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地理信息范文

农业地理信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地理信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地理信息

第1篇:农业地理信息范文

1 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中后期,由r.f.tomlinson提出,该系统集成了遥感技术、GPS技术、GIS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智能控制技术、通信技术,能快速、高效获取地理空间信息,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显示、描述、运算,为生产与决策规划提供完整、可靠地理信息数据。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构成要素是:人员、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系统。其中计算机系统由软件系统与硬件系统组成,是信息:存储、传输、处理、加工、分析的平台和基础支撑。而数据库系统则负责地理信息数据的查询与索引,对数据进行归类、整理、维护,为系统提供资源库。虽然地理信息系统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较高,很多操作无需人工完成,但人的作用依然不容忽视,系统管理人员是系统维护与功能实现的关键要素。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是LBS,采集地理信息可视性强,采用矢量数据表示形式,而且应用了ZIP码,任何定位存放变量都能反馈到系统中,例如基于开源的GRASS系统Virtual Earth。目前大多地理信息系统编程界面利用了VBA技术或JavasScript技术,界面简洁友好,视觉效果好,操作难度小,能运行在Windows和Linux平台上,符合GNU/GPL标准。此外,需传输即时地理信息的系统则会加装GPS设备和PDA设备,能实现对GDF、GML、DXF、ECW等文件进行传输,而且能通过WCS、WFS进行本地数据远程读取。在协议与接口方面,采用OGC标准标准,系统兼容性和稳定性好,结构灵活性强。

2 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通过前文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可知道,地理信息系统具有非常强的应用优势,能有效降低地理信息采集与处理难度和成本,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所以农业生产活动中应积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2.1 农业资源调查与管理中的应用

农业生产对农业资源有很大依赖性,查清农业资源情况,进行合理管理与配置非常重要。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农业资源调查与管理,要根据农业资源属性建立统计和空间数据库,将数据库信息与GIS图形结合起来进行资源状态分析,信息主要来自统计表报、气象图、土壤图。数据采集中,空间数据要及时更新,要利用RS来提升采集效率,借助GIS对勘测区域进行动态模拟,从而编绘出综合评价图和区划图,采集清晰图像信息,进行精准图像定位,获得农业资源实况信息,提高信息真实性与准确性。

2.2 土地适宜性检测中的应用

土地适宜性检测的目的是判断,农田对农作物的适宜程度,从而科学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农田产量,进行科学农业生产规划。传统土地适应性检测多通过试验法,这类检测方式成本高耗时长,且测试准确性并不高。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数字化检测方式,检测效率高,能将土壤类型、氮磷钾含量等多方面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权衡土壤因素对各类农作物生产的影响,能生成土壤适宜性评价图,对土地适宜性进行分级。此外,能对农作物产量进行评估,对作物面积进行测绘,准确估产,提供图形化农情。具体评估中通常以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运用Erdas软件,通过回归模型,对耕地产能进行分析评估。

2.3 农业灾情预测

农业生产会受到很多自然条件限制,病虫害、自然灾害都会导致减产,甚至绝收。传统农业灾情预测具有滞后性,且预测有效性和可靠性差。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农业灾情预测,通过GIS、GPS、RS技术来实现,能把分析检测区域内的农作物的长势情况,分析出病虫害传播、迁移、扩散规律,为病虫害防治、救灾提供依据。并且图像数据在进行灾情显示时,会以颜色来区别灾害的严重性,反映危害程度,使预测结果更加直观,根据预测数据结果,便可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通过GIS空间信息,能计算受灾面积,从而来判断经济损失。

第2篇:农业地理信息范文

【关键词】离心;尿红细胞;细胞计数;镜检;尿沉渣

【中图分类号】R12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066-01

长期以来,尿液有形成分检验是否离心,文献报道不一[1]~[6]。丛玉隆等认为尿液离心检查法不适合红细胞等有形成分定量[5],马俊龙等研究发现离心镜检法与不离心镜检比较,红细胞检测结果仅是不离心镜检法的一半[7]。但上述研究都是在尿液红细胞中高浓度(≥100/μl)以上时得出的。本文使用离心和不离心两种方法对低浓度红细胞(≤100/μl)尿液进行红细胞镜检计数,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①标本来源:本院门诊病人正常尿液;正常人全血。②仪器器材:Olympus显微镜(日本);LDZ5-2低速自动平衡离心机(北京医用离心机厂);FAST-READ10一次性尿沉渣计数板(意大利)。

1.2方法

1.2.1不同浓度红细胞成分的尿液标本的制备选择EDTA-K2抗凝的新鲜正常的全血样本1份,用血细胞分析仪(使用校准品校准)测量红细胞数值,使用正常人混合尿液(收集多人尿液,用高速离心方法去除细胞等有形成分,留取上清夜)将红细胞含量配制成10/μl、25/μl、50 /μl、100/μl四个浓度。配制好的含红细胞的尿液标本分别由三位熟练检验人员用离心镜检法和不离心镜检法计数红细胞数量。

