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康复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康复护理诊断及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护理诊断及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康复护理诊断及措施

第1篇:康复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护理; 脑卒中; 偏瘫; 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448-01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高发病,发病后往往遗留各种并发症,严重困扰着家庭和患者的生活,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护理是为了适应康复医学发展的需要,从基础护理中发展起来的一门专科护理技术。在康复的观点、康复技术指导下的护理工作不仅仅局限在挽救病人的生命,同时应减轻病人生存后的功能障碍,即不仅仅是救命更重要的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1]。因此我们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取了分阶段康复护理措施,取得一定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2]。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均系首次发病,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45~75岁,平均60岁。卒中类型:脑出血45例,脑梗塞35例,左侧偏瘫36例,右侧偏瘫44例。基础疾病:高血压者45例,同时伴有高血脂32例,高血脂 21例,糖尿病14例。文化程度:初中以下35例,高中及中专20例,大专及以上25例。发病到入院时间:最短30min,最长3d,其中当天入院者55例。本研究均排除意识障碍、危重、不能配合和伴有其它严重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接受此项护理活动。80例临床确诊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脑卒中类型、文化程度和基础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康复护理组将患者按病程分为早期和稳定期两个阶段,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分阶段康复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 早期护理措施: ①加强心理康复护理:脑卒中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往往有言语不清,意识障碍和肢体功能障碍,家属恐慌,因此要给予患者和家属支持与鼓励,让他们对治疗有信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提高遵医行为。要耐心讲解病情发展和治疗过程,讲述康复治疗与护理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意义,同时讲一些成功的病例,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调动患者和家属治疗的积极性,能够按医嘱和护嘱进行治疗和锻炼,对后期的康复训练有很大的帮助。②加强肢体被动锻炼:入院后早期要进行被动活动,由护士进行适度的被动活动,包括轻轻的活动患者的四肢,按摩肌肉,平稳的翻身,移动患者等,所有动作都要由护士完成,动作要轻柔,幅度要适度,以保证安全,无意外发生。③强化基础护理:要为患者创造安全、优美、舒适的环境,维持室温18~22 ℃,湿度50 %~60 %。意识障碍和偏瘫病人特别要注意安全, 翻身时不要过猛,可以加床档,防止坠床的发生。要勤翻身拍背,勤按摩肢体,做好口腔护理,注意合理饮食,保证能量的供给,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④重视健康教育:在与患者沟通交流过程中,可以对患者及家属开展有针对性、具体的健康教育,语言要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所患疾病知识、预防、治疗以及如何做好保健,指导患者正确服药和进行功能锻炼等。尤其要指导患者对疾病的恢复有正确的认识,不要急躁,善于面对每一个细小的进步,能清楚的与昨天的病情有比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治疗和护理。

1.2.2 稳定期的护理措施:患者病情稳定后,在继续做好以上护理措施外,要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护理措施。①肢体康复护理:鼓励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指导患者保持患肢功能位,即强调瘫痪肢体的正确摆放,护理人员指导病人进行被动的或主动的肢体功能锻炼,防止并发症及废用综合征等的发生。坐位练习,可先摇起床头,患者顺势做起,逐步练习自己坐起。站立练习更要小心,防止跌倒的发生,可由护士和家属搀扶,依靠床边的支撑或其他设施帮助逐渐站起,由站立几分钟到10几分钟,逐渐减少搀扶力度,可以适当锻炼患者迈步行走的能力。与患者交流过程中要对患者的每一个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与其对锻炼计划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制定新的锻炼目标。

②加强安全管理:患者的疾病逐步得到控制,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患者自己活动的次数增多,难免会产生大意的心理,护士要随时叮嘱患者和家属注意安全,切忌麻痹大意,不要造成新的伤害。患者入厕、洗漱、上下楼梯等需专人陪护,以防跌伤,地面要有防滑设备,墙上可设有扶手。

1.3 效果评价指标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和干预后40天与60天由专职护士和主管医师一起对患者进行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评定,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QOL量表评定[3]。评定包括5个方面:工作及经济状况、家务、家庭关系、户外及休闲活动、心理状态,共计25项,每项1―6分,总分为150分,分数越高,说明QOL越高。

1.4 将得分情况录入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分析用t检验。

2 结果

2组患者QOL改善情况结果见表1。

表1 2组患者QOL值变化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

2组患者经过治疗与护理后,QOL值均获得了提高,但是康复护理组与对照组比较提高的更快、更显著。说明分阶段护理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存质量。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疾病,做好疾病的预防是根本,对全民普及脑卒中的预防知识是国家的责任,更是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因此在工作中和生活中要积极进行防病知识宣传。一旦真的发病,家属和患者也不至于惊慌失措,要相信医学,按医嘱和护嘱接受治疗与护理,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多,要在沟通交流中将知识传播给患者与家属,本研究中分阶段康复护理措施中就注重与病人和家属的早期交流和教育,偏瘫早期通过被动运动,并配合主动运动,使大脑皮质传递神经冲动,可兴奋病变脑部组织,促进肢体主动运动的出现,还可以改善瘫痪肌肉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4]。在疾病稳定后积极的接受了康复护理锻炼和安全管理,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P

