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昏迷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

昏迷病人的康复训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昏迷病人的康复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昏迷病人的康复训练

第1篇:昏迷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鼻饲 并发症 预防护理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病情严重,并伴有意识障碍,不能正常进食,病人多呈高代谢、高分解状态。能量消耗剧增,蛋白质分解加快,易产生并发症,且死亡率高。早期给予病人营养支持疗法可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1]。胃肠内营养为主要营养方式,临床应用最多的是鼻胃管插管。现将我院近3年来86例使用胃肠内营养支持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预防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86例,男55例,女31例,年龄18~70岁,平均35岁。其中,外伤致颅内血肿及脑挫裂伤72例,原发性脑干损伤14例,伴昏迷68例。33例有合并伤,其中四肢骨折16例,肋骨骨折14例,骨盆骨折3例。患者均在处理合并伤的同时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或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

鼻饲方法:鼻饲法是将胃管经一侧鼻腔插入胃内,通过胃管向胃内灌注流质食物、水和药物的方法。鼻饲法适用于不能由口进食的病人,常用于昏迷、慢性球麻痹导致吞咽困难等不能自行进食的病人。他们可通过从胃管注入的营养丰富的流食来摄取足够的蛋白质、水、药物与热量等[2]。

分次灌注法:用注射器分次灌注,每2~3小时1次,每次200~250ml,每日总量1500~2000ml或遵医嘱。

缓慢滴注法:用输液管插入瓶中,间断分次或连续不断滴注。每日总量1500~2000ml,滴注过程中可用热水袋或加温器保温,夏天连续滴注过程中应注意流质密封,防止污染。

护 理

(1)一般护理:①插管护理: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插管技术,提高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鼻饲用物应严格清洁消毒,每天更换用物1次。每次鼻饲后应给予10~20ml温开水冲洗导管,以防食物堵塞或在管中发酵。操作前后还要规范洗手。②灌注护理:鼻饲食物有米汤、混合奶等,流质饮食应接近体温,一般为38~40℃。无论是分次灌注还是缓慢滴注,都要及时记录,防止过量喂食。③鼻饲前护理:每次鼻饲前应检查并确定胃管是否在胃内。检查方法有:一是直接抽胃液;二是将听诊器置于胃部,同时从胃管注入10ml空气,有气过水声即在胃内;三是将胃管末端放入盛水碗内,无气体逸出,说明在胃内。④鼻腔护理:长期鼻饲者,每周应更换,重新置管1次。置管的鼻腔可每天滴液体石蜡油1滴,以减轻胃管摩擦力,防止鼻黏膜干燥糜烂。⑤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每日口腔护理3次,并观察口腔黏膜状态。定时为昏迷病人翻身拍背,以预防褥疮和坠积性肺炎。

(2)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①腹泻:腹泻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可高达61.5%,本组发生17例,通常发生于胃肠内营养开始使用高渗性饮食时。当高渗的营养进入胃肠道时,刺激肠蠕动加速,使食物通过胃肠道过于迅速,导致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不成形,而产生腹泻。鼻饲过程中亦可因为:灌注量过多而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灌注环节被污染引起感染性腹泻;流汁内含脂肪过多引起脂性腹泻;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并发肠道霉菌而引起腹泻。出现严重腹泻可造成大量胃肠液损失而发生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此外,还应保持周围皮肤清洁干燥。②便秘:因病人长期卧床,肠蠕动减弱,加上鼻饲牛奶、少纤维性食物,致使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水分过多吸收而造成排便不畅。本组发生便秘15例,经过灌肠或给腹泻药后顺利排便。③恶心、呕吐:常因溶液输注速度过快与量过大引起。本组发生25例,通过减慢输液速度,以递增的方法输入而得以缓解。④胃潴留:重型颅脑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缺氧,胃肠道黏膜也出现缺氧水肿,胃肠道蠕动减慢,输入的营养潴留于胃肠内。应延长输注间隔或行胃负压引流[2]。本组发生胃潴留19例,加服胃动力药,促进胃排空,胃潴留得以缓解。

(3)机械性并发症:①脱管、堵管:本组发生脱管、堵管6例,均因病人烦躁时自行拔除或翻身时不慎脱落。护理人员操作中应用细孔柔软、稳定性好的鼻饲管,以求舒适、安全。并告知患者尽量减少用力咳嗽。不可避免咳嗽时嘱患者用手固定胃管防止脱出。同时在每次输注完毕后应冲洗鼻饲管,避免堵塞。②误吸:是鼻饲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多发生于虚弱、年老或昏迷病人[3]。本组发生的4例误吸均为昏迷病人。由于昏迷病人吞咽、咳嗽反射减弱,胃排空迟缓,在鼻饲过程中应重视预防。如鼻饲滴注时可将病人取半卧位或头抬高30°~45°,滴注速度宜慢勿快。同时密切观察病人呼吸及面色。一旦出现误吸,应立即停止鼻饲并行胃肠减压,将病人取右侧卧位,头部稍低,从气管内吸出误吸液,或刺激气道使患者咳嗽,以排出气道误吸液。

