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范文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

第1篇: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想法

一、传统职业教育的特点

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使得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只能获得相对独立的、单一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一起,缺乏形成综合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因此,职业教育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主要是能够为学生提供就业需求。俗话说:“就业是民生之本。”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情况不太乐观。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如何在金融危机下仍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呢?那就得先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

三、职业教育课程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譬如,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专家开发制定了一系列课程的教学大纲,而大纲采用了模块结构,实行“一纲多本”,引进了教材编写出版竞争机制,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寻求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既体现了大纲的通用性,又体现了大纲的灵活性。但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及目的比较单一,仅仅指某专业或某工种应达到的某种要求。课程即使作了些改革,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本质上并没有太多改变。学生一般都是根据指导教师的安排,按部就班地完成相应的练习,这种方法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占据的主导地位,禁锢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使得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想象空间,久而久之,学生都习惯了这种教学方式,依赖于教师的指导,导致了学生缺乏创新的能力。

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想法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是一名专业课教师,在任教的这几年里,我觉得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理论知识还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一般都是按照学校的安排进行教学的,好多知识点是学生平常不怎么接触到的。比如,我在上《机械加工基础》这门课时,由于学校安排的车工实训比较晚,而相对应的理论知识却在书本上很早地就涉及了。给我印象较深的是我在讲解三爪卡盘与四爪卡盘时,由于车工工场有学生在进行实习,为了安全起见,我没有把学生直接带入工场,只是依据书上的文字及配套的图形进行解释,刚开始我以为学生都能明白二者的区别,可事实恰恰相反。在知识点讲解不久后,我对学生进行了一阶段学习的摸底工作,我把三爪卡盘与四爪卡盘的区别以问答题的形式进行检查。从批卷的情况来看,只有一位学生将这一问题按照书上的文字一字不落地背下来了。事后我了解了一下,这位学生反映不是太明白两者的区别,考试能够将此题写完整,是“死记硬背”的结果。而其余学生则反映根本就不明白,所以就没能做出答案。后来,我用中午的时间,把学生分批带入车工工场,自己一边演示两者的运动情况,一边作着相应的介绍。随后让学生在没有接通电源的情况下,尝试着操作这些卡盘,并让学生在操作完之后,复述自己的观察结果。有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知识点的掌握也比较牢固。从以上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理论与实践一定要相互结合,一旦脱节,就会影响知识点的掌握。如果我们能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从传统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想上大学,都想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但现实中往往是残酷的。我以前在中考的时候,也梦想着自己能够和别人一样踏入普通高中的大门,继续进行学习,但事实却很残酷。我离普通高中的分数线只差了一分,因此,要交三万元钱,由于家庭经济不允许,我选择了职业高中,我也曾颓废过。后来,班主任的一席话点醒了我:“即来之,则安之。”于是,我开始振作,在三年的学习中,我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同时也不断强化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三年后我由于成绩优秀考取了一所师范大学,有了当初的选择才有了我今天的工作。这说明学习者应该选择适合自己条件和兴趣的教育,有道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困难就成了全社会都在关心的问题。好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都未取得自身的最佳发展,失业者有之,平庸者有之,而职校生却往往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原因就是因为社会上技能型人才大量紧缺,而近年来的职业教育都是“以就业为导向”实施的,只有练好自身的基本功,将来在社会上才有一席之地。

(三)大胆、合理地开发校本教材

我国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整个教材建设还是相对缓慢的。而每所学校的专业开设情况不一样,学生素质也参差不齐,所面临的就业市场也不相同,所以在教材的应用上也存在着差异。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合理地开发校本教材。这样有利于职业教育理论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更好地结合。我们学校就根据本校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出了相应的校本教材。比如,教师在使用的《机械CAD》校本教材时,由于此教材针对性强,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知识点,知识的系统性就更强了。

(四)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和多样的竞争性活动

学校除常规教学活动外,还应该根据本校的特点开设相应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我校就开展了车工兴趣小组、钳工兴趣小组、机械CAD兴趣小组、电子CAD兴趣小组等教学活动。同时也把学生带入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相应的能力培养。同时还需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通过比赛,学生可以了解现阶段的技能水平,在比赛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促使学生能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五)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现在已是信息时代,我们应该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的更轻松。

(六)让教师下企业

职业学校要想很好地进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关键。由于教师工作岗位的特殊性,使得自身的专业操作能力得到了限制,为了要培养适应社会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专业教师必须先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要想与社会接轨,那就必须有企业工作或锻炼的经历。在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职业学校能否培养出具有“实用性”的人才,课程改革者是关键。当每一次职业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时,都会推动我们的职业教育向前发展。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课程改革还有待提高。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与岗位“零距离”对接的人才,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任务仍很艰巨。

参考文献:

[1]马幼祥.机械加工基础[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

第2篇: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 准军事化管理 中等职业教育 CAD课程教学

作为社会上众多的教育形式之一,中等职业教育同样是一种在特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但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招生机制、民众对于教育的一般态度,以及中职教育自身的特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方式尚有待于各方面人士作出深入的探讨。准军事化管理目前在中职学校是一种受到关注并已有一定实践基础的管理模式。我们认为这种管理模式对于中职学校的课程教学而言,是必要的,而且是有积极作用的。由于CAD教学在中职教学课程中有一定代表性,因此本文在论述有关中职教学课程时主要以它来举例。

