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元曲是一种源自民间的曲艺表演艺术,是一种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元代的戏曲演出活动相当发达,其演出方式主要有城市勾栏演出、城乡庙台演出和流浪艺人随处做场等形式[2]105。人们想到勾栏听曲,需要交付一定数量的门票钱;流浪艺人为谋生计,他们经常到人们聚居的地方表演。也就是说元曲是元代文化产业的一种,而且受众十分广泛,有一定规模效应。戏曲是在农业文明中成长繁荣的,随着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我们不得不承认戏曲不再是当今时代人们主要的娱乐消遣方式,但戏曲是个活的东西,它还在生长呼吸,我们不能够因此磨灭它存在的价值,要充分利用戏曲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特点力求变革,将这个“活的东西”注入新的元素让戏曲焕发新的生在元曲的传承过程中,现代昆曲、京剧、豫剧、越剧、粤剧、沪剧等戏曲派别或多或少都汲取了元曲创作体制或舞台表演艺术等方面的精华,使中国戏曲呈现出既一脉相承又发展创新的特点。王立在其编著的《戏曲影视》中就说:“中国的戏曲艺术有800年以上历史,在世界戏剧中自成体系。”[3]5我们虽然不能把元曲原封不动地加以利用形成一门文化产业,但我们可以在新兴的相关文化产业中注入元曲艺术中的元素。被誉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昆曲是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多种表演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至今在中国曲坛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受广大民众尤其是江南民众广泛喜爱[4]。正是这样一门卓著的曲艺艺术,在曲文上秉承了元曲方方面面的艺术传统,许多昆曲剧本如《长生殿》、《牡丹亭》、《桃花扇》等都是元曲名篇;在音乐表现形式上,南曲的深切细腻和北曲的慷慨高昂,都或多或少借鉴了元曲的艺术表现方式。而同样作为国粹的京剧在许多戏曲表演程式上也都参考了元杂剧的艺术表现形式。例如,在服装道具上,京剧继承了元杂剧中“以貌取人”的特点;在化妆方面,京剧也是遵循黑脸表示忠诚、白脸表示奸邪的规律;从角色设置角度分析,京剧中旦角分为老旦、正旦、小旦、贴旦,且都为女性表演者,这与元杂剧如出一辙[5]。因此,元曲虽然是古代的一种艺术,但是今天我们仍可以在继承过程中利用其自身特点并加以创新,在现代戏曲中注重元曲的传承,让人们在领悟当代戏曲文化魅力的同时,真真切切感受到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精髓,加深对戏曲文化的理解。
二、文化休闲旅游价值
人们对旅游休闲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关历史悠久、有民族特色、有异域风情等丰富多样的特色旅游也就一一呈现在世人面前,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加以选择。前文已经提到,元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元曲艺术在传承中还有很多其他可以利用的方面。按照其他艺术形式与文化产业结合的现实情况,我们可以把元曲艺术传承过程中的实物或者内在的某些东西挖掘出来,结合文化休闲旅游产业考虑并加以运用,一定会收到相应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元曲艺术表演舞台仍然有很多留存
元曲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戏台是元曲艺术的重要构建部分。在元曲兴盛时,各地的戏台如春笋般涌现。元时元曲舞台表演之初并不称作戏台,而是“勾栏”,而“勾栏”通常位于“瓦舍”之中,“瓦舍”则是当时典型的一种集商业与服务于一体的游乐场所[6]32。在文献记载中,戏台还有“舞亭”、“乐亭”、“乐楼”、“舞楼”等不同的称谓。有“元曲之乡”之称的山西平阳(今临汾)是我国元代戏台保存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地区,被考古学家称为研究戏曲的“历史的活化石”。根据考古专家的鉴定,目前山西共存元代戏台十一座,保存完好的共有临汾市魏村牛王庙至元二十年戏台、翼城县武池村乔泽庙泰定元年戏台等八座[7]。另外山西还有洪洞县景村至正二年戏台和沁水县龙王寺至正四年戏台等戏台遗址。这里只是以山西进行例举,在北京、河北正定、江西等许多地方也都有元代戏台留存。从文化旅游的角度来看,所有的戏台可作为一种载体,可以以戏台为中心,辐射发展相关文化旅游产业,其中元曲表演的戏台也就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十分重要的因素。以河北正定为例,正定在元代称作“真定”,是元曲创作的摇篮和中心之一,根据钟嗣成《录鬼簿》所记载的“前辈名公才人”56人中,正定占有白朴、侯克中、李文蔚、史樟、尚仲贤、戴善夫、汪泽民7人[8],他们创作的散曲和杂剧数量十分丰富,其中《梧桐雨》、《墙头马上》、《洞庭湖柳毅传书》等作品至今广泛流传。从现代地域角度分析,以正定为中心的作家群体还包括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保定、沧州附近其他河北地区的元曲作家。《河朔访古记》卷上记载:“真定路之南门曰阳和,其门颇顽固……左右携二瓦市,优肆门,酒炉茶社,豪商大贾,并集于此。”[6]34阳和楼的存在奠定了正定元曲艺术的历史地位。我们可以根据元曲艺术的舞台表演遗迹,综合历史考证资料,复原阳和楼内部和外部景象,然后通过“历史文化名城”这一招牌进行营销宣传,打造以元曲文化为内容的文化旅游景点,形成正定旅游的一环,与正定荣国府、大佛寺、园博园等一系列旅游景点形成点线面的旅游消费模式,吸引更多的文化旅游消费。
(二)与元曲创作有关的庙宇大量存在
祭祀是元曲十分重要的一项社会功能,人们把实现安宁生活的愿望寄托在这一项活动中。在流传下来的元杂剧种类中,把寺庙作为场景描绘的一共有几十种,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神殿与戏台结合而构成神庙,是北宋以后中国本土宗教场所的显著特征……宋元杂剧之形成及流播天下,则是二者结合的契机。”[9]前文已经对元曲表演戏台现存考古留存做了列举,绝大多数戏台都与寺庙有关,魏村牛王庙、武池村乔泽庙、王曲村东岳庙、董村二郎庙、三路里村三官庙等,都可以表明元曲艺术与寺庙有着难以分割的关系。
(三)现代元曲主题公园等形式开始勃兴
主题公园就是围绕特定主题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供当地居民使用的目的地形态,或供现代旅游者使用的目的地形态,“它能向游客提供与平时生活反差较大的、富有吸引力的娱乐项目。”[10]33目前地域文化主题公园似乎更多地受到人们的青睐,不仅是这种以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公园彰显了地域文化特色,还具有现代主题公园的各种属性,能够在感悟古典文化精神魅力的同时,享受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愉悦。近年来,在许多地区,元曲主题公园、元曲名人纪念馆、元曲博物馆等包含元曲文化元素的处所兴起,各级部门加大投资力度,这也是元曲继承弘扬过程中萌生的新形式,比如河北东光元曲公园、河北保定关汉卿纪念馆、山西沂州白朴公园等,并利用这些形式展出相关文物、历史资料和国内外研究作品等,这些多种多样的形式为休闲旅游注入了新的特色,成为元曲继承发展道路上的新举措、新亮点。元曲名家马致远的家乡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最近将元曲作为一个品牌,先后建成马致远纪念馆、元曲公园,把元曲文化精华部分注入到城市建设与居民生活中。正定投入专项资金将以阳和楼为代表的古代元曲表演舞台进行修复,并组织人员恢复排演元杂剧《墙头马上》等,模拟演出情景,加大宣传力度,并努力让其成为正定文化旅游的一个品牌。1.元曲艺术传承中的自然因素“自然”是审美文化的重要范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王国维说:“元曲之佳处,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11]元代文人的创作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平淡浅近的风格,崇尚自然是元曲中十分明显的审美特征。元散曲作品中无论是歌咏自然还是借景抒情,都流露着对自然的热恋,“青烟”、“老树”、“寒鸦”、“青山绿水”、“红叶”、“黄菊”等一系列映像为我们兴建主题公园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主题公园或其他形式中,融入元散曲和元杂剧中描绘的自然景观特点,例如东光元曲主题公园就很好地呈现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引起相应受众的强烈反响。2.元曲中的人文因素元曲本身是一种文学艺术创作,是人文精神的表达,其中借助于舞台进行表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表演舞台就是人文特点最明显的实物体现。舞台位置、构造、形制、结构特征等多方面因素都可以反映当时的人文气息。同时元代戏台建筑掺杂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使得建筑本身布局自然合理、纹样张弛有度。从人文景观角度,我们可以还原元代戏台真实面貌,重现元曲作品中描绘的一些别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如长亭、勾栏等。除建筑之外,元曲许多作品反映了许多祭祀、语言、饮食等方面的民俗文化特征。在主题公园内部可以考虑把这些民俗的东西利用展览或者借鉴其它主题公园民俗街的形式展现出来,与戏台建筑等融为一体,构成紧密相关的人文景观体系。
(四)多种形式的会展产业发展兴盛
