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旅游的目的范文

乡村旅游的目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的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旅游的目的

第1篇:乡村旅游的目的范文

一、引言

乡村旅游业是出现在乡村地区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据介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经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区市,覆盖农业的各种业态。每年的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增长点。采摘型乡村旅游由于受农产品以及气候的影响,其季节性特征较为突出。采摘旺季游客“人满为患”,而在淡季的时候,游客则寥寥无几。在现代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加强对采摘型乡村旅游地季节性的研究,并根据研究成果做出相应的调整,是缓解季节性的有效办法。因此,对采摘型乡村旅游地季节性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本文研究所采用的调查问卷由四大部分内容组成,各部分所采用的指标都是在文献查阅、咨询相关专家、学者及实地初步考察之后拟定。

第一部分为游客季节性感知调查,包括参与乡村旅游的次数、动机、时间选择等。第二部分为游客的满意度、体验调查,包括门票价格、餐饮价格等30个指标的满意程度调查。第三部分为此次游玩总体评价包括:此次花费所获得的游玩体验、旅游体验与游玩期望相比等选项。第四部分为个人资料。

(二)调研过程

预调研阶段。2014年8月笔者曾对厦门同安竹坝农场、漳州长泰后坊村桃李采摘园等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地游客进行问卷调查。 2014年9月,针对泉州惠安在水一方・鼎模农场、闽侯棋盘寨等景区游客展开了预调研。针对受访者反馈意见和专家建议,笔者对问卷进行了措辞、题项修改,最终形成了质量较高的问卷,为本研究分析结果提供了保障。

本次调查于2014年11月,选择“厦门同安竹坝农场、漳州长泰后坊村桃李采摘园、漳州平和柚海布达拉宫、泉州泉港绿笛山庄、泉州惠安在水一方・鼎模农场、闽侯棋盘寨、连江六福村生态农业园、长乐九龙山庄、宁德蕉城上金贝村、福安溪塔葡萄沟”10个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地的游客为调查研究样本,调查问卷采用一次性发放的方式当场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1040份,回收问卷1006份,回收率96.7%,其中有效问卷1000份,问卷有效率99.4%。

(三)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1、问卷信度分析

问卷设计完成后,为保证调查问卷的客观真实性、有效性,对问卷的内容信度进行了检验。进行信度分析时,最常用的统计量是 Cronbach α系数。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大于0.6、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大于0.8为可接受的,可以认为问卷具有内部一致性,信度较好。此次问卷调查各部分选项的Cronbach α系数均大于0.8,说明问卷整体的信度较为理想。

2、游客旅游季节性感知描述性统计分析

(1)游客季节感知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游客进行乡村旅游的次数方面,第一次的游客占32%,第二次占22%,第三次占18%,第四次占16%,四次以上的为12%。在游客旅游出行时间选择方面,主要体现在3月、5月、10月较多,分别占22.2%和22.8%、27.6%。在乡村旅游主要目的方面,排在前几位的为:陪朋友观光占43.2%,休闲娱乐占38.6%,放松身心、释放压力占28.5%。在游客的旅游舒适感方面,大比例主要集中在三月、五月、十月、十一月。在旅游旺季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价格过高、游客过多、交通拥挤等三个方面。在缓解乡村旅游季节性的措施方面,主要通过调整价格的占38.6%,其次为丰富旅游产品占33.3%。

(2)游客满意度描述性统计分析

(a)游客满意度分析

一般而言,李克特量表1-5等级评分平均值,在1-2.4之间表示反对,2.5-3.4之间表示中立,3.5-5之间表示赞同。得分在越低越不满意,得分越高则越满意。表1和表2是游客的满意度和总体评价的排名。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满意度方面,游客最不满意的依次是餐饮价格、餐饮特色、餐饮设施、餐饮卫生、旅游商品特色、景区急救设施、旅游商品价格、旅游商品多样性、景区容量;最满意的是游玩项目的知识性、科技模拟效果、景区建筑风貌、景区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性、景区空气质量等选项。

(b)游客满意度因子分析

本文进而采用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深入研究游客的满意度情况。在统计分析中,因子分析常被用于资料缩减的重要方法,可以对内部具有高度相关性的变量做资料的精简工作,分析时将所有变量均同等对待。为了进一步的了解游客的旅游体验,笔者借助spss17.0对38个题项所获得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对数据是否合适做因子分析的评价主要采用KMO and Bartlett's球度检验。KMO检验值在0到1之间,越接近1表示进行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王保进。2007a)。本研究的因子分析适宜性检验的结果为下表:KMO的检验值为0.679,说明样本量较为充分,近似卡方为14460.14,自由度为694,sig.值为0.000,说明样本适合做因子分析。

利用spss的主成分分析法,将游客的“满意度”重新归纳为6个因子,并归纳如下:

因子1包括餐饮价格、特色等4个因子,将其命名为“餐饮服务”因子;

因子2包括旅游商品特色、价格等4个因子,将其命名为“旅游商品”因子;

因子3包括景区道路布局、指引标牌等11个因子,将其命名为“景区基础设施环境”因子;

因子4包括景区急救设施、员工服务承诺等6个因子,将其命名为“景区服务”因子;

因子5包括景区项目差异性、游玩项目趣味性等4个因子,将其命名为“景区项目”因子。

从表2中可以看出,目前游客对景区的整体评价为餐饮服务分值最低,其次为景区项目、景区基础设施环境、旅游商品、景区服务。

(四)游客总体评价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总体评价方面,“旅游体验与游玩期望相比、此次花费所获得的游玩体验、对景区投诉的便捷性”等选项分数均低于2.49分,重游意愿接近2.5分,向他人推荐则得分较高。

(五)分析结论

首先,从游客的季节感知方面看,集中出行时间、舒适度、对旅游人数的感知等方面。在游客旅游出行时间选择方面,主要体现在3月、5月、10月较多,其余月份较少。所以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呈现出以3月、5月、10月为“峰”,以1月、4月为“谷”的“M型”季节性特点。

其次,从游客的满意度调查上看。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目前游客对景区的整体评价为餐饮服务分值最低,其次为景区项目、景区基础设施环境、旅游商品、景区服务。集中表现为对景区的项目丰富性、价格等方面不满意的较多,对景区建筑风貌、景区空气质量等方面满意度较高。游客普遍认为采摘型旅游项目较少,尤其在旅游旺季仍然有价格突涨、服务不到位,项目不丰富,没有体现出体验性、趣味性等问题。

第三,从游客的总体评价上看。广大游客普遍认为景区与自己的期望差距较多,旅游的体验还不足,总体评价结果不理想。

三、调控措施

(一)整合旅游资源,提高联动力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采摘型乡村旅游独具特色的产业功能和互相推广的关联作用,福建省各级政府应该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协调发展。政府要进一步加快进行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并将季节性因素考虑其中,进行统筹与规划布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与布局,对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合理分工和布局,使其在消除同质化过程中,实现“季节性”的互补。福建和台湾山海一体,乡村旅游可以借鉴台湾丰富的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来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建设,把乡村旅游资源的巨大潜力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2、全民参与,辐射带动

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得知: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世代代生活在该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模式、劳作方式、性格取向、价值观念等都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3]因此社区是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资源的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应该正确引导他们唱主角。比如宁德蕉城上金贝村应该要多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整合村内具有吸引力的资源。把依山傍水而建的民居,醇厚朴实的农民及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固定为乡村旅游中不可缺少的风景线。重点发展采摘型旅游村落和乡村采摘驿站项目,充分挖掘其本土文化,设置好旅游收入分配模式,使广大村民参与其中,汇集众多体验式旅游元素,提高体育项目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延长旅游的“旺季”时间。

(二)丰富旅游产品,推进多元化

1、优化结构,延长采摘期

调控季节性要认真分析采摘型乡村旅游地种植的果蔬,充分利用采摘主题活动,延长采摘期。不同的果蔬有不同的成熟季节,例如樱桃在5月中旬到6月中旬成熟; 李子早熟品种6月上旬就开始上市,最好吃的品种应在8、9月间成熟; 龙眼成熟期在9月至10月上旬.甚至是同一水果不同品种的成熟期也不同,如柚子,严格来讲,柚子成熟于深秋和初冬交接的时间,即一般柚的品种成熟期大多集中在11-12月份,但矮晚柚的成熟期在第二年2月,正值春节期间。因此,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地可以不断优化种植结构,以一两种果蔬为主打产品,配合栽种一年不同季节的果蔬,使果蔬园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游客可以体验不同季节的采摘乐趣。如草莓3-4月、枇杷4-5月、杨梅5-6月、桃子6-9月、李子7-9月、葡萄8-9月、猕猴桃10月、柿子10月,柚子11-12月,甚至可以是一年四季都可连续开花、结果的百香果、火龙果。冬天还可以采摘大棚的瓜果蔬菜。

2、丰富产品、旺淡互动

同时要积极开发观光农业与休闲旅游业的契合点,摒弃产业单一、季节性突显的现状,构建复合型的产品附加值。推进“采摘型”单向驱动向“观光农业+健康产业+休闲旅游业”协同发展转变,构建复合型产业链,大力开展商务游、养生游、休闲游,让游客不仅采摘时的旺季有活动,非采摘时的淡季也有看头有玩头。积极强化棋盘寨、金水湖、白沙湾、将军山、三叠井等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功能建设,旺季时在满足游客“采摘”需求的基础上满足游客“赏”、“娱”、“购”的需求,开发“农产品采摘、农业观光、吃农家饭、购农家货、住农家院”综合项目体,实现“旅游搭台、农业唱戏”。淡季时可以积极构建打造“文化展示、摄影基地、画家俱乐部”等旅游项目,将福建农业文化内涵展示出来。

