防灾教育来说也必不可少。

(五)开发区域性校园灾害教育教材

开展灾害教育须有对应的教材。这些教材要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们学习自然灾害知识,提高避灾自救意识,学会逃生技能。我国不同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的种类有所不同,学生需要应对的灾难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做区域性的乡土教材,而不是全国性的统一读本。每个地区灾害特点不一样,所以针对区域特色开展灾害教育会更加具体、实用。

四、结论

第5篇:防灾减灾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地震灾害;特点;措施

引 言: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背后, 突发性灾害事件的发生概率也在悄然 上升, 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也在大幅度上升。为此, 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进程中, 应未雨绸缪, 尽力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将可能造成的灾害损失减少到最小。

1 地震灾害的主要特点

1.1 对生活环境的破坏严重

地震是从根本上进行破坏,不可避免地加剧环境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地震对城市环境的破坏严重,灾后几乎失去生存环境。

1.2 经济损失巨大

城市地震灾害的另一特点是经济损失巨大,而且,城市越发达,现代化程度越高,灾害的经济损失也越大,这主要是因为现代化城市的财富集中度相对较高,现代化城市中的各种生命系统工程较多,相较于普通的乡村或山区,人们对现代化城市的投入巨大。若城市建筑等减灾工作不到位,更会加大城市地震的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

1.3 人口伤亡巨大

地震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发生时间几乎只有几秒钟,而且,一旦发生地震,人们不仅逃生时间短,逃生地点也很少,城市地震尤其严重。更槽糕的是,城市往往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即使地震不很强烈,造成的伤亡也将相当严重。

1.4 地震后往往伴随其他灾害

城市地震不仅能直接造成的巨大危害,还将导致其他灾害随即发生,如房屋工程破坏导致的火灾、水灾,特定工厂破坏造成的爆炸、有毒物质泄漏,环境巨大变化引发的瘟疫等等,都严重威胁了人类生存。

2 防震减灾工作的相关措施分析

2.1加强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

面对近年来严峻的地震灾害,需要国家地震有关部门、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科学预防和应对灾害,需要通过灾害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唤醒民众的灾害、防灾意识,使民众懂得如何科学应对,减轻灾害乃至避过灾害。因此,我国的防灾科普教育,不仅在提高全民的科学技术素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预防减轻各种自然灾害方面更有现实的重大意义。

2.2 积极开展城市地震应急演练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进一步做好严峻形势下的防震减灾工作,增强人民群众在地震中逃生自救的能力,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就要求我们将地震应急演练融入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宁可备而不震,不可震时无备。社会各级部门,如学校、医院等都应在政府的正确组织领导下,定期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各级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 分工明确, 各负其责。成立地震科普教育领导组,全面协调地震、教育、卫生、消防、广电等部门。地震部门应编写科普教案,起草演练规范, 提出演练要领与步骤。医护人员应在演练现场对参演人员进行自救互救环节进行培训。消防人员讲解灭火逃生注意事项、灭火器材的应用等。广电部门进行全程跟踪报道, 通过实例向社会宣传。要求从实战出发, 假戏真做, 充分体现实战性和突然性。按照“地震警报―就近避震―紧急疏散―避难场所集结―被压人员的搜救―自救互救处置”等几个环节进行。此外,社区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单元,建立一支反应迅速、训练有素、突击力强的志愿者队伍,可以在强烈地震发生之后,专业救援队伍未到来之前,在第一时间内开展有效地自救互救,从而把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建设城市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科学、合理的。

2.3 提高城市周边地震台站监测力度

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和首要环节。对地震信息和地震前兆信息进行连续或定期的科学监测,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和地震影响的准确测定能够极大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破坏和损失。因此,必须加强监测预报科研队伍建设,加强对地震预报工作的研究,完善预测预报机制,并在城市及其周边更加合理的布设强震动仪、应力仪等专业设备,提供有效数据,为我们的监测预报研究提供良好前提,为在不久的将来攻克地震预测这一世界难题积累高质量的数据基础。

