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集成电路的发展史范文

集成电路的发展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集成电路的发展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集成电路的发展史

第1篇:集成电路的发展史范文

桩基础作为输电线路工程的杆塔基础,在工程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掏挖式桩基础在狭窄的地方,也能用简单的设备进行施工,可降低工程造价,节约成本,减轻劳动强度,保护环境,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先进的基础施工工艺。从保护环境、节约成本、美化环境等方面来看,掏挖式桩基础具有显著优点。

关键词:输电线路;土木建筑结构;掏挖式桩基础;应用

Dig out of pile foundation in transmission lines in the project of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LuFan conversion construction Co., LTD, zhejiang ningbo ningbo

Abstract:

Pile foundation as a transmission line project of tower foundati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oject can be imagined. Dig out of pile foundation in narrow space, also can use simple equipment construction, can reduce the construction cost, save costs and reduce labor intensity,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is a valuable expansion of advanced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process. From the protection environment and cost saving, and beautify the environment so as to see, draw out of pile foundation has significant dig advantages.

Keywords: transmission lines; Civil building structure; Dig out of pile foundation; application

一、桩基础的施工要求及分类

在输电线路建设工程中,由于输电线路的特殊性,需要从电源点将电能输送到受电终端用户,故决定了输电线路要长距离经过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各种类型的地质条件,并受城镇规划、其他工程建设、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以及输电线路逐渐增多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输电线路走廊的选择越来越困难,路径将不可避免地选择从山区、地质条件更为恶劣的地方经过。因此,多种桩基础在输电线路工程中的应用为输电线路在选择可行性路径上提供了保证。

桩基础主要三种,岩石锚桩基础、钻(冲)孔灌注桩基础和掏挖式桩基础。

杆塔拉线基础和杆塔基础应用岩石锚桩有很长历史,但受到钻机笨重限制,发展十分缓慢。近年来,国内外随着各种轻便钻机的发展进步,岩石锚桩基础有了新的发展。钻(冲)孔灌注桩基础,对通过软弱地基(特别是淤泥或淤泥质土层)地段比较常用。目前,线路工程在软弱地基中主要采用钻(冲)孔灌注桩。钻(冲)孔灌注桩基础具有承载力高、质量可靠、抗震性能高、施工方便、施工机械设备简单、应用范围广、适用于各类土层等特点。

在山区输电线路工程设计中,一些陡峭的山坡上,为满足保护植被等环保要求,采用掏挖式桩基础,不仅能够减少水土流失,满足保护植被等环保要求,目能够减少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成本,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结合茂名地区山区县近年的输电线路工程所采用掏挖式初_基础的实际情况,对设计、施工和运行等方而进行探讨,证明使用该类刑基础在定的条件下技术先进,将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掏挖式桩基础主要分为“T"型和“I"型2种。该基础采用人工进行开挖成孔,放置钢筋笼后浇筑混凝土而成。该基础主要适用于可塑猫土、硬塑猫土、全风化泥质或砂岩、强风化泥质或砂岩等地质条件。掏挖式桩基础的设计直径及桩身长度是根据塔基荷载和地质条件确定,一般采用直径D二0.8一1.6m,桩埋深H = 4.5一12 m}"I"型掏挖式桩基础正面、平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

(a)正面示意图 (b)平面示意图

图1 “I”型掏挖式桩基础在陡坡的应用

二、掏挖式桩基础的设计及特点

掏挖式桩基础具有土方开挖量少,混凝土浇注量少,施工占地少,造价低、环保的特点。缺点是不能采用机械化操作,施工进度慢。遵循以上原则,在110kV大河坝一旺沙输电线路工程基础设计时,在山区路段,不少铁塔基础采用掏挖式桩基础,既降低工程造价又与环境相协调。

在山区输电线路工程设计中,一些陡峭的山坡上,为满足保护植被等环保要求,采用掏挖式桩基础,不仅能够减少水土流失,满足保护植被等环保要求,且能够减少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成本,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结合山区近年的输电线路工程所采用掏挖式桩基础的实际情况,对设计、施工和运行等方而进行探讨,证明使用该类型基础在定的条件下技术先进,将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掏挖式桩基础的施工工序及注意事项

(一)掏挖式桩基础的施工工序

掏挖式桩基础的位采用人工挖掘方法成孔,然后安放钢筋笼(有时为方便施工,在孔内进行钢盘笼的制作),再灌注混凝土而成为桩基。所需成孔机具简单,挖孔作业时无振动,无噪声,A.便于清孔和检查壁及孔底的土质情况,施工质量较可靠。掏挖式桩基础施工工序为如下七个步骤:

1.复测放线定位;2.人工开挖土方;3.测量控制;4.挖土至设计深度;5.基底验收;6.安放钢筋笼;7.浇注混凝土。

(二)掏挖式桩基础的施工注意事项

1.在放线定位时,要在中心桩位附近打好辅助桩,以备开挖过程中随时检查桩孔中心是否有偏离,从而保证孔中心的II:确和孔的垂直度。

2.在开挖土石方时,因不存在回填土,且挖孔较深,故土石方尽量堆放离孔日5m以外,土石方的堆放位置不应影响混凝土的浇注。

3.掏挖式桩基础适用的地质条件为:施工时无水渗入基坑,可塑和硬塑状粘土或土夹石,全风化和强风化岩的情况。

4.在山上,如场地开阔的地带可将钢筋笼制成后整体吊下孔去;如场地比较狭窄,可将一根一根的把钢筋放下孔去,绑孔在箍筋上(孔上孔下同时绑扎,有要求时进行焊接),最后制成钢筋笼。

