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外经济政策范文

对外经济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外经济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外经济政策

第1篇:对外经济政策范文

一、动态规模经济理论分析

动态规模经济源于知识的积累。它可能产生于厂商内部,也可能产生于厂商外部。当产生于厂商内部时,厂商的生产成本会随着累计产量的提高而降低。由于马歇尔的外部经济性,当某个厂商通过经验积累而提高其产品质量或生产技术时,其他厂商就有可能对该技术加以模仿并从中受益。随着某一产业整体知识的不断积累,这种知识外溢有助于其中各个厂商的生产成本下降,从而导致整个产业的平均成本下降,使得本国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特别是成本优势。动态规模经济广泛地出现于技术密集性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

源于知识积累的动态规模经济与静态规模经济有一定差异。在具备静态规模经济的行业中,如汽车、石化等,成本依赖于当前产量。它使得当经济活动处于一个比较大的规模时,能够以较低的单位成本来进行生产。但在具有动态规模经济的行业中,生产成本则取决于经验积累。

在静态规模经济不变的情况下,动态规模经济效应也可能是很大的。(图1)

图1中,AC1表示静态规模经济不变的某一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如果存在动态规模经济,长期成本曲线会向下移动,从AC1移动到AC2。生产沿着曲线由A点移到B点反映了静态规模经济不变,而由AC1上的A点移到AC2上的C点则是由于动态规模经济效应引起的。

但是,静态规模经济和动态规模经济有时会同时发生。也就是说,长期成本的下降可以是静态规模经济效应和动态规模经济效应同时起作用的结果。(图2)

在图2中,AC1表示静态规模经济递增的某一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如果存在动态规模经济,长期成本曲线会向下移动,从AC1移动到AC2。生产沿着曲线由A点移到B点反映了静态规模经济递增,而由AC1上的A点移到AC2上的C点则是由于动态规模经济效应引起的。

二、动态规模经济与后进国家贸易保护

(一)动态规模经济下国际贸易理论。动态规模经济强调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厂商知识或经验的积累,整个产业生产总量不断增加而使平均生产成本下降的现象。或者说,知识或经验积累是动态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都生产某种商品,并用学习曲线表示动态规模经济效应的大小。(图3)

横轴表示随时间推移该产品的累计产量,纵轴仍然表示平均成本。曲线L1表示A国的平均成本随着累计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当累计产量为Q1时,平均成本为C1,而当产出量达到Q2时,平均成本则下降为C2。曲线L2表示B国的学习曲线,当B国的产量为Q2时,其平均成本为C3。虽然B国的学习曲线低于A国,但是,如果此时B国还未生产该产品的话,其初始成本将为C0,而C0要高于C1或C2,这是市场所不能接受的,因而B国不可能进入该产业。因此,在动态规模经济条件下,贸易模式是不确定的;B国为了进入该产业,政府往往会提供贸易保护。

假定,B国放弃自由贸易,对该商品征收进口关税。在进口关税的保护下,本国的累计产量增加到Q1。假定,A国的累计产量不变,也为Q1。那么,B国商品的成本比A国低C1C4,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成本优势。这里的分析至少表明,对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而言,贸易保护可能为政府发展动态规模经济产业提供机会。

(二)动态规模经济与幼稚产业保护。幼稚产业保护论主张为产业的长期利益而进行暂时的保护,其理论基础是动态规模经济。在这里,“时间”因素非常重要,它要求受保护产业能够在一定的时间长度内获得产量的持续增长和成本的持续下降,进而逐步成长起来。下面我们来简要地考察这一过程。

在图4中,横轴表示进口竞争产品的数量,纵轴表示价格。AC1为厂商的私人平均成本曲线,如果该厂商不存在外部经济和其他扭曲,那么AC1也就是社会平均成本曲线,这里假定该厂商形成一个单独的产业。(图4)

SS为进口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可能因人口增长或人均实际收入增长向右移动,D1D1表示在时期t1的需求曲线,D2D2为时期t2的需求曲线。在t1时期,如果不保护,本国将不可能生产,因为本国生产成本太高。但在以税率为ST/OS的进口关税的保护下,生产才能在tl开始。

随着经济发展,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至D2,产量规模扩大,成本将下降,进口关税就能逐步削减,甚至在t2,进口关税保护就能撤除。

那么,这个曾经是“幼稚”的产业长大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实际上是一个“假幼稚产业”,同需求曲线的移动相联系的静态规模经济在这里不能成为保护的依据。这仅仅说明为了建立起一个小于OQ2产量的早熟产业,需要付出很高的社会成本,如消费者福利的损失等。

如果我们假定该厂商具有动态规模经济,那么,社会平均生产成本曲线AC0就位于私人成本曲线AC1以下。当产量为OQ1时,两条成本曲线之间的边际偏离就为ST。如果OQ1产量有充分的市场,在国内能够销售出去,那么就应该设置税率为ST/OS的关税保护,使国内该产业能在t1生存并生产产量OQ1。当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时,关税率就能逐步削减,直到t2就可能完全撤除。因此,在这里,是国内生产所存在的这种边际偏离引起的动态规模经济(在图4上的表现是社会平均成本曲线的下移),才为贸易保护提供了论据。

可见,这里的分析对幼稚产业判别标准进行了诠释。成本差距标准主要考察的是静态规模经济,但没有考察保护过程中消费者福利的损失。而利益补偿标准考虑了消费者福利的损失,但没有从动态规模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动态规模经济作为保护幼稚产业的理论依据对幼稚产业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

三、动态规模经济产业对外贸易政策思路

动态规模经济产业主要是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如何通过对外贸易政策发展高科技产业呢?动态规模经济下的国际贸易理论告诉我们,政府在动态规模经济的发展上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而关键是如何作为。

从国际贸易政策的趋势看,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自由贸易政策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在国家、区域、多边等层面上采取了许多自由贸易措施。虽然不同国家或地区实行贸易自由化的速度和程度有很大的差异,但大多数国家都倾向于实行外向型的贸易政策改革计划。尽管新贸易保护主义仍然存在,乌拉圭回合协议的实施、欧盟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快速发展,以及各国市场的逐步开放,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开放与自由的环境。显然,自由贸易政策得到了许多国家和组织的拥护。但是,由于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国家利益的存在,对外贸易政策中的保护贸易政策成份是不可避免的。

加入WTO后,我国的对外开放又前进了一步。与此相适应,我国的对外贸易制度需要进行调整。这一调整需要协调好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关系。WTO是倡导自由贸易的,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而我国又有自己的民族利益。加入WTO后,我国需要处理好民族利益与世界利益的矛盾。在不引起WTO及其成员国抗议的前提下谋取自身民族利益的最大化。

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已经摆脱了内向型初级产品出口小国的角色。如果说由于补贴等资金原因不能实施有效的战略性出口贸易政策,但至少已具备了利用大国优势合理保护动态规模经济产业的条件,可结合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发挥规模经济以降低成本并鼓励出口,同时对外国垄断企业或跨国公司的进口与直接投资进行关税、配额以及税率等的重新规制,减少它们的垄断利润或租金。当然,这种选择性的干预不应阻碍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总体进程。对动态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保护是作为自由贸易政策的补充出现的,只能是“适度保护”。而适度保护的内涵是积极的保护、战略的保护、艺术的保护和谨慎的保护。

