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院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医院人才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院人才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院人才培养方案

第1篇:医院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 问题 建议

衡量一所职业院校办学是否成功的关键要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适应市场的需要,是否得到社会的承认。近几年财务管理类人才市场就业持续低迷,一些院校(尤其是会计、财管类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究其原因,除了受社会宏观环境影响外,财务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办学理念陈旧。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目前高校的教学活动中知识的灌输比较多,与实务联系不够紧密,对知识应用、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主动求新、求变、适应市场、调整教学方法的少,大部分固守原来的教学模式,依赖性强。导致学生毕业后走上岗位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进入角色。

2.教学课程设置不当。主要包括总学时过多,理论课学时过多,实训、实习类课程学时过少,开设了一些财务人员非必须掌握的难度较高的计算机类、管理类课程如运筹学,而财务专业的重要知识如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金融工具等课程没有开设。而且培养方案过分强调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专业区别,开设的会计类课程不够深入,导致学生毕业后感觉“会计不懂,财务也不精通”。

3. 教材重理论、轻实务,缺乏针对性、缺少创新。目前我国使用的财务管理类教材共同特点是重理论,理论部分阐述过多,意义、作用等方面的内容占用篇幅过大,而对于实务中能运用到的知识介绍得较少。偏重学科体系,内容深,难度大,忽视了职业教育强调的“用什么学什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特征”。教材编写者的目标没有充分体现这一层次学生的要求,没有充分体现财务管理这门学科的应用性。教材的排版形式呆板、僵化,重文轻图,因而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感到“枯燥、乏味”。书中的一些例题都是几年前的“老面孔”,编写的例题反映不出实务的内容,没有把目前发生的大量财务管理案例列入其中。其根本原因是教材的编写者只有理论知识而鲜有实务经验,理论知识与实务缺少“链接”,使学生感到学的知识“没用”。学了几年什么都不知道。

4.教学培养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目前我们大部分学校的教学培养方式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与学生的互动较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难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过去的五年中,上海经济社会和财务管理学学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对我们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应对这样的挑战,我校财务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进一步明确并突出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建立起“以双语教学、案例教学、模拟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为基本框架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些改革,使我们培养了大量高质量的毕业生,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

5.师资力量薄弱,不能满足教育的要求。教学需要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虽然目前大部分院校也比较重视,先后建起了模拟实验室或实训中心,对学生进行模拟实习训练,但还是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一是与实务仍有距离;二是模拟实验中的操作基本上都是由一人完成,缺乏实务中的分工、制约程序;三是实习指导老师仅仅就现有的实训资料指导学生,根本没有对有关内容进行拓展、深化。究其原因,主要是指导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真正在企业从事过具体会计工作的较少,实际操作能力差。此外还有教师对会计实践教育内容、方法等研究较少,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实践教育方法。

6.在实践环节质量水平还有待提高。需要更好的平台以提高学生利用现代软件工具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

二、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议

1.改变原办学理念,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实现市场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市场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应力图建立一个将以往教师主导的灌输式主题教学(SBL),向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导向”(PBL)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将问题探究和问题解决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建立起了以双语教学、案例教学为基本手段,包括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课程单元实验教学、综合项目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和实习、毕业论文在内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2.加强“学术性”和“实践性”的师资队伍建设。财务管理专业各课程的教学,学院内的教师无疑是教学的主体,但由于不少课程是实务类课程,因此教这些课程的老师仅仅有很高学历是不够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引进部分有实务经验的教师外,还在一些课程如财务管理、资产评估、项目评估与管理、基金管理、房地产评估与管理等课程教学中邀请有实务经验的管理人员进课堂,为学生介绍行业该领域的一些发展动态和具体的实务操作,对这些课程的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加强了学校师生和实务界的联系。

3. 实施“基础教学+专业模块”的专业教学模式。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解决了企业人力资源不匹配的问题。

4. 减少部分课程的理论教学学时。包括《会计电算化》、《审计学》等;增加专业实习课,并将专业实习设在第七学期末进行,内容包括财会实务、银行实务、税务管理、人际关系学、管理沟通等;开设实用性公选课,如《纳税策划》、《金融投资》、《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与技巧》、《会计职业道德》、《ERP软件管理》、《企业内部控制》;从会计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要求出发,开设一定比例的选修课程;缩减部分课程、降低教学难度或调整教学方向,包括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等。

5. 课程设置应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要求。特别是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如果我们把目标定位为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的财务岗位一般不可能太细化,往往是财务与会计合二为一,因此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上应该体现这一要求,课程中财务管理与会计类课程应同样重要。加强实践环节,不但应该增加实训、实习类课程,而且应该在其他相关课程中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专业素质。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加一些财务案例分析课、财务分析与诊断课、企业经营模拟沙盘等。

6. 根据经济环境设置课程。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增加一些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如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金融工具、金融学等课程等。

7. 加强与专业协会的联系。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A),通过他们及时了解市场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对财会人士的专业知识结构要求。结合本专业特点选择3+1模式人才培养模式,部分专业课程可以穿插聘请企业管理高端人才进行讲座培训。

