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传播途径范文

网络传播途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传播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传播途径

第1篇:网络传播途径范文

第一章 项目原理简介 3

1.1 JPEG压缩编码原理及文件结构简介 3

1.1.1 JPEG的压缩原理 3

1.1.2 JPEG的文件格式 7

1.2 MPEG视频压缩标准简述 7

1.2.1 MPEG视频原理 8

1.2.2 MPEG的压缩效率: 10

1.2.3 MPEG图像比特流结构 10

1.2.3.1序列(sequence)信息 11

1.2.3.2图组(GOP: Group of Picture)信息 11

1.2.3.3图(Picture)信息 11

1.2.3.4Slice信息 11

1.2.3.5宏块(Macrolbock)信息 11

1.3 windows sockets简介 12

1.3.1 套接口 12

1.3.1.1 基本概念 12

1.3.1.2 客户机/服务器模型 12

1.3.2 套接口属性选项 13

1.3.3 Windows Socket 1.1库函数概览 14

1.3.3.1 套接口函数 14

1.3.3.2 阻塞/非阻塞和数据易失性 15

1.3.3.3 数据库函数 17

1.3.3.4 针对Microsoft Windows的扩展函数 17

1.3.3.5 异步选择机制 18

1.3.3.6 异步支持例程 19

1.3.3.7 阻塞钩子函数方法 19

1.3.3.8 错误处理 19

1.3.3.9 通过中介DLL调用Windows Sockets DLL 20

1.3.3.10 Windows Sockets实现内部对消息的使用 20

1.3.3.11 私有的API接口 20

第二章 项目开发 21

2.1概述 21

2.2总体设计 21

2.2.1模块划分 21

2.2.2界面设计 21

2.2.3程序设计 23

2.3实现方案 23

2.4 测试 26

2.4.1 测试计划 26

2.4.2测试结果 26

2.5 使用说明 27

第三章.毕业设计心得体会 29

参考文献 30

:12000字

400元

备注:此文版权归本站所有;。

第2篇:网络传播途径范文

关键词:手机短信 移动“飞信” 德育信息 传播 途径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来实施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如何突破刻板的教育模式,得到最佳化运用已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笔者将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应用于高校德育工作中,构建了一个基于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相结合的高校德育信息传播新途径,并在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进行应用与实施,最后对应用效果进行了调查与评估。

手机短信、移动“飞信”及其功能

手机是一种新兴媒介。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互动方式,使用广、影响大,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和思想宣传阵地。调查研究表明我国使用手机短信的人群中,20~25岁这个年龄群体使用手机短信的比例最高,达89%。而我国的在校大学生正处于这一年龄阶段,是手机短信使用的主流应用群体。学者刘幼昕对重庆几所高校的调查显示,75.55%的人使用手机,其中98.8%的人使用过手机短信功能。谢小刚对江西省高校调查得出,100%被调查者都使用过手机短信功能。56.3%的人认为自己频繁地使用短信功能。随着手机的普及,高校教辅人员常常需要提前安排工作,这些工作大多都是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分发下去。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及时准确地各类会议通知、各种讲座信息、勤工助学信息、就业工作信息以及突发事件等权威信息。因此,手机短信在高校德育信息传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飞信是中国移动推出的“综合通信服务”,即融合语音(IVR)、GPRS、短信等多种通信方式,覆盖三种不同形态(完全实时的语音服务、准实时的文字和小数据量通信服务、非实时的通信服务)的客户通信需求,实现互联网和移动网间的无缝通信服务。

易观国际监测数据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飞信的活跃账户数达到1600万,跃居市场第三位,排在QQ、MSN之后。易观国际的研究结果显示:2008年中国飞信用户数量增长迅速,活跃用户数由一季度的1600万增至四季度的2921万,环比增幅达到82.6%。活跃账户数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信的免费短信及其他促销活动吸引了大量对通信费用敏感的人群。如飞信在中国在校大学生中的渗透率已经在30%以上。

移动“飞信”的出现,为手机短信作为大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构建了一个更好的平台。移动“飞信”可以使用手机或计算机与对方进行手机语聊、信息交互和发送文件;移动“飞信”具有免费短信无限发送功能,通过计算机可以给飞信用户快速、便捷地传送信息;如果对方不在线,信息将以短信形式自动转发到接收者的手机上,保证信息即时到达不会丢失;另外,移动“飞信”具有快捷群发功能,可以将信息一次性地发送给需要该信息的所有学生。因此,移动“飞信”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信息的传递”方面与其他传播媒体相比有多方面的优势。

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联姻,建构高校德育信息传播新途径

传统的高校德育信息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当面口头、纸质通知两种方式,这两种德育信息传播途径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当面口头必须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传者)与学生(受众)面对面,学生才能够接收到德育工作者所传播的德育信息;纸质通知虽然能够实现高校德育工作者与学生时间分离,但不能实现空间分离,学生还必须到张贴通知的地方才能够接收到通知上的德育信息。然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电话的普及,高校德育信息的传播可以通过高校网络与电话进行,传播途径出现多样化。高校网络传播能够实现时空分离,但是要求学生上网才能接收到德育信息,学生是否有电脑、是否能够随时上网是网络传播的最大障碍,德育信息是否能传播到每个学生依然是制约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电话进行传播德育信息,只能是一对一地进行传播,非常费时,而且费用也很高。高校德育信息传播途径中,传统的当面口头、纸质通知,相对比较新的通过高校网络与电话进行,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

近年来,随着手机在高校的普及,一些高校德育工作者开始探索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来德育信息。然而,德育信息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进行传播。对于德育工作者来说,工作量依然很大,而且也需要一定的费用。本研究充分考虑到现在大学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其大多数是在网络化的办公环境下工作,移动“飞信”的出现,给大学德育工作者利用手机短信进行学生德育工作提供了便捷。另外,学生通过手机短信能够及时地收到有关教学、学习、生活、家庭与社会的各种有用信息,及时准确地掌握教学动态,班级、学院与学校的各类通知。

综上所述,高校德育信息可以通过以下六种途径进行传播:当面口头、纸质通知、网络、电话通知、手机短息、飞信。这六种方式在高校德育信息传播中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传播范围、有效性、时空分离、人力成本、经济成本等特点上,每一种传播方式都有一定的优势,也存在一些缺陷。各种传播途径之间优缺点的综合比较如表1所示。

本研究综合考虑各种可利用的德育信息传播途径(如图1所示),充分利用高校德育工作者办公室便利的网络媒体,将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相结合,应用于高校德育工作,进行高校德育信息传播。这样,既可以保证高校德育工作中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使高校教辅人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为广泛与顺畅,又能使高校德育工作的渠道和途径更加多样化,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德育信息传递与交流的不足。

应用研究――以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例

本研究将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技术应用于高校德育工作中,与传统的传播途径有机地结合传播高校德育信息,并以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例,将新的传播方式(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技术)应用于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中,经过实际应用,为了验证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相结合在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应用效果,本研究最后对使用此方式的教师进行了实地访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教师和学生基本信息。移动“飞信”与手机短信有机结合应用于高校德育工作,使用者的手机服务必须是移动网,并开通“飞信业务”。通过统计,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专职辅导员共有8人(3男5女),为了配合研究,这8位教师都采用了移动网,并且开通了“飞信业务”。学生中(本研究只选择了大=、大三、大四学生),学生基本信息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手机普及率很高,达90%以上,其中,

大多数学生采用移动服务,也达80%以上。因此,非常适合应用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技术开展高校德育工作,进行高校德育信息传播。

