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
小学阶段,走、跑、跳、投、跃、攀登等是体育活动的基本方式,而小学生具有爱好玩耍、爱好游戏的性格特征。游戏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体力以及基本活动能力,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游戏教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各式各样的游戏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游戏活动一般都是集体性质的,是不能由个人独立完成的事件,这就需要学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竞争。因而,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以及集体责任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比如,游戏活动接力跑,不仅需要四个学生之间进行默契地传接棒,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坚持,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以及坚持到底的拼搏精神。所以说,游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良性发展。
(二)游戏教学有利于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
程颐语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严肃、呆板、教条的体育课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能投入足够的注意力和精力来进行体育锻炼和学习,教学效果不好。而游戏教学具有趣味性的特征,符合小学生天生好奇的性格特征,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富有趣味性的游戏教学还可以使学生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这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体育活动的欲望和需求。生动活泼的体育教学活动,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比如,在教学快速应变时,让学生执行“跑一跑”“停一停”“蹲一蹲”“向后转”等多种指挥动作的口令,出现错误的学生要表演节目。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锻炼了身体,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游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游戏活动一般最后都是要分出胜负的,所以,在游戏活动中,学生就会努力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因素,在这种强烈进取心的促使下全身心地投入到竞争和自我表现中去,以求最终取得游戏的胜利。由此可见,具有竞争性的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发展。
二、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利用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欲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也可以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往。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一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境教学法可以用于处理教材
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一定的情境,使教学内容更加现实化和形象化,以利于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在对跳跃进行教学时,可以设置一个翻山越岭的情境。拿凳子、椅子、皮球等一些相关的体育器材作为障碍物,训练学生连续跳、急停跳、屈腿跳、助跑跳等各种跳跃形式。这样的情境教学法,可以对教材进行重新处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情境教学法可以用于课堂导入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情境教学法就是其中一种。比如,在教学立定跳远时,教师可以创设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情境进行课堂导入。教师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进行场景描述,让一个学生扮演小蝌蚪,一个学生扮演青蛙,其余学生扮演小花猫、大公鸡、小狗子、小兔子、大象、鸭子、大白鹅、麻雀、老鹰、燕子等各式各样的动物。大家一起进入角色,模仿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最终的结果是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它的妈妈青蛙,以此引出青蛙独有的本领立定跳远。这样有趣的导入,不仅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更加积极地专注于课堂教学。
(三)情境教学法可以用于准备活动
在体育课开始之前,教师一般都会组织一些热身活动来使学生逐渐进入到体育活动的状态之中。比如,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学生分别模仿正在行驶的火车,然后做钻桥的游戏,最后几个小组连接成一辆非常长的火车。通过设置这样的情境,可以把准备活动中的慢跑以这样生动、有趣的形式展开,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
三、在教学中采用唱游的教学方法
唱游教学法可以通过形象的模仿活动和具有简单情节的表现活动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协调感以及审美能力。唱游教学法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学生们比较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一年级的新生刚入学的时候,如果一上来就讲立正、稍息等课堂常规,学生肯定觉得枯燥乏味,不会产生学习的热情,此时使用唱游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消除对教师的恐惧感,为以后体育课程的开展以及师生之间融洽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如,在一节体育课开始的时候,如果总是采用比较单一的方式作为准备活动,时间长了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对接下来要进行的内容也没有了兴趣。所以,此时要运用唱游教学法,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变换一些比较新奇的、学生感兴趣又异于接受的方式开进行准备活动。可以做一些小动物的模仿活动,也可以做一些球类的体操或者绳类的体操等等。总之,采用唱游教学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有利于学生锻炼身体,同时还对陶冶学生的情操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应用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选择方式的综合,有效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对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结合教材内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为例对如何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进行论述,以确保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一、游戏教学法的应用
