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防灾减灾办法范文

防灾减灾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防灾减灾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防灾减灾办法

第1篇:防灾减灾办法范文

使用文件粉碎机。打开360安全卫士,点击“功能大全”,搜索“文件粉碎机”。点击左下方的“添加文件”或直接拖拽想要删除的文件或文件夹到此窗口。然后选择“粉碎文件”,在提示窗中单击“确认”即可

使用系统控制面板卸载。点击开始菜单,打开系统“控制面板”选择卸载程序。在“卸载或更改程序”中选中想要卸载的软件,右键点击“卸载/更改”,然后根据软件的卸载程序步骤卸载。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防灾减灾办法范文

一、华侨新村与客商兴建的宾馆酒店现原则上确定建于湖里特区、湖滨南路及市区边缘,一般应利用现有公共工程条件,不要大动搬迁。以节约公共工程投资和建设时间。需在市区拆房另建者应由有关部门商定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二、除由客商独资或与我合资经营的宾馆,土地使用费标准,由双方协商外;华侨新村的土地使用费标准,应定在新村总卖价的百分之四十左右,除造价以内利润归施工单位外,土地使用费与其他利润不论以货币、房产或其他方式支付,均由市人民政府统一掌握分配。主要用于住宅与新村区市政工程建设。

三、侨资、外资建房,可由客户提出设计方案,具体设计应由我方负责,设计费标准一般掌握为造价的2.5%,在造价内开支。

四、除个别项目经我方同意可由外国建筑公司承建外,一般项目均由市建委统一安排施工,并签订合同保证按质、按期完成。

五、侨资、外资建房的三材,除由市酌量供应以外,由施工部门负责组织与调剂,差价据实核算。部分不足的三材、装备,可以申请进口。

六、建屋收入的外汇,由市进出口办管理,由市建委提出使用项目。基本上用于进口施工机具、三材、建筑器材、运输工具、设计与科研设备以及用于其他工程费用。少数结余外汇,由市掌握分配。使用外汇所需的人民币资金,由使用单位准备。

第3篇:防灾减灾办法范文

关键词:平板荷载、路基、原理

中图分类号: U213.1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现今,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能否把握好路基的质量十分重要,它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进度以及列车的安全运行。而动态平板荷载试验是评价路基压实质量最方便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为此,本文主要介绍了动态平板荷载试验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以及它的工作原理和方法步骤,同时也阐明了它存在的一些缺陷,为铁路路基质量检测提供了良好的方法。

二、动态平板荷载试验的重要性

铁路路基的质量是直接影响铁路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因而铁路路基检测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最有效的检测方法就是动态平板荷载试验检测方法,它可以客观的说明路基质量的好坏,是保证铁路质量安全的重要部分。加强研究铁路路基施工质量的各种检测方法,在这些检测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各种检测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对路基压实检测的建议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高中国铁路路基的施工质量,为以后的铁路建设提供参考,是目前在高铁检测方面的首要任务。由于高速铁路的铁路路基具有非均质性以及其他各种物理学特性的特点,所以高铁路基是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铁路轨道的基础。因为铁路路基相对于其他道路建筑来说,它对一些气候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比较敏感,以及在铁路中的重要作用,导致了它是铁路线路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在铁路建设方面不仅要重视其他方面的建设,更要重视铁路路基的建设。提高路基建设的要求,通过制定一系列建设施工标准,为保证路基建设的顺利进行。所以,在高速铁路路基建设的过程中,为保证路基填料压实达到设计标准,在确定压实机械以后,有效地检测施工质量是铁路建设的关键所在。

三、动态平板荷载试验的局限性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也越来越发达,在科技的带动下,我国的铁路交通在快速发展,近几年,我国的铁路线路都在提速。而提速之前要考虑到现有的路基能不能达到提速后的要求。为验证铁路路基是否满足提速的要求,就要对铁路路基的各项参数进行检测,得出现有路基的物理及力学指标,为提速奠定坚实的基础。仔细研究各种高速铁路路基常用的质量检测方法,找出各种检测方法的问题所在。在高速铁路路基动态平板荷载试验检测中,要利用科学和符合现实的检测方法,有效地对高速铁路路基动态平板进行检测。

另外,随着当前科技的迅速发展,在铁路的检测过程中不断出现一些新的检测工具,相对来说,那些旧的检测方法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当前铁路发展的要求了。首先,高速铁路在多年运营后往往路基状况十分繁杂,其损伤情况也复杂多样,同一段线路中铁路路基的损害情况也大有不同,并不能只用一种方法对其进行检测,传统的检测方法中运用等距离挖探的方法不仅效率不高、对线路也有损害,并且在长线路检测中结果不全面,可信度低,这是由于铁路的损伤分布不仅沿线路纵向具有随机性,而且在同一个路基断面轨下状况的差异也很大。另一方面,因为不同地区不同年代基床的土质状况不一样、降雨量不均匀、列车的运行速度以及运载量不同,所以造成了现在既有线路的状况复杂多样,路基的损害以及建设程度十分复杂,其次分布具有相当大的随机性,在一段线路中铁路路基因为填筑时所采用的材料和施工不同,从而导致检测不同,信息状况也不一样,所以在线路的一侧轨枕头的挖探来检测整个断面的路基状况是片面的。同时,因为在挖探时深度不能够无限向下,所以不能够检测到基床深处的损害状况。

平板荷载试验所能承受的范围不超过两倍承压板宽度或直径,所以仅仅能够了解地表浅层基底土的性质;承压板的尺寸一般都比实际基础小,在刚性板边缘产生塑性区的开展,很容易使地基受到破坏,从而导致预估的承载力偏低。荷载平板试验在地表进行,不存在埋置深度的的超载,这种情况也会使承载力有所下降,在应用时应考虑荷载平板试验的加载速率比实际工程快得多,对容易透水的软粘土,它的形变程度与实际比较也有较大的差异,即便这些问题都考虑到了,由于涉及到的内容多而杂,由这些确定的参数也有很大的不同。小尺寸刚性承压板下土中的应力状态很复杂,实验过程中不可能把每一个因素都考虑进去,所以,由这种方法算出的变形模量只是一个近似值,是不准确的。

平板荷载试验所适用的范围有限,用在土石混合料方面比较合适,Evd动态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各类粒径不超过荷载板直径1/4的土、土石混合料以及配碎石,测试的深度有效范围在400~500mm。试验时的场地和环境应该符合一下要求:测试面保持水平,测试面的倾斜度不能超过50°,并且要保证测试面平整无坑洞;如果由于粗粒土或混合料导致测试面的表面凹凸不平,可以用少量的细中砂来补平这些凹凸面;试验时还需要远离振源。

四、动态平板载荷试验

1、动态平板载荷试验的操作步骤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平整测试面、放置荷载板、将加载装置装在荷载板上、用测量电缆连接沉陷测定仪与荷载板、解开搬运锁。