如今,会展产业发展十分兴盛,在元曲艺术传承中,我们可以依托旅游开发,举办相关主题的会展、交流会等,扩大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保证受众范围,吸引更多的消费。在考古学家的努力下,出土了许多元曲方面的演出用具、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及具有某种纪念价值的实物资料,可以作为元曲展览会的重要展览物件。同时,我们可以在展览会上配以相关具有纪念价值的实物资料以及其它与元曲有关的知识载体、研究成果,加上经过改造的元曲艺术表演,足够成就一些价值比较高的元曲主题会展。
三、影视产业价值
一、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指数的理念与借鉴
创意指数是对一国或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定量描述和分析比较工具。此前,联合国和各国政府已纷纷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各种指标模型也应运而生,其中值得关注的研究有: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和教科文组织的《针对文化和发展的全球性报告:建立文化数据和指数》(1997年);贝克(Baeker)的《地区文化发展的衡量和指数》(2002年);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的先驱性著作《创意阶层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及他后来与艾琳,泰内格莉(IreneTinagli)合著的《创意时代的欧洲》(Europein the Creative Age)等等。这些研究运用了众多的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建立其文化指数系统,多样性、创造力、社区、全球化、参与度都是这些指数系统的重要指向。其中,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和泰内格莉(Irene Tinagli)构建的“欧洲创意指数”(ECI)被国际尤其是亚洲国家普遍接受。我国香港和上海也先后推出了各自的创意指数,开创了亚洲和国内的创意指数先河,
(一)“欧洲创意指数”及其借鉴
2002年,理查德・佛罗里达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用以评价人才(Talent)以及包容(Toler-ance)的思想。创意群体偏爱具有“多样性、包容性和对新兴概念具开放性”的地区,在这样的创意中心“必将有较高的创新、高科技产业阵容、就业机会以及经济增长”。理查德,佛罗里达和泰内格莉将“3Ts”架构应用于欧洲地区,并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分析架构的基础上对中欧、北欧的14个国家与美国进行了比较,提出了“欧洲创意指数”。
作为一项开创性的工程,欧洲创意指数无疑对研究创意生产力、经济增长和国家竞争力之间的动态关系贡献巨大,对全球创意比较研究也有着指导作用和深远意义。但不容置疑的是“欧洲创意指数”的指标体系在中国的运用存在适用性的问题。一方面,因为“欧洲创意指数”是建立在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之下,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依托其高度发达的版权产业,这与我国规定以及各地正在实践的文化创意产业内涵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有些二级指标等细化指标明显不适合我国的国情,如衡量“包容性(Tolerance)”的“综合多样性指数”,就选择了同性恋指数,这在目前的中国是无法被接受的。
(二)香港创意指数的特点及贡献
由于现有的用于评价香港乃至世界经济地位的大都还是传统方法,所采用的指标有GDP、年度经济增长、公共事业的开支、外汇储备、生活开支、失业率,而仅有这些,已远不能显现香港经济日益依赖于“知识”、“信息”和“创意”的变化特征。为适应香港经济日趋复杂的发展,需要设计一个能够抓住基本经济发展特征的概念性工具,即为香港创意指数,其最大亮点是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5C”模型。即创意的成果、结构及制度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
香港创意指数为研究城市尤其是亚洲城市的创意发展提供了一个统计性框架。在这套香港创意指数体系中,大部分指数是完全可以量化的,而有些指数看上去难以量化,如果应用的话,或许也可以量化,不过其结果可能要么是“勉为其难”,要么是“差强人意”。可操作性值得商榷。因此在处理这种指数时,是否应该考虑到创意业或者创意产品的非量化特征,进行适当的定性分析,或可在一项指标里划分等级、强弱进行衡量。
(三)上海创意指数功能与架构
上海充分借鉴美国、欧洲及香港创意指数的成功经验,从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特点,根据《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确定的创意产业内涵与分类,利用《上海统计年鉴》中的统计资料在中国内地首次建立了城市创意指数,其特点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在指数框架结构上,借鉴香港创意指数的框架结构的核心理念,采用了类似香港5C创意指数模型的结构,使上海创意指数更具有国际化的价值;二是在统计指标上,选取了影响上海创意产业发展因素作为评价指标;三是数据来源上。各项数据取自政府统计部门,确保了数据的正确性,从而保证了上海创意指数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上海创意指数不仅可以准确地动态反映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进程和不足,也能较好地实现上海创意指数与香港创意指数的比较。
二、浙江义乌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
义乌文化产业的发展轨迹呈现鲜明特色:一是主体产业突出。文教体育用品、框画工艺品、年画挂历、印刷包装业、制笔业五大类的文化产业优势明显。占据主导地位。二是产品销售种类繁多。目前。在市场上经营的文化产品主要有:礼卡、书刊、音像、字画、年画挂历、印刷制品、印刷器材以及各类文教体育用品、新兴现代办公用品等,产品品种达10万多种。三是出口增势强劲。四是义乌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文化产业与专业市场互动的新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贴有明显的“义乌”标记,无疑在全国有很强的示范效应。义乌的成功经验启示了我们,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没有一种统一现成的道路可以照搬照抄,中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内涵是绚丽的、模式是丰富的、路径是多样的。义乌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营造环境、创造条件、鼎力培育,积极探索符合义乌本地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形成了文化产业特色产业群,义乌的文化产业夯实了义乌文化小商品专业市场培育、发展的产业基础。义乌的文化小商品专业市场的超常规发展,也为文化产品制造业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为编制“义乌,文化小商品指数”奠定了基础。
三、“义乌,文化小商品指数”的框架
“义乌,文化小商品指数”编制的总体理念是,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商品指数和创意指数的经验,利用现有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平台,突出义乌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紧紧依托义乌文化小商品大生产、大流通格局,编制出具有义乌特色的文化产业指数。义乌,文化小商品指数体系设计成以下几大部分:一是义乌・文
化小商品价格指数:二是义乌・文化小商品专业市场竞争力指数:三是义乌・文化小商品创意指数。
(一)“义乌,文化小商品价格指数”体系
义乌,文化小商品价格指数分为五级指数:总指数为“义乌,文化小商品价格指数”。一级价格指数,即大类商品价格指数共有6个,有工艺品类价格指数、玩具类价格指数、文化设备类价格指数、文化办公用品类价格指数、文化体育娱乐用品与体育服装类价格指数及出版物类价格指数。二级价格指数即中类商品价格指数,由美术工艺品类价格指数、专用工艺品类价格指数、图书价格指数、年画价格指数等33个指数构成。三级价格指数即小类商品价格指数。由141个指数组成,具体包括雕塑类美术工艺品类指数、日用器皿工艺品类指数等。四级价格指数即品类商品价格指数。由雕刻工艺品类指数、仿真动物类工艺品指数等457个指数组成。
(二)“义乌・文化小商品专业市场竞争力指数”体系
一个专业市场只有拥有较强的基础软硬件实力、较大的市场规模、优秀的管理能力以及可以预见的良好发展潜力,才能具备基本的竞争力。对义乌文化小商品专业市场竞争力进行科学系统的测定、评价和分析,将使义乌文化小商品专业市场的管理水平、影响力、国际化程度处于实时监控中。根据专业市场竞争力构成的要素,义乌・文化小商品专业市场竞争力指数体系组成如下。
(三)“义乌・文化小商品创意指数”(义乌创意指数)体系
