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范文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范文

摘 要 纵观西方各国的经济以及经济理论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只不过在某些阶段,自由主义占主导,另一些时期则是国家干预主义执牛耳。西方经济以及经济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市场到政府再到市场再到政府……”的演化路径。这两种思潮或政策的消长、演变及发展不管是对于当今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国家干预主义 经济自由主义 市场经济 凯恩斯主义

自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在2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其理论主线一直没有离开过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古典经济学时期,就有了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的两种理论分歧及其不同的政策主张,整个20世纪西方经济学理论演进的重大事件就是30年代凯恩斯革命和6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的兴起。

21世纪经济社会的新变化和当前金融危机在世界各国的蔓延,使亚当∙斯密和凯恩斯的纷争又起,不论是经济自由主义还是国家干预,在关于这场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的讨论上都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从经济思想史来回顾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理论的渊源及其发展,对于我们重新审视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从重商主义到古典经济学

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衰落于18世纪下半叶。重商主义后期正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兴起时期。从货币即财富、财富即货币的货币财富观(亦即金属主义的货币本质观)出发,重商主义者提出了一套以论证借助国家干预经济、开展以邻为壑的国际贸易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为宗旨的理论和相应的改革主张。

古典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潮产生于“重商主义”中,随着原始资本的膨胀及大机器生产带来了空前的利润,古典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潮逐步兴起,“看不见的手”成为市场主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利己主义,主张经济自由,以证明资本主义制度完美无缺。其主要观点是市场经济通过价格机制这一“看不见的手”而有效发挥作用,因此,国家不应干预经济活动;国家的主要职责是维护社会安全,以及提供维护贸易自由和私人财产自由的法律体系,即国家应充当“守夜人”角色。

二、从新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主义

应该说,新古典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在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它们的区别在于,新古典经济学用边际分析方法把市场经济变成了可以达到一般均衡的市场模型,只要有自由选择的竞争,价格作为手段就可以保证充分使用经济中的所有资源,这样是不需要政府作用的,因此,新古典的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仍然支持着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20世纪30~6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和政府干预理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在于当时的时代背景。1929~1933年那一场由经济危机带来的全球性灾难引发了人们对自由放任经济和自由主义哲学观的重新审视,在资本主义市场体制上,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似乎在这里也成为一个分水岭。毫无疑问,20世纪30年代空前的经济萧条为凯恩斯经济学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机遇,凯恩斯以就业不足均衡来反对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者奉为圭臬的完全竞争条件下充分就业均衡的理论,提出国家干预主义学说以及与此相匹配的一整套财政和货币政策,长期以来成为欧美国家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参照,并在事实上使得欧美国家走出经济衰退的阴影并带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三、从新自由主义到新凯恩斯主义

20世纪70年代之后,凯恩斯的需求管理和宏观总量经济学不能解释西方发达国家中“滞涨”现象而遭到越来越激烈的攻击,代表新自由主义的各种学派应运而生,如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奥地利学派、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和以拉弗为代表的供给学派等,它们都力图恢复经济自由主义在经济学理论中的正统和主流地位,从学术思想渊源来看,它们都来自古典主义的自由主义及其哲学观。以理性预期学派为例,这一学派在力主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理论和政策的同时,还提出了政府政策无效论。他们笃信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认为政府的过多干预是引起预期误差的外部干扰之一,它扰乱市场信息,破坏市场机制,强化公众的防范心理,导致经济混乱。预期通货膨胀的出现就是明证。

20世纪80年代,为回应所谓“凯恩斯主义理论危机”,克鲁格曼和斯蒂格利茨等一些经济学家基于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模式,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强调政府对市场的适度干预,同时在一些基本理念上赞同凯恩斯学说,因而学界把他们称为“新凯恩斯主义”。以斯蒂格利茨为例,他从新的视角来认识所谓的市场不完备性和市场失灵问题,他将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等因素相联系的市场失灵称为“传统的市场失灵”,而将以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成本、不完备市场等因素为基础的市场失灵称为“新的市场失灵”,进而对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提出了市场失灵的普遍性、提高政府效率的途径和政府与市场相比较的相对优势。

四、金融危机的反思

在20世纪结束前的二十年间,新凯恩斯主义挑战主流经济学和经济自由主义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真正让斯蒂格利茨和克鲁格曼成为名人的背景是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世纪末IMF等国际机构给拉美、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开错药方(“华盛顿共识”)。这些事件使人们不得不反思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模式,不得不反思在转轨和改革过程中全面推行自由化、市场化和私有化的经济政策在这些国家的有效性。

当前源于美国而蔓延世界的金融危机,不论从经济运行层面还是从经济制度层面来看,都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基石――经济自由(即理性人自由选择)和市场均衡提出了挑战。不论是以经济人为假设的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还是以一般均衡为基础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以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学派,他们的理论都认为以经济自由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人选择的市场制度是最有效率的,由于理性选择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使得市场最后会自动收敛到最佳的制度安排。但是,市场经济真的那么完美吗?

五、政策建议

基于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兼及西方历史上市场自由与政府调控此消彼长的关系,表明市场自由与政府调控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应当采取辩证统一的态度。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同样面临如何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问题。因此,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及其相互关系的一些有益理论和政策主张,对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加快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能够发挥基础作用。我们还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关于公平、公正、公开和诚信的市场规则,以便形成我国具有整体功能、规划健全、统一开放、运行有序的市场体系。

其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的水平和质量。市场不是万能的,当市场调节无法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问题时,就需要通过国家的必要干预来补充、协调和引导市场机制,做到国家干预的合理、适度和有效,既要避免干预的不足,又要防止干预的过度。

最后,国家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因素中协同决策,尤其要给对外经济的顺利发展创造条件,以保障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的同时实现。

国家干预与自由主义经过几百年的争辩,虽此起彼伏,却相辅相成。国家干预与自由主义的盛行都离不开特定的坏境,在不同的环境中它们按照历史的规律发展着。但是,要想使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我们就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只有让其相互交融、互惠互利地存在,让“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完美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才能更有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彬.市场还是政府.理论月刊.2006(5).

[2] 高鸿业,刘凤良.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商务印书馆.2004.