试验步骤:开启沉陷测定仪电源、保持导向杆处于垂直状态、进行三次预冲击、连续进行三次冲击测试、显示三次测试的沉陷值S1、S2、S3、显示三次平均沦陷值Sm和动态变形模量Evd小储存并打印出测试结果。

2、主要技术指标

①适用及测试范围:符合现行规范的各类路基土及基床填料。

・适用的土壤种类范围与K30平板载荷仪相同,即可用于不大于荷载板直径1/4的各类土和土石混合填料。

・测试范围:10MPa

・测试影响深度:0~500mm。

②加载装置;

・加载装置重:15kg,其中落锤重:10kg;

・最大冲击力:7.07kN;

・冲击力持续时间:18±2ms。

③载荷板:

・重量:15kg,直径:300mm,厚度:20mm

④沉陷测定仪:

・沉陷测试范围:0.10mm~2.00mm±0.04mm;

・重量:5kg。

3、动态变形模量测试仪的主要特点

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安装及拆卸方便、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高、测试速度快,性能稳定、测试精度高,检测费用低,适应范围广,环保型,无核辐射、废气等污染,动载测试符合土体实际受力状况。

4、我国动态变形模量测试仪的发展状况

1999年铁道部参考秦沈客运专线的建议,将“秦沈客运专线研究路基关键技术-研制施工质量监控测试仪(研制动态变形模量测试仪)”列为铁道部计划开发的科研项目,承担该课题的是铁道建筑研究设计院,研制出设备轻便、检测快速、测试精确度高和具有可靠性能的应用于路基施工质量监控的设备是它的主要任务。经过三年多的研究、设计、制造以及试验工作,在2002年3月被铁道部检测合格:并且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了专利权(专利号:ZL992555418);2002年动态平板载荷填土承载力检测工法被选为铁道部级工法,随后被推荐为国家级工法。

五、动态变形模置测试的工作原理

由平板压力公式,动态变形模量可以按照下式进行计算:Evd=1.5×r×σ/s 。动态变形模量测试仪的工作原理是:在一定高度让一定质量的落锤自由下落,使路基发生沦陷,即使用一定质量的落锤,落锤质量不变时,控制冲击力的是落锤的落高和阻尼装置,冲击力的大小和延长时间应与高速运行的列车运行时所产生的冲击力相符合。路基的动态变形模量k值随着沉陷值的减小而增大。控制冲击力的是落锤的落高和阻尼装置,路基最大冲击力为0.1MPa。动态变形模量测试仪和动力触探法用的都是一定质量的落锤。但这二者在检测原理和检测方法上完全不同:动力触动法是一种较为粗略的定性方法,设备简单但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因素较多;动态变形模量可以在动态荷载作用下直接测出所发生的力以及变形的参数。

六、结语

本文对动态平板荷载试验应用于路基质量检测这一方面的工作原理以及方法步骤进行了研究,利用这一方法可以检测出路基质量的好坏,从而对整个工程的质量、进度以及列车安全运行做出保证。

参考文献:

[1] 秦敬爱:《高速铁路路基的施工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采矿技术》,2007年02期

[2] 金坤学:《高速铁路路基施工质量检测与控制》 《科技风》,2008年23期

第4篇:防灾减灾办法范文

关键字: 房屋施工管理问题对策;处理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房屋建筑工程越来越多,房屋建筑在进行施工的过程当中必须保证高质量的完成建设。但是,现阶段我国房屋建筑在进行施工的过程当中,由于施工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对此必须及时充分的认识清楚房屋建筑施工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才能更好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1 我国房屋施工管理安全系统存在的问题

作为企业来说洛部门的人生安全应该是第一位我想没有什么比这更为重要企业应该把“ 以人为本” 的思想放在首位要妥善的处理好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安全问题要使“ 安全第一” 的观念深入人心部分单位和企事业就是没有重视安全这方面的问题,导致了安全管理观念的淡薄和意识不强再者部分企业的管理高层总是打着“ 重视安全” 的借口来敷衍了事他们最看重的还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利润的提高在实际的工作中只把集团的利益放在首位从为只要把精力和时间投在利润的增长就行了, 工作的重心只要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安全问题不闻不问为了应付上面的所谓检查,只是象征性的做表面工作,没有把安全责任意识落到实处再者,对于安全管理和生产存在侥幸心里和无所谓的态度这就导致整个企业对于安全问题的疏忽和麻痹大意这是人为造成安全问题的因素之一

2 房屋施工管理的对策和解决方法

2.1 从准备阶段加强房屋建筑施工管理

任何的房屋建筑工程都要按照施工图纸准备好施工材料,工程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房建工程的质量,如果没有高品质的原材料,就不可能建造出优质工程。从材料计划的编制、采购到进场后的验收、复检等,几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规定和控制才能保证施工的有序进行,因此,必须在施工材料的采购、运输、验收、使用上都进行严格的跟踪管理。除了对施工材料进行跟踪管理之外,还要选择好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并结合工程实际编制合理的施工计划。另外,在施工前,

将需要的机械设备准备齐全,完成相应的检修验收工作,配备足够的保养物品,进行操作人员的上岗培训,做到有专人管理,有专人操作,有专人保养与维修,尽量减少机械磨损对工期的影响。房屋建筑工程中还会用到肚皮手架,脚手架的质量和安全性也要提前有所掌握,消除安全隐患在房屋工程施工过程中用到的水、电、大型机械等都要配专人负责使用管理和安全管理;施工现场由于施工材料众多,必须做好防盗、防火、防电的事故,这些工作都必须在施工前进行严格管理和加强防范意识,为以后的施工节约时间,并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2.2安全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施工管理的重点就是能实现安全生产。高层建筑施工风险大,为了确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施工措施和安全防护措施,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1) 通过安全教育和培训来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必要时可采取一些奖罚措施来实现,强化“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同时制定预防措施,坚决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施工前应制定好详细的安全生产管理细则和安全生产目标,并具体落实到部门、施工队,最好能具体到人。让每一个参与到施工的人员都能围绕安全目标去努力。

3) 安全管理必须贯彻落实在建筑施工的全过程中。施工前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施工设计要求,做好细节管理;竣工做好资料整理验收工作。

2.3 从施工质量方面加强房屋建筑施工管理

施工质量是建筑工程最为重要的标准,是衡量施工单位施工能力的重要依据,直接反应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高低。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居住的房屋的质量,这也迫使施工单位必须加强施工质量管理才能给人们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质量管理是要以业主为中心,以管理者为方向,以人员为动力、以过程为对象,以管理为手段,以改进为目标,以决策为基础,遵循验评分离,强化验收,完善手段,过程控制的指导思想,实行现场质量管理制度,质量责任制度,明确责、权、利,并对其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资格测定。质量管理中,要对房屋建筑工程所用到的原材料、构配件、半成品、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方法和施工方案、施工技术、施工环境等进行质量控制和管理,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材料的差异、施工技术的差异、环境的差异、机械磨损差异对房屋质量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从人员岗位培训到管理、考评、考核、检测、监督、整改层层把关,对影响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人员、施工工艺、机械工具、材料和环境进行严格控制,全员参与,将影响施工质量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提高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施工现场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汇集地,也是建筑业最终形成的场所I51 只有加强项目施工现场质量控制,明确各施工阶段质量控制重点,在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过程中确立事前、事中和事后质量控制,将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的质量控制才能建设高质量的房屋建筑。