就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意识较差,刻板的课堂只会让学生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严重不利于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高,也不利于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来组织有效的游戏活动,目的就是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能为高质量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教学“东、南、西、北”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四个方向来表达自己的位置”,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为了确保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授课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盲走”的游戏,首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其中一名学生蒙上眼睛,其他学生用“东西南北”来指挥其行走,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最后,我引导学生自主挑选位置,然后通过东西南北来描述自己的位置,进而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能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真正找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探究教学法的应用
探究教学法是指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研究教材,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加强理解,提高效率,进而为高质量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基础性工作。
例如,在教学“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为了确保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更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讲解结束之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生活问题:(1)学校要组织四年级合唱团,四年级一共有5个班,其中每个班有6个人参加,每人需要有4首参赛歌曲进行参评,思考: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个参评歌曲。(2)12箱苹果汁和16箱橘子汁,每箱24瓶,一共多少瓶果汁?如果每瓶5元,12箱苹果汁需要多少钱?……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上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熟悉的情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而且对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以及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动手操作法的应用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方法,更是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关键。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立足于数学教材,组织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基础性工作。
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授课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动手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用刻刀将其减下来,之后,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做的三角形进行解释,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每个三角形的特点。最后,在授课时,我会引导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三角形边认识,边学习,以加深印象,进而大幅度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小老师教学法的应用
所谓的小老师教学法是与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小先生制度相类似,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要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鼓励学生将自主学习的内容以小老师的身份讲授给其他学生,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126
一、初中英语教学改革要融入素质教育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呼声,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必须突破传统观念下应试教育的束缚,探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以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和兴趣为主的教学方法。把机械化的单词记忆、考试的驱动与英语教学的实践应用价值结合起来,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夯实每一个学生的英语基础。然而,相对于其他学科,大部分学生总感觉英语知识是单调而枯燥无味的,再加上传统的程式化教学模式,导致一部分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积极性,这给初中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越来越形成恶性循环。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导致这种状况的内外因素,采取必要的对策解决学生认为英语枯燥的根本原因,探索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教学途径。英语是中学阶段的重要基础课程,学好英语能够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未来的深造学习过程中,英语知识在许多学科里都会运用到。为此,教师首先要树立整体教育观念,特别要注重学科间的配合。英语是促进学好其他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科目,基础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把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就要为培养应用人才奠定基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抛开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构建新型教学情境。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思想深处提高认识,今后上大学没有英语的基础知识其他诸多学科是无法深入学习的,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同学们在热情的探索和激励讨论中夯实英语基础知识。鼓励学生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夯实基础,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情境化教学
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英语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形象生动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尽快融入课堂情境。英语课程相对于其他自然科学,具有抽象的特征,而要使英语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就必须实施情境化教学。通过动态的形象化演示,使原本枯燥的英语语法更加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的接受。为了更好地实施情境化教学,英语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组织课堂的能力,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基础上,尽可能构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情绪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过程中接受英语语法知识。能够营造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实现成功教学的前提,良好教学情境的营造,必然与教师的个人素质有一定关系,但更主要的是教师组织、协调、营造课堂气氛的能力。有的教师的课学生从来不感到厌烦,更不会觉得有压力,往往是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理解记忆了知识。情境化教学要不断激发学生新的兴趣,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以优质的课堂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英语教学的情境化必须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在运用英语语法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能力。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入手,把枯燥无味的英语知识变得妙趣横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为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可以从具有挑战性的难题入手,通过各种鼓励性语言,点燃学生的探索热情,让浓厚的学习兴趣贯穿于英语教学全过程。