[3] 威廉∙布雷特,罗杰∙L∙兰塞姆.经济学家的学术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2篇: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范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转向凯恩斯主义的反周期政策,取得空前成功。但好景不长,上世纪70年代,英美等国陷入滞胀危机,令推崇需求管理政策的凯恩斯主义者束手无策。于是,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横空出世。从80年代开始,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大刀阔斧进行经济改革,不仅使两国成功摆脱了滞胀,而且还开创了全球经济的“大稳健”(the great moderation)时代。据拉弗的估算,1980年里根上台时美国私人部门的实际净财富存量(资产减去负债)大约为25万亿美元,2007年这一数字已经飙升到57万亿美元,这意味着美国人近三十年创造的财富比之前200年还要多。

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的精髓在于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方面管住“看得见的手”,另一方面放开“看不见的手”,这既不同于过度信赖政府的传统凯恩斯主义,又和过度信赖市场的古典自由主义有显著区别,可沿四条主线来理解这一逻辑。

第一条主线叫“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即强调限制政府的权力,从“大政府”向“小政府”转变。反对凯恩斯的政府干预主义,主张缩减政府税收和开支;推动国有资本向私人资本出售,撒切尔夫人任内对2/3的国企完成了私有化改革;同时着力放松不必要的监管。正如里根所说,很多情况下,“政府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政府本身就是问题。”政府的过度干预只会损害私人资本的积极性,使经济走上“通往奴役之路”,最好的政府不是自己做成大事,而是帮助人民做成大事;另一方面,他们也不赞同过度自由放任的思想,主张在限制“大政府”的同时保留有限的“小政府”,里根将政府的职责概括为:“如果经济增长,对其征税;如果经济持续增长,对其监管;如果经济停止增长,给其补贴。”

第二条主线叫“供给经济学”(Supply-side economics),即主张充分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从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转变。根据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边际消费倾向

第三条主线叫“货币主义”(Monetarism),即通过稳定货币发行遏制通胀。凯恩斯曾说过:“要颠覆现存社会的基础,再没有比搞坏这个社会的货币更微妙且更保险的方式了”。通胀正是搞坏一国货币、破坏社会信用基础的杀手。里根的重要智囊、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通过研究证明,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是货币供应增长过快的结果。里根和撒切尔采纳了他的观点,提出“稳健货币”的目标,通过减少央行购买国债规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最低贷款利率等手段,严控货币增长。

第3篇: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 全球金融危机 新自由主义 救市

一、凯恩斯主义理论

(一)凯恩斯主义的三种形态

1、正统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是基于凯恩斯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宏观经济学的统称,它本身就存在各种形态。凯恩斯《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1926)和《通论》(1936)奠定了这种思想传统的基础。这种传统的核心思想在于:(1)对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基本诊断是:我们生存于其中的经济社会,其显著缺点乃在于不能提供充分就业,以及财富与所得之分配有欠公平合理;(2)要修补制度的这些缺陷,政府就必须终结自由放任主义,采取积极的行动。这类行动的核心包括两个部分:运用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进行总需求管理,使经济走向充分就业的均衡;运用收入再分配政策,降低财富和收入的严重不均等程度以扩大有效需求。

由这种思想所引发的凯恩斯革命,诞生出正统凯恩斯主义。它以IS~LM模型作为凯恩斯理论的规范表达方式,曾在上世纪50~60年代统治着西方宏观经济学,并且对工业化社会在这一时期的政策有着巨大的良好影响,以至于有不少学者把二战后1950~1973年期间发达国家所享有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凯恩斯主义稳定化政策的直接结果。这确实是工业化国家的黄金时代,通货膨胀和失业率较低,GDP增长率较高,经济周期得到控制。

2、新凯恩斯主义

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石油危机的冲击,以及随之而来的滞胀问题,彻底暴露出正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和在政策建议方面的无能。例如,1972~1982年期间,美国的年均通货膨胀率为8.7%,失业率7 %,而GDP增长率只有2.2%,理想的菲利普斯曲线也消失了。再加上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等在理论上的批判,到20世纪70年代,正统凯恩斯主义结束了它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

然而,凯恩斯主义并没有就此消亡。在与货币主义、以理性预期学派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争论过程中,凯恩斯主义在烈火中获得新生,形成所谓的新凯恩斯主义。到上世纪90年代之后,新凯恩斯主义成为主流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明出新的分析工具AD~AS模型,可以解释滞胀现象。新凯恩斯主义对凯恩斯主义的最重要贡献是:第一,使凯恩斯主义宏观理论的微观基础更加牢固,把各种价格和工资粘性的解释建立在个人理的基础上;第二,论证了市场的不完全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交易成本的存在如何放大各种外部冲击对经济运行波动的影响;第三,细化总需求管理政策,把货币政策(只关注货币、利率等政策变量)拓展到金融政策,细化财政政策,把作为总需求政策组成部分的再分配政策和作为总供给政策组成部分的税收激励等区别开来。

3、后凯恩斯主义

同时,与正统凯恩斯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同时并存的,还有一些凯恩斯主义者,他们对凯恩斯传统的重点和核心思想的理解不同于正统凯恩斯主义,被称为后凯恩斯主义。它又分为欧洲阵营和美国阵营。前者比较重视凯恩斯所说的资本主义财富与所得之分配有欠公平合理这一缺陷;后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不确定性以及货币金融对经济体的影响和作用方面。但是,后凯恩斯主义就是在其活跃的时期也处于学术边缘的地位,仅仅对欧洲国家的实践有微小的影响。

(二)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

凯恩斯革命的成功曾经使古典传统失去其在经济学中的风光地位。但20世纪70年代之后,古典传统又以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身份重新焕发出其学术魅力。与新凯恩斯主义不同,新古典主义试图通过建构一种从下到上的方式来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一套微观基础,其模型是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和市场连续出清这三个基本假说的有机组合。

经过长期的争论 ,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之间达到了某些共识 ,并共享主流的地位。其主要包括:(1)信奉自由市场制度及其两个基石,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自由竞争的原则,并且都坚持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必须以法治为制度基础;(2)信奉自由市场具有一种内在的均衡和效率的机制;(3)新凯恩斯主义接受了新古典主义的2/3的假说,只是拒绝了市场连续出清的假设。而两者的分歧主要在于:第一,新古典主义认为,经济波动并不是自由市场经济存在缺陷的证明,而是个人最优化决策的产物,是价格机制发挥作用在宏观上的表现形式;而新凯恩斯主义坚持认为,经济周期现象表明了某种重大的市场缺陷,要恢复到均衡,需要一个较长的调整过渡期。第二,新古典主义认为 ,政府不应试图用稳定政策来消除经济波动,这类政策努力不仅不可能达到所期望的政策目标,甚至会加剧经济的波动,从而减少社会的福利;而新凯恩斯主义则坚持认为,这类政策对于降低经济的波动是必不可少的。

二、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

2008年金融危机从美国爆发并迅速蔓延到全球,带给国际社会深刻反思,连西方大国舆论都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价值观进行重新审视,并重新思考社会主义的现实和未来价值。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冷战结束后资本主义世界宣称要把社会主义扔进垃圾堆,认为世界历史已经终结。在这两种舆论反差中,国际社会不断地搜寻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

