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方文化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地域文化资源;地方高校;艺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204-02
一、襄阳地域文化艺术资源的主要类别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书法名城”。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将襄阳地方文化艺术孕育得多姿多彩,襄阳市地方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完全可以利用这一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专业课程及教学模式。襄阳地域文化资源从艺术类型方面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1.襄阳历史遗留下的名胜古迹如:枣阳雕龙碑史前文化遗址;宜城楚皇城遗址;有“铁打的襄阳”之称的襄阳古城墙和“华夏第一城池”的护城河;中国私家园林的鼻祖“习家池”,诸葛亮躬耕之地、刘备三顾茅庐的古隆中;因汉末名士庞德公、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相继在此隐居而名闻遐迩被后人称为“圣山”的鹿门山及鹿门寺;广德寺中印合璧多宝佛塔等等。
2.襄阳考古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如:雕龙碑彩陶、春秋战国青铜器、战国玉器、战国漆器、汉代画像砖、宋代墓室壁画、明清瓷器等等。
3.极具襄阳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珍品如:老河口木版年画、保康皮影戏、黄杨木雕、老河口木雕、保康石刻、襄阳竹编、草编、南漳刺绣、书法、绘画、奇石、传统建筑、古堡寨、古民居等等。
4.襄阳历史人文资源如:春秋时期的玉石鉴赏家卞和、楚国大文学家宋玉、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三国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宋代大书法家和画家米芾及其子米友仁等等。
5.襄阳非物质文化资源和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如:传统音乐“沮水呜音”、“薅草锣鼓”等,传统舞蹈“端公舞”、“高跷花鼓”等,传统戏剧“襄阳花鼓戏”“宜城兰花筒”等,曲艺“保康独臂皮影”、“枣阳市鹿头皮影戏”等。
二、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中的开发
襄阳丰富的地方文化遗产、艺术资源要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就要与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开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艺术方面的专业课程,引导襄阳地方高校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类专业学生了解本土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资源,学习和研究其文化内涵与艺术成就,继承和创新地方传统艺术。
目前国内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基本上是采用西方的教育模式,缺乏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地域文化的因素,把襄阳本土和地域文化艺术资源和高校课程开发及教学应用相结合的研究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襄阳地域特色文化艺术资源的教学开发研究着力于探究襄阳地域文化艺术资源的课程价值,整合传统课程形式与地域文化艺术资源特色课程,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性和系列性的研究。主要包括历史理论研究、技能技术传授及资源元素开发应用转化等几个方面:第一,开设襄阳地域文化艺术资源方面的鉴赏课程;第二,设立襄阳地域文化和艺术研究工作室;第三,开设具有襄阳地域文化和地域艺术特色的专业化课程;第四,设立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第五,襄阳地域文化艺术资源符号元素的设计应用课程。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课程和教学开发,构建具有襄阳本土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方高校艺术课程和教学体系。
三、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学中开发的意义
1.通过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学中的开发运用,培养和提高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兴趣、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通过襄阳地域文化和地方民间艺术等课程教学的开发,可以开拓地方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和艺术视野,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大门。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艺术不只是大学课程里和课堂上那些抽象的理论和枯燥的练习,艺术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艺术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艺术就存在于民间。同时,把襄阳地域文化艺术资源与地方高校艺术教学相结合,可以使美术、艺术设计和音乐、舞蹈等艺术类专业课程丰富多彩的感染力、趣味性和多元化等优势在艺术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艺术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并在对襄阳地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获得更深入、更专业的认识和了解的同时,产生热爱襄阳地方文化、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情感,进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树立起建设美好家园的情怀和理想。
2.通过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学中的开发运用,提高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要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除了要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之外,还要具备很强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在开发地域文化资源特色的艺术课程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地域特色艺术课程的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如在专业领域里寻找和发现地方文化资源及其价值,分析和研究其内容,在专业和教学中实践运用,开发相关专业课程,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等等。
3.通过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学中的开发运用,促进襄阳地方高校特色艺术教学体系的形成。襄阳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艺术成就灿烂辉煌。如襄阳考古出土的古代文化艺术资源有:彩陶、青铜器、画像砖、漆器、玉器、陶瓷等;襄阳地方民间艺术资源有:民间版画、刺绣、纺织品、木雕、石雕、编织、奇石赏石、建筑、地方民居、地方皮影戏、地方戏剧等等。这些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艺术是本地重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在艺术教育上给予重视、保护和继承,但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在襄阳地方高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和教学中得到体现和开发运用。因此,作为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办学模式,就必须把本土的文化艺术和历史遗产资源充分的挖掘和利用起来,进行收集调研整理,全面深入的分析其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运用价值,并加以系统化的研究和保存。在此基础上,把其中最优秀的地方艺术精粹提炼出来,运用到艺术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的特色学科和教育教学体系。
4.通过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学中的开发运用,推动襄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传承。对襄阳地域特色文化资源进行课程和教学的开发与应用,可以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地方优秀的文化艺术。襄阳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如:老河口木版年画、保康独臂皮影、老河口木雕、南漳刺绣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教育的开展也有助于襄阳民间艺术的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教育教学中开设这些优秀地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课程,能够使襄阳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资源通过地方高校学生艺术专业教育得以继续传承。尤其应在教育过程中培养艺术专业学生对本土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树立对本土文化艺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之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的运用、传承、创新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项仲平,等.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艺术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2]范兆雄.论我国现代课程资源短缺问题[J].教育探索,2003,(03).
