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旅游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文化旅游持续升温。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结晶的古典诗词,就是秉承着深远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资源。目前,学界对旅游诗词已开始重视,李扬等(2009)、张捷等(2007)、尹向东(2004)都有所探讨,但针对旅游开发和规划过程中古典诗词的应用及旅游产品的设计等研究仍被忽视。洛阳对诗词的研究应用,更多的是文献的整理校注,如:李献奇选注的《洛阳龙门诗选》,陈长安选注的《洛阳名胜诗选》,樵客编著的《洛阳古代山水诗选》等,古诗词文化在洛阳旅游开发规划过程中的应用研究几乎空白。通过对洛阳诗词资源的优势、现状以及诗都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打造洛阳诗都文化旅游的建设性对策,希望为洛阳旅游业的发展谋求新的契机。
洛阳打造诗都文化旅游的现状
洛阳以“千年”、“牡丹花城”著称,作为十三朝古都,声显于世。历代文人墨客为洛阳留下来的不朽诗篇,也是洛阳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都曾集聚洛阳;左思的杰作《三都赋》使洛阳纸贵;“诗仙”李白赴洛阳与“诗圣”杜甫相会,珠联璧合,成为诗坛史上一段佳话;白居易幽居履道里,刘禹锡闲住铜驼陌,二人在洛中唱和,再续诗坛佳话……这些才华横溢的诗坛巨匠,都是洛阳的骄傲。其中,描写洛阳景观的诗词旅游资源有以下六类:
都兴废篇。曹植的五言诗《名都篇》,谱写东汉都城洛阳少年斗鸡走马、射猎游戏、饮宴的生活;宋代司马光有感于洛阳经历的人间沧桑,在《过故洛阳城二首》中发出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感慨;唐人钱起的《过故洛城》“故城门外春日斜,故城门里无人家。市朝欲认不知处,漠漠野田空草花”描绘了故都洛阳衰败的景象。
洛轶事篇。西晋文学家张载《七哀诗二首》,回顾洛阳北邙山汉陵被掘的历史事件,描写汉陵荒败之现状,“昔为万乘君,今为丘中土”,抒发盛衰无常的感伤之情;白居易的《魏王堤》“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行到日西”描绘了唐洛阳著名景点魏王堤冬去春来,仍春寒料峭,百花争艳、莺声燕语的春日繁华景象还未出现的画面;唐太宗李世民、宋代张末、明代邱起风曾作诗描写洛水景象。
古览胜篇。唐代骆宾王、孟郊、白居易等人描绘了天津桥的美景,如孟郊的《洛桥晚望》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杜甫、白居易、欧阳修、沈应时等人也曾诗写龙门风景,龙门山色被称为龙门八景之首;吕法曾、范廷弼、吕谦恒、张汉等人作诗对关林进行了描绘,明朝范延弼曾写《谒关帝君墓祠》描写关林翠柏的景色“洛阳城外汉侯林,桧老松风带汉阴”。
寺院宫观篇。唐代张继、清代释如琇及唐太宗等赋诗白马寺,明代沈应时有诗云:“白马归何处?禅宫尚尔存。栋梁仍夙昔,钟梵送晨昏”。孟浩然、韦应物。蔡襄、刘伦等人描写了香山寺的胜景,韦应物的《游龙门香山泉》抒发了诗人“山水本自佳,游人已忘虑”的情感。
园宅地篇。晋代潘岳、唐人杜牧、元代杨维桢等人曾作诗描绘金谷园,杜牧在《金谷怀古》中,描写金谷园今昔对比,发出了“往年人事伤心外,今日风光属梦中”的感叹;描写白居易履道里宅园有白居易的《闲居自题》、《池上闲咏》、《舟中夜坐》等;描写邵雍安乐窝有宋代邵雍的《天津幽居》、《闲适吟》,司马光的《和邵尧夫安乐窝中职事吟》等。
牡丹篇。“洛阳牡丹甲天下”,唐代刘禹锡通过与芍药、芙蕖的对比,发出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由衷赞美。徐凝的《牡丹》诗:“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盛唐诗人李正封描写牡丹“国色朝酣洒,天香夜染色。”白居易诗“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将洛阳城花如海、人如潮的盛况描绘得淋漓尽致。
洛阳诗都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归属模糊,重视不足。近年来,旅游界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的研究,但是与当地文脉紧密联系的古诗词并没有被包含在非物质文化类型中。非景观文化资源(如古诗词文化等)由于归属模糊反而有更加被忽视的倾向(张捷等,2007)。这种情况也直接导致诗词文化旅游被忽视。另外,洛阳市委、市政府没有将诗词文化旅游列入洛阳市旅游规划中,没有将诗都文化旅游提到战略的高度,忽视了洛阳有“中国诗都”这张素雅的名片。
昔日诗都气象难寻。中国诗词在唐宋时期,经历了发展的最高峰,之后便一步步走向衰落。洛阳的诗词文化也未能摆脱衰落的命运,新一代的年轻人对古诗词的欣赏创作缺乏兴趣,今人学诗词、诵诗词、作诗词的氛围不浓厚。诗词文化未能得到普及,昔日诗都气象难寻。
诗词景观有待修复。部分诗词景观被湮没。昔日刘希夷称赞道“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里”,雍陶则感叹“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许多诗人游览洛滨,漫步天津桥,写下了颇多赞美诗篇。如今,繁华美丽的天津桥消失了,留下的只是清波荡漾的洛河水面。不见昔日古人吟咏的天津桥美景,确实是不小的遗憾。同时一些诗词景点故址存在争议。洛阳金谷园内,昔日“清泉茂树,众果竹柏,药草蔽翳”,石崇与当时名士左思、潘岳等二十四人在此结成诗社,称“金谷二十四友”。但如今对金谷园的位置所在众说纷纭,尚无定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金谷园景观的复原保护。
诗都品牌宣传欠缺。洛阳有着得天独厚的诗词资源优势,却因宣传力度欠缺,影响力不够,导致洛阳诗都品牌至今尚未打响,没有被大众所熟知。再加上扬州、西安等地争先抢占“全国诗词之市”、“诗词之乡”等称号,这在客观上对洛阳诗都品牌的打造和宣传构成一定威胁,影响洛阳诗词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诗词景点开发不当。盲目开发不仅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也会对景点产生一定的破坏。如20世纪90年代,洛阳市曾投资修建过白居易纪念馆,并已经将地基打好,但由于当时开发项目多、政策顾及不到、资金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中途停建,被撂荒了十多年,境况惨淡。
诗词旅游缺乏创新。洛阳的诗词旅游没有跟上创新的步伐,以白园、香山寺为代表的诗词景观仍以传统的观赏游览方式为主,通过文化性游览,游客仅了解了诗人的生平事迹、学术作品等知识,参与性、体验性不强,没有将娱乐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缺乏旅游乐趣。
洛阳打造诗都文化旅游的对策
(一)重视诗词文化旅游
首先,洛阳市委市政府应充分利用“中国诗都”这张素雅的名片,将诗都文化旅游纳入洛阳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从“弘扬中国诗词文化,促进洛阳旅游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加强对诗词文化旅游的重视。其次,要注重对诗词的深入分析和价值研究。
(二)普及诗词文化知识
从长远来说,洛阳要打造诗都文化旅游品牌,最主要是依赖于广大的社会群众,需要从提高市民的诗词文化修养入手,普及人们的诗词文化知识。具体措施:把诗词文化知识的普及与学校教育结合;鼓励诗词文化进入居民社区;将诗词文化贯穿到导游的培训和导游词的设计中。
(三)修复诗词旅游景观
修复遭到破坏的诗词景点,如修复建设白居易故居等诗词旅游景观。同时发掘新的景观,诠释古诗词中所描写的景观意境,积极建设洛阳诗都旅游的美好形象。
(四)宣传诗都旅游品牌
旅游宣传是旅游规划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建议以“河洛之窗,诗都再现”作为洛阳诗词文化旅游的宣传口号,打响诗都文化旅游品牌,并以诗都文化旅游品牌辐射中原及全国地区,促进洛阳文化旅游新的发展。可以举办“吟诵经典·陶冶心灵”古诗词诵读活动;推出《我爱唱诗词》文化娱乐节目;以洛阳古典诗词为背景,创作洛阳本土原创动画片等。
(五)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对于游客来说,仅仅欣赏和学习诗词的内涵,难以满足游客体验的需求。所以,在开发诗词旅游产品时,要充分考虑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1.诗会。每年召开大型规模的诗会,邀请著名的现代诗人或者对诗词颇有研究的学者来洛阳诗会吟诗作赋,挥毫泼墨。每年举办几次诗词竞赛活动、诗词鉴赏大会等,营造诗都文化氛围。
