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部审计的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条件下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
国家一贯重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教育部于2004年并执行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明确规定高校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内审部门作为高校的一个职能部门,其基本的职能就是监督,但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却往往受到学校管理高层的干预而大打折扣。目前高校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单独设立审计处,或把审计机构和监察、纪检部门合并在一起。由于内部审计机构是高校内部设置的机构,内部审计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及人员有内在的联系,它既要对有关处室和人员进行监督,又要避免与他们发生严重冲突,因此独立性在开展实际工作时体现不够充分(肖章大等,2006)。按照OliverHart(1996)的观点,任何一个组织,存在问题和合同不完全,就必然产生治理问题。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的最终目标都在于保证受托责任有效履行并延续受托责任关系,使得高校整体效益最大。高校治理是实现内部审计的制度环境,内部审计是高校治理结构趋于完善的保证,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与高校治理休戚相关,高校治理得不到改善,就无法彻底解决审计独立性问题。
(二)经济责任制落实难,内部审计功能缺失
针对高校财务管理出现的系列问题或案件,教育部和财政部在2000年联合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教财[2000]14号)。一些高校虽然遵照文件精神制订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并没有重视落实和执行。一方面实施审计的机构一般都是校内的内部审计机构,使得内部审计本身的公正性和独立性受到挑战,导致审计的效果不佳;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惩罚机制或问责制度。在查出问题后由于上级领导的干预、自身部门权限的限制以及人员流动的频繁性,也无法追究个人责任或处罚缺乏依据、处罚的力度太轻,无法起到应有的防范和教育作用(魏良华等,2008)。
(三)内部审计资源匮乏,内部审计力量薄弱
内部审计人员的匮乏成为高等学校内部审计组织普遍存在的问题。某些高等学校在机构精简时把内部审计组织作为重组的对象,一些高等学校虽然保留了审计机构,但审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适应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内部审计人员逐渐暴露出知识面不宽、专业结构单一、业务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会计、审计专业为主,缺少建筑工程、教育经济、法律、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积累,难以满足网络背景下审计覆盖面广、涉及领域宽的特点;内部审计人员数量较少,且整体水平不高。由于高校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及其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很难引进具有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导致审计力量薄弱,不能全面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李红,2011)。
(四)内部审计方法落后,内部审计工作的服务和意识不强
高校内部审计主要沿用传统的、基于手工审计的技术方法,仍然停留在以查错防弊为主的真实性、合规性审计阶段,导致审计范围狭窄、深度不够,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效率,难以适应现代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此外,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在审计工作中很少采用分析性复核和审计风险模型等现代审计方法,风险基础审计也未得到推广使用。高等学校内部审计主要是发现学校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服务意识、质量意识不强,与其他部门共同协作性不强,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整体性无法进行有效监测和评价,无法为学校领导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金燕华,2005)。
(五)审计形式大多停留在静态审计,缺少动态审计
传统的高校审计项目通常起于立项、终于报告,所有和项目有关的审计活动,包括资料收集和分析、抽样、取证直至报告都集中在由立项到报告这一阶段内。它对被审计单位的考察通常是静态的、以某一时点为终点,审计后新发生或暴露出的问题和风险,往往要到下一次审计时才能纠正。动态审计在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中很少见。动态审计是在网络通信技术的帮助下,对投入资金多、经营风险大的重点领域的经营活动进行经常性、实时和动态的审计监控。通过对基本业务数据的连续监控、相互比对和验证,判断各项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合规性,综合判断业务数据变化的合理性,根据最新变化及时做出反应,实时监控可能的风险,起到及时预警、避免和降低风险的作用(左旦平,2011)。
网络条件下高校内部审计不完善的成因
(一)审计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还没有树立审计风险意识,缺乏应有职业判断,是产生审计风险的首要因素。近些年,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经济管理业务日益复杂,在客观上要求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和管理。而目前内审人员的意识尚难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由于存在领导不重视或审计工作局面没有打开,导致审计部门在考虑复杂审计项目的合适人选时,很难从责任风险意识和专业能力上满足具体审计项目的要求,而缺乏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的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业务时将导致严重的审计风险。
(二)内部审计结论与评价有失公正
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获得是实施内部审计的基础。而高校内部审计的重大难题恰恰在于审计资料难以收集。一方面,缺少可供遵循的准则和程序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内部审计收集证据的不充分;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属于高校内部的管理控制行为,不具有国家审计强制手段和特权,涉及与外部经济往来事项需要审计取证时,内审机构由于没有这方面的权力,使得审计取证困难重重。不少高校正逐步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但在审计报告期,审计报告因环境所限,带有协调关系色彩。以肯定工作成绩为基调,问题定性比较模糊,使得一些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受到制约,给高校健康发展带来风险(李晓春等,2010)。内部审计证据的不充分、难获取,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导致内部审计结论与评价有失公正,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审计需求向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高校办学的自主权不断扩大,学校资金来源已由单一的财政拨款转变为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局面。高校的财务状况明显转好,资金周转量加大,学校建设的速度、规模进一步加快。同时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冲击也不断加大,部分高校职务犯罪数量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手段也越来越隐蔽复杂,对高校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和威胁,也使内部审计面临更大的风险(孙燕东,2007)。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目前仍然是供给驱动型和强制审计型,对内部审计的需求,仍表现为强制性,不是真正来源于高校本身的需求,而是出自其行政主管部门。随着内部审计作为“免疫系统”的功能逐渐被认识,高校内部无论是校领导,还是组织、纪检、财务、基建、后勤、资产管理等部门,以及所属二级单位,为了满足各自的要求,都将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内部审计需求也将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张治强,2009)。
(四)缺乏既懂审计知识又懂网络技能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目前,高校网络审计的业务水平与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审计发展的方向和要求不匹配。一方面,对于高校内部审计来说,有其独特的财会人才资源优势,容易找到懂财务会计、审计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熟悉相关政策、法规并具有一定审计经验的审计人员,但由于高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过细,使他们缺少网络和数据库的操作技能,不符合高校网络内部审计的需求。另一方面,即使有一批年轻的审计人员熟练计算机的操作并拥有一定的应用技术,但缺乏网络审计软件的开发程序、计算机系统结构、程序编译检测等技术,还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审计。
网络条件下发展高校内部审计的对策
(一)制定与高校网络审计相对应的准则和标准
2007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虽然颁布了经济性审计准则、效果性审计准则和效率性审计准则,为高校开展内部审计提供了相关指导,但缺乏与高校网络审计相对应准则和标准。比较接近的是,我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08年颁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信息系统审计,也仅仅将信息系统作为审计的对象。高校网络审计准则和标准应充分考虑高校内部审计所面临的网络信息技术环境,处理好网络信息运用和检查效率、取证范围、审计证据可靠性之间的关系,兼顾实用、效率和安全,并加强高校网络内部审计档案的管理,因为它是审计过程的记录和审计结论出具的依据,是后续审计的基础,是审计质量控制及持续提升的工具,是审计沟通的桥梁(马雪君,2008)。
(二)专门为高校内部审计而单独开发网络审计软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山西省审计局自行开发的“工业企业财务收支审计软件”是我国最早一个通过权威机构鉴定的审计软件。目前,在各大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内审软件主要有通过审计署组织鉴定的上海博科资讯“审计之星”等数十种。但对于高校这一特殊的行业来说,计算机审计主要还是集中在工程造价方面的审计,如采用“睿特”、“神机妙算”等进行工程基建维修和预决算审计,虽然也有了针对财务收支的单机版财务审计软件,但这只停留在网络审计的初级阶段,且涉及的审计对象范围比较单一,对于其他如经济责任、经济效益,财务预、决算等审计的网络软件还需得到全面的开发和应用(谢景伟等,2010),应专门为高校内部审计而单独开发网络审计软件,开展管理审计和综合咨询服务。
(三)将审计点前移并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随着会计操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审计人员可以运用计算机等辅助手段来进行“跟踪”性的在线实时审计,以便获得充分、有力的审计证据。随着高校管理要求的提高,必须切实转变审计理念,积极探索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前瞻性,使内部审计的作用不只局限于事后监督,而应延伸到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变被动监督为主动预防,事后责任追究为事前教育预防和事中监督检查,将防范的关口前移、措施前置。事前审计的实质是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从基础入手,推动高校强化内部管理,使管理走向规范化、法制化(孙雁宽,2011)。