积极的保护是一种主动的、着眼于出口促进的、瞄准国际市场的保护。简单地利用贸易壁垒来保护幼稚工业是一种被动和陈旧的方式,代价是不小的。而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对某些产品(不一定是整个行业)实行保护也许会带来长期的优势和利益,但是这些产品不一定是幼稚产业,可以是垄断企业;保护的手段不一定是贸易壁垒,可以是代价较小的产业政策或消费政策;保护的时期不一定是长期的,可以是短暂的。

由于国际市场上的不完全竞争和现代企业规模经济的存在,如何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以扩大生产降低成本,成为企业能否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如果政府能够正确地选择某些有发展前途并能充分发挥本国资源优势的产业,通过政策支持,帮助其达到一定生产规模的话,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利益的取得都会有利的。这种贸易保护着眼于一国长期的战略发展,被称为战略性贸易保护。对战略贸易部门的保护应有时间计划,明确保护的目标、阶段、措施,并通过制度改革减少国内厂商的寻租行为产生的浪费和过度进入形成的无效率。

第2篇:对外经济政策范文

一、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主要特征

1.贸易规模特征: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较大。近年来,北京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进口都取得了较快的增长。2003―2008年,出口额从39.72亿美元增长到194.71亿美元,年均增长达到40.77%。进口额则从115.98亿美元增长至249.07亿美元,年均增长达到16.92%。高新技术产品已经成为北京主要的出口产品,近三年,占北京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5%左右,但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占北京进口总额的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06年的17.7%下降到2008年的11.6%。

2.贸易差额特征:贸易逆差较明显。近年来,北京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一直远远高于出口额,这使得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一直为较大的逆差。这与全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一直呈现顺差且顺差额快速增长的趋势不一致。从全国来看,2004年顺差额仅为40.2亿美元,2008年已达到737亿美元;而北京逆差幅度虽然有一定的缩减趋势,但2008年仍存在54.4亿美元的贸易逆差,比2006年减少了19.4亿美元。

3.贸易增速特征:增长速度大幅降低。北京市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且出口增速显著大于进口。但是,2005年后,增长速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出口增长率从2005年的67.4%直线下降至2007年的23.1%,2008年则更是低至13.9%。进口增长率则从2005年的27.1%下降至2008年的12.2%,且出现一定的波动。这说明不论是北京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还是进口增长速度都逐渐趋缓。

4.商品结构特征: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居绝对主导地位。高新技术9个领域中产品出口规模与增速发展不均衡。其中,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包括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电子技术)是北京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主要领域,二者合计出口占到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90%左右。特别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2006―2008年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79.73%、81.36%和78.44%。其次为航空航天技术产品和生命科学技术产品。其他领域产品出口份额较小。生命科学技术产品出口所占份额有一定的增长,从2006年的2.85%增长至2008年的3.95%,而航天航空技术产品出口份额则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7.26%逐渐下降至2008年的3.09%。

5.贸易主体结构特征:外资企业占主要份额。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企业主体类型来看,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在北京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中合资企业出口额约占出口总额的76.2%,独资企业出口占17.7%。且外资主要集中在电子、微电子、通信等行业。相比之下,内资企业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额规模较小。近年来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而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等其他类型企业的出口所占份额虽小但增长速度较快。2000年私营企业出口额几乎为零,到2004年已迅速攀升至115.30百万美元。

6.贸易方式特征: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北京高技术产品出口中,绝大多数是以加工贸易的方式进行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85%以上。这说明北京目前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仍是加工性质的,即进口零部件,特别是关键或核心部件,加工组装后再面向欧盟和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出口,利用的仍是国内相对便宜的劳动力。

二、原因分析

北京市出台的一系列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政策推动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从整体上出现了实质的、有效的提升。但北京高新技术产业距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对外贸易仍存在较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仍较弱。一地区R&D人员全时当量、科技活动人员数以及专利申请数等指标能够反映该地区所拥有的科技资源比较优势。2007年北京R&D人员全时当量为204668人年,占全国的23.9%,科技活动人员45.01万,占全国总数的近10%,受理发明专利数31680,占全国的87.8%。可以看出北京所拥有的科技资源优势明显。R&D/GDP值能够反映一地区R&D强度,2006年、2007年北京R&D/GNP为5.51%和5.64%,而同期全国的这一数值为0.77%和0.85%,2003年美国R&D/GDP的值为2.6,日本为3.15,北京的R&D强度远远高于全国水平,甚至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北京虽然拥有很高的科技资源优势,但其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却较弱。通常可以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on Index)即TC指数来衡量某行业国际竞争力,即某行业的贸易差额与该行业贸易总额的比值。TC指数取值范围为(-1,1)。当TC>0时,说明i国(地区)第j种商品比较优势大,且越接近1,国际竞争力越强;当TC

其次,外资高技术企业对技术进步的贡献有限,且限制了国内企业的技术提升。北京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主体为外资企业,且主要采取加工贸易方式。这种大规模进口核心部件和资本品,再大规模出口最终产品的贸易方式,会限制国内企业对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使国内企业被锁定在微笑曲线利润最低的阶段,可能造成产业自主开发能力萎缩或被排斥,技术依赖倾向增强。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的大多仍是高技术产品生产中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生产环节,而将附加值高的设计、研发、营销等环节留在发达国家内部,因此,我国所获得的利益相对较少。而且,外资企业的配套主要是在外资企业间进行,人员流动也主要发生在外资企业之间,产业关联和技术外溢效应有很大的局限性。据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的统计研究,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输出技术流向呈现“一九”格局,近九成流向国外公司总部。2001―2006年,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中,流向国外技术合同成交额90.05亿元,占总数的88.32%;流向国内技术合同成交额11.91亿元,仅占总数的11.68%;而且这些有限的技术转移也都是成熟性技术,而不是最先进技术的转移。

再次,缺乏自主品牌与国际营销渠道。目前,北京许多高技术企业仍停留在承接白牌、贴牌、定牌(OEM)业务上,绝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加工贸易方式使得企业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及自主营销渠道。外资企业通常将营销环节牢牢掌握在手中,造成国内企业产品销售严重依赖外商,只能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利润与发展空间有限。部分内资企业虽然开始出口自主品牌产品,但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品牌附加值偏低,出口效益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最后,中小科技型企业对外贸易面临融资难等问题,限制了其发展速度。截止2008年5月底北京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共计22563家,其中绝大多数为中小型的高技术企业。企业规模决定了这些中小企业很难通过直接融资(发行股票、债券)解决资金问题,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自有资金以及借助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的间接融资。数据显示:北京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经费筹集额中企业资金约占95%,从金融机构的贷款占约1%,而从全国来看,这一比例分别为85%和8%左右,说明北京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没有从金融机构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开发利用金融资源的能力滞后。此外,由于我国担保制度刚刚起步,担保机构少、担保基金小,政府担保或商业担保均无法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需求。以上因素造成了北京中小科技企业缺乏进一步扩大规模、发展国际业务的资金。1999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正式启动。北京市也实行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制度。但是,由于北京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众多,导致均摊到每家企业的技术创新基金资金量非常有限。1999-2007年,北京累计有1304家中小科技型企业获得了基金支持,累计金额87549万元,居全国首位。但仅以2006年为例,平均每个企业获得的资金只有3.2万元,远低于全国水平14.68万以及上海的25.66万3,这说明北京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实际获取政府支持时处于明显劣势。