3、深度体验,持续创新

要重视加强旅游产品的创新提升。在传统以“采摘活动”的基础上,大力探索深度体验模式。增加可供多人同乐的设施,如充满农村乐趣的烘烤区,游客可以享受土窑烘烤地瓜、土鸡等的乐趣;再如多人比赛的农耕体验区,不定期地举办采摘不同时令的果蔬比赛等趣味比赛。增加主题式、角色式、休闲度假、节庆活动等新的旅游项目,打造福州旗山森林温泉度假村、后坊闽台农业观光园区、中澳葡萄酒庄、石牛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德化县海峡西岸生态产业园、漳平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等旅游产品,加快从单一产品到完整的产品体系过渡的步伐,通过持续创新旅游产品的延伸性来延长旅游者的消费时间。

4、深精加工,效益倍增

要大力优化丰富旅游产品结构。有条件的农场可以从单一的农产品采摘跨越到农产品深精加工,包括果品鲜食、保鲜存放、干品制炼等一系列生产、制作和包装技术。这样既极大地延伸了产业链,又提高了行业综合效益。台湾的不少农场都开发富有特色的伴手礼,头城农场的叶拓T恤,图案不断推陈出新,创意缤纷,吸引固定客源反复消费,而不仅仅是只有旺季消费。要学习台湾“入宝山怎能空手而回?”的伴手礼经验,让游客在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地旅游后除了保存好一张张定格的精彩和一段段欢笑的视频,还可以带回许多美好的记忆和味道。福建采摘型乡村旅游中有不少是葡萄采摘园,可以依托其葡萄品牌优势、种植历史及种植规模,开发高端葡萄酒庄园项目。庄园内可以将葡萄从采摘、分拣、加工、酿酒等一系列过程产业化,并举行葡萄酿酒工艺展、酒具展览等和葡萄酒文化相关的活动,还可以不定期开展高端人士PARTY和高端品酒会所,迎合商务人士需求。

(三)优化旅游项目,提升品牌化

1、融入感情,个性鲜明

台湾休闲农庄主建设休闲农庄的初衷一般都很单纯,有些甚至是为了圆自己儿时的梦想,所以他们一开始就融入个人感情,非常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不追求短时间的暴利。乡村旅游农场主要喜欢乡村田园生活,把自己的农场当做自己的孩子或者艺术作品,融入感情,融入个人的艺术风格和个性追求,使客人能明显地感受到鲜明个性的福建采摘型乡村旅游农场,比如让客人一看采摘型乡村旅游农场的名字,就知道其特色和品牌。

2、配套齐全,服务周到

采摘型乡村旅游地不仅景区外部的道路、交通、水电等设施要完善,内部的配套设施也要安全完善,吃喝玩乐样样具备;讲究方便、干净、温馨、舒适,价格合理。同时要积极建设乡村采摘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游客集散中心等旅游公共设施建设。加强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旅游信息化进程,为游客统筹安排路线,规避旅游高峰期,缓解旅游季节性。加快旅游服务基地、驿站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图册,开发电子地图,探索与手机QQ、微信等平台进行联合传播,推进旅游商业信息网络平台和旅游服务在线平台建设。

3、做好定位,品牌传播

第2篇:乡村旅游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旅游;乡村旅游;农家;农业;农村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284-02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说:“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各国倍受关注的领域。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已具相当规模,走上了规范发展的轨道;非洲部分国家开展具有探险与访古意味的乡村之旅,成为很多西方游客的最爱;东南亚部分国家,依托独特地域文化开展主要针对国外游客的乡村旅游,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世界乡村旅游的发展实践表明,乡村旅游符合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潮流,现实及潜在的市场需求都十分广阔。我国的乡村旅游植根于五千年的农耕文化传统。我国悠久的农业历史、不同的自然条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孕育了丰富多样、绚丽多彩、各具特色的农耕文化”。

纵观今天中国的旅游业的现状,在乡村旅游的开发领域还有待深入挖掘,特别是在利用我国现有农业经济和农业文明国度积淀的深厚的旅游文化资源,还有待提炼其精华部分。小规模、小范围的农家乐模式比比皆是,如何把农耕旅游提高到产业链的高度,去认识其开发价值的最大可能性,有待我们不断提出新的创想模式。

一、创想提出

(一)总体目标

建立一个体验式的“农家博物馆”。

(二)博物馆规划

{1}建造中国农家宅院;{2}汇聚中国农家农具;{3}把畜养业、种植业、水产业融为一体;{4}创造一种新的度假感受、旅游生活和新的农家饮食文化。

(三)实施宗旨

挖掘中国传统农家文化与现代农业经济蕴藏的双重含量。

(四)含量分析

{1}投资少,不同于当今中国投资过大的旅游景点、度假村等;{2}打破单一的畜养业、种植业、水产业周期过长,缩短生产与消费的距离;{3}挖掘农家传统的、习以为常的饮食品味,提取口感好、营养成分高的食品精华。在受西方饮食文化强烈冲击的今天,注入一支兴奋剂;{4}利用资源,建立小型原料加工场地。

(五)设计理念

{1}中国传统农俗化的,赋予新的生命的农村人文景观;{2}中国式的农家风格的“迪斯尼乐园”。

(六)设计定位

{1}远离都市感受;{2}包尝农家风情。

(七)规模景观

{1}农风农俗农家宝,养殖滋生农家肴;{2}果树竹林满山跑;人来人往人畜旺;{3}东西南北农生趣,走进农门喜洋洋。

(八)理论依据

{1}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换一种生活方式的心理需求;{2}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基础,有取之不尽的文化保障;{3}了解中国历史、寓教于乐。是青少年真切体会、学习的好地方和场所;{4}安度晚年、尽享自然。是老年人休养地的好去处;{5}异国风情、异域风情的直观感受,是外国人真正感受中国文化的旅游胜地。

二、变农为宝

(一)参考定位

{1}交通方便,有山有水,市郊地段;{2}因地造势,因地制宜;{3}消除人造风景痕迹。回归自然;{4}浓缩后提炼的农家生活体验。

(二)项目初设

{1}农家宾馆――挖掘中国历史上从古到今农村院落风格,建造,恢复泥巴土墙、木板房、石头墙、竹编墙特色,分高中低不同档次,提供完善的卫生实施,配上农村传统的。老式家具和农村用具,利用地形地貌,点造西北窑洞、东北木屋、南海渔家等;{2}农居佳肴――开发各地农村传统的腊肉、风腌肉、酱肉系列,提炼风烟菜、咸菜、新鲜蔬菜、野菜系列、以及各种杂粮的传统品味和新的吃法。加之饲养的鸡鸭鱼等,形成取之不尽的美食美味的原材料基地;{3}乡村食酒――挖掘农村中各种粮食酒的土法制作,如:高粱酒、玉米酒、糯米酒、黑米酒等的制作工艺,提炼出新的口感;{4}农风茶趣――躺在凉椅上,端着土瓦碗,手摇大蒲扇,品尝地方茶。院坝里乘凉,竹林里聊天;{5}水岸垂钓――搭建水边草棚,设置木船木筏,提供垂钓工具。岸上、水上、田坎上都是垂钓好地方;{6}自主野餐――修筑野外{不可移}石灶,提供饮具材料。自煮、自烧、自烤;{7}农装影像――利用残抢断壁,捕捉乡村情调,配以农家服装、农具作道具,可使农夫、农妇、村姑形象艺术化;{8}农活体验――变农活为乐趣。配备风车、水车、纺线车、织布车等。利用菜地、种植地带,游客可种菜植树。利用水田,提供捕鱼工具,下田模鱼;{9}增设项目――野外帐篷、吊床、秋千。

(三)项目推进

{1}把老年大学与休养地结合起来;{2}建立农科知识普及基地,含技术培训、农作物知识传授;{3}完善农村知识读物售卖,挖掘土生土长草药售卖。农家劳动用具工艺品化售卖;{4}结合宗教文化,营造朝拜热点,与旅游、消费结合起来;{5}把地方剧舞台最古老形式融汇其中,强化农村生活;{6}建设环村石子马路,配上古风马拉木车、人力车作游览、观光工具;{7}提炼中国不同时期的农装、鞋帽等,用作摄影道具。古式农装可加工成睡衣新款式;{8}养鸟以养鸽为主,点化农村景观感受,增强宁静祥和气氛,还可食用;{9}利用开发的饮食系列,配上农家特色包装,作礼品赠送或售卖;{10}种植鲜花,是环境的需要,也可做礼品赠送与出售;{11}完善农具、用具的收藏与管理。现代化、工业化的过程,使传统的农家农具、用具在渐渐消失,对此进行清理和收藏,具有文化和经济等综合价值。

(四)娱乐开发与整理

{1}地方剧舞台的综合娱乐利用:戏剧表演、农装表演;民间杂耍、乡村音乐;皮影艺术、露天电影;拔河比赛、风筝制作与放风筝比赛。{2}结合环乡马路,搞乡村自行车比赛。{3}家家酒比赛,即自助野菜的自煮、自烧,自考风味特色比赛。{4}稻草人弓弹打靶比赛。{5}钓鱼比赛。{6}识认农村常用字比赛。{7}下田摸鱼比赛。{8}荡秋千比赛。{9}捆扎谷草、稻草比赛。{10}风车、水车游戏与健美运动结合的比赛。{11}古井提水比赛。{12}纺线、织布表演。{13}用泥巴制作艺术造型比赛。