讨 论

近年来,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因病情需要,多给予鼻饲经胃肠内营养支持。由于胃肠内营养成分的不断改进,更符合生理要求[5]。鼻饲法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获得足够的营养,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病情,降低颅脑损伤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张思源,陈亭苑.胃肠内的感染并发症.1997,4(2):73.

2 向世琼,李胜惠.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管饲膳食的护理体会.实用护理杂志,2000,2(16).

3 闫桂香.鼻饲病人的护理.护士进修杂志,1998,6(18).

第2篇:昏迷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急诊科;脑卒中;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065-01

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脑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祖国医学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根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脑中风病人达200万。发病率高达120/10万。现幸存中风病人700万,其中450万病人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致残率高达75%。我国每年中风病人死亡120万。已得过脑中风的患者,还易再复发,每复发1次,加重1次。所以,更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复发。脑中风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家庭及社会负担沉重。因此,充分认识脑中风的严重性,提高脑中风的预防水平、降低脑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

1 卒中急性期护理

1.1 早期病情观察:卒中急性期往往因病灶部位不同而使病情迅速多变。特别是对出血性卒中和梗死性出血或大面积脑梗死等,容易造成危及生命的病情变化。因此卒中急性期应给予及时准确的病情观察。

应用各种先进的监护仪,结合细致的观察,为实施合理的抢救措施提供了依据和时机。

对病灶位置、性质的观察与了解:要有全面的神经生理剖解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水平以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待病情变化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意识的观察:因卒中时颅内病变本身可使病人出现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其次多数病人在发病初期很少进食或少数病人不能进食,外地患者经过传送途中颠簸和搬动均可造成病人精神萎靡、反应迟钝,从而增加了对原发病所致意识准确判断的困难。

对瞳孔的观察:卒中急性期对瞳孔的观察是对脑疝、脑室或脑干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重要的窗口指征。值得重视的是,医护人员在对病人一入院时就应该对病人的瞳孔有明确的数据基础概念,对保证掌握入院后的病情变化十分重要,而避免用“不扩大,无异常”之类的模糊数据而影响对病人的瞳孔观察。

改进护理方法和护理措施:①头位护理:对有意识障碍的病人,多数学者强调,翻身与头部侧位,仰位置协调,防止呕吐物逆流气管和舌后坠,头部固定一侧不能太久,应时时注意变换,以免影响排痰等的正确处理。②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观察皮肤有无压痛,骨突出部位要定时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近年来国内对预防褥疮的研究发展很快,如在技术革新方面,用泡沫塑料垫代替了传统的气圈。③小便护理:男女接尿器很方便病人,然而对瘫痪昏迷病人小便的处理仍是重要的护理研究课题。④防止肺部感染:除给予抗生素药物治疗外,同时保持气流通畅,给予氧疗及超声雾化吸入,目前对加强防治肺部感染和口腔感染在护理学方面均有进展。

2 卒中病人的康复护理

2.1心理护理:提倡从家属中了解病人发病情况,嘱家属不能在病人面前流露忧虑和恐惧情绪,同时要用信赖的语言来安慰病人,依据病人文化程度,向病人做适当的解释,使之感到有安全感和好转的希望,动员亲属给予病人更多的鼓励和耐心的照顾,主动配合治疗。护理人员态度要和蔼,有礼貌,治疗操作动作要轻、准确,使病人对医院的亲切感和安全保证心理。

2.2 康复训练:近年来,国内对卒中后偏瘫的康复训练强调,康复训练最佳时间,认为在病后1~3周(脑出血2~3周,脑梗死1周左右)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意识清、血压、脉搏、呼吸稳定,神经症状不再发展是病人介入康复训练最佳时期,如患者无意识障碍,仅有偏瘫,第2天就可以进行功能训练,对个别脑出血患者,若3周后生命体征还未稳定,也应在床上做轻微的被动运动,因患者在床上制动超过3周,就会造成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变形[1]。