[3]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关键词:地方资源文化;美术素养;价值意义
一、立足教学生命的厚土,传承本土资源文化
连云港是全国最丰富的美术遗存圣地之一。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在这片热土上生息繁衍、辛勤劳作,以卓越的智慧和创造力,书写了一部辉煌灿烂的文明史,留下了丰富、厚重的美术文化资源。如藤花落龙山文化城址(古城市遗址)、大伊山(船刻、石棺)遗址文化、将军崖原始岩画(原始农业)文化、孔望山(佛教造像摩崖)石刻文化、花果山石刻与佛教塑像文化、市博物馆设有著名版画大家彦涵美术馆、市美术馆设有名家画廊并定期举办各类美术作品展览等,这些都是可以有效利用的地方美术文化资源。
通过有效地组织和利用地方美术文化资源,建立系列教材、配套数据库、网络资源平台引导学生学习、了解、研究连云港的地方美术文化艺术,进而理解地方传统文化,体会港城人民勤劳与智慧,引导学生珍惜、继承地方文化遗产,在学生时代造就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铺垫好民族和地方文化基因,让我们的青年学子全面健康、富有个性地发展。
二、开拓地方美术资源,培养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连云港地方美术文化资源是连云港地域内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劳作以及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富有特色的代表性的美术文化。每位教师和每位学生同时也都作为该地方的一分子,与其地方独特的传统、习俗、经济、社会以及和价值观念等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影响着地方每个成员的审美及行为模式。把以上连云港美术文化资源作为高中美术教学系列模块的选修内容,或作为连云港地方中小学特色课程进行开发与应用,丰富各个阶段审美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亲和力自然会增强。
三、助推校园特色文化的形成,形成独特的价值观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精神面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的总和。它不仅代表一个学校的特点,也反映了所在地方的文化特色。地方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背景和根基,地方美术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汲取地方文化基因,丰富、助推、提升校园文化多样性,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四、增强文化遗产与环保意识,发展创新能力与个性
将地方美术文化融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以后,通过参观、采风、考察、鉴赏、体验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和地方美术文化融入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研究实践,激励学生提出适合他们学习和传承地方美术文化的建议和意见。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地方美术文化现象和遗产保护、民间美术的传承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求知欲,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健康情感的形成。
五、促进地方美术体系的形成,构建区域美术教育的发展
连云港地方美术文化资源始终以“美术遗址文化”“山海文化”“西游记文化”为主线,而它的内涵的是当地历史与神话,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连云港地方美术文化资源这种特定的地理、历史环境造就了连云港地方美术文化的久远性、神话性、兼容性、互补性、开放性等特征,而通过系统研究与开发可以丰富、深入挖掘其中内涵,为连云港地方美术体系的形成与应用做好铺垫,也为构建区域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六、促进教师素质的不断提升,加快新课程的改革进程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即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教师不再仅仅利用教材、教学参考资料进行教学的教书匠,而是成长为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资源、研究教学成果、研究自身学识优势与劣势的研究者、探索者,成为帮助学生开发、利用美术文化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教师必须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的能力。较以往传统教学而言,教师要付出百倍的心血和努力,客观上促进了教师的不断发展。所以,通过对地方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实践和探索,可以达到培养一批研究型和实践型教师群体的目的,直接为当前的美术课程改革服务。
初春,还带着一丝瑟瑟的寒冷,人们还未知春的降临,樱花,拥有着这样一个梦幻般的名字。它,最先将春的气息带给大地。一夜之间,樱花树焕然一新,有的换上了粉衣,有的换上了白衣,它们,将笑脸展示在人间。远看,樱花犹如一片粉色云,悄悄地来到,远远望去,又像一段粉色的绸缎铺在万绿丛中,令人神往,如同一个美丽的童话。近看,那一朵朵花小巧玲珑,由四个花瓣组成了一个像绣花球似的樱花,一簇簇樱花,悬挂在枝条上,朵朵花都有一个个绿绿的花蕊,它们极细,看起来似乎非常精致,淡淡的幽香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樱花的叶子虽稀少,但却精美绝伦,像碧绿的翡翠,精美的工艺品,圆润自然。刚抽出来的叶子看起来很稚嫩,淡淡的,清新,淡雅,让人将一切烦恼和不开心的事都抛置于九霄云外,心情变得格外舒畅。
樱花的枝干修长,光滑,呈棕色,曲折着。远眺,它和樱花一起,构成了一幅大自然的画,让人沉醉,让人着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属地化管理;问题;解决方法
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属地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必然要求,它改变了原来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单位管理”的现状,在较高的层次上实行了基金的统一筹集、使用和调剂,扩大了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增强了医疗保险基金抵御风险的能力,减轻了财政和企业的社会性负担,为劳动力合理流动创造了条件。同时,打破了过去公费、劳保医疗的界限,使所有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职工都能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一、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保险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医疗保险政策体系中单病种结算已不适应医疗行为,待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实行的单病种结算标准,是一项较为科学的医疗结算模式,它便于客观准确的掌握每个病种治疗所需的平均医疗费用,但由于同一病种内病情程度的差异,尤其是个别综合病种的复杂性及同一病种治疗方法和服务项目的不同,再有少数医疗机构不能及时客观的反应真实的治疗情况,都给单病种结算制度带来诸多问题。
(二)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五险合一
行业单位养老保险为省级统筹,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医疗保险属地化管理,参加大连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五险合一。由于退休人员每年固定上涨工资,由于省直单位的退休涨工资并不于市级医疗直接挂钩,需每年等省级统筹的退休金数据下发后,才能统一申报退休人员的划拨基数,造成退休人员划拨基数变更滞后于非省直单位,加重信息中心及单位申报人员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