总所周知,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10多年中,美国经济的运行相当稳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步入一高双低的良好态势,即实际GDP增长率高,而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国经济之所以出现这种稳定状态,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良好的经济政策,具体说,就是宏观上的格林斯潘主义和微观上的里根主义。

但是,危机爆发之后经济学家对此次危机的思想根源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相互推脱责任。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认为,执政时期的美国政府干预市场运行是导致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危机再次证明“政府不能解决问题,它本身就是问题的一部分”。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这次危机标志着以自由放任为特征的“里根主义”彻底破产。

要对这种相互指责的状态做出实事求是的解析,就必须分析支配近20多年美国政策的经济思想基础。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政策已经转换为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并用的政策形态。

(一)格林斯潘的新凯恩斯主义政策

金融危机发生之前,许多经济学家曾经把美国经济的相对稳定归功于格林斯潘。正是他关于利率和货币供给的决策,使美国经济保持在合适的轨道上,避免了深度的衰退和通货膨胀的失控。在这一点上,美联储尽到了职责,也符合凯恩斯主义如何熨平经济波动的政策思想。

具体说,为刺激经济增长,1991~1999年间美联储把联邦基金利率从7%一度降至3 %。利率的大幅下调刺激美国企业不断增大设备投资,形成美国二战后最长的经济扩张期(即新经济)。2000年,美国纳斯达克股市泡沫破裂,为刺激总需求,美联储由加息周期转为减息周期。但是,正是这一轮的低利率政策迅速刺激了美国房市的高度繁荣,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推高房价。这使得美国众多的金融机构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预期过分乐观,贷款条件不断放松,以至于没有任何信用记录的低收入者也可以获得房贷,从而最终给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

若说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只在于美国自身的宏观经济政策,但是从经济泡沫的培育过程看,格林斯潘一直使用有意含混不清的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这种做法使得其理论立场也不甚清晰,人们常用“新货币主义”来指称这种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混合体,其实这正是新凯恩斯主义的本质。

(二)里根主义的新古典主义政策

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权掀起新自由主义政策潮流,形成“里根主义”。这种“里根主义”的核心思想其实是新古典主义政策思想的核心,即小政府和经济自由化。小政府要求减少政府财政支出,经济自由化认为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制度,应尽量取消对市场行为的约束。在美国的实践中,其后的克林顿和布什政府基本上都遵循着里根主义,这类政策对最近20多年美国的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美国过于相信自由市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能力,在金融领域也大力推行自由化,主观上造成了金融监管的缺失和松懈。也就是说,以自由为核心的监管理念、监管制度的漏洞和监管手段的不足使金融体系的风险逐步积累也是导致此次危机的重要原因。

三、 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救市方案与实质

(一)主要经济体的救市方案

1、美国救市方案

为阻止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美国国会参议院于2008年9月通过了政府提出的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 美国国会众院否决了7000亿美元救市法案。现救市方案总额增至8500亿,10月3日在众议院投票获得通过。美国财政部和联储联手推出的救市方案,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发行国债收购主要金融机构手中的不良资产,挽救金融企业日益恶化的资产负债表,加强其资金的流动性和偿付能力,达到稳定金融体系的目的。美国本轮的救市计划事实上是想通过斩断金融崩溃中的关键链条来达到阻止危机进一步蔓延的做法 ,这是面对金融危机所能做出的最优选择。这符合新凯恩斯主义债务型通货紧缩假说的精神。

2、欧元区国家救市方案

欧元区15国首脑于2008年10月12日在巴黎召开欧元区首次峰会并推出联合救市计划,以共同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此项计划的要点是:债务担保,欧元区成员国2009年年底前为银行5年期以下的新债务提供担保,以帮助增强投资者对收回投资及其回报的信心,降低银行借贷难度;银行资本重组,欧元区国家政府承诺以资本重组和其他“相应手段”救助陷入危机的大型金融机构;政府控股,政府可以购买优先股的方式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直接注资;会计规则,政府将寻求改变“按市值计价”的会计规则,防止银行因金融危机冲击而标价过低,从而加剧市场恐慌气氛。

3、中国救市方案

国务院总理2008年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为加快建设进度,会议决定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明年灾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达到4000亿元。会议要求,扩大投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

(二)救市方案的新凯恩斯主义本质

凯恩斯革命本来就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在这种意义上,凯恩斯主义带有危机经济学或克鲁格曼所说的“萧条经济学”的性质。在新凯恩斯主义者看来 ,以上那些做法是理所当然的。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克鲁格曼的观点: 我们要以不惜一切代价扭转形势的精神来应对当前的危机,如果我们做得还不够,那就加大力度,改变方法,直到信贷开始流动,实体经济开始恢复。

因此,对于应对这场危机克鲁格曼提出的具体方案是:“首要的任务是金融救助以避免金融瘫痪,而要实现这一点的方法就是注入更多的资金,注入资金的系统应该包括传统银行和影子银行系统。如果注入资金效果不显著,可以对金融体系实施全面的暂时国有化。其次,即使信贷市场复苏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威胁仍然存在,必须采取素来高效的老药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刺激措施”。最后 ,在经济呈现出恢复之势,则必须转向预防性的措施,改革金融体系以防止危机再次爆发。美国政府和其他国家的救市政策方案开启的是危机管理机制,或者说各国的救市政策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应急政策。

四、基本结论

(一)凯恩斯主义是以需求导向型为主的经济模型

凯恩斯革命带来的永久性政策影响就是总需求管理政策的提出和不断完善。只要是这类政策,就必然带有凯恩斯主义的性质。因此,二战以来凯恩斯主义对政府政策的影响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只不过是在不同时代影响实践政策的凯恩斯主义形态不同。同时,所有形态的凯恩斯主义都是自由制度的拥护者,它们反对的只是放任自由主义形式的市场制度。

(二)各经济体救市方案是一种凯恩斯主义式的应急政策

此次金融危机在西方社会引发了关于资本主义未来模式的争论。主流媒体中出现一种主张反对市场经济的思潮,认为美国不得不干预经济,甚至于采取某些 国有化政策。这其实是把政府救市行动等同于国有化,进而等同于社会主义,是对自由市场制度的误解。危机时期西方国家采取一些类似国有化的措施,但这些国家的政府并不会无限期地直接管理经济,而会在危机过后又重新私有化,并放松某些应急的管制措施。

西方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是以财产私有制和自由竞争原则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制度,它不会因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改变,但具体管理体制却会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在西方社会历史和现实中的自由市场制度从来都不是纯粹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市场要受到大量的治理制度和政府政策的影响,而是根据经济实际运行的时代要求,不同时代的政府管制的范围和干预的程度也不同。