(四)建立审计信息化的平台并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
高校要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提高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的信息化。网络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主要手段,在推进审计转型的过程中,要完善高校内部审计技术平台,加快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实现高校审计从手工向信息化的转变,为审计转型提供技术支撑(陈丽羽等,2010)。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在审计项目和审计组之间建立畅通的审计信息交流渠道,充分利用以前年度的审计结果。一些高校建立了审计网页,增加审计透明度,加大对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按照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的要求将审计部门的情况介绍、机构人员、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审计法规、审计结果公告等信息制作成审计部门网页(冯宝军,2007),使被审计单位能够及时了解审计工作的进展情况,增强了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和威慑力,同时审计工作的开展也受到相关部门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审计人员对规范程序、提高工作质量的重视程度。
(五)以预算控制为龙头进一步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高校事业发展及各项教育事业相对较为稳定的特点决定了高校财务活动主要以预算的形式进行安排,同时预算也是高校经济活动强有力的控制工具。作为战略管理工具,应保证预算的战略导向性,通过对高校战略目标的细化和层层分解确定预算目标(陈金翠,2012)。当前,国外一些高校内部审计比较重视预算控制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水平分配审计资源。如耶鲁大学,对其内部单位进行风险评估,并按照次序排列风险,集中高风险的项目优先审计。由于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相对较少,面对不断增加的审计需求,尤其需要采用风险导向的审计方式(范文萍,2012)。
高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将风险管理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对风险管理的充分性、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策略制定的恰当性进行检查并评价。美国高校审计部门的设置通常与财务部门独立,在业务上向校长或者董事会汇报。风险评估广泛运用并已经渗入到了日常工作。风险评估逐渐制度化的结果是合理配置了资源,提高了效率。加拿大高校的审计工作有效地整合了内审和外审的资源,学校审计委员会的委员多由学校外部的法律、财务和管理专家组成。外审人员负责独立地对财务报告进行判断和鉴证(戴楚怡,2011)。
(六)发挥网络优势将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高校可以将成本或效率处于劣势的业务转向外部,分工的专业化有助于形成合理的资源配置和高效率的生产模式。内部审计的缺陷可以借助网络优势,通过外部 化来加以弥补。内部审计是一种内向型服务,单位可自主决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人员配置、工作重心、工作范围等重要内容,所以其独立性必然会受到影响。内部审计在独立性方面存在的缺陷,集中表现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隶属关系等问题上。不管内部审计机构如何设置,都是单位的一个职能部门,无法实现真正的独立,从而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从知识结构和执业能力来看,注册会计师具有提供内部审计服务的可能性,可以提供会计、管理咨询服务,与内部审计业务有重叠,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服务(孙燕东,2007)。
(七)构建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利益协调机制
高校内部利益相关方大体包括:在校学生、在岗教职工、离退休人员、校级管理层、学院管理层、后勤物管公司及其他内部利益相关方。高校内部审计应注重内部利益相关方体系中与各控制点相适应的信息点的监督评价。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必须从两个方面履行其利益协调与整合功能。一是源头参与,二是事前监督,规则形成过程的控制。在高校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合作规则形成之前,内审部门需积极参与组织管理工作,从规则双方或多方之间的行为中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准确地提出改进建议,形成对合作规则合理与否的观念判断(万国超,2012),彻底转变简单的风暴式审计管理为温和式审计管理,创建和谐审计管理环境,构建和谐校园。
(八)实行审计结果网站公示制度并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各种基建项目审计结果都要通过学校网站向社会公布,增加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提升内审工作的前瞻性,自觉接受广大教职工和社会各界群众的监督,切实查处审计发现的问题,对部分被审计者产生警示作用。通过公开审计结果,使审计监督成为一种全社会的监督,不仅可以加大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和震慑力,同时对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治理商业贿赂、规范高校建筑市场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杨金光,2007)。要建立健全内部各部门工作流程内控制度,使各项内控制度覆盖各风险防控点,充分体现内控制度建设在高校监督管理中的关键性作用。
(九)由传统型内部审计向“管理+绩效+服务型”审计转变
高校内部审计要充分利用网络审计调查数据,优化内部审计资源,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和管理审计,把工作着眼点放在完善内部控制、规范管理、规避风险、提高效益上来,实现审计工作由单纯的监督向监督、管理、绩效和服务并重转变,由查错防弊向风险预警、评估和防范转变。管理审计是对高校的状况及环境以及是否以合理、健康方式实现目标进行持续调查,以便对高校的措施表达意见,对高校经营进行更好的控制。管理审计注重审查高校管理机制发挥程度(杨庆英,2007)。陈希晖等(2008)和卢宁文等(2010)指出应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上构建高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就是要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不是不要监督,而是要立足服务,坚持监督。这就要求高校在实施内部审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发现和处理违法违规问题,还要注重从制度层面、管理层面和执行层面分析原因,立足服务、坚持监督,突出管理,力求绩效,只有将四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收到“免疫”的功效。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审计作用
事业单位开展内部审计的目的就是实现内部控制,可以有效提高内部财务开支、经营管理、经济效益等各方面水平。在当前事业单位当中利用建立内部审计可以促进事业部门的顺利发展,可以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同时利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及时发现事业单位存在的失误之处,有利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
一、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功能
(一)准确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完善程度
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可以依据单位的管理制度、规章、办法等掌握针对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审计方法,可以准确得到内部控制流程是否最为合理与准确,提高关于不同控制点的管理水平。利用深入研究不同测试资料明确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的失误所在,有利于及时采取针对性补救措施进行治理。
(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执行性
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在测试控制体系中的控制点过程中,可以及时掌握处于此控制点方面的实际业务活动中内部控制体系是否能够认真执行,同时可以及时审核执行过程中如何应用管理制度,主要涉及下面二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准确确定不同控制点,不能完全执行;第二,控制点所规定的实际内容与真实情况不一致,因此不能顺利执行。
(三)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科学性
利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测试不同控制点,看能不能解决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看其是否具有一定的约束力、是否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可以据此发现其是否科学。主要操作与面临的问题有下面这些:
(1)事业单位进行改造、组织出现更替过程中,可以评估单位当中的资产总量与负债总量。
(2)依据固定时间及时审计财务收支情况,审核财务收支是否合理合法,审核账与表、账与实际情况是否一致,审核财务工作是否存在弄虚作假现象,防止在财务管理当中出现违法行为。
(3)可以深入研究事业单位当中存在的各项经营管理制度,认真审核事业单位当中不同项目、不同环节、不同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正确执行,以及取得的效果如何,保证单位当中的经营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保证单位当中的不同经济活动、财务收支与法律法规不相冲突,一旦在审核中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针对性解决策略进行处理。
(4)还需依据一定计划审核事业单位下属部门的经营运行情况,看其资金是否得到了合理使用,其拥有的资产结构是否合理,使资金在下属单位当中发挥最大的作用,监督下属单位是否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5)严格审计经济合同。事业单位开展经济活动必须依据经济合同,经济合同关系到单位的实际效益,审计经济合同的主要内容有:是否拥有完善的条款、是否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结算方式、价款、取费等内容是否合法,是否影响到其他单位的利益等。
(6)开展定期考核与离任审计工作,主要针对事业单位的不同层次与不同领导干部进行,保证领导者实行正确领导。
(7)帮助单位正确决策,利用内部审计可以得到事业单位的整体运行情况、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等,将这些数据及时反馈给领导层可以帮助领导做出正确决策,防止领导层在投资、管理、经济运行中做出错误决定,同时可以保证高层决策的正确贯彻执行,对决策的执行进行监督等。
二、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不利因素
最近几年,事业单位开展了深入改革,同时带动了内部审计制度的发展,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1)审计力度较小。这是众多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虽然最近几年审计部门在单位中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本身也拥有较多的权力。但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毕竟处于一个事业单位当中,不可能脱离与其他部门人员的联系,因此会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在审计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