1.2.2离心镜检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方法[8]进行,取混匀的尿液标本10ml于一次性尿沉渣专用离心管内,以1500r/min,离心5分钟,吸掉上清夜,留取管底0.2ml沉渣,充分混匀后用一次性塑料吸管滴入FAST-READ10一次性尿沉渣计数板的计数池内,稍待片刻,首先用低倍镜观察细胞分布情况,再用高倍镜计数全池9个大方格内的红细胞数。红细胞含量(细胞数/μl) =(9个大方格的红细胞数/9)×10÷50。

1.2.3不离心镜检法将配制好的红细胞尿液充分混匀,用一次性塑料吸管吸取滴入FAST-READ10一次性尿沉渣计数板的计数池内,稍待片刻,首先用低倍镜观察细胞分布情况,再用高倍镜计数全池9个大方格内的红细胞数。红细胞含量(细胞数/μl) =(9个大方格的红细胞数/9)×10

以上两种方法,每管都重复充液计数6次,取平均值。所有检测均在样本配制后2h内完成。

1.3统计学方法用配对t检验。

2结果

不离心镜检计数与理论定值比较接近,平均偏差-5.82%;但离心法镜检计数结果是理论定值的一半左右,平均偏差达-46.15%。见表1。两法相比,t=2.52,P

3讨论

尿沉渣的显微镜检查是识别尿有形成分的“金标准”,主要有离心镜检法和不离心镜检法两种,我国多建议采用离心法[9]。在实际工作中,当尿液红细胞较多时,离心沉淀反而不利镜检计数,尿沉渣检验实际无需离心,这已为检验人员所公认[4,6,7]。况且,许多研究显示,在尿红细胞中高浓度时,离心法结果与真实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离心法结果明显低于不离心法,不离心直接计数与真实值更加接近[5,7 ,0]。离心的目的是浓缩有形成分,防止漏检,在尿有形成分浓度较低时,比如在正常参考值的上限9/μl[11]以上,到100/μl这个浓度范围内,将尿液离心,浓缩有形成分后再镜检计数似乎理所当然,但本研究显示即使在低浓度下离心法的计数结果仍然明显低于真实值,而不离心法与真实值较为接近,与丛玉隆等[5]在高浓度下的研究结果一致。

离心使红细胞计数偏低的原因主要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离心后红细胞沉淀不完全,上清夜还有红细胞;②离心过程中部分红细胞受到破坏;③离心管管壁有细胞的粘附;④计算时除于50这个浓缩倍数,放大了上述效应。本研究方法参考丛玉隆等的研究方法是在没有干扰物的情况下进行的,在实际工作中是否适用,马俊龙等通过研究已经得到了肯定,认为采用新鲜尿液直接计数(扩大计数范围)是尿液有形成分计数的理想方法,而离心镜检法不适合有形成分定量分析[7]。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不离心法尿液直接镜检计数红细胞(扩大计数范围)在决定性水平上(高于参考值上限的低浓度)比离心镜检法更为敏感,更为准确,检出率更高;且该法操作简便,结果快速,无须昂贵仪器,值得基层医院推广。至于数到多少细胞的数量接近泊松分析能够达到准确定量计数的标准,尚需探讨。

参考文献

[1]黄燕逐,张东玲,王萍.定量尿沉渣分析板镜检法参考值的测定[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6,19(2):110-111.

[2]叶美珍,曾芝如,樊季伟.比较Fast Read10法与计数板法检查尿沉渣的结果[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5,10(3):154-155.

[3]程大林,蒋拥军,包建芳.尿沉渣Fast Read10板计数非离心法探讨[J].陕西医学检验,1998,13(3):29-30.

[4]许会彬,张代民,李萍. Fast Read10尿沉渣定量计数板计数非离心法应用探讨[J].临床军医杂志,2001,29(1):79-80.

[5]丛玉隆,马骏龙,张时民,等.尿液细胞成分定量分析方法学研究[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2006,29(3):211-214.

[6]吴润香,何英,刘玢.离心对尿沉渣镜检细胞计数结果的影响[J].广东医学,2006,27(4):573-574.

[7]马骏龙,陆玉静,黎晓晖,等.尿液红、白细胞定量不同方法学探讨[J].临床检验杂志,2006,24(5):348-350.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93-294.

[9]丛玉隆.尿沉渣标准化建议[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7):249-250.

[10]徐腊香,段艺,余小红.离心法尿红细胞计数结果准确性的初探[J].检验医学,2006,21(5)542-543.

