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代礼仪文化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文化常识题考查回顾
高考对文化常识题的考查是社会选择的结果。高考初创与探索时期(1952-1965年)以作家作品常识为主,文体知识(1956年)和表达方式(1957年)各出现一次。恢复高考后,自1981年始,文学常识题再次被纳入高考考查内容,1983年改“文学常识”题为“语文常识”题,考查内容愈加丰富,包括默写、文体常识、作家作品常识、古代文化常识、汉字构字知识和文体知识。
到2001年止,历年高考都以文学常识的考查为主。其中有几年涉及古代文化常识,如1992年考查对“太行山、江表、关西和百越”四个地理名词解释的正误辨析,1993年要求考生判断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首诗的传统节令,1994年考的是传统礼貌称谓“令和家”的正确使用,1995年又是考古代人物称谓“名和字”的解说,这四年连续考查某一文化现象,而1998年则同时涉及古代的教育科举、职官沿革和纪年纪时等文化现象,真题如下: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此题考查的的文化常识较以前有很大变化,因没有上下文可供参考,难度较大,但不能不说这是对古代文化常识考查的一大亮点。
遗憾的是,1998年后的几年又只是考查文学常识而不见文化常识题了,而且2002年以后直到2013年全国卷乃至各省市高考试卷基本上都没有出现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直接考查。
二、古代文化常识命题特点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全国大纲卷终于有了古代文化常识的身影,2015年和2016年的新课标卷继续出现。较以前不同的是此题放在了文言文中,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解读,而非像1998年的单独命题,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有相关的文化常识的积淀,又要能结合给定的文言文作出正确的判断。综观这三年的命题,大致呈现以下特点:
1.考查形式固定不变
古代文化常识题都是放在文言文中考查,该文言文都选自《二十四史》,如《新唐书・韦凑传》(2014全国卷)、《宋史・孙傅传》(2015课标Ⅰ)、《北史・来护儿传》(2015课标Ⅱ)、《宋史・曾公亮传》(2016课标Ⅰ)、《明史・陈登云传》(2016课标Ⅱ)、《明史・傅传》(2016课标Ⅲ),所选材料都是正面历史人物的传记文章,篇幅在700字以内。四个选项的词语都出自该文言文,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位于三道客观题的第二题,要求判断错误选项,分值三分,题干措辞没有变化,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考查内容稳中有变如表
(1)三年的古代文化常识题都考了职官沿革这一内容。(2)对姓氏称谓的考查频率较高。
(3)古代典章制度多有涉及。(4)另外还考了文化典籍名词。
3.考查范围广而有据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教育科举、宫室建筑、礼仪习俗、姓氏称谓、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名目繁多,而且由于年代久远,社会变迁,很多历史事物已难于理解,这对广大考生来说的确是一道难于逾越的沟坎。不过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虽然很广,但是还是有据可循的,@连续三年的六套真题的考查点基本上和教材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1)见于教材课文的
故事(2014年):“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
名/字、谥号(2015年):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
两京(2016年):“衡乃拟班固《两都赋》作《二京赋》”(《张衡传》);
教坊(2016年):“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有司(2016年):“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陛下(2016年):“且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苏武传》)。
(2)见于教材注释的
春秋(2014年):《烛之武退秦师》注释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
嗣位(2015年):《虞美人》注释①:李煜,字重光,南唐中主李Z之子,公元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
兵部(2015年)/礼部(2016年)/吏部(2016年):《狱中杂记》中有“余在刑部狱”,注释为:刑部,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掌管全国刑法、狱讼之事,是清代最高司法机关;
太子(2015年):《陈情表》中有“当侍东宫”,注释为:东宫,指太子,因太子居东宫。
(3)跟教材内容有联系的
解褐(2014年):《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乃使其从者衣褐”句,注释为:穿着粗布衣服,意思是化装成百姓。按:“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南面(2014年):《鸿门宴》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按古代礼仪,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故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又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向南而坐,所以“南面”用以指居帝王或诸侯、卿大夫之位;
诣阙(2015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城阙辅三秦”,《水调歌头》中有“不知天上宫阙”,《满江红》中有“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按:“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庙号(2015年):《过秦论》中有“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伶官传序》中有“入于太庙,还矢先王”。注释为:七庙,天子的宗庙;太庙,帝王的祖庙。按:“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庄宗;
登进士第(2015年):《师说》注释①言韩愈“25岁中进士”,《书愤》注释①言陆游在“宋孝宗时赐进士出身”。按: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致仕(2016年)/移疾(2016年):《张衡传》中有“上书乞骸骨”,注释为: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按:“致仕”指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中宫(2016年):《长恨歌》中有“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西宫南苑多秋草”。按:“六宫”指古代皇后的寝宫,正寝一,燕寝五,合为六宫。“后宫”指天子或诸侯的宫室,此处当为“後宫”,指妃嫔所居的宫殿。“西宫”指离宫,别宫。“中宫”指皇后居住之处,因以借指皇后;
契丹(2016年):高适《燕歌行》中有“汉家烟尘在东北”,注释为:“东北”是指开元十年至天宝初,唐与东北奚、契丹的战争持续不断。按:“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首相(2106年):《论语・侍坐篇》中有“愿为小相焉”,注释为: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是最低的士这一级。《张衡传》中有“出为河间相”,注释为:相,汉朝王国的相,职权相当于郡的太守。《蜀相》中有“丞相祠堂何处寻”,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长官。按:首相,谓宰相中居首位者;
建储(2016年):《陈情表》中有“当侍东宫”,注释为:东宫,指太子,因太子居东宫。按: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周时天子及诸侯之嫡长子,或称太子,或称世子。秦因之。汉天子号皇帝,故其嫡子称皇太子。金元时,皇帝之庶子亦称太子,如金有四太子兀术。明以后皇帝之嫡子称皇太子,亲王之嫡子称世子。因为太子是被皇帝封为储君的儿子,所以建储就是立皇太子。如宋苏轼《范景仁墓志铭》:“公在仁宗朝,首开建储之议。”
三、古代文化常识备考策略
由上文分析可知,近三年高考文化常识题的考查点基本来自所学文本,有的来源于课文,如“有司”;有的来源于注释,如“太子”;有的跟教材某知识点密切相关,如“南面”。考生们若要取得古代文化常识题质的飞跃,则需立足文本,夯实基础,适当拓展,由点及面,联系现实,深化认识。