2.3 康复训练方法。按摩:①顺着神经淋巴回流方向由末梢向心地轻轻的抚摸。②摩擦:用指擦与掌擦,方向不定,作用是使皮肤与皮下组织血运丰富,营养改善。③揉捏:根据不同部分,用手指或手掌旋转进行,如痉挛性瘫痪按摩手法要轻,以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被动运动:肌力仅有Ⅰ~Ⅱ级时,操作应由医护人员协助进行,要操作在患肢各关节,各方向的被动运动,先做大关节后做小关节,运动幅度从小到大,根据不同部位可取卧位、俯卧位或坐位各种动作[2]。

理疗:病情稳定者宜早日进行。如国内报道CZT-4型康复治疗仪[3]等,治疗脑卒中偏瘫效果显著,康复训练是防止患肢强直性痉挛的最佳方法,为患者以后的坐起和站立乃至瘫痪肢体功能恢复打下良好基础。

3 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和社会医学

3.1 国内学者均提出将卒中病人的护理与社会医学相结合。首先要做好预防性护理,避免不良的心理因素,要有合理的生活计划,才能有效地预防脑卒中。其次,对于卒中后遗症护理提倡建立社区护理服务机构,对病人做出生物、心理、社会诊断和治疗。另外要消除卒中的高危险因素和高危反应等。目前对于卒中后偏瘫及失语等后遗症在护理方面已被高度重视,更有必要向患者家庭推广康复护理。

3.2 展望:要求对卒中病人的护理要从狭窄的传统护理逐步向预防、治疗、康复、心理、社会现代护理医学模式发展,掌握现代医学科学知识,提高医学护理水平和素质。

4 总结

脑卒中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家庭及社会负担沉重。因此,充分认识脑中风的严重性,探讨总结科学、有效、可行的护理措施,提高脑中风的预防水平、降低脑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宋严明,谢昭安,等.中国现代医学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6(2):120

[2] 赵作华.急诊护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5:256

第3篇:昏迷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脑卒中;社区护理;护理管理

1 危险因素

脑卒中不是一个病名,而是泛指脑出血、脑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多种脑血管意外。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公布的资料表明,在57个国家中,脑卒中的死亡顺位进入前3位的就有40个国家。脑血管意外是由几个危险因素发生在同一个体上所产生的致病作用,其结果不仅是单一危险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呈倍数的增加。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可归为不可干预的和可干预的两类。不可干预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和性别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高脂血症、体重超重或肥胖、吸烟和长期饮酒;其他因素包括气候、不良的饮食习惯、精神和心理压力及社会因素等。2 社区管理与防治原则

2.1 健康人群的保健管理 鉴于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之间的相关性特点,在社区尤其要加强早期预防和健康管理,在全人群整体危险因素水平未明显下降时期,应加强对健康人群健康管理与教育,以降低整体危险因素水平。一级预防是防止和减少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发生,主要包括通过改变行为方式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提倡合理的膳食结构,控制血脂及体重,戒烟限酒以及适度的体育锻炼。

2.2 高危人群的管理 与高血压、冠心病相同,脑卒中病人的亲属也应确定并纳入高危人群进行管理,尤其是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的亲属,应与病人同步管理,并加强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具有上述脑卒中危险因素,但未合并其他慢性病者,要加强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监测。主要监测内容为血压、血糖、血脂、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和危险因素控制。通过监测争取做到早期发现、及早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避免脑卒中的发生。

50岁以上的人群,尤其是已出现脑卒中高危特征的人群,应接受定期的体格检查,着重了解血压、血糖、血脂及体重指数等。

2.2.1 脑卒中高危人群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颈椎病和血液病等慢性病病人,有脑卒中家族史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肥胖者、A型行为者、妇女多胎者、吸烟酗酒者及喜食咸食和肥肉者。

2.2.2 脑卒中的先兆征象 突然发生面部和肢体的无力、麻木或瘫痪;突然无法说话或不能理解他人的讲话;突然发生一侧眼睛视力下降或失明;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剧烈头疼;突然发生的眩晕、失去平衡或运动不协调。3 病人管理

对病人的管理采取三级预防为主,主要是避免复发和防治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通过教育使病人在患病初期能尽快稳定情绪、接受现实,并明确脑血管意外的管理目标,能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家庭中有提供预防脑血管意外合并症的护理措施。

脑卒中病人的治疗、康复护理及其管理中的大部分工作应在社区内进行。

3.1 新发病人的家庭救护 保持心肺功能,尽快清除病人口鼻内的粘液、呕吐物,昏迷病人应将头偏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条件可给予吸氧。保持情绪稳定。拨打急救电话,尽早将病人送至医院。

