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风险合规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金融风险合规工作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风险合规工作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风险合规工作的重要性

第1篇:金融风险合规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金融风险;控制防范;投资理财

    一、控制防范金融风险的策略

    (一)宏观控制防范金融风险

    1.提高金融体质改革的速度,防范于未然

    完善金融改革体制,深化改革体制的创新力度,创建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代金融系统,从基础上降低金融风险所产生的各种潜在隐患。金融系统包含了整个交易市场,金融监管机构等。完善金融体制的规划,在金融交易运作中,可以将风险降到较小的程度。

2.规范市场开放,避免强烈冲击

保障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金融体系在不断的完善,而金融管理机构却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关的宏观调控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所以在稳定金融业对外开放要谨慎有序,以积极的姿态和稳健的步伐在金融市场中避免强烈的冲击。

3. .加强金融监管手段,确保金融市场稳定

    加强金融监管手段是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必然趋势。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需要加强对内部金融机构的监管。建立规范的内部监督的制度,评估制度和风险评价制度,对内部违规活动必须要予以强处;同时规范授权限制制度,金融交易必须在金融机构的权益范围内才能进行,对于未授权的不能私自越位。加强法律法规的认识,完善操作程序,加强金融执行的力度,对于进入市场,市场交易、退出交易需要遵循相关的法规;增强金融业务运作的监督,做好预防会出现的金融风险。

    4.增强我国投资者金融风险的意识教育

    增强我国投资者金融风险的意识教育,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之处,首先从思想意识教育入手,在全社会加强开张金融风险的意识宣传,加强金融法律法规的政策教育。强化投资者对金融活动程序的掌握,遵循金融法规的交易,以减少金融风险。

    (二)控制防范金融操作风险

    1.明确操作权。

    金融企业工作人员操作权限不清,是导致金融操作风险的根本因素。金融工作出现操作权限不清,不能充分发挥金融权益的作用,有些出于个人利益和个人目的,公权私用,以达到自身的目的;更有甚者推卸责任,不使用或者很少使用操作权,怠慢操作权。因此明确规定员工操作权,做到权益分工明细,可以全面加强金融工作者的执行能力。

    2.建立内部监督系统

    建立内部监督系统,能有效的防止金融企业的违规行为,一经发现,可以及时纠正,以免出现更大的风险,对岗位进行监督实现重要操作必须多人进行的措施。

    3.创建操作规范管理制度和政策

    为了减少错误或公权私用的行为,制定操作管理规范制度和政策是势在必行的,金融工作人员遵循操作规范制度,则可以最大力度的减少错误和公权私用的行为。

    二、制定投资者投资理财的计划

    (一)了解目前情况

    作为投资的第一步都是了解掌握目前的情况,然后进行分析,一定要做到清醒的认识,才能对投资目标和理财有充分的准备。首先了解自身、家庭资产的收入和负债以及支出的情况,然后对自身分析能否掌握对待金钱和投资的价值观,因为自身价值观很容易影响投资目标和理财计划。

    (二)明确财务目标

    对于个人投资理财而言,明确目标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财思维,所以决定了不同人生时期不同特色的理财目标。在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的影响,所遇到的财务问题也随之不同,希望得到的投资回报的程度也不相同。一、目标是可行性的。明确目标应该从自身的时间情况为出发点,比如婚姻、年龄、家庭。事业、收入水平等等,以及投资计划内这些因素都会发生变化,若是超出自身的经济能力,那么这类的投资理财目标是无法实现的。二是要明确目标,数字最好体现。有了准确的数字,投资者才能制定理想的理财的计划。其三、目标应该有相应的时间限定。明确投资目标要有时间上的期限,没有限定期限的目标就没有动力,最终使目标成为空像。

    (三)规划行动计划

    目标规划以后,下一步就是制定行动方案。一是设计出自身可以承受并且适合的行动方案,例如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完成,而不是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首先要将这些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出来,然后在评价的基础上去实施其中一条。所谓制定行动方案就是在收集大量的金融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现状和计划,制定出可能出现的途径和适合自身的计划,然后在这些设想的计划中,确定能符合自己的条件和特点的投资计划。

    (四)执行计划

    明确符合自己特点的投资理财方案之后,就应应该执行计划。然后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我需要通过金融市场、金融产品、金融机构来了解大量的信息,比如最新的投资产品、金融信息等等,来增强计划的顺利实施。

    (五)评价和总结

    自身情况和客观情形会不断的发生变化,在执行计划的时候也有可能和计划设计有出入,另外还有特别重大不可预测的因素的突然影响。根据这些突入而来的变化来对计划进行评估和调节。因此整个理财过程中是一个循环、变化的过程,作为市民投资者应该养成每年一次对自身理财的计划进行修改和评价。

    (六)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

    其实理财并不是有什么复杂的技巧,其重要性体现在观念,有正确的观念就会产生应有的回报。每一位理财致富的人士,其实在投资过程中养成了一般人不喜欢,而且不容易做到的习惯。所以,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和良好的习惯对于投资者能否取得事业成功和赢得积极向上的乐观生活是非常重要的。理财并非只是有钱的人权利,其实也是每一位普通居民也能学会的技巧和方法,必须懂得“通过股票或者基金的正确投资方能致富,买政府公债只会保住财富”。

     

【参考文献】

  [1]刘沈忠《投资理财理论与实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2篇:金融风险合规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金融经济;风险;防范;策略

一、金融经济的风险类型

(一)金融经济的宏观风险

1.利率风险。此类风险是金融经济发展中最为常见的风险之一,由于利率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政治、经济、军事等等。因此,利率会经常性地出现波动变化,这种变化给金融机构带来了一定的风险。2.市场风险。市场环境是金融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如果市场机制不完善,则会使市场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由此会对金融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一些不法分子对股票市场及金融证券的违法操作,使市场的平衡性被打破,市场风险随之而生,由此会给金融机构造成非常巨大的经济损失。3.政策风险。政策的变化对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由此会导致金融活动出现一定的波动。同时,金融政策的变化还会对国际市场环境构成一定的威胁,并且政策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可控性,所以这是一类不容忽视的风险。

(二)金融机构经营风险

1.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为应对同业的竞争,急需要推广一些新的业务,在这一前提下,对用户的信用调查便会有所放松,贷款的质量也会随之下降,从而使得无法如期归还本息的用户数量大幅度增多,新的坏账和呆账便会随之出现,以上种种,全部都是信用风险的具体体现。2.资产风险。安全、谨慎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在金融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同业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金融创新,这也成为了放松资产投放条件的最佳借口。表外与中间两大业务的快速发展,逐步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首选,由于这两类业务的自由度较大,并且透明度较差,若是控制的不好,便会导致增量资产风险扩大。3.或有负债风险。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金融机构的主营范围将会随之扩大,表外业务大量出现,虽然这些业务减轻了金融机构的资本需求压力,但却使其负债有所增加,稍有不慎便会转变为债务人,这样可能会使金融机构的经营变得更加困难。

(三)金融会计风险

1.会计核算风险。会计核算的环节相对较多,当其中某个环节失控时,便容易引发会计核算风险。此类风险主要表现在会计核算人员没有按照相关规范要求的程序进行现金业务操作,从而形成短款风险,虚假列支导致银行利润不实的风险。例如,在提取应收应付利息时,没有遵循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或是因为计入失误,导致多计收入、少计支出的情况。2.会计监督风险。此类风险具体是指金融机构会计监督职能弱化,未能起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作用,从而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风险。部分金融机构过于重视信贷管理,将经营的重点放在存款规模的扩充上,机构管理者对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有所忽视,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方面,由于采用的是事后核算方式,从而使得会计监督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对盲目决策、计划外消费和开支等行为起不到有效的监督管理作用,会计监督形同虚设,与之相关的风险随之而生。3.会计人员风险。金融机构中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综合素质、业务水平、责任心均存在一定的差异,素质高、业务精、责任心强的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发生错误和失误的概率相对较低,而素质不高、业务不精、责任心不强的会计人员在各项工作中很容易出现问题,由此极有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财产遭受损失,因此,会计人员风险不容忽视。