一、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使准军事化管理显得尤为必要

中职教育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曾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这种办学导向直接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表现为在课程结构方面,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同普通教育方式有所不同:普通高等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一般为7∶3,有些甚至达到8∶2、9∶1,高等职业教育一般为6∶4或5∶5,而中等职业教育一般为5∶5,甚至为4∶6或3∶7。也就是说,中职教育在技能实践方面的课程比重不仅远远高于普通高等教育,而且远远高于高等职业教育。以CAD(Computer Assist Design的缩写,即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为例,是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各领域的设计工作中去的工艺。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它已成为提高产品与工程设计水平、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简而言之,这门课程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会直接用到的课程,它是为学生的就业而服务的。

在当今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流的教育格局之下,中职学校的这个课程设置负有的一种现实使命就是,通过像CAD教学这样的应用技能型课程,将那些在应试教育中被淘汰的学生培养成为未来合格、熟练的产业工人,为我们的各大产业领域培植新生力量,并且为新的产业革命提供肥沃的土壤。然而现实在于,这些在应试教育中被淘汰的学生都还是些刚步入青春期的孩子,而且很多人并没有尽早养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一项极为重要而又非常迫切的课题。

以CAD课程教学为例,其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监控下的学生自主操作,但是这为课堂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中职学校的CAD要求学生通过对相关计算机软件的熟悉与反复运用,获得基本的读图、制图能力,达到制图员中级工以上水平。因此,其教学模式通常采用的是计算机网络教学,运用教学软件,学生一人一机,教师机可以控制学生机进行授课,也可以随时切换到任意学生的电脑屏幕,并可以通过软件向学生发送文档、课堂提问、课堂考核、点名签到等。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将听课、练习、师生反馈之间的时间间隔大大地缩短,但对于教学工作来说带来一个不便,那就是计算机屏幕会成为师生之间视线的物理障碍,使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在心理上被拉大。

由此不难看出,CAD本身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之前应该掌握必要的电脑技能和专业知识,并能长期坚持不懈地从事于反复的读图、制图训练;而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制力,以保证他们尽可能完成每一次课堂上的学习任务,而不是用计算机去做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而基于现实教育机制下中职学生多半来源于升学考试中没有获得理想考分的学生,或者通常人们眼中的“差生”,CAD教学在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可能都是很难实现的。

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考查,我们认为在中职学校开展准军事化管理,以课内课外相结合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学习的兴趣,将是在整个学校范围内有效解决这两大问题的方法之一。

二、准军事化管理塑造的个人品格对于职业学校课程教学的意义

从教育心理学对于知识所作的分类来看,职业学校所设置的主要课程都侧重于程序性知识,即关于如何去做某件事的知识。这类知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分三个阶段:第一,是习得程序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使新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第二,经过各种变式练习,使贮存于命题网络中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系统表征和贮存的程序性知识;第三,依据线索将程序性知识提取出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这种知识一旦学习成功,就很难被遗忘,即便经过较长时间的荒疏,也仍然可以通过短暂的适应期而重新获得,可以说是一种可贵的智力财富。但是这种知识的习得也比较慢,学生必须付出长时间的努力才可能熟练掌握,而这对于正处于青春期,习惯于躁动、跳脱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

长期的准军事化管理会在日常起居、一举一动、精神风貌等各个方面地求每一名学生持续性地、不折不扣地执行有关的各项要求,这种持续性的军人式生活学习作风将会扎实地磨炼并提升学生的意志力。定期的军队式训练可能常常要求他们将某一个看来简单的动作延续进行十几分钟、几十分钟,穿衣戴帽、吃饭走路这样的日常性事务在准军事化管理机制运作下,将会成为对每一件事作出严格而细致要求的实际演练。准确、守时、严格、细致、不计代价,这种军人式的作风将成为学生执行一切工作的行事习惯,并且在处理与军事训练没有直接关联的事务时得到一种相关联的暗示,即面对困难时不畏惧、勇于付诸行动、高标准严要求地完成任务。

因此,对于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而未曾受到较好的计算机技术学习的学生,对于那些未能在中学阶段取得理想学习成绩的学生,对于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而在项课程的学习中遇到挫折的学生,准军事化管理将以其潜移默化的渗透性予以不同程度的解决。具体到CAD教学而言,要坐在计算机前而不会将注意力转向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面对一次又一次繁复而枯燥的识图、绘图工作而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感到沮丧,正需要借助于这种军人式作风所带来的自信、自强精神,以及永不放弃的意志力。

三、准军事化管理同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存在密切关系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中职学生是一种不同于普通高中学生或大学生的受教育者。经历过中考的挫败,甚至从初中学习期间就已经受到的不同程度的被忽略、被轻视,相当多的学生已经存在种种失望、悲观乃至自我放弃的情绪。因此进入中职学校首次接触到CAD这样陌生的课程,不少学生会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也不敢轻易尝试。如果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解释,则这样的学生实际上有两个层次需要的未能得到满足,即第三个层次的归属需要和第四个层次的自尊需要。前者是指这些学生在中职校园里需要感受到别人在爱护并且关心着他们,成为群体的一部分(而不再是被教师区别对待的“个别学生”),他们需要新的纽带来联结自己同老师和同学的关系,确立自己新的定位。后者则是指作为一个人要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尤其是不应该被当作不可救药的失败者。

对于在中职学生里大面积存在的这两种需求缺失,我们可以采用通常在班级管理和教学活动中采取各种方法予以矫正。比如针对第三需求的缺失,我们可找出学习掌握较好的学生,并结成一帮一的互助对象,在课堂及课后展开互帮互助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而让他们获得自尊的办法通常是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完成一些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活动,并及时给予激励,如果要完成的任务对他们来说是有挑战性的,效果就会更加明显。

