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月光曲课文范文

月光曲课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月光曲课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月光曲课文

第1篇:月光曲课文范文

关键词:激情;充分展现;《月光曲

Abstract: Student whether in study enthusiastic, the key lies in teacher’s guidance and the self-expression. This article only take “Moonlight Tune” as an example, elaborated that lets teacher’s fervor in the classroom the full development importance.

Key words: fervor; full development;“moonlight Tune”

教师是课堂中的引导者。学生能否在学习中充满激情,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及自我的表现。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本人在《月光曲》一课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条件(多媒体技术及Flash技术),自己充分理解《月光曲》及贝多芬的背景及课文环境的内涵,融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及自己的激情,让学生在教师的激情中寻找学习的激情,寻找课文的内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教师充分理解课文,并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课堂当中

《月光曲》一文是讲述《月光曲》创作的一个传说。这个传说中所呈现出来的是贝多芬先生对广大劳动人民及穷苦家庭的关心及爱护,也展现出贝多芬高超的音乐造诣及艺术修养。要理解好这篇课文,就必须深入了解贝多芬本人及其创作的作品,以及关键在于对《月光曲》的理解。本人为了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及《月光曲》,在网上寻找有关资料,对贝多芬及其所创作的作品,以及《月光曲》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资料中,我知道贝多芬相关的生平事迹及有关作品的情况,并重点了解了《月光曲》的情况。在教授之前就让学生了解到《月光曲》又名《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的第十四钢琴曲,又称《升C小调奏鸣曲》,写于1801年。这曲子初版上有“献给黛莉冉”字样。黛莉冉是贝多芬的恋人,是一个伯爵的女儿。后来,黛莉冉遵从父母之命,嫁给了加路伦彼尔伯爵。这首题赠给朱丽叶塔的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写作于1810年。起初只题作《幻想曲风奏鸣曲》,后因诗人雷斯达布在文字上的渲染,才出现《月光曲》的别称。《月光曲》的起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1799年~1860年)听了该曲后联想到瑞士疏森湖上的月光而取名的;另一说法是出版商因为这乐曲的标题不容易引起人们注意擅自定的。而课文则采用一个传说来讲述《月光曲》的来历。在教学之前,让学生充分地了解相关知识,有利于对课文及贝多芬的理解,也为感受《月光曲》埋下了感情伏笔。

2利用音乐及相关的图画让学生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将人之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由于《月光曲》所处的环境相对学生而言,实在太遥远了。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体验探究法”阅读课文,即课堂上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中在利用Flash让学生在聆听《月光曲》的同时,观看课文中所相对应的图画,让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再让学生闭眼细心聆听《月光曲》,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对比,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让学生画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让学生划出描写兄妹俩在聆听《月光曲》时所幻想出来的画面的句子,再对比一下自己在Flash中所看到的画面是否一致,再划出表示“想象”的词语:好像、仿佛。让学生能够了解文中的词语、句子。这样,通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还在发现美、感悟美的阅读中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3以自己的理解渗透入学生当中

本人对《月光曲》的理解是比较深刻的。课前,我曾多次听《月光曲》,觉得这曲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美、和谐的旋律非常动听。因此,在教学中,我同样地也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丽景象,划分成三个画面(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变化线):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第2篇:月光曲课文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A-0051-0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十六课《月光曲》(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新词。

(二)通读全文,学用生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三)解决课后第一道思考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领悟文本中的人物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学习贝多芬同情和热爱穷苦人民的美好品质。

(四)联系上下文,把贝多芬的内心想法写下来。

三、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脉络,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解决课后第一道思考题。

四、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贝多芬同情和热爱穷苦人民的美好品质。

【评析: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明确对于教师来说非常重要,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知道自己要教什么,教学应达到什么标准,以及如何达到这些标准。按以上确定教学目标,就能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让学生结合课后练习题要求训练听说读写,体现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早就耳闻你们非常聪明,今天老师能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学习,感到非常荣幸、非常激动。所以特意带来了一首曲子,要跟大家一起分享呢!你们想不想听呀?

生:想。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播放《月光曲》)

师:你们能听出这是首什么曲子吗?一起说——

生:月光曲。

师:(板书课题)《月光曲》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让我们一起来读课题。

生:(齐读)

师:关于《月光曲》,你知道些什么呢?谁愿意把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跟大家交流交流呢?