首先,要精益求精,深挖内涵。例如,“陛下”一词在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中就已经出现,荆轲携秦武阳来到秦国,“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书中注释为:“陛,殿前台阶。”那么“陛下”则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汉蔡邕在《独断》中作如下解释:“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陛下者,陛,阶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阶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可见“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此词又见必修四《苏武传》,“且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此虽为李陵的劝降之词,对朝廷的不满之意,但“陛下”的称呼则流露出自己仍为大汉之臣,且对大汉帝王之忠诚,不言而喻。
其次,要勾连相关,比较归纳。某一文化常识的出现往往不是单一孤立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比较归纳,勾连相关知识点,形成一知识网络。必修五的古代文化常识部分就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和礼仪制度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究梳理,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但是中国古代文化浩如烟海,皓首穷经亦只能见其冰山一角。虽然如此,我们在梳理探究某一文化现象的时候,还是要尽量尽可能多的掌握,知其一一定要知其二。比如教材中抛出这样的问题,“河内、河外、河东、河西、河南、河北,要分清楚是指黄河流域的那个地区”(见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地理”),我们就一定要明确:“河内”,古代指黄河以北的地区;“河外”,春秋晋人指河西与河南地区;“河东”,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指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河西”,春秋、战国时指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之西;“河南”,指黄河以南地区,具体所指范围广狭有异,秦汉时代称今河套以南地区;“河北”,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这样“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必修一《鸿门宴》),以及“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相关概念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要温故知新,联系实际。必修二《游褒禅山记》中,有“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句,此处“华山之阳”是指华山的南面,因为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可是如此记忆,有些学生反而容易混淆,这时最好的做法就是唤起学生的回忆,以故记新。学生初中学过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有“衡阳雁去无留意”,此处“衡阳”就是衡山之南。又《愚公移山》中,一开篇就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此处“河阳之北”即黄河北岸的北边;该文结尾处是“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此处的“汉之阴”,即汉水的南岸。水之阴阳就是水之南北,一目了然。其实今天我国很多地名都与此文化现象有关,如湖南的衡阳市(衡山之南),陕西的华阴市(华山之北),无锡的江阴市(长江之南),武汉的汉阳区(汉水之北)等。如果学生能够将书本所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则难者亦易矣。
参考文献:
[1]刘汉军 《高考文学文化常识命题特点及应试对策》 临沂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 1993年第1期。
[1]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文本的解释:左,左边的位子,是上位。)
[2]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文本的解释:右,上,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在此,一说“左”是上位,一说以“右”为尊,到底孰尊孰卑呢?惑然甚矣!对于文言字词的理解,以前我总是教学生用“成语法”去佐证自己的判断,因为成语大多来源于典故,最能反映古人的意思,它与一定的社会文化有渊源或联系。然而,对于上述两例,持不同观点的双方都能分别找出“虚左以待”和“无出其右”的成语来说服对方。我们也知道信陵君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而司马迁写的《史记》则在西汉期间,二者都是在“秦汉之前”,难道文本下面的解释出错了?不要说学生难理解、有疑问,就是教师,也许也难以解释得清楚,说出个究竟。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君王坐北朝南,臣民立南朝北,这个古代礼仪的固定格式已达共识。坐北朝南的座次是“王位”――尊位,这大概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以及古代的建筑有关联。但不管说“坐北朝南”也好,“立南朝北”也罢,都涉及一个面位问题。所谓面位,指的是以自己的视点方向为基准的朝向方位。其书面表达为“×面”或“×向”。它由基础位和朝向位构成。基础位是指对象自身所处的自然方位,朝向位则指对象面部视点所对应的自然方位,两者在具体的自然方位上是相反的――基础位的为左东右西,而朝向位的则为左西右东。面位规定了左右所投射的具体自然方位,是判断左右尊卑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这样,“坐北朝南”和“立南朝北”的基点就分别是“君王”和“臣民”,二者的自然方位正好相反。如果按此理解的话,那么上面两个例子就找到合理的解释。
例2说“位在廉颇之右”,用的是北向位(左西右东)。古人在竹简或纸张上书写时,采用的是北面位(上为北,右为东),即便不标示,多数情况也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名录排位在上的必然写在右侧,按顺序从右向左。所以地位低下的为左,职位下迁的为“左迁”。 故“(赵王)拜(蔺相如)为上卿”,蔺相如当然“位在廉颇之右”了。既然排名第一的写在最右边,那么就没有人超过他,故有“无出其右”的说法。
例1说“(公子)虚左”,用的是南面位(左东右西)。这里的“虚左”是以公子为主视,其左边为东,古代礼仪君王尊东,“虚左”足以体现公子礼贤下士的精神,表达对侯嬴的敬重。
其实,“虚左”和“位在廉颇之右”“无出其右”里面的“左”“右”所指的都是东方,只是前者采用北面位,后者则采用南面位,与其说尊左尊右,还不如说是尊东。然而“左迁”的“左” 所说的自然方位则是“西” (“左迁”用的朝向位――左西右东) ,从东往西迁移则暗含“贬官”意思。如“元和九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又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两首诗的诗题。“虚左”和“左迁”二者虽然都含有“左”字,但前者指东边,后者则指西边。这就是“无出其右”“虚左(以待)”“左迁”在古代传统文化中看似矛盾,但实际能够共同并存的原因所在。显然,如果认为篇首所列的例1与例2为互相矛盾的话,那么这是不懂面位所致的。
如此说来,用面位知识去理解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古代座次尊卑知识的句子就豁然开朗了。如:“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用的是南面位,柳敬亭坐在向南的座位为尊位。“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来就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这里属南面位,以按贾母的说法,林黛玉是远方来客,就理应坐在其左边第一的座位。
关键词:校训育人课程 新书院文化 生命 生活 生长
鉴湖小学是一所具有一定办学历史、一定办学特质的优质学校,在学校办学初期,学校嵌入了传统教育的历史精粹元素。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延续近两千多年,在古代教育发展史中举足轻重,在扬弃古代书院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我们提炼了书院文化精粹思想为:学校教育以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全人教育为目标,强调身心双修,格物致知,激励学术创新,鼓励学子成功成长的一种教育。这些书院文化精粹思想我们称之为“新书院文化”。在新书院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无痕对接中,学校确立了“立身、立业、成功、成才”校训,并以校训的文化容量与精神内涵来构建“校训育人”课程。以此来勉励全校师生,彰显学校的育人理念与办学精神。
一、“校训育人”课程的原点思考
1.育人为先,体现生本性
“校训课程”的开发,就是引领学生注重内在的生命涵养,坚持以尊重学生生命为前提,通过师生之间有效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互动交流活动,充分唤醒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提升全面素养,让每名学生都自由而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努力为每一位学生一生幸福服务。
2.精神引领,体现丰富性
