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方文化艺术范文

地方文化艺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方文化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方文化艺术

第1篇:地方文化艺术范文

关键词:地域文化资源;地方高校;艺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204-02

一、襄阳地域文化艺术资源的主要类别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书法名城”。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将襄阳地方文化艺术孕育得多姿多彩,襄阳市地方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完全可以利用这一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专业课程及教学模式。襄阳地域文化资源从艺术类型方面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1.襄阳历史遗留下的名胜古迹如:枣阳雕龙碑史前文化遗址;宜城楚皇城遗址;有“铁打的襄阳”之称的襄阳古城墙和“华夏第一城池”的护城河;中国私家园林的鼻祖“习家池”,诸葛亮躬耕之地、刘备三顾茅庐的古隆中;因汉末名士庞德公、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相继在此隐居而名闻遐迩被后人称为“圣山”的鹿门山及鹿门寺;广德寺中印合璧多宝佛塔等等。

2.襄阳考古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如:雕龙碑彩陶、春秋战国青铜器、战国玉器、战国漆器、汉代画像砖、宋代墓室壁画、明清瓷器等等。

3.极具襄阳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珍品如:老河口木版年画、保康皮影戏、黄杨木雕、老河口木雕、保康石刻、襄阳竹编、草编、南漳刺绣、书法、绘画、奇石、传统建筑、古堡寨、古民居等等。

4.襄阳历史人文资源如:春秋时期的玉石鉴赏家卞和、楚国大文学家宋玉、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三国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宋代大书法家和画家米芾及其子米友仁等等。

5.襄阳非物质文化资源和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如:传统音乐“沮水呜音”、“薅草锣鼓”等,传统舞蹈“端公舞”、“高跷花鼓”等,传统戏剧“襄阳花鼓戏”“宜城兰花筒”等,曲艺“保康独臂皮影”、“枣阳市鹿头皮影戏”等。

二、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中的开发

襄阳丰富的地方文化遗产、艺术资源要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就要与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开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艺术方面的专业课程,引导襄阳地方高校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类专业学生了解本土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资源,学习和研究其文化内涵与艺术成就,继承和创新地方传统艺术。

目前国内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基本上是采用西方的教育模式,缺乏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地域文化的因素,把襄阳本土和地域文化艺术资源和高校课程开发及教学应用相结合的研究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襄阳地域特色文化艺术资源的教学开发研究着力于探究襄阳地域文化艺术资源的课程价值,整合传统课程形式与地域文化艺术资源特色课程,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性和系列性的研究。主要包括历史理论研究、技能技术传授及资源元素开发应用转化等几个方面:第一,开设襄阳地域文化艺术资源方面的鉴赏课程;第二,设立襄阳地域文化和艺术研究工作室;第三,开设具有襄阳地域文化和地域艺术特色的专业化课程;第四,设立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第五,襄阳地域文化艺术资源符号元素的设计应用课程。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课程和教学开发,构建具有襄阳本土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方高校艺术课程和教学体系。

三、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学中开发的意义

1.通过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学中的开发运用,培养和提高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兴趣、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通过襄阳地域文化和地方民间艺术等课程教学的开发,可以开拓地方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和艺术视野,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大门。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艺术不只是大学课程里和课堂上那些抽象的理论和枯燥的练习,艺术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艺术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艺术就存在于民间。同时,把襄阳地域文化艺术资源与地方高校艺术教学相结合,可以使美术、艺术设计和音乐、舞蹈等艺术类专业课程丰富多彩的感染力、趣味性和多元化等优势在艺术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艺术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并在对襄阳地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获得更深入、更专业的认识和了解的同时,产生热爱襄阳地方文化、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情感,进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树立起建设美好家园的情怀和理想。

2.通过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学中的开发运用,提高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要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除了要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之外,还要具备很强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在开发地域文化资源特色的艺术课程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地域特色艺术课程的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如在专业领域里寻找和发现地方文化资源及其价值,分析和研究其内容,在专业和教学中实践运用,开发相关专业课程,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等等。

3.通过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学中的开发运用,促进襄阳地方高校特色艺术教学体系的形成。襄阳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艺术成就灿烂辉煌。如襄阳考古出土的古代文化艺术资源有:彩陶、青铜器、画像砖、漆器、玉器、陶瓷等;襄阳地方民间艺术资源有:民间版画、刺绣、纺织品、木雕、石雕、编织、奇石赏石、建筑、地方民居、地方皮影戏、地方戏剧等等。这些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艺术是本地重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在艺术教育上给予重视、保护和继承,但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在襄阳地方高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和教学中得到体现和开发运用。因此,作为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办学模式,就必须把本土的文化艺术和历史遗产资源充分的挖掘和利用起来,进行收集调研整理,全面深入的分析其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运用价值,并加以系统化的研究和保存。在此基础上,把其中最优秀的地方艺术精粹提炼出来,运用到艺术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的特色学科和教育教学体系。

4.通过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学中的开发运用,推动襄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传承。对襄阳地域特色文化资源进行课程和教学的开发与应用,可以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地方优秀的文化艺术。襄阳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如:老河口木版年画、保康独臂皮影、老河口木雕、南漳刺绣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教育的开展也有助于襄阳民间艺术的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教育教学中开设这些优秀地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课程,能够使襄阳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资源通过地方高校学生艺术专业教育得以继续传承。尤其应在教育过程中培养艺术专业学生对本土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树立对本土文化艺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之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的运用、传承、创新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项仲平,等.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艺术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2]范兆雄.论我国现代课程资源短缺问题[J].教育探索,2003,(03).