(三)基本医疗体系影响了行业单位职工原有的医疗保障水平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经济类型的企业经济效益存在较大差距。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不同企业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其职工收入也存在很大差距。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向。这就使得不同类型、不同企业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不同的医疗保险需求和不同的医疗消费支付能力。又因为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实行“低水平、广覆盖”原则,实行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政策和给付待遇,在主要体现普遍公平保障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范围内,已经很难满足不同支付能力和医疗保障需求的企业职工医疗保障需要。行业统筹时,行业单位患病职工门诊、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平均达到80%左右。基本医疗保险属地化管理后,除办理了大连市门诊特殊病种人员外,余下人员门诊费用不予报销。而属地化后住院医疗的报销比例主要依托于药品目录,导致同病种不同用药的报销比例参差不齐,降低了行业单位职工原有的医疗保障水平。
二、意见及对策
(一)加大统筹范围
医疗保险应加大统筹范围,参保人员就医取消本市定点医院首诊就诊制,前往外市就医可加大个人起付标准及负担比例。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诚信的医疗保障体系
病人是一切医疗活动的主体,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讲诚信,以质量为核心,多方位,多层面,多角度的为病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首先以病情需要为前提,不顾实际情况,一味要求医疗高消费的做法不符合医保规定,有悖国情;而片面考虑经济利益、节省统筹费用,以致影响病人医疗质量的做法也不符合行医的诚信原则。
(三)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近年来,幼儿园教学与课程的研究已从学科(领域)教学走向多学科(领域)之间的渗透,进而趋向以园为本,发展特色课程的构建,从而推动幼儿园课程内容向综合化、多元化、现代化、个性化方向的发展。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各地园本教研活动持续深入的开展,幼教界提出有能力的幼儿园应建立自己的“园本课程”的建议呼声也越来越高,这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幼儿园已经开始了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尝试构建凸显本园特色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主要是结合本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人文历史等资源,进行了一些零散的不系统的尝试活动。目前我市的大部分幼儿园选择使用的是外地课程(教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是依样画葫芦,还不能真正消化外来教材的内容,不善于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以及本地、本园情况进行选择、改造;大部分教师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对近在身边的丰富的传统民间地方民俗文化教育资源缺乏应有的敏感性,不善于去抓住身边的民间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园本教研活动中,开发出具有本地区特色、适合本地区幼儿的园本课程做好带头引领示范作用。
二、研究的意义
(一)对于促进幼儿健康个}生发展的意义。适合幼儿心理特点,为幼儿能接受的地方优秀民俗文化教育资源融入幼儿艺术教育,建构富有特色的幼儿园课程体系。
(二)对于促进教师素质提高和专业发展的意义。通过学前教育专家团队与幼儿园教师的合作,积极探索地方民俗文化教育与幼儿园活动课程相互渗透和融合的研究,开发适合本地区、本园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
(三)对于进一步彰显本园特色,促进本园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已经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未来幼儿园教育事业的发展必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唯有具有特色的幼儿园才有可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三、相关研究现状
(一)关于民间民俗文化相关研究。民间民俗文化包括民俗戏曲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工艺文化和民俗饮食文化等,认为幼儿园应根据本园幼儿发展的兴趣与需要以及幼儿园的实际条件,创造性的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幼儿创设一个多方面深入接触、了解、认识和熟悉民俗文化的环境,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进其对家乡与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关于园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我国对园本课程的研究是在逐步的深入,从开始的讨论园本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到寻找园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再到某些幼儿园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幼儿园慢慢认识到园本课程对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重要性,从无意识地盲目跟风的设置园本课程到根据自己本园的实际情况,运用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到园本课程中,意味着园本课程已经开始逐步的发展成熟。
四、研究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本研究探讨地方民俗文化教育与幼儿园活动课程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有效方略,试图从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构建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园本课程体系,丰富园本特色课程开发的理论。
(二)实践价值。首先,在把民俗文化渗透幼儿艺术活动过程,不但可以让幼儿在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萌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其次,本研究也可以为幼儿园进行园本课程开发提供借鉴。
五、本研究的技术线路
(一)文献研究法:了解本地相关民俗的背景来源,学习与幼儿美术教育相关的理论,并能运用理论来指导研究与实施,便于更好地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研究活动。
(二)调查法: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分别对教师在幼儿绘画教学中的困惑进行调查、研究,寻找依据与方向。
(三)观察法:对民间美术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应用、班级主题活动环境创设进行了仔细观察与记录,并对幼儿园教师组织开展民间美术教学活动的环节、具体教学活动目标执行的情况以及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四)经验总结法:定期进行阶段小结,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比较零碎的经验进行汇总。
六、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关键词】地方文化资源 艺术设计教育 人才培养 江苏南通
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有效利用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出路。大学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高等教育是基础和关键。本文探讨在地方文化创意经济发展背景下,深化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方向,并以南通文化资源发展为例,提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具体措施。