学校校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应当成为师生精神成长的重要指针,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顶层设计的纲领,成为构建校园精神文化的骨架。学校校训“立身、立业、成功、成才”,内容简约,却内涵丰富,学校围绕这样的校训开发校本课程,培养教师、发展学生,教师自信、学生阳光、校园幸福。
3.过程支撑,体现整体性
校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更不是空洞性的口号,应当与学校校园文化融为一体,自然天成。将校训上升到课程建设的高度进行开发,才能“校训育人”真正落实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之中,从而达到“校训育人”的目的。
二、“校训育人”课程的实施途径
基于“校训育人”课程建设的原点思考,学校以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高素养为宗旨,在开发和实施“校训育人”课程过程中,注重构建“立身”课程、“立业”课程、“成功”课程、“成才”课程,不断提升校本课程品质,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助推学生成功成才。
(一)构建“立身”课程,涵育学生一生受用的素养
书院主张“立于礼,方能成人”的育人思想,联系书院德育这一精粹,校训“立身”着力培养学生较高的文明礼仪素养,因此学校开发了“承传书院文明礼仪,争做鉴小儒雅学子”的文明礼仪教育课程。
礼仪规范指引每一位学生成长。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编写了《德育三字经》,从《弟子规》中提炼了“约礼十条”作为学生学习的礼仪常识。
礼仪教育培养每一个学生习惯。文明礼仪需要榜样的引领,知识的熏陶,更需要规范的教育,联系“约礼十条”教育内容,学校每周组织开展“说礼、行礼、写礼、评礼”等系列活动,努力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养成各种文明礼仪习惯。
礼仪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成长。每学期组织开展“我是书院小名人”主题队活动,“学书院名人”雏鹰争章活动,表彰鉴小“十佳小院士”,努力让学生在队主题活动中留下礼仪成长的足迹。
(二)构建“立业”课程,培育学生多元的学业素养
学校注重对学科课程的二度开发。语文学科开展了“童心悦读”活动,为使活动能及时有效地推广,学校为不同学段的学生量身打造《童心悦读手册》,每个年段有一位语文老师以走班上课的形式上好“童心悦读”课,音乐学科做好“五线谱进课堂”的教学,体育学科全面普及“空竹进课堂”,并编排了晨间阳光空竹操。进一步彰显了学科课程的活力与魅力。
(三)构建“成功”课程,引领学生主动自由成长
学生是在享受成功中成长起来的,学校利用各种载体,开发“成功”课程,激发学生追求成功的信心,努力争做一名“最好的自己”。
节日活动,丰富学生成功的体验。每年,学校都要组织开展各类节日活动,节日成为孩子们最快乐的日子。孩子们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尽性释放自己的童真童趣,节日活动融入于孩子们心中,让孩子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仪式文化,学生终生难忘的记忆。仪式是学生成长的记事本,它真实记录了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刻,见证着师生的奋斗和成长。学校努力将仪式文化走向经典,走入深刻。每届管乐团毕业前夕,都要举行一场“金色童年、金色的梦”的专场音乐会,音乐会曲目内容丰富,表演形式多样,演奏技艺较高,学生精彩演绎,常常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就是这样一个个富有教育性和感召力仪式,积淀起了学校独具特色的文化,在师生的精神品格中烙下深深的印迹。
表彰典型,激发学生成功的信心。学生是在激励中成长起来的,通过学校的表彰活动,可以指明学生成长的路线,也会成为学生一生难忘的里程碑。每当有学生获得县级以上奖励后,学校都要举行一个简约而隆重的表彰典礼。每逢新年来临之时,学校组织“百名特长生”表彰活动,学生人人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申报参评,受到表彰的学生,学校把他们的姓名配上照片、简介制作成宣传画,张贴于校园醒目处,他们成了学校中的“小明星”。
(四)构建“成才”课程,树立远大的成才理想
书院文化的精粹思想之一,就是注重“全人格”教育。联系现代基础教育,教育尤其要拓展学生的生命潜能,培育学生成才的理想,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发展与健康成长,彰显其生命气质与价值精神。
因此,学校收集、整理了古代十大书院名人生平轶事和绍兴书院资料,编印了《走近书院名人》阅读教材,成为学校的校本课程,采取学生自我阅读与教师适当导读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走近书院名人》了解古代书院名人努力成才的事迹,让名人精神激励学生奋发向上,陶冶情操,领悟人生的真谛。特别是那些名人的奋斗历程,顽强拼搏的精神深深地打动每一个学生的心,让学生接受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关键词]德育;礼仪课程;青岛德县路小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6-0080-03
我国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世代相袭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人的习俗观念,也规范着中国人的举止言行。然而,当代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往往个性、能力很强,但却在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以及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许多方面有所缺失。多年来,学校德育内容更多的是说教,而中华传统美德等方面的行为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又是小学德育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学校教育的改革更应该积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继承传统美德,把懂礼貌、有礼仪、讲文明作为当代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和精神追求。据此,青岛德县路小学以“培养与世界同步的现代中国人”为办学宗旨,开发礼仪校本课程,从礼仪行为养成出发实施礼仪教育,形成“礼仪育人”的德育特色。
一、礼仪课程,源于生活
在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青岛德县路小学将礼仪校本课程作为学校实施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立足学生成长特点,以小学生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和成长中的礼仪需要为基础,以培养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和形成优质的礼仪生活环境为宗旨,整合社会约定俗成的中华传统礼仪准则和当代儿童成长中的道德修养,对学生进行“礼仪素质”的专项生活培养。它开启了礼仪专题生活教育,并与其他课程中的礼仪教育资源相融合,积淀了学校礼仪管理及礼仪活动的人文基础。
(一)礼仪课程的结构框架
礼仪校本课程内容结构框架是该课程的支架,是实现礼仪教育宗旨的途径和教材编写的依据。学校礼仪校本课程内容的结构框架包括:一个基点,即礼仪育人,文明生活;三个构架,包括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六个内容,包括一般礼仪(礼仪本质特征、礼仪的起源与历史演变、礼仪的功能原则等),个人礼仪(言行、服饰等方面的礼仪礼节要求),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礼节礼仪),公务礼仪(在承担一定社会角色所应遵守的礼仪规范及礼仪技能),文书礼仪(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用书信和其他文字方式表达情感的礼仪方式),习俗礼仪(不同民族、国家的日常生活礼俗)。
(二)礼仪课程的管理系统
礼仪校本课程内容结构框架的建立为学校实施该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落实该课程必须有一个管理系统,这样才能使之有序有效地运行。在实践中,学校探索出礼仪校本课程的管理系统(见图1)。
学校依托“红领巾礼仪学校”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全面深化小学德育。“红领巾礼仪学校”有自己的《礼仪学校章程》,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礼仪教育:一是礼仪文化建设(包括礼仪知识文化廊、传统美德文化廊、节日礼仪文化廊……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对学生进行直观生动的宣传教育);二是礼仪课程开发(主要从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三个方面开发礼仪校本课程并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在各学科渗透礼仪教育,从而培养具有良好礼仪素养和道德习惯,能够健康、文明生活的礼仪小公民);三是礼仪常规管理(主要通过礼仪护照手册签证,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礼仪行为;通过礼仪先锋班级的评选,在全校营造文明礼仪氛围;通过人人争创礼仪小使者,培养懂文明、讲礼仪的小模范);四是礼仪实践活动(通过校园礼仪我先行、家庭礼仪我示范、社会礼仪我实践、教师礼仪我监督、节日礼仪我传承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自尊自爱、健康向上,认识到知礼、学礼、懂礼、守礼、用礼的重要性,并能自觉以礼仪文明的态度面对人生)。这种管理系统的建立和运行使学校礼仪校本课程得以有序、深入开展。