生:我知道《月光曲》全称叫《月光奏鸣曲》,是由贝多芬创作的。

生: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28岁时听力开始下降,50岁时,两耳失聪,但他仍坚持创作。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钢琴奏鸣曲三十二首。

师:大家课前收集得多细心啊,老师也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带来了(出示课件),看,这就是贝多芬,他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了这样的话。请大家读一读。

生读: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师:是啊,这位音乐界的奇才留给后人的是无比的尊敬和怀念;那些永远流传在人间的作品,更是人类音乐史上千古不灭的瑰宝。相信大家一起学习课文以后,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评析:在开课时教者通过播放《月光曲》营造一种气氛,把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和追求美的情趣激发出来,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顺利进入到课文学习中去。随后提出问题:关于《月光曲》,你知道些什么?在师生互相交流中了解贝多芬的品质——同情贫苦人、为穷苦人造福,这样既丰富了文章背景知识,又为学生理解贝多芬的品质做好铺垫。】

(二)初读,检查预习情况。

师:现在请大家按下面的要求,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读懂词语,读通句子。2想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自读课文)

师:(出示生词)同学们,你们读书很认真,相信课文中的词语你们一定能读好的。谁能来读一读?

生读:谱写 传说 琴键 蜡烛 纯熟 陌生 清幽 入场券 盲姑娘 霎时间 水天相接 微波粼粼 波涛汹涌。

师:你读得真不错,我们能不能像他这样读好呢?一起来读吧。

(生齐读)

师:你们真了不起,为自己鼓掌、喝彩吧!

(生鼓掌)

师:这些词语你们都读好了,相信你们也一定能把这些句子读好的。(出示句子)自己读读看。

(生自读)

师:老师请男同学来读一读第一句。

男同学读: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师:男同学读得很好,女同学有没有信心赛过男同学呀?一起来努力吧!

女同学读: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师:你们真会学习,很快就把课文里的生词、难句读好了。那么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呢?你能用上面的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说吗?(出示生词)

生:课文主要讲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师:(板书:谱写经过)你回答得真好,能抓住课文的要点来讲了。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讲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呢?

生:第二至第十自然段讲的。

师:那第一自然段讲什么呢?

生:讲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还告诉我们《月光曲》的谱成是一个传说故事。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好。这个自然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这个自然段起到总起全文,点明题意的作用。

师:(板书:总起全文)这篇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方式来写的?

生:总分结构。

【评析:教者以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呢?你能用上面的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说吗?”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与文本对话,促进整体感知,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培养学生的语感,凸显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

(三)探寻创作的原因。

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原因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流传千古的名曲《月光曲》呢?请你们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吧。你还可以在句子的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出示语段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学生默读,写旁注。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书很专心,现在把你的感受跟同桌交流交流吧。

(学生同桌交流感受)

师:这是盲姑娘与哥哥的对话。你认为这段话中的哪些句子能打动贝多芬的心呢?

生:“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贝多芬听出姑娘热爱音乐,她很聪明,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她听别人弹过几遍,就可以断断续续地弹了。她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自己更加热爱音乐。所以这句话能打动贝多芬的心。

师:听到你的回答,贝多芬感动了。

生:“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从这句话,我体会到了妹妹想听贝多芬亲自弹琴的迫切心情。

师: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迫切的心情表达出来吗?

生:能。(生读)

师:谁能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听了他的朗读,我感受到妹妹的心情很急切。

师:是啊,如果我们能加上自己的表情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贝多芬一定很感动的。谁愿意来试试?

生:我来试试。(生读)

师:贝多芬听了你的话非常感动。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心地读妹妹说的这句,让我们一起来感动贝多芬吧。

(生齐读)

生:我还从哥哥的话中知道他们家很穷。

师:为什么他们家里穷也能打动贝多芬的心呢?

生:因为贝多芬很同情穷苦人民。

师:贝多芬真是个好人。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家穷呢?

生:从“茅屋”这个词可以看出他们住的很简陋。

生:第四自然段中的“贝多芬推开门……旁边。”这句话,也能看出他们的日子过得很艰难。

师:是啊,多么可怜的兄妹俩啊。今天,贝多芬就在小镇上演出了,可因为家里穷,买不起昂贵的入场券,不能满足妹妹的心愿,作为哥哥,他是多么的——

生:难过、不安。

师:你们能把哥哥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生读)

师:听到你们的读书声,贝多芬感动得热泪盈眶了。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我从妹妹说的“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看出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这个妹妹善解人意,不想再给哥哥造成负担。贝多芬听出兄妹俩互相体贴,手足情深,所以很感动。

师:嗯,你也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你能把妹妹说的这句话读好吗?

