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红色的画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想像力缺失 任务式想象 张扬个性 感官参与
美术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重要学科。但是在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一味追求画作的逼真与形象,使孩子始终局限在观察与描摹过程中,想像力一直得不到有效发展与释放,阻碍了学生对于美的感受与遐想。
一、反思――儿童画想像力缺失的缘由
镜头一:学生的想象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学生所谓的想象只是按照教师的意志进行单线压迫式地想象,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有效释放。
反思:在教学《动物明星》一课时,教师的准备工作异常充分。精彩优美的多煤体课件形象地呈现出动物在自然界中的生活情境与特点。课件播放结束之后,学生开始着手描画自己心目中的动物明星。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生所选择的对象几乎全部都是课件中的动物,而且表现的内容也都是课件中所呈现的。学生的思维不但没有因为课件而拓展,反而有所局限。究其原因是教师忽略了儿童特有的观感视角,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感受与生活经历,更没有契合学生特有的心灵体验方式,从而导致课堂在新颖中开始,却在失败中结束。
镜头二:儿童画中显露出学生想像力的程式化现象。学生亦步亦趋,在完全规整的轨迹中小心翼翼地揣摩,不敢超越雷池半步,直接导致了学生想像力的枯竭与个性的缺乏。
反思:《瓜果的想象》一课本身具备非常丰富的想象资源,可现如今,学生想象的瓜果与现实生活中的瓜果形象并无二致,西瓜照样是圆圆的,绿色的,香蕉依然会是弯弯的月亮形。学生其实并不是在有效地想象,而是以记忆原型再现。
镜头三:很多时候,家长与教师急功近利的思想迫使学生进行无序、凭空地想象,这样的想象让学生背负着沉重的任务感与压力感,失去了应有的灵气与童真。
反思:在这个功利主意风行、心态浮躁的时代,各种竞赛与表演充斥着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家长常常借激发学生自信心与兴趣的名义,打着取得好成绩的幌子,越俎代庖式帮助学生完成任务。整个作品满是家长的意愿,而鲜有学生的创意,失却了属于孩子该有的那份纯真。
二、实践――儿童画想像力缺失的出路探寻
其实在最初接触美术绘画时,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为什么在渐渐地接触后却越来越有一种疏离感呢?究其本质,在于学生想像力枯竭。因此,美术教学的核心在于选择合乎学生心理特点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切的想象氛围与空间,从而让学生的想像力得到有效发展。
1.调动多种感官,丰润感知体验。人类所有知识的获取,都是凭借感知获得的。感知的手段越多样,感知的结果也会相应地越丰富、越真切。所以,针对美术而言,教师应引领学生运用心耳眼手等人体多种器官多听一点、多感受一点、多观察一点、多触摸一点,让学生多渠道感受事物,提升学生想象的空间。
在教学《瓜果的想象》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对要描画的水果进行零距离接触,让学生运用自身的多种感官积累对于瓜果的感知储备。在教学开始,让学生谈谈这些瓜果的特点。教师随机创编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充分发挥想象,形成属于“我这一个”独特的瓜果特质。
2.张扬烂漫个性,绽放精彩本色。对于童画中的色彩,学生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如太阳用红色、水面用青色等等,使得画面如同照片一样,缺乏了人为性的创意存在。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讲授有关色彩变化的主要原理,而不要规定具体、定性的要求。在具体作画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身的心情、爱好以及主观感受契合,只要符合自身意向的色彩都可以运用。如此打破色彩与具象之间的平衡,其主要价值在于强化学生主观能动性,弱化概念式的认知,让学生的画作不断充满人文意蕴。
中国水墨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我们应该更好地继承和传承。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小学美术书里每一册都安排了相关的学习内容。近年来,水墨画在中小学的美术教学中也逐步开展起来,如何来鼓励、培养儿童学习水墨画的兴趣?如何使学生结合教科书循序渐进地学会欣赏水墨画的艺术语言?如何兼顾中国画的文化性与儿童性,这是当前我们进行中国画教学应该探究的问题。
一、利用书中作品让学生认识中国画学会欣赏中国画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宋代《冬日婴戏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欣赏:姐姐挽三鬟于头顶及两耳,再以红白相间的锦缎缠绕其间,是宋代小女孩常梳之发式。弟弟的头发束结着红丝缯,形如鹁角,更增添孩童纯稚的神情。以长而圆润的线条,画出衣纹,再仔细点染衣服上的花纹,赋予衣服华丽柔软的质感。一只黑白花猫在一旁自顾自地玩着毛绒球,两人的眼神落在花猫的身上,将孩童与花猫间的互动关系处理得细致可爱。画面配景所植的花木如梅花、山茶等,用以暗示着冬令时节,画家却利用温暖的红、黄色系,将画面安排得明丽爽朗,如小女孩、小男孩的红色发结、衣带,华丽的纹饰,色彩斑斓的旗子,加上毛绒绒的可爱的小花猫,使人不觉得有丝毫的寒意,反而组成一派和谐而温煦的情调。吴冠中《春如线》中第一次感受中国画的线条之美:公园里,青松抽出新芽,松针挥舞,风筝之线从树梢延伸,风是线,流水也是线,“线,身段不同的线,风韵各异的线,都在荡漾……”线条从春天生发,变奏,传送,有了花的夏,红树间疏黄的秋,和树干萧索的冬,于是,在吴冠中的画中,我们看到了如此繁多的线条:变形的、扭曲的、奇诡的……三年级下册《清明上河图》绢本,纵24.8cm,横528.7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其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可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
二、水到渠成体验水墨乐趣
1.从简单的美术语言:点、线、面入手学会欣赏中国画
从著名画家吴冠中的国画作品《长城》《紫藤》、书中作品《觅》的欣赏中让学生感悟中国画中笔墨浓淡变化,以及画家将点、线、面自由组合所呈现出的奇特的美感,使学生开拓思路。
2.注重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在上节课基础上渗透绘画技巧