三、促进北京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1.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科技实力。高新技术企业竞争的根本点在于技术优势,不具有核心技术、先进技术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是没有竞争力的。因此,首先,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迅速成长创造适宜的土壤。包括对新办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税收、财政优惠,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技术开发,按企业当年销售额的百分比提取技术开发费用,提高研发投入与产出效率;其次,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密切跟踪行业技术发展前沿,大胆进行技术创新,确立一批主导项目,特别是加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国际市场上形成自身的技术特色和竞争优势。此外,鼓励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同时,注意引进高水平科技与管理人员,使企业员工的总体知识和技能水平满足高新技术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再次,由于高新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快,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果产品的升级换代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产品的优势就会丧失,最终会被市场淘汰。因此,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必须密切关注国际市场情况,及时收集相关信息,不断对产品进行改进、升级和调整,及时提供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尤为重要的是将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创新相结合。与国外一些企业相比,国内企业的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还存在严重脱节。2002年,我国的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投入之比仅为1∶0.08。企业的技术进步不能单纯依赖技术的引进,更应注重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从而实现“落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良性循环,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使之转化为自主的知识资产,建立自主开发平台,真正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

2.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与出口产品结构。产品结构调整要以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为核心,围绕某一产业培育产业群,在实行梯度发展的同时,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核心,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一方面,重点发展和扶持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这样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技术行业,加大研发投入,使其成为带动整个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领头军;另一方面,也要逐步调整北京高新技术产业过于集中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状况,引导投资向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生命科学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发展,积极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分散出口竞争,打造出北京特有的优势产业。如推动新一代通信产品、新型显示器、集成电路、程控交换机等产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出台促进医药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建设医药出口基地,重点支持中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出口;鼓励企业发展软件外包业务等等。

第3篇:对外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河南省;外贸竞争力;外贸依存度;跨越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2-0045-03

作者简介:马小利(1978-),女,河南焦作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和投资。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8-QN-002);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项目编号:SKL-2011-3044)。

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外贸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产生了较大影响,使得外贸企业出口成本增高,特别是2007年从美国开始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我国外贸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为此,政府出台一系列稳外需和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外贸增长,2010年我国外贸出现复苏的势头。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加入WTO后在全球化背景下河南省外贸竞争力的变化及如何在中原经济区框架下实现外向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以期为河南省外贸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建议。

一、河南省外贸竞争力现状

外贸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以出口产品的形式,体现出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能力,它可以反映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河南省的外贸竞争力水平较低,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贸易结构使得河南省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非常小。本文运用外贸进出口规模及外贸依存度来衡量外贸竞争力,外贸进出口规模从总体上测量一个地区的外贸发展水平,而外贸依存度反映的是一地区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及依赖度,也可以体现外贸水平与本地区经济增长的互动性。本文对河南省与全国及中部五省的进出口规模及外贸依存度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河南省自2001年以来外贸竞争力的变化。

(一)河南省与全国进出口规模比较

从表1可知,2001年全国外贸总额为5096.5亿美元,2004年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1545.5亿美元;2005年的汇率改革推动了我国外贸结构不断优化;2007年外贸总额突破2万亿美元,达到21737.26亿美元;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外贸总额为22075.35亿美元,同比2008年下降13.9%;2010年出现复苏迹象,外贸总额为29739.98亿美元。河南省的外贸总额从2001年的27.93亿美元到2010年的177.92亿美元,呈现出缓慢增长的态势,其中2007年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28.05亿美元。2001—2010年河南省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不超过0.7%,与河南省GDP的增长规模表现出极大的不相称。

(二)河南省与中部地区进出口规模比较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1年安徽省和湖北省的对外贸易总额分别比河南省高8.22亿美元和7.85亿美元;从2001—2009年安徽省和湖北省的外贸规模一直高于河南省,河南省的外贸水平在中部地区居于第三位。湖北省2008年取代安徽省跃居中部第一,河南省与湖北省差距逐步拉大,2008—2010年二者外贸规模差额分别为32.27亿美元、37.75亿美元和81.14亿美元。江西省2008年外贸总额与河南省的差距为38.61亿美元,到2009年差距缩小为6.97亿美元,2010年却超过河南省外贸总额36.61亿美元,江西省的外贸发展规模首次超过河南省,河南省外贸在中部六省的地位下滑至第四位。

(三)河南省与全国及中部省份外贸依存度比较

从表3中可以看出,河南省的外贸依存度在中部六省中处于最低水平,从2001—2010年外贸依存度不超过7%;与中部其他省份比较,安徽省的外贸依存度在中部六省中处于领先的地位,2007年安徽省的外贸依存度达到最高值16.46%;而湖南省和河南省处于六省中最低的水平,其中湖南省的外贸依存度略高于河南省。2001—2010年期间全国外贸依存度在2006年达到最高值65.2%,是同期河南省外贸依存度的10.3倍。由于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全国外贸依存度由2008年的57.29%下降到2009的44.24%,但2009年全国外贸依存度仍是河南省同期外贸依存度的近10倍。中部六省的外贸依存度相对于全国而言较低,表明了中部六省对外贸易的开放程度低,其外贸发展尚具有较大的空间。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河南省外贸依存度低和外贸进出口结构有极大的关系;河南省出口产品还主要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竞争力较低,导致进出口规模较小。因此提高河南省外贸竞争力不仅要继续扩大外贸规模,同时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二、河南省外贸跨越式发展对策

外贸竞争力的提升主要应从产业、产品和企业三个层面寻找突破点,后危机时代,河南省要积极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同时创造和利用优势,实现河南省外贸的跨越式发展,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还在于提升竞争力。在中原经济区为外贸创造良好大环境的背景下,积极利用国家政策,利用要素和区位优势,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加大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深度开拓海外市场;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创新服务模式;注重引资质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一)利用要素和区位优势,加快承接产业转移

河南省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劳动力和资源等禀赋优势,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加快河南省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及华夏文明传承核心区。要积极按照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要素及市场优势,扩大对外开放领域。一是要素优势,在劳动力、能源、资源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注重项目和要素的结合;二是市场优势,河南省目前处于工业化时期,人口在全国居于首位,潜在的消费群体及消费能力将推动河南省的市场规模继续扩大;三是基础设施的配套优化,河南省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及城市建设等基础条件已明显改善,可以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

产业集聚区在对外引资中的平台作用日益增强,河南省要结合产业规划,明确产业园区的定位,实现多元化功能区的建设。加快区内产业配套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引导各地结合产业集

聚区主导产业集群培育。吸引发达地区企业集群式、链式转移,不断完善上下游产品的合作开发,延长产业链。重大招商项目的引进将带动众多配套企业的落户,不仅可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而且出口能力也会增强。河南省要不断改变现阶段资源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品居于主导地位的出口结构,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规模,提高其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企业外部环境,发挥产业集群中企业的集聚和合作功能,发挥规模效应,以提升产品竞争力。

(三)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

龙头企业和大企业社会化协作程度高,一家龙头企业和大企业投资往往会带动和引导一批相关行业的大量投资,有事半功倍的功效。借鉴富士康模式,对新签约的项目进行整理,筛选一批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龙头企业和大企业,开展针对性招商,促进整个产业链的转移和中小企业发展;积极鼓励企业采取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开展进出口业务,进一步推动贸易方式多元化;大力开展加工贸易,充分利用国家出台加工贸易区别性政策的有利时机,大力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有效提升河南省加工贸易的质量和进出口规模;在巩固和深度开发欧盟、美国、日本、韩国、香港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着力扶持开拓东盟、中东、非洲、拉美、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努力扩大市场份额。

