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开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由于乡村旅游所依托的载体不同,开发模式也各式各样,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1城郊农家乐型乡村旅游模式
农家乐模式的乡村旅游是最早在我国出现的乡村旅游模式,以餐饮接待与娱乐为主要旅游项目,配合观花采果、参与农耕劳作活动,满足人们日常吃、住、购、娱等休闲需求。
1.2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模式
该类乡村旅游是在旅游景区景点开发的基础上产生的,景区强调社区参与性,引导农家参与旅游活动接待是很多景区追求社会效益的体现。 这类型乡村旅游位于著名景区、景点的边缘,一般是结合风景区、依靠现有的旅游资源和景区的客源发展起来的。
1.3农业观光园模式
农业观光园模式乡村旅游是主题公园与新型农业融合的一种特殊形式,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人造景点来对待,因此它具有人造景点的一般特性,投资大,有明显的生命周期。
1.4新农村模式
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一些农村出现了跳跃式发展,农村新风貌也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新景观。游客通过吃农家饭、住农家房方式体验新时代农村生活。
1.5古村落模式
此模式是将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秀丽的自然山水、人文生态景观、历史文化特色融合成一个特色浓郁乡村旅游地,游客在此可以看到许多古代民居群和传统的民俗风情,当地也可以开发出文化韵味甚浓的乡村旅游产品。
1.6大规模农作观赏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农业生产为主、旅游观光为辅的农作物种植土地,由于大规模种植某一农作物,形成视觉上的冲击。这种类型的乡村旅游目前在我们国家也比较多,如元阳、龙胜等地梯田、罗坪油菜花。
1.7民风体验型
在一些民俗风情保存完整的乡村,可以通过打造节庆活动、庙会等方式向游客展示当地民俗民风。
2.我国乡村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2.1空间格局缺少总体规划,政府主导性不强
由于乡村旅游进入门坎相对较低,许多地区缺乏对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没有对资源条件进行论证和空间布局规划,只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改动的结果往往是既不具备大规模观光游览的条件,也没有传统文化的乡土气息及乡村旅游所应有的氛围,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资源根本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有的地方甚至根本不做加工就贴上了“乡村旅游”的标签,盲目上马,这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也使乡村旅游产品品位不高、产品生命周期短,严重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2基础设施投入不够,服务相对落后
乡村旅游除了城郊型农家乐外,其他几种类型大都处在偏远和封闭地区,基础建设比较落后。我国乡村旅游开发节奏比较快,造成很多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旅游接待必须的道路、停车场、卫生间及床位、餐厅等都难以满足需要。另外,由于当地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服务意识淡薄,导致接待服务跟不上。正是由于软件和硬件都达不到,所以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乡村旅游只能是望梅止渴。作为当地政府和居民,应纠正一个错误的观念,乡村旅游虽然追求原始、自然、古朴的境界,但不是让游客来农村受罪,因此,乡村旅游必须具备吃、住、行、游、购、娱基本条件。
2.3景点城镇化严重,旅游产品单一
对于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或城郊,乡村旅游走向了另一相极端,那就是把乡村旅游景点当城镇来建设,景区内高楼大厦,各种游乐设施遍地开花,完全把城市建设那一套搬过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没有把握游客的需求。乡村旅游游客大部份来自城市居民,他们的旅游动机就是要离开喧闹的城市环境,感受乡村带给他们不一样的外部环境。同时,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旅游产品过于单一,游客来了以后无非就是看景吃饭,这不是乡村旅游游客所要的,所以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我们应结合当地资源特点,我们应坚持“宜土不宜洋、宜乡不宜城”的原则。
3.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措施
3.1协调乡村旅游活动各主体之间关系
参与乡村旅游活动的主体主要有当地政府、当地居民、旅游企业、游客,四大主体之间即有矛盾,也存在目标一致性。
从上图可得,当地政府、当地居民、游客、旅游企业与乡村旅游项目之间是和谐关系,但各自在乡村旅游中发挥的作用不一样。当地政府主要是基础建设及方向引导,当地居民主要是资源和劳动力的投入,旅游企业主是发挥宣传推介作用。当地政府与当地居民之间、当地居民与游客之间、当地政府与旅游企业之间、旅游企业与游客之间却是矛盾冲突关系。如何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协调好相互之间关系,是发展当地乡村旅游的关键。
3.2采用地域联动式发展,形成乡村旅游项目间互补关系
地域联动模式应发挥当地政府的主导作用,形成不同特色和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在时空分布上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色、一季一景”的总体格局,使乡村旅游项目在空间和时间上形成序列分布,变竞争关系为互补关系。
4.嵩县乡村旅游开发状况分析
地处伏牛山腹地的河南洛阳嵩县,旅游业非常发达,传统旅游景区主要有发白云山、天池山、木札岭、陆浑湖等景区。在传统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乡村旅游作为后起之秀,已成为嵩县旅游业的主角。
(1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北京100093;2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北京100012)摘要:在知识经济与体验时代下,消费者对乡村旅游功能凸显为精神与文化的个性化需求,而传统的旅游产品供给多以满足物质的大众型产品,一方面导致了市场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同质旅游产品间竞争异常激烈,乡村旅游的发展亟待转型升级。如何开发乡村旅游才能满足市场需求、突破解决产品间同质化竞争的问题成为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首要难题。笔者从文化创意的视角,在分析中国乡村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创意思维开发乡村资源、创意设计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模式、创意文化主题活动、创意旅游营销等方面的策略,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加速乡村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进程,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开发;文化创意;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5010006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面上项目“京郊山区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研究”(SQSM201312448004)。
第一作者简介:康杰,女,1977年出生,河北新乐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通讯作者:杨欣,女,1981年出生,山西太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信息化管理。
收稿日期:2015-01-06,修回日期:2015-03-12。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from Cultural Creative Perspective
Kang Jie1, Yang Xin2(1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 Management,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93, China;2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12,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d problems of rural tourism: one was the contradictions of the massmaterial supply and personalized demand of spirit and culture between the consumers and suppliers; the otherwas the fierce competition among the homogeneous tourism product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wasconfronting the urgent need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ow to develop rural tourism to solve producthomogenization competition had become the primary problem of rural tourism. The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present situation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in China from the cultural creative perspective.Finally, it put forward strategies like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rural resources, creative design of tourismproduct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ode, creative culture theme activities, and creative tourism marketing, etc.,so as to meet the consumers’demand,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mote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Cultural Creativity; Strategy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收入水平不断增加,以休闲消费达到释放压力、放松心情的乡村旅游成为城市居民假日游的最佳选择。自2006 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年确定为“乡村游”、“和谐城乡游”、“生态旅游”以来,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的增长期。据统计,2013 年中国农家乐的数量有170 多万家,乡村旅游的重点村有10.6 万个,全年接待游客将近10 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800 多亿元人民币,直接受惠的农民有3000 多万[1]。乡村旅游已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消费领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但与此同时,快速发展中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资源的有限与粗放式的开发相矛盾;产品缺乏文化特色,没有核心竞争力;旅游产品间极高的相似度,导致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资源配置未优化、重复建设与浪费等现象比较严重[2];尤其在中国迈入知识经济与体验时代后,创意引领消费,传统的农家乐、民俗村、采摘园、观光农园、渔家乐等主打旅游产品与消费者对精神文化的多样化、差异化、体验化、个性化需求相矛盾,乡村旅游的发展亟待转型升级,如何开发乡村旅游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成为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文化创意是通过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智慧,以资源为载体,赋予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强调的是产品的差异性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以此来满足人们对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与文化需求[3]。从众多的文献分析来看,许多学者以乡村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为研究对象,但以文化创意的视角探究较少,更鲜有从创意视角来研究乡村旅游开发,来解决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问题。因此,笔者以乡村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创意视角,提出乡村旅游在资源、产品、模式、市场、产业链等方面的开发策略,以满足消费者异质化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并试图解决产品缺乏特色、同质竞争激烈、资源重叠等难题,对加速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1 文化创意视角下研究乡村旅游开发的现实意义知识经济时代下,文化与创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将文化创意理念、思维方式融入到农村的开发生产、生态、生活资源中,创新旅游开发的模式,完善旅游产业链,这势必加速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1.1 实现乡村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合理利用和保护乡村旅游资源的前提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能满足后代人自身需求的行为[4]。文化创意是运用人的创造力,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深层的挖掘,体现其旅游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并对已开发旅游资源的再整合利用,运用无限的创意突破物质要素类旅游资源的约束,进一步拓宽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空间,克服了物质要素类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5],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创新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渠道,在生产、运作、销售等环节融入文化创意,解决了乡村旅游面临的资源有限、生态环境压力、旅游产品单一、无特色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文化创意下的乡村旅游开发成为确保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2 保护、传承乡村传统文化