三、结语

第3篇:乡村旅游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旅游影响;乡村旅游地;城市化;调控对策

一、引言

乡村城市化亦称乡村城镇化,体现的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镇性质的居民点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在乡村地域中城市要素逐渐增长的过程。乡村城市化是一个复合的动力系统,工业化是城市化初始阶段的主导推力,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结构转型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的“双重转型”的不断推进。乡村城市化已经与市场化和国际化取向的改革紧密相关,超越了工业化的范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探索和优化乡村城市化的动力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重要命题。旅游开发是近些年来乡村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依托,深入分析乡村城市化进程中的旅游影响机制及动力系统,科学审视乡村旅游地的城市化效应及程度界定,进而提出相应的调控对策,不仅对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对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控城市化动力机制,科学推进乡村城市化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旅游影响研究述略及效应评析

旅游活动对地区的影响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议题,旅游从本质上讲是旅游行为的空间移动,这一动态的移动过程带来的影响层面主要涉及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三个方面,这也解释了现有相关成果的研究视角源于地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三个学科的原因。从地理学的视角来看,旅游本身由三个主要成分组成,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联系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其中,旅游目的地研究是其中的主体,Smith(1978)认为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Doxey(1976)对目的地居民的态度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愤怒指数”。而旅游影响机制的效应研究,则以Butler(1980)提出的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为代表,他认为旅游者数量、类型和发展历史是影响旅游目的地不同发展阶段的决定因素,从而形成不同程度和形式的旅游影响,进而奠定了地理学视角的旅游影响研究的基本基调,即从旅游地主客关系的角度探讨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辅之以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理论阐释,形成了日趋复杂的研究框架。这种倾向性对国内的相关研究产生了极强的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1980年代以来,国内旅游地理学界关于旅游影响的研究全部集中在旅游者以及旅游(中国整理)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的分析方面,且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针对某一类型的案例地开展实证研究。

1963年,人类学学者努涅斯(Nunez)发表题为《一个墨西哥山村开展周末旅游带来的影响》的论文,标志着人类学学者开始关注旅游研究,并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全面兴起。人类学视角的研究重点主要从目的地居民、游客以及客源地社会三个不同视角进行深入探究,认为旅游过程是旅游者与东道主进行文化接触和碰撞的过程,其中包含着不同文化、亚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社会学的视角则主要从社会系统的整体角度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和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英国社会学家洱瑞(Urry,1990)提出,旅游社会学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旅游现象和非旅游现象(即日常实践和‘正常社会’)的对比研究,来揭示本来不易为人发觉的‘正常社会’的问题和矛盾。”这是建构旅游社会学的基础素材之一,通过二三十年的持续关注,学术界对旅游社会学涉及的论题主要包括:旅游活动过程的特征、接待地社会压力的成因、旅游业发展对接待地社会的影响、旅游与风情民俗资源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旅游者群体及其与接待地关系、旅游的现代化和原始化以及旅游者群体、个体和旅游系统等等。

从旅游影响的三重学科剖面(图1)的研究态势上可以看出,旅游影响的空间概念体现在居民和旅游者对目的地旅游现象形成的空间感知和心理体验。旅游经营带来了目的地商业化和城市化现象的加剧,这显然给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结构带来了深度变革;在本地文化与旅游者带来的外来文化的机制耦合中,文化的交锋与碰撞、目的地文化的本真性特点与外来文化的多元性一直是难以化解的矛盾,这种交织的过程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进行不断地调整与修正。

三、乡村城市化进程中的旅游影响机制

(一)旅游影响视角下的乡村城市化动力机制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人口和经济活动逐步向城镇地区转移和集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18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以来,工业化的兴起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表现了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趋势加快,各类城市形态不断出现并得以丰富和完善。从本质上讲,城市化体现了城市和乡村的双重视角,乡村地区的城市化处于城市化的末端,是城市化进程的基础层次。

乡村城市化的传统模式是农村社区、乡镇企业、农民家庭或个人等民间力量发动的一种由市场力量推动形成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推动城市化过程所需的动力的产生机制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机制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是一个综合体系。无论是学术界早期提出的二元城市化动力机制,还是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发展机制等,乡村城市化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发生机理,都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由农村经济利益主体在响应产业非农化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和组织来促成的。乡村城市化的路径一般从乡村工业开始,通过发展乡村工业,让农民直接享受到工业、非农化的利益,进而逐步实现城镇化。在这一过程中,市场化始终是乡村城市化的基本准则,农业、农村、农民是乡村城市化的利益相关者。乡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八重动力(图2)。其中,宏观层次主要体现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中观层次的动力集中体现在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各个层面的政策与制度措施的推动。微观层次的动力相对复杂,可以概况为三个方面,即农民对生活质量需求的变化、农村地区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动的加快,以及旅游影响带来的促动。这一动力体系在市场机制和城乡互动的交互作用下,乡村地区在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聚落结构以及制度结构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即第

二、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加大,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非农人口比重增加,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人们聚居方式发生显著变化,乡村地区的社会关系面临新一轮的重构等。旅游影响对乡村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上,旅游影响并非推动乡村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但其潜在的作用显然也不能低估,判定这种作用的程度,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理解:(1)乡村产业结构形态决定着旅游对城市化的贡献程度,依托旅游业发展地方经济的乡村地区,旅游影响显然是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2)旅游影响的作用机理应从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双重视角加以解读,以往的诸多研究多是从目的地的视角加以分析探讨,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乡村地作为客源输出地,将会加速农民对旅游的认知,有助于城市化程度的逐步提升。(3)旅游影响对乡村地区而言,是一个复合的影响系统,将对旅游地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形成多元化的推动力,由此形成的城市化效应是一个各种要素兼顾并能保持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而单纯的工业化催生的城市化现象显然达不到这种效果。简而言之,旅游引发的城市化能够对其他产业形成的城市化发挥补充、提高和优化的作用。

(二)旅游影响下的乡村城市化动力构成

城镇的发展基于两种动力,一种是向心集聚的力量,另一种是离心扩散的力量。一般说来,城市发展的向心过程和离心过程贯穿于城市化的全过程,但是城市发展的初、中期以向心集聚的力量为主,中后期则以离心扩散的力量为主。自1990年代以来,城市化出现了新的趋势,即多元城市化动力替代以往一元或二元城市化动力。在乡村旅游开发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过程中,其中的形成机理愈发复杂,多元化和多层次性特点日趋明显。

1旅游消费观念的异化是乡村城市化的基础动力。旅游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国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因素休戚相关。闲暇时间、非必要性开支和旅游动力是产生旅游意愿的三个条件。旅游活动的初期形态多是以观光游览为主,之后开始向休闲、度假、体验、健身等方向转变。当城市旅游、知名景点景区成为旅游者旅游行为的普遍载体之后,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促使旅游者关注新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迎合了这一市场需求,其独特性优势开始成为旅游业的新生力量,研究旅游引发的乡村城市化问题不能忽视这一前提条件。

2文化生态的异质性是乡村城市化的原发动力。旅游作为城市化的一种动力,既可以在城市化中后期发生作用,使城市经济转型或城市功能多元化,也可以作为城市化的原动力,使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使其发生质的飞跃[22J。旅游对乡村城市化的初始动力是乡村文化生态的异质性优势。乡村聚落景观的独特性、乡村消费文化的生态性、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本真性等优势已然成为吸引外来游客的重要引力,由之形成了旅游流的集聚,带动了乡村旅游目的地相关城市功能要素的聚集与完善。

3政策效应和开发成本是乡村城市化的诱导动力。自1992年以来,国家旅游局每年推出特定的旅游主题。其中,1995年的“民俗风情游”、1998年的“华夏城乡游”、2002年的“中国民间艺术游”、2006年的“中国乡村游”、2007年的“中国和谐城乡游”都对(中国整理)乡村旅游的发展发挥了直接的推动作用,结合近一段时期“扩内需、保增长”的经济发展要求,各地纷纷通过发放旅游消费券等形式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和推广。在政策效应和市场机制的层层推进下,乡村旅游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比较而言,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开发优势,在规划要素、土地成本、劳动力、相关政策等方面容易获得额外的“关照”,开发成本的经济性也对乡村城市化产生了积极作用。

4乡村经济文化发展需要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乡村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因素中,旅游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特殊因素。乡村地区为加快旅游开发而衍生出多种产业要素,这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创设了新环境,相比较于进城务工等异地转移方式,乡村旅游对剩余劳动力的安置既是一种高效的就地转移,同时也是相对于农业生产周期的错峰式转移。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的结果是,以旅游业为载体的城市化现象开始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将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管理的理念引入农村,有利于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乡村的民主管理。同时,当传统的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化驱动模式面临发展中的瓶颈时,旅游将成为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水平提升的优势产业。

由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乡村文化生态的特征、乡村旅游的开发特点以及政策导向和基于乡村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四方面共同构成了乡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彼此相互作用,形成了基于旅游影响的乡村城市

四、乡村旅游地的城市化效应及程度界定

乡村旅游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能够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为载体,以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学习等各种旅游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活动。乡村性作为乡村旅游吸引物的主要特性,是界定乡村旅游的关键,也是研究旅游影响下乡村城市化的前提条件。

(一)乡村旅游地城市化的表现

旅游引发的乡村城市化主要表现在因旅游开发而引起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变、农村居民点形式向城镇居民点形式转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乡村聚落生态变迁的动态过程。旅游开发给乡村城市化带来了三方面的变化,一是乡村人口由原来分散的农村居民点逐步向不同程度上相对集中的各类城镇集结,乡村空间格局发生显著改变。二是乡村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发生转变,产业结构发生明显转变,旅游资源和项目的开发在吸引大量旅游者的同时,外来的定居人口也逐渐增多,城镇化程度不断得到加强。三是乡村聚落景观发生明显变化,各种旅游接待设施的建造与完善,在优化旅游服务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乡村景观人工化、异域化、旅游地风格主题化和商业化等现象的加剧。

