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银行合规培训效果范文

银行合规培训效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合规培训效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银行合规培训效果

第1篇:银行合规培训效果范文

一、邮储银行市分行的现状

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前,各市邮政局设立储汇局,专门管理邮政储汇业务,未设立专门的审计部门,设有稽查室,由储汇局管理。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按照总行制订的市分行机构编制计划要求,各市分行设置审计部。审计部是主管对市分支机构内部控制和各项经营活动实施监督评价,及对邮政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实施检查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对市辖机构开展业务审计、财务审计、离任审计,对机构开展业务检查工作,实施内控评价及风险评级。审计部设总经理1人,审计员1人,另外按照网点多少,配备一定数量的稽查人员。按照辽宁的情况,审计部审计人员、稽查人员实行市行集中管理体制,县支行不设审计部门和人员。审计部配备了专用车辆和笔记本电脑,增强了审计、稽查工作的时效性、机动性和有效性。审计部由市分行行长或副行长分管,在管理关系上,市分行审计部对应省分行审计部。

二、存在问题

1、内部审计难以保持相对独立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效果

相对独立性是内部审计所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从国外银行的经验来看,内部审计部门往往是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而不是行政管理者,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在没有管理层的干涉下执行各项审计任务,可以自由地报告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对被审计单位的评价,不会受管理层的干涉。而从我行的实际情况看,审计部门均在各市行领导之下,使得审计部门难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效果。

2、审计队伍人员相对较新,多数没有审计从业经验,业务能力较低

内部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通晓相关业务知识,还要懂得财会知识、审计知识和法律知识,还必须掌握电脑知识,并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而邮储银行刚刚成立,内审部门刚刚组建起来,而且是和稽查部门合并设立,原来又没有专门的邮政储蓄内审部门,审计人员多为稽查人员、储汇会计或其他人员担任,难以一下子掌握内审人员所必须的各项专业技能,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邮储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从邮储银行的实际情况看,由于组建部门的需要,原有稽查人员流失较为严重,部分相对优秀的稽查员被提拔到更重要的岗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稽查工作的质量。

3、银行从业人员内控思想较为淡泊,使得审计工作难度加大,效果锐减

邮储银行刚刚成立,垒行法律合规意识还很欠缺,合规文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表现在全体员工合规经营意识不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在日常管理和开展新业务时没有充分重视业务的合规性。部分人员认为储汇资金安垒是审计人员和稽查人员的事,各营业岗位、业务管理岗位、会计岗位内控意识淡泊,对审计部门提出的问题不能切实整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效果。

4、邮政储蓄网点分散,地理分布较广,加大了审计工作难度和审计成本

邮政储蓄网点点多面广,广泛分布在城乡各地,这是邮政储蓄的优势所在。这一特点从审计角度看,也正是审计工作的难度所在。虽然配备了稽查专用车辆,但有时鞭长莫及,审计和稽查的成本较大,给邮储银行带来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

5、审计部门管理体制与网点管理体制的矛盾日渐突出,增加了业务审计的难度

邮储银行成立后,审计部门由银行管理。从网点管理体制上看,一类网点归银行管理,占网点总数的10%左右,比例较低;二类网点和网点归邮政局管理。而垒部网点的业务审计(稽查检查)工作由邮储银行审计部门负责。审计和被审计部门不同的管理体制使得两者矛盾日渐突出,增加了业务审计的难度。

6、银行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相对较低,与银行业务发展需要难以适应,使得审计工作难度加大

邮储银行刚刚成立,人员以原邮政局储汇部门人员和部分邮政人员为主。从整体情况看,人员专业素质相对较低,与银行业的发展需要难以适应,使得审计工作难度加大。

7、高风险业务的人员配置需要与现实人员配备矛盾尤为突出,分级授权制度难以执行,潜藏着巨大的风险隐患

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大部分业务需要执行分级授权制度,各级人员之间认真履职,相互制约,才能保证各项业务健康稳定发展。而我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考虑到人员成本较大等原因,多数岗位难以按照业务要求配足人员,只能采取兼职的办法解决业务操作的问题,授权制度难以真正落实,无疑会给储汇资金带来较大的风险隐患。

三、加强邮储银行市分行审计工作的对策

1、进行人力资源整合,加强审计力量

根据邮储银行审计部门审计人员和稽查人员构成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际需要,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将稽查人员适当压缩编制,将原有稽查人员过渡成审计人员,实现人力资源的整合,充实审计力量,将稽查检查与业务审计、财务审计、经营责任审计等审计项目充分结合起来,纳入到日常审计工作中来。

2、优化审计管理体制,实行垒省审计人员统一管理,实现审计人员的相对独立

省分行审计部门对各市分行的审计人员实行统一管理,采取派驻制,各市审计人员人事关系、工资关系等划归省分行管理。从而增加省分行审计人员配备,实行下审一级,增强审计力度。对于市行审计来讲,审计部门相对独立,直接向省分行报告情况,不受来自市分行的干涉,可以全面地反映审计结果和判断。

3、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

我行审计队伍刚刚组建,多数人员以前没有从事过审计工作,因此加强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提高我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水平、发挥内部审计职能的关键所在。为了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调动审计人员学习钻研业务的积极性,应逐步加强审计人员培训工作,加强对审计人员审计、会计、业务、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适应不断发展的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只有银行审计队伍和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提高了,内部审计水平才能提高。

4、建立审计人员准人、准出制度,保持审计队伍的稳定

一是要严把审计人员进入关,建立准人制度。在配备审计人员时,要设置必要的准入条件,优先安排业务素质高、精通会计知识、政策水平高、具有一定计算机水平的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随着内部审计在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审计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才能胜任内部审计工作。二是要严把调离关,建立准出制度。要培养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维持审计队伍的稳定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重中之重,因此有必要建立准出制度。如果由于工作需要,审计人员调离,要经过省分行相关部门批准,方可调离,最大限度地维持审计队伍的稳定性。

5、建立奖惩责任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自觉性和积极性

强化内部审计管理与控制,建立健全审计责任制,以便促进其增强纪律观念,遵守职业道德,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同时,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培育良好的企业精神和健康的内部审计和控制文化,提高全体员工的职业操守和诚信意识,从而创造全体员工都充分了解且能履行其职责的环境。

6、要加强审计的电子化,改进和创新审计方法

一是审计人员要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审计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不断提高审计效率。审计人员对电子稽查系统、客户管理系统、信管系统、经营管理系统以及会计系统反映的各种信息,运用计算机手段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科学地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客观的结论,用于指导现场审计,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实效性。二是要根据网点分布较广的实际情况,保证审计部门的专用车辆,增强审计工作的突击性和时效性,切实开展审计工作。

7、加强合规性监督,建设合规性文化

根据邮储银行刚刚成立,全行合规意识比较欠缺的实际情况,各业务部门和支行应定期对员工进行合规性文化教育,通过培训、宣传等各种形式提高员工的合规意识,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全体员工正确的合规管理理念,把合规理念贯彻到垒体员工和所有业务中去,逐步树立全员内控思想,营造全员内控的文化氛围,促进各岗位员工认真履职,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充分发挥员工在防范操作风险中的主导作用。同时,要按照业务健康发展的需要,合理配备人员,切实实现分级授权管理,减低风险隐患。合规文化建设好了,审计难度自然就降低了,从而提高审计效果

8、加快邮储银行改革的进程,进一步理顺网点管理体制

第2篇:银行合规培训效果范文

随着现代银行监管的发展,如何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经验,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全面加强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中的合规建设与监管,已成为亟待研究和实践的课题。本文就合规管理的内涵、我国银行业实施合规管理的必要性以及银行如何实施合规管理作些粗略探索。

一、合规管理的内涵

(一)合规

合规,字面含义是“合乎规范”,英文称COMPLIANCE,意为“服从、遵从”。“合规”一词在银行业的出现,源自1998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银行业组织内部控制体系框架》中,将“合法和合规性”列为银行内部控制框架的重要要素之一。2003年10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还就合规问题专门了《银行内部合规部门》的指引性文件,明确合规风险管理是一项日趋重要且独立的风险管理职能。2005年4月29日,又修订了《合规与银行合规职能》指引,其中明确地将合规定义为:银行的活动必须与所适用的法律、监管规定、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以及适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统称“合规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

合规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首先要制定好“规”,这个“规”必须是符合法律并能适应和保障银行健康发展需要的,包括立法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基本的法律、规则和准则;市场惯例;行业协会制定的行业规则以及适用于银行职员的内部行为准则等。二是研究如何做到“合”,即是银行业都要主动地遵守已制定的“规”,包括确保“规”在建立好后能够被大家持续地遵守,并且保证“规”能够被及时加以修改和完善,进而营造出良好的合规文化。

(二)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国际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为:银行因未能遵循法律、监管规定、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以及适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

合规风险与我们比较熟知的银行三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内源性。合规风险是银行做了不该做的事(违法、违规、违则等)而招致风险或损失,由银行自身行为所引发,而三大风险的产生更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比较明显。

二是核心性。合规风险是其它三大风险特别是操作风险存在的重要诱因,它们之间通常带有某种因果或递进关系。因此,巴塞尔委员会将合规风险管理视为“银行内部的一项核心风险管理活动”。

三是高层性。合规风险主要发端于银行的制度决策层和各级管理层,带有较强的上层色彩。其它三大风险则主要表现在具体业务部门和人员身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合规风险较三大风险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四是违规性。合规风险的判断标准相对单一,就是根据违反法律规则和准则而确定,而其它三大风险更侧重于从银行资本损失的角度去衡量,风险内涵相对宽泛。如:操作风险就可分为交易风险、技术风险、内部失控风险、外部欺诈风险、盗抢风险等等。