5.浇注混凝土时要用导竹,防止混凝土离析并要振捣。

四、施工工程举例

在广西某500 kv双回路线路中,约有20多km的线路路径走在崇山峻岭中,塔位的地形地貌极其险峻,坡陡(一般都有400一500,极个别达到600一700),山脊只有3一5m宽,而且使用的500 kV双回路铁塔根开很大(8一18 m),单从地形上来说定塔位是很不理想的,如采用普通基础(已考虑使用长短塔腿),通常需要降基3一6m才能满足塔位要求。通过使用掏挖式桩基础,基本上能做到少量降基甚至不降基。该基础利用了原状土的力学性能,减少了基础工程量,避免了因大开挖而造成大量弃土以及需要修砌挡土墙,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目前,该线路已投产2年,运行情况良好。人工挖孔桩基础的优点是:施工工艺简单,相对造价低,安全可靠,环保,特别适合坡度陡的地形。

五、掏挖式桩基础施工的效益分析

(一)掏挖式桩基础既占地少,美观适用,且减少了工程建设中的不必要浪费现象。

(二)掏挖式桩基础能够减少对原状土的破坏,减少水土流失,运行安全、维护方便。

(三)与普通台阶基础比较,掏挖式桩基础不需要大型的机械设备,节省原材料。

从节约成本、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等方面看来,掏挖式桩基础具有显著的优点,必将在山区输电线路的基础型式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锋.电网建设改造与安全运行[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9.

[2] JGJ 94一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张殿生.电力工程高压送电线路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4] DL/T 5219―2005.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第2篇:集成电路的发展史范文

    随着《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推广与应用,军队工程计价模式由“定额计价”逐步向“工程量清单计价”转变,这一计价方式的转变体现了工程造价计价改革思路,也相应改变了工程招投标规则、评定标规则、合同的操作模式和具体要求等。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如何做好招投标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成为军队建设单位亟需解决的问题。 

    1.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招投标特点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招投标,是指工程量清单由建设单位或委托招标单位编制,作为招标文件的一部分,投标人根据自己的企业定额自主报价,标底根据预算定额、市场价格、管理机构的费率确定,在评标中只起参考作用。相对于传统的定额加统一基价取费计价模式招投标,工程量清单招投标有以下一些显着特点:

    (1)工程量清单报价具有简明性。

    工程量清单报价均采用综合单价形式,综合单价中包含了工程直接费、工程间接费、利润和应上缴的各种税费等,有别于以往定额计价那样先计算定额直接费,再计算材料价差、独立费,最后再取费得到总造价的方面。

    (2)工程量清单报价具有统一性。

    采用工程量清单报价,投标人注重工程单价的分析、确定及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写,可避免各投标人因预算人员水平、素质的差异而造成同一份施工图纸计算出的工程量相差甚远的弊病。

    (3)工程量清单报价具有法定性。

    工程量清单报价要求投标人根据市场行情和自身实力报价,适用于推行最低价中标的办法,充分体现了市场竞争。中标的投标单价一经合同确认,竣工结算不能改变,有利于工程款的拨付以及工程变更价的确定和费用索赔的处理。 

    2.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控制体现在三个方面:获得竞争性投标报价、有效评价最合理报价、签订合同预先控制造价变更。新的计价模式赋予三个方面造价控制工作新的内容和新的侧重点。

    2.1准确编制工程量清单。

    工程量清单是造价控制的核心内容。编制工程量清单要注意以下几点:

    (1)编制依据。必须全面了解工程有关资料,了解建设意图、技术规范、实地勘察现场情况。了解实际施工条件(工程现场的场地、用房、交通等施工条件和水文、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为计算工程量打好基础,尽量减少日后工程变更。

    (2)项目划分。要求项目之间界限清楚、项目作业内容、工艺和质量标准清楚,既便于计量,也便于报价;项目划分尽量要细,避免不平衡报价。

    (3)清单说明言简意赅。包括工作内容的补充说明、施工工艺特殊要求说明、主要材料规格型号及质量要求说明、现场施工条件、自然条件说明等。尤其是现场施工条件、自然条件说明,应准确表述,便于投标人与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对照。配套表格应设计合理、实用直观、具有操作性。既要使投标操作起来不繁琐,又要利于评标操作方便快捷。

    2.2仔细斟酌招标过程文件。

    工程项目通过招投标的有关程序,将形成若干重要文件和重要资料,如招标公告、招标文件、招标答疑、工程量清单、工程标底、投标书、中标通知书以及施工合同等等,其中有不少条款直接关系到该项目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是造价控制的主要因素,应认真分析、仔细斟酌,做到准确、详细、周全,条款之间、文件之间应避免出现相互矛盾。为此,应抓住以下关键点:

    (1)明确单价包含范围。施工企业在中标后,经常会对投标报价所包含的范围和内容提出疑义,强调报价中未含建设单位所要求的所有施工内容,要求增加单价或变更原有报价。因此,应在招标文件中加入“在工程量清单中,特征描述不全者,图纸和引用规范正确,其报价视为包含”的条款,防止投标单位对工程量清单所包含的内容和范围的随意曲解,明确投标报价应该包含的内容,分清责任。

    (2)规范变更价格形成机制。在招标文件中,通过区别规定工程变更按照不同的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工程变更价格,有效杜绝投标单位试图利用随意增加变更来达到抬高工程单价的目的。一般来说,在招标文件中加入:“工程变更,其工程量增减变动在15%(含)以内,且该部分分部分项工程费不超过总分部分项工程费用的2%(含)执行清单中的原综合单价;清单中没有的或超出上述约定的按规定程序计算并经审计后,按下浮比例下浮后,作为综合单价;其计算公式为:综合单价=经审计后的综合单价×(中标总价÷标底总价)×100%”的条款即可。

    (3)防范工程量清单计算错误。计算工程量清单时,难免会出现计算错误,投标单位往往想通过对少算工程量的清单项目报高价,来达到在实际结算时多获得收益。因此可在招标文件中规定:“在工程量清单中,分部分项工程量误差在2%(含)以内的不作调整,投标人在投标报价时综合考虑;超出2%(不含)以上者,要求中标单位中标后三日内提出,经招标人审查后方可调整,其综合单价不变,招标人调整后作为合同签订依据,一次包死。非设计变更在实际施工时与工程量清单不符,不予调整。”通过这样的条款,可以有效防止投标人报高价给建设单位带来的损失。