2.4从施工进度方面加强房屋建筑施工管理

施工进度是所有施工企业和业主最为关注的管理项目,施工进度是否按计划完成关系到房屋工程的造价高低,因此,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其施工进度进行严格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保证房屋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动态的进行调整进度计划和保证方案,这些调整都不能与整个工期计划相偏离,而且要经过上报批准后才能实施在施工现场,还要定期进行施工进度检查,发现进度问题及时查明原因,落实责任,尽快将问题解决。施工进度管理控制必须在确保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遵循批准的施工进度计划,动态地调整和控制工程进度,不能盲目赶上,以降低质量,甚至以安全为代价IZI 在房屋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还要建立控制制度,实现月检制度,每月月底进行施工单位的实际进度情况巡查,填表确认所有检查结果将作为房屋建筑工程进度计划落实情况的评价,并季度汇总直到工程交付,进行总体评价,作为工程进度是否合格的依据。

2.5 加强成本管理

房屋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做好成本控制,如果工程成本控制得当将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而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材料费用占整个工程资金的60%~70%,因此做好建筑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做好材料管理工作施工过程中要规划好设备的使用时间及材料的使用量,实时跟进现场施工的进度,并按施工进度分阶段、分批次采购施工材料,尽量减少材料、设备的囤积,避免因材料的囤积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同时还要注意,必须保证及时供应材料,以免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进度。

结束语

在施工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 对于解决措施要进一步研究在新时期下, 要坚持“ 以人为本怕勺思想更好地解决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建筑行业管理中的问题会得到更好的解决只有建筑施工行业管理问题

得到更好地解决建筑施工事业一定会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王莉新.房建工程施工管理的探讨[J].华章2011 年20 期

[3]杨世芳.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管理察,2010(24).

第5篇:防灾减灾办法范文

关键词:泡沫沥青;冷再生;配比设计

中图分类号:TU57+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 尤其是东部发达省份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干线路网已经基本形成, 而且许多公路陆续进入大修期。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科学的维修方案和工艺技术成为目前公路管理和养护部门的迫切要求。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是利用沥青发泡技术将废弃的沥青材料铣刨后重新稳定, 并在压实力的作用下形成具有一定路用性能的路面结构层。这项技术可以将废弃的路面沥青材料再生使用, 而且可将其中的老化沥青重新激活, 变废为宝, 从而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同时利用泡沫沥青再生技术可以将传统的路面结构改造成柔性基层路面结构, 从而优化路面组合形式,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本文介绍了泡沫沥青冷再生国内外各种配合比设计方法,并依托海南西线高速公路路面改建工程,通过一系列室内配合比设计试验,设计得到的泡沫沥青混合料具有非常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路用性能。

一、国内外主要配合比设计方法概述

国内外的泡沫沥青冷再生设计方法都属于经验设计法,其区别主要是成型方式,指标选择以及验证试验上,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大多将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看做基层材料看待,因而通常将强度作为设计指标而较少使用体积指标,同时马歇尔击实仍是目前主要的成型方式,通过旋转压实成型试件多作为研究使用。

(一)美国冷再生混合料设计方法

美国各个州及部门都提出过不同的冷再生混合料设计方法,代表性的如ARRA提出的修正马歇尔方法、修正Hveem方法及Oregon预估方法;California设计方法;Pennsylvania设计方法;AI设计方法;Suppave体积设计方法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方法主要针对的是以乳化沥青作为冷再生剂的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由于泡沫沥青冷再生在美国的应用并不广泛,因此专门针对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提出的规范设计方法并不多见。

(二)Wirgten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设计方法

德国的Wirgten公司编制的Wirgten冷再生技术手册中对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其一般的流程如下:

1.确定活性填料的种类和掺量;

2.通过AASHTO T-180试验方法确定未稳定材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

3.通过沥青发泡试验检测沥青的发泡特性:膨胀率和半衰期,确定能够产生最佳发泡效果的发泡温度和发泡用水量;

4.根据未稳定材料的最佳含水量及经验公式确定最佳拌合用水量;

5.在最佳拌合用水量下,变化泡沫沥青用量成型马歇尔试件,根据试件的干、湿劈裂强度与沥青含量的关系曲线,将最低满足理想性能的沥青用量取为最佳沥青用量;

6.对于重载交通,还应在最佳含水量下成型150mm直径试件进行UCS和ITS试验;

7.通过三轴试验测定混合料的抗剪性能。

(三)国内设计方法

1.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包括原材料分析、配合比(沥青及水、水泥、新碎石材料用量)设计和设计配合比检验三项内容。

2.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取得具有足够用量的铣刨料,并低温烘干确定原材料含水量。

3.对铣刨料进行抽提,分析得出铣刨料级配及沥青含量。

4.确定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

固定泡沫沥青用量为3%,对5个不同含水量的铣刨料(或铣刨料、新碎石材料与水泥混合料)进行土工击实试验,通过土工击实确定试件干密度,根据试件干密度――含水量关系曲线,回归分析得出最大干密度及其对应的最佳含水量。

5.泡沫沥青设计用量的确定

以预估的沥青用量为中值,选取5个不同泡沫沥青用量,保持最佳含水量不变,按照以下方法制备马歇尔试件:

称取足够混合料以获得63.5±1.5mm的击实高度(通常1150g)放入试模中,用插刀周边插捣15次,中间10次,使表面整平成凸圆弧面,按马歇尔试件的成型方法进行试件的成型(双面各75次)。将试样连同试模一起侧放在60℃的鼓风烘箱中养生至恒重,养生时间一般不少于40h,将试模除烘箱中取出,侧放冷却12h后脱模。将各组油石比试件进行15℃劈裂试验、浸水24h的劈裂试验(将试件完全浸泡于25℃恒温水浴中23h,再在15℃恒温水浴中完全浸泡1h,然后取出试件立即进行15℃劈裂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综合选择最优泡沫沥青用量作为泡沫沥青设计用量。

如各试验结果不能满足相关技术标准要求,则应考虑掺加水泥或增加水泥掺量,重复第4步试验。

6.验证试验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根据所选定的各材料掺量,成型相关试件,进行设计沥青含量的高温抗变形能力(车辙试验)、抗水损害(浸水马歇尔试验)、低温抗裂性(低温小梁弯曲试验)、抗疲劳能力(四点梁疲劳试验)等性能试验,评价再生混合料与路用相关的性能。

二、泡沫沥青混合料室内配合比设计

(一)原材料

1.基质沥青

本项目基质沥青采用SK70#沥青。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O52―2000)中相关试验方法对该沥青进行了各项技术指标的检验,结果满足规范要求。