参考文献

[1] 于维东,范红杰,张文娟.偏瘫康复理论与实践[J].现代康复,2001,4,110

[2] 中华神经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第2篇:康复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护理; 脑卒中; 偏瘫; 生活质量; 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127-02

脑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起病急,恢复慢,且呈现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四高特征[1].偏瘫是其最常见的残疾,据统计高达60%~80[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和护理病人负担,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全社会的责任,为此我们对脑卒中偏瘫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首发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3],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男40例,女46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47岁;其中脑出血39例,脑梗死47例;右侧偏瘫42例,左侧偏瘫44例,所有患者均无意识障碍,表示愿意接受此项护理活动。

1.2 分组: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护理组,对照组46例中,男2l例,女25例,年龄47~69岁。康复护理组40例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50一70岁。2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疾病程度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康复护理组患者增加康复护理内容,在人院后立即接受康复护理,由责任护士认真评估后和医师共同商量制订康复护理计划,护士按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3.1 心理干预 首先要认真详细收集患者病史资料,耐心倾听患者和家属的诉说,交谈要态度和蔼,有亲和力,避免简单生硬的语言。脑卒中偏瘫患者往往产生抑郁、悲观、失望等情感障碍,要准确真实的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1.3.2 认知干预 通过沟通交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感到有依靠感,乐于与医生护士说知心话,此时护士要正确的引导患者,帮助患者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能够给自己定好位,对治疗和生活有信心。要多患者讲解脑卒中的相关知识,正确的认识疾病的恢复过程,避免期望值过高或过低。

1.3.3 自尊干预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由于疾病导致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的帮助,社交也发生困难,尤其是女性患者不能化妆做美容等,面对亲朋好友时常感到不好意思,没有面子,因此要加强患者自尊的培养,使患者能正确认识到疾病的暂时性,积极配合治疗可以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1.3.4 幸福感的培养 在康复护理过程中,积极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家属和亲友的关爱,每一次探视,每一句问候都是家人的爱护,虽然在住院但是要感悟到家庭的温暖。另外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要对现有的医疗条件感到幸福,优于以前太多;对医生护士的亲切照顾感到幸福,疾病治疗过程中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要感到满足和幸福,这样非常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1.3.5 肢体功能锻炼包括床上翻身、变换、坐位的训练以及站立训练等。入院后早期和非稳定期进行肢体被动活动,要注意瘫痪肢体的正确摆放,保持患肢功能位,护理人员指导病人进行被动的或主动的全方位肢体功能运动,防止并发症及废用综合征等,减少和减轻异常行走模式,逐渐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协助患者活动过程中护士要注意操作要点及运动幅度和运动量,要教会家属如何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方法,让家属积极协助病人进行康复训练,要适当让患者自己动手,鼓励患者学会忽略症状,带症状生活、训练和学习,重视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指导,使患者逐渐的适应疾病恢复的慢性过程。

1.3.6 提高依从性教育加强病人的遵医行为,指导患者按医嘱用药,接受医生护士的生活方式指导,合理饮食,限制盐的摄入等。在病人住院后,由护士对病人进行第1次干预,发给病人《脑卒中偏瘫病人康复护理指导手册》,并对手册内容进行讲解和示范,直至病人和家属理解为此。手册内容包括: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康复训练内容、饮食、用药等,以后随时进行指导。

对于出院的患者,要建立随访档案,详细记录患者的家庭住址和通讯联络方法,以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修改护理干预措施,及时与患者沟通联系,做好随访工作。

2 效果评价方法

2.1 知识掌握评价:分别在入院时与康复护理干预1周后由专职护士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了解病人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问卷包括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康复训练内容、饮食、用药等,设有20个问题,每题5分,满分为100分,分数大于60为基本掌握。正式应用前选取10个病人进行预实验,测定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4,并请5位护理专家对问卷进行评估,认为该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同时护理人员在工作时注意询问和观察病人的行为改善情况,以评价效果。将得分情况录入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分析用X2检验。

2.2 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评定: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QOL量表评定[4]。评定包括5个方面:工作及经济状况、家务、家庭关系、户外及休闲活动、心理状态,共计25项,每项1―6分,总分为150分,分数越高,说明QOL越高。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l和2个月进行QOL测定。QOL测定采用会谈式问卷调查,就表中每个项目按6级水平进行评分,最差者记1分,最优者记6分。将得分情况录入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分析用t检验。

3 结果

3.1 2组患者知识掌握情况评价结果见表1.