二、礼仪教材,挖掘生活
学校礼仪校本课实施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礼仪素养和道德习惯,能艺术、健康、文明生活的礼仪公民”。学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和“行为与习惯”三个维度着手编制礼仪校本课程教材,进行生活化礼仪教育。学校编制开发的礼仪校本课程教材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第一,内涵丰富――融汇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基本规范。教材包蕴着礼仪之邦深远的民族文化内容,体现了文明社会丰富的文化交融的特征。它主要包括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三大方面的内容,并结合“2008迎奥运活动”加入了“文明奥运”等礼仪知识,以培育具有文化传承感、礼仪责任感的礼仪小公民。
第二,联系生活――确立养成教育和实践感悟的行动准则教材的编写,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校以学生平日的养成教育为基点,结合学生生活中应具备的各种礼仪常识,确定礼仪知识点,如“与同学相处的礼仪”“接待客人的礼仪”“网络礼仪”等。这些内容都是针对学生日常行为中存在的问题设计的,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在生活中感悟。
第三,图文并茂――符合儿童情趣和认知规律。每一条礼仪常识都配有一幅相应内容的卡通画面,生动形象、富于童趣,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材通俗易懂且形式多样:古今礼仪小故事、师生自编的礼仪童谣、琅琅上口的礼仪三字歌……任课教师也可以创新使用教材,以课本剧、情景剧、论坛等多种形式带领学生学习礼仪知识。
目前,学校自主开发的礼仪校本课程教材《文明礼仪手册》分为两册,即低年级读本和中高年级读本,已经由青岛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全青岛市小学生中使用、学习。
三、礼仪课堂,融入生活
礼仪课上,教师以课本剧、情景剧、论坛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礼仪知识。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我的小手画一画”,用五彩的笔描绘文明礼仪场景;通过“我的小嘴说一说”,用充满童真的语言书写对礼仪知识的认识。中高年级学生通过“我写我知道”“我写我感受”“我谈我收获”等形式真实生动地写出了对礼仪知识的了解、感悟和收获。生活化的研发方式,使师生双主,互动研发,使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体会文明礼仪的真正含义,使校本课程来源于生活、融入生活。
各学科任课教师还结合本学科特点,把礼仪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把文化知识的传授与礼仪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礼仪特色教育渗透在各学科的方方面面。学校还定期向家长开设“我与父母学礼仪”大课堂,邀请学生的父母到学校共同参与礼仪情景剧的表演、参与礼仪实践大讨
论、参与到礼仪评价中去,使家长们充分感受到学校礼仪教育的新颖形式和显著效果。
四、礼仪签证,文明生活
学校的文明礼仪教育通过《礼仪护照签证手册》在学生中开展自主管理活动,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礼仪教育的评价环节。该手册分“礼仪学苑”“礼仪家园”“礼仪特色活动”三大板块,分别对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礼仪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礼仪学苑”主题鲜明,目标明晰,如语言文明礼仪月、举止文明礼仪月、仪表端庄礼仪月、诚信做人礼仪月。学校又对每月当中的各周制订了明确的礼仪目标。例如,六月第14周的目标为“坦诚面对自己,有错误及时承认,人人写诚信日记”;第15周为“信守约定,借他人物品及时归还,完成‘诚信在我心’礼仪创意作业”;第16周为“学习讲诚信,自觉完成作业;学会复习,进行学习诚信自查互查活动”;等等。同时,各中队还开设“礼仪银行”进行储蓄文明活动;学生自觉聘请父母为“礼仪辅导员”,督察自己在家、在社会的遵礼情况;各班还自主推选出“礼仪护照签证管理委员会”,作为学生礼仪活动的自主管理组织,调动各分级负责人即班级小组长、班级管理委员会成员、级部礼仪级长、礼仪学校校长等实施层层管理,督促反馈学生礼仪行为情况。
学校每周在礼仪校本课堂、中队会上召开“礼仪护照队会”,让学生自我总结本周礼仪收获,提出下周努力方向。每月月末召开“礼仪护照评审会”,由班级礼仪护照管理委员会对学生个体的本月礼仪收获进行评定。队员先自主申报等级,并就自己的礼仪实践情况说明申报理由,然后班级管理委员和中队辅导员共同对学生的“礼仪存款”进行清点,再由中队辅导员、家长辅导员、礼校小干部对本月礼仪目标的落实进行联合评定,评出星级队员。评定结果以礼仪星级的形式体现在礼仪护照上,由委员会成员签字认证,学生获得三星级礼仪护照后可获得三好学生评选资格。在此基础上,各中队民主推选出一名当月“礼仪之星”,学校把他们的照片和事迹公布在“群星闪烁风云榜”专栏中,让全校学生学习,并利用晨会时间请童星介绍自己的事迹,以带动更多的学生传播、实践文明礼仪。学校会在每学期末评选表彰“十佳童星”,并在每学年末评选“文明礼仪使者”,使“创星评优”活动贯穿始终,让它成为学生心中的向往、校园的盛事。
五、礼仪行为,践行生活
在规范学生礼仪行为的基础上,学校开展了各种以学生为主的礼仪特色活动,从各个层面培养学生的礼仪行为。
(一)校园礼仪我先行
学校开展“我当校园文明礼仪使者”志愿者活动,各中队成立一个“文明礼仪宣讲团”,在校园内大力宣传师生之礼、同学之礼。通过评选“校园文明礼仪使者”,学校开展了“我做一天礼仪示范员”“校园中美的寻访”“校园礼仪现状”等小课题活动,以“礼在行为、礼在语言、礼在学校”三方面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使他们由“他律”到“自律”,自觉地把友善待人、礼貌用语、遵守规范等道德礼仪目标付诸实践。
(二)家庭礼仪我示范
学校结合创建五好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活动开展家庭礼仪教育活动,并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节日,围绕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宣传“讲究卫生”“体态端庄”“穿着得体”“相互礼让”“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礼仪知识。学校在社区宣讲古代尊老孝亲的故事(如黄香温席、为亲负米、亲尝汤药、亲涤溺器的故事等),并设立礼仪宣讲活动记录卡,评选“文明礼仪标兵家庭”,从而使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养成尊敬父母、关心亲人、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三)社会礼仪我实践
学校结合开展学雷锋活动,宣传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并围绕社会交往中应遵守的基本礼仪常识和社会行为准则,在保护环境、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等方面开展活动,宣传文明交通、文明乘车、文明游览、文明就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礼仪。其中,学校重点抓交通文明、遵守秩序问题,让学生走进离家最近的各个公交车站率先垂范,把文明礼仪播撒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四)教师礼仪我监督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饮食一直很重视,古有俗语“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的。我们的用餐礼仪自然而然也形成了一套专属的文明礼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餐用餐礼仪,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中餐用餐礼仪1宴会开始时,一般是主人先致祝酒辞。此时应停止谈话,不可吃东西,注意倾听。致辞完毕,主人招呼后,即可开始进餐。
进餐时要注意举止文雅,嘴嚼食物时,不可发出声响;食物过热时,可稍候再吃,切勿用嘴吹;鱼刺、骨头、菜渣等不可直接外吐,要用餐巾掩嘴,用筷子取出,或轻吐在叉匙上,放在碟中。
用餐前应先将餐巾打开铺在腿上,用餐完毕叠好放在盘子右侧,不可放在椅子上,亦不可叠得方方正正而被误认为未使用过。餐巾只能擦嘴不能擦面、擦汗等。服务员送来的香巾是擦面的,擦毕放回原盛器内。
若遇本人不能吃或不爱吃的菜品,当服务员或主人夹菜时,不可打手势,不可拒绝,可取少量放人盘中,井表示“谢谢,够了”。对不合口味的莱,勿显出难堪的表情。作为主人宴请时,席上不必说过分谦虚的话。对来华时间较长的外宾,不必说这是中国的名酒名菜。在给宾客让菜时,要用公用餐具主动让莱,切不可用自己的餐具让菜。
注意牙签的使用。正式宴会中,不宜当众使用牙签,更不能用手指甲剔牙缝中的食物,如果感觉有必要时,可以直接到洗手间去除掉。在餐桌上必须用牙签时,最好以手掩口轻轻剔牙,而边说话边剔牙或边吃边剔牙都不雅观。
中餐用餐礼仪21、犹豫不定
想吃这个想吃那个,筷子绕来绕去,优柔寡断,太丢人了!