看到学生的作品很难一下掌握水墨浓、淡、干、湿的变化,于是教师范画学生感悟,他们大胆的线条,鲜艳的色块,包含着丰富的想象潜能,于是我就鼓励学生画出有个性的中国画,为增加趣味性。我第一课时让学生大胆地运用点、线、面自主创作,第二课时带来一个自编歌谣:圆果子的画法(樱桃、葡萄、沙果等都适用):自调墨,自调色,左半圆、右半圆中间留出空白点,墨点果脐、写果柄,一颗果子就形成。学生有兴致地边说边画,效果很好。
3.挖掘生活题材,激发创作热情
《娇艳的花》是三年级下册人美版的一节水墨画课,也是从这一刻起学生开始走进中国画的领域、真正感受学习表现中国画的独特之美,是在彩墨游戏基础上水墨单元本学期的收官之作,是用笔用墨与色的综合探索实践与运用,让学生体会由无意识的彩墨游戏到有目的的造型的过渡,本课属“造型.表现”领域。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学会勾勒、点染的中国画用笔方法,并且大胆地运用勾勒、点染的方法表现一幅“娇艳”的花。
关键词:美术课;导入方法;兴趣
不知不觉我已在小学美术教育的岗位度过了四年的岁月,从一个经验缺乏的青年教师,逐渐走向成熟。回想我的成长经历,有多少坎坷经历,有多少风风雨雨,但我从未灰心,因为我深爱着美术教育事业,我也知道:只有艰辛的付出才会有最美的享受。
美术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有其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训练体系作为支撑。由于认识的误区,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的讲为主,以教材上原有的作品供学生参考,将明暗调子、写生中的环境色彩等作为基础内容。新课改教学的实践证明:这些基础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差太远,与学生的生活需要相差太远,学生在有限课时内是无法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大量的失败者,严重伤害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自信心。
记得四年前,刚登上讲台的我,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每一节课前的导入很是困难,好像每节课都是开门见山、直接进入主题,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没被我的这种方法吸引,对我所上的美术课根本不感兴趣。上完每节课后,我都心事重重,为我的课前导入冥思苦想。这时我们的美术教研员丛刃老师帮助了我,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一节课的开始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
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学生学习新知是至关重要的。美术课的导入方法很多,但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课型特点和教学环境来确定导入的方法。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复习导入法、谈话导入法、提问导入法、猜谜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唱歌导入法、游戏导入法和音像导入法。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伊始,演示一段展现海底世界的视频影像进行欣赏,绚丽的色彩,变化无穷的神秘海底,以及优美的音乐,给学生的视觉、听觉以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渴望是那么迫切,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那一刻,我欣慰地笑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学习的最大动力,当学生对某个事物产生了兴趣,他就会主动而积极地接受它,在学习上就会表现出我要学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用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推动学生独立主动地思考,积极深入地探讨。如,在上《三原色与三间色》一课时,我改变原来的上课只拿几种纸让学生认色,在黑板上板书调色方法的旧模式,而是让学生从自己的彩色铅笔盒中拿出三种颜色(红、黄、蓝)来画这样一幅画:红彤彤的太阳,蓝色的小屋,金黄色的稻田在屋前,成熟了的茄子和橘子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诱人了。当我把这项任务宣布给学生时,个个是瞠目结舌:“三种颜色能画出这幅画吗?”带着疑惑,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开始忙了起来,一会儿,学生大声叫道:“这三种颜色太奇妙了,”“我知道紫色怎么调了”,“我的绿叶也画好了”,“红色加黄色就变成了橙色”……一时间,整个教室气氛非常活跃。如果是在以往我会怒目相斥,而现在我却泰然自若,面带笑容。
因为我看到眼前有成功者显出的满足,探究者发出的惊喜,失败者流露的疑惑,而最令我欣喜的是看到一个个失败者脸上的愁云慢慢地消失,最终个个眉开眼笑,像一只只斗胜的公鸡兴奋地抖动着羽毛。又如,在上《美丽的鱼》一课时,我首先从欣赏色彩美、形式美开始,分析讲解手法各异的泥塑、染纸、剪纸、拓印、纸版画、线贴、树叶拼贴、布贴、喷画、吹画、对印画等。让学生接触不同的工具材料,运用迁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画种,去大胆尝试艺术的表现方法。让学生在美术兴趣的表现过程中发展个性、气质,使学习兴趣在一幅幅永不满足、永远创新和变化的作品中体现。
一、有效的数学活动要给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
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层次也比较低,他们在探究学习中容易迷失方向,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指引性的教学语言为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
案例:教学“鸡兔同笼”问题
出示题目: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师:同学们,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我们可以先画8个圆圈表示。在这8个圆圈中有的表示鸡的头,有的表示兔的头。那么,脚应该怎么画呢?你们自己试一试。
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开始尝试探究,有的学生在8个圆圈的下面先画上两竖,意思是都先看成鸡,然后数一数缺少了几只脚再补上,画完以后数一数就知道鸡和兔各有几只了;也有的学生先在8个圆圈的下面画上4只“脚”,然后发现“脚”多了,于是又把一些“脚”去掉,也得出了答案。
