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网络普及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通知》指出,宽带网络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发展宽带网络对拉动有效投资和促进信息消费、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通知》要求,要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将宽带网络作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导,统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信息安全和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网络建设、应用普及、服务创新和产业支撑的协同,综合利用有线、无线技术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支撑经济发展和服务社会民生。
《通知》强调,推动宽带基础设施快速健康发展,要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统筹规划与分步推进相结合、网络建设与应用服务相结合、网络升级与产业创新相结合、宽带普及与保障安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指出,宽带普及提速工程以“建光网、提速度、促普及、扩应用、降资费、惠民生”为总体目标,尽快落实“十二五”宽带发展任务。
3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正式启动实施“宽带普及提速工程”。这标志着一场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家宽带战略正式拉开序幕,中国宽带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千亿元实现宽带提速
在“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实施过程中,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是主力军。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纷纷透露了2012年宽带计划。
“在光网建设计划中,中国电信计划投入400亿元资金,从事光纤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从而加速推进光纤入户。”王晓初说。
王晓初透露,中国电信落实“宽带普及提速”工程拟实施光网建设、宽带提速、宽带服务领先、智慧云海四项重点行动计划。在2012年,中国电信计划新增光纤到户用户2500万户,新增固定宽带用户接入1600万户,新增固定宽带接入互联网家庭1300万户。
中国联通是宽带中国重要的电信运营商之一。常小兵说:“在近三年,中国联通宽带网络累计投资近600亿元。”
常小兵表示,在宽带普及率与用户接入速率方面,中国联通将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开展4M及以上接入速率产品普及,全年预计新增家庭宽带用户超过900万户,年内实现4M及以上接入速率的用户占比超过50%,力争达到60%。
奚国华表示,宽带提速工程是宽带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移动将继续深化四网协同战略,“继续规模推进TD-SCDMA网络建设,重点做好大中城市数据热点区域的连续覆盖、深度覆盖和持续优化,不断提升网络质量和网络利用率,提高客户感知。”
“中国移动有线宽带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相对薄弱”,奚国华称,在有线宽带建设方面,中国移动授权铁通公司开展固定宽带运营,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和互补优势。
宽带战略利国利民
在“宽带普及提速工程”正式启动后,宽带资费下调已有了明确的信号。苗圩表示,“2005年以来,我国宽带平均资费水平下降30%以上。今年将继续推动单位带宽价格的下降。”
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也将“宽带提速不提价”作为重要目标。2011年2月16日,中国电信全面启动“宽带中国・光网城市”工程。按照工程目标,资费在3年左右迎来“跳变期”,并将持续下降。中国电信表示,今年将继续推动单位带宽价格下降。而中国联通也表示,公司将通过多种措施,在年内继续降低单位带宽价格。
另外,在宽带普及推动农村市场发展上,将会有很大的成效。据统计,2011年全国农村宽带家庭普及率仅为10%。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副司长陈家春此前表示,“十二五”期间,应重点扩大宽带覆盖范围,扩大向农村地区延伸,提高光纤接入的普及率,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光纤到行政村,实现行政村基本通宽带的目标。
在运营商2012年宽带发展计划中,中国电信提出了全年新增1万个以上的行政村通宽带的目标。而中国联通也表示,加快在城市普及10M〜20M宽带,并实现农村宽带用户普及率和接入速率的大幅提升;同时,在北方10省的行政村宽带通达率提升至93%,光纤通达率提升至72%。
宽带提速任重道远
《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提出,到“十二五”末,我国要实现宽带接入用户超过2.5亿,城市家庭平均达到20M以上,农村的宽带速率将提升到4M以上。
但是,我国宽带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苗圩表示,我国宽带正面临“慢进亦退”的风险,而其主因源于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宽带网速和网络覆盖等指标提升很快。
据了解,全球金融危机后,德国、加拿大、美国、欧盟诸国、韩国以及日本等82个国家相继启动国家宽带战略,通过宽带发展刺激经济复苏。其中,美国与欧盟更是提出了宽带速率100Mbps目标,而德国提出了到2014年实现50Mbps的宽带发展计划。
关键词:城乡数字鸿沟 信息化 农村居民收入
在现代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伴随着中国城乡数字鸿沟不断扩大,国民经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居民文化素质等方面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信息化对农民收入影响,探讨信息化对农民收入作用的传导机制,从而为提高农民收入提供政策建议。
一、农村信息化现状与城乡数字鸿沟
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定义,“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人、家庭、企业和地区在接触信息通讯技术和利用因特网进行各种活动的机会的差距。数字鸿沟对社会发展及社会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效应:“第一,离散效应,也就是让‘信息贫困者’无法充分参与创造和分享社会文明成果,逐渐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第二,分化效应,由于信息均享程度下降而导致的‘信息差别’将使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日益分离;第三,双刃效应,数字鸿沟既增加了弱势群体的社会风险,同时也提供了跨越发展的数字机遇;第四,放大效应,数字鸿沟出现将加剧贫富差距,放大社会脆弱性。”①
就目前来看,城乡数字鸿沟在中国不仅存在,并且正在不断扩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8月的《2010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率为50.0%,而在农村地区仅为18.5%。随着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的稳步攀升,城乡互联网差距却在持续拉大。
(一)城乡网络普及率差距扩大
对比2005年以来中国城乡互联网发展状况,目前,中国城镇和农村的互联网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2007年,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距仅为20.2%,而2010年扩大为31.5%。随着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的稳步攀升,城乡互联网差距却在持续拉大。