2.诗书。举办诗词书法会展,喜爱诗词或者书法的游客可以现场执笔或吟诵,彰显才华。还可以邀请中国顶级书法家来此挥毫,题写与洛阳有关的名诗美句,这也是对洛阳的一种无形的宣传。
3.诗酒。杜康酒是洛阳本土酒,利用“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句耳熟能详的诗句作为宣传语,打造“中国诗酒”品牌。
4.诗菜。水席是洛阳的招牌菜,可以用古诗词来给水席的每一道菜命名。打造诗都特色水席,让游客在餐桌上也能感受到中国诗都的文化底蕴。
(六)创新诗都旅游模式
1.诗乐茶社。“乐以诗为本,诗以乐为用”,音乐和古诗词有着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酒壮英雄胆,茶引文人思”,茶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载体和题材。将诗词文化、音乐艺术和茶文化相结合,建立诗乐茶社,使品茶、赏诗、听乐融为一体,可谓相得益彰。诗乐茶社应散布在洛阳知名旅游景点附近,便于游客旅游过程中疲劳时,在此歇脚。同时,诗乐茶社可以吸引更多的对诗词感兴趣、对音乐有激情、对茶艺有研究的人们赴洛旅游,或写诗,或谱曲,或饮茶,亲身体验诗乐茶社的乐趣和悠闲。
2.中国诗都园。可以在龙门的香山寺、白园这个区域,打造“中国诗都园”。香山寺和白园有着丰厚的诗词文化底蕴,白园则是以白居易墓地为基础开发的文化性公园。洛阳要打造诗都文化旅游品牌,可以以香山寺和白园为依托,创建“中国诗都园”,将文化性与娱乐性紧密结合。创建诗人诗词学术中心、诗歌展览馆的同时,建设诗词文化游乐园。使游客在凭吊诗人的生平事迹以及欣赏诗人诗词作品的同时,可以到诗词游乐园去体验和参与诗词文化活动,学习传统诗词文化的同时,感受到诗都游的乐趣。
3.诗都文化村。建立以村为载体来呈现诗都洛阳诗词文化的诗词文化村。诗词文化村的选址应该在文化氛围浓厚、客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今洛阳桥南的安乐窝南望关林和龙门石窟,北依洛河,是“安乐居士”邵雍的旧居。这里还有一所省属普通高等师范本科院校—洛阳师范学院,可谓文脉传承,底蕴丰厚。如今洛阳师范学院要进行整体搬迁。可以考虑以师范学院这块土地为诗都文化村根据地,并辐射着整个安乐窝,利用便利的交通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打造安乐窝诗都文化村。
总之,古诗词秉承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彰显了城市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古典诗词是洛阳文化的灵脉,将其服务于城市旅游业,能够陶冶游人的心灵,丰富文化内涵。同时,以“中国诗都”作为洛阳城市宣传的一张素雅而有内涵的名片,可以提升洛阳高雅的城市形象。打造诗都文化旅游定能促使洛阳文化旅游焕发新的活力,推动洛阳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扬,佟松林.浅谈古诗词在旅游业中的运用[J].中国商贸,2009(19)
2.张捷,程章灿,刘泽华.作为地方文脉的古典诗词的旅游规划模式—以江苏省吴江市江南水乡古诗词文化旅游产品规划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尹向东.诗词旅游探微[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近年来,湖南旅游业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驻足观光。湖南经济的快速崛起给湖南旅游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省各地纷纷开发特色旅游项目,以期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旅游景点文化内涵翻译成为他们了解湖南特色旅游的一个重要方式。而湖南旅游景点文化内涵的翻译,存在很多问题,这种现状不仅大大削弱了湖南作为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会影响湖南旅游业的继续发展。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将在功能目的理论指导下探讨湖南旅游翻译现状,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一、功能目的论概述
功能目的翻译理论是德国的赖斯(K.Reiss)、费米尔(H.J.Vermeer)、曼塔莉(Justa Holz Manttari)和诺德(Christiane Nord)等学者提出的以“译文功能论”为中心的翻译理论,其创始人莱斯(1971)首先提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的新模式。1976年莱斯再次阐释这一观点。费米尔多次提出,“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20世纪90年代初,诺德又进一步拓展了译文功能理论,她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功能+忠实”这样一个概念并给翻译作了如下定义: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翻译使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无法进行的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莫红利,金美兰,2008)。
魏乐琴、王波(2009)指出在以上的定义中,诺德强调了原文和译文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的质量和数量由预期译文功能决定。以译文预期为目的,根据各种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根据这一理论,对于旅游文化内涵翻译,应以提供信息和渲染感情作为目的,最终实现交际的功能。
二、功能目的翻译理论与旅游文化内涵翻译
旅游文化内涵翻译属于翻译的一种,且又属于实用文体翻译的范畴,它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心理的交际活动。同其他类型的翻译相比,旅游文化内涵翻译在跨文化,跨心理交际的特点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旅游文化内涵翻译的目的就是通过翻译,让外国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能获取旅游地的文化信息,并获得美的感受,从而实现旅游对外宣传的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功能目的翻译理论以翻译目的为总原则,将翻译的焦点从对源于文本的再现转移到更富挑战性的译语文本的创作,给翻译,尤其是实用文体翻译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必不可少且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功能目的论,旅游文化内涵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应由译语的功能或预期目的决定,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语预期功能为依据,结合外国游客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对译文的期待感应力或社会知识及交际需要等各种因素,灵活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对旅游景点文化内涵翻译而言,不仅需要传递源语文本所含的旅游信息,还要把与景观相关的旅游文化传递给目的语读者。由此可见,功能目的翻译理论对旅游文化内涵翻译,尤其是人文景观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文化内涵翻译现状及问题分析
景点文化内涵的翻译是旅游翻译中的焦点与难点。现有的部分旅游资料译文虽然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总体来说,其质量远不能满足传播中国文化、吸引潜在游客的需求。经调查发现,现有译文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本文以湖南省某些旅游景点为例,探讨当今湖南旅游文化内涵旅游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总体说来,湖南旅游的翻译现状问题较多,主要表现为“翻译不规范、语法错误、表达方式汉化、用词不当、语言累赘、文化误解”等。下面就“景点名称翻译不规范”“表达方式汉化”“文化误解”为例,说明景点文化内涵翻译现状,并对存在的主要翻译错误进行分析。
(一)译者对旅游景点名称翻译不规范
旅游景点名称是一定的地域语言,是语言中的专有名词。景点名称也是旅游观光者接触到的第一道风景线,也是游客们对景观的第一印象。如果景点名称翻译不规范、不统一,既不利于景区的对外宣传,也会给旅游者带来很多不便。