一、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现状分析
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主要包括民俗民风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历史古迹文化资源、旅游文化资源等。这些资源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人群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具有文化继承和历史研究价值。随着时代的变化,地方文化资源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随着文化资源价值观念的传播和认同,地方文化资源的保留、继承成为关注的焦点。因此,有了地方民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物博物馆、历史文化景区等,地方文化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修复。
但是,单纯的保护已经无法实现地方文化资源的利用价值,要改变它脱离当今时代日渐消亡的命运,就要有效开发并合理利用这些资源,让其以更多的形式和内容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中,发挥其文化创意价值。基于地方文化资源形成的创意产业就是一条现实途径,是通过创意家的创造性活动,以地方文化资源为元素,以创新为核心,以知识资本运作为手段,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撑的复合型产业。①地方文化资源是地方文化创意经济的核心,可以为创意经济提供资源和内容的平台。创新人才是地方文化创意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地方文化资源获取更多价值的保证。
二、地方文化资源发展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地方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是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内容
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史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艺术教育除了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外,还包括艺术文化的学习。艺术设计教学通过整理地方文化资源,用教育的方式领悟其审美和道德意义,充分调动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将艺术设计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会鉴赏与学习的能力。
(二)地方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对艺术设计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现代艺术设计追求文化的艺术特点,被很多设计师作为创新的突破点。地方文化资源中有大量的设计观念、艺术形式,能给艺术设计教学以启发。例如:构图饱满圆和;造型夸张,毫无拘束;色彩对比统一;刻画生动形象;视角立体多维;情感浓烈自然;创作自由畅想;等等。
(三)地方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需要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努力
地方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需要创意产业的支撑,创新人才是保证创意产业顺利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地方文化资源的发展需要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始终是教育改革的重点。艺术设计教育在当前的文化创意经济背景下,除了要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着重培养设计人才的创新意识和文化素质。
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创新型方向
(一)技能型教育向创新型教育转变
我国传统的设计教育方式是学习知识积累型,学生的学习是以被动的接受状态为主,缺乏主动学习过程及创新意识。具体来讲,它注重学生设计技能的训练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造型能力、设计技法训练和效仿制作等教学环节,达到学生体验设计过程,掌握设计各个因素与环节的目的,使学生对设计经验有粗浅的认知,但还不能完全达到创新、创造的水平。艺术设计课程如何结合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虽然引起重视,在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中也有意识地引入相关地方文化资源的内容,让学生在设计中拓宽设计在文化层面的挖掘,但只是蜻蜓点水。除了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文字阐述外,就是学习一下相关制作工艺,多以模仿为主,很少能够在此基础上做出深层次的挖掘,更无从谈起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型教育强调学生对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系统的设计训练,掌握设计方法、原则和思维,以不变应万变的教育方式可引导学生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认识设计,进行创作。创新型设计教育对提升学生设计经验、技巧的把握更多、更准确,是对传统技能型教育的扩展与衍生。
(二)艺术设计教育应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一向重视专业教育的培养,而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使得学生在文化认知层面相对薄弱,影响到设计作品文化内涵的表达。好的艺术作品往往内外皆修,这就要求设计师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因此,确立人文素质教育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是必要的。具体实施可以从更新艺术设计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开始,课程设置应以培养设计人才的艺术素养与设计审美能力为目标,加强人文类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建设,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基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发展,艺术设计课程应保留一些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课程,一方面利用获取资源的有利条件,便于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与爱国主义情操。此外,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当结合地方文化资源优势,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将校内外课程资源相互转换、整合,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形成专业办学特色,推动地方文化资源的发展。
四、以南通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为例进行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探索
南通地处江苏中东部,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这里有多姿多彩的南通地方文化;有源远流长的青墩文化;有“襟江负海,南风北韵”的民俗文化;有揭开中国博物馆序幕的博物馆文化;有以佛教为主的灵秀精深的宗教文化;有充满革命精神的角斜民兵文化;有古老而又年轻的南通叠石桥纺织文化;有名家辈出、成就很高的南通文人画,近代的王个簃、袁运甫、袁运生、范曾等都是南通文人画的杰出代表;有地方特色浓郁的如东农民画、东皋印派、启东版画等;有慧心素兰的南通蓝印花布;有独具特色的南通板鹞风筝;有师法自然的南通盆景;有玲珑剔透的南通剪纸;有精巧别致的柞榛家具;有秀逸纤丽的南通刺绣;有风景如画的濠河文化;有风情万千的南通民居……②这些优秀的地方文化资源能否得以保护,并有效利用,高校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关键。