二、防范金融经济风险的策略

(一)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体系

金融机构要加强自律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经济风险。金融机构要明确内部控制目标,即确保金融机构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实施经营发展战略计划以及消除经营风险隐患。在结合内部控制目标的基础上,金融机构应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1.健全内部监督系统。为有效防范金融经济风险,各金融机构应当构建一套相对完善的内部监督系统,并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如业务风险评价机制、内控检查评价机制、内部违规惩处机制等,一经发现问题,要及时找出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处理,避免侵吞、挪用等情况的发生。同时,可针对各类交易制定内部监督及风险防范制度,资金交易必须按规程操作,并建立盈亏分析和风险管控系统,借此来提高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2.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各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具有足够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审计部门,该部门直接向本机构的所有者负责,由此能够形成对金融机构管理者的约束。内部审计部门对金融机构日常的经营运作情况不进行任何干涉,审计报表的内容全部是客观如实的评述,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作为内部审计部门,应当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其他部门进行审核,从而形成一套动态的监督管理机制。3.落实授权分责制度。金融机构想要更好地防范金融经济的风险,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授权分责制度,结合机构内部的相关业务程序,健全相应的审批手续。可按照经营活动的具体性质及其主要功能,建立风险控制及授信管理制度,同时应对授信和授权的分支机构进行定期检查,借此来保证范围适当,信用额度不超限。所有授权均必须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最终确认,然后逐级下达,各项工作的开展均不得超出授权范围。

(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经济风险,我国应当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具体做法如下:其一,积极探索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有效形式,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机构以价格手段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为有效防范金融经济的风险,应当逐步加大对协议存款标准化及流动性问题的研究力度,降低起存金额,为存款利率市场化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利条件。其二,应对利率的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结合实际情况,对计息与结息方式进行改进,争取与国际惯例接轨。其三,对金融市场进行完善。从国内目前的总体情况上看,造成利率功能无法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场中的各个子市场发育不均衡,从而使得生成的市场利率代表性严重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链接将各个子市场分割的利率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确保利率的作用能够得以充分发挥。其四,加大对利率衍生产品的研发力度,构建利率互换市场,并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增强市场主体控制风险的能力。其五,健全征信制度及存款保险金制度,为利率市场化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征信制度对我国当前社会的信用状况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能够使市场竞争环境得以优化,有助于防止利率市场化后过度竞争的问题发生,而存款保险金制度则能够进一步确保金融机构的安全及存款人的利益,有利于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三)加大外部监管力度

1.健全监管制度体系。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加快建立金融监管报告制度,该制度中应当包括现场报告和随时报告两项制度,前者具体是指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进行实地检查后,给出的评审结果,后者则是指内部和外部监管部门要经常性地对管辖范围内的金融机构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分析,为上级监管机构提供详实、准确的监测报告。同时,应建立非现场监督系统,这种监督方式的优势体现在成本低、检查覆盖面大、及时有效、不受时空限制等方面。在建立系统的过程中,应合理运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构建信息网络,监督系统可以将银行各类报表输入到计算机当中,从而形成金融监管参数,系统会自动对参数进行对比,一旦发现问题,便会及时发出报告。各监管部门应当制定出一套具有统一性的比率表,对非现场检查的比率进行全面分析,用标准表格与比率表格进行比对分析,从而达到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目的。此外,应对再监管制度加以完善,所谓的再监管就是对监管部门及其人员的监管工作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通过工作业绩考核,进行优奖劣罚,对于渎职者要依法追求其责任,使金融监管形成制度化,这不但有利于监管水平的提升,还有助于金融经济风险的有效防范。2.完善金融风险监管体系。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金融外部监管一般都是以金融机构的数量、主营业务的合法及合规性等方面作为主要的监管对象。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加之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使得金融风险进一步提升,在这一背景下,对金融监管的重点应当以减少各类金融风险为目标。鉴于此,可对发达国家在金融风险监管方面的成功经验及技术方法进行借鉴,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金融业风险资产权重指标及换算系数,并建立健全风险准备金制度,确定普通风险提留准备金的比例,借此来增强金融机构抵抗金融风险的整体能力。此外,应加快推行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基金制度,对于各种新型的业务及新出现的金融工具,要适当加大监管力度,同时还要加强对表外业务的检查,有效防范金融经济风险。

结论

总而言之,金融经济在快速增长与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多种风险隐患,包括宏观经济环境风险、金融机构自身经营风险以及金融会计风险等,这些风险隐患对金融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为了有效规避或减小风险危害,政府要加大对金融机构和金融风险的监管力度,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时金融机构也要完善自身建设,从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入手,有效控制经营风险,从而推动金融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赞平.企业金融经济效益及其风险防范策略研究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12):72-74

[2]周浩明.金融危机下民营企业并购的风险及其防范策略探析[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14(7):99-101

[3]俞仲毅,林宏.基金融信息化中的风险及其安全防范策略[J].引进与咨询,2015(4):61-63

[4]楚郢.我国民间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策略[J].品牌(下半月),2015(5):54-56

[5]郑凯华.基于区域性风险防范的金融生态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2014

[6]张志远.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以及金融风险的博弈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12):93-95

第3篇:金融风险合规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一、金融风险的涵义

每个投资者和消费者无时无刻不在面临金融风险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是每一个经济实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内容。在经济生活中开展的各项经济活动,与金融风险之间都存在着密切联系,同时对一个国家宏观决策和经济发展,也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怎么减少和回避金融风险对于金融界而言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可以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防范金融风险,不断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就需要对金融风险的涵义和种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金融风险作为风险中的一方面,就好像人们对于风险存在不同的定义一样,针对金融风险的定义,实务界和理论界也一直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有些人认为,所谓金融风险,其实就是人们在金融活动中可能发生的经济损失或者事件;有些人认为,金融风险是主要发生在金融领域的一种风险模式;有些人认为,金融风险主要是一种经济损失所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等。综合上述三种观点,最后一种观念与风险的范畴似乎更为贴近,换言之,金融风险是一种可能性,与金融风险的本质更为接近。所谓金融风险,其实就是指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每一个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或者投资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的不确定变动,所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的种类较多,主要有外汇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货币购买力风险、流动性风险、证券市场价格风险以及国家风险等几类。

二、金融风险管理起源

金融风险管理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其发展时间已经有30多年,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环境和规则,都呈现出较大的变化。金融市场不断出现波动,使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和工具成为金融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需求;第二,随着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金融学理论也得到较大程度地发展和进步,在此基础上,对金融风险管理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第三,当前,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得到了较为快速地发展,这样一来,风险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就会具有一定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世界经济环境主要发生了以下两方面的变化: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的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不管是哪一个国家,外部经济环境都会对其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产生影响及制约;第二,20世纪70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全面崩溃,进而宣告世界范围内的固定汇率制度走向衰亡。在此之后,很多公司以及个人都会面临形式各样的金融风险,例如,汇率风险等等。尤其是在之前的10多年进程中,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出现在世界范围内,例如,1987年美国的“黑色星期一”大股灾,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等。通过这些事件,可以得知,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和损害。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对金融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引起重视。20世纪70年代之后,在经济学研究中,新古典经济学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逐渐取代之前传统的经济学。通过新古典经济学,可以看到很多针对信息和不确定性的经济分析框架,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与此同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金融学已经从众多学科中独立出来,并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全新的经典金融理论和模型逐渐创立起来,并且也得到了广大金融学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接受和运用。例如,20世纪60年代,被称为“有效资本市场之父”的Fama提出“有效市场假说”,夏普和林特纳等人创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罗斯的“套利定价模型”,以及布兰科-斯科尔斯创立的“期权定价理论”等。综上所述,在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和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会有更为坚实可靠的依据。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和软件开发能力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也可以充分运用数学模型、仿真模拟等手段,对遇到的各种金融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进而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一门新的学科,称为“金融工程学”。

三、我国目前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金融组织机构不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当前,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组织机构也随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求其不断完善和健全,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作为其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金融体系也逐年发生变化,同时也获得了较大成效,银监会和证监会相继出台了相关文件和规定,进而使我国金融内部体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进步。然而,与国际上较为先进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相比较,我国还没有建立足够健全和完善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以及管理体制。主要可以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央行的信贷资金管理和金融监管工作主要针对业务范围的控制展开,现行的风险管理体制还是运用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相对而言,较为薄弱,已经不能与当前金融市场的运行模式相符合和适应;第二,金融机构内部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出现大量债权,同时不良贷款的现象也逐渐增多,从而使信用风险不断上升,致使金融资产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第三,当前,我国很多金融机构并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监管组织机构不够完善,同时其他部门也没有能力独立承担各方面风险的风险管理职责,从而使风险管理出现更多难以解决的难题。总而言之,我国很多金融机构风险监管不够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也存在较多问题。