三、英语教学改革要强化应用意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运用英语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英语读物几乎每个书店都有,为英语教学迎来了新的环境氛围。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强化应用意识。初中英语的教学内容应生动形象,面对素质教育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与此同时,英语教师应多创设极具生活化的英语语法和词汇情境,通过情境化教学以及其他形式多样化的实施,大家都明白英语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所以现代生活中很需要英语知识。在情境化英语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把过去的为考试而学转变成现在的为应用而学,激发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接受,课本上的语法知识和词汇与现实生活结合的太少,教学过程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英语课堂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吸引力,英语教学改革越来越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应用意识和英语教学的结合。英语是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各学科的基础课程,强化英语应用意识,新课程教学改革使英语知识越来越趋向于趣味化和知识化的结合。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其本质也从传统应试教育中的精神导向转变到强化素质教育发展的目标上,通过与社会生活实践广泛联系,提高对英语基础知识的应用意识,不断提高运用英语思维去分析课文的能力。与其他学科相比,英语教材及其教学内容的取舍,正在由传统意义上的概念化教学向知识应用方向转变,英语教材内容中各章节的选定和结构越来越注重语法基础知识,突出词汇应用习惯,增加智力弹性,精选科学内容,始终强化素质教育这一根本原则。教师应该进一步强化英语知识的应用价值,采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形象化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强化素质教育,实施英语知识与应用能力的转化。
四、结束语
【关键词】素质教育理念;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创新
初中阶段是学生掌握各方面理论知识的关键性时期。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良好的品德素质等,更好地将物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改变满堂灌传统教学模式,选择并优化创新初中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促进他们德、智、体等全面发展。
一、借助实验法、比较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素养
就初中物理学科而言,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逻辑性。而物理实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起他们的探索欲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一些物理现象仅仅凭借教师讲解,他们是很难深入理解地,无法感受到物理学科所具有的魅力,准确把握对应的物理理论知识、基本规律。以“光反射与成像”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生活实际用品,作为凹、凸面镜仔细观察。这是一种特别简单的物理教学方法,大大降低了“光反射与成像”方面知识的难度,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迅速融入到新课题学习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测量器具,大部分测量器具都具有某些相同点,比如,天平、刻度尺、温度计,教师可以优化利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准确掌握这些测量仪器的操作要领、操作技巧,在观察之前,需要校对刻度尺、温度计等的零刻度线,在使用完仪器设备之后,需要把他们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以“声和光”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利用其集图片、文字等一身的特点,制作“声与光”的PPT课件,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等,刺激学生感官,使其留下初步印象,促使学生迅速融入到新课题学习中。教师需要扮演好引导者、协作者等角色,引导学生客观分析在空间中声、光传播情况,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声音、光传播之间的明显区别,即声音传播需要借助某介质,而光的传播并不需要,甚至可以真空中传播,在遇到物体的时候,声音、光都出现反射现象。在反射之后,声音成为了回声,而光反射后会成像。在实验法、比较法作用下,学生可以准确理解不同知识点的区别,完善已有的物质知识结构体系,构建全新的知识结构框架,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养,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理解等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优化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多角度指导学生做各方面的探究式物理实验,引导他们正确选择实验仪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客观分析实验数据,通过实验来验证对应的理论知识,培养自身的创新素养。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所在。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围绕物理理论知识,巧设问题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讲解浮力章节知识的时候,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会漂浮在死海上,不会沉下去。又比如,为什么在雨天会先出现闪电后大打雷,而不是在同时发生。以“大气压强”为例,由于初中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大气压并没有过多的了解,很难准确理解“大气压”这一概念。在讲解“大气压”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实验法,演示相关的实验,刺激学生感官,降低“大气压”知识点的难度,促使他们更加准确、客观地理解“大气压”。教师可以向学生演示这样的操作,将玻璃杯装满水,并用塑料卡片把杯子盖住,将杯子倒过来。在倒过来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即如果此时将手移开,杯口处的卡片是否会掉下来,杯中的水是否会流出来,并让学生相互探讨,大胆说出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进而,向学生演示接下来的操作过程,验证学生心中的猜想,会发现在将手移开之后,杯中的水并没有溢出来,卡片也仅仅贴在杯子上,这是因为大气压的作用。借助问题情境,优化利用物理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引导他们不断探索物理这一未知的世界。