表1 入院时及康复护理后1周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2.2 2 组患者QOL改善情况结果见表2。

表2 2组患者QOL值变化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

2组患者经康复护理后,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得到很大提高,QOL值与对照组比较提高的更快、更显著。说明康复护理能使患者熟悉疾病的相关知识,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得到提高,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存质量。

4 讨论

4.1 康复护理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提高依从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恢复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康复护理过程中要注重对病人知识的培养和康复训练指导,指导患者加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要遵守康复锻炼计划,不要自己想当然的去创造计划,要尊重科学,改变不正确的想法和理念,并落实在实际训练中。使其能够理解和明白如何去面对疾病,怎样服药,怎样锻炼等,从而提高病人对医嘱和护嘱的依从性,提高治疗和护理效果,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4.2 康复护理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存质量: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发病突然,不能面对疾病造成的不便,加上心理、精神和经济等方面的严重负担,引起QOL的下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从患者的心理干预入手,培养患者的自尊和幸福感,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积极进行运动功能锻炼,从而提高患者的QOL。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介入康复护理的康复护理组患者在提高QOL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康复护理干预,能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QOL。

参考文献

[1] 赵利芬,李付云.影响脑卒中患者依从性的因素与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5):1084

[2] 司惠芳,郑建琴,吴海燕.实施康复“三阶段训练法”预防脑卒中后“二次损伤”[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12―13

第3篇:康复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塞;早期康复护理;肢体功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49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71-02

进展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与一般性脑梗塞的主要区别是其发病后病变区域不断扩大,病情不断恶化。根据临床相关资料,进展性脑梗塞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患者病后大部分有严重的肢体和语言功能障碍[1]。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能够尽早开展护理,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本文主要对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进展性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3月之间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335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失语、大小便失禁、偏瘫等症状,入院后采用CT诊断均符合脑梗塞诊断标准。男性178例,女性157例;年龄最大为79岁,最小为42岁,中位年龄为68.34岁。将335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80例,观察组155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性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180例实施常规护理,按照一般性临床护理标准实施护理。观察组155例患者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护理对于进展性脑梗塞患者来说,其病变区域在发病后不断扩大,病情进一步恶化,而正确的护理能够有效预防疾病的进一步恶化,避免患者出现肌肉痉挛。脑梗塞患者正确为侧卧位,避免仰卧位[2],侧卧时要将患者的患肢拉出,避免挤压。当患者必须保持仰卧位时,患者肩部必须上抬前挺,上肢保持自然伸展,手呈空心握拳姿势,在患肢下部垫舒适的软枕。为了避免褥疮、痉挛等情况的出现,每隔2-3个小时要更换,促进血液循环。

1.2.2肢体康复护理对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来说,其在发病后的48-72h内病情还可能会发生恶化,所以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应该从病情不再进展后48h进行[3]。首先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相关的肢体康复锻炼方法,激发患者的配合意识,以及家属的支持和协助。肢体康复锻炼要从部分到整体,开始要按摩患肢,加强患肢局部功能锻炼,例如,握健身球。然后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加大锻炼量,从被动运动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从坐卧训练到站立、行走训练,从床上运动逐渐到地下活动[4]。当患者肢体功能慢慢恢复之后,要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生活自主活动,例如洗脸、更衣等。

1.2.3语言及认知功能康复护理语言功能康复锻炼中,首先要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嘴部动作,例如撅嘴、呲牙、弹舌等,锻炼患者嘴部肌肉的灵活现性。然后让患者进行单音节字的发音,发音准确之后,可以反复练习,同时开始学习复杂发音。语言功能锻炼护理中护士要有耐心,多鼓励患者开口说话。认知功能锻炼中,首先要让患者认识简单的事物,说出名字。也可以让患者说出家属的名字,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聊天,耐心向患者介绍周围的事物。

1.2.4心理护理部分进展性脑梗塞患者无意识障碍,当发现自己失语、偏瘫之后,往往会出现失望、抑郁、焦虑等情绪,甚至丧失继续生活的信心,对康复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在早期康复护理中要重视心理护理,适时观察患者情绪,向患者举例说明他的疾病是能治愈的,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2结果

对照组180例患者经过住院治疗后18例基本痊愈,治愈率为10%;显著进步34例,进步71例,无效5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8.3%。观察组155例患者经过住院治疗有32例患者基本痊愈,治愈率为20.6%;显著进步37例,进步53例,无效3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8.7%。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比对照组高10.4%。

3讨论

脑梗塞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其病死率和致残率都比较高,进展性脑梗塞在发病后其临床症状会逐渐加重,神经功能表现出渐进性恶化,相对于普通脑梗塞,其病情更加的严重。要提高进展性脑梗塞患者治疗效果,早期康复护理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仅能够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而且能最大限度帮助患者恢复各方面功能。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进展性脑梗塞患者中应用,除了要加强基础护理之外,最重要的是尽早帮助患者进行肢体和语言功能的锻炼,尽量让患者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能恢复到较好的水平,从而提高患者病后生活质量。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后,患者的治愈率和治疗有效率均比对照组高,所以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进展性脑梗塞患者护理中应用有很好的效果,临床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莉.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3,11(6:251-252.

[2]郑英华,王菊廷,李顺芬,陈启兰.脑梗塞患者早期康复护理进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8:44-46.