2、扎食品
筷子怎么用都可以,但毕竟不是原始人,别用筷子扎着吃。
3、用筷子传递食品
用筷子传递食物,犹如葬礼时捡遗骨,非常不吉利!
4、夹菜滴答
用筷子夹菜,作料汁滴答滴答,好像菜在流泪。
5、舔筷子
筷子上蘸着菜,用嘴来舔,形象不雅。
6、用筷子推碗
用筷子把碗拖到跟前,表明你很懒惰。
7、钻探筷子
用筷子在碗里、盘子里翻来翻去,太脏了。
8、用筷子扒拉饭
狼吞虎咽扒拉饭,好像谁要抢你那饭似的。
9、夹来夹去
已经伸出筷子,又去夹另一盘。
10、横跨筷子
在中国,筵席中暂时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搁在碟子或者调羹上。如果将筷子横搁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但不收拾碗碟,表示“人不陪君筷陪君”。这种横筷的礼仪,我国古代就有。横筷礼一般用于平辈或比较熟悉的朋友之间。小辈为了表示对长辈的尊敬,必须等长者先横筷后才可跟着这么做。
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
中餐用餐礼仪31、文雅地使用筷子,体现了用餐者的风度和心态,所以,千万注意,不能妄动。
2、由准备入席就餐直到用餐完毕,整个过程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举止和谈吐。
3、端庄就坐,不急不躁:事先找到入席时自己应坐的位置,入席后坐姿端庄、文雅。
4、客随主便,文明用餐:大家就座后主人要讲一些客套话,等主人拿起筷子后大家再一起随之。
5、大家吃好,自己吃好:众人席间尽量照顾他人。
6、用餐时不要随意离席,自己吃好了,可把筷子横放在桌面上以表示自己不再继续用了。
7、用餐完毕主人先起身离席,大家再随之离开。
8、在用餐过程中有许多约定俗成的禁忌:
9、口内有食物不得与他人谈话。
10、吃剩的秽物不得乱扔。
11、俗话说“主不请,客不尝”,用餐时不得表现出贪婪。
12、不要让女士坐在餐席座次的最后。
13、女士不给同辈或同事中的男士斟酒。
14、用餐时身体的大臂和肘关节内收,不得给人以趴在餐桌上的感觉。
15、用餐时不得吸烟,更不能当众擤鼻涕及乱打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要求日益发展,人人都在寻求一种充满友爱、真诚、理解、互助的温馨和谐的生存环境,寻求充满文明与友善,真诚与安宁的空间。前进的社会呼唤文明,科学的未来呼唤文明。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要切实加强青少年儿童文明礼仪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然而,我校是一所外来务工子女小学,外来人口、本地人口混杂,家长多数文化水平较低,道德修养也不尽人意。在家庭教育中,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文明礼仪教育相对薄弱。从而导致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学生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在课堂上,总有学生会插嘴;在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课间常有学生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学生的文明礼仪修养与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
一、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是传承文明的需要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很多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是时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两个文明建设,正努力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人类社会是以文明、和平、发展为主流的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日渐频繁、密切。而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因此,学校必须抓好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三)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需要
一个注重自身修养,重礼仪的人才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有用的人、品行兼优的人。孟子说过:“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也说:“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这些都充分说明“礼”是何等重要。青少年儿童一代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加强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至关重要。
二、文明礼仪教育的要求和依据
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一个学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设出优良的学习气氛。我们教育的这一代是跨世纪的接班人,未来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与他们的文明水准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提高自身修养、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让学生从现在起能在社会上做个懂文明礼仪的公民,在家做个懂文明礼仪的孩子,在学校做个懂文明礼仪的好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认为应加强学生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学科结合,起好先导作用
在礼仪养成教育中,首先应坚持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授课时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挥、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
(二)要求学生从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入手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行为习惯可以体现在平时的交往别是家庭教育中,小学生在家孝敬父母、孝敬长辈,都是文明交往的表现。
(三)要求学生从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开始
在学校,主动关心和帮助同学,学生之间团结友爱,尊重老师;引导学生有集体荣誉感,因为,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个人只有在集体之中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其次,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人文、风俗和家乡面貌的日新月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并在学生们的心中埋下一颗将来要为建设家乡奉献力量的种子。
(四)要依据年龄和心理特点进行
大多数小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礼仪常识还是知道的,整体较好,只是一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还应训练和提高。
三、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
1.优化环境,营造氛围
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是促进礼仪规范养成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学校围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给学生以一种良好的文明礼仪环境熏陶。
2.多种渠道,普及知识
根据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制订出不同年段、不同内容与不同要求的“文明礼仪”评比条件,让全校同学都按照礼仪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低年级以基础校园文明礼仪为重点,主要培养学生从使用简单的“文明礼貌”用语开始,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让学生按照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狠抓养成教育。
3.舆论宣传
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学习园地、红领巾广播站等,向学生宣传礼仪知识。利用宣传工具,大力弘扬学生中讲文明懂礼仪的良好风貌,表扬礼仪先进个人和先进班级,评议不良典型事例,在全校师生中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4.树立典范,引导方向
美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对儿童进行教育,最容易而最有效的方法,是把人的应该做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用榜样人物的先进思想、高尚情操、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教育学生,使教育形象化、具体化,给学生引导文明礼仪方向。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教师以自己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5.多种活动,实践行为
洪诚说:“在古代汉语的教学实践中,对于一词一句的解释,无处不是训诂方法的运用,只是有的运用正确,有的运用错误罢了。”因此对于书本上的一些注释我们不能一味的偏信。应该怀有一种怀疑的态度,这是严谨教学严谨的基本精神。在中学课本上有些文中的注释还有待商榷。如《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注释说:“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这条注释未妥,上官大夫再坏,也还不至于到公然动手强行抢夺的地步,“夺”,除“夺取”之义外,古代还有“更改”的意思。《孟子·梁惠王上》中“不夺其时”,即勿改易其农时的意思。《论语·子罕》中“子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说三军的帅主可以改,而匹夫的志气不能变。凡此“夺”皆解为改易、变更的意思。“与”是说答应、同意。所以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屈原由于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后想更改它,屈原不同意。又如《陈情表》中:“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注释说:“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守节的意志。“夺”也是改的意思。
在中学语文古诗文鉴赏教学中,课本中有相当数量的古代文学作品,要弄懂这些名篇,自然也离不开训诂。如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日。“亭午”为什
么注释为“正午”?“夜分”又为什么是“夜半”?古音中,“亭”与“正”音相近,都是耕部音,二字声近韵同,所以,“亭”可以表示“正”的意思。明白“亭午”和了“夜分”的源流,我们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就深刻多了。
古代文化常识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学生应当掌握的,对教师来讲,它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法宝,训诂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其中“点”是曾皙的名,“皙”是他的字。如果稍有训诂学知识,我们还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名字相应”的常识。《说文》“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点”正与“皙”字义相反。古代的名与字的意义之问往往有着各种联系,或相同或相关,故能闻字而知其名。如孔子名丘,字仲尼,“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丘即山,孔子生于尼山,排行老二,故字仲尼,“丘”正与“尼山”意义相关。刘禹锡《石头城》诗句:“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女墙”一词注释“女墙,指古代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但求知欲强的同学又会问短墙为什么叫“女墙”呢?要解决此问题,我们仍然离不开训诂学知识,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凡物之少小者谓之子,或谓之女。”原来“女”本指女性,由于女性在社会地位上处于较弱的状态,因此“女”可以表“少小”之义,因此“女墙”指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短墙。
学习训诂,要掌握古汉语一些常见的修辞现象和语法规律,就能正确解释词语。有些句子,如代称是常见的修词手法之一——借代。坡《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以“婵娟”代月。这样的例子很多;辛弃疾《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若不明“金波”“飞镜”为代称之义,仅靠解释词语是行不通的。
忌讳是古人的礼仪传统,为求避讳,就必须讲究修辞方式而委婉言之,常采用改字的方法,不明避讳,容易致误。柳宗元《捕蛇者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即避李世民的“民”,魏微《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人”也是避李世民的“民”,可见忌讳在唐朝是十分盛行的。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以上两段表述文字分别从“文”与“言”两个方面提出了对高中在文言文阅读与鉴赏能力的要求。
审视当前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
一是传统教法僵化,程式固定。先介绍作者、时代背景,接着逐词逐句的串讲,逐一作“内容分析”。
二是“言““文”割裂,顾此失彼。一种是重“言”轻“文”,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把文言文仅仅教成了古汉语;另一种重“文”轻“言”,脱离双基,抛开文本,大搞文学层面的探讨或者文化层面的演绎。
三是文言文阅读教学功能极端功利化,仅仅将文言文课文当做考试训练材料进行训练,丧失了古文阅读教学魅力,学习内容干瘪,学生得不到人文滋养。
以上三个问题一言以蔽之:“言”“文”剥离,“实”而不“活”。
追求“文”与“言”“和谐、相生、交融”,是文言文教学的理想境界,但如何让文言、文学和文化的和谐统一?