中国广大乡村地区拥有源源流长的历史文化资源,承载着丰富的乡村习俗、民族风情和农耕文化[6]。但随着社会变迁与发展,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不断的撞击和融合,许多传统的乡村文化已濒临灭亡或是转化、模仿为城市文化的符号,失去了乡土文化的“土”特色。文化创意是在既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与突破,其第一步就是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整理和挖掘,使传统的历史文化在保护中得以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与发展,赋予了乡村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并结合新时代的理念,开发出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创意产品,如一些濒临破坏的古遗址和亟待维修的古建筑经过文化创意开发成为具有特殊文化旅游的胜地[7],文化创意下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实质上就是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
1.3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正转变为文化性、层次性、个性化精神与文化需求,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文化创意依靠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突破常规思维的模式和观念,在一定的载体上,赋予产品精神文化含义,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满足消费者对文化的需求;并通过其强大的融合性,助推乡村旅游业打破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壁垒和界限,实现对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和不同领域的资源整合[8],创意出融合生产、生态、生活等多种功能的旅游产品,成为实现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2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开发是指发挥和挖掘潜在的乡村旅游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新、奇、特的旅游产品,并把这种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以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9]。近几年,国内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的扩张期。在乡村旅游开发方面,主要是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其功能正处于由单一观光向以观光、考察、学习、体验、休闲、度假、娱乐等多功能综合型方向转变与发展,如农场类旅游,包括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广场,还有以休闲、娱乐和知识为目的的农业教育园、科普示范园,以及参与、体验各种农民农事生活,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10]。但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在开发中也不可避免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1)乡村旅游的开发多强调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开发,对农业资源过度依赖[11],多以自然景观、农业观光类的旅游项目的开发,未重视乡村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的开发,致使开发的产品缺乏文化内涵,乡村的地域特色不突出,造成乡村旅游产品间的严重雷同,产品未形成根本的核心竞争力。
(2)开发多处于盲目、自发式的状态中,模仿、照搬发展模式的现象还很普遍,相邻相近的乡村旅游提供的农家餐饮、住宿、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产品相似度很高,乡村特色不突出,并多是以承包租赁的个体行为,很多类似的旅游开发项目根本没有考虑旅游产业链的上、下延伸,如旅游产品未进行精、深加工和高端产品延伸,缺少衍生产品和伴生产品,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12]。
(3)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单一,所采用的模式多局限于文化观光型模式,以观赏观光型活动为主,如观赏田园景观、观看民俗风情文化、参观手工艺品、观光农业园、主题公园展览等[13],以农村生活、历史文化、探险体验、生态科考游等体验类旅游发展尚处于初期,层次相对较低,致使游客满意度降低,游客滞留时间较短,对消费者形成不了一定的影响力。
(4)开发的旅游产品中缺乏创意,许多项目依托地域的自然环境进行开发,始终保持原状,开发一次就此停滞,旅游活动的文化性、娱乐性和参与性都较低[14],致使开发的旅游商品不能刺激和满足新时代下乡村旅游的新需求。
(5)在当代新媒体技术下,市场营销模式比较老旧,宣传的渠道与力度不足,缺少对整体项目的精心包装、策划与推介,市场辐射能力较弱,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非常有限,导致市场占有率低[15],未形成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导致宣传和影响的辐射范围小,新媒体的作用没有发挥。
3 文化创意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加强文化创新意识,把它贯穿于乡村旅游开发的各环节及各层面,突出产品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满足当代乡村旅游者对文化多元性和新奇性的需求[16]。
3.1 创意思维开发乡村资源,挖掘文化价值和内涵创意思维是一种对既有文化进行的创新与突破,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文化的一种思维方式[17]。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自然田园风光、农耕文化资源、乡村建筑景观、民俗文化资源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为文化创意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重庆巴渝的文化村,游览区由三院一寺庙一牌坊构成游览主体,并在原有遗址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有横跨水面的连接大门和牌坊的跨度长达100 米悬空索桥,并在通衢大道旁建立压邪的“泰山石敢当”,伴有错落有致的故乡人农家乐及农耕机具操作展出,使旅游者更加感受到传统的巴渝民间文化[18]。在这些历史积淀的文化资源和一些古城遗址基础上,通过利用科技、文化、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创意元素,将一些物质载体、故事和社会生活元素融入到资源中[19],赋予有形的、无形的乡村资源新的文化性及强大的生命力,体现历史资源和古城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更好地迎合乡村旅游者对旅游文化差异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3.2 文化创意设计开发旅游产品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的层次相对较低,多数以乡村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为开发对象,乡村旅游资源间的相似性,导致各乡村以景观游为主打产品的严重趋同化。文化创意设计突破了对乡村旅游开发的就地经营思路[20],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运用文化创意设计,将当地特色文化如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乡村节庆、农事农活,或是培育的新的特色文化融入在设计的旅游产品中,并将创意产业的思维及时尚元素一并引入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环节[21],这将特色文化的内涵赋予到鲜活的旅游文化产品中,并设计具有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综合旅游活动,强调产品间的差异性,使消费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独特的感受和深刻的体验。如北京的怀柔雁栖镇的村落,前身是京城的“虹鳟鱼一条沟”,后进行美化环境、营造节点景观、改造民居、增加文化元素等建设,注重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融入农耕农具展、文化长廊等众多文化元素,还可以参与到风筝、皮影等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在夜晚,还可欣赏七彩栈道、古烽火台等众多文化夜景[22]。
3.3 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多是以自然资源、景观为依托进行开发的,雷同的发展模式不能形成区域的竞争力,致使乡村旅游效益低下[23]。乡村旅游应当依据开发地的旅游资源状况,并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运用文化创意,借助乡村旅游资源载体,强调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创新开发模式,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型发展。如“生态农业+旅游业模式”的北京市朝阳金盏乡的蟹岛[24];“特色庄园旅游发展模式”的台湾南投县埔里镇的台一生态休闲农场兴建了亮眼雅致且温馨舒适的花卉驿栈,设计充满浪漫与新奇感的水上花屋;“科技引导现代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海南省兴隆镇,建立了集科研、科普、生产、加工、观光和种质资源保护为一体的热带植物园,并形成观赏园林、教育园林、认养园林等多种形态,承载农事参与、自然教育、观赏等功能[25]。
3.4 创意文化主题活动,完善旅游产业链
创意文化主题旅游活动是依托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元素,围绕创造旅游新价值,并以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知、体验为目的进行的旅游活动,通过对乡村中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创意开发,优化乡村资源的配置,拓展旅游的功能和产业链-既有向产业上游的研发[26],又有下游关于品牌销售渠道的延伸,并以消费者的需求设计产品、优化功能,创造全新的产业空间。如北京怀柔琉璃庙镇白河北村,以“美丽琉璃”文化节为载体,先后开展了“中华瑰宝·美丽琉璃”摄影作品征集大赛、慈善捐赠笔会活动、“书画琉璃之雅韵”、“琉璃山水间·古琴旗袍秀”等系列活动[27]。依托创意的乡村节庆活动,设计开发出具有差异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体验性活动,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和提升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品牌[28],宣传当地区域特色,充分发挥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完善整个价值链,实现价值体系的整体增值。
3.5 创意旅游营销,开发乡村旅游市场
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营销的策划、方式、手段在开发市场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29]。当今,中国已步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及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文化创意可通过各种新媒体技术融入到乡村旅游营销策划、方式、手段中,形成创意旅游营销,这将为乡村旅游发展塑造、提升品牌形象,开拓乡村旅游的市场空间[30],提供了更为灵活和有效的传播渠道。如利用网络技术平台,进行微博、微信营销、APP上线,扩大其影响面,增加更多的潜在消费者;以乡村体验营销、品牌营销、网络营销、互动营销等多种方式,通过给消费者留有深刻的良好印象,激发消费者再次消费的欲望,并保持对产品忠诚度[31];通过创意宣传片、举办主题文化特色的大型活动或庆典营销活动,多渠道、多方位地宣传并塑造乡村旅游的形象,从而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如北京房山区韩村河镇的村落开展了打造旅游品牌的活动,通过文化主题活动推出“月满中秋”烟花节、“上方山杯”书画摄影大赛以及“天开花海”油菜花节、长跑节等一系列观光季活动;并结合媒体发挥宣传优势,邀约主流多家媒体,如电视台、网络平台进行多角度宣传,加强了乡村旅游产品的主题宣传,突出乡村旅游特性,加大了乡村旅游的知名度,拓宽乡村旅游市场[32]。
4 结语
乡村旅游面临着产品同质化、供需矛盾、历史文化资源亟待保护、自然环境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33],其发展处于关键的转型升级时期,而乡村旅游开发是乡村旅游发展转型升级重要的第一步,传统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是依据当地农村的地形地貌、生态资源优势,如农林类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这些自然资源为主要开发对象,这类旅游开发容易造成乡村间同质产品的激烈竞争、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产品单一等问题[34]。笔者以文化创意的视角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旨在通过创意深层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性,强调乡村旅游经营中的文化特色和其差异性,并提出运用创意思维、创意设计理念、创新开发模式、创意文化主题、创意旅游营销打造旅游产业链,来拓宽乡村旅游开发的空间,解决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在信息知识时代下,文化创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借鉴依靠融入文化创意取得成功发展的乡村旅游开发的经验,但同时也要注意不同的乡村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今后乡村旅游开发研究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因地宜地利用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创意,这不仅可以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的问题,还把乡村旅游开发中对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转移到对“活”的科技与人才方面的利用,不仅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由规模“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35],并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刘文曦.乡村游火爆年接待近10 亿人次[EB/OL].(2014-10-01)[2015-01-06].Http://finance.inewsweek.cn/20141001,82941.html[2] 李学术,刘楠.论农村创意经济及其实现路径[J].经济问题探索,2010(2):51-55.