生:能。(生读出感情了)

师:嗯,多懂事的妹妹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兄妹俩的谈话,注意要能打动贝多芬的心。

(生齐读)

【评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品读领悟文本中人物的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者提出了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了流传千古的名曲《月光曲》呢?”以这个问题为突破点,让学生选读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通过思考、写旁注、交流、品读,感受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体会到贝多芬的高尚情怀。】

师:听你们读后,老师十分感动,贝多芬更感动,于是,他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推开门,轻轻地走进茅屋里,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出示语段2)一起读——

生读: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师: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的对话。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贝多芬弹了一曲,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呢?

师:你提的问题很有水平。

生:当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先生时,贝多芬为什么没有承认?

师: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

生:为什么盲姑娘会知道为她弹琴的是贝多芬?

师:你真会问,问到点子上了。(出示以上的问题)同学们,学贵有问,问题是学习、思考的结果,你们提的问题非常好。现在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盲姑娘双目失明,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能猜出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生:从她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中我感觉到妹妹听得很认真,而且她对音乐的酷爱以及执着使她认为是贝多芬。

生:盲姑娘第一次听贝多芬弹,而且只听了一遍,就理解出来贝多芬弹得很纯熟,感情很投入,所以她是贝多芬的知音。

师:你的理解很好。

生:我觉得盲姑娘只听贝多芬弹了一遍,就能达到贝多芬弹的曲子那种境界,所以我觉得盲姑娘非常理解贝多芬,是他的知音。

师:所以说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难怪盲姑娘会猜到是贝多芬为他弹奏的,此时此刻盲姑娘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非常激动。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梦寐以求的愿望居然实现了。

师:请同学们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盲姑娘内心的那一份激动。

(学生自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

师:听到你的读书声,老师好激动啊。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体会吧。

(生齐读)

师:是的,同学们,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面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分的激动。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啊。对吗?刚才有个同学还提了个问题,为什么此时贝多芬没有回答,我相信各人有各人的理由,谁来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觉得贝多芬可能觉得盲姑娘已经猜出他是贝多芬,没有回答就是默认。

生:贝多芬是个同情穷苦人民的人,他看到盲姑娘家里穷,不想让他们因为知道是贝多芬了就破费招待他。

生:因为贝多芬与盲姑娘的层次不同,贝多芬不想炫耀自己。

生:因为贝多芬是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并不想用语言来表达,只想用音乐来回答。

师:你也成为贝多芬的知音了,此时,贝多芬多么激动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贝多芬说的这一句话。再读这部分对话,把盲姑娘和贝多芬内心的那一份激动读出来。

(生读)

【评析: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教者能引导学生读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1贝多芬弹了一曲,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呢?2当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先生时,贝多芬为什么没有承认?3为什么盲姑娘会知道为她弹琴的是贝多芬?再引导学生交流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品读中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总结写法,基于文本情境“小练笔”。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主要是抓住课文中人物的哪方面来感悟人物的情感的呀?

生:人物的语言,神态。

师:对,在平时写作时,我们也要注意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等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品质。现在,让我们再带着感情朗读课文的第二至第七自然段吧。

(生读)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贝多芬万分激动,此时此刻,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首曲子,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一层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有所激动,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时候他心里会在想什么呢?请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贝多芬内心的想法用一段话写下来。

(生写,师巡视)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吧,他心里在想什么呢?有谁愿意把自己的话跟同学交流?

生:多么善解人意的盲姑娘,让我满足这个姑娘的愿望吧,让我为她再献上一曲吧。

生:感谢上帝,让我在这里碰到了自己的知音,我不为她弹琴还能为谁弹呢?

师:是的,同学们,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为知音作曲,他心里想了很多很多。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贝多芬在弹奏《月光曲》时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围绕这个话题,再次走进贝多芬。下课。

【评析:学语文的需要——运用语言表达。这个环节,教者善于总结文章的写法,让学生通过想象、写话、交流,再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在体会贝多芬的情怀的同时,学生的情感也得到提升。】

【总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它是师生进行思想交流的主要方式。

语文课堂提问必须依据语文自身的教学规律,其讲究的是科学;怎样问,必须讲究技巧,讲究艺术。而“以问导学”又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这篇课文时,教者主要从四个板块即“导入课文处提问、整体感知课文处提问、理解课文处提问、整体深化课文处提问”设计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以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3篇:月光曲课文范文

当代格鲁吉亚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如果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阅读,那么这个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愿意阅读,那他就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全体学生都喜爱阅读、热衷于阅读,那他就不仅是一个好教师,而且是一个优秀教师。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流眼泪,读者才会受感动;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例如,教学《梳羊角辩的小姑娘》时,我带着一脸的神秘说:“这是篇写人的记叙文,老师特别喜欢。它与过去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许多不同,你能找出多少点不同?当然越多越好。”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去。结果有发现课文主要通过对话的,有发现三件事是连贯的,有发现三件事可以组成一件事,有发现用词很讲究,有发现结尾意味深长的等等,学生的审美阅读就此开始。 当然,教师要煽情,要动情,也不是任意地让感情泛滥,要以自己的独特、真挚、强烈、坦荡的情怀与学生见面,扣击学生的心弦,使自己、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