调查结果与分析。本研究将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技术应用于高校德育工作中,与传统的传播途径有机地结合进行传播高校德育信息,在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进行了实际应用,最后对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能否应用于高校德育工作、能否及时地传播德育信息、能否准确地传播德育信息、能否有效地弥补传统德育信息传播途径的不足、是否能成为今后高校德育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教师调查结果与分析。8位老师都认为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能有效地应用于高校德育工作中,能够将高校德育信息及时、准确地传播到所有被通知的学生。教师普遍反映过去如果采用当面口头的话,需要将学生聚集在一起,工作难度非常大,太过频繁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如果采用纸质通知或网络。不一定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及时地收到这些德育信息,一些学生也会抱怨没有及时地通知他们,传播效果差。采用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传播高校德育信息,教师普遍认为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德育信息传播途径的不足,教师不再会为一件小事而让学生集合在一起而发愁,不再会为用纸质通知或网络将使一些学生不能及时地收到这些德育信息而担心。教师们认为采用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传播高校德育信息,能够明显提高德育信息传播的效果,做到以“学生为本”,应该成为今后高校德育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学生调查结果与分析。调查显示,94.36%的学生认为应该将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应用于高校德育工作中;95.21%的学生认为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能够及时地传播德育信息;94.32%的学生认为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能够准确地传播德育信息:96.86%的学生认为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德育信息传播途径的不足;大部分学生认为,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应该成为今后高校德育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对于大四学生来说,他们的观点更加肯定,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大四学生的事情比较多,一方面要忙于找工作,还需要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在学校的时间不确定:另一方面,大四毕业生需要办理的各种事情很多,各类信息通知也很多。因此,大四学生对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进行传播德育信息都持有积极的态度。

结语

第3篇:网络传播途径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网络安全;网络病毒;病毒防治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8-31518-02

The Countermeasure Studies of Computer Virus and Network Safe

FENG Wei

(Current Supply Company of Yichun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Information Center,Yichun 336000,China)

Abstrct:The approach of Virus-infected is more at present,and the source channel is broad. Networks have already become the main approach among them of virus spreading.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 computer virus classification method, parasitic marriage partner is often taken as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but according to currently network developing trend, a kind of network virus should be increased. Under network environment, virus spreads quicker and is more harmful. The single virus-guarding and eliminating product can not eliminate the network virus completely, various technology measures such as synthetically fire prevention wall technology , virus prevention and cure software , software renewal , data back-up should be included in order to apply to local area network and wide area network.

Key words:computer virus;network safe;network virus

1 什么是计算机病毒

为什么叫做病毒。与医学上的“病毒”不同,它不是天然存在的,是某些人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所固有的脆弱性,编制具有特殊功能的程序。通过某种途径潜伏在计算机存储介质(或程序)里,当达到某种条件时即被激活 ,从而感染它们,对计算机资源、网络资源进行破坏的这样一组程序或指令集合。

1994年2月18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在第二十八条中明确指出:“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此定义具有法律性、权威性。

2 病毒的发展

传统的计算机病毒常以寄生对象为标准可分为文件型、引导型和混合型等病毒,但根据当前病毒发展的趋势。网络型病毒的寄生对象更加广泛、传播速度快、危害广,它利用Internet 的开放性和软件系统的缺陷,破坏网络中的各种资源以及网络通讯,某些种类的网络病毒还是黑客工具。

3 病毒的传播途径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过去主要是通过拷贝文件、传送文件、运行程序等方式进行。而目前主要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网络:

网络型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有3 种:电子邮件、网页、文件传输。其中主要是通过前2 种方式,特别是电子邮件。通过电子邮件传播的病毒,其病毒体一般隐藏在邮件附件中,只要执行附件,病毒就可能发作。有些种类的邮件病毒,甚至没有附件,病毒体就隐藏在邮件中,只要打开或预览邮件,都会遇到麻烦。近年来流行的很多病毒,如“梅丽莎”、“爱虫”等都是通过邮件传播的。

为了增加网页的交互性、可视性,通常需要在网页中加入某些Java 程序或者ActiveX组件,这些程序或组件正是病毒的宿主。如果你浏览了包含病毒代码的这类网页,且浏览器未限制Java 或ActiveX 的执行,其结果就相当于执行病毒程序。

4 网络病毒的特征

在按病毒寄生对象分类法中提出网络型病毒,似乎有分类重叠的嫌疑,但网络型病毒的很多特点是传统寄生对象病毒所没有的,它也是我们当今病毒中的重点。因此,将它单独列为一类是必要的。网络型病毒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它主要通过网络传播,在网络环境才能发挥最大破坏作用。如“木马”类病毒,离开网络,它最大的危害只是消耗一点系统资源。

(2)它的寄生宿主广泛,可能会寄生在HTM、ASP 等多种文件中,也可能隐藏在邮件中,甚至可能不感染任何对象,仅存在于源宿主中,但可通过网络传播对计算机的端口、服务、数据、缓冲区进行攻击的指令,所以网络型病毒的检测、防范难度很大。

(3)网络型病毒一般是利用Internet 的开放性、操作系统及各类应用程序的漏洞来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攻击,为了防范它往往要对某些网络功能进行限制。

(4)一些网络型病毒还常常与黑客有联系,最典型的就是“木马”类病毒。

(5)网络型病毒发展趋势迅猛,近3 年来流行的病毒,除宏病毒外,基本都属于网络型病毒。网络型病毒的传播速度快、危害范围广。

目前,病毒的传播途径大多数都是通过网络,但不是所有通过网络传播的病毒都是网络型病毒,必须符合以上特征才属于网络型病毒。

5 病毒的分类

5.1传统的计算机病毒

按寄生对象将病毒分为引导型、文件型和混合型3 种,这种病毒的特点是:当系统引导时装入内存,在计算机运行过程中,能够捕获到CPU的控制权,在得到CPU的控制权时进行病毒传播,并在特定条件下发作。

攻击的主要目标是系统的.COM、.EXE等可执行文件。染上这种病毒的可执行文件一旦运行,首先执行这段病毒程序,达到不断复制的目的。由于它的不断繁殖,使计算机工作效率大大降低,最终造成死机。

5.2网络型病毒

主要分为蠕虫(Worm)、木马(Trojan horse)两种形式。

(1)蠕虫(Worm) 是通过分布式网络来扩散传播特定信息或错误,破坏网络中的信息或造成网络服务中断的病毒。蠕虫泛滥发生在近几年 ,”蠕虫”程序常驻于一台或多台机器中,并有自动重新定位的能力。如果它检测到网络中的某台机器未被占用,就把自身的一个拷贝发送给那台机器。”蠕虫”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个主程序和一个引导程序。主程序一旦在机器上执行,就会通过读取公共配置文件并收集当前网络状态信息,获得与当前机器联网的其它机器的信息和软件缺陷,主动尝试利用所获得的信息以及其他机器的缺陷在这些远程机器上建立其引导程序。

(2)木马又称特洛伊木马(Trojan horse) ,它原本属于一类基于远程控制的工具。木马的运行模式属于客户/ 服务模式,它包括两大部分,即客户端和服务端。其原理是一台主机提供服务(服务器) ,另一台主机接受服务(客户机) ,作为服务器的主机一般会打开一个默认的端口进行监听。如果有客户机向服务器的这一端口提出连接请求,服务器上的相应程序就会自动运行,来应答客户机的请求。这个程序被称为守护进程。通常所说的木马病毒其实就是这个服务端程序, ,一旦计算机执行这段程序,它就变成一个受客户端控制的服务器。木马常被黑客用来作为窃取信息以及非法使用资源的工具。

6 病毒的危害

计算机病毒会感染、传播,但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病毒的破坏性。其主要危害有信息的丢失、泄密,损坏硬件破坏网络:

7 电脑病毒的防治

网络型病毒的防治措施同传统的病毒防治措施一样,网络型病毒的防止措施应包括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两个方面,只有两者完美的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7.1管理措施

在管理措施方面,至少应做到以下3 点:

(1)树立病毒防范意识,让每个操作人员都了解病毒的危害,并自觉地采用防护手段;

(2)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严格的、可行的操作规程,并保证制度落实;

(3)及时掌握病毒动态,根据流行病毒的特点,修改和完善防治措施。CA的工程师们曾说过:在病毒攻击面前损失最小的往往不是使用最先进防护软件的专家,而是循规蹈矩执行制度的人。这说明了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7.2技术措施

由于网络型病毒固有的特性,采用传统的病毒防治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在考虑技术措施时,首先应遵循“木桶原则”,即从最薄弱环节着手。既然网络型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电子邮件、浏览器,那么安装防火墙和带有病毒实时检测、邮件监控、浏览器监控、文件传输监控功能的病毒防治软件是所有技术措施中最重要的部分。当然,其他的辅助措施也是不可少的。

(1)使用防火墙与病毒防治

软件防火墙能选择性地限制网络中的各类访问,它能有效地将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隔离,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切断这些途径,一般网络型病毒是不能产生破坏作用的。

防火墙的功能只是限制网络的访问,检测和清除病毒还要靠病毒防治软件。目前的病毒检测原理大致有特征码法、校验码法、行为码法3 种类型。特征码法能有效地检测和清除已知病毒;校验和法对要改变文件内容或属性的病毒非常敏感,但误报率较高,且不能清除;行为码法对于未知病毒效果好,但同样存在误报率高的缺陷。目前的病毒防治软件基本上同时采用了这3 种方法,以提高病毒的检测和清除率。

目前的病毒软件一般都加入防火墙功能,是集反毒、反黑、救护于一身的产品,对于网络型病毒的防治是很有效的。但使用防火墙和病毒检测软件会降低整个系统的性能。因此,病毒的防治还应掌握“适度原则”。

(2)及时升级软件

利用软件系统的缺陷是网络型病毒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及时升级软件、弥补缺陷是防治网络型病毒的有效手段。2003 年1 月25 日的在世界范围内爆发的“蠕虫王”正是利用了这一缺陷,在此次事件中直接受损的均是未安装补丁的用户。病毒防治软件中的病毒数据库也需要经常更新,防毒软件生产商不断在收集新的病毒特征码,以保证对新型病毒的准确检测。

(3)合理安装和设置软件

网络型病毒很少像传统病毒一样调用汇编程序来实现破坏功能,而常常利用操作系统提供某些功能模块。用VBScript 脚本语言编写蠕虫病毒就是通过Win2dows Script Host 来解释执行的。因此,在安装软件时一定不要贪图大而全,不要安装和启动那些不需要服务程序或组件,如FTP、IIS、Windows Script Host等等。这些服务支持了Internet 的开放性,同时也为病毒和黑客提供了可乘之机。

合理设置软件对于防止病毒的传播很有效,大多数利用VBscript 编写的病毒离不开”FileSystemObject”对象,因此利用regsvr32 scrrun. dll / u 命令禁止了”FileSyste2mObject”就能有效地控制VBS 病毒的传播,合理地设置浏览器的参数(如禁用Java 、ActiveX 控件及插件等) ,可防止多数通过网页传播的病毒。此外,杜绝随意共享资源、不设置用户密码、随意接收转发来历不明文件等不良操作习惯,也可一定程度地防止网络病毒的入侵和传播。

(4)定期备份重要数据

除了以上防治措施,数据备份是一个很好的补救办法,它可将由病毒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数据备份的频率、手段以及范围由数据的重要程度决定。

8 结束语

防病毒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当前危害最大的网络病毒利用网络的开放性,针对软件系统和通信协议的特定缺陷,对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和网络通讯进行攻击,具有传播速度快、危害广、防治难的特点,它已经成为危害网络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网络型病毒的防治应首先从管理措施上着手,并结合防火墙技术、病毒防治软件、软件更新、数据备份等多种技术措施。在与计算机病毒的对抗中,也产生了众多著名的杀毒软件,由于杀毒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这就使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建立信息系统安全发展的正确观念,每个操作人员都了解病毒的危害具有安全意识,制定合理防治管理办法统一规划,减少和断绝病毒的传播途径,建立一个具备基本的防范措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框架,以实现发生病毒能够快速反映和处理的能力,才能保证企业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正常建设。

参考文献:

[1]OTHMAR KAYS.网络安全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2]李冰.网络攻击的六大趋势[J].科技广场,2002.

[3]宁章.计算机及网络安全与防护基础[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

第4篇:网络传播途径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记者;网络传播;挑战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网络传播越来越便利,人们通过网络设备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来自全世界的资讯。而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由于自身的限制,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使得受众不断减少,这就需要广播电视记者必须做出改变,不断探索转型策略,改变传播途径,拓展信息源,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发展优势,以适应时展的需要,这样才能使传统媒体适应时代的考验,得到更加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网络传播的影响

(1)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习惯。如今,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捷方便,且网络传播通常是以文字、照片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传播,比传统媒体的报道更加及时和全面,这使得广播电视记者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网络传播使传播方式更加具有互动性和开放性,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传播方式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所以,传统媒体要想更好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这就需要广播电视记者要由单一能力向一专多能转型,不断学习,提升时效性,这样才能得到更好发展。(3)加大了信息搜查的难度。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迎来了海量信息时代,广播电视记者在搜查信息的过程中需要对网络中的大量信息进行辨别、筛选,复杂的网络环境使得广播电视记者的搜查工作量增大,在工作中面临较大的困难。不仅真实性不能保证,针对信息内容的报道也比较困难。

二、广播电视记者如何对待网络传播的挑战

(1)提高思想认识。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但自媒体的传播具有私人性,很少会考虑的信息会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人们关注的话题会很快被新的话题取代。所以,作为广播电视记者,必须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挖掘信息,并且不断强化新闻敏感性,这样才能抓住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挖掘,第一时间发现新闻的价值,促进传统媒体的发展。(2)要保持客观公正。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人们发表观点往往带有很强的个人情感,面对这种情况,广播电视记者仍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客观的评价新闻事件,不能一味地通过制造轰动性和娱乐性来提高经济效益,并且要杜绝浮躁和从众心态,正确认识到广播电视新闻的公信力与权威性。(3)做到实事求是。网络传播的发展使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但人们在接收信息时同样会考察信息是否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因此对于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记者必须要始终明确自己的身份,仍然要讲求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保证所报道的内容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不断挖掘新闻背后的社会意义,强化对社会的监督和预警。(4)打造高品质节目。在网络传播的发展情况下,广播电视媒体要做到兼收并蓄,在学习新媒体的技术的同时也不能抛弃自己本身的长处,要扬长避短,打造出好节目。广播电视记者要不断学习网络技术,提高自身水平,做到全面发展,更够迅速地做出富有个性化的节目,同时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和优良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保证各项采访任务的顺利完成。另外,广播电视记者一定要充分挖掘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本土新闻,提高精品意识,以地方色彩浓郁、充满当地生活气息的新闻节目赢得本地观众的认可,在一个地区形成自己的电视新闻本土文化特色,树立独特的栏目品牌和频道品牌形象。(5)提高采访速度。由于网络传播的速度比较快,使广播电视记者的工作受到了冲击,所以,面对网络传播的挑战,广播电视记者需要提高采访速度,快速记录、整理采访内容,这样才能提高采访效率,在保证采访工作质量的同时加快对信息的收集,以此来缩小与网络传播速度的差距,使传统媒体得到发展。(6)强化广播电视记者道德修养。互联网的发展使海量信息时代到来,在信息泛滥的环境中,广播电视记者要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坚持基本的道德修养,保持新闻内容的严谨性,并且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责任感,使广播电视的报道质量得到提升。(7)成为全媒体人才。如今,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为了面对网络传播的挑战,广播电视记者不仅要为广播电视做报道,而且还要成为全媒体人才,如为电视台的网站写稿、制作视频、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等,这样才能促进传统媒体的健康良性发展。

第5篇:网络传播途径范文

[论文摘要]分析计算机病毒入侵微机的特点及途径,指出互联网是病毒发作酶最大载体?我们要坚持依法治毒,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并且要制定严格的病毒防治技术规范,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侵入。

一、计算机病毒入侵途径

计算机病毒具有自我复制和传播等特点。从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机理分析可知?只要是能够进行数据交换的介质都可能成为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根据计算机病毒传播媒介的统计报告显示?目前网络已经成为病毒入侵微机的最主要途径?此外?传统的软盘、光盘等传播方式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大致有以下四种途径?