从现状看,还有一批义乌文化小商品停留在较为初级的产品阶段,虽然成交量和成交额仍然值得骄傲,产品结构简易、功能单一、附加值较低等问题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文化内涵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不多等硬伤时时困扰着义乌。那些能够脱颖而出的经营者,就是那些创造性地赋予普通文化小商品更多文化品质和内涵、极富创意头脑的商家。在经济危机到来时,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决不会是靠模仿和抄袭他人的经营者,能够将创意变为生意、智慧变为实惠的才是真正的市场高手和赢家。义乌・文化小商品创意指数(义乌创意指数)实质是通过测定创意对义乌文化小商品的影响,来反映义乌创意经济和创意城市的发展状况,因此该指数体现义乌作为文化小商品生产流通高地的特色,着重通过文化小商品这一载体来反映义乌创意产业的发展进程以及创意对文化小商品升级换代的巨大推动作用。
产业规模、科技研发、文化环境、人力资源和社会环境等各项因素的权重参考香港创意指数编制方法,采取平均赋值的方法,各项因素的权重相等,均为20%,每项因素中所包括的多个具体指标,参考上海创意指数的方法,按照具体指标的个数平均分配权重。
关键词 蔚县剪纸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策略
一、蔚县剪纸的历史发展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早在纸产生之前,雕镂工艺就已得到很好的发展,已出土的战国至晋代的金银饰片已非常接近剪纸了。在南宋时期,已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艺人,新疆高昌故城出土的两张团花剪纸,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中国剪纸作品,就其艺术表现已相当成熟。
2003年8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蔚县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剪纸专项工作会议。会上正式授予蔚县“中国剪纸艺术之乡”称号,挂牌“中国剪纸艺术研究基地”。 2010年8月,蔚县剪纸与陕西等地剪纸一起作为中国剪纸联合申请项目,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蔚县剪纸正式成为一项世界遗产。
二、蔚县剪纸的特点
(一)阳刻剪纸,通常是采用有颜色的材料剪刻出来的单色剪纸作品。阳刻剪纸的特征是保留原稿的线条,剪去线条以外的空白部分。它的每一条线都是互相连接浑然一体的。
(二)阴刻剪纸,与阳刻剪纸恰恰相反,在制作过程中就是刻去原稿的线条,保留线条以外的部分。因此,阴刻剪纸的线条不一定是互连的,而作品的整体是块状结构的。
蔚县剪纸用薄细白纸,雕刀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阴阳结合,以复用多色点染彩绘而成。它颜色冶艳,反差强烈,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蔚县剪纸内容多为百姓生活的写照,题材广泛,式子繁多。有戏曲人物、戏曲脸谱、花鸟鱼虫、吉禽瑞兽等形式。但可贵的是,蔚县剪纸没有受自然物象固有形的束缚,不以外表的肖似为追求,把所有的物象平面化的展开。同时,为追求剪纸造型的完整性、全面性,又能将不同空间、时间中的不同景物进行平面刻画,充分体现了创造者的绝妙匠心以及工致传神的审美情趣。
三、传统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对策
在这里我们拿出了传统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具体策略:
(一)首先要加大蔚县剪纸的扶持力度,推进蔚县剪纸精品的挖掘与创造。集中力量建设蔚县剪纸的文化基础设施,让蔚县剪纸有自己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及蔚县剪纸研究院。另外,过去由于蔚县剪纸加工经营规模过小,我们存在宣传效果不佳的问题。现在就应通过各种媒体及网络宣传推动,进一步提高蔚县剪纸的知名度。
(二)努力把蔚县剪纸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结合起来,走市场化运作的道路。从历史及现在来看,蔚县剪纸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艺术价值是需要商业价值来体现的,没有了商业价值,蔚县剪纸艺术的保护、发掘就缺少了基本的物质保障。因此,必须要把进一步提高蔚县剪纸的艺术价值与重视发挥它的商业价值结合起来。
(三)通过保护、挖掘蔚县剪纸,增强其招商引资的吸引力,特别是吸引国外投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蔚县剪纸就是蔚县的一张金名片。要让大家从对蔚县剪纸的认识,逐步深化到对整个蔚县的认识,对蔚县深厚传统文化的认识,把弘扬传统文化与促进蔚县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四)要坚决控制分散的家庭制作模式,大力发展基地式生产经营方式。将基地的建设作为蔚县剪纸的一个龙头和窗口,在这个基地有专门搞挖掘与创作的、也有专门搞加工制作的、还有专门搞经营的,只有这样,才能以基地为中心来带动蔚县剪纸的创新与提高,带动蔚县剪纸的长久发展。
(五)加强蔚县剪纸民间艺人的培养,鼓励优秀艺人多带徒弟,使这支队伍后继有人且水平不断提高。甚至可以在当地小学、初中开设蔚县剪纸的课程,给中小学生传授这方面的知识,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蔚县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就没有中断过。她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在蔚县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充实着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它发扬光大,我们应该让蔚县剪纸走出庄户人家的小院,走入当代艺术设计的广阔天地,在民族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式室内装璜、服装设计、书籍装帧以及动画、影视等各个方面都都应找到她的倩影。要让她走向世界,名扬四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与艺术瑰宝。她不仅能够将人们平凡的生活点缀得瑰丽多姿,更能以其特有的方式来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对国富民康的企盼。这里寄托和体现了我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能够满足我们更高的精神需求。
[关键词]龙门石窟;文化遗产;价值营销;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1-0010-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现在节假日也增多了,于是有很多人选择通过游玩来丰富自己的生活。随着历史文化遗产各种价值被不断的发掘,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越来越感兴趣,迫切地渴望了解历史。作为人类最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的龙门石窟无疑备受人们的关注。
1 龙门石窟的简介
龙门石窟坐落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位于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是我国少见的保存比较完整的佛教石窟群,可以说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早在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07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公元493年),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隋、唐及五代、北宋、金直至清末,先后营造达一千多年。造像作品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龙门石窟迄今约1500年的历史,它南北长约1千米,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
龙门石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西山石窟、香山寺、白园和东山石窟,这四部分各有其特点与特色。西山石窟是整个龙门石窟的主要景点,也是龙门石窟洞窟雕凿最多的地方,还是历朝历代凿建佛像的主要地方,内容十分丰富也非常耐人寻味。西山石窟的洞窟有奉先寺、宾阳三洞、莲花洞、古阳洞、药方洞、万佛洞等,其中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香山寺现保留的建筑雕刻主要有石楼、九老堂、乾隆御碑亭和蒋宋别墅等,香山寺自创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了,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白园是纪念性园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园,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园内主要景点有青谷区、乐天堂、诗廊、墓体区、日本书法廊、道诗书屋等10余处。东山石窟和香山寺、白园一脉相连,东山石窟内所凿建的洞窟比较少,内容也不丰富,但是区内也有精美绝伦的雕塑,其雕塑特点与西山石窟相仿。
2 龙门石窟的价值
龙门石窟作为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有许多价值,可以说龙门石窟自凿建、发展和完善至今使其集宗教、美术、建筑、书法、服饰、医药、经济和旅游等价值于一身,使对其价值进行营销开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龙门石窟的价值。