(二)乡村城市化效应的程度界定

旅游业“食、住、行、游、购、娱”的六大产业要素,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同样有明确的体现,这种消费网络结构的形成是乡村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根据乡村旅游引发的城市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适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三种类型。适度城市化能有效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和协调发展,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都会对乡村地区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对城市化程度的分析正是在这三种情况下寻求平衡。

(三)旅游开发引致的乡村城市化效应表现

第4篇:乡村旅游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原则;专项乡村旅游产品;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04902

1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1.1注重创新原则

从整个中国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时间不长,产品开发却始终停留在浅层次,只有少数地区开发出了对游客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如北戴河附近的乡村乐园。这就必须要创新,只有不断创新,通过深度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逐渐扩大产业链条,才能够开发出更具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

1.2精品工程原则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尚处在粗糙、低层次阶段,无法激起更多游客的消费欲望,回头客少,这无法做到持续发展。应在保留原田园风光、自然景观、乡村风情的基础上,按照高标准、高品位、精品化的原则,充分挖掘特色旅游资源的内涵,精心打造、包装,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精品项目。只有按照精品工程原则开发我国的乡村旅游产品,才能留住游客。

1.3市场导向原则

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都应该以市场为导向,离开了市场,旅游产品无法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应牢固树立以游客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时刻把握市场脉搏,深入洞察游客需求,并以此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首要原则,必然会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

1.4人本主义原则

人本主义原则强调以人为本,把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旅游产品的开发一定要以游客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时刻关注游客需求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在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但并非所有的乡村旅游产品都考虑到了游客的真正需求,这种简单的产品复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大发展。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只有在关注细节的基础上,开发出游客真正需要的旅游产品,才能使游客有好的体验,做到让游客满意。

1.5持续发展原则

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该遵循“保护为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总体思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和适度的开发。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是依托农业资源,如果在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不注重对资源的保护,不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就会给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致命打击。政府对各种所有制的经营实体要进行严格的规范,防止短视行为的出现。

2专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2.1乡村观光之旅

我国有着无限美好的自然风光,青山秀水、绿色田园是其自然景观的典型代表,为乡村观光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国众多的优美自然山水,使游客徜徉其间,能够感受到无比的惬意。我国中部地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等地的田园风光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国众多的自然山村,能够给有人无限自然的美好享受。如此具有乡野情趣的景致,都可以使游客抛开都市的喧闹与压力,使身心得到彻底释放。

2.2会议度假之旅

该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以我国的诸多度假村和度假山庄为依托来进行。这些度假村和山庄的生态环境优美,交通条件较好,设施设备完善,是都市白领、商务人士、政府机关等理想的会议度假场所。度假村和度假山庄周边美好宁静的自然风光,可使都市白领摆脱城市的喧嚣,身心安宁,融入自然。在乡村度假村和度假山庄进行商务会议及其他商务活动,商务人员和会务人员心情舒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2.3乡村体验之旅

“卖的就是体验”。我国乡村旅游要在乡村体验旅游产品方面下足功夫。目前,游客参与乡村旅游,不仅仅只是获得感观上的享受与认知,而更多的是希望多参与一些乡村体验活动,让自己在轻松的节奏中,忘却城市的紧张、忙碌和压力。游客可以在进行传统的农事体验活动,种植蔬菜、采摘果实、进行垂钓、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娱农家乐。

2.4渔家休闲之旅

该旅游产品主要以我国众多的鱼塘、渔业科技园等为依托,开发设计和旅游活动相结合的现代渔家休闲项目,这是一项需要重点开发的产品。在这些乡村旅游地,旅游者既可以选择到具有优雅环境的岸边垂钓,又可以选择和当地的渔民一起出航撒网捕鱼,体验渔民的乐趣;既可以选择参观龟、鳖、淡水鱼、虾、蟹等的养殖和繁衍过程,又可以选择亲自参与捕捞;既可以选择品尝当地度假村里面的鱼类美食,又可以选择亲自动手烹饪。

2.5乡村民俗之旅

乡村民俗旅游是任何乡村旅游目的地都会涉及和考虑的旅游产品,结合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重点注重传统乡村民俗旅游产品的建设。同时,在重点区域选择重点村落进行有针对性的民俗旅游产品开发,如在湖北省就可以充分开发“打糍粑”、“做年糕”、“娶新娘”、“拜菩萨”、“踩高跷”、“舞狮子”、“玩龙灯”、“划彩船”等地方特色民俗旅游产品。

2.6节事庆典之旅

我国乡村节事庆典旅游产品的开发可以和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相结合,使游客充分领略我国乡村的民俗风情和特色的乡土文化。节事庆典的举办,应该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广泛。在春节前后,可以举办乡村美食节,春满花开时可以举办特色田园婚礼节(如,难忘田园婚典、经典婚纱摄影、风情乡村蜜月),荷花盛开时可以举办别开生面的荷花节,夏天瓜香满园时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蔬菜节,秋高气爽果香满林时可以举办无限乐趣的采摘节。同时,还可以依托湖泊资源举办鲜鱼节、螃蟹节、垂钓节等内涵丰富的经典节事。此外,还可以和大型企业、政府机关等合作,举办各式的庆典活动,广泛吸纳游客参与。

2.7科技鉴赏之旅

该旅游产品主要以我国众多的农业科技园、高科技农业园区等为依托,整合资源,开展特色的乡村科技之旅,使游客能够获得对乡村科技的完美认知。通过开发科技展示旅游产品和现代农业科技旅游产品,可以使游客对乡村科技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达到鉴赏乡村科技旅游产品的目的。

3乡村旅游产品营销策略

3.1广告促销

旅游目的地的宣传与推广,是旅游者了解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方式。没有大力度的宣传与推广,旅游者就不能够深入了解我国的乡村旅游独具特色的山水田园自然风貌。广告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可利用的手段、方法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且无须人员与旅游者直接沟通。通过一定的媒体,把我国的乡村旅游产品传递给潜在旅游者,使之产生旅游的愿望,从而促进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销售,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

3.2销售促进

(1)针对旅游者的促销。主要包括:①散发旅游宣传品;②向旅游者赠送能够传递旅游产品信息的小物品,如日历、招贴画、打火机、小手巾、纪念卡、纪念币、小玩具等,以刺激旅游者的购买欲望;③展销,即旅游企业联合或单独举办展销会,向旅游者宣传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增加销售机会;④服务促销,即根据整体旅游产品概念,向旅游者提供系统销售。

(2)针对旅游中间商的促销。旅游中间商既是旅游产品的组合者,又是旅游产品的销售者和代销者,其在旅游中所起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在旅游者和旅游对象中所起的中介作用和为旅游者提供综合服务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如:①邀请考察,我国乡村旅游目的地应主动邀请主要目标市场的旅行社老总、计调部经理进行乡村旅游线路的考察,他们亲身感受乡村旅游目的地后,更乐意将目的地的乡村旅游产品纳入到本旅行社重点线路中,大力宣传、推销乡村旅游产品;②批量折扣,即对旅游中间商经销不同数量的旅游产品实行不同比例的价格折扣;③经销津贴,即企业向旅游中间商提供开发、经营旅游产品的支持费,以争夺市场;④联合开发。由地方政府与乡村旅游景区共同提供优惠的政策,吸引有实力的旅游中间商联合开发部分旅游项目,达到融资和促销的双重目的。

3.3全员促销

我国发展乡村旅游要注重品质,不仅要注重整体旅游产品中实质产品部分的品质,而且要注重提升其延伸产品部分的品质。应该树立“全员营销”意识,人人都是旅游资源,人人都是旅游环境。所有旅游从业人员都能做到礼貌真诚待客,热情高效服务。通过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强化其旅游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技能,优化游客的旅游体验,形成良好口碑,提升我国乡村旅游的美誉度。我国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应该做到热情友善、乐于助人,应让游客感觉走进乡村旅游目的地,就像走进了真正的世外桃源,美丽的乡村不仅有风景美、自然美,更应该有现代社会越来越稀缺的人情美,令游客如沐春风。

3.4节庆促销

旅游节庆由于其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而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机遇,一种产业,一种强势资讯。节会活动不但易于统一旅游地干部群众及专家的认识,形成发展旅游、扩大招商引资渠道、改善投资环境的浓厚氛围;而且能够促进旅游软资源硬化,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旅游基础设施,围绕主题将软资源硬化为特色鲜明的景观;另外还能够吸引相关媒体从业者,形成宣传冲击波,达到影响巨大,品牌速成的效果。因此我国各乡村旅游目的地应经常性地精心策划系列特色节庆会展活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该结合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开展多样化的节事庆典活动,以便达到规范促销、吸引客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刚志.乡村旅游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之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6):6364.[2]王浪.以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举措[J].企业家天地,2006,(7):78.