2.风险防范意识差,法律意识淡薄。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金融市场全球化发展也随之出现更多相关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在这种环境下,我国金融机构进行全面转型,但是却不能正确认识金融风险,甚至对金融风险的基本概念和根源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法律意识较为淡薄。例如,针对银行而言,商业银行为了扩大自身资金规模以及贷款规模,进而出现很多不良贷款,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没有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盲目扩展各项理财投资业务,不断增加金融风险。针对投资者而言,为了获得更多收益,没有了解金融市场行情,盲目投资,风险防范意识较弱。因为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相关制度和规定不够完善,在金融体系中还不能完全渗透相关法规和制度,造成监管力度不够,法律意识淡薄。所以,针对金融风险意识和法律观念重要性的大力宣传,对于全面提升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金融市场信息不透明。所谓信息透明度,其实就是指信息者应该在第一时间将全面、可靠的消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公开披露,从而使信息使用者可以对某家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状况以及风险投资理念等进行较为准确地评估。在很大程度上,金融产品其实就是信息咨询的集合体,在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信息透明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信息并没有实现透明化,这样就会使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失真,存在很多内部交易,而且也极有可能对资金流向进行自行操纵。从宏观角度分析,会使市场秩序混乱,而且也会引起市场的巨大波动。上述这些情况对于投资者进一步投资金融市场产生了较大影响,也进一步使金融投资风险加大。而资金的短缺,使金融市场资金融资出现恶性循环,从而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4.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单一。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主要金融机构属于混合经营,就是将传统存贷款业务、理财业务以及期货交易业务作为有机整体,同时开展,并实现全球化运作模式。但是,我国还在沿用传统的经营模式,主要为存贷款模式,针对中间业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作为之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金融产品相对较为单一,面对需求各异的投资者无法满足,投资渠道越来越窄,投资者不能享受到更多的金融服务。在我国,金融企业存在较多的指令贷款,致使利润降低,呆账积累现象严重,从而使金融风险概率不断加大。而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瞄准我国作为发展基础,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发展,若是我国不能与当今国际市场流行惯例运作相匹配,那么我国金融企业,将很难找到一席之地。

四、完善金融管理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1.完善风险管理体制。为了使金融机构免受外界金融风险的影响和制约,就要将内部风险管理体制放在重要位置,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其抗风险能力的强弱,需要与其内部管理体制的完善程度相结合。所以,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制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一,应该定期组织相关金融人员学习相关法规制度,从而使相关从业人员以及公众对风险管理防范意识得以不断提升。金融主管部门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结构设置,进而使内部管控更具有有效性。第二,应该建立合理有效的责任制度,使各相关规章制度更加规范,进一步明确责任人的权限和责任范围,强化风险和责任意识,进而使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第三,应该不断加强相关人员自身素质的提升,使其具备发现潜在风险的能力,并且可以针对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和解决,从而使风险管理体制得到不断完善。

2.加强国际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越发紧密,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国际金融发展变化的趋势和导向。总结美国金融次贷危机可以得出: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任何地区或国家均无法避免,因此,加强国际金融合作,以共同面对和应对危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的沟通联系,应对流入或者流出的国际资本进行严格的监管,以降低金融风险的发生,维护和增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此外,还应对过往的金融危机事件进行科学合理的总结,为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宝贵的经验财富。

3.加强监管力度。金融监管是指一国政府通过金融主管机关对金融市场和机构进行的某种规定或者限定。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可以确保金融市场发展稳定。第一,应明确市场定位,对违规问题进行处罚,尝试建立信用等级制度。第二,应完善财税制度,并正确处理企业、财政、银行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还应加强宏观调控,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为加强金融监管力度提供重要支持。同时,也应注重金融法制建设,以加强金融机构本身防范监控风险的能力。

4.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创新。在各种类型的金融创新中,制度创新是经济的创新,这不仅因为制度创新决定着其他创新依托的制度环境,从而影响其他创新的收益,更因为制度创新可以发挥先进制度的激励功能,对金融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首先,针对风险管理体制的制度创新。为了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需要更好地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审贷分离的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并按照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创建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其次,针对交易工具的制度创新。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金融理论的发展,衍生金融产品层出不穷,虽然我国目前的交易手段和交易工具都较为单一,但应及时建立针对衍生金融产品的管理制度,从而为新交易工具的推广奠定制度基础并有效规避由此诞生的风险。再次,针对金融监管的制度创新。监管机构应给予交易主体和交易工具充分的成长空间,从原来的静态合规性监管向动态审慎性监管转变。监管制度应侧重于审查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例如,风险模型是否合理、完善和有效,是否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是否对风险进行了及时、准确的度量、监测和控制,是否有充足的资本金抵御银行面临的风险,等等。

五、结语

第4篇:金融风险合规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风险;风险管理

一、国外金融风险管理方法研究的演进

1938年马考勒(Macaulay)提出久期的概念。它是债券在未来产生现金流的时间的加权平均,其权重是各期现金值在债券价格中所占的比重。在债券分析中,久期已经超越了时间的概念,投资者更多地把它用来衡量债券价格变动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并且经过一定的修正,以使其能精确地量化利率变动给债券价格造成的影响。久期的概念不仅广泛应用在个券上,而且广泛应用在债券的投资组合中,他是债券投资管理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策略----“免疫策略”的理论基础。

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马科维茨提出了的投资组合理论即马科威茨的均值方差模型,该理论不仅揭示了组合资产风险的决定因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揭示了“资产的期望收益由其自身的风险的大小来决定”这一重要结论。马可维茨的风险定价思想和模型具有开创意义,奠定了现代金融学、投资学乃至财务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196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夏普(William Shape)在发表《对于“资产组合”分析的简化模型》一文中提出单因素模型。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当市场股价指数上升时,市场中大量的股票价格走高;相反,当市场指数下滑时,大量股票价格趋于下跌。据此,可以用一种证券的收益率和股价指数的收益率的相关关系得出以下模型:r it= Ai + βi rrmt+εit 该式揭示了证券收益与指数(一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970年威廉・夏普又在他的著作《投资组合理论与资本市场》中提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指出只有一种原因会使投资者得到更高回报,那就是投资高风险的股票,该模型主要应用于证券定价。

1973年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教授费希尔・布莱克( Fischer Black)和迈伦・舒尔茨(Myron Scholes)提出了一个影响极为深远的金融经典模型布莱克舒尔茨期权定价模型,这两个模型的出现和发展对实践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1976年斯蒂芬罗斯(Steven Ross)从无风险套利机会的市场均衡角度出发,提出了套利定价模型(Abitrage Pricing Theory,简称APT),模型表明,资本资产的收益率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诸如GDP的增长、通货膨胀的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并不仅仅只受证券组合内部风险因素的影响。

1993年G30集团在研究衍生品种的基础上,发表了题为《衍生产品的实践和规则》的报告,提出了度量市场风险的VaR(Value at Risk:风险价值),该方法已成为目前金融界测量市场风险的主流方法。稍后由J.P.Morgan推出的用于计算VaR的Risk Metrics风险控制模型更是被众多金融机构广泛采用。目前在已有的定量风险管理方法中,VaR风险管理技术最受瞩目,运用最为广泛,并且已经从最初的运用于市场风险管理扩展到信用风险、交易风险等多种风险的管理。

2002年10月1日,巴塞尔委员会了修改资本协议建议的最新版,同时开始新一轮调查(第三次定量影响测算,QIS3),评估该建议对全世界银行最低资本要求的可能影响。从1975年9月第一个巴塞尔协议到1999年6月《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或称“新巴塞尔协议”)第一个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再到2006年新协议的正式实施,时间跨度长达30年。几十年来,巴塞尔协议的内容不断丰富,所体现的监管思想也不断深化。《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推出意味着资产负债管理时代向风险管理时代过渡。由于监管思想的深刻、监管理念的新颖、考虑范围的全面以及制定手段和方法的科学合理,这个报告成了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监管准则。此后围绕银行监管产生的核心原则或补充规定等,都是在报告总体框架下对报告的补充和完善。尽管巴塞尔委员会并不是一个超越成员国政府的监管机构,的文件也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各国的监管当局都愿意以报告的原则来约束本国的商业银行。

2004年9月,美国著名的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赞助委员会COSO提出的《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简称EBM),即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已从制度安排上着手建立以风险容量控制为中枢的相关风险全面管理框架,如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实施、2006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07年3月全国工商联《关于指导民营企业加强危机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等。