2.RAP材料

考虑到场地限制,以及施工方便等因素,本次铣刨方案采取一次性铣刨12~13cm沥青面层。针对路面结构形式不一致的问题,设计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进行验证。首先针对不同路面结构的段落分别采取不同的铣刨速度,分别选取代表性样品进行室内筛分试验(干筛),试验结果见图1。

原铣刨料按照不同铣刨段落和不同铣刨速度共分为8种样品,其级配曲线如图2-2,综合考虑取样代表性和设计保证率,选择路面状况中等及4m/min铣刨速度的RAP级配作为目标配合比设计的RAP样品。

图1不同工况下RAP级配

3.石屑

由于泡沫沥青与集料混合时,主要散布于细粒料(特别是粒径小于0.075 mm) 的表面,形成粘有大量沥青的细料填缝料,粗集料表面基本没有形成沥青膜,与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沥青在粗细集料表面完全裹附不同,因此,泡沫沥青混合料中要有足够的细集料,通常情况下,0.075 mm 以下颗粒含量为5%~20%时稳定效果更好,更易于泡沫沥青的分散,充分发挥其胶接作用。同时,泡沫沥青稳定材料需要有较为连续的级配。从图1中RAP的筛分结果来看,主要存在细料(尤其是2.36mm筛孔以下)不足的问题,因此需要通过添加石屑(0~5mm)来调整级配。

4.水泥

本项目采用普通32.5号硅酸盐水泥,100%通过0.075mm筛孔。水泥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调整级配②减小孔隙率③增加强度④吸收RAP中水份⑤增强抗水损害能力。

(二)沥青发泡特性

利用德国维特根公司的WLB1O试验发泡机对SK70#沥青进行不同发泡温度、不同发泡用水量条件下的发泡特性试验,从而寻求该沥青最佳的发泡温度和发泡用水量。试验结果如表1和图2所示,由试验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

1.该沥青发泡特性良好,能够满足泡沫沥青最低的发泡标准,即膨胀率大于10倍,半衰期大于8 s。

2.两种温度下,能获得最好的沥青发泡效果的发泡用水量均为2.5左右%。

3.两种发泡温度相比,165 ℃条件下能获得更好的沥青发泡效果。

因此,由沥青发泡特性试验可确定本项目金陵石化70号沥青的最佳发泡条件为:发泡温度165℃;发泡用水量2.5%。

表1SK70#沥青发泡试验结果

图2SK70#沥青不同温度下发泡特性

(三)泡沫沥青混合料级配选择

结合具体工程,同时兼顾技术经济性,本次配合比设计中选择初始级配的原则是在级配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提高RAP的利用率,同时对不同路面结构形式的RAP料进行基本力学性能验证。

室内选择了两种初始级配,其组成比例如下:

方案A:RAP∶石屑∶水泥=80%∶18.5%∶1.5%;

方案B:RAP∶石屑∶水泥=70%∶28.5%∶1.5%。

表2两种初始级配合成级配

图3初始级配合成级配图

对两种级配方案按照经验的最佳含水量5.0%和最佳泡沫沥青用量2.0%和2.5%成型马歇尔试件进行15℃劈裂试验以及浸水劈裂试验,试验结果如下表3。

表3不同合成级配的劈裂强度

从试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无论是级配方案A还是级配方案B其基本力学性能指标都能满足规范要求;

2.相比较而言,级配方案A在2.5%沥青用量下的干劈裂强度和干湿劈裂强度比均较高。

因此,根据试级配的试验结果,选择级配方案A为设计级配。

(四)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将风干的旧沥青路面铣刨料、干燥的石屑及水泥按拟定的掺加比例混合。通过重型击实试验确定再生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试验结果见表4。为了使试验结果更贴近现场情况,更能够指导施工,在重型击实时预先添加了预估的泡沫沥青用量2.5%。

表4泡沫沥青混合料重型击实试验结果

(五)最佳泡沫沥青用量

在上述土工击实法确定的最佳含水量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15℃劈裂强度试验和浸水劈裂强度试验等确定相应的最佳泡沫沥青用量。

试件成型方法为马歇尔击实法,双面各75次。

试验内容为15℃劈裂强度试验和浸水劈裂强度试验。

试验结果见表5、图4和图5。

表5不同泡沫沥青用量下劈裂强度试验结果

图4泡沫沥青用量-干湿劈裂强度曲线

图5泡沫沥青用量-残留强度比曲线

由表6、图4和图5的试验结果再结合已有工程经验的情况下可初步判定设计级配所对应的最佳泡沫沥青用量约为2.5%(外掺)。在此泡沫沥青用量下的干劈裂强度、湿劈裂强度以及残留强度比均能满足规范要求。

(六)性能试验

泡沫沥青混合料的性能研究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次设计时根据常规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相关试验方法进行了验证,相关试验内容及结果见表6。

表6泡沫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及结果

从试验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从常规的力学性能指标60℃马歇尔稳定度结果来看,泡沫沥青混合料是低于普通的热拌沥青混合料的一般标准的,这主要与泡沫沥青混合料沥青用量较小,且沥青分布形式为点接触而非全裹覆有关。

2.从冻融劈裂试验结果来看,泡沫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也是能够满足相应热拌混合料的标准的,这主要和添加了水硬性的填料水泥等因素有关。

3.从车辙试验结果来看,泡沫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远高于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标准,说明泡沫沥青混合料同一般意义上的柔性结构层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应定义为半柔性结构更为恰当。

三、结语

1、国内外的泡沫沥青冷再生设计方法都属于经验设计法,其区别主要是成型方式,指标选择以及验证试验上,目前国内外大多将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看做基层材料看待,因而通常将强度作为设计指标而较少使用体积指标,同时马歇尔击实仍是目前主要的成型方式,通过旋转压实成型试件多作为研究使用。

第6篇:防灾减灾办法范文

5月12日是“防灾减灾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减少社区灾害风险、提升基层减灾能力”。根据省、市卫生计生委及健康教育中心文件精神,为做好“防灾减灾日”活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大力宣传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参与防灾减灾活动的能力及自觉性,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与技能,积极开展系列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一、领导重视,部署到位

为做好今年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我市对“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活动进行早安排、早组织、早动员、早行动,成立了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落实专人,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宣传周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广泛宣传,氛围浓厚

一是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利用电视、网络、微博等媒体,突出今年“防灾减灾日”主题,开展水旱灾害、地震灾害等各类自然灾害知识和防范应对措施宣传,宣传报道全市开展防灾减灾活动情况。

二是集中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户外咨询宣传活动。组织单位相关科室成员在单位楼前开展 “防灾减灾日”户外宣传活动,悬挂条幅、设置宣传展板和咨询台向群众宣传防灾减灾科普知识,通过现场发放宣传资料、接受现场咨询等方式集中宣传火灾、地震、洪涝等灾害的基本知识和避险办法。