第3篇:农业地理信息范文

关键词 网络 媒体 课件 探究 拓展 构建 创设情景

信息技术辅助教育以其具有直观、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特点,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促进了地理课堂教学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从而给地理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充分挖掘教材合适的教学内容,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是每位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有的作用.而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较完美、较理解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教师要把计算机作为自己真正的教学工具。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使我明显认识到:现代教学就是以创新为主。现行的地理教材突现出两大特点:叙述性文字少了,图片性内容多了,教师主讲性内容少了,学生活动内容多了。这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难题、新挑战。面对地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难题,如果恰当地运用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把知识的讲解和活动内容串起来,形成一个知识链层和创设情景相互交融起来,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优化教学过程,营造一个群体交流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引发积极探究问题的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对此,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充分运用现代媒体营造优质的课堂资源

对于地理教材特点,运用媒体技术,把每节课的内容,恰当的整编成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资源,使知识体系与知识情景,在课堂活动中体现出来,让学生在领略知识情景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路的拓展,变信息的单向性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从而大大拓宽创新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渠道等,给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假如我在讲中国地理——《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时,在课件制作上关键是把民族、山脉、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等主要的知识点,利用热链接把相关的动画和图片都融合在了一起。把自己制作的课件放在学校的服务器上,在网络教室进行教学时,让学生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有所选择的学习主要内容。这样在网络上教学的教师与学生都成了学习者,在网络中学习的学生把教师当成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对教师的恐惧心理消失了,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他们不仅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同时也可以同教师探讨问题,形成了多方面交流的交互式学习氛围。新课标要求我们要以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网络在此时就成了研究式学习的有利支持。在制作课件时,尽可能采用易于操作的计算机软件设计课件。教学课件要从符号、图形、色彩、声音、节奏等多方位的视觉和听觉心理功能进行设计和开发,还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环节选择最合适的媒体。

二、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学科间的地理教育体系

网络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如何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学科间的地理教育体系是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绝妙之处。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从整个地球大环境方面去把握好每一节课所要设计讲的内容,要充分拓宽一节课的知识面,可以一改以往因教师主讲黑板板书而造成的知识展示面狭窄的情况,通过媒体课件,包容丰富的知识资源,广泛的向学生展示知识层次,以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其次,教会学生网上查询知识信息技能,让学生通过查询,捋清每节课知识层次,掌握知识要点,丰富课堂活动内容,从而,达到拓展学生知识层面的目的。

三、在愉快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教学是视听合一、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特别是地理教材中,往往会有许多美丽的自然风光或奇、险、幽、深的美丽图片,如果通过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悦耳美妙的音乐、妙趣益智的游戏,把学生带进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这常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地理教材中,都有配套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光盘,如果很好地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再把要学习的知识设计成填空、判断、选择、连线及游戏等不同形式,采用激励和游戏的方法进行演示和传授。使学生能在“玩”的过程中得到理论知识与技能。学生面对有趣的练习,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有时还有悦耳的音乐或精美的图片给予奖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更加饱满。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能突破沿袭多年的“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利用现有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同时担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及组织者的角色,不断尝试、坚持创新,就能把丰富的地理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协作学习,从而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和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广泛运用,给地理课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其独特的教学优势,有待于广大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挖掘和发挥。

参考文献:

[1]张祖春,王祖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4篇:农业地理信息范文

关键词:数字农业;问题;构想

在我国2000年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将数字农业放在农业信息技术的首要位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谈谈对数字农业的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以供参考。

1对数字农业的认识

数字农业(digitalagriculture)就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有的学者认为[2],数字农业是“数字地球”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正如“数字地球”的概念一样,数字农业这一概念体现了数据和技术的综合集成。数字农业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农业,即信息化农业,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狭义的数字农业,是以农业空间信息机理为基础的、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系统空间信息技术体系。

事实上数字农业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综合概念。近年来,与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有关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的侧重点,成为极其活跃的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农业是一项集农业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对地观测、数字通讯、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现代科学体系,是由理论、技术和工程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数字农业是对有关农业资源(植物、动物、土地等)、技术(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开发利用等)、环境、经济等各类数据的获取、存贮、处理、分析、查询、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总称。数字农业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高级阶段,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条件进行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可以预言,数字农业及其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必将成为新世纪农业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必将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在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与网络体系不健全;已开发的大量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作物品种资源管理数据库系统、农业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系统等大多不涉及空间维度,难以适应当前对空间数据信息的需求;对于来源多种多样、格式也不尽相同的各种数据的实时性、地域性、综合性处理还需作出很多努力。

2.2农业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一方面,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业从业者,知识老化,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利用农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加工处理的技术人员缺乏,当前,就连最基本的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产品供需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方面的人才也不多,更谈不上能够满足数字农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2.3农业信息化效益不明显

数字农业还刚刚起步,在国内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实用性、普遍性的技术应用还很少,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

2.4农业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其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完成某种分析工作所要求的各种农业数据往往格式与结构不同,而且往往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或研究机构中。因此,未来建立在网络上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要具备获取和分析分布式存储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使所谓的WebGIS能够协同处理来自不同组织和机构的农业数据[2]。

3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台州在数字网络建设、原始数字化数据积累、数字化信息采集及其处理等