二、风险管理理论在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近年来风险管理理论在我国得到极大的应用,温涛(2005)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形成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原因,无论是中国农村金融的内部风险问题,抑或是外部风险问题,从深层次来看,都属于体制性风险;沈冰、李晓玲(2006)从金融脆弱性的角度提出防范农村金融风险的方法;陈军、曹远征(2008)阐明,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的前提是构建竞争性机制和筛选机制;石敬勇(2009)提出了运用现代金融衍生工具规避环境风险中的市场风险,探索“银行+合作社”的模式来应对信用风险和无担保的弊端,选择先依靠农村信用合作社铺垫前期工作,再由非正规金融机构替代以拓展市场的路径;杨大光,陈美宏(2010)只有构建和完善农村金融的风险分担及补偿机制,才能走出农村金融的融资困境,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向农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长期落后的格局,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充足的金融支持;蒋定之(2010)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金融知识的普及力度,进一步培育诚信文化,努力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着力培养金融机构合规经营的观念,这是农村金融机构管控化解风险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从根本上改善经营风险状况的必由之路;白继山、温涛(2011)认为通过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指标的监控可以对农村金融风险起到预警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粗糙集方法构建农村金融风险预警模型;陆远权、张德钢(2011)认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完善融资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和三农投入能有效控制风险,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阳(2011)认为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同样可以实施巴塞尔协议,资本量的要求只是一个表面的要求,Basel II的精髓是提高资本监管对于风险的敏感度,要求更准确的计量,但这些只是技术层面上的,Basel II本质是将资本的作用和全面风险管理相结合,只要朝着本质的方向去做,那么就是在实施巴塞尔协议;张文学(2011)从时间的角度,认为农村金融贷款的定价应该考虑农民收入,受教育程度、家庭环境等因素。以上所提只是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著述中有代表性的少数文献,国内理论界对于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范的研究在不断深化。

三、国内外风险管理研究的趋势

(一)国外的风险管理研究的趋势

近几年国外关于风险管理的研究内容已经涉及到: 风险管理如何对股东分散化的公司运作产生正面影响;损失控制的适当决策规则在何时选择损失融资的方法和这些方法又如何应用;在企业的风险规避上,采用投保和期货或期权金融工具的选择标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保险合约和保险公司的运作意义;政府应如何推出相关政策来帮助公民避免风险等等。

(二)国内的风险管理研究的趋势

基于入世后的形势, 我国也加快成立风险管理学会、协会, 并由保险学会和协会共同合作,推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在风险管理的研究上,我国学者目前较为重视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上去进行探讨,结合哲学、法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来对风险管理进行探讨,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比如可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尝试运用周易的思想来进行风险管理(如在风险预测和风险决策上),这样既可开拓风险管理技术上的新思路,又可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益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高。

总的来看,近年来风险管理的研究更注重微观层面的研究。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注重个体,更多的针对个人、企业、决策或金融工具等微观主体;在研究方法上力求多角度,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方法想结合,做到更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J] 法规政策,2008 (08).

[2]高凌云、刘钟钦 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思考[J] 财政与金融 2008 (05).

[3]郭田勇、陆洋 当前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的困境与对策[J] 农林经济通讯 2008 (10).

[4]陈雨露、马勇、杨栋 中国农贷市场的利率决定:一个经济解释[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9(06).

第5篇:金融风险合规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金融会计 风险成因 防范措施

一、金融会计风险概述

(一)金融会计风险内涵

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企业经济活动也变得更加繁杂,由此也出现了更多的经济发展不确定性问题。会计是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的有效披露对实现企业稳定发展意义重大,但是如果会计信息不准确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金融会计风险。在现阶段,金融会计风险被定义为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的时候,由于对会计信息错报、漏报导致财务报告反应的内容不真实,进而影响企业金融发展、出现金融发展风险的行为。

(二)金融会计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金融会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人们的喜好发生转移,在发展金融经济的时候只能通过某种方式来避免金融会计风险带来的损失。另外,受金融会计理论的局限、金融财务报表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经营发展实际,不能充分反映出企业经营发展的整体规律。

2、潜在性。金融会计风险会潜藏企业金融会计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如果会计信息在错报之后没有被发现,这种风险就是一种潜在性的。在某种情况下,这种潜在的金融风险会在真正意义上转变为一种真是的会计风险。

3、严重性。金融会计风险体现在企业会计工作中,在发生之后不仅会为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制约,而且还会为企业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会计信息不准确不利于企业良好形象的维护,也会在无形中加大企业发展成本。同时,在会计信息不准确的情况下,社会资源配置将无法实现,进而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秩序。

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金融监督管理模式不完善。我国现阶段金融监督管理模式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方政府部门对当期金融发展采取了保护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企业的发展。第二,金融发展宏观监管存在真空地带,无法对遇到的金融风险问题有效防范,加上一些金融机构本身的不完善、制度滞后等加大了企业金融风险。

(二)金融企业市场竞争激烈。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逐渐暴露了自身发展的缺陷,表现为在没有形成社会发展平均利润的情况下,有很多社会资金被金融企业账面投资回报率盲目吸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入门槛低,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加重了金融企业市场竞争的激烈。

(三)金融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现阶段,我国金融企业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在具体的工作中,会计人员学识水平、专业技能、道德素养等的良莠不齐无法有效防控金融企业发展风险。

(四)金融会计管理手段需要改进。金融会计管理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如何实现对金融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优化管理。第二,如何对现有会计电算化发展形式进行改革。

三、解决金融会计风险的策略

(一)改进金融企业的会计制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金融企业的会计也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为了更好的防控金融企业的会计风险,需要有关人员根据国际上通用的会计标准改进现有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通过对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改进提升金融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展地位和作用,有效防范金融企业的发展风险。结合我国金融企业发展实际,改进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对金融企业资产质量仔细核实。对于金融企业的贷款质量需要按照五级分类标准进行,要对和贷款资产有关的其他资产使用情况进行核对,并要按照账面价值和可回收抵扣原则进行资产的核实。第二,对金融企业的收入进行合理的确定。金融企业的发展 要缩短应该收取利息的限定核算时间,将利息应收取的时间从六个月改为三个月。第三,对金融企业固定资产拆旧办法进行改进,应用加速折旧法。第四,根据实际发展降低金融机构的税负。虽然国家出台了降低金融企业的税负,但是金融企业的税负和其他产业相比依然很高,在税负高的情况下加重了金融企业垫付税金的情况,由此导致财务信息失真。

(二)对现行的金融会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金融企业会计工作在受领导体制的影响下,无法充分发挥出金融企业的会计职能。为此,需对现行金融会计体制进行改革,现阶段,改革金融会计体制的措施是实行金融会计委派制,具体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金融行要对各个金融分行、直辖支行实行会计委派制度。会计经理人员归派出行出行,工作关系要由出行财会部和派入行同时管理。第二,形成委派会计经理制度。对委派的会计经理要按照相关的会计法来进行任职安排。第三,赋予委派经理一定的权力,具体包括按照相关法律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管理,要赋予委派经理一定的重大经济事项参与权。第四,进一步明确委派会计经理和工作义务和职责,加强委派经理和其他负责人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建立会计风险防范系统。通过会计风险防范系统的建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会计信息不准确带来的会计风险。会计风险防范系统主要是对金融企业自身风险防范的基本会计系统,对金融企业发展的风险识别、风险预防、风险化解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会计风险防范系统具体分为金融企业会计风险反映系统、会计监督系统、会计预测系统等。其中,金融企业会计风险反映系统是该系统的基础,通过会计核算工作对企业发展中的会计业务和会计信息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进而为规避各种风险提供有效的信息。会计风险预测系统是通过应用会计定量预测方式和技术,对金融企业发展中的各种风险情况进行预测,进而减少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

(四)强化金融企业会计队伍建设。第一,各级领导要统一思想,提升对金融企业会计风险防范工作重要性的J识,并要对会计风险防范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第二,从金融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遵守法律法规等方面深化对会计工作人员的教育。第三,为企业会计工作人员提供更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通过培训降低他们在会计工作中的失误。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下,各个领域行业的发展一旦出现问题很容易会波及其他相关企业,进而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稳定。

参考文献:

第6篇:金融风险合规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经过了集中爆发期,风险缓释。”一位参与近期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工作的人士说,整治工作已进入“下半场”。

陆续出台的以国务院办公厅《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为轴心的配套文件,掀开了下半场的序幕。

1月10日,2017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银监会明确提出继续严治互金风险,推进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加快分类处置和清理规范。

而一月前的2016年12月9日,央行副行长潘功胜也在整治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整治工作开展以来,风险整体水平下降,案件高发、频发的势头初步遏制。接下来,各地第二阶段的清理整顿工作将陆续展开。