笔者探求以“文”带“言”,以“活”促“实”的教学策略。
以“文”带“言”
文,指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文化内容、文学艺术、文章章法等成分;言,指文言文阅读材料的语言形式。
(一)以古文化常识带动语言知识与课文内容
古代文化常识,也是学习文言文应当掌握的知识内容,例如名人的字号、常见的官职、礼仪、习俗、制度、帝王的纪年、重要的文化典籍,等等。让学生整理并牢记体现古代文化常识的一批比较稳定的常用词汇,可以提高文言文阅读效率。另外在具体的文言文阅读中,相机介绍古代文化常识,可以带动学生文言文内容理解。如在学习《鸿门宴》一课时,我相机介绍了古代官职尊卑与座次礼仪常识。
官职:古代以右为尊。如位在廉颇之右。
车骑:以左为尊。如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
四面环坐:西—北—南—东(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我请学生排出《鸿门宴》中宾主座次表。在这个设计中,我巧妙地落实了古今异义词理解:“东向”即“朝东面向”,指的方位为坐落在西边;“西向”,即为向西,坐落在东;“南向”,即为向南,坐落在北边;“北向”,即为向北,坐落在南。那么鸿门宴中宾主座次由尊位到卑位顺序排序为:项羽、项伯(东向)—亚父(南向)—沛公(北向)—张良(西向)。
紧接着,由这个座次表,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学生一眼发现了:刘邦为客人,刘邦比项羽年长,项羽为主人,且比刘邦年轻很多,而这个座次既不符合宾主礼仪,也不符合长幼礼仪,说明了项羽根本没有将刘邦放在眼里,只是将他当作一个真心来检讨的罪人,自尊自大的性格弱点暴露无遗。
这个案例,用古代文化常识带出了文言文古今词汇的理解,同时又帮助学生窥探了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二)以古代文体知识带动文言文学习
说,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如《马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等。指导学生阅读这一类文体时,要抓住由表及里的关系,找到事与理的契合点。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了解了这一些文体知识,指导学生学习《陈情表》一文就可以依据“动之以情”这个线索来学习了。这是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以哪些“情”来动人的?学生抓住一个情字,梳理了作者的几层感情: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及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深深体会到此文为作者真情流露,表达得委婉畅达。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或者诗集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吟咏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著名的《兰亭集序》。
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如“游褒禅山记”,就是“记游褒禅山”,即记述游褒禅山的行踪以及感想。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相当于今天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除了典型游记外,有一些古代的记,是相当于现在的写景散文或者叙事性散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这一类作品文学性较强,往往写景状物抒情,别有情致。阅读这一类文体文章,要指导学生抓住写景与抒情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要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
传,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和精神风貌。多数为他人所写,如《张衡传》等,也有写自己的传记,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这类文体文言文的学习,指导学生在把握文章脉络,分清楚哪一些是顺叙,哪一些是插叙或者补叙,理清人物关系,了解人物生平,概括人物主要品质特征。这一类文章很多词汇是频繁出现的,例如古代人物官职任免升迁调动的常见词汇,可以集中整理记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其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指导学生掌握常见古代文体知识,可以让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带着文体意识,类化阅读规律,举一反三,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以文意(语境)带动对语言的品味理解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老师不急于让学生直接看注解,直接查工具书,而是通过语境,让学生揣摩推断文言文词义句意。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
例如《季氏将伐颛臾》的开头叙述文字为“季氏将伐颛臾”,而冉有、季路向老师孔子汇报时却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用“有事”代替“伐”,为什么要换一种说法?让学生结合文章背景、人物关系以及下文的叙述,揣摩其心理、神态和语气,学生一边读,一边悟,一边交流,体会到:冉有、季路这样说,一是表明了有征求老师意见的意愿,也表现了他们顾及到了师徒名分,所以是小心翼翼地说。二是冉有、季路知道季氏“伐”颛臾名不正言不顺,自己作为家臣参与其中,感到做贼心虚,将“伐”换成中性词“有事”,有点掖掖藏藏、蒙混过关的意思,想模糊问题的性质。
孔子第一次批评的话“何以伐为?”是什么意思?首先让学生梳理孔子第一段话的三层意思。一是颛臾是天子封主,不能伐;颛臾已是邦域之国,不当伐;二是颛臾是社稷之臣(属国),季氏也是社稷之臣,季氏无权伐;三是季氏有此糊涂想法,是错的;而自己学生作为其家臣,错在未尽辅助之责。因此,第一段中,孔子应是侃侃而谈中略带愤怒,“何以伐为?”一问,有愤怒,有指责,有义正词严,可以翻译为“还要讨伐个什么呢?”。随机让学生总结“何以……为”这个固定句式翻译模式为反问句:“还要……干什么呢?”。
(四)以文学艺术形象、手法分析带动语言领悟
古代优秀作品许多叙事写人的散文,作者运用文学的手段刻画形象,描述场景,阅读教学这一类作品,不妨多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引导学生去领悟赏析文言文。
例如《庖丁解牛》开头庖丁解牛的场面描写,作者抓住庖丁解牛的动作、声音,刻画了一个精彩纷呈、和谐优美的舞蹈场面:杀牛的场景应是很血腥的,牛的哀号之声,挣扎之状,血流成河之景在所难免,可本篇的作者,为何避开那些惨景,而以“《桑林》之舞”“《经首》之会”取而代之呢?原来作者开篇是为了体现庖丁技艺高超,出神入化。这里运用了文学艺术渲染的艺术手法,采用了场景描写的角度,为下文张本。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运用文学的手法刻画了曾皙这个人物形象。
在回答孔子问话之前,曾皙在鼓瑟,当孔子向他提问时,他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从“舍作”表现曾皙回答师长问话的恭敬态度,见其温文有礼之态。这一点远在其他三人之上,其他三人都只是将以礼治国挂在嘴上,自己本身却没有表现出来,而曾皙却身体力行。同时,这一句也体现曾皙做事很从容,不像子路那样鲁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欲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句话是曾皙对孔子问题的回答。这描绘出一幅与世无争,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生活情景,体现了曾皙一种高洁的品质。