(三)要正确认识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有效性

救市政策不应该阻碍正常的经济调整,更不应该保护那些原本就应抛弃的落后的生产力部分。明智的经济政策既要考虑到短期的效应,也要考虑到那些必须预见到的效应――长期影响。总需求管理政策,运用得当可以抑制经济的波动幅度;而运用失当,它就会给经济埋下巨大的隐患。没有一种经济能够保持永远繁荣,波动是市场经济自身调整的必然过程,有助于处理繁荣时期所积累的问题。但是,每当经济面临衰退之时政策当局总是热心于扩张性的总需求政策,使繁荣人为地延续下去。这种政策,虽然在短期中有助于降低失业率和维持暂时的表面繁荣,但在长期中却容易使经济体滋生出各种经济泡沫,阻碍经济结构的正常调整。因此,以新凯恩斯主义为信条的政策执行者对总需求管理政策也应持一种谨慎的态度,对人们用一系列的短期目标管理长期经济的智慧持慎重态度。

(四)新凯恩斯主义的发展方向

新古典主义在学术上居于显赫的地位,但在宏观政策的实践方面却一直是凯恩斯主义或其变体居于支配地位。而新凯恩斯主义者虽然对宏观政策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其本身却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理论框架。全球金融危机,一方面使凯恩斯主义者更谨慎地审视自由市场制度本身存在的内在缺陷;另一方面也会使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对政府干预行为的怀疑程度降低。借助此次金融危机,由于双方都是在微观基础上进行宏观政策的争论,而微观经济学是比较成熟。因此,凯恩斯主义可以强化其学术地位,并加快这两种主义走向新的综合,使得双方的差距不断缩小。

参考文献:

[1] 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M],中信出版社,2009,第178页.

[2] 许经勇.萧条经济背景下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创新性和现实性[J].理论探索与争鸣,2002,(2).

[3] [美]大卫・科茨.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J].海外视野.2008(13).

[4]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 张秀娈,陈新岗.试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美国经济史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07,(5).

[6] 番薯.金融危机与政府救市[J].时代周刊,2008,(7).

第4篇: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范文

新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之争由来已久。自凯恩斯大战哈耶克以来,这两种主张截然相反的思潮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大辩论。两大阵营纷纷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学者和专家,两种主义也交替上位,成为一时的主流。本文试图通过对新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的宗旨进行阐述分析,再联系进几次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进而得出结论:新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救市药方”,它们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改良了或发展了资本主义,但是都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私有制与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虽然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对这两种经济思想进行实践,但是经济危机依然不断发生。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引发的,只有对资本主义基本制度进行改革,才能彻底解决资本主义世界存在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

新经济自由主义;国家干预主义;分配

一、国家干预主义和新经济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观点

(一)国家干预主义国家干预主义是西方国家公共管理职能发展的一个阶段,主要是指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状态,主张政府介入经济,由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控制,并直接从事大量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思想和政策。其在当代则集中表现为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系统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并立即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二)新经济自由主义新经济自由主义是从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自由主义思想继承发展而来,强调自由放任理论与政策的经济学体系。20世纪70年代之后,凯恩斯的需求管理和宏观总量经济学无法解释“滞涨”现象而遭到越来越激烈的攻击,代表新自由主义的各种学派应运而生,新经济自由主义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对之后乃至今天的世界经济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哈耶克为代表人物的新经济自由主义信奉自由放任的原教旨主义市场经济,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之后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通过对哈耶克的哲学观、经济观的发展和继承演化出诸多学派,观点各异,但核心都是对自由市场的推崇,在此不进行赘述。

二、两种主义对于再分配制度的观点

新经济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干预和各种“不合理的”税收,支持削减社会福利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认为政府对再分配领域的干预侵犯了人们的自由,违背了自由市场,降低了社会的经济效率。哈耶克抨击了政府通过累进税制进行再分配以改变社会不公的做法。他认为,经由累进税制进行收入再分配,不公是产生不负责任的民主行动的主要根源,而且还涉及未来社会之政体特性所依赖以为基础的至关重要的问题。累进税制的问题,最终是一个伦理问题,而且在民主制度中,真正的问题在于,如果人们充分理解了累进税制原则的运作方式,那么它在当下所获得的支持是否还能继续。如果要确立一种合理的税收制度,人们就必须将下述观念作为一种原则予以承认,即决定税收总量为多少的多数人,也必须按照最高的税率来承担税负;如果该多数决定以一种在比例上较低的税率形式给予经济贫困的少数以某种救济,则当然无可反对。为了防止滥用累进税制,社会必须构建防御性的屏障。而国家干预主义则支持国家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通过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以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为核心,通过财政赤字和举债的方法可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凯恩斯认为收入分配不公是产生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原因,所以要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必须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他认为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提高富人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加强对富人直接税的征收。第二,消灭食利者阶层。第三,凯恩斯认为只要国家立法,甚至通过赤字财政政策,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提高工资标准,即采取“普通福利”政策,就可以抑制经济危机。

三、结论

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西方世界经历了几次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过之前阐述的西方资本主义政府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新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交替“上位”,成为西方世界走出经济危机的“药方”。在经济进行调整,经济运行重归稳定状态的时期,西方政府也曾选择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力图使经济长期稳定增长,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无论西方资本主义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政策,经济危机依然周期性的爆发,最近几年更是危机频发,各国政府黔驴技穷。

回顾西方世界几次经济危机,不难看出:如果我们真正“回到马克思”,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危机的深刻根源将暴露无遗。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于由私有制导致的贫富阶层财产性收入差距过大。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刻根源在于它的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其形成资本性收入和劳动性收入在分配比例上的长期失衡。这种分配结构长期积累的问题是公平缺失、贫富悬殊、消费萎靡等经济现象,导致了社会性动荡。这些问题反过来又会冲击总需求并使经济长期偏离均衡状态,集中爆发的表现就是有效需求不足进而导致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

要想从根本上认识当代西方世界的“经济新常态”,需要我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市场经济的运行有更深刻的理解、认识。西方主流经济学在解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矛盾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论是信奉经济自由主义还是强调政府干预,二者的理论都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决定的财产权按资分配和由此而来的社会两极分化问题。而西方政府施行的再分配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这种贫富分化有所缓解,但是财产和财产权利问题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核心,行使私人财产权利的自由,是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的前提和基础,这种根本性问题不能由再分配的方法解决,彻底摈弃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找到这个困局的出路。对资本主义制度最激进的批判来自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批判的焦点正是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制度。马克思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由此产生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缺陷,并概括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提供了正确地理论方法。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了数次经济危机。但是事实证明,即使资本主义国家对它的自由市场制度加以重新调整,他们也不会从根本上触动私有制这个基础,而只会力争在政府与市场之间找到新的平衡。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自身的基本矛盾。除非从基本制度上进行改革,否则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只会陷入“爆发经济危机———政府救市———爆发经济危机”的死循环之中,无法自拔。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危机与经济学理论反思”课题组;杨春学;谢志刚.国际金融危机与凯恩斯主义.经济研究.2009年第十一期.

