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亚健康发生的主要原因范文

亚健康发生的主要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亚健康发生的主要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亚健康发生的主要原因

第1篇:亚健康发生的主要原因范文

关键词 西安市 信息技术(IT) 从业人员 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是由前苏联学者Berkman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发现,指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人体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sub-health),也称“第三状态”[1]。

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5%的人处于疾病状态,只有10%的人处于健康状态[2]。而IT行业由于其工作特点和工作环境决定了其从业人员身心健康受到很大的影响,据统计全国大约70%的信息技术(IT)从业人员存在亚健康状态[3],如何提高IT行业人员身体健康水平,减少国家人才资源的巨大损失,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区信息技术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为研究对象,男性39人,女性13人。

(二)研究方法

除了查阅文献资料,笔者还向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区的IT行业发放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52份),并对回收的调查问卷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亚健康状态调查总体情况

在被调查的52名信息技术从业人员中,亚健康状态普遍存在且比较严重,其发生率为90%,重度亚健康者占总人数的66.5%,这说明信息技术从业人员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而亚健康状态发生率(男性为92.3%大于女性的84.6%)及程度(重度亚健康百分比里,男性为71.8%,女性为61.5%)均为男性高于女性。

(二)亚健康程度

本次调查涉及社会适应、社会支持、心理症状、情感维度、认知、精力、器官功能、运动功能、身体症状、总体评价共计10个维度;各维度基础得分相加产生社会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生理亚健康等3个子量表。

(三)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

据统计,信息技术从业人员的亚健康状态表现发生率位居前5位的是:睡眠不良、疲乏无力、精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此外, 头痛、头昏、抑郁、便秘等发生的情况也比较多。

(四)发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调查

工作时间长且任务重,工作压力,自我调节能力差,具有例如抽烟、喝酒、熬夜、加班等不良的生活习惯等都是造成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此外,信息技术从业人员对自身的健康关注不够,也容易出现亚健康状态。

三、讨论

在问卷的三个子量表的得分情况及程度中显示,亚健康状态不单单是由于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而是共同作用影响。因此,我们做对亚健康状态的调查与分析,必须将社会、心理、生理这三项因素综合起来。

(一)社会因素

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工作任务变得更加难以应对,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更为复杂等都成为了造成信息技术从业人员亚健康的重要因素。在社会支持方面,从业人员普遍认为人际关系非常紧张(32人处于重度程度),这不仅增添了自身的心理压力,而且还会产生消极的工作生活态度,使他们处于亚健康状态。在社会适应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各种污染日益加重,空气质量下降,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人体的细胞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进而破坏人体的代谢平衡,从而导致各种疾病。

(二)心理因素

由于竞争日益激烈,日积月累的工作压力,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对未来的焦虑等,都在无形中使从业者产生不良的心理症状从而造成心理亚健康状态。绝大多数人都会因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对自己工作状况的不满、对未来的迷茫与不自信等原因产生焦虑的情绪,进而影响了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三)生理因素

在组成生理亚健康子量表的各维度中,器官功能的得分情况与程度最为严重,中度和重度亚健康状态的人数总和为46人,约占总体人数的88.5%。这是由于信息技术行业的工作特点所造成的。因为必须每天久坐于电脑之前,长时间面对高亮度的显示屏,眼睛必然会感到疲劳;而长时间的同一坐姿,还可能诱发颈椎、腰椎等骨关节的病变。所以,我们必须对自身的生理健康状况加以重视,以防患于未然。

四、建议

针对生理、心理、社会方面这三个方面所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保持健康的知识宣传,注意养成有规律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二)公司管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时间,使信息技术从业人员能够投入到体育健身活动中。

(三)做好定期体检工作,要对自己的身心健康状况足够重视,防患于未然。

五、结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信息技术从业人员的亚健康情况十分严峻。亚健康人群比例大(约占总体的90%),亚健康情况严重(重度亚健康者占总体的66.5%);且男性(重度亚健康人数所占比例为71.8%)比女性的亚健康状态程度更加严重。可见在信息技术(IT)从业人员中亚健康状态的情况不容乐观,必须引起我们足够地重视。

参考文献:

[1] 何裕民.关于亚健康:一个新领域命名的商讨[J].医学与哲学.2000,21(61):47-48.

第2篇:亚健康发生的主要原因范文

1亚健康状态的定义

亚健康状态也叫作灰色状态、第三状态、中间状态、亚疾病状态、浅病状态、病前状态、次健康等。目前,世界各国学者虽对亚健康状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对其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

1.1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

董玉整[1]认为,所谓“亚健康”,就是指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亚健康既表现为个体的亚健康,又表现为群体亚健康和社会亚健康,且这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就个体亚健康来说,又具体表现为身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情感亚健康、思想亚健康和行为亚健康等方面。王育学[2]认为,亚健康状态是介入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种动态过程,又是一个独立的阶段。

1.2低质状态

王琦[3]认为,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1.3第三状态

赵瑞芹等[4]认为,亚健康又称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临床前期、潜病期等,包括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但已有潜在病理信息。它的内涵广泛,是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周英等[5]认为,亚健康是介于非健康非疾病的第三状态,虽还未患病,但已有程度不同的各种患病的危险因素,具有发生某种疾病的高危倾向,实际上是心身疾病的潜临床或病前状态。

以上可以归纳为: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情感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心理和人际交往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出活力、反应能力和对外界适应能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它是人体多种疾病的重要起源和基础。

2亚健康状态产生的因素

产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既有心理、生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失调导致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而致,又有生活条件、环境污染和工作压力等多因素的影响所致。

2.1 心理因素

范存欣等[6]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的亚健康以心理因素和工作压力方面问题的相对危险性较高,如工作不愉快、工作开展不顺利、工作能力不被认可、感到生活没意思、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会长时间不开心、对生活现状不满意等。

2.2平衡稳态障碍

董玉整[1]认为,产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是系统的平衡出现了失调,从而使得健康变态变型,质量下降,功能萎缩。而影响系统平衡主要因素有越来越恶劣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紧张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倾斜的生活方式等方面。

2.3环境因素

周英等[5]认为,不良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心理社会因素及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是产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付建民等[7]认为,医学生“亚健康”状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学业压力、竞争环境、就业压力、文化差异和缺乏运动。