例(1),“南天门”――Nantianmen。“南天门”的翻译是典型的滥用音译。事实上,追本求源,“南天门”(位于南岳衡山),本是道教教徒接近峰顶地方修建的大门,因此“南天门”寓意为教徒们修炼成仙,升天的关口,也是湖南衡山上南面方向通往山顶的大门。因此该景点应该翻译成“Southern Heavenly Gate”或“Southern Gate”。
根据目的论,例(1)改译后的译文符合南岳衡山的“南天门”本来的寓意,传达了南天门真正的文化内涵,让旅游者感受到了“南天门”真正的文化内涵。
(二)译者对景点文化内涵不了解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它具有民簇性、一贯性、持久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地域不同,文化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喜欢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而西方文化讲究抽象理性思维,更多地注重模仿和再现。如果译者在翻译时不懂得中西文化差异,很容易造成翻译误解。
例(2),“不上天台等于白来”――“Not climb to the top plat form namely you come in vain”。懂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人一看就知道,例(2)译文繁冗,译者对旅游胜地的文化不了解,且在翻译形式上过分讲究对等。“不上天台等于白来”,其真正的内涵意义是什么,到过张家界旅游的人都知道,张家界景区天子山上最高景观平台就是“天台”,天台上景观优美,视野开阔。然而,天台上标牌的设立的目的是告诉旅游者天台上的风景无限好,千万不要错过。如果将例(2)的译文改为“Who climbs the highest will enjoys the best”便会简洁明了,符合功能目的翻译原则,外国游人一看就懂。我们知道,由于中西文化差异,适合中国读者的语言,译者把它翻译成英语时,不一定适合英语读者。所以译者在翻译之前必须懂得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才能更好地达到翻译目的。。
例(3),“相传麻姑仙人从南岳深山采来灵芝,用这里的泉水酿出琼浆为王母祝寿。”译为“Legend says that Ma Gu used to collect funguses from the mountains out of them and the spring water here,which was then sent as a present to the Mother of the Western Skies to her Health.”例(3)是南岳衡山上的一则景点的介绍。从例(3)的译文中可以发现,译者对景点文化误解,导致翻译出现问题。根据原文,泉水和灵芝酿成琼浆,用琼浆为王母祝寿,而上述译文中的关系代词“which”既可以指代泉水,又可以指代琼浆,所修饰的内容使得句子意思十分含糊,且语义重心不准,逻辑关系混乱。建议改为“Legend says that Ma Gu,a fairy women,used to collect funguses from the mountains and to make good wine(out of the fungus local spring water),which serves as apresent to be sent to the Mother of the Western Skies for her Health.”根据目的论,例(3)改后的译文,句法结构合理,指代明确,外国旅游者一看就在大脑里形成了一幅画像,且明白其中文化含义。
(三)译文表达方式汉化
汉化英语是一种畸形的、混合的语言,是直接把汉语的思维方式搬到英语中来,因此翻译出来的句子不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例(4),“湘西位于湖南西北部,人口260多万人,是国内外旅游胜地之一”译为“Xiangxi is located in northwest of Hunan province,and apopulation of more than 2.6 million people.It is one of the tourist attraction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例(4)的译文虽然传达了正确的信息文本内容,但译文是按照文本信息内容的顺序排列,句式过于汉化(中国化),不符合英语的逻辑思维,读者读过译为后仍不能理解其含义。建议译成“
Located in northwest of Hunan province,Xiangxi with apopulation of more than 2.6 million people is one of the tourist attraction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根据翻译目的论,改译后的译文围绕“湘西是旅游胜地”这个中心点,并依次附加修饰语,这样突出了重心,体现了文化差异,从而使外国人更好地欣赏旅游景点,达到了翻译的目的。
[关键词] 红楼文化 文化遗存 旅游开发 南京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会包含有不同程度的文化意蕴,但不是每一部作品,甚至也不是每一部名著都能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红楼梦》就属于可以独立提出“红楼文化”这一概念的少数作品之一。南京是《红楼梦》的故乡,拥有丰富的红楼文化遗存,然目前南京对红楼文化的利用尚出于起步阶段。为获得第一手资料,深入分析南京红楼文化旅的现状及红楼文化旅游的市场需求,笔者设计了《南京红楼文化旅游市场情况调查表》,对南京市民、游客及行业内人士展开问卷调查,并对问卷所得的数据运用Excell和Spss进行了分析。
一、调查研究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1.红楼文化的界定
“红楼文化”是80年代兴盛起来的,涉及面甚广,从园林到饮食再发展到旅游业等等,形式各异,色彩纷呈。在1992年“中国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上,孙逸先生提出了“红楼文化”概念,他认为《红楼梦》本身具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独特的文化现象。他认为《红楼梦》研究不能独守学术层面,还要注意到《红楼梦》俗文化层面,如园林、饮食、绘画、旅游等传播过程中的文化现象。这两个层面只有相互促进,才能深化《红楼梦》的研究。杜景华认为,红楼文化实际应属于一种具有特殊内涵的文化概念,是不可以泛泛而论的。然而现实我们实际上把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红楼文化”广义地界定为:与《红楼梦》及其作者曹雪芹有关的所有文化现象的综合,包括物质与非物质两个层面。
2.南京的红楼文化遗存
南京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诞生之地。清康熙二年,曹雪芹的曾祖曹玺被皇帝派遣从北京到南京任江宁织造,以后历经祖父、父辈,先后达65年之久。曹雪芹诞生于南京并在此度过了快乐的童年,雍正五年底,曹家被查抄,次年,曹雪芹随家返回北京。晚年“著书黄叶村”,写作《红楼梦》即《石头记》,“于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众所周知,“金陵”和“石头”都是南京的别名。由此可见,南京与曹雪芹和《红楼梦》关系之密切是任何一处地方包括北京在内都不能比配的。据南京红学家考证,曹家在南京曾拥有13处房产(共483间),还有做过行宫的花园、作为别墅的小仓山(随园遗址)以及曹家家庙(香林寺)等。正因为如此,南京有充分理由做好曹雪芹和《红楼梦》这篇大文章,大力开发红楼文化旅游资源。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出发,通常将文化分为有形的物质文化和无形的精神文化,南京红楼文化也不例外(见表2)。
二、问卷设计与数据计算
为获得第一手资料,深入分析南京红楼文化旅的现状及红楼文化旅游的市场需求,笔者设计了《南京红楼文化旅游市场情况调查表》,调查内容分三大部分: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学历等;游客对南京红楼文化的了解程度调查,包括了解《红楼梦》的方式,对红楼文化遗迹和相关名胜的了解程度等;南京红楼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与发展方向调查,包括游客对南京红楼文化旅游的现状认知及对未来旅游活动的需求。调查安排在2008年3月8日至18日进行,为期11天,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75份,其中有效问卷404份,有效率为80.8%。