(四)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创新服务模式

抓住国家鼓励出口的政策机遇,结合科技兴贸促进政策、技改贴息政策、中部地区外贸发展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以及对外加工贸易等优惠政策,改进完善外贸促进政策和资金使用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提升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和发展后劲。一是要创新区域资金使用方式,加大对企业的补贴力度。主要用于引进重大出口型项目补贴、境外展会参展企业的补贴、出口信用保险资助等。二是要建立专项担保资金。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推动中小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集群。三是要建立进出口孵化中心,增强对外贸易发展后劲。针对河南省外贸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建立进出口孵化中心,扩大出口备案登记企业数量,对新获权企业进行出口业务的培训和指导,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企业参加各种交易会、展销会的机会,不断壮大出口企业队伍。

(五)注重引资质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河南省2001年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00.73亿美元,2010年为346.58亿美元,10年间仅增长了两倍多,但相比之下利用外资规模仍然较小;目前外资主要投向第二产业,要实现河南省外贸结构的优化,就要鼓励外商投资第三产业,特别是基础设施、高新技术、教育等产业,通过外资拉动经济增长;对于外资分布的领域要本着平衡和协调性的原则,切实把服务业作为开放着力点,有步骤地开放金融、保险、旅游等行业,进一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河南省出口和进口规模都较小,要提升两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必须在发挥出口拉动作用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继续支持河南省紧缺资源和原料的进口,限制低科技含量要素和产品的进口;鼓励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消化、转化和再创新能力,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集约化增长,最终推动河南省外贸实现跨越式增长。

[参考文献]

[1]李玉萍.外贸竞争力文献研究综述[J].中州大学学报,2006(1).

[2]翟玲玲,查贵勇.河南省外贸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9).

[3]李朝民.中部六省贸易依存度比较研究——河南贸易依存度现状分析[J].经济经纬,2009(5).

[4]陈鸿宇.关于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多路径选择问题[J].南方经济,2009(12).

[5]张后乐.加快河南开放型经济的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0(2).

第4篇:对外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

目前,世界农业生产已进入全球性配置阶段。在2001年12月11日我国成功加入WTO之后,对农产品的有效保护逐步削弱,农产品贸易面临巨大挑战。

一、浙江省农产品的生产状况

图1反映了2002~2009年间浙江省农、林、牧、渔的总产值以及各个子行业的产值变化状情况。从总体上看,2009年底浙江省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了1873.4亿元,相对于2002年的1040.5亿元净增长了80%还要多。从各个子行业方面来看,农业一直是这些子行业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个,遥遥领先于其他各个子行业,并且总产值一直保持增长趋势;渔业产值虽然超过畜牧业产值和林业产值,成为第二大子行业,但是从发展变化趋势来看,渔业产值的增长并不明显;畜牧业的产值在子行业中占据了第三的位置,且从发展趋势上看,处于一种上升状态,很有可能超过渔业产值成为第二大子行业;林业是这几个子行业中总产值最低的一个,但是林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却非常明显,尤其是在“林业三定”之后,林业发展进一步加快。

二、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状况

表1反映了2002年-2009年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情况。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自2002年以来浙江省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例如2008年浙江省的农产品贸易总额达到161.0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3.4%,其中农产品出口总额为118.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1.6%。在农产品贸易顺差方面,2002年-2009年期间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顺差分别达到32.92亿美元,39.81亿美元,42.89亿美元,54.41亿美元,65.17亿美元,67.34亿美元,75.20亿美元。但是从表中们还可以看出,2009年浙江省的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明显比2008年要少的多,出口总额比2008年减少了24.55%,贸易顺差额也比2008年减少了11.80%,这主要是受到2009年金融危机、粮食安全等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

浙江省的农产品对外贸易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增加迅速,但是增长速度却在减缓,这表明了浙江省的农产品对外贸易虽然在持续增长,但是出口增长率以却有一种下降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浙江省经济结构的调整,浙江省在经济发展之期,一直把农产品的出口当做出口创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出口优势地位越来越弱;另一方是由于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比较容易受到整个外贸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浙江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是指在自由贸易的前提下,一国以更高的生产率水平生产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的能力,进而向国际市场提供优质低价的农产品并持续获得赢利的能力。因此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是相比较而言的,本文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两项指标对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

(一)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某国某产业的出口额减去其进口额所得的差额(即顺差额)与该国该产业出口额加其进口额之和的比值,该指标主要从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上分析该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表示j产品的出口额,表示j产品的进口额。从公式中们可以看出TC指数取值范围为[-1,l],如若TC值大于0则说明该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且TC值越接近1竞争力水平越强;反之,如果TC值小于0则说明该产品不具备竞争力,且TC值越接近-1竞争劣势越明显。

表2反应的是浙江省2003-2009年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化。

根据表2浙江省2003-2009年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化,可以总结出浙江省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若干特点:

1.从农产品总额上看,2003-2009浙江省农产品总额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都在0.45-0.55之间波动,均值为0.51,由此可见,浙江省农产品这整体上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水平。从变化趋势上看,浙江省农产品的的贸竞争力指数值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这说明,浙江省农产品总体的贸易竞争力水平相对稳定。

2.畜禽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其均值达到0.62,高于浙江省农产品整体的贸易竞争力水平,由此可见,浙江省的畜禽产品具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且这种竞争优势地位比整体的农产品竞争优势地位还要明显。从变化趋势上看,畜禽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波动在0.52-0.70之间,相对稳定。

3.粮油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是最低的,均值为-0.78,这表明浙江省的粮油产品不具备国际竞争力,表现出明显的竞争劣势。从发展趋势上看,粮油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一直在0值以下,并没有得到改善。

4.花果蔬菜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值达到0.86,是所有这些类农产品中贸易竞争力指数值最高的一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从发展趋势上看,花果蔬菜类产品贸易竞争力值一直保持在0.8以上,表现出既稳定又强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5.烟酒饮料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值达到0.62,这表明浙江省的烟酒饮料类产品同样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从变化趋势上来看,烟酒饮料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值呈现出一种下滑的趋势,到2009年已经下滑到了0.28,这表明浙江省烟酒饮料的国际竞争优势虽然存在,但是正在逐步削弱。

6.木制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值达到了0.53,高于浙江省农产品整体的贸易竞争力水平,同样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从其发展趋势上看,木制品的贸易竞争力值表现出一种快速增长的状态,到2009年其值已经增长到了0.62,这说明木制品的对外贸易竞争力水平在持续上升。

7.水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均值达到0.84,仅次于花果蔬菜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表现出相当强的贸易竞争力。从发展趋势上看,水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值一直较高,呈现出相对稳定且很强的对外贸易竞争力。

8.其他农副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33,低于江省农产品整体的贸易竞争力水平,这说明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并不明显。从发展趋势上看,其贸易竞争力水平有所起伏,但整体相对稳定,波动幅度不明显。

(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 Advantage,RCA)是由巴拉萨提出的,它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某商品出口额占某国总出口额的比重与世界该商品出口额占世界总出口额的比重之间的比值。一般认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能够更好的反应一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这是由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剔除了地区总量波动与全国总量波动的影响。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表示S地区i产品的出口额,表示S地区同期全部产品出口总额,为i产品的全国出口总额,为全国同期所有产品出口总额。RCA指数值越大说明竞争优势越大,一般认为:若RCA≥2.5,则具有强竞争力;若1.25≤RCA