(2)审计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当前事业单位拥有国家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会计准则》,单位内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的《企业审计工作制度》,其中明确指出了审计基本法则,如果能够正确贯彻也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结合事业单位经营模式的转变,要求内部审计必须实现精细化与严格化发展,一旦不能范则必然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
(3)还需进一步加强审计力量。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对时间与工作量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同时面临诸多风险,要求审计部门、审计人员必须不断提高整体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我国当前很多事业单位审计力量还不充足,导致内部审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审计力量还需进一步加强主要有下面这些表现:
第一,审计人员数量不足。要想顺利完成一个审计项目,必须要配备6-8个审计人员,需要二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当前,开展常规审计与专项审计需要大量的审计人员,由于数量不足导致大量审计工作不能如期完成,尤其是一些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审计质量不断下降。
第二,审计人员不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很多审计人员只掌握必要的财务知识,不能掌握丰富的审计法律法规知识、业务流程、经济管理知识等,只能开展某一方面的审计,不能兼顾单位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导致审计工作质量不能提高。
三、小结
总之,只有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与审计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制订一套完善的、科学的、有效的审计体系,积极引进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审计人员,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才能正确开展,才能在推动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略谈水利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优化路径[J].中国内部审计,2017,(03) .
论文关键词:内部审计,公积金,管理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我国在推行住房制度改革过程中,为解决城镇职工住房消费问题而推行的一项强制性的长期住房储金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住房建设,帮助职工解决住房困难,提高居住水平。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承担着管理和营运日益壮大的职工住房公积金的重任,要实现管理科学有序,营运规范高效,确保住房公积金保值安全,最大限度地解决职工“住有所居”的目标,除了加大外部监督力度,即“他律”制约外,还必须强化内部审计,即“自律”约束。
一、加强住房公积金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通知》强调:“管理中心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审计部门应对住房公积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对管理中心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2006年6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审计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按此规定,加强住房公积金内部审计是国家法律所赋予管理中心的责任。目前,各地市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基本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内部审计机构,在职能、权限、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程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定。
多年来,人们习惯认为:内部审计没有外部审计效力大,内部审计不如外部审计效果好。这是一种偏见。近几年,资金被挤占挪用、部分流入股市、权力人员与银行勾结、违规操作以及涉嫌贪污犯罪等案件的出现,无不暴露出制度监管的漏洞。如果管理中心在日常业务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进行经常性监督,对可能发生风险的事项适时介入、全程监控,就会及时发现问题,完善制度,在内控设计上制衡权利行使,使想腐败的人也没有机会和办法钻空子,也不会因此蒙受重大损失。由此可见,内部审计职能不但不能弱化,反而更应该得到加强。外部审计机构不可能对一个单位实施经常性审计、事事监督,而内部审计机构就能发挥其在单位中的优势,对各项经济事项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同时,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应互为补充,使内控制度更加完善。
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而言,内部审计的目标不仅包括住房公积金存款、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有效收回、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存款、房产、微机设备、车辆等资产的安全完整,也包括住房公积金负债的真实可靠以及会计信息的及时、正确。促进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贯彻资金管理的方针和政策,确保资金运作安全和提高资金运营的经济效益也是其内部审计制度的目标之一。目标多元化的特征,为住房公积金内部审计提出了更为高级、更为艰巨的任务和要求。
二、加强住房公积金内部审计的几点认识
1、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内部审计部门不代替业务部门制定具体管理制度、操作流程,也不参与各种业务活动的实际工作,而是以独立的角度评估和提出建议、指导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部门对住房公积金运作中潜在的风险和隐患可直接向领导汇报,提出防范措施和改进意见建议,这种组织架构的设置,使内部审计部门更能从独立、客观和全局的角度来协助业务部门认识、防范、控制和管理风险并及时建议管理部门及时采取措施,不受各业务部门的左右。与其他业务部门单一的功能和职责范围相比,内部审计部门在管理中心是一个综合部门,因其工作范围覆盖各个业务流程,涉及和掌握多方面的信息,兼具全方位视角以及分析、判断风险的综合性优势,可对风险管理进行全面、专业的监督、检查及评价。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组织自身的“免疫力”,促进住房公积金事业可持续发展。
2、拓展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
住房公积金内部审计应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逐步向风险导向审计过渡,将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合规审计与风险审计相结合。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工作的主线,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审计范围从关注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业务审批和操作的合规合法性,扩展至整个内部控制活动。审计层面应从执行层深入到管理层,涵盖一线操作部门和后台职能部门。审计报告从出具审计意见到提出管理建议,为业务部门提供改进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咨询服务。
风险审计重点关注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情况,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体系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发现风险控制的薄弱环节,确保审计质量。包括对以下要素进行审计:是否建立了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否建立了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健全,是否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业务管理部门是否对各项业务运行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等。
3、内部审计不是扮演“经济警察”的角色而是扮演“管理参谋”的角色
管理中心作为住房公积金的资金管理部门,必须加强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内部审计部门作为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顺应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完善防范风险监督机制。内部审计的本质是“免疫”,核心是服务,重在切断产生问题的“病源”;不同时期“病源”不一样,内部审计工作重点也就不一样,审计人员要树立风险意识,对潜在的风险环节进行前瞻和评估,规避、降低和控制好风险。
内部审计作为“管理参谋”,首先必须改变过去当“经济警察”时的面孔。在单位内部,一旦各个业务部门和职工把你视为监督他们的经济警察,防审、拒审、避审的心理和行为便会随之产生,对立情绪也就避免不了,内部审计就会处于“孤岛”境地,显然不利于内部审计参与单位管理。其次,管理是一门艺术。内部审计人员仅仅满足于懂得财会和审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熟悉公积金中心各类业务流程,了解风险管理要点和内部控制关键,要在制定发展战略、审定长远规划等关键时候、关键环节、关键会议上大胆直言,参与决策。
4、利用信息手段开展非现场审计
随着住房公积金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标准化,非现场审计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现场审计通过信息系统提供的相关报表和数据资料,进行计算整理、分析质询,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问题,对风险进行监测。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接口,还可实现直接提取数据进行审计,对大量信息按需要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非现场审计具有时效性、连续性强,审计覆盖面大,方便灵活,时间省、效率高等特点。同时通过非现场审计发现违规问题和异常现象,也为现场审计提供了重点线索,提高了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是加强内部审计的基础和核心
制定明确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每一个人的工作能检查相关联人员的工作。实施授权批准控制。建立和完善法人内部授权管理制度,根据管理水平、工作业绩、风险控制能力以及业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对分支机构和业务网点实行法人授权管理,明确授权范围和期限、越权责任追究及授权人认为需要明确的其他事项。推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一方面可使员工有机会接触到整个工作流程,提高员工的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从轮岗中发现问题,防止某些危害管理中心利益小集团的形成。健全有效的人员素质控制,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和责任感。人员素质控制主要方法有竞聘制、考评制、建立关键岗位人员轮岗等。