2.驰情其中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这座桥梁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需要我们的“情感的王子”——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才能与作者会面,达成情感的契合。

启动情感。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那得需要外力的推动。这种外力须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如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角色的鲜明形象,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情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份关注,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期待着故事将怎么发生,将怎么一步步进展。如教学《月光曲》时,我以贝多芬的《月光》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部分,之后引导: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谱写成的呢?牵住情感。儿童的情感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可以由生成——发展——稳定;也可以由生成——淡化——泯灭。在学生初读课文入情后,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只要教师巧妙地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惭惭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仿佛看到了,也仿佛听到了,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奋,拨动他们的心弦。

推动感情。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孩子的面部表情,从朗读的声调,从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孩子心头涌动,这是阅读成功的契机,应及时把握,并顺势将阅读过程推进课文精彩片断词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读出其神韵。当学生通过音乐和图画,对《月光曲》的内容有了深刻的感悟并陶醉其中时,水到渠成了,让学生尽情地朗读。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音乐的优雅、轻盈、热情和不可遏制的沸腾, 读出理解,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使学生走进了贝多芬的情感世界。 痛快抒发。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说,想抒感。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通过抒发,可以使儿童的情感更加明确。及时引导儿童抒发内心的情感,不仅是阅读的需要,而且也是儿童心理的需要。 当学生对课文《月光曲》不仅仅停留在喜欢,而且有了深层的感悟,对贝多芬有了更深的敬慕。他们明白,正是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家,才能创作出这样美妙的音乐,把穷苦兄妹俩带到了这样的光明美好的世界!此时就要让学生痛痛快快地去评,去赞美,进一步把情感推向。

3.张扬个性“差异”

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产生感悟,必然会带浓重的个性化倾向。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过的课程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因此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位学生阅读时有着自己注重的焦点。如有的想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侧重于情节的发展;有的则仅是猎奇,关注是否能获得新奇的信息;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保护好这宝贵的积极性,对学生这一倾向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理解。 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对课文内容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即为提升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而阅读。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时,教师更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应是多元化的、开放性的。“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会完全一样。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玉”,既可以理解为质地纯正的绿宝石,也可以理解为“小家碧玉”的美貌女子。 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在传授学法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我的战友》一文的烈火烧身时,我问学生打算怎样学习这一部分课文,结果发现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说:“边看插图,边读课文,用插图来帮助理解。”有的说:“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有的说:“边读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全班交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纷纷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通过阅读过程中空间的拓展,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四、尝试评论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第4篇:月光曲课文范文

一、运用现代电化教育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现代电化教育手段可以创设情境,新颖有趣的动画情境,融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场景,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用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到课文内容中来。例如教学《月光曲》这一课时,教学设想是:这课的重点是感受贝多芬在即兴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而感受贝多芬深厚的同情心。为了突出这个重点,首先指导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巧用多媒体课件逐幅出示四幅图,让学生想像、感受贝多芬内心情感的变化,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课文中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皮鞋匠为什么会联想到月亮升起、月亮升高及波涛汹涌的画面,面皮鞋匠联想到的画面变化是随着乐曲的变化而变化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可以播放《月光曲》的乐曲片断和皮鞋匠联想到的“月升、月高、波涛汹涌”动画,让学生感受乐曲的变化,并指出这种乐曲的变化以是随贝多芬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从而让学生领略到一个由画面、音乐、情感所组成的完美意境,最后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皮鞋匠联想部分的语言文字,这样既让学生感受至了贝多芬卓越的创造才能,又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感觉了语言文字之美。首先播放多媒体课件(1)播放《月光曲》导入新课:刚才大家听到的乐曲好听吗?这就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为一们热爱音乐的盲姑娘即兴创作并演奏的《月光曲》。(板书:贝多芬 盲姑娘)大家想了解贝多芬吗?这里教师有贝多芬的一份资料,请一位同学把贝多芬向其他同学介绍一下,出示多媒体课件(2):贝多芬简介。