(一)依托南通地方博物馆开展艺术设计教学实践
南通有着“文博之乡”“博物馆城”的美名。自1905年张謇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开始,南通已建设了20多座博物馆,其中既有代表南通民间艺术文化的蓝印花布馆、板鹞风筝馆、沈绣艺术馆、纺织博物馆、珠算博物馆;还有代表南通人文之乡的张謇博物馆、范曾艺术馆、个簃艺术馆、体育博物馆、教育博物馆、长寿博物馆等,形成风格各异且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博物馆群。这些博物馆除了给整个城市增添文化气息外,更是学生了解地方文化资源,学习认识传统文化的地方,也为艺术设计教学实践提供了条件。③
在此教学实践之前,先带领学生从收集资料开始,运用一切技术手段,收集可以获得的资料信息,如文献检索、图书馆资料收集、网络百度、走访专家艺人,最后聚集到博物馆参观、整理信息。根据地方优势和条件制定教学目标,建立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框架,将已有的地方文化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合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文化理论对艺术设计教学的指导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参观、实践、感悟、创新,学习南通地方文化资源,包括艺术、民俗、工艺、文化、人文、历史、经济等诸多方面,并利用博物馆的资源设施等条件,让学生参与工艺制作,体验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写生、考察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了解。在创新设计实践中避免让学生对传统形式进行纯粹的拷贝和简单挪用,而是注重引导启发,运用发展、延伸的形式进行概括和提炼,让学生把握物象的本质特征,以器载道,学会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在继承中进行创新变化。让传统的形式成为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
因此,依托地方博物馆的条件资源,有效地进行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不仅把设计观念和创新意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能达到培养具有思想文化境界和民族精神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
(二)让艺术设计教学参与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
目前,创意产业引领各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项目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其中不乏成功之作,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地方文化事业锦上添花。艺术设计教学以实践项目的形式,积极地参与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是顺应时展的趋势,检验教育是否脱离社会需求的试金石。艺术设计学科要紧紧围绕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态与走向,关注产业文化与技术的最新发展,及时调整和改革,建立与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育模式和内容,及时地为创意产业发展输送更多的具有创新创意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由于南通地方文化资源丰厚,以此形式的各种文化创意产业比比皆是。如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就是一个好的切入点。园区是以近代老工业厂房的遗址改造而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象征意义。总体设想是在全面保护近代工业遗存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园区布局结构,完善现代生活设施,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如设计师工作室、创意工坊、展示中心、媒体中心、创意集市、艺术画廊、藏品展示等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还包括酒吧、餐饮、酒店等公共娱乐休闲场所。使其成为工业文明的活化石,又是时尚创意新天地。
根据政府规划,南通市将全力打造文化创意之城,并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作为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部门应积极响应。在教学实践中,先对此项目涉及的整个老工业遗址,从历史、规模、厂房特点、厂区环境规划等逐一进行调研、分析,优化方案,提出最佳、最具可操作性的实施项目,最终确定一条整体风格路线。以艺术设计各专业的专题设计为线,展开团队合作、分工协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分组完成厂区规划、旧厂房改造以及各厂房室内设计项目;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分组完成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VI设计及广告宣传;数码媒体设计专业完成园区宣传片的拍摄;服装设计专业以此为主题进行符合园区环境的时装系列设计,等等。最后在文化创意园区内举办教学成果展。通过艺术设计教学参与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使教学真正结合实践应用,学生走出课堂,摆脱死板、虚无的模拟项目,以更真实、更具感受力的形式检验教学是否脱离社会需求,使设计教育在求新求变中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充满挑战性、新奇性、多样性及前瞻性的需求。
结语
艺术设计教育改革需要突破固有的思维桎梏,本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体发展。因地制宜,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优势,营造办学特色,使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为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培养真正具有高文化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为艺术设计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机会,为艺术设计教育指明了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注释:
①张雷.地方文化资源与创意经济的融合机理分析[J].理论学刊,2009(7).
省会文化艺术中心项目距主城区中心约10公里,位于济南西部新城核心区中心发展轴与腊山河景观带的交汇处,是由大剧院、中心广场、配套高层三部分组成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属济南市重点工程。2011年10月份,深基公司与其它三家兄弟单位共同承接了省会文化艺术中心裙房与地下车库钻孔桩工程,首期施工桩数为650棵。于2012年1月8日圆满完工。
2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该场地地层由上至下依次为:(1)填土:分布于场地表层,主要为素填土及杂填土。层厚:0.60~4.10米。⑵粉质粘土:褐黄色,可塑,湿。层厚:1.40~6.00米,层底深度:3.90~7.80米。⑶粉土:褐黄~灰黄色,中密,湿,含氧化铁斑点,摇振反应迅速,刀切面粗糙。层厚:0.20~4.50米,层底深度:4.90~8.90米。⑷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湿,含铁锰氧化物,少量姜石。 层厚:1.40~6.70 米,层底深度:9.00~12.80米。⑸粉质粘土:浅棕黄色,可塑,湿,含铁锰氧化物,少量姜石、砂粒。 层厚:10.00~16.80米,层底深度:21.00~26.50米。⑹粉质粘土:浅棕黄色,硬可塑,湿,刀切面较光滑。 层厚:2.20~8.00米,层底深度:26.00~31.00米。⑺粉质粘土:浅棕黄色,硬可塑,湿,刀切面较光滑,含铁锰氧化物。层厚:18.70~26.20米,层底深度:47.70~54.30米。 ⑻卵石:棕黄色,中密,湿,原岩成分为灰岩,亚圆形,粒径2~12厘米,含量60~85%,混中砂及棕黄色粘性土。层厚:5.69~18.80米,层底深度:56.18~67.80米。⑼全风化辉长岩:黄绿色,密实,湿,剧烈风化。层厚:0.60~6.10米,层底深度:64.00~69.50米。⑽强风化辉长岩:层厚:4.30~31.00米;层底深度:71.50~99.50米。⑾中等风化辉长岩(δ53):灰绿色,较硬,粒状结构,块状构造,该层未揭穿。