三、借助多媒体手段,做好课堂小结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浪潮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在进行课堂教学小结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简洁地概括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进一步巩固本堂课学习的新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已有水平,章节内容难易程度,采用适宜的课堂小结形式,比如,问题式小结、对比式小结,互动性小结,但一定要“简单、明了”,要具有针对性、目标性,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新的物理知识点。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物理学科占据着核心位置,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教师要全方位分析物理学科具有的特点,客观分析初中生已有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理特征等,合理安排物理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加以优化创新。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树立“生本教育”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展现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挖掘他们各方面潜能,学好物理这门重要的学科,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初中物理教学现状,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钟炳权.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与创新探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5:133+164
[2]郑志明.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与创新探究[J].学周刊,2014.35:48
一、重视启发
要让学生愿学、乐学、好学。为此,必须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1)启发学生热爱数学。一方面要结合教材,从学习数学的目的上去启发学生热爱数学,另一方面要从创设认知“冲突”中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启发学生群体兴趣。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群体中进行的,群体风气和意识观念,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动机。因此,只有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养成优良的学习风气,让学生生活在一个求知气氛浓厚的集体氛围中,学习的自觉性才可能形成和发展。
(3)启发学生学会提问。敢于提出问题,这本身就是积极思维的表现。教师要认真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学会提问的能力。一要创设情境,积极引导;二要抓住时机,耐心引导。
(4)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启发学生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在复杂的情况下抓关键的本领;要训练学生从感性认识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要指导学生掌握概括和归纳,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5)启发学生竞争意识。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从教学内容的具体实际和学生本身的知识水平出发,注意从中选取知识的引发点,运用讨论、辩论、抢答等多种教学方法,创造竞争气氛,启迪学生智慧。
二、尊重学生,智、能并重
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既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又是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之下,学生主动参与、充满情趣的实践活动。以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做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并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标。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两个环节:
(1)着眼于人,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劳动,使学生产生信任感、亲近感,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专注和不断深入;要真诚地为学生服务,多征求学生的意见,尽量满足学生学习心理上的需求;要着力培养学生成功的心理,自信的心理,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功。
(2)着力于用,重视方法训练。现代数学教学理论指出,数学学习有两个方面,一是数学内容的学习,二是数学方法的学习。我国小学数学教材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好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往往蕴藏在教材之中,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相应的教学方法往往会应运而生。
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注重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思考、发现问题的时间,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随着生物医学向生物医学-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近年来诸多医学社会问题的出现,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医学院校的深入研讨。国外医学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起步早,成效显著,他们在教育理念、途径、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经验,对于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更好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1注重医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这就决定了医学不仅要关注人的肌体生理层面,而且还要关注人的心理精神层面,使生理与心理有机结合。国外许多高等医学院校在医学教育中十分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率先对医学课程进行改革,强调要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整个医学生培养教育全过程;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1978年已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计划。从20世纪80年代起,加强人文教育已成为各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强劲趋势。1982年,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CME)在《医学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到1995年几乎所有的医学院都开设了人文学课程,并得到联邦基金特别是国家人文科学基金的支持。法国也提出把人文教育与医学各科专业结合起来,培养“不受任何学科界线限制的人”。目前,国外仍然在提高人文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美国已达到20%,许多国家确立了人文医学的主干课程[1]。国外医学院校不仅增加人文课的比重,而且在课程内容方面也表现出横向的“关联性”,即人文课程与自然科学、医学、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呈现出交叉性。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法学、医学与文学等学科课程被大量开设,并彼此融汇一体,与医学内容紧密结合。同时,还逐步开设了一些以现实问题联系比较紧密的有关人文社科专题课程,如有关爱滋病、安乐死、家庭暴力的主题等。上述情况表明,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已经成为国外医学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而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程开设比重偏低,存在着用政治理论课代替人文社科课程;理论讲授多,结合案例、医疗纠纷等实际问题讲授少;课程设置较为单一,缺乏连续性(大学一、二年级开设)、现实感和针对性等普遍问题。因此,我国医学教育必须摒弃传统的文理分训、条块分割、单科办学的医学教育观。医学院校要适当地压缩专业课,提高人文课比重,根据教学需要整合教学内容,使医学专业课教学人文课教学内容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得益彰,实现医学与人文的有机统一。
2注重课堂研讨和社会实践