[3]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第2篇:地方文化艺术范文

关键词:地方资源文化;美术素养;价值意义

一、立足教学生命的厚土,传承本土资源文化

连云港是全国最丰富的美术遗存圣地之一。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在这片热土上生息繁衍、辛勤劳作,以卓越的智慧和创造力,书写了一部辉煌灿烂的文明史,留下了丰富、厚重的美术文化资源。如藤花落龙山文化城址(古城市遗址)、大伊山(船刻、石棺)遗址文化、将军崖原始岩画(原始农业)文化、孔望山(佛教造像摩崖)石刻文化、花果山石刻与佛教塑像文化、市博物馆设有著名版画大家彦涵美术馆、市美术馆设有名家画廊并定期举办各类美术作品展览等,这些都是可以有效利用的地方美术文化资源。

通过有效地组织和利用地方美术文化资源,建立系列教材、配套数据库、网络资源平台引导学生学习、了解、研究连云港的地方美术文化艺术,进而理解地方传统文化,体会港城人民勤劳与智慧,引导学生珍惜、继承地方文化遗产,在学生时代造就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铺垫好民族和地方文化基因,让我们的青年学子全面健康、富有个性地发展。

二、开拓地方美术资源,培养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连云港地方美术文化资源是连云港地域内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劳作以及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富有特色的代表性的美术文化。每位教师和每位学生同时也都作为该地方的一分子,与其地方独特的传统、习俗、经济、社会以及和价值观念等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影响着地方每个成员的审美及行为模式。把以上连云港美术文化资源作为高中美术教学系列模块的选修内容,或作为连云港地方中小学特色课程进行开发与应用,丰富各个阶段审美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亲和力自然会增强。

三、助推校园特色文化的形成,形成独特的价值观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精神面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的总和。它不仅代表一个学校的特点,也反映了所在地方的文化特色。地方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背景和根基,地方美术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汲取地方文化基因,丰富、助推、提升校园文化多样性,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四、增强文化遗产与环保意识,发展创新能力与个性

将地方美术文化融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以后,通过参观、采风、考察、鉴赏、体验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和地方美术文化融入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研究实践,激励学生提出适合他们学习和传承地方美术文化的建议和意见。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地方美术文化现象和遗产保护、民间美术的传承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求知欲,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健康情感的形成。

五、促进地方美术体系的形成,构建区域美术教育的发展

连云港地方美术文化资源始终以“美术遗址文化”“山海文化”“西游记文化”为主线,而它的内涵的是当地历史与神话,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连云港地方美术文化资源这种特定的地理、历史环境造就了连云港地方美术文化的久远性、神话性、兼容性、互补性、开放性等特征,而通过系统研究与开发可以丰富、深入挖掘其中内涵,为连云港地方美术体系的形成与应用做好铺垫,也为构建区域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六、促进教师素质的不断提升,加快新课程的改革进程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即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教师不再仅仅利用教材、教学参考资料进行教学的教书匠,而是成长为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资源、研究教学成果、研究自身学识优势与劣势的研究者、探索者,成为帮助学生开发、利用美术文化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教师必须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的能力。较以往传统教学而言,教师要付出百倍的心血和努力,客观上促进了教师的不断发展。所以,通过对地方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实践和探索,可以达到培养一批研究型和实践型教师群体的目的,直接为当前的美术课程改革服务。

第3篇:地方文化艺术范文

初春,还带着一丝瑟瑟的寒冷,人们还未知春的降临,樱花,拥有着这样一个梦幻般的名字。它,最先将春的气息带给大地。一夜之间,樱花树焕然一新,有的换上了粉衣,有的换上了白衣,它们,将笑脸展示在人间。远看,樱花犹如一片粉色云,悄悄地来到,远远望去,又像一段粉色的绸缎铺在万绿丛中,令人神往,如同一个美丽的童话。近看,那一朵朵花小巧玲珑,由四个花瓣组成了一个像绣花球似的樱花,一簇簇樱花,悬挂在枝条上,朵朵花都有一个个绿绿的花蕊,它们极细,看起来似乎非常精致,淡淡的幽香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樱花的叶子虽稀少,但却精美绝伦,像碧绿的翡翠,精美的工艺品,圆润自然。刚抽出来的叶子看起来很稚嫩,淡淡的,清新,淡雅,让人将一切烦恼和不开心的事都抛置于九霄云外,心情变得格外舒畅。

樱花的枝干修长,光滑,呈棕色,曲折着。远眺,它和樱花一起,构成了一幅大自然的画,让人沉醉,让人着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第4篇:地方文化艺术范文

[关键词]文创产业:大数据:地方性:众创

文化创意产业,从字面解析,即特指有创意的文化产业,文化经过创意再设计,通过文化产品及其衍生品的生产、推广和销售,将当地固有的文化用创意性的方式转换为商品甚至服务,并形成产业链,实现产业链的扩散与增值。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andCreativeIndustries)这一新兴产业概念最早是由英国提出。1998年,英国政府《英国创意产业文件路径》,首次阐述了“创意产业”的概念,相较于传统文化产业,创意文化产业更强调创造力,最终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应用,创造财富与就业,从而形成产业链。经过几十年的全球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各国经济转型的重要产业支柱之一。包括英国在内,韩国、美国、日本、德国等国,正在世界积极推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源于2006年国务院的政府纲要。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务院明确了“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并强调“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大力推动文化创新”。在此报告中,还列出了九个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并在全国各大城市推出相关政策,支持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2009年,国务院又了《国务院关于印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通知》,并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通过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发展成果,积极促进、推动我国民族、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

当下,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广州作为我国的沿海开放城市,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始终走在前列。在2016年的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第三方独立机构,五天的文博会参观总人数达587.085万人次,同比增加12.08%,实质性成交2032.014亿元人民币,比上届增长23.42%,超百亿元文化项目3个。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重点指出可以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试行发展众创空间,推动众创空间的全面、纵深发展。众创空间一方面推动了文创产业向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也用低成本、全方位、专业化服务等给地方文创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契机。