方面的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起动发展数字农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借鉴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4,5],提出建设台州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就是要在台州已有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基础上,建立可视化的台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直观形象的农业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视频体系,实现农业信息的现代化综合管理、分析、共享和,彻底改造台州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台州农业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3.1整合已有的农业信息

在国家、省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一省一市县信息骨干网络系统,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性能优良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其他网络互联,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经济信息网络系统。

3.2信息表达要直观、形象,并要实现信息系统的联网

把市内的地形、地貌、交通、村镇、行政区划等基础地理信息以及耕地分布、土壤类型、种植结构、水肥状况、农作物生长发育、气象、病虫害、农民知识、乡镇企业、农业法律法规等各种农业信息以图形图像等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电子地图与相关信息的形式在投影视频系统上进行显示和表达,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逐步做到与省级、国家级类似的信息系统进行交互式查询等。

3.3强化对科研、管理等的服务工作

通过对基础地理信息和农业专题信息的空间分析、网络分析和追踪分析等,实现农业科研、管理和决策人员在全市三维农业电子模型上,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高效、直观、形象地为农业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服务、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4参考文献

[1]蒋建科.“数字农业”带动农业现代化[J].农资科技,2003(5):41.

[2]薛领,雪燕.数字农业与我国农业空间信息网格(Grid)技术的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2004(4):4-7.

[3]曹宏鑫,王家利,郑宏伟.发展“数字农业”推动农村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1):17-20.

第5篇:农业地理信息范文

论文摘要阐述数字农业的概念及其作用,指出数字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农业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意识及利用信息能力不强、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并对数字农业的建设进行了展望和设想。

在我国2000年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将数字农业放在农业信息技术的首要位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谈谈对数字农业的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以供参考。

1对数字农业的认识

数字农业(digitalagriculture)就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有的学者认为[2],数字农业是“数字地球”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正如“数字地球”的概念一样,数字农业这一概念体现了数据和技术的综合集成。数字农业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农业,即信息化农业,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狭义的数字农业,是以农业空间信息机理为基础的、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系统空间信息技术体系。

事实上数字农业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综合概念。近年来,与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有关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的侧重点,成为极其活跃的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农业是一项集农业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对地观测、数字通讯、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现代科学体系,是由理论、技术和工程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数字农业是对有关农业资源(植物、动物、土地等)、技术(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开发利用等)、环境、经济等各类数据的获取、存贮、处理、分析、查询、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总称。数字农业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高级阶段,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条件进行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可以预言,数字农业及其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必将成为新世纪农业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必将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在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与网络体系不健全;已开发的大量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作物品种资源管理数据库系统、农业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系统等大多不涉及空间维度,难以适应当前对空间数据信息的需求;对于来源多种多样、格式也不尽相同的各种数据的实时性、地域性、综合性处理还需作出很多努力。

2.2农业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一方面,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业从业者,知识老化,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利用农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加工处理的技术人员缺乏,当前,就连最基本的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产品供需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方面的人才也不多,更谈不上能够满足数字农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2.3农业信息化效益不明显

数字农业还刚刚起步,在国内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实用性、普遍性的技术应用还很少,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

2.4农业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其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完成某种分析工作所要求的各种农业数据往往格式与结构不同,而且往往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或研究机构中。因此,未来建立在网络上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要具备获取和分析分布式存储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使所谓的WebGIS能够协同处理来自不同组织和机构的农业数据[2]。

3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台州在数字网络建设、原始数字化数据积累、数字化信息采集及其处理等

方面的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起动发展数字农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借鉴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4,5],提出建设台州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就是要在台州已有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基础上,建立可视化的台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直观形象的农业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视频体系,实现农业信息的现代化综合管理、分析、共享和,彻底改造台州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台州农业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3.1整合已有的农业信息

在国家、省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一省一市县信息骨干网络系统,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性能优良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其他网络互联,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经济信息网络系统。

3.2信息表达要直观、形象,并要实现信息系统的联网

把市内的地形、地貌、交通、村镇、行政区划等基础地理信息以及耕地分布、土壤类型、种植结构、水肥状况、农作物生长发育、气象、病虫害、农民知识、乡镇企业、农业法律法规等各种农业信息以图形图像等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电子地图与相关信息的形式在投影视频系统上进行显示和表达,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逐步做到与省级、国家级类似的信息系统进行交互式查询等。

3.3强化对科研、管理等的服务工作

通过对基础地理信息和农业专题信息的空间分析、网络分析和追踪分析等,实现农业科研、管理和决策人员在全市三维农业电子模型上,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高效、直观、形象地为农业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服务、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4参考文献

[1]蒋建科.“数字农业”带动农业现代化[J].农资科技,2003(5):41.

[2]薛领,雪燕.数字农业与我国农业空间信息网格(Grid)技术的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2004(4):4-7.

[3]曹宏鑫,王家利,郑宏伟.发展“数字农业”推动农村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1):17-20.