[3] 杜继勇.关于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的思考[J].特区经济,2011(4):69-70.
[4] 兰岚.重构传统文化和传播,用文化创意打造文化品牌[N].贵州都市报,2013-05-20(4).
[5] 高丽华.营销视角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探究[J].农业经济,2014(3):127-128.
[6] 蒙丽琴.建立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4(3):105-106.
[7] 刘孝蓉.基于产业融合的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模式[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3):219-222.
[8] 马亮,颜亭玉.乡村旅游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2):404-408.
[9] 方亮.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研究综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6):69-70.
[10] 魏敏,马连君,冯永军.农业生态旅游及其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J].农机化研究,2008(2):250-252.
[11] 蒋敬.日本乡村旅游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3):176-1773.
[12] 何艳琳.窦店镇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建议[J].北京农业职业院学报,2013(5):28-32.
[13] 张媛.乡村旅游带动我国城镇化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2013(4):55-57.
[14] 陈雯婷,金权杰,程澄,等.基于城市化背景下的旅游综合体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11(2):27-28.
[15] 刘军.关于湖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规划的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5):62-65.
[16] 王春林.广西特色农业与农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与策略[J].创新,2013,3(7):112-117.
[17] 王灵恩,何露,成升魁,等.驱动因素视角的我国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6):681-687.
[18] 姚海琴.浙江农业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寻-基于国内外成功模式的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0):158-160.
[19] 李学术,刘楠,王奇.论农村创意经济的理论特征[J].经济研究导刊,2012,(2):51-54.
[20] 陈焱霞.创意人才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1:27-31.
[21] 刘为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报告[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56.
[22] 葛继红,王艳.农村文化社群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J].科学社会主义,2009(6):31-32.
[23] 张振鹏.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国特性和中国道路[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37-41.
[24] 赵磊.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15-16.
[25] 王璠.对构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以甘肃省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6):8-13.[26] 厉无畏,王慧敏.创意农业的发展理念与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2):11-15.
[27] 吴倩,宋维山.艺术与市场整合:河北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发展路径[J].河北学刊,2009(29):33-35.
[28] 章继刚.创意农业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98.[29] 刘景枝,单厚军.我省文化产业项目开发的品牌化策略[N].河北日报,2009-5-26(7).
[30] 张振鹏.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国特性和中国道路[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37-42.
[31] 刘军.创意休闲农业的渊源、特征及与休闲农业的区别[A].中国(宁国)休闲农业与魅力乡村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132-139.
[32] 张友臣.发达国家文化品牌培育经验探析[J].东岳论丛.2010,31(12):144-146.
[33] 舒川根.文化创意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以安吉县创建“美丽乡村”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0(7):120-125.
1.观光型农业生态旅游
这种旅游形式以看为主,具体包括参观一些具有特色的农业生产景观与经营模式,或参观乡村民居建筑,或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及传统文化等,这种旅游活动所需的时间一般较短。
2.品尝型农业生态旅游
这种旅游形式以尝鲜为主要目的。近年来,这种形式日益受到青睐,如有的旅游点让游客亲自到果园或瓜地采摘瓜果,尽情品尝;有的旅游点(如水库、湖泊等旅游地)为游客提供垂钓服务,并可就地加工;有的为游客提供特色风味菜肴和餐饮等。
3.休闲体验型农业生态旅游
这种旅游形式以通过实践学习到一定的农业生产知识,体验农村生活,从中获得乐趣。这种类型形式多样,如游客可参加各种农耕活动,学习农作物种植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等或学习农家的特色烹饪技术。
二、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特征及开发模式
1.依托农村自然资源优势,借助项目的区位优势,以农家乐、渔家乐等产品为代表;以特色餐饮美食或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为主。
2.区位条件并不一定最好,但借助著名旅游地的旅游优势,依托特色村寨、古镇、民居群落,以人文观光、文化体验、休闲为主,如都江堰、黄龙溪、洛带等。
3.农业生产基地+观光+采摘+品尝的形式,季节性太强,如成都龙泉桃花节、新津梨花节等。
国内生态农业旅游开发要打破原有模式,创新一种模式越来越难,如何走出目前固有思维定势,在甘孜州以“蔡阳村生态旅游”为范本创建一种全新的开发模式是本次规划的焦点和难点。
三、蔡阳村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整体规划控制,景观品质普遍不高
蔡阳村由于没有进行统一规划,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共生性差,从而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景观细节处理不到位。
2.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不尽完善
这种情况导致客源的可进入性、安全、供水、卫生、环保等方面的问题。缺少必要的消防设施和医疗设施,厨房、厕所等配套设施与旅游接待标准相比相差甚远。
3.产品单一,特色开发不够,品牌意识不强
目前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缺乏创新设计和地域文化品牌打造。经营模式没有形成,缺乏对于民间、民俗文化和自身发展特征的挖掘,缺少市场开拓意识,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兴趣。
4.主题形象不鲜明,没有完整的营销体系
没有鲜明的主题形象,在对外宣传中没有感召力。农户的自我销售意识不强,在宣传方面过多依赖村委会及景区管理委员会,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生产经营模式和销售系统。
因此,蔡阳村需要创新一种适合自身的乡村旅游经济开发模式,促进本区域乡村生态旅游的升级换代!
4.定位规划
结合甘孜州政府提出的“乡村旅游发展计划”,并把蔡阳村旅游开发作为全州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整体开发思路。因此蔡阳村文化生态旅游不仅要吸引本地区原住居民,更重要的是能吸引外地旅游者。随着本次策划、设计工作的完成与实施,将会使已有的自然生态保护和人工旅游资源得到改善。
蔡阳村农业生态旅游定位以“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原生态的民情风俗”为主题,勾勒出景区未来原生态、多元文化的地标景观形象。以规划区现有的生态绿化环境为基础,低密度、多样化、亲切宜人的小型休闲构筑物掩映在绿树乡野环境中,与居住、休闲、观光和民族文化艺术活动相结合,为人们营造一个别有洞天的 “世外桃源”景象。
五、蔡阳村旅游景区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1.特色种植业
调整种植,以特种蔬菜瓜果为主,提高“旅游经济作物”的价值。除供游客餐桌的菜品外,还可计划种植既有食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农作物及当地的土特产品,能够制作旅游商品的作物。
2.特色养殖业
调整养殖,以特种禽、畜为主,如放养的高山山羊、野猪、山猪、野鸡等,除供餐桌外,还要计划加工保鲜、腌腊制品,为特色餐饮和特色购物打下基础。
3.特色饮食业
从旅游饮食的大众化、特色化、多元化以及在文化建设、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资源等方面,开发出符合旅游者需要的旅游菜品,打响景区特色品牌。通过引进外部先进的餐饮管理人才或餐饮经营管理开发公司,对当地的知名饮食菜品如“九大碗”等进行改良和加工,提高其健康成分和菜品的种类与品质,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健康饮食。
4.特色旅游商品产业
蔡阳村的旅游商品发展目标是成为整个贡嘎景区的旅游商品生产销售基地――围绕特种养殖商品生产,形成种养加、产供销、服务网络为一体的专业化生产系列。将原料、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制成商品进入市场。例如建成种禽育种场和系列化的种源基地,通过科学的育种措施筛选出最佳的杂交种禽。有了优良的品种,再加上科学的管理,实现了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经济效益将成倍增长。对海螺沟景区来说,关键突破点是改变养殖模式,改“圈养”为“放养”,并经过规划实施“分类放养”,如对土鸡、野鸡、山羊、野猪的放养,在政府的引导、调控下,划分区域放养,提高产品的增值比例。
在生态旅游开发中一定要选准目标市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适合当地实情的整体旅游资源,赋予特色,赋予文化内涵,以人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为核心,探索一条即保护生态环境又发展农业生产的乡村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之路。
参考文献:
[1]郭一新.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探讨.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
[2]邹统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
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分析.旅游学刊,2005
[3]宋晓虹.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及其创新意义.贵州农业科
学 2002
[4]郑旗.乡村旅游循环开发模式初探-以长沙市千龙湖生态
旅游度假村为例.文史博览,2007
关键词:循环经济;环京津;乡村旅游;策略
中图分类号:F2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1)04-0084-0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多,乡村旅游发展日益加快,在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素质、加大农村就业、增加经济收入、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河北省环京津地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市场资源发展潜力巨大及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景区景点。但由于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认识不足、缺乏整体规划及对乡村旅游产品深度挖掘不够等原因,制约了环京津地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推动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向纵深发展,如何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更好地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消耗、提高其经济效益,这就需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乡村旅游的建设中,形成乡村旅游资源永续利用的开发模式。这是实现河北省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环境保护相协调及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目前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充分开发特色乡村旅游资源,这将有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间经济文化交流、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具备多项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优势,自然资源诸如海岸、湖泊、山地、草原、森林,文化资源如独特的民间艺术、文物古迹、红色旅游等。目前已形成了以太行山和燕山山脉、坝上森林草原、内陆湖泊湿地、环渤海及环中心城市等五大重点区域为依托,拥有红色旅游、自然生态游、民俗风情游、休闲体验游、文物古迹游、农业观光游等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类型,并打造出丰宁京北第一草原、华北明珠白洋淀、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太行明珠前南峪等许多著名的景区。这就为发展河北省乡村旅游、寻求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供了前提基础。但总体来看,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的发展仍处于初创阶段,其发展规模较小,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产品结构单一,没有自身的特色和拳头产品。