2.4 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避难场所建设规划是防灾措施的重要内容,城市是人口、建筑物密集的区域,地震发生后,为了确保救灾工作高效进行,确保人员能快速撤离于安全地区,规划出避震路线通道和避难场所是城市防震减灾的主要对策之一。这些地方应当不受地质灾害或周围可能出现塌陷物影响的空旷地域, 而且应该具备一般临时居住的生活条件。首先合理控制城市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二是疏散路线要通畅。在设计和改造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时,道路要宽阔,在必要地段建造桥梁,增加城市的对外通道,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在人员集中的公共建筑如影剧院、图书馆、办公大楼、商场、车站等应设置宽敞的安全出口和明显的人员疏散标志,引导人员快速定向流动,避免造成混乱、拥挤、堵塞等事故。在城市中面积开阔地、高大建筑、高架电线、地下管线较少的地区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这些场所可以是城市中的广场、公园、绿地、室外体育运动场所等避震安全地带,应力求均匀分布,并保证居民在地震等灾害发生后能够迅速到达的场所。要更多的考虑防灾要求所需要的基本建设,这是亟需加强的方面。

2.5 搞好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作为震前的预防措施,如何去防御地震成了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破坏性地震引起的建筑物、工程设施的倒塌、破坏,以及相伴生的次生灾害是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据统计,世界上130 次巨大的地震灾害中,90 %~95 %的伤亡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可见,如果房屋建筑没有进行抗震设防的话,也很难保证在破坏性地震面前就做到不伤亡、少损失。因此,提高房屋抗震能力,加强抗震设防标准,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

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有《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国务院条例,有中国地震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建设部《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等行业规章。同时具备较完善的建筑抗震各项标准体系,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国家标准。可见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关键在于落到实处。也只有环环相扣,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实现房屋建筑“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只有各相关部门只有密切协作,加强监管力度,严格责任追究,才能更好地做好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工作,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地震时才能做到最大程度的减小损失。

3 结语

总之,在我国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可能出现的地震安全隐患。同时做好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才是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正确途径。

参考文献:

[1]都吉燮.城市防震减灾及其对策[J].灾害学,2001,16(4).

第6篇:防灾减灾的步骤范文

一、演练目的

安全教育是我局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预防和减少各种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通过“防震逃生”安全常识的普及和演练,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局应急机制,熟悉《预案》程序,明确职责要求;另一方面是不断增强全局防灾减灾的安全意识,提高职工应对各种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各种突发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指挥机构

成立县城区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指挥部

三、参演人员

由各部(室)、中心等机关人员组成,参演总人数约30余人。

四、演练地点

县邮政局办公楼大院

五、演练时间

2014年5月12日上午9时整至9时15分。

六、演练内容

防震避险常识普及,人员安全有序疏散,地震现场冷静指挥,通力协作密切配合。

七、演习步骤

1、听到“地震警报”时,参演人员果断就近避险一分钟(至9时01分)。

2、主震发生1分钟(至9时01分)后(即“地震警报”声响结束),参演人员按规定线路有序撤离。

3、到达局办公楼大院后,由各部(室)、中心主任迅速清点人数,向总指挥报告安全撤离人数、失散人员和其他有关情况。

4、9时15分,听到鸣响“解除警报”一分钟后,演练结束。

5、由总指挥在局办公楼大院对演练情况进行现场总结,及时发现和纠正在演练中出现的问题。

八、演练要求

1、注意事项

(1)发生地震要冷静应对、有效避险、服从指挥、有序疏散。

(2)不要惊慌,听从指挥,服从安排。

(3)保持安静,动作敏捷、规范,严禁推拉、冲撞、拥挤。

(4)按规定线路疏散。

(5)严密组织,认真对待,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

2、避险要领

(1)上班时发生地震要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办公桌下。

(2)在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3、具体要求

(1)各部门要强化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克服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真抓实干,确保防灾减灾教育和演练工作落到实处。