这样导入新课,自然流畅,不但学生兴趣盎然,而且直奔重点,学习目标非常明确。

二、运用现代电化教育手段,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具体生动的画面,突出重点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由于受年龄、知识的限制,抽象思维才开始发展,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观察事物还不够全面,教学中,常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中,老师单纯依靠语言文字来进行抽象的讲解,学生就会感到很难理解。这时,就要求老师运用现代电化教育手段,把枯燥无味的文字变为生动有趣的画面,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进行的优点。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这一优点,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活跃的“思维场”,使难以觉察的事件能清晰地在学生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便可为学生实现由具体的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一座桥梁。例如,教学《月光曲》时,学生朗读课文2-7自然段,初步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逐幅出示多媒体课件(3图像,并附有思考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一)出示多媒体课件: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时,心情怎样?他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体会贝多芬散步时心情平静、轻松,理解“断断续续”)。(二)出示多媒体课件(4):听兄妹谈话,思考题:贝多芬走近茅屋时听到什么?想到了什么,此时心情怎样?指导朗读。学生体会到贝多芬听到兄妹谈话后深受感动。(三)出示多媒体课件(5):茅屋里烛光下的兄妹,思考题:贝多芬走进茅屋后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此时心情怎样?指导朗读。学生体会到贝多芬看到兄妹俩产生了同情之心。(四)出示多媒体课件(6):妹赞美,思考题:贝多芬弹完一曲后,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此时心情怎么? 理解“纯熟”,了解两个感叹号的作用及“您”字重重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盲姑娘赞美的语句,学生体会到贝多芬听到赞美后的激动心情。小结:贝多芬被幽静的景色所陶醉,被兄妹俩的兄妹之情所感染,看到了茅屋里贫穷凄凉的景象,对穷兄妹俩产生了同情怜爱之心,在这种情况下,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听到了盲姑娘深情的赞美,贝多芬心情无比激动、兴奋,为了回报知音,贝多芬再弹一曲,此情此景,深深地拨运着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的心弦,一股创作的激情在胸中激荡。这样处理教材,突出了本文的重点。

第5篇:月光曲课文范文

一、易读错的字

善哉(zāi)琴弦(xián)玉轴(zhóu)曝晒(pù)拊掌(fǔ)

抽搐(chù)戛然而止(jiá)胳膊(gē

bo)凸显(tū)绱鞋底(shànɡ)

荒谬(miù)奴婢(nú

bì)乐曲(yuè

qǔ)幽静(yōu)恬静(tián)

一缕(lǚ)入场券(quàn)盲人(máng)纯熟(chún)霎时(shà)

陶醉(zuì)驰骋(chěnɡ)尴尬(ɡānɡà)虚拟(nǐ)

二、易写错的字

善哉

巍峨

曝晒

荒谬

奴婢

莱茵河

微弱

琴键

汹涌

粼粼

陶醉

尴尬

驰骋

入场券

戛然

气概

三、多音字

pù(曝晒)

zhóu

(画轴)

shǔ(数落)

省shěng(省略)

bào(曝光)

zhòu

(压轴)

shù(数学)

xǐng(反省)

四、形近字

哉—栽

弦—舷

轴—柚

曝—瀑

谱—普

莱—菜

纯—吨

键—健

缕—屡

陶—淘

五、近义词

巍峨—高峻

荒谬—荒唐

著名—有名

幽静—宁静

纯熟—熟练

恬静—安静

陶醉—沉醉

显现—展现

虚拟—虚构

尴尬—窘态

六、反义词

幽静—喧闹

纯熟—生疏

微弱—强烈

汹涌—平静

虚拟—真实

七、重点词语

断断续续

水天相接

微波粼粼

波涛汹涌

无穷无尽

约定俗成

风雨不透

不可开交

戛然而止

英雄气概

八、词语搭配

【形容词】

(著名)的乐曲

(幽静)的小路

(微弱)的烛光

(清幽)的月光

(微波粼粼)的海面

(雪亮)的浪花

(恬静)的脸上

(大大)的眼睛

(波涛汹涌)的大海

(美妙)的琴声

(小小)的马鞭

(优美)的姿态

(虚拟)的马鞭

(虚拟)的道具

(约定俗成)的方法

(紧张)的铜锣鼓声

(必胜)的信心

【副词】

(激动)地说

(静静)地听着

九、常考句型

【比喻句】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比喻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比喻句】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排比句】同事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俗语】一动不如一静。

【反问句】这,哪里还是戏剧?

【排比句】这,不是太像杂技了吗?