“我们正在抓紧上报本省的整治报告。”一位浙江省金融办人士说,按照规定,春节前必须“交作业”。

而对于那些难以“冲关”的互金机构而言,更是年关难过。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运营中的网贷平台共2448家,比上年末减少987家,即一年内消亡了近1/3。

毫无疑问,整治下半场更会“刺刀见红”。“下半场任务更重,要定规矩、定体系。互金机构要找准生存法则,监管层则需研究和建立长效机制。”前述参与整治工作的人士说。

上半场未竟之题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上半场整治工作以大撒网的“摸底排查+现场检查”为主。

自2016年4月国务院组织17个部委在全国范围启动整治工作以来,前期的摸底排查工作已于2016年四季度基本完成。

总结上半场工作,监管条线基本厘清、规则框架基本成行、协调机制基本建立,不但有效排查了风险,还对互金机构起到了警醒作用,遏制了风险的进一步深化。

即便如此,上半场工作中仍难免有未竟之题。

“地方金融办、行业协会以及区县政府、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组团前来检查,还让我们提供了数轮材料。”在一位北京的网贷机构负责人看来,这些材料关系着生死存亡,包括公司组织结构、业务流程、风险控制、产品宣传、资金流转去向、第三方机构存管等情况。可一番精心准备之后,至今未等来进一步通知。“听说一些机构已收到整改通知,但我们还没信儿”。

对此,设在央行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办公室(下称“整治办”)人士介绍,整改通知正在批量下发,逐一覆盖。

这期间,一些企业提出了三个问题――整治覆盖面是否足够大?整改方案是否有很强的针对性?如何评判调查小组的客观公正?

其一,上半场的排查范围有限,调查小组主要参照两个指标:一是各地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的会员名单;二是在网贷之家、网贷天眼等第三方研究机构上留存过数据。

由此,金交所、征信公司、数据公司以及一些完全依靠线下推广和私募来从事借贷业务的机构,尤其是打着互金旗号还没有在监管层视线之内的一些机构,被漏掉了。

“原以为会有调查小组,但这次整改没有囊括征信和数据行业。”中诚信征信一位高管说。我国的信息黑产已野蛮生长数年,严重威胁公众隐私、财产安全。

其二,调查小组中,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成为主力,会对每家被检机构出具报告,评判其为合规类、整改类或取缔类。但这些第三方机构的来历、资质和对其的监管手段都也有疑问。

其三,地方整改工作的牵头单位并不明确。

“或者地方金融办、地方整改办牵头,或者地方行业协会牵头。”前述参与整改工作的人士说。

北京等地的地方金融办较为“强势”,因而担责较多;也有一些省市的金融办力量相对薄弱,市县以下往往没有独立编制,下设于发改委、经信委等部门,专业性和排查能力难免打折。

按照浙江省金融办人士的说法,去年以来该省金融办做了架构调整,其中就互联网金融专门新设了处室,在整改工作中担任主力,“动静在全国范围也算比较大了。”

从《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的信息看,全国各省份几乎均成立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办公室――30多个省级整治办中,多由地方金融办牵头,10多个由央行分支行牵头,还有几个是两者共同成立。

下半场三大重点

尽管有遗留问题,但互金监管从无到有,已经是莫大的进步。

据悉,下半场互联网金融整治工作的重点,将落在总结汇报、规则常态化和“穿透式”监管三大重点上。

今年1月至全国两会前后,整改工作会经历个体整治意见下发、督导等环节,同时各地方将上报整改效果;两会结束至5月份左右,主要是向中央有关部门进行总结汇报。

“排查结果显示,全国的风险程度差异很大,严重的大概有七、八个省中的60多个城市,、青海等省的风险较低。”前述人士说,风险低的一些省市相关工作会提前结束。

这期间,由于跨年时期市场上难免出现流动性紧缺,因而整治意见将分批次下发,给企业留出缓冲时间。而已经接到整改通知的企业,则必须加速合规进程。

“第二大重点,是构建监管规则体系,其中的一部分法律工作已经开启。”一位金融监管部门的司局级负责人表示。

自2016年10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以来,“一行三会”等17个部委陆续公布非银机构支付、跨界资管、P2P网络借贷、股权众筹、互联网保险和互联网金融广告等6个细分领域整治文件,形成由一份“国字号”方案和6个部委级方案组成的“1+6”一揽子方案,奠定下一阶段监管工作的大框架。

据悉,后续还会以急用先行的原则陆续关于投资者适用性、消费者权益保护、反不正当竞争等诸多政策,部分还将上升至法律层面,实现监管规则法律化、常态化。

“各部委将各司其职,例如由央行负责的部分,将先后历经金融市场司、支付司等部门,最后落到条法司。”前述司局级负责人说。

第三大重点,则在于探索设计“穿透式”监管框架。

呼吁多时的“穿透式”监管思路未在上半场中清晰呈现,“一行三会”迄今仍存不同看法。

根据前述司局级人士的理解,“穿透式”意在透过现象看本质,不留风险死角。目前在监管层呼声较高的,或分为两层含义:

一是集团化、跨业态经营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大多是早期从P2P、支付、众筹等转型而来,通过并购而坐拥数个行业牌照,资金通常从严监管领域倒手至宽监管领域,涉嫌关联交易和风险转移,需要“一行三会”对其现有业务各自认领。其监管难点,是打破我国金融系统的分业监管现状。

其中关键,在于从过去的机构监管转变为行为监管、功能监管,扒开一些互金机构花哨的外衣。

二是重点关注资金去向,即无论资金经过了信托、基金、资管、网贷、企业年金、金交所或是银行理财,监管层都紧盯资产端,找到风险传导的终点。

“这需要强化信息披露制度,也是协会当前的工作重点之一。”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人士表示,协会已于2016年10月推出《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个体网络借贷》标准(T/NIFA 1―2016)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信息披露自律管理规范》。

上述文件规定了96项披露指标,其中强制性披露指标逾65个、鼓励性披露指标逾31项,分为从业机构信息、平_运营信息与项目信息三方面,以期达到机构自身透明、资金流转透明和业务风险透明。

“穿透式监管是全球性难题。”互金协会人士表示,“各国都在尝试,我们也尚处观察阶段,希望今年会有定论”。

曝出新风险

诸多参与整治工作的受访者均坦言,眼下金融风险错综复杂,一些新风险超出了监管层预期。

“业态变来变去。”前述参与工作的人士表示,金融网络化、社交化、场景化,让监管层难觅抓手。

目前,上半场排查结果中出现三大新风险:

其一,是一批合规无望的互金机构加速消亡,但另一批却在以各种方式加速扩充――除去满足合规上线的“硬杠杠”外,它们或引入国企股东来增加信用背书,或以集团化运作来腾挪非合规业务,规避监管。例如,积木盒子、开鑫贷、团贷网等数家P2P逐步实现了包括网贷、企业理财平台、私募基金、金融资产交易等在内的集团化运作。

其二,是长期处于监管盲区的金融资产交易所“死灰复燃”。形式繁多、缺乏定义的所谓金融资产,不少实际上是次级贷和次级债,却被包装给公众,使得整个资金链上潜藏了多层次风险。

“金融资产缺乏定义,什么都能卖。”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直言,除去传统金交所的挂摘牌、登记托管、见证、撮合等业务,企业及金融机构资产财务报表优化、不良资产处置、资产证券化、财务顾问服务等泛资管类产品,乃至校园贷等,均可打包售卖。

曾刚警示,其产品甚至还将包括碳交易权、黄金、企业期权和大数据。一旦推给公众,其系统性风险将远甚于银行和P2P。

1月9日,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召开,会议召集人、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就近期部分交易所违规行为死灰复燃、违法违规手法花样百出、问题和风险隐患较大等,提出用半年时间来集中整治。

其三,是各类互金机构不但跨省、跨区域展业,还快速国际化。

多位受访者均警示,尽管跨省、跨区域展业的监管工作很棘手,要打破各省、央地之间的藩篱,但目前已基本达成了“注册地监管原则”这一共识。

而一些转型为Fintech(金融科技)的互金机构加速国际化,却跳出了中国监管层的“五指山”,使得跨境监管合作显得明显滞后。

以蚂蚁金服为例,支付业务已覆盖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年服务海外客户3300多万人,除在印度投资支付公司、在韩国合资互联网银行、在东南亚国家参股银行和支付机构外,还在欧洲做起了跨境P2P。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经济四局局长廖岷指出,商业银行跨境展业是在一系列母国和东道国监管当局的合作安排之上,拥有信息共享、跨境检查、持续协调、处置计划等合作基础,但新兴的Fintech公司,无论监管或消费者保护,目前均尚无任何机制安排。

廖岷建议,这批企业尚处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迫切问题是两国监管层在市场准入上的沟通合作,对未来可能的 “航母企业”,要制定类似“系统重要性”金融科技公司的联合评估机制,尽快应对。

“否则,风险也将跨国界地传导。”前述司局级人士说。

整治办去向

随着时间推移,本轮整治的主力军――由17个部委联合成立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办公室,其去向问题也随之成谜。

是否需要常设机构、需要怎样的常设机构且由谁管理,这些问题逐渐摆上了决策者的桌面。

整治办目前设在央行金融市场司,除“一行三会”外还囊括了国家工商总局、公安部、住建部等部委的临时借调人员。这部分人员的编制和去向尚未有明确安排。

那么,一旦整治工作宣告结束,整治办是撤还是留?