第4篇:康复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脊髓损伤;间歇导尿;康复护理

脊髓损伤是骨科临床常见疾病,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直接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严重的功能障碍。本文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56例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早期行间歇导尿的效果及康复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6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47例,女性9例,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37.83±2.45)岁;受伤原因:车祸事故伤30例,高空坠落伤13例,打击伤10例,其它3例;损伤部位:腰椎损伤21例,胸椎损伤19例,马尾神经损伤6例,颈椎损伤10例。经X线片、CT或MRI检查,全部患者均符合脊髓损伤临床诊断标准[1],全部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病情稳定后接受康复治疗。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组5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28)和观察组(n=28),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存在较高的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早期频率为6h/次,根据实际尿量调整导尿次数。当残余尿量L>200ml时,早、中、晚、半夜四个时间段安排导尿,若L在150ml~200ml,行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导尿,若L

1.3 评价指标

患者接受治疗后显效:排尿反射基本恢复,无需借助间歇导尿排尿,残余尿量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收集的数据录入表格,在统计学软件SPSS18.0中进行实验数据处理,以(n%)描述计数资料,组间差异以x2检验,在P

2 结果

2.1 康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

对照组患者出现7例泌尿系统感染,感染率为25.00%。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泌尿系统感染,感染率为3.57%。两组患者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x2=18.7533,P=0.0000)。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脊髓损伤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伤害,还会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脊髓损伤的预防、治疗及康复是医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脊髓损伤主要病因为外伤,患者易出现尿潴留,影响正常排尿功能,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若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引发泌尿系统感染,严重者危及生命安全。

膀胱功能障碍所致尿潴留是脊髓损伤常见并发症,临床多采用导尿管留置帮助患者排尿,但长期使用导尿管会增加尿路感染发生率,同时长期靠外界协助排尿,会降低膀胱肌力,导致膀胱发生疾病。健康人膀胱能定时自主排尿,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抵抗外界病菌感染。脊髓损伤后,膀胱无法完全、自主排尿,进而造成尿潴留,同时抗菌作用降低,为外界病菌提供滋生繁殖机会,导致泌尿系统感染。

我院采用早期间歇导尿和康复护理方式,结合残余尿量制定科学的导尿计划,其目的是训练膀胱,使其间歇性扩张,促进患者自主排尿。同时配合康复护理,从心理护理、排尿意识训练、训练、控制饮水量、并发症护理等方面进行干预,恢复患者机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泌尿系统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李晶.脊髓损伤患者早期行间歇导尿的观察及康复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8):759-760.

[2] 温淑芬,饶小英,毛善蓉等.脊髓损伤患者早期行间歇导尿的观察及康复护理[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3(9):2153-2154.

第5篇:康复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 优化康复护理; 颅脑外伤; 康复期; 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17.6.0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6-0073-02

调查结果显示,颅脑外伤患者约占临床创伤性疾病发生率的5%~10%,该病具有创伤大、致死率及致残率高、预后差等特点[1]。此外,其患者康复难度较大、生活质量较差。研究提示,优化康复护理可针对康复过程中限制颅脑外伤后运动功能、自理能力恢复的相关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和临床路径,在临床中具有重要实践价值[2]。为研究优化康复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康复期中的应用效果,笔者特进行本次研究。

1 Y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颅脑外伤康复期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案,A组给予优化康复护理,38例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19~69岁,平均(34.2±2.6)岁;B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38例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20~67岁,平均(33.8±2.3)岁。所选患者入院后均经颅脑CT、脑电图、神经系统检查,患者的检查结果、临床症状均符合文献[3]《颅脑外伤的分类分期诊断标准》,且患者及家属对本试验内容、目的了解全面,自愿参与。研究排除了急救无效死亡、具有原发性精神疾病、语言障碍者。经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B组 给予常规康复护理措施,包括病情观察(生命体征观察,关注神志、瞳孔及并发症,做好生化指标监测、护理记录等)、护理操作(输液、给药、留置针、给氧、连接呼吸设备等)、专科护理(脑脊液漏液处理、约束带使用等)、日常生活护理(安全标识、清洁床铺等)、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环境介绍、简单功能练习等)、饮食和排泄护理(饮食支持、协助排尿等)。

1.2.2 A组 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给予优化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包括:(1)优化。取仰卧位,使患者头部稍微偏向一侧,外展肩关节、拉伸肘部腕部,使患侧上肢和下肢自然舒展,使健侧下肢弯曲>90°并加软枕支持,应定期调节,1~2 h/次,旨在保证肢体运动功能、血液循环不受影响。(2)加行中医护理。采用针灸法刺激患肢神经,同时进行简单的肢体运动练习,如屈伸练习、关节旋转练习,每次练习后辅以肌肉按摩、推拿,旨在促进患肢运动功能恢复。(3)语言及意识训练。采用音乐法、针灸法、谈话法、认知训练法等形式促进患者意识及语言功能的康复。(4)运动功能、日常活动能力早期训练。根据不同患者的运动功能缺损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训练内容包括站立训练、下床活动训练、平衡能力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进食、如厕、洗衣练习等),并以循序渐进、练习适量、全程陪护为原则开展上述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一般在病情稳定后1周内进行。

1.3 观察指标

1.3.1 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评分 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评价两组颅脑外伤康复期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自理能力(ADL)缺损情况,内容包括转移、活动、穿衣、大小便等日常自理项目,总评分满分100分,评分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强;应用Fugl-Meyer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包括上肢运动积分(33项,66分,每项积分0~2分)、下肢运动积分(17项,34分,每项积分0~2分),分数越高运动功能越好[4]。