(三)合规管理

合规管理肇始于一些大型跨国金融集团的实践。目前,对于合规管理的认识尚不统一。笔者认为,合规管理是指银行推行和及时完善合规法律、规则和准则,营造合规文化,主动防范和控制合规风险的动态机制。就是说,合规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持续推行合规法律规则和准则,确保所有行为达到合规要求,促进建立合规文化;另一方面是针对识别出的合规风险,主动采取各项纠正措施和适当的惩戒措施,有效控制损失。

从风险管理角度讲,合规管理较先前机制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创新。其从根本上突破了过去对风险采取事中和事后管理的方式,实现了对风险的事前管理。正所谓“上工治未病”,合规管理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源头管理,使风险管理从治标走向治本,做到了标本兼治,且重在治本。

二、实施合规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一)合规管理是防范风险的基础

1.合规管理是构建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违规经营、道德风险始终是诱发银行各种严重风险的主要内因,合规管理使这些风险源得到空前关注。一方面,通过执行系统的合规措施或程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违规行为实际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及时判定、评估和监测银行所面临的合规风险,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咨询建议和报告。合规管理所具有的预警作用,使之成为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石。

2.合规管理是构建银行有效内部控制规范的基础。建立有效的合规管理机制,能够把外部法律、法规要求和银行内部工作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有力推动了银行内部规章制度实现系统化、规范化,使得银行内部控制不再是难以触及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日常工作。同时,合规管理从高级管理层到基层员工实现了全员覆盖,体现在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因而,在银行日常经营管理中真正处于核心地位。

3.合规管理是构建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机制的基础。银行业外部生存和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银行监管法律、法规的不断更新,银行业务产品的不断创新,银行员工的不断流动,都决定了合规管理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合规管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必须始终进行合规机制能否管理最新合规风险的定期检查。合规管理这种顺应时势需要、不断自行调整的动态机制,有效降低了违规机率,保证了银行始终处于合规守法、稳健运营的状态。

(二)合规管理是创造价值的利器

1.合规管理有利于银行实现战略发展规划。合规管理较业务管理、财务管理更侧重于经营管理的安全性,可以有效保证银行妥善履行其对外部利害关系人所承担的责任,如信息披露、公平竞争、保护股东利益、不侵犯第三方权益等。良好的合规管理能够使银行避免合规风险,提高品牌价值,吸引更多优质客户,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合规管理维护了银行的长远利益,与银行战略发展规划具有正相关的关系。

2.合规管理有利于银行施行集中统一管理。银行内部统一管理、集中控制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经营的集约化水平。而长期以来,中资银行普遍存在不同经营部门各自为政的积习,导致服务创新、风险防范都受到人为限制,难以形成合力。合规管理正是改变这种现状的一剂良方,其畅通了信息报告、传递和决策渠道,强化了部门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机制,从而把“部门银行”打造成为“流程银行”。

3.合规管理有利于银行整合优化业务流程。中资银行因沿用传统的思维定式,银行管理规章和操作办法难以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员工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够明确,可执行性较差。合规管理能够对银行运作实践予以系统化梳理,把银行长期运作中积累的管理经验转化为具有执行力的政策和程序,其过程本身就是对业务和管理流程的整合和优化,为银行业务管理垂直化和组织结构扁平化提供了必要支撑,促进了银行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再造,因此,可增加银行的盈利空间和机会,能为银行带来经济效益。

(三)合规管理是构建和谐的平台

1.合规管理能够体现银行与监管部门的共同需求。从本质意义上讲,银行外部监管和银行内部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银行能够规避风险、创造价值。但是,在过去由于各自工作模式的局限,银行和监管部门更多地表现出对立局面。合规管理的出现,不仅是满足了外部监管的客观需要,同时更是银行自身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成为了银行和监管部门根本目的一致性的有效实现方式,彻底改变了二者之间猫鼠博弈的局面。

2.合规管理能够促进银行与监管部门的整体协作。合规管理体现了外部监管和内部管理在风险防范上的一体性,因而改善了银行与监管部门在风险事中和事后管理上的不协调性,增进了银行与监管部门在风险事前管理上的协作性,为二者之间整合资源去携手应对风险创造了可行性,能够持续增强中资银行的全球竞争力。

3.合规管理能够强化银行与监管部门的有效互动。合规管理使得银行不再去被动应对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而是从自身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努力建立内部管理长效机制,这样银行与监管部门之间可以展开更为积极、有效的互动。银行在业务流程中会主动去满足相关监管要求,监管部门则会随之从监管角色自然地转向服务角色,为银行提供更多方便和支持,从而,银行获得了竞争优势,监管部门达到了监管目的,合规管理使二者之间实现了双赢。

三、实施合规管理的建议

合规是监管部门履行“管风险、管法人、管内控”职责的又一重要技术手段,可以使监管重心从过去事无巨细的检查,转向监督和评价银行内部合规管理效能,积极引导和督促银行不断完善自身核心管理机制。

(一)组建合规架构,规范运作机制

1.成立组织机构。合规部门能够填补以往合规风险控制的“盲区”,是构建银行内部合规管理机制的重要一环。合规部门的组织结构主要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一种是集中化的组织结构,即所有负责合规工作的职员都放在一个独立的合规部门体系之中;另一种是分散化的组织结构,即负责合规工作的职员分布在不同业务部门或业务条线。

2.明确报告路线。合规部门可采用的报告路线有两种:一种是矩阵式报告路线,即在向上一级合规主管报告的同时,向合规部门所在分支机构行政主管报告;另一种是条线式报告路线,即只向上一级合规部门主管报告。笔者认为,条线式报告路线更利于提升合规部门在银行内部的地位和增强合规工作的权威性,因此应以条线式报告为主。

3.审定负责人选。合规负责人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合规工作的成败。其应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协调能力,既要善于处理好与外部监管部门的关系,又要妥善处理好本行内部与其他部门、分支机构的关系。合规负责人应为银行的高管,被提名为合规负责人的候选人必须得到监管当局的核准才能被正式任命,以确保合规的人选是适宜和恰当的。

4.开展合规培训。一是银行全员培训。要求银行各业务部门系统了解和熟练掌握需要共同遵守的“规”和部门自身需要遵守的“规”,未经培训和培训不合格的人员一律不能上岗作业。二是合规队伍培训。培养合规员胜任合规工作所必备的素质,使其善于主动识别、评估和监测潜在的合规问题或合规风险,善于提出有针对性的合规建议,善于跟踪事态的发展。监管部门应重点抓好合规员的集中培训,尽快壮大合规职业队伍。

(二)督促银行高层,形成内生行为

1.保证自身行为的示范性和引领性。一方面,银行高层要牢固树立“合规从我做起”的意识,处处以身作则,时时率先示范,在工作中严格恪守各项规定和道德准则,做到慎独、慎微、慎言、慎行,努力成为全行的表率。另一方面,发挥领导行为的辐射作用,自上而下地贯彻落实合规法律、规则和准则,切实传达到每一位员工,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引领和带动全员以实际行为去践行银行的核心价值观,努力促进依法合规经营原则在整个银行体系内的有效落实。

2.保证所定之“规”的合格性和严肃性。一方面,银行高层要核准和制定出合格的“规”,包括合规实务框架、高层责任、合规部门地位和职责、合规风险管理程序、合规文化等要素。可运用“SWOT”分析法,使建立的“规”与银行内部的公司治理、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目标市场需求等因素和外部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政策法律法规的要求相匹配,并随着上述因素的不断变化,及时作出动态的修订和调整,确保合规工作有规可循、有据可依。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有效的正负激励机制使建立的“规”要在实践中得以贯彻执行,对合规工作做得好或对举报、抵制违规有贡献者给予保护、表扬或奖励;对存在或隐瞒违规问题、造成不良后果者,严格按照规定予以处罚,必要时绳之于法,切实形成奖惩分明、违规必究的工作机制。

3.保证合规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一方面,银行高层必须保证银行内部合规工作独立于经营活动,包括独立的调查权力、独立的报告路线、独立于经营业绩的绩效考核等,不得要求合规人员从事与其履行职责相冲突的工作。银行高层还要为合规部门独立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并组织其在接受审计的同时与审计部门进行有效协作。另一方面,要对合规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信赖,定期接收合规方案和合规问题的报告,确认被认定的合规薄弱环节得到及时整改,对于合规风险控制评价或监管检查结果不够好的,应由银行主要负责人亲自进行复查,最大限度地发挥合规工作对银行业务政策、操作程序、员工行为的评估和改进作用。

(三)营造合规文化,实现良性循环

1.科学确定合规文化要素。在借鉴吸收国际优秀合规文化的基础上,中资银行合规文化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诚信正直,这是合规活动的最基础支撑。二是人人有责,其中银行高层对合规经营负最终责任,业务部门对合规风险的生成和管理负直接责任,每一位员工对其业务活动的合规负责。三是价值创造,积极鼓励参把合规工作融入内部政策、流程、制度的制订和设计,为新业务、新产品的开发提供合规支持。四是主动合规,包括主动发现合规风险,主动报告合规问题,主动改进操作程序,主动纠正违规事件。五是严格问责,明确风险的有效归属,做到“责任该是谁的就是谁的”,严格实施对应的奖惩措施,强化制度的执行力。

第3篇:银行合规培训效果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合规管理;内涵;途径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迅速,商业银行作为其中重要的分支,在金融行业中占有主导地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具有高效益性和高风险性。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必须要保持必要的安全性,在经营中注重流动,以增强效益为中心思想。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较短,在运行的过程中,借鉴了很多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发现了很多存在的问题。商业银行合规管理就是要积极规避运行中的风险,让商业银行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下去,为经济和社会做出贡献。合规管理是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途径,合规守法可以有效减少商业银行的不良案件发生,同样,合规管理对于商业银行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合规管理是促进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必要手段。

二、合规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对商业银行经营的意义

(1)合规管理的主要内容。合规管理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金融行业管理中,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独到的管理模式。合规管理是保障商业银行合法健康发展的途径。合规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要求。合规风险是银行在经营中,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经营活动,出现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违法行为。合规管理主要就是对你合规风险进行管理。它包括市场准则,法律法规,内部规则,政策动向,市场惯例等多方面内容。合规管理需要建立具体的措施和制度,用以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