(二)农村网民结构还需要优化
农村网民中30岁以下群体所占比例高达64%;全国网民中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占58.2%。城镇与农村网民之间的学历分布差距较为明显,农村网民文化水平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占比达62.5%,远高于城镇中33.2%的占比。与2009年相比,农村初中文化程度的网民占比提高了将近10%,互联网在农村低学历人口中继续渗透。
(三)农村网民应用水平较落后
农村网民各类网络应用使用率均低于城镇平均水平,其中在商务交易类应用方面,城乡间差距最大。农村网民网络应用前五位为:网络音乐、搜索引擎、即时通信、网络新闻、网络游戏。而城镇网民的前五位网络应用为:搜索引擎、网络音乐、网络新闻、即时通信、网络游戏。按照各类农村网络应用年增长率排名,从2009年底至2010年底,增长率最快的前三名均属商务交易类应用:网络购物、网上银行、网上支付,这表明,电子商务在农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信息化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理论分析
(一)信息化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信息化一方面可以使农民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较快地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信息的传播,使农民更多了解市场信息,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市场运作能力,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开放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为增收创造条件。
(二)信息化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信息化可以有效连接技术供求双方,将更多的农业科技信息及时传递给广大农民,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信息化可以帮助农产品供求对接,促进优质优价,增加农民收入。信息化还能够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业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的增产增效。
(三)信息化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渠道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给了农民更多的致富渠道,比如:农民开始依托网络来对农产品销售地进行选择;农民通过网络对自己所在的村庄进行旅游包装;农民开始关注股市赚取利差……农民纷纷“触网”,信息化使农民获得收入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选择。
三、信息化影响农民收入的相关研究
(一)模型设计
Barro在1990年提出了规模报酬不变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KαH1-α,认为产出Y决定于物质资本存量K、人力资本存量H以及技术和结构等因素A。将方程两边取自然对数,可以转变为lnY=lnA+αlnK+(1-α)lnH。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信息化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因此用农民人均收入来表示产出Y,用农民物质资本存量KL和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状况HC来分别表示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而信息化水平MR是技术进步的重要体现,此外从经验上,农村产业结构INS也对农民收入造成影响。
在不考虑信息化水平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建立模型(1)来实证检验物质资本(KL)、人力资本(HC)和农村产业结构(INS)等因素对农民收入(Y)的影响:
lnYt=β0+β1lnKLt+β2HCt+β3INSt+μt (1)
其次,我们从总体上实证检验信息化水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建立模型(2)。
Yt=α0+α1MRt+μt (2)
其中Y表示农民收入,MR表示信息化水平。
为了揭示信息化对农民收入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建立模型(3)―(5)。
KLt=β10+β11MRt+εt (3)
HCt=β20+β21MRt+εt (4)
INSt=β30+β31MRt+εt (5)
在实证后,如果在模型(3)―(5)中,信息化对影响农民收入的几个重要因素产生作用,结合模型(2)我们可以认为信息化对农民收入是有影响的,并能够由此得到影响的作用机制。
(二)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来反映农民收入,考虑到物价变动的影响,我们用2000年等于100的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平减。为了能很好地表示模型设计中的相关指标,我们选取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来表示农民物质资本存量KL;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来表示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状况HC;用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农村社会总增加值的比例来反映农村产业结构INS。
对于模型中的信息化水平,这里选取的指标是农村平均每百人拥有的移动电话数,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因为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相对移动电话普及率低得多,移动电话是目前农村居民使用最多的信息通信终端设备之一,对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影响也相对较大。其次,基于移动电话的互联网应用在农村得到迅速发展,农村手机网民占农村网民的70.7%,是农村居民最重要的上网方式。
本文中涉及到的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使用的软件为Stata 10.0。
(三)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在做协整检验前,首先对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的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增广的迪基―富勒(ADF)方法,该检验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n次查分的办法将非平稳序列转化为平稳序列,相关结果见表1。检验结果显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所有变量的原始数据都是非平稳的,所有变量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这些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可以利用这些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四)变量的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的基本思想在于,尽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序列为非平稳序列,但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可能呈现稳定性,则这两个变量之间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上文的检验表明,lnY、lnKL、lnHC、lnHC和lnINS序列的一阶差分均已平稳,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可以运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我们以lnY为自变量,以lnKL、lnHC、lnHC和lnINS为因变量,对时间序列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并得到残差序列e,并对此残差序列进行单整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