1.3.2 护理质量评分 由护士长参照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的《颅脑损伤护理质量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估,采用未达标扣分制。评价内容包括病情观察(30分)、治疗措施(20分)、专科护理(20分)、基础护理(10分)、健康教育(10分)、饮食和排泄(10分)6项,满分100分,评分越高护理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护理前,两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个月后,A组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理质量对比

结果显示,A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颅脑外伤是由于强大外力作用于头部而形成的一类严重创伤,可分脑震荡、颅内血肿、头皮裂伤等类型,本病具有致死致残率高、康复困难等特点,显著降低了广大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而近年来,颅脑外伤的发病率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颅脑外伤的康复护理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研究提示,颅脑外伤康复期的常规护理要求更侧重于病情观察、日常生活辅助、健康教育、并发症护理等,而忽略了早期进行运动功能锻炼、神经功能缺损修复、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康复内容。另有研究提示,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促进颅脑外伤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的康复,这也表明传统的康复护理存在明显的缺陷[5]。优化康复护理是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在病情稳定后初期,通过刺激神经系统、开展认知训练、语言训练、关节活动练习、自理能力训练等达到促进神经系统功能修复及重组作用的新型护理干预模式。而为了激活神经系统,笔者所在医院也采用了中医方法,如应用针灸、手法按摩等,同时,通过优化也可减少肢端神经的压迫及损伤,另外,在患者病情稳定后1周内即开展早期的个性化认知训练、语言训练、关节活动练习、自理能力训练则有助于促进患者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的快速康复,而上述护理措施均以患者为中心,自然也能够提高护理整体质量[6]。本研究结果表明,经比较,A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评分改善水平、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B组(P

综上所述,优化康复护理可显著改善颅脑外伤康复期患者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并有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管新妹,沈敬敬,丁爱萍,等.自我效能护理干预在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2):137-138.

[2]张旦,徐晓娟,颜莉,等.急救护理干预用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救治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8):103-105.

[3]潘美群,毛淑芬.询证护理模式在颅脑外伤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3):96-97.

[4]卢远新.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重症患者康复期恢复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2): 62-64.

[5]李冬梅,韩玉婷,陈兰兰,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颅脑损伤42例[J].武警医学,2015,26(10):1073-1074.

第6篇:康复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胫骨平台骨折是膝关节内骨折中一种较严重的疾病[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因此,在及时合理的治疗外,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十分重要。临床资料2010年1月~2010年6月收治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8例,男56例,女22例;年龄19~77岁,平均49.5岁;闭合性损伤44例,开放性损伤12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Ⅰ型22例,Ⅱ型22例,Ⅲ型3例,Ⅳ型3例,Ⅴ型3例,Ⅵ型3例。

护理措施术前护理:①加强心理护理:患者常因伤势突发,由于疼痛和功能障碍,患者存在各种心理问题,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因此,骨折患者心理康复也很重要。护士应给予耐心的开导,加强护理,介绍骨折的特殊性及治疗的方法,增进安全感和信任感,以消除患者的害怕心理、恐惧心理。除尽量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特殊需求外,还应征得家属支持,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2]。②合并症的护理:术后患者因短期内不能下床,在做好一般生活护理的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患肢足背动脉搏动、疼痛等情况,注意有无静脉栓塞、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对有糖尿病病史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要明确合理选择降压药物,同时兼顾麻醉效果,确保手术安全。

术后护理:①密切观察: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并详细记录。注意观察患侧肢体的血管、神经、肢体疼痛、肿胀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师。②术后疼痛的处理:术后随着物的逐渐衰退,患者伤口开始疼痛,有的烦躁不安,疼痛难忍,大喊大叫,影响其他手术患者。要教会患者学会放松,鼓励患者坚强勇敢,树立战胜疼痛的决心,同时给患者讲解术后24小时内切口最痛,48小时后会明显减轻,必要时使用止痛剂。③引流管的观察:患者手术后,一般带有引流管,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防止引流管滑脱及倒流。及时记录引流液的性状和引流量,一般在术后24~48小时拔出引流管。④康复护理:康复护理是功能恢复的关键。康复锻炼应在骨折复位、固定后尽早进行,其康复护理的原则是早锻炼、晚负重。锻炼时间于术后第2天根据医嘱行CPM康复锻炼,从0~30°,逐渐加大屈伸度数。为防止髌骨与关节面粘连,可以髌骨按摩推拿,进行物理治疗。术后3~5天开始做卧位保健操,加强练习上肢肌力,对患肢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练习,患肢髋、踝、趾主动运动,均以不感到疲劳为宜。术后第3周开始,由医护人员每天定时取下外固定的石膏托,扶持患者做膝关节无负荷的主动运动。