1、通过不可移动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进行传播?这些设备通常有计算机的专用asi c芯片和硬盘等。这种病毒虽然极少?但破坏力却极强?目前尚没有较好的检测手段对付。

2、通过移动存储设备来传播这些设备包括软盘、磁带等。在移动存储设备中?软盘是使用最广泛移动最频繁的存储介质?因此成了计算机病毒寄生的“温床”。一部分计算机是从这类途径感染病毒的。

3、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播。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病毒种类和数鼍伴随网络的发展迅猛增长?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和破坏性越来越强?计算机病毒对我国当前的信息化建设和工作形成严重掣肘。

4、通过点对点通信系统和无线通道传播?目前?这种传播途径还不是十分广泛?但预计在未来的信息时代。这种途径很可能与网络传播途径成为病毒扩散的两大。时尚渠道”。

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我国目前的病毒疫情呈现出两种趋势?一种趋势是国外流行的网络化病毒大肆侵袭我国的计算机网络。另一种趋势是出现大量本土病毒?并且传播能力和破坏性越来越强。为了有效降低病毒的危害性?提高我们对病毒的防治能力?我们每一个计算机用户都应积极参与到病毒防治工作上来。

(一)建立计算机病毒预警系统。在我国主干网络和电子政府、金融、证券、税务等专业网络建立病毒预警系统。通过这个系统监控整个网络的病毒传播情况?发现、捕获已有的病毒和新出现的计算机病毒。单位应建立病毒应急体系?并与当地公安机关建立的应急机构和国家的计算机病毒应急体系建立信息交流机制?无论谁发现病毒疫情应及时上报。同时?注意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的病毒疫情?以便在爆发病毒疫情时?及时做好预防工作?减少病毒造成的危害。对发生的病毒事故?要认真分析原因?找到病毒突破防护系统的原因?及时修改病毒防治策略?并对调整后的病毒防治策略进行重新评估。确保恢复。减少损失。一旦发生了病毒侵害?事故?启动灾难恢复计划?尽量将病毒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并尽快恢复系统正常工作。

(二)加强反病毒安全法制建设?根据形势发展?不断完善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利用计算机病毒进行盗窃、盗取信息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现、防范和打击。2004年?利用木马、恶意网页等病毒程序窃取网上帐号和网络游戏中的装备等情况明显增多?利用木马程序窃取信息的情况也比较突出?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建议在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中?加强对此类病毒的发现、防范和侦查打击工作?在电子政务、网上交易、电子商务中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并加强相关宣传。

(三)国内邮件服务提供商需提高自身的安全性。目前?很多计算机病毒利用电子邮件作为传播的主要渠道。尤其近两年?本土制造的病毒数量呈上升趋势。这些病毒常常利用国内邮件服务器的安全漏洞?将这些服务器作为传播病毒的跳板。因此?需要邮件服务提供商安装使用邮件防病毒系统?加强收发邮件的身份认证工作?与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建立联系?发现利用邮件传播的计算机病毒?及时采取措施?从根本上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四)不断加强计算机技术防范措施。我们作为计算机使用者?要经常从软件供应商那边下载、安装安全补丁程序和升级杀毒软件?在计算机和互联网之间安装使用防火墙?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在新购置的计算机和新安装的系统进行系统升级?保证修补所有已知的安全漏洞?使用高强度的口令?尽量选择难于猜测的口令?对不同的账号选用不同的口令?经常备份重要数据?并且对备份进行校验?选择、安装经过公安部认证的防病毒软件?定期对整个硬盘进行病毒检测、清除等工作?以减少病毒侵害事件。

由于计算机病毒形式多样化?难于根治。并且病毒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病毒分析显示?虽然新病毒不断产生?但较早的病毒发作仍很普遍并有所发展。此外。新的病毒更善于伪装?如主题会在传播中改变?许多病毒会伪装成常用程序?用来麻痹计算机用户?因此?我们对病毒入侵防治更加要认真对待。

第6篇:网络传播途径范文

【关键词】 信息网络传播权 侵权行为 界定 适用性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编订的《版权条约》中的相关内容,结合《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中的有关规定,可以对信息网络传播权进行如下的定义: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形式面向大众进行作品、表演、录音、录像等信息的广泛传播,大众可以任意选择时间与地点获取相关网络信息的权利。《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但同时也有着局限性。笔者主要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行为的界定和适用性来分析,以期能够为相关的实践提供些许理论依据。

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行为的界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最为普遍的就是利用高科技信息网络传播相关的信息,这样不免涉及到侵权的问题,且界定与惩处起来也有着一定的难度。简单地说,侵权行为属于一种越界行为,只要超过了利益的边界,就意味着侵权,侵权人要对被侵权人担负一定的法律责任,并赔偿一定的损失。在对侵权行为进行界定的时候首先要合理辨析侵权的责任主体。通常在一些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常常把被告的责任主体性质划分为两类,一种是信息网络服务的提供者,另一种是信息网络内容的提供者,根据这两种责任主体的差异判定侵权者应该负有的法律责任。按理说这两种分类在实际操作中还是非常可行的。然而我国的相关法律中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类似的概念,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内容提供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等,每一种概念都有特定的外延,很多时候是相互重复的,有时候甚至会起到冲突的作用,这就不利于对主体责任的有效判别。正确判断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行为的责任主体,可以为实际的侵权界定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法官在审判实务中充分履行其职能。

在《传播权条例》和《行政保护办法》中明确区分了网络服务提供者与网络内容提供者的内涵与界限,将内容和形式的侵权进行了甄别。信息网络内容的提供者通常情况下是参与了信息内容的传播,没有经过著作人的同意,侵犯了他人的信息网络内容的传播权。网络服务方式和内容的联系关系密切,但是网络服务的提供者并不关注传播的具体信息内容是什么,也不会采取相关的措施控制信息的传播,即便在客观上具有控制信息传播与流动的能力。

明确信息网络服务提供者和信息网络内容提供者具有实际的意义和作用,但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一些信息网络内容的提供者在某种情况下也是网络服务的提供者。例如在新浪网上刊登的小说、散文、评论等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从这一层面上说,它是信息网络内容的提供者。另外在新浪网上的很多作品包括论坛与博客上的文章、评论、视频等是新浪的注册用户自行上传的,从这个角度上看来,它也是网络服务的提供者。因而在对侵权行为的界定中,只关注被告的责任主体实际的效用不大,最主要的还是要对其侵权行为的性质予以界定。