一、地方文创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产业,在我国政府积极推动的同时,各地方也做出了积极配合之态,但从目前发展情况看来,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未达到预期。

(一)主动性缺乏

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相较而言,有许多地方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建设还处于观望状态。其实,地方性应该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最大源动力,我国历史悠久,地方文化丰富,这些都是文化创意的温床,所以,作为地方文化,更应该把握机会,借着文创甚至众创的春风,主动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带动地区经济效益。可以选择性的根据地区特色名片,主动出击,设计文化产品,寻找创意点。

(二)同质化严重

以旅游产品产业为例,作为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发展现状令人堪忧。作者曾经以镇江地区为依托,对当地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现状进行随机问卷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显示,81%的游客曾表示出有购买旅游产品的打算,但经过对当地旅游产品市场的游览和考察后,他们中73%的人表示不打算购买,还有11%的游客处于观望状态,只有16%的游客有购买行为。而整个游客样本人群中,有67%的游客认为镇江地区旅游产品毫无地方特色,与其他景区产品大同小异,这也是他们大多不愿意购买的直接原因。因此可见,地方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迫在眉睫,但这种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独特的地方文化烙印。旅游产品的创意设计是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优选出路,也是城市文化宣传的重要窗口。

(三)创意点缺失

创意,可以说是中国设计的一个软肋,长期以来,我们在产品设计上往往更精通于制作和模仿,而忽视了创意。这几年,国务院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创意的重要性,并积极推动创意产业。韩国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就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他们善于打整合牌,借助本国发达的娱乐文化形成产业链,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韩国常常会通过热播的影视作品,对他国进行文化入侵,并带动周边的文化创意产品倾销。就2016年刚刚热播的《太阳的后裔》来说,在剧中多次出现的卡通玩偶“狐狸”和“兔子”,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也将玩偶形象作为文化产品进行推介,在我国淘宝网交易平台上,这两个造型的玩偶及其衍生品卖的火热,这种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方式可以成为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出发点。

(四)投入成本高地方性

文创产业往往起步非常困难,由于地方性资源较少,文化创意产业又作为一个不能立即收益的产业,其发展对于文创者以及众创者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如何找准文化创意的方向,如何设计出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如何将文化产品销售出去,如何形成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这些都是关键问题。时展,文创产业也必须跟上时代,随着近几年大数据概念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和众创产业迎来了关键的高速发展时期。

二、大数据时代特点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信息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互联网和计算机的高速发展又推动了信息的更快发展,面对庞大的信息群,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帮助,甚至帮助我们更全面的预算未来发展趋势。由此,大数据概念应运而生。

(一)信息量大最初,大数据的引用

来自于天文学和基因学。2008年9《自然》杂志赫然推出印着“BIGDATA”字样的“大数据”专刊,第一次将大数据概念带入大众视线,从此以后,大数据这个概念广泛地被政府,机构和各大公司应用和传播。在英国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提出,最初“大数据”的概念是指超出一般电脑所能处理的信息量,因此,大数据的特点在于信息量非常庞大。

(二)收集而非调研大数据

另一个特点是我们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更多的数据,甚至有时候面对某些特别现象相关的数据,而不必依赖于我们自认为具有普遍性的随机采样。我们以前在做数据分析的时候,往往都是借助于调研,根据一定数量的样本文件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要使结论更为客观,在样本选择时,往往会尽可能多的收集不同类型的样本,其实在这个收集的过程中,已经人为的有所筛选,因此,结果也只是人为的客观而已。当今,科技进步使得计算机处理庞大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运用收集的方式高速、全面的处理信息,在此方法下得到的结果将不再是代表性,而是大量信息的表现性,结论也更为客观。

(三)预测而非分析

大数据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预测。通过对大量信息的客观采集和分析,预测信息的大体走向,这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巨大。换句话说,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是数据收集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台“信息发射器”,我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是有意义的信息释放,都能汇成大数据。比如我们可以针对个人设计定制化新型运动产品,通过对个人一天的活动进行数据记录,包括心跳次数,血压值,脂肪消耗值等,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目前的身体指标,并预测一段时间内身体健康走向。这种以数据说话的产品,将会有强大的市场需求,或许整个商业领域都会因为大数据而重新洗牌。大数据的应用基础是,该领域产品差异不明显,并且有庞大的可运用信息。因此,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大数据的引入非常必要。

三、文创产业需要大数据

地方文化创意产业、众创产业如想成功,必须要一矢中的,因此,前期的项目准备工作非常重要。按照过去经验,大多采用调研研究,但该方式信息来源慢,往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调研往往人为痕迹太重,带有一定的引导性和针对性,另外,一般文创者和众创者的投入资金有限,这种劳民伤财的调研方式并不是非常适用,大数据的介入可以说恰到好处。

(一)快速有效寻找文化创意点

大数据可以帮我们分析处理众多数据,无论是我国的还是世界的,历史的还是现代的,只要有庞大的信息,我们都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某一段时期、某一地区人的文化需求,以及文化消费状况,这为文化的创意设计指明了一条快捷有效的道路。

(二)分析当代受众需求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首先需要转变的方式,就是不再依附于随机采样,而是分析大量的数据。大数据能帮我们判断出受众更需要什么。如由流媒体网站Netflix推出的美国网络剧电视剧《纸牌屋》的拍摄,就是在大数据应用下的产物。网站通过对用户在网上浏览、看视频的习惯、评论等信息,通过大数据进行信息分析和预测,出资拍摄《纸牌屋》,并根据信息甄选男女演员,大数据分析和预测的准确性,注定了这部电视剧的成功。我们可以借鉴《纸牌屋》的成功方式,借助大数据信息,研究当代相关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产品设计,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优化文化产业运作模式