第6篇:农业地理信息范文

3月25日~26日,笔者从在郑州召开的河南省农业工作会议上获悉,各地因地制宜,在现代农业发展各个领域做出的有益探索,给人以启迪。

“三大工程”推动农业升级

2014年,安阳市市县两级政府列出专项资金200多万元对农用航空器补贴,全市购进农用直升机50架,高标准粮田逐步实现航空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全覆盖。去年,安阳市高标准粮田建成区粮食平均单产达618.4公斤,较区域外平均增产20%。

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是带动农业转型增效、农民就业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2014年,南阳市重点培育的20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实现销售收入579.99亿元,直接带动种植基地234.7万亩,畜禽养殖场(小区)175个,涉及62.58万农户,原料供给率70%以上,就地加工率90%以上。

大枣、石榴风情游,黄河鲤鱼、雁鸣湖大闸蟹美食游,生态农业园区采摘休闲游,乡村民俗度假游……2014年,郑州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1500万人次,年综合收入达18.1亿元。

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鼓起河南“粮袋子”,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富裕农民“钱袋子”,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让河南农业摆脱“土气”更“帅气”。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说:“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各项工作,既需要进一步谋篇布局,精准发力,落实好各项新要求,又需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发力,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以‘三大工程’统领全省现代农业建设,就是要坚持的一项工作。”

“互联网+农业”引领发展

“互联网+”劲风之下,河南农业的传统生态也在悄然生变。

大田生产用上了物联系统。鹤壁市将“星陆双基遥感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实现了粮食高产创建全区域农情监测信息化、数字化和可视化。农技人员在农技推广区域站就能监测到大田的农情、墒情,及时指导农民田间管理。

郑州市发展电商、微商等流通新业态,拓展农业发展空间,解决农产品“卖难”。河南万庄化肥集团建立电子商务平台,联系国内大中型农资企业近100家,建立乡镇网商近3000家,年销售收入10多亿元。

“物联网的全方位、多领域示范应用,为传统农业的改造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鹤壁市农业局局长金志广说,河南需要搭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互联网+农业”综合管理平台,全面推进农产品生产营销和农业服务的现代化。

科技支撑实现农业绿色化

过去我们为了“吃饱饭”,过度开发农业资源,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欠下了生态账、环境账,以后不仅要杜绝再欠新账,还要逐步还上旧账。这就要依靠科技支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安阳市高标准粮田规划区建成农技推广区域综合服务站14个,开展千名科技人员包千村活动,全面推广统一供种、精准施肥、统防统治等集成技术措施,高标准粮田建成区内良种覆盖率达100%,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100%,秸秆还田率达100%。

第7篇:农业地理信息范文

论文摘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培训,努力为农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宝应农广校成为主要的农业科技培训阵地。“十二五”期间让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  

 

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技术作为软支撑部分,通过收集、加工、传递应用各类信息,使硬支撑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农业产业经营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识,加速科学技术的应用速度,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普及。农业信息化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 

一、农业信息技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1.农业信息技术加速了传统农业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管理 

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中国土地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象和生物性灾害频繁,农户规模小而且分散,再加上几千年传统的生产方式,因而呈现出生产的分散性,很低的可控性和稳定性。而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传统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将农业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大大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和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 

2.农业信息技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随着农业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网站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指导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建立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的快速交易通道,农民在网上洽谈,交易在网上实现,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在网上获得农业生产订单,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与不同产业结盟,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打造品牌,稳定市场占有量,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由此可见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可以说农业信息技术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了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技术之一,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2]。 

二、农业信息技术培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十二五”农业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就宝应县来讲,农业现代化最大的“靠山”是科技信息,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出路只有一条,必须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业生产者在计算机操作、网络知识、农业信息采集上传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捕捉、分析与判断。农民不仅是农业的主体,更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只有培养出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能创业的现代职业农民,才能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农广校是农民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阵地 

宝应县农广校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一个重要渠道。2005年宝应县农广校实施了农业信息技能培训工程项目。累计培训学员3500人,培训对象从对农民的培训向农村干部、农村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延伸。宝应县农广校在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通过问卷调查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涉及14个乡镇。从调查的学员分析看,90%以上的学员都掌握了农业信息技术,80%的学员,特别是村干部学员能用所学的农业信息技术和生产技能发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一大批学员成为当地发家致富的典型户。学员祁国银入学前种粮为主,零星张了5亩田藕,由于缺乏市场信息观念,藕难卖。通过两年培训学习后,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网络信息,发展了200亩藕田,而且带领全村发展荷藕产业,兴办了荷藕加工厂,系列藕制品出口国外。带动全村经济大幅上升。学员陆书咏,经营大棚蔬菜种植已经有很多年,通过培训后种植面积达150亩。一家日本公司为辣蓼的生产在网上寻找合作伙伴,陆书咏在网上看到这信息,立即和对方取得联系,经过多方的交流,双方就合作事宜达成了共识。目前,日方对宝应进行现场调研后,决定与陆书咏就辣蓼项目进行长期的合作,项目一期投资200万元,实施规模达300亩。像这样学以致用、致富的学员还很多。 