我们认为准军事化管理会使学生在这两方面的需求在另一个领域得到很好的满足。因为军队式的整齐划一的行动方式,军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军人之间所特有的战友情谊,会使这些青少年学生时时刻刻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并且由于他们自身也长期共同参与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从普通的队列训练、军容整理乃至一次简单的合唱,都可能激发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同其他群体一较高低的好胜心,而这种合作意识、好胜心理,以及由此带来的和谐、活泼的学习风气会很容易地转移到学习中去。这种在准军事化管理中产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必然能同学校中的班级荣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与同学亲密相处、互相帮助的重要因素,使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寻找到自己应有的归属感,对于“一帮一”的学习组合的顺利开展非常有利。

在正式的课程教学中适当使用这种分阶段、分题目设置任务、实行分小组作业,及时予以奖评的方法,会从准军事化管理中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以CAD课程为例,课堂上学生所要做的各种平面或立体图片的设定、制作、修改,实际上都可以分割为一个又一个相互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小任务,这可以很方便地设计得如同军事训练中以完成单独任务即可视为一个小胜利那样。我们不再将期末的考试成绩视为判断整个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对于完成这样一个小型任务的学生,我们都不失时宜地给予鼓励,从而激发他们更高的学习兴趣。课堂考核机制被引入整套评价体系当中来,为每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的表现作出记录,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行为、课堂作业等内容,并针对课堂不同的表现给予加减分政策,利用加分来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等。学校对中职学生的期末考核并不是一锤定音,而是由平时、课堂和考试三部分按照2∶4∶4比例构成,使学生特别注意自己在日常课堂中的表现。这对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格的养成都具有积极意义。

理论论证和实践检验表明,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在中职学校中实施准军事化管理的学生,其精神风貌、整体素质、学习效果都要比未实施军事化管理的学生高得多。当然,不论实践也好,理论探讨也好,以上所说都只是冰山之一角,要对准军事化管理对于中职学校课程教学的意义有一个较完整、全面的认知,还有待更多地区、更多学校、更多教育界人士共同来努力。

参考文献:

[1][新加坡]陈允成,[美]理查德・D・帕森斯等.教育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月版.

[2]国务院.2005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省略/zwgk/2005-1 1/09/content_94296.htm.

第3篇: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范文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的体育课程以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为目标,根据不同专业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体育课程的内容与开展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本文结合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开展的现状,为中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体育课 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的人才,要提高人才的素质,体育课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锻炼学生的毅力、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体育教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体育课程还存在很多问题,改革刻不容缓。

一、中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体系现状

(一)课程内容落后于教育理念

中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的内容依然以传统教育理念为宗旨,教学的内容仅限于书本知识而缺少适当的扩展,并且理论与实践脱离严重,不能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课程内容没有做到因人而异,即没有考虑到所授专业与地区的差别;在教学方式上依然以传统的教师传授为主,学生的主动性被忽视,造成课堂气氛呆板,学生的积极性下降。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健康意识,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而现有的体育课程体系显然做不到这一点。

(二)课程内容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高等教育,它要培养的是有实际操作技术的人才,是面向社会需求培养的人才,这些人才大多服务于基层行业,所从事的工作大多需要身体力行,因此良好的身体素质必不可少,尤其是一些特殊行业对身体素质要求更高。而现在的中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的设置与一般的高中无异,并没有针对专业进行特别设计,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与要求。

(三)课程内容设置忽视学生兴趣

任何一门课程的开展都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课程的教学更是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课程的内容从来都是以书本为主,教师和学生从来都是被动地接受而没有主动的选择权,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且对所有学生都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造成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往往不高。

二、中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策略

(一)改变传统观念,明确体育课程的价值

在过去的教育环境中,体育课程往往是被教师和学生忽略的环节,因为应试教育仅仅看重文化课的成绩,中等职业教育往往也把体育课看作是学生休息的时间,没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所有学校都要树立健康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所以中等职业教育的体育课程也应该被当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和作用都不低于其他课程。中等职业教育的体育课程通过体育理论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健康知识,参与体育实践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交际能力,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之中享受乐趣并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经常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心理品质以及面对困难与挑战的勇气。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育课程的价值及重要性,把体育课程当作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及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选择体育课程的内容

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设置缺乏对不同专业具体特点的考虑,往往对所有学生使用一样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不能满足不同专业的需要。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首先就是要针对不同专业设置课程,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对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内容是统一标准下的产物,而现代的体育课程更需要融入专业对身体素质的具体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呆板单调,教师与学生交流甚少,课堂气氛不活跃,而现代的体育课程更需要学生的参与,通过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断完善体育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式。另外,在教学理念上,现代的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树立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就业后的身体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旅游专业,不同于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他们需要亲身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所以体育课程需要开设扩展训练、野外生存等课程;对于数控专业,学生需要有良好的上肢力量和下肢,所以体育课程中可以通过长袍、往返跑等项目培养他们的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

(三)体育课程体系应该以“健康第一”为宗旨

体育课程的设立目标是要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生理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健康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体育锻炼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但现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意识淡薄,因此未来的课程改革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重要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专业的特点合理安排课程的内容,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中等职业教育的体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在未来的改革中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与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让中等职业教育充分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峰.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内容改革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2).