6、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内部控制又是内部审计的直接对象。内部审计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价,进而渗透到业务审计、管理审计各个领域,把握企业的整个管理活动。这种关系显示出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系统中超然的再控制地位。内部审计部门比任何其他部门都格外关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因为这是它的使命所在,更是它的利益所在。
7、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要求企业的审计队伍相对稳定,保持较高的专业素养,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好的审计理念需要人员和团队的支撑,要注重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职业道德素质,使审计人员真正做到“断事讲原则、处事不随风、陈事能直言、险事敢挺身、成事不贪功、败事敢承担”。恪守诚实、正直,客观公正是对行为的规范,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服务意识,在内部审计中,要寓服务于监督,以服务促监督。同时,内部审计人员要经常采取各种方式,丰富知识结构、提高专业胜任能力,每年至少举办一次有案例、有分析的内部审计人员培训、交流活动,这无疑是预防和遏制违法犯罪行为,防范资金风险的有益途径。
内部审计部门的现实选择应该是:建立“专家库”,拓宽视野选人才,以满足审计任务需要为准。人才是内部审计资源中的首要资源,惟有具备人才优势才具备内部审计优势。内部审计因编制定员方面的原因,往往在实施审计任务时暴露出人手紧缺的问题。针对该问题一是建立“内部审计专家库”,吸收本单位主要业务部门的部分骨干充实到专家库中来,一有任务便把他们临时借来,先培训,然后安排到有关审计小组去工作,完成任务后仍然回原部门。二是建立协作机制。一遇到重大审计任务,就从系统内几个单位抽调审计人员,组成专班应对。三是外委。在本身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可将一些一般性的审计项目,委托给社会审计机构完成。这些办法,大大拓宽了“融智”的门道,同时也改善了内部审计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内部审计要适应全方位经营审计的形势,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审计队伍是根本不行的。内部审计部门不可拘泥于定员不够和缺员的问题而耽搁审计任务的完成,跳出本部门、本单位、本行业的圈子,人才资源就多了。
住房公积金管理责任重大,关乎职工切身利益,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关乎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应把内部审计作为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建设好,发挥好,使其对创造良好的资金运营环境和秩序,确保住房公积金的安全、保值增值,提高管理的双重效益,在增强住房公积金管理行业健康和谐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方面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阳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住房公积金政策法规选编,2010
2 高级会计实务编委会. 高级会计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持续审计方法的另一个特征是及时,这也是实时审计的一个特征,要求审计人员对审计信息、审计计划、风险评估等信息都要及时获取并处理。其次是审计工作的自动化和风险控制。自动化是指持续审计是在网络中完成的,要求被审计单位与审计单位都应该置身于网络中。在网络环境下,完成审计证据的取得,审计计划的制定以及审计报告的,对于发现的问题也由网络进行反馈。风险控制是指持续审计的目的在对通过对审计信息的综合和审查,得出企业的审计状况,同时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和外部经营环境的全面评估,对被审计单位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在关注会计报告审计的同时,对内部控制制度运行和运作效果进行审计。
企业内部持续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审计师素质难以适应持续审计持续审计是在信息网络化条件下进行的新型的审计工作,对审计师提出相应的技术和素质要求。为了保证持续审计的质量,除了传统的财务知识、会计知识,审计师还必须懂得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还需要对企业的整体经营环境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而保证审计过程中做到实时掌握、实时控制,保证持续审计的顺利进行。(二)持续审计技术尚不成熟持续审计是一种信息化审计,除了相关的人员素质要求,对硬件和软件设备的要求也很高。与传统审计人工作业为主不同,持续审计需要既定的审计软件和程序,还需要配套的数据仓储数据在线分析技术。但是,在世界范围内,对持续审计的研究还处于研究初期,相关技术并没有完全实现。相应的,我国企业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持续审计存在一定的难度。(三)持续审计需要的条件难以达成持续审计中,需要将相应的审计软件以计算机程序的形式纳入企业的运行系统,并通过该系统对企业的整体运行过程进行检测和审核。如果存在恶意竞争和操作不当,很有可能泄露企业机密,降低企业的竞争力。此外,持续审计需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体系,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而且运行的成本也比较高,这无疑也是持续审计难以进行一个重要限制。
加强持续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业务应用的对策
开展持续审计工作的前提是做好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一方面,企业要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引入新的信息化设备,提高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还需要引入具有合格要求的审计人员,同时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建立相关的审计平台,保证持续审计有一个良好的实施环境。提高企业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如前所述,持续审计方法作为新型的审计方法,是市场化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信息化的产物。持续审计的实施,不仅需要相应的信息设备和平台,还需要合格的审计人员。要通过相关培训,使企业已有审计师掌握新的审计知识,还要在招聘过程中强调审计师的业务和计算机技能,重视对信息化技能的培养。加强对持续审计系统的开发持续审计方法建立在持续审计系统基础之上,是一个网络计算机程序控制系统。目前很少有机构安装完全的嵌入式的自动化持续审计应用程序,因为这种技术,对硬件和软件的要求高,操作不当很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在设计持续审计系统时,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系统。此外,还需要做好持续审计系统的配套建设,如仓储数据库和检索功能等。完善持续审计实施过程的相关规定持续审计系统在审计过程中对企业的运营状况信息进行收集处理,然后生成相关审计报告。对于实时审计过程中的信息披露,要符合相关的规定,做到及时、准确、完整;在披露相关审计信息之后,要对信息反映的问题作出及时的回应和处理。对企业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控和处理,这是持续审计有别于传统审计的特点,完善的审计规范是企业内部审计业务应用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风险;风险防范
内部审计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经历了古代内部审计、近代内部审计和现代内部审计三个阶段。目前,内部审计已经成为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不仅能够及时发现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对经营活动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指导。
一、企业内部审计的特征
内部审计是建立于组织的内部,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
相对于外部的审计来说,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内部审计是为加强管理而进行的一项内部经济监督工作。是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内部审计的内容包括对企业内部制度的制定的完善性、可执行性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对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进行审计;对企业自身经营业绩、经营合规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
内部审计具有以下六大特征:
(一)内部审计的内部性特征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的一个部门,大多都是以单位内部的员工为主,但也有少许是从公司外部部门聘用人员的情况,但是外聘人员的薪酬也由企业发放,内部审计人员受单位领导层的直接领导,这就导致内部审计部门具有其他单位内部部门的共同特征,为了得到领导的重视和认可,为了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加快经济业务的执行进度,不惜追求捷径,使用简单快捷的方法,达到良好有效的经营。
(二)内部审计的及时性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部门,直接参加单位的重大决策会议、审计单位日常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包括审计财务收支业务、招标文件、合同文件、工程项目的过程审计,相比于外部审计只是在短短的数日审计企业的经济业务来说,内部审计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向管理层反应,管理层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迅速与相关部门沟通,纠正已经发现和可能发现的问题。
(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一样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按照会计准则、财务管理制度、审计准则等相关准则的要求审计经济业务,独立地检查、监督本企业各部门的经济活动,建设经济活动执行过程中的风险,维护企业的利益。
(四)内部审计具有广泛的设计范围
内部审计的范围必然涉及到企业经济业务的方方面面,包括财务活动、工程项目、工会业务活动、经济效益、社会责任等等各个方面。可以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也可以进行保护性和建设性的审计。做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一般能够做到,领导让做什么,就做什么,领导让审计什么,内部人员就审计什么,这样就决定了内部审计比外边审计的时间更充裕,审计的范围更广泛。
(五)内部审计的程序较简单
相对于内部审计来说,内部审计的程序主要包括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审计结论、进行后续审计四个步骤。
在审计计划阶段,内部审计可以根据上年发现的问题,根据管理层执行的本年工作重点等制定审计计划方案,报上级管理层批准即可实施;在审计实施阶段,内部审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结合日常工作进行,效率较高,极容易发现问题;在审计结论阶段,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出具审计意见书或得出审计结论,供领导层决策;在后续审计阶段,单位领导或其他人员对审计结论有异议,可以及时向审计部门提出,审计部门可以及时调整审计结论,内部审计部门也可以对审计意见书提出的问题,及时追踪整改情况。
(六)内部审计比较明确
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十分明确,主要是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性、确保企业所有者的权益。通过内部审计了解各个部门在做什么、做的怎么样。是否按投资者的意愿做事。是否存在经营风险或做逆向选择,导致企业利益受损。