由于大数据的信息优势,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文化产业资源配置,这对文化产品设计提供了更好地平台,各类资源在大数据指导下,在不同领域里高效市场化配置,跨界衍生成为常态,文化产品设计也不再是单打独斗,可以结合文学、影视、游戏等领域多方面发展,形成一张更大的产业链,文化创意产业单一运作的模式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会是各领域互相融合后的广阔前景。

(四)为众创开启成功之门

2015年,国务院总理提出“众创空间”,旨在为创业创新搭建新平台。由于众创面向的群体是群众,因此,在资源配置等方面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帮助缓解这一难题。大数据的信息往往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通过一定的渠道就能获得,当然,信息渠道并不是完全公开的状态,但相较过去而言,这种信息的获得方式还是省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无疑为“众创空间”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

四、大数据给地方文创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大数据”信息基础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相关产业的经营交易信息;相关产业的商品、物流信息,以及互联网上参与相关产业活动的人员交互信息等。大数据的高速发展,为地方文化创业产业和众创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地方政府或民间组织也需要运用整合力量,为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及众创空间营造出一个适宜的创业空间。

(一)加强与网络平台和电商合作

地方政府或民间组织可以加强与网络平台和电商的联合,争取获得他们的大数据信息,在此基础上建立政府或民间组织的地方信息库,这样会使信息库平台的建设更快速、更全面、更有权威性。以此建立的信息库,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本地区文创企业及个人创业,让他们快速、直接的了解地方市场和需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立平台发展自身数据库

地方政府也可以自身或委托相关民间机构建设地方性网络平台,通过平台上用户个人以及在网上浏览、评论等信息,建立针对本地区的多种数据库信息。并且,由于地方性网络平台对信息的收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能在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的过程及时把握信息,并根据信息做出适当调整,更好地把握市场脉搏。

(三)开发相关信息处理软件

大数据提供资源的同时,也可以作为我们产业发展的一种工具。就其本身而言,大数据向我们提供庞大的信息平台,但并不对如此庞大的信息进行解释,而是指导我们去理解。当然这种理解是否正确,取决于“大数据”是否被正确使用。因此,对于大数据的信息分析尤为关键。如何针对特定产业、特定需求等进行大数据分析?这就需要相关的信息处理软件来支持。因此,地方政府或民间组织也必须要关注大数据的信息处理问题,针对不同类型产业开发不同的大数据信息处理软件,加快信息处理速度,做到有的放矢。结论大数据的发展不可逆,它不但不会抑制文化、娱乐类产品生产的原创力,还会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利用好大数据,在这股科技浪潮下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设计出更好的地方性文化产品。

参考文献:

[1]张蔷.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布局及发展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2013(8).

[2]褚劲风,崔元琪,马吴斌.后工业化时期伦敦创意产业的发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7(9).

[3]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R].2006[

4]第十二届深圳文博会揽金2032亿“一带一路”表现抢眼[N].2016-05-16.

第5篇:地方文化艺术范文

    近年来,幼儿园教学与课程的研究已从学科(领域)教学走向多学科(领域)之间的渗透,进而趋向以园为本,发展特色课程的构建,从而推动幼儿园课程内容向综合化、多元化、现代化、个性化方向的发展。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各地园本教研活动持续深入的开展,幼教界提出有能力的幼儿园应建立自己的“园本课程”的建议呼声也越来越高,这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幼儿园已经开始了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尝试构建凸显本园特色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主要是结合本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人文历史等资源,进行了一些零散的不系统的尝试活动。目前我市的大部分幼儿园选择使用的是外地课程(教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是依样画葫芦,还不能真正消化外来教材的内容,不善于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以及本地、本园情况进行选择、改造;大部分教师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对近在身边的丰富的传统民间地方民俗文化教育资源缺乏应有的敏感性,不善于去抓住身边的民间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园本教研活动中,开发出具有本地区特色、适合本地区幼儿的园本课程做好带头引领示范作用。

    二、研究的意义

    (一)对于促进幼儿健康个}生发展的意义。适合幼儿心理特点,为幼儿能接受的地方优秀民俗文化教育资源融入幼儿艺术教育,建构富有特色的幼儿园课程体系。

    (二)对于促进教师素质提高和专业发展的意义。通过学前教育专家团队与幼儿园教师的合作,积极探索地方民俗文化教育与幼儿园活动课程相互渗透和融合的研究,开发适合本地区、本园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

    (三)对于进一步彰显本园特色,促进本园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已经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未来幼儿园教育事业的发展必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唯有具有特色的幼儿园才有可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三、相关研究现状

    (一)关于民间民俗文化相关研究。民间民俗文化包括民俗戏曲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工艺文化和民俗饮食文化等,认为幼儿园应根据本园幼儿发展的兴趣与需要以及幼儿园的实际条件,创造性的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幼儿创设一个多方面深入接触、了解、认识和熟悉民俗文化的环境,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进其对家乡与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关于园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我国对园本课程的研究是在逐步的深入,从开始的讨论园本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到寻找园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再到某些幼儿园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幼儿园慢慢认识到园本课程对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重要性,从无意识地盲目跟风的设置园本课程到根据自己本园的实际情况,运用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到园本课程中,意味着园本课程已经开始逐步的发展成熟。

    四、研究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本研究探讨地方民俗文化教育与幼儿园活动课程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有效方略,试图从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构建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园本课程体系,丰富园本特色课程开发的理论。

    (二)实践价值。首先,在把民俗文化渗透幼儿艺术活动过程,不但可以让幼儿在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萌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其次,本研究也可以为幼儿园进行园本课程开发提供借鉴。

    五、本研究的技术线路

    (一)文献研究法:了解本地相关民俗的背景来源,学习与幼儿美术教育相关的理论,并能运用理论来指导研究与实施,便于更好地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研究活动。

    (二)调查法: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分别对教师在幼儿绘画教学中的困惑进行调查、研究,寻找依据与方向。