    2.3规避不平衡报价。

    所谓不平衡报价,就是投标单位在投标总报价确定不变的前提下,调整内部各项目报价,以期既不提高总价和影响中标,又能在结算时得到更理想的经济效益。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投标单位通过研究设计图纸,揣摩建设单位心理,对清单上在以后施工中工程量可能增加的项目报高价、可能减少的项目报低价;同时对清单上能够早日结算收款的项目报高价,后期项目报低价。二是投标单位通过研究设计图纸和招标文件,对于清单上内容不明确,存在取消或变更可能性的项目报低价。为此,应注意采取以下对策:

    (1)设立标底。虽然招投标法允许不设标底,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中标的招投标方式,但还是建议提倡设立标底,为评标时合理确定企业最低成本价提供一定依据,同时也可避免出现施工单位盲目压价或串标现象的发生。若没有编制标底,可用各投标单位的报价的平均数作为该项目的标底。

    (2)制定指导价。招标单位可以在招标文件中规定,指导价为投标单位对各项目报价的最高限价;也可以任投标单位自由报价,但规定在总报价低于标底时,各项目报价均不得高于指导价,从而将不平衡报价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里关键在于指导价的确定是否合理,能否做到同市场价格基本一致,杜绝暴利,同时又包括合理的成本、费用、利润,防止建设单位过分压价。在评标分析时,评标小组可以借助指导价分析报价差异的原因,甚至用以估计报价是否低于成本。

    (3)做足前期工作。招标单位必须把前期工作做足,深化设计,在设计图纸和招标文件上将各项目的工作内容和范围详细说明,明确价格差距较大的各项贵重材料的品牌、规格和质量等级,认真计算工程量,确保工程量清单中的工程量算细、算准,防止多算或少算工程量。对于某些确实无法事先详细说明的项目,可考虑先以暂定价统一口径计入,日后按实调整,从而堵死招标漏洞。对于暂定价格部分,待具体实施时,预先做好预算并进行审查,做到心中有数。

    2.4注重评标阶段报价合理性审查。

    在审查投标单位报价时,不能只看总造价而不看每项单价,因为实际上总价符合要求的,并不等于每一项报价符合要求;总报价最低的,并不等于每一项报价最低。为此应注重以下要点:

    (1)抓住主要项目。要克服只看单价不看工程数量的弊病,工程数量大的单价要重点研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区分哪些报价过高,哪些报价过低。

第3篇:集成电路的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数字控制系统 发展 cnc

1、数控系统的发展史

自从20世纪50代世界上第一台数控机床问世至今已经历50余年。数控机床经过了2个阶段和6代的发展历程。

第1阶段是硬件数控(nc):第1代1952年的电子管;第2代1959年晶体管(分离元件);第3代1965年小规模集成电路;

第2阶段是软件数控(cnc):第4代1970年的小型计算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第5代1974年的微处理器,大规模集成电路。

2、数控(nc)阶段(1952~1970年)

早期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低,虽然对当时的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影响还不大,但不能适应机床实时控制的要求。人们不得不采用数字逻辑电路"搭"成一台机床专用计算机作为数控系统,被称为硬件连接数控(hard-wired nc),简称为数控(nc)。随着元器件的发展,这个阶段历经了三代,即1952年的第一代--电子管;1959年的第二代--晶体管;1965年的第三代--小规模集成电路。

常见的电子管是真空式电子管:不管是二极,三极还是更多电极的真空式电子管,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结构就是由抽成接近真空的玻璃(或金属,陶瓷)外壳及封装在壳里的灯丝,阴极和阳极组成。直热式电子管的灯丝就是阴极,三极以上的多极管还有各种栅极。以电子管收音机为例,这种收音机普遍使用五六个电子管,输出功率只有1瓦左右,而耗电却要四五十瓦,功能也很有限。打开电源开关,要等1分多钟才会慢慢地响起来。如果用于数控机床可想而知其耗电量、控制速度。

晶体管是用来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的重要元件。1956年,晶体管是由贝尔实验室发明的,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创造了企业研发机构有史以来因技术发明而获诺贝尔奖的先例,晶体管的发明对今后的技术革命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晶体管的发明,终于使由玻璃封装的、易碎的真空管有了替代物。同真空管相同的是,晶体管能放大微弱的电子信号;不同的是,它廉价、耐久、耗能小,并且几乎能够被制成无限小。

晶体管是现代科技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它取代了电子管,成为电子技术的最基本元件,原因是性能好、体积小、可靠性大和寿命长。第二,它是微电子技术革命的发动者,而信息时代至今的发展就是由微电子技术、光子技术和网络技术三次技术革命组成的,所以它的出现成为报晓信息时代的使者。第三,晶体管是集成电路和芯片的组成单元,也是光电器件和集成光路的基本组成单元,更是网络技术的基础,只不过光电子晶体管是微电子晶体管的演变或发展罢了。由于这三方面的原因,晶体管的发明在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中起了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种元器件的发明范围,而成为揭开现代技术新领域和变革几乎各种技术基础的关键。所以晶体管发明过程中的突出特点,对于其他科技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的参考和启示意义。

小规模集成电路:晶体管诞生后,首先在电话设备和助听器中使用.逐渐地,它在任何有插座或电池的东西中都能发挥作用了。将微型晶体管蚀刻在硅片上制成的集成电路,在20世纪50年展起来后,以芯片为主的电脑很快就进入了人们的办公室和家庭。

3、计算机数控(cnc)阶段(1970年~现在)

到1970年,通用小型计算机业已出现并成批生产。于是将它移植过来作为数控系统的核心部件,从此进入了计算机数控(cnc)阶段(把计算机前面应有的"通用"两个字省略了)。