参考文献:

[1]姜友文.贵州省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模式探讨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0,5

[2]丁菊霞.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

[3]郭银华.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探讨[J].财会月刊理论版,2006,3

[4]陈育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问题探析[J].财会月刊,2006,26

第2篇:医院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检验;卓越技能人才;培养

面向高职院校的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应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支持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结合高等教育规律和行业企业标准,研究制定各类应用型专业、应用型课程、应用型教师队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参考其他高校的做法[1,2],本文设想在本校开展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一、建设基础

1.学校基础。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省示范高等职业学校,具有61年的办学历史,是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安徽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拥有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三甲附属医院。2011和2012年度连续两年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2013年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校。2012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安徽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2—2013年度荣获“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称号,2013年度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4年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5年学校立项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2016列为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2.专业基础。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我校的老牌特色专业,其传承了当年中等卫生学校的优良教学传统。近年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先后成功申报并建设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检验技术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免疫学检验省级精品课程》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在研项目有《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临床检验基础》省级MOOC示范项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省级医学检验骨干专业》和《医学检验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项目。获得《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和《医学检验综合实训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临床检验基础》省级多媒体(网络课程)竞赛三等奖。校内建立医学检验仿真实训中心,实现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的有力保障;校外建立包括附属医院在内的省内外二级甲等以上30多家医院和8家独立实验室作为实践基地。

二、总体目标

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按照“岗位引领、任务驱动、需求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以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进一步改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精心设计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优化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通过师资队伍“双师”结构和素质水平的提高,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及运行机制保障的完善推进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卓越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

三、实施步骤

1.项目规划。成立项目建设领导组,制订卓越人才计划工作方案,建立良好的实践教育基地,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为卓越人才培养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主要工作任务是落实合作企业,成立项目建设领导组,制订卓越人才计划工作方案,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修订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标准,制定卓越人才培养学生选拔标准与方法、课程体系和内容组合指导意见,优化现有实践教育基地资源,建立良好的实践教育基地运行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2.项目建设。修订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标准;重构卓越人才计划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优化实践教学方案;实施校内教师临床实践锻炼,企业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情景式案例教学法案例编写与应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课程体系构建和内容组合,组建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实验班,安排卓越人才班级学生暑期见习。3.项目评价。开展卓越人才培养评价,总结经验,反馈性调整,完善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专业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卓越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机制等,进行项目推广。四、建设内容1.制定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标准。成立由校系主要领导和合作企业高层组成的项目建设领导组,系部设立项目工程实施办公室,全面负责项目工程的申报和工作方案的制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按照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培养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工作适应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适应医疗卫生行业需要的医学检验技术卓越技能型人才为宗旨,制定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标准。2.探索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教育培养的新机制。(1)建立卓越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以检验工作岗位项目引领,早期接触临床的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认知见习—项目实训—岗位见习—顶岗实习”一贯式[3],强化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重构课程体系,遴选教学内容,重视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增加情景式案例教学案例。形成一套完整的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标准、课程教学体系。(2)形成校企合作新机制。校企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院所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新机制。3.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立研究卓越人才计划实验。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每级学生随机分班,确定一个班为卓越计划人才实验班,进行特殊的专业思想教育和专门的教学计划。由指定的专业带头人和辅导员管理该班级,全程负责卓越计划的实施。每5—8人为一组,学生与专业教师互选,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教师负责专业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实习就业方面的指导。4.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1)校内实践基地进一步充实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训中心,利用病理数码互动实验室开展形态学教学,改造《临床检验基础》、《输血检验技术》等6个“教、学、做”一体化实验室,能够满足卓越人才校内培养的需求,尤其是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检验科水平的医学检验仿真实训中心,更是实现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的有力保障。(2)校外实践基地,继续与合肥“艾迪康”紧密合作,并再争取与“泰斯特”、“达安”、“康立”和“金域”等进行进一步的合作,遴选一家进校园,共建实验室。稳定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第105医院等省内实习医院25家及南京市第二医院、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上海85医院、无锡第八人民医院等省外实习基地20家。5.提升教学团队水平,建设一支具有“双师型”素质的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校企共同修订实施《教师参加专业实践锻炼实施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等制度性文件,发挥各自的优势构建“责任明确、管理规范、成果共享”的“双师”双向交流机制,努力实现教师与企业人员之间的身份互换,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以结对子的方式共同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管理水平,建成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双师型”结构省级示范性专业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许文荣,邵启祥,钱晖,等.医学检验品牌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检验医学教育,2009,(3):1-2.

[2]袁学杰.高职医学检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17):2607-2608.