二、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的发展障碍
虽然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喜人,并且具备了多项发展优势,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发展水平不高,市场尚未成熟,不能适应全省经济与旅游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正确认识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实现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前提保证。
(一)缺乏科学规划
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景点项目众多,有较广的地域分布,景点之间距离较远,集中度不够。这种旅游资源分散度较大的特点,加之缺乏科学的规划,旅行社在设计组织旅游线路时就有了一定的难度,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另外,许多地方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没有科学的管理措施和环保意识,经营者盲目投资开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其内容与形式雷同,乡土特色不突出、不仅削弱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同时,也使得原本脆弱的乡村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
乡村旅游地区大都位于比较偏僻的农村或乡镇,其经济水平较低且服务设施落后,对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后继投入尤为不足。比如该地区公路狭窄、公共交通设施较差,缺乏旅游集散地及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公路沿途休闲服务设施配套不到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游客旅游的积极性,流失了大量的回头客,而且严重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
(三)缺乏产品竞争优势
目前,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市场上的产品项目大多都是大众游览性质的观光游。比如农家乐、民俗游、村寨游等普通的旅游线路,产品雷同,缺乏新意。能突出体现乡村旅游气息的诸如参与体验型、康体健身型的旅游产品甚少,这就说明了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不能满足游客多方面个性化的需求。这些缺乏精品和亮点的同质化乡村旅游产品,就散发不出独特的乡村旅游文化气息,也形成不了竞争优势。
(四)缺乏旅游专业人才
正是由于乡村旅游资源所处地域偏远、经济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就限制了相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加入。而且从事乡村旅游建设工作的人员多数是当地农民,他们没有经过专业化培训,综合素质不高,这就直接造成了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服务质量水平低下,旅游项目经营管理不规范等现象,使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比较滞后。
(五)宣传营销不到位
环京津乡村旅游市场宣传力度不大,广告资金投入很少,大多数景区景点还处于等客上门的被动局面,很少外出促销。像一些富有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村,一直处于深闺或鲜为人知的处境。除此之外,乡村旅游能够招商引资的项目不多,多数乡村旅游景点由于缺乏发展建设资金做保障、科学合理的规划做指导,导致了其旅游路线的低质化。比如有些地区的乡村旅游景区建设经营规模很小、运营成本很低,这就造成了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开发产品项目的精品化程度低,整体实力弱,不仅加剧了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也阻碍了环京津乡村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拓。
三、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环京津地区根据所依托的主要旅游资源,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形成了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一)景区推进模式
例如:游客在观赏涞水县的三坡镇、迁西县的青山关、安新县的王家寨等地区的同时,往往会在景区周边的乡村参与一些农业生产活动,体验一下农民的日常生活。该模式不仅能够使游客充分体验农村生活,对其自身也有一定热爱劳动的教育功能,同时也能释放和缓解游客的心理压力,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二)农业基地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发展周末休闲度假旅游。把休闲度假旅游同农村经济活动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满足了游客的多层次需要,还可以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举多得。如栾城、赵县、顺平县发展起来的采摘旅游,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张家口怀来容辰万亩葡萄庄园、承德隆化张三营生态农业观光园、保定昌利农业旅游示范园等,也依托自身的优势大力开发葡萄、桃、苹果、梨等特色产品,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三)特色经济模式
即民风、民俗、民间艺术型旅游项目。该模式不仅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又保护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环京津地区民俗、民风、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诸如吴桥杂技、沧州武术、沧县狮舞、丰宁民间剪纸、唐山花吹、昌黎民歌拉网调、曲阳县羊平镇雕刻、河北民歌等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开发市场空间潜力巨大。
(四)特色民居模式
即利用当地的古村落和特色民居住宅,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诸如张承坝上草原蒙古包、保定顺平的腰山王氏庄园、蔚县暖泉镇、张家口鸡鸣驿等特色民居,都可以借助其环京津地域优势和客源优势拓展自身的市场。
四、基于循环经济的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循环经济对于河北省环京津地区资源与环境保护、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借助京津充足的客源优势,利用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鼓励环京津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特色乡村旅游是推动京津冀和谐发展、促进京津冀一体化的主要手段,其具体对策有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引导与管理
科学的乡村旅游规划是确保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河北省环京津地区拥有众多的乡村旅游景区,其开发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并结合经济区域的整体规划,依据旅游地的资源特色、区位条件及生态环境、客源市场、经济水平等特点,对环京津乡村旅游景点实施差异化规划设计,因地制宜的布局,对其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开发。各级政府要主动协调各相关部门,制定相关的规划方案来加强日常工作指导和管理,规范旅游设施及服务质量标准,规范收费价格等;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使乡村旅游的运营和管理能够有法可依;要有选择地进行重点乡村旅游建设项目的开发,构建各地的典型景区、核心景区。例如,环京津地区可以针对滨海渔区、草原牧区、山村农区等绿色生态旅游区开展特色化差异化的旅游规划设计,不仅要突出其民居风格、村落形态、种植特色、还要打造其精品餐饮文化、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等方面的差异,精心塑造各景区的独特卖点,来满足游客的休闲游憩、周末度假等旅游需要。诸如张家口的冰雪游、廊坊的温泉度假游、秦皇岛的海滨游、唐山的渔村游、承德的皇家生态休闲游等,在开发过程中注重体现乡村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新颖性,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打造特色产品
1. 挖掘产品内涵。环京津乡村旅游产品内涵丰富,深入挖掘并开发其新颖独特性,是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的关键。河北省环京津地区拥有许多著名土特产品,如沧州金丝小枣、赵州雪梨、京东板栗、宣化葡萄等。此外,一些民间工艺品如蔚县剪纸、武强年画等也深受广大旅游者的青睐。对地方特产进行包装和加工,设立参观窗口、让游客亲自体验、品尝或参与制作工艺品这一互动过程,不仅能够增加河北省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高其知名度,还可以增加当地的经济收益。
2. 突出产品特色。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时要充分突出其特色。乡村旅游活动主要特点是它的休闲性,因此,各地应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特点开展爬山、赏花、农活体验、牧牛羊、饲鸡兔、露营、野炊、垂钓等活动,让游客深入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满足游客多层次旅游需求。
3. 打造民俗文化。环京津地区乡村旅游地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合理利用当地民俗风情资源,设计与众不同的民俗表演与展览吸引更多的游客。比如设计一些上档次并能够充分展示其乡土气息的浓厚情调的民俗表演与展览,不仅能提高当地乡村旅游的品位、丰富乡村旅游项目,还可以使得游客了解当地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特色民俗,同时也加深了与当地居民的沟通,不断激发游客的游兴,增加旅游体验,提高旅客的满意度。
(三)实施资源整合战略,培育产业聚集区
当前,环京津地区乡村旅游产品经营规模小、能力弱,因此,应该实施资源整合战略,培育环京津地区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区。
1. 规模化经营。要实现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的规模化经营,一方面要发挥旅游产业聚集优势,统一规划好环京津乡村旅游设施,实行产业化运作,打造乡村旅游的品牌,提高其知名度,增加其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遵循旅游市场需要原则,积极迎合旅游客源市场的需求趋势,加强环京津乡村旅游产品与其他相关旅游产业类型的整合开发,优化我省乡村旅游产业结构。例如,加强乡村旅游与运动健身、山地滑雪、温泉地热、草原避暑、海岸度假、河川漂流、户外拓展等休闲健身活动的结合,设计出以乡村休闲游为主题的参与性强、知识含量高的系列产品,不断的延伸其产品内容,重点挖掘其精品;建设桑洋河谷及昌黎葡萄沟相结合的葡萄产业集群,建设秦、唐、沧沿海地区的渔家度假产业集群,建设坝上满蒙风情乡村避暑产业集群等多种关联性强、特色鲜明、集约化水平高的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区,以此促进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市场的深度整合。
2. 联合共建,实现网络共享。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且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河北省要发展乡村旅游,开拓其市场,就必须加强京津冀之间的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三方资源的互补优势,实现其乡村旅游资源的网络共享。可以通过建立“京津冀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整合三方旅游资源,加强横向联合,开辟乡村旅游宣传专栏、开展乡村旅游咨询互动、设计京津冀之间的旅游精品线路、提供京津冀各景区的旅游产品预定活动等联合营销。这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也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加大投资支持力度,提升接待服务水平
首先,各地政府部门要积极扶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在资金、税收、通信、土地、道路、规划、水电、门票收费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壮大。其次,拓展资金来源,保证充足的乡村旅游后继发展资金,鼓励支农资金与乡村旅游的开发项目紧密挂钩,积极利用农村发展的小额贷款服务于乡村旅游市场的开拓和发展。再次,成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基金,重点用于建设乡村基础设施、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宣传乡村旅游市场、整治乡村旅游环境等工作。最后,加强对乡村旅游工作人员的素质、知识和服务技能的专业培训,努力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接待能力及服务意识。此外,还可以实施乡村旅游就业创业工程,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学生回乡创业提供巨大舞台,这样可以有效地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五)加大宣传力度
对外宣传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相关旅游部门要加大环京津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做好乡村旅游的市场开拓工作。例如:开发乡村旅游精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旅行社设计多项乡村旅游活动线路供游客选择。经常举办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举办体验性、参与性强的乡村旅游项目,通过节庆活动来展现当地乡村的特色风情,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带动其市场的健康发展。
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就是构建乡村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并发展旅游循环经济,也只有把循环经济理念真正运用到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中,形成循环式的开发模式,才能保证河北省乡村旅游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宏,崔建良.城乡一体化视角下河北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J].中国商贸,2010,(19).