从表面上来看,曾皙的回答无疑带有消极的思想,不像前面三位,希望从政来帮助国家兴旺,让人民得以富足。但换个角度来看,他的回答却是孔子主张的治国思想——礼乐治国。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讲礼之人,他想通过他的形象来教化其他人知晓礼乐。这也正好符合孔子的以礼乐治国的思想。全文通过描写曾皙的动作与言语,充分表现了他的温文尔雅,潇洒超俗的性格,尤其是他所描绘的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更是展示了他逍遥自得,恬然空灵的内心世界。
(五)以古文字学的知识理解积累重点文言文实词
《庖丁解牛》一文开头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写得有色有色,可是学生怎么也难以理解一个宰牛的血腥场面怎么被描写成了一个艺术的盛会场面。我抓住了文中的一个“奏刀霍然”的“奏”字做文章,我在黑板上将这个字的甲骨文字形书写出来:原先这个”奏”字从造字的结构形式看,是一个人头上戴着头饰,背后插着尾饰,两手在舞蹈。我一边比划,一边讲解:“奏”原先就是指祭祀活动时人们合着节奏,与众人一起手拉手,载歌载舞。正因为这样,今天很多词语中都保留了这个意义。例如小提琴演奏,钢琴独奏,笛子吹奏等等。在激活学生对这个“奏”的理解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并且设疑:课文底下注解简单的将这个“奏刀”解释为“进刀”,如果让你换个更贴切的词语,那用什么为好呢?学生七嘴八舌,最后统一认为用”挥刀”比较符合当时的情景。
文言文中大量的实词,都可以寻根究源,从甲骨文中找到这个实词的渊源,运用古文字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实词,可以加深印象,激活文言文课堂,增加学生学习趣味。
以“活”促“实”
“实”,从字面意义看,是与”虚”“空”相对的,一方面是指实在的而非虚幻不现实的内容,对应于文言文教学内容的”言”,另一方面指务实的教学作风与踏实的教学策略行为以及落到实处的教学效果。就内容而言,文言文的“实”具有知识的稳定性、科学性、体系性,就方法而言,文言文的“实”,相对注重求同性、规范性、实用性,具体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体现为:在文言文“言”上,字词句落实,不玩花拳绣腿,不走形式主义,不是课堂热热闹闹,课后空空荡荡;在文言文“文”上,忠实文本,落实文本思想内容;在方法指导上,切合学生实际;在效果上,切实收到实效。
“活”,字面上与”死”相对,就文言文教学而言,一方面指的是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内容,文言文以静态的文字记录的却是鲜活的人物事件,虽然时代已经远久,但是古人的思想感情是可以激活的,这个对应于文言文教学中的”文”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以及学生活学活用的教学效果,与实相对应,文言文教学的活具有求异性、个别性、创造性、趣味性等特点。
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实”,强制性落实重点,落实规律,落实方法,可以收到实效,但是难免让学生感到厌倦。但是只“实”不“活”,学生不乐意,学得枯燥乏味;采取以“活”促“实”的策略,既能适应考情,取得实效,又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切实养成古文阅读的素养。
(一)活读,运用朗读法,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身份,再现历史人物音容笑貌
教学《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为加强对赵太后形象的认识,我让学生变换读法朗读“老妇必唾其面”一句,经过比较朗读辨别,学生一致体味到,在“老妇”后安排一点声音的拖延,暗示赵太后仓促之间想不出满意的方法表明态度,于是拉长声音思考,但又一时气急,思维陷于停顿,情急之下,口不择言,说出了“必唾其面”这种与自己身份、性别和场合极不相称的话,此时此刻的赵太后,与市井泼妇有何两样?在她身上,统治者的角色淡化,母亲的角色突现,母爱战胜了对国家的责任、对权力的欲望,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甚至是有缺点的女性形象步下神坛,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
(二)活导,让学生将文言文阅读材料转换为剧本,或者将描述性文字导演设计成画面,还原想象古代历史场景、人物
例如,学习《荆轲刺秦王》一文中“易水诀别”这个片段,要求学生运用摄像技术拍摄画面,合理选择长镜头、近镜头特写、群众演员安排、服装、道具、音响设计,将文字立体化。
(三)活演,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还原人物风貌,再现历史场景
例如,让学生表演樊哙闯帐的场面、再现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忠义护主的将士形象,表演荆轲夜访樊於期将军樊於期义献首级的场景,揣摩荆轲的有备而来激将语气,樊将军的忠厚拙于言辞而侠肝义胆。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引导学生揣摩烛之武劝说秦伯时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动之以情的劝说艺术,要求学生事先设计人物表情与动作,然后派出学生代表现场表演。当读到“晋,何厌之有”这一句,学生以手狠拍桌子,将一个义愤填膺的烛之武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全班学生也被感染。
(四)活串,以现代流行用语、通俗用语翻译古汉语语,穿越古今
例如,将李白《蜀道难》开篇的叹词“噫吁戏”现代化翻译为“哇塞!”。
在学习《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我让学生用最通俗的现代汉语翻译“老妇必唾其面”一句中的“老妇”一词,有人说“我这个老太婆”,有人翻译为“老娘我”,经过比较,大家认为,“老娘我”这一自称更能够表现出:赵太后因为溺爱小儿子,极端反感让小儿子做人质的建议,于是不顾太后尊贵身份在群臣面前耍威风,斗狠撒泼以势压人的形象。
(五)活问,教师巧妙设问,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以落实课文内容理解
例如:荆轲于秦廷刺秦王不中,临终之前箕踞笑骂的话“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是真是假?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回答。学生根据文本中荆轲赴秦前有所待,以及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庭二人的分工安排,分析出荆轲实际剑术不高,最后的话只是个托词。也有学生依据开篇交代的战争形势,联系燕国当时的困境,以及历史上挟持而盟约的事实,认为荆轲旨在活捉秦王以挟持他停止进攻燕国,不在结果其性命,因而有所顾虑导致刺秦王不中。争论中,学生瞻顾课文,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发展了探究思维。
(六)活评,以审视的眼光,辩证看待历史,借鉴历史,品评历史人物
学完《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我要求学生做一道论述题:如何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课文内容?
有学生道:“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居然也成了两个大国勾结起来攻打一个小国的理由,这不是太霸权主义了吗?
有学生称赞烛之武是一位有情感有血性的爱国老人:他也发牢骚——“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但他更深明大义,愿意临危受命。这样的英雄人物十分可信,也很值得学习。
有学生认为烛之武的说辞技巧而折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故意表现出处处为秦国着想的好意,以便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在现代社会中,随处可见的商业促销活动往往也重现着烛之武的这些言辞技巧。
有的学生还质疑郑伯和秦伯,认为郑伯的急而用人以及所谓的主动担责,疑似一种缺乏诚意的实用主义;秦伯的撤兵留将,则是心怀叵测,项庄舞剑。
文明礼仪在我们心中成长,用真诚浇灌,用热情哺育,用理解去培养,在这个春意浓浓,生机勃勃的阳春三月,全国都弥漫着文明的芳香,我们要挑起传承文明礼仪的使命,飞向社会,飞进所有人心中。共同阅读文明礼仪主题演讲高中,请您阅读!