第4篇: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职业能力;工作过程;专业衔接;衔接模式

作者简介:王文毅(1963-),男,湖北襄阳人,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职业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湖北省职教中心课题“技能型紧缺人才形成机理与对策研究”(编号G2013C023),主持人:王文义;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工作过程为经,以职业能力为纬,构建中高职教育的课程衔接体系”(编号2013B442),主持人:王文义;湖北省职教学会课题“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研究”(编号ZJZA201304),主持人:王文义。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3-0072-04

教学内容是在对工作过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对工作过程各要素所进行的合理抽象,是从教育角度所进行的重新建构和排序。对青年学生而言,他们天天接触的社会环境只有学校,学校的生活[1]。因而,教学内容源于工作过程,高于工作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必须以工作过程为理论基础。

一、从职业教育认识工作过程

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工作人员在工作情境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行动的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而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有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等6个要素;每一工作过程包括了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6个步骤。职业不同,6大要素所体现出来的工作过程的特征不同,6个工作步骤的具体内容也不相同;但是我们从具体变化的工作过程的要素中,把握其相对固定的步骤,从而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思维能力训练,习得一个指导行动的思维方法[2]。

工作过程是“人”的活动过程,是人的脑力或体力劳动,反映劳动主体的技术技能活动,因而“工作过程”不是“生产流程”,具有人的能动性;工作过程指企业内部发生的某项业务从起始到完成,由多个部门、多个岗位、经多个环节协调及顺序工作共同完成的完整过程,因而具有程序性、动态性,如产品的加工操作过程;工作过程依对象、内容的层次不同而不同,表现为从抽象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由上到下、由整体到部分的逻辑关系,因而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如产品的设计过程、内部管理过程;工作过程有其固定的要素和工作步骤,因而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和稳定性;工作过程总是为了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实现某项工作结果或工作产品,因而具有目的性,如制造某项产品,提供某种工作方案等。

“工作过程”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其形式也是五彩缤纷的:如产品销售的商业运作过程、产品加工操作和质检的生产过程、形成解决任务方案的劳动过程等;其结果也是五彩缤纷的:有实体产品如最终产品、阶段产品,也有无形产品如工作计划成果、导游服务、产品保养维修等。分析工作过程依据常见的有: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任务、操作程序、工作场所(生产线、工厂、车间)、设备或系统的结构、岗位、典型工作情境等。在分析过程中应按照最佳的逻辑路径进行工作过程分析。

工作过程知识是隐含在实际工作中的显性、程序化知识,与之相联系的过程性知识以及隐含在工作过程中或物化在产品和服务中的诀窍、手艺、技巧和技能等。显性、程序化知识化是可以“编撰知识”,可以通过理论教学来实现,但也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印证,更需要通过实践来强化、内化;过程性知识特别是隐含性知识、默会性知识则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领悟、掌握,经过反复练习,成为“习惯”。无论是程序性知识还是工作过程知识,它们都是与一定的职业情境活动紧密相连,所以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必须按工作过程的内在逻辑顺序进行序列化。

二、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

工作过程指岗位人员从开始接受工作任务到完成工作任务获得工作成果期间,所表现在时间上是一个变化和流动的过程,在空间上有人和物的位移,在行动上有人操作和物体的运动,在心理活动上有信息提取、加工、储存的过程,即工作过程的基本结构与环节是有规律可循的,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结构。由于不同企业中工作任务的大小和复杂程度的不同,企业规模的大小以及产品类型的不同,其职业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中时间和空间顺序则不同,采用的方式、手段和工具可能不完全相同,实现工作过程的结果和形式也不同。

同一企业内部,工作过程之间存在并列、递进、包容的逻辑关系或组织关系。相邻两项工作过程之间既不存在复杂程度差别,也不存在明显的相互依存关系,而是相互独立同时开始的关系称为并列关系或平行关系,如护理岗位工作中的门诊护理与住院护理,机械操作中的车工操作过程和钳工操作过程。后一工作过程需要以以前工作过程为基础才能开始工作即为递进关系,如体检中心护理中心的标本采集工作过程和体检资料的记录、保管工作过程;数控操作手动编程按设计一般零件的加工工艺,从确定设备、工装夹具、刀具、量具及切削参数,到编写简单的加工程序,再到录入编辑加工程序;会计报表的编制必须以会计凭证的编制、会计账薄的登记为前提。后一工作过程需要以前若干平行或递进工作过程为基础,则称为后一工作过程对前面工作过程的包容关系;病区治疗护理包含病情观察、标本采集与送检、护理文书的处理、心理卫生与精神护理等工作过程;机械组合体的装配过程、财务分析过程等。

正是由于工作过程之间存在并列、递进、包容的逻辑关系或组织关系,才在工作领域中形成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以及岗位工作任务,确立了岗位的宽度范围,决定了不同工作岗位的操作的复杂程度,提出了不同岗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的差异,指明了不同岗位应具有不同的职业能力。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性”,体现为专业教学过程应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具有一致性。工作过程之间的组织关系,形成了职业教育领域同一专业的不同层次需求,并决定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衔接的宽度的范围、就业面向岗位衔接的形式、教学内容衔接的模式、学习范围难度的划分与选择。对工作过程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职业能力组合,它是我们确定学习范围、划分学习模块的基本依据,从而形成不同的学习领域课程、不同学习情境。如我们可以对数控技术的相关工作过程划分为:(1)生产文件的识读;(2)金属切削加工过程的认识;(3)数控设备的操作;(4)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5)数控设备的维护与维修;(6)加工质量的检测与控制;(7)生产的组织与管理;(8)工时定额、材料定额计算;(9)产品营销;(10)售后技术服务等。可分别按相关的知识与能力要求组合成不同学习内容模块,从而实现不同层次的职业能力。我们还可对其中生产的组织与管理具体工作过程细化为文件管理、生产组织与调度、现场管理、生产准备、生产安全常识、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估等,其中文件管理、生产准备、生产安全常识构成学习情境一、生产组织与调度、现场管理、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估构成学习情境二等等。