[2]刘占明,赵海燕.关于河北乡村旅游深度发展的思考[J].大家,2010,(20).
[3]李田,王然.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J].中国集体经济,2010,(7).
[4]樊中红,王蕾.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J].河北学刊,2007,(3).
[5]李光霞,等.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24).
[6]赵海燕.浅析河北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和有效途径[J].农业经济,2010,(4).
Hebei Beijing-Tianj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based on Circular Economy Perspective
Zhang Can, Chu Shangjun
关键词:新农村;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开发基本上都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与人文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中普遍存在缺乏规划、盲目开发与民主保障机制缺失、乡村特色文化受到威胁以及缺乏良好的可实施的旅游参与项目等现实问题。那么,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开发,应该怎么去避免与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明确乡村旅游开发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乡村旅游的开发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力途径。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旅游目的地区域产业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旅游者的各种消费需求,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新动力,为其他部门、其他行业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提供了可能。旅游业对调整一、二、三产业经济结构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乡村旅游本身是一种强势的第三产业,在农村发展旅游可以在优化和升级农村产业结构的同时,增进劳动力就业,加快农村致富步伐,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乡村旅游的开发会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改善农民生活。乡村旅游的发展会使很多农民加入到旅游的行业来,奉献给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旅游事业,并通过旅游这条途径增加其收入,对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农民可以通过打零工、办旅馆、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加收入,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农民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开阔了眼界,收获了知识,走上致富之路。
二、做好乡村旅游开发规划,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在乡村旅游的自发发展阶段,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开发存在盲目性,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同时引发恶性竞争。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从政府部门到乡村旅游经营者,都应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的时代特征及重要意义,树立新的乡村旅游开发观,将旅游开发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发展乡村旅游上来。要正确理解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和功能优势,认清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充分认识农业不仅是农村的主导产业,而且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协调好旅游业与农业的关系,树立“以旅助农”、“农游合一”的开发理念。政府必须要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制定政策,完善机制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既要使新农村建设覆盖到乡村旅游发展的始终,又要使支持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及新农村建设各项优惠政策倾斜于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开发乡村旅游投资数额较大的企业或农户要给予积极支持与帮助;乡村旅游节点道路连接,要纳入交通规划优先建设;乡村旅游点水源污染及环境治理,要纳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优先解决。条件允许时可设立乡村旅游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奖励。从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管理服务等措施的落实上,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为农村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
三、规范乡村旅游服务,提高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不仅需要加强旅游“硬件”设施的建设,也需要不断提升“软件”服务的质量。要逐步建立健全规范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配套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要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和接待能力等方面规范乡村旅游的接待服务标准,提高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要积极开展争创“星级农家乐”活动,大力倡导合法经营,诚信服务。要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营造整洁、安宁的村容村貌,打造良好的乡村旅游软环境。同时,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要把乡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强,首先必须采取多种灵活适宜的形式,坚持把文化知识、农业科技知识、职业道德知识、旅游专业知识、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知识及经营管理等知识培训结合起来,使其在创新理念和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民经营管理的技能和水平。
四、加大政策服务与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建设
加大政策服务与投资,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不断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新思路。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政府必须改变职能,调整思路,首先要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到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布局中,研究好利用好当前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有关政策,用改革发展的思路来破解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土地、资金等难题,结合实际,在明确乡村旅游业范围界定的前提下,规划、出台有助于发展乡村旅游的综合性政策。各级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其次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引进工商业资本,允许农民用林木等资源入股。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对部分改变土地使用性质,仍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体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按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用地规定执行。此外,建设、农业、规划、等相关部门,也应将乡村旅游所需的基础设施优先考虑,提升乡村旅游点交通的通达力,给乡村旅游发展最大的支持和优先。
总之,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开发,依据乡村的特色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极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形象,无疑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为我国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活动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并发挥枢纽作用的城市。按其影响范围大小,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等不同等级。
乡村旅游开发是中心城市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行政区划的中心城市一般都存在城市与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许多中心城市都涵盖了大面积的城郊地区,不少中心城市的城郊面积甚至大大超过了中心城市主城区。从地域上看,中心城市的城市郊区是城市地域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假日经济的启动,旅游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专线旅游不断减少,短线旅游和城市周边旅游日益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本文以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一、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
(一)资源特征
1 圈层分布。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呈现出圈层状的特征。一般由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和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3个圈层组成。(1)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近郊为紧邻城市市区的城乡结合部,既有城市设施和城市景观的延伸,也有交错分布的农村田园,呈半乡村景观。这个区域的乡村农业生产资源大多是以时令果蔬、花卉、苗木和药材等经济作物和农副产品加工为特色,这些经济作物的物产以及形成这些物产的条件和生产过程所具有的景观环境,构成了以经济物产资源为主的、城乡气息交融的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2)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离城市稍远的“中郊”以乡村田园的农耕风貌为特色,以农民生产劳作和生活场景为主,形成优美的乡村田园农耕景观。田园风光结合乡村聚落、乡村民俗和人文风貌,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中郊乡村所具有的农耕文化和生活方式,通常是乡村旅游发展中开发利用最普遍的资源,也是最典型的乡村旅游资源。(3)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在这一区域中,乡村旅游资源与大面积的山林、河和湖等自然资源相结合,并与颇具特色的乡村社区生活方式构成乡村旅游资源。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是乡村性和生态性互相交织。
2 同一圈层的乡村旅游资源差异不明显,呈现同质化的趋势。由于中心城市涵盖的城郊,在同一圈层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十分相似,乡村旅游资源的生成条件大体一致,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大致相同,本身没有太大的差异,呈现出外部相似的宏观特征和资源同质化的趋势。
(二)市场特征
中心城市既是旅游客源地又是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客源主要来自中心城市主城区的本地居民以及外地中心城市来的游客。
1 本地居民客源市场。中心城市基础设施较好,通常与城郊地区有通达的公路和便捷的班车往来,游客乘车方便,旅途时间短,城市居民周末出游具有便利的条件。中心城市的本地居民客源覆盖面很广,既包含城市里先富起来的一小部分高消费人群,也包含普通工薪阶层、离退休职工和学生等,尤以后者为众。旅游方式以散客和家庭式出游为主,团队旅游较少。旅游时间以一日游为主,过夜游客较少,其中假日客源最多,无明显淡旺季。由于距离近和交通方便,属大众化消费,重游率较高。