3 设计要求:
工程设计为多支盘钻孔灌注桩,桩径分为Φ1000mm和Φ1200mm两种,支盘径分别为Φ2100mm和Φ2500mm,每棵桩均四级支盘,成孔深度41m—47.5m有效桩长39m,桩端全截面进入第8层卵石层不小于2米,总桩数996棵。
施工主要设备
施工投入旋挖钻机1台,多支盘挤扩机1台,吊车1台。
清孔方法: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提供的地质资料:地层含砂、卵石层较厚,进行钻孔桩成孔施工时,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护壁措施,很容易产生塌孔现象。工程开工后,先期进行了2根桩的施工,施工时采用化学泥浆进行护壁成孔,在进行多支盘挤扩及下放钢筋笼时对孔壁造成了破坏,造成孔内沉淀物进一步大幅增多;清孔时,直接采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泥浆进行清孔,由于施工场地狭小,无法设置满足要求的沉淀池,且在清孔时,循环采用的泥浆为化学泥浆,导致相当数量含砂率较高的泥浆重复使用,不能有效清出孔内的沉渣。在进行商讨后,又购置了彭润土,进行造浆,设置小型循环池,不停的循环清孔、清理循环池,方才完成清孔工作。完成两棵桩后,泥浆池内泥浆含砂率已经很高,沉淀物也捞出了很多,已无法再进行成孔施工使用。如果再采用此种工艺进行成孔施工,则须将泥浆池清理干净,重新制备泥浆,进行成孔,增加了施工工序,如果以后的桩基施工,均采用此种工艺施工,则将大幅提高工程施工成本,施工工效将非常慢。
经过研究分析,我们认为目前的正循环清孔方法,将严重制约工程施工进度。因此我们进行了分析、研究,制定出一整套反循环的的清孔方法,主要是:加大主泥浆池,并进行制备足够量的泥浆(大于2个孔的泥浆理论值),设置小型沉淀池,由孔内出来的泥浆先经过沉淀池沉淀后,再进入泥浆池,且沉淀也内的沉淀物,由专人负责清理,及时由人工或机械对沉淀池进行清理。
首次旋挖钻机成孔时,成孔深度≤0.5m设计孔深(这样在二次清孔捞渣时,旋挖钻机在钻至设计孔深后,能有效地清除孔内的沉渣),而后钻机移至附近区域;多支盘设备进行对位,进行多支盘挤扩施工,挤扩施工结束验收合格后,再次进行定位放线,确定桩位,旋挖钻机再次对位,进行捞渣并钻至设计孔深,将因挤扩而对孔内造成的沉淀物清除;经捞渣后,孔内的沉淀物基本很少,而后再进行定位,下放完钢筋笼(钢筋笼为三节,采用孔口搭接焊)和导管后,量测孔深。若孔内沉渣≥0.5m,则在导管上对接改装的反循环泵(改安反循环泵:将GF-200型反循环钻机的反循环泵体拆解下来,底端改焊变径法兰,并增加钢管(与反循环孔径相同)对接法兰,再将导管冲孔帽顶端加焊钢管变径,焊接同等型号法兰,中间加密封垫,使反循环泵法兰与冲孔帽能密封对接,加焊的钢管不宜过长,以15-30cm为宜,能够进行操作即可。反循环泵出浆口布设在沉淀池前端约4-6m,端口变成φ325mm口径,长度≥1m,用纺织带围裹,周边进行围堵,范围以喷出来的泥浆不外溢为宜,反循环出来的泥浆注入沉淀池后,经沉淀后流入泥浆池。)。孔入补浆根据泵量进行核算,采用2台3PN泵布设管路,同时对孔内进行补浆,形成循环系统,达到反循环清孔的目的。各个工序均由专人进行管理,协调一致,统一指挥。若孔内沉渣<0.5m,则直接按照正循环清孔的方法进行。
(蚌埠学院 艺术设计系,安徽 蚌埠 233000)
摘 要:数字媒体艺术对地方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从区位性出发,紧跟区域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趋势和发展需求,积极培育学科建设的新方向,形成学科、专业与地方文化资源艺术产业对接.
关键词 :数字媒体;工程化教学;地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J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050-02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个新型的专业,已不再是计算机对图形设计的一种辅助艺术设计的技术和手段,而是一种“独立”完成艺术设计的主题.凡是数字化的艺术应用都可以称为“数字艺术”,例如:数字绘画、数字动画、网络艺术、多媒体艺术、数字音乐、数字电影等.以此看来传统艺术设计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这一新兴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1].因此,在我国数字媒体艺术相对应的教学模式和体系中,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直走在教育改革前沿、需要借助教材之外的资源才能实施的课程,同时作为需要创造性地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如何将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课程资源与地方资源相结合并充分发挥其优势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工程化是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种教育理念,其内涵是在培养高级工程人才的全过程中,从培养目标、业务规格设计到教学环节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选用,从教育决策到教育实施再到教育模式,充分考虑工程的本质、工程工作的要求,体现工程教育的工程特色.其核心是开放办学、校企合作、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联系工程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提高大学生工程素质,提高毕业生步入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
2006年6月,教育部战略研究重大专项“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第三次研讨会在徐州召开.此次会议纪要提出:工程教育课程设置也应该从原有单一的“工程专业课程”的传授逐渐转变为以“大工程观”、“大系统观”为指引、“人文社科哲学”类课程为辅助、“工程专业课程”以及“工程实践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架构体系.201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应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其实质就是要对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工程化改革,以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面对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及我国数字媒体艺术高速发展的新趋势,现代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必须将工程化教学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线和重要手段,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体现工程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实工程化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工程化背景下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也有不少,如王培崇的《〈软件工程〉工程化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探索》,焦炳连、浦江的《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专业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田金云、刘忠超的《PLC程序设计工程化教学方法探讨》等,但这些研究也仅从工程化教育内涵的部分方面探讨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并没有涉及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工程化教学与地方文化产业对接研究.数字媒体艺术是新建本科高校中较为羸弱的学科专业,但其对地方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其摆脱困境,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从区位性出发,紧跟区域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趋势和需求,积极培育学科建设的新方向,形成学科、专业与地方文化资源艺术产业对接[2].