ADF检验值为-4.030,显著性水平为1%时的临界值为-2.660,前者的绝对值大于后者,所以残差序列通过了置信度为99%的平稳性检验,说明序列具有协整关系,根据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得到以下协整方程:
lnY=7.254+1.945lnKL+
3.992lnHC-0.141lnINS
在以上方程中,农民物质资本存量(KL)、人力资本状况(HC)的系数都为正,分别在0.05和0.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农村产业结构(INS)的系数为负,表明第一产业比重越低,农民收入越高,说明了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对农民增收具有积极意义。
(五)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信息化水平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是本文关注的重点问题,我们采用基于VAR模型的格兰杰检验法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最优滞后期确定为2期,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结果表明,lnY并不是lnMR的格兰杰原因,而lnMR却是lnY的格兰杰原因,即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农民收入增加的贡献更为明显。
(六)影响传导机制分析
为了检验信息化水平(MR)与农民收入(Y)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对模型(2)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值为-1.763,10%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为-1.600,残差的原始数据是平稳的,该方程是协整方程,信息化水平(MR)与农民收入(Y)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表2中,模型(2)栏反映了信息化水平影响农民收入的回归结果,F值是1260.27,模型整体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调整后的R2为0.992,接近1,模型的解释能力很强,信息化水平的系数为正,且在0.05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信息化水平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信息化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从总体上获得了实证研究的支持。
为了揭示信息化影响农民收入的传导机制,利用模型(3)―(5)考察信息化水平对农民收入决定因素的影响。为了检验信息化水平与农民收入决定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对3个模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在0.05的显著水平下残差都是平稳的,协整关系存在,没有出现伪回归。5个模型整体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调整后的R2均接近1,模型的解释能力均很强;信息化水平与农民物质资本存量(KL)、人力资本(HC)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农村产业结构(INS)在0.0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这表明信息化对农民收入的决定因素能够产生显著的影响,揭示了信息化影响农民收入的传导机制,信息化是通过影响农民收入决定因素进而影响农民收入的。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
通过以上理论及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信息化水平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是通过扩大农民物质资本积累,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而实现的。因此,必须充分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可以从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作为突破口,深化信息通信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应用。主要途径有:提高移动互联网农村覆盖率、提高手机应用普及率、降低手机上网资费、丰富移动网络服务内容等。
参考文献:
① 张新红等著.《聚焦“第四差别”――中欧数字鸿沟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9―11页
②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③ 王怀明,史晓明.《江苏信息化水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江苏农业学报》,2010,26(2)
④ 赵晖,温学飞等.《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农村信息化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宁夏农林科技》,2010(1)
⑤ 赵人伟.《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和财产分布问题分析》,《当代财经》,2007(7)
⑥ 赵晖,温学飞等.《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农村信息化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宁夏农林科技》,2010(1)
关键词:新兴经济体;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市场;基础设施
基于新兴经济体国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日益增长的收入水平,互联网应用正在这一市场上飞速扩张和发展。2005-2010年间,25个新兴经济体中互联网用户增长了近177%,总人数达到了9.54亿,c同期发达经济体近26.7%的增长率形成鲜明对比。这25个新兴经济体分别为:阿根廷、巴西、智利、中国、哥伦比亚、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墨西哥、摩洛哥、秘鲁、菲律宾、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泰国、土耳其、阿联酋、乌克兰和越南,其中有六个国家隶属拉丁美洲。
预计2011-2020年期间,新兴经济体的互联网用户年均增长率将维持在9.8%左右,至2020年底将可能达到22亿人。其中,印度将成为这九年内互联网用户增加最快的国家,其年均增长率可能会达到22.1%。
虽然互联网用户增长速度迅猛,但是网络技术的普及指标在新兴经济体国家则是差别迥异。由于缺乏相应基础设施,多个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还是相对较低,尤其是在农村地区。2010年,波兰成为25个新兴经济体中宽带普及率最高的国家,其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了60.8%;紧随其后的是匈牙利和阿联酋,其普及率分别达到57.3%和45.6%。相比之下,印度尼西亚就显得十分落后,同一时期仅有1.6%的家庭配备了宽带网络连接。
互联网市场的强劲增长将会带来相应的经济发展,随之而来的还有商业机会的增加和消费模式的改变。网络购物的直接市场(不包括任何中间商)总规模在2010年已经达到了381亿美元,而这一数额在2005年仅为880万美元。中国更成为25个新兴经济体中网络购物规模最大的国家,其份额占据了30%左右。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无论在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中,“数字鸿沟”仍然存在。在多个新兴经济体中,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的水平相对发达经济体而言仍然很低,这无疑也成为未来几年新兴经济体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