二、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及形成的原因
根以上内部审计的特征,我们可以分析出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及风险形成的原因。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有时会计在做报告时会存在少数的错误报告、这样就会使得企业管理层在管理上有重大的漏洞和失误,而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却会认为会计的报告是正确且允许的,或者是经营管理是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的风险主要由两方面的风险,一方面是由于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有限、活动政策理解错误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漏报。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审计后认为会计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的风险,也就是说内部审计风险是主管和客观因素共同造成的。
(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导致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受到影响
内部审计部门是存在于单位内部,在单位管理层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大型的企业集团,有清晰的管理层结构,内部审计部门一般被称为监事会,监事会直接服务于董事会,对下属的分子公司进行审计,监督经理的管理活动是否实现了子公司经营效益的最大化。而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一些企业内部不设内部审计部门,或者将内部审计部门设立在财务部门之下,或将内部审计部门和纪检部门合并设立,这些结构上的错误导致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较弱。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来评价单位的经营活动。如果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服务于领导的意愿,不能够客观、公允地评价单位的经营活动,出具虚假的审计意见书,就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风险的可能。内部审计的灵魂是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不能独立地开展工作,就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质量,给审计活动带来风险。
(二)面对复杂的审计对象和内容,给内部审计带来更大得难度,导致审计风险
随着企业体制的改变,及企业重组、合并、分立等,导致内部审计的对象和内容越来越复杂,许多大型企业的集团的审计对象为子公司、分公司、下属单位、连锁经营店。企业内部的层次结构越复杂,交易活动越复杂,给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内部审计的内容也由单一性向多元性发展,由以前的财务审计,发展到现在的效益审计、投资审计、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决策审计、风险审计、环境审计等等。这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的难度越来越大,审计风险随着增加。
(三)炔可蠹频娜嗽彼刂什桓撸是产生审计风险的原因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主要原因是在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人员相比,业绩成果不明显,工作内部环境不好,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对审计专业、会计专业的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较小。有些人员的自身素质较低,禁不住他人给予的来自经济等其它方面的诱惑,还有一些员工因缺乏对计算机的审计技术,从而不能有效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需求,导致审计人员的信誉和工作质量大大下降甚至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使审计出现风险。
(四)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内部审计方法比较滞后
我国在审计制度方面形成较晚,尚不健全、甚至出现空白,使得内部审计人员没有理论依据,只能靠自己的经验进行审计。我国内部审计方法仍以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风险意识较弱,很少利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对于审计抽样技术的运用,基本靠审计人员主管从事这方面多年的经验来判定样本量,而正是这种判断抽样极其容易出现重要的漏洞,和注意事项,形成审计风险。从目前来看,一些企业没有完整的审计程序,包括审计计划的制度,审计报告制度等。审计报告以协调关系为基调,问题定性模棱两可,这些都导致审计质量受到影响,导致审计风险加大。
三、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的措施
内部审计风险虽然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而且不能完全杜绝,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措施,将其控制在较低的程度。
(一)建立健全审计法规,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审计署、内审协会可以组织审计专业或其他专业的专家编制政策法规,地方政府审计机关结合本地区行业的特点出台适合本地区的政策法规,形成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审计方法。使内部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断走向规范化道路。
(二)积极参加内部控制制度等相关制度的完善工作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不仅可以减少财务收支记账出现错误的风险,也可以使相关部门按照内控制度执行,在记账前期预防错误的发生。内审人员根据以往的经验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给管理层提出可行的管理决策方法,从而使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将风险的消灭在萌芽中。
(三)建立审计质量评价制度
对于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制度,首先要做到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和其分工,这样的做法是为了防止后期出现问题时人员之间相互推脱、出现漏审、审错等审计风险的发生;其次要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工作标准和监督、检查、考核、奖惩制度,这样不仅增强了内部审计人员的自我约束意识,同时也减少了审计风险的发生。最后,坚持审计标准,正确处理审计样本数量和审计质量的管理,抽查的审计样本量要保证审计的质量。才能减少审计风险。
(四)加强审计报告规范
审计报告要在审计的底稿的基础上形成,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的评价要客观,在没有依据或依据不充分的情况下,不要轻易下结论。审计报告措辞要严谨,处理意见要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内部审计机构要建立内部审计报告复核制度,以防止内部审计风险。
(五)重视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定期培训
审计人员的素质对审计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应指定明确的审计培训规划。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分别指定不同的目标进行培训。要把审计事业的发展和人员的生涯结合起来,根据每年不同的变化,修改和完善培训方案,增加内部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内部员工素质和业务能力,处理特殊事件的应变能力,从而减少审计风险,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时代的变化。
(六)优化审计技术方法
计算机电算化高速发展,采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可以避免人工操作对审计工作造成的被动和心理上的劣势,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共享,可以实现经济业务处理流程透明化,有利于强化内部控制,降低审计风险。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重视与企业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及人际关系的处理。
参考文献:
[1]谢志华.审计管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2]阎金锷,刘力云.审计风险及其应用的探讨[J].财会通讯,1998(9).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风险;审计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任何审计工作都无法避免的,在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导向模式下,审计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并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对研究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防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是指高校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人的履责报告中存在的重大错报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作出了不恰当的审计评价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高校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的总体框架为: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评估风险
检查风险=误受风险+误拒风险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总体框架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经济责任人的履责报告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发表无保留意见的风险是最基本的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由于采用了不恰当的审计流程和审计方法,对审计客体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出具了与事实相悖的审计报告,未能揭示经济责任人重大的未全面有效地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而受到有关利益关系人的指控并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第二,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的主要风险是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的审计。
首先,经济责任人呈报的履责报告在整体上公允地反映了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而审计人员认为没有公允地反映的风险。这实际上就是把客观上是正确的事项判断为错误的事项,也称为误拒风险。在审计事务中这种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较小,一般不予考虑。因为,审计人员为了避免误拒风险,会扩大审计测试范围,以获取更加充分的审计证据,进而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这样,虽然会增加审计成本,并影响审计效率,但不影响审计质量,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但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由于误拒风险存在着对审计客体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所以审计人员不应忽略此类风险。