第3篇:医院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医院;药房;技能型人才

药品是一种特殊产品,药品的使用、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医院药房从业人员作为药品的直接使用者,技术熟练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于医院的满意程度。随着医药市场国际化、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大医院如何在激烈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医院在加强各方面改革与创新的同时,医院药房从业人员技能型人才培养将势在必行。

一、医院药房从业人员现状及问题

1.人才短缺,专业人才少

技能型人才是医院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开展时间短,职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落后,导致医院药房从业人员在培养上缺乏针对性和职业素养;二是人才引进上,由于医院药房从业人员和其他部门相比,工作强度高,待遇相对较低,没有其他营业性收入,导致在人才引进上,理想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难以引进,造成人才断档,人才梯队难以形成。

2.技能型人才结构不合理

一是从医院药房从业人员职称结构来看,由于近年来各大医院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才超编现象严重,人才晋升出现困难,中级职称以下人员偏多,人员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二是从年龄机构上来看36-45岁之间所占比例相对较大,起主导地位。36岁以下及50岁以上年g群体人数较少;三是从专业结构来看,中药学专业医院从业人员占主导地位,但是技能型人才相对偏度。

3. 人才缺失严重

一是国家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技能型人才流动性较大,特别是从偏远山区向经济发达地区人口流动较大,这也导致了许多医疗单位出现技能型人才难招,再加上当地待遇较低,留住人才又变得非常困难,许多员工参加工作以后,单位不愿组织员工培训,甚至害怕一旦员工取得技能证后,可能会跳槽,导致许多员工工作积极性降低,主动承担工作的精神减少。

4. 职业教育培训质量不高

一是从高校的专业设置上,缺乏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导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市场缺乏衔接,无针对性;二是高校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验,毕业生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三是从培训程度上来看,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培训方式单一,现代培训技术未能得到充分应用,缺乏系统的培训质量评估[1],导致培养的医院药房从业人员技能水平无法胜任药房工作的需要。

二、医院药房从业人员技能型人才培养探讨

1、加强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

一方面积极促成医院与高校合作,建立共同探讨人才培养要求,拟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善理论与实验教学比例,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二是实行订单式管理。医院根据自己所需,委托高校为其培养符合其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优先录用合作单位毕业生。三是医院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实习场所,为其提高实践技能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包括仪器设备、师资队伍、实训实习设备等,保证校企合作顺利进行;四是针对医院用药需要,制定培训目标和方案,优化培训内容和课程体系。

2、以学校教育为主,重视后续培养

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两种渠道。一种是企业为主,自行培养;另外一种以高校为主,按人才培养大纲要求培养规格化的人才。高等学校工作职能之一,就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校培养的人才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有充分的技能实践,因此中医药类高等学校是企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二是加强企业后续培养与指导,作为用人单位,医院等机构要制定长期人才培养计划,并出台相应的晋升、奖励措施,鼓励更多的药房从业人员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专业技能。

3、重视学历培养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医院从业人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员工的进修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对于学历、职业资格证书等取得是医院技能型人才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方面,中医药类高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要将学历教育中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培训内容相结合,为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证书提供便利条件,使学历和职业资格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创业、就业能力。

4、加强宣传,提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

一是从政府层面上加大宣传和引领作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树立技能光荣的社会美德;二是充分发挥媒体职能,大力宣传技能型人才在工作岗位中的重要性,使节能型人才成为劳动者追求的目标和不断前进的动力;三是政府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为从业者在技能提高上给予经费支持和政策保障;

总之,医院药房从业人员是医院重要组成部分,为医院综合形象的凝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医院对于技能型人才需求将不断增加,技能型人才将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因此,深化医院从业人员人才改革,做好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学铭,张卫建,石文睿.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武警医学,2004,卫生专刊:40-41

2.石兵,陈祖林1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和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1武警医学,2004,15(6):462-463

3.刘国祥,吴 昊,李书章等1数字化医院的概念和系统结构模型研究中国医院管理,2004,24(11):25-27

4.王海莲.计算机联网在医院药房中的应用[J].中国药学杂志,1999,34(3):201-202

第4篇:医院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人才需求;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沈亚平(1984-),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二系,助理实验师;吴怡春(1961-),女,浙江金华人,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二系,教授。(浙江 杭州 310053)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YB0809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0-0057-02

为进一步提高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开阔办学思路,增强专业特色,[1]根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关要求,我们于2011年1-2月开展了以医院的岗位需求和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调研,明确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类医学检验技术的实际需求,从而为进一步优化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一、调研范围与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在浙江省医疗单位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近三年录用医学检验技术人才主要学历层次及人数;用人单位近三年新聘人员综合素质状况评价;用人单位未来三年对医学检验技术人才需求的分析。

二、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6份,其中县级及以上医院64家,乡镇卫生院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家。从这些问卷里抽取资料完整并具有代表性的样本75份(县级及以上医院48家,乡镇卫生院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1.近三年录用医学检验技术人才主要学历层次及人数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县级及以上医院的录用对象基本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而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科类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就业市场较大,基本在50%以上。这提示我们以后要更注重面向基层医疗单位的人才培养,更注重基本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2.用人单位近三年新聘人员综合素质状况评价

此项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于各个层次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敬业精神、道德修养、专业能力、基本技能能力的整体评价较好。现仅列表分析就业单位对专科类医学检验技术学生的评价,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诚信品格、职业技能、敬业与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评价较高,但对其专业知识、人际交往能力、创新及自学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水平有较高的期待,这要求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