未来的任务
发达经济体在数字和生产力基础设施领域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在这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尽管“数字鸿沟”已有所缩减,却仍然任重道远。2010年,在新兴经济体中,家庭宽带网络的平均普及率达到了21.2%,但相距发达经济体67.5%的高平均比例仍相差甚远。作为衡量各国有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成熟度的标杆,全球网络就绪度指数(NRI)指出:在新兴经济体中,ICT的应用水平远远要低于发达经济体。例如,2010年,俄罗斯的NRI为3.7,而相比之下,美国的NRI却高达5.3。
关键词:传统科普;科普网站;网络
“科普”是“科学普及”的缩略语,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科普的意义至关重要,说过:“落后就要挨打!”这其中的落后就包含着科学文化的落后。科普的意义就在于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先进的科学文化,提高公民的科学意识,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从而使国家稳步健康地发展。
在历史的长河中,科普并不是保持一成不变的模式,在每个历史区间里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方式。科普传播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学校教育、书籍报纸、广播电视节目、展馆等。在如今高节奏、高效率的社会,传统的科普传播方式的地域性、时间性、种类性等特质大大限制了科学文化的传播,而科普网站没有这些限制。相对于传统科普方式,科普网站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一、基数人群大,覆盖区域广
2015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互联网至今已有网民6.68亿人,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相对于我国人口基数所占的比例也达到了48.8%,仅仅2015年就增加了1894万人。另外,我国的手机网民数量也在迅速提高,目前规模达到了5.94亿。科技的发展进步使得手机迅速普及,手机大屏化、应用多样化使得手机的体验越来越好,应用手机作为上网终端的网民数量也明显增加。此外,我国农村网民已经达到1.86亿,2015年增长800万。
近年互联网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中国互联网的覆盖区域不断扩大,并且呈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城市的互联网普及率为64.2%,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为30.1%。虽然城市比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高很多,但是由于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重视,将来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会大大提高。通过互联网建设科普网站,有了大基数的用户,有了更大的覆盖面积,科普网站会更好地发展。
二、高速度、高效率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速早已告别了几年前的“龟速”时代,电脑的配置不断提高以及网带越来越“宽”,使得网络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科普方式,比如书籍传播,要经过编辑、校对、印刷和发行环节才能到个人的手中,这些环节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科普的效率可想而知。而通过科普网站,只需要编辑、校对上传,人们就可以通过浏览科普网站了解科学知识。这个过程省去了大量的时间,从而提高了科普的效率,让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最新科普知识。相对于传统科普的宣传方式,网络宣传更迅速、更全面。
三、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更容易让人接受
传统科普方式,比如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等,都是单一的。科普网站中的表现形式是多姿多彩的,如可以以文字的方式,可以以图片的方式,也可以以视频的方式。对于学龄阶段的孩子,他们的理解能力还没有那么强,文字与视频的方式他们不能完全理解,可以将一些知识融入益智的小游戏当中,让孩子边玩边学,潜移默化之中他们就学会了这些知识,提高了孩子学科学的兴趣,使他们从小对科学充满向往。
【关键词】网络经济 现状 问题 对策
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种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更高级的经济模式——网络经济出现了。网络经济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狭义而言,网络经济主要是指以信息和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产业群体。广义而言,网络经济主要是指电信、电力、能源、交通运输等网状运行行业构成的产业群体。[1]依艾瑞的观点,网络经济的主要细分行业为:电子商务,网络广告,网络游戏,在线支付,移动互联网,搜索引擎。网络经济是经济网络化的必然结果,又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巨大的生命力和对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不断地显露出来。
1. 中国网络经济发展现状
1.1中国网络经济快速发展。各类网络应用行业呈快速增长势头。据2011年1月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12月底,中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3.75亿,用户人数年增长9319万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61亿,使用率提升至35.1%;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到3.53亿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为3.04亿,较2009年底增长3956万。同时,网络新闻,博客,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网络应用的用户规模都有了大幅的扩大。
1.2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的普及率持续升高。2010年7月15日,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2011年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4.5亿大关,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提高5.4个百分点。
1.3互联网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2009年CNNIC报告显示,商务交易类应用的用户规模增长最快。其中,网上支付用户年增幅最大,同时,旅游预订、网络炒股、网上银行和网络购物用户规模都不同程度的扩大。2011年1月19日,CNNIC指出,电子商务类互联网应用则成为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最快、最迅速的主力军。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是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而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也以较高年增长率,远超其他类网络应用。
2. 中国网络经济存在的问题