对404份有效问卷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根据每一选项的选择人数分别计算百分比。
经对比分析后对游客的年龄与红楼旅游的兴趣两个要素,将调查所得的相关数据(见表3)运用Spss进行计算,得到相关系数如下:
r01=0.6531;r02=0.9192;r03=0.7438;r04=0.8858;r05=0.3115。其中r01、r02、r03、r04 、r05分别代表20岁以下、20岁~30岁、30岁~40岁、40岁~50岁及50岁以上五个年龄段的游客与参与红楼旅游的兴趣之间的相关系数。
上述相关系数表明:两要素成正相关,其中20岁~50岁游客与参与红楼文化旅游的兴趣之间高度相关,20岁以下游客、50岁以上游客与参与红楼文化旅游的兴趣之间中度相关。虽然临界值检验表明相关系数值的可信度低于90%,但可以看出不同年龄层次的游客对红楼文化旅游均是有兴趣的。
三、南京红楼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除拥有丰富的红楼文化遗存,南京文化底蕴深厚,科技资源优势较强,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丰厚基础。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南京的红楼文化旅游创意仍存在以下问题:
1.资源丰富,宣传不足,游客对此知之甚少
南京红楼文化遗存丰富,物质与非物质遗存总数不下百处。但24.3%的游客选择了“不知道”,原因在于多数游客对红楼文化遗存并未做过仔细统计。此外,仍有26.2%的游客认为南京拥有“5处以下”的红楼文化遗存,27.5%认为有“5处~20处”,认为有“百处以上”的只有2.2%(如图1)。在石头城、大行宫、乌龙潭等与《红楼梦》相关的地名中,只有石头城知名度较高,知道的游客超过半数,大行宫作为江宁制造府的遗址,知道的游客只有37.4%,甚至有9.4%的游客认为这三者均与《红楼梦》毫不相关(如图2)。可见,绝大部分的资源虽存在却不为人知,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宣传,有多位游客在对“南京目前的红楼旅游存在的问题”一项中除进行选择外,还特别用文字表示“宣传不到位”或“宣传不够”。
2.文化本身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游客感知度太低
《红楼梦》与《西游记 》以及大熊猫、福娃一样,都堪称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但与《安徒生童话》在哥本哈根的地位相比较,《红楼梦》在南京缺乏其应有的品牌影响力,绝大多数的人并没有认识到红楼文化对于南京的重大意义。调查的结果显示,只有16.8%的游客认为“红楼文化没有知名度”,而认为“红楼文化距离人们日常生活太遥远”的占到了48.7%(如图8)。可见《红楼梦》这个品牌是有很高的知名度的,然游客的感知度太低。原因在于没有用有效的方式来传播文化,据调查,75%的游客对《红楼梦》的了解是通过电视剧,58.7%是通过看书(如图3)。可见,人们接受一种文化,往往希望通过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对文学本身的深入研究固然重要,但对于旅游,文化必须进行艺术加工,使其通俗化、大众化以后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它。
3.游客需求较大,但现有的产品数量少且缺乏吸引力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5.3%的游客表示对红楼文化旅游毫无兴趣或无太大兴趣,29.5%的游客表示对红楼文化比较有兴趣,22.3%的游客表示对红楼文化非常有兴趣(如图4);87.9%的游客认为红楼文化旅游开发是必要的,其中24%的游客认为是非常必要的(如图5)。可见,红楼文化旅游有很大的市场需求。然而在调查中也发现,33.4%的游客认为现有的旅游产品数量较少,22.5%的人认为现有的产品缺乏吸引力,尽管这两个值并不是很高,但仍可以反映出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此外,调查显示到过南京曹雪芹纪念馆、红楼艺文苑和云锦博物馆游客人数略高于北京大观园和上海大观园,这证明南京红楼文化旅游产品是有市场需求的,但现有的产品在量上仍然偏少。
4.参与性体验不足,难以满足游客需求
南京目前的红楼文化旅游资源,大多是以对文物古迹加以修缮和保护形成的静态旅游资源形式来呈现。而在 “喜欢的旅游项目类型”一项中,51%以上的游客选择了“参与体验型”(如图6)。在“南京目前的红楼旅游存在的问题”一项中,34.4%的游客选择了“可供游客参与的机会太少”。21世纪已进入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也步入了体验旅游阶段,参与性是游客体验的直接体现。随着体验旅游的不断发展,游客的参与体验需求将会越来越明显,然现有的产品体验参与性不足,对游客的吸引力将会大大降低。
5.红楼文化品位较高,然旅游形象有待提升
红楼文化可谓南京的文化精髓,然在区域内能代表、反映这一文化的东西很少。调查结果显示,74.5%的游客认为红楼文化是能够代表南京旅游城市形象的,其中39.4%的游客选择了“一般”(如图7)。这里反映出了问题,人们似乎认为红楼文化是可以成为南京这个旅游城市的形象代言的,然而目前,这一形象并没有很好地被体现出来。在南京的街头,几乎难以见到跟《红楼梦》有关的公众宣传,也难以见到具有红楼意境的日常消费场所,在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和宣传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6.开发手段落后,经营管理现代化进程较慢
在“南京目前的红楼旅游存在的问题”一项中,34.9%的游客选择了“旅游开发手段太落后”(如图8)。正在建设中的“江宁织造府”将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向市民展示江宁织造府历史、曹雪芹家世历史、《红楼梦》文学艺术等。除博物馆中的专题陈列外,还将常年引进各类艺术展览、文物鉴赏、红楼讲座,常年举办大型情景再现表演,包括康熙南巡情景和云锦服饰变迁艺术表演等。这一信息不仅说明了游客对当代旅游环境的需求,也反映出现有旅游开发手段的不尽如人意。笔者通过对相关人士访谈得知,目前南京的红楼文化旅游景区,大多数还未能实现信息化管理,售票、验票还是靠人工进行,导游方式以人工导游为主,网络营销、数字化管理等的现代化进程较慢。
通过对南京红楼文化旅游开发现状的的实证研究,笔者对下一步的深入研究有如下思考:(1)对南京的红楼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挖掘与整合(2)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将红楼文化大众化(3)运用现代化手段全方位打造、经营红楼文化旅游产品(4)塑造南京的区域旅游形象。
参考文献:
[1]杜景华:八十年代红学研究述略[J].学术交流,1994,6
[2]92中国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纪实[J].红楼梦学刊,1993(1)
[3]严 中:红楼丛话[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郑云波:南京概况――邢定康.导游南京[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7
[5]吴新雷 黄进德:曹雪芹江南家世考[M].黑龙江出版社,2003
[6]阿 英:红楼梦戏曲集[M].中华书局,1978,01
[7]王士超 李永田:红楼梦诗词鉴赏[M].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4,01
[8]曹雪芹:红楼梦[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10
一、前言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者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旅游目的地营销范围的不断拓展,文化旅游作为一个专业名词出现了,随之而来的文化旅游研究也逐渐兴盛起来。有研究显示,在全球 旅游业中,文化旅游已成为最主要的增长市场[1]。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何从实践的角度来进行旅游文化产品的设计,既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也是旅游文化学术研究的需求。因此,笔者以桂平市为例,就如何进行旅游文化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二、研究现状