2.1 文化遗产价值
龙门石窟可以说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的雕塑充分体现了每个朝代的政治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水平、服饰欣赏和等,它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历史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2 艺术价值
龙门石窟的雕塑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堪称展现中国石窟雕塑艺术变革的“里程碑”。另外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的宝藏。它所保留的“龙门二十品”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是魏碑体的代表,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拥有巨大的书法艺术价值。
2.3 科学研究价值
龙门石窟遗址是历史的产物,能够给人类提供重要的、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它反映了当时社会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创造能力,具有科学研究价值。龙门石窟为科学史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对科技史的修正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2.4 旅游价值
当今社会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不言而喻,只要是稍有能力者,皆愿在条件许可的支况下外出旅游,以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增长自我的见闻见识。于是,旅游在今日形成为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产业。
2.5 经济价值
经济价值来源于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又表现在民众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两方面。文化遗产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人们得以提高文化素质,故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也日益增高。
3 龙门石窟现阶段价值营销存在的问题
龙门石窟是一座浩瀚的天然历史博物馆,藏在这里的东方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这也表明了对龙门石窟进行价值营销的意义重大。目前龙门石窟在价值营销这一块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不难看出在进行价值营销中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3.1 管理者对价值营销的认知存在偏差
价值营销是相对于价格营销提出的,价值营销是通过向顾客提供最有价值的产品与服务,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取胜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营销主要在于营销其自身所蕴涵的深厚文值。龙门石窟现阶段的价值营销中存在着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
3.2 营销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龙门石窟现阶段价值营销过程中除了相关部门对价值营销的认知存在偏差外,在营销的环节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缺少规划,从而导致营销没有获得应有的效果。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词:摄影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纪实性;艺术性
我国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发展迅猛的今天,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濒临消失。随着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标志着正式开始了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运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数字化手段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全面的统计和记录,建立数据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实施内容之一。由于摄影的真实性、瞬间性、凭证性、不可复制性的特点,确定了摄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可或缺的手段,能够更加有效的手段来发掘、抢救、保护、记录、收集、整理资料,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图文并重,在信息传达上直接而又有感染力增进人类交流和理解。
基于摄影技术的成熟,如何有目的地系统地实现在对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全面获取和整理保存同时不失艺术,让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在信息采集的同时创作出富有艺术性的作品的同时为其信息共享、保护修复、学术研究、参观鉴赏与开发利用等提供准确的数字化素材。又成为新的研究话题。
纪实性是摄影的基本属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摄影艺术的长处在于它能把民族文化艺术及民间习俗的发展过程真实地记录下来。形象是摄影赖以生存的根本,形象可以使人们重温过去的景象,它可使人们饱览不可见到场景。可贵的是摄影可以记录许多可能丢失的细节,这也是摄影艺术的其主要特性纪实性,也就是摄影的纪实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文献性。其特性是研究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根据,并具有很高的传承价值和史料价值。用摄影这种技术手段拍下现在残存的各民族的民间艺术和习俗,是为了搜集散落在民间的宝贵的文化资料,用科学的世界观分析其民族产生的社会缘由和规律,给社会提供某一民俗存在的依据。有时也是为了提出民族民间艺术及民俗线索,引起世人的关注。摄影在判断分析某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及民俗现象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形象的文献性,同文字相比,图片传达信息的速度质量都迅速和实在。以摄影手段反映民族民风文化艺术,是研究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最科学,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特别是对民俗活动中的有形文化,使用摄影方法能将其完整地再现出来。
艺术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摄影又一属性,用艺术手段进行表现,是较为合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以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活动为载体,来体现摄影艺术的魅力。这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艺术性,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的目的不是直接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研究服务,而是全方位的挖掘摄影艺术表现的题材,更大的发挥摄影艺术的潜力。
第二个方面:对于民族民间或艺术性较强的民俗内容,用摄影艺术再现其艺术实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其中民俗的文献价值是主要的。摄影艺术在此运用应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变化中典型瞬间作为拍摄的重点,以突出不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活动的根本内容。
在必要的情况下,为了表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的艺术性,可以牺牲摄影的艺术性为代价。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摄影艺术的纪实性和艺术性,彼此独立又相互共联、但又不是对立的;在一定的条件下,艺术性可以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价值。同样,民俗的文献性亦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艺术性有别于一般艺术摄影特征,特别是某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的文献性越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艺术价值就越高。