廖岷撰文表示,互金可以沿用现有监管架构,由现有监管部门履责,但需要清晰明确地界定监管职责。当前无论国际层面或国家层面,目前各届普遍认为无需专设新机构。

这即是说,整治办的存在应是暂时的。如何对金融科技准确分类、是否对其中的股权和债权融资分别实施不同监管方法,如何在中央和地方、央行和其他监管当局之间划分职责,都必须在现有监管框架内厘清。

“这对于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绝非易事。”廖岷认为。

与互金整治类似的是,由银监会牵头的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高难度地集结了“一行三会”等14个相关部委,始终工作高效且成为了打击非法集资的最高协调机构。其最近一次座谈会召开于2016年4月,掀开了迄今未停的全国非法集资风险专项整治行动。

“但总体上,部际联席会议还是相对务虚,整治办更综合、更高效、更专业。”前述参与整治工作的人士表示,互金业态日渐复杂,如果将整治办打散了重新分置,各部委就可能又会回到各自为政的时代。

在他看来,互金监管目前还急缺“工具箱”,整治办的存在一为完善“工具箱”,二为有效协调,缓解部委之间的“割据”状态。不妨将整治办“改头换名”,作为我国金融监管结构性改革的创新点、试点,让其进一步提升监管效率、央地统筹、技术水平和人员能力。

据悉,整治办此前已经部分承担了对地方金融办、地方整治办等部门的培训工作。

但争议在于,未来这一领导机构应下设于哪家部委?或者独立出来?

诸多受访人士反映,下设于银、证、保“三会”中的任何一会,都可能引发争议;但下设于央行,则应该继续落在金融市场司还是直接上升为司局级部门?现有人员的编制如何解决?

“任何部委都难以消化这庞大的队伍编制,但单拎出来的成本又太高。”一位资深监管人士坦言,如果配上人力、财力和物力,将增加财政负担,“因而我们还在思考。”

“这是一场国际较量”

“@不仅是一场风控之战,更是一场国际较量。”前述资深监管人士进一步表示,中国能否管好自己的互联网金融,将对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产生质的影响。

当前,国际上金融科技为主流趋势,其概念与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有所不同:前者是将互联网和移动通讯作为服务金融业的技术手段,遵循金融规律;后者却在实践中出现很多脱离和违背金融规律的所谓创新,潜藏风险。

“如今很多企业谈互金就色变,总说自己是金融科技公司。”前述司局级人士称,因而监管也应顺势趋势,与国际金融科技的监管模式接轨。

廖岷分析,国际上对金融科技的监管表现为四大特征:

一为各国监管措施各异,缺乏全球统一标准。目前,各国监管多集中于网贷和电子货币,对区块链等技术还大多在探索,政策差异大、碎片化、割裂化。

例如,P2P和众筹在美国被纳入了证券市场的行为监管框架,欧盟和英国则主要根据审慎监管原则,明确了最低资本金等审慎监管指标,设计了类似商业银行的金融安全网。而法国,将P2P视同为银行业务,适用银行业监管。

二为国际权威的监管组织近期开始行动――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从2016年3月着手调研,首次正式讨论金融科技的系统性风险,《金融科技的全景描述分析框架报告》。

“这一报告实践性强,值得各国监管当局借鉴。”前述资深监管人士认为,FSB为国际监管改革做了铺路。

同样,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也已成立金融科技特别工作组,对相关国家展开调研;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下一步也将全面评估包括区块链、云技术、智能投顾等在资本市场的运用及影响;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于2015年11月《普惠保险业务准则》,消费者保护、数据保护和反欺诈成为其三大核心关注点。

三是国际治理加速,双边合作渐次展开。

在FSB之后,未来一两年内,预计BCBS、IOSCO和IAIS三家都会进一步金融科技评估报告,并修订现行的国际监管框架、指引和标准。与此同时,一些国家为应对金融科技的跨国界扩张开始深化双边合作。其合作程度,超越了以往对传统金融机构的监管水平。

但即便如此,全球的监管理念和法规框架仍面临根本性挑战――传统的监管理念“栅栏方式”仅用于隔离商业银行和网贷之间的风险传染,当前还是否适用?各国对金融机构自上而下的监管路径以及防止金融体系中加杠杆、扩规模和关联易的固有监管格局,会否阻碍金融创新?是否有必要增加新的监管路径?

此外,各国监管当局都严禁金融机构核心业务外包,要求其长期坚持数据本地化,但市场上帮助传统金融机构流程外部化的金融科技公司大量诞生,以云端技术来提升其中后台的绩效,监管当局是否应该展开拥抱的姿势?

事实上,全球都在培育监管科技,例如用传统金融机构积累并持续产生的海量数据,来帮助提升监管层的数据分析能力。美国、英国和新加坡等国政府,已经向一些企业的公共云平台敞开了怀抱。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异军突起,我们不能落后,要占领国际监管高地。”前述资深监管人士认为,中国的优势,在于有全球领先的互联网技术和业态,还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消费市场。

第7篇:金融风险合规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银行监管;存在问题;对策

一、目前我国银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银行监管是指金融主管机关或监管执行机关根据金融法规对银行机构实施的监督和管理,以确保金融经营机构安全、稳定、盈利的制度性安排。银行监管是应对银行危机,保护公众利益和实现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现在我国的银行监管体制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问题。

(一)相关监管法规不完善

我国银行监管制度建设起步较晚,最近几年虽然颁布了不少相关的法律法规但都比较笼统,缺乏实用性。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使得银行监管上也很不规范,尤其是随着金融电子化、网络化的发展,有的规定条文与当今社会发展很不适应,应当进行适当的修改。

(二)监管力度不够

监管机构一般采取现场和非现场检查。银行的现场检查一般比较重视合规性问题的检查,而忽视了风险性问题的检查,这样很难发现各种风险隐患,而且有限的几次检查,对银行的业务活动难以进行全程跟踪;非现场检查主要是凭借银行提供的财务报表进行稽查,资料多半是零散的二手资料,信息的真实性和系统性会受到影响。银行的非现场检视对信贷资产的监测,忽视对非信贷资产的监测,重视对即时风险的监测,忽视对潜在风险的监测,这样不能全面的反应风险的状况。此外,不管是现场还是非现场检查,监管当局对监管尺度把握模糊不清,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以不正当的手段进行运作的现象偶有发生,且对其的处罚力度不够。这极大的影响监管工作的长期进行,动摇了中央银行监管的权威性。

(三)对信息披露的重视度不够

银行对信息披露认识的缺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银行自身对信息披露不够重视。中央银行于2002年向全社会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在标准、内容、方式上都作了规定,但目前只有几家国有商业银行按时对社会公众披露信息,还有一大部分银行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仅作为高级管理层对监管要求做了一些简单的回应;另一方面银行对社会公众应享有的信息权利不够重视。一些国有银行有不少信息披露的“”,使得社会公众得到的信息存在虚假因素,造成公众对银行信息披露方面的严重质疑。

(四)监管人员普遍素质不高

监管部门履行职责的时间较短,工作的独立性还不强,监管人员的知识水平不高,专业知识缺乏,既懂计算机又通金融的业务复合型人才很少,监管手段仍以直接监管为主,监管工作仍以手工为主,很难对金融机构的各项指标进行前瞻性的深层次的分析。