上述教学中,正是因为教师的语言具有指引性,学生开展的探究活动才有了方向,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初步感知了假设法。
二、有效的数学活动要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为了深化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
案例:教学“倍的认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1.认识“倍”的概念
(师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第一行摆4个红色三角形,第二行摆4个蓝色三角形)
师:红色三角形和蓝色三角形的个数谁多啊?
生:红色三角形和蓝角三角形的个数同样多。
(师让学生再在第一行摆上1个红色三角形,让学生说说谁的个数多)
生:红色三角形比蓝色三角形多1个。
(师让学生继续在第一行摆上3个红色三角形,让学生说说谁的个数多)
生:红色三角形比蓝色三角形多4个。
师:如果把4个蓝色三角形看作1份,那么,红色三角形有这样的几份呢?
生:红色三角形有这样的2份。
师:我们就说红色三角形的个数是蓝色三角形的2倍。
2.巩固“倍”的概念
教师先摆3个蓝色三角形,要求学生依次摆红色三角形的个数是老师的2倍、3倍、4倍,使学生通过操作懂得“几倍”就是“同样的几倍”。
3.师生同做游戏
教师要求学生同做拍手游戏:学生拍的次数分别是老师的2倍、3倍、4倍……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份及“几倍”与“几个几”的关系。
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充分动手操作中体验了“倍”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提升了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有效的数学活动要有助于学生实现思维的升华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忽视了学习过程的充分展开,弱化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展示思考的过程,一方面可以感知学生的所思所想,变换教学策略;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思维交流的内容,通过学生相互间的分析和反思、肯定和否定,实现思维的升华。
案例: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师:请同学们在百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学生独立思考并探索)
师:你是怎么圈的?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从个位上的数字考虑。(因学生受2、5的倍数的特征的负面影响,故只注意个位上的数字,很难关注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发现不了3的倍数的本质特征)
师:请同学们判断,655、5988、2037、2222四个数中哪个是3的倍数?
(对上述四个数的判断全对的只是少数学生,最后个别优秀学生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教师顺势出示了这一结果)
上述案例中,以个别学生的发现代替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使本应生动的教学过程了无生气,失去了数学教学本应具有的教学意蕴。如何借助有效且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自我建构和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使学生深入地探究3的倍数的本质特征呢?可进行如下教学:
1.提出问题,揭示矛盾
师:同学们刚学过2、5的倍数的特征,请大家观察21、24、27、30、33、36、39、42、45、48等数,判断它们是不是3的倍数,能否像过去一样只观察个位上的数字呢?
(学生通过验证,发现3的倍数与个位上的数字无关,不能用过去的方法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此刻,学生想方设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2.操作学具,关注整体
师:请同学们用各自准备的小棒,利用数位顺序表把21表示出来。(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操作学具的情况)
师:大家观察一下,用来表示21的小棒根数是多少?
生1:一共有3根小捧,也就是十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数字的和是3,3是3的倍数。
师:你们再想一想,用来表示24、27的小棒的根数分别是多少?
生2:表示24、27的小棒根数分别是6根和9根,也就是它们十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的和分别是6与9,6和9都是3的倍数。
师:用来表示123的小棒根数是多少?
生3:一共有6根小捧,也就是百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字及个位上的数字的和是6,6是3的倍数。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生: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
(教师引领学生观察表示各数的小棒根数,进行表象提升,去异存同,从而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
3.巩固训练,掌握特征(略)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巩固刚学过的知识,掌握3的倍数的本质特征,教师安排了多种形式的练习。
四、有效的数学活动要注意数学思想的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教师应该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
案例:教学“万以内退位减法”(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当学生掌握了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后,教师给学生设计了一组练习题,为了突破连续退位这一教学难点,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10000-6348=?)