2.1互联网的资源分布并不均匀,农村和西部市场未得到有效开发。据2009年CNNIC报告显示,各省的互联网发展状况差异较大。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大城市互联网发展水平较好,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8个省和直辖市的互联网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就是说,我国互联网的资源分布并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大城市。而从全国消费者比例来看,西部和农村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及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不高等原因,网络经济的农村和西部这两块大市场还未得到有效的开发。
2.2潜在购买力的目标受众面积不大。中国互联网经济存在覆盖面广,但针对性弱的特点。中国网民的主体仍旧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这一网民群体占到中国网民的68.6%,超过网民总数的2/3。[2]而在这个群体中绝大部分是学生,他们消费主要集中在搜索引擎、网络娱乐、交流沟通领域,没有足够的购买力去促进商务交易的发展。而电子商务是促进网络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就是说互联网企业的广告宣传没达到理想的投放效果,虽点击率高,但潜在目标受众面积小。
2.3网络经济在技术层面的不安全因素困扰。2011年CNNIC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45.8%的网民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遇到过病毒或木马攻击,有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经历的网民占21.8%。一些网络违法犯罪者,特别是黑客,利用计算机网络知识,导致服务被暂时阻断,损害计算机系统安全,盗窃机密资料,给个人、国家及社会的合法利益造成极大的威胁。[3]这是影响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软件阻力,也直接导致了网络消费者对网络经济的不信任。这就需要互联网企业积极研发新技术来防止这种技术性的网络犯罪,创造一个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
2.4网络经济在法制层面存在漏洞困扰。由于我国网络经济的法制环境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健全、监督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存在诸多法制漏洞,如:虚假、欺诈、违法网络信息;未经工商部门注册的无照经营店面;博客文章评论中植入的“垃圾广告”;网络版权保护不利;税收征收管理不力;虚拟财产转移及保护缺乏法律保障;网络犯罪。这成为影响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软件阻力。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为网络经济平稳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3. 中国网络经济发展对策
3.1政策层面的发展策略。网络经济的发展必须获得国家来自宏观层面的指导。国家应该尽快出台关于网络经济发展的专项规划,明确其地位、职能、规范、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及其方法等。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是网络经济得以发展的刚性保障,也是网络经济发展的坚实后盾。另外,要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网络基础建设,缩小东西部、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基础网络的建设和运营是发展网络经济的前提和平台。当年美国对国家网络基础设施的巨额投入是其网络经济遥遥领先的主要原因。今天中国的网络基础建设在东西部、城乡之间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政府的政策和财力向西部和农村倾斜,加大西部和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和广度,大力发展高速宽带网,购置必要的硬件设备,提高这些地区上网的速度,降低上网费用,使全国形成均衡、高效、快捷的网络信息系统。
3.2技术层面的发展策略。国家应加大对信息、网络核心技术研究开发的投资力度。研发投入已被各国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投入”。而我国是个网络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外国进口的国家,不能提供国产的网络经济所需
要的关键软硬件产品及技术服务,如:计算机布技术中的芯片技术、软件技术中的操作系统、通信与网络技术中的高速传输与交换技术等。而以信息为依托的网络经济对高科技的依赖性更强,这就要求我们尽快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及关键性产品,摆脱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性。这样可以提高我国产业核心的竞争力,提升网络经济产品、服务的价值,从根本上扭转目前我国网络产业技术落后,处于世界信息产业较低端的现状。另外,要提高技术防控,有效阻止黑客或病毒的袭击。通过提高技术防控来控制网络犯罪是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计算机公司应该积极研发对软件进行保护的技术措施,如给软件加密、电子签名、抵御软件分析;对访问者身份进行鉴别的技术,验证访问者是否合法;对网络实施加设密码等。这样可以确保系统和数据的安全保密,避免一些损害计算机系统安全,盗窃机密资料等危害个人、国家、社会的合法利益的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3. 3法律层面的发展策略。由于网络经济法制不健全、不完善、不规范,使我国网络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多安全隐患。这就迫切需要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规范各行业行为,明确其进入、竞争、交易和退出规则,明确信息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责,使网络经济的运行规范化。网络经济安全体制建设还需对网络基础结构,企业认证标准、商业信用、网络支付、物流配送、交易税收等法律法规加以制定、补充、修改以及完善,加快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平台建设,加大对通信网络的监管力度,加大对钓鱼网站等非法网站以及不良信息的防范、清查和打击力度,以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在健全自身网络经济法规的同时,还应结合国际网络经济法则,一方面为我国网络经济平稳发展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努力为国际社会提供普遍适用的网络经济框架,为营造一个安全的国际网络经济大环境贡献力量。
3.4国际合作层面的对策。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每个经济体都不可能独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所以,我国要积极开展多边的交流与合作。分析网络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在政策、技术、法律、管理等方面的优劣势,既可以找出一些促进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经验方法,也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注意国际网络经济的发展动向,积极开展商务交流与合作,利用电子商务手段促进双边经贸合作。,发展网路经济,必须融合到国际合作的大潮中,同时也要立足中国国情,综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科研水平以及人口素质结构等现实情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经济发展道路,为世界经济交流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朝民主编.网络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第一版.