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行为的赔偿适用性

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行为的实际适用性要根据侵权的具体情节来判断,其中会涉及到赔偿问题。现阶段,信息网络传播途径的广泛性引发出一系列的侵权问题,在高校校园中也时有发生。例如没有经过著作人的同意将书籍或者是歌曲上传到校园网中供学生下载使用,对于这种行为是否能够进行免责处理也成为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支持者表示,校园的传播空间还是比较小的,且不具备营利的性质,被侵权人实际上也未曾遭遇严重的经济损失,学生进行下载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牟取利润,则可以进行免责处理。毋庸置疑的是校园的传播空间确实不大,无论其目的如何都不能掩盖侵权行为的事实,通过网络将个人的作品放到网络上进行传播,肯定会影响作品正常的销售情况,这对权利人的经济利益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对待校园网络的侵权行为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论是互联网、局域网还是城域网,相对于某个区间都具有开放性,如果校园网也对校园以外的空间实行开放,信息网络传播的外延就扩大了,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侵权行为,就要根据相关的规定对侵权者进行处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对权利人进行相应的赔偿。但是如果校园网并没有对外开放,仅仅是在比较小的范围内的传播,不应该判定为侵权行为。这是因为著作权立法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具有商业性质的侵权行为,这与著作权本身的精神是相符合的。对侵权行为进行界定之后就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惩处,惩处的目的就是要让那些想获得利益又不愿意付出成本的侵权者付出相应的代价。校园网络上的信息传播大多不具有营利的目的,学生在下载信息的过程中也不用付出成本,因而这种行为可以不被算作是侵权行为,从另一个侧面来思考,可以看作是一种资源的共享行为,这与著作权的利益平衡原则不谋而合。根据利益均衡论的理论研究,知识产权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本身就有着一定的传播性质,因而在公共空间范围内必然会涉及到资源的共享性,所以维护创造者的利益也显得格外重要。高校是传播知识的地方,也是创造知识的地方,网络媒体的使用频率不高,对侵权作品的点击率也不高,在侵权作品中植入的广告也不会带来太多的经济效益,侵权信息本身的收益不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评估。但是在经济发展速度快、水平高的地区,侵权作品本身获取的非法利润是相当高的,人们使用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也非常快,波及的范围也比较广,因而在实际的审判中还要参照经济发展水平,对权利人的实际损失作出较为科学和全面的评估。

对于精神方面赔偿的界定和具体的实施也要根据侵权行为的性质和造成的结果来加以判定。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必然会对权利人的精神造成一定的损害,索要精神赔偿是合情合理的。关于精神赔偿的具体额度,还没有出台明确的标准,多是在侵权诉讼案件中由原告提出的,很多情况下,精神赔偿没有得到法院的认同,这是因为该项损失难以断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对精神赔偿的诉求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关键要看网络传播权本身的性质和精神损害的具体界定尺度。精神损害的赔偿通常是指权利人在遭受财产损害之外,还受到了非物质范围内的损害,包括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受到的损害而导致的精神损伤,以及人身的伤害如残疾、受伤甚至死亡等导致的精神损害,在各种情况下,有些是要进行精神赔偿的,有些则不需要进行精神的赔偿。有些精神损害的程度达到了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就可以进行精神的赔偿。在信息网络传播侵权行为一般不会涉及严重的精神损害,但是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精神的补偿,例如进行公开赔礼道歉、恢复权利人的名誉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行为也经常发生,按照相关的规定对侵权的行为进行科学地判定在实际的应用中意义重大,其法律适用性的分析也要针对具体的情况来分析,在参照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来定夺,切实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规范信息网络传播市场的秩序,以便净化网络信息传播的氛围,令信息网络传播权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海燕.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法律保护[J].中州学刊,2006,4.

[2]袁小辉.试论博客著作权之保护——兼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9.

[3]陈继华.网络时代著作权法定许可与默示许可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2004,6.

[4]毛旭.信息网络传播权与发行权之比较[J].图书馆,2006,5.

[5]张慧.信息网络传播权对数字图书馆的影响极其对策[J].情报杂志,2003,11.

[6]樊晓峰.论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版权保护[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2.

第7篇:网络传播途径范文

关键词:高校;后勤集团;形象战略;传播问题;对策

一、高校后勤集团形象传播的对象

1.高校后勤集团形象的内部传播。所谓高校后勤形象内部传播,就是高校后勤形象使其成员了解并认同价值观等高校后勤形象文化精神层内涵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提高员工对高校后勤形象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度。高校后勤形象内部传播的主体主要是高校后勤集团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层,还包括高校后勤集团的主管部门以及了解并认同高校后勤形象的普通员工等。就高校后勤集团形象的内部传播方式来说,主要有三种方式。(1)正规的教化。从招聘阶段就开始就高校后勤集团形象,尤其是高校后勤集团形象中的理念识别系统中的观念导向。高校后勤集团人力资源管理者要通过有目的的公关活动和广告宣传,让潜在的后勤集团员工了解后勤集团的高校后勤集团的文化,特别是高校后勤集团的基本价值观念,基本的原则和宗旨。(2)非正规的教化。非正规的教化则是创造集中体现高校后勤集团主导文化的仪式、典故、标语口号,或者是某种关于高校后勤集团基本精神的隐喻,通过这些外在表现形式于无形之中将高校后勤集团形象灌输给组织成员。这些大都采取集体的,脱节的,变异的社会化方式。如典故是对组织成员中经常口传的真实事件的整理和记录,这些叙事会被不时地讲给新的员工听,使他们了解组织的情况。而口号则是最能言简意赅地传达企业价值观的方式之一,员工和顾客一般都能朗朗上口并不断重复。(3)员工内化。无论是正规的或是非正规的教化,只有和员工内化有效结合起来才能最终塑造出真正的企业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社会化的过程可以分为模仿阶段(简单地理解和模仿父母的角色)、游戏阶段(开始扮演一些特定的重要的角色)、概化他人阶段(已经理解和承担整个社会对于角色的期待)。这一理论主要是从个体内化的角度描述了社会化的过程,从中我们能总结出模仿和角色扮演在个体内化中的作用。在企业中,成员对于企业文化的内化程度是难以进行精确考察的,但我们可以利用上述的模仿和角色扮演来促进成员内化。

2.高校后勤集团形象的外部传播。外部传播的主要对象是目标公众,又称为外部公众,是指那些置身于组织机构之外而与该组织有着某种利益关系的特定公众。它们是组织意欲影响的重点对象。这类公众的特点是:第一,目标公众是有一定范围的,是具体的,可知的,也是相对稳定的,即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特定公众。第二,公众是复杂的。尽管某些个人由于某种共同性构成了某一组织的公众,但他们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第三,公众趋向集合。当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变得突出时,原来松散的公众集合体就会趋于集中,显示出它特有的集体力量。第四,公众是变化的。当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结束了,这一类公众就不复为该组织的公众。新的公众又会因新的利益关系而形成。外部传播的目的,就是要使组织发出的信息经过传播媒介准确无误地传达到目标公众那里,并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取得信息反馈进一步调整自己的经营行为和传播行为。高校后勤集团要有效地开展外部传播工作,分辨自己面对的公众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说来,辨认公众可分几个步骤,层层深入。

二、高校后勤集团形象传播途径的选择

1.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及在高校后勤集团外部传播中的意义。刺激—反应理论认为,10%以上的目标受众知晓,就有更多的人要了解信息,知道的人越多,不知道的人就越关心这个信息,就越要知道它。对于需要在广大的范围内进行知识传播和形象传播的高校后勤集团而言,大众传播媒介无疑可以成为高校后勤集团主要的外部传播媒介,因为大众传播媒介有如下主要特点:(1)影响面广。这是大众传播远胜于其他传播形式的最重要优势。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几乎家家必备,人人必听、必看,影响面非常广,可以满足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的需要。(2)开放性强。这是较之人际传播而言。大众传播并不拘泥于小范围的、对个体的传播;它自身的媒体特点决定了它要在更大范围内,在更开放的程度上传递信息,促进交流。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高校后勤集团可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广而告之。人们只有有了共同的知识基础,才可能对同一事物产生相同的、正确的、本质的认识。(3)大众传媒迅速、快捷、方便。随着重庆市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后勤变化的速度明显加快,高校后勤集团进入市场后将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扩散,尽快占领市场,高校后勤集团传播的信息能否很快地进入目标公众群对其外部形象的树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转贴于