师:同学们,在计算10000-6348时,你们是怎么算的?一共进行了几次退位?
生1:一共进行了四次退位,并且都是连续退位。
师:是呀,我们在计算这一类题目时千万要注意不能忘记了退位,不然就错了。
生2:老师,这一道题不退位也可以,并且不容易错。(其他学生听后惊讶)
师:请你说一说解这道题的方法。
生2:在计算10000-6348时,可以先把这一道题看作9999-6348,这样就不用退位了,9999-6348=3651,口算也可以算出来,然后把3651+1就得到3652,这样算起来又对又快。
师:是呀,在做计算题时我们要尽量选择简便的计算方法,这样才不容易出错。这个方法使我们对“连续退位”的题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一、不要为了评价而评价
“你画得太棒了,你能上来给大家讲解一下你的思路、演示一下你的作画过程吗?”
老师在评价的时候要让学生体会出你的真心,让他到黑板上讲解画法实际就是肯定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用语言告诉他的画很棒,更是用行动来证明。这样,学生可以感受到你的诚意,感受到“老师不是敷衍我,而是真心表扬我,而我也确实画得很好”。
评价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悟,而不是一项任务。
二、不要为了表扬而评价
“画得真好”,“画得很棒”……
我们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是否到处充斥着这些空洞而浮夸的表扬。是的,在课堂上评价学生、鼓励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育心理学认为:“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主义感等。”但是,当这种鼓励或者表扬超过了某种程度的时候,评价是空洞的,对学生审美的提高是没有帮助的,因此便成了“为表扬而评价”。
我认为在评价时不仅要告诉学生你的作品究竟好在哪里、为什么好,更要告诉他有哪些不足的地方、该如何改进。如此客观而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作品,为他指明前进的方向,才是评价的最终目的。
三、不要用世俗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作品
记得有次上美术课,我让学生画一画自己的妈妈,有一个同学将她妈妈的眼睛画成了三角形,鼻子画成了蒜头的形状,头顶上还画了两撮类似于桃子似的东西,她说那是妈妈的辫子。作品展示时同学们哄堂大笑,我于是问:同学们为什么要笑?谁能起来评论一下她的画?有的同学说“老师她画得不漂亮”,有的同学说“她画得很个性”,还有的人说“辫子怎么会是桃子形状的呢”。于是我想起了在网上看的一个视频,当时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当孩子们把太阳画成绿色、把云朵画成红色时,不要说他们画错了”。是的,画画没有对与错,这是她眼中的妈妈。借此机会我带同学们一起欣赏了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然后和同学们再来欣赏这张画时,我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创作天赋:“你已经有大师风范啦!”她听到我的评价时满意地笑了。
――教师要用善于观察的眼光来发现学生笔下不同种类的美,不要用“好”或“不好”来亵渎了充满思想的学生!
四、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评价
每一个学生对于自己的作业都很自信,他们的画不受任何限制,没有束缚;同时由于受技术能力的局限,学生在作业中表现的艺术趣味不是刻意的,是天性的自然流露,他们的画在别人看来也许很稚拙,但每一幅画他们都能解释很多这样画的理由。教师在评价作业时,应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找出他们作业中的闪光点加以表扬,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持续不断地给予兴趣满足,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延续和加强。这个时候,教师如果以自己的水平、眼光去评价学生作业中的“对”与“错”,不仅不能提高兴趣,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失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走到与我们的意愿相反的方向去。
五、运用更多的评价模式
在教学中不要单一的师评,更要让学生学会自评和互评。
自评时小画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从自己的角度看自己的画,自我反思,自我认识,在评价的同时也学会了分析作品,就相当于在上造型表现课的同时温习了一下欣赏评述课的相关知识――“一箭双雕”;同时也让同学们在听了一个又一个的作品分析后,学会用不同的角度观察生活、用不同的思维思考问题,走进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世界。而且学生自评时我还经常被他们的奇思妙想所震惊呢!他们的画技虽然不成熟,但是他们的创意却时时被我“剽窃”!
美术教育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素质教育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1活动目标:
1、了解拟人化的画法,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语言能力。
2、会添画出一些简单的背景。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课件、幼儿人手一支黑笔及一盒蜡笔。
活动过程:
1、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那让我们一起来听个故事。
2、从前,有个调皮的孩子,整天在蓝天上奔跑,他红红的脸上渗出一颗颗汗珠,他拉来一块白云当毛巾擦擦脸,他的脸太脏,白云立刻变成了黑云,云儿哭了,调皮的孩子安慰说:“别哭、让我来变个魔术吧,”他从嘴里喷出七色霞光,黑云又变成了白云。
小朋友猜猜看,这调皮的孩子是谁呀?(太阳)咦,这个调皮的孩子怎么把脸藏起来了,我们来看一看他的小脸吧!这个小孩真漂亮,长着大大的眼睛,红红的嘴巴。
刚才的故事中说太阳有什么本领呀?(变魔术、喷出七色霞光)
3、太阳变了个魔术,让黑云又变成了白云,白云高兴地围在太阳的周围,把太阳打打扮成了什么太阳?(出示范画)谁来给这个太阳取个好听的名字?(云太阳)
4、太阳比原来更美丽了,他非常开心,继续奔跑,看到果园里的苹果还是绿绿的,他说:“让我再来变个魔术吧。
”他又从嘴里喷出七色霞光,绿苹果渐渐地变成了又圆又大的红苹果,苹果树妈妈很高兴,她让孩子们一起围在太阳周围,这下太阳又打扮成了什么样的太阳呢?