3.农业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新路子 

在终身教育已成必然趋势的新世纪,随着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必然是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适应农民的广泛需求,农广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实现各层次教育的连贯和沟通。采用更多为广大农民乐意接受,为广大农村干部和科技人员所欢迎的形式和载体。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利用网络教学,增强培训手段。如农广校借助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就是借科技之力传播科技之业的好形式,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农业地理信息范文

关键词 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创新;烟叶生产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069-02

现代烟草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水平、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水平、现代管理技术及其管理水平为基础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生产[1]。其中,科技创新是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近年来,我国烟叶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正面临着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借助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提升烟叶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快推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已成为当前烟叶工作的重要课题。

1 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

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创新是烟草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新的农业技术为手段,将烟草农业技术发明应用到烟叶生产中,以满足卷烟工业对烟叶质量和数量的需求,并促进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它是一个不断构思、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新品种、新农艺方法、新农具设备、新资源配置、新技术手段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提高烟叶生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开发新的核心技术,不断探索新的烟草体制,不断开拓新的烟草市场,才能够真正建立现代烟草农业,才能够实现科技与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

2 我国烟草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近年来,我国烟草行业实施科教兴烟战略和技术创新工程,改革和完善科技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烟草农业科技进步,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和农业实用新技术,提高了整个烟草农业的科技水平。烟草新品种选育和引进,缓解了当前我国烟叶生产品种单一匮乏的矛盾,优质品种的推广为提高烟叶品质奠定了生产基础;漂浮育苗等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使我国的烟草育苗技术向集约化、工厂化迈进了一大步;“三化技术”的研究推广,实现了我国烟叶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大大提高了烟叶品质;大量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了烟草农业科技人才的素质。然而,我国烟草农业科技水平整体上与国际先进生产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实现烟叶生产超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烤烟的高新技术应用比例不高;科学研究实力不强,科技成果少,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存在不少弊端。

3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依靠科技创新的做法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要用现代的创新理念引导,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突破,用现代的产业体系提升。当前我国烟叶生产水平总体比较落后,种烟成本较高,劳动强度过大,科技含量较低,制约了我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步伐。因此,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才能推进烟叶生产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3.1 完善创新机制

要推进烟叶生产科技创新,必须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首先,要强化对创新观念的认同感,充分认识到创新对烟草效率乃至整个行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在每位员工心中树立创新的观念和意识,做到“人人要创新”。其次,要让烟草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上大显身手,在众多科技领域广泛探索,多出成果。最后,要建立完善而科学的科技奖励制度、评审办法。特别要奖励那些在烟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或者特别重大技术发明,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引起该领域技术的跨越发展,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技人员。

3.2 明确创新重点

现代烟草农业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只有依靠现代科技,获得较高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达到烟叶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标准。

3.2.1 品种选育优质化。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充分利用和发掘优异资源,创造新型种质,建立种质资源库。要广泛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等各种育种技术对烟草品种进行改良和选育,注重新品种系统的区域试验和品种比较试验。要选育优质、高产、抗性强的新品种,如:利用生物技术对优质品种进行改良,提高优质品种抗性;利用常规技术培育不同香型风格的优质品种;选育低焦油品种或高蛋白品种等。加大从津巴布韦等优质烤烟生产国的引种试种工作,积极稳妥地开展育种方面的技术合作。

3.2.2 操作环节机械化。国外在烟叶生产上,注重作业机具的创新、研发和推广。目前,在耕作、管理、烘烤等生产操作环节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通过推行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工效,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特别是在烤房上安装的温湿度自动报警器和恒温自动控制装置等,能准确调整和控制炕房内的温湿度,保证了烘烤质量。目前,我国烟区大多为山区、缓岗丘陵区,要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机械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因此,应重点开发多种适合山区操作的小型农机具,如起垄施肥机、移栽机、绑烟上竿缝纫机、简易的托盘剪叶器、剪叶机、加湿器、播种机等。

3.2.3 生产成本节约化。巴西等国家非常重视烟叶生产的节能创新研究。巴西用种植生长较快的桉树作为烟叶烘烤的燃料,生产成本低,价格便宜[3]。当前烘烤能源价格日益上涨,我国应根据烟区的实际情况,研制高效节能技术,充分利用不同能源为热源。充分利用资源,可研制太阳能烤房,种植生长较快的树木,试用生物废料咖啡壳的取代煤做为烟叶烘烤燃料等,以降低烟叶生产成本。在田间作业方面,研制田间的起垄、施肥、地膜覆盖、喷洒农药等一机多用机械。