2.人际传播的内涵及特点。在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传递和交换着知识、意见、情感、愿望、观念等信息,从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认知、互相吸引、互相作用的社会关系网络。我们将此称为人际传播。(1)人际传播的功能,包括三个方面,即信息沟通、思想沟通和情感沟通。由于人际传播是通过人际关系以进行传播的,传播者处于主动地位,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信息传递,因而比较容易以情感打动对方,使接收者易于认同。所以,其传播效果要优于其他传播方式。特别是对于解除公众对高校后勤集团的反感和不信任,挽回不良影响,人际传播是一个重要途径。把人际传播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形式。所谓直接传播,指的是古来已有的传播者和受体之间无须经过传播媒体而面对面的直接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直接传播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体态语言的传递进行的信息交流。间接传播是指在现代社会里的各种传播媒体出现后,人际传播不再受到距离的限制,可以通过这些传播媒体进行远距离交流,这就大大拓展了人际传播的范围。企业举办的报告会、恳谈会、洽谈会、联欢会、演讲会、座谈会等等都是人际传播。(2)同大众传播相比较,人际传播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是感官参与度高。在直接性的人际传播活动中,由于是面对面的交往,人体全部感觉器官都可能参与进来接收信息和传递信息。即使是间接性的人际传播活动,人体器官参与度也相对较高。二是信息传播的符号系统多。人际传播可以使用语言和大量的非语言符号,如表情、姿势、语气、语调等等。许多信息都是通过非语言符号获得的。人际传播可以很容易地展示产品的技术特点,而大众媒介在这一点的表达上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3.网络传播与高校后勤集团的外部传播。因特网是一种多媒体传播,它以电脑为中心,综合不同媒体,具有双向性、适时性、表现多样性等特点。因特网使信息可用多种媒体方式传达,如语言、文字、图画、影像、影片、音讯、视讯,其传达的信息使可以使人的数种感官同时感受。网络传播具有多媒体、超时空、交互式、信息海量存储、“超链接”,技术等特点。作为一种新媒体,因特网的发展速度超过以往任何一种媒介形式。无论是从教育学的角度还是从传播学的角度考察,媒介形态变化都对高校后勤集团外部传播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开辟了广阔的活动空间。(1)网络传播在知识传播中的作用。网络传播使复杂难懂的产品和技术易于理解,使难以理解的科技信息有可能获得前所未有的良好的传播效果。互联网具有的文字、图片、色彩、声音、动画、电影、三维空间、虚拟现象等所有媒体的功能,更有能力不断地容纳各项高科技开发出来的新成果,新花样,从各层面吸引世人对网络世界的好奇与注意力。这有助于充分发挥传播主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使传播信息生动易传播。如因特网的虚拟现实技术、FLASH动画技术等等,给受众一个良好的虚拟环境,亲自动手、亲自参与。通过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展示某项科技的优越性,让访问者去亲身体验。因特网不仅可以使访问者如同参观实物,甚至了解其内部构成及其工作原理。(2)网络传播满足了高校后勤集团对知识传播与反馈收集的需求。高校后勤集团的服务对象具有高学历、高适应能力、个性强等特点。而因特网最强大的功能就是让浏览者提出自己的要求,网络化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搜集到这种个性化的公众需求信息,而且高校后勤集团很清楚信息的来源,然后根据高校后勤集团服务对象不同的要求提供不同的信息,并促使高校后勤集团的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和变化以适应其不断变化的需求。

在高校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有效传播是形象工程能否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性环节。除了上述传播途径之外,在高校后勤集团形象传播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对外开展广泛的传播和公共关系活动,将学校的各种信息及时全面地介绍给社会,是高校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日常工作。所谓“锣不敲不响”,学校应捕捉各种机会,适时地把学校精神、识别标志、办学特色等通过大众传媒推向社会;利用自身的知识、人才、设备等优势,组织师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小分队、慰问演出等都是极好的宣传学校、树立形象的好形式。以上可称之为“打出去”。同时,还要“请进来”,把有关领导、社会名流、关心教育的人士、校友等邀请进来,通过参观、听课、恳谈会等形式,展示学校的成绩和暂时的困难,使他们更加了解学校,更加关心、支持学校的各项工作,从而形成良好的学校生存、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金艾裙.高校形象的设计与传播[J].高等农业教育,2002,(6):36-38.

[2]刘冬良.高校形象的塑造与传播[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67-70.

[3]夏晓鸣.高校形象的系统传播[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1):171-173.

[4]张河清.高校形象塑造与形象传播初探[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6):77-80.

第8篇:网络传播途径范文

关键词:校园网;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7-7609-02

The Analysis of the Transmission Routes the Computer Virus is Spread in the Campus Net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NG Da-ping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Jiangxi 333403,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and portable storage technology,computer virus is also spreading fast.Some knowledge of the transmission route of computer virus is necessary for its prevention.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mmon transmission routes the computer virus is spread in the campus net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ampus network; computer virus; transmission route

计算机病毒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公害,作为教育和科研中心的高等院校同样是个庞大的信息中心,因此也成为计算机病毒爆发的“高危场所”。高校的校园网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往往一台服务器面对许多用户,每一个用户又进行着各自不同的或者相同的网络访问。不固定的使用群体和大量的信息交互使校园网计算机感染网络病毒的概率大大高于其他行业。另外,校园网用户使用计算机的自主性强, 甚至有些爱好者因为好奇心自编病毒,也进一步增加了校园网内病毒的危害。目前,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计算机和校园网,一旦网络病毒在校园网内大肆传播,将造成用户文件丢失、网络阻塞、重要信息泄露等严重后果。本文介绍了目前高校校园网中计算机病毒的几种常见的传播方式。

1 高校校园网中计算机病毒的几种常见的传播方式

1.1 蠕虫病毒通过局域网传播

绝大多数高校都拥有自己的校园局域网。局域网条件下的共享文件夹、系统弱口令、各种操作系统和软件的漏洞为网络病毒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蠕虫病毒恰恰就是利用这些便利条件在局域网内进行传播的。

蠕虫病毒一般是由一个主程序和一个引导程序两部分组成。主程序一旦在机器上建立就会收集与当前机器联网的其他机器的信息,它是通过读取公共配置文件,并运行显示当前网上联机状态信息的系统实用程序而做到这一点的。随后,它尝试利用前面所描述的那些缺陷和漏洞,在这些远程机器上建立其引导程序。正是这个一般称作引导程序的小程序,把蠕虫病毒带入了它感染的每一台机器。

被称为2006年“毒王”的“熊猫烧香”病毒即是一种蠕虫病毒的变种。需要说明的是, “熊猫烧香”集成了多种病毒的特性,传播渠道也不止一种,但通过蠕虫特性在局域网中传播是其中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熊猫烧香”可以通过共享文件夹、系统弱口令等多种方式进行网络传播。当病毒感染了一个系统后,开启一个单独的线程进行C类网络扫描感染,访问同网段的139/445端口,进行IPC$密码猜解和查找共享,并感染共享中的文件。因此只要网络中还有一台机子有存活的“熊猫烧香”病毒,就依然存在再次感染全网的可能。