幼儿回答。
5、太阳继续跑呀跑,他还会给谁变魔术呢?他们又会把太阳打扮成什么太阳呢?
幼儿回答。
6、现在你们来画变魔术后的太阳好吗?
画前,老师提个要求:太阳画在纸的中间,要画得大,其他空的地方画上七彩霞光,涂色要鲜艳均匀。
7、幼儿作画。
教师根据幼儿不同的水平分别加以指导(轻音乐)请个别幼儿上来讲述。
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2活动目标:
1、在拼贴过程中享受创造的乐趣。
2、能用蛋形拼出老鼠的不同动态,并进行简单的添画。
3、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4、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重点:通过操作创作老鼠的不同动态。
活动难点:老鼠耳朵的部位和头部动作的对应。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纸、笔、操作卡片、双面胶、教师示范用大卡片。
2、经验准备:看过有关老鼠的动画片,对老鼠的动态已有一定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初步认识老鼠的外形特征。
师:今天我要用这两个蛋形来变个魔术,瞧,大蛋和小蛋是一对好朋友,总喜欢在一起。小蛋在前引路需要眼睛,小头画上小鼻子,大头画上大耳朵;再画两根长胡子;大蛋画上四条腿和一条细细长长的小尾巴,小老鼠就变好了!
(教师边讲述边演示图片,并添画上老鼠的四肢和尾巴。)
二、感知老鼠的各种动态。
1、通过变化老鼠头部方向,感知鼻子和耳朵的正确位置。
2、游戏“小猫抓老鼠”,丰富老鼠更多的动态。
幼儿在游戏中变化老鼠造型,教师即时用图片摆出相应造型。
三、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
1、摆弄卡片变出老鼠造型,粘贴后并添画五官、四肢和尾巴。
2、鼓励幼儿大胆作画,画出老鼠的不同动态。
3、画好之后,说说你画的老鼠在干什么?
四、评价
1、动态评价:在幼儿作画的时候,教师及时引导、评价。
2、将作品张贴在展示板上,请个别幼儿讲述:“你画的老鼠在干什么?”
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3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幼儿会根据七星瓢虫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画,并会涂上恰当的颜色。
2、培养幼儿动手实践能力和正确运用学具的能力,另外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3、唤发幼儿对动物、对大自然的热爱,从而树立幼儿尊重自然,爱护昆虫的思想感情。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按一定的顺序画不同动态的七星瓢虫。
难点:涂色。
活动准备
学具准备:七星瓢虫背景图、绘画纸、画笔、蜡笔。
活动过程:
一、欣赏与讨论
(一)看背景图,让幼儿数一数这个瓢虫身上有几个小圆点,几个大的,几个小的,都长在哪里。
(二)看七星瓢虫身上有几种颜色,都是些什么颜色。
二、画结构
1、画身子,画一个大圆。
2、画头部,形成另一个小半圆;
3、画触角;
4、画背部,也就是把大圆从脖子到尾部一分为二画一条直线;
5、分布背部圆点,对称的装饰性强;
6、如果上色,注意色彩的明暗过渡,深红/大红/橘色/桔黄色过渡。
三、分辨深浅色
(一)瓢虫生活在叶子上,瓢虫是小小的、红色的,叶子是大大的、绿色的,很美丽,在图画上只有大红和翠绿,颜色太少,怎样使合并这两种颜色。
(二)找出合适的红色涂上。
(三)涂上恰当的绿色
四、观察后修改
(一)注意瓢虫造型,认真判别位置,腿的方向要向后身体两边各三条腿,头部和尾部没有腿,提醒幼儿注意黑点的数量和对称。
(二)引导幼儿按画面已有的瓢虫的大小、位置确定画面安排。
(三)用黑色蜡笔画好轮廓、涂好黑色后再去涂水粉色。
(四)先用红色水粉色涂瓢虫的翅膀,鼓励幼儿选用各种红色,并注意画面上的深浅配合。
(五)最后用绿色水粉涂画叶子。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已基本会画七星瓢虫,并能涂上颜色。!、星星、教案网!只是我发现有个别幼儿画的不太精确,比如:画圈画的不好看,颜色图的深浅不一等。不过,画的都挺像的。
另外,在这节美术活动中,我尽可能提供给每个幼儿表现与表达的机会,允许他们之间存在不同之处,这对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活动中、活动后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鼓励每一个孩子积极参与活动。在评价中,我对过程中幼儿表现出的认真、耐心、兴趣等给予及时的、积极的肯定,不管美术活动结果怎样,只要幼儿能认真对待并付出努力,那么他们的作品就应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可,这样有助于每个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当孩子们都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放在一起看的时候,我和全班孩子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太美了。我们好像看到这些七星瓢虫都在翩翩起舞,孩子们笑了,我也笑了。
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4活动目标:
1、认识树叶的颜色、形状和特征,培养孩子仔细观察的能力。
2、学习画树叶,提高孩子的绘画水平。
3、游戏"帮树妈妈穿衣服",陶冶孩子的审美情趣,培养孩子关爱树木的意识。
活动重点:学会画树叶
活动难点:怎样帮树妈妈穿衣服才美丽
教师准备:树叶的实物,课件《美丽的树叶》,画有大树轮廓的图画纸
幼儿准备:彩色画笔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让幼儿听儿歌《小松树快长大》进入课堂,教师问:"小树快长大离不开谁呀?"(树叶,树根,树干)"那大树的宝宝是谁呀?"(树叶)今天老师带领小朋友学画树叶好不好呢?