三、依据工作过程,做好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

职业在社会劳动分工体系中具有特定的职业功能,职业不仅规范职业劳动(实际的社会职业或劳动岗位),也可以规范职业教育专业就业面向岗位(群)、培养规格、课程和教学的标准;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实施要遵循和模拟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

(一)专业衔接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最主要是教学上的衔接,教学衔接的前提与基础是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现行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专业数321个,并列举了356个高职、198个本科继续学习的专业。现行的高职专业目录(修订一稿)(教职成司函[2014]71号)专业大类19个,专业类95个;专业709个,同时增设了651个专业方向。中职与高职专业目录各自分类、专业名称有一定区别,但中职与高职专业存在着对应关系。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必要条件。同一个专业的中职毕业生可能面向多个高职后续学习专业(即“一对多”),高职同一个专业新生可能来自中职不同的专业(即“多对一”),其关系见图1。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多元统一的过程,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必须将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课程的编排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同一专业中,高职教育能清楚地知道中职教育的课程内容,必须以中职为参考,否则容易造成课程设置上的重复、断档、脱节等问题。中职与高职专业的“一对多”的关系,要求中职在制定培养人才方案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兼顾就业、升学、能力拓展多重需要;在专业技术技能培养过程中,把专业通用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岗位迁移奠定基础。中职与高职专业的“多对一”的关系,要求高职在制定培养人才方案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能力现状,文化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起点要合理、进程安排要恰当、教学标准要适当。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办学效益,追寻教师、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率,符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进而促进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面的宽窄,直接影响着中、高职衔接的对口程度和衔接通道的宽窄,高等职教的专业设置是中等职教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3]。从教育部《现行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中列举的高职、本科继续学习的专业看,以相近或相似专业为主要衔接形式。湖北省从2015年技能高考的类别(专业)为:机械类、电子类、计算机类、建筑技术类、旅游类、农学类、学前教育、会计、护理等9个类别(专业)。由此可以看出,该省是以专业大类衔接为主要形式,而专业大类衔接的形式更符合中职生的发展要求。

职业教育的岗位定位是学生就业后若干年内能达到的预期岗位,而不是起点岗位,应与职业教育层次相适应,有一定前瞻性,引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考虑到学校之间错位竞争的需要。专业岗位的衔接有并列式、包含式、交叉式等形式。并列式的岗位衔接适用于非相近专业的衔接;包含式的岗位衔接适用于相同专业和岗位职责要求“上移”的衔接情况;交叉式的岗位衔接适用于大类专业的衔接情况,其关系见图2。

(二)教学内容衔接的模式

工作过程是教学过程的基础,教学过程不是工作过程的影像,它要考虑教育价值、学生的能力发展顺序、教学组织的因素,是工作过程的合理抽象。坚持专业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相一致的理念,教学过程要按工作过程知识的由简单到复杂或业务顺序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知识所涉及的业务环节的时间先后顺序化教学内容,反映工作过程间的组织关系。

与岗位衔接形式相对应,教学内容的衔接模式有纵向延伸模式、横向扩展模式、横纵延伸扩展模式等。对于并列式的岗位衔接方式,在教学内容上可采取横向扩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随着专业的改变,职业岗位相应发生拓展,工作过程的具体内容随之发生变化,学习内容的范围不同,学习获得的是职业能力获得扩展。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获得的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在层次上不一定比后一阶段所获得的低。在这类衔接模式下很明显继续学习得到的是职业技能范围的拓展而非同一职业范围内技能水平的提升,因此这种模式下对课程的衔接不要求太强的连贯性。对于包含式的岗位衔接方式,在教学内容上可采取纵向延伸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学习相同或相近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内容不仅表现为复杂程度的加深,往往还伴随着范围的扩展,高等职业教育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职业资格要明显高于中等职业教育,表现为在相近的职业范围内级别的提升和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还是十分有利。这种衔接对技能要求高且训练时间长、技术含量高、操作需要隐性知识多、社会需求量较大、实行职业准入程度强的专业非常适用。对于交叉式的岗位衔接方式,在教学内容上可采取横纵延伸扩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每次从低一级的职业教育向高一级职业教育的晋升不但意味着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而且意味着专业技能范围的拓展,这种模式是横向扩展模式、纵向延伸模式的综合。

学生在进入中职学校时年龄较小且对专业知之甚少,选择专业存在一定盲目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成熟、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原有专业的认识可能会发生改变,或对其它的职业、专业形成了浓厚的兴趣,导致需求的改变;也可能在中职学习过程中,培养了专业认同感,专业意识得到强化,职业观念到内化。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体身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表现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的变化;又具有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4]。在课程设计时,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要求,寻找“最近发展区”,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时,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以及中、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阶段的相对独立性和任务的差异性,科学合理地确定每个阶段应完成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要求,制定出既与整体目标相一致,又能体现中、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阶段课程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课程体系[5]。