“熊猫烧香”只是众多蠕虫病毒中的一个典型。除“熊猫烧香”以外,诸如“冲击波”、“求职信”、“扫荡波”等蠕虫病毒或具有蠕虫病毒特征的病毒都能够利用局域网中的共享文件夹、系统或软件漏洞、弱口令等环节进行传播。许多校园局域网内部都有文件共享服务器,电影服务器;多数老师和同学都为了方便,更是将系统登录口令设为空口令,或者是“123”这样的简单口令;很多师生的电脑没有及时地打上补丁…种种原因为蠕虫病毒提供了良好的传播环境。在校园网中,一个C类网络通常会有几十台到上百台的机器,即便有人发现自己中毒并成功将其清除,大量的同网段中的中毒主机仍有可能将其重新感染,所以蠕虫病毒一旦在校园网中爆发,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彻底清除。

1.2 网页病毒通过校园网网页进行传播

现代社会,随着网络发展的日新月异,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周期,这也为网页病毒的生存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使越来越多的计算机受到网页病毒的侵害。

所谓网页病毒,就是在网页中插入含有病毒脚本的文件或JAVA小程序,用户浏览上述网页时,病毒体和脚本文件随正常的网页内容一起进入计算机的临时文件夹,脚本文件在显示网页内容的同时开始运行――要么直接运行恶意代码,要么直接执行病毒程序,要么将伪装的文件还原为.exe文件后再执行,执行任务包括:获取系统权限,完成病毒入驻,修改注册表,嵌入系统进程,修改硬盘分区属性等。网页病毒完成入侵,在系统重启后病毒体自我更名、复制、再伪装,接下来的破坏依病毒的性质正式开始。

由此可见,网页病毒的传播分为两大步:第一步是在正常的网页中插入恶意脚本和程序;第二步是感染那些浏览了包含网页病毒网页的计算机。其中第一步既可以通过运用黑客手段主动攻击目标网站的web服务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编写并传播病毒使其感染随机网站的页面文件来实现。前者的针对性更强,而后者的波及范围更广。无论采用哪种手段,一旦一个网站的页面文件感染了网页病毒,那些浏览过该网站且没有打上相应补丁的计算机就会感染上病毒程序。更糟糕的是,如果被感染的计算机同样是用来制作和网页的,那么这些网页一样会被植入恶意代码,进而成为另一个传播源。

校园网是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的信息窗口,是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展示学校形象和提高学校知名度的重要渠道和前沿。校园网网站包含了大量的科教信息,是老师和同学们经常访问的网站,因此一旦校园网网站的页面文件感染了网页病毒,病毒就会在校内迅速蔓延开来,并会影响到许多校外用户,不但会造成病毒本身所能造成的巨大损失,而且会对学校的形象产生负面的影响。

一般来说,网页制作人员过多,水平参差不齐,校园网服务器管理权限设置不当甚至混乱,没有及时修复相关的漏洞等都是网页病毒得以传播肆虐的主要原因。

1.3 Autorun病毒通过移动存储设备进行传播

流行病毒除了通过网络传播外,另外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就是通过移动介质来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利用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Autorun.inf漏洞。

由于在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中,包括U盘在内的移动存储设备默认支持由autorun.inf文件控制的程序自动运行,病毒作者利用这一点,让移动存储设备在用户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按照autorun.inf文件指示“自动”执行相应的命令或应用程序,从而感染用户计算机系统,所以此类病毒又称Autorun病毒。一些在互联网络上传播比较严重的病毒,比如:“U盘破坏者”病毒等,都是依赖此自动运行功能,使得计算机用户在双击打开移动存储设备或计算机系统的磁盘的时候,自动执行病毒或是木马程序,进而入侵感染计算机系统。

臭名昭著的“熊猫烧香”病毒也可以通过移动存储设备进行传染。

近些年来Autorun病毒的制造者们不断地改进autorun.inf的代码,并利用假的系统文件千方百计隐藏病毒源文件,使得带毒的移动存储设备更加难以识别,即便用户禁用了操作系统的“自动播放”功能,并通过鼠标右键菜单来打开移动存储设备,依然会有“中招”的可能。

校园网内有许多公共计算机。电子阅览室,学生机房,多媒体教室等公共场所的计算机每天都有大量不固定的使用群体,每日连接的移动存储设备不计其数。不少师生缺乏病毒防范意识,加之对公共设施缺乏爱护,导致这些场所的计算机成为Autorun病毒再生的温床和传播的中转站。一个被感染的移动存储设备一旦从一个场所被携带至另一个不相干的场所或局域网中(这是很容易发生的事),便会成为新的传播源,从而感染该场所的其他计算机。

2 结束语

高校校园网络中的计算机病毒多是利用各种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的漏洞进行传播的,许多普通用户甚至计算机管理人员淡薄的安全意识人为地助长了这些病毒的传播,而校园网本身多主机、多用户、功能复杂、信息量大、资源流动性大、管理难度大等特点也为这些病毒的传播提供了环境。因此,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信息化日常维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项工作中,“防”大于“治”。只有认清这些病毒的传播特性,才能从源头上遏制住病毒的传播,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毒所带来的危害。以上通过对校园网计算机病毒的几种常见的传播途径的分析,其目的就是帮助人们对校园网计算机病毒有一个了解和认识,从而为校园网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董珂洋,校园网络病毒的危害及防治[J].科技经济市场,2006,(10):30.

[2] 张伟锋,郭利强.巧用Windows帐户设置克制网页病毒[J].科技信息,2007,(34):221-222.

第9篇:网络传播途径范文

[关键词] 动画艺术;网络媒介;互动发展

动画艺术是由文学、美术、戏剧、音乐、电影多种艺术门类相互结构融合而成的综合艺术样式,它以图像和声音作为影像的媒介并综合多种艺术元素在运动的时空中完成信息传达。因动画艺术的外在表现隶属于影像文化范畴,使其具备了克服时间、空间限定的传播能力,并借此成为全球化艺术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动画艺术在现代数字媒介技术的介入与参与下展现出了全新的样貌,并在技术先导的结构中建构着自身的文化新特征。

一、基于网络发展的动画艺术转型

数字媒介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强大的整合力量突破了传统媒介间的壁垒,形成了多种不同媒介整合的新形态。这作为新时代的媒介文化的重要特征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引发了动画艺术从表现形式到创作观念的流变。网络作为媒介整合新样态的典型代表,经由文字界面转向图文界面、由静态界面走向动态界面的持续的发展,形成了动画艺术可以栖居的全新技术环境,促成了动画艺术基于网络媒介的转型,并在对传统动画艺术的赓续与发展中展现出有别于传统动画艺术的新特征。

首先,传统动画的叙事性是其主要特征之一,不论创作之初的动画剧本,还是最终的动画作品都展现出强烈的文学叙事性。当动画作品呈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总是可以通过对动画作品的欣赏来解读它背后的故事,并在接受视觉审美影响的同时也通过故事获取文学性的审美启迪。这种先天性的文学渊源既是传统动画艺术的功能之一,也是其本质特性之一。而栖身于网络的动画艺术是在网络媒介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在视觉文化主导的环球语境下、在人们乐于关注直观现象而惰于阅读与思辨的现实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决定了完整的叙事性特征将在网络动画中让位于更为纯粹的视觉、感官愉悦,并逐渐发展成为跳跃性、片段化为主导的叙事特点。

其次,传统动画与绘画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艺术家创作的动画形象本身就具有造型艺术所独具的视觉审美功能。同时,也因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艺术审美追求使得动画作品融入了精英艺术气质并成为其重要的特征之一。现代基于网络的动画发展与网络动画创作技术进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技术进步降低了动画创作所要求的艺术技巧的门槛,使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动画创作中来。同时,基于技术发展的动画创作也受到技术本身的约束和限定,展现出较为独特的艺术样貌。因此,栖身网络的动画基于技术限定、大众参与和广泛传播展现出了有别于传统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使精英艺术气质隐退于愉悦大众的视觉需求之下。