(2)合规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重要意义。商业银行要想长期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建立符合法律规定的制度体系。合规管理是实现商业银行全面监管的重要手段。合规管理是控制商业银行风险的必要方法。合规管理可以有效保证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合规管理在创造商业银行效益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要求。合规管理在最大程度上规避了银行经营中的风险,合理处理风险是合规管理的主要任务。在我国积极推进现代银行制度的关键时期,合规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活动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现阶段商业银行合规制度存在的弊端

(1)合规制度体系尚未完善。我国目前的合规管理中,主要的缺点就是合规制度体系的合理性要求不足。商业银行的工作流程是具体的和细化的。因此,在制度体系方面,要把细致性当成制度制定的标准。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具有各自的特点,在制度上,我们必须要遵循商业银行各自的业务特点,不能盲目地建立制度。在管理形式上,要符合银行的年度计划和目标要求。制度建立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目前合规制度体系的不完善,是阻碍商业自身发展的主要障碍。

(2)合规文化建设意识较弱。合规文化是保证商业银行的所有成员能够做到自觉依法合规,在经营活动中倡导合规理念,强化养成合规的风气。但是,现阶段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中,合规文化建设的意识较弱,在合规管理中,不能形成良好的合规氛围,商业银行不具备合规文化的软环境。

(3)合规管理的执行存在环节上的弊端。商业银行的业务具有复杂性和完整性。在有些商业银行的经营中,企业领导者和组织者,在具体制度执行上,停留在表面,这就造成员工在执行上,也停留在表面,无法实现合规管理的细致性和全面性。合规管理的优势就是处理细节问题。执行力度不够必然造成环节上的疏松,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节奏要求。

四、规范合规制度管理,促进商业银行经营发展

(1)在意识上增强合规制度管理的认知。在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和改革上,意识层面都是所有活动的前提。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尤其更要重视意识理念的树立和培养。在改革中,我们要加大对合规管理和合规文化的建设,在建设中,注重提高管理水平的方法培训。要将合规管理的意识渗透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在细节中展开合规管理的优势。商业银行的制度建设中,对制度的认知和理解,是员工自我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倡导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道德标准,在实际工作中,遵守法律、积极完善业务水准,让企业员工实现自我和企业提升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2)完善合规制度管理的体系。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中,没有现成的经验照搬。我国的经济制度与发达国家不同,金融发展模式必然与他们有明显的区别。但是,经济活动目标都是促进社会发展。因此,应该建立属于我们本国实际、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银行管理体系。合规制度管理体系的建立要在识别、量化、评估等方面,建立规章制度和操作办法。一个完善的合规制度管理体系,需要有制度政策,有方法理论,有操作规则,有处罚办法。完善合规管理体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精神层面的支持,也需要基础设施方面的保证。(3)强化人力资源管理。银行的管理是银行经营发展的保证,其中人力资源管理是银行管理的重中之重。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人员的素质决定了业务开展的效果。在基层经营的管理中,要对银行全体员工实行合规文化的培训活动。在培训中,要让银行职员学习到法律常识、法律规定、职业操守等内容。在日常业务办理中,要注意按照行为规范进行操作。开展合规文化培训,是保证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公正客观,让银行人员具有专业的金融知识素养,在应对业务和处理复杂问题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

(4)科学规范商业银行合规管理体系。合规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商业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受到相应的限制,这就造成在运行过程中,制度没有发挥必要的作用。银行制度多数存在模糊状态和粗放的管理状态。科学的合规管理可以有效避免这样的发展局面。在运营中,要强化规章制度的力度,明确责任,明确任务,在制定规章制度和实际操作中,要把经营和管理统一起来,实现科学的管理方式。

(5)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银行的业务性和功能性决定了银行在经营中会遇到很多管理上的漏洞。每年商业银行的案件都是由于管理的疏漏。因此,在合规管理中,要让社会对银行实行透明的监督,让职能管理部门加强对重点业务的管理。例如房贷的管理、车贷的管理、票据业务、理财管理等。在检查中,要对票据凭证进行全面的检查,对具体环节进行细致整理。监督约束机制就是要对商业银行的运营实现全程的监控,让商业银行的日常操作有法可依。

五、结论

合规管理是证券公司制定和执行的合规管理制度。提高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增强企业内部管理,内部管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据。合规制度的建立就是要从根本解决商业银行的运行风险。规避风险是提高利润的必要途径。我们建立和完善合规风险管理,可以把商业的经营活动,统一到一个整体目标上来,实现商业银行资本方面、控制方面、服务方面的现代经营理念,让商业银行成为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刘燕.加强合规管理,促进稳健经营[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9(03).

[2] 刘春辉.浅谈商业银行合规经营的必要性[J].经营管理者,2010(05).

第4篇:银行合规培训效果范文

虽然城乡金融协调发展之路困难坎坷,但在人杰地灵的赣鄱之地,有一位优秀的学者型银行家,在他的引领和推动下,当地城乡金融服务资源流通顺畅,城乡金融服务互助互利,城乡金融协调发展势头喜人。他引领下的农村商业银行(“农商行”)的建设与发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农村金融改革的创新蓝图;他领航下的农商行作为农村金融机构,在城区牢牢占据着最大的市场份额,扭转了传统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信社”)对农村金融资源“抽水机”的不利影响,真正实现了城市金融资源对“三农”发展的支持;他力主推动的农商行在治理、风控、业务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不断取得硕果,并屡屡成为全省农信社系统的标杆典范而被广泛推广;他谋划的农商行业务发展中,中间业务种类和收入占比增长迅速,每年投入数百万元用于产品和系统研发。他就是江西新余农商银行董事长——刘智武。

“城信社也要纳进来”

基于我国城乡金融发展二元性的现实,我国的金融改革尤其是银行业改革也分为城市和农村两个层面。在城市地区,调整和改革城市信用合作社(“城信社”)股权治理结构,按照现代银行业建立和发展要求,将城信社逐渐转变为城市商业银行(“城商行”);在农村地区,对金融机构的调整和改革更为复杂,经过多年摸索,国内逐渐形成了“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路径,但2010年银监会停止了农村合作银行的审批,要求符合条件的农信社和农村合作银行直接改制为农商行。因此,组建农商行成为农村地区金融业机构调整和改革的主要方向。在这种发展思路下,“城商行”和“农商行”的组建被习惯性地区分开来:城信社只能改制成为城商行,农信社也只有改制为农商行一条路,二者“井水不犯河水”。

这种习惯性的“隔离”,无疑人为地加剧了城乡金融二元分化,不利于城市金融服务资源流向农村。这种格局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普遍存在,但唯独在新余是个特例。新余农村商业银行于2011年12月28日获批开业,其前身是成立于2006年10月16日的新余农村合作银行,该行也是全国第一家设区市的农村合作银行。截至目前,新余农村商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3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8亿元,存贷款余额及市场份额位居新余市银行业第一位,是新余市营业网点最多、客户资源最广、业务规模最大、社会贡献最大的银行金融机构。在新余农村合作银行筹建之时,作为筹备小组组长、时任人民银行新余市中心支行副行长的刘智武,从对我国金融改革问题的长期潜心研究心得出发,认为需要建立“城乡金融协调发展”的制度安排,战略性地提出在新余地区银行业改革中——“统筹全局,一步到位”。他坚持高起点的改革出发点,一方面,除统筹改制新余地区农信社以外,将城信社也纳入其中,打破城信社与农信社不能统一改制的“惯例”;另一方面,在改制中牢牢把握公司治理核心,组建一级法人银行业机构,在全国率先建立起设区市农村合作银行。

关于为何打破常规,将城信社也纳入改制中来,刘智武解释道:“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银行业自身体制、产品和机构等方面的改革和设置,都要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始终把握住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的定位。”刘智武进一步指出,江西新余作为一座年轻的工业城市,经济发展特点是第二产业发达突出,而农业占比较小,仅占到全市GDP的5%左右,在这种经济运行特点下,虽然落脚点是组建“农村合作银行”,但必须从当地实体经济运行特点出发,将城信社也纳入进来。“当初纳入城信社的方案是全国首创,在银监会报批时也没有先例可循,但正是银监会的肯定和支持,才有了新余农村合作银行的成立,也才有了新余农商银行的今天”,刘智武至今仍对当初来自新余市、江西省和银监会的支持,颇多感慨。

城信社的纳入并没有改变刘智武致力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根本出发点和决心。在农合银行组建过程中,新余地区原有的30多家农信社机构网点全部保留,对城信社则统筹协调,在原有80多家机构网点基础上撤并了近30家。虽然部分机构网点的撤并过程遭遇到了较大阻力,但刘智武始终没有动摇。调整之后的机构网点设置,更加突出了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支持力度,也捋顺了在城市地区的服务布局。在刘智武的推动下,突出服务“三农”,下大力气为农民服务,已成为全行所有员工的共识和行动出发点。

由于新余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来自农村地区的存款也仅占新余农商银行全部存款的5%。目前,新余农商银行对“三农”发展的信贷投放额要超过来自农村地区的存款额,超过的部分来自从城市地区吸收的存款。从此角度来看,新余农商银行真正实现了长期以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目标。这种金融服务资源由城市向农村的“回流”,扭转了存在已久(并在某种程度上有加强趋势)的农信社将农村金融资源“导入”城市的不利影响,改变了农信社和部分其他金融机构传统的“抽水机”角色,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行长也要罚”

风险管理对银行经营发展的重要性毋庸赘言,良好的风险管控体系是银行稳健持续经营的关键。在风险管控方面,大型银行普遍被认为比中小型银行做得好一些。而对于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其风险管控问题往往未被高度重视,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内银行业视野过窄和认识不够,另一方面则在于多数农村类金融机构规模较小,造成对其风险管控问题“无足轻重”的认识误区。