例如民俗摄影便是以拍摄民间文化生活的纪实摄影类别,具有艺术摄影和记录摄影功能,旨在提醒人们关注那些即将消亡的传统文化,保护废物文化遗产,在当前,摄影要发挥其优势面对传统文化和民俗进行记录,并遵循相应的保护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系统地进行记录性保护。其主旨是反对干预,真实记录就民俗摄影的纪实本性来说,现场抓拍是首要任务,当然当不违背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导演其中环节,增加画面情节性,达到增加其艺术性的特征。总之每一个优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摄影作品都是摄影艺术的技法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性的结晶。(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蔡萌.纪实与观念[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2] 宋刚明.纪实摄影:概念的“硬伤”[EB/OL].中国摄影家协会网.2011-1-25
[关键词]古民居;文化遗产;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K8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062-03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尽相同。我国的民居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结合自然、气候、地形、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以及等各方面的因素,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经验产生了众多特色民居,它们具有丰富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那些散落在广大农村地区优秀的古民居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许多建筑精美、结构科学、历史气息浓厚、保存完好的优秀古民居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它们将重新焕发青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一、古民居的种类
民居建筑数量大、分布广,建筑形式千差万别。由于地域的广阔、地理气候、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和人文情况各不相同,各地民居各抱地势,建筑形式、结构布局呈现出多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朝代的更替以及人们信仰的不同,各地民居又各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民居以规整式为主,主要采取中轴对称方式的布局。刘敦桢先生在《中国住宅概说》中按照民居的平面形式将其分为九种,分别是圆形住宅、纵长方形住宅、横长方形住宅、曲尺形住宅、三合院、四合院、三合院与三合院混合型、环形以及窑洞式住宅。三合院、四合院或三合院与四合院的混合型住宅在我国分布最广,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福建的环形建筑――土楼设计最为独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此外,还有种类繁多的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这些建筑是劳动人民根据长期的生活实践总结出适合当地最佳的居住形式。中国民居所表现出的多样性特点,是当地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二、古民居的现状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化建设步入加速发展阶段,新农村建设也步入了正常的轨道。在这一大形势下,我国几千年丰富的民居建筑及其环境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目前,全国已经有许多古民居、古城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它们不仅在无形中宣传着当地的文化,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出了传统文化的新价值,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乔家大院等。然而,全国的古民居保护现状不容乐观。随着经济建设步入加速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越来越紧,而新农村的建设在很大一部分地区被简单地认为就是“拆掉老房子,盖起新砖房”。因此,许多建筑形式独特、保存完好、具有一定价值的优秀古民居被拆除,甚至一些已经被列入保护的古民居在机器的轰鸣声中被拆除,这些优秀的古民居在拆除之后连一张最起码的照片都未留下,更不用说留下珍贵的文图资料了。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以前居住在传统民居中的群体,也在不断进行着居住环境的改造。另外,由于古民居时代久远,许多现已成为危房,继续居住下去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居民们为了生存,为了适应新的时代又不得不将其推倒重建。古老的民居开始倒下、消失。土木建筑换成了砖混结构,古老的村庄里建起了小洋楼,代表着贫穷、落后的古民居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象征着新时代、新生活、富裕生活的砖混建筑,在古民居倒塌的地方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个村、两个村或在更大范围内规划的民居建筑共用一张图纸,形成了“千村一面、万街一景”的景象。
长期以来,古民居的保护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加上政府保护资金的缺乏,古民居的保护已成为纸上谈兵。导致古民居消失的最大因素是经济因素,而政府“树形象”、“要政绩”,是对古民居破坏的另一因素。古民居是建筑史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那些优秀的榫卯结构的民居巍然屹立,被媒体称为最“牛”的建筑。优秀的传统民居是不可取代、不可再生的重要的文化遗产,将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承下去,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古民居的价值
“倘若把我们的民族文化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从某种意义说,华夏民族留存的历史文化遗迹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须,它们携带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不断唤醒我们的民族对历史的记忆,从而让我们一代一代人拥有精神的家园。”古民居是一个地区、一个村落最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载体,它们无声无息地传承着人类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人们用砖、木、瓦、石写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篇章,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古民居的珍贵在于它本身的价值以及蕴涵着的历史文化价值。要保护古民居,首先要了解它的价值。古民居的价值主要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我们不仅要了解古民居自身的价值,还要进一步了解当地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的发展过程。一座优秀的古民居保留着大量的历史信息,蕴涵着浓郁的历史文化价值,它是我们与远古对话的重要载体,是民族建筑的源头和根基。因此,保护好传统的民族民居文化,对维护国家传统文化的安全、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效地对优秀古民居进行保护和利用,对宣传祖国传统文化、提高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古民居的保护和利用
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作为“十一五”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全国已全面展开。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村容改造之间的关系,创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村落,是一项非常紧迫的时代课题。国家文物局制定的《新农村建设中应予以保护的建筑推荐标准》中明确规定,除了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或政府登记在册的乡土建筑外,农村及乡镇中的普通乡土建筑,经鉴定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也应受到保护。