课堂上学到人文知识并不等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人文精神,需要把人文知识与医学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气质、修养,内化为人文精神。国外医学院校非常重视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的转化,没有把人文素质教育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和书本里,而是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德国有些医学院校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形式,一般由1~15名学生和1~2名教师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相关材料,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文献,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导师(tutor),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学组织上,国外注重各种专业人员的协作,往往采取各专业、各学科人员自愿组成各种教学小组,广泛参与协作的方式,使得教学方法更具有灵活性。同时,国外医学院在人文课程教学中始终注重当前医学领域的人文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调查、研究、分析和提出解决办法。例如,美国哈佛医学院基础课程中有一门必修课为《行为科学》(Behavioralscience),内容包括行为现象学社会心理学、心理病理学、性心理学、社会医学和医学发展理论等,并紧密联系地域实际,讨论各种由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行为问题,例如上瘾、车祸、青少年自杀、等等。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在耳闻目睹中去感受和体验人生,注重把人文知识内化为热爱人生、尊重生命、终极人文关怀的人文精神。美国医学院校注重把课堂医学教育应用于实际,实现课堂理论教育与医疗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走进医院,接触病人,开展“关爱生命”义工活动,深入到医院为病人提供一些基本的护理,培养医学生的道德情感[2]。一些医学院校还通过网络创办“道德教育社区”,收集一些医疗道德事件,让学生自由讨论对事件的真实想法,使道德教育更具开放性和互动性,从而大大增强了道德教育的效果。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绝大多数还停留在书本里和课堂上,注重理论教育多,关注实践养成少。应该依据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对医学社会问题进行广泛研讨,加深对医学社会问题的认识,引发强烈的思想共鸣。同时,要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学生深入社会,通过参加基层医疗服务工作,使医学生了解群众疾苦,了解基层卫生状况,唤起他们的责任意识与人文情怀,进一步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尤其注重加强在医学教育的见习、实习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联系接触的典型实例,进行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解决医疗问题。
3注重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国外医学院校认为担任人文社科的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医学实践经验,主要由医学人文系教师、临床医生和社会与医疗卫生事业有关的人员三部分构社科教师队伍。以美国为例,大学医学院的医学人文科学的每门课均有3~7名教师参加教学,其中1~3名教师为负责人,教师均有博士学位。有些教师不仅是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而且也是医学专家。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医患关系教育贯穿前2年半的课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讨论有关医患关系的内容。授课教师中,50%为内科医师,22%为精神科医师,19.5%为儿科医师,2.4%为外科医师。有些教师既是医学助教,或临床讲师,甚至医学教授、主任医师,也是医学伦理学教授,或社会医学教授,或社会工作者,他们在不同学科领域均有成就。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还仅仅局限在由人文学科教师来担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一般由马列主义教研室的教师承担,有的学校由包含德育、管理、心理咨询等人文社科系承担,目前教师的知识研室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3]。从事医学人文科学教学的教师无论是学历层次、还是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学人文的医学知识欠缺,学医学的人文知识不足,缺乏医学与人文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师资结构与水平差异性成为制约我国医学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依据国外医学人文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我国医学人文教师队伍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建设。一是对现有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师应加强知识储备,弥补知识的空白点,学医的要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学文的要多懂一点医学知识。二是要切实加强研究生培养,在医学研究生当中培养更多医学人文教师,在培养方向上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更多地选择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向医学人文靠拢,下大力气,进行文史哲基本功训练,从而具备比较扎实的人文知识基础。三是加强学术交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教师间的互相学习,可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而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可提高教师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教师视野的扩大有助于其人文素质的提高。#p#分页标题#e#
4注重营造人文教育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素质教育;增强学生体质;方法;重要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们的体质教育状况,目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们普遍存在着体质不佳的状态,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加大对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本文从学生们的体质现状入手,详细分析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增强学生们体质教育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一、学生体质现状及影响因素
1.课业繁重以及科技时代的发展影响了体育锻炼
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本来时间上应该很自由,有时间锻炼身体才是,但是由于目前各大高校里的几种忙碌现象让很多学生没有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一是各类考证,二是社会兼职,各种各样的琐事占据了全部的时间,三是考研。除此之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现象越来越多,更多的时间学生们长时间静坐于电脑前,占据了学生们大多的时间,长此以往,导致了这些学生体质越来越差,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学校忽视体制教育 体育场地器材不健全
近些年由于各个高校都在不断扩招,很多学校的学生数量骤增,这就使得其忽视了学生们的体制教育,学生们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候经常出现场地比较拥挤,并且体育器材等出现严重不足,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有的学校为了其他文化课程的顺利进行,将体育课进行了删减,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学生失去了正常锻炼的机会。