[2]CNNIC《第二十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信息意识;网络资源;综合服务
1发展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开展有效的信息服务,可以使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进而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造和装备农业,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利用信息技术汇集、处理动态经济信息,为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支持,可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业务职责优化重组,以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实现管理与运行机制的现代化。
从农业生产方面看,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指导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提高生产效益,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有限的农业资源得以优化配置,有助于推动传统农业的升级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从农民生活方面看,借助多种信息传播媒体可以提高农民生活素质。
2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计算机进入农村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可以说不迟于城镇。但是计算机的普及率根据各地区的发展程度不同而不同。就今年7月份调查显示,在经济较发达的廊坊燕郊地区,农村中平均每五户有一台电脑,而在经济不太发达的辛集,平均每十户才有一台电脑。
电话的普及率在农村也是相当高的,也可以说不亚于城镇。据调查,燕郊地区农村固定电话的普及率已经达到95%,而移动电话的普及率也高于40%,辛集地区固定电话普及率也已经达到90%,移动电话也有20%以上。
调查有电脑的人显示,60%的人表示很需要上网查找信息;50%以上的人希望能利用网络进行联系。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还是需要通过网络了解外界信息的。
对没有或者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人进行调查显示,80%以上的人不知道网络是什么东西,不明白计算机与网络有什么联系。这种情况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张家口、承德地区比较常见。
3农村信息化发展速度缓慢的原因
从计算机和电话线进入农村,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相当缓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3.1农民文化水平低
以往人们都说农村的购买能力低,负担能力差,然而从实际调查来看,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很多家庭拥有彩电、冰箱、空调等比电脑贵得多的电器,也有不少家庭有面包车甚至轿车等交通工具。农民不投资信息产品的主要的原因是不会使用电脑,不会上网,也就是文化水平低。据调查,经济较发达地区40岁以下在农村务农或打工的农民,具有初中学历的达到60%,具有高中学历的不到20%,具有大中专学历的寥寥无几,具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几乎没有;而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学历层次就更低了。40岁以上的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还要低一些,勉强说不是文盲。
文化水平低还导致农民信息意识薄弱。农民缺乏从网络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对学电脑、学上网有神秘感和畏惧心理。
3.2农业信息匮乏
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于农业生产生活方面的信息,结果找到的条目不少,但是具体信息重复率较高,而且很多信息没有什么实际使用价值。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农业生产信息网站的建设落后,点击率太低、经济效益差导致网站建设落后;其次是信息收集困难,农村人口分散、资源共享意识薄弱导致农业网络资源不足。
3.3电信运营商不注重农村市场
现在城镇安装宽带有很多优惠政策,价格越来越低,而在农村安装宽带价格很高,一般都在每年1000元左右。农民并不知道这1000元创造的经济价值会是多少,很多人认为是奢侈、是浪费。并且,电信运营商对农村信息网络的维护也不到位。根据规定,电话线出现故障24小时之内必须要有维护人员到达现场。可是在农村,尤其是夏季和冬季,往往两、三天都没有维修人员出现在故障现场。4扫除障碍,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针对以上分析,在今后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应趋利避害,切实让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农业生产和生活服务。
4.1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增强农民信息意识
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的关键,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二是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全面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三是建立文化图书馆,把报刊、杂志等送到农民手中,使农民的知识有鲜明的时代感,知识与时代同步,符合时代的要求。
增强农民信息意识的关键,首先必须让农民认识到网络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可以通过一些成功运用网络的例子进行说明,例如:南方很多种植花卉的农民通过互联网销售花卉,足不出户就能收到大订单。其次,促使农民由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收集信息。有关部门应该主动送信息上门,农民通过掌握信息增产增收后就会自觉的收集信息。再次,信息收集方式由原始向现代化转变。原始收集就是互相打听,四处奔走。现代化收集就是利用报纸、广播和互联网等现代设施收集。
4.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开发
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是顺利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条件。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农作物种子工程设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设施、卫星遥感通讯设施、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网络设施建设。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有限,基础设施建设遵循边建设、边应用、边服务的原则。
开发信息资源重点在于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和经济信息网络中心的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完善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农村公共信息网络体系,免费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公共信息服务。重点整合并传播农业技术、市场供求、价格、气象、病虫害防治等各种农业信息资源,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的预见性。目前,发达国家无不投入巨大财力来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美国以政府为主体构建了庞大和完整的农业信息网络,收集、分析和农业信息,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投资5300万美元建设一个大型涉农网络项目。欧盟委员会2004年投资5200万欧元推进25个成员国之间的网络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英国也投资2.4亿英镑支持网络研究项目。同时,还应发挥市场的引导机制积极利用民间投资,允许和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个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信息协会和农户等投资信息化建设。
4.3发展综合服务,完善保障机制
综合服务包括宏观信息服务和微观信息服务。在开展宏观信息服务方面,资源提供者应尽力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权威、及时、准确的信息参考;在开展微观服务过程中,资源开发者必须深入调查研究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使农业信息服务有的放矢。信息服务方式,除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模式外,还有农民上网工程、信息进村、电波入户等方式。
完善保障机制,首先应该保障网络畅通无
阻。其次,服务商应该深入探索和实践多元投入机制,形成有利于信息技术创新和增强农业信息化后劲的发展机制,提高信息服务的社会化水平,不断赋予农业信息化建设新的生机和活力,真正使农民和农村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林柯,杜敏.新疆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新疆财经,2008(3):29-32.