近年来,随着全国文化的日趋繁荣和旅游事业的大发展,古民居的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群众和各界人士的重视,为了充分发挥古民居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当地政府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查、研究、保护和利用。
(一)对古民居的现状进行评估
古民居保护和管理工作,地方政府是关键。地方政府要有计划地选择一批优秀的古民居,对其自身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衍生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等进行有效地评估。评估古民居保护、利用与区域文化繁荣、经济发展间的内在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也是评估中的一项十分重要内容。评估以保护对象本体为中心,体现出古民居的真实性、可读性和综合价值,要以实现古民居的社会效益为目标,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古民居的现状,深入分析保护的意义。评估是编制古民居保护规划的基础和主要依据。
(二)制定合理可行的保护规划
新农村的保护规划不仅要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地域特征,还要体现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制定古民居保护规划时,要分析古民居的历史渊源和演变的过程,根据相关特点合理编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保持好传统的、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地域特征,形成点、线、面、风貌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格局,着力解决古民居的保护、改造与利用的关系,创造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文化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和改造不仅仅是保护历史的问题,也关系到老百姓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保护规划既要保护那段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老百姓自己的历史,又要改善人民生活和工作环境,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使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
(三)充分挖掘古民居的内在价值
在新农村建设中,既要做到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使古民居的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相互协调,又要让古民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广大群众能够亲身体验到保护古民居的好处,自觉地加入到保护行列中来。古民居的保护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保护和利用上,还要发掘和发展好传统产业,深入调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后形成传统村落文化,创造出传统文化的新特点,进一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生活水平。
五、古民居的研究
古民居得到了初步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研究是为了今后更科学地保护和利用古民居,是为了更广泛地宣传传统文化。做好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进行更深入地调查,进一步摸清古民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研究历史文献对古民居的记载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载,研究、整理传统工艺,充分发掘当地民居建筑的价值和地方特色,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古民居的研究可分多个课题进行,分析其产生发展的过程、地方特色、传统工艺、异地建筑对其影响、建筑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等。通过研究,挖掘出古民居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历史信息,提出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想、新理念,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宣传工作,从而充分展示古民居的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等价值。
古民居有着独特的历史印迹,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遵循“不大拆大建,不伤筋动骨,不推倒重建”的原则,更要吸取在城市建设中毁坏历史文化遗产的教训。防止为了政绩、形象而毁掉古民居的现象出现,把古民居的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点,要持之以恒地营造出一种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使新农村建设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更加密切。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古民居的保护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让古民居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M].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
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中国传统家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物。历经秦汉,到唐、宋、元、明、清,中国传统家具随着时代和民俗文化的变迁,民间家具涌现出不同的派别,如苏作、京作、广作等。长期以来,众人只问苏京广,而不知有鲁。鲁作家具起源于明式家具,清代早期初见端倪,到了民国时期开始成型,之后虽发展缓慢,却从未停滞。可以说经历时代革新和巧匠的精心雕琢后,鲁作家具积淀了山东数代人的民俗文化和艺术精神,是前人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一、鲁作家具的起源
中国家具起源于夏商,繁盛于宋元,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派别的家具都体现了时代特征和各地的风土人情,蕴含了特殊的人文精神。山东自古以来被称为齐鲁之地,也是我国古代工匠大师鲁班的诞生地。儒家思想、孔孟文化从这里播散和传承,京杭大运河贯穿山东南北,因地理优势,齐鲁之地作为南北水陆交通枢纽,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手工业日益壮大。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在地域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下,鲁作家具应运而生,后开始蓬勃发展,并自成一派,承载了山东的民俗文化。
二、鲁作家具的特点
与苏作、京作、广作不同,鲁作家具选材上并不侧重于高档木料,而是多以山东本土的老榆木为主。榆木亦刚亦柔,外形稳重、大气、不张扬,而内在坚韧遒劲。因此,鲁作家具的特点是因材制宜,因材定型,保持原生态特色,充分表现并突出木料本身的柔亮色泽和自然纹饰肌理,彰显其天地灵气。鲁作家具注重细节,在家具结构上采用榫卯接合,依据部位尺寸大小恰如其分进行粗细随形处理,做到严丝合缝,恰如儒礼。比之京作家具的贵气奢华、苏作家具的俊秀纤丽和广作家具的高调霸气,鲁作家具更显沉稳、敦厚、朴实。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鲁作家具展现了淳朴、厚重、儒雅、包容的格局,传承了一种和谐自然的中庸之道,给人庄严、沉稳、大气、古朴、雅致的沁心感受。
三、鲁作家具代表的山东民俗文化
山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包括儒家、墨家、道家、兵家等,最初就是在山东争鸣繁荣。随着朝代的更迭,两千年来儒家思想对山东民俗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丰富的历史文化在民间家具中有着深刻体现。鲁作家具作为民间制作工艺的代表,展现了山东地域特色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受本土儒家思想的熏陶,鲁作民间家具在形成自身风格的过程中以内敛、中庸的思想贯彻各个方面。