近年来,文化旅游成为了国内旅游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截止到2016年2月29日,在中国知网(CNKI)文献总库平台上查找到以“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文章为61593篇。笔者发现,研究文化旅游方面的文章大多数都是发表于新千年以后,尤其是2005年至今,发表的文章数量占到了总数的90%。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在文化旅游的研究方面,学者们多采用案例研究,其中对于民族风俗、节事旅游的探讨最多,对地区或城市文化旅游的总体分析次之,然后才是遗迹遗址类、特色旅游类和建筑设施类。
三、桂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桂平市拥有种类繁多的文化旅游资源,但利用的文化资源非常有限,只有佛教文化资源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其它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开发甚少。其中存在的问题有:观念相对滞后、文化资源整合不足、缺乏统一规划、偏离文化轨道等等。但是通过笔者的问卷调查发现,市场对于桂平市文化旅游资源的需求是巨大的,这和当前桂平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如何缓解这一矛盾,如何更好的开发和利用桂平市文化旅游资源,是桂平市旅游业今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四、桂平文化旅游产品设计
(一)桂平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原则
在设计桂平文化旅游产品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可持续性发展原则,要求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要充分考虑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具体说就是利用先进的环境技术进行保护性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二是综合开发性原则,这是由旅游活动的综合性和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决定的,从宏观上来说,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必须同时实现游憩、经济、社会、环境四大效益的统一;三是市场导向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文化旅游产品在设计时要有较强的市场针对性,从而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文化旅游产品。
(二)桂平文化旅游产品设计策略
首先要构建政府扶持、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新机制。桂平文化旅游产品的项目建设中坚持政府扶持、市场导向,由企业进行运作,在营造环境和优质服务等方面政府相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将其列入重点项目管理,在土地价格、付款方式、水电路配套设施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二是资源整合、强强合作的形式。整合桂平文化旅游资源,使各文化旅游产品形成合力发展,而不是单打独斗,形成区域文化旅游效应;三是实现多元投入、联合发展的新办法。项目投资主要来源有:国家政策性扶持资、民营公司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和品牌无形资产入股等多种形式。
(三)桂平文化旅游产品要素提炼
桂平市文化旅游资源种类众多,品类丰富,但不是每种资源都适合开发成文化旅游产品。根据桂平市现有文化旅游资源,综合各种因素考虑,笔者将其分为以下文化旅游产品:一是宗教类文化旅游产品;二是历史文化类文化旅游产品;三是古建筑类文化旅游产品。
五、结论
通过对桂平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有以下结论和思考:
(一)文化旅游是未来旅游的主导形式,也将成为21世纪最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之一。随着文化旅旅游者规模逐渐增加,文化旅游的收入比重越来越大,发展文化旅游成为许多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战略。在国内外文化旅游蓬勃发展的大潮中,桂平的文化旅游发展既面临种种挑战,又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桂平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势必带动当地文化的发展,宣传和弘扬了当地的文化。以文化引领经济的发展,又以经济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也为桂平市的旅游业注入了新的血液,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桂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需采取整合开发模式,以政府主导、市场导向、企业参与等综合导向来实现文化旅游形象整合,真正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的终极目标。
【论文摘要】新疆丰富的旅游资源构成了新疆旅游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又为新疆旅游业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然而, 新疆地处偏远其优美之处极少为外界熟知;并且国际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旅游英语教育发展滞后,新疆旅游文化传承和对外传播面临重重阻力. 鉴于此,本文试从传播学的角度,并以文化导入为核心探讨旅游英语“教”与 “学”,为新疆高校旅游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旅游文化的传承和对外传播提供参考。
1 语言、文化、旅游之间的关系
语言即文化、文化即语言,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不仅生涩,呆板,更重要的是不符合旅游英语教学的要求。
文化是旅游的魂,它关系到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更是一切旅游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游、购、娱若失去了文化的特色,那么旅游的魅力和吸引力将大打折扣。 新疆高校旅游英语教育有责任承担起弘扬和传承新疆本土文化尤其是旅游文化的使命,为新疆本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为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2 旅游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及其原因
岳福曹的《模因论视角下审视新疆旅游文化的对外推介——以新疆高校旅游英语教学材料为例》(2010)一文论述了新疆高校旅游英语教学中新疆本土旅游文化导入的现状,然而新疆国际旅游对旅游英语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以及旅游英语教学如何应对国际旅游发展的研究和探讨并不多。为此,本文对新疆高校旅游英语教学现状做了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
2.1 旅游英语“教” 之现状
本文以塔里木大学旅游英语教学为例,针对其教学过程中教材使用和教师授课情况进行了调查:目前主要以唐飞和陈丽主编的《旅游英语》教材为主,同时以杨忠桥和李欣等编著的《新疆旅游导游辞》为辅助教材,但是这两本教材对新疆旅游文化涉及很少。
其次,就授课情况讲,大多老师的英语水平毋庸置疑,但是在讲授的过程中始终摆脱不了以词汇,句型和翻译为主的语言授课模式,对英语文化和新疆旅游文化的讲解并不系统,造成学生对英语文化和新疆本土文化的学习仍是一知半解、支离破碎。
同时,岳福曹的《模因论视角下审视新疆旅游文化的对外推介—以新疆高校旅游英语教学材料为例》一文对新疆高校包括新疆大学旅游学院、新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新疆农业大学旅游学院、新疆财经大学旅游学院等七所高校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各大高校普遍使用的《英语导游教程(第二版)》和《导游英语情景口语》中有关新疆景点,文化和旅游的文字介绍甚为廖廖,试想这样的教材如何能满足新疆高校旅游英语教育的要求,新疆旅游文化传承和对外传播又将何去何从?