[2]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危机与经济学理论反思”课题组;刘迎春.国际金融危机与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反思.经济研究.2009年第十一期.

第5篇: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范文

“我们瞻前顾后,看到两边都是悬崖飞瀑,而我们正小憩在其间的一个静静的池边。”这是凯恩斯在1931年出版的《劝说集》的序言中的描述,而那时,全球正陷入因“大萧条”而带来的巨大恐慌中,凯恩斯秉持学者特有的冷静与敏锐,最终创立了一整套崭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影响着几代经济学家,至今仍在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政策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通常来看,一国的经济学家对于政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他们作为顾问的作用,身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的林毅夫希望能做得更多。

2008-2009的金融危机带来了继“大萧条”之后最严重的世界经济衰退。对于危机的研究和分析报告可谓连篇累牍,全球失衡的急剧扩大被认为是危机的起因,而失衡源自东亚各经济体的出口导向战略。中国一度成为被指责的对象。林毅夫并没有陷入单纯辩护或是指责的声浪之中,他借助更广阔的全球化视角,力图审视本轮衰退的根源以及演化趋势,寻找出引领全球走向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共赢策略,规划国际经济新架构,提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新思路。

“对于国际经济发展的一统解释越来越难以描述如今的多样化和多极化世界。”在书中,林毅夫诠释了他对于构建新理论分析框架的动因,“不管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是一套简单的、说明现象的因果关系逻辑。发达国家的学者提出的理论通常根据发达国家的社会现实,说明出现于发达国家的现象,或是以发达国家的经验为参照来看发展中国家问题,但理论并非一成不变,而且发展中国家条件不同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理应独立构建理论,才可以真正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动国家现代化”。这也正如哈佛大学教授丹尼.罗德里克在《全球化的悖论》中所表述的,市场的确是全球性的,然而政府是每个国家的政府,这意味着我们所需要的全球化并非无限大,而是应该充满智慧。

第6篇: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全球化;新自由主义;发展中国家

引言

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推动了世界经济的飞速前进,毫无疑问,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伟大创举。但是,全球化也带来了不少弊端,它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经济危机的发生更加频繁、不可预测,规模更大,波及范围更广,它使发展中国家处在了更加劣势的位置。发展中国家在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做出有力的决策和改变,摆脱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软控制”。

一、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的兴起

70年代随着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滞涨的困境,凯恩斯主义政策束手无策,新自由主义兴起,并得到西方世界三大政治家的认可:美国总统里根,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德国总理科尔。新自由主义肯定“看不见的手”的力量,主张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倡导个人主义,提倡私有化,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伴随着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深化,全球化应运而生。

二、全球化的弊端

(一)发达国家的全球化

在某种程度上,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统治下的一种“帝国”主义体制。新自由主义鼓吹市场规律和自由平等原则,但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剥削的地位,这种全球秩序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平等。如今在西方世界,人权和平等是政治家们的口头禅,可是,这仅仅是思维的惯性,并不是约定的行为方式,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政治等方面并没有话语权。世界运行在法律制度和经济政策之下,而这些法律制度和经济政策都是由西方国家联合制定并推向现实的循环运作之中,纵观一系列国际化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其决策层里很少能看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身影。全球化是资本的国际垄断,它建立的是资本的世界累计制度。事实上,全球化仅仅是发达国家的自由。

(二)扩大了贫富差距

全球化带来了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导致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发达国家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一方面实行技术封锁,人才管制,进而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一方面推行贸易自由,赚取超额利润。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发达国家的技术、资本和人才等资源由于受到限制从而流动程度较低,对发展中国家的带动作用不强。

(三)加剧了金融动荡

在这经济全球化、新自由主义盛行的二三十年里,世界已经发生两场大型的金融危机。笔者认为,98年的金融风暴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本市场任意开放带来的产物,当时的东南亚国家在各方面都不具备资本市场开放的条件。“由于这些国家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同时资本量有限,又往往采取和美元挂钩的汇率体制,于是全球数以万亿美元计的大量游资涌入这些国家投机,国家的外汇储备往往很快被劫掠一空,而且造成持续的金融动荡。”开放的后果是,当欧美游资游走于市场时,“看不见的手”并没有发挥作用,而政府在新自由主义思潮下也没有了干预的力量,危机在所难免。08年祸起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在短时间内波及全球。其影响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都源于全球化带来的高开放程度。全球化便利了贸易的进行,促进了国家之间的交流,却也为金融危机的广泛传播创造了便利条件,加剧了世界的金融动荡。

三、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虽然全球化有其内在的弊端因素,但是在全球化进程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包括中国、印度、巴西等,但是,这一发展似乎都来自于出口的拉动。欧美发达地区消费数额巨大,必须依靠进口才能满足,这也带动了内需严重不足、结构失调的经济体。这种形势,无疑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一种软控制,发展中国家必须引起高度警惕,毕竟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范例,其经济的高速发展,内需的严重不足,人口膨胀导致的经济总量和平均量的不平衡,发展中遇到的环境问题,法律监管制度的缺失等都是发展中国家在腾飞阶段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一)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弹性

在新的世界经济环境下,发展中国家必修调整经济结构,改变过去出口带动增长、第二产业“独霸天下”的局面,努力扩大内需,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只有内需驱动的经济体才具有弹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也只有内需驱动的经济体才可以减少对他国的依赖,增加自己的独立性,增强抗击危机的免疫能力:这是所有发展中国家走向强大必须实现的转变和改革。

(二)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鼓励创新

美国企业把技术分为几代:即将淘汰的、成熟的、新兴的和正在研制的。但是在中国研究中心研究的几乎都是即将被淘汰的技术。技术的进口永远处于被动状态,一方面别国严格限制高科技的输出,另一方面代价太大。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崛起,必须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必须实现技术进口到自主研发的关键性转变。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口号喊了几十年,但相距真正意义的实现还差得太远。何为科技?其实质不过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才、设备和资金的融合,其根本在于创新:人才来源于教育的模式和体制,设备和资金来源于国家的投入和支持。因此,要想成为科技强国,必须加大投入,加大教育的投入,加大设备和资金的投入。

(三)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国际化

虽然全球化是一种不平等的经济和政治模式。但是整体上它利大于弊,极大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国家的进步。

中国经济的腾飞离不开世界这个大舞台,要想改变不平等的形势,只能实现自我的强大和崛起,利用好每一个发展和改革的机会。这就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成功经验都值得学习和借鉴:另一方面,在国际上寻求合适的机会,为自己争取参与国际经济和政治事务的话语权,包括在国际组织和机构中谋求职位,参与决策的制定,而不仅仅是被动等待政策的到来。