3.用人单位未来三年对医学检验技术人才需求的分析

(1)用人单位未来三年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类型的需求。各级用人单位对于未来三年所招聘的毕业生类型的要求各有不同,分别对专业型、通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有着不同的侧重,我们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查,结果见表3。

由表3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用人单位都需要专业型和技能通用型的人才,而创新型和复合型相对需求较小。因此,我们毕业生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把握机会,这样可以提高就业机率。

(2)用人单位未来三年对高职高专类医学检验技术专任人才需求情况。关于用人单位未来三年对不同层次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我们也做了进一步的调查,结果见表4。

由表4我们可以看出,在未来三年,县级及以上医院大部分的就业对象集中在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的毕业生,而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就业对象则还是以大专学历为主,这提示我们要调整教学计划中的教学重点,突出培养更加适应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人才。

四、对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的讨论与建议

通过调研分析,我们更加明确了用人单位对高专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特点,并依此对专业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调整相应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结合特色专业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层卫生单位

通过调研得知,目前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类医学检验技术人次需求的层次主要集中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此我们要调整教学计划中的教学重点,培养出更加适应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率。对此,我们调整了2011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将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增加基本技术课程课时和内容,使学生掌握更多基本技术,更好地适应基层医疗单位的工作要求。

2.夯实学生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高专类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专业知识、人际交往能力、创新及自学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水平有待加强,为此我们可以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我们继续加强专业知识的教育,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将校内实训中心建成学生实践技能培训的基地,[2]同时也积极和医院进行合作,和浙江省人民医院进行院校合作建设,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建议在人文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社会、职场等的认识,也要加强对学生与专业应用密切相关的英语和计算机水平的教学培训,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3.优化双师教师队伍,完善专兼师资建设

专业型和技能通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因此我们也应从两方面解决。一方面我们要鼓励校内专职教师经常参加继续教育,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在一线从事实践服务锻炼提升自己专业技能,要求专任教师每年要有2-3个月的时间下临床,以保证理论知识不与实际工作脱轨;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聘请校外专家或行业能手担任兼职教师,目前已有一百多名各个医院的教师成为我们的兼职教师,分为来校上课和后期实习的指导老师,并且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

总之,本次问卷调查加深了我们对于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及专业教育理念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调整办学思路、深化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从而为行业培养岗位适应能力更强的专业型和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第5篇:医院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1.1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政府指示,医疗卫生的工作重点应向农村转移,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人才建设,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应将专业目标定位面向社区和农村医院的助理执业医生。基于此,高职高专临床医学的专业培养目标应是能够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并且能够积极应对多发病和常见病。同时,还需保证其能够长期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定位为应用型人才。

1.2人才培养模式

在临床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在科学分析学生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确保其能够适应岗位的需求,还需确保学生毕业之后,能够与其医学继续教学和再教育相符,为学生创造出与基层卫生工作相符的氛围。结合通科培养、全科理念和院校一体等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水平。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个学年完成,第一年主要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并在周末安排学生到与学校合作的医院实习,让学生熟悉临床的常规操作;第二学年应让学生到附属医院进行专业临床课程的学习,促使学生和患者多接触,在此基础上提升专科技能和综合应用技能;第三学年的学习主要在于提升学生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操作能力,应让学生到城乡医疗机构实习,进而让学生尽早熟悉工作环境,确保学生熟知群体卫生知识和全科理念,促进其康复、护理、药事和理疗等各方面技能的提升,保证其能够满足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用人需求。

2课程体系的构建及改革实践教学

2.1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应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结合我国对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而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其次,应注意学生全科能力的提升。农村和社区的卫生网络建设的重点在于掌握全科医学知识的专业人才队伍的构建。为此,应将全科教育作为主线,而将通科的培养作为基础,可适当将基础医学课程压缩,并在原有的医学临床课程当中,加入适当的全科医学概论、中医学概论、临床常见急症处理和康复与保健等课程,进而将医学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健康教育和营养与膳食等内容相结合,对学生的保健、预防、健康教育、康复和医疗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行提升,确保其能够适应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应用需求。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目前的医学模式已被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该模式强调疾病的产生是生物、社会和心理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诊治过程中,不能单纯采用传统方法,应结合社会和心理因素。医疗模式的转变,要求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不仅学好自然科学知识,还应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应加入该方面的课程,通过选修和必修的课程形式,加入医学美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技巧等科目。并在每个学期开设中外名著赏析、中国传统礼仪、中外名医之医德医风和中西方价值观评价等讲座。

2.2实践教学的改革

为促进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需注重实训考核和实习带教,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切实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具体的操作中,应注重学校实训基地基础设施的完善,进而对实训时间进行安排。在校外实习基地,应结合实习医院和附属医院的实际。尤其需注重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实习,确保学生的实习能够真正面向农村、社区的基础医疗活动。同时,为提升实习效果,还应让校内的教师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定期辅导。