第5篇:乡村旅游的目的范文

乡村旅游在我国发展非常快,主要有度假区(村)、休闲农场、民俗文化村、森林公园、乡村俱乐部、农家乐等形式。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假日休闲旅游方式,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等,但是其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

一、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开发存在低层次、重复性开发问题

乡村旅游度假区发展当前出现了严重的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同时与原来的初衷大相径庭,本应是“旅游”促进“乡村”,现在却成了“乡村”为“旅游”服务,所以进行升级已成必然趋势。当前乡村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目前呈现两种态势:一是低水平规划和无科学的规划。乡村旅游度假区不仅普遍缺乏规划,就算有规划也是低水平规划居多,而且开发呈现出盲目、自发、无序的特点,造成展示乡村毫无特色可言,没有差异,也就没有吸引力,使得乡村旅游度假区发展走向困境。二是乡村旅游度假区开发过程中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在发展过程中,造成了土地荒芜,投入与付出不成正比等现象,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传统和古建筑才是开发的主题”、“徽派是唯一的建筑风格”的错误观念

乡村旅游发展到今天仍然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他未来的发展之路存在着太多的迷茫。中国乡村旅游真实的面貌与中国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是脱节的。当旅游产业逐渐水涨船高之时,我们允许不同层级的乡村旅游的存在,也期待一个真正的充满理想与梦幻的乡村旅游的横空出世。当下的乡村旅游中,村落被塑造成旅游产品。当浅尝辄止的村落旅游产品形成之后,后工业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往往剥离了村落存在的基本土壤,当他无法以创新来应对旅游产业带来的同质化竞争时,也只能走上以低俗迎合市场的“自我毁灭”之路。

(三)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畸形发展

主要表现在:软件、硬件不协调,服务水平不到位,卫生标准不达标,服务态度不够好,土特产品质量监督不到位等。人才缺失,投入过多,产出过少,电商时代滞后,营销手段过于单一。我国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只是表层开发、项目单一,产品雷同,品位不高,没有特色和创新,未形成系列,旅游效益不高,反而负面影响加大。

(四)乡村旅游粗放式发展的后劲不足

乡村旅游显示出粗放式发展的特点,发展的后劲十分有限,再加上政府重视不够,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往往重评比、轻建设。比如,乡村旅游发展缺乏相关指导性的标准和规范,往往都是这家看那家,大家相互模仿,很少有自己的创新之处。乡村旅游发展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形成规模、特色、主题化、信息化。没有强制性的退出机制、乡村旅游企业、产品参差不齐。

二、乡村旅游负面效应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游客与乡村旅游产品严重脱节

游客处于第三代,而乡村旅游开发还处于第一、第二代之间,当然,也有极少数第三代产品出现。第一代游客主要是政府、行业、企业奖励性、福利性游客,对于此类游客而言,旅游是一种荣誉性奖励或福利,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换个环境,目的地靠近城市,停留时间较短。第二代游客主要是以观光旅游为目的的游客,此类游客主要是为了开阔眼界,以知识分子和率先富裕起来的中小企业家为主,以大城市、大山大河为主要旅游目的地,旅游目的是为了看景、购物。第三代游客主要以休闲度假为目的,在目的地停留时间较长,活动内容也很丰富,主要以休闲放松为主。如今的乡村游客已经发展到第三代,然而,我们的乡村旅游产品还停留在第一、第二代,还是以餐饮和门票作为经营的主要收入。只有极少数乡村旅游景点已经发展到第三代,已经把吃、住、休闲娱乐各类消费项目作为主要经营收入。

(二)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缺乏指导和顶层设计,发展过程起点低,进程快,产品转型升级跟不上

我国乡村旅游区发展过程起点低,又缺乏规划,开发模式雷同,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等;造成巨大浪费,也使游客满意度大大减低,重游率低。同时,乡村旅游进程又特别快,相关配套、产品转型升级又跟不上。

(三)缺乏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方面的专门人才

主要表现:一是农民自发经营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相关公司也是采用家族式管理,公司结构不尽完善,没有相关的经营管理人才。二是大量外来经营者逐渐成为主力军,当地居民集体淡出旅游业的管理竞争。

三、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尽快出台乡村旅游服务规范和质量体系标准,出台与当地旅游产业总体规划相对应的旅游规划,引导合理布局

乡村旅游度假区开发应对旅游地的资源特色、区位条件、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的调查与评价,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同时旅游主管部门应对各地乡村旅游的开发工作提供指导并实施监督,确保合理有序地进行开发。

(二)加快特色民宿的建设步伐,将民宿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内容,民宿坚持与当地文化有机结合,以故事主题为特色、以智慧旅游为手段、以电商营销为平台。

民宿是当前乡村旅游重要的载体,很有开发的前景,可以很好地体现乡村旅游的特色,也是城市旅游住宿的别样享受。

(三)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将乡村旅游与林业、渔业、水产业等行业相结合,重点要打造不同内容、风格的生态农业、观光林业、休闲渔业等产品

目前我国旅游者仍以观光、娱乐为主,以近距离、短时间的旅游居多,它决定了我国乡村旅游度假区应是“特色观光+体闲+娱乐+度假+养生”的多功能、综合性旅游区,力求旅游功能的综合及度假旅游产品的多元化。首先,乡村旅游度假区应具备基本的旅游度假功能。其次,乡村旅游度假区应有特色旅游主体吸引物,它的主题应与该地区的地脉、史脉、文脉相通,有人文渊源和地方特色。再者,乡村旅游度假区要有较多且有特色的配套游乐设施和服务,增大其参与性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四)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要牢牢抓住生态和传统文化两大要素,发挥民族、民俗、文化、演艺产业的优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重要基础,是关键所在,所以,必须要编制保护生态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规划,保护好乡村景观的自然、野趣、原始古朴氛围。乡村文化是乡村度假旅游的灵魂,文化内涵和突出特色,是关键。所以,一定要保护乡村文化资源,延续乡村历史文脉。深入挖掘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传统作物、动物、饮食、服饰、工艺品、歌舞表演以及农作方式等并加以保护和开发。例如,当今旅游演艺已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助推力。一批优秀的旅游演艺节目充分挖掘了地域文化和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开创了一种新的发展运作模式。经历了三十年发展,我国旅游演艺行业在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和国企民营资本竞相涌入的背景下,从最初接待需求“一台戏”,演变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通过旅游演艺项目的推广和普及,游客逐渐习惯“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旅游消费模式。在旅游当地的逗留时间明显增加,由此带来的消费十分可观。不少地方演艺吸引力及收入已远远超过旅游景区门票收入,例如杭州宋城景区当初为了提升吸引力,1997年推出大型演艺节目《宋城千古情》。节目融合歌舞、杂技艺术于一体,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营造如梦如幻的艺术氛围,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在冲着这台演艺去的游客占主流。

(五)适当开发和打造新农村、富裕村、科技村、文化村等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现代化农村旅游,努力做到“一乡一特色、一村一产品”

我国的乡村旅游度假区还处于建设初期,不能搞“人有我无”、“千人一面”;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突出重点和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乡村的历史、建筑、民风民俗、山水、生活等都是乡村旅游的特色和吸引城市游客的独特卖点,是旅游活动能否吸引游客的保证,也是旅游经济的生命所在。

第6篇:乡村旅游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凤凰乡村旅游 竞争力 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概述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在20世纪不断发展成熟,变成非常普及的旅游活动,并逐渐融入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而成为高端的新兴旅游方式。目前在欧洲全部的旅游活动当中乡村旅游占据的份额高达15%~26%,尤其是法国非常盛行乡村旅游,仅仅是乡村旅馆创造收入就占据了1/4的法国旅游总收入。乡村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行业的一个新型增长点和爆发点,其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①是现代乡村旅游市场出现了新的需求趋势:一方面是现代流行的社会旅游拥有综合性消费需求,传统单一形式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以及难以产生显著的吸引力;与之相反,综合性的旅游项目和目的地,由于能够满足旅游者体验性、享受性、娱乐性和知识性等多个层次的需求而激发旅游者强烈的参与兴趣。另一方面是追求特色项目。当前流行的潮流旅游方式在于提供给旅游者极具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满足其特定的目的和兴趣,而特色旅游项目恰好能够迎合诸多旅游者的实际需求。第三方面是回归自然,能够追求和享受自然的原生状态。第四方面是强调积极主动的参与。②从乡村旅游的产品层面来看,乡村旅游创造的产品兼具文化旅游、度假旅游和观光旅游三位一体的特征,又拥有融合特种旅游、享受旅游和健康旅游为一体的能力,由此,乡村旅游作为综合性的旅游活动,能够同时满足旅游者诸多个性化需求。

我国的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产生的大背景是国家开始实施改革开放以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伴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黄金周和双休日制度的普遍推行以及村村通公路工程的大力推行实施,乡村旅游达到迅猛发展,全国有超过1/3的农村贫困人口从乡村旅游活动当中获得好处,其中有超过2000万人因此而摆脱贫困。当前国内乡村旅游项目已经形成了以下4种成熟的模式:景区依托型(例如黄山风景区周边的宏村、西递)、都市依托型(例如成都农家乐、北京民俗村)、旅游线路依托型以及农村依托型(例如贵州的特色村寨,江苏乌镇、同里、周庄)

二、凤凰乡村旅游项目的发展趋势

湘西凤凰处于湖南西部区域和黔、湘两省的交界区域。它是西部的云贵高原向着江南丘陵的中间过渡区域。凤凰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比较高,生态环境保存良好,生物资源异常丰富。凤凰地区还拥有迷人秀丽的山水风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丰富的特色旅游资源以及政府对当地旅游行业的极度重视,使凤凰地区的旅游产业拥有了超越常规的跨越式发展速度。湘西自治州、怀化、张家界依托自身的特色旅游资源大力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并精诚合作,构建了初具规模的“大湘西旅游圈”,而这个旅游圈的中心正是凤凰景区,凤凰地区的旅游产业得以高速增长。而乡村旅游作为既时髦新颖又古老传统的旅游活动,逐渐成为当前旅游者的追捧热点。广阔的乡村变成了旅游活动的目的地,乡村民俗、乡村风光、乡村生态、乡村生活等变成了旅游活动的客体对象,极大地丰富了旅游活动的项目种类和产品系列,旅游者获取的旅游体验也能够更加全面。景区周边地区乡村旅游活动的高速发展为凤凰地区的农村经济创造了新的发展途径,同时也为该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地转移的工作机会。要想开发与管理独具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就必需会管理、有知识、懂民俗民风的本地人才主动参与。但大量的实地统计调查发现,大多数精通该区域少数民族风情的农民,拥有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而接受了中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往往不甘心局限在山区的村寨,不愿意从事少数民族的风俗研究工作。基于这个原因使得凤凰景区核心周边自发形成的乡村旅游项目普遍出现了简单的克隆现象,乡村旅游景点往往只有短暂的生命周期,进而制约了凤凰旅游的健康发展。