参考文献:

第7篇: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就业理论;就业问题;借鉴

中图分类号:F09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4-0016-03

一、引言

我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近几年经济增长率都在10%左右,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经济的高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进一步讲,就业形势的好坏,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而言,一定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增长也是一定的,然而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却不是很明显。

最近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就业增长却相对缓慢,中国目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存在大量的大学、大专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甚至毕业就失业的境况。可以说,中国的就业压力很大,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局部就业供给不足,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因而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应将视野放宽,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就业理论研究的成果,解决就业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西方就业理论演进剖析

就业这一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就业理论。西方经济学家对就业问题的长期研究和探索,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就业理论。如古典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等。

(一)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

萨伊定律是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的基石,其基本内涵是供给创造需求。该学派经济学家代表人物有马歇尔、庇古等,他们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出发,认为市场上产品价格和货币工资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发调整。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相互作用决定实际工资和就业水平,供求平衡时的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水平。进而认为,只要不存在工资刚性,工资率可以自由伸缩,市场机制能自由的发挥调节作用,可使一切可供使用的劳动力资源都被用于生产,劳动力市场总能达到就业均衡,长期持续的非自然失业不可能存在,存在的只是自愿失业和短期性摩擦性失业。

他们认为,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是消除货币工资的刚性,使货币工资能够随市场的需求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古典学派将自由竞争作为前提条件,主张市场调节平衡就业,否定了失业问题的普遍性。但换个角度理解失业的产生仍然是有可能的,失业问题正是竞争不充分所导致的结果,要解决失业问题首先就应该解决劳动力市场竞争的不充分问题。

(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凯恩斯就业理论是以有效需求原则为核心,认为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失业之所以持续不断,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一般情况均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即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不足,由此造成较多的社会失业,即不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的促进就业理论实际上主张降低工资,即在不降低名义工资的情况下,降低实际工资。但前提是扩大总需求,因为总需求的扩大,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工人名义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相对减少。为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必须摒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依靠国家干预,提出需求管理政策,从而达到促进生产,增加就业的目的。

(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的困境,凯恩斯理论失灵了。因而以托宾、杜生贝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经济学家提出“结构性失业问题”,力图用市场结构的变化来解释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症,认为是微观市场的不完全性和结构变化引起滞胀。得出结构性失业是因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失调,结构性失业的存在必然引起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由于强大的工会力量使工资易涨不易跌,所以尽管社会上存在着失业,但货币工资却不下降,而只要存在工作空位,货币工资就会迅速上升。于是,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就转化为失业与货币工资上涨并存,进而转化为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并发症。该理论主张从就业内容或就业结构角度来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如政府要指导收入政策,即政府要采取措施限制工资和物价的上升,以缓和通胀;注重完善劳动力市场,缓和因劳工市场技术结构变化造成的失业;适当修改完善失业补助金制度,激励失业者就业。

(四)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市场理论主要包括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两方面。名义工资粘性是由于长期劳动合同的存在和交错调整工资所致,工资通常是由于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不能随市场供求行情而调整。即使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有合同的企业粘性工资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隐性合同理论认为,雇员与雇主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之间会形成某种稳定收入的非正式契约,从而使工资具有粘性。隐性合同导致失业的原因是由于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厂商和工人因信息有限,决定了均衡合同出现无效率的非充分就业,因而通常会解除工人。效率工资论则说明了雇主会主动付给员工高工资,以提高雇员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跳槽和偷懒的机会成本同时吸引有能力及高技术人才。内部人――外部人理论则指出,内部人由于受到劳动转换成本的保护,在工资决定上有着重要的讨价还价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和地位。致使工资调整主要取决于在职人员而不是失业者,于是,便可能出现非自愿性失业。因而解决失业问题政府就要干预工资合同,要减少工资粘性,增加工资弹性,使工资能够适时适度灵活调整。

(五)反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反古典”学派主张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借鉴日本的经济模式及行政主导性的市场经济模式。在就业问题上,强调在保证企业自由用人和求职者自主择业的前提下,在保持企业活力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国家对市场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同时建立稳定就业,劳动力流动平缓、劳资合同和工资差距较小的劳动力模式。

三、西方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启示及借鉴

(一)古典学派就业理论的启示及借鉴

首先要解决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问题和就业歧视问题,完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充分竞争。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不充分表现得很突出,市场存在严重的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就业歧视随处可见。就业招聘中存在严重的歧视性条款,如户籍歧视、地域与方言歧视、学历歧视、性别和年龄歧视乃至身高、相貌等身体歧视、婚姻状况歧视、犯罪经历歧视、姓氏歧视等等已经成为我国劳动力招聘中的一个正常现象。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正常发展,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导致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因而必须加强透明化、公平化、法制化和市场化。

其次,为了规范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运用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的同时要严格落实劳动用工合同制度,同时要鼓励企业履行现在流行的SA8000社会责任认证标准的相关规定,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二)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启示及借鉴

凯恩斯就业理论强调宏观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干预和实行税收政策等来调节就业,是一种总量就业理论。它只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总就业量的变化、就业水平的高低,而不分析就业的结构。由于它只强调从增加有效需求来解决失业问题,忽视对劳动力供给方面的管理与改善;只强调投资总量的增加而忽视投资的就业效率和投资结构的优化。因此,中国在通过政府扩大投资规模解决就业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高投资的就业效率,要尽可能投向吸纳劳动力较多的行业和领域。另外,政府应注意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制定有利于增加就业的经济增长计划和产业政策,把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增长方式结合起来。因而当前应当实行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实施以就业为基础的经济政策,优化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新古典综合派的就业理论启示及借鉴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政府应主要从劳动力市场和人力政策来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第一,采取全方位人力资源开发措施,对劳动力进行多层次、多领域、多种形式的继续培训,使劳动者及时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第二,大力发展职业介绍机构,负责信息咨询、指导服务、就业介绍等方面工作,使企业和求职者实现信息对称;第三,减少户籍制度对劳动力的限制,增加劳动力的区际流动,帮助解决劳动力和企业进行地区迁移。

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应建立完善就业教育制度,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全面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水平。对于农村学龄儿童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对劳动力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以及在岗培训指导等,从而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及时有效配置,消除结构性失业。鼓励引导劳动力在地区、行业间的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再则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借助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加强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特殊群体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等相关信息的,达到信息资源共享。

(四)新凯恩斯主义的粘性工资论启示及借鉴

新凯恩斯主义所提出的工资粘性实际上是劳动力市场自身运行不可避免的现象,仅靠劳动力市场调节是不可能解决的。政府可就全社会工资水平定期进行全国性的调查,并结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基本生活水平为基础,制定出基准工资水平以供各地区的企业参考,使得企业工资在合理区间浮动。另外,政府应控制非工资性人工成本的过快上升,以增强工资弹性,例如,股份制企业股利的发放等要按照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采取适当的股利发放政策,以及企业在年终发给职工的年终奖金等都要在合理的预算范围内。因为股利和奖金都是企业非工资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发放过多,有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无论从短期看,还是从长期看,都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及就业。