到1971年,美国intel公司在世界上第一次将计算机的两个最核心的部件--运算器和控制器,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称之为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又可称为中央处理单元(简称cpu)。

到1974年微处理器被应用于数控系统。这是因为小型计算机功能太强,控制一台机床能力有富裕(故当时曾用于控制多台机床,称之为群控),不如采用微处理器经济合理。而且当时的小型机可靠性也不理想。早期的微处理器速度和功能虽还不够高,但可以通过多处理器结构来解决。由于微处理器是通用计算机的核心部件,故仍称为计算机数控。

到了1990年,pc机(个人计算机,国内习惯称微机)的性能已发展到很高的阶段,可以满足作为数控系统核心部件的要求。数控系统从此进入了基于pc的阶段。最常用的形式:cnc嵌入pc型,在pc内部插入专用的cnc控制卡。

将计算机用于数控机床是数控机床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为它综合了现代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及测量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等领域的最新成就,使机械加工技术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随着科技的发展晶体管的体积越来越小,已达到纳米级。(1纳米为1米的10亿分之一),纳米晶体管的出现将导致未来可以制造出更强劲的计算机芯片。把20纳米的晶体管放进一片普通集成电路,形同一根头发放在足球场的中央。现代微处理器包含上亿的晶体管。

cnc与nc相比有许多优点,最重要的是:cnc的许多功能是由软件实现的,可以通过软件的变化来满足被控机械设备的不同要求,从而实现数控功能的更改或扩展,为机床制造厂和数控用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4、结语

总之,计算机数控阶段也经历了三代。即1970年的第四代--小型计算机;1974年的第五代--微处理器和1990年的第六代--基于pc(国外称为pc-based)。基于pc的运动控制器,目前最流行的是pmac。(pmac(program multiple axises controller)是美国delta tau 公司生产制造的多轴运动控制卡)。

参考文献

第4篇:集成电路的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中央处理器 计算机 芯片

1 计算机处理器的发展

CPU即Central Processing Unit的简称,称为中央处理器,被人们比作计算机的心脏,在计算机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1946年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埃尼阿克问世以来,但其庞大的身躯和极大地资源消耗都饱受诟病,人们试图寻找更加先进的计算机生产工艺。终于,在1954年,TRADICIBM公司制造了第一台使用晶体管的计算机,拉开了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的帷幕。虽然晶体管和电子管相比有了质的飞跃,但计算机内部一些部分还是会被晶体管工作时产生大量的热量损耗。在1958年发明的集成电路,也就是CPU的始祖,一片硅片上整合了三种电子元件,其集成化程度大大提高,使得计算机可以同时运行许多不同的程序,这吹响了第三代计算机的号角。目前大规模使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是第四代计算机,它集体积小,运算速度快,系统稳定性高,发热量小,维护方便等优点于一身。纵观其发展史,CPU无疑是向制作工艺更精细,体积越来越小、功耗越来越小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CPU的位数、制程、性能也在不断提高。

2 计算机处理器的分类

(1)在目前的CPU品牌中,市场占有率最高最主要的两个是INTER和AMD。在INTER系列理器中,主要有赛扬系列和酷睿系列。INTER酷睿系列处理器作为目前比较普遍且性价比高的处理器,是一款领先的节能新型微架构处理器,英特尔酷睿微体系结构面向多种处理器进行了多核优化,带来更出色的性能、更强大的多任务处理性能和更高的能效水平。在AMD系列处理器中,主要的有闪龙系列、速龙系列。

(2)CPU按指令集分则可以分为RISC (精简指令集计算机)和CISC (复杂指令集计算机)。随着集成芯片技术的进步,复杂的集成电路设计越来越普遍,而RICS就是基于复杂集成电路设计出的一种芯片。RISC 对指令数目和寻址方式都做了精简,使其更容易实现,指令并行执行程度更好,编译器的效率非常高。与之不同的是,早期的CPU全部是CISC架构,要用最少的机器语言指令来完成所需的计算任务是它的设计目的,将越来越多的复杂指令加入到指令系统中,以提高计算机的处理效率,这就逐步形成复杂指令集计算机体系。

(3)若按功能用途分,CPU则可分为个人电脑CPU,便携式设备CPU和工业用计算机CPU。个人处理器CPU一般用X86架构,稳定性比较低,单线程任务处理比较强,游戏性能比较强;而手机、平板等便携式设备CPU主要使用精简指令集,采用ARM架构,与采用复杂指令集的个人电脑相比运算能力就差得多;工业计算机的软件系统比较单一,主要实现一个特定的功能,所以工业计算机通常采用速度不是非常快的处理器,但其采用的也是复杂指令集。

3 计算机处理器的结构与原理

3.1 CPU性能衡量指标

影响CPU性能的指标主要有主频,CPU的位数与CPU缓存指令集。CPU的主频,也就是时钟频率。CPU的主频决定了CPU的性能,所以提高CPU主频对于提高CPU性能是非常重要的;CPU的位数是指处理器一次性可计算浮点数的位数,CPU的位数越高,CPU的运算速度越快,现行CPU的位数一般为32位,但现在已研发出64位个人电脑处理器和手机处理器;CPU缓存指令集是存储在CPU内部,对CPU运算进行指导和优化的硬程序。CPU的缓存分为一级缓存、二级缓存和三级缓存,处理能力强的处理器一般有较大的三级缓存。

3.2 CPU的结构

CPU的结构可以大致分为运算逻辑部件、寄存器部件和控制部件等。

运算逻辑部件可以执行移位操作以及逻辑操作、定点或浮点算术运算操作,也可执行地址运算和转换等命令,是一种多功能的运算单元。寄存器部件则可用来暂存指令、数据和地址。控制部件主要用来分析指令并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三者的关系大致可以由图1表示。