二、观看树叶
1、教师出示树叶:几种形状不一的树叶:枫叶、竹叶、梧桐树叶、槐树叶、银杏树叶等。
2、让孩子观察树叶的颜色(红、黄、绿)
3、让孩子观察树叶的形状(扇形、心形、手掌型……)也可让孩子意会一下,不需要都说出形状的名字。
4、让孩子摸一摸树叶的构造(叶柄、叶脉、叶片)
5、导入画树叶
三、学画树叶
1、让孩子仔细观察教师示范画树叶的步骤
2、孩子学画,教师巡视指导
3、孩子练习画树叶
四、游戏"给树妈妈穿衣服"
1、教师播放课件《美丽的树叶》让孩子观看树叶的美丽。
2、大树因为有了树叶而美丽,可是寒冷的冬天到了,树叶都离开了树妈妈,大树不再那么好看,而小树叶多想念自己的妈妈呀!他们都想快快回到妈妈的身边,请小朋友帮帮他们好吗?
3、发给每个孩子一张画有大树轮廓的图画纸,让孩子在上面添画树叶,可以进行创意性的绘画,看谁画得最美丽。
4、作业展示:评选出好的作品进行鼓励表扬,把作业粘贴在好孩子园地上,以供大家观赏学习。
五、户外寻树叶
在音乐声中领孩子到外面去捡拾树叶。
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5活动目标:
1、能用简单的线条,表现人物的各种动态。
2、懂得简单速写的方法,体验速写的快乐。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幼儿作画工具人手一份(记号笔、卡纸)
师作画工具一份
活动过程:
一、师现场作画(添画),逐步出示。
1、师画圆,引导幼儿:你们看,这是什么?(逐步引导,方法同上)。
人物速写完成,师提问:他在干什么?(站着)
那里看出来的?(脚)
2、师:好玩吗?
幼:好玩。
师:那我们一起来画画吧。
引导幼儿师生共同手指作画。
二、了解速写的概念
速写:就是用简单的线条快速地画出一个简单的形象。
三、师引导不同动态,幼儿作画。
1、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做动作,下面幼儿观察动作(手、脚的动作),师示范作画。
2、师动作,请幼儿提笔作画。
3、请一幼儿上来动作,下面幼儿作画。
4、请一家长上来动作,幼儿作画。
四、作品展示于黑板上,幼儿相互交流。
一、所举的生活事例不符合客观现实的规律
[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圆的”后,提出问题: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谁来说说?
生1: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长方形的。
生2: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正方形的。
生3:把一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三角形的。
教师似乎感觉这些例子不太生活化,于是就作引导:“同学们看看我们教室周围、身边物体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生4:“把一支圆珠笔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支笔的。
这时教师终于露出了笑容,大力表扬了这位同学,在此鼓舞下,学生纷纷说出了一些例子。
生5:把黑板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它的。
生6:把桌子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它的。
[思考]上述教学片断中,当学生纷纷说出一个长方形的,一个正方形的,一个三角形的时,教师意识到这些例子不太生活化,于是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得出了“一支圆珠笔的,一块黑板的,一张桌子的”。试想,在生活中是否存在“把一支圆珠笔,一张桌子,一块黑板”平均分成两份的必要性吗?