3.长期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身体基础差
这些年我们国家一直是在实行应试教育而忽视了体育教育方面,因此,大部分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每天都是紧张忙碌在各种书本和考卷之中,很少有机会参加体育锻炼,长期下来这种状况降低了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也间接影响了他们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导致这些学生在身体生长的重要阶段没有进行应有的锻炼和发展,为以后的身体状况埋下了隐患。
4.学生养成不良习惯 营养不均衡
这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有些家长对饮食营养缺乏相应的健康理念,学生们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厌食、偏食、乱吃零食等行为经常能够见到。此外,近些年西方快餐在我国的市场中随处可见,学生们长期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等高热量食物,导致其营养严重失衡,长期下去学生们的体质堪忧。
二、增强学生体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重视教学改革 调整体育课程
目前很多高校的体育课程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将体质教育放在重要日程,在教学形式与内容上进行全面改革,从实际出发,建立一套适合高校学生的体育教育体系。
1.加大经费支持,完善场地器材
学校应该在体育教学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比如完善校内场地的体育设施,增设游泳馆、田径场,篮、足、排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等设施,为学生们的体育活动和锻炼提供充足的场地。这样,在体育课上学生们就不会由于没有器材而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也能够为平时想锻炼的学生提供便利。
2.调整课程 丰富授课内容
学校应该合理调整课程体系,将体育课程放在合理位置,并适当增加运动类选修课程,增加锻炼机会和强度,让学生每周能够保证充分的时间进行锻炼,还应该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如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看看大家都喜欢什么体育活动,希望增设什么课程等等来合理的调整课程内容,这样学生们在进行体育锻炼之时,就有了选择的机会,选择合理的体育课程,一定能够赢得学生们的喜欢并开展积极的健身锻炼。
3.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学校应该加强体育锻炼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学生树立起健康第一的理念,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健身锻炼,比如,定期进行健康讲座,丰富学生们在营养方面的理论知识,教会学生们关于锻炼身体的常识。培养学生们正确的健康观。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水平
要搞好高校体质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首先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热爱体育工作,热爱学生。其次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精通自己的业务。具体说,体育教师应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自我锻炼的能力,以及自我医务监督能力,宣传组织,控制协调能力;应有健身意识,特别是健身健美、增强体质、运动与营养方面的知识。要活跃学术研究气氛,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和研究水平。
(三) 开展多元化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健身乐趣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强化,也是体质教育的保证和实现手段。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兴趣的产生,习惯的养成,个性的发展,体质的增强,主要是通过经常的课外体育活动来实现的。要多组织形式多样,富有竞技性、趣味性、娱乐性的各种课外体育活动。此外在大学课程体系里面,学校还可把课外文体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依托新课程提高活动质量,提升活动品位。
(四)改进膳食管理 平衡营养
在高校中,学生们多数还是会选择在食堂进行就餐,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食堂的管理,规范食堂制度。改进伙食管理、建立合理的膳食结构在菜品上还要注重合理搭配,让学生们在就餐时候有自由的选择余地,只有摄取足够的营养学生学生们才能够有更好的精神投入到学习和体质锻炼中去。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也是高校教学体系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些年来我们忽视了体制教育所以导致学生们体质变差,但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大体质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克服学校普遍存在的重智轻德、体的问题,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2007年第四次新闻会文字实录[ EB /OL].中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网 2007- 04- 25
[2]黄法良. 关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三个具体问题的思考[J]. 中国学校体育,2010,(4):15
[3]1995 年全国大学生体质调研数据[J]. 中国学校体育,1997(1):55~57;1997,(2):52~54
[4] 孙忠义. 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始实践与思考[J]. 中国学校体育,2008,(5):14
[5]刘海元. 我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实施现状分析[ J] . 体育学刊 2008 18( 2) 38- 41.
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的。语文学科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广大语文工作者不容回避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是这样在语文课堂中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
1.运用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都认识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对培养其能力十分重要。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愉快地、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调动自己内在的潜能,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素质。
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说的不外乎是这个道理。课内或课外多与学生沟通接触,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尽最大可能使学生喜欢老师,乐于接近老师,同时还应以良好的师德和教师本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只有学生喜欢任课老师,才能引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恰当运用幽默,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幽默以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段发挥着"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更有效"的作用。例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童话课文《小稻秧脱险记》中的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可是,一位小朋友读杂草说的这句话时,声音很大,既有"力"又有"气"。于老师开玩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全班小朋友哈哈大笑。这位小朋友再读时,耷拉着脑袋,真的有气无力了。于老师表扬说:"你读懂了。"于是笑声又起。有时课堂上看到有学生伏在课桌上打瞌睡。我就停止了讲课,用诙谐的语言讲道:"听说有一个小企鹅,在跟师傅垒巢时,总是爱把头和长长的脖子贴到地面上呆一会。它师傅问:"你这是什么意思?"小企鹅回答说:"我是对师傅的礼貌。"由此我深受启发,有的同学上课总喜欢把头贴在桌子上,可能也是出于对老师的礼貌吧!" 话音刚落,学生哄堂大笑,那个睡觉的同学在笑声中被惊醒,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这种即席式的幽默,既没有损害学生的积极性,又对学生进行善意的劝告和批评。于老师说:" 幽默是教学的得力助手。幽默可以使语文学习化难为易,幽默可以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幽默可以使师生心灵对接沟通。" "当孩子们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无论什么理由,一个老师让学生不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了,这个老师的教学就失败了。 "