2.2 旅游英语“学”之现状
本文以塔里木大学旅游英语教育为例, 对现有56名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及其学习效果等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总数为56份,收回50份,回收率达98以上。
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首先就学生在学习旅游英语过程中涉及新疆旅游景点内容的多少来讲,持“少”与“极少” 观点的人数总计34,占总人数比重的68%,这表明现有的旅游英语教材中涉及新疆旅游景点内容并不多,与岳福曹的《模因论视角下审视新疆旅游文化的对外推介—以新疆高校旅游英语教学材料为例》的调查结果一致,从而证明了目前新疆高校旅游英语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新疆旅游文化不足。
其次,就平时阅读旅游书籍和资料时,是否注重新疆旅游资料内容的学习,持“多”的人数总计32,占总人数比重的64%;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新疆旅游文化的学习引起了普遍的重视。
同时,就是否增加新疆旅游景点和文化以及是否增加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等问题进行统计,持“应该”态度的占多数,这表明学生对英语文化,特别是新疆文化导入的期待超过了对内地景点的支持,也表明了学生对新疆文化和英语文化的重视。
就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调查结果看,持“满意”态度的学生比重为100%,但这并不能表明旅游英语教师的教学模式在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的方面作用显著。
除此之外,就学生在旅游英语课堂上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来看,持“一般”观点的学生占多数,这说明学生虽对旅游英语教师的教学模式持肯定的态度,但是旅游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从旅游英语“教”与“学”之现状的调查结果来看,新疆高校旅游英语教学普遍存在如下问题:其一,现行旅游英语教材不合理,存在诸多弊端;其二,教师自身教学素质影响旅游文化知识的传播,同时学生在旅游文化学习过程中主动性不强,从而导致旅游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旅游文化传播不力。
外来文化对旅游地文化的负面影响
旅游地的本土文化容易遭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甚至是被同化,因为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之间的沟通带来的是二者的相互影响。但现实是由于外来旅游者对旅游地居民带来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旅游地居民对外来旅游者的影响,久而久之,就造成了长白山区域旅游文化独特的魅力被削弱。由于过于注重目的地的经济效益,再加上外来旅游者的大量涌入,长白山区域的固有传统文化因此也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说民俗文化被掺入了伪民俗,以及民俗文化的商品化等等,使长白山人文旅游文化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都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坏,长白山区域旅游文化逐渐呈现庸俗化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减弱,最终导致客源市场流失。区内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有效保护由于历史上的长期封禁,交通闭塞,地形复杂,长白山区域生态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得比较完整,加之气候条件适于多种类型生物的繁衍演化,长白山区域存有多种原始和野生种类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然而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在开发过程中过多考虑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资源保护,加之旅游区域内居民法治观念较弱,违法进入偷偷采摘、打猎的行为时有发生,导致一部分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消逝,更严重的是物种的灭迹。保护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投入是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基础,在区域旅游文化资源保护机制建立比较成熟的国家,保护资金有四块:公共财政拨款、民间资金注入、区域内单位经营收入及国际援助资金。目前,长白山旅游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微薄投入和经营收入。经济上还不够发达,政府投入的力度有限,自有经费也无法满足保护经费的需求,民间投资机制还没有健全,针对社会各界对长白山区域旅游文化资源保护方面的慈善意识也有待于加强。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观念和管理水平对长白山区域旅游文化的保护有直接的影响,管理行为不当具体表现在:一是文化资源保护观念淡薄,导致开发建设和管理措施上的失误;二是有短期行为思想,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注重开发利用,不进行保护和培育;三是认为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不出效益,而且要有较大的投入,得不偿失。
构建长白山区域旅游文化保护机制
1.法律法规保障机制2012年9月,我国《旅游法》草案正式出台,长白山区域的有关管理机构应仔细研究“草案”,根据《旅游法》主旨精神制定有关长白山区域旅游文化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一方面对长白山区域民族旅游文化的开发理念要从法律的高度来认识,必须改变只重视开发而轻视保护的现象,加强对长白山区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为科学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二是要确立具有执行力的文化旅游资源产权保护方面的法规,使投资方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时,必须支付知识产权费,要明确长白山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权利主体,促使旅游开发商依法缴纳知识产权费,以防文化旅游资源遭到损害。2.教育机制教育贯穿于长白山区域旅游文化保护的各个方面,针对外来文化对区域内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我们建立全方位的教育机制来对这个问题加以解决。对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认知、保护、传播等链条强化保护意识,而这些需要依靠有知识、有技能、有理念的人去完成,也要靠对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有全面理解的社会公众的参与和全力支持。长白山区域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一个重大的难题就是如何消除人们对于当地传统文化保护的错误认识和观念,传统文化的保护教育就是采用各种手段来提高居民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认识,长白山管委会相关部门可以运用广播、网络、新闻、文化旅游等形式让居民了解国内外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历程、具体保护方法等常识。而且,还可以创造条件让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区域旅游文化保护中。3.环保型旅游产品开发机制对长白山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核心工作是打造生态型的旅游产品。积极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因为生态旅游是既能保护旅游地环境,又能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并且能给旅游地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的旅游模式。此外,在目前长白山三坡(北坡、南坡、西坡)旅游线路设计上要综合经济、资源以及环保方面达到本区旅游资源最佳配置,在南坡、西坡旅游线路上增加游客体验环节,如可结合朝鲜族民族旅游、满族探秘之旅等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可增加南坡、西坡的客源,同时对过热的长白山北坡旅游需求起到了分流作用,解决由于大量游客到访而带来的物种破坏等导致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流失的问题。4.多渠道筹资机制要做到很好地保护长白山区域旅游文化资源,资金是基础。总体的筹资思路就是建立多渠道获取资金机制。一方面要确保公共财政的支持,公共财政拨款仍然是区域旅游文化资源保护资金中最重要的来源渠道。另一方面要确保经营收入使用于资源保护,长白山旅游区内因开展旅游而创造的利润也是保护资金的重要来源途径,一定比例的利润必须重新用于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实现长白山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企业以及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多渠道吸纳资源保护资金。5.保护管理机制长白山区域旅游文化保护的相关部门,应做好旅游资源保护效果的评估及战略规划工作,要对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效果做好动态评估,包括:长白山旅游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资源开发对旅游资源的各类影响的评估、旅游者旅游过程中对当地社会的影响评估等等,把可能对长白山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损坏降到最低程度。同时还要做好区域内部旅游资源的现状调查工作,调查的内容应包括长白山区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宏观保护政策制定现状、旅游区域人口规模等。资源的现状调查结果是确定长白山区域旅游承载力的科学依据,为长白山区域旅游管理决策者提供足够的、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杨吉生 吕珊珊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1.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了传统的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意设计的人才需求。2011年10月3日,总理到绍兴轻纺城创意基地考察,以传统纺织业为主的绍兴县,2009年开始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在纺织面料与服装的创意设计方面,通过创意设计来提升整个纺织服装产业。在响应国家十二五规划所提倡的服装产业为背景,中国服装产业正处于从服装大国向服装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正全面走上以自主品牌为主线,以产品价值为核心,以产业质量和效益增长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文化和人才为支撑,以低碳节能和社会责任为契机,以创新为动力的转型升级发展道路。