(五)反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启示及借鉴

可以说反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对现实更具有指导意义。关于就业保证企业具有灵活的用人机制,加强人力资源部的建设,保证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招聘到合适的、合格的劳动力,同时求职者也能够自由灵活地选择适应自己的满意的工作岗位,从而充分地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政府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制定人口政策,一方面调整教育结构等来控制和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另一方面,国家给与市场活动进行宏观引导,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来建立新型的劳动就业体制服务。

四、结语

总之,西方的就业理论对我国寻求解决就业矛盾的途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我国还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不仅依赖市场机制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会经济总量增长,扩大劳动力的有效需求,还要有市场调控体制改善的制度保证,两者面相辅相成,不可偏颇。

参考文献:

[1]肖静.西方失业理论与中国的就业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6,(11).

[2]刘加强.缓解西部地区城乡就业矛盾对策研究[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罗恩立,孙定东.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进程剖析与借鉴[J].经济学与经济管理,2003,(2).

[4]谭运进.西方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商业时代,2005,(12).

[5]韩志萍.西方经济学家对失业问题的理论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0,(11).

[6]伍希.借鉴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4).

第8篇: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范文

一、合同自由原则的内涵

对合同自由原则的内涵,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从公、私法划分的角度出发,认为合同自由即私法自治,私法主体有权依自己的意志实施私法行为,他人不得干预;私法主体仅对基于自由表达的真实意思而实施的私法行为负责;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私法主体自愿达成的协议优先于私法而适用。也有的学者认为,合同自由原则具有双重含义,即不仅意味着当事人有为自己创设权利义务的自由,而且意味着当事人有不为自己创设权利义务的自由。还有的学者认为合同自由就是合同自治,即合同当事人合同自由,包括缔约自治、履约自治、内容自治、形式自治和违约补救自治。

笔者认为,合同自由原则是当事人在平等的基础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并在这种意思的指导下自由的创设权利与义务,当事人对基于自己自由而真实的意思表示所做出的法律行为承担法律上的责任的一种原则。

二、对合同自由原则的限制

从法律的目的来看,自由作为法律的目的之一早已被法学家们所认同。洛克曾经说过:“法律的目的不是为了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但合同自由原则起初是建立在舍弃了当事人之间经济地位不平等的抽象人格平等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平等只是抽象的假设而非实质上地位的平等,而建立在这样平等基础之上的意思自由会造成当事人实际意思表示的偏差,这种偏差必然会造成当事人之间实际享有权利与履行义务的不对等。实际上,就世界范围而言,随着自由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垄断阶段,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代替了完全的市场调节,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代替了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在国际私法实践中对合同自由原则都做了限制。

(一)合同自由原则限制原因分析

1、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合同自由原则是以自由经济体制、经济自由思想为背景而兴起的。在自由经济体制下,市场是调节经济的手段,意思自由为其提供了法律基础,而国家只扮演“守夜人”的角色。自由经济体制虽然为竞争者提供了一个自由竞争的机会,但同时这种体制也存在着弊端。因为绝对放任的自由容易被肆无忌惮的滥用从而导致实际竞争中经济强者对经济弱者的统治以及经济弱者被无情的践踏直至被市场所抛弃。毋庸置疑,如此发展将会产生高度不平等的社会形式。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单凭市场自身调节是无法解决尖锐的社会矛盾的。因此,国家干预主义代替自由放任主义已成为西方国家的现实经济政策。在这种转变中,体现自由经济思想、反映经济自由的合同自由原则也必然会受到限制。

2、从法学理论角度来看,尽管自由是一种社会价值,但自由不是无限的。绝对的自由必然是有害的,因为每个人行使这种自由总是会与其他人的自由相冲突。因此,如果自由没有限制的话,所有人就可以无限制地干预别人,甚至是侵犯别人的权益。而法律为自由设定了范围,使得自由与其他社会价值之间保持固有的张力,防止自由被滥用并为自由的享有者提供了实现自由的法律方法以保障自由的存在和实现。所以,自由应当是法律许可范围内的自由,并以法律作为准绳,受法律限制的。基于此,在私法中,当事人依合同自由原则实施意思表示的过程中也应在法律不禁止的范围内进行。因此,法律对合同自由原则的限制是必要的。

(二)合同自由原则限制主要表现

1、合同的社会化。在一些情况下,法律基于对社会利益的考虑,取消了当事人订立合同的自由和不订立合同的自由。法律有关公共秩序的规定不断增多,同时这些规定还具有新的特点。过去,法律有关公共秩序的规定基本上是消极的,即禁止当事人订立某些合同或某些合同条款;而现在,这类规定一般都是积极的,即法律直接对合同应具备的内容做出强制性规定。而法律的最终目标,则是要合理地平衡当事人之间的给付,以保证个人利益之间的和谐。例如,供电、供水、供气、邮电、铁路等企业以选择相对人为由而拒绝为某些人服务,后者就不可能有另外的选择。因此,基于民生的考虑,要以法律的直接规定或政府的行为来取代当事人的意思,使其负有强制缔约的义务。同时,法律还对合同的法律效力作以限制。这种限制主要表现在合同有效成立后对之进行变更,其目的仍然主要是为了避免出现不公正的情况,尤其是为了避免在价格上涨时期,由于合同的某些特别规定为“不可更改”的条款而引起的不公正。同时,对于合同的变更同样可以是基于对社会利益的保护或基于经济政策。例如,法国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曾通过立法减少合同一方当事人原来约定应为的金钱给付,使价格降低,以推动通货紧缩政策的实行。

2、对消费者的专门保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使得生产和消费完全分离,形成相对分离的生产者阶层和消费者阶层,使商品经济所固有的矛盾进一步扩大、进一步加深。消费者在经济生活中处于劣势,权益受到侵害,这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都在法律上做出了新的调整。这主要表现在:(1)资本主义国家制定了大量关于市场管理、产品安全、卫生安全等方面的规定,对生产经营者规定了严格的限制。如美国于1972年制定了《消费品安全法》、1974年制定的《玩具法》等。(2)各国法律向保护消费者倾斜,制定了许多专项法律对消费者的利益予以特殊的保护。如在格式合同解释上作有利于消费者的解释以及严格责任制度的确立都是对消费者权利特殊保护的表现。

3、对大型企业的控制和对中小型企业的保护。随着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到来,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使得大集团、大公司的经济支配能力无限扩大,从而激化了与中小企业之间的矛盾。大型企业通过订立横向或纵向协议等方式控制或挤垮中小型企业,从而排除竞争,攫取垄断利润。因而,通过立法限制大企业的契约自由,以保障中小型企业的经济机会和利益。