三是开展“五进”活动。“防灾减灾日”宣传周,xx市疾控中心泛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5月8日至12日,开展应急演练1次,举办防灾减灾专题讲座2场,排查灾害风险隐患2处,制作防灾减灾宣传单500份,发放自然灾害个人防护手册500份,发放健康素养66条500份,其他相关宣传材料600份,参加防灾减灾活动500人(次),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宣传内容深入人心,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第7篇:防灾减灾办法范文

组织开展灾害风险评估活动,动员师生积极参与风险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灾害风险隐患,制定整治措施,明确工作责任和时间进度,尽最大可能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防灾减灾日宣传计划资料,提供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防灾减灾日宣传计划一

一、 活动主题及时间安排

20xx年5月12日是第九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轻社区灾害风险,提升基层减灾能力”,5月8日至14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

二、 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xx

副组长:马xx

成 员:学院各单位主管领导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主要职责:承担联络、协调、拟定方案、督促检查落实等项工作。各有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细化方案,协调配合抓好落实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活动方案,各单位要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经费保障,加强“防灾减灾日”宣传工作。

三、活动要求

(一)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系列活动。

1、宣传周期间,学校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围绕今年防灾减灾日活动主题,针对面临的灾害风险隐患,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张贴海报、制作展板、举办展览、现场咨询、专家讲授、实地演示、播放视频、观看微电影、开展演练以及举办培训班和知识竞赛等形式,做好气象水文灾害、地质地震灾害、火灾和生态环境灾害等各类自然灾害知识和防范应对措施普及活动,各单位结合实际,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和避险逃生演练活动,向师生普及自救互救基本技能。

2、组织广大师生员工参观本地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等设施和场所,观看中央电视台、新疆电视台等媒体播放的有关防灾减灾纪录片、公益广告等专题节目。关注移动通信运营商向公众“防灾减灾日”公益短信。

3、要积极倡导开展“三个一”活动,即:阅读一本关于防灾减灾的书籍,观看一部涉及灾害防范的影视作品,与家人分享一次避险经历和经验,增强广大师生的避险防范、自救互救技能。要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发挥各类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重特大自然灾害遗址遗迹和有关几年管的教育警示作用,切实提升师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二)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活动

学校各单位在5月8日至14日期间,要结合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的主题,在学校规划、建设和管理中要达到防灾减灾要求,重点做好教学楼、宿舍楼等学校基础设施的自然灾害风险防范,不断提升学校安全防御水平。建立灾害风险隐患排查与治理机制,并根据学校主要灾害风险特点,突出薄弱环节,组织开展灾害风险评估活动,动员师生积极参与风险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灾害风险隐患,制定整治措施,明确工作责任和时间进度,尽最大可能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三)做好防灾减灾宣传周系列活动的宣传报道

学校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广播、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对“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以及防灾减灾经验做法等进行集中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开展“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

请学校各单位于5月12日防灾减灾日当天,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主要内容:一是开展“5.12”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二是通过设置宣传栏、宣传展板、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普及活动;三是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讲座,组织自救互救技能交流;四是开展应急疏散演练、伤员救治等演练活动。

防灾减灾日宣传计划二

为认真做好第一个“防灾减灾日”各项工作,提高中小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以保障中小学生生命安全为根本,以提高学校预防和应对突发灾害的减灾能力为重点,全面增强师生的防灾减灾观念,切实提高师生的避灾自救能力。

二、活动主题

加强防灾减灾,创建和谐校园

三、活动时间

20xx年5月12日为“防灾减灾日”,5月7日至13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

四、活动内容

1、大力营造防灾减灾活动的浓厚氛围。

(1)在校门口、橱窗悬挂张贴相关内容的横幅、标语、口号等,营造防灾减灾活动的浓厚氛围。

(2)出1至2期以“加强防灾减灾,创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防灾减灾专栏、板报、黑板报等,深入浅出地宣传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

(3)通过发放告家长书,联合家长、社会力量,配合学校做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2、扎实开展防灾减灾系列教育活动。

(1)制定学校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活动措施、方法步骤等,确保活动有人抓,不脱节。

(2)利用国旗下讲话,由校领导进行防灾减灾教育动员。

(3)邀请地震、气象、防汛等部门的专家到校开展防灾减灾科普知识讲座。

(4)举办防灾减灾知识竞赛、观看灾害题材影视片等,推进学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深入进行。

3、扎实开展防灾减灾应急避险演练。

4、认真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各校组织相关人员对学校的校舍、厕所、围墙以及校园周边环境、地质、地理条件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防患于未然。

五、活动要求

1、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策划,周密计划,保证防灾减灾活动顺利开展。

2、要强化责任,严密组织,防止图形式、走过场,确保防灾减灾活动取得实效。

3、要广泛发动,加强联系,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借助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学校防灾减灾工作。

防灾减灾日宣传计划三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个“防灾减灾日”,5月6日至12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根据教育局相关通知要求,为做好今年“防灾减灾日”的各项工作,现制订如下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充分认识开展防灾减灾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开展防灾减灾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防灾避灾、自救互救能力,有效减少人员伤亡。

二、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 --

副组长: ---

成员: 全体教师

三、活动要求

切实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教育。认真贯彻《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切实有效地抓好防灾减灾知识教育。把防灾减灾知识和相关能力的培养作为学校安全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长期抓下去,抓出实效。

四、活动安排

1.认真组织开展“四个一”活动。即:阅读一本关于防灾减灾的书籍,听一堂防灾减灾讲座,分享一次避险经历,开展一次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各处室组、各班要加强宣传引导,积极为开展“四个一”活动提供条件,推进活动广泛、持续、深入开展。 HBBAN.CN

2.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在宣传周期间,各处室组、各班要采取多种形式,重点开展食品卫生安全、交通安全、防溺水、防雷、防台、防汛、防地质灾害及防传染病等安全教育,同时,要结合当地灾害风险隐患等特点,让每位师生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掌握避险自救技能。

3.开展一次防灾减灾演练。学校将组织师生,结合当地灾害风险、灾害特点,开展一次防震疏散演练活动。演练活动将从实战出发,保证全员参与,力求安全有序,进一步检验本校防灾减灾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提高处置灾害的能力。

第8篇:防灾减灾办法范文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 城市 灾害教育

中图分类号:F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01-03

一、开展防灾教育的必要性

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加速,建筑增加、 人口稠密,交通堵塞、 资源稀少、 环境恶化等问题给河北省城市的防治灾害带来极大的压力。当前,城市灾害主要包括大风灾害消防、洪水、建筑结构变老、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潜在的城市环境灾害、化学事故灾难、浅埋生命线工程、地下空间等的灾难,这些灾难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在2011年11月公布的《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在城市群或典型城市如北京、天津、河北、根据人口分布和城市布局,根据区域和城市发展规划,建设有医疗、应急避难所。 [1]