3.2 病人的转运方法 病人需保持安静,卧位者忌坐起或站立;轻柔搬动病人,住楼房的病人在搬运时应注意头部向上,以减少脑部充血。4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使病人及家属了解脑血管意外的有关知识,能说出与该病有关的家庭护理方法;保持血压稳定;控制体重;病人情绪稳定并能积极配合治疗、护理;自理能力与代偿能力得到改善;家庭功能进一步改善;无并发症发生。5 康复护理指导

5.1 康复护理的目的 脑卒中病人进行康复护理不仅是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预防残疾的发生或减轻残疾程都的角度出发,同时也要帮助病人从心理上能正确面对由残疾造成残障的现实,主动参与和坚持康复训练,最大限度的提高病人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5.2 康复护理的内容 包括保持良好的、帮助病人被动运动、鼓励病人做桥式运动、鼓励并协助病人床上翻身及训练床上起坐等,必要时进行语言、大小便的训练。

5.3 康复锻炼的部位 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以及桥式运动。6 心理护理

发生脑卒中后,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活动障碍,常表现为心情郁闷、情绪不稳定、敏感易怒、自我封闭和病人角色强化等。护理人员应指导病人控制不良情绪,维持心理平衡,鼓励其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及社交活动。7 家庭支持与自我护理

7.1 积极防治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7.2 注重自我保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7.3 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7.4 主动参加各项功能康复训练,争取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7.5 发挥家庭功能为病人营造和谐的休养环境,必要时对居家环境的布置进行改善,如家中过道上不可放置物品、马桶旁安装扶手、厨房灶台改低等。

7.6 必要时家属要做好基础护理,如喂饭、翻身拍背和皮肤清洁等。

7.7 家属要学会康复训练的方法,以便更好地督促病人进行锻炼。

综上所述,要提高社区居民对脑卒中的认识,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包括家庭及社会环境等)对情绪的影响,保持心情愉快,积极地参与预防、治疗及护理。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病人的个体化、有针对性的心理调适与护理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李春玉,主编.社区护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第4篇:昏迷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

【摘要】目的: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是近年来治疗颅内出血简便可行的新技术,操作简单,创伤小,不受年龄和重要脏器功能的限制。方法:应用万福特公司YL-I型颅内穿刺针(此针优势不仅有自锁通道,而且用电钻驱动,可操作性强)行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效果显著。结果:由于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2~3min即可)、患者痛苦少、恢复快、病程短、费用低,而且对病情危重的患者,还可行穿刺后再减压,为开颅手术争取时间。尤其在基层医院更突出其优势,现已成为我院治疗脑出血的重要治疗手段。并采取在治疗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大大提高了治疗率和病后生存质量。

【关键词】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护理

基层医院采用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在抢救颅内出血患者生命时取得满意的效果,它可操作性强、痛苦小、手术风险小并不受年龄及脏器功能的限制,还可以通过减压为危重病人开颅作好应急准备,弥补了保守疗法及应急手术中的不足,加之病程短、恢复快、费用低,是基层医院抢救治疗颅内出血行之有效的方法。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6年1月~2008年1月开始运用该新技术治疗脑出血并作为治疗主要手段,配合治疗有效实施护理干预及康复训练,已成功挽救颅内出血患者46例,其中男34例,女12例,年龄44~88岁,平均63岁。46例均明确诊断为颅内出血。

2 穿刺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头皮常规消毒,局部麻醉,根据CT定位,应用北京万特福公司生产长度合适的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电钻直接穿透颅骨、硬脑膜后,取出钻头针芯,侧管接注射器抽吸,抽吸血量不宜过多,并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待排出液清亮后,夹闭引流管4h后开放引流。

3 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普遍临床用于治疗脑出血,特别适合于因高血压引发的脑出血或外伤导致的颅内血肿,也适合大小脑半球因血肿引发明显临床症状如头痛、抽搐等症兆患者。

禁忌证:由于该手术对患者创伤轻微,手术时间短,无需全麻,故不需开颅手术那样严格,适应证广泛,无绝对禁忌证,但对年龄大,过度衰竭,已发现有重要脏器严重疾患危及生命者应慎用,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所致出血者慎用。

4 结果

由于操作消毒认真技术熟练,加之YL-I颅内穿刺针具有自锁通道,且有电钻驱动设备,对危重患者还可行穿刺后减压,为病人争取了抢救时间,46例施术患者均全部成功无一例死亡。