二、关于我国银行业监管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

进一步完善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使之符合国际标准。对于银行监管制度在内容上要将国有银行的金融创新与违规经营区别开来;要监管方式上以合规性监管与非现场检查为主;在监管力度上应对中、外银行一视同仁。设定的监管措施不仅要体现对违反者的处罚的强制性,还应该防止违反行为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必须把依法监管作为制定法律法规的主线,建立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把监管工作建立在严密系统的法律法规之上,并以此保障监管的权威性、严肃性、强制性和统一性。

(二)加强监管力度,改进监管方法

经济危机全球蔓延,我国已经越来越重视到加强银行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加大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的力度。在现场检查方面:应立足于国情,结合我国金融发展水平及监管业的现状,进一步明确现场检查人员的权利和义务,逐步规范现场检查工作的程序和方法,杜绝银行监管“死角”或监管不到位的现象,使银行现场检查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提高检查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在非现场检查方面:应结合实际建立分层次、分机构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实现格式报表标准化和原始数据统计口径规范化,根据会计科目设计科学的监控指标实施监控。要建立严格的数据报送制度,加强对数据报送真实性的检查和处罚。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的监管手段和方法,不断创新,提高监管的技术含量,进而提高监管的效率和水平。

(三)强化信息披露,健全市场约束机制

银行监管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和相关的约束机制,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使银行业的各监管主体都能实现充分的掌握信息。银行要具体设定有关信息披露的时间、标准,客观公正的向社会充分披露相关数据资料,避免报喜不报忧的情况发生。可采取一些激励政策,使银行间都能够积极主动的传递信息,由于信息在生产和传递的过程中会受到许多不能预知的条件的阻碍,所以信息便不可能是完全对称的,因此在推动信息传递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信息传递不对称产生的不良后果,应采取相关的防范措施及补救措施,最大限度保障银行监管业的稳定运行。

(四)提高监管人员素质

一个国家金融监管的水平取决于其实际操作人员——监管人员的素质。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丰富监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可以定期组织监管人员进行培训,使监管人员能不断的获取新的知识、新的技术,另外要建立监管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对他们的学历、职称、专业等有一个系统的考评标准,择优上岗,培养一批懂金融、有技术、会管理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

(五)推动银行监管的网络化管理

随着国际银行业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全面实现银行监管的网络化管理成为迫切的需要。建立及信息采集、加工、传输为一体、能够进行量化分析的计算机系统,运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充分掌握各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情况,努力促进银行的日常监督,做到现场检查和外部审计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康书生.银行制度比较与趋势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卞文君,屠世超.我国银行业监管体制的不足与完善.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年10月.

第8篇:金融风险合规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一、风险管理研究意义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金融中介组织,与一般工商企业的最大不同就在于银行利用客户的存款和其它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营运资金,自有资本占比低这一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具有较强的内在风险特性。现代金融业的竞争与其说是资产规模的竞争,不如说是金融风险管理的竞争。我行成立时间较短,资本规模较小,在抗风险能力上也相对较弱,因此全面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是提高我行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二、风险管理工作现状

基层农行虽已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较为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是风险管理体系更新较慢,与业务发展相比有较明显滞后。业务的飞速发展,总是伴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产生,总会触及到原先风险管理体系的“灰色地带”。在原有的制度中找不到依据,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该采取怎样的措施防范风险的发生,这些都是我们在推广新业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将所有风险囊括在我们的现有风险管理体系中。这就导致了我们在开展业务过程中碰到“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这大大增加了我们办理业务的潜在风险。

二是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相对落后。我行现在使用的风险管理工具大部分以经验分析为主,重视定性分析,在定量分析上有所欠缺。从而导致在风险识别、度量和监测等方面主观性比较强,科学性不够。

三是在风险防控意识上仍有所欠缺。风险管理光是有周密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是远远不够的。在风险管理过程中人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如果主导的人缺乏风险管理意识,那么一个再好的风险管理体系,一个再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也会失去应有的效应。

三、完善我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对策

基层行在其经营的历史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舆情风险等。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基本风险,也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金融风险。信用风险特指信贷风险,指贷款人能否如约偿还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损失。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对信用风险的定义,对于银行这样的特殊企业,信用风险即指贷款人因违约而对银行造成的损失风险,具体表现形式为贷款人拖欠银行的贷款或利息、呆账、死帐、违背贷款契约等,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良贷款”。防范信用风险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要培育一种新型的信贷文化。我行为改善信贷文化,提高信贷队伍整体素质,提出了“三个要”改良方案:一是要全面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全员风险意识和合规文化。信贷人员在信贷业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贷人员风险意识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信贷风险的高低。只有我们的工作人员时刻将风险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的信贷风险才能得到更好地控制。二是要解决信贷业务质量不高的难题首先要抓好提高信贷人员素质这一基本工作。加强信贷人员专业素养培训,提高他们的信贷风险意识。三是要加快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做到人治与法治相结合。根据贷款企业特点,设置贷款质量考核指标,落实贷后管理业务流程中的具体责、权、利,量化风险预警指标,实施贷后管理考核激励措施。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保全预案制度,对于高风险业务,进行细化分析,设立风险预警指标,严格监测,并在贷后检查后提出保全预案。创新贷后管理手段,加强电子化建设,借助科技手段强化贷后管理。通过对贷后管理的远程监控,提高贷后管理的效率和覆盖面。要健全风险等级评定制度。首先要建立银行内部掌握的客户资信评价体系,然后定期根据数据库中客户的财务报表和其它资料,对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评价记录。运行方式上可由信贷前台部门推荐客户、收集填报资料,信贷管理部门独立地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为保证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的科学性,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加强信息库的管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使数据能正确的反应客户的真实经营情况,同时要注重数据库信息的及时更新,避免因信息的滞后所带来的风险。二是完善客户评价体系。我们首先要对客户进行细分,再根据客户的类型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其进行评级。保证客户评价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然后我们还要加强贷款的风险等级管理:一是加强对分类认定调查、审查和审批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使其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和分类技能;二是要明确规定贷款业务中的硬性条款,比如对逾期天数、欠息时间等做出硬性规。要加强信贷风险的监测与监督。一是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前移风险防范关口。我们要加强自身制度建设,建立一套严谨可靠,具有前瞻性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做到风险可控,信息多元,将风险层层拦截,尽早将它消灭在萌芽中。二是严格期限管理。我们要科学分析客户需求的资金总量,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合理的贷款期限。在贷款期限内要及时督促客户到期还款,以免信贷资金别挤占挪用,形成风险。三是加强贷后管理。在贷款发放后我们要定期检查借款人财务报表,了解其经营情况,并根据信用评分模型及时对借款人信用等级进行调整。四是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紧密结合。首先我们要确保现场检查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切不可将现场检查流于形式,走走过场。与此同时,我们要重视非现场检查的电子化建设,通过全面及时有效的在线监控系统,对信贷业务的合规性进行检测。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效的将两者结合起来,不仅能减少信贷风险的发生,还能为我们节省许多人力物力。

2、操作风险。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指的是由于商业银行本身的原因特别是由于管理不善、技术支持系统落后等而诱发的商业银行职员恶意利用这些漏洞损害商业银行的利益而带来的风险。

要建立框架清晰的操作风险管理体制。我们要根据每个行的行情因地制宜,应时制宜的制定自上而下,环环相扣,相互制约,与时俱进的操作风险监控体制。其中包括完善的各部门的相互制约机制;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处理及反馈程序;完善的操作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完善的内部控制和第三方评价体系。

要搭建分工明确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我们要设立专门的风险监管部门,由它牵头,其他各部门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制度与其配合,最后由它负责汇总全行操作风险管理情况报告管理层。各部门应对部门内的业务情况和员工工作情况负责,保证每笔业务的合规性,保证每位员工认识操作风险并且规避操作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地、独立地检查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是否由上至下得到有效实施。此外我们应依靠外部审计等外部力量进行第三方评价。

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操作风险与内部控制有密切的联系,内控环节出现漏洞很容易产生操作风险,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内部控制能力建设。首先我们必须针对银行的各项业务制定合理严谨的操作流程和风险防范政策。将内部控制贯穿于银行日常工作的始终,渗透到各个操作环节之中。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对现有制度的更新与完善,对于新出现的风险点要及时补充相应的措施进行覆盖。

要培养员工的操作风险意识。科学合理设置岗位,贯彻“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建立完善的的岗位职责制度,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员工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岗位设置目的等;唯才是举,将每个员工按照其特长安排到各个岗位上;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员工进行操作风险意识培训,将风险防范意识深植到每个员工的潜意思中。强化对操作过程的控制,对关键风险设置定性和定量指标,建立操作风险预警机制,对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做到风险的早发现,早处理,从而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3、舆情风险。舆论风险管理在现在的银行风险管理中有着其重要性和特殊性,但由于它在国内尚属于“新兴风险“,所以很容易被人忽略和误判。加强舆论风险管理总的目标概括为八个字:主动防范,应对得体。