2 外地游客客源市场。外地游客是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潜在市场。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外地客源市场充足。同时,许多中心城市还是优秀旅游城市,每年有数以百千万计的外地客源。中心城市的光环效应会辐射到城郊的乡村旅游,中心城市巨大的客源优势也会影响城郊的乡村旅游,并由此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一般情况下,早期吸引外地游客的是少数典型的乡村旅游地,随着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不断开发,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愈渐明显,中心城市逐步成为城郊乡村旅游游客的中转站和疏散地。
(三)产品特征
与其它旅游产品相比,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特征是其所具有的乡村性和复合性。从乡村性特征来看,当前一部分乡村旅游产生于城市近郊,展示的是现代农村、农业的风貌,如农业高科技园游览等,但乡村旅游的主流产品仍然是具有原生态的乡村旅游产品。实践证明,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总是充满着浓厚的乡村性。从复合性特征来看,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农业资源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化。它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和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生态、生产和生活相结合,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优势互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合社会效益三统一,是现代旅游业和农业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从产品开发的角度来看,一般旅游产品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乡村旅游走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示范点”示范相结合的道路。自2001年推荐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候选点以来,各地都很注意示范点的建设,许多地方性中心城市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也都设有乡村旅游“示范点”。
由于各种原因,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产品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同质化倾向。由于乡村旅游是资源依托型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资源的同质化必然会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加上乡村旅游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和服务,乡村旅游同质化相对比较严重,表现为产品定位模糊,有雷同趋向;活动内容简单,项目互相模仿;主题形象不鲜明,缺少营销策划;缺乏创新性的经营理念等。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的原因除了资源同质化、产品初级化以外,还与乡村旅游的开发道路有关。在资源同质、文化同源和地理位置邻近的背景下,首个开发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在示范中树立起了榜样,但也有一些地方盲目仿效和跟风,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由此加剧。
2 质量参差不齐。相比较而言,乡村旅游发展时间较短,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旅游地一般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加上乡村一般缺乏发展旅游所需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服务的质量。乡村旅游点大多面临着开发和保护不力、管理和服务水平落后等诸多问题。但是也有一些乡村旅游点,尤其是政府扶植的示范点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内就开发了成效显著的旅游产品。例如,2009年厦
门市市、区两级政府投入了1200万元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致力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乡村旅游示范点五峰村于2009年6月28日正式启动,截至2010年2月,共接待游客9.2万人次,总收入达2000多万元,农民的直接收入达270多万元,同比增长480%,带动了五峰村周边劳动力107人就业,远远走在了同类旅游产品的前面。
3 空间分布以点状、轴带状不连续分布。许多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点,尤其是小规模的“农家乐”大多是自发形成的。它们在空间上以点状分布为特征,散落于各处。若有聚集,则大多与资源的自然禀赋有关,或者与交通线路相联系,在这种状况下,乡村旅游地就呈轴带状不连续分布,乡村旅游活动大多数以—地游或—线游(尤其是—地游)为主。
三、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策略
(一)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充分利用各圈层资源的不同特色打造不同的乡村旅游产品,而对同一圈层的同质化旅游资源则要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错位开发,使各产品之间、各产品线之间存在横向或纵向的互补关系,而非同质关系。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首先要以科学的市场分析、资源调查以及合理的产品定位为基础,对开发地和开发项目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排除掉不适宜开发的项目。为了避免开发者盲目逐利或跟风开发某一种产品,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引导,如对有特色的产品提供优惠政策和专业支持渠道等。此外,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地域分布特点的不同,对乡村旅游的类型、结构和规模进行统一合理布局力避乡村旅游“一窝蜂”发展。在旅游产品和项目的设计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客源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分别向不同的客源市场推出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顾客价值和顾客满意度、忠诚度,总体上提高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构建环城游憩带
乡村旅游点主要分布在城郊,与其它景点一起环城形成不规则的游憩带,环城游憩带的形成与建设已经引起国内外许多中心城市的关注,但对大多数地方性中心城市而言,环城游憩带尚处于发展初期。
环城游憩带的建设可以将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置于整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背景上统筹考虑,使乡村旅游产品更好地与主城区目标客源市场的需求对接,在充分满足目标客源市场需求的同时,合理分工协作,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使各个乡村旅游点充分发挥乡村旅游效用,分享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
构建环城游憩带首先要将环城游憩带的规划纳入到城市旅游发展规划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环城游憩带的规划和建设。通过环城游憩带的规划,以项目和资金两个手段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统筹考虑的基础上确定开发重点,并在资金、土地、配套设施建设、宣传促销和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给予扶持。在此基础上,依据区域开发理论,优化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实行“以重点景点为依托的据点式开发和以点穿线的开发相结合”,即以具有一定发展条件的重点旅游点为基础,建设和开发形成中心城市环城游憩带的旅游经济增长点,然后逐级扩散,开发次一级旅游区域,最终形成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优化的点轴系统。
环城游憩带的构建在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同时,对城乡旅游一体化和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旅游综合竞争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通过环城游憩带的构建,不但可以满足中心城市居民及中心城市游客的旅游需求,而且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城市中心旅游热点的环境压力。二是环城游游憩带的构建可以与城市旅游相辅相成,提升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三是环城游憩带上的各个片区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区分不同的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定位,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形成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的旅游产品体系。
(三)推行乡村旅游标准化
标准化的思想是对基础标准、硬件设施、功能布局、安全卫生、生态保护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既可以维护乡村旅游者的利益,也可以规范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行为,还可以有效解决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2004年,上海市率先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而后不少省市也相继出台有关规范,对经营“农家乐”和发展乡村旅游等提出明确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要求,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在实践中有力地推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商务部《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更是促使乡村旅游的管理深度得到有效拓展。但从总体上看,乡村旅游标准的针对性、体系化还必须加强,而且标准的颁布多用于衡量,指导作用尚未得到很好的发挥。
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要执行和参照执行各种乡村旅游的标准和规范,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要求和实施方案。制定新标准前应进行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并且要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修订完善。
做好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与推行。大力加强对乡村社区的标准化宣传教育,发挥乡村旅游标准化先发地区和优秀经营户的示范效应,对乡村旅游标准化实施动态管理,大力推动优秀旅游乡村的发展,注重乡村社区的参与,加强参与人员的培训与管理等。通过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
(四)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
地方性中心城市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主导作用。地方性中心城市往往既是区域旅游目的地,又是区域旅游客源地和旅游集散地,它承担着区域旅游经济的组织和协调活动。因此,应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旅游。
1 城乡旅游产品互补。市场需求多样化是当前旅游发展的一种趋势。旅游地为满足市场需求,必须开发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城乡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导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旅游产品各具特色,要在乡村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打造城乡互补的区域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不同类旅游者的需求和同类旅游者的不同层次需求。