三、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的对策

旅游产业隶属于关联性和带动性极强的复合型社会文化产业,其本质内容有“住、吃、行、娱、购、游”六大要素。所以,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也表现在多个方面,影响竞争力的因素复杂而繁多,乡村旅游更是如此。综合国内外成熟的乡村旅游项目的发展经验,其核心竞争力包括了基础设施、产业链延伸、产品、营销和人才等方面,其提升策略和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

1.重视文化兴旅和乡村特性的长期延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对于游客的吸引力。

乡村旅游最为主要的消费者是广大城市居民,在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当中,必须时刻强调和凸显旅游项目的乡村特性,有效地避免重蹈新农村建设当中出现过的盲目商业化和城市化的覆辙。具体而言,有四个方面对策:①有机结合历史民俗,强化旅游产品的历史特性。②结合生态环境,强化旅游产品的生态特征。生态环境作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关键构成部分,也是其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基础。③结合现代科技,强化旅游产品的现代农业理念。现代农业旅游利用农村开展农业生产的天然优势,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规划农村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进行,构建了集生产、科普、科研、观光、销售、品尝、加工等为一体综合化的乡村旅游项目模式。④结合休闲度假,强化乡村旅游产品的休闲内涵。

2.强化旅游产业链的纵深化和本地化,提高乡村旅游行业的总体凝聚力

所谓旅游产业链的纵深化和本地化,即为指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当中,重视利用农村的原生资源包括富余的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原材料等,以旅游行业为龙头行业,合理配置和优化相关产业,在本区域销售和生产绿色的农业产品,形成相对完整的农村产业链,尽可能地使更多的旅游收益截留在本区域内部,规避乡村旅游行业发展的飞地化。要想实现旅游产业链条的纵深化和本地化,需要做到:旅游产业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组成乡村旅游行业总体链条的各个行业应当协调统一地发展,即为乡村旅游必需的诸多要素应当齐全,否则就可能直接制约和阻碍乡村旅游行业的总体竞争力的提升,而这也正是目前绝大部分农村地区极度缺乏的。所以,大力培育和发展本地旅游企业是首要选择,在不断健全地乡村旅游行业链条的前提基础上,合理优化和配置产业链条内部的行业数量、行业结构和总体质量,保障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都能实现提供保质保量而物美价廉旅游产品的能力。

3.健全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

当前国内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在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层面远远落后于城市,极大地限制和阻碍了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接待规模的发展。所以,应当长期坚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政府主导的总体指导原则,尽可能发挥政府在整合资源、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制定规划等诸多方面的带头作用,鼓励和引导诸多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不断推动旅游行业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管理的社会化、经营的市场化和投资主体形式的多元化。与此同时,坚持协调推进、重点突破,着力建设制约和阻碍乡村旅游行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项目,带动社会事业、交通设施、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和服务业发展全面发展,争取从多个角度健全以景区设施、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建设设施和综合配套设施为主要内容的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以提高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4.强化人才引进与教育培训,提高乡村旅游的基础支撑力

当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当中的突出问题在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部分旅游项目服务意识差、服务水平低、卫生条件差等层面。要确保乡村旅游的长久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有效地提高服务质量是重点,不仅要强化基础硬件设施建设,还要加强旅游相关的基础软件设施的建设,在大力引进旅游管理人才的同时,重视该区域各个层次的旅游人才的专业培训与教育。其中,对于高水平、高素质的本土旅游经理人员、旅游行政人员,应当应用各种优惠条件吸引人才,而对于旅游服务人员和经营者则应当强化相关的专业教育和培训。针对目前乡村旅游行业工作人员的总体素质现状,在引进人才和进行培养教育时,应当拓宽工作思路,灵活地运用各种有效地措施,激发各方参与当地旅游行业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以下2个方面的具体做法:①大力引进与教育培训乡村旅游人才。②对于乡村旅游的管理人才、经营人才、规划人才等稀缺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可以与相关的旅游院校进行合作来完成。

5.强化景区内部社区的参与力度,提高乡村旅游的和谐氛围

由于对乡村环境保护、农村社区总体发展、村落维护、旅游利益分配等诸多问题缺少合理的部署和考虑,明确乡村旅游产生了不少人与社区、人与自然、社区与社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所以,应当构建有针对性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体制,合理设计社区参与旅游的机制和科学的利益分配模式,强化景区内部社区的参与力度,促进乡村旅游协调健康的发展。

四、结论

乡村旅游竞争力的提高涉及到农村社区、企业、农户、政府等诸多利益相关方,其实际的影响因素繁多而复杂,并且各个地区在市场需求、旅游资源等层面也存在明显差异,这就决定了国内乡村旅游的竞争力的提高策略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依靠传统的惯性思维和单线增长模式,应当其当作长期的系统工程,而且与时俱进地寻求创新发展和思维突破。上述章节从硬件设施建设、产业链延伸、产品开发、社区参与、人才培养和引进这5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我国乡村旅游竞争力的对策,其主要为探索层面的框架性研究,关键目的在于指明方向而不是解决问题,相关的深入研究尚待实施。

参考文献:

[1]张建宏.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经济,2006(12).

第7篇:乡村旅游的目的范文

纵观世界经济,旅游业是很多国家的支柱产业,对于我国的意义也尤为重要,其在未来将成为拉动我国消费经济增长的新亮点。《2015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2015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直接贡献为3.32万亿元,占GDP总量比重为4.9%;综合贡献为7.3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0.8%。旅游直接就业2798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并且据世界旅游组织给出的数据显示,市场经济中与旅游业相关的行业总共约144个,其中直接相关的约24个,间接相关的约124个,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创业者,能够提供6-8个就业机会,这就大大的吸收了社会劳动力,同时也降低了社会失业率。

一、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类型

1.市场目标型。在乡村旅游中,城镇人是其目标客户,因此大城市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我国目前市场潜力最大、发展最成熟、最普遍的乡村旅游类型就是将都市的郊区利用起来进行乡村旅游的发展。营造休闲场所提供给都市居民进行游玩是目前我国乡村的旅游的定位标准。为吸引游客,乡村旅游通常会开展捕钓、采摘等农村特色活动,让游客体验完全区别于大城市的村落或田园生活。

2.景区拓展型。乡村旅游中,景区拓展型是依靠景区开展一系列活动的,一般如果乡村位于著名景点周围,就会将该景点的客源和名气利用起来,发展旅游配套服务,如购物、餐饮以及住宿等,除此之外,还能对销售当地土特产起到促进作用。

3.资源利用型。在资源利用型的乡村旅游中,存在许多的村寨,这些村寨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在吸引游客时凭借的就是其人文、建筑、生态等特色资源。由于远离都市,这些具有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的村寨基本上外界没有接触,交通的不便使其与外界接触较少的一个主要因素,而正因为如此,这些村寨没有被外面的世界所同化,保留了特色的乡村气息。

(二)乡村旅游项目

1.度假村。度假村通常建立在生态环境优越、自然环境优越、气候舒适的地方,换句话来说,就是比较高档的提供给游客度假、休闲的乡村旅游场。

2.民族民俗风情园。民族民俗风情园一般由少数民族或乡村建立,其风情特色十分显著,体现在其活动、生活方式和建筑等方面,能够有效地吸引游客前来游玩。

3.农家乐。这种旅游形式是农民自己发展出来的,他们借助自家房舍、农家庭院附近的自然风光,将来自城镇的游客吸引至这里进行游玩、观光。农家乐所包含的产品有很多,例如观光园、农家菜、农家旅馆等,对于农民来说,这种旅游模式风险低、收益快、投入少,十分受其欢迎。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一)政府干预力度将进一步加强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其含起到阻碍作用,目前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在规划旅游产业时也会考虑到乡村旅游发展,使得管控、培育、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

(二)进行多元化的投资

乡村旅游的发展潜力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投资乡村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乡村旅游项目的经营包含了村集体投资、合伙经营以及农民个体经营,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一些大公司也陆续加入了进来。

(三)实现品牌、特色发展

在投资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中,最初的经营者除去已经失败的,其他经营者已经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其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将其旅游规模进行扩大。但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一行业中来,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若想让自身的旅游业在众多旅游业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实现错位竞争,在乡村旅游业上开发其中的特色,将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使得品牌逐渐做大,被人们所熟知。

(四)自助游会越来越多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乡村旅游,也逐渐对乡村旅游生出喜爱之情,但这些爱好者已经厌倦了老套、模式固定的旅游项目。而自助游可以实现这些旅游爱好者的需求,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旅游,发现新的旅游点。随着旅游模式和目的地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通过自助游的形式进行乡村旅游。

(五)游客来源进一步扩大

因为宣传、经营没有落实、人们不了解等原因,乡村旅游在最初出现时,仅有附近城市居民前来游玩。但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经营者为实现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的提升,开始学习如何进行品牌建设和宣传,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目前,许多乡村旅游项目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品牌也已经走出当地,面向全国甚至国外,在乡村旅游中,前来游玩的游客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游客也会前来游玩。在为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其游客来源也会越来越广,游客量也会越来越多。