思想认识要到位。声誉是银行的一种无形资产,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一种体现。我们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形成以舆论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舆情意识,从上到下形成一致的管理意识,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工作。首先,我们的领导层要加强舆论风险意识,起好带头作用。行领导要清楚的认识到舆论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切实将舆论风险的重要性提高到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传统风险相同的高度。以身作则,以维护银行品牌形象为己任,慎言慎行,起好带头模范作用。其次,加强全行培训,提高全行员工舆论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培训,讲座,会议等形式向全体员工阐述舆论风险的重要性,倡导员工规范自身言行,考虑可能引发的舆论风险,自觉维护银行声誉。

第9篇:金融风险合规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数据集中 BIS 支付结算 技术安全 风险预警 管理会计体系

随着数据综合应用系统(BIS)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全面推广和运用,联机网络系统已完成由以二级分行为数据中心向一级分行数据中心集中,明年将最终实现全行一个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的上移使金融系统的会计管理重点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BIS数据高度集中,业务种类广泛,网络覆盖面广,这不仅能极大地改变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传统做法,而且改变着商业银行的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甚至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形式、经营内容、管理体制等都带来了巨大变化。因此BIS在银行业的应用和普及,不仅为商业银行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也能为商业银行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应该看到,数据中心的上移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经营风险,安全性问题在电算化方式下显得更加突出,网络金融的发展使我们面临着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新的会计风险。因此,数据集中后如何防范系统风险已成为一个事关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严峻课题。现就数据集中给商业银行会计工作造成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进行分析探讨。

一、数据集中对银行会计核算工作的影响

随着BIS的广泛使用,数据交易、处理及分析职能逐渐向总行集中,银行会计核算将受到深层次、全方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银行会计主体的影响。BIS 在系统开发时就将会计核算功能统一定义并固化在系统中,柜台人员在办理业务时,只要按照系统界面提示和用户守则要求在终端中录入必要的原始信息,系统就会自动将有关账务数据过渡到相应的会计科目上,并生成账簿。前台会计柜面人员并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每笔业务所对应的账务处理方法,只须知道业务的交易代码,就可以在系统的提示下完成业务处理的全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柜台人员只是一个操作员,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人员。由此可见,数据的高度集中将使大量的银行营业网点会计人员变成办理柜面业务的一般操作人员,其主要职责是提供信息,并决定生成这些信息所应遵循的会计政策,对他们的要求不再过分注重在会计和业务处理两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而更注重柜面服务及其他营销技能。

2.对银行账务组织的影响。BIS是建立在超大型计算机和商业智能等技术基础上的,具有非常成熟的交易驱动(transaction impulse)功能,能够实现跨空间、跨部门、跨产品的数据集成,账务处理工作全部由系统自动生成。数据中心对所有数据的加工、处理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并检验会计账务平衡,对所有会计数据进行加工,生成各种报表。这使后台业务处理中心的建立成为一种潮流。一级分行或总行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将全行范围内所有客户资料信息、单据审查、账务处理等后台工作集中完成。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对外会计报表的编制、设计业务品种、业务流程和内控措施以及金融企业自身的理财方案将集中在一级分行甚至总行,且只需要极少的人力。总分双线核算的银行账务体系已经失去现实意义。

3.对银行会计管理模式的影响。会计管理涉及商业银行前中后台的业务运行,会计管理的模式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密切相关。数据集中后商业银行的业务数据和信息资源将高度集中,商业银行已具备采取“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的经营模式,大量业务,特别是高端业务、大型企业集团服务等均要集中于总行的各相关部门完成。商业银行的二级分行以下经营性分支机构实际上只不过是分布在不同区域的业务延伸柜台,其主要职能将转变为营销客户,职能相对单一。因此,传统的按部门、分专业“自下而上”层层上报汇总、编制各种会计信息报表的模式已失去意义,而代之以自上而下的会计信息集中形成机制。二级分行以下会计信息报告部门的职能不再是信息的汇总和传送,而应逐步将主要精力放在数据的集中处理和分析上。

二、数据集中对银行风险控制手段的影响

BIS涉及通讯、设备和管理等许多方面,造成金融风险的隐患从形成原因上可分为技术风险和业务风险两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的问题都会给银行造成冲击,近年来银行电子化系统风险以及智能型犯罪的防范不尽如人意,银行计算机犯罪呈上升趋势,手段越来越高明,给银行造成了巨大损失。€

(一)对金融技术支持系统的影响

1.技术安全风险。数据集中后,由于电子信息替代了银行手工账表凭证,对银行账务的监督不像手工操作那样直接、直观,而且内部业务及风险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电脑程序和软件系统完成,所以,BIS的技术性和管理性问题就成为金融运行的最为重要的技术风险。这种风险来自3个方面:一是计算机系统停机、磁盘列阵破坏等不确定因素。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系统停机对金融业造成的损失最大。尽管近几年电信运营商对数据通讯设备投入较大,并采取了一些提高通讯质量的措施,但数据通讯线路异常中断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成为当前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二是来自网络外部的数字攻击。BIS的采用,使联机网络系统由单一的柜台业务向多平台方向发展,网上银行、电子联行、通存通兑、金卡工程、电话银行、ATM、POS、自助缴费终端等电子交易方式相继投入应用,业务、中间业务在范围和种类上也在扩大增加;同时,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和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延伸,证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等与金融网络对接的单位越来越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也不断增加,如此复杂的网络系统更容易受到黑客侵袭。三是计算机病毒破坏等因素。计算机网络病毒可通过网络进行扩散与传染,传播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一旦某个程序被感染,则整台机器、整个网络也很快被感染,破坏力极大。另外当计算机系统及网络通信发生故障,或病毒破坏造成支付系统不能正常运转时,就会影响正常的支付行为,降低货币的流动性。在传统金融中,安全风险可能只带来局部损失,但在数据集成系统中,安全风险会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是一种系统性风险。

2.技术选择风险。BIS的正常运行必须依靠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但在技术选择上却存在选择失误的风险。这种风险既来自于选择的技术系统与客户终端软件的兼容性差导致的信息传输中断或速度降低的可能,也来自于选择了被技术变革所淘汰的技术方案,造成技术相对落后、网络过时的状况,导致巨大的技术和商业机会的损失。

(二)对银行业务的影响

1.信用风险。是指交易者在合约到期日不完全履行其义务的风险。BIS具有显著的虚拟性,银行可以利用虚拟现实信息技术增设虚拟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从事虚拟化的金融交易,如交易信息的传递、支付结算等都在由电子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中进行。虚拟性使交易、支付的双方互不见面,只是通过网络发生联系,这使对交易者的身份、交易的真实性验证的难度加大,增大了交易者之间在身份确认、信用评价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大了信用风险。

2.支付和结算风险。BIS具有可突破时空局限,打破传统金融的分支机构及业务网点地域限制的特点,并且能够向客户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实时服务,从而使柜员或客户可以通过各自的电脑终端随时与任何一家客户或金融机构办理证券投资、保险、信贷、期货交易等金融业务。这种开放的支付、结算系统大大提高了结算风险。基于电子化支付系统的跨省跨地区的各类金融交易数量巨大,任何一个地区的系统故障都会影响全省乃至全国金融网络的支付结算,并会造成经济损失。20世纪80年代美国财政证券交易系统曾发生只能买入、不能卖出的情况,一夜就形成200多亿美元的债务。我国也曾发生类似情况。

3.技术操作风险。由于部分柜员安全观念淡薄,安全管理制度不能真正落实,缺乏应有的网络安全意识,认识不到执行制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特别是在业务量较小、人员较少的基层营业网点,柜员之间出于相互信任的缘故,不按规定设置密码,不定期更换密码,密码设置简单,前后两次循环使用,密码变更不按规定登记保管等现象依然存在,个别网点岗位职责设置不清,非注册人员或内勤主管兼做柜员,从而直接影响BIS 的安全运行,导致金融风险的产生。

综上所述,数据集中后银行的各种业务风险与传统金融并无本质区别,但由于数据处理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这使得银行在延续、融合传统金融风险的同时,更新、扩充了传统金融风险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金融风险发生的突然性、传染性都增强了,危害也更大。因此,金融风险的监管和控制也就需要具有不同于传统金融风险管理的手段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