其次,经济责任人呈报的履责报告在整体上未公允地反映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而审计人员认为已经公允地反映的风险。这实际上是把客观上错误的事项判断为正确的,也称为误受风险。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误受风险,因为它不仅影响审计质量,并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给审计主体带来损失。
第三,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作出不恰当的审计评价的风险,是审计风险的关键点。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审计目标,是确认和解除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不仅要审计经济责任人的履责报告情况,而且要评价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在审计评价中,由于受诸如难以确定的经济责任人的目标经济责任、不规范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审计评价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的不合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有可能作出不恰当的审计评价,这不仅会涉及到经济责任人的切身利益,并且可能会造成一系列后果甚至引起法律诉讼,所以审计评价成为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关键环节,审计评价风险是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关键点。
二、高校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模型
高校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模型应该符合审计风险模型的一般规律,基本的表达式表述如下:
审计风险=审计客体风险×审计主体风险
其中,审计客体风险=履责报告风险
审计主体风险=检查风险×评价风险
从审计客体的角度来看,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都须通过其呈报的履责报告予以反映,履责报告的编报所运用的方法和原则,是否符合公认性、履责报告的内容是否充分反映所有与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重大事项等,不仅关系到履责报告的公允性,还会直接影响审计风险,所以履责报告的风险会导致审计风险。
从审计主体的角度来看,审计人员如果没有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及审计评价标准实施审计,就会对经济责任人作出不恰当的审计评价,从而导致审计风险,包括检查风险和评价风险。
综上所述,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应由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和评价风险三个要素构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其审计风险模型可以表述如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评价风险,其中,审计风险指履责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时,审计人员作出不恰当审计评价的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指履责报告经审计前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检查风险指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而审计人员未能发现的风险;评价风险指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发表不当评价的风险。
三、高校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成因与特征
高校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是复杂的,但总体来看,可以划分为外生性因素和内生性因素两个方面。外生性因素是外部因素引起的风险,包括环境因素、审计客体因素等,属于重大错报风险的范畴;内生性因素是审计主体引发的风险,包括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审计方法、审计评价等因素,属于检查风险和评价风险的范畴。
高校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具有审计风险的一般特征,如审计风险的客观性、潜在性和可控性;同时,它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审计工作的方式,其审计风险又具备了不同于审计风险一般特征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审计风险成因的独特性和审计风险控制的艰巨性。
第一,风险成因的独特性。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目标指向经济责任人行为本身,经济责任人履行的经济责任包括行为责任和报告责任,其中目标经济责任是行为责任目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履责报告是对经济责任人履行目标经济责任的反映。同时,经济责任人往往是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者,所以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与其他导向审计模式相比,审计的内容更多、范围更广、难度更大。可见,经济责任人层次的多样性、确定目标经济责任的合理性、审计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履责报告表达的公允性等,是形成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特殊原因。
第二,风险控制的艰巨性。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成因的独特性,决定了对其进行控制有一定的艰巨性。因此,一方面,审计人员应该加强对审计风险存在区域的识别,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规避;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应通过改进审计方法、完善审计流程等方法,最大限度地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四、高校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高校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防范审计风险应该是通过审计人员对内生性因素的控制,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接受的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并促进外生性因素的治理和完善。在总体对策上,应当重点完善审计规范体系、恪守审计独立性原则、提高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在具体对策上,应该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贯穿于审计流程的全过程。
(一)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防范的总体对策
1.完善审计规范体系
审计规范是对审计行为的规范,它是审计行为的一种约束与引导机制,包括技术性规范与社会性规范两部分。审计的技术性规范主要指审计准则,审计的社会性规范主要指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为了审计目标的实现,发挥其审计功能,应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及时建立与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相适应的审计规范体系,引导审计行为在审计规范所确立的标准体系内进行,并按照审计规范所确立的行为方向不断完善。
2.恪守审计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是审计的灵魂,是审计的本质特征,没有独立性的审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审计。
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独立性是实现其目标并取信于社会公众的必要条件。
审计独立性原则要求审计主体在执行审计或鉴证业务时,保持形式和实质上的独立。实质上独立就是要求审计人员在执行业务时,保持客观的态度,不受外界意见左右。形式上独立是对第三者而言的,即审计人员在第三者看来,是独立于审计授权或委托人的。因此,恪守审计独立性原则,是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赢得社会公众信赖的重要手段。
3.提高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
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决定性因素。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业务的政策性强、综合性强,审计对象复杂多样,审计人员应具备够强的胜任能力,即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应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态度,才能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防范的具体对策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指对经济责任人的了解和对经济责任人所在特定组织及环境的了解,是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防范审计风险的必要程序,可以为审计人员实施风险评估,采取风险应对措施,为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提供重要基础。
了解经济责任人,主要包括经济责任人的诚实与职业道德、胜任能力、管理理念、履责经历等内容;了解经济责任人所在特定组织及其环境,主要包括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等因素、组织的性质、组织确定经济责任人目标经济责任政策的选择和运用、组织对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考核与评价、组织的内部控制等内容。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指审计人员利用其职业判断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产生重大错报风险的环节或事项,为采用风险应对措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总而言之,风险评估包括对履责报告层次和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行为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
3.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指审计人员应针对评估的履责报告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经济责任人行为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审计流程,以致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炎.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及其防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0(12).
2.常人兵.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风险与控制[J].四川会计,2003(10).
3.陈波.经济责任审计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J].审计研究,2005(5).
4.秦小丽,常丽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刍论[J].审计研究,2005(6).