因此本文尝试在工程化教育背景下,对数字媒体专业工程化教学与地方文化对接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对该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研究.
1 地方文化资源有利于形成工程化教学特色
地域文化资源是指本校所在地的行政区域范围内历史和现当代的人文教育资源,包括历史和现当代的名人及其生平事迹,历史和现当代的名胜、文化古迹、文化遗址、纪念馆、陈列室等.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主要要素来源,同时也是实施课程建设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第八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重要概念列入国家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之中.因此开发和利用现有的地方文化资源,在已有教学成果的基础上,组织系部教师,进一步整理、挖掘、开发出适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工程化教学方法,结合工程化课程对学生进行实践培养,建设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重点的教学模式.通过将地方文化资源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并与学生产生互动,形成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工程化教学体系.
2 地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存在的弊端分析
长期惯性的技能教学,使得数字艺术课程资源在开发和利用上存在着不少弊端和误区,导致数字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对落后,这也成为观念前卫的数字艺术资源开发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
2.1 课程资源形式单一
数字媒体艺术课程资源被理解成教材和教师的技能技法,而实质上数字媒体艺术课程资源在呈现方式上有文本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而地方文化资源,有更为亲近学生、更为直观、形象的特点,是教学中传播民族文化最常用的课程资源.但这方面资源的整合与应用明显存在不足.
2.2 课程资源实施空间狭隘
目前课程资源的实施空间仅限于书本、课件、网络,其实校外课程资源更适合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尤其地方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之一,既能让学生通过实践学到真知,又为地方文化资源的发展做出了可行性方案.
2.3 课程资源内容挖掘欠缺
由于长期传统模式教学,使得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范围仅限于三尺讲台,没有通过地方文化资源将艺术与技术进行结合.鉴于数字艺术本身就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和研究当今国内外科学技发展的新趋势,结合艺术传新思维,开创新的学科和专业,发展当前的数字艺术设计教育.最根本的方式就是数字艺术设计教学应该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寻找地方性资源,充分发挥数字艺术设计这门动手能力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3 蚌埠地方文化资源的特色与数字媒体艺术工程化教学对接的价值
蚌埠历史悠久,蚌埠文化具有品位高、独特性强的特点.双墩1号墓、固镇垓下文化城址入选2008、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个城市连续两年获此殊荣,这在全国开了先河.大禹文化、花鼓灯艺术、双墩古人类文化等国家级、世界级文化资源集中在一个城市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我市申报禹墟遗址、汤和墓、双墩遗址、双墩春秋墓、教会建筑旧址、垓下遗址、化明堂严氏墓为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蚌埠既有领一代的帝王文化,又有享誉世界的民间文化,还有代表人类古代文明成就的远古文化,这些都极其珍贵,是一笔巨大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形资产[4].但目前蚌埠地方文化展品的数字展示都是以文物为主体,图片配上文字或对一些精品用动画或虚拟现实方式呈现,总体模式相对单一,并不能反映出当时的民俗风貌、工艺水平以及相应的生产消费能力、社会关系等具有艺术、实用价值的信息.而当前数字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及浏览者猎奇心理的提高必然驱使着数字化应用范围和应用深度的不断加深,因此将地方文化产业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实施研究的对象,对具有代表性地方文化产品进行实践设计和理论研究,将地方文化展品以二维展示、三维展示,利用设计软件对地方文化展品虚拟性、互动性以及时空延展性进行研究,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有效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综述,数字媒体艺术本身就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最根本的方式就是数字媒体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和研究当今国内外科学技发展的新趋势,结合艺术传新思维,开创新的学科和专业,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进行数字媒体专业工程化教学研究,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认识蚌埠地方文化艺术,了解传统文化,体会劳动人民的劳动和智慧,引导、启发学生学会珍惜,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字技术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艺术形式相结合,为地方特色资源创造出符合当代大众审美和艺术需求的新的数字艺术形式,是进行一种新的继承文化遗产有效形式的尝试,从而达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工程化教学与地方文化产业对接研究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华.数字艺术设计—21世纪中国艺术设计的主流[J].装饰,2006(1):21-22.