2.绍兴旅游文化和服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现状分析。
“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其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旅游业作为一个“战略性支柱产业”其将更进一步增加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资源,从经济学角度对它们的准入具有经营上的操作性和获取利益的可能性,推动了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产业与服装产业的相融合,对促进地方经济经济发展手段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绍兴旅游文化和服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对策与方法
1.充分挖掘绍兴旅游文化与绍兴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到绍兴旅游文化资源,被游客所认同的旅游品牌效应景区即鲁迅故里、兰亭、柯岩等,其人文资源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已被很好的开发利用,在此基础上应该进一步整合绍兴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扩大绍兴的“水文化”、“名人文化”、“酒文化”等资源优势的辐射范围,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旅游城市。另外根据绍兴资源特色,纺织服装产业作为绍兴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民生产业,更被称为是“托在一块布上的经济强市”,在地方经济与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努力找到绍兴旅游文化与绍兴纺织服装产业可持发展的契合点,将积极自觉地融入到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提升绍兴旅游文化与服装产业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贡献度。
2.推动绍兴旅游文化与服装产业时尚的有机结合。
为加大绍兴旅游宣传的力度和广度,将服装产品融入到不同的旅游项目中,推动绍兴旅游时尚文化与服装产业的结合的同时,将绍兴传统时尚特色产业纺织品、服装、珍珠以及领带,融入到绍兴旅游文化之旅中,依托时尚文化建设,开展绍兴纺织文化之旅,让游客体验纺织品的面料设计,同时参观珍珠饰品的加工程序,学习珍珠的鉴赏与工艺水平,并借此领略中国嵊州即全球最大的领带批发市场,以及领带精品展示展销区和领带博物馆。因此,绍兴旅游文化与服装产业时尚的有机结合,顺应合乎当今时展潮流。
3.服装在绍兴旅游文化项目中的应用实践。
从绍兴旅游文化的现状来分析,探讨服装产品在绍兴旅游业的市场价值与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从而将服装产品应用到绍兴不同旅游项目的开发实践中。以鲁迅故里风景区为例,其应用实践按服装职业类别分为:办公职业装、解说员装、景点售票员装与保安服装等四大类种;设计定位为:整体服装在视觉上力求端庄、简约,其统一着装风格以正装样式与职业装为主,兼顾时代性与时尚性。如图1所示,根据景区解说的岗位特点,以及面对不同游客的着装效果进行差异化设计,力求彰显解说员干练、热情又不失时尚的工作魅力。区为例,设计具有代表景区特色的营业员服,根据沈园景区实地考察情况来分析,沈园景区悬挂了各种风铃,因此设计了一系列3款以风铃为设计灵感的特色服装,本系列服装既可作为营业员服,同时也可将此服装以租赁的形式,方便游客与景点特色拍照留念,用以寄托与传达游客的美好祝愿。
三、结束语
1.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修养。
我们苏北旅游资源丰富,每个旅游资源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且地域性较强。旅管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对本地旅游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旅游文化的积极性。此外,旅管专业教师要通过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的教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以实现素质教学的目标。
2.旅游市场的需求。
旅游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导游的讲解和展示,因此,旅游文化教师要针对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旅管专业学生来说,不但要深入挖掘地方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而且要全面了解地方文化的起源及历史渊源,为以后的职业发展作好铺垫。旅游文化不仅仅是一门专业理论课程,更是一门富有指导意义的实践性课程,教师在教学时既要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责任,及时向学生传播本地的旅游文化,又要为学生以后的发展考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地方旅游文化资源下旅游文化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1.旅游文化教学现状
(1)旅游文化教学理念模糊,基本没有利用信息化进行教学。
旅游文化课程内容涉及历史、建筑、艺术等多个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传统的旅游文化教学中,教师简单地给学生介绍某个地区的历史建筑、风土人情和民俗风情,教师未对一些旅游文化现象的历史渊源和空间演变规律进行分析、讲解,导致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旅游文化教学理念不够明确,没有准确地对课程进行定位。同时对于大量的旅游和地方文化知识,教师仍一味地使用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兴趣,更难帮助学生感受旅游和地方文化,进而爱上旅游和地方文化。
(2)旅游文化教学内容中缺乏地域文化。
关于旅游文化教学的教材种类众多,教师的选择性很大,但这些教材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没有融入到旅游文化教材中。大多教材只介绍了我国典型的区域文化特征,很少涉及具有地方特色建筑、宗教、民俗等方面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本土文化没有深入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没有把地域性文化资源融入到教学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满足不了当地旅游业的需求。
2.地方旅游文化资源下旅游文化教学改革措施
(1)合理设计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学的文件,也是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对于旅游文化学科来说,要在面向旅游业需求、顺应本地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制定适应人才需求的教学大纲,从而真正实现旅游人才培养目标。总之,旅管专业教师要不断对地域性旅游文化进行深度提升,把本地旅游资源合理的融入到旅游文化教学中,并重点讲解与分析旅游文化主题,真正实现提高旅游业学生文化素质的教学目的。
(2)把地域文化融入教学内容。
地域性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游客可以从中直接感知到该地区的本土文化,这是旅游文化教学的核心内容。旅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熟练地掌握本地旅游文化,有利于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游客的认同感,出色的完成旅游相关工作。因此,旅游文化课堂教学一定要让地方旅游文化资源融入教材,加深学生对本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认识。此外,旅游文化教材中还应该涉及本地旅游现状研究和旅游发展规划等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旅管专业学生的职业潜能。
(3)提高地方社会服务能力。
目前,旅游文化的教学一般以课堂理论讲解为主,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达不到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满足不了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要把旅游市场需要与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提高旅游文化教学的综合功能,不仅要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而且要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实习、实训,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本地旅游文化资源的认知,提高旅游文化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4)提高信息化利用的概率和水平。