内存可以分为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只读储存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是与CPU直接交换数据的内部存储器,也叫主存。它可以随时读写,而且速度很快,通常作为操作系统或其他正在运行中的程序的临时数据存储媒介;只读存储器是一种只能读出事先所存数据的存储器,使用者无法改变或删除它已经存储的资料,并且关闭电源不会使资料消失,在不需经常变更资料的电子或电脑系统中经常使用只读存储器。

3.3 CPU的寄存器

计算机工作呈现出控制流与数据流两大信息流,寄存器是暂存这些信息部件。在CPU内部设置有多个寄存器,有的用于处理的通用寄存器组与暂存器,有的用于控制的指令寄存器、程序计数器和程序状态字寄存器,还有的用作贮存接口的地址寄存器和数据寄存器。

大多数时候,寄存器产生的输出等于它的当前状态,因为它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信号沿着寄存器前面的组合逻辑传播,一个新的寄存器输入在这时产生,但只要时钟是低电位的,寄存器的输出就仍然保持不变。当时钟变成高电位的时候,寄存器中才加载了输入信号,成为下一个状态,直至下一个时钟的上升沿。

电路不同部分中的组合逻辑之间,寄存器起到了屏障的作用。每个时钟到达上升沿时,值才会从寄存器的输入传送到输出。

第5篇:集成电路的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脉冲激光;单片机;测距仪

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距离测量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测距技术最早是从接触式测量开始的,由于它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促进了非接触式测量技术的发展,其中电磁波测距技术是测量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开始应用于测量领域,最初是雷达,主要是空中目标定位或空中测距。它不仅提高了测距的速度和精度,而且实现了非接触式测量,还为测量仪器和测量作业自动化创造了条件。而在高速现代化的今天,诸如激光测距等技术也已经涌现并在快速发展,在工业生产的应用日渐广泛。

本文将针对高精度短程脉冲激光测距技术开展研究工作,研究在提高短程激光测距系统的测量精度基础上,如何使用单片机代替专用集成电路作为激光测距仪的控制核心,实现多种功能与操作简单化的目标。

1 脉冲激光测距技术原理

一个典型的激光测距系统应具备以下几个单元:激光发射单元,激光接收单元,距离计算与显示单元,准直与聚焦单元,如图-1所示。系统工作时,激光由发射单元发出,以光速到达目标物后反射回来,被接收单元接收,通过距离计算与显示单元得到目标物距离。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脉冲测距法。目前,脉冲激光测距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脉冲激光测距利用激光脉冲持续时间极短,能量在时间上相对集中。

图-1激光测距系统原理框图

瞬时功率很大(可达兆瓦)的特点。

其基本原理是:在测距点向被测目标发射一束短而强的激光脉冲,光脉冲发射到目标上后其中一小部分激光反射到测距点被光功能接收器所接收。假定光脉冲在发射点与目标间来回一次所经历的时间间隔为t,那么被测目标的距离D为:

(式1-1)

在式1-1中C表示光速,当认为光速一定时(不考虑大气中光速的微小变化),脉冲时间误差为t,那么由此可以确定测距精度AD:

(式1-2)

2 测距系统设计

1)如图-2脉冲激光测距系统框图所示,该系统主要由脉冲半导体激光二极管发射电路、光学元件、漫反射物体、接收系统、高精度时间转换芯TDC-GP1、单片机构成,激光发射电路打出窄脉宽光脉冲,同时将发射脉冲输入TDC-GP1的START端口,触发时差测量。一旦从物体传回的发射脉冲达到了光电探测器(接收电路)则给了TDC产生一个STOP信号,这个时候时差测量完成。TDC-GP1记录从START到STOP脉冲之间的时差,用于计算所测物体与发射端的距离。单片机对于TDC-GP1进行寄存器配置以及时间测量控制,时间测量结果传回给单片机通过算法进行距离的精确计算和处理,再将结果送给液晶显示出来。

图-2 脉冲激光测距系统框图

2) 脉冲激光测距系统的关键技术

①发射电路设计

脉冲式半导体激光器驱动电路是本系统的核心部分,其系统框图如图-3,下面分别对各个部分进行分析设计

图-3 脉冲式激光器驱动电路框图

下面简要介绍窄脉冲发生电路的原理与实现:利用555定时器产生占空比为50%,频率为500Hz的脉冲,用74HC04对其进行4次延时,每次延时操作为7ns,共延时28ns,然后把输出的结果经74HC86作一次异或操作再输出,就得到一个脉宽为28ns,频率为1KHz的脉冲。

图-04窄脉冲发生电路

定时器所产生的周期1KHz,占空比为50%的脉冲也可以由单片机直接产生,这样可以缩小电路板尺寸和节约成本。

②接收电路设计

接收电路的系统框图如图-05所示,其核心器件是光敏元件--雪崩二极管

图-05 接收电路系统框图

雪崩光电二极管是一种P-N结型的光检测二极管,其中利用了载流子的雪崩倍增效应来放大光电信号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其基本结构常常采用容易产生雪崩倍增效应的Read二极管结构(即N+PIP+型结构,P+一面接收光),工作时加较大的反向偏压,使得其达到雪崩倍增状态;它的光吸收区与倍增区基本一致(是存在有高电场的P区和I区)。

3 程序设计:

1)软件设计思路

软件使用汇编语言语言编程,系统初始化完成以后,由脉冲发生电路产生脉冲信号,经功率放大电路驱动半导体激光发生器发出激光,在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回来,接受到的光信号经放大电路,再次产生脉冲信号,单片机记录两次脉冲的时间间隔,结合式1-1可以计算出激光发出点到障碍物的距离,只要根据这一过程在单片机里写入程序,便可以在显示模块准确得到结果。

2)部分源程序

计算激光传播时间:在启动发射电路的同时启动单片机内部的定时器T0,利用定时器的计数功能记录激光发射的时间和收到反射激光的时间。当收到激光时,接收电路输出端产生一个负跳变,在INT0或INT1端产生一个中断请求信号,单片机响应外部中断请求,执行外部中断服务子程序,读取时间差,计算距离。部分源程序如下:

RECEIVEO:PUSH PSW

PUSH ACC

CLR EXO; 关外部中断0

MOV R7,TH0; 读取时间值

MOV R6,TL0

CLR C

MOV A,R6

SUBB A,#0BBH;计算时间差

MOV 31H,A; 存储结果

MOV A,R7

SUBB A,#3CH

MOV 30H,A

SETB EX0; 开外部中断0

POP ACC

POP PSW

RETI

结语

该系统除了具备传统的集成电路式激光的功能和优点外,还可以利用单片机的可编程性,添加另外诸如预置、多端口检测、显示、报警等多种功能,并且成本低、精度高、操作简单、工作稳定可靠。是在原有的激光测距系统的基础上的一项创新成果。

参考文献

[1]吴应明.便携式脉冲激光测距仪的研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2]周德强.水产养殖环境参数自动监控系统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2005

第6篇:集成电路的发展史范文

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对继电保护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继电保护技术得天独厚,在40余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发展的4个历史阶段。

建国后,我国继电保护学科、继电保护设计、继电器制造工业和继电保护技术队伍从无到有,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走过了先进国家半个世纪走过的道路。50年代,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创造性地吸收、消化、掌握了国外先进的继电保护设备性能和运行技术[1],建成了一支具有深厚继电保护理论造诣和丰富运行经验的继电保护技术队伍,对全国继电保护技术队伍的建立和成长起了指导作用。阿城继电器厂引进消化了当时国外先进的继电器制造技术,建立了我国自己的继电器制造业。因而在60年代中我国已建成了继电保护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和教学的完整体系。这是机电式继电保护繁荣的时代,为我国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50年代末,晶体管继电保护已在开始研究。60年代中到80年代中是晶体管继电保护蓬勃发展和广泛采用的时代。其中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究的500kV晶体管方向高频保护和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的晶体管高频闭锁距离保护,运行于葛洲坝500 kV线路上[2],结束了500kV线路保护完全依靠从国外进口的时代。

在此期间,从70年代中,基于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集成电路保护已开始研究。到80年代末集成电路保护已形成完整系列,逐渐取代晶体管保护。到90年代初集成电路保护的研制、生产、应用仍处于主导地位,这是集成电路保护时代。在这方面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的集成电路工频变化量方向高频保护起了重要作用[3],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制的集成电路相电压补偿式方向高频保护也在多条220kV和500kV线路上运行。

我国从70年代末即已开始了计算机继电保护的研究[4],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起着先导的作用。华中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华北电力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和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都相继研制了不同原理、不同型式的微机保护装置。1984年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输电线路微机保护装置首先通过鉴定,并在系统中获得应用[5],揭开了我国继电保护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为微机保护的推广开辟了道路。在主设备保护方面,东南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研制的发电机失磁保护、发电机保护和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也相继于1989、1994年通过鉴定,投入运行。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的微机线路保护装置也于1991年通过鉴定。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制的微机相电压补偿式方向高频保护,西安交通大学与许昌继电器厂合作研制的正序故障分量方向高频保护也相继于1993、1996年通过鉴定。至此,不同原理、不同机型的微机线路和主设备保护各具特色,为电力系统提供了一批新一代性能优良、功能齐全、工作可靠的继电保护装置。随着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在微机保护软件、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理论成果。可以说从90年代开始我国继电保护技术已进入了微机保护的时代。

2 继电保护的未来发展

继电保护技术未来趋势是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发展。

2.1 计算机化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迅猛发展,微机保护硬件也在不断发展。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微机线路保护硬件已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从8位单CPU结构的微机保护问世,不到5年时间就发展到多CPU结构,后又发展到总线不出模块的大模块结构,性能大大提高,得到了广泛应用。华中理工大学研制的微机保护也是从8位CPU,发展到以工控机核心部分为基础的32位微机保护。

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一开始就研制了16位CPU为基础的微机线路保护,已得到大面积推广,目前也在研究32位保护硬件系统。东南大学研制的微机主设备保护的硬件也经过了多次改进和提高。天津大学一开始即研制以16位多CPU为基础的微机线路保护,1988年即开始研究以32位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基础的保护、控制、测量一体化微机装置,目前已与珠海晋电自动化设备公司合作研制成一种功能齐全的32位大模块,一个模块就是一个小型计算机。采用32位微机芯片并非只着眼于精度,因为精度受A/D转换器分辨率的限制,超过16位时在转换速度和成本方面都是难以接受的;更重要的是32位微机芯片具有很高的集成度,很高的工作频率和计算速度,很大的寻址空间,丰富的指令系统和较多的输入输出口。CPU的寄存器、数据总线、地址总线都是32位的,具有存储器管理功能、存储器保护功能和任务转换功能,并将高速缓存(Cache)和浮点数部件都集成在CPU内。

电力系统对微机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除了保护的基本功能外,还应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数据的长期存放空间,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强大的通信能力,与其它保护、控制装置和调度联网以共享全系统数据、信息和网络资源的能力,高级语言编程等。这就要求微机保护装置具有相当于一台PC机的功能。在计算机保护发展初期,曾设想过用一台小型计算机作成继电保护装置。由于当时小型机体积大、成本高、可靠性差,这个设想是不现实的。现在,同微机保护装置大小相似的工控机的功能、速度、存储容量大大超过了当年的小型机,因此,用成套工控机作成继电保护的时机已经成熟,这将是微机保护的发展方向之一。天津大学已研制成用同微机保护装置结构完全相同的一种工控机加以改造作成的继电保护装置。这种装置的优点有:(1)具有486PC机的全部功能,能满足对当前和未来微机保护的各种功能要求。(2)尺寸和结构与目前的微机保护装置相似,工艺精良、防震、防过热、防电磁干扰能力强,可运行于非常恶劣的工作环境,成本可接受。(3)采用STD总线或PC总线,硬件模块化,对于不同的保护可任意选用不同模块,配置灵活、容易扩展。