(3)演练形式多样化。各邮政所可以参照本方案组织本所员工进行演练。

第7篇:防灾减灾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 TPACK 地震灾害教学 灾害教育

中图分类号:P315.25 文献标识码:A

“国际防灾十年”世界会议提出“教育是减轻灾害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的理念下,地震灾害教育成为地理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1地震灾害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自古以来就多地震。在地震灾害中,如2008年5.12汶川8.0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由其他学者的调查研究可知,中学地理防灾减灾教育思维模式的不健全,学生具备的灾害意识不够,对灾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并不是很好。

因此,通过地理课堂开展地震灾害教育,培养中学生具有地震灾害意识,掌握紧急救援、互助逃生、防震避灾的知识和能力,能够推动全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技能提升,实现全民地震灾害教育的目标。总之,进行地理教学中防震减灾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2地震灾害教育的传统课堂教学

地震灾害教育主要涉及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和必修1-3的部分单元阅读章节。地理课堂中,多采用“以老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以课本为基础”,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使得教师主要讲解地震的基本知识。这种抽象的语言使课堂知识讲授变得枯燥,学生不易理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美国学者科勒和米什拉提出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PACK)的概念框架。TPACK特别强调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并将其作为教学职业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分,这与目前信息技术在各领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密切相关。

因此,基于TPACK框架进行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区别。教师由课堂的讲授者向课堂的引导者转变,学生由课堂的参加者向课堂的主体者转变,教学形式、课堂内容、评价方式也向着着新课改所倡导的方向转变,这也是中学地理教学开展地震灾害教育的理想选择。

3基于TPACK框架的地震灾害教学实施步骤与方法

3.1教学准备

选取人教版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与地震灾害相关章节作为教学内容。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因材施教理念,教学前将学生分成4-6人的若干小组,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3.2实施方法

首先,教师播放汶川大地震视频,通过PPT演示文稿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之一,展示中国地震信息网、中国地震台网中地震的监测、报道等。并由教师提供我国地震的相关资料给之前分好的学习小组,各小组依据所提供的资料分析、讨论、总结我国地震的特点,每个小组派出小组代表总结自己小组的观点。

然后,再由教师汇总并总结各个小组的观点,用多媒体形式展示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该阶段结束后,教师还将对本阶段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及细则,明确告诉学生。教师向各个学习小组提出依据上阶段总结的地震的特点,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和探索活动,分析造成我国地震频发的原因以及我国地震带的分布。要求学生运用多媒体展示本组的成果。展示结束教师小结。

最后,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模拟地震发生时的状况,观察同学应对突发性地震灾害能力的表现。总结同学们的实时表现,对其中表现不足之处提出建议,把表现优秀的学生颁为“防震减灾小明星”使其定期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模拟演练指导。教师总结本节课对地震基础知识和地震灾害的学习,并对学生学习情况依据评价标准及细则进行评价。

4总结

这样的地理课堂,绝大部分时间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不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未被忽视,而是发挥的相当充分。即在教师在指导、示范和归纳总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TPACK理念进行地理教学,既实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地震灾害教育在地理教学更有效的进行,也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创新和改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足、教学课时与教学目标不对称、师生相互适应时间较长、学校教学资源较为缺乏、学习内容系统性不完整等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修正。

参考文献

[1] 杨毅.“国际减灾十年”简介[J].中国减灾,1999(1):62-63.

[2] 宋雪交,赵振斌.中学地理防灾减灾教育思维模式探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7):68-69.