3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形式

3.1能力减退

赵瑞芹等[4]指出,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躯体性亚健康状态、心理性亚健康状态、人际交往性亚健康状态和亚健康状态的恶化――过劳死。亚健康状态的表现错综复杂,较常见的是活力、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和免疫力降低,出现躯体疲劳、易感冒、稍动即累、出虚汗、食欲不振、头痛、失眠、焦虑、人际关系不协调、家庭关系不和睦、障碍等。周英等[5]将亚健康症状概括为一多三少,一多指疲劳多,三少即三种减退: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适应能力减退。

3.2疲劳状态

钟玉昆[8]记载的亚健康症状为:疲劳困乏、体力降低、精力不足;注意力分散、精神状态欠佳、适应能力减退;胸闷气促、心悸、健忘、烦躁、失眠、多梦、抑郁、惊恐、头晕目眩;月经不调、减退;食欲不振、精神紧张、工作效率低、遇事焦急、紧张、常感“累”等。

3.3虚弱症状

王琦[3]认为亚健康状态的范畴可以包括以下方面:(1)泛指身心上不适应的感觉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症状,在相当时期内往往难以确诊;(2)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如已有心血管、脑血管、呼吸、消化系统和某些代谢性疾病的症状,而未形成确凿的病理改变;(3)一时难以明确其临床病理意义的“症”,如疲劳综合征、神经衰弱症、忧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4)某些重病、慢性病已临床治愈进入恢复期,而表现为虚弱及种种不适;(5)在人体生命周期中衰老引起的组织结构老化与生理机能减退所出现的虚弱症状。

3.4具有阶段性

陈国元等[9]提出“亚健康”状态分为三个阶段:(1)轻度心身失调:以疲乏无力、失眠、纳差、情绪不稳等为其主要表现;(2)“潜临床”状态:潜伏着向某些疾病发展的倾向。其表现比较复杂,可概括为三减退:即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临床检查可发现有接近临界水平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免疫力低下;(3)“前临床”状态:是指已经患病,但症状不太明显,医生尚未明确诊断,未开始治疗的状态。

3.5精神-生理-社会-行为表现

马云枝[10]将亚健康的具体表现分为三方面:(1)精神心理: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或急躁易怒、反应迟钝、失眠多梦或嗜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烦躁焦虑等。(2)生理:乏力疲劳、头昏头痛、心慌心悸、胸闷气短、食欲不振、腰腿酸软、减退、小便清长、手足发凉或麻木、抵抗力差等。(3)社会: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谐,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董莉等认为除了身体、心理、情感、思想表现外,还有行为“亚健康”,主要表现为行为失常、无序、不当等。

总之,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适应方面。实际上,许多人在这三方面都有表现,仅仅是偏重和程度不同而已。

4展望

目前,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亚健康状态的诊断标准不统一,缺乏客观有效量化的评价工具,使得亚健康的研究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因此,有必要引入临床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量表学、混沌学等多学科非线性的研究方法。继续深化对亚健康状态本质的研究,阐明亚健康状态的病因和致病机制以及不同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等,建立亚健康诊断的金标准,为临床疗效的评价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 董玉整. 亚健康及其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9):758-759.

2 王育学. 亚健康状态[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8.

3 王琦.亚健康状态及其中医学研究进展述评[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5):1-6.

4 赵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M].国外医学・社会学分册,2002,21(4):10-13.

5 周英,尤黎明,张兵碚,等.产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11):714-715.

6 范存欣,王声涌,朱丽,等.广东省高校教工亚健康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9):774-777.

7 付建民,但爱兰.医学生“亚健康”状态分析及教育对策[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3,17(2):144-145.

8 钟玉昆.亚健康问题与防治研究成果[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2,9(5):60-64.

9 陈国元,刘卫东,杨磊,等.教师“亚健康”现状及预防对策的研究[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0,15(2):101-102.

第3篇:亚健康发生的主要原因范文

【关键词】亚健康;未病学;养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的变化,医疗模式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20世纪末,全球医学界大讨论的最终结论是: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人类的健康理念发生了转变,健康被赋予新的内涵。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有关健康的概念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

1亚健康的基本概念

临床上存在有一组以疲乏无力、精力不够、肌肉关节痠痛、心悸胸闷、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学习困难、睡眠异常、情绪低落、烦躁不安、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困难等种种躯体或心理不适为主诉来就诊的人群,通过运用现代的仪器或方法检测却未发现阳性指标,或者虽有部分指标的改变,但尚未达到西医学疾病的诊断标准。这种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自80年代被前苏联学者称为“第三状态”这个新概念以来,得到国内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与重视,并将其称之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出现各种不健康的问题,有可能向疾病发展的一种过渡状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身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亚健康。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人体生命活力和功能的低下状态,不仅表现在生理功能或代谢功能的低下,也包含了心理状态的不适应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低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尚无确切的病变的客观指征,但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亚健康在人群中有很高的发生率和多方面不良影响,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工作效率明显降低。亚健康状态已成为困扰人们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中医药历来重视治未病,对亚健康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医疗过程中显示了肯定的疗效优势。

2中医学的“未病”学说

中医学的健康观念是“天人相应”和“阴平阳秘,精神乃至”,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环境及外界社会之间及其体内阴阳和谐的动态平衡。受时代所限中医学的术语中虽无亚健康一词,但早在2000多年前成书的中医学经典《内经》中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了“未病”的概念和“治未病”的观念,如《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谓“未病”、“未乱”就是产生疾病前之状态或征兆,是质变成为疾病的量变过程,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亚健康状态。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亚健康则应属“未病”、“欲病”层次。中医“未病学”的医学思想,其主要体现于治病之未成、治其未传、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可见中医学是极其重视养生的。

3亚健康状态与中医未病观的异同

“未病”的概念是与“已病”的概念相对而言,即非已具有明显体征的疾病,亦非无病,而是指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前态或征兆。因此未病学主要讨论的是疾病的潜伏期、前驱期及疾病的转变或转归期等的机体变化。其宗旨可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从这一点上看可以说中医“未病”的内涵应当是包括了亚健康状态在内的所有机体阴阳失调但尚未至病的状态。

中医学认为,亚健康形成的主要机理与中医“三因”学说密切相关,其成因是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不遂、劳逸无度、年老体衰等原因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或正气耗伤。而现代医学则认为导致亚健康的主要原因是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心理和社会压力加重、饮食不规律、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睡眠不足和自然衰老等,并指出人类疾病的50%是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由此可见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对亚健康产生的认识是相近的。