【关键词】内部审计 会计集中核算 影响
在内部审计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要规范财务管理工作与会计工作行为,保证可以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全面应用会计集中核算方式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在建立高效、公开与廉洁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增强内部审计工作效果。
一、内部审计受会计集中核算的影响分析
当前,部分企业在利用会计集中核算方式的过程中,会对内部审计工作产生影响,导致企业会计审核工作效率降低,无法形成良好的发展体系。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会计集中核算对内部审计对象的影响。在内部审计过程中,集中会计核算会对其产生直接的影响,主要因为在企业会计集中核算之后,需要统一由会计核算中心实施检查工作,在实际检查期间,涉及到较多会计集中核算对象,从原来的核算对象改变成为集中的核算对象,因此,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影响着内部审计对象。
其次,会计集中核算对内部审计内容的影响。在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企业相关部门会委托专门的会计核算机构开展核算工作,不能由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对其进行核算,导致核算机构与企业内部经济业务出现脱节现象。此类问题的出现,很容易引发企业内部审计内容失真,无法提高其准确性,难以增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效果[1]。
再次,会计集中核算对内部审计程序与工作效率的影响。当前,我国各个企业在应用会计集中核算方式的时候,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难以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优势与作用。导致企业在内部审计过程中,无法制定出完善的内部审计程序,也不能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增加了企业的内部审计成本,难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
最后,会计集中核算对内部审计方式的影响。在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其影响着内部审计工作方式,主要因为在企业内部审计期间,会计集中核算与实际经济审计工作出现严重不符的现象,内部审计工作与集中会计核算工作难以同时运行,经常会出现违法乱纪的现象。同时,在一些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中,内部审计工作没有按照相关规定执行,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内部审计方法[3]。
二、企业会计集中核算内部审计控制问题
在企业应用会计集中核算方式之后,经常会出现内部审计问题,难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发展体系,首先,企业在应用会计集中核算方式之后,忽视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的落实,不能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抑制企业的长远发展。其次,企业在会计集中核算之后,还在应用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无法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与质量。最后,企业管理人员忽视内部审计工作,不能将会计集中核算与内部审计工作联系到一起,导致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4]。
三、企业集中会计核算之后的内部审计措施
企业在会计集中核算之后,必须要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创新内部审计方式方法,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与质量,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一)树立正确的内部审计观念
企业在会计集中核算之后,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内部审计观念,保证可以走出内部审计工作误区。这就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企业内部审计实际要求,端正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逐渐形成良好的内部审计体系。同时,还要为内部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彻底改变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进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
(二)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
目前,我国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缺乏权威性,虽然可以改变落后的状态,但是,在实际审计过程中,还是存在较多影响其内部审计工作效果的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在实际发展期间,增强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保证可以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进而优化内部审计结构,达到良好的内部审计效果。
(三)创建优秀的内部审计团队
在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高素质人才队伍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可以根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要求,创建出高素质的审计团队。首先,要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配置进行优化,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大力配合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实施,进而达到良好的工作效果。其次,要优化内部审计人员配置,阶段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内部审计工作技能,进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最后,在企业内部审计期间,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考核,要求其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时候,也要重视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有效性,避免出现与会计集中核算相脱离的现象。
(四)规范内部审计程序
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规范,保证可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首先,要根据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实际情况,对内部审计程序进行规范,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其次,在内部审计工作中,要全面审核会计集中核算资料,避免出现信息不准确的现象。最后,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一旦发现有内部审计人员与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相互脱离,就要予以一定的惩罚,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四、结语
企业在会计集中核算之后,内部审计工作会受到影响,这就需要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根据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实绩情况,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逐u更新内部审计方案,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建和.论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财务安全[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6(5):17-18.
[2]陈文晶.会计集中核算后对内部审计的影响[J].经济师,2015(3):137-138.
关键词:汽车行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2
目前汽车行业属于大型制造企业集团,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如何保障企业运行的稳定和质量,成为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问题,由此,企业将发展的内涵放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通过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提高企业效益,近几年,企业意识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逐渐将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运营、发展的核心思想,以保障企业面对当下社会经济现状,保持稳定发展的姿态,提高企业对社会经济的适应能力。
一、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简介
内部审计主要是对企业内部的运营因素,实行审核、计算,内部审计质量即是审计、计算的效果,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实行控制,即是对企业内部与审计活动相关的部门或机构,实行有目的的管控,重点针对部门或机构所发生的审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避免审计质量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降低其对企业发展的推进作用。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审计主体,目的是提高审计的行为质量,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可行使多项审计职能,不论是审计管理,还是审计操作,都是内部审计控制的对象,综合考量多项审计主体,提高审计质量控制的水平;第二是审计客体,审计客体是指质量控制的对象,以审计内容为主,通过审计业务活动提高客体的质量,例如:企业内部审计客体范围,构成审计的主要范围,其审计内容并不是单独存在,主要客体业务范围决定;第三是审计过程,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象需建立在全体审计过程的基础上,包括审计目标质量控制、审计信息质量控制、审计监督质量控制等。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水平决定企业审计的工作能力,因此,企业需通过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保障审计在企业运营中发挥功能效果。
二、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出现的问题
在汽车行业等大型制造企业中,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逐渐完善,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影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对其做以下分析:
1.缺乏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就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而言,因缺乏完善的审计制度,导致质量控制水平较低,首先企业并没有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构建合理的内部审计制度,不仅缺乏对审计行为的前期计划,而且在审计程序、审核等方面同样存在欠缺,导致企业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质量控制时,缺乏依据;第二企业本身忽视内部审计制度的重要性,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仅限于表面化,实质并未发挥可观的效果,例如:部门企业成立审计部门,但是没有实行审计行为,审计部门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审计保障,促使企业不能深入了解审计质量控制的含义和服务。
2.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牵连性过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必须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部分审计工作人员将其曲解,对审计工作抱有片面性理解,同样企业对审计工作的应用仅限于大型事件发生后,实质审计工作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环节,既要核实企业的各项财务,又要明确企业的会计内容,对企业形成全面核查,目前企业在内部审计部门成立上,过于牵扯,不少企业将审计部门挂名在财务、行政或者人事部门下,无法保障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忽视审计的权威,同时降低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审计质量控制。
3.企业审计人员技能、素质欠缺。企业审计工作人员工作技能和职业素质方面存在不足之处,部分企业中的审计人员,大多属于非专业工作者,或者是在本企业其他岗位调任,导致审计工作人员不能正确理解审计工作的内涵,无法保障对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1]。例如:某汽车行业的审计部门,由会计部门的老员工组成,由于老员工比较熟悉会计操作,对审计工作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未能利用审计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约束环境,无法发现企业运营中存在的缺点,因此降低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水平。