2.3促进教师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之下,教师应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更新。学校可结合引进和培训,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结合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要求和建设规划,制定教师培养方案,包括青年教师的培训、双师素质和学科带头人等方面的培养方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3结束语

第6篇:医院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1.1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政府指示,医疗卫生的工作重点应向农村转移,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人才建设,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应将专业目标定位面向社区和农村医院的助理执业医生。基于此,高职高专临床医学的专业培养目标应是能够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并且能够积极应对多发病和常见病。同时,还需保证其能够长期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定位为应用型人才。

1.2人才培养模式

在临床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在科学分析学生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确保其能够适应岗位的需求,还需确保学生毕业之后,能够与其医学继续教学和再教育相符,为学生创造出与基层卫生工作相符的氛围。结合通科培养、全科理念和院校一体等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水平。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个学年完成,第一年主要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并在周末安排学生到与学校合作的医院实习,让学生熟悉临床的常规操作;第二学年应让学生到附属医院进行专业临床课程的学习,促使学生和患者多接触,在此基础上提升专科技能和综合应用技能;第三学年的学习主要在于提升学生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操作能力,应让学生到城乡医疗机构实习,进而让学生尽早熟悉工作环境,确保学生熟知群体卫生知识和全科理念,促进其康复、护理、药事和理疗等各方面技能的提升,保证其能够满足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用人需求。

2课程体系的构建及改革实践教学

2.1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应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结合我国对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而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其次,应注意学生全科能力的提升。农村和社区的卫生网络建设的重点在于掌握全科医学知识的专业人才队伍的构建。为此,应将全科教育作为主线,而将通科的培养作为基础,可适当将基础医学课程压缩,并在原有的医学临床课程当中,加入适当的全科医学概论、中医学概论、临床常见急症处理和康复与保健等课程,进而将医学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健康教育和营养与膳食等内容相结合,对学生的保健、预防、健康教育、康复和医疗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行提升,确保其能够适应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应用需求。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目前的医学模式已被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该模式强调疾病的产生是生物、社会和心理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诊治过程中,不能单纯采用传统方法,应结合社会和心理因素。医疗模式的转变,要求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不仅学好自然科学知识,还应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应加入该方面的课程,通过选修和必修的课程形式,加入医学美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技巧等科目。并在每个学期开设中外名着赏析、中国传统礼仪、中外名医之医德医风和中西方价值观评价等讲座。

2.2实践教学的改革

为促进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需注重实训考核和实习带教,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切实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具体的操作中,应注重学校实训基地基础设施的完善,进而对实训时间进行安排。在校外实习基地,应结合实习医院和附属医院的实际。尤其需注重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实习,确保学生的实习能够真正面向农村、社区的基础医疗活动。同时,为提升实习效果,还应让校内的教师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定期辅导。

2.3促进教师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之下,教师应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更新。学校可结合引进和培训,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结合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要求和建设规划,制定教师培养方案,包括青年教师的培训、双师素质和学科带头人等方面的培养方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第7篇:医院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高职药学;课程设置;职业岗位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2(b)-131-03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vocational post adaptability and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pharmacy

CHEN Junrong, YU Yongjun, WANG Guoming, LI Guangyuan, WU Yue, WANG Lei, QU Xizhen

Cangzhou Medical College, Hebei Province, Cangzhou 061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ost adaptability and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pharmacy,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system of pharmacy speciality. Methods: It was carried out by interviews, colloquia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questionnaires among grade 2007 students majored in pharmacy. Results: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content could meet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students' practice work, but it also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in the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the pertinent of curriculum design, the arrangem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process etc. Conclusion: It should be based on post demand and occupation standard to make teaching plans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pharmac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pharmacy; Curriculum; Vocational post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2]。药学专业为我校2005年开设的新专业,经过几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药学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进一步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指导方针,了解我校药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岗位要求适应状况,加强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笔者进行了药学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适应情况的调查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校三年制药学专业2007级学生(实习结束后返校)共86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71人。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和个别谈心的方法进行。共发放问卷调查表86份,收回86份;召开座谈会2次,参加座谈30人;个别谈心15人次。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否能满足实习岗位的需要、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在校期间课程对实习期间工作岗位的重要性、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及对我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建议等方面。

2 结果

2.1 实习生实习单位和实习岗位

2007级三年制药学专业实习生共86人,实习单位包括:医院药房52人,药厂10人,药检所10人,医药公司4人,社会药房10人。实习岗位包括:在医院药房从事调剂、质检、药学服务等工作的药剂人员;药厂生产车间的工艺员及关键技术岗位操作员、质检部门的药品检验员等;药品检验所的药品质量检验技术人员;医药公司和社会药房的质管员、验收员、营业员、咨询服务人员等。我校药学专业2007级学生实习安排的原则是实习和就业单位选择、学生根据就业意向自主联系实习和学校安排三方面结合。从学生实习单位分布来看,目前我校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仍以各级医疗机构的药房为主,其次,学生去药品经营企业实习和就业的人数逐渐增加,这与我校药学专业2008、2009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一致。