河北省市民的灾害教育水平如何?应对灾害的能力如何? 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因此我们以廊坊市为例展开调查,调查主要研究居民灾害意识及与防灾教育之间的关联度。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我们认为廊坊市民具备一定的防灾减灾认知,但市民没有形成对灾难的科学认识,零散和肤浅,获取的知识及渠道不专业。防灾减灾知识、意识、能力三者脱节,防灾自救的医药等物品十分匮乏。

防灾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2]

(1)防灾教育有利于增强社会风险防范意识,构建和谐社会。防灾教育是综合防灾减灾风险管理的根本――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防灾减灾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风险防范意识和灾害忧患意识,掌握防灾减灾技能,提高灾害来临时的避险应变能力,是减轻灾害损失、避免人身伤害的关键,构筑防灾减灾安全屏障,能有力保障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防灾教育有利于增强市民的抗灾能力,保障生命财产安全。通过进行防灾教育,从单灾种到综合的防灾减灾工作,系统、全面、有效地提升社会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防灾减灾知识水平、能力和意识。

(3)防灾教育有利于降低社会脆弱性,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使城市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人口密度的增加,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大量人口及激增的社会财富,日益暴露在自然灾害的影响下。重视城市灾害预防教育,能有效减少社会脆弱性。

(4)防灾教育有利于创新维护传统文化,促进国际交流。防灾教育是国家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传统防灾减灾文化,创新发展我国传统和民俗防灾减灾文化,建立中国特色防灾减灾文化,提高我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二、防灾教育的主要内容

防灾教育应包括“灾害知识教育、防灾减灾技能教育和灾害文化养成教育等方面的内容”[3]。

(1)灾害知识教育包括各种灾害的种类、发生原因、特征及造成的危害,灾害发生时如何自救,救灾物品的准备等等。

(2)防灾减灾技能教育防灾减灾技能教育就是市民具备应对灾害的各种基本技能,包括如灭火器等救灾设备的操作,临灾时逃离及躲避技能,伤后自救及相互救护的基本医疗技能等。

(3)灾害文化养成教育自然灾害具有社会性,重大灾害往往是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相互作用。灾害文化,即一个群体对待灾害的思想、理念、态度、行为、习惯等的总称。我们应该培养市民的灾害文化,树立科学的防灾理念,从被动的受灾到主动的防灾、减灾,进而避灾趋利。

三、河北省防灾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防灾教育引起逐步重视,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防灾教育已有所涉及。如1997年的《防震减灾法》,2000年的《气象法》,2007年的《突发事件应对法》,2008年汶川地震后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10年9月1日颁布的《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中》等法律法规中,都提到了各级人民政府要重视和开展防灾教育。另外,从教育指导纲要到中小学安全指南,政府对学校开展防灾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

除了国家法律法规,河北省也出台一些相关的地方法规法令,如《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河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及责任分工》《2016年石家庄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等。这些法规法令防灾教育都有所涉及,如《河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及责任分工》规定:每年定期开展灾害防治知识、安全知识普及活动,定期组织群众的基层组织和知识的骨干培训,加强防灾知识教育,并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16年8月5日下午,河北省召开的“7・19”特大洪水灾害灾后重建工作动员大会上再次强调了要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强化措施,不断市民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二)现阶段的防灾教育模式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河北省防灾教育主要在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主导下进行,其极大程度地保障了防灾教育的权威性和时效性。另外,政府通过文件要求相关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进行防灾教育活动,社会积极响应。近几年,许多社会组织及单位在政府和社会服务事业的鼓励下,开始以各种方式积极主动支持防灾教育活动。

(三)防灾教育形式多样

近几年,河北省大力加强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防灾教育,形式多样,发挥了很好的效果。传统媒体中的广播电视、图书期刊等在防灾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电视媒体在近几年的突发灾害报道中都起到核心作用。另外,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四)防灾教育力度大幅提高

近几年,河北省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城乡社区都择时大力开展防灾教育活动。例如,结合“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防灾减灾日”“消防安全日”等纪念日,开展防灾演练、知识宣传等防灾教育活动,社区防灾教育力度加强。至2015年12月,全国共创建了1390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其中河北省63个位列第6,这些社区举办了大量的防灾教育活动。它们作为社会防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防灾减灾社会公共教育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另外,防灾减灾教育基地建设逐步受到关注,新建基地数量逐年增加。截至2011年,我国共有77家单位获得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认定[4],其中河北省6个,分别是唐山抗震纪念馆、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 、唐山地震遗址 、邯郸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石家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宣传培训基地 、河北省科技馆防震减灾展厅 、河北省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

(五)防灾减灾的社会参与意识不断提升

社会公众全面参与防灾减灾的文化氛围正在形成,公众主动开展或参与防灾减灾演练活动,投身防灾、抢险救援和恢复重建中,形成了社会各界踊跃参加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尤其近年来经历南方冰冻等重大灾害后,河北省公众对灾害的关注程度明显提升,公众的灾害意识较之以前有较大的提高,进而显著地影响到减灾决策及行为效果,如廊坊市从2012年开始,率先在全省开展了“地震安全城乡”创建工作。目前,廊坊市防震减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有多项工作在全省甚至全国名列前茅,并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城市。

四、河北省防灾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防灾教育体系尚不完善

完善的防灾教育体系应包括:防灾教育目标、防灾教育课程、防灾教育教学、防灾教育评价等要素。河北省关于不同受教育对象如何开展防灾教育没有系统规划,更谈不上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实施。目前在基础教育领域,与防灾减灾相关的教育素材离散地分布在相关学科,没有形成系统而有规划的教育形态。以地理课程为例,自2001年教育教学改革以后,“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已经明确写入了中小学教育课程标准,而在对课程“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防灾减灾相关要求只字未见。

(二)防灾教育资源亟待整合

目前河北省防灾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要,教育资源亟待整合。基础教育中,涉及到防灾教育内容的课程中,涉及个人行为的教育内容以及对减轻灾害风险的意识和行为的培养的内容相对较少,相关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在高等教育中,也缺乏普及性防灾教育课程。目前只有少数高等学校有这类性质的课程,如防灾科技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自然灾害概论”和“地震概论”两门必修课。华北理工、唐山学院、邢台学院、河北工程大学、华北科技学院也开设的一些公共课程和讲座也涉及一些。在市民公共教育中,缺乏体系设计,零散分散,防灾教育专业人才缺乏,市民对防灾减灾宣传与教育满意率低。

(三)防灾演练效果欠佳

防灾演练时防灾减灾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但河北省仍然存在演练次数少、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基本依靠政府组织,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人群的实际情况,也无法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汶川地震后,河北省重视加之公民灾害意识有所提高,很多学校和社区开展了防灾演练,但大多没有常态化坚持。从演练开展的规律来看,每年“防灾减灾日”和“消防日”所在的5月、11月最为集中,自2008年至今,这两个月份的演练数量逐年递增,5月的数量变化非常明显。但是河北省防灾教育演练,没有长期规划,受政策影响大,同时,防灾演练缺乏专业的指导和评价,活动的组织、内容安排、效果评价等没有规范。