第8篇:防灾减灾的步骤范文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到*镇检查指导工作,在此,我代镇党委、政府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镇的防震减灾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汇报:

*镇位于*县西北部,系滇川两省,*、*、*、*三县一区结合部的*山区腹地,全镇总面积264.9km2,辖18个村(居)委会,有348个自然村,18821户68834人。由于受小江、金沙江的强烈切割,*镇境内地形地貌极为复杂,河谷部分岩层存在垂直裂隙,形成深邃峡谷,全镇有12个村委会处于地质结构较差、地质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金沙江、盐水河谷和小江沿线,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我们重点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健全机构,强化组织领导。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真正将此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紧抓实。调整充实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和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派出所、安监站、国土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防震减灾工作。为增强防震减灾工作战斗力,降低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党委、政府从机关单位抽调了50余名干部职工组成了4支应急抢险队伍,同时在各村成立了以总支书记为队长,民兵和青壮年群众为队员的应急抢险小分队。

二是强化宣传,增强防震意识。充分利用广播、标语、宣传栏、手机短信、宣传单等形式,加强地震科普知识普及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加强地震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在各中小学校普遍开设地震知识讲座,加强对在校师生的培训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震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定期或不定期在各中小学校开展防震避震应急演练,提高广大师生的应急避灾能力。今年上半年,全镇共张贴防震减灾宣传标语200余条,出黑板报48期,印发防震避险宣传单20000余份,开展地震知识讲座20余次。

三是深入排查,消除安全隐患。牢固树立“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防震理念,组织国土、安检、民政等部门对全镇17个村的地质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其中石门坎村、云峰村、落水村、发基卡村、炉房村和炭山6个村委会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共有滑坡点10处,威胁着148户678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党委、政府已向地质灾害隐患地带群众发放了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并落实了专人负责24小时监测,一有险情立即上报。同时,组织中心学校等部门对全镇23所小学的危房进行了全面排查统计,目前全镇23所小学共有d级危房9532平方米。现已争取排危资金380余万元,可排除学校危房面积3238平方米,计划在两年时间内,全面完成中小学危房排除任务,保证学校校舍安全性能,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受*“5.12”大地震的影响,云峰村委会大水沟村民小组和三家村村民小组发生山体滑坡,为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镇党委、政府投资80余万元对两个村民小组处于滑坡体上的29户群众进行了易地搬迁。

四是加固民居,提高抗震能力。根据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调查统计,*镇85%以上的民居均不具备抗震能力或抗震能力底,原因是娜姑镇的民居绝大部分都是土坏房,屋梁直接担在山墙上(土墙),特别是地处金沙江、小江、盐水河断裂带的山区群众,家庭贫困程度深,住房极为简陋,不具备抗震性能。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各方资金,大力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工程。在项目安排上,我们坚持把特别贫困、特别简陋、特别危险的农村民居作为实施的重点对象,优先考虑,确保新建和加固改造的农村民居基本具备抗御不低于6级地震的能力。在工程建设中严把“三关”、做到“四不准”,即:严把材料质量关、严把施工质量关、严把验收入住关;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设计不准实施,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准审批,对不符合抗震标准的建材不准进入工地,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工程不准验收。目前全镇已新建基本具备抗御不低于6级地震的能力的安房176户2.1万平方米,加固改造的1339户12.05万平方米,基本保障了1515户60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是完善制度,提升救援时效。完善修订了《*镇防震减灾应急预案》,适时组织地震应急预案的演练,进一步熟悉掌握启动应急预案的方法、步骤,明确在应急行动中的职责,达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效果。加强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及时充实抗震减灾应急队伍及应急小分队成员,建立应急队伍信息库,确保预案启动及时、运转顺利。严格值班制度,在汛期及历年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时期,要求各村及相关部门实行值班制度,保证手机24小时开机,及时上报各种突发性自然灾害。

虽然我镇在防震减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缺乏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各项工作开展难度大;二是村镇建筑民居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达不到抗震要求,全镇大部分群众还居住在抗震能力低或不具备抗震性能的房屋内;三是社会公众防灾意识有待加强;四是紧急救援体系不够健全,缺乏可操作性。