三、结语

第8篇:乡村旅游的目的范文

一、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在这一年,国家旅游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了我国旅游的一个新亮点。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闲暇时间的增多,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兴起,乡村旅游业也发展迅速。

乡村旅游是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将传统的农业转变成为休闲农业的一种旅游方式。这种旅游方式,以城镇所不具备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吸引城镇旅游爱好者,通过满足他们休闲和回归自然的需求而获取经济效益。随着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乡村旅游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朝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我国当前开发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市场依托型

乡村旅游的目标客户是城镇人,所以他的目标市场就是大都市。利用都市郊区来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国目前最普遍、发展最成熟、最具有市场潜力的一种乡村旅游类型。从当前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来看,这种乡村旅游的基本定位是给都市居民提供“后花园”式的休闲场所。借助与现代化大都市完全不同的田园及村落景观,为观光者提供采摘、捕钓等各种农村特有的活动来吸引顾客的一种旅游产品。

2.景区依托型

景区依托型的乡村旅游,是指那些在著名景点附近的乡村,借助著名景点的名气和客源,来带动自身的住宿、餐饮、购物等等旅游配套服务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土特产的销售。

3.资源依托型

部分具有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的村寨,可以依托其独具特色的生态、建筑、人文等资源来吸引游客的一种旅游模式。这些具有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的村寨,一般都远离都市,现代化程度较低,与外界接触较少。可能正是由于交通的不便,阻碍了他们与外界的接触,才使得他们能够保持自己本身的特色而未被外界同化。

根据上面总结的我国当前乡村旅游所具备的开发类型,已经开发出许多不同的乡村旅游项目:

(1)“农家乐”:一些农民利用自家的农家庭院以及房舍周围的特色风光,吸引城镇游客前来吃、住、观光的一种旅游形式。农家乐也开发出了许多了相关产品,如农家旅馆、农家菜、观光园等等,这种旅游模式投入少、收益快、风险低,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2)度假村:在一些气候舒适,自然风景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带,建设一些比较高档的乡村旅游场所来满足有需求的旅游者休闲、度假,这种旅游模式称之为度假村。

(3)民族民俗风情园:一些乡村或者少数民族的建筑、生活方式、举办的各种活动等等具有其独特的风情特色,也可以做为一种吸引外地游客的一种旅游方式。

(4)观光购物农园:对于绝大多数在城镇生活的人来说,一些观赏、食用植物的种植以及动物的饲养都是新奇的,于是就有一些现代的种植生产园或者实验和科技示范基地等利用自身的特色,将自身同时开发成为度假休闲型的乡村旅游景点。其服务内容包括观光、体验、度假、休闲等各个方面,利用其高科技与高附加值的农业示范、科普教育、提供新奇的农特产品品尝等吸引游客。

(5)租赁农园:一些市民为了体验家禽家畜的养殖或者蔬菜等植物的种植,去向一些农民租赁土地或家畜。于是一些农民便将这种租赁方式发展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他们通过收取一定的租金,将自家的家畜或者土地出租给市民,由市民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去体验家畜的养殖以及一些植物的种植,平时则由农民负责管理,最终的种养殖成果则属于租赁者所有。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很快,让广大的农民朋友从中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但是同时,我国的乡村旅游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不解决。未来将会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带来一定的困扰。

(1)建设盲目,没有规划性

从上面总结的我国当前乡村旅游的项目可以看出,多数项目都是由个人或者小集体开发。在开发之前没有进行过专项的旅游规划,发展过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且,由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时间还不长,政府部门还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控,立法也还不健全,乡村旅游的管理单位形同虚设,经营者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总的来说,乡村旅游虽然发展很快,经营者很多,但仍是一盘散沙,没有形成品牌,也没有什么营销战略,仍处于很原始的水平。其主要的营销手段就是靠回头客以及朋友关系等。

(2)产品单一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品种比较单一,如经营农家乐的就单纯经营农家乐,经营度假村的就单纯经营度假村。而且同一种形式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大多比较类似。尤其是在同一区域内,各经营者的经营方式更是具有极大的相似甚至雷同。这种雷同的经营模式,很难吸引客户。从而加大了不同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增加了市场风险,降低了经营者的经济收益。同时,当前的乡村旅游,主要的项目还停留在住宿,观赏,餐饮等低级层次上,并没有对民俗文化本身所存在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随着教育的普及以及游客文化程度的提高,他们在旅游的同时,也会考虑到游玩背后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从而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3)季节性强

旅游的季节性非常明显,普遍存在着冬往南,夏往北的特点。这也就导致了在旺季的时候,各个景点客源集中,人满为患。许多乡村旅游都是由个体或者小公司经营,资金不够雄厚,旅游相关的服务和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而在淡季的时候,由于游客量少,又会导致大量的旅游资源闲置,甚至部分旅游景点由于入不敷出而停业,造成了“淡季时没东西吃、旺季时没地方吃”的局面。而且由于一般淡季时间都不短,一年中最少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时间处于淡季。这种情况使得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难以提高,不能有效的吸引投资进行后续的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4)经营水平不高

由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大部分是当地的农户,受到文化素质及旅游专业素养的限制,他们普遍经营规模较小,档次偏低,经济效益不高。但是,一些经过培训的农户或者由企业经营的旅游景点,从规模、档次、服务质量、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都要强于没经过培训的农户。由此可见,对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水平,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有效措施。

三、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分析当前客源市场、政府政策等因素,综合分析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1)政府将加大干预力度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许多地方政府已经把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逐步加大了对其扶持、培育以及管控的力度。

(2)投资趋势逐步多元化

许多有远见的人都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纷纷对其进行投资。有部分乡村旅游项目是农民个体经营的,也有合伙经营的,还有一些是村集体投资的,一些有实力的公司也纷纷介入乡村旅游的开发。

(3)逐步向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乡村旅游的第一批经营者要么投资失败,改做他行。要么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准备扩大规模。但是现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他们想要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强,要在新的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就必须采取错位竞争,也就是要发展自己的特色,扩大经营规模,经营自己的品牌。

(4)自助游将成为一种趋势

乡村旅游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喜欢乡村旅游。但是同时,他们也不满足于一些已经发展成熟的、老套的旅游项目。他们喜欢自己开辟新的旅游点,自主提出一些新的旅游要求。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和旅游的项目越来越广泛,旅游者在参加乡村旅游时越来越希望采取自助的形式。

(5)旅客来源区域越来越广

在乡村旅游刚刚兴起的时候,由于对其不了解,以及经营者宣传措施不到位等原因,游客多数为附近城市居民。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经营者对于宣传以及品牌建设的日益重视。部分乡村旅游项目已经形成了较为响亮的品牌,吸引了国内其他地方甚至国际上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四、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建议

在欧洲,从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了。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开始兴盛。由于欧洲的乡村旅游发展较早,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来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欧洲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进行品质认证

德国农业协会在1972年就制定了乡村旅游的品质认证制度,有效保障了游客的合法权益。该制度经过多次修订,一直沿用至今。该制度对度假农场进行品质认证,对于经过检验合格的农场进行登记,并颁发度假农场认证徽章。而认证的后续工作由经济部和财政部负责实行。

(2)成立组织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政府的监管还有待完善,此时需要成立一些组织来监管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建立完善的预定系统

随着自助乡村游越来越受到欢迎,游客的旅游目的地越来越不明确,突发性很强。只有有着完善的预定系统,如网络、电话、旅行社等等,才能让游客及时了解目的地的情况,以便及时安排未来行程。

(4)政府拨款支持促销

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多是一些农户,他们普遍受到资金的限制,旅游项目的促销一直做的不够好。如果政府能够在促销上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将会极大的提高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如2003年,英、法、德三国对本国乡村旅游促销方面的拨款分别是500万英镑、600万欧元和360万欧元,这一数值在近年来还在持续提高。

与欧洲相比,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前景非常好。但是也需要取长补短,借鉴欧洲的一些好多的经验,提高我国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1)加强政府监管

任何行业在规范化发展的过程中,行业自律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国家的监管也不可放松。欧洲国家多属于发达国家,其市场化程度非常高。但是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一直实施有效的监管。如法国政府部门对于农场旅游的管理,德国政府对于乡村旅游实行质量认证等。当前,海南省的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要规范化乡村旅游的发展,除了靠行业协会的自律之外,应该借鉴欧洲经验,尽快加强完善政府的监管。

(2)确定发展重点与优势

欧洲的国家多数都不大,一个国家总与多个国家接壤。一些不同的国家之间也总是有着相同的生活习惯。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各个国家都尽量发挥自己的特色,找出创新点,以有别于别的国家。特色的优势使他们能最大程度上吸引不同爱好的游客。海南的乡村旅游点众多,经营同一旅游项目的不同商家之间的雷同之处也较多。应鼓励他们发展自身特色,避免恶性竞争促进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

(3)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

第9篇:乡村旅游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活动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并发挥枢纽作用的城市。按其影响范围大小,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等不同等级。

乡村旅游开发是中心城市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行政区划的中心城市一般都存在城市与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许多中心城市都涵盖了大面积的城郊地区,不少中心城市的城郊面积甚至大大超过了中心城市主城区。从地域上看,中心城市的城市郊区是城市地域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假日经济的启动,旅游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专线旅游不断减少,短线旅游和城市周边旅游日益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本文以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一、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