因此,我们在设计生活与数学联系的例子时,不能一味的追求“数学化”而忽视客观现实的规律。上述教学中,当学生说出“把一支圆珠笔平均分成两份”这样的例子时,教师要及时引导,不能认可。如可引导学生反思是否有这样的必要?然后再把学生的思考引向生活中常见的“分苹果、分蛋糕……”这种符合客观现实规律的生活实例。这样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选择的生活材料干扰学生思维
[案例]《搭配》教学片断
多媒体呈现两件上衣(黄色风衣、红色毛衣)三件下装(咖啡裤子、红色裙子、蓝色牛仔裤)每次选一件上衣、一件下装,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活动(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摆一摆)后,小组交流。
生1:有六种不同的穿法
教师请他在投影仪上展示搭配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考:用每件上衣分别去配三件下装。
生2:我认为只有五种穿法。
教师愣了一下,请他说想法。
生2:我认为上身穿风衣,下装穿裙子这样搭配不合理,因为风衣是冬天穿的,裙子是夏天穿的。
这时又有学生举手
生3:老师只有四种。(教师呆了)我认为上身穿红毛衣,下装穿咖啡色裤子,这样的颜色搭配也是不对的,我妈妈是开服装店的,她说过颜色这样搭配是卖不出去的。
生4:我也有一种想法,那件浅蓝色上衣是秋天才能穿的,那条裙子是夏天的裙子,这两件也不能搭配。(课堂有点乱哄哄了)
[思考]面对“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学生众说纷纭,有的学生说六种,有的学生说五种,有的学生说四种,从而影响了本节课“培养学生有序思维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红绿不能搭配”,“秋衣下裙不能搭配”的生活理念。所以,面对生活化的学习材料,我们的学生自然会凭借其生活经验,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思考。因而,教学中我们在选择生活的学习材料时,要注意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避免学习材料受学生生活经验的干扰,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本案例,我们可以作以下调整。
师:“六一”儿童节后,老师选了几张文艺演出照片,准备刊登在校报上。(呈现两张唱歌的照片和三张跳舞的照片)可是,校报编辑告诉我,五张照片太多了,只能选其中的两张,同学们,你们认为应该怎样选?
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选一张跳舞的和一张唱歌的比较合理。
师:如果选一张唱歌的和一张跳舞的,共有几种不同的选法呢?
学生活动并反馈。
第二次选择的学习材料同样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却较好地避免了生活经验对数学思考的干扰。教学中没有学生提出哪两张照片不能搭配,反馈时较好地集中于“怎样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这一核心问题的交流上,学生初步感悟到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较好地掌握了有序思考的基本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的生活情境没有体现问题解决的过程
[案例]《长方形的周长》教学片断
教师在揭示了“长方形的周长”概念后出示了一个镶有铝合金条漂亮的长方形镜框。
师:谁能猜猜做这样一个镜框需要多长的铝合金条呢?
生1:1米60厘米。 生2:150厘米。 生3:120厘米。
师:要想准确地知道有多长,实际上就是要求这个镜框的什么?
生:周长。
师:对了,下面,请大家看“一个长方形的长6厘米,宽4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课本例题7)
[思考]从外显的角度看,以上教学案例,教师能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确比以往的教学迈进了一步。但创设了一定的生活情境后,在后面的教学中却再也不提及此事,这样的情境创设又有何用呢?难道说,安排了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就是落实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新理念吗?
数学教学生活化不仅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而且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即在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体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学时提出生活化的问题后,要引导学生把这个生活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再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词:研读教材;教学技能;“吃透”文本
一、研读教材是基础
教材是个“富矿”,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在学生语文实践中的地位可以用“最基本、最重要”来定位。研读教材的形式很多,除了朗读、默读,还要重视“研读”,即通过边读边琢磨,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的要求。若轻视教材,甚至抛开教材,让“实践”成为随意的、浅表的、无序的活动,那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因为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链条,任何一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使链条脱落,尤其是最初的环节。课堂教学中呈现的过程固然重要,但此前的过程我以为更重要。“功夫全在诗外”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教学的成功原因可能也在课堂外,在课前的备课、课后的反思中,尤其是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对教材的研读,要力求别出心裁,这是教师研读教材创造性的体现,它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细节处开掘出有独特见解的个性研究。如:我校徐老师上的《骑牛比赛》一课中,在理解骑手技艺高超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骑手技艺这么高超的原因,是因为他曾经从牛背上摔下来上千次!理解“上千次”,仅仅知道是很多次,那还只是浅层面上的,情境的渲染,让骑手“上千次”摔下牛背的情景浮现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深刻地吃透课文。这些教学构思,都是建立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的。可以说对教材充满科学性、艺术性与创造性的研读,是高质量教学设计、高水平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二、有利于教学技能的提高