关于这一点,刘智武从整合改制新余农合银行至今,始终紧绷着全行的“神经”,突出强调风险管控问题,下大力气完善和不断改进风控体系、岗位设置、硬件建设和应急处置机制,从不因自身规模等原因而放松对风险的警惕。

新余农商银行在风险管控方面的成功实践有很多。第一,按照股份制商业银行定位,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完善公司内部治理。除切实履行职能的“三会一层”架构外,着重突出内部审计和合规要求,设立单独的审计部和合规部。第二,制定全行各个层面的《合规规范》,除在风险控制、业务运营、产品研发和安全保障等制定严格规范细则外,对员工服务规范,如着装要求、面部仪容和设备使用等方面也作出规范性要求。这种全行层面的《合规规范》由于创新性和良好的实践效果,被江西省信用联社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第三,创造性地引入第三方合规支持服务机构,以客观中立之立场,对公司内部各个方面的合规运行情况“暗访检查”,并严格执行奖惩机制。第四,提高内部培训力量和引进外部培训师资相结合,提升全行员工的风险意识和认识水平。新余农商银行已经建立起多层次的培训体系,既有一支不断壮大的内部培训师队伍,又有来自复旦大学等高校和其他科研机构的长期合作培训课程及师资;通过一系列的内部机制,在行内建立了“内控证书”制度,要求员工通过行内针对不同岗位和业务的考核,在获得“内控证书”后才能上岗;对爱学习、勤学习的员工,进行多种形式得奖励,提高员工学习积极性。“巴塞尔协议Ⅲ”出台后,在国内许多大型商业银行都没有展开系统性学习和培训时,新余农商银行即分批次、分岗位开展了对员工的相关知识培训,按照客户经理、柜员和会计主管的不同岗位及职责,有重点地区别讲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正是这种健全的内控管理体系和对风险的高度重视,保证了新余农商银行的稳健发展。在对全行员工的第三方合规考核方面,刘智武特别看重。新余农商银行与多家专业机构合作,对自身内控合规情况定期评估和优化,并专门聘请来自深圳的公司作为第三方合规检查机构。该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对全行员工合规操作情况“暗访检查”,对发现违规的,不论级别高低,均按奖惩条例进行处理。刘智武提到,该行曾有支行行长因违规被第三方机构检查发现而按规定受罚。目前,除董事长和行长外,所有高管人员及员工都要接受第三方的合规检查。见微知著,由新余农商银行的这种合规理念和执行力,可以窥见其在各个方面的自我严格要求。作为一家“农村”金融机构,这种远见和能力令人钦佩。

“要看到五年以后”

与国内银行业对风险管控的认识仍然不足类似,国内银行业对业务及产品研发和创新的意识亦不够强烈。总体来看,国内银行业产品创新的源头在屈指可数的几家大型商业银行,规模较小的银行,如绝大多数城商行,往往借口“能力不足”,产品创新能力更弱。银行产品创新能力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展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反过来看,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必然是具有长远眼光、提前规划并能迅速实现研发创新的金融机构。

刘智武在人民银行新余市中心支行工作期间,对国内银行业经营发展问题及改革潜心研究和调研,尤其看重银行业对未来经济形势的把握和在此基础上的战略定位、业务创新和人才培养。担任新余农商银行董事长以来,刘智武在全行树立了多元化的经营发展之路,“单纯依靠存贷款业务,只通过利率差盈利,模式过于单一,而且风险还很大”,刘智武多次在全行员工大会上强调。

自2006年新余农合银行成立之初,刘智武即确立了“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发展,侧重开展中间业务”的基本发展思路。作为规模小、刚成立的“农村”类银行机构,新余农合银行大力开展中间业务的思路曾引起诸多质疑,并不被看好。但刘智武坚持自己对我国实体经济和银行业发展的判断,“要看到五年以后”,提前谋划和创新业务产品。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新余农商银行中间业务逐渐发展起来,种类和营业收入在江西省都居于领先地位,其发展中间业务的理念和多种中间业务产品,被江西省信用联社在全省宣传和推广。

在促进中间业务发展方面,新余农商银行先后进行了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信息系统和以价值创造为中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开通了“百福卡”及农民工银行卡等特色服务项目,连通了全国银行间现代支付系统、“农信银”全国通存通兑系统等现代结算手段,“汇通天下”的清算体系基本形成。截至目前,新余农商银行中间业务已经成为其重要收入增长点,占比由组建前的0.58%提高到4.15%。资金业务从无到有,现已发展到年收入超过亿元,经营收入结构不断改善。电子银行业务坚持高点起步,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短短几年内累计发放“百福卡”30多万张,并布设ATM、CRS和新一代自助转账终端近1200台。

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同时,刘智武在多年前即将发展的依托定位在“小微企业”,系统性地提出了“立足生活社区、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作为纳入城信社组建而来,定位于打造“服务城乡金融协调发展”,实际上在城市地区担当“城商行”角色的新余农商银行,将其重点扶持对象放在了小微企业上。新余农商银行引入德国IPC公司小企业贷款技术,专门设立“微贷业务部”,以占全市金融机构约20%的资金来源,发放了全市80%以上的中小企业贷款,90%以上的农户贷款、下岗职工再就业小额贷款和100%的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

除了特色鲜明、发展喜人的小微企业贷款外,新余农商银行坚持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扶持,并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如推出的针对农村地区妇女创业资金需求的专项产品。在扶持农村产业发展方面,新余农商银行出人、出钱,帮助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共协助成立储蓄、渔业、畜牧等多个合作社,创新贷款发放方式,推动“公司+农户”的专业化生产发展。

正如上文所述,新余农商银行实现了金融服务资源由城市向农村的“回流”,而破解农村金融服务难题,实现城乡金融协调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转变便是在此。“我们针对农村地区的小额贷款业务到现在基本还处在略微亏损的状态,但支持农村发展的定位不会改变,一想到农户贷款难,我们做再多的牺牲也是值得的”。除直接发放贷款外,自2007年以来,新余农商银行已经免费为15万农户累计发放30多项惠农补贴资金3.4亿元,免费发放全市新农保,做到及时、足额和准确拨付。

“人是最重要的资源”

无论是风险管理还是产品研发,都离不开高素质的金融服务人才,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银行业对人才的倚重和需求更为强烈。目前,高素质的金融服务人才在我国整体仍比较缺乏,而其中的多数又集中在规模实力雄厚的大中型银行,城商行及农商行对人才吸引力普遍较弱。但在访问刘智武董事长期间,放在他办公桌厚厚文件上的一份名单引起了我们的很大兴趣,这是新余农商银行为规划设置中的“战略发展部”而预先向社会招聘的报名人员名单。在这份名单中,有来自国内大型股份制银行、其他先进城商行和高等科研院所的数百人。这些人中,有现任银行高管、中层业务骨干、一线实务人员,也有来自上海、北京等地的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素质研究人员。“按照我们的治理优化和业务研发需求,我们要成立战略发展部,招聘通知一发出,就收到了这么多应聘报名,这么多的报名多少有些超出我们的意料”,刘智武解释道。

“银行发展离不开人才”是刘智武一直坚持的观点。在人才培养和队伍素质提高方面,他也探索并形成了系统的体系和机制。“把原来的东西全部忘掉”,在每年的新员工入职培训会上,刘智武都会着重强调这一点,他相信基础能力不同的员工都能通过学习和有效的培训,掌握并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技能。新余农商银行曾有部分老员工由于接触电子化办公较少,在公司全面推行自动化办公过程中,操作吃力、效率不高,在刘智武的鼓励和行内促进措施下,通过新员工的帮助和带动,全部如期掌握了OA系统的高效使用。新余农商银行除建立起内部培训师队伍和长期邀请外部“智力”前来授课外,在员工的自我学习意识培养方面,刘智武每年都会挑选多本优秀的读物推荐给全体员工,让员工阅读和感悟,并通过召开“学习报告会”的形式,让高管与普通员工共同分享体会和收获,并对优秀的员工进行奖励。每次的“学习报告会”都会得到全行的高度重视,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都会全部出席并带动研讨。

此外,对创新奖励的“上不封顶”也是刘智武推行人才战略的重要体现。在新余农商银行规章办法中,有关创新奖励的部分占了很大比重,对员工创新在物质奖励上实行“上不封顶”,先后有上百员工因业务或操作创新而获得奖励。这种一方面依托内部和外部智力资源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另一方面对员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不吝奖励,充分激发了员工学习、思考和实践的热情,在新余农商银行内部形成了“学习——创新——发展——学习”的良性循环。通过多种形式,刘智武致力倡导的“创新是银行发展的永恒主题”已深入人心。

除了不断提高本行员工的综合素质外,刘智武认为,“银行业有责任提高实体经济的金融资源使用素质,农商银行有义务培育和提高农村地区良好的金融信用意识”。为此,新余农商银行在其特色化的支持“三农”发展金融产品——农村妇女创业贷款——中设置了一道看似多余的流程,但这道“迂回”的流程恰是刘智武致力提升农户金融信用意识的用心所在。农村妇女创业贷款是新余农商银行联合新余市妇联推出的服务“三农”创新产品,由新余农商银行向选定的妇女发放扶持贷款,由妇联替其偿还利息,相当于向选定妇女发放无息贷款。如果从操作便利性角度,农商银行在发放完贷款后,农户不用偿付利息,由妇联向银行支付利息即可。但新余农商银行却并没有如此操作,而是与妇联沟通后,要求获得贷款的农户每月按时向银行缴纳利息,再持银行开具的证明到妇联报销相关利息费用。借助这道貌似多余的流程,刘智武希望能够逐步帮助农户建立起信用意识和信用自觉。用心如斯,可谓良苦。

后记:“很多规划的推进未达预期”