鲁作家具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常常与民俗节日、祭祀活动联系在一起,在民俗文化中也扮演一定角色,代表了山东人民的淳朴厚道、与人为善、任劳任怨、稳重实干的性格特点。正是因为受儒家思想的教导,鲁作家具在制作中也体现出了中正平和、含蓄内敛的品性。山东人在制作家具时,选料粗壮硕大,就像山东人的性格一样,豪爽大气;木料色泽柔亮、纹理自然、厚实稳重,体现了山东尊老爱幼、淳朴厚道、与人为善、包容、顾全大局的民俗精神。鲁作家具推崇中庸之道,既没有京作家具的奢华贵气,也没有苏作家具的细腻俊秀,更没有广作家具的豪迈霸气,它粗犷中带有文气,浑厚、儒雅,内敛含蓄,尽显彬彬君子之风。
两千年来,山东世代传承的民俗文化,有着自身的独特体现。鲁作家具作为人们居住空间和室内生活沟通的工具,无疑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传承载体。我们可以从鲁作家具中领悟到民俗文化的传统魅力,以及鲁作家具古典质朴的外表下蕴含的浓厚人文情愫和自然淳朴情怀。
四、鲁作家具在中国文化中的精神传承及价值地位
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载体,鲁作家具蕴含着其独特的魅力,不仅反映了山东民俗文化的博大,还传承了中国儒家思想的精髓。鉴于鲁作家具的特殊艺术价值,古玩界及许多收藏家参与筹办了鲁作家具藏品展览等,民间也有一批爱好者研究鲁作家具。在专家、学者眼里,传统民间鲁作家具不仅仅是价值不菲的宝贝,是值得收藏艺术品,还是可以深入研究探讨的文化遗产。中国民俗家具中鲁作家具是几千年儒家思想和民间生活的一种文化结晶。这一文化结晶既传递了底蕴厚实的古老文明,还满足了现代人对古老情怀的寄托。中国民俗家具的定义和意义在有关文书中已明确,鲁作家具在中国文化传承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民俗文化精神的体现有着巨大意义。因此,鲁作家具在中国文化研究中具有非常大的艺术价值。
根据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鲁作家具作为中国几千年儒家思想文化的承载物,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鲁作家具可以作为中国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其制作技艺和代表的儒家思想精髓也是非常珍F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结论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韶山山歌;境况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280-02
在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潇湘大地上孕育出了许多优秀的具有湖湘特色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在故乡韶山诞生的韶山山歌便是其中一种。韶山山歌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韶山山歌根植于民间,倾注着广大劳动人民朴素真挚的情感,以及湖湘人民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虽然韶山山歌在2012年被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如何发挥其特有的音乐魅力和艺术价值,并且能够在顺应时代的变迁而不被人们所淡忘,是我们亟需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理解
近年来,大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有关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话题也不绝于耳。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非物|文化形态存在的,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民间传统手工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师徒、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一百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申报非遗项目有三个基本条件,即艺术价值、处于濒危的状况、完整的保护计划。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出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能够代表中国民间艺术特色的文化,有的能够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得以流传至今;有的能够在属于它的时代中沉淀下来并镌刻在了书本上;有的却只能遗恨留在了属于它的特定环境和氛围里。
目前,在传统民间音乐文化方面,我国先后申请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昆曲、甘肃花儿,以及和蒙古国一起申请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等。从不断增加的申遗项目来看,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加入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中,这不仅是觉得申遗成功所带来的自豪和骄傲,而且也知道了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保护好传统文化的同时,如何保留其精髓,并且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也是需要我们来认真对待的。
二、对韶山山歌的认识与理解
作为伟人故乡的韶山,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舜帝时期。相传舜帝南巡时,来到此处,见风景优美,遂奏韶乐,引凤来仪,韶氏三女得道与此,韶山一名故此而来。当然这只是传说无从考证,传说中的韶乐和韶山山歌虽然都有“韶”字,但是韶乐在夏商周时期是一种宫廷音乐,供王公贵族欣赏,平民百姓是不能随意听奏的。后来,封建王朝败落了,韶乐也开始与当地的韶山山歌相结合,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韶山山歌也是韶山特有的地理环境与生存状态下的产物。
韶山山歌是湖南汉族民歌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主要流传于韶山冲、杨林乡、三乡镇及周边地区。韶山山歌具有淳朴、粗放、风趣、诙谐的艺术风格。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声调高亢且声音清脆,唱词中大多带有拖音,尾音带颤音且长,主要内容是田耕劳作、赞新屋、思郎君等。从韶山山歌的表现内容可以看出,都是跟人们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韶山山歌在演唱时还会适当加入当地的一些俗语和言语,歌词也以湖南长沙或者韶山的方言为主,一般是三句体或五句体。在表现形式上可分为男生独唱、女生独唱、男女对唱、一人领唱众人和等。这种原生态的山歌没有任何夸张的修饰,一切都来源于生活,发自肺腑,抒发的是韶山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着。
三、对韶山山歌境况的关注
韶山山歌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于2012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越来越多的人们还有专家学者开始注重韶山山歌的发展。作曲家刘振球先生在他所创作的交响诗《长岛人歌》、木偶剧《石三伢子》中就引用了韶山山歌。还有其他不少作品也引用了韶山山歌,如话剧《韶山升起红太阳》、电影《回韶山》、电视剧《》《风华正茂》、音舞史诗《日出韶山东方红》等。
虽然韶山山歌已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是它的境况却不容乐观。周洋发表在《音乐大观》的《韶山山歌的现状与发展》中就提到了韶山山歌现在的生存环境以及状态。在1987年、2007年、2009年和2011年,政府展开了四次有关韶山山歌的普查工作。这四次普查工作主要是对健在的山歌能手、传承人、山歌研究者进行深入调查,整理出山歌能手42位,以及整理歌曲236首、歌词5000多字。[1]政府不仅对韶山山歌进行了普查,还为韶山山歌举办了歌唱比赛和晚会,也借此向人民群众普及韶山山歌。
虽然做了如此多的努力,但韶山山歌的境况还是不容乐观。其一,韶山山歌这一历史悠久并且具有湖湘特色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化,首先在传承人的要求上就具有局限性。韶山山歌几乎是用湖南方言演唱,在语言以及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上对于想要学习的非本地人而言就是一种不小的挑战。其二,即便是当地人学习韶山山歌,但是韶山山歌现有的演唱状态相比流行音乐或者其他一些艺术形式来说,结构太过单一,不易接受。其三,韶山山歌的传承人如今年龄普遍偏大,一些年代久远的歌曲只能是口头传唱,而且老一辈传承人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没有重视对韶山山歌曲谱的收集和整理,如今即便是想要记录下来,信息也可能不是十分完整和准确。其四,韶山山歌这种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它是依附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现在农耕操作几乎都是机械化了,很少有人工操作。而且当时韶山的住宅都是“一担式”民居,现在在韶山已很少见到这种老式建筑了。这些外部条件和基础,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其价值弥足珍贵,留住原生态文化的生存土壤,才能让原生态文化继续发光发热。当然,并不是说要将这些老式建筑复原,毕竟时代在发展,但西塘古镇等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四、结语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在不断提高,可是我们身边的传统民族文化、传统民间文化却逐渐远离。这些传统文化能够流传至今就一定有其优点,可是,如何让它们继续流传下去不被遗忘,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韶山山歌,这一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跟我们血脉相连,我们要将其传承下去,并不是说要原封不动地去接纳,而是要让它能够适应现在的环境,给它注入新的力量,韶山山歌在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我们的一种无我担当。