5 护理干预措施

5.1 认真作好基础护理:如口腔护理、定时翻身、拍背、保持大小便通畅、加强局部血液循环、防止褥疮发生、按时完成各种治疗、了解机体水电解质平衡情况等。

5.2 颅内压的护理:基层医院在没有颅内压监护仪的条件下,主要依靠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头痛、呕吐等情况,了解病人颅内压。病人脉搏、呼吸变慢、血压增高,清醒病人头痛、呕吐剧烈,昏迷病人意识障碍逐渐加深,首先考虑术后脑水肿,应提示医生给予适当的处理。其次考虑是否有颅内再发生血肿或因复发性颅内血肿未完全清除的可能。

5.3 头部引流管的护理:通过引流管可以了解颅内压及颅内出血的情况,首先,穿刺针与穿刺部位保持水平(引流管位于穿刺部位10~15cm,头部抬高15°~30°)以利静脉回流及引流。妥善固定引流管(头部刺动),保持引流管周围的清洁干净,减少污染的机会,翻身及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其次要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和速度,注意管道折叠、堵塞和松动脱出的情况。引流装置24h更换一次,并作好引流量的记录。在护理中发现引流液由淡红色变成鲜红色,则说明有颅内活动出血的可能,应严密观察或报告医生处理,若发现引流速度由快变慢,引流量突然减少或引流停止,首先考虑是否有血凝块堵塞,同时结合病人的意识及生命征等情况考虑有无血肿再发。头部引流除仔细观察外,还应行每日2~3次的颅内冲洗,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冲洗由上而下轻轻有效挤压引流管1~2次/d,注意头部变动影响通畅,引流不畅易引起颅内形成凝块,继而导致颅内血肿形成,产生颅内高压。

5.4 呼吸道的护理:意识障碍病人吞咽、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分泌物流入气管易发生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呼吸不畅易发生呼吸道梗阻,使胸腔内压增高,压力可通过无瓣静脉直接传至颅内,使颅内静脉压增高;呼吸道梗阻使血中CO2分压增高,氧分压降低,造成脑缺血缺氧,一旦缺血缺氧易加重术后脑水肿,因此要确保病人的有效呼吸次数。

5.4.1 不定时吸痰:采取侧位或头偏心向一侧,以利于分泌物的排除。

5.4.2 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如痰液黏稠,给予雾化吸入。

5.5 血压的监控:短时间内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血压范围内,能防止颅内再出血的发生。术前控制在130~150/80~95mmHg比较稳妥[2]。严密监测血压,防止血压过高或过低,引起脑血流灌注不足而加重脑缺血、脑水肿。

5.6 注意营养及液体的补给:术后24h禁食,3d内不能进食者,以液体补充营养,输液的速度宜缓慢,量不超过2000ml,因术后3~5d是脑水肿的高峰期,防止补液过多加重脑水肿,3d后不能进食者给鼻饲,供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易消化的流食,保持液体的平衡,准确记录出入量。

6 早期进行心理治疗

脑出血病人早期意识恢复后,除因脑损害而致躯体疾患外,多数还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负面反应,这些心理问题极大影响患者生理、心理康复及生活质量。龙洁等[3]报道脑卒中后伴发抑郁状态发生率为35%。患者突然发病,缺乏心理准备,表现为紧张、恐惧;加之躯体疾病的痛苦,常表现为烦躁、焦虑,后因住院,需人护理,自尊心受损,产生抑郁、悲观心理。早期进行心理治疗,经常接触病人,主动进行激励与疏导,设法消除病人自悲心理,同时动员其亲友给予病人热情与温暖,协助解决病人的困难,促进病人心理积极转化。

7 对于微创术后的患者,应早期进行神经功能治疗

微创术由于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程度的进行。刘鹏[4]等认为康复越早介入其功能预后越好,能减轻残损和残疾的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7.1 康复治疗

7.1.1 如偏瘫病人应注意将患肢放在功能位置,关节每天被动活动至少2次,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坐位、立位、行走及强化上肢伸展运动,增加运动量并持之以恒。

7.1.2 语言训练如教给病人噘嘴、鼓眼、眦牙、弹舌等,每个动作5~10次,先教病人发单个连音重复,当病人能准确发音后,3个音连在一起重复发音,每日训练数次,直到训练好为止,语言训练是个复杂的过程,需病人、家属、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循序渐进,由音到词,不能急于求成。

7.2 变“替代护理”为“自我护理”,训练患者及家属的自我护理技术和能力,尽早让患者能生活自理。如训练进食、穿脱衣服、洗漱、入厕等自理活动,以促进病人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7.3 适当选用针灸、按摩、理疗等配合治疗。

7.4 实施自我健康管理的指导和宣教,特别是防止再次发生脑出血和继续维持功能训练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8 讨论