4.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内审方式落后。部分企业内部的内审方式仍然采取较为传统的账目方式,不仅隐含审计风险,而且无法保障审计质量控制的效果,内审方式中,过多依据审计工作者的个人观点,缺乏客观意识,导致落后的内审方式无法满足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实际需要。
三、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措施
针对目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化分析,根据企业实际的运营情况,提出高水平审计质量控制的措施,具体措施分析如下:
1.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完善性,主要体现在审计前期、审计中期和审计后期三个方面[2]。审计前期制度的建立主要以控制为主,企业需重点投资建设审计机构,确保审计机构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具备充分的审计环境,设计好审计方案,清晰审计思路,同时构建审计前期制度,明确内审人员必须有的工作和行为,细化审前控制制度;审计中期主要是构建审计流程和技术的规章制度,例如审计中期审计机构会撰写多项审计报告、审计材料,协助内审人员工作,重点对审计机构与内审人员的行为进行制度约束,避免出现审计风险;审计后期制度构建主要以完善为原则,审计后期基本是审计定型,主要包括复核、结论两方面,既属于最终环节,也属于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所有的审计结果都需公众性公布或汇报,因此必须利用相关的制度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际性。
2.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独立性。针对汽车行业的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根据企业内部审计的基本情况,成立专业的审计部门[3]。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不仅具备较高的独立性,而且具备权威性,保障审计部门的独立和权威,才可实现高效率的质量控制,企业可借鉴国外审计部门的工作方式,例如:美国某公司在成立审计部门时,以审计委员会为指导,采取双向报告制度,实现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既不调职企业内部的老员工,也不进行部门混淆,直接将审计部门挂钩在审计委员会旗下,不论是在行政上,还是在业务上,都可体现审计部门设计、监督、核查的权威性,达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的。
3.重点培训企业审计工作者的技能和素质。审计工作者是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因素,保障内审人员具备较高的责任心和公平性,才可发现企业运营中的缺点和问题,因此重点利用培训、教育的方式,提高内审人员的技能和素质[4]。首先是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素质是一切内审行为的基础保障,企业可以利用相关的学科内容,培养内审人员的素质,例如:企业在审计工作中开设课程学习,引进财务、管理、审计、法律等多项学科教育,重点对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进行教育,在思想上提高内审人员对审计质量控制的理解,企业还可在高校吸纳综合型的审计人才,扩充企业内部审计队伍;其次企业需提高内审人员的技能和业务水平,为保障内审人员适应现代化内部审计的转变,企业需根据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内容,对内审人员实行技能和业务的培训,例如:企业需保障内审人员全部属于持证上岗群体,针对在职内审人员实行定期教育的方式,将新型的内审知识引入到内审人员群体中,同时还要对内审人员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培训,促使其具备综合的现代化审计能力;最后构建绩效考核制度,以此约束内审人员的行为,通过考核的方式,挂钩内审人员的绩效,不仅可以营造积极竞争的工作环境,还可以提高审计工作公平性和公正性。
4.推行现代化的内部审计方式。现代化的内部审计方式主要是围绕审计技术展开,重点防止在审计过程中出现风险,确保内部审计质量控制[5]。第一,可利用现代化的审计技术对传统审计方式进行改革,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作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支持,在转型期间,以传统审计方式为基础,现代化审计方式为辅,主动发现转型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提高现代化审计方式的使用效率,因此,可根据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各类因素,构建审计平台,根据审计平台对审计工作者实行技能培训,保障工作者对现代审计技术的掌握程度;第二,构建以制度为核心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模式,重点将传统内部审计中的方式结合,例如:利用详细、兼容两种审计方式,构建基础审计质量体系,将其作为审计质量控制的中心内容,为审计工作提供基础指导。
结束语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既可以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约束性的指导,规划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又可以保障企业的内部运行处于合法、合理的状态中,对企业的发展具备深远的推动意义。目前大型制造企业在社会发展中,占据较高的经济影响比重,必须通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在保障企业顺利运营的基础上,提高其在社会中的经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黄国瑞.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保证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2(02).
[2]姜玲玲.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12).
[3]巴埃秀.审计质量控制的管理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2).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审计 价值提升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价值提升方式
(一)对事业单位风险管理进行评价和改善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实施内部控制具有显著优势:相比较于其他部门,内部审计对独立性更加关注,立足于单位整体对风险进行全面而客观的把握,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有效应对和控制风险的对策;相比较于外部审计而言,可以立足于单位实际情况及现实需求,对风险进行更加积极主动的识别与分析,提出科学可行的应对方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还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点,其以事业单位全部经济活动为审查对象,所以能够更加全面的对事业单位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和把控;经常性及及时性也是内部审计的突出特点,可以及时对所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审计,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范。
(二)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和改善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实现依赖于特定的控制环境,而控制环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此过程中,之前已经构建起的完善且有效的内部控制会逐渐无法应对新出现的问题;再加上关于内部控制的认识日益深入,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总结问题及不足,及时采取弥补措施,促进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对于内部审计人员而言,采取此种评价方式,在确保内部审计成本不断降低的前提下,准确性及实效性都会明显提升,从这一角度分析,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充当内部控制健全有效的重要评价维护者角色。
(三)对事业单位管理过程进行评价和改善
在全面开展审计活动的同时,应对现行制度及管理措施进行全面审核,对其中所存在的不足要尽快进行改进,确保管理措施、预算及计划顺利实施,管理方式不断优化,组织战略与行动计划相协调,为组织价值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便利条件。
(四)依据风险管理需求实施内部审计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要严格以风险管理的具体要求为依据,即在经营、风险、控制、监督的过程中将内部审计监控效果充分有效发挥出来,换言之,在开展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首要工作就是从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及现实需求出发,制定风险控制及管理目标,对决策信息、情况及风险信息等进行全面收集及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对待审项目风险进行评价,并制定科学可行的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对策,采取计划、实施、检查以及行动步骤及方式,开展针对事业单位管理层、业务管理层以及业务执行层的审计工作。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价值提升保障措施
(一)积极转变观念
传统的内部审计是在国家审计机关的组织与推动下实施的,然而这种将内部审计作为国家审计基础的做法没有明确区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的目标,会对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造成限制性影响。
事业单位要与时俱进,结合实际情况,积极转变观念,彻底摒弃内部审计是国家审计基础的传统思想,明确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定位:即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是其内部的可以提升自身价值的一项管理职能,确保内部审计对于事业单位的价值得以切实发挥;与此同时,内部审计人员所履行的职责应当与所获取的经济利益保持相协调,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确保内部审计工作切实履行到位。
(二)实现审计真正内部化
为尽可能扩大内部审计范围,确保内部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开展,内部审计作用有效发挥,必须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也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内部化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实现真正的内部化,是确保内部审计工作及时性、经常性以及针对性的重要前提,是内部审计自身价值得以充分展示的保障。在此需要格外强调的是把控好内部审计的独立化程度,内部审计不同于外部审计,因此其独立性程度并非越高越好,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导致内部审计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三)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立足于事业单位全局利益,树立并时刻保持法制意识及规则意识,公正、客观、诚实、守信,注重日常积累,增加有关会计、审计、管理以及经济领域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储备,熟悉内部控制规律。充分利用当前内部审计人才市场竞争压力,招聘高素质优秀内部审计专业人才,并积极引导其在工作实践中注意积累与自我提升;积极组织针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讲座等有助于提升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及素质的活动,设置奖惩措施,增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吸引力;同时还要注意合理配备与委派内部审计人员,确保从事各项审计事务的审计人员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足够的业务素质以及工作能力。
(四)对内部审计予以有效利用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独立开展、效用充分发挥以及维护内部审计权威性的重要保障就是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予以足够的关注并给予应有的支持,否则借助直接方式提升内部审计价值的难度相当大;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管理层人员也要积极配合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所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要进行客观综合的考量,对于有价值的要予以采纳,积极主动的向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咨询,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所提供的资料要充分利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间接方式促进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价值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宇.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J].商业经济. 2012(06)
[2]敖云良.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思考[N].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