2 城乡客源市场的互补与共享。城市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一级客源市场为中心城市居民,二级客源市场可以是来自中心城市旅游的分流客源。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农村居民利用农闲时节,到邻近的中心城市旅游,构成城市旅游客源。鉴于此,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促进城乡旅游市场的共同繁荣。另外,从大区域来看,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同属中心城市旅游,可以构成一个整体。因此,应进行整体营销,进行统一的形象定位,共同开发中心城市以外的客源市场。
3 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在城乡统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可通过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发展理念,统筹区域规划,整合资源,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以促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最终实现城乡旅游共同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水平。
注释:
①葛全胜、吴殿延《西部旅游开发战略的初步探讨》,载于《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81期第21至28页。
[参考文献]
[1]何景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5-128
[2]孟明浩,顾晓艳,近年来国内关于城郊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2,(6):71-75
[3]王林,喻考鹏,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郊旅游研究u]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113-116
关键词:旅游;乡村;开发管理;运行机制
乡村旅游作为“绿色生态经济”和“体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对于武隆县这样的山区贫困县,也是实现落后农村脱贫致富、改善农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文化交流、共同发展的重要渠道。研究掌握乡村旅游的开发管理及运行机制十分重要。
一、现状分析
(一)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是认识高度统一。由于武隆旅游给全县人民带来了可见的现实利益,当县委提出抓“全域旅游”,建“中国武隆公园”,得到全县人民的广泛响应。二是自然禀赋优良。以中国喀斯特自然遗产为代表的山水河湖,可以旅游观光、休闲纳凉、垂钓养生、农家体验、寻幽探险等。三是特色初步形成。有自然景观、农业观光、民俗村寨、节庆活动、山区体育赛事等,特色初具雏形。四是景区带动有力。核心景区旅游产业已经充分展现了强大的带动能力,带来了知名度和游客量,加速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五是基础条件较好。离重庆主城只有137公里,渝湘高速公路、渝怀铁路、319国道、省道贯通全境,仙女山机场开工建设,“动车进城,轻轨上山”规划已经确定,县内各乡镇主要道路也都得到改善硬化、油化,苗木花卉别具一格,瓜果蔬菜四季不断。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科学规划。缺乏深度的、统一的、整体的一盘棋规划。特别是顶层设计没处理好,具体落实到各地规划时,是遍地开花,各行其事。二是缺乏核心主题。全县乡村旅游比较忽视综合主题形象的定位。没有一个综合的乡村旅游主题形象,导致游客认知不足,降低了口碑效应的影响力。三是缺乏统一管理。没有一个专门的、全面的、有力的乡村旅游管理机构,管理力量分散。四是缺乏组织运作。被动依靠景区大旅游的带动,以吸引度假休闲客人,缺乏组织运作。
二、开发管理及运行机制
(一)开发管理
生态保护发展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涉及到农户、企业、政府等多方面的利益群体。如何在生态保护中发展好乡村旅游,在开发管理方面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
1.确定主题。旅游主题形象是基于旅游主体的资源禀赋和产品特色,按照市场性原则,综合运用各种形象定位原则、方法及现代传媒手段,构建的包含旅游理念、语言、标识、视觉、行为、服务等方面的印象体系,而旅游主题形象更偏重于理念和语言,优秀的旅游主题形象更是对旅游发展有起死回生之功效。武隆处在中国内陆腹地,而且是大山区大农村,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因此,乡村旅游在定位上只能是在生态上做文章,武隆的旅游形象在于四句话“神奇山水,梦想家园,自然遗产,世界武隆”,如何吸引众多游客来体验或亲自经营自己心中的“神奇的梦想家园”,就是武隆乡村旅游的核心主题所在。
2.科学规划。旅游规划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确定发展目标,提高吸引力,综合平衡旅游体系、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关系,拓展旅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保护旅游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保证旅游地获得良好的效益并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武隆乡村旅游的规划,应当按照“建设国际知名旅游胜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县”的目标要求,请高水平设计单位,编制《武隆乡村旅游建设规划》,全县26个乡镇、186个行政村及相关职能部门都要在这个《规划》下分别编制乡镇、村规划,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建设规划体系。
3.健全组织。旅游组织是指为了加强对旅游行业的引导和管理,适应旅游业的健康、稳定、迅速、持续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具有行政管理职能或协调发展职能的专门机构。一是成立一个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负责研究制定政策、原则、规范。二是成立专门的工作执行机构,可以让旅游局来负责这项工作,也可设固定编制的单位,如“乡村旅游开发办公室”。三是成立一个负责业务运营管理的企业组织,如“武隆乡村旅游公司”,负责运营全域乡村旅游开发和运营管理。
4.做好试点。武隆县2015年制定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提出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点)有点多,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贪大求全,要做就做精品,同时,应当统一标准,有一套评审体系,最好是划分一个层次,比如依次可分为精品村(示范村)、推进村、潜力村等,审定合格一个算一个,一步一步建设,保证试点村的典型带动作用。
(二)运行机制
乡村旅游发展得好不好,做不做得成功,关键看最后的运行效果,运行效果取决于什么样的运行机制。
1.重视加大党政主导力度
党政主导是把政府作为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主要力量,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经济调节、提供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其关键要在政府主导下构建稳定、公正的农民利益分配机制和科学的土地补偿机制,才能实现经济学原理中政府、开发商和农民的利益均衡。实践表明,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阶段或是经济落后的较贫穷地区,政府主导优势明显,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应不断调整和优化,适时抽身转向,以促进乡村旅游更好地发展。
2.鼓励扶持村民自主开发
村民自主开发型在武隆已经有一定范围的存在,主要是在政府引导后,村民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自主开发或是在当地成功案例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开发、经营,主要有“个体农庄”模式、“农户+农户”合作模式和“示范户带领”模式。如双河木根村、大洞河乡的百胜村、赵家乡山虎关水库周边等,都有一些尝试。这种方式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能最真实地保留当地的民俗文化和景观,也能一定程度提高村民意识和积极性。
3.引导调动乡村自发组织经营
当农户积极性有所调动,光靠农户单干显然不行。乡政府、办事处或村民可以自发组织协会或部门,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提供旅游接待设施及相关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把旅游活动安排和效益分配由村干部组成的旅游接待小组负责,村民则负责游客食宿游接待和表演,村委为鼓励群众参与旅游接待,利益分配实行“工分制”,以保证居民的利益,这一模式村民素质的培训和提高是关键。
4.激发形成多利益主体参与
乡村旅游发展到最成熟的时候,应当是多利益主体有机参与,依靠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在政府有效引导和调控下的综合运行。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涉及众多的利益分享者,如何协同发展,做到合理的利责分配,则是乡村旅游实现有序有效发展的关键。武隆可以借鉴和尝试的方式很多,比如“政府+旅游公司+农民旅游协会+旅行社”四位一体的参与式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也可适宜采取“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农户”的综合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罗永常.“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村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
关键词:乡村环境;湿地;公园生态恢复;生态旅游开发
生态旅游是强调以自然为基本的旅游,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生物的多样化和景观的繁多性,都富有较高的观光价值。乡村湿地公园是指融入乡村绿地生态系统规划,适合成为公园的自然湿地类型,通过有效保护和利用,达成保护和休闲等为一体的乡村湿地公园。乡村湿地公园的2大基本功能是自然的生态和人们自主开发,是大家理想的乡村旅游之地。
1 乡村生态公园的发展趋势
乡村公园的建设是乡村投资的新方向,可以积极吸纳各种企业,更好地改善民生。乡村公园旅游与其它乡村旅游产品一样,对促进乡村发展有着大力推动作用,更有利于创造优秀的乡村环境,从而提高乡村的软实力。随着农业生产的变化,相应的各种旅游业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以农业生产活动为旅游对象的乡村公园旅游,也即将走向正规化和多元化。乡村公园的旅游主要靠的是自然景色,从而使乡村公园走向正轨。以乡村自然资源为旅游对象的乡村公园旅游,随着投资模式、建设模式的扩大,乡村公园等级将达到国家公园等级的风景名胜区。产品的营销管理将更加现代化。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使用,将使游客产品与游客沟通更加方便。
不难看出,乡村湿地公园将优先在一些经济相对较好,自然条件优越的区域开展,在政府的带动下,公民资金的大量投入,使乡村的公共空间得到了有效改善,进而乡村公园旅游也将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乡村公园旅游的快速发展也能够有力地促进城乡一体化。
2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条件的分析
乡村湿地生态公园是乡村的主要开展空间,是乡村休闲的活动场所,也是乡村文化传播的场所。乡村公园具有3大特点:第一,乡村公园具有开放性。乡村公园向公众开放,与当地的生活紧紧相关,从而展现了乡村公园的开放性、公众性以及生活性。第二,乡村公园具有乡土性。在乡村的土地上,乡村公园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进而体现了乡村公园的淳朴性。第三,乡村公园具有自然性。在乡村公园的土地上,废弃地址建设的材料具有浓厚的乡村特点,就地取材,结构简单大方,达到回归自然的目的。
3 乡村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的意义
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是一个比较繁琐的过程。开发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开发离不开保护,然而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当然他们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实现生态旅游的价值。
开发乡村湿地旅游可以分散旅游者。乡村的地域环境范围广大,景点分布均匀切不拥挤,旅游者的活动空间相对较大,这为旅游产业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近年来,许多豪华的旅游城市比较拥挤,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在乡村发展旅游业更有前景。乡村环境具有城市所不具有的,例如,乡村的空间范围大,能够容纳的游客就比较多,乡村具有当地的文化特色,这一特点能够吸引很多的城市游客。
开发乡村湿地旅游给乡村带来了经济上的发展。在乡村发展旅游,有利于促进乡村的繁荣,从而加速农民的致富脚步,在环境相对较好的农村,可以利用当地的特色,这对发展旅游业有推动作用。