颅内血肿发生原因较多,可为脑血管并发症,也可为外伤所致。急性颅内血肿病情危急,过去处理多采用手术治疗,但手术受年龄病情费用诸多因素影响,且创伤大,愈合慢,而慢性继发性血肿手术指针不适宜通过药物吸收效果慢,恢复期长,无形中增加病员痛苦和经济负担,采用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弥补了应急手术及保守疗法中的不足,使之更加完善。特点如下:

8.1 穿刺减压为抢救危重病人开颅手术做了应急准备。

8.2 可操作性强、创伤小,不受年龄及脏器功能限制。

8.3 患者痛苦小,手术风险不大,病程短、恢复快、费用低。

8.4 适用于条件较弱的地、州、县、区医疗单位。

【参考文献】

[1] 刘安玲.急性脑出血血肿穿刺引流术后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9):85.

[2] 尹国强.中国现代外科杂志,2005,14(39).

[3] 龙洁,蔡焯基,刘永珍等.卒中后忧郁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7(6):430~432.

[4] 刘鹏,黄东泽等.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137~139.

第5篇:昏迷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微创血肿清除术 高血压脑出血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198

高血压脑出血是病死率最高的脑血管疾病[1],其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术后并发症多、预后差异大等特点。近年来微创理念的提出以及新手术方法与技巧的应用,较好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我科对1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微创手术治疗并配合术后精心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选择2002年4月~2009年3月我科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并施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者112例,男73例,女39例,平均年龄67岁,其中65岁以上45例。100ml者19例。

结 果

经过精心的临床治疗和积极有效的护理配合,术后痊愈48例,肢体有不同程度偏瘫41例,植物生存10例,放弃治疗8例,治疗无效死亡5例。

护 理

一般护理:术后患者取偏向患侧卧位,床头抬高15°~30°,妥善固定引流管并保持通畅,应避免意识障碍患者坠床。室温18~23℃和湿度50%~60%为宜,保持空气新鲜与安静。室内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30分钟。生理盐水棉球或漱口液棉球作口腔护理,每日2次,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感染。另外应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开塞露或灌肠以解除便秘,避免排便时用力过猛而致血压突然上升引起再出血。部分昏迷患者因眼睑闭合不全,容易发生角膜炎等,应定时滴氯霉素眼药水或涂红霉素眼膏,并用凡士林纱布覆盖保护双眼。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①意识和瞳孔观察:意识障碍是脑出血的主要症状,如术后意识逐渐恶化,为脑受压的表现;如由昏迷到朦胧或嗜睡状态,说明病情好转。要经常观察瞳孔大小、形态及对光反应,谨防再次脑出血。3天后脑水肿逐渐进入高峰期,瞳孔散大、缩小或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无反应,均提示病情有变化。如一侧瞳孔散大或意识障碍加重,说明有脑出血或脑疝的可能。意识和瞳孔的变化往往早于生命体征的变化[2]。②生命体征观察:颅内血肿穿刺早期病情变化较快,引流后再出血一般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凡意识障碍加重、呼吸节律改变、术后血压升高等,应警惕术后再出血或引流管堵塞或颅内压升高的可能。血压过高是导致再出血的原因之一,大部分患者术后血压波动较大,因此测血压时需做到定时间、定部位、定、定血压计,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若平均动脉压超过130mmHg或高于基础血压,则应降压处理。对体温升高患者应做好物理降温。生命体征的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病情轻重程度[3],所以要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如有异常随时报告医生。

引流管的护理:术前、术中及术后应注意无菌技术操作,保持头部引流管及敷料清洁干燥,如有渗出应及时更换。要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脱落、受压等,以保持通畅。脑室引流管的高度略高于伤口10~15cm,引流袋低于穿刺部位20~30cm,更换引流袋和调节引流袋高度时,应避免大幅度升降。血肿引流采取低位,即引流后自然放置在床头低于血肿水平进行引流,要注意引流液的量和颜色,如血肿消失80%以上即可拔出引流管。

泌尿系的护理:女性患者应保持外阴清洁干燥,经常用温水清洗外阴。留置尿管的患者,尿袋内的尿液1000ml应及时排空,以免发生逆行感染。每日用新洁尔灭消毒尿道口2次,定时。每2小时1次,以锻炼自主排尿功能。常规每日1次膀胱冲洗,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①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多为年老体弱者,术后昏迷和长期卧床,常易并发肺部感染。为此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观察痰液的性质及量。对清醒病人鼓励咳嗽、咳痰,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气管切开病人要定时气管内滴药,定期做痰液培养,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肺部感染。②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及护理:应激性溃疡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应及早插胃管,严密观察病人腹部情况,注意患者大便颜色与性状,合理使用预防消化道出血的药物。清醒病人应及早进食;留置胃管的病人,应从胃管注入流食,避免刺激性食物,以保护胃黏膜。如有出血症状应立即停止进食或鼻饲,给予冰盐水洗胃或由胃管注入止血药及保护胃黏膜药。③褥疮的预防和护理:定时翻身扣背,每1~2小时1次,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并定时按摩常期受压部位及骨隆突处。给病人提供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饮食。昏迷病人还可采用给病人使用气垫床、或垫棉圈等方法,防止皮肤完整性受损[4]。