2.2 实习生岗位适应情况

在“你认为你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否能满足实习岗位的需要”的问卷调查中,回答“能满足”和“基本能满足”的学生占86%,表明我校2007级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能够适应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这与笔者实习检查期间从实习单位了解到的情况基本一致,但仍有14%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实习岗位的需要。在与学生的座谈中了解到,有些同学在校期间对就业岗位没有充分认识,学习积极性不够高,学习效果不够好,没有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部分学生认为,由于在校时间短,学习的科目多,学习内容“广但不精”,因此到某一岗位后还需要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学生在校期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岗位见习和课间实习安排较少,学生进入毕业实习前接触岗位机会不多。调查结果提示,还应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并抓好每个环节的落实,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更好地满足就业岗位的需要。

2.3 对在校期间专业课程设置的评价

2.3.1 总体评价 86%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合理,8名同学(14%)指出有一些该开设的课程没有开设(如病理生理学、物理化学、医学心理学),2名同学指出天然药物学和天然药物化学这两门课程没必要开设,2名同学指出药理学和临床疾病概论同时开设,先后顺序不够得当。在“你认为在校期间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是否合理”的调查问卷中,82%的同学回答教学任务安排适中,有5名同学(6%)认为“太紧,负担太重”,但也有3名同学(3%)感觉“太松,无事可做”。约有50%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中实验实训教学安排还不够合理,理论课多,实训课少。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认为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教学任务安排适中,但有部分同学认为实训课安排仍然较少,反映出学生渴望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

2.3.2 对各门课程的评价 调研组发放调查问卷,列出2007级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所有必修课程,了解学生对各门课程教学时数安排和教学内容安排的评价。实习生对在校期间课程学时安排的评价结果显示:25门必修课程中,评价学时安排合理的学生比例在90%以上的有7门,80%~90%的有6门,70%~79%的有5门,60%~69%的有4门,60%以下的有3门,表明实习生对在校期间某些课程学时安排的合理性方面存在异议。公共基础课程中认为学时安排偏少的学生比例较高的有信息技术、数理统计、体育和英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中临床疾病概论、解剖生理学概要、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课程被认为学时安排偏少的比例较高。

实习生对在校期间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的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对各门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的评价较高,25门必修课程,被认为内容安排合理的学生比例均在86%以上。有10%以上的学生认为临床疾病概论、医学伦理学、生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学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够合理,需要进一步改进。

2.4 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在“你认为在校期间哪些课程对你现在的工作岗位至关重要”的调查问卷中,学生认为对工作岗位重要的课程排序(按回答学生比例)前6位依次为:①药理学(82%);②药物分析(44%);③药物化学(40%);④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39%);⑤药剂学(35%);⑥药事管理与法规(35%)。这6门课程中,药理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和药剂学、药事管理与法规5门课程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均被列为专业核心课程。其中,回答药理学对工作岗位至关重要的学生比例最高,这与本届实习生工作岗位多数在医院药房有关,说明了药理学课程对药房方向就业学生的重要性。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是我校在2007级人才培养计划中第一次列入必修课的一门课程,是针对药学服务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所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执业药师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调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而一直被列为药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天然药物化学,无一人回答其对工作岗位至关重要。其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地位受到质疑,应进一步调查论证。

在“你认为学校应重点加强学生哪些方面能力素质的培养”的调查问卷中,按学生回答比例递减排序,前5位依次为:①专业技能(68%);②事业心与责任感(63%);③职业道德(61%);④创新能力(61%);⑤协作精神(55%)。提示学校在重点加强学生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强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2.5 对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

被调查的学生中有82%的学生认为应该针对药学专业的不同职业方向(医院药房、社会药房、药厂)分开培养。关于分开方向培养的时间,认为应该在入学时分开的占21%,入学半年后分开的占21%,入学一年后分开的占36%,入学一年半分开的占14%,实习时分开的占5%。此外在座谈和访谈中学生还对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总结如下:①进一步加强校院(企)合作,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②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毕业后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打下良好的基础;③加强综合培训,特别是实习前的岗前综合培训;④组织与课程相关的知识竞赛和技能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⑤采取有利于学生就业的灵活的实习管理方式。

3 讨论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体现职业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3]。

随着我国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药学专业人才已经为社会各医药卫生相关企事业单位所需要,主要岗位包括药学服务、药物制剂生产、药品检验和药品营销。当前,高职药学专业的就业岗位已由过去的以医院药学为主转变为以药品生产、药品经营为主,医院药学工作也由药品的供应向药学服务转变,其中心任务将转变为指导合理用药[4]。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社会和行业对专业人才需要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更新专业培养方案,通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提高教学效果,以满足毕业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适应的需要。

顶岗实习是高职人才“工学结合”培养计划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在真实职业环境下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进入职业岗位前知识、能力、素质的一次全面提升[5]。学生所学知识技能能否满足实习工作岗位需要,是检验学校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标志。实习生对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评价意见以及实习生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建议,可为我们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从以上对我校2007级药学专业实习生的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我校药学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基本能满足学生实习工作岗位的要求,学生总体认为多数课程设置合理、教学内容安排恰当。但从不同侧面也反映出在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以及某些课程在学时、教学内容安排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几个方面将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予以考虑:①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考虑按不同的职业方向,开设不同的选修课程,在注重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的同时,增强针对性;②鉴于目前我校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在医院和社会药房,课程设置时考虑增加医学基础课程、临床疾病概要和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课程的学时数;③通过课外培养强化学生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④通过课外培养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⑤专业课程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以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⑥强化实习前综合培训,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 黎八保,张德炎.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J].科技资讯,2008,(25):176.