关键词:手机银行;农村市场;推广方案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手机银行发展的必要性
(一)农村金融现状。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也逐步建立了相应的银行机构,形成了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雏形。据wind数据库显示,农村主要金融机构为农村信用社以及邮储银行,这二者的交易金额占据了农村地区主要金融机构交易金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营业部主要集中在较为发展的城市中心。这些情况使得农村金融产品单一,非现金的交易方式难以在农村推进的事实使得金融市场调配现金的功能难以有效地发挥。此外,农村地区由于地理因素往往商业银行较少会再次建立营业网点,这使农村金融服务十分不完善。
(二)手机银行的实用性。鉴于以上分析,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非现金交易在金融服务中的比例将是对农村经济有着极大促进作用的举措。(表1)笔者认为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都属于金融机构中适合长远发展的服务形式。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这两者形式的服务开设成本几乎为零;二是业务广泛而功能齐全,是营业厅服务的较好替代,也是未来银行业服务的发展趋势所在。故而,在金融服务尚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推荐手机银行的服务是顺应时展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手机银行可以增加农村地区的非现金业务的交易数额,从而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和发展的目的,而通过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进手机银行利用互联网的模式也可以解决农村地区存在的金融服务不足现象,从而降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并解决彼此的差异。
二、农村地区手机银行现状
(一)我国手机银行的发展。1999年伊始,手机银行业务在我国开始发展,初期商家仅有中国工商银行等六家商业银行,其合作方为中国通讯巨头――中国移动。之后的各家银行随机展开手机银行的各种形式的探索。中国手机银行市场正式拉开帷幕。而截至目前,手机银行技术层面的发展问题都基本上已经解决,WAP成为市场主流。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智能手机、4G网络普及,使得手机网民进一步取代电脑网民成为网络使用者的主力军。而第三方支付牌照发放意味着手机支付系统的完善。这也暗示着手机银行的潜在客户群体在不断壮大。
(二)农村地区手机银行的普及情况。手机银行的普及和手机网络的普及率不可分割。笔者就农村地区手机网络的普及率进行数据搜索和查询,现汇集如表2所示。(表2)由以上数据可知:首先,农村手机上网的普及率要远高于电脑上网的普及率,在此背景下如果推进手机银行的服务笔者认为受众应当十分广泛。并且近年来农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增加;其次,对于城市手机网民占城市网民的比例反而低于农村手机网民占农村网民比例,本文认为是由于农村的电脑普及率不如城市,造成了大部分网民是手机持有者的现状。
但农村地区在手机网络已经逐步普及的基础上非现金交易仍低于城市地区,笔者认为原因有两点:一是手机银行的主要使用者为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青年群体,而这部分人往往背井离乡在大城市打拼;二是作为农村地区手机银行的使用者,相较可能会进行金融市场交易的城市居民,他们并未有过多的适合他们的业务进行交易,手机银行即便开办,也形同虚设。
三、我国农村地区手机银行推广的阻碍
(一)农民接受程度较低。手机银行属于自主性操作比较强的一款产品,其在操作过程中多依赖于操作者对系统编程的自动提示的识别和自主操作。农村中新一代的青年们对手机银行这类电子信息识别度较好,但是中老年群体受其文化程度、生活经历所囿,对这类电子信息的识别度不高,对操空也处在难以把控的程度。对于这类群体来说,手机银行远不如真实的营业场所来的方便。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失严重,定居在农村的主要是一些中老年群体。如果此时再在农村推进手机银行来解决农村金融营业点分布不均问题是很难达到目的的,也很难从根本上为农村广大群众进行切身利益的争取。
(二)手机银行的风险问题。手机银行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难以把控的风险,其中主要包括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这不单单是存在于农村地区,而是手机银行作为银行业的服务自产生时就尚未完善的问题亟须得到各个执法机构以及各中央政府的重视,予以完善。
鉴于农民接受程度较低,在其进行手机银行的操作过程中出现违规或者失误的风险将会大幅增高。而这种风险一旦成为现实,将会为操作者带来许多麻烦。而这种既存的风险因为涉及到金钱这种敏感的问题故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村手机银行建设的推进;另一方面,作为手机银行的通讯合作方,他们往往掌握着极大的用户信息,其中涉及到手机银行的金融交易数据一旦泄露,很有可能给用户造成损失。而这方面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管来降低这种既存的风险,这也从另一方面加剧了推行手机银行的困难。
四、我国农村地区手机银行推广建议
推进我国农村地区手机银行的普及工作在所难免,那么研究其可行性以及改进措施将为其做好准备。故而本文除却针对以上的困难提出对农村手机银行推进的政策建议外,还就如何能够完善目前手机银行的体系进行了探讨,以便手机银行的推广能够在我国各个地区顺利进行。
(一)完善风险规避策略
1、完善信息披露。有效的信息披露是市场监管的基础,也是防范道德风险问题的有效举措。笔者认为,各大商业银行应当在手机银行这一业务上有有效持续并且规范的披露。这一目标依赖执政者对相应法规的修改和完善,以法律约束各个商业银行的相关披露情况,并加以监管督促。可以说,政府在维系地区间金融系统稳定和发展中应当承担起其权利赋予的责任。而完善的信息披露将促进各个商家的有效竞争,总体上提高了人们的福利;另一方面,完善的披露机制也将会增加手机银行的使用者对此产品的忠实度。