第4篇:亚健康发生的主要原因范文

中西医关于“肾”的含义

西医所说的肾,指的是解剖学的肾脏,其功能包括:控制血压;过滤体内废物;去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盐分;产生有助于造血的激素和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刺激维生素D的产生,平衡体内的钙质,增强骨质。

中医所说的肾,除了包括西医的肾脏,还包括肾上腺、等激素,功能包括:

肾藏精:肾封藏的“先天之精”,乃是全身各脏腑、阴阳之本,所以中医称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

肾主水:指调节人体津液的代谢作用。津液是中医对体内一切液体的总称,包括血液、唾液、泪液及汗液等。

肾主纳气:指帮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

肾主骨、主髓、通脑:指骨、髓、脑的发育和功能与肾有关。

肾病的信号

当肾功能逐渐丧失时,便会使身体的某些机能发生变化,以下便是可能患上肾病的“信号”:

浮肿:手、足、踝浮肿,眼睛周围肿胀;严重的话,全身都会出现浮肿现象。

不正常的排尿:大部分患者尿量减少,导致水肿、气促;也有部分患者尿量增多,尤其是晚上小便的次数增加;尿的颜色也异常,呈现茶色或红色,甚至出现泡沫。

贫血:由于肾脏功能遭受损害,人体不能正常地制造红细胞所需的足够激素,因而导致贫血,脸色苍黄。

其他症状,包括口臭、极度口渴、下降、高血压、皮肤干燥瘙痒等症。

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持续增高趋势,我国大约每年新发肾衰竭患者约1万人左右,维护血液和腹膜透析治疗的总人数约为5万~6万人。透析病人最长存活期已超过20年。

慢性肾衰竭的发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一般人群的寿命增长,肾衰病人中以老年人为主;二是引起肾衰的主要原发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压明显增多,而对这两种病的防治不力,致使进展成慢性肾衰的病人增多;三是其他肾损害增多,如中草药肾病、药物性肾损害等。

怎样才能降低肾衰的发病率与患病率呢?关键的措施是:早期发现易发生慢性肾病的危险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病人;先天尿路畸形的儿童;反复尿路感染的中年妇女;前列腺肥大的老年人等;积极治疗和预防原发疾病,防治或延缓进展成肾衰竭。还要防止病人自身不重视和一些基层医生的防治意识不够。多数病人到肾科诊治时肾功能已很差,出现了较多的合并症,如严重贫血、心衰、肾性骨病等,甚至需要紧急透析。这些病人都因诊治得太晚而效果极坏。另一些病人因合并症等原因而死亡。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悄悄到来的杀手,它的危害并不次于心脑血管病。我们只有更多地了解它、认识它,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有效治疗。

十三、困扰之十三:亚健康

亚健康的十大症状

当一个人的健康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时,称为亚健康。亚健康查无实症,但身体感觉说不出的难受;它不但有躯体上的不良症状,还包括心理上的不良症状。

法国的统计资料显示,约72%的劳动者声称感到工作紧张,其中很多人感到的是那种影响工作效率和主动性,甚至能导致患抑郁症的严重紧张。在瑞士,社会已经承认了工作紧张病是一种职业病。来自我国的调查显示,亚健康综合征在城市新兴行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0%~20%。

亚健康人群的十大症状分别是:高血脂症、脂肪肝、内外混合痔、乳腺增生结节(女)、高血压病、妇科疾患、肝功能异常(GPT)、前列腺增生(男)、各型鼻炎、宫颈刮片(1-2级)。其中高血脂症仍是亚健康人群的头号杀手。此外,冠心病、糖尿病、白内障等疾病也在不同程度地威胁着亚健康人群。

现代职业女性的亚健康情况尤为突出。因为职业女性不仅要在社会上承担繁重的工作,在家庭里也仍然面临沉重的压力:家务劳动、子女教育、家庭事务……

亚健康是体质下降的结果

如果我们把“亚健康”看成是“体质下降”的结果,很多人可能不会相信,但事实确实如此!

1.亚健康人群中的浑身不适显示体质下降

目前,全身肌肉关节的酸、软、痛、麻是亚健康人群中的主要症状,其中以中年女性为多。美国密歇根大学公布的一个报告指出,由于女性肌肉骨骼组织与男性不同,腕、肩、背、腿部更易受伤,是男性的2倍到8倍。

适度的肌肉关节训练,可有效缓解亚健康中的肌肉不适症。

为什么有些人在平卧或蹲位时猛然站起来,会出现突然的眼前发黑(视网膜缺血)甚至晕厥(脑缺血)现象?这与双腿肌力下降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的双腿的肌力不只是为了解决人的行动问题,它还要起到对人体器官功能的辅助作用,如辅助人的心脏将集中于人的双腿中的血液挤压回心。双腿中除了肌肉含量、骨骼重量、血管和神经分布量几乎占据了人体的一半之外,人通常全身血液总量(除卧姿外)的一半都集中在下半身。有这种现象的人则表明,双腿肌肉质量下降造成腿部反射性压力收缩力度下降。这种瞬时性肌张力不足现象,使双腿静脉血管被挤压力度不够,会使大量的血滞留在下肢造成回心血流不足,因此出现因变换导致眼前发黑、晕厥等现象。

肌力不练则退,如果不进行肌肉的锻炼,人到60岁,人体肌肉总量比30岁要下降40%~60%。此时,心脑血管功能也会出现许多问题。

任何一项运动,由于运动方式的不同,肌肉的参与总量和方式都有所不同,如爬山、爬楼、跑步、骑车、走步等,腿部肌力参与量最大。然而,最为有效的是适度增加肌力运动锻炼。

2.亚健康人群中的心脑血管问题也是体质下降的结果

在亚健康人群中,心脑血管问题是首选。比如许多人都说忙起来什么事也没有,只要一静下来,就会出现心区痛、胸闷、气短、心跳过速等现象,但心脏检查无问题。

亚健康中的心理问题

亚健康中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指人们的心理承受力出现了麻烦。其实一个人的心理承受力也与他当前的健康状况有关,特别是体质问题。

目前,影响女性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如可能来自于社会的压力,来自于事业上的压力,来自于家庭的压力,来自于自身生理变化(如更年期)的冲击,来自于疾病上的痛苦,等等。女性心理健康应该是一个被社会关注的问题。