表3反应的是2003-2009年浙江省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化:

根据表3浙江省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化,可以总结出浙江省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若干特点:

1.从农产品总额上看,浙江省农产品整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在大部分年份都处在1以上,其均值为1.57,这表明浙江省农产品在整体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从变化趋势上看,浙江省农产品的RCA指数在整体上呈现一种稳定、持续上升的趋势,这表明浙江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正在持续加强。

2.畜禽产品的RCA值都在2.20以上,处于较高水平,其均值为2.40,高于整体的农产品RCA值,表明浙江省的畜禽类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从变化趋势上看,畜禽类产品的RCA值也呈现出一种稳定上升的趋势,这表明浙江省的畜禽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得到进一步加强。

3.粮油产品的RCA值除了在2006年以外,其余大部分年份都处在1以下,均值为0.74,表现出弱竞争力。并且从变化趋势上看,其RCA值整体上也趋于一种下滑状态,到2009年已经下滑到0.39,这说明浙江省的粮油产品的竞争劣势越来越明显,且再持续恶化。

4.花果蔬菜类的RCA值基本都处在1以上,只有在2005年的时候其值在1以下,其均值为1.22,这说明浙江省的花果蔬菜类产品还是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的。从发展趋势上看,花果蔬菜类产品的RCA值在整体上也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并且自2005年以后,其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

5.饮料烟酒类的RCA值都处在1以下的水平,其均值为0.66,处于一种竞争劣势地位;从变化趋势上看,至2003年其值就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到2009年其值已经下滑到0.43,这表明浙江省的饮料烟酒类产品已经不具备竞争优势,处于一种劣势地位,而且这种劣势越来越明显。

6.木制品的RCA值基本都在0.7-1之间,均值为0.79,没有太大的波动,这表明浙江省木制品不具有竞争优势,而且这种贸易局面也没有得到改善,还会持续下去。

7.水产品的RCA值至2003年以来一直处于大于1的水平,均值为1.86,这表明浙江省的水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且从变化趋势上看,水产品的RCA值波动较大,虽然竞争优势比较明显,但是也比较容易受到国际市场、自然因素等的影响。

8.其它农副产品的RCA值呈现出一种波动的状态,但其波动范围保持在1.7和2.29间,均值为1.96,这表明浙江省其他类农副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且这种竞争优势虽然比较明显,但是比较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国际因素、自然灾害等),波动稍大。

(三)影响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1.农产品质量价格因素

农产品的质量、价格会直接影响到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水平。目前,浙江省许多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上同类农产品价格,而且浙江省农产品的质量认证体系还不够健全,缺少有效的行业标准,严重影响到了浙江省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水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给浙江省的农民和农产品外贸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2.出口企业因素

浙江省的农产品外贸企业较多,但是缺乏统一的管理,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虽然同业竞争在一方面可以促进产业的发展,但是过渡竞争同样会带来许多的负面影响。浙江省农产品外贸企业的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

(1)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供给主体较多,过于分散;

(2)农产品已经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供给过剩;

(3)农业退出成本较高。

此外,浙江省农产品大多是以贴牌的方式销售到国际市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浙江省农产品的品牌、信誉,还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

3.政府因素

尽管浙江省近年来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但是,政府的职能转变远远没有到位,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发挥的还远远不够,这主要体现在:市场规范管理与市场信息服务不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技研究、推广与培训还远远不够等方面。除此之外,政府的一些政策和体制因素也制约了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开展,例如:政府对农业的补贴不够、运费过高等因素。

四、提升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1.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产品价格。浙江省虽然早已取消了农业税,但是在种子、农药、化肥等基本生产资料的价格上却一直居高不下,因此,降低农产品生产资料的价格将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价格竞争力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扩大“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的生产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

2.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往往拥有充足的资金,先进的生产技术,一流的管理经验,可以更快的与国际接轨,采取国际上的标准化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进行全方位的控制,以确保产品质量,突破国外的种种贸易壁垒,还可以综合利用技术优势,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和深度的加工发展,从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由此可见,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农产品出口品牌建设,发展有浙江省特色的优势农产品,是提高浙江省农产品国际知名的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会提升农产品档次和形象。

3.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浙江省农业要改变过去那种分散式管理经营的体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综合管理作用,统筹安排,采取一系列得措施,具体包括: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服务职能、制定完善的农业政策、以功能性贸易政策为主导,构建新型政府服务平台等。

近年来浙江省农产品的生产总值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而且贸易额也基本呈上升势态(2009年除外)。从整体上看,虽然浙江省农产品的出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是浙江省农产品整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值基本都在1以上(2004年除外),贸易竞争力值都在0以上,这都充分表明浙江省的农产品在整体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而土地、技术、资金密集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处于竞争劣势地位。

参考文献

[1]Buckley et parative Advantage in Agrieulture・Agricultural Eeonomies.August,1998.

[2]Williaxn parative Advantage in Agrieulture.Agricultural Eeonomies.August 2004.

[3]Yuichiro Uchida,Paul Cook.Centre on Regulation and Competition University of Machester.University of Machester Party,Brazil 18-20 November,2006.

[4]丁珏,朱颖.浙江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9,1.

[5]蒲文彬.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6(15).

[6]翁克瑞.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4.

[7]吴杨.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评价及实证分析[J].经济学研究,2007,1.

[8]应远闻.浙江优势农产品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04(4).

[9]郑莹.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投入因素分析及对策[J].上海经济研究,2008(5).

第5篇:对外经济政策范文

一、语言环境的分类

学习语言离不开语言环境。第二语言学习所涉及的影响因素非常之多,诸如学习者个人因素、学习过程因素、环境因素等[2] P1。这些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第二语言学习是一个相对复杂且多变的过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语言环境的分类也不尽相同。可以分为微观语言环境和宏观语言环境[3] P85、正式语言环境与非正式语言环境等。本文对于语言环境的论述将采用自然语言环境与课堂语言环境这一标准。

自然语言环境是一种无人教授的自然或接近自然的语境。课堂语言环境主要是在课堂教学方式下的语境。二者虽有所区别,但对外语学习都至关重要。

二、语言环境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课堂语言环境起到基础作用,为自然语言环境的创建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实现可能;而后者进一步弥补了前者的不足,为前者的应用提供了实践环境与机会。

(1)自然语言环境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以学龄前儿童为例,四五岁的一般孩童都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除睡眠时间外,他几乎都被母语的环境包围着[4] P388。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语言描述的三模型》中提出了“语言先天论”。他认为人类能够理解一种语言并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流就是因为在人脑内部存在一种天生的语言能力,即语言习得机制[5] P156。该理论前提是指在正常的语言环境下,即自然语言环境。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外语自然环境也起到推动作用。外语学习者有意识地在外语语言环境中积极地与他人交流,一定能够取得语言学习的进步。外语自然语言环境越是丰富,学习者的进步空间就越大。这是因为,外语自然环境中有许多语言流利者,人们对话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而不是为了教授。语言仅仅作为一种工具,起到传情达意的作用。所以,只要外语学习者提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能更好地掌握第二语言。

(2)课堂语言环境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上了年纪的老人仍然可以进行顺利的交流,但这种通畅只停留在听说层面上。换言之,没有接受过正式课堂语言教育的人,基本上等同于“文盲”。这也就是为什么儿童必须接受正式学校教育的原因。