新与旧之间的博弈和制衡,需要我们激发更多内在潜能。韶山山歌是韶山本土文化,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韶山人民千百年来劳动生产和生活留下的成果和结晶,所以,在保护韶山山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我们还任重道远,同时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和重视并加入到保护韶山山歌的行动中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会营销 传承 发展
社会营销学时传统的营销学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主要是为了将社会公众或者目标团体形成或接受某种理念或养成某种行为。社会营销不同于以往的传统营销,它对产品的属性、产品价格、营销主体和市场细分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规格与要求,并且有着自身的特点。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不断积累下来的文化宝库,更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其财富体现在自然环境、人文与科学各个方面。但是在对其保护的过程中却遇到很多难题,所以利用社会营销学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种全新的途径,更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弊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了相关规定,我国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依照抢救挖掘适度开发应用的原则。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好,采用实物或者影像的形式,用博物馆或者数字化方式将其保存完整,加上与旅游行业的配合,在对其经济潜力挖掘的同时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力度。不过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的弊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较为广泛,要对其人类文化创造组成部分进行分析,对人类生活方式的那部分要区别开来。比如中国的茶文化,不仅仅是种茶、炒茶冲烹茶艺等过程,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休闲和养生等多个方面,对待这种文化如果是利用博物馆等方式进行保存,那就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更不能体现出茶叶的文化底蕴。
二、社会营销的内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
社会营销主要是为了设计、执行和控制方案,是希望能够使目标团体接受社会的某些理念、理想或者措施,通过和市场的细分与组合等研究,使目标团体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社会营销的产品是属于社会理念,营销的目的是要造成和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使用社会营销的理念是符合社会营销的内涵要求的,具体到实际的操作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细分到社会营销中的多种营销方式,比如旅游营销,主要是对那些具备文化特色,而并非实质物质的文化遗产,它们作为社会营销中的产品来进行推广营销,实现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并且可以发挥出其潜在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社会营销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所以要根据不同地域的文化层次进行该类文化遗产的推广,这就需要利用到社会营销策略,最终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下面以种子画为例。
(一)种子画介绍
种子画是一种艺术价值非常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种子画艺术家选择不同的自然植物种子,利用它们自身的形态与色彩上的差异,最终在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下形成的画作。种子画本身在完成之后形态非常逼真,栩栩如生,并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色彩非常的绚丽,层次分明,凹凸感很强。并且种子画的保存时间非常的长,不会因为时间或者霉变等因素导致其被损坏,用这种方式形成的种子画历经多年也不会失去当时的效果,可以用作收藏装饰之用。种子画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重庆、山西、陕西和南京等地,作为中国五谷文明的产物,它更是一种中华绝技,但是对于种子画的保护工作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对种子画的社会营销推广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目标市场
在对种子画的传承方面,应该创新思考,利用现代化市场营销工具进行市场分析,提出解决方案。种子画要想更好的传播,离不开消费者的拉动,尽管现在这种需要已经存在,但是其潜能还未被激发出来。所以现在对种子画的推广需要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将种子画打入市场,实现生产的良性循环,这样才能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投入到种子画的学习与制作工作中去,实现种子画的传承与发展。
(三)营销策略
1.文化推广。要想让目标市场中更多的人喜欢种子画,最终激发潜在的市场需求,宣传是不能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恰当的宣传才可以将种子画介绍给更多的人认识与了解,才能将其优秀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传递给更多的消费者。如果是利用传统的文化传播途径,可能有一定的缺陷,通过市场分析与调研,应该从市场营销理论出发,根据现代营销的特点开辟全新的营销道路,利用现代化的媒体来宣传种子画。
2.推广渠道建设。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用户的数量逐渐增加,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方式,这就给传统的零售行业一定的压力。各行各业都在忙着构建自己的网络销售渠道,对于种子画而言,网络渠道也不能忽视,并且利用网络渠道的构建,可以更好的实现对种子画的推广。首先可以开设网上商店,将种子画艺术品放在网上,提供定制服务,这样可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喜好,并且这种网络营销方式可以更好的构建全国销售网络甚至是国外销售网络。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可以利用更多的资金对种子画艺人进行培养。
3.产品创新。新一代的年轻人有着独特的视觉角度,眼光也不同,他们喜欢自己体验,更敢于创新,给予这种方式可以开辟DIY种子画服务,这样可以为更多的消费者提供学习种子画的机会,更好的推广种子画。这种方式可以很好的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代脱节的现象,对营销方式和产品进行适当的创新可以激发更多的消费者市场。
四、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全世界都在重视和行动的行为,但是针对我国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与文化形态的不同,需要制定出多种方式的社会营销策略,这就需要进行大胆的创新,利用现代化的方式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蔡莹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现代营销,2012,(0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