第5篇:亚健康发生的主要原因范文

什么是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管理系统,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趋势)进行评估、干预而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健康管理的三个特点:一是健康检测(发现健康问题);二是始终以控制健康危险因素为核心(认识和评估健康问题);三是预防和纠正并举(解决健康问题)。要内容包括:1.收集信息资料:通过健康查体收集健康信息,建立个人健康信息档案(检查结果和个人生活环境和方式相关信息)。目的是了解与掌握健康危险因素,为动态的评价和进行有效地干预管理与健康促进提供基础数据。2.健康评估:由专业人员对健康现状及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提出个性化的预防和纠正措施。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达到健康警示的作用,又为干预管理和干预效果提供了依据。3.行为干预:针对不同危险因素和发展趋势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干预,目的是让被管理者有计划、有目标的逐步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达到健康促进的效果。

4.信息跟踪与反馈:定期进行信息跟踪,及时进行效果评价与反馈,并与被管理者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循环往复。达到预防、控制或减少慢性疾病发生和发展,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现在,人们已清醒的认识到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表现在膳食结构不合理:主要是摄入身体需要的食物少而对身体不利的食物多。我国是发展中的国家,十多年前,温饱问题还是我国国计民生的主要问题,当时人们对饥饿是敏感的,而对吃饱饭后能量过剩或饮食不合理造成的危害还需要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其次是重治疗轻预防的传统观念:新陈代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而身体内毒素的长期积累是疾病产生的根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什么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概念是模糊的。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体力劳动大幅度减少而脑力劳动大幅增加,汽车代替了脚步,空调暖气代替了四季温度的更替,让我们的身体细胞变得迟钝、血管失去了弹性。在医疗实践中,医生也是往往注重对疾病的治疗,对造成健康危险因素的预防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泛泛指导,难以落实到实处。另外生存压力的增加:市场经济引入了激烈的竞争机制,许多因工作压力而导致了代谢紊乱又不能及时调整的亚健康人群;再加上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在慢性病的防治投入上相对滞后,缺乏行之有效的量化管理技术部门。这些均是导致我国慢性病发生率急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第6篇:亚健康发生的主要原因范文

倦怠,新世纪的职业病

某广告公司公关部王小姐是人人羡慕的高薪族,最近常嚷着要休长假,甚至考虑放弃优越的工作,因为她突然觉得生活没什么重心,没什么意义。李女士已拿定主意停薪留职一阵子,她最近工作不带劲,越来越没有耐性开会,连敲打电脑键盘都不如往常清脆响亮。她力图改善目前的工作困境,却始终未能如愿,只好选择暂时休息,明明身体好好的,工作也差不到哪里,但睡一觉起来整颗心却突然灰暗抑郁,不想工作,工作出现了倦怠现象。“对工作的未来不确定或无力感”,是上班族普遍的心声之一。

脑力劳动者,由于长时期进行复杂的脑力劳动,大量消耗能量,导致大脑血液和氧气供应不足,削弱了脑细胞的正常功能。长时间的伏案工作压迫颈椎,也是造成脑部供血不足的原因之一。脑部缺少血氧供应表现为头昏脑胀,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涣散,失眠多梦等。疲劳综合征同一般意义上的疾病不同,它在开始时并不表现为体内器官组织的病变,而只是一种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有点类似“亚健康”状态,但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没有进行及时治疗的话,会从急性疲劳转化为慢性疲劳直至过度疲劳。过度疲劳不仅会导致肌体组织发生应激性的改变,如腺、脾脏等免疫器官萎缩、肾上腺皮质增生及功能衰竭,还会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各种身心疾患接踵而来,也就成了人们常说的“积劳成疾”。

防治方法:

1、主动休息。休息是消除疲劳恢复精力的一种有效补偿方式,但何时施行很有讲究。人们大多在工作或学习累了才休息,这不利于健康。道理很简单,已有劳累感时,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乳酸、二氧化碳、水分等已积累很多,短时间休息不可能完全消除这些废物,故解决不了问题。如果在尚未产生劳累感时即休息,体内积蓄的代谢废物较少,很快即可消除疲劳。

2、科学补充营养。人的精力和体力的能量来源于食物,故科学进餐能从根本上防治疲劳症。要想上午精力充沛,须吃糖分低而蛋白质不高的早餐。女性由于生理性原因铁丢失量较多,铁是造血的原料之一,缺铁导致贫血,贫血则能引起乏力,浑身倦怠。因此,应多吃一些如动物肝、血以及蛋类、紫菜等高铁食物。另外当你出现疲劳感时,宜增加蔬菜、水果、奶类等碱性食物,不宜多吃肉、糖等酸性食品,以免增加酸性代谢产物而加重疲劳感。对于脑力劳动者,还可在三餐之外吃点巧克力,及时提高血糖浓度,防止脑细胞活力因血糖下降而导致脑疲劳。

亚健康:吞噬生命的“隐形杀手”

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某进出口公司销售经理许女士已经30多岁,生性好强,每天都早来晚走,经常加班到深夜。由于长期生活没有规律,她刚开始觉得腹痛,双下肢行走无力,严重时双脚冒汗、软弱无力。就在一瞬间,消无声息地,她突然莫名其妙地感到烦躁、焦虑、不安,思维经常处于游离状态;头痛、胸闷、失眠、全身无力,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接着她开始失眠,白天睡不着,晚上睡不着。到郑州河医大多次检查却没有查出什么问题。医生介绍她去心身科就诊,医生经过耐心咨询,诊断出她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是指身体没有疾病但有可能向疾病方向转化的一种功能性低下的状态。亚健康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心情烦躁、紧张不安、忧郁、焦虑、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总之,觉得浑身都不对劲儿。如果你对此种亚健康状态置之不理,它很有可能导致癌症、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因此,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里,30多岁甚至18岁的年轻人都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亚健康状态的形成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遗传基因的影响、环境的污染、紧张的生活节奏、心理承受压力过大、不良的生活习惯、工作生活的过度疲劳等都可以使健康的人逐渐转变为亚健康状态。

防治方法:

1、稳定情绪:年轻的办公室女性应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中保持坦然平静的心态,不要人为地把工作压力一古脑儿地塞进身体里,令神经系统不得安宁,因此要保持乐观心情,心胸豁达,学会宽容和理解,让心理处于平衡状态下。