在大多数教师的眼中教参无疑是教师的法宝,教材解读思想也就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参的教学建议,也就成了教师实践的例证。或者有些教师模仿或复制他人的教学思路,非常缺乏独立的意识,教学没有个性,作为听课的教师来说,也失去品味的价值。教学的精彩在于教师有独到的看法,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总有自己的创新与发现。这样的课堂是鲜活的,是深受广大教师喜爱的。
窦桂梅老师的《我的爸爸叫焦尼》,她宛如一位语言大师,又好似一位童话创作者,用自己亲和的语言,智慧的思想,细腻的情感引领着孩子们细致地解读着。一本薄薄的图画书,窦老师不仅仅带领孩子品读文字,从字斟句酌中挖掘思想,让孩子去认真观察绘画中人物的表情、动作、衣着等,还让孩子们去观察这本书绘图的色彩,封面封底的红色,书中画面的灰暗,人物服装的颜色,(爸爸的红色围巾、妈妈的绿色围巾,儿子的红绿相间格子围巾)从中去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引导孩子学会“简单地表达,丰富的感动”。
窦桂梅的教材观是宽广的、是超越的、是多维的。正是有这样的教材观,她敢于打破传统的思想认识,深入挖潜教材中的教育价值,给了学生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享受。所以,我认为研读教材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没有任何一位教学成功的老师读教材的水平是很差的。反过来说要在教学上有一定的突破,必须把读教材的本领练出来。没有读教材的本领,不可能提升教学的档次。因为教学设计都依托在读教材的水平上,对文本的理解,对文本的欣赏。教师只有把教材读好了,从教材里提炼出教学内容,你才有自主的教学过程。因此,我觉得语文教师必须有深厚的阅读功夫。
三、有利于“吃透”文本
记得有一位特级教师总结经验时这样说:“千重要万重要掌握好教材最重要,这法那法掌握不好教材就没法。”这足以说明研读教材时要吃透教材,很好地领会教材的内涵,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材里的知识点,这才是备课的基础和核心环节。
教学目标:
1、认知:学习和运用色彩的对比知识,掌握对比技巧。
2、能力:运用补色对比的特性来配置图案完成一幅马勺脸谱。
3、情感:感受对比色强烈跳跃的情感特征。体验运用补色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内心的强烈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色彩对比的效果,培养学生对色彩美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
大胆运用色彩对比知识于创作之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英国画家用补色对比配置的作品《尼克尔斯峡谷》。请说说你对这幅画的色彩感受。
师:同学们,这是英国的尼克尔斯大峡谷,谁能说说它是什么颜色的呀?那么在画家笔下会怎样去表现呢?看 画家运用的色彩给你什么感受?
2、多媒体演示导入色环,师:色彩的选择是非常丰富的,但是色彩怎样搭配才最具相互衬托的效果,使画面艳丽醒目呢?(运用对比色)
二、讲授新课
1、色彩三要素:色相,纯度,明度
2、色彩对比:
A:同类色对比:
同一色相的颜色对比
如:大红、深红、朱红、粉红等
特点:色相相同,个性差异小,对比效果极弱。画面比较柔和,不刺眼。
举例:幻灯片,图片-------学生们的衣服等
B:邻近色对比:
在色环0---40度的颜色。
如:红---橙橙---黄黄---绿绿---蓝
蓝---紫紫---红
特点:统一,色彩富于变化、柔和、过渡自然
举例:幻灯片,图片-------学生们的衣服,生活中的用品等 C:对比色对比:
在色环上0---180度的颜色对比。
如:黄--紫红--绿蓝--橙
特点:对比效果极为强烈,给人强烈的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举例:幻灯片,图片------学生们的衣服,生活中的用品等 红绿灯,警示牌,舞台服等等。
3、对比色对比如何取得协调、搭配?
(1)利用面积的不等
(2)加中性的灰色(黑加白)
(3)加装饰边(金、银、白边)
4、欣赏图片,寻找生活中的对比色。
师:清洁工的衣服为什么是橘红色的?学生一起答:醒目,突出,防止别人撞他。师引导提醒:这种色与周围环境。学生一起说:对比强(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比较的观察)
师:动手术的医生为什么穿绿色的?学生议论纷纷。师:色彩对比除了前面我们说得给人们影响,强烈的互补色还可以缓解人的疲劳,因为血是红色的,与绿色的衣服是互补色,这样穿医生可以更好的做手术。
分析教材画家作品中如何运用对比色,及民间艺术品中对比色的作用。
三、艺术实践
1、作业布置:运通色彩的对比进行《挂虎》色彩填涂。(发给学生老师准备好的挂虎黑白稿)
2、展示范作,分析如何运用对比色填涂。记得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就学过对称方式,在这次挂虎填色的作业中,一定要将你的对比色填的对称,这样会让它更具美感。
3、辅导学生完成作业。
四、展示评价
1、学生自我展示作业。(让学生毛遂自荐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将自己认为运用对比色最好的地方说出来。)
2、小组间互相评价。(老师讲教师后方的黑板划分为4个区域,让每组挑出6副最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粘贴,小组间走动浏览,每组派代表进行谈论感受)
3、教师点评总结。
五、课后拓展
一是出示部分民间作品,引导学生回家进一步实践,可以设计一些民间物件的形象进行填色或用对比色画一幅画。
二是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学校的图书馆要装修,选择色彩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2、儿童游乐场的大型玩具为什么颜色都比较鲜艳?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更为广阔的生活中,让学生明白美来自于生活,美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分为四个部分:课题、强烈对比区域、柔和对比区域、色相环区域。
纵观全课,我努力体现引导和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理解把握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