    (三)观察法:对民间美术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应用、班级主题活动环境创设进行了仔细观察与记录,并对幼儿园教师组织开展民间美术教学活动的环节、具体教学活动目标执行的情况以及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四)经验总结法:定期进行阶段小结,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比较零碎的经验进行汇总。

    六、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第6篇:地方文化艺术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

【作者简介】李 群(1960—),白族,云南大学毕业,研究馆员,大理学院图书馆馆长。主编参编图书10种,发表图书情报论文50多篇。研究方向:图书情报及非遗管理利用。

1.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简介

云南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大理州又是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州。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考古证明,远在4000多年前大理就有古人类活动,创造了璀璨的青铜文化和稻作文明,秦汉时期商道就通往内地和东南亚,成为祖国西南边疆开发和开放较早的地区之一。大理不仅是南方丝绸之路的枢纽,也是南诏、大理国的故地。元、明、清时期生产生活水平与中原同步发展,各种文化与之交汇,被称之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大理是云南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远在新石器时代,白族、彝族的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汉武帝时期,在大理设置了郡县,唐宋时期先后建立的“南诏国”、“大理国”地方政权延续数百年,一度成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大理不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全国历史文化特别丰富的地区之一。大理现有8个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有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5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1年初,大理州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近年来,大理州积极组织对民族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加强对农耕文化、白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搜集整理了一批民族民间文献资料,在大理州图书馆设立了“南诏大理国资料研究中心”,在大理州博物馆设立了民族服饰保护库,启动了大理白族百村百人影像工程。目前,大理州已经有白族绕三灵、白族扎染技艺、彝族打歌、彝族跳菜、白剧、白族民居彩绘、石宝山歌会、大理三月街、弥渡花灯等9个项目先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张仕绅、赵丕鼎、李云义、茶春梅、鲁朝金等5位民族民间艺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存在的问题

对文化遗产传承重视不够。对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认识不足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文化遗产科学利用水平不高。大理州的许多文化遗产极具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拥有知识产权和品牌效应,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但目前还缺乏科学利用的机制,重申报、轻管理,重保护、轻利用,一大批文化遗产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大量的文化遗产没有转化为旅游资源、人文教育资源。

对文化遗产传承缺少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大理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数量众多,但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保护规划,仍处于被动保护、单一保护和静态保护的状态,一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仍处于原始自然保护的状态,甚至少数文化遗产在发展中遭到人为破坏。特别是在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特色文化消失加快,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濒临灭绝。

对文化遗产传承方式落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经济价值的转换,不是自动的,必须有一定资金的投入,一部分文物基础设施简陋,保存条件差,自然损毁严重,安全技防设施落后,文物藏品存在安全隐患。同时,由于经费紧缺,投入不足,大量文物年久失修,面临毁损危险,维修任务还十分艰巨。

3.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要把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馆藏特色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地方高校图书馆发挥资源优势、建好特色馆藏对服务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大理学院图书馆要把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作为图书馆馆藏特色加以建设。要在文献购置经费和采购人员上给以保证,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程加以建设。

建立大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平台:大理学院图书馆要在“南诏大理专题数据库”的基础上,努力建设“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库”,努力把大理学院图书馆打造成滇,西“南诏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信息中心。

积极争取在高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课程。国内各高校已经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但是这些关注的程度远不及人们所期望。大理学院是一所建在民族自治州的综合性高校,在学校通识教育、艺术相关专业、旅游管理、建筑专业及民族学相关专业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传承与研究的相关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在大理学院图书馆设立大理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技艺馆。目前,大理州已经有白族绕三灵、白族扎染技艺、彝族打歌、彝族跳菜、白剧、白族民居彩绘、石宝山歌会、大理三月街、弥渡花灯等9个项目先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张仕绅、赵丕鼎、李云义、茶春梅、鲁朝金等5位民族民间艺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理学院古城校区已被命名为“大理市十大旅游景区“之一。在大理学院图书馆设立大理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技艺馆,无论是对非遗的传承,还是对教学实习、研究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的科研工作直接对申报起作用,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申报者必须提交:申请报告项目申报书保护计划以及其他有助于说明申报项目的必要材料鉴于此,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图书馆的科研工作为申报提供了全面和完整的相关资料。利用大理学院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通过对于古代文献系统完整地查阅,调用大量第一手材料,以掌握申报项目的历史、现状、价值和濒危状况等情况;通过对资料的研究,全面了解申报项目演变的全过程,为合理设计保护计划提供具有规律性的参考,突出对申报项目进行保护的意义和价值,丰富申报资料的内涵,以达到项目的成功申报目的,另一方面,大理学院的科研工作对申报材料进行鉴定和辨明真伪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性、动态性、传承性的特点,使得收集申报项目的相关资料有一定难度,加上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不可取代的核心地位,使得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不是非常具体和有针对性的为避免在申报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确保申报项目的价值和真实性,对申报材料进行真伪鉴定就显得尤为重要繁杂的申报材料收集和鉴定工作,由于高校的参与,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为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支持,也为进一步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奠定了基础高校拥有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较先进的专业设备较充实的图书馆以及不断改进的课题研究计划,在科研方面,有着其他保护单位无法比拟的专业性优势。

第7篇:地方文化艺术范文

省会文化艺术中心项目距主城区中心约10公里,位于济南西部新城核心区中心发展轴与腊山河景观带的交汇处,是由大剧院、中心广场、配套高层三部分组成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属济南市重点工程。2011年10月份,深基公司与其它三家兄弟单位共同承接了省会文化艺术中心裙房与地下车库钻孔桩工程,首期施工桩数为650棵。于2012年1月8日圆满完工。