(四)防灾减灾专业人才缺口较大

防灾减灾专业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涉及灾害预报预警、抢险救灾及专业救援、防灾减灾工程、灾害损失与风险评估、防灾减灾技术培训等多个领域。目前河北省明显缺乏从事防灾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专业人才和机构,使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都没有抓手,也没有实际执行力。

(五)社区防灾教育效果有限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大大加强了河北省社区综合防灾教育力度。但从实地调研结果来看,在教育效果、覆盖面和可持续性等方面,尚存在局限性,主要问题包括工作随着行政命令走,稳定性、持续性差,社区活动的受众面窄,以老年人为主等。

(六)防灾教育基地利用不够充分

近年河北省防灾教育基地的数量有所增加,但不少场馆管理不善,未能达到设计效果。《河北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规定基地在宣传方式上应丰富多样,宜采用图片、录像、实物、演示、讲座等形式,解说词、说明应通俗易懂,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以求收到良好的科普效果;要加强基地的建设工作,不断对展出和活动内容进行充实和完善,同时要做好对基地设施的保护、修缮和环境美化工作,但从总体情况来看,信息更新慢,基地设施的保护、修缮和环境美化力度不大,利用率不高,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市民根本不知道防灾教育基地的存在。总之,各市防灾减灾基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才能发挥其科普教育功能。

(七)社会力量参与防灾教育有待重视和激励

以政府为主,组织防灾减灾工作,开展公益性教育,已难以满足全民需求。近年对灾种灾情和防灾自救的社会关注度在不断提升,非政府的社会力量参与已呈必然趋势。而现阶段河北省这方面的自发社会组织还为数较少,如何调动和开发传统民间组织防灾减灾的社会潜力,尚未得到政府的足够重视。实际上,积极开展政府与民间的合作,激励社会力量参与,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八)地区间防灾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比较而言,河北省城市的整体财政资金较为充沛,防灾减灾设施较为完善。从另一方面看,不同城市存在灾害风险程度的差异,也要有对应的教育资源的补差。这样,那些灾害风险程度高的城市,就应该获得更多的防灾教育资源。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调研结果来看,石家庄、唐山、廊坊、保定等城市防灾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其他城市则相对缺乏。同时,石家庄等教育科研资源丰富的城市,其开展防灾教育活动的强度和频度也远高于其他城市。

五、河北省防灾教育体系的设计与应用――以廊坊市为例

(1)结合廊坊市的特征制定防灾教育目标

从战略角度看,灾难教育应该建立减灾综合问题的解决方案,立足防御各种自然灾害,重点加强灾难教育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源使用方面,使用法律、人力资源,行政、市场和技术等各种手段,达到全民减灾素质明显增强,国家综合减灾能力全面升级,自然灾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明显降低。

(2)廊坊市防灾教育的路径

①组织编制“防灾教育行动纲要”等纲领性文件。防灾教育体系要想真正落实,国家应出台纲领性文件,对防灾教育工作进行全面部署。首先需要确定其对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确立防灾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重要原则,将防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工作机制体制,明确个人、社会、政府的角色定位、责任和需求,提出防灾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

②创建纵向长期减灾教育链模式。学校是防灾教育的主课堂,通过学校常规、系统的教学,使年轻学子具备防灾意识,掌握防灾技能,并由他们向家庭和社会传播防灾知识、能力,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防灾意识与防灾素养。因而,主要应针对学校开展防灾教育。创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垂直链的长期防灾教育。

③开展防灾教育“高等教育工程”。在建设防灾教育时,可以充分利用廊坊市得天独厚的高等教育资源。廊坊市高等教育资源较为丰富,各种高等院校有几十家,仅三河市就有燕京理工学院、交通干部管理学院等六所大学,在校人数近十万人,其中一些院系的专业涉及防灾教育,可以聘请从事防灾教育的教师在全市举办讲座,各级讲师团也可以增设相关的教育内容,各院校结合本校的特点开设相关的课程。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学生科研项目、创业基金等方式鼓励大学生进行市民的防灾减灾教育调研及宣讲,走向城市、服务市民。

④创建横向防灾教育合作模式。创建“学校―家庭―社会”横向的防灾教育合作模式。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通力合作的防灾教育研究中,如何实现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的分工协作,是三者通力合作培养体系的成功与否的关键。

⑤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将防灾教育纳入区域环境规划。北京-天津-河北区域资源和环境,特别是大气环境及水资源作为约束,严格定义以确保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强调协调的发展合作,以促进“环首都国家公园”和区域生态走廊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京津走廊”在廊坊市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京津冀一体化的机会协调发展将公民的灾害预防教育纳入区域环境规划,这将大大提高廊坊灾害预防教育水平。制作规划时三方应协商沟通,面向问题和寻求解决办法,设计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EB/OL] http:///article/zwgk/mzyw/201112/20111200240985.shtml.

[2]刘胜男汪行舟. 大学生防灾减灾价值理念的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4,35.

第9篇:防灾减灾办法范文

【关键词】防灾减灾 体系建设 综合防御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河北省是我国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已成为平安河北、富强河北和美丽河北建设的心腹大患。2016年7月28日在视察唐山时指出,“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河北省要深入贯彻落实新时期防灾减灾指导思想,全面提升河北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河北省防灾减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防灾减灾组织和责任体系不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政府及村(社区)等政府性机构防灾减灾职责和责任不健全和不落实;政府机关部门间的防灾减灾职责分工不科学不合理,同一灾种的防抗救不同环节分不同部门监管,同一源头的不同灾种也分不同部门管理,职权交叉重叠、缺位漏项,推诿扯皮、效率不高;政府防灾减灾公共服务事权不清、责任不明,保障不到位,特别是政府承担无限责任;社会法人主体、家庭和公民的防灾减灾主体责任不明确、不落实;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防灾减灾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第二,防灾减灾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我国尚需制定一部统筹各类自然灾害防范的防灾减灾基本法,亟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灾害防御法》;现有的法律法规也需要根据新变化新要求加快修订;部分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内容不具体,缺少实施细则和监督落实机制,致使许多法定职责未能真正依法“落地”;分灾种和分领域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与法律法规相配套的防灾减灾技术规程、规范和标准存有大量空白,且强制性和约束力难以保证;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不高,宣传演练不够,缺乏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应急演练。

第三,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等科技支撑能力滞后。现有气象灾害监测系统的探测要素、范围、精度、时空分辨率等方面尚不能满足精细预报、精准防范和风险管理的需要。水文、国土、生态、环境、交通、海洋等领域的气象灾害专业观测能力滞后,标准不统一,数据不能实时共享;灾害预报预警的精细化水平和时效性不够;省、市、县三级相互衔接、规范统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体系尚不健全,全网和精细灾害落区的“绿色通道”均未完全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灾害综合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尚未建立;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不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能力亟待提高。