(一)资源特征

1 圈层分布。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呈现出圈层状的特征。一般由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和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3个圈层组成。(1)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近郊为紧邻城市市区的城乡结合部,既有城市设施和城市景观的延伸,也有交错分布的农村田园,呈半乡村景观。这个区域的乡村农业生产资源大多是以时令果蔬、花卉、苗木和药材等经济作物和农副产品加工为特色,这些经济作物的物产以及形成这些物产的条件和生产过程所具有的景观环境,构成了以经济物产资源为主的、城乡气息交融的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2)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离城市稍远的“中郊”以乡村田园的农耕风貌为特色,以农民生产劳作和生活场景为主,形成优美的乡村田园农耕景观。田园风光结合乡村聚落、乡村民俗和人文风貌,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中郊乡村所具有的农耕文化和生活方式,通常是乡村旅游发展中开发利用最普遍的资源,也是最典型的乡村旅游资源。(3)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在这一区域中,乡村旅游资源与大面积的山林、河和湖等自然资源相结合,并与颇具特色的乡村社区生活方式构成乡村旅游资源。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是乡村性和生态性互相交织。

2 同一圈层的乡村旅游资源差异不明显,呈现同质化的趋势。由于中心城市涵盖的城郊,在同一圈层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十分相似,乡村旅游资源的生成条件大体一致,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大致相同,本身没有太大的差异,呈现出外部相似的宏观特征和资源同质化的趋势。

(二)市场特征

中心城市既是旅游客源地又是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客源主要来自中心城市主城区的本地居民以及外地中心城市来的游客。

1 本地居民客源市场。中心城市基础设施较好,通常与城郊地区有通达的公路和便捷的班车往来,游客乘车方便,旅途时间短,城市居民周末出游具有便利的条件。中心城市的本地居民客源覆盖面很广,既包含城市里先富起来的一小部分高消费人群,也包含普通工薪阶层、离退休职工和学生等,尤以后者为众。旅游方式以散客和家庭式出游为主,团队旅游较少。旅游时间以一日游为主,过夜游客较少,其中假日客源最多,无明显淡旺季。由于距离近和交通方便,属大众化消费,重游率较高。

2 外地游客客源市场。外地游客是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潜在市场。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外地客源市场充足。同时,许多中心城市还是优秀旅游城市,每年有数以百千万计的外地客源。中心城市的光环效应会辐射到城郊的乡村旅游,中心城市巨大的客源优势也会影响城郊的乡村旅游,并由此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一般情况下,早期吸引外地游客的是少数典型的乡村旅游地,随着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不断开发,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愈渐明显,中心城市逐步成为城郊乡村旅游游客的中转站和疏散地。

(三)产品特征

与其它旅游产品相比,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特征是其所具有的乡村性和复合性。从乡村性特征来看,当前一部分乡村旅游产生于城市近郊,展示的是现代农村、农业的风貌,如农业高科技园游览等,但乡村旅游的主流产品仍然是具有原生态的乡村旅游产品。实践证明,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总是充满着浓厚的乡村性。从复合性特征来看,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农业资源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化。它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和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生态、生产和生活相结合,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优势互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合社会效益三统一,是现代旅游业和农业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从产品开发的角度来看,一般旅游产品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乡村旅游走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示范点”示范相结合的道路。自2001年推荐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候选点以来,各地都很注意示范点的建设,许多地方性中心城市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也都设有乡村旅游“示范点”。

由于各种原因,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产品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同质化倾向。由于乡村旅游是资源依托型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资源的同质化必然会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加上乡村旅游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和服务,乡村旅游同质化相对比较严重,表现为产品定位模糊,有雷同趋向;活动内容简单,项目互相模仿;主题形象不鲜明,缺少营销策划;缺乏创新性的经营理念等。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的原因除了资源同质化、产品初级化以外,还与乡村旅游的开发道路有关。在资源同质、文化同源和地理位置邻近的背景下,首个开发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在示范中树立起了榜样,但也有一些地方盲目仿效和跟风,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由此加剧。

2 质量参差不齐。相比较而言,乡村旅游发展时间较短,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旅游地一般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加上乡村一般缺乏发展旅游所需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服务的质量。乡村旅游点大多面临着开发和保护不力、管理和服务水平落后等诸多问题。但是也有一些乡村旅游点,尤其是政府扶植的示范点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内就开发了成效显著的旅游产品。例如,2009年厦

门市市、区两级政府投入了1200万元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致力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乡村旅游示范点五峰村于2009年6月28日正式启动,截至2010年2月,共接待游客9.2万人次,总收入达2000多万元,农民的直接收入达270多万元,同比增长480%,带动了五峰村周边劳动力107人就业,远远走在了同类旅游产品的前面。

3 空间分布以点状、轴带状不连续分布。许多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点,尤其是小规模的“农家乐”大多是自发形成的。它们在空间上以点状分布为特征,散落于各处。若有聚集,则大多与资源的自然禀赋有关,或者与交通线路相联系,在这种状况下,乡村旅游地就呈轴带状不连续分布,乡村旅游活动大多数以—地游或—线游(尤其是—地游)为主。

三、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策略

(一)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充分利用各圈层资源的不同特色打造不同的乡村旅游产品,而对同一圈层的同质化旅游资源则要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错位开发,使各产品之间、各产品线之间存在横向或纵向的互补关系,而非同质关系。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首先要以科学的市场分析、资源调查以及合理的产品定位为基础,对开发地和开发项目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排除掉不适宜开发的项目。为了避免开发者盲目逐利或跟风开发某一种产品,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引导,如对有特色的产品提供优惠政策和专业支持渠道等。此外,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地域分布特点的不同,对乡村旅游的类型、结构和规模进行统一合理布局力避乡村旅游“一窝蜂”发展。在旅游产品和项目的设计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客源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分别向不同的客源市场推出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顾客价值和顾客满意度、忠诚度,总体上提高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转贴于

(二)构建环城游憩带

乡村旅游点主要分布在城郊,与其它景点一起环城形成不规则的游憩带,环城游憩带的形成与建设已经引起国内外许多中心城市的关注,但对大多数地方性中心城市而言,环城游憩带尚处于发展初期。

环城游憩带的建设可以将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置于整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背景上统筹考虑,使乡村旅游产品更好地与主城区目标客源市场的需求对接,在充分满足目标客源市场需求的同时,合理分工协作,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使各个乡村旅游点充分发挥乡村旅游效用,分享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

构建环城游憩带首先要将环城游憩带的规划纳入到城市旅游发展规划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环城游憩带的规划和建设。通过环城游憩带的规划,以项目和资金两个手段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统筹考虑的基础上确定开发重点,并在资金、土地、配套设施建设、宣传促销和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给予扶持。在此基础上,依据区域开发理论,优化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实行“以重点景点为依托的据点式开发和以点穿线的开发相结合”,即以具有一定发展条件的重点旅游点为基础,建设和开发形成中心城市环城游憩带的旅游经济增长点,然后逐级扩散,开发次一级旅游区域,最终形成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优化的点轴系统。

环城游憩带的构建在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同时,对城乡旅游一体化和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旅游综合竞争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通过环城游憩带的构建,不但可以满足中心城市居民及中心城市游客的旅游需求,而且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城市中心旅游热点的环境压力。二是环城游游憩带的构建可以与城市旅游相辅相成,提升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三是环城游憩带上的各个片区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区分不同的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定位,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形成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的旅游产品体系。

(三)推行乡村旅游标准化

标准化的思想是对基础标准、硬件设施、功能布局、安全卫生、生态保护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既可以维护乡村旅游者的利益,也可以规范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行为,还可以有效解决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2004年,上海市率先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而后不少省市也相继出台有关规范,对经营“农家乐”和发展乡村旅游等提出明确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要求,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在实践中有力地推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商务部《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更是促使乡村旅游的管理深度得到有效拓展。但从总体上看,乡村旅游标准的针对性、体系化还必须加强,而且标准的颁布多用于衡量,指导作用尚未得到很好的发挥。

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要执行和参照执行各种乡村旅游的标准和规范,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要求和实施方案。制定新标准前应进行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并且要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修订完善。

做好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与推行。大力加强对乡村社区的标准化宣传教育,发挥乡村旅游标准化先发地区和优秀经营户的示范效应,对乡村旅游标准化实施动态管理,大力推动优秀旅游乡村的发展,注重乡村社区的参与,加强参与人员的培训与管理等。通过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

(四)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

地方性中心城市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主导作用。地方性中心城市往往既是区域旅游目的地,又是区域旅游客源地和旅游集散地,它承担着区域旅游经济的组织和协调活动。因此,应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旅游。

1 城乡旅游产品互补。市场需求多样化是当前旅游发展的一种趋势。旅游地为满足市场需求,必须开发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城乡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导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旅游产品各具特色,要在乡村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打造城乡互补的区域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不同类旅游者的需求和同类旅游者的不同层次需求。

2 城乡客源市场的互补与共享。城市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一级客源市场为中心城市居民,二级客源市场可以是来自中心城市旅游的分流客源。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农村居民利用农闲时节,到邻近的中心城市旅游,构成城市旅游客源。鉴于此,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促进城乡旅游市场的共同繁荣。另外,从大区域来看,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同属中心城市旅游,可以构成一个整体。因此,应进行整体营销,进行统一的形象定位,共同开发中心城市以外的客源市场。

3 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在城乡统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可通过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发展理念,统筹区域规划,整合资源,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以促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最终实现城乡旅游共同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水平。

注释:

①葛全胜、吴殿延《西部旅游开发战略的初步探讨》,载于《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81期第21至28页。

[参考文献]

[1]何景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5-128

[2]孟明浩,顾晓艳,近年来国内关于城郊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2,(6):71-75

[3]王林,喻考鹏,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郊旅游研究U]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