继电保护装置的微机化、计算机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对如何更好地满足电力系统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如何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尚须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

2.2 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和数据通信工具已成为信息时代的技术支柱,使人类生产和社会

生活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它深刻影响着各个工业领域,也为各个工业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手段。到目前为止,除了差动保护和纵联保护外,所有继电保护装置都只能反应保护安装处的电气量。继电保护的作用也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缩小事故影响范围。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数据通信手段。国外早已提出过系统保护的概念,这在当时主要指安全自动装置。因继电保护的作用不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和限制事故影响范围(这是首要任务),还要保证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这就要求每个保护单元都能共享全系统的运行和故障信息的数据,各个保护单元与重合闸装置在分析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协调动作,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显然,实现这种系统保护的基本条件是将全系统各主要设备的保护装置用计算机网络联接起来,亦即实现微机保护装置的网络化。这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是完全可能的。 对于一般的非系统保护,实现保护装置的计算机联网也有很大的好处。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得到的系统故障信息愈多,则对故障性质、故障位置的判断和故障距离的检测愈准确。对自适应保护原理的研究已经过很长的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真正实现保护对系统运行方式和故障状态的自适应,必须获得更多的系统运行和故障信息,只有实现保护的计算机网络化,才能做到这一点。

对于某些保护装置实现计算机联网,也能提高保护的可靠性。天津大学1993年针对未来三峡水电站500kV超高压多回路母线提出了一种分布式母线保护的原理[6],初步研制成功了这种装置。其原理是将传统的集中式母线保护分散成若干个(与被保护母线的回路数相同)母线保护单元,分散装设在各回路保护屏上,各保护单元用计算机网络联接起来,每个保护单元只输入本回路的电流量,将其转换成数字量后,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给其它所有回路的保护单元,各保护单元根据本回路的电流量和从计算机网络上获得的其它所有回路的电流量,进行母线差动保护的计算,如果计算结果证明是母线内部故障则只跳开本回路断路器,将故障的母线隔离。在母线区外故障时,各保护单元都计算为外部故障均不动作。这种用计算机网络实现的分布式母线保护原理,比传统的集中式母线保护原理有较高的可靠性。因为如果一个保护单元受到干扰或计算错误而误动时,只能错误地跳开本回路,不会造成使母线整个被切除的恶性事故,这对于象三峡电站具有超高压母线的系统枢纽非常重要。

由上述可知,微机保护装置网络化可大大提高保护性能和可靠性,这是微机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

2.3 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第7篇:集成电路的发展史范文

作为一门领域广阔的基础科学,今天的物理学,在超快激光与大功率激光、各种新型功能材料、物质的深层次结构和宇宙演变规律等前沿研究领域,以及信息、生物与医学等领域的高新技术开发方面,仍然充满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推动力。

“即物穷理”是在物理学发展史上有过伟大贡献的大师们普遍具有的境界,也是其他科学领域里的大师们普遍具有的境界。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科学家,尽管或多或少都受到他们所处时代的局限,但在所面对的物理现象面前,都显示出丰富的想象力,或高超的归纳、推理能力,甚至深邃的洞察力和顿悟力,因而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发现潜藏于现象背后的规律。 因此,物理学带给人类的财富,不仅仅在于它不断地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在于它不断地推动着人类思想与意识的进步。

科学发展与人类进步的历史一再证明:没有一项发现是终极发现,没有一项发明是终极发明,没有一种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人类的创造力,源自于永不歇止的好奇心和尝试欲。

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铸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曾经经历过的屈辱和惨痛历史, 铸造了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坚韧毅力。

你们是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新一代,你们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幸运的一代。安定的社会环境,高速发展的国力,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为你们大展才干提供了你们的先辈曾经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大平台。

人生如渡海,既然已经作出了选择, 就不应当轻言放弃。只有坚持,才能到达彼岸!

第8篇:集成电路的发展史范文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遇到到一些难以解决

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然而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是需要培养和激发。培养创新思维,应基于问题意识为前提。

记得笔者上学的时候,如果有其他老师来听课,前一周老师都要事先走一遍。等正式听课时都好评如潮。现在想想老师都是自导自演,学生就是一群众演员。课堂上的一切都是由老师来控制,学生从来都不主动提问问题,也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有向老师提出问题的权利,这根本就是以教师主导地位传统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和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相径庭。学生没有问题可问,只是一味的跟着老师思维走,导致学生长期没有“疑”可质,对老师给的一切结论都深信不疑,那么创新精神又从何而来?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改革的要求和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牢固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知识结构体系中,学生只有具备过硬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弄懂、理解新知识、才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好奇,才有可能有问问题的意识和冲动。所以基础知识掌握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如在讲解交流电路RLC串、并联电路时,只有学生掌握了单一参数元件R、L、C在交流电路中的电压与电流的相量关系、伏安特性、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能量储存等,学生弄清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学得扎实、学得灵活、学得轻松。在这个基础学生对R、L、C串联、并联的知识点就会产生兴趣,有兴趣就有问的冲动,有问的信心及勇气。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把学习态度端正,努力学习,汲取营养。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再加上广泛的课外阅读和训练,进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形成敏捷的思维,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进而创新进取。

2 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要使学生敢问,但是据考察和研究,中职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从来不提问题,二是不愿或不敢提出问题,三是不会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现在学生始终在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氛围中,向来都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还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打破这种习惯。给学生创设一个真正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真正的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在课堂上,无论学生提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幼稚,甚至离题万里,也不要简单予以否定,都须给予热情鼓励。只有这种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中学生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浓厚的问题意识。

3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有问题问

教师的教学设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引导,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为学生创设提问题的课堂情境。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引起,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

3.1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具有真实、直观的特点,这种问题情境创设在电子电工教学中有较广泛的应用。例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中,包含接触器连锁正反转、按钮连锁正反转、双重连锁正反转三种。通过自己动手连接后试运行观察。