文明礼仪主题演讲1文明,是一缕阳光,可以温暖你我受伤的心灵;文明,是一泓清泉,可以洗涤你我扭曲的灵魂;文明,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你我尘封的世界。文明,离我们很近,近得触手可及。讲文明,更是简单,不外乎我们力所能及的一些小事。
文明,是你弯腰的一个动作。记得看过一则报导,讲的是一个发生在马路边的文明事。说的是一个年轻的外国小伙子随手把一个喝完的饮料瓶扔在了地上,碰巧一位中国的年轻女孩路过看见了,她二话不说就弯腰把饮料瓶扔进了垃圾筒,而这一幕被另一个外国人看到了,他对这位中国女孩竖起了大拇指,说中国人民真讲文明。其实,这位中国女孩并没有做什么,只是一个简单的弯腰动作。但这就是一种文明,而这个不经意间却恰如其分的展示了中国的文明。
文明,也是你的一个微笑。记得有人说过,每天清晨遇人就给一个微笑的话,你会收获很多的微笑,那么你会很快乐的。但其实,你不知道快乐的同时你在传播一种文明。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老弱病残的人士你微笑着让个座位;在公共场合里,你微笑着和人打招呼;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你能微笑着聆听着……等等。这些你简单的微笑,带给人一种心情上的愉悦,一种精神上的文明,也是在营造一种文明的社会氛围。
文明,还是与人交谈时的礼貌用语。当你不小心踩着别人时,一句“对不起”或许能化干戈为玉帛,还展示出你的文明。遇到长辈尊称一声“您好”,遇到老师问候声“老师好”,这都会有所塑造你文明的形象,也充分展示一个文明学生的风采。而这些,却只是一些易常简单的小事情。只要注意,人人都能做到,人人也都能做好、做对。
文明,这一朵璀璨的奇葩。在中国这个大花园中,一定会绚丽绽放的。只要,你我共同努力,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
文明礼仪主题演讲2炎皇子孙,自古以来就是讲文明礼仪的。但在我看来,文明礼仪还得从自我做起,在不同的地方都需要播种着文明。
文明礼仪,从孝敬父母做起。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从古到今,孝敬父母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回到家中,向父母问声好;走的时候,那一声真诚的“再见,别太累了!”父母外出时,那一声真心的“小心点。”那都是你文明的表现,都是你播下的文明的种子。放假回到家中,帮着父母干些家务,不要总是怀着一颗抱怨的心态。父母给你进行思想教育时,静心、耐心地听着父母的教导。别总把他们的话当成空话……这,都是孝敬父母的事,都是你需要做到的事,都是你应该播下的文明的种子。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从在家中孝敬父母做起。
文明礼仪,从遵守学校制度做起。
翻开三中的那本规章制度,例举着无数我们中学生应该做的事情。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从遵守学校那不乱扔垃圾在地做起。当你从小卖部走出来时,不要将手中的垃圾随手乱扔,制造垃圾;在学校食堂排列时,别总是插队,给学校带来这不文明的一面;在碰到老师时,问声好;别人帮助了你,说声谢谢。这一声声看似平凡的问候;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动作,那都是你在播种文明。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从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做起。
文明礼仪,从关爱社会中弱势群体做起。
上帝,总是不公平的。制造出我们这些健康的人类时,仍然还有着残疾人的存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当他们上车时,帮助他们上车,让座给他们,让他们乘坐的安全。当有一位年长的爷爷上车时,牵他上车,帮他把东西放好。当在商场见到孕妇时,帮她们提着东西。当盲人过马路时,走到跟前,把他们安全送到……这都是文明不文明礼仪的阐译,都是你应该,也能够做到的事情。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从在社会中帮残疾人上车、扶盲人过马路、让座给年长的人……做起。这都是你播下的文明礼仪的种子。
播种一个文明动作,你将受益匪浅,将提高自身素质。行动吧!从自我做起,让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源远流长。
文明礼仪主题演讲3时间如白驹过隙般,从我们眼前溜走,想想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德又在我们身上寄存了多久呢?我们到底有没有把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德继承下去呢?
就拿世博会的这件事来说,大家扪心自问,我们到底有没有从客观的角度上注重起世博会?除了那些老师不断重复,耳熟能详的世博常识以外,我们真的有做些什么吗?上海在其华丽的外表下,更需要深刻而又充实的内涵,而我们更应该从自身出发,从讲文明的行动上响应世博会,不是吗?
记得曾经有一个记者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问道:“教授,你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的呢?”“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捡起身边的垃圾这类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的层次进入无意的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这些素质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每天在校园中听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粗话真教育人不堪入耳。我们不仅仅是因为要继承传统美德而讲文明,我们本身就应该是文明的载体,而不应该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明代的学者王守仁说过:“知足是行的主体,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一个是主体,一个是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我们接受了文明礼仪的教育,若自己却各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在社会生活中实践讲文明礼仪,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
让我们播下良好文明习惯的种子,时刻与文明交谈,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文明信息。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一个文明的学生。
文明礼仪主题演讲4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古人荀子曾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由此可见,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善、和睦相处。在青少年学生中,深入开展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非常重要。
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伟人也看重礼仪,孔子把“礼”看成是治国和做人的根本,强调最有效的治国方法是“道之以德,齐人以礼”,认为做人“不学礼,无以立”,“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要求人们用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非礼忽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倡导“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相互关心,彼此尊重;孟子把礼解释为对尊长和宾客严肃而有礼貌,即“恭敬之心,礼也”,并把“礼”看做是人善性的发端之一;荀子把“礼”作为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把“礼”看做是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礼者,人道之极也”。他认为“礼”既是目标、理想,又是行为过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礼仪对个人而言,体现了人的修养、风度、魅力,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礼仪对国家而言,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睦邻友好,国体国格的大事情。古今中外,“礼仪之邦”、“文明之都”往往都是经济发达,社会稳定;而“蛮夷之地”、“荒僻之壤”向来都是国弱民衰,混沌不堪。国与国之间的礼仪外交更是充满玄机,变幻莫测。
所以,我们要学会文明,文明是我们的根本。
文明礼仪主题演讲5文明,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可是,有多少人做的?礼仪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它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它的作用太多太多。
在我的脑海中,就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一位母亲正骑自行车带着年幼的女儿迎面而来。孩子一不小心,手中的饼干掉在地上。母亲马上停下车,轻声对女儿说:“来,咱们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去。”说着便把孩子抱下来,俩人弯腰一起去捡地上的碎饼干。就这么简单的事,有几个人做过、做到,甚至有些人见到就把饼干踩成碎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有些学生在公交车上面对站立的老人不愿意让坐;有些学生在课间交谈时不时冒出一两句脏话;还有些学生因为一些小事就大打出手,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举止既影响了自己的形象,有妨碍了他人。只有从生活的点滴做起,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成为一名文明的小学生。
有一次,一个艳阳高照的星期天,我放下沉重的学习压力,独自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到了小公园,公园两旁长着挺拔的大树,周围还有五彩缤纷的花儿来衬托,小鸟叽叽喳喳的,为这幽美的环境增添了一点儿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