关键词:宗教文化旅游;现状;开发利用;研究对策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宗教文化,不断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熏陶人们的生活习俗,在建筑、文化以及艺术方面等领域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宗教文化旅游是我国旅游资源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国历史悠久,宗教文化资源和文化内涵都非常的丰富,因此呈现出开放的优势,就目前我国宗教文化旅游的形势来看,基于我国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
一、宗教文化旅游的意义
宗教文化旅游主要方面包括了以宗教活动为主体,以宗教景点为场所的旅游资源,不断吸引旅游者的到来,不断为旅游业利用所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旅游活动。由于我国历史悠久,所以历史文化繁多,宗教文化资源也很丰富。目前我国主要存在的名胜古迹中有一半左右都是宗教文化的遗迹,而且国家设立的重点文化保护单位中,有一半也是涉及到宗教文化的。因此我国在宗教文化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旅游价值,宗教文化不仅可以是游客观光游览的胜地,而且也是可以让游客获得大量知识的博物馆。加强对宗教文化旅游的开放,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
积极发展宗教文化旅游,有助于自由信仰宗教的政策施行,加强对外文化的交流,我国政府一直将保护和尊重自由做为长期的基本政策。要全面贯彻党的自由的政策,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宗教活动及事务进行管理,落实到宗教事务条例的每一个环节上,将宗教文化如何能与社会主义更好地相适应做为出发点,实现宗教文化与社会和谐发展,共同进步。通过加强宗教文化旅游,提高国内外游客的宗教文化知识,加强他们对保护宗教文化遗产的意识,促进他们遵循宗教活动的法律法规,改变他们对宗教文化的一些误解和偏见。同时,也可以促进中外宗教人士加强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外国游客对我国自由的实际情况加强认识,在宏观方面有助于建设和平的国际发展环境。
积极发展宗教文化旅游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强保护宗教资源。根据相关统计,全球有3亿人的旅游目的是感受宗教文化,在这个旅游市场上每年的收入会超过180亿美元,因此宗教文化旅游是全球旅游产业非常重视的资源。在我国部分地区由于积极发展宗教文化旅游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成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能推动整个地区的旅游经济效益,而且为宗教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收入,能推动更好的开展宗教活动。
积极开展宗教文化旅游,可以加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宗教本身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宗教文化强弘扬众生平等、鼓励人们相互帮助,激发人们的善心,熏陶人们的思想。因此,宗教文化对于我国目前提倡的民主、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社会主义和谐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每一个宗教文化的存在就是丰富的文化沉积,是集语言、艺术、文学、习俗、史学、哲学等于一体。宗教文化蕴含了很多富有哲学及智慧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积极开发宗教文化资源,有助于加强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二、宗教文化开发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宗教文化旅游发展很快,宗教建筑景观规模与日俱增,开展了若干将宗教文化修学、宗教修身养性、宗教节庆活动等多种方式融入一体的旅游项目,整个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也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途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可忽略的问题。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在宗教文化开发方面重视不够,相关政策也不够规范。我国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大家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封建迷信问题等融在一起,逐渐让宗教问题变得很特殊很复杂。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宗教文化也具有消极与积极的两面,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时候要规范相关的宗教政策,谨遵宗教法规,要坚持正确的意识进行开发,这样进行工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目前宗教文化旅游项目缺乏创新,项目过于单一,专业人员普遍素质较低。由于项目的过于单一,所以不能体现宗教文化的深度。部分地区在宗教文化旅游开发方面还断断续续的,不能完全挖掘宗教文化所富有的修身养性、众生平等、激发智慧等文化涵养。专业人员在素质方面还需要提高,部分宗教文化景点,宗教人员的工作略显不足,只是从事了表面的工作,如维持秩序、发放经义、为游客祈祷等活动,很少能对游客进行更深层次的讲解,游客完全没有感受到宗教文化的内涵。这些现状都是一种无序的状态,应该加强改善,对宗教文化景点的导游进行专业的培训,颁发相应的上岗证明。
由于受利润最大化的影响,景点的商业气息逐渐浓郁,忽视了资源的保护。部分对外开放的寺庙内,充满了商业色彩。整个宗教场所由于商贩的经营活动极大的影响了宗教建筑的庄严和神圣。部分宗教场所还出现了更严重的行为,利用各种名义骗取游客的钱财。由于这些现象的不断出现,保护宗教旅游资源的问题也变得非常严重。部分地方政府由于经济利益的诱惑,丢失原则,不尊重经济发展的规律,不依据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构建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宗教旅游项目,但是忽视了对宗教文化的保护,极大的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
经营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利益冲突产生的矛盾日益增多。目前,我国对于宗教文化旅游景点的管理相对复制。旅游与宗教、旅游与自然生态区、旅游与文物、旅游与环保等方面,由于景区产生的利益而相互争夺管理权,形成非常复杂的关系。旅游部门与宗教、自然生态保护、文物保护、环境保护等职能部门之间时常发生冲突。旅游景区部门由于对宗教文化认识的不足,缺乏相关政策的完善、相关法规的监督,在决策的时候忽略了宗教部门的意见,不重视宗教团体的权益。由于宗教团体在协调方面缺乏一定的经验,一般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这样也加重了与其他部门的矛盾。
三、对我国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思考
根据上述我国宗教文化旅游的现状与我国宗教文化旅游的特点,针对我国宗教文化的开发提出了几点个人对策:
将模糊的观念澄清,加强对宗教文化正确的认识。宗教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下一直都存在,所以其影响是不容被忽视的。古代时期,整个社会生活及人们的意识,无一不被宗教文化影响,人们的风俗习尚,都体现出宗教文化的精神。有神论的宗教思想虽然不能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意识,但是对信仰者有良好的影响,促进人们规范社会道德生活,积极促进人们道德改善、止恶从善、安抚心理。宗教文化与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其中也有一定的关联,宗教文化不是主流思想文化,毕竟也是人类自古以来不断努力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断更新,不断丰富宗教文化旅游的产品,加强宣传力度。宗教文化旅游的建筑、绘画、文物、音乐、活动、养身对游客都有积极的影响力,这些方面的感染,可以加强游客各式各样的审美要求和精神需要。所以,要对宗教文化的内涵进行充分的挖掘,要不断地拓展宗教旅游项目,眼光要远不能满足于现状。旅游目前竞争非常激烈,所以在宣传营销方面也非常重要。宣传做得好不好,会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数量。因此要通过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传媒技术等渠道加强影响力。必须要做到全面的宣传,宗教文化旅游才能发挥潜力,才有作为。
加强宗教文化旅游专业人才方面的培训。宗教文化旅游是属于特殊的旅游行业,具有一定的文化涵养,因此在专业人员方面一定要加强培训,提高职业素质。宗教文化专业人员必须要具备相应的宗教基础知识以及对历史要有一定的了解,只有加强这方面,才能更有效的对游客进行讲解,促进游客对我国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深刻认识,激发游客对我国宗教文化旅游的兴趣。根据我国目前宗教文化旅游的实际情况,可适当地有计划地在各类旅游专业中加强宗教文化教学,逐步增设相关课程,提高对旅游管理服务人员宗教文化知识的培训力度。
逐步建立和完善宗教文化旅游管理的制度,加强创新宗教旅游管理的模式。针对当前宗教文化旅游管理混乱的现状,要打破民族宗教部门、旅游部门、文物部门的界限,逐渐消除资源管理分散的模式。在政府统一的领导下把责任落实到每个相应的部门:宗教部门、文物管理部门、旅游风景区管理部门等。让各个部门相互协调、有机结合,加强集体主义的意识,不能只重视单方面的利益,要以大局为重。
在宗教文化旅游开发中要切实与宗教团体协调好关系,工作中要将宗教组织及者的宗教情感充分的考虑进去。因此,要积极规范管理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要逐步消除反科学、迷信的、愚昧的、甚至借助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来骗取游客钱财的垃圾精神文化。我国富集的宗教文化资源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的财富,我们应该要珍惜保护,深入挖掘宗教文化丰富内涵,“积极弘扬宗教文化的“善”精神,促进宗教文化旅游良性发展,从而有助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推进我国社会和谐的发展,加强建设国际和平环境。
参考文献:
[1]包大明•宗教文化与旅游业发展[ J].商场现代化,2007 (5)•
[2]高晓亮•吉林省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