结果

本组78例患者均进行了随访,时间4个月~1年,平均8.1个月。骨折均在3个月内临床愈合。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3]:78例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其疗效结果为良好75例,较好2例,一般1例。讨论胫骨平台骨折是膝关节创伤中最常见的骨折之一。膝关节遭受内、外翻暴力的撞击或坠落造成的压缩暴力等均可导致胫骨髁骨折。由于胫骨平台骨折是典型的关节内骨折,其处理与预后将对膝关节功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胫骨平台骨折常常伴有关节软骨、膝关节韧带或半月板的损伤,遗漏诊断和处理不当都可能造成膝关节畸形、力线或稳定问题,导致关节功能的障碍。因而,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与处理是膝关节创伤外科中的重要课题。胫骨平台骨折是指胫骨上端与股骨下端接触的面发生骨折。其特点是属于关节内骨折,易引起膝关节功能障碍。因此,在患者术前、术后要加强心理护理,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勇敢面对疾病,加强锻炼。锻炼原则是早锻炼、晚负重。为了术后尽早康复训练,必须有坚强内固定作前提,内固定是否合理坚强是康复训练必须考虑的。正确的康复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护士在康复护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4],早期心理康复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康复疗效,康复训练时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因此,护理人员应针对不同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护理和个体化的训练,讲解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和治疗方法和配合方法,增强患者战胜疾病和疼痛的信心,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快速康复的目的,提高患者正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第7篇:康复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中风;康复护理;肢体功能

中风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多见的疾病,老年人为主要发病群体;此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以及病死率[1]。一旦患有中风,往往会出现失语、肢体功能障碍等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带来极大影响。本文分析了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对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88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满足中西医中有关中风疾病的诊断标准,且均存在偏瘫。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成两组,即对照组与联合组。联合组44例,男25例,女19例;年龄45~77岁,平均(60.2±2.6)岁;24例左侧偏瘫,20例右侧偏瘫。对照组44例,男27例,女17例;年龄43~75岁,平均(59.3±3.0)岁;23例左侧偏瘫,21例右侧偏瘫。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康复护理措施,主要内容为:①良肢位摆放:准确的肢体摆放能够有效防止痉挛的发生。?K健侧卧位:将健侧依靠在床面,身体和床面呈直角,选取一个舒服的。患侧肩朝上,适度前伸患肩,上肢前屈大约85°,伸展指关节、腕关节以及肘关节,且放在胸前软垫之上。?L患侧卧位:在患肢下安放一个软垫,上颈部适度屈曲,躯体微微朝后,且以枕头支撑后背。患肩适当前伸,伸直肘关节,前臂朝后旋;患侧下肢膝关节适度弯曲。②肢体康复训练:医护人员依据中风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程度,为其制定个性化、针对性的肢体康复训练计划。针对不能进行自主活动者,医护人员或家属应协助其开展被动训练,主要训练项目有:手指/手腕/手臂或膝盖/脚踝/脚趾的伸屈训练,2次/d,10 min/次。针对可自主活动者,应鼓励患者自主训练,通过健肢慢慢带动患肢,依照患者的实际状况,引导其脚踩木板、手搓核桃。在其能够完全自主活动时,可采取Vojta诱导法,引导其展开肢体功能训练,2次/d,40 min/次[2]。

对联合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西医康复护理同上,中医康复护理措施为①穴位按摩:?K针对上肢偏瘫者,取俯卧位,操作者立于患者患侧,用其右手握住患者右手,且以拇指指腹对患者的合谷穴进行按压,以中指对其内关穴进行按压;操作者用其左手拇指对患者的曲池穴进行按压,以中指对患者的少海穴进行按压。与此同时,将患肢托起,并旋转、外翻其肩关节,且按顺序对肩关节进行内外旋、伸屈以及上举等动作,一个动作做15~20次。?L针对下肢偏瘫者,取俯卧位,操作者立于患者患侧,以拇指与食指对膝眼穴位进行按压,并用另外一个拇指与中指分别对昆仑穴、照海穴进行按压;另外,由另一名操作者将患者的患肢托起,并进行内旋、外旋、内收、外收等动作,一个动作做15~20次。随后,操作者将用于按压膝眼的手,握住患者的小腿,并以中指对承山穴加以按压,且协助患者做下肢屈膝、屈髋等动作,每个动作各做15~20次。②针灸:对患者实施针灸治疗,针灸穴位主要有尺泽穴、曲池穴、肩s穴、合谷穴、足三里穴以及三阴交穴等穴位,1次/d,针灸时间为20 min/次。③药物推熨护理:药物主要成分为苏子、菟丝子、吴茱萸、白芥子,各50 g,加热至80℃,把加热后的药物均匀混合在一起,且放入布袋内,把布袋置于患肢上,并进行推熨,时间为15~30 min,2次/d。推熨期间,应避免烫伤事件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采取Fugl-Meyer评测法[3],对两组患者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的运动功能障碍情况进行,该评分主要包含五项,具体为手、腕、上肢、下肢、反射协调能力,每项的所占分值分别为14分、10分、30分、22分以及24分,总共100分。得分越高,说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数据展开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t检验。P