3.2.4 烟草利用综合化。烟草的综合利用是烟草行业21世纪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烟草农业与卷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外的研究发现,烟草中提取出的烟碱可以制成人类用药品和农药,提取出的胡萝卜素和柠檬酸可以制成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并作为工业原料等,特别是烟碱在治疗和辅助治疗许多人类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另外,烟草可提取食用蛋白质,法国、美国等国的科学家已从大田生长的烟草中提取出了大量的可以制成食品的蛋白质。从烟草中提取高纯度烟草蛋白质、烟草糖,也可能成为解决人类21 世纪粮食问题的一种途径[4]。因此,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使烟草不仅作为卷烟工业原料,而且要成为化工、食品以及医药的重要原料,整个烟草的生产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3.2.5 烟叶产业配套化。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各烟区在稳步发展烟叶产业为主的基础上,应积极探索发展烟叶生产附属配套产业,利用烟草产业的资源优势,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以烟为主、多种经营、共同发展”的烟叶生产经济产业链,促进行业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可探索利用种烟间歇时间发展生态养殖,实行“种草歇地养牛、牛粪秸秆制沼气、沼液还田肥土”,初步形成“烟―草―畜”循环农业模式,以增强烟叶生产的循环功能,提升烟叶生产附加值,拓宽当地烟农的增收渠道。可尝试利用闲置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发展烤烟育苗大棚种植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实现“以棚养棚”,烤房闲置时间种植双孢蘑菇等,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3.2.6 生产管理信息化。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3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烟叶生产水平。首先,研制开发烟叶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信息采集系统将某一区域的土壤类型、肥力等土壤信息,降雨、日照等气象信息,以及烟叶生产动态等信息收集起来,利用烟叶信息分析系统将其进行综合分析处理,从而对不同地块实施不同的生产作业。其次,建立烟叶生产农情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应用遥感技术、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和技术及全球定位系统对烟区生态环境、基本烟田土壤资源、烟草长势、墒情、水旱灾害、病虫草害等方面进行监测和预报[5-7]。

4 参考文献

[1] 李发新.从现代农业看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7, 23(11):431-434.

[2] 陈建国.关于山区发展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探讨[J].工作研究,2008(10):58-59.

[3] 许美玲,周义和,王元英,等.巴西烟叶生产、收购、加工和出口[J].种子,2001(6):48-50.

[4] 苏贤坤,张晓海,廖德智.烟草综合利用现状及其前景[J].贵州农业科学,2006,34(5):120-122.

[5] 李良勇,邹喜明,黄松青,等.农业信息技术在我国烟叶生产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展望[J].农业信息化,2007(5):33-36.

第9篇:农业地理信息范文

计算机技术 工农业 生活 教育教学 前景展望

随着社会逐步步进信息化、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作为实现人工智能化的重要技术之一的计算机技术,以其功能强大,应用方便等优越特点已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还有工作。计算机技术已成为21世纪每个人必需掌握的先进技术之一,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此,本文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史为开头,从工农业、民用、教育教学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此论述了计算机技术的现状及其可能的发展前景。

一、计算机技术发展及其分类

如今,计算机技术是众多学科和工业技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又在科学和国民经济领域中得到广泛地应用。自Atanasoff-Berry Computer这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到20世纪40年代由研发美国出了以雷达脉冲技术、通信技术等为基础的ENIAC的相继问世,国内外从未间断过对计算机技术的研究,不断地进行着探索与研发。直至今日,计算机技术已走向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最新的智能自动化。它的发展已经到包罗万象,变化无穷的境地。而我国的计算机研究人员同也具有前瞻性,对于计算机技术进行不断地开发研究,从1983年的“银河”计算机到如今的基本实现计算机技术的自动智能化,其发展速度也是不可估量的。下面,笔者就简单介绍针对其涉及领域的不同而研发的几类新型计算机技术。

(一) 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是以量子力学理论为基础,对量子信息进行高速数学逻辑运算、存储、处理的新型的计算机物理系统。其主要作用有:计算机系统开关状态是通过链状分子的特点来判断的;通过机关脉冲技术对分子的状态进行改变;计算机随着分子聚合物的聚合运行。相比传统计算机系统,量子计算机具有数据储存量大,运行速度快,应用范围广,运用方便等特点。

(二) 光子计算机

“一枚直径为5厘米的棱镜,它的通过能力可以超过全世界现有的电话电缆许多倍”说的就是光子计算机。它是以光信号代替电信号进行数字运算到逻辑操作和信息处理、存储的新型计算机。无论是并行度、运行速度,还是信息传导、存储,还是能耗与散热方面,相比传统的电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与节能性,是典型的节能环保性产品。而且,光子计算机在元件损坏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安全运行,且不会影响最终计算结果。

(三) 纳米计算机

纳米这个词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应该不会陌生。它指的是一个计量单位,且规定1纳米=10-9米。纳米技术是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单个原子操控而实现一些特殊的功能。至于纳米计算机,就是指将纳米技术应用到计算机研发上可以使计算机的芯片体积得到很大程度的减小,从而减小了整个计算机的体积的技术。此类计算机不仅可以缩小成本,减少能耗,还能提高元件使用寿命和计算机的性能。