第5篇:银行合规培训效果范文

论文摘要:问责是现代行政部门和经济行业的先进管理文化,营造金融高管人员问责文化,需要从确立新的问责观念、持续开展问责文化教育、严格执行问责法规等方面入手。

问责是指一级政府追究现任该级政府负责人及其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政府负责人,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工作、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并给行政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问责是一种现代行政部门和经济行业的先进管理文化,对于提高各级行政部门和各种企业单位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以及防止职务腐败都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现在我国金融业监管工作也引进了问责管理制度,各级银监部门对本级金融业高级管理人员(指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以下简称“金融高管人员”)采取问责监管制度。为了使问责制度在我国金融监管中发挥实际作用,本文就金融监管部门如何营造高管人员问责文化作些探讨。

一、确立新的问责观念

要使问责制在金融监管实践中收到实际效果,首先在金融部门确立如下新的问责观念。

1.问责不是株连。在一些高管人员观念中,部下出事,领导受追究是代人受过,是搞封建社会的株连制,这样做不合情理。然而,高管人员集金融机构党政职务于一身,拥有“用人”权,有权考核、任命、管理部下,其部下出了“事故”,理当承担行政责任。追究负责人的责任并不等于封建社会的株连制度,是加强高管人员考核、任命、管理部下责任感的措施。

2.效果重于动机。在许多金融高管人员的行政观念中,重行政管理的动机、轻行政管理的效果,把管理动机与管理效果分开,更有甚者只强调行管动机,完全忽视行管效果,强调自己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这为“良好动机产生不良后果”大开方便之门。事实上,问责制强调的是工作效果而非动机,只要结果出了问题,高管人员就应当承担责任。如果高管人员不树立“效果重于动机”、“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金融问责制度也难以发挥监管效果。

3.内控失职责同腐败。许多高管人员认为只要自己遵纪守法、慎用权力、作风正派、杜绝腐败,本单位的人出了“事故”,就与己无关。实际土二,我国一些金融机构发生的许多案件是因为银行领导的管理不善、内控管理失职造成的,其后果与腐败一样,也需要高管人员承担相应责任,也要接受相应处罚。

4.不负责就付代价。风险问责的关键,是要真正建立高管人员权责对等的机制。问责制强调的是效果,追究的是责任。一个企业搞垮了其恶果只限于企业本身,而一家银行搞垮了百身莫赎,对社会经济的连锁反应和危害难以估量。所以,对银行业的失职、读职和违法犯罪行为应该给予更严厉的追究和制裁。一家银行高管人员工作不负责,就要让他付出沉重代价,用更严厉的措施进行必要处罚。笔者认为鉴于金融风险特殊的巨大危害性,在问责时,要推行行业特别追究制度,制定《银行业风险事故责任特别追究条例》,用它追究每个重大问题、事故、恶性风险事件,使高管人员时刻保持警惕,高度负起责任。

二、持续开展问责文化教育

要使问责制在金融监管过程中发挥实效,不仅要使高管人员树立新的问责观念,还需要通过教育在金融业建立问责文化,再通过职业社会化途径内化为每个金融_r作者尤其是高管人员的职业操守。问责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下。

1.承责精神教育。对银行官员进行合理利用公共资源、正确履行公共权力、敢于承担工作责任的思想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民主监督、高效廉洁的行政意识教育。从思想上为金融高管人员树起一堵自觉履行职责、出色完成任务的承担单位责任的心理之墙。

2.道德操守教育。还要以信义、谦逊等价值观影响董事,创建“学习型”、有责任心的董事会。而金融机构必须不断地寻求在整个企业文化中灌输、交流和巩固问责制的方式,明确诚信、责任的理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公正履职,清正廉洁,勤奋敬业的高管人员道德。

3责任意识教育。银行许多案件的发生与高管人员缺乏责任意识有关,有必要对金融高管人员进行责任意识教育。其内容包括:第一,社会责任意识。银行是给社会提供金融服务的实体,要使高管人员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要有对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负责的责任意识。第二,内控责任意识。使金融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人员充分认识到自身对内部控制所承担的责任,积极作为,把履行责任和追究责任结合起来,用内控责任意识指导自己的工作。第三,法纪意识教育。使金融高管人员懂得法大于天的道理,明自违纪的严重后果。时刻用金融管理法纪提醒自己,检查自己的行为,避免越权、失职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严格执行问责法规

金融问责制旨在加强对金融高管人员的行政监督,提高金融机构内控管理能力,因此,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必须制订和执行金融问责管理规范,才能真正使问责文化在金融行业发展起来。

1.制定并执行监管法规。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特别是银监会已经提出“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思想。但需要以此为据,制订一系列可行的监管法规,出台法规文件,着力引领银行业依法合规经营,杜绝责任事故发生,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当前要严格按照《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要求,检查金融高管人员的行为表现,落实合规风险管理,防止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发生。

2.制订并执行高薪与责任挂钩制度。商业银行对高管人员实行高薪制,但有专家认为这必须与其承担的责任挂钩才合理,否则危害不浅。曹文撰文指出:“缺少问责的高薪体制既不理性,也容易包藏祸害”,主张建立高薪与责任挂钩制度。笔者认为可从如下二个方面考虑金融高管的薪酬。第一,身份。高管人员身份不同,薪酬不同。我国商业银行的高管人员身份不一样,有的是通过市场聘请的,有的是各级政府任命的。商是商薪,官是官棒,其薪酬不同。第二,业绩。高管人员薪酬奖励应与业绩挂钩,业绩越高,贡献越大,薪酬越高;反之越低。第三,负责程度。高管人员必须对道德风险、决策风险、经莆风险、经营结果负全责,不能出现一点失误,出现失误,就要减薪;出现的事故大,不仅要停薪,而且要接受相应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将高管地位、收人、责任连为一体,使高管问责在监管机制中发挥最具威慑力的作用。

3.推行法人治理制度。改善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使商业银行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是银行建立问责机制的根本途径。目前,加强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主要是加强董事会建设。防止董事会权力董事长化;使高管人员任免公开化、透明化;强化董事会的责任意识,使高级管理团队的报酬水平与业绩相应挂钩,同时加强独立董事的建设,使独立董事真正独立于管理者。在法人治理基础上,实行循道与贵德统一,推行董事道德操守法定化,为问责制变成金融高管人员的自我约束机制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行政基础。

第6篇:银行合规培训效果范文

【关键词】银行;保险业务;影响;对策

2010年11月,银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2011年3月,银监会与保监会联合《商业银行保险业务监管指引》,在不到半年时间里,监管机构相继出台两次新规,不断加强对商业银行保险业务的管理。银保新规对商业银行保险业务提出了多项规范性要求,其中,“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是新规的核心内容之一,对银保销售渠道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针对银保新规对银行保险业务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并结合全省农行实际,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新规出台背景

(一)加强风险管控,保护银行业品牌

近十年来,银行保险作为一项金融创新在全国快速发展,为银行增加了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已成为各商业银行不可或缺的战略性中间业务产品。银行渠道也成为寿险公司第一大销售渠道,是增长速度最快、成本相对较低的渠道。各大保险公司为迅速占领市场,提高份额,大量派驻银管员到银行网点,而银管员为追求业绩,主、客观的忽视如实告知和风险提示义务,甚至误导客户购买保险产品的现象时有发生,因保险产生的纠纷近年来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银行的社会形象。因此,为了保护银行业整体品牌形象,提高银行业社会信用度,银监机构新规成为一种必然。

(二)规范销售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

由于银管员在销售过程中存在避重就轻的误导行为,消费者往往是在没有充分准确的理解产品条款的情况下购买了保险产品,产品本身的功能与消费者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很多产品没有销售给适合的对象,消费者利益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出于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监管部门出台了新规。

(三)改变驻点销售模式,促进业务健康持续发展

由于保险驻点销售存在误导等问题,银行、保险公司和消费者三方长远利益受到严重危害。各保险公司之间互相诋毁、相互撤单,在很多网点形成恶性竞争,加之,客户对保险公司派驻的银管员身份认识模糊,大部分客户认为银管员是银行工作人员,一定程度上严重损害了银行的良好信誉。同时,银行柜员长期依赖银管员,自主营销的意识和技能得不到有效提升,不能满足综合化经营后银行柜员承担更多营销职能的要求,影响了银保业务健康持续发展。因此,监管机构出台新规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银保新规对银行保险业务的影响

(一)保费规模和手续费收入大幅下降

新规出台后,保险公司银管员退出银行营业网点,银行柜员则要承担全部营销职能,而柜员自主营销意识的培养和技能的提高在短期内难以达到理想效果,银行销售业绩受到较大冲击。2012年前9个月,与农行合作的国寿、太平洋、新华、泰康、人保寿、合众、平安和英大等8家公司银保业务均出现大幅下滑,平均降幅达29.2%,最大的超过70%。工、农、建、中四大行中,农行保费规模降幅为16.3%,低于平均水平近13个百分点;四大行手续费收入平均降幅为14.7%,农行是唯一保持不下降的行(同比增加20万元),工行、建行和中行降幅分别为33.3%、10.4%和21%。

(二)柜台人员营销压力增大

一笔保险业务从接触、营销、促成、出单,一般需要20―30分钟时间,银行网点业务种类繁多,柜面客户排队现象普遍,柜员专注营销难,承担全部银保业务营销任务压力较大,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保险产品设计复杂,柜员营销缺乏专业性

近年来,银保产品加速转型,从普通趸交产品到万能险、投连险到现在大力推进的期缴分红型、年金型、健康意外型等产品,产品越来越复杂,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对银行柜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银行销售的保单品质和售后服务面临挑战

由于任务指标、绩效考核和专业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存在柜员主客观的降低销售标准,推销保险产品的现象,退保现象常有发生。而保险公司银管员撤出后,客户售后服务、犹豫期退保、保单变更等工作将全部或部分落到柜员头上,由于柜台日常业务量大,柜员服务的时效性和服务质量将面临挑战。