2、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一般认为,亚健康首先是心理因素所致。随着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这些都易导致心理状态失衡。但同时亚健康也与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有重要关系,不良生活习惯会使我们健康的身体逐渐转变成为亚健康状态,最后可能导致各种疾病发生。所以要少吸烟、少量饮酒、不要过量饮食、多增加维生素、加强锻炼、参加一些健康的娱乐活动、保证睡眠充足、要吃早饭等。

隐性更年期困扰白领女性:

在某外资企业工作几载的高女士,刚刚拿到副高职称。又被提升为部门主任,事业可谓蒸蒸日上。可近日总感到头痛,颈部、腰部发紧、无力、胸闷、出虑汗。白天吃不下饭,晚上睡不好觉。身体同时也出现了明显的反应。皮肤干燥起皱,下垂、体型趋胖,月经不知不觉也停了。有时还会莫名其妙地病一场。

隐性更年期的临床症状以植物神经系统紊乱为主。植物神经布满人体全身,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受意志支配,如心跳的快慢、血压的波动、体温的高低等,这些均为不受意志力控制的自主调节。这种调节会因为人体外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失调:内环境的变化主要是指卵巢功能下降,激素分泌水平降低或突然消失:外环境变化则涉及工作、生活、学习、家庭等系列问题。

防治方法:

1、补充雌激素可助你平稳度过更年期。一般来说,女性患上更年期综合征症状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就是平稳地度过更年期。其实以一位女性而言,40岁是女性在生理和心理最成熟的阶段,也是全盛时期。另外随着社会的经济生活以及文化生活的日益提高和丰富,女性的经期有明显的延长,有些妇女到50岁经期依然有规律。

2、精神状态最关键。更年期综合症状的最佳良药是拥有一个健康的精神状态,精神状态的健康与否对症状的轻重起着非同小可的效果。针对更年期而言,健康的心态应该是:比较注意衣着的整齐,保持愉快的心情,来度过这个非常时期。

3、饮食调理是基础。饮食和健康是脱离不了关系的,饮食合理病魔也少找上门。基于更年期将会使钙质大量流失,因此,在饮食上要着重摄取钙质,钙质不仅对骨骼、牙齿成长有所帮助,它也可以调节心脏的节律。钙质可以从牛奶类和豆类食物里摄取。与此同时,也不可忽略摄取均衡的营养。万勿偏食。一天理想的食物品种最好是30样,而且应该低盐,以避免高血压、冠心病的并发。高蛋白、低脂肪、低糖、高维生素食品和新鲜的蔬果必须出现在健康菜单里,同时高纤维素对消化系统大有帮助,因为它促进肠的蠕动,帮助消耗,减少了有害食物逗留在肠内的时间,防止肠癌发生,高纤维素可以在谷类、海带、蘑菇中获得。

脑贫血步步紧逼白领女性:

在一家证券公司工作的何小姐习惯了早出晚归的生活,隔三差五还忙个通宵,这一年多来自己会莫名其妙地头晕、恶心、脾气也变得暴躁了许多。她起先也没有在意,只认为是由于疲劳造成的,注意补充营养就会好,直到有一天,她在单位澡堂洗澡时突然晕倒在地上,被同事们送去了医院,当医生确诊她患的是脑梗塞时,何小姐才真正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一般诱发脑贫血的原因很多,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原因。此外由于的改变,如突然人蹲位或坐位起立,以及不科学的睡姿,也会引起暂时性大脑供血不足,造成一阵晕眩。过去,人们认为心脑血管类疾病总与中老年人有关,但实际上年轻人尤其是工作较为紧张的都市白领女性很容易患此类疾病,其中主要原因有:过度用脑,情绪激动,寒冷,劳累,血液中脂肪含量高,有心脏病,头颈部受过创伤。此外,长期服用避孕药,也会使血液的黏稠度增高,造成血流缓慢不畅,引发脑贫血,进而发生脑梗塞。

防治方法:

第7篇:亚健康发生的主要原因范文

【关键词】 外科病人;围手术期;心理护理;体会

【中国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041-01

外科是医疗活动中一个最主要的技能科室,多数患者都需要经过“刀光剑影”,甚至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消除病痛,逐渐恢复健康。在这一特殊的医疗实践活动中,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将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为此,作为医患间的重要媒介的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更有义不容辞职责。笔者现有意对我院2011年6月-11月156例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于不断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后续的患者心理护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56例患者均为我院2011年6月-11月收治的外科手术病例,男性71例,女性85例。年龄为16-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21岁。其中普外112例,骨外44例。

1.2 影响围手术期患者心理状况因素调查 ①术前紧张、恐惧。这是多数患者均存在的共性特征,这不过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各个体紧张、恐惧严重程度不一。文化程度高、社会阅历丰富的患者对自身疾病能有一个粗略的了解,所以,都能积极配合,并对自身疾病的治疗有足够的信心。而文化程度低,平时又很难生病的患者,对医学知识了解甚微。这些人一旦需要行外科手术都表现异常紧张、恐惧。哪怕是小小的单纯性阑尾炎切除术都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包袱。②术前焦虑。无论是急诊手术,还是择期手术,患者及其家属的焦虑是不可避免的。焦虑的主要焦点是:谁给我手术、麻醉,水平如何?术中有没有特殊情况?切口是否疼痛?术后能否恢复到正常状态?医护人员是不是需要意思意思?等等。③术后疑虑、烦躁[1]。术后患者迫切想了解手术进行得如何,是否顺利、成功,担心手术效果,需要得到医护人员的准确信息,再加上术后身体虚弱、伤口剧痛,会令患者感到烦躁不安。④自怜、伤感[1,2]。术后的不适以及功能的受限,给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自理程度带来很大影响。是造成患者自怜、伤感主要原因。特别是老年患者生怕术后不能自理给儿女带来麻烦。