3.2多媒体创设问题情景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对学生展示电子电工专业课精彩之处,学生的多个感官受到刺激,思维活跃,问题火花由此迸发。

3.3电子电工历史创设问题情景

电工电子技术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科学技术之一,教师如果适时、合理地从中摘取几片花絮,无疑会为寂静的课堂带来几分生动,为学生跃跃欲试的求知欲望增添几分兴致。如在讲半导体器件前,我简要地介绍了电子器件的发展史。从1904年第一只真空管问世开始,到1948年诞生在贝尔实验室的第一只半导体锗晶体管;从60年代初出现的只有4个逻辑门的小规模集成电路,到目前使用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每当电子器件有一次变革,电子技术就有一次突破性进展。正是由于集成电路和微处理机的问世,导致人类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这样,很容易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认真地去学习各种电子器件,体会每种器件所代表的时代特征。

4 教学生学会质疑,使学生会问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经常性地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质疑。使学生学会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筛选。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有效提问,什么是无效提问,什么是肤浅的问题,什么是深刻的问题,从而影响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5 适时的评价,使学生善问

第9篇:集成电路的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和不断创新,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将面临这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时期,这一个阶段对汽车工业的发展而言,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有价值的贡献,是汽车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更是将人-汽车-环境三位一体,走上绿色生态发展过程中,又一重要的阶段。集成电路的微型化、超高效电机及超微型磁体,悬架的集中控制和制动、转向及变速器和发动机的集中控制为汽车集中控制系统提供基础。现代汽车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汽车电子化,是衡量汽车电子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标志着一个国家在汽车发展领域的先进程度和文明程度。

1 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的现状

我国将汽车电子技术应用于汽车行业,近年来已经取得了令人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汽车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新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已呈现出常态化的趋势。电子信息技术和卫星定位系统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已成为常态,尤其是在高端汽车中,这种应用更为明显,享受着汽车电子服务带来的诸多便利,已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所必须。在汽车上享受CD播放,看趣味视频、卫星定位导向、收发电子邮件、及获取周边信息都是汽车电子技术给人们带来的诸多便利的表现。

1.1 安全电子产品在汽车领域里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ABS系统和 ASR系统是汽车安全装置的主要组成。汽车在运行过程中,ABS系统可有效防止汽车制动时车轮被抱死,通过这一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汽车发动时,车轮在运行过程中被抱死,出现交通事故的问题。ABS系统设计时,充分利用了路面与轮胎间的摩擦力,有效地提高了车辆制动时可操纵性和方向稳定性,从根本上避免了追尾、侧滑等在制动过程中出现的危险现象,缩短了制动距离。而通过汽车的制动系统和控制发动机转矩等方法,来控制驱动力,则是ASR系统的构成原理。在汽车发动时,减少因加速引发的汽车驱动力,可有效阻止路面与轮胎驱动力产生摩擦而出现车轮空转打滑的情况,从而保证汽车的方向可操纵性和稳定性,让汽车在运行时具备最佳的驱动力。

1.2 电子防盗产品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具有巨大市场空间

盗窃问题已成为世界性问题,现代社会,汽车盗窃现象层出不穷,反盗窃技术在汽车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在全球领域呈现出明显增加趋势,汽车的防盗这项技术是汽车电子技术发展文明程度的一大标志。安全防盗性能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汽车的安全防盗性能,将电子防盗设备安装在摩托车、普通的货车上,极大限度上提高了机动车的防盗性能。有需求就有市场,这为防盗产品在汽车电子设备应用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经济市场。电子防盗产品,主要指液压管式电子防盗产品、机械式电子防盗产品、电子式和GPS式防盗装置,在未来都将在国内汽车防盗市场中发挥巨大潜力。

1.3 电子导航系统是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电子导航系统由配备电子地图和GPS接收机两大部分组成,可通过导航系统定位,实现GPS接收机接收卫星信号的作用。通过了解和计算汽车的经纬度坐标,与计算机内部的电子地图识别对应后,自动匹配,在计算机系统中动态显示汽车的运行方向和运行轨道,让汽车驾驶员对车辆的运行情况了然于心。同时,电子导航系统还可以提供交通管理监控和车辆定位与导航服务。

2 汽车电子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

在汽车电子技术迈入人-汽车-环境三位一体,走上绿色生态发展过程中,重视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正向着集成电路的微型化、超高效电机以及超微型磁体方向发展。集成电路的微型化、超高效电机及超微型磁体,悬架的集中控制和制动、转向以及变速器和发动机的集中控制为汽车集中控制系统提供基础。未来我国汽车电子技术应用,以下几条途径着手,进行发展和突破。

2.1 传感器技术

汽车传感器技术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是汽车电子设备控制系统多样化的重要表现。为适应市场需求,研发新型、高可靠性、高精准度和低成本的传感器。未来,智能化的电子集成传感器将成为主流,未来,传感器技术在汽车智能化方面的应用不仅包括模拟和处理的信号还能对信号做出积极处理反应。同时,通过非线性和时漂、温漂自校正,可保证传感器信号的高质量输送,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

2.2 微处理机技术

微处理机由从前单一的仪器发展成为微智能处理机,给汽车行业在仪表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汽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世界范围内汽车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多用途、智能化的微处理机仪表用量将明显增加。

2.3 软件新技术应用

展望汽车电子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计算机联网技术在汽车领域应用的不断扩大,电子技术应用将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汽车领域。未来,研发更多具有通用的高水平语言的汽车应用,以满足汽车电子技术领域硬件的要求已成为主流。

参考文献

[1]塞迪顾问公司.中国汽车电子市场潜力持续释放[J].电子行业参考,2006(5):3-4.

[2]孙康慧,张少杰.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动力及趋势[J].商场现代化,2008(4):343-344.

[3]夏群生,李建秋.汽车电子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谢少芳.现代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8(7):53-56.

[5]曾谊晖,蒋彦.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中国机电工业,2002(13):37-39.

[6]冯渊.汽车电子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