第9篇:防灾减灾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地质性灾害;施工;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B845.67 文献标识码: A

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自然地质灾害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人为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

我单位的工作性质决定我们的作业场所绝大部分将处于野外施工,面对各类地质性灾害的几率较大;此外,国内管道安装企业的市场竞争加剧,云贵高原、川甘赣、江南水网等地区施工任务逐年增加,施工区域内频繁出现山区、沼泽、河流等较为复杂的地形地貌,一如今天的兰成中贵管道工程、中缅管道工程等,面对各类地质性灾害的几率成几何倍数增加。应对地质性灾害的预防工作和善后研讨刻不容缓,下面就兰成中贵管道工程在此方面的一些经验教训与大家分享。

我单位承建的兰成中贵管道工程施工段途径甘肃陇南地区,沿线多在峡谷和山地,平坦地段极少,且峡谷和山地多为石方地段,管沟多采取松动爆破方式。线位多在深切“V”型沟谷或山地中,受雨季影响大。沿线属5.12汶川地震影响区,部分施工区域山体岩石本已风化严重,外加当地降雨较丰沛,滑坡落石以及泥石流灾害易发,给沟谷地带施工带来严重安全隐患。与西和县和成县毗邻(仅100公里)的舟曲县城2010年8月8日曾发生过特大泥石流自然灾害,而成县境内也于2010年8月12日发生暴雨洪灾,管线经过成县几处受灾较严重的村镇。

1、各类地质灾害的简述

在六大类地质灾害中,对我们的施工生产影响最大的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1.1崩塌

崩塌是岩土体的突然垂直下落运动,经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壁。过程表现为岩块顺山坡猛烈翻滚,跳跃,相互撞击,最后堆积在坡脚,形成倒石碓。

降雨、融雪、河流、洪水、地震、海啸、风暴潮、地下高水位长期浸泡管沟等自然因素,以及爆破、开挖坡脚、沟上设备震动、开矿泄洪等人为因素,都有可能诱发崩塌。

1.2滑坡

滑坡是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局部向下滑动的现象。发生破坏的岩土体以水平位移为主,除滑动体边缘存在为数极小的崩离碎块和翻转现象之外,其他部位相对位置变化不大。

1.3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包含大量泥沙石块的固液混合流体。常发生于山区小流域。泥石流爆发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山谷雷鸣、地面震动、浓烟腾空、巨石翻滚,浑浊的泥石流沿着料峭的山涧峡谷冲出山外,堆积在山口。

由于突发性、凶猛性、迅时性以及冲击范围大,破坏力度强等特点,泥石流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1.4以上三类地质灾害会导致沟上设备的倾覆、沟下作业人员的伤亡、管材物资的损毁,对山区、沟谷地区施工带来极大安全隐患。

2、地质灾害的前兆

2.1崩塌和滑坡的前兆

2.1.1断流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忽然干涸。

2.1.2滑坡体后缘的裂缝扩张,有冷气或热气冒出。

2.1.3有岩石开裂或被挤压的声音。

2.1.4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形。

2.2泥石流前兆

2.2.1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杂着较多杂草、树枝;

2.2.2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

2.2.3沟谷深处忽然变得昏暗,并伴随着轻微的震动感。

3、防灾减灾的应对措施

3.1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防灾领导小组,安全总监作为副组长,各业务部门领导和施工机组长为组员,做到责任明确,层层落实,形成行之有效的应急反应机制,坚决执行以人为本,抢救为先的原则。

3.2项目部聘请专家对沿线地形地貌进行梳理分析,整理、归纳出沿线各重大危险源的分布情况。在全面排查,核准掌握有关情况的基础上,对相关隐患点提出具体的防治建议和措施,并将每一处隐患点登记存档,下发给各施工机组,每周进行一次销项登记。