十、课文重点梳理

1.《伯牙鼓琴》通过描写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的动人故事,表现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书戴嵩画牛》写了杜处士曝晒自己珍爱的《斗牛图》,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的故事,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爱,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3.《京剧趣谈》一文给我们具体介绍了京剧中的马鞭与亮相两种有趣的艺术形式,它们各具奇妙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领略到京剧的艺术魅力

十二、日积月累

高山流水

天籁之音

余音绕梁

黄钟大吕

轻歌曼舞

行云流水

巧夺天工

惟妙惟肖

画龙点睛

笔走龙蛇

妙笔生花

栩栩如生

十三、课文要求背诵的内容

第6篇:月光曲课文范文

一、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而不是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小学一年级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以教材为载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

二、激发阅读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要重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心驰神往,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三、注重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如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考、理解和记忆。另外,通过朗读,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对阅读更有兴趣,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培养语感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所以丰富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全部通过阅读来实现。教师应引导学生加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有益读物;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中的积累,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的篇段。通过阅读积累形象材料、情感材料、思维材料以及佳词好句,以此来增强语感,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第7篇:月光曲课文范文

新课程的改革实施如乘春风翩然而至的燕子衔来了一粒饱满而结实的种子播撒在每位语文教师的心田上,遍及全国各地,一如生根发芽般长成了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走进课改的模式里,如雨后春笋般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凭借各种课件,引领学生走进神秘大自然,探索新鲜事物,观察人文地理,知晓人间冷暖真情,感悟生命赞歌。由此,在新课程教学平台上,应让学生走进文本,彰显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凸现课堂教学的人格魅力,还学生一片绿意,让文本回归课堂。

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活力、天真可爱的个体,他们如春天的使者,给课堂带来绿色生机,无限希望,对学生应像对待春天的使者,课堂教学也该如此。

一、以纯情对话解读了文本。如我校王老师执教的《小雨沙沙》就是这样的情形。

师:你知道下的是什么?

生:小雨。

师:那是哪个季节的?

生:春雨。

师:春雨给大地带来了什么?老师用横线请你填写。

生:点绿了小草、滋润了大地。

师:还有呢?

生:各种花。

师:你能用"春"字说一字句话吧?

生:春雨滋润着大地。

生:春风吹绿了小草。

生:春天小燕子飞来了。

生:春天,花红柳绿。

生:春天,万物复苏。

生:春天,美极了,感谢春雨。

师:是呀,真美,这美好的春光不能错过,这小雨沙沙给大地带来了各种生命,你看该感谢谁?

老师轻声细语地道出春天的无限生机,学生用纯真的话语回答春雨给春天带来绿色希望,也让学生是在一种身心舒畅的放松状态下进行有效的阅读,以一颗天真纯洁的童心接近文本,接近大自然,与春天这一个大自然有了个亲密接触,走进文本,与文本有效沟通、对话、无形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一趟轻松愉快、美好的阅读旅程,学生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学生的时间里,倾听他们富有绿意灵动的话语,听到他们对大自然的理解的声音,学生能够直观说出了集知识、课堂、积累、训练于一体的有效课堂,利用了学生的纯情特点,提升了课堂,以学生为本,直入课堂,焕发了生命的律动,点燃的生命的激情,显示了生机盎然的情景,对学生的有效学习充满了绿色希望。

二、以感官心情诵读文本

人的感官是非常灵敏的,尤其孩子的听觉,而在文本的有效教学上,我们都以学生这一个体承载着课堂上追求文本阅读,寻求绿色生命动感呈现

三、以豪情诵读文本

在教学《船长》一课时,当学生读到"面对船上的混乱局面,哈尔威船长坚定有力地命令奥克勒大副'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的时候"我同样坚定有力地对孩子们说:"请你再读这句话,我相信一定有问题问船长"说实话我自己的话是一惊一乍,弄不好会陷入一潭死水,语感就不会起到微波助澜作用,无疑这也是给课堂中有一种训练语感的同时,也同时让学生从语句中慢慢品味出哈尔威船长的威慑力,以及他能船上人员所下达命令中对生命的保护的魄力。

我请学生设想,当时船上的混乱局面以及后果,学生自行脱口说出随时发生的后果,所以在这危急时刻,船长威严地下达自己的命令

学生齐读: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师:还有第二个理由支持船长的这一命令吗?

生分析:

⑴救援时间只有二十分钟。

⑵时间紧急,救援时间会使人更处于混乱状态。

师:看来时间就是生命,船长的命令有力而严厉--

这一问一答中,无形中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到了答案,让语句的朗读训练也有张有弛地进行着,让他们一览无余地领会船长危急时刻临阵不乱中对妇女儿童生命保护存在的意义以及船长那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的豪情壮志。由此学生豪迈地读出船长说话时的语气也情不自禁地走进了文本阅读同时迫切地感受到生之希望的意义。