第三,传统动画片是在影院中播放的,影片的播放方式创造了独特的体验环境。观众在黑暗所营造的半梦情境中,内心世界与情感完全沉浸在作品所带来的审美体验之中。而栖身于网络的动画艺术是以网络终端作为自己的播放介质的,借以数字化技术构建的虚拟剧场环境彻底告别了传统动画的体验环境,使观众不仅得到了点播的权利,也使欣赏的过程具有即时往复的可能。体验环境的改变给动画创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吸引观者目光、引起好奇成为创作必须关注的要素,而符合一般大众审美、紧跟时尚节拍、创造新奇视觉效果则成为创作的基本规则。这种改变使基于网络传播的动画作品告别了传统动画对经典审美范式的执著追求而走向游戏于大众审美的视觉快餐之中。

我们看到,科学技术改变信息传播方法与途径是现代网络媒介发展的基础;现代经济的高速增长是现代网络媒介不断进步的保障;对信息高速、广泛传播的需求更成为网络媒介迅猛发展的动因。而由此引发的基于网络媒介的动画艺术的繁荣也必将伴有基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创作手段革新,甚或是革命,为其能以全新面貌登上时代的舞台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动画行业在数字媒介中的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动画艺术也以自身独有的艺术魅力不断吸引着网络媒介的技术关注,并逐渐形成动画艺术可以栖居的全新技术环境,促成了动画艺术在网络媒介中的成功转型。

二、网络环境中动画艺术的社会功能拓展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的普及应用以及网络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及便捷的途径,使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须臾不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声音、图像及动态影像技术在网络中的嵌入,也使信息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人们在接受信息数字化传播的过程中也表现出更乐于沉醉在新技术所带来的多样审美体验,这为动画艺术在网络环境中发展提供了前提保障,而动画艺术也借此实现了自身社会功能的拓展。

首先,栖身于网络媒介中的动画艺术确定了与传统动画完全不同的发展空间,动画家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的技术特性并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富于个性的角色和表现角色活动的场景,同时还要给角色赋予生命,把人们的幻想与现实通过交互式的手段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引发观众强烈、奇妙和出人意料的心灵共鸣,这是一件基于网络环境进行传播的动画作品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决定了作品品质的重要内容。对于创作者而言,满足观者相对于传统动画更为强烈的审美期待,既是迎接动画在传播媒介中转型的巨大挑战,也更是拓展其创作空间、实现艺术理想的机遇。借此,动画艺术在网络媒介强大的技术力量和创作者积极投入的合力推动下不再拘泥于动画的传统样式,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动、多样及持续的蓬勃发展态势。蓬勃发展必须要基于受众的广泛参与,这成为动画艺术在网络环境中实现自身社会功能拓展的基石。

其次,栖息于网络环境中的动画作品,相比传统动画作品而言,可以凭借网络媒介强大的传播优势拥有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力,而负载其中的艺术情感、观念、理想等也势必对更多的观赏者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其生动、亲切、诙谐、时尚、新奇、幽默等人文特征表现出的亲和力和艺术特质,也在网络中引发了更多观赏者精神与心灵的共鸣。由此带来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动画艺术消费行为就不再仅仅是对动画作品本身的消费,更是观赏者体现自我价值和自我意识的表现,成为消费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基于网络的动画艺术不仅在提高生活品质、促进文明建设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也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

第三,从美与审美的文化视角来看待基于网络环境的动画艺术创作,它不仅仅是从属于网络发展或公众事务的艺术活动,也不仅仅是对信息传播的简单理性图解,甚至不仅仅是审美经验的尝试,它同社会进步的理念,同人文哲学息息相通。它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以各种手法吸引大众的视线,艺术化地将审美咨询传达给受众,并力求以艺术化的个性表现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赢得大众的视觉好感和心理认同。它创造了一种社会功能与艺术理想共存的全新“环境”,体现着社会、文化和艺术的多重价值。所以对栖身网络环境中的动画艺术的审美关注,实则是对其社会功能的关注,即在达成其艺术目标的同时,如何实现对文化的传播和情感传递的关注。

在当下,动画艺术基于网络媒介的传播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艺术目标的实现,只有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播途径的优势和特点并结合一定的诉求形式才能实现广泛而有效的传播。而对传播途径的充分利用和诉求形式的选择无疑与我们所处的信息环境息息相关。动画创作是一种满足大众审美的艺术创造活动,必然受到同时期艺术风格以及受众审美倾向的影响,尤其基于网络的大众传播机制更期望大众的回馈反应,期盼广大观赏者的参与对话,这就为当下基于网络环境的动画创作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即在满足广泛传播的基础之上,必须尊重受众对审美的自觉追求与理解。藉此,动画艺术与网络媒介在共同满足大众艺术审美和实现审美理想的过程中形成了互为手段、互为目的的积极互动关系。

三、网络媒介中动画艺术转型的内在动因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动因,栖身于网络环境的动画艺术与网络媒介的同步发展存在着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一)以大众信息传播为核心的必然选择

动画作品的有效传播是其审美理想得以实现的必要保证,而基于网络媒介的传递过程则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动画的创作必须具有明确的人群指向;其次,必须要有详尽的网络传播策略;最后才是具体传播活动。而网络媒介提供的技术环境、传播方式是动画作品传播中的限定条件;动画创作本身则是在满足上述条件前提下由受众群体进行自由选择的审美体验活动的组成要素。由此看,不论何种类型的动画作品以及对应的是何种网络传播策略,受众群决定了网络媒介与动画作品间的制约与迎合关系。同时,大众审美活动的持续与不断发展,使得二者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并逐渐成为以大众信息传播为核心的必然选择。

(二)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相互依存

首先,信息时代、读图时代的接踵而至使得信息变得更加直观,促成“形象”一词成为时髦辞令。作为信息传播手段的网络媒介就必须选择有利于受众接受的信息承载形式及更符合现代信息环境特征的信息组合模式,这成为媒介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必然需求。而大量的可视化技术的广泛采用,为动画艺术的栖息与发展提供了肇始力量。

其次,媒介技术在改变现代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所缔造的动画创作技术环境,在不同层面上满足了动画创作的艺术追求及创新需要并推动其发展。同时,随着新的动画形式、新的创作观念的不断涌现也促成了网络媒介文化的共同发展与进步,二者相得益彰。

第三,动画艺术的审美价值与网络媒介自身的存在价值在服务大众审美中得到了最大化的统一,其社会效益及各自的使命感也得到了最大化的彰显。网络媒介与动画艺术一起在反映当代审美趋向并引导大众审美消费中起到了积极的社会作用。

综上所述,基于网络媒介而蓬勃发展的动画艺术在不断扩展着人类的想象力与创作力,也在抒发人类情感的延续中不断满足着观赏者的审美期待,使网络媒介技术愿意为它的良性发展投入更为充分的关爱,使之走向成熟。同时,网络环境中动画艺术的持续发展和更为广泛的传播也给网络带来了时尚新颖、出人意料的视听效果,并借助网络无孔不入的传播优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识,在完成其预设的基本功能之外更进一步实现了对传统动画艺术的赓续与发展,并成为网络媒介文化的重要内容。网络环境中的动画艺术相对于传统动画而言以更多样的表现形式、更丰富的表现内容在更广泛、更广大的受众体验环境中践行着张扬审美的使命与责任,也在全新的生存空间中、在持续的发展中缔造了又一道全新的人文景观。

[参考文献]

[1] 阮艳萍.动画文化生存[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2] 殷俊,谭玲.动漫产业[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