[3] 刘建超.工学结合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3(4):804-806.

[4] 梁李广,廖朝东,宁文珍,等.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J].医学教育探索,2008,7(9):926-927.

第8篇:医院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教学改革;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46-02

教育部于2012年专业目录中公布了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改为四年制技术本科,并于2013年秋季招生中正式实施。虽然部分学校如南方医科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右江民族医学院等已开办了四制检验技术本科,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均不尽一致。如何用四年时间将学生培养成社会认可的技术型、应用型和创新型医学检验高级人才,是摆在医学检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从宏观层面的制度、观念创新到微观层面的课程与教学方法创新,许多学者都提出了纷呈各异的观点。由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多样,学校与学校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研究,依旧是对新时代下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进行了大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归纳出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宽专业、窄方向”阶段、通识教育+专业教育阶段、多重组合通识教育+多模式主修阶段。各学校根据自身条件,都涉猎这三种教学模式,只是侧重有所差别。通识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学者指出,在专门教育中也要实施通识教育,而且有很多目标是两种教育都应该达到的。医学检验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按目前医院的检验自动化程度来说,如果培养目标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操手,那高中或中专毕业后培训一年左右就能够胜任。为此,作为理学学士的四年制本科生,培养目标和今后的工作任务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操手,而应当在科研、外语、计算机、引进和开发新技术上有更大的作为,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检验技术应用型人才。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合格的标志是,具有在各级医疗单位中从事检验技术的能力,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执业资格的检验技师。本文就四年制检验技术本科从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教学改革进行探讨,旨在有限的时间获得更有效的培养质量和合格的产品,并提出如下改革探讨,供同行作参考。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造就人才的组织结构样式和特殊的运行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制度、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人文素养、校园文化诸要素。人才培养没有统一的模式。就大学组织来说,不同的大学,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运行方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就中国大学目前的情况,不管是研究型大学或是教学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大学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地探讨,才能不断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医学检验专业是以知识和技能是为医疗机构诊疗提供检验结果数据和咨询服务的实践性很强的一种专门的应用型人才类型。随着现代检验技术的发展,检验科的工作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大多数检验项目已由手工操作到全面自动化。而医学检验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必需获得执业资格才能签发有效的检验报告。对此,为使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通过国家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资格考试,培养目标必须与国家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资格考试相接轨。那么,改革的环节应从教学大纲、科研能力、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计划等诸方面入手,并将四年的各个知识模块有效地互相衔接,为高规格、高质量地培养检验医学人才奠定科学的培养目标。

二、加强科研能力、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培养

大学教育改革问题之抓教学还是抓科研教学和科研这二者从本质上来说是不矛盾的,科研和教学相互结合这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如今检验科自动化水平很高,生化、免疫、分子生物学等检验项目几乎是自动化仪器在作业,工作人员只要会操作这些设备就行了,也就是说一个中专水平的学生只要到检验科培训一个月左右就能掌握这些仪器的操作,没必用到本科和研究这样的高学历。那么高学历人才应如何发挥作用呢,本人认为,这些高学历人才主要从科研、与临床沟通和接受临床咨询等工作为重点,因此,检验本科的培养应在保证两细课程的课时外,重点培养科研、外语、计算机以及为临床咨询与沟通的能力上。实施导师制的团队教学(即一组教师带一组学生,一般3~5个教师带10~20个学生),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科研活动,撰写论文,辅导外语学习。在科研中同时参加课题的检测工作,检测过程中又学到了相关检验仪器的使用,并学到相关的专业外语单词。通过这一锤炼,能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三、教学计划的改革

由于医学检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应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作相应的调整,使学生毕业后要达到外语水评和科研能力的提高。那么,教学计划必需适应新培养方案,即3年理论教学,10个月临床实习,最后2个月年回到学校作毕业论文答辩和毕业考试(3.+0.10+0.2)。而在三年的在校学习期间,安排一定的课时给学生进行研究锻炼,强化外语,特别是专业外语的学习。

四、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必须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探索各个知识模块的权重,认真研究各个知识模块的学时、学分、重点、难点、了解、掌握等要素,根据课程的需要按形态、机能、自动化分析等进行整合,优化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临床检验工作接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五、实践教学改革

医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时间、实践环境和相关仪器设备。实践包括校内实验室和医院检验科实习两部分。校内实验室应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放实验室,由在校教师言传身教外,学生可自主设计实验,使更多的机会给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医院实习则对各个专业检验室进行轮转,并由医院带教老师精心指导,使学生达到自己独立进行常规检验项目的检测。

六、提高专业课教师素质

检验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过硬的操作技能,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强化知识点传授。但教师传授知识不应是灌输式,而应采取科学的新的教学理念,如采取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PBL等多种方法方式,用有限的时间达到无限的学习效果,最大地发挥教师的教学潜能,让学生在生动、快乐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达到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廷奇,史加翠.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1,(5):105-107.