2 结果

干预前,联合组与对照组的Fugl-Meyer评分分别为(30.57±12.31)分、(31.26±12.55)分;干预后分别为(82.31±6.54)分、(63.21±4.22)分。干预前组间Fugl-Meyer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联合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高于本组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针对中风患者,尤其是中风偏瘫患者,对其采取切实可行的康复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其肢体功能的恢复。临床上对于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一般是采取西医康复护理措施,例如肢体康复训练、良肢位摆放等。其中,良肢位摆放能保证关节的相对稳定,避免关节发生半脱位;能战胜异常肌痉挛,使其和拮抗肌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水平,避免进一步加剧痉挛[4]。除西医康复护理以外,中医康复护理在改善中风患者的肢体功能上,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中医针灸可以优化血液流变学,提升病变周围脑血流图波幅,加速血液的流速,改善脑部供血,从而促进病变侧大脑组织细胞的恢复[5]。在本次研究中,实施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的联合组患者,其干预后的Fugl-Meyer评分优于本组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显著。由此可见,对中风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值得大力推行。

参考文献:

[1]廖明明,郭玉青,吴松.早期康复护理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02):352-353.

[2]郝香玲.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干预用于中风气虚血瘀证的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20):29-30.

[3]刘颖,姜丹丹,何春凤.系统中医康复护理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65例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07):1342-1344.

第8篇:康复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 脑卒中;抑郁;综合康复护理干预:疗效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oststroke Depression

HUANG Chun-li,LV Ze-ping,PANG Guo-fang,et al.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Jiangbin Hospital of Guangxi,Nanning 53002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ost stroke

depression.Methods 80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were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40cases)and control group(40cases).All pat-ients in both two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clinical treatment,treatment group were give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All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with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before and after 2 months treatment.Results After 2 months treatment,th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group (90%)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e effect of the control group (72.5%)(P

【Key words】 Stroke; Depressio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Effect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可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1]。多数观点认为PSD并非单一因素导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情感障碍,是生物-心理-社会学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与原发性抑郁和抑郁症有着很大的不同[2]。若不及时有效的进行临床干预,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而且严重影响肢体瘫痪的康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对PSD患者的治疗效果,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我们采用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方法护理PSD患者,并与常规护理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卒中后抑郁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60~78岁,平均(66.71±5.47)岁;病程1~5个月,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8分,平均(27.52±4.06)分。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60~79岁,平均(67.01±6.12)岁;病程1.5~5个月,HAMD评分≥18分,平均(27.22±4.52)分。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心境障碍抑郁发作的临床诊断标准[3],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4],评定患者的抑郁程度。按0~4分的5级评分法,总分超过24分为严重抑郁;超过17分为轻或中度抑郁;小于7分则没有抑郁。干预前及干预后8周末分别评定两组疗效,评定标准:减分率≥75%为显效,50%~74%为有效,25%~49%为进步,

1.3 方法 全部80例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治疗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加入康复护理干预。入院时及治疗8周后分别进行评估。

1.3.1 两组均使用同一种抗抑郁药选择性5-HT 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治疗,20 mg/d,治疗8周。

1.3.2 治疗组加用以下康复护理干预方法

1.3.2.1 常规运动指导 内容包括:良肢位摆放、肩关节保护、床上翻身起坐、转移、维持与改善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等。康复护理指导越早介入越有利于脑卒中抑郁患者功能的恢复,降低和消除患者因生活自理能力差产生内疚、怕拖累家人等消极抑郁情绪。

1.3.2.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指导 主要依据患者各阶段的实际功能情况对其进行相应的进食、梳洗、穿衣、从床到轮椅的相互转换等日常生活活动,同时在训练期间教会患者家属或护工正确的辅助训练及护理方法,以便患者在非治疗时间也能进行训练,同时也可减少因护理不当所致的患肢再次损伤。

1.3.2.3 心理护理 ①病室安排:患者入院后置于重点易于观察的病房,便于观察及护理。病室设施安全简便,使患者的一切活动均在护理人员的监护之下;②加强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应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尤其是当患者病情好转,认知能力恢复后,常出现责怪自己给家人带来不幸,对生活丧失信心,担心自己出院后不能胜任原来的工作,怕患病后受到社会的歧视,产生悲观厌世心理。此时,我们采取了以下心理护理方法:①个别心理治疗。由分管护士负责,以和蔼可亲的态度主动与患者接触,根据患者的不同发病诱因,因人而异进行心理疏导,给予关心和安慰,加强思想教育,鼓励患者增强生活信心,使患者感到周围的人都在关心自己,从而感到自身的价值;②集体心理治疗。分管护士将患者组织起来,每周2~3次,利用集体心理治疗的方法,从中发现和找出患者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引导其做原来喜欢的事情,鼓励其对生活的向往,重新认识自己的能力,学习新的适应方法,让患者之间进行经验交流,交流内容以健康、进步为主,解除消极情绪。此时护士要进行及时的引导,使患者的消极情绪得到缓解又能鼓励患者,树立榜样力量。同时,邀请康复效果好的患者现身说法,给病区患者以最有力的鼓励。