第9篇: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金融危机;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1.11.4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11-92-02

一、凯恩斯主义经济的核心理论

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了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著作的出版奠定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增加国内需求来带动经济的发展,即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就业理论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就业理论提出的起点就是有效需求理论,即通过有效需求带动就业的增长,因而激活整个经济的发展。凯恩斯认为影响有效需求的主要因素有三点,一是人们的消费倾向,二是人们对未来预期收益的期望,三是消费者对货币灵活性的偏好。凯恩斯经济理论在西方各国政府经济政策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形成了独特的凯恩斯经济政策观点,该经济政策的核心观点是强调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凯恩斯认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无法通过自身的调节达到理想状态,而且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资本边际效率下降比较快,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就业和生活标准无法达到生产技术本应该达到的水平。

二、金融危机下凯恩斯主义在各国救市政策中的运用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波及到了很多国家。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相应的救市政策。在各国的救市政策中,凯恩斯主义得到了充分体现。

1、美国。从2007年次贷危机出现苗头到最后全面爆发,美国政府都在尽力采取措施应对危机。2007年8月,美联储利用3天的时间向金融系统注资14725 亿美元;2008 年4月,美联储和美国国会再次联手向市场注入900 亿美元资金。这两次资金的注入对于市场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美国的失业状况并没有得到缓解。2008年9月,美国政府开始接手“两房”,在接下来的过程中,美国的汽车业的状况不容乐观,2008年12月20日,布什政府出台了汽车行业救助方案。奥巴马上台以后,美国的经济状况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在这期间奥巴马政府也出台了房贷利息补贴、政府提供救助资金等方案。总的来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整个美国的救市政策都从政府干预角度出发,很多政策的制定都有着凯恩斯经济学主义色彩。

2、欧州各国。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整个世界,欧洲的金融系统也遭遇到了困境。为了稳定整个欧洲的金融系统,各国政府也积极出台救市政策。2008年10月7日,冰岛政府宣布接管陷入财政困难的当地第二大银行Landsbanki;同年10月9日,冰岛最大的商业银行Kaupthing被国家金融监管委员会接管。西班牙政府采取的对策是成立基金。英国政府采取的对策是向银行注资。德国的救市政策是提供救市计划,并为该国的银行间接贷款提供担保,此外,还建立基金组织,帮助银行摆脱困境。2008年10月20日,荷兰政府向荷兰国际集团大规模注资100亿欧元,以强化其核心资产,抵御金融危机冲击。

3、中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其中受害最重的要数中小企业和外贸出口类企业。为了应对危机,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2008年9月16日至12月23日,央行5次降息,共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2.16个百分点;3次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共计2.5 个百分点。针对中小企业的状况和我国出口贸易额度较大的实况,中国政府估计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并为中小企业开拓了更多融资渠道。此外,中国政府还对证券印花交易税、存款利息所得税、粮食最低收购价格、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进行了调整,旨在激活整个经济系统,缓解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政府最重要的政策措施便是投资总额达4万亿元扩大内需政策,其中280亿元用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也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原理在救市政策中的运用,即通过充足有效需求,带动就业,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三、由金融危机和凯恩斯主义分析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1、我国的经济结构有利于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自从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美国和西方各国纷纷出台救市政策,但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些救市政策对于经济发展的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各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凯恩斯认为,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由于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货币政策是不起作用的。以美国为例,居民的消费支出占据了美国总GDP的70%左右,美国的经济现状已经是典型的消费拉动型经济。因此,消费者心理和行为会严重影响美国的经济发展。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挫伤了居民的消费心理,因而美联储的降息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影响比较小。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美国完全不同,中国是典型的投资驱动型经济结构。因此,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政府出台了总额为4万亿人民币的投资计划,对经济的影响效果比较明显。这也是我国经济结构不同于西方的地方,也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优势。

2、我国需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对外出口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金融危机导致国外的市场迅速萎缩,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迅速萎缩,这给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最近两年以来,国家对房地产市场不断出台调控政策,房地产市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会下降。拉动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所以居民消费占我国总GDP的比重比较低。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影响最大的是低收入群体和穷人,居民消费占总GDP的比重进一步降低。只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为人们树立消费信心,才能拉动内需的增长。此外,由于居民消费需求的多样化转变,消费需求的弹性会越来越大,这样导致生产过剩的可能性也会越来越大。因此,从此次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出,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3、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保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合理比例。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实体经济是建立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之上,整个实体经济部门的价格以及产品的价值都比较稳定。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的定价作为基础,所以整个虚拟经济系统的价格体系以及整个系统的运行都不稳定。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很多人都将责任归于华尔街的贪婪以及美国政府的监管不力。实际上,次贷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比例已经失调。从事实业的企业家少了,具有投资心理的金融企业家数量上升,人们都预期房地产以及各类证券和金融衍生品的价格都会上涨。但一旦整个虚拟经济系统产生动荡,价格会大幅下降,大多数人的财务缩水,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因为虚拟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中可以看出虚拟经济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也有其潜在的风险。虚拟经济部门产生的宗旨是为实体经济服务,随着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部门而独立出来。我国虚拟经济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需要把握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合理比例。避免因为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系统的稳定性。

4、需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市场和政府的关系界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政策议题。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外界很多人士都开始质疑美国政府对于本国的金融监管不力,进而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政府没有对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进行合理的界定。克林顿政府和布什政府都一直主张提高居民的自有住房率,这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但是由于政府过分强调这一政策,因而导致银行一再提供不良贷款,进而促使次贷危机的发生。所以没有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也是美国政府在政策推行过程中的失误之一。因此,对于市场的监管,应该回到凯恩斯主义的道路上来。我国是典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宏观调控比较多。政府调控过多,是否会影响市场经济的效率,也是目前学术界争议比较多的问题。因此,我国政府也需要合理界定市场和政府的边界问题,避免经济出现失去活力状况的发生。

四、总结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表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本文通过对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各国救市政策中的运用分析,指出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几点启示。这几点启示主要是基于对美国和西方各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虽然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多共性,所以这些启示也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建红.经济危机下对经济学的哲学反思――兼评刘永佶的《劳动哲学》[J].长江论坛,2010,(02).

[2] 陈美衍.科斯与新自由主义的分歧与矛盾[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05).

[3] 曾伟.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理论反思与现实思考[J]. 改革与战略,2010,(12).

[4] 周思成.欧美学者近期关于当前危机与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问题的争论[J].国外理论动态, 2010,(01).

[5] 刘志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兴起、危害与替代――国外学者的视角及其评价[J].高校理论战线,2010,(0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