[2]徐金梧.大学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硇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0-12.

[3]王伟廉,蔡映辉.关于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兼谈汕头大学教学改革的普遍意义.大学教育科学,2005,(6):39-44.

第9篇:医院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1.医学检验及相关产业发展状况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相关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基于组学技术和转化医学的实验室与大型企业开始成长,比如医学检验独立实验室(出生缺陷、产前诊断、耐基因检测、易感基因检测、转化医学新技术临床应用)、医学实验(研究)室、检验诊断试剂相关企业、生物技术相关企业等,相关检验产业岗位需要既有检验基础知识和技能,又有检验销售、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同时由于医学检验技术相关产业的不断涌现,检验仪器和试剂相关企业、生物技术相关企业逐渐成为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毕业生心目中的重要就业意向。

2.学生就业情况传统医学检验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去向是医院检验科(常规检验),方向单一。近年来,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相关产业的发展,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根据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近3年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显示(见表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单位为医院和医疗公司,数据显示进入医疗公司的比例逐年增加并已达毕业生的一半以上,其主要工作岗位为医学检验技术、实验室技术和检验试剂、仪器销售,这对传统的医学检验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3.校院(企)合作需求在高职高专办学过程中,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积极探索校院(企)合作办学的模式。2008年与浙江省人民医院签订了检验专业合作办学协议,成立了院校合作教学团队,与5家省市级医院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医院检验科教师不仅来校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工作,使院校合作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毕业生就业趋势,在专业建设中加强了与检验相关医疗企业的合作,2009年以来,先后与2家医学检验独立实验室签订了订单实习协议,但是这些沟通往往周期过长,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教学水平得不到完善和提高。

2011年1月,对浙江省34家医院(其中三甲、三乙、二甲医院各8家,二乙医院6家,一甲、一乙各2家)以及14家相关企业就校院(企)合作有关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医院、相关企业对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利用教学资源库对在职人员培训以及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等方面都有强烈需求,具体见表2。

二、校院(企)合作网络平台的框架

通过建立网络平台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合作,探索合作培养、共同质量评价等多样化合作的方式,实现人才供给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网站系统软件结构如图1所示。网站栏目设置有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管理体制、相关政策、教改与科研、学生工作、校企互动、教学资源下载等部分。校企合作网络平台可通过以下几个功能模块实现:

1.共享资源管理主要有本专业动态、职业技能操作规程、专业教学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及常见问题解答等。通过这个模块,医院、企业可以了解本专业动态、共享专业教学资源等。

2.信息管理通过专业概况、人才培养方案、后期教学、校企动态等基本信息,产业单位可了解学校专业概况,包括专业介绍、师资团队、实验实训条件等,及时提出教学建议;学校根据医院、企业提供的人才需求情况确定就业方向模块的开设,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该模块将展示校企合作的最新动态与成果,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毕业生就业信息等分类信息,做到校企双方信息互通。

3.留言帖子管理管理讨论区的帖子。通过互动交流,学校把企业、行业的技能标准、岗位要求、企业文化融入到日常教育体系之中;企业、行业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指导学校设置专业课程和专业建设规划,为提高学生能力与就业岗位需要的无缝接轨创造条件。

4.用户管理记录校企双方每个会员的基本信息,如登录名、密码等。用户注册模块的主要功能是用户存储注册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密码保护问题、电子邮箱地址等信息的录入;用户登录模块的主要功能是为已注册用户提供登录服务,提高注册用户对本系统的使用权限。用户类型由教师用户、学生用户和企业会员组成。

5.系统配置管理记录拥有管理员权限的账户的登录名和密码。因该网站为校院(企)合作网站,管理员分为校方管理员和合作单位管理员,负责整个系统的维护工作,具体权限相同。

三、结束语

基于上述开发设计背景及理念,本项目组成员对建立学校、医院(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必要性,校院(企)合作共建或开发教学资源库的可行性等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并构建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校院(企)合作网络平台。该平台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产学合作的内容上网,并实现了在线互动,将原本网下进行的业务网络化,充分体现了设计之初所确立的理念,深化和拓展了校(院)企合作人才培养内涵建设。通过该平台,学校根据市场检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可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用人单位可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学校教学情况,及时提出教学建议;学校可把企业、行业的技能标准、岗位要求、企业文化融入到日常教育体系之中;企业、行业可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这种融合企业文化要素的教育,可以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的零过度。以产教结合培养人才为核心,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寻找优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从而稳固校企合作的基础。形成良性循环后,一定会使校院(企)合作的路子越走越宽,达到学校、医院(企业)、学生“多赢”的目标,实现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本质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