外语学习离不开正式的语言环境,课堂语言环境使学习者能够系统地掌握语言和文化知识,并且有力地拓宽知识面。在课堂语言环境中,交流的主要目的在于教授和学习语言规则。课堂语言环境注重语法、词汇和句子结构的讲解,强调正式语言的运用,加之教师的灌输,阅读能力和语言的书面运用能力自然会相应提高。因此,只有接受了课堂教育,掌握了大量外语词汇、语法等知识,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

(3)自然语言环境与课堂语言环境在二语学习中的辩证影响

由于自然语言环境与课堂语言环境的不同特征,二者对于二语学习者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在课堂语言环境中,许多外语学习者经过多年的努力仍无法熟练掌握该种语言。以一个普通的中国学生为例,从日常生活到在校学习,他无时无刻不浸泡在母语环境中。一旦置身于外语情景中,便只会硬搬课本中或课堂上老师讲过的句子。在自然语言环境中,大多数的二语学习者,尤其是儿童,基本都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母语。然而,这种学习过程是无意识的。虽然学习者能够用外语进行交流,但由于学习者对于语法、词汇、句子整体结构缺乏系统性认识,语言的书面运用能力明显薄弱。

因此,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自然语言环境与课堂语言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自然语言环境重在提高外语学习者的听说能力,课堂语言环境则更有利于培养外语学习者的读写能力。如果不学习更高级的书面语言,即使一个人的口语说得再地道流利也有可能是文盲;如果不注重自然语言环境下的口语实践,那么一个具有很强读写能力的人,学到的外语只能算是“哑巴外语”。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第二语言教学策略

基于自然语言环境与课堂语言环境二者之间既独立又联系的关系,在实际外语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这两种环境的作用才能创造最有利的外语学习环境。

(1)利用课堂教学夯实语言基本功底

无论何种语言,最基本的都是由词汇、句子、语法等要素构成。学校教育与课堂教学作为基础,一定要加强学习者的语言基本功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授学生语言规则。只有掌握了语音、语法、语义等基本知识,才能顺利进行交流沟通。

(2)萦绕轻松和谐的课堂语言环境

儿童习得母语的环境是一种自然的语言环境,这种学习环境轻松,可以激发儿童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而成人一般都在教室接受正规的教育,课堂活动大多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不能主动地参与其中。因此,萦绕轻松和谐的课堂语言环境十分必要。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如分组讨论、辩论赛、话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打造接近真实的外语学习环境

我们之所以能够迅速掌握母语,是因为母语的语言环境是自然的;而外语语言环境则需要积极去创造。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学生必须要有大量的语言实践。创造外语语言环境有利于学生扩大接触外语的机会,增加语言的输入量;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语言习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6] P101。

学校作为学生语言学习的主要场所,要力求从各方各面打造较为彻底的外语环境。比如利用广播等多媒体设备,播放外语音频视频等,使学生真正融入到外语环境中;在图书馆增设外语报纸期刊等,为学生阅读外语资料提供支持;一些公共场所的宣传牌或标语等也可以采用外语标注。同时,学生作为语言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与课堂讨论中,参加外语角等社团活动,利用业余时间多看外语书籍或影视资料,多参加外语比赛等,主动在自己身边打造外语学习环境。

第6篇:对外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对外经济 发展方式 转变

经济的迅速增长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在这其中,对外经济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不可忽略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尤其在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产品出口幅度大幅下降,经济面临衰退危险。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各国经济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如何保证我国的对外经济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并取得改革发展的巨大成果,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现状

对外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对外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十一五期间,我国经受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巨大考验,汶川地震等一系列重大自然灾难,在复杂而又困难的国内国际环境中,经济依然保持了平稳的增长,为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些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进出口贸易额实现稳定增长。在我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影响以及国际大环境的带动下,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在2006年实现了18%的年均增长速度。尽管收到世界金融危机和“甲流”等因素的影响,2009年的进出口贸易额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并呈现出连续负增长的现象。但我国政府采取了增加投资和将出口退税率提高等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同时在世界经济复苏大环境的带动下,2010年我国经济强势复苏,继而取代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商品出口国。与次同时进口商品在世界进口商品中所在比例的提高,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商品进口国。

进出口贸易在结构上实现了持续优化。2010年1-0月,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所占的出口额超出2006年全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增长,跃居世界首位。

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下降,一般贸易所占比重逐渐升高。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以及国外需求的持续增长,在2010年的前三个季度中,我国的加工进出口贸易额整体增加5.5%,与2009年相比,下滑1.6%。

注重引进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十一五期间,我国不断引进外资,连续18年位居世界发展中国家之最。与此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高幅度增长。

二、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在看到我国的对外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在这其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生产企业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在目前我国的对外经济中,加工型生产企业依然占较大比重,整体水平处于世界这个大企业生产链的低端。同时技术上缺乏创新,核心竞争力不足,品牌竞争力不足,依然靠低成本来开拓市场,获得利润,没有定价的话语权。

贸易不平衡现象依然严重。我国的贸易不平衡问题导致了国内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以及通货膨胀问题,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施压于人民币汇率,使我国在对外经济中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三、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战略选择

面对我国在对外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为改善我国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中的不利条件,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应该成为我国对外经济所坚持的一个战略选择。

合理调整外向型产业结构,发展核心竞争力。首先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减少高能耗、高成本生产企业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加大新材料、新能源的探究与使用;其次,政府应适度进行调控与干预,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来对企业的生产与民间投资进行扶持,引导企业通过提高核心竞争力与创新能力来参与竞争,建立完善的竞争格局,防止盲目投资和一哄而上;第三,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进行自主创新,提高所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引进来”,不仅仅是先进机器与技术的引进,更是优秀人才的交流与引进,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在进行自主创新的前提下,更多的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与制作技术,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同时,引进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为专业领域的发展与改革增添力量。坚持“引进来”的发展战略,要鼓励更多的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并为之提供政策与物质的支持,改善外商的投资和外企的发展环境,积极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有序氛围和条件。此外,应加强中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联合,实现互利共赢。

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政府应适时引导企业“走出去”的目的和方向,紧跟时代变化,关注国际经济发展局势,及时向企业提供行情信息与变化态势,制定政策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同时,应健全风险防范体系,建立预警机制,提高处理突发以及危险事件的能力,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有力的后方保障。再者,企业在自身经济能力通告的同时,形成一条独立完善的产业链,出击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加强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合作,尤其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如今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一支重要力量,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应与世界发展中国家一起,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经济发展的良好秩序。

四、总结

在复杂的世界经济环境中,我国现有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已导致我国的经济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在目前的经济状态中,加强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传略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第7篇:对外经济政策范文

1、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党务工作;搞好基层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

2、协调机关政务工作,建立健全机关各项规章制度;负责调查研究、文电处理、会议组织、人事管理、财务、文书档案、督查、、保密等工作。

3、收集内蒙、呼市经济信息并负责机关政务信息工作。

4、负责局机关机构编制、人事、干部培训教育和目标考核等工作。

二、经协招商科

1、贯彻执行国家、自治和呼市对外开放、经济合作和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有关规定,研究全招商引资与经济协作的重大问题,提出政策和建议,并负责监督实施;编制全招商引资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综合统计、汇总全招商引资工作各类数据,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档案工作。监督和促使招商引资单位和部门按时完成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目标任务。

2、组织协调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各类经济协作和各种域性经济活动,围绕全中心工作进行服务协调,对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大力宣传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发挥搭建项目平台的作用,提高招商成功率。