一、关于赫哲族“鱼皮艺术”
鱼皮文化艺术是人类一项独特的生存艺术,它创造了人类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存的奇特景观。鱼皮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之中发展与演变,一脉相承的“鱼皮艺术”是赫哲族鱼皮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典型文化遗存。赫哲族人世代以三江为家、渔猎为生,具有着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反映了浓郁的北方捕鱼民族的地域特色,“鱼皮艺术”利用野生鱼皮天然特有的鱼鳞花纹形成的自然肌理之美,引起视知觉的强烈感受来造成视觉心理的情感共鸣,传达出风格浑厚、古朴粗犷、造型别致、色彩和谐、工艺精细的艺术风貌,具有较强的观赏性、装饰性和艺术性。其独特的材料与工艺特征,体现出了重要的艺术和研究价值,是独具魅力的艺术奇葩和“民间瑰宝”。
二、赫哲族“鱼皮艺术”产业的成因及现状
近几年 “鱼皮艺术”产业的兴起并得以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赫哲族人没能与商品经济的时展同步,仍然处于渔猎经济时期,依旧穿着鱼皮衣使用鱼皮制品,这一独特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来换取、购买、收藏鱼皮制品,使其在不经意间得以传承至今。这一现象引起了文化学者以及文化机构、政府部门的注意,并成为“鱼皮艺术”产业形成的重要推动力,先后出现了学者的研究著作、论文、相关新闻报道等,经过黑龙江省佳木斯地方的整理挖掘2005年“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被批准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近几年赫哲族“鱼皮艺术”在国内的各类展览、展会上不断得到推广,赫哲族鱼皮工艺在市场上备受消费者青睐,同时也给赫哲族渔民带来了可观的丰厚利润。“鱼皮艺术”所产生的高额经济利润同时也刺激了更多敏锐商家的介入,使专门从事“鱼皮艺术”产品制作的企业和个人不断增多,逐渐形成了“鱼皮艺术”产业。
目前是“鱼皮艺术”产业由原始的稚拙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鱼皮艺术”产业呈现出了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加工制作群体也不断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制作工艺水平良莠不齐、层次较多,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一是赫哲族渔民在冬闲时节家庭作坊式的加工方式,虽然时有地方组织培训,但整体风格仍呈现粗犷化、形式单一化在特点,二是少数鱼皮艺术传承人或爱好者单体设计制作,其中不乏佳作,但产量较少,三是由工厂、公司设计制作营销的鱼皮画的艺术品在数量与质量上相对较好,价格昂贵,流水化制作易呈现过于模式化、商业化气息浓,从而造成设计风格单一,难见精品。
三、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与“鱼皮艺术”产业对接的重要意义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及其专业群对接地方文化艺术产业群是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用地域优势与“鱼皮艺术”产业紧密结合,及时准确地把握地方“鱼皮艺术”产业发展、变化和升级的方向需求,进一步提高服务社会的功能和成效,实现产业化生存和发展的拐点。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利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理论体系服务于赫哲族“鱼皮艺术”产业,提高制作人员的艺术审美修养的,为保护和创新地方文化艺术资源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使其在保持原始粗犷类型的基础上向更精美的高端产品发展势在必行,对保持“鱼皮艺术”产业平稳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鱼皮艺术”产业对接的研究途径与研究内容
1、鱼皮的加工工艺研究: 高职艺术院校通过到赫哲族及企业、商家调研走访,研究传统与现代的鱼皮晾干去鳞、晾晒鱼皮、捶熟、漂色等加工技艺与处理方法及不同处理手法的鱼皮风格特色,现在鱼皮艺术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养殖基地,也有了稳定的鱼皮供货货源。
2、鱼皮艺术的形式、功本文由收集整理能与发展方向研究:在校内实施阶段,组织师生到商家观摩,参观三江国际旅游节赫哲鱼皮艺术展,记录赫哲族鱼皮艺术的多种形式及使用功能,介绍赫哲族鱼皮的加工工艺、作品形式、题材、功能,鼓励师生大胆的拓展设计思维,开展实训操作训练,组织教师开展艺术设计教育专业教研室关于“鱼皮艺术”的专题研论。增加相应实践课程讲座,通过艺术设计教育实践指导专业学生拓展现代鱼皮艺术发展新的可实现的艺术形式及可应用的领域及方向。
3、鱼皮画的设计形式、题材、风格、内容及发展演变:通过分组搜集素材、市场调研等,研究传统鱼皮画的设计制作形式及题材内容拓宽现代鱼皮画的形式,将现代的画面构成由平面的层次间的拼贴向深度空间、半浮雕、半立体、立体的雕塑式的形式发展;以引起更大的视觉效果;题材应该体现出民族化、国际化的多元化发展方向,由赫哲族传统渔猎生活内容向更加艺
转贴于
术、更生动的题材发展,结合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审美的需要,将传统的中国画艺术或写意或工笔;风格由粗犷转为精美、生动或简约、华贵大方。丰富作品规格,在原有小幅作品基础上向更大型具有恢宏气势的作品发展。
4、运用形式美学原则创新鱼皮画艺术的发展水平:组织师生到校外企业或农民中做设计思维指导,充分利用鱼皮天然肌理而形成的自然美的独特风格,运用高职艺术设计系统的教学展示将平面形式美规律及色彩学的原理去追求画面的生动效果,抽象画与具象画两大风格,或运用明度对比强化肌理效果古朴粗犷意本文由收集整理境深沉幽远或运用素雅的色彩突出画面雕塑之感,或者强化色彩对比色彩斑澜运用装饰效果,提高地方“鱼皮艺术”的美学水平及作品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