3.3编写、完善防灾应急预案。制定应急步骤、抢险原则、应急处置原则、应急实施流程等。做到原则明确,流程清晰,实施流畅。组织施工机组按照应急预案进行相应的逃生演练,以检验避灾措施的实用性,针对发现的问题,对方案进行完善,确保施工人员熟悉逃生路线、了解应急措施。

3.4项目部在工程开工前,与地方气象机构签订签署合作协议,及时掌握气象、地质灾害的预警信息,提前以手机短信形式向我项目部和机组关键岗位人员发出预警。在恶劣天气时,每半小时更新一次预警信息,如降雨数据、灾害警报级别等。

3.5建立并及时更新施工机组的看夜人员台账,确保在夜间出现大规模持续降水时,可以随时掌握现场情况,及时转移设备人员物质,避免出现伤亡及财产损失。临时营地要避开沟谷低凹处或面积小而又低平的凸岸及陡峻的山坡下。应安置在距村庄较近的低缓山坡或高于 10 米的阶台地上,切忌建在较陡山体的凹坡处,以免出现坡面坍滑。

3.6加大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除对施工机组进行常规培训外,还以下发学习资料、张贴宣传挂图、组织逃生演练等多种形式加深宣贯力度。为消除施工人员对防汛减灾普遍存在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项目部深入施工一线,播放5.12汶川大地震、2010年8月8日舟曲特大泥石流、2010年8月12日成县暴雨洪灾等纪实宣传片,加深防灾减灾意识。

3.7项目部每天派出业务人员对沿线施工区域进行巡视、检查,发现隐患及时通知整改。

3.8当三日内或当天的降雨累计达到 100 毫米时,处于危险区内的人员应撤离。只有当降雨停止两小时以后方能返回,切忌雨小或刚停时即返回。同时,遵循中到大雨停工,小雨采取上游派专人望,沟下施工时沟上专人监督;因雨停工或收工时,设备和看夜人员驻地转移至相对平坦、地基牢固、地质性灾害影响较小的高地。

3.9重视汛期对施工生产的影响。地质灾害为什么多发生在汛期,因为滑坡、泥石流这些都离不开水的作用,达到一定的强度就可以诱发。现场设置一到两名水情“风险望员”,施工时站在施工上游一公里手机信号好的地方,望员配备对讲机、警报器,时时监控上游来水情况。当看到脚下水流明显增大或听到沟内有轰鸣声或主河洪水上涨或正常流水突然断流,应意识到洪水、泥石流马上就要到来,应立即通知下游机组采取逃生措施。

3.10集中项目部施工优势资源,在汛期前抢完河谷地段施工任务,科学组织施工,减少沟下作业时间。

3.11及时疏通、拓宽导流渠、泄洪道,及时清理河道内的设备、物资,避免阻水形成堰塞湖;避免河道内管沟因长时间被高水位浸泡造成溃塌。

3.12积极储备应急物资。交通工具、通讯器材、雨具和常用药品、食品饮用水等,也应根据具体情况提前做好准备。

3.13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按照减灾应急预案的要求,及时上报项目部,同时有组织地开展自救。撤离灾害地段后,要迅速清点人员,了解伤亡情况。对于失踪人员要尽快组织人员进行查找搜寻。

4、结束语

地质性灾害的发生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而降雨、地震、工程活动等复杂性、偶然性又很高,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准确进行预测的难度非常大。既然对地质性灾害的发生无法准确预测,那么详尽有效的应对措施就显得至关重要。

理性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是根本。做到组织机构健全,职责明确,责任到位,人员落实,是降低风险的基础。在地质灾害易发区施工的单位或项目部要将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纳入企业安全生产进行管理和要求,提高全员对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意识,全员参与,这是必要的方法。最后,严格执行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真正做到令行禁止,是防灾减灾、降低安全事故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振泽 张庆祥2011地质灾害观测预防营救地质出版社

2、国土资源部办公厅200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3、廖育民2003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与应急指挥及综合防治实务全书哈尔滨地图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