(三)学习范围的选择和划分

职业教育课程与学科化课程的显著差异是在学习范畴中融入了工作情景要素,并一开始从总体上把握工作过程的特征,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进行的整体化感悟与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工作过程作为一个整体为职教课程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课程内容的工作逻辑顺序则是按照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过程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实现教学的逻辑顺序与工作逻辑的顺序的统一,体现连续性和顺序性。

在学习内容的确立及划分上,应根据工作任务的难度、复杂程度、综合力度等,将其设计成不同的学习领域和课程学习的不同情境,各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之间都是关联递进、交叉融合的,构成一个系统集成的整体[6]。对于较低级、浅易、简单,比较容易完成,熟悉和了解整个制作过程和步骤的“入门及概念性知识”,作为第一模块;对于具有一定系统的工作任务,能培养学生基本岗位职业能力的项目,即有了这个项目完成的经验和能力,学生就基本上能够完成行业领域的一般的加工任务,达到企业职业岗位一般的规格要求的“关联性知识”,作为第二模块;对于伴有“问题”的特殊工作任务,组合难度加大、综合性加强、复杂程度更高的学习任务,作为第三模块;对于综合程度更高的创新情境或迁移拓展情境,需要综合运用各项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实践智慧解决的“不确定性”工作任务时,作为第四或第N模块。一般来说,中职阶段只要完成前两个模块的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就行了,后面的模块或综合性项目,留待高职再进一步深化学习;或者说中职阶段主要体现在与工作经验水平相关的操作能力上,以“知道做什么”、“知道怎样做”为主,达到“知其然”的水平;高职则主要体现在工作的技术应用能力上,以“知道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为主,达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程度。

参考文献:

[1]龙咏.浅论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23-126.

[2]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7-13.

[3]蒋新革,等.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2(4):31-35.

[4]代唯良,等.关于中、高职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J].职教论坛,2010(11):54-56.

第5篇: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范文

要开发语文校本课程,首先要有“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与课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相反,有课程就一定要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因此,了解什么是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显得尤其重要。所谓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就其概念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立足学校实际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包括语文校本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狭义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语文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这里所使用的是相对广义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概念,指的是形成语文校本课程因素的来源与实施课程教学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依据功能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文校本资源分为素材性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两大类。其中,素材性的语文课程资源是指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言语经验、语文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直接作用于语文课程,并能够成为语文校本课程的素材或来源的因素。条件性素材则是指那些虽然作用于语文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直接来源的因素,但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有了对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认识,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就可以大胆、轻松地去研究、挖掘。

当然,树立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更要掌握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的培养方法。一是要懂得抓住兴奋点。好奇之心人人有之,但是不同的人由好奇所产生兴奋的持续时间和指向大不一样。语文教师就是要把自己培养成“精细型”的人。只有精细型的人,才能抓住兴奋点,善于观察问题,主动思考,引发联想,并将其转化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要引导学生来叙述、说明、议论或者描写,经过这样的“折腾”,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可见,语文教师一定要有好奇之心,懂得抓住兴奋点,掌握培养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的方法。二是要善于观察、诱发课程资源意识。善于观察对于形成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观察是问题之母,是培养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可见,掌握了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的培养方法,就能更好地开发语文校本课程资源,这当能更好地为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创设良好的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它需要的是语文教师的信心、耐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相信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开发出更多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完善语文的课程改革。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第6篇: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院校 体育教育 教学模式

随着职业技能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国家、社会、学校等方面都对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开始重视起来,以期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性大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其内在的弊端,这已经严重地制约和影响了职业教育本应发挥出来的良好效果。在学校内部,教师和学生要求变革教学模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在当前我国各个层次的职业技能教育之中,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数量较多。在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多的当下,中职院校的毕业生越来越多的被社会各个行业部门所贯彻,具有多项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也越来越被社会所看好。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是一切活动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在广大的学生都严重缺失自我体育锻炼运动乃至锻炼意识的情况下,中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和开展就显得更尤为重要。因此可以这样说,在中等职业院校开展的诸多课程之中,体育课程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既然如此,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中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无疑成为一个亟须探究的问题。

一、体育教育教学环境的创造

中等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教育目前亟须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何谓教学环境呢?教学环境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说国家对体育课程的总体性规划、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各个职业院校中体育教育硬件、软件设施的配备等等。另外,各个院校对体育教育的关注程度也是体育课程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构成方面。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界定:创造和加强中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教育的教学环境是创造和加强中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素质教育的大前提和关键性基础。

当下,现代性的教育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体育教育借助其教学场所的开放性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等一些鲜明的课程特点,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起到特殊的作用。因此,中等职业院校在体育课程的规划设计上要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课程的变革,借助于体育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目标:积极拓展中职学生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之外的相关兴趣和促进潜能的良性开发,培育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树立自主锻炼的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养成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我素质的高低在某个方面又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只有具备较高素质的任课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突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享受到活动的快乐,而不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那么,中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师又该如何提高自我的素质,以跟得上时代的节奏与步伐呢?