1.3 心理护理与对策:术前:①建立健全人性化责任护士接待制度,打造一流的人性化接待患者的软环境[1,2]。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热情接待,主动自我介绍,并合理安排床位。详细介绍病区环境、膳食安排及经治医生。积极主动地和患者及其家属交流,尊重和理解患者,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患者排忧解难。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来拉近护患关系,使得自己能走进患者的心里,把握患者的顾虑,为化解患者的顾虑做好解释和正确引导工作。使得患者感觉温暖、信心和希望,相信医护人员的工作能力,携起手来一起战胜病魔。②区分不同患者心理特征,采取合适的护理模式[3]。通过医师提供的患者信息和患者及其家属的交谈,我们护理人员能对患者的基本病情和心理状况有一个清晰认识。但各个患者因年龄、性别、性格、职业、社会阅历、文化修养等不同,可能会出现各种奇特的心理焦虑问题。对此,护理人员必须耐心的给予解释。运用通俗易懂语言与患者讲解疾病的成因,手术过程和术后康复情况。在这一过程我们可以拿病区内与之疾病相同并康复较好的患者做参照物。鼓励患者相信经治医师,会全心全意为患者做好手术,更不需要什么意思意思。对特别焦虑的择期手术患者可在术前口服一些拮抗药物。以保证患者充分的休息和足够的睡眠,使患者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来接受手术。术后:①术后应在患者意识稍清醒时第一时间把手术成功的喜悦告诉患者,让患者把术前不必要的焦虑一下子抛到九霄云外[4,5]。此时,我们护理人员更应顺势而上,用亲切和蔼的语言进行安慰和鼓励,建议相信医护患三方众志成城、密切合作一定能完善后续的康复治疗工作。②普外和骨科的患者术后主要近期伴随症状是切口疼痛,这一不可避免的“门槛”也常能诱导患者焦虑不安、情绪激动,对家人或医护人员乱发脾气。这一点我们护理人员应给与充分的理解,在不违背原则时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同时要说服家属要在这段时间内予以忍耐。③恢复期护理人员要主动督促和帮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5,6],特别是骨外科患者,有些人害怕疼痛或害怕发生二次伤害而不敢锻炼,为此,我们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讲解锻炼要点,必要时可陪伴患者锻炼一段时间,给患者一个适应过程。

2 体会

现代化医药护理模式的转变,说明人们的求医问药要求不仅仅局限于解决肢体病痛,而更深层次的要求给予心理沟通、理解、同情、安抚及支持,这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先进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磨合的新生产物。实践证明这种新生产物将会有无穷的发展空间,它普及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近2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衣食饱暖的美好现状。但现代文明的发展使人类愈发脱离其自然属性。如生活节奏的加快、环境的污染、生活压力加大、人们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社会关系复杂或突发事件的发生等因素,常导致一些人心理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这种亚健康状况是不以药物或物理干扰能解决的,它必须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安抚和调理才能帮助患者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

有些患者进入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就立即产生一种高度紧张、恐惧的心理,这种应急性或一贯性亚健康表现,应当隶属于亚健康定义的范畴。这种亚健康症状甚至能一直贯穿于肢体起病到疾病治愈全过程。对疾病的诊治、康复带来非常大的威胁,所以,我们护理人员不但要担任患者肢体疾病的护理员,更应义不容辞担任患者心理健康的咨询师。按照服务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启迪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自我护理的原则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治疗。为患者的肢体病痛治疗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努力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对患者合理的需要应尽量满足,与患者多交流、多沟通,用我们诚意和热心感化患者,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我们护理工作,适应我们的工作步骤,把患者心理护理与肢体护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努力完善各项护理程序。

本组156例外科住院患者围手术期经过我们精心的心理护理,没有一例出现心理过激反应,各患者的肢体康复都较顺利,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所以,我们认为外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是肢体疾病康复护理的基础,是一种高效催化剂、一种无价激励剂,是药物所不能达到的特殊疗效,对患者的肢体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欣,高殿信.普外科手术患者480例围手术期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22):87-88.

[2] Pugliese P, Perronel M, Nisil E, et al. An integrated psychological strategy for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J]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 2006, (4) :9 .

[3] 张献忠,梅喜庆,张瑞华.肠外科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心理分析及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2006,12(14):1383.

[4] 李娟.老年手术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2006,12(20):2054.

第8篇:亚健康发生的主要原因范文

[关键词] 不良反应;回顾性研究;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 R9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b)-0173-02

Analysis of 110 report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our hospital

CHEN Xiaoho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 Nanping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jian Medical College in Fujian Province, Nanping 35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reports of 110 cases in our hospital last 3 years, observ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vide evidence to the reducti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R. Methods Age and sex distribution,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drug category, affected organ systems and clinical performance of 110 ADR repor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Patients over 61 years had a higher incidence of ADR, accounting for 32.7%; intravenous infusion administration had a higher incidence of ADR than the other routes of administration, accounting for 91.8%; ADR occurred most in antimicrobial agents, accounting for 41.1%.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ADR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patients′ age,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and frequency. The monitoring of serious ADR should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 Adverse reactions; Retrospective study;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调节生理功能或用于治疗疾病、诊断、预防时正常剂量的药物所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及有害的额外反应即是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s to drug,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现将110例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上报的有效ADR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减少或避免重复发生ADR,研究本院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药物安全性及临床合理用药评价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上报的110例有效ADR,其中,7例可能(6.36%)、33例很可能(30.00%)、70例肯定(63.64%)。均按照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因果关系分析评价标准[1]ADR关联性评价分6级。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ADR在人体各系统的不良反应表现、给药途径、药品类别、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分布

110例ADR报告中,年龄1~91岁;48例女性(43.6%),62例男性(56.4%)。见表1。

2.2 引起ADR的药物种类

110例报告中,共有68种药品;在引发ADR的各类药品中,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最多,占41.1%。详见表2。

表2 引起ADR的药品种类

2.3 不同给药途径致ADR发生的比例

110例中静脉滴注出现ADR为101例,构成比为91.8%,是引发不良反应概率最高的给药方式,详见表3。

表3 不同给药途径致ADR发生的比例

第9篇:亚健康发生的主要原因范文

关键词:体育疗法;未病学;养生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4-0012-03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Preventive treatment theory of TCM is a foreland in the field of researches into human health. Chinese traditional physical exercise therapy, including Daoyin, Wushu, Qigong, and so on. Chinese Traditional Physical Exercise Therapy is the valuable culture inheritance about ancient preserves one’s health in China.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idea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analysis about the role which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hysical Exercise Therapy plays in preventing disease. Strengthening body resistance to eliminate pathogenic factors, adjusting spirit, yin-yang balance, harmonizing Qi and blood, prolong life, and so on. Finally points out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Physical Exercise Therapy is the immediate measure and the best way of preventing disease, and puts forward expectation.