三、农行保险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3年以来,全省农行保险业务取得长足发展,保费规模、手续费收入及对中间业务的贡献度不断提高,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今年9月末,农行寿险、财险和总量三项市场份额在四大行同业市场排名居第一。但是,随着银保新规的出台,从长远发展看,农行保险业务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一是竞争基础薄弱,自主营销能力不强。农行重点城市行竞争力弱、网点人员不足且结构不合理,对保险公司银管员的依赖度超过80%,在四大行中最高,新规出台后势必严重影响业务的有效发展。二是部分行领导观念落后,重视程度不够。综合经营和协调发展意识在部分经营行还没有形成共识,保险影响储蓄的落后观念还没有得到全面改变,不作为态度和畏难情绪在个别行领导中依然存在,导致对保险业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三是地区间业务发展不平衡,网均产能不足。全省十个二级分行中,有的占四大行市场份额超过70%,有的则不足20%,有的行网均产能还不足2万元,严重影响了全行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四是营销方式单一。目前,农行保险业务主要以大堂经理和高柜柜员营销为主,低柜和理财专区营销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新形势下有效发展保险业务的对策建议

银保新规是国家对银保业务健康持续发展的保护政策,农行要顺应政策变化,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实现新形势下保险业务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综合营销技能

基于银行良好的社会信誉,柜员自主营销更能取得客户的信任,增加认同感,较好的控制风险,真正体现“通过合适的渠道、采用合适的方式、将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合适的客户”这一营销理念。农行网点自主营销要实现“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要从产品、基础、监管政策和营销技能等方面,针对不同类型从业人员,制定合适的培训方案,通过强化培训,提高员工综合能力。

(二)创新营销模式,积极探索专业化营销

普通柜员营销能力难以在短期内大幅提升,尤其是对复杂的高端保险产品更力不从心。随着保险业务的不断发展,CFP、AFP、IFP等专业理财师将成为银行网点高端保险产品销售的主力军。农行可以通过对理财师队伍的不断充实和强化培训,在成功实现转型的每一个营业网点配备1―2名专门的理财规划师,以为客户提供方便、安全、舒适、高效的服务为前提,为所属客户提供包括保险产品在内的一揽子个人金融服务,在营销方式上实行金融产品“组合营销”策略,达到为客户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三)加强银保日常合作,共同探索新的营销方式

充分利用各家保险公司人力、技术和理念等优势,共同在贵宾室开展产说会、理财沙龙、精准营销等宣传活动,并使之常化,使客户只要来到农行即可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培植优质客户,也成功营销提供支持和保障。

(四)积极探索,开拓新的营销渠道

为有效解决物理网点和人员有限,业务繁忙等问题,可以充分利用电话销售、网银销售和团险销售等营销渠道,对老客户开展二次营销,更好地稳定客户群体,同时充分挖掘新的客户资源,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五)精选产品,开展重点营销

结合市场需求,在合作公司范围内选择重点保险公司的重点产品,在重点地区有针对性的开展特色营销,帮助城区行提高营销效率,提升市场份额,指导县域行完善营销流程,扩大业务覆盖面,使农行保险业务形成“行行有重点、县县有特色”的良好经营局面。

第7篇:银行合规培训效果范文

近几年城商行的增资扩股正吸引着包括上市公司、金融机构、外资公司在内的众多资金的关注。例如自去年以来的浙江龙胜参股锦州银行、联想控股入股汉口银行、青岛海尔增资青岛银行、中原高速入股新乡银行等。

资本金不足可以增资,但城商行的管理能力却非“一日之功”。在城市商业银行快速扩张的背景下,频频暴露出的金融案件,尤其是齐鲁银行高额骗贷一案的曝光,让原本积极扩张中的城商行遭遇到了信任危机,也更凸显了城商行在风险内控方面的“短板”。监管机构也表示出了担忧,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告诫城商行不要一味地追求资产规模扩张,“挑不起100斤的担子,不妨挑50斤的,过了会高处不胜寒。”

风险控制能力提升节奏跟不上规模扩张速度时,城商行必然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扩张病。提升风险内控水平以匹配快速扩张的规模的警钟早已为城商行敲响。

风险不在别处

银行的一次内控“失足”很可能导致万劫不复,巴林银行便是最鲜活的案例。法国兴业银行由于交易员违规操作导致银行巨亏的事件至今还没有被遗忘。大量事实表明,很多严重的风险损失往往是由于内部疏漏而造成的。华夏银行行长樊大志曾表示,在当前金融风险防范的实际工作中,大多数银行都习惯于把目光向外看,重视外部风险,而往往疏忽了内部风险的防范。

随着城商行规模的快速扩张,加上监管部门对其资本监管的加强,如今城商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资本压力,而通过增资扩股这一方式已成为城商行资本补充的主渠道。遗憾的是,城商行的内控水平提升却未能与其规模增速相匹配。骗贷、福利房贷、违规操作、金融诈骗等问题一次次敲响了银行内控的警钟。

毕博管理咨询董事总经理石明华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城商行对内控重视程度不够。他介绍,城市商业银行是从城市信用合作社改制而来,在过去几年里,城商行的发展以业务为主导。“当业务和内控在一定程度上有冲突的情况下,大多数银行会选择业务优先。这也是导致城商行内控体系较弱的最直接原因。”另外由于中国市场经济环境较好,整个信贷组合中违约相对较低,银行的收益较好,所以城商行在改革目前的风险管理,包括内控在内的具体管理方式上显得并不迫切。

石明华认为当前城商行内控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首先,内控机制尚不健全,控制不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仍以信贷规模扩张为主,受不良贷款的现实制约,内控机制建设主要围绕着信用风险而展开,相对而言,合规风险、操作风险以及信誉风险等尚未引起国内银行的足够重视,导致出现了风险控制的一些真空地带;第二,内控执行力不足,控制失效;第三是对分支、基层机构的控制不足;第四,科技对内控缺乏有力的支持;最后,内控文化尚未真正落地。

不可否认,城商行在内控方面还有很多课需要补。毕博管理咨询高级经理张挺强调,补课的内容首先是风险管理方面,包括风险管理流程、组织架构和制度建设。不过这些往往会触动银行的固有文化和组织,是银行内控建设过程中阻力最大的环节。

银监会监管二部副主任陈刚明指出,从2009年的指标看,城商行的整体风险水平有所下降,各项监管指标都有很大的改进。不过他同时强调,由于城商行基础还不牢固,在人员素质、IT系统等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还是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操作风险。

张挺对此表示赞同,“城商行信用风险更多暴露了银行在整个审批人制度建设方面的盲点。”国内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都已经建立了专职审批人制度,但国内很多城市商业银行还并没有建立这一制度。而在当前流动性缺乏的情况下,受前几年爆发式房贷的影响,这些贷款在一两年可能出现违约高峰期。此外他还强调,由于小银行议价能力较弱,随着利率自由化的逐步推行,城商行利差会变得更窄。

事实上,受规模、地域、客户群等多方面的影响,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不尽相同。盛京银行董事长张玉坤认为,银行的第一风险是流动性风险,他将其比喻为脑溢血、心脏病等当做生命性风险来防控。张玉坤介绍,控制流动性风险最基础的就是控制存贷比,盛京银行长达八年时间没有超过60%。“我们当前在防范流动性风险上,采取的是月度分析,并进一步进行评估论证,全年进行资产结构分散化、无风险化、回收化、周围化评估等。”

谈到银行风险就不得不提“巴塞尔Ⅲ”。德勤金融企业咨询服务合伙人吴松汉认为,“巴塞尔Ⅲ”产生的新变化将会对全球银行业产生重大影响,但由于国内银行更加传统的运营模式、更加简单的资本构成以及较少的衍生工具等原因,新框架对于国内银行的影响明显小于西方银行。但从长期来看,新的监管标准对中国银行业资本和流动性管理的影响不容忽视。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资产快速扩张,这大大增加了资本补充压力和流动性压力。强化后的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标准将约束稳定状态下的银行信贷供给能力和信贷成本控制。

同时吴松汉指出,银行需要在日常工作中考虑风险并相应控制风险,以达到实现企业长远利益最大化的文化。为提高流动性管理水平,各银行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1、提高资金使用率,降低存放央行款项中利率较低的超额准备金比重;2、确保在任何时点都有充足的流动性资金用于满足对外支付的需要;3、建立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保持分散而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持有一定比例的信用等级高、变现能力强的资产组合作为储备;4、集中管理、统一运用流动性资金,构建流动性风险内控指标体系,及时调整流动性管理策略;5、合理安排贷款投放节奏,适时调整内部资金价格,充分发挥同业存款、票据对流动性的调节作用;6、开发历史数据模拟模型和现金流量管理行为模式,为流动性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7、改进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方法,提升测试水平等。

宁波银行董事长陆华裕对银行存在的风险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作为一家小银行,宁波银行主要考虑三个风险:首当其冲的就是生存风险。“虽然我们不差钱,但我们得考虑什么时候可能被兼并,什么时候在这个行业里面已没有存在价值。”第二是业务结构里面有没有系统性风险。“当前银行业务中做按揭要亏损,做信用卡不赚钱,关键是我们怎么对资产布局、对业务进行结构调整。”第三是操作风险。“比如年轻人要结婚买房,如何支付几百万元的房贷,会不会铤而走险?这些都是我们特别关心的风险。”石明华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操作风险包括欺诈、违规操作、流程设计不合理、系统故障等。

穆迪分析全球董事总经理黄艳玲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很多城商行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如何控制风险,而是银行并不

清楚自身风险所在。

黄艳玲并不否认内控对风险管理的作用。以申请信用卡为例,她认为银行有很好的风险管理工具,比如给客户做一张评分卡。这个评分卡能够准确的预测未来的风险,但由于个人喜好,并没有严格按照这个条例来做。即使有很好的风险管理工具,但没有好的内控机制予以保证,也不能做到很好的管理风险。此外银行风险管理本身也要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可能也会分成设计风险计量工具和设计相应的流程规范两部分。