1.3.2.4 家庭干预 家庭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责任护士及时与患者的家属和朋友沟通,充分调动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力量。对患者的亲属和朋友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告知维持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消除患者及家属思想上的顾虑,取得配合。并嘱其多关心、爱护和支持患者,共同回忆过去美好时光,指导家属直接参与患者的生活护理及瘫痪肢体的康复训练,使患者能充分感受到亲情及家庭的温暖,使其建立对治疗疾病的信心和耐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显效率比较痊愈、显效、有效均视为有效,治疗组痊愈12例,显效19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卒中后抑郁患者由于抑郁情绪导致注意力、学习和执行功能损害,产生情感淡漠、缺乏主动性,从而不利于患者肢体功能残疾和认知损害的恢复,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甚至增加病死率。本研究显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在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康复护理干预方法,能明显减轻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症状,更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精神状态。分析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可以从生物-心理-社会学等多个方面发挥作用有关,由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对家庭、社会的依赖性增大,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家庭照顾和社会支持,可使患者产生无助、活着无价值等情绪反应,促进其抑郁的产生,而根据患者的个人爱好鼓励其参加趣味游戏和活动,不仅可以激发患者对生活的兴趣,分散其病态注意力,而且使患者在参与中体验自我效能感和成功感,摆脱抑郁的无价感,同时,综合康复护理干预使患者对康复治疗的顺从性提高,功能障碍减轻,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也相应得到改善,对患者重新树立生活信心产生积极作用。护士通过心理卫生宣教,争取患者及家属、亲友的充分配合,运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措施,为患者解除了心理压力,从而克服因疾病带来的心理障碍。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可从生物-心理-社会学等多个方面发挥减少脑卒中后抑郁的诱发因素的作用,从而更有效促进卒中后抑郁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夏娣文,王玉龙,潘小华,等.脑卒中后抑郁对神经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 康复,2006,21(3):170-171.

[2] 张震涛,王涛.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中国卒中杂志,2008,10(3):783-788.

第9篇:康复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笔者所在医院2003年7月~2005年1月治疗100例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的诊断标准都符合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标准[2]。所有患者都进行了MRI或CT检查以明确诊断,所有患者都有肢体功能障碍的表现。10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中20例为女性,30例为男性,平均年龄为61.5岁;36例为右侧偏瘫,14例为左侧偏瘫。对照组中男40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62.8岁;35例为右侧,15例为左侧。两组一般情况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进行内科的常规治疗,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其进行康复护理。

1.2 康复训练:

1.2.1 常规护理措施: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对其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等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如患者有昏迷的表现应把其头偏向一侧,做好相关的护理措施。

1.2.2 早期训练:护士根据患者一般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康复训练主要以被动训练为主,逐渐过渡为主动训练;床上肢位的摆放,防止肢体痉挛,避免上肢屈曲、下肢外展、外旋、足下垂以及足内翻的模式,足底部垫软枕,将足尖顶起,以免发生足下垂。

1.2.3 鼓励早期自主床上翻身训练:患者采用两手交叉,肘关节伸直上举,前屈90°。向健侧翻身时,由双上肢左右摇摆带动躯于翻至健侧,护士给予一定的辅助之后再翻向患侧。

1.2.4 心理干预: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表现,并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以帮助患者改善其心理状态,让其有一个乐观的心理可以面对疾病,在治疗中给予相应的配合,如为孤寡的老年患者更应对其给予细心的照顾、关怀,让其得到充分的关怀,以使他们摆脱担忧。

1.2.5 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在患者的情况允许下让患者进行洗漱、穿衣、进食等项目的康复训练。

1.3 疗效标准:所有患者入院后第一周及在出院之前都给予进行疗效评价,对所有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情况进行评价,此工作由科室专门的人员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经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

2.结果

所有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第1周两组间相比上下肢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院前与第1周相比,两组上下肢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差异有显著性(P

3.讨论

患者在治疗早期给予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疗效,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其所需费用[4]。1989年公布的who资料[5]显示治疗早期进行康复的患者有60%可在治疗后进行日常生活自理,这明确证明早期康复对疾病治疗的效果明显。①康复开始时间,据文献报道早期康复时间越早效果越好。②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可改善呼吸功能,防止肺部感染。③早期康复的机理,各种研究证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能积极创造重建运动反射的条件,调动大脑在损伤后自行调整以代偿损伤功能的潜能。④早期康复的意义为可影响患者日后的步行,经系统的早期康复护理,大大的降低足下垂,足内翻等并发症和继发损伤。⑤应尽早的进行生活自理训练,减轻残疾给患者生活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加患者及家属对康复训练的信心。⑥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通过对121例患者的护理,我们体会到心理护理不应当只局限在护士单方面,还应当有医生,家属,同事,朋友的共同努力。要善于观察分析不同病情,不同心理素质患者的思想变化,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患者,使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达到心理康复。

参考文献

[1] 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1] XieDeLi.Modern rehabilitation nursing,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terature press,2000.

[2] 王新德.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修订方案.中华神经科杂志,1995,23(6):670.

[2] WangXinDe.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diagnosis standard.The fourth national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revised proposal.The neurologist magazine,1995,(6):670.

[3] 南登昆,缪鸿石.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09.

[3] And the south,up to the MiaoHongShi.Rehabilitation medicine,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1999:209.

[4] 南登昆,郭正成.康复医学临床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44.

[4] On the south,GuoZhengCheng.Rehabilitation medicine clinical guidelines,Beijing:science press,19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