Key words: Physical Exercise Therapy; Theory of Disease Prevention; Preserve one′s Health

随着人类生命质量的提高和生命时间的延长,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疾病医学正在向健康医学转变。医学关注的对象已从单纯“已病”人群向“未病”人群转移,人们对预防保健思想更加重视。当前医学界普遍认为: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已病”,等疾病发生后再治疗,而是“治未病”,即使人不生病的医学[1]。中医理论中的“治未病”思想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被认为是21世纪健康长寿的锦囊[2]。现代的健康观念已由有病求医向自我保健转变。在众多保健方法中,传统体育疗法无疑是治未病最直接的疗法。传统养生方法包括饮食、起居、劳逸、导引、情绪等方面,它符合防患于未然的预防原则以及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活动原则,其养生保健原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走向未病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1 关于治未病

1.1 治未病的历史渊源

早在原始社会,“构木为巢”,“燧火取食”,“神农尝百草”这些原始而简单的方法,便是人类预防思想最早、最原始的体现。到了周及春秋时代,未病学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周易》云:“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这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萌芽。《内经》对“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做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首次提出“治未病”一词并强调防重于治的理论。《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著名的既病防变的思想。唐・孙思邈对治未病思想也非常的重视,并在《千金要方》中提出:“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医于无事之前,不迫于即逝之后。”还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在唐代,中医“治未病”理论已逐步发展成熟。以后历代,“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一脉相承,且受到了历代医家的重视。清・叶天士提出的“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也”,龚廷贤提出的“病家十要”中第三要“宜早治,始则容易履霜不谨,坚冰而至”这些都闪烁着古人治未病思想的智慧,也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独到思想。

1.2 治未病的含义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早在《内经》中就提出“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在《八正神明论篇》又说“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素问・刺热》解释了治未病的含义:“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李梢[4]认为:“治未病”是对未病态身心两端,内外环境作合乎自然的调养,消除疾病于萌芽、隐匿状态。王键[5]认为:对未病的解释则不应简单地认为是没有疾病,而应视为人体在未呈现明显自觉症状及体征前的各种状态。它可是尚未患病的健康状态,或某些疾病的潜伏、隐匿阶段,或某些疾病的稳定期以及尚未发生和认识的无症状疾病等,这些可称为未病状态。治未病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防止疾病发生;早期诊治,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恶化;协调整体,增强正气的祛邪、抗病、康复能力[3]

治未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其广义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未病为无病,即人体的健康状态,此时的治未病即为预防养生;其二,未病为各种潜在的病情和病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此时治未病即为有病而早治;其三,未病为已病而未传,即已经发生疾病但未传变;其四,未病为愈而未复,包括愈而健康、暂愈[6]。

2 传统体育疗法

2.1 传统体育疗法

祖国传统体育疗法有着悠久历史,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与疾病作斗争中强身健体的经验总结。它以祖国传统医学理论为依据,通过姿势的调整、呼吸的锻炼、意念的应用来调节和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能,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传统体育疗法包括导引(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武术(如太极拳、太极剑)和气功。传统体育疗法强调依靠人体自身能力,调动人体潜能,通过调心、调形,起到改善人体脏腑功能、调节血脉、疏通经络、以调节各种机体失衡状态。应用传统保健体育疗法不仅可以治疗疾病,并可预防其发生[8]。

2.2 传统体育疗法优势

体疗是利用体育运动和机体功能练习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是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疾病的综合治疗和康复不可缺少的措施[9]。传统保健体育不同于竞技体育。后者的对象是运动员,目的为极大地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最佳运动成绩。而前者的对象是广大男女老幼,其目的是强身健体、防病疗疾以增进全社会的健康。传统体育疗法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不同的功法有着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风格特点和运动量。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时间、季节、场地和器械的限制,适合不同群体或个人在多种场合进行练习。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以及太极拳等传统保健体育内容防治某些慢性疾病以强身健体,源远流长。传统体育疗法不同于一般的体育锻炼,它除了强调形体锻炼外,更注重精神、心理的锻炼。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改善生命质量方面更具优势,从而提高健康水平[10]。

3 传统体育疗法与治未病

3.1 传统体育疗法治未病古代记载

春秋时期,老子与庄子开创了“导引”以动“养身之术”。东汉时期,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养生学家华佗推崇“动则寿”的观念,在《三国志・华佗传》中记载“人体欲得劳动(身体的活动),但不当使其耳,动摇则谷气则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臂犹户枢不配是也”,积极提倡用体育锻炼的方法预防和治疗疾病,以增强体质,是对动以养生思想和方法的发展。并创编了五种动物活动形态的“五禽戏”,即“导引、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吕氏春秋》记载“阴康氏时,水渎不疏,江不行其源,阴凝而易闷,人既郁于内,腠理滞着而多重腱,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是谓大舞。”说明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就有应用体育或舞蹈形式预防疾病的记载。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引导图就反映了古人应用传统体育疗法预防疾病的历史事实。

3.2 未病学是传统体育疗法的理论基础

未病学是以预防为主的医学,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医学。现代医学体系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三大部分组成。预防医学是研究预防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科学。它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预防为主的思想,探讨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分析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研究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通过公共卫生实践,达到预防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11]。传统体育疗法是我国古代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锻炼方法相结合的宝贵民族文化遗产。随着预防医学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未病学思想影响的扩展,传统保健体育治未病的作用也将不断扩大。因而,真正在理论上对传统保健体育的健身意义和作用有较高认识,必须借助未病学即预防医学的深入发展。更确切地说,未病学是传统保健体育的理论基础,如图2所示。

4 传统体育疗法在治未病中的作用

传统体育疗法最终使人的生命系统达到局部与整体的统一,生理与心理的统一;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的最高境界。传统体育养生的本质就是“治未病”,即预防疾病。