“内控和风险管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内控实质上是保证按照已有的法律法规来做事,更多强调的是合规;风险管理则是指风险掌控和管理的能力。”在黄艳玲看来,遵循法规并不意味着银行对风险有很高的控制能力。在很多情况下,突发风险并不能通过流程和规范就可以解决,更多的是需要银行准确的应变能力。

合规创造价值

中国银监会合规指引要求银行的经营活动与外部法律、法规、规章等保持一致。《商业银行内控指引》则明确具体地提出了商业银行在主要业务活动中,包括存款和柜面业务、授信业务、计算机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控制要求。

从监督要求看,银行的确需要一项机制将内控管理落地,内控合规应运而生。从银行内在风险管理的角度,鉴于合规风险是银行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发生的一个重要诱因,内控合规就是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环节之一。

通常情况下,“组织、控制、激励”被比喻成银行管理的“三驾马车”,这三大因素在大连银行的合规工作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大连银行副行长、首席风险官邵丁介绍,大连银行合规部门对新产品、新业务需要进行合规审核;组织实施全行的内控制度清理规范;下发业务合规性风险提示;将内控评价纳入分行年度绩效考核;积极建立内控文化等。“我们内控合规工作的管理定位在角色上与先进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整体上是趋同的。”

邵丁谈到,大连银行自2008年就开始试点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目前已纳入全行的绩效考核系统。在每年的内控评价实施过程中,大连银行会把评价结果由高到低整体排名和风险等级分类(由高到低,分为A、B、C、D四个等级)。经过三年的内控评价,各个分行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和风险暴露正在日益清晰化。

“评价不是目的,如何正确有效地运用评价结果,达到风险管理与提高管理效率的双重目的,才是我们更为关注的。”在评价结果形成后就需要总行一线业务部门、各分行在此基础上主动履职,针对各自的重点高风险领域和重点高风险支行,有效匹配合规管理资源。对评级为D级以下的支行加强监管,要求其必须达到C级以上水平,否则暂停开办新业务或新设机构。许多分支行也陆续将评价结果纳入分行内部绩效考核中,从而有利于促进分行各部门和业务线条自查自纠,主动合规。在有限的合规资源下,充分发挥分行防范风险的基础性作用。目前大连银行已将内部控制评价作为内控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有效手段。

从大连银行2010年的内控评价情况来看,整体有所提升,但个别分行有退步。“是意识层面的问题,如果一个分行能充分认识到评价工作的价值,领导层的推动力就很强,任何人对于改变都会有本能的抗拒,要克服这种心态,需要领导出来亲自组织。”邵丁认为,内部控制关键不在技术,而在于人。为此大连银行特别注重合规文化宣传。

大连银行每年都会举办行级高管带队的合规文化宣讲活动,到目前已坚持了三年。事实证明,凡是较早接触合规文化理念的支行都受益良多,并在近一年来的合规文化建设中卓有成效,无论是网点建设、人才规划及自身的监督与纠正等方面都走在了前面。

合规文化说到底是对内控制度和规范的执行力。在邵丁看来,合规文化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中产生影响。她还认为,合规意识应当常耕常新,始终保持与外部合规监管的一致性。为此大连银行今年安排了以“内控先行,主动合规”的主题宣讲活动,请先进支行做合规经验介绍,以形成经验接力。

中国银监会一直倡导“合规创造价值”。邵丁认为,管理风险本身就是对业务最好的管理,它可以变成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差异性竞争优势。邵丁坚信,未来几年内控水平是决定城商行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今年整体金融形势,包括整个的宏观经济形势整体趋紧的状态下,城商行的业务空间正在逐渐收窄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内控合规管理更显得尤为重要。

邵丁介绍,大连银行在未来时间内会引入新的管理工具、先进的管理手段、科学的检查方法等,进行基础数据平台的搭建,使之与合规风险点和控制要点融会贯通。未来的合规评价管理工作要更加细化与细分,总行在每次合规评价前要结合对分支机构的了解,进行前期的合规问卷调查,掌握之前检查所暴露的问题,了解其近一年的合规管理情况变化、查看分行法律合规线条的履职情况、着重对分支行各种报表的分析,结合实际业务对分支行进行点对点的分析,责任到人,并将信息与其他评价人员共享。目前大连银行正在试图通过建立风险矩阵图的方式进行风险管理,以便进一步勾勒出全行所辖各个分支机构、各个业务条线的各类业务风险及其分布情况。

监管趋紧

中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除了会由货币汇率等宏观因素或突发事件引发,再就是金融机构经营不佳与监管缺失。

国务院副总理曾明确指出,城商行发展的“三不”倾向,即不平衡、不持久、不匹配。而在今年年初,山东齐鲁银行的票据诈骗案以及此前不断暴露出来的城商行内控问题让监管层开始认真审慎城商行的高速扩张。

阎庆民在今年4月召开的城商行发展论坛上明确要求城商行“严守风险底线”,即确保单家城商行不发生重大风险;确保城商行群体不发生重大风险;如果银行业发生系统性或区域性风险,确保风险因子不是来自于城商行。

另外,阎庆民还表示,今后将审慎推进城商行跨区域经营,把城商行内控机制作为重点检查项目,对于内控不健全的城商行的新设网点申请,将暂停审批。郭田勇认为,部分城商行内控制度不健全,无力对跨区域的分支机构进行有效的管理是监管层此举的主要原因。

在今年跨区域经营的审批将更为严格的背景下,开设村镇银行和拓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业务成为很多城商行考虑的“曲线战略”。

20lO年,银监会颁布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成为城商行内控和风险管理的最新依据。

在城商行之间、城商行与大中型银行间还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青岛银监局局长陈育林谈到,新规在监管上的“齐步走”给城商行带来机遇。吉林银监局局长高飞则认为,新规出台一是对加强流动性贷款风险管理提供一个很好的机遇;二是对于城商行改变原有的贷

款管理模式、重新再造流程管理、树立新的信贷文化,转变发展的方式进行特色式经营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三是贷款新规指导城商行不单对借款人员的风险要有足够的评估和认识,对于其交易对象或者是整个交易链条也要高度重视,使银行从源头上开始控制信贷风险,实行实贷实付制。

对城商行而言,新规出台对其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宁夏银行董事长李建华表示,银行未来会在风险管控和流程方面要进行一些大的变革和改进,以规避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上海银行行长瞿秋平认为,新规带来的不单单是贷款流程的变化,还包括对项目融资和流动资金管理,以及对个人贷款实施跟踪考核管理的问题,实际上需要对整个贷款系统进行调整。

此外,有中国版“巴赛尔Ⅲ”之称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今年5月3日正式,确立了我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政策框架,明确了对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等监管标准。这将使城商行内控和风险管理监管更加严格。

引资更要“引智”

普华永道在2010年5月的报告中称,超过3/4的外资银行三年内有并购打算,而目标就是剩余的城商行、农商行以及金融混业经营公司。近两年,城商行增资扩股的需求毫无疑问为外资银行在华新一轮资本扩张提供了机遇。目前中国市场并不乏外资入股的城商行,如汇丰入股上海银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入股齐鲁银行、马来西亚丰隆银行入股成都银行、德资机构入股南充市商业银行等。这些城商行在“引资”的同时也都不约而同的选择“引智”。

齐鲁银行董事长邱云章认为先进的理念、技能和制度对银行内控和风险管理非常重要。南充市商业银行董事长黄光伟对此表示赞同,他还补充到,防范风险一定要为持续发展服务,此外还要将资产质量视为银行的生命线。

南京银行的案例也许更为突出,国际金融公司(IFC)在南京银行的上市征程中功不可没。IFC的加盟给南京银行建立了与国际金融机构交流、合作的平台,并在完善公司治理,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提供了大量支持。如2002年IFC安排南京银行信贷人员分批参加了花旗银行主办的中国银行业信贷业务培训班,吸收了解了国际银行较为成熟的信贷业务模式;2003年在IFC的协调下,从意大利政府获得了35万美元的专项资金,由意大利联合商业银行专家无偿向南京银行分别就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以及审计等方面的内容提供历时一年多的技术培训;2005年聘请麦肯锡咨询公司开发了一个针对银行董事与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项目,提升董事会的决策水平等。

黄艳玲介绍,外资银行,尤其注意合规风险的控制。一方面是外资银行高管层非常重视合规风险,在渣打银行和花旗银行,一旦出现合规风险,由董事会和高管承担首要责任;另一方面,不断调整和完善合规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保证了合规部门的相对独立,荷兰银行和德意志银行都采取独立的合规部门,渣打银行则是将合规和法律职能合并;此外外资银行一般都十分明确合规部门的职责,能处理好合规与内审的关系,尽管都以防范风险为目标,但合规部门更关注“事前”和“事中”的风险控制,内审部门则关注“事后”的稽核审计。据此外资银行形成了第一道防线是业务部门,第二道防线是合规部门,第三个防线是内审部门的三层合规风险体系。在有效的组织结构基础中建立合规风险管理框架,与其他部门合作,不断发现风险、控制风险和优化流程,将合规风险管理与业务流程优化相结合,减少风险发生。以东亚银行为例,针对在中国区的业务范围和产品种类,中国区总部统一制定业务操作手册,渗透法律法规的各项要求,详尽描述各业务的操作流程;最后,培育良好的合规文化和全体员工的合规意识也非常重要。

第8篇:银行合规培训效果范文

关键词:中央银行;人力资源;培训

一、法国、德国、西班牙中央银行人力资源培训的基本情况

法兰西银行是法国的中央银行,于1800年由拿破仑创建,系私人股份公司。初创的法兰西银行主要任务是负责发行银行票据。1946年1月1日法兰西银行完成国有化。1993年法国通过立法强化了法兰西银行的独立性,保证法兰西银行在发行货币、维持货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方面不受国家政治变化的影响,避免货币政策目标短期化。法兰西银行共有员工1.3万人,其中总部和分行人数各占一半,管理人员占员工总数的1/4,全行平均年龄45岁。①