四、以感情诵读文本。

一位教师在上《生命生命》这一课时,出示一幅杏林子患重病期间的感人画面观察,旁边写上杏林子说的一句:"一粒其貌不扬的香瓜子,却能顽强撑开砖缝、茁壮成长,而我......"老师一语惊人,令在场的老师都倾听着,学生小手如林地高举着,并且令人刮目相看的是老师用一句最简朴的话语说:"杏林子,你想说什么?"贯穿了课堂,让学生争先恐后地倾吐自己的内心感受,学生纯真可爱的道出了课堂的理解,尤其是老师将命运交响曲与一一呈现汶川大地震中的画面那种对生命注释时,学生已情不自禁,诗意般地表达出:生命是一种等待,是一种坚持,生命是一种力量,生命是一种希望,生命有限而又是无限时,我感受到学生对生命成长的理解,倾听他们生命成长的拔节声,倾听他们心灵呼唤,感受他们情感真情涌动,仿佛看到他们内心深处的精彩世界。

五、以激情诵读文本。

第8篇:月光曲课文范文

【关键词】适时运用 电教媒体 优化 语文课堂 高效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的手段也变得更加现代化,其中语文多媒体教学以其能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的特点,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活力,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方式,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唤起情感的共鸣。为教学创设了互动、和谐的教学模式,使以教师的教为主变成以学生的学为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让语文教学充满情趣,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达到了优化课堂结构的效果。那么,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把握电教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以达到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手段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目的,优化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素质呢?

一、揭题、质题后及时使用

教师在揭题、质题后,学生处于渴望尽快了解课文所描述的景物的心理状态。此时适时映出课文描述的画面,可以使学生正确感知文章所描述的内容,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通过看幻灯、电视录像等画面,加以获得深刻而形象的印象,为理解文章的词句提供了鲜明的形象。如教《桂林山水》这一课,当板书课题,质题后,学生处于渴望了解桂林山水具体情景的心理状态,此时放映“桂林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写镜头,可使学生进入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的意境中,激发起他们对桂林山水之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为学生学习文中的词句打下了伏笔,提供了鲜明生动的形象。

二、观察事物时适时使用

观察有序就是观察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要不然就容易犯观察不全、丢三落四的错误,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观察结果,当一幅投影片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作用于学生感官的首先是投影片的大概轮廓,其次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观察。在教学《夹竹桃》这课时,我首先把复合投影片(开红花的夹竹桃与开白花的夹竹桃)投影出来,学生兴趣顿生,纷纷被夹竹桃绿色的叶片,红白两色的花朵所吸引。我让学生自由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让他们谈印象,提高观察的效果。学生观察后,纷纷发言谈感想。有的说:“这夹竹桃叶真密。”有的说:“我见到夹竹桃,仿佛感到它的生命的力量。”……在学生求知欲上来时,我抓住时机提问题:“作者是怎样写夹竹桃的?”这个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方法的,以促使学生进一步观察。

为了克服观察的随意性,教给学生观察的顺序,这时,我先投影开红色小花的夹竹桃,让学生观察,再投影开白色小花的夹竹桃让学生观察,最后,把两种夹竹桃复合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地了解事物,系统地分析判断,使学生印象加深,更全面,更系统地认清事物的表象、本质,进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这时,让学生口述观察到的结果,学生“总起--分述--总结”的表达顺序十分清楚。

在学习3--4节时,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先分别投影出春、夏、秋三季的花,春季的迎春花、桃花、杏花;夏季的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秋季的。并告诉他们这些花只开一个季节,到下一个季节就凋谢了。然后再在每个季节上复合投影出夹竹桃的形象。夹竹桃的特点一下子就出来了。这时提问:“夹竹桃与其它花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同学们马上说:“它一年三季都开。”“它是有韧性的花。”这样投影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使学生和作者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使学生对夹竹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三、解决课文重点、难点时灵活使用

电教媒体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使声、图、文并茂,弥补学生难以感知的东西。例如《月光曲》一文,分辨事物和联想,体会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思想感情是本课训练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知识点,可合理地选用幻灯机、录音机。当教学进行到第八自然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用电脑电视将课文插图放映出来。画面展示出:“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美丽。穷兄妹俩凝神倾听,贝多芬无限深情地弹奏钢琴的情景。”紧接着第九自然段,播放钢琴曲《月光曲》。使音乐与插图的情景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观其图、听其曲、思其文的浓厚氛围中,随着缓慢而清幽的琴声,不仅皮鞋匠仿佛看到:“月亮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而且月亮也从学生们的心中升起来了,那微波粼粼的海面在他们的心中荡漾;那轻纱似的微云在人们脑海中浮现;那海面上的大风在他们的耳边刮起;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地在他们的心田激荡。音乐把他们从柔媚、和谐、幽静、朦胧、抚慰、体贴的境界带入了一种粗旷、激荡、刚健、雄伟,充满激情与悲愤的世界。让同学们在这充满激情的音乐声中,在产生浮想连篇的意境中,去体会感受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思想感情,去分辨事物和联想……