2、加强法律保护监管。手机银行的业务截止到目前为止仍旧处于缺乏有效法律法规监管的状态。对于目前关于手机银行适用的法律条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银行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另一种是仅仅适用于电子银行的法律条款。而前者由于其综合性,往往对手机银行业务中涉及到的问题讨论较少,在许多情况下并不适用。后者虽未针对性提出制定的法律法规对手机银行业务讨论较多,但笔者在翻阅过《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等条例后发现,这些条款往往予以的是定性的讨论,其量化的条例不如证券法等较为完善的金融相关法典。对此笔者认为,这些定性分析的调控往往在审查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起到约束作用,对执法官的审查的指导性作用也大大缩减。对此,笔者认为,应当参照证券法规等已经较为完善的相关金融法律予以具体的量化完善,加强法律法规的相关研究。
3、实现部门合作监督。我国在金融业的监管到目前仍存在缺乏协调性的问题,而同时涉及到通信业和金融业的手机银行业务的监管问题就更不尽如人意。由于涉及到两大机构的监管问题,一是监管过度,严重限制手机银行业务的灵活性,为金融产品的推广带来阻碍;二是监管过度的另一个极端就是监管漏缺,从而难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监管最终难免沦为形式之谈。在这种情况下,两个部门进行交涉协调和监管分配就显得极为重要,有关政府机构可以在初期进行体制内的协助,从两大行业的监管人员中分别抽调从而组成一个新的监管体系,以防止出现不同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
(二)加大推进力度。我国农村地区手机银行的推进依据之前现状的分析,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故而政府在初期应当予以重视,加大推进过程中人力物力的投入。这种投入主要体现在农村该地区的宣传以及普及上。这项任务应当落实分配到各个区域的政府,由上及下,制定确切的数量目标和完成时间,分配到位,以紧迫感来促进各个地区的推进任务完成。而在下乡宣传过程中,应当按照人口密疏、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以及原始积累的多少进行有条不紊的推进。每到一区应当及时反馈,以便吸取推进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推广手机银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宣传是重要途径但更为重要的方法是创造手机银行的需求。若想取之,必先与之。利益因素的驱动将是实现增加手机银行需求目标的关键因素。利润不应当仅仅为政府所支付,应当是各地区银行有效的利用当地群众的现实需求推出和手机银行相联系的产品以达到创造利润补贴手机银行的农村地区使用者,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也只有这般,农村地区的使用者方可真正享受到手机银行切实的优惠,从而增加使用者的黏性。这种推进,才是长久之计。
(三)拓展服务功能。笔者认为,在初期手机银行投入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加大人的投入以确保开展的手机银行试点能够取得成功。这个过程依赖于银行从业人员的细心服务和开展的宣传。对于一些银行营业点较为稀疏的农村地区,笔者认为推进手机银行可以适当开展银行从业人员下乡活动进行广撒网的地区性宣传。这项工程应由地区政府进行接管谋划,毕竟推进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发展将是对区域经济管理和发展都十分裨益的举措。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应当依据农村地区的特色推出相应的特色金融产品。加大在此方面研究的投入,以形成手机银行及其使用者之间稳定的互惠关系,以确保能够稳步推进农村金融业的完善和发展,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平衡。
主要参考文献:
[1]何光辉.手机银行模式与监管[J].财贸经济,2014.5.26.
2013年下半年中国网民顺利突破6亿,未来十年将是下一个6亿网民的机会窗口。过去10多年,我们已经习惯了网民的高速增长,每一个互联网公司都享受着人口红利的水涨船高。但是,很少有人关注我们网民增长将面临巨大的瓶颈。
让我们考察一下中国网民的城乡结构,就会发现问题的严重和严峻。最近几年,中国城镇的网民普及率已经达到73%左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目前美国网民普及率大约78%,新加坡以及我国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普及率大约75%。也就是说,中国城镇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与新加坡和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持平,已经和美国相当,开始进入饱和阶段,未来十年增长空间非常有限。相比之下,截至2013年6月底,农村网民数量只有1.65亿,普及率27.9%。这个普及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12年为35%),五大洲中仅比非洲的普及率(15.6%)略高而已。
即使不考虑数字鸿沟,单单从中国互联网后续发展来看,不能找到农村互联网的突破口,中国互联网将后继乏力。道理很简单,目前中国6亿网民中,将近80%来自城市,而只有20%来自农村。而中国的下一个6亿网民,80%将来自农村。只有将农村这座富矿挖掘出来,中国互联网下一个十年的辉煌就胜券在握。
众所周知,在所有科技产品中,农村用户是电视机的重度用户。娱乐和生活性应用是农民的主要互联网需求,通过电视机而不是PC与手机,才是农村互联网突破的重点所在!
当然,除了网民数量,下一个十年中国互联网主要增长力量还有人均上网时间的数量级提升:农村用户通过电视进入互联网时代,城镇用户通过电视提升互联网使用时间。从这个角度讲,智能电视的战略意义就凸现出来。这是中国互联网与美国互联网进一步分道扬镳的关键点所在。
2013年堪称中国智能电视的元年。以乐视超级电视为突破点,智能电视的模式、理念有了根本性的突破。小米、奇艺、阿里等互联网公司的集体行动,电视机厂商的快速推进。机子(电视机)、盒子(机顶盒)和棒子(电视棒),一齐挥舞。硬件、软件、内容,齐头并进,破局之势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