(四)生物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即仿生计算机,是以生物芯片(即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产生的蛋白质分子)代替在半导体硅片上集成效以万计的晶体管而制成的新型计算机。它是通过生物DNA的状态来反映信息状态的,并将遗传密码等同于存储数据的输入与输出,利用这种基因思想而进行地开发与设计。它的能耗仅为传统计算机的十亿分之一,速度却比其快十万倍以上,信息的存储量也比传统计算机大得多得多。

由上可知,如今的计算机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社会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息,因此,无论是量子计算机,还是生物、纳米、光子计算机,其发展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二、计算机技术应用现状

(一)工农业上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工农业上的运用,不仅为其技术发展提供一定的平台,同时也增进了工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工农业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增加了工农业的经济效益。下面,笔者就计算机技术在工业上的设计、勘探的应用,以及农业上的技术、装备、信息传播上的应用分别做出浅析。

在工业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主要有这几个技术方面的表现:一是,以数据管理技术为基础而构建的信息系统,即数据库技术,其主要用于信息系统的开发,以及数据的存储、分析、处理、展示、共享。二是,利用GIS技术而进行采集处理、存贮管理、分析输出地理空间数据及其属性信息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其已能实现全球化、动态化制图。三是,包括了三维建模、三维显示、三维操作的3D可视化技术,其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等领域。例如,勘探上常用的PETRE地质建模软件、Fast tracker三维地质建模等三维可视化软件。四是,具有一定的沉浸性、交流性、互换性和幻想性人机交换技术。其技术主要是为了实现人与计算机信息交互的人机界面技术,以及包含了人机虚拟环境模拟、触觉与压力反馈等基础技术的虚拟仿真技术。

在农业上,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介入,其已基本实现了农业技术的数字化与可视化的管理与设计;计算机与专业农业地理信息软件的结合,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系统地联系起来,形成了精准精确生产作业链条;农业信息的网络化使得农产品的销售与开发步入了一个新纪元,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二) 民用上的应用

现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已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为人们带来了许多的便捷。例如,自来水公司利用计算机技术自主研发的设备、材料、工程、水质数据、档案、物业收费等管理系统与软件;美国医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研发了可以充当医生眼睛与耳朵的移动机器人;办公室的自动化处理系统;电子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图文并茂的、具有大储存量的电子图书等等。这一些都是计算机技术在民用生活、工作上的极好应用。

(三) 教育教学上的应用

21世纪是科学技术极其发达的世纪,也是拥有无数高科技产品的世纪。生活在高科技包围的世纪,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享受高科技带给我们的便捷与快乐,同时还要不忘对高科技的学习与利用,甚至于研究与改进。而作为高科技技术之一的计算机技术,对其,我们不仅学习基本理论知识,更要利用它把利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将会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相比传统的教学,利用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教学的多样化与专业化,更多是达到了师生合作交流,激发了学生更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如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声音等信息经计算机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画图设计等技术的编制处理后而进行的教学已是颇为广泛的教学方式,且这类教学方式也取得了相应的教学成果。

三、计算机技术的前景展望

由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我们不难看出计算机技术未来的发展应是朝着运算速度更高,计算机体积更小的方向。除去这两方面不说,其发展方向主要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网络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概念,这个概念足见计算机与互联网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互联网是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相互连接的一个主要媒介,而计算机正是通过网络而进行联系,并通过网络在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的。

第二,移动无线一体化。目前,网物、远程学习、视频会议、电子商务等都是计算机网络实现无线化、移动化、一体化的重要表现。通过网络计算机的移动无线一体化的实现,人们可以自由无限制地进行交流、交易、管理、控制,实现了全球化范围内的交流学习。

第三,计算机系统的自动智能化不仅可以实现计算机的自主分析、自主执行、自主处理、自主储存,还可以实现系统的自主选择与自主记忆,它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必然趋势。

第四,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广,为解决其耗能问题,实现计算机技术环保性是值得业内人士深思的问题。

第五,人性化与个性化完美结合的计算机。计算机常于被人接触与使用,实现计算机的人性化是未来计算机必然发展方向。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未来的计算机的交互方式将会多样化,不但可以通过书写和语言进行控制,还可以通过眼睛、大脑进行控制。而个性化计算机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个领域而专门制定的,例如家庭机器人保姆、医用机器人等。在满足了人性化设计的同时,完美结合个性化进行设计的计算机将会是一项有价值且实用的计算机建造工程。

四、结束语

总之,不管是21世纪,还是未来的社会;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计算机技术都会伴随我们左右。因此,计算机技术是我们必需掌握的高科技技术之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时俱进,个人能力得到良好发展,而我们的社会才会因我们个人的进步而得到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康会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探析[J].硅谷,2011,(06).

[2]李新,周绪珍.浅谈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11).

[3]刘立杰.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J].湖北农业科技,2009,(11).

[4]吴佼.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教学水平[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