4.1 扶正祛邪

“治未病”是指导中医临床防治疾病和保健延衰的重要法则。祖国医学认为正气虚弱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机体内虚的基础上,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机体阴阳失衡,脏腑经络气血功能障碍而产生疾病。《系辞》记载“柔之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说柔顺之道,不利于有远大的作为,其要旨在于避免灾害,其功用在柔顺居中,即阴阳的平衡[12]。说明疾病发生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阴阳失衡。正气是人体生命活动能力的集中表现,是机体预防邪气侵袭,适应生活环境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能力的总称。《素问》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有当正气充盛时,机体才能及时调解机体潜在或轻度的紊乱与失调,促进机体向阴阳平衡方向发展。而当正气不足,不能及时调解机体轻微的阴阳失调时,机体难于恢复阴阳平衡,进而向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转化。机体的正气充足与否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未病”的发展方向。因此,治未病最重要的方法和原则就是要增强机体的正气。传统体育养生的内涵就是培育人体的正气(真气),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病安从来。”扶正祛邪、预防为主,这是治未病的经典理论也是传统体育养生的主干。“病而未发”状态,即功能性疾病,正是人体正气不盛、邪气内侵、机体虚弱的表现。中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血淤滞,病生之,气血通,则百病自愈。”传统体育疗法就是通过身心合一、内外兼修、整体和谐的运动以提高人体抵抗病邪的能力,达到正气旺盛、阴阳平衡、气血畅通、脏腑协调的未病状态。

4.2 调节情志

1984年,WHO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整状态。”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情志失调是人体产生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情志舒畅则可使气血顺畅条达,形充体健。中医历来注重调节情志以预防和治疗疾病,而传统体育疗法注重心理的调整,通过“松”和“静”来调节精神,达到悠然、轻快、宁静、专一的心境,使身心健康消除不良症状[13]。以太极拳为例,练习太极拳可把握自然规律,掌握阴阳的化机,吐纳调气,形成形体和精神合而为一松静自然的状态,使情绪趋于稳定平衡。所以人们在紧张的学习或繁忙的工作之余练习太极拳,在怡养心神的同时有效地消除了大脑的紧张,延缓了大脑神经的衰老,达到心理的未病状态。美国学者Brown研究表明在平常情况下,缓慢的身体练习可以影响到心境的状态,并降低焦虑的程度[14]。太极拳正是首选的缓慢、轻松的有氧运动。气功的锻炼是通过调畅气机,使人体精气神功能恢复,躯体达宁静、愉悦的最佳状态[15]。太极拳、气功等传统体育养生的优秀项目,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和完善,不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极高的养生价值。

4.3 调节脏腑

4.3.1 调节心脏功能

“心主血脉”是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16],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当人体运动时,随着强度的增加而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摄氧量、每搏输血量增加,静脉回流加速,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增加,心室收缩末期容量减少。心率增快达到110~120次/分时,每搏输血量可达最高值,其后心率增快每搏输血量并不增加,达到一定值后又有所降低。经体育锻炼后,安静时心率可明显减慢,心肌增厚,心脏增大,心脏收缩力增强,每搏血量增加,冠状循环改善。这说明体育疗法使心脏的摄血功能得到改善,具有较大的贮备力并有较强的工作效率。进行定量运动时,可用较低心率来完成较大工作量,且恢复较快[17]。而我国最古老的医疗保健体操“引导术”“吐纳术”与“五禽戏”模仿动物的动作,对心血管系统疗效甚佳[18]。

4.3.1 调节肺的呼吸功能

“主气、司呼吸”是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 运动使交感神经兴奋,支气管平滑肌松弛,支气管扩张,呼吸道阻力减小,呼吸肌耗氧量降低,使呼频率增快。横膈和胸廓活动增加,潮气量可自安静时的500ml增至2000ml,潮气量的增加使有效通气量增加。通气和肺血循环有关,进行体育疗法和呼吸训练时,肺循环血量增加,肺循环血流分布均匀,肺动脉氧分压降,二氧化碳分压差升高,有利于气体交换[17]。现代研究发现经过半年“健身气功・易筋经”锻炼后,中老年人锻炼者的肺活量明显上升,与锻炼前相比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差异,并且一直保持这个良好的状态[19]。

总之,传统体育疗法不但可以使人心情舒畅,消除消极情绪,改善脏腑功能,而且可以改善微循环,提高白细胞吞噬作用,调节内分泌,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心血管都有明显的保健作用[20]

5 展望

随着人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关注,未病先防、保健延衰的“治未病”思想日益引起重视。而传统体育疗法具有扶正祛邪、调节精神、改善机能、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延年益寿、减缓衰老等功效,是现代人预防保健治未病的直接手段,为治未病提供了有效途径。传统体育疗法需要以未病学为其理论基础,未病学也需要传统体育疗法为方式,以增进人体健康达到无病的最佳状态。将传统体育疗法推广,使其在未病领域发挥更广泛、更巨大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ZK(#]

周鹏, 赵仓焕. 浅谈灸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J].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5):865-866.

[2] 龚婕宁.”治未病”理论的超前性与临床滞后的改变[J].中医药学刊,2003,21,(1):132.

[3] 李爱民.浅谈”治未病”及临床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164.

[4] 李梢.中医”治未病”说要[J].皖南医学院学报,1997,16,(1)):91.

[5] 王键.未病今释[J].中医药研究,1998,14 ,(2): 2.

[6] 龚婕宁,宋为民,魏凯峰.新编未病学[B].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6.

[7] 洪文学,樊凤杰,等. 基于传统艾灸原理的未病学医疗仪器科学基础研究[J].

[8] 李俊杰,刘俊荣.灰色状态的传统保健体育疗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01: 258.

[9] 张明霞.康复体育疗法在高血压病中的应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21,(2):63.

[10]

于宁,丛松.论体育疗法在中医养生学的作用[J].中医药学报,2000:9.

[11]谭克理.论传统保健体育与预防医学[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6):10-11.

[12]吴锐彬,陈奕.《易经》对中医预防思想之影响的探讨[J].中医研究,2005,18,(5):58.

[13]刘永峰.传统体育养生锻炼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影响[J].广州体育报,2004,24 ,(2):59-60.

[14]刘永峰.传统体育养生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6,24 ,(3): 92.

[15]宋为民.气功治未病摆脱亚健康[J].气功.1999,20,(11):494.

[16]印会河,张伯讷.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9.

[17]刘兆杰.略述体育疗法在疾病康复中的应用[J].医药卫生论坛,2005,14:258.

[18]张允建,崔开玲.论现代心身疾病与古代传统体育疗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2,(2):17.

[19]程其练,杜少武,等.健身气功・易筋经锻炼对中老年人体质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29,(11):1517-152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