2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该场地地层由上至下依次为:(1)填土:分布于场地表层,主要为素填土及杂填土。层厚:0.60~4.10米。⑵粉质粘土:褐黄色,可塑,湿。层厚:1.40~6.00米,层底深度:3.90~7.80米。⑶粉土:褐黄~灰黄色,中密,湿,含氧化铁斑点,摇振反应迅速,刀切面粗糙。层厚:0.20~4.50米,层底深度:4.90~8.90米。⑷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湿,含铁锰氧化物,少量姜石。 层厚:1.40~6.70 米,层底深度:9.00~12.80米。⑸粉质粘土:浅棕黄色,可塑,湿,含铁锰氧化物,少量姜石、砂粒。 层厚:10.00~16.80米,层底深度:21.00~26.50米。⑹粉质粘土:浅棕黄色,硬可塑,湿,刀切面较光滑。 层厚:2.20~8.00米,层底深度:26.00~31.00米。⑺粉质粘土:浅棕黄色,硬可塑,湿,刀切面较光滑,含铁锰氧化物。层厚:18.70~26.20米,层底深度:47.70~54.30米。 ⑻卵石:棕黄色,中密,湿,原岩成分为灰岩,亚圆形,粒径2~12厘米,含量60~85%,混中砂及棕黄色粘性土。层厚:5.69~18.80米,层底深度:56.18~67.80米。⑼全风化辉长岩:黄绿色,密实,湿,剧烈风化。层厚:0.60~6.10米,层底深度:64.00~69.50米。⑽强风化辉长岩:层厚:4.30~31.00米;层底深度:71.50~99.50米。⑾中等风化辉长岩(δ53):灰绿色,较硬,粒状结构,块状构造,该层未揭穿。

3 设计要求:

工程设计为多支盘钻孔灌注桩,桩径分为Φ1000mm和Φ1200mm两种,支盘径分别为Φ2100mm和Φ2500mm,每棵桩均四级支盘,成孔深度41m—47.5m有效桩长39m,桩端全截面进入第8层卵石层不小于2米,总桩数996棵。

施工主要设备

施工投入旋挖钻机1台,多支盘挤扩机1台,吊车1台。

清孔方法: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提供的地质资料:地层含砂、卵石层较厚,进行钻孔桩成孔施工时,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护壁措施,很容易产生塌孔现象。工程开工后,先期进行了2根桩的施工,施工时采用化学泥浆进行护壁成孔,在进行多支盘挤扩及下放钢筋笼时对孔壁造成了破坏,造成孔内沉淀物进一步大幅增多;清孔时,直接采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泥浆进行清孔,由于施工场地狭小,无法设置满足要求的沉淀池,且在清孔时,循环采用的泥浆为化学泥浆,导致相当数量含砂率较高的泥浆重复使用,不能有效清出孔内的沉渣。在进行商讨后,又购置了彭润土,进行造浆,设置小型循环池,不停的循环清孔、清理循环池,方才完成清孔工作。完成两棵桩后,泥浆池内泥浆含砂率已经很高,沉淀物也捞出了很多,已无法再进行成孔施工使用。如果再采用此种工艺进行成孔施工,则须将泥浆池清理干净,重新制备泥浆,进行成孔,增加了施工工序,如果以后的桩基施工,均采用此种工艺施工,则将大幅提高工程施工成本,施工工效将非常慢。

经过研究分析,我们认为目前的正循环清孔方法,将严重制约工程施工进度。因此我们进行了分析、研究,制定出一整套反循环的的清孔方法,主要是:加大主泥浆池,并进行制备足够量的泥浆(大于2个孔的泥浆理论值),设置小型沉淀池,由孔内出来的泥浆先经过沉淀池沉淀后,再进入泥浆池,且沉淀也内的沉淀物,由专人负责清理,及时由人工或机械对沉淀池进行清理。

首次旋挖钻机成孔时,成孔深度≤0.5m设计孔深(这样在二次清孔捞渣时,旋挖钻机在钻至设计孔深后,能有效地清除孔内的沉渣),而后钻机移至附近区域;多支盘设备进行对位,进行多支盘挤扩施工,挤扩施工结束验收合格后,再次进行定位放线,确定桩位,旋挖钻机再次对位,进行捞渣并钻至设计孔深,将因挤扩而对孔内造成的沉淀物清除;经捞渣后,孔内的沉淀物基本很少,而后再进行定位,下放完钢筋笼(钢筋笼为三节,采用孔口搭接焊)和导管后,量测孔深。若孔内沉渣≥0.5m,则在导管上对接改装的反循环泵(改安反循环泵:将GF-200型反循环钻机的反循环泵体拆解下来,底端改焊变径法兰,并增加钢管(与反循环孔径相同)对接法兰,再将导管冲孔帽顶端加焊钢管变径,焊接同等型号法兰,中间加密封垫,使反循环泵法兰与冲孔帽能密封对接,加焊的钢管不宜过长,以15-30cm为宜,能够进行操作即可。反循环泵出浆口布设在沉淀池前端约4-6m,端口变成φ325mm口径,长度≥1m,用纺织带围裹,周边进行围堵,范围以喷出来的泥浆不外溢为宜,反循环出来的泥浆注入沉淀池后,经沉淀后流入泥浆池。)。孔入补浆根据泵量进行核算,采用2台3PN泵布设管路,同时对孔内进行补浆,形成循环系统,达到反循环清孔的目的。各个工序均由专人进行管理,协调一致,统一指挥。若孔内沉渣<0.5m,则直接按照正循环清孔的方法进行。

第8篇:地方文化艺术范文

(蚌埠学院 艺术设计系,安徽 蚌埠 233000)

摘 要:数字媒体艺术对地方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从区位性出发,紧跟区域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趋势和发展需求,积极培育学科建设的新方向,形成学科、专业与地方文化资源艺术产业对接.