德意志联邦银行是德国的中央银行,共有员工1.2万人。德意志联邦银行设有“教育、培训与央行合作中心”,专门从事员工教育、培训工作。该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培训战略、决策,负责培训课程的招标采购和培训工作的日常管理。2007年德意志联邦银行共组织培训1.5万人次,培训经费支出200万欧元。②

西班牙银行是西班牙的中央银行,现有员工2 700人,其中总行2 000人,分行700人。总行设有五个司,分别是法规司、监管司、经济统计司、总务司和支付司。人力资源部归总务司管理,下设人力资源发展处专门负责员工培训工作。③

二、法国、德国、西班牙中央银行人力资源的培训

(一)法兰西银行

1.通过立法保障员工的培训权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将职业教育培训作为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并通过立法规定企业在职业培训方面的各种义务。1919年通过的《阿斯蒂埃法案》成为法国历史上职业培训的,构建起法国职业教育培训的基本框架。法兰西银行每年都要与员工签订《个人培训权协议》,以保障员工合法的教育培训权利。该协议规定员工每年可以享受20小时的培训时间,并可主动使用个人培训权利。

2.通过加强就业和资质的预测分析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法兰西银行制定了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但随着新的经济形势的发展,法兰西银行也适时做出了调整,开始加强就业和资质的预测分析,并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一是在招聘和晋升中更加强调员工的业务能力,以满足法兰西银行工作日益专业化的人才需要;二是制定与职业发展相关的培训计划,使员工更好地融入法兰西银行的文化氛围,并不断提高各项业务技能;三是建立公平、公正和浮动的薪酬制度,形成正向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四是主动对基层员工的职业发展进行管理,其手段主要是年度评审、工作调动和晋升制度。

3.人力资源培训的参与者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共同制定和实施培训战略

法兰西银行的人力资源培训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框架体系,在培训中坚持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培训是法兰西银行对员工的投资,必须服从于法兰西银行的中心工作,要有助于履行好各项法定职责;第二,培训要有实效,要切实提高员工个人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让员工有很好的职业发展生涯。

4.培训内容广泛,方式灵活法兰西银行的培训内容广泛,培训内容分为两类,一是优先培训的内容,如英语、业务技能培训,这类培

训一般在工作时间内进行,且培训时间已由20小时增加到35小时,其目的是让员工尽快提高业务能力;二是非优先培训的内容,如企业文化、交际能力、管理能力等,一般在非工作时间内进行,其目的是让员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二)德意志联邦银行

1.初始培训。 德意志联邦银行将员工分为两类:公务员和合同制人员,公务员主要从事管理工作,合同制人员主要从事事务性工作。毕业生进入德意志联邦银行时可以自由选择员工类别,联邦银行针对不同工作种类和不同学校毕业的学生分别开展不同类型的培训,初始培训时间一般为三个月。

2.深度培训。德意志联邦银行为提高在职员工的就职能力开展以实际业务为重点的、短期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分为七个方面:欧洲央行体系培训、国际培训、IT培训、语言培训、管理培训、资格证书培训和专家培训。具体培训内容根据培训需求确定。培训主要采取研讨会、演讲、远程培训、混合培训、会议等形式。

3.按标准流程确定培训需求并按需求组织培训。首先,员工的培训需求由员工或其上级主管主动提出后,由员工与主管协商一致。之后,由主管与培训经理协商具体培训内容、时间、地点、形式等,由培训经理具体组织、实施培训。培训结束后,由上级主管进行培训效果评估,检查培训是否对工作起到积极作用,检查培训前后员工工作有无变化。

(三)西班牙银行

1.技能培训

技能培训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管理技能,主要是针对负责团队管理的员工;二是其他技能,比如沟通能力、演讲能力等;三是与欧洲央行合作的技能。

2.技术培训

培训内容和形式主要有:语言培训、电脑培训、银行监督司员工持续培训、经济研究研讨会、针对具体领域的培训、外部专题讲座和研讨会等。

3.横向知识培训

西班牙银行每月举行一次内部运营研讨会,每次一至两个晚上。研讨会分两种,一种是各处室向员工介绍本处室的主要职责和工作的研讨会,一种是其他一般事务研讨会。

4.职业发展

西班牙银行非常注重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为他们提供各种培训机会,初级高管人员的培训和内部晋升培训是其中最重要的两种。初级高管人员的培训的目的是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员工,为他们提供专门培训计划;内部晋升培训又分为管理人员组培训和新晋升管理人员组培训。管理人员组,是针对已经是管理人员向高一级晋升的培训。

5.外部工作经历。是西班牙西央行特别重视的培训之一。西班牙银行在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中注重增加员工的海外工作经验,让员工熟悉不同组织架构、工作方法和工作文化,同时提高技能和语言能力。

三、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人力资源培训应有章可循,应重视培训法律法规建设,切实保障员工培训权利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职业教育培训历史的国家,法国政府高度重视对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宏观管理,并通过立法、增加投入等多种途径进行干预。在法国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每个重要阶段,我们都能看到法国政府的强力作为和所起到的主导作用。我国职业教育培训历史不长,职业教育培训法律体系尚不健全,要借鉴法国的经验,加强职业培训法律法规建设,保障员工充分享有必要的职业培训教育。④

(二)夯实人力资源培训基础工作,创新培训机制

首先,要建立培训需求分析机制,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法国、德国等国家非常重视培训需求确认、分析和调研工作,培训需求的认定、调研、分析已经形成标准化的工作流程,我国中央银行也应借鉴该种做法,每年由员工及其上级领导确定该员工下一年度所需进行的培训内容,逐级汇总,形成全行年度培训需求,根据需求制订年度培训计划和培训预算,由各培训承办部门组织实施。⑤二是要全面促进培训教学和课程改革。职业培训课程和教学,直接决定着能否实现预期培养目标,培养出的人才能否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三是加快远程培训建设,提供标准化、普及型的培训。

(三)探索激励约束机制,努力实现培训效果

第一,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落实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机制。一是要营造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用人机制,突出“唯才是用”的基本选人用人理念;二是在干部任用考察时,应将干部接受教育培训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第二,建立培训绩效评估机制。培训绩效评估,就是依据培训的目的和要求,运用一定的方法,检查和评定培训效果的过程,包括对培训项目和受训人员的评估。⑥培训管理部门应当充分运用评估结果,对培训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

注释:

①②③中国人民银行“培训者培训”考察团.关于考察法国、德国、西班牙中央银行人力资源培训有关情况的报告[J].中国人民银行培训信息交流,2008,(1)15-17.

④员工普通培训制度探析[J].中国培训,2005,(9)20-21.

第9篇:银行合规培训效果范文

今年来丰泽农行在发展业务的同时,全力推进以员工为主体和核心、面向业务、面向管理、面向操作的"合规文化"建设,通过强化教育培训、组织风险点的成因分析,搭建防控体系、优化流程、规范管理,保证业务发展质量等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合规人人有责、合规创造价值"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依法决策、合规经营与管理,按章办事、合规操作"在全行上下蔚然成风;有章不循、违规操作、屡查屡犯的顽症得到整治;基础管理工作存在的隐患得到及时消除;防范风险的能力得到增强,为业务持续健康地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从约束为本到以人为本

员工需要制度的约束固然重要,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再好的制度最终要靠全体员工去执行。只有真正以广大员工为本,坚持不懈地构筑合规文化,制度才能合规彻底地执行。基于这种理念,丰泽农行召开了各种形式的员工座谈会、广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树立员工身边看得见的模范,并出台了"合规培训计划",分别对信贷、会计、国际业务、电子银行等几大系列出台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并注重领导干部和一般员工两个层面,实行全员培训。目前已举办了三期培训,分别为:信贷规范化管理知识培训、会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外汇业务合规和营销知识讲座,培训范围广,参加人数达300多人次。为了能使培训达到最佳效果,该行业务部门一改以往你说我听,照本宣科,课后考试的传统模式,通过案例分析、现场指导、角色扮演、互动交流等"多元化"培训方式,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整合在一起,激发了员工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思考、讨论和反馈加深理解,使培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了巩固基础管理月活动中开展的各项合规培训效果,该行还将在5月中旬举办一场知识竞赛,各部门根据支行业务存在的薄弱环节精心设计了考试题库,内容涉及到信贷、会计、中间业务、国际业务等全面性的知识,并已在支行网站上发给员工学习。

从被动防堵到建立防控机制

今年以来,该行通过对内外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合规管理入手,继续推进制度建设,重点在营业网点、前台部门、后台监督等三个环节强化内部控制力度。归纳出了会计、信贷、电子银行、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等5个专业近百个风险点,这些风险点主要集中在会计业务重点环节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限制性条款落实、账务核对,开户资料不全、政策执行上存在一定出入等方面。针对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支行制定了培训方案,通过合规培训,为员工分析基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明确整改措施,切实做到了"提示在前,预警在先",使每一位员工对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形成风险点的原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执行制度的观念有了明显增强,使之明白了自己在工作中"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对违反制度的事"不敢为、不能为、不想为"。该行还把这些风险点作为各个岗位后续跟踪检查、培训考试的重点,制定了各部门的检查实施方案、考评方案、学习方案。在20__年度县级支行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后续跟踪检查中,丰泽支行是受罚款金额最少的单位。

从规范行为到自觉行为

可以引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诗句来形容丰泽农行夯实基础管理,构筑安全防线,推行合规文化的决心和信心再恰当不够了。过去,基层网点对制度要么被动执行,要么打折扣,有的还"遇到红灯绕着走"。开展基础管理活动以来,这种沉闷、散漫的状况已经成为了历史。随着市场、效益观念的强化,合规经营意识的提高,使员工从过去的被动执行转向主动学习和自觉执行制度,并根据市场竞争需要和产品创新需要,该行及时制定更为行之有效的考评制度。从开展基础管理工作前后的两种结果来看,带来的不仅仅是业务操作的规范化和资产质量的提高,它已经从深层次上改变了员工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

从回避检查到欢迎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