第四,灾害风险管理能力薄弱。各地对气象灾害普查、区划和灾害防御规划编制等基础性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灾害基本情况不清,风险不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尚未实现从重抗灾救灾向重防灾的转变,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候可行性论证和高风险单位气象灾害防御准备认证等有效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应急防范和处置能力不足,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灾害防御管理与应急指挥水平有待提高;风险规避和转移机制缺失,气象指数保险和巨灾保险等气象灾害风险转移服务才刚刚起步,其能力和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还很大。

践行防灾减灾新理念,构建新型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

树立“综合防灾、全民防御”理念,健全防灾减灾组织和责任体系。一是健全综合协调、科学高效的政府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和监督组织以及责任系统。参照水、旱灾害防御领导体制,政府主导在省、市、县三级政府和重点乡镇建立常态化运行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和办公室;推进政府气象灾害防御责任向基层延伸,明确行政村、街道和社区居委会防灾减灾具体责任,对高风险隐患点实行安全责任承包制;明确和细化指挥部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高效信息共享、联防联控、应急联动的综合防范制度。二是依法落实法人、家庭和公民的防灾减灾主体责任,推进全社会防灾和全民防灾。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公告制度,建立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防灾减灾等配套制度,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三是健全省、市、县三级气象灾害防御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各级公共服务事权和相应的财政保障机制。

树立“标准先行、依法防御”理念,完善防灾减灾法规标准体系。一是加快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防御和气象灾害防御立法,据此修订省级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二是制修订政府分灾种气象灾害防御办法和实施细则。三是制修订各级政府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分灾种应急预案,定期组织综合性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升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水平。四是按风险区划建立气象防灾减灾标准体系,重点加强灾害级别、灾害调查、风险评估、防御要求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

树立“精准防范、科学防御”理念,强化防灾减灾科技支撑体系。一是强化致灾气象条件监测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建设,与地方共建水文、海洋、交通、农业、环境和生态等专业观测系统,建立多部门实时共享的气象大数据中心。二是强化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预警业务系统建设,建立分灾种的风险预报预警业务服务系统。三是强化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综合系统建设,建立预警信息权威、全网及分区域机制,增强农村等薄弱地区预警接收能力。四是强化气象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建成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系统。五是强化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系统建设,强化全民防灾避险科学普及。

树立“关口前移、风险防御”理念,发展防灾减灾风险管理体系。一是建立气象灾害调查、风险排查和区划制度,开展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成精细到乡镇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二是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和规划制修订制度,建立标准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执行清单和制修订清单。三是建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大项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四是建立重点单位和人员密集场所气象灾害防御准备认证制度,由政府主导开展认证工作。五是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纳入政府补贴保险和再保险机制发展巨灾保险服务。六是建立防御标准、措施落实检查督查制度,由指挥部成员单位联合开展落实情况检查,实施防灾减灾绩效管理考核,考核结果列入政府实绩、干部评优的参考依据。

加快实施“十三五”防灾减灾工程项目建设,提升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

实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构建全时空、立体化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提高中小尺度突发灾害监测能力;提高分灾种短时临近精细化预报预警业务能力,提高灾害预警的精准度;发展灾害调查、普查、区划和风险评估、预报业务能力,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更新灾害应急、联动和指挥系统,提升应急处置防范能力;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示范工程建设,完善防灾组织、责任体系和法规标准预案机制,提高依法防灾管理能力。

实施“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工程”。建成气象大数据资源池,推进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的社会化共享应用;完善精细化数值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延伸期、月、季、年的无缝隙客观气候预报业务;建立城乡精细化公众气象服务制作系统,重点建设省市县集约的公众气象云服务平台,发展智慧气象服务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建设气象科普业务系统、资源共享传播系统和气象科普场馆,打造气象宣传科普资源品牌和基层气象科普示范工程。

实施“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人影作业条件监测系统,提升对人影作业气象条件的监测识别能力;完善省市人影作业指挥系统,提高人影作业指挥协调能力;加快国家飞机增雨和科学试验石家庄基地和冀东、冀西北飞机人工增雨保障基地建设,在太行山与燕山山区、粮食主产区、黑龙港流域、冀北生态保护区新增山地催化烟炉和火箭发射系统,加强人影作业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提升飞机、火箭、高炮和地面碘化银发生器联合立体作业能力,力争实现年增水50亿立方米目标。

实施“生态环境气象保障工程”。建成覆盖全省区域的环境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实现空气污染物扩散气象条件的连续实时监测;升级改造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业务服务系统,发展分县空气质量客观预报能力,建立应急减排效果检验评估业务系统,提高科学精准治霾气象保障能力。建立卫星遥感为主的生态监测评估系统,发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候资源监测、评估等业务服务,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气象保障能力。

实施“绿色产业发展气象保障工程”。建设农业、海洋、交通、旅游、能源、商贸物流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业气象监测站网及省市农业气象中心、省市海洋气象预警中心和京津冀交通气象中心,完善省、市、县三级农业气象预警系统和服务平台,完善3个市级海洋气象预警中心业务平台和精细化海洋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建立跨区域交通气象综合数据库和京津冀交通气象综合服务体系,建设集旅游气象综合信息数据库、服务产品分发于一体的省市级旅游气象服务平台,基本满足河北经济转型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实施“气象‘一流台站’建设工程”。升级改造气象业务保障条件较差、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的气象台站,迁址建设气象探测环境不符合标准要求和难以长久保护的气象台站,重新建设不符合现代化气象业务需求的省气象台、影视中心、装备保障中心和资料档案馆等综合业务用房。切实改善基层台站环境,力争“十三五”期间实现全省气象台站100%达到“一流台站”标准,为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实施“冬奥会和冰雪经济气象保障工程”。建设冰雪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多维度精细化预报业务系统、气候条件预测及风险评估分析系统、冬奥会驻场气象台和冬季运动专项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等气象保障系统,提高精细化天气预报预测能力、气象灾害预警能力、人工增雪作业能力、气象信息与新闻宣传能力,保障2022年北京冬奥会顺利举办。建设冀西北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加密布设火箭人工增雪装备和地面碘化银发生器,建成科学高效的冬奥会赛区人工增雪作业保障系统。

落实党政同责,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机制

强化党委和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防灾减灾结果导向和减少人员伤亡的刚性约束作用,将防灾减灾工作成效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纳入各地安全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评先评优、选拔任用和问责追责的重要依据。

深化和拓展气象防灾减灾专项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继续推动政府实施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科学制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狠抓过程管理,完善督查考核机制,编制绩效评估报告,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力度、问责力度与公开力度,持续改进工作。通过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重点加强组织责任、法规标准、科技支撑、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建设。

健全与气象事权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保障长效机制。落实气象防灾减灾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明确地方气象事权和支出责任,促进中央气象事业与地方气象事业的协调发展。完善财政对社会防灾减灾的支持引导机制,扶植灾害防御社会组织发展;开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设备投资等领域,充分利用市场资源,不断扩大全社会对气象灾害防御的资金投入。

(作者为河北省气象局局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