心理护理:由于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病程长,大部分有肢体瘫痪,极易产生焦虑、悲观等心理。对神志清楚和病情稳定的患者,医护人员和家属要帮助进行肢体和语言功能锻炼,使其获得心理安慰,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要告知其绝对卧床休息及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避免因情绪激动诱发再出血。

康复护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和语言障碍,故术后功能训练尤为重要,应尽早对患者进行四肢关节的被动运动,恢复期主要帮助病人进行功能训练。不能自主活动的病人,每日定时进行瘫痪肢体活动和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和减轻肌肉挛缩,维持关节及韧带活动度。原则上先大关节后小关节,幅度由小渐大,时间由短至长,反复训练。对不全瘫痪的病人进行被动加主动或独立运动训练,根据病人肌力不同,鼓励病人进行自主运动;对语言障碍者,应进行语言训练,鼓励病人开口讲话。

出院宣教:对出院患者,应指导其在出院后坚持功能锻炼和按时服药,并多食用富含纤维的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勿用力排便,要保持平稳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控制血压。要合理饮食,戒烟酒,保证充足睡眠,并定期进行门诊随访。

讨 论

微创血肿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行之有效的方法,具有损伤小、简单易行、不受条件限制、手术时间短、使用器械小、伤口愈合快、术后并发症少、手术费用低等优点,尤其适用于高龄和体弱患者,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生存率。本组分析显示,充分的术前准备、完整的治疗方案、严密的术后观察护理以及早期的康复训练,是挽救病人生命、恢复机体功能、预防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其中,严密的观察病情和精心有效的护理则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罗祖民.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22.

2 梁艳群.51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护理体会.当代护士,2008,3:17.

第6篇:昏迷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

脑血管疾病是内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且有高复发率、致残率、死亡率的特点,是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矿区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升高,且发病的个体也在发生改变。现将我院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内科2004年9月~2008年10月收治的3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分析。年龄38~85岁,平均63.4岁;男25例,女11例,男、女之比为2.27∶1。出血性脑血管疾病9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27例;其中45岁以下的脑血管疾病为6例,均为男性,占16.7%,5例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女性病例的发病年龄均在58岁以上。

1.2 危险因素

1.2.1 血压:血压升高26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9例,入院时的最高血压达到了220/130mmHg。

1.2.2 血糖:血糖升高18例,血糖值8.8~18.5mmol/L,糖耐量异常4例,既往有糖尿病史8例。

1.2.3 血脂:血脂异常15例。

1.2.4 腹围:女性>80cm,男性>90cm,共有11例。

1.2.5 体重指数(BMI):大于23.9kg/m2 12例,大于27.9kg/m2 6例。

1.2.6 吸烟:22例:10~40支/d,吸烟史均在15年以上,最长的51年,均为男性。

1.2.7 代谢综合征:8例。

1.2.8 心房纤颤:3例。

1.2.9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例。

1.3 诊断与治疗:在上级医院行CT或MRI确诊的26例。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按内科保守治疗原则;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规应用纳洛酮、活血药、脑细胞活化剂,给予阿司匹林150mg口服。合并感染者选用合理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血脂异常者给予调脂药;血糖升高者应用胰岛素尽快控制血糖水平。10例直接来院救治的病人,由于没有CT等检查手段,只能依靠实践经验对临床表现作出判断;给予常规的脱水对症及支持治疗;昏迷病人并给予胃管营养支持,口服安宫牛黄丸以帮助促醒。待病情稳定后再到上级医院行CT或MRI检查,最后有7例诊断正确。上述病人治疗1w后,加针灸、理疗、康复训练等综合措施。

1.4 结果:病情得到控制32例,昏迷时间最长的21d,也得到成功救治。死亡4例,男3例,女1例;死亡原因:脑疝、感染、多器官衰竭。

2 讨论

2.1 在基层医院未明确的脑血管疾病,由于缺乏相应的检查手段,患者又必须马上得到救治。要做出及时、准确判断、正确处理就必须依靠实践经验对临床表现作出判断:如有高血压的病人,在活动中突然出现偏瘫并伴有头痛,虽意识清楚,但没有呕吐,也应想到脑出血。起病相对缓慢,6h以上出现的偏瘫,虽有意识障碍,也要考虑脑梗死。