关键词 :数字媒体;工程化教学;地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J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050-02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个新型的专业,已不再是计算机对图形设计的一种辅助艺术设计的技术和手段,而是一种“独立”完成艺术设计的主题.凡是数字化的艺术应用都可以称为“数字艺术”,例如:数字绘画、数字动画、网络艺术、多媒体艺术、数字音乐、数字电影等.以此看来传统艺术设计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这一新兴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1].因此,在我国数字媒体艺术相对应的教学模式和体系中,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直走在教育改革前沿、需要借助教材之外的资源才能实施的课程,同时作为需要创造性地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如何将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课程资源与地方资源相结合并充分发挥其优势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工程化是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种教育理念,其内涵是在培养高级工程人才的全过程中,从培养目标、业务规格设计到教学环节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选用,从教育决策到教育实施再到教育模式,充分考虑工程的本质、工程工作的要求,体现工程教育的工程特色.其核心是开放办学、校企合作、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联系工程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提高大学生工程素质,提高毕业生步入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

2006年6月,教育部战略研究重大专项“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第三次研讨会在徐州召开.此次会议纪要提出:工程教育课程设置也应该从原有单一的“工程专业课程”的传授逐渐转变为以“大工程观”、“大系统观”为指引、“人文社科哲学”类课程为辅助、“工程专业课程”以及“工程实践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架构体系.201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应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其实质就是要对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工程化改革,以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面对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及我国数字媒体艺术高速发展的新趋势,现代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必须将工程化教学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线和重要手段,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体现工程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实工程化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工程化背景下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也有不少,如王培崇的《〈软件工程〉工程化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探索》,焦炳连、浦江的《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专业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田金云、刘忠超的《PLC程序设计工程化教学方法探讨》等,但这些研究也仅从工程化教育内涵的部分方面探讨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并没有涉及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工程化教学与地方文化产业对接研究.数字媒体艺术是新建本科高校中较为羸弱的学科专业,但其对地方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其摆脱困境,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从区位性出发,紧跟区域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趋势和需求,积极培育学科建设的新方向,形成学科、专业与地方文化资源艺术产业对接[2].

因此本文尝试在工程化教育背景下,对数字媒体专业工程化教学与地方文化对接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对该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研究.

1 地方文化资源有利于形成工程化教学特色

地域文化资源是指本校所在地的行政区域范围内历史和现当代的人文教育资源,包括历史和现当代的名人及其生平事迹,历史和现当代的名胜、文化古迹、文化遗址、纪念馆、陈列室等.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主要要素来源,同时也是实施课程建设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第八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重要概念列入国家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之中.因此开发和利用现有的地方文化资源,在已有教学成果的基础上,组织系部教师,进一步整理、挖掘、开发出适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工程化教学方法,结合工程化课程对学生进行实践培养,建设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重点的教学模式.通过将地方文化资源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并与学生产生互动,形成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工程化教学体系.

2 地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存在的弊端分析

长期惯性的技能教学,使得数字艺术课程资源在开发和利用上存在着不少弊端和误区,导致数字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对落后,这也成为观念前卫的数字艺术资源开发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

2.1 课程资源形式单一

数字媒体艺术课程资源被理解成教材和教师的技能技法,而实质上数字媒体艺术课程资源在呈现方式上有文本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而地方文化资源,有更为亲近学生、更为直观、形象的特点,是教学中传播民族文化最常用的课程资源.但这方面资源的整合与应用明显存在不足.

2.2 课程资源实施空间狭隘

目前课程资源的实施空间仅限于书本、课件、网络,其实校外课程资源更适合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尤其地方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之一,既能让学生通过实践学到真知,又为地方文化资源的发展做出了可行性方案.

2.3 课程资源内容挖掘欠缺

由于长期传统模式教学,使得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范围仅限于三尺讲台,没有通过地方文化资源将艺术与技术进行结合.鉴于数字艺术本身就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和研究当今国内外科学技发展的新趋势,结合艺术传新思维,开创新的学科和专业,发展当前的数字艺术设计教育.最根本的方式就是数字艺术设计教学应该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寻找地方性资源,充分发挥数字艺术设计这门动手能力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3 蚌埠地方文化资源的特色与数字媒体艺术工程化教学对接的价值

蚌埠历史悠久,蚌埠文化具有品位高、独特性强的特点.双墩1号墓、固镇垓下文化城址入选2008、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个城市连续两年获此殊荣,这在全国开了先河.大禹文化、花鼓灯艺术、双墩古人类文化等国家级、世界级文化资源集中在一个城市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我市申报禹墟遗址、汤和墓、双墩遗址、双墩春秋墓、教会建筑旧址、垓下遗址、化明堂严氏墓为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蚌埠既有领一代的帝王文化,又有享誉世界的民间文化,还有代表人类古代文明成就的远古文化,这些都极其珍贵,是一笔巨大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形资产[4].但目前蚌埠地方文化展品的数字展示都是以文物为主体,图片配上文字或对一些精品用动画或虚拟现实方式呈现,总体模式相对单一,并不能反映出当时的民俗风貌、工艺水平以及相应的生产消费能力、社会关系等具有艺术、实用价值的信息.而当前数字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及浏览者猎奇心理的提高必然驱使着数字化应用范围和应用深度的不断加深,因此将地方文化产业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实施研究的对象,对具有代表性地方文化产品进行实践设计和理论研究,将地方文化展品以二维展示、三维展示,利用设计软件对地方文化展品虚拟性、互动性以及时空延展性进行研究,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有效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综述,数字媒体艺术本身就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最根本的方式就是数字媒体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和研究当今国内外科学技发展的新趋势,结合艺术传新思维,开创新的学科和专业,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进行数字媒体专业工程化教学研究,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认识蚌埠地方文化艺术,了解传统文化,体会劳动人民的劳动和智慧,引导、启发学生学会珍惜,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字技术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艺术形式相结合,为地方特色资源创造出符合当代大众审美和艺术需求的新的数字艺术形式,是进行一种新的继承文化遗产有效形式的尝试,从而达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工程化教学与地方文化产业对接研究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华.数字艺术设计—21世纪中国艺术设计的主流[J].装饰,2006(1):21-22.