体育教师提高自我素质首先应该从思想上摒弃传统的陈旧的体育教学观念,积极思考如何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中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二,体育教师也应该重视自我身体素质的提高,在进行动作讲解时能够做到动作的准确示范和合理讲解,以便学生更为快速地领悟动作要领,这也是较为重要的一点。第三,体育教师也应该身体力行地融入课堂,便于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

三、利用体育教育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充分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到应有的快乐。但是这却并不意味着授课教师就可以对学生听之任之,放任不管,相反,任课教师必须比先前更为动脑花费心思地去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一个人具备什么样的思想品德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决定着人的行为。通常的体育课程注重的是如何增强学生的身体体质,提高学生运动的个体技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应该把体育和德育两门学科结合起来一并进行。任课教师可以设计出多种体育课程的情景活动,将需要讲授的体育内容融入情境之中,利用这样的情景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不怕吃苦、敢于拼搏的优秀品质。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中,体育教师更要拥有一颗爱心和耐心,让学生有亲近感,同时对学生多加鼓励,肯定他们的进步以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毛振明,陈海波.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研究案例[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第7篇: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范文

论文关键词: 中职 体育课程 教学改革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体育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体育教师应正确处理好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把握课程性质,避免体育课程改革走偏方向。体育与健康是密切相关的,健康是体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为了达到身心健康,体育又是最积极的手段。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就是体育与健康内容的综合体,其最终目的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必须正确理解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同时,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教法、手段、运动经验,以及对教材的理解、课前的准备等,都要先于学生和优于学生,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起到主持和主导作用。因为在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讲解、示范具有强烈的真实性、针对性,这是任何多媒体、教学手段所无法无所取代的。此外,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师也不是消极地扮演教材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和专家、学生乃至家长共同构建新课程的设计者,是一个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德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因此,在体育教育中,既要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是健康美好的情感。夸美纽斯也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职业中学学生已进入青春期,其身体形态、机体的代谢功能都已日趋完善。他们具有旺盛的精力、蓬勃的朝气,能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生理和心理不断趋向成熟,但是职业中学学生还具有好动、好胜、自控能力差等特点。教师应根据以上特点尽量将课堂教学设计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1.设计引人入胜的“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学生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从而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所以老师应根据职教学生的心理、生理、知识特点,精心设计好导入,一开始就充满趣味,让学生兴趣盎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老师可以引用名人名言、体育明星、体育新闻、体育故事、体育幽默等进行导入。例如,在进行背越式跳高的教学导入时,我们可以给学生讲一讲我国跳高名将朱建华的故事,从而既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创设宽松情境,营造良好氛围 

精心设计、营造一个宽松的练习环境和良好的锻炼氛围,能够诱发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比如在教排球移动时,可以在教之前,用绳子兜住球,两人一组地进行一个投一个躲的游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练习脚步移动,再把移动步法融于游戏练习中,兴趣较为浓厚。 

3.建立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 

课堂人际关系是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群体心理关系,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基础。教师一旦进入课堂,就要自我调整,尽力摆脱各种不恰当情绪的笼罩,进入教学角色。课堂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是起主导作用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课堂里其他人际关系,影响着课堂心理气氛。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感情深厚、课堂上情感交流、信息反馈畅通,易产生共鸣效应,就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4.善于适时地激励学生 

职业中学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在课堂上,师生之间产生矛盾是很可能发生的,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容人之短,不怀成见。老师的宽容是育人的前提,是妥善解决矛盾、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其次,教师对学生应热情教诲,以情感人。若采取“以牙还牙”的办法就必然激化矛盾,严重影响课堂教学,同时也有损教师自身的形象。 

第8篇: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新课程 数学教学 德育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他不仅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形成数学素养,而且在数学学习中,还应养成严谨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形成辨证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2009年,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进行课程改革,其中数学学科明确了新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重新编写了新的教材。教材内容上突出知识的基础性、应用性,贴近职校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体现了时代的特色。同时,较好地对中职生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结合新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其树立远大理想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学生非常难以理解,学习有困难,比如二项式展开系数的计算、求几何体的体积、方程组的求解、平面解析几何、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等等。这时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小知识,告知学生我们的祖先、近(当)代数学家在数学领域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中可适时地、自然地利用我国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辉煌的成就,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计算圆周率,自西汉刘备、东汉张衡,三国时刘徽,直到南北朝祖冲之等多位数学家,为之进行艰苦探索,得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准确的圆周率,成书于汉朝的《九章算术》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叙述了分数运算的著作。注重实际应用是《九章算术》的一个显著特点,利用周朝就出现了的“勾股定理”求解了许多问题。该书的一些知识还传播至印度和阿拉伯,甚至经过这些地区远至欧洲。南宋数学家杨辉发现“杨辉三角”,揭示了二项式展开式系数的规律,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现代,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让学生们看到我们的祖先如此的了不起,从而身心振奋,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挖掘新课程的思想性,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性的。”如:半径不等的两个圆的连心线长可决定两圆是否相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或同心。实际上,一个正确的命题,就是表达了它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如: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与它的斜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必然联系。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和不断发展的”。如:角的概念的发展,平面集合中的角到三角学中任意大小的角立体几何中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等,都是随着数学的发展而发展的。数学教材中渗透了诸如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逻辑划分的思想、等价转化思想,介绍了诸如消元法、配方法、换元法等基本方法。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将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明确思路,对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和方法加以概括,再有计划、有系统地加强训练,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并让其学会辨证地看问题。

三、利用新课程的教育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发展观的教育

比如,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确定点位置的工具,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一个点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就可以将这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确定下来。接着告诉学生,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可以认为存在着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象平面内的点一样,都有自己的位置,也都在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位置。