2.2 本组患者在入院后检查发现血糖升高18例,糖耐量异常4例,既往有糖尿病史8例。对于有糖尿病或应激性血糖升高的患者,积极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有报道,不管病人有无糖尿病,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水平4.44~6.1mmol/L,能明显降低住院病人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并缩短住院时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老龄化的趋势,不健康饮食,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升高而且还将继续升高。糖尿病因微血管病变,而导致靶器官的损害,因此糖尿病有特别高的心脑血管、周围血管病之风险,长期胰岛素抵抗可引起代谢综合征,出现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都可导致脑血管粥样硬化,甚至卒中的发生。

2.3 从发病年龄角度,45岁以下女性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男性,这是女性分泌正常浓度雌激素的结果,但是随着绝经期雌激素分泌量的下降,女性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本组资料11例女性患者均为58岁以上的绝经期妇女,最大的85岁;60岁以上的女性患病率与男性无明显差别。雌激素有扩张血管平滑肌的作用,并通过降低LDL-C、升高HDL-C对脑血管系统起着保护作用。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血脂向着易患心脑血管病的方向改变:其表现为血清总胆固醇、血清三酰甘油、LDL-C、Tc/HDL-C均较绝经前明显升高;HDL-C及HDL-C/LDL-C较绝经前明显下降,这与绝经后妇女体内缺乏具有雌激素活性的雌二醇有关系。有大量报道显示许多植物中具有类似女性雌激素活性的物质,具有一定调节血脂及心脑血管保护作用,可建议多食用一些这类食品,有助于身体健康。

2.4 中老年的脑血管疾病有所升高,且有年轻化倾向:本组资料45岁以下的患者为6例,脑梗死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均为男性,占16.7%,最年轻的38岁。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冈是动脉粥样硬化。有资料显示从危险因素的出现到动脉硬化最初的病理变化至少半数患者最早是在18岁以前开始的。另外1953年,美国发表的朝鲜战争遇难美国士兵300名尸体解剖,平均年龄22.1岁,77%有动脉硬化,40%左右有导致血管腔狭窄的斑块。2001年发表的美国近期车祸死亡心脏作为供体,成功移植后,用血管内超声看到262个供体心脏,20岁以下心脏约20%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因此要重视对年轻人的亚健康状态进行一级预防,生活方式的干预、适当的运动、减轻体重、戒烟、戒酒是防控青年人发生卒中的关键。

2.5 本组资料高血压患者为20例,占55.6%,明显多于其他疾病。血压升高是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中国人群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过高的血压将导致脑血管内皮损伤,促进脂质向血管壁沉积,是形成脑血管粥样硬化、发生脑血管病的重要病理基础;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中国七城市脑卒中预防研究表明血压水平与卒中发生危险密切相关,收缩压上升19mmHg,卒中危险就上升21%,社会干预治疗可使卒中危险下降31%;我国4项临床试验的综合分析收缩压每下降9mmHg或舒张压下降4mmHg,卒中危险下降36%,因此应提高矿区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降压目标:普通的高血压患者血压140/90mmHg;年轻人或糖尿病及肾病患者血压130/80mmHg;老年人收缩压150mmHg。

2.6 导致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较多:本组资料示矿区脑血管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腹围及体重指数超标等。多重危险因素的聚集将极大地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代谢综合征的心脑血管代谢危险要大于单纯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而且循证医学已经证实高血压患者发生糖尿病危险是血压正常的2倍;而糖尿病升高脑血管病危险的2~4倍。英国的糖尿病前瞻性研究显示:收缩压每下降10mmHg,糖尿病并发死亡、心肌梗死、微血管并发症均下降10%以上。因此,对于高危病人,需要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和治疗,全面干预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不仅降血脂治疗非常重要,降血糖、降压和抗血小板治疗也同样不可少;且对代谢综合征最主要的干预是改善生活方式,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加强健康监管,在此基础上应用调脂药物(他汀类)、ACEI、ARB、β受体阻滞剂、胰岛素增敏剂,可以显著降低这类高危人群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以及阿司匹林,不论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都是预防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和改善预后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王灵聪等.危重病人强化胰岛素治疗研究[C].重庆:全国内科危重病医学学术交流会汇编,2006.

[2] 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

[3] 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

[4] 胡大一.循证行医合理用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21):1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