这样学生不仅深入地理解了《月光曲》的内容,而且懂得联想是由于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要合理,使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声画的同步刺激,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听器官,也使学生由对优美乐曲的无意注意转变到对画面上盲姑娘陶醉在乐曲中忘我神情的有意注意上来。这样营造了《月光曲》的特定意境,为学生体验语言信息所表达的情感内涵铺平了道路,消除了“时空距离”。

四、朗读课文时巧妙使用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课文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利用多媒体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图文并茂的感情朗读,使学生形成多种感官刺激,传递情感,容易进入文章的意境,让朗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先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

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五、欣赏课文时配合使用

在欣赏课文时,配合电教手段,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如《燕子》一文,借燕子赞美春天的美丽。教学时,可配以幻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文中的优美语句。如燕子的外形特点作一番描述之后,教师可以边映出幻灯图象,边朗诵:“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将课文插图绘制成“早春”的底片,覆盖上“细雨”片子映出,当读到“青的草……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时,可以翻去细雨复片,换上桃花盛开,百花争艳,柳树抽出枝条的覆盖片。当读到“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时,可以将画有小燕子的幻灯片在画面上来回作飞翔的演示,然后请学生默读思考这一自然段,说说最欣赏这段中的哪几句?为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录音,练习表情朗读。再如教完《桂林山水》后,可以放映教学电影《桂林山水》,这样可以给学生直观的整本的感受,在电影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解说伴同下,学生们好似“荡舟漓江上,人在画中游”,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产生美的情感。

六、指导复述、背诵时合理使用

课文中的内容可以在图上形象直观地显现。而图上的内容,在文中又能找到与之相吻合的具体表述的语言文字。因此在指导学生复述课文或背诵课文时,教师恰当地放映画面,可以让学生依据画面内容,进行记忆或复现,起到引路的作用。指导学生背诵《夹竹桃》时,依次出现夹竹桃的几种形态和作者幻想月光下的夹竹桃的几幅画面的幻灯,有利于学生记忆,而且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通过视觉和听觉相结合而获得的信息,其遗忘率最低,且便于旧知复现。再如《飞夺泸定桥》中“夺桥”是重点,教完后,可再次利用映片,让学生根据情节发展,抓住指导员们神态、动作、语言和主要词语,看图练习复述夺桥的经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战士的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还如,改写《嫦娥奔月》为记叙文时,就要让学生复述故事的情节,这时我再次投映画面,让学生细致观察画面。通过观察,把王母娘娘心狠手辣、蛮不讲理、冷漠无情的神情、动作鲜明地表达出来,为改写打下了基础。

总之,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适时运用,对于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可以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为语言交际的积极参与者。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认知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的情感活动,真正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的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乐的目的,实现真正的课堂高效。

参考文献:

第9篇:月光曲课文范文

一、入情导课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类固有的心理活动,每位学生都具有一种情感潜意识。可想而知,一段充满激情的精彩导语能够以情激情,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着。

1. 朗诵入情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个人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诵来渲染课文的画面与情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他们必然能情动于衷,发之于外。比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开头就满怀激情地朗诵: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同学们,桂林的山水到底有多美呢?这时候备受感动的学生们已经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课文。在这种诵读的情感氛围里,教师怀情而教,学生领情而学,从而建构出课堂教学中一个独特亮丽的情感空间。

2. 设置悬念入情

有意造成情感链条上的一段空白,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学习《田忌赛马》一课时,可以这样设置悬念:田忌和齐王都把自己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相比之下,虽然齐王每个级别的马都比田忌的稍强一点,齐王的马一定能赛赢吗?如果你是田忌的好友孙膑,你会如何帮助田忌赛赢齐王呢?大家多动动脑筋想一想吧!这一问使学生的好胜心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自然会兴趣盎然。

二、入境导课

教育家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教师要善于把学生领进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使学生感到亲临其境,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文本。

1. 音乐入境

意美以悦心,形美以悦目,音美以悦耳。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就利用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音乐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能为他们学习文本提供很大的帮助。如在教学《月光曲》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遍《月光曲》,让学生闭目听,思随曲动,然后说一说听后的感受,学生情绪自然高涨。接着。教师就可以顺着学生的情绪进入主题:这么美的曲子到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呢?作者创作时的情形又如何呢?此时,学生会自然地将欣赏《月光曲》的兴奋投入到文本的学习中去。

2. 多媒体入境

多媒体作为现代生活的一种新的接收信息的途径,已被广泛地应用到了课堂教学实践中。例如在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了各个地方的民居图片,让学生从视听方面感受了美景并进入了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