告诫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道德观、人生观、发展观的关键阶段,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的关系,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成为有用的职业人才而努力学习。另外,在学习了函数的图像后,告诉学生曲线有波浪形的如正、余弦函数,有直线形的如一次函数,有的是抛物线形的如一元二次函数等等,由此启发学生联想到人生的发展进程就如同波浪,有上升必然有滑落,也如各种图形一样,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等,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人生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成功也必然有失败,所以我们只有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四、寓思想教育于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看,他们正处于思想的形成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虽然有朝气蓬勃上进好学的优点,但缺少社会经验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易受社会不良影响,必须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其“免疫力”。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互相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使他们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只有付出努力才能获得收获;只有踏踏实实,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实现自己的理想。另外,还要培养学生正确面对苦难的态度,承受挫折的能力,让学生懂得能力与期望、动机与目标永远存在差距,只有不怕困难,知难而进才能学好数学,才能经得起人生道路上的大风大浪,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未来。

五、利用数学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的作风

第9篇: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 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form and Implement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ic Mechanical Design Integrated Teaching Curriculum

TAO Yujiao

(Qinghai Industrial Vocational & Technical School, Xining, Qinghai 810000)

Abstract Vocational mechanical design (mechanical processing) is important unit(professional) to train technicians. Therefore, vocational schools' mechanical (process) professional has become a national focus on school discipline. Facing the country today can solve various technical problems embarrassment to a great extent. Vocational machinery (processing) professional future is certainly blue, but can not do withou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educators who follow through induc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et of effective teaching model to do strong backing.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ic Mechanical Design course; integrated teaching

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分离,对其课程没有针对性的要求和目标,学生往往不能学习到实践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也是照本宣科,从上课讲到下课,讲台成为了教师独自享用的舞台,把学生转变为观众的角色,观众是没有发言权的。多媒体教学也只是将原本应该陈列在黑板上的理论知识挪个位置,放到了多媒体上面来,虽然教学手段改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吸收知识的效果没有本质上的变化,其效果较差。下课之后,师生各走各的路,形同路人,丝毫不注重课余时间辅导学生课程知识的重要性,学生也不主动去开展有关专业课的活动,所以,除去上课时学到的那些皮毛,课外学习完全是一片空白。还有便是缺少互联网的应用能力。互联网上拥有众多院校的精品课程的储备资源,但是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机会去享用这种免费资源。

2 目前一体化教学的开展与优势

传统的机械课程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不能很好地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因其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过于宽广,教师们很容易便会走照本宣科,直接性灌输的道路,使课堂气氛枯燥乏味,令学生对专业课程失去了原先的热情与兴趣,教师与学生不能够进行很好沟通,致使学生课外空闲时间对专业课程实践理论知识犹如一张白纸。在实践过程中也不能做到实践与理论知识间的联系,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吸收知识的效果较低。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完美地把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深入教学内容,整体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重新吸引学生对其专业课程的热情与兴趣。通过教学模式的真实性情景模拟,使学生深入其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性工程性质的问题,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一体化教学模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机械设计基础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职业高素质起着莫大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学习到丰富的专业课知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还需要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的相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还能够全面提高其职业素质能力。

3 一体化教学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结合的好处

各大职业院校为了追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地调整人才的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前进的脚步。机械设计基础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宗旨在于改变其传统的,静态的,落后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以及实践操作的实施一气呵成。将教室与实训教室融为一体,促使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相连,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情景教学所带来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吸收知识的质量,提高专业课程的学习技能,获得较强的专业能力。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的相互结合,更是做到了实践中教授理论知识,在理论学习中传授实践方法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职业能力素质。机械设计基础一体化教(下转第194页)(上接第121页)学模式改革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高素质人才的至关重要的途径之一。促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面能够更好地发展,掌握职业岗位能力,就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熟练的实践操作技巧。理论知识可以从课堂上获得,职业岗位技能则需要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机械设计基础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将多种学习的方式融合到一起,综合性的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增强学生能力的提升。一体化教学模式更加符合于职业教育培育人才的要求与目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基本专业课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促使学生能够成为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技能型的人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吸收专业知识,还可以在各种实践操作教学中培养与人合作,团结一心的集体精神,也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道德素质修养。

4 具体措施的实施

4.1 创建一体化教室是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基础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室与实训教室分开来进行上课的。教师一般情况下都是先采取理论知识的传授,然后再让学生手把手实践操作。在这种情况下,理论和实践是分离的,由于上理论课与实践课相隔的时间较长,学生往往在操作的过程中会忘记上课时教师讲述步骤与重点,所以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课程的知识,达不到预期学习所获得的效果。一体化的教室是将理论课教室与实训课教室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就可以动手实践操作,而且课堂上听起来很复杂的机械原理在实践中一目了然,真正做到教学与实践的合二为一,不仅能够加快专业课程的学习进程,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2 教学项目的设计要符合课程实际

机械设计基础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教授、学习、实践”的一体化原则。将教学实践项目与理论知识相互结合,让学生真正地置身于机械生产(设计)环节中,更加注重于对职业技能的培养。教学实践项目的设计必须要切合实际,从学生自身技能素质出发,但是也要富有挑战性,引起学生对其的兴致,从而培养学生在此方面的新技能。根据社会现展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教师可以以项目为教学的主导,组织课堂教授专业知识的内容,来增强学生学习专业课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其的兴趣。

5 结语

机械设计基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能够特别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学生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树立自信心提高专业能力素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也要适应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特点,才能够彻底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泽波. 《机械设计基础》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13.

[2] 胡凤英.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31.

[3] 陈虎,刘小群.《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探讨[J].魅力中国,2009(29).

[4] 许勇平.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感悟[J].新课程研究,2011(7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