4 生态旅游开发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4.1 建设生态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4.1.1 生态旅游交通的建设给生态系统带来破坏性问题。乡村公园足够大,观光公园内部的风景就会成为旅游者最主要的问题。要想减轻游客观看风景时候的脚力活动,就要在公园内部组建必要的交通,当然这种交通仅仅限制于公园内部,一旦建立了公园内部的交通工具,就会对乡村本身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改变了本身的地质界面,也改变了土壤里水分的传送方向,原来的动植物遭到破坏,生态环境也就遭到了毁坏。但是如果不建设必要的旅游道路,让旅客自由地行走,动植物遭到毁坏的可能性更大,当然,造成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就会更多。
4.1.2 在乡村公园内建设相应的指示牌会使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建立这些设施的目的是为了给旅游者尽可能多的带来方便,同时也增加了公园内的形象,让他们感到来到这里旅游没有失望,使游客留恋往返。例如,建设景观设施、游客服务台、垃圾箱以及卫生间等指示牌,当然建立这些设施,会占用公园内部大量的场地,从而给乡村原本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破坏。另一方面公园内监管人员管理的不到位,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必要的破坏,因此,完善管理制度显得更加重要。购买节能环保性的设施、景区,使用没有污染的交通工具,提高经营者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保证旅游资源具有可循环性,可以大大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1.3 生态旅游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旅游行为的开展,一定会给湿地公园内生活产生的污水以及旅游者观光景色时制造垃圾的数量会有明显加剧。因此,在湿地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建立一组垃圾清理小队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保证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不会给生态旅游带来破坏。旅游者们的不当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进行生态旅游的活动当中,游客的过激行为将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毁坏,例如旅游者随地吐痰、吸烟者随地扔烟头等一系列的过激行为,都会对资源以及公园内景观造成污染;旅游者不小心弄坏公园内部的花草树木,也会对植物的再生产生影响。游客们这些不当的行为也会改变乡村公园内部的结构以及物质的再次循环,从而给动植物的赖以生存带来不便,使公园内部的资源大量较少,生物结构也随之退化。
4.2 开发生态旅游对生态环境的促进
4.2.1 站在乡村区域的特点来看。乡村经济条件的不足,自然条件相对落后,形成良好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旅游产业相对其它产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小,乡村环境相对城市具有难得一见的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当乡村生态环境比较薄弱的时期,要使乡村生态旅游推动其它产业的发展,进而取缔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产业,是维持乡村生态旅游最有利的解决方法。
4.2.2 站在当地公民的角度来看。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展,给人民的经济发展带来方便,并且大大提高了乡村内无业游民的就业率。由于在乡村内部建设的生态景观,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素质,这对改变乡村居民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从而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更有力的保护。
4.2.3 站在旅游者的立场来看。从旅游者的自身角度出发,乡村公园具备一个生态环境好的条件,可以大力推动人们有特别想旅游的冲动,使乡村公园成为人们旅游的需要。乡村生态环境是否得到了有利的发展,也就说明环境是否得到了有效保护。通过乡村生态旅游,使游客在尽情享受美丽乡村公园的时候,也能对乡村公园起到保护作用,从而使游客达到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5 使生态旅游可持续的方法
生态旅游的开发目前还不成熟,由于游客人数相对较少,给景区造成的影响还不算很大。如果乡村公园监管和开发的不合理,会严重影响到乡村湿地环境的建设,因此在开发乡村湿地生态环境的时候,就要有效检测乡村公园整体开发给乡村湿地带来的影响。竭尽全力保护乡村公园目前仅存的物质资源,使乡村公园的经济和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互动。为了让乡村湿地公园有可持续性发展,应该为乡村湿地公园生态旅游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
5.1 公园内部的分区管理
乡村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是一项相对其它产业比较系统化工程,如果乡村湿地公园的开发不合理,就会对建设整个乡村湿地公园造成影响,也会给公园内部的监管人员治理产生一定的不利因素。在合并开发的基础上,应该对乡村湿地公园的各个区域进行分区管理,分为:旅游区、恢复区等。就乡村湿地公园的恢复区来说,应该设立禁止在恢复区内进行各种活动的标牌,从而对公园实行全方位保护。
5.2 制定生态旅游的制度
有效的法律体系可以为我国湿地公园的保护与发展奠定基础。目前,有关乡村湿地旅游的法律法规不是很完整,乡村公园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及时建立乡村公园保护生态系统的各种相关规章制度,针对旅游者对乡村湿地公园造成的破坏,以及公园内部监管人员管理的不到位做出相应的经济赔偿。
5.3 开展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近几年来,由于人们的活动相对积极、茫然的改造自然环境,对环境保护的忽视,这就给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带来了阻碍,乡村湿地公园的环境也随之衰退,乡村环境中由于存在工业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废弃水源的任意排放现象,给乡村湿地公园水的质量带来了严重污染,形成了不堪人眼的臭水沟和垃圾堆。人们的频繁活动,导致乡村环境无法得到有效改善,阻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带来的困扰,应给游客们树立一个好的旅游形象,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正常繁衍,最后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能够自我维持的湿地生态系统。
5.4 加强监管人员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乡村湿地公园里的监管人员对生态旅游能否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乡村的条件和生活水平的限制,引入大量的旅游者非常困难,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人员素质不是很高,对已经存在的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并且有效的培训是有必要的,这也是一种实际的做法。通过短期的教育不仅可以强化乡村管理人员对生态的理解,与此同时,还能完善公园内部监管人员的管理能力,明确管理人员的态度,使乡村公园内部监管人员起到带头作用。
5.5 改善旅游者的态度
在乡村旅游当中,旅游者们难免会产生一系列的不文雅行为,例如随地吐痰、吸烟者随地扔烟头、旅游者出现插队的现象,甚至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脏话等行为不容易让公园的监管人员察觉,这时,公园的管理人员就应该对旅游者进行轻微惩罚,当然在处罚游客的同时,要尊重游客,不能过分要求游客,公园的管理人员应该正确使用自身的权利。例如旅游者如果随地扔烟头,这时候管理人员有权利让扔烟头者把烟头捡起来扔到该扔的地方,也可以对这种人处罚相应的财产,当然财产会募捐到福利院,当旅游者接受惩罚的时候,我们公园的管理人员应该对旅游者进行说服式教育,目的是为了禁止旅游者再次出现类似的事情发生,对环境造成破坏。在乡村湿地公园的保护措施当中,改善旅游者的态度,从而保护乡村湿地公园的永久性。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推进,乡村旅游在全国蓬勃开展,这对提升农业经济总量、解决农村闲散人员就业、创建城乡和谐的新局面无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由于我国乡村旅游尚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问题,这里我们选择几个极为重要的提出来就教于各位同仁,望引起重视。
一 规范指导理念
指导理念是指开发乡村旅游时应该树立的目标和和观念,至少包括两方面:一是对“乡村旅游”这一概念的准确定义和阐释。二是推广这一活动的目的、价值、意义所在,即开发理念。
目前流行的概念有农家乐、休闲农业、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农业部门用休闲农业,旅游部门用农业旅游;农村工作办公室则使用农家乐。内容相似,交互替代,并且各自推出了示范户、点、村。虽然使人们感受到了通力建设新农村的大好形式,却也暴露了步调不一,各自为政的行政弊端。概念不规范,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有人认为搞好农家乐就是搞好了新农村建设;也有的认为做好休闲农业,便做好了乡村旅游。概念不规范,也使人们认不清方向,抓不住重点,尤其是从事基层工作的同志,面对多种概念,更是无所适从。事实上,国家对这个概念已经有过统一,这就是“乡村旅游” 。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议中提出了“乡村旅游”一词;国家旅游局把2006年定为“乡村旅游年”,应该是基于对中央精神的理解。所谓乡村旅游,是指依托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而开展的旅游活动。这是一个相对于城市旅游的空间概念,除已建成的景区、高尔夫球场、大型度假设施外的一切在乡村旅游活动都包含在乡村旅游概念之中。这个定义阐明了两层意思:第一层,这是一种以乡村资源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旅游主体是市民,而不是农民;同时需要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齐备。第二层,以旅游为纽带,转移消费热点,既满足了市民求新、求异、求知的心里需求,又自然的促进了城乡交流,达到了城市反哺农村的目的。农家乐是指在农户家庭中进行的吃、住、娱的活动,概念内涵狭窄,只是乡村旅游的一部分,何况外来人员在农家吃住娱的过程中,更多享用的是公有资源,而不是一家一户的私有资源。休闲农业是从产业的角度的单一定义,就内容而言,也只是乡村旅游中观光的一个方面。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旅游发达的国家,尽管有农业旅游、农庄旅游之说,但正式文件多数仍使用乡村旅游概念。因此,我们应该同国际接轨,把农村、农业、农户旅游的概念统一到乡村旅游之中,以规范视听。
基于对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我们在开发理念上应该以提高农业经济总量,解决农村就业,造就城乡和谐为目标。而不是以开发乡村旅游为幌子,把占有土地资源的矛头由城市转向农村,或租赁一片土地建造企业的疗养院;或修建自己的后花园。吴仪副总理在给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的贺信中指出:“大力开展以展示新农村、推动新旅游、倡导新体验、树立新风尚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助农活动,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升农村精神文明程度和满足国内外游客的旅游文化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的乡村旅游开发理念应该规范到这条主线上来。
二 设置开发门槛
从经济学角度看,乡村旅游说到底是因游客空间位移形成的经济活动,它有一定的规律。乡村旅游开发,资源是基础,市场是导向。我国乡村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村庄都适合开发乡村旅游。我们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因地制宜,适度开发。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必然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我们根据对浙江、四川、陕西、山东、江西、广东五省的大规模市场调查和1500余个乡村旅游点的实地考察,依靠GIS、旅游流等技术分析,借鉴国外经验,得出三个结论。
1.地理位置选择三种类型
一是年游客量在10万人以上的大型景区周边,尤其是山水型景区周围的村落倍受中老年游客和自助游客欢迎,也是对景区接待设施的一种有效补充。二是环城市游憩带(城乡结合部),车程在50分钟左右,有一定的自然资源或人文资源作依托的村落。如山林、庙宇、河溪、农业科技园、特色农产品基地等,以双休日家庭、亲友市场为主体。三是景观或建筑或民俗奇特的边远山村。如气候、水质特别的长寿村,建筑布局奇异的八卦村,风俗少见的民族村等,是自驾车、驴友市场重点关注的地方。能满足多层次城市居民的心里需求,开发成功的乡村旅游点都属于这三种类型。
2.每一个村庄称为一个乡村旅游点
同类型的村庄,优先考虑具备开展旅游活动条件、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文化底蕴的村寨。小的自然村可以两个或三个组成一个乡村旅游点,建筑风格只要能够协调统一即可,不必过于强求所谓“原始”,乡村的内涵可以多种多样。每个乡村旅游点从事餐饮、住宿、土特产品的农户,不能超过总户数的40%,否则,将会形成产业链条中断。余下的60%农户可以从事养殖、种植、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工作,尤其是本地生态型餐饮原料的供应,一般一个农户需要8~10个供应户,产业链还可以合同形式由本村延伸到无条件从事乡村旅游的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