3、承办对外经济技术全作的联络、协调、组织工作,负责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的对接及投资软环境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

4、组织制定全的内外贸易市场建设方面的综合性经济政策;负责指导市场的培育、建设和发展,积极发展新型流通组织形式;严格审批、建立市场;进行项目的登记备案和监督,想方设法起动空壳市场,规范市场动作方式。

5、推进政务公开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负责对行政服务大厅行使管理。做好投资者全法权益的保护工作,保障投资者的各项合法权益,使他们的投诉、申诉、得到及时处理和解决。

三、项目规划科

1、负责全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调查研究和信息工作。参与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协调和指导全各行业筛选、建立、更新招商引资项目及项目库的建设,编制项目册,开展招商、网上招商、定向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

第8篇:对外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宏观经济 影响

如今我国在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中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总量都位居首位,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中,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渠道,因此如何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大潮下获得广泛的资金渠道就成为需要考虑的问题。上个世纪末期开始,来自国外商人的直接投资,简称FDI,开始迅速地进入到我国,这股资金力量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推波助澜的重要积极作用。这些国际资本的流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从经济效益上来说,这样的投入可以显著地增加我国的经济输出,带动整个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张,因此如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是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内最重要的因素。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内经济总值的影响

在此之前,已经有众多的实证分析研究,这些研究均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力量输入到发展中国家均对其有显著的帮助作用。从我国的角度来说,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外商投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本组成部分,对我国的阐述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所以说可以根据我国的宏观经济的一项重要指标,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来设计计量模型:

GDP=α+β*FDI+ε

然后,笔者收集了我国自2000年以来的经济数据,通过数理分析软件Eviews进行了估算,得到的结果如下所示:

GDP=8757.031+156.0041*FDI

在经过了进一步的调整之后,R2的值为0.936,而F的对应值则为53.9725。

根据这样的结果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力量的迅速涌入,给我国的21世纪经济建设起到了突飞猛进的推动作用。在过去的十二年内,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亿美元,我国所对应的国内经济总值增长至少为156亿美元。

然而,以上分析所采用的数据是历史的时间排列方式,并没有对其稳定程度进行分析,因此再次对以上数据模型进行协整处理,发现其显著性约为5%,可以说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国内经济总值具有协整关系,因此可以断定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是一种长期的均衡效应,该效应的数理形式可以通过以下方程来表达:

LnGDP=7.97+0.391*LnFDI

从以上的表达可以看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391个单位的增加对应外商直接投资的单个单位。另外,根据分析结果还可以看出,上述的均衡效应都可以对外商直接投资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产生显著的影响,并且这样的影响具有长期持续的关系。与此同时,我国在经济上的增长在反方向上又可以刺激外商直接投资力量向国内转移。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刺激程度分析

本部分分析的主要是外商投入的要素与我国经济变化的关系,一般来说,可以使用那个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也就是索洛斯旺模型来进行研究。在该模型的解释当中,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总资本量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显著地刺激我国经济增长。另外,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在多个方面例如消费、就业、储蓄等方面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形成积极影响作用。为了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作用,本文使用了上述模型,通过定义外商直接投资为额外的变量,将其融入到以下的数理方程表达式中:

LnY(t)=LnA(t)+a*LnKD(t)+b*LnKF(t)+c*LnL(t)

在上述方程中,Y表示的是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KD表示的是国内投资的资本存量,KF表示的是外国投资的资本存量,L、A、t表示的分别是劳动力、技术进步和时间段。

利用对时间段的微分可以得出以下形式:gY=gA+a*gKD+b*gKF+

c*gL,其中gY、gA、gKD、gKF、gL分别表示对应变量的增长率,而剩余的L、a、b、c表示的分别是国内的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

将过去的12年中每一年的数据根据队列进行排序,可以得到b的值为2.3,在通过进一步非分析研究可以得到,外商直接投资以6%的贡献率作用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因此可以说我国在对待外商直接投资的力量使用上一直保持着较低的水平。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之间的关系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理论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的总量在我国呈现了旺盛的内部转移现象,从理论研究上来说,该问题的起因也逐渐露出了眉目,其中比较有说服力的观点是蒙代尔的理论,他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具有贸易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上逐渐提升,这也导致了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广泛,同时对我国的投资结构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笔者选取了近二十年来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来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产生了怎样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笔者得到了下面的数理表达模型:

EX=385.6383+1.1673*FDI+1.3091FEX

其中,EX表示的是我国的出口总量,FEX表示的是外商直接投资方面的出口总量,该模型中R2的值为0.9831。在对上述的方程进行了基本的优化后,得出的拟合优化程度为0.9809,检验值最终结果为436.3833,每一个回归系数的时间序列检验值都在2.602之上,因此从这样的结果可以看出整个方程线性程度具有稳定的成立性,在出口方面的外商直接投资与外商直接投资总量都对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产生了重要的规模增大作用。

而在进口方面,笔者分析的回归模型具有以下的表达形式:

IM=402.0759-0.7448*FDI+1.7954*FIM

其中,IM表示的是我国的总进口量,而FIM表示的外商直接投资中我国的进口总量,R2的值为0.9701,可以看出方程的整体线性程度非常好,在经过调整优化之后,拟合优化程度值为0.9661,最终的F检验值为243.0949,可以看出该模型方程是稳定成立的。然而回归系数的检验值却没有能够得到接受,这主要是因为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增长带来的结果是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产品对一些进口商品产生了替代现象,也就是说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进口经济贸易产生了替代影响。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到的结果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历史演变和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变动趋势表现出了加强的关联一致性,这意味着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和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还有外商直接投资与其进出口之间均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性,并且这样的关系具有滞后的现象,意味着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之间是共生的,同时也是互相补充的。

四、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内部投资环境的影响

一般来说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对我国的国内投资产生一定的影响之外,还可以间接地在其它一些方面都我国的国内总投资产生一些额外的影响,也就是说在一些情形中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会对其它国家队我国的投资产生一定影响,这样的影响又会间接地作用到我国国内的投资情况,这种间接性的影响行为具体来说可以描述为以下两种形式:

一方面是挤出效应,如果外商直接投资所涉及的行业与国内的同行业企业之间产生冲突时,就有可能产生挤出效应,由于竞争上存在巨大的优势,国内的同行业企业就有可能在激烈竞争中被淘汰,这种淘汰现象被称为挤出效应。同时,这样的效应也有可能产生在对项目的投资商,由于国内的一些企业在对项目进行投资时不愿意与投资效率更加高的国外同行业企业进行优势不存在的竞争,因此很有可能会在途中进行主动退出,这样的现象也可以被称为挤出效应。

另一方面被称为引致效应,该效应主要表现为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增加上,若其投资额度增加一个单位,在对我国国内总投资带来的影响上大于一个单位,那么这样的现象就被成为引致效应。

投资的定义较为复杂,它容易受到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就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简单来说,我国国内的投资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我国自身经济状况带来的影响作用,另一个是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影响作用。所以说根据这样的原理可以设计出含有时间变量的数理模型,如下式所示:

It=α+β1*F1+β2*Ft-1+β3*Ft-2+β4*It-1+β5*It-2+β6*Gt-1+β7*

Ft-2+ε

在上式中,I表示的是我国的投资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F表示的是外商直接投资和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值,G表示的是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随时间的增长比值,本研究中选取的是近十二年的经济数据,根据每一年的实际汇率转换为当时的人民币数额计算。同样使用的是Eviews统计分析软件,最终进行回归相关的结论为:

It=18.377+1.303Ft-1+0.603Ft-2+0.989It-1-0.544It-2+0.0995

Gt-1+0.0514Gt-2

在上述式子中,经过优化以后,R2的值为0.78,F的值为9.622,P的值为0.001,从上式的结果中还可以看出,模型中并不存在序列上的相关性,并且能够很好地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引入和规模上的增加对于我国的内部性投资具有非常显著的积极作用,可以说外商直接投资直接正向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这与第一章节的内容具有极高的相似性。

五、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建议

首先,我国需要在宏观政策上继续引入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充分地利用好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内部性投资、与其它外商之间的投资还有整体宏观经济的积极帮助作用。

其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帮助作用,也就是增加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输出效率,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我国需要在传统的牺牲市场赢取投资金额的策略进行改变,提出全面引入国际投资力量的政策。目前我国仍然处在经济上的转型阶段,传统的投资引进方式已经不能够与现有的经济与政策环境相匹配,因此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产出效率。将外商投资的内容更加技术化,也就是说将过去纯粹追求数量的方式转变为追求质量产出的方式,尽量降低技术含量较低并且企业规模较小的外商在我国的投资行为比例。

再次,对于已经进入我国的直接投资外商,需要对其进行行业和投资地域上的管理,从商业上加快引进农业、高质量产出农业、出口型农业等我国政府重点扶持的行业项目,逐渐全面优化好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结构分布,有力地促进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

最后,笔者认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现代经济环境中需要的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经济背景和科学稳定的经济政策,只有这两方面的结合才能够将外商直接投资的积极作用全面发挥到预期的理想程度。深入一步说,笔者期望我国对资本不再进行限制作用,虽然外商直接投资毫无疑问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不能够仅仅使用补贴、减税、降税等政策措施来吸引国外的投资方,而是应当积极采用更加先进的政策,改善我国劳动力的技术含量,提升劳动力价值,加强技术上的进步,为我国创造一个优良的宏观经济环境,充分补充局部地区的生产力不足,这相对于我国对国外进行现行的各类优惠和盲目依赖国外企业来拉动经济的做法而言,更加会对我国宏观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作用。我国国内企业的技术含量不能够一味地照搬国外的成果,国外同类技术的经验是无法通过投资来获得的,而是应当利用我国现有的技术资源,依靠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帮助来逐渐积累。虽然这样的做法可能会给我国的宏观经济带来短时期的不稳定,但是如今世界各国的互相交流渠道越来越丰富,信息传送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信息传播的地域也越来越广,只要我国能够积极地采取政策和措施应对,避免外商直接投资过大规模的流入和短时间内给我国宏观经济带来的不稳定影响,就一定能够利用好这样的外部投资资源,全面提升我国的宏观经济水平。

六、总结

总的来说,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宏观经济具有着多方面的影响,笔者收集了近十二年的经济数据,进行了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宏观经济贡献度、对外经济贸易和我国国内投资之间关系的实证关系分析,根据结果得出我国要加大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提升其在我国投资的产出效率,但是仍然需要对投资的方向和地域进行全面的管理,同时避免过高的投资量给我国宏观经济带来的不稳定,真正利用好外商直接投资这一股力量,帮助提升我国的宏观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丁蒙.FDI流量变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J].南宁: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10).

[2]宋鸿家.浅析FDI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J].哈尔滨: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8).

[3]刘颖嘉.浅析后金融危机时期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J].长沙:湖南商学院学报,2011,(4).

[4]刘丽英,王少英,王淑云.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作用的实证分析[J].北京:商场现代化,2008,(22).

[5]金华林,李圣华.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宏观经济指标分析――时间序列分析[J].延吉: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第9篇:对外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长,减速,贸易政策

我国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到如今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春秋,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得到了世界的瞩目,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式也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中国的经济正式的与世界经济进行了接轨,中国的经济促进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也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连续数年成为外商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了,对外贸易已经成了中国经济的支柱,它的发展为中国的经济腾飞提供了力量。然而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随着经济大潮的改变,进行着不断的调整变化,政策的变化对于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一、中国贸易政策的变化历程

从1979年开始,中国通过不断地改革逐渐的将计划经济体制转变成了市场经济体制,而我国的外贸体制也由计划经济外贸体制转变成了市场经济外贸体制。表现为:1、将外贸垄断制度打破,这包括外贸审批权的下放、外商投资企业拥有自营外贸权、工业部门的外贸专业总公司的成立、私营企业以及科研院所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利等等;2、在加入WTO之前,中国就逐渐的开始降低关税来保护平均税率的水平,在加入WTO之后,关税的平均税率已经与其它的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税率相持平;3、逐渐的取消了进口配额以及对于许可证的限制;4、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为了配合外贸体制的改革也在进行着相应的改革。这些改革促使中国逐渐的建立起来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充分发挥着金融、关税、税收、汇率等经济杠杆作用的外贸体制以及外贸管理调控体系。

二、中国贸易政策的现状

从1978年开始到2012年结束,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提高了有数百倍之多,在全球的贸易地位也在不断的上升着,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第32位上升到了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在国际市场上很多重要的商品进出动中中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世界贸易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国外贸依存度的地位也一直居高不下,一个国家的外贸依存度反映着对外贸易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我国从2006年开始,外贸依存度有所回落,从67%(2006年)降到了50.1%(2011年),但是仍旧超过50%的外贸依存度体现着我国在积极的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中国的经济一直没有离开世界经济舞台,而且影响很深远。 对外贸易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它的增长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快速的平稳的发展,对于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三、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

(一)针对对外贸易不平衡发展采取了相应政策。我国的政府对于对外贸易中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并对此采取了一定的政策措施。

首先,积极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扩大内需,刺激国民消费增长。

其次,国家出台了很多扩大进口的政策,将进口付汇手续以及进口管理进行了简化,并降低了一些商品的进口暂定税率,提高了进口的便利程度,完善了进口体系。

第三、对出口退税进行了政策调整,降低、取消了很多高污染、高耗能商品的出口退税。

第四、对加工贸易予以禁止和限制类的目录加以修改,扩大了禁止类范围,从而促进了加工贸易的转型和升级。

第五、改变了自从亚洲金融危机开始的人民币兑换美元的变动区间收窄情况。

我国进行的这些政策的调整,符合了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需要,也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平衡。

(二)面对经济增长减速,中国应该采取中性的贸易政策

综合世界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以及中国政府的相关方针,可以看出中国的对外经济战略调整的基本方向是持续的进行全面的对外开放,同时,以往的“出口创汇”的贸易政策目标也转变成了追求更加平衡的对外经济关系。有专家学者经研究认为,面对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的现状,中国应该更适合采取相对中性的贸易政策,即“所有贸易政策、产业政策的综合效果是对一切可贸易产品的生产给予同等的激励,不偏不倚。”例如:实施更加宽松的进、出口政策,取消对外贸易对于进、出口数量的限制;培育更健全的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使经济主体可以享有自,商品、要素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科研事业,发展生产性的服务业和知识含量极高的现代服务业等等。

总结:

综上所述,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贸易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面对世界经济以及中国经济的变化,中国的贸易政策必须做出及时的恰当的调整,从而使经济与政策达成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发展。中国的贸易政策必须要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创新对外经济的工作思路,转变对外经济的发展方式,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M] .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