第9篇:地方文化艺术范文

一、关于赫哲族“鱼皮艺术”

鱼皮文化艺术是人类一项独特的生存艺术,它创造了人类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存的奇特景观。鱼皮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之中发展与演变,一脉相承的“鱼皮艺术”是赫哲族鱼皮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典型文化遗存。赫哲族人世代以三江为家、渔猎为生,具有着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反映了浓郁的北方捕鱼民族的地域特色,“鱼皮艺术”利用野生鱼皮天然特有的鱼鳞花纹形成的自然肌理之美,引起视知觉的强烈感受来造成视觉心理的情感共鸣,传达出风格浑厚、古朴粗犷、造型别致、色彩和谐、工艺精细的艺术风貌,具有较强的观赏性、装饰性和艺术性。其独特的材料与工艺特征,体现出了重要的艺术和研究价值,是独具魅力的艺术奇葩和“民间瑰宝”。

二、赫哲族“鱼皮艺术”产业的成因及现状

近几年 “鱼皮艺术”产业的兴起并得以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赫哲族人没能与商品经济的时展同步,仍然处于渔猎经济时期,依旧穿着鱼皮衣使用鱼皮制品,这一独特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来换取、购买、收藏鱼皮制品,使其在不经意间得以传承至今。这一现象引起了文化学者以及文化机构、政府部门的注意,并成为“鱼皮艺术”产业形成的重要推动力,先后出现了学者的研究著作、论文、相关新闻报道等,经过黑龙江省佳木斯地方的整理挖掘2005年“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被批准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近几年赫哲族“鱼皮艺术”在国内的各类展览、展会上不断得到推广,赫哲族鱼皮工艺在市场上备受消费者青睐,同时也给赫哲族渔民带来了可观的丰厚利润。“鱼皮艺术”所产生的高额经济利润同时也刺激了更多敏锐商家的介入,使专门从事“鱼皮艺术”产品制作的企业和个人不断增多,逐渐形成了“鱼皮艺术”产业。

目前是“鱼皮艺术”产业由原始的稚拙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鱼皮艺术”产业呈现出了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加工制作群体也不断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制作工艺水平良莠不齐、层次较多,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一是赫哲族渔民在冬闲时节家庭作坊式的加工方式,虽然时有地方组织培训,但整体风格仍呈现粗犷化、形式单一化在特点,二是少数鱼皮艺术传承人或爱好者单体设计制作,其中不乏佳作,但产量较少,三是由工厂、公司设计制作营销的鱼皮画的艺术品在数量与质量上相对较好,价格昂贵,流水化制作易呈现过于模式化、商业化气息浓,从而造成设计风格单一,难见精品。

三、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与“鱼皮艺术”产业对接的重要意义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及其专业群对接地方文化艺术产业群是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用地域优势与“鱼皮艺术”产业紧密结合,及时准确地把握地方“鱼皮艺术”产业发展、变化和升级的方向需求,进一步提高服务社会的功能和成效,实现产业化生存和发展的拐点。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利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理论体系服务于赫哲族“鱼皮艺术”产业,提高制作人员的艺术审美修养的,为保护和创新地方文化艺术资源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使其在保持原始粗犷类型的基础上向更精美的高端产品发展势在必行,对保持“鱼皮艺术”产业平稳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鱼皮艺术”产业对接的研究途径与研究内容

1、鱼皮的加工工艺研究: 高职艺术院校通过到赫哲族及企业、商家调研走访,研究传统与现代的鱼皮晾干去鳞、晾晒鱼皮、捶熟、漂色等加工技艺与处理方法及不同处理手法的鱼皮风格特色,现在鱼皮艺术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养殖基地,也有了稳定的鱼皮供货货源。

2、鱼皮艺术的形式、功本文由收集整理能与发展方向研究:在校内实施阶段,组织师生到商家观摩,参观三江国际旅游节赫哲鱼皮艺术展,记录赫哲族鱼皮艺术的多种形式及使用功能,介绍赫哲族鱼皮的加工工艺、作品形式、题材、功能,鼓励师生大胆的拓展设计思维,开展实训操作训练,组织教师开展艺术设计教育专业教研室关于“鱼皮艺术”的专题研论。增加相应实践课程讲座,通过艺术设计教育实践指导专业学生拓展现代鱼皮艺术发展新的可实现的艺术形式及可应用的领域及方向。

3、鱼皮画的设计形式、题材、风格、内容及发展演变:通过分组搜集素材、市场调研等,研究传统鱼皮画的设计制作形式及题材内容拓宽现代鱼皮画的形式,将现代的画面构成由平面的层次间的拼贴向深度空间、半浮雕、半立体、立体的雕塑式的形式发展;以引起更大的视觉效果;题材应该体现出民族化、国际化的多元化发展方向,由赫哲族传统渔猎生活内容向更加艺

转贴于

术、更生动的题材发展,结合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审美的需要,将传统的中国画艺术或写意或工笔;风格由粗犷转为精美、生动或简约、华贵大方。丰富作品规格,在原有小幅作品基础上向更大型具有恢宏气势的作品发展。

4、运用形式美学原则创新鱼皮画艺术的发展水平:组织师生到校外企业或农民中做设计思维指导,充分利用鱼皮天然肌理而形成的自然美的独特风格,运用高职艺术设计系统的教学展示将平面形式美规律及色彩学的原理去追求画面的生动效果,抽象画与具象画两大风格,或运用明度对比强化肌理效果古朴粗犷意本文由收集整理境深沉幽远或运用素雅的色彩突出画面雕塑之感,或者强化色彩对比色彩斑澜运用装饰效果,提高地方“鱼皮艺术”的美学水平及作品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