2.创设情境,激发共鸣
《荀子·劝学》中的一段话正道出了情境创设在教学中的精妙:"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高明之处在于"善假于物",即能根据客观环境,凭借一种客观事物来架设一座通向成功的桥梁。教师通过创设相关的情境,营造开启学生心扉、增强学生感知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使文章内容及其所传达的知、情、意真切生动地印入学生头脑中。情境创设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只有善于观察,把握良机,即使所假之"物"是微小的东西,也会起大作用的。
2.1联系生活展现情境。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
2.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出示实物,儿童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
2.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由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2.4播放音乐渲染情境。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发挥学生主体优势,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活动。教师应当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仓库加以清点回顾,把可以解决面临问题的知识都抛出来继续思考,教师同时给予必要的启发诱导填补空缺,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4.实施素质教育,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大语文"教育观,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树立的又一个重要观念。"大语文"教育观的基本含义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有着广阔的天地,不能把发展语言的工作仅仅局限在课堂上。除课堂教学外,以课外阅读、课外练笔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课外活动,各门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以语言为工具的各种教育活动、日常生活、看电视听广播等,都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体,还可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提高其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学习、活动和交往,促进个性言语品质和个性思维品质的养成,还应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在思考中镌刻人生
作为高中语文老师,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要想教好语文,我们就应该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思考者。只有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只有思考才能让我们永远立于教育的潮头,也只有思考才能让我们永葆事业的青春。
在从事一线语文教学的活动中,我们要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新的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而且要不断地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同时要学习先进教学经验,比如我所推崇的陈胜良老师得"六部教学整体模式"和"人格作文训练模式"。这一切,都离不开思考,只有理性的思考才能让我们的视角一步步触摸到教学教育的本真。
思考是需要底蕴的。我经常告诫自己的一句话是:"语文教师不能光懂语文,他应该是一个杂家,应该与书打得火热。"我们应该随时与最新出版的图书、报纸、刊物保持接触,不断学习。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极喜欢独居但又喜欢群居的人。独处时的凝神冥思,沉静的和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群居时的妙语连珠,在思维的碰撞中寻求灵感的火花。只有这种长期养成的阅读习惯和思考习惯,才能让我们的思维活水源源不断,长流常新。
我们从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入手,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减负提质为主旋律,以课堂教学为切入口,进行了全方位的教学研究和教科研探索。我们正努力实践着"备课说课上课评课"一条龙教研活动的教学模式。
同时,我们还提倡进行重大课题的研究,比如"课堂教学设计整体优化的实践研究""教学规范的构建和操作实施研究""农村高中语文学习策略理论与实践研究""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研究""高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等等,我们相信这些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的课题,可以高效的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1 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这句话对于学习时间紧张的高中生来说尤其适用。语文课,内容多,时间少,密度大,任务重。这样,学生就务必要有预习的习惯。通过预习,自己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并学会质疑,抓住疑点进行听课。这样既解了疑问又容易消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思考的空间扩大了,易于思想深度的加强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正如我国教育家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2 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的习惯。在预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工具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属字音、字形方面的疑惑,可以通过查字(词)典解决,相关的基础知识可查阅《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还可以利用网络等查询其他语文知识。
2.3 培养圈点批注的习惯。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训,对于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仍然适用。在预习过程中,让学生把生字、生词及相关成语勾画出来,比较显眼,易于在翻看课本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就记住了,又不需花太多时间。对于难句或深有感触的句子,可以批注阅读感悟,批心得体会,瞬间感想,乃至即兴点评。
3.以读助思,提高思维层次
3.1 以品读为本,以训练思维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使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和提高思维层次有机结合。阅读过程即是学生特殊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交融过程。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要给学生充分的读文、思考和发表见解的时间,让学生思维受到有力的熏陶和感染。不断拓展思维、丰富知识,在阅读中提升思维层次。优质的阅读教材。处处跳跃着智慧的火花,还有大量的佳词新句、新论点、好论述,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大脑的思维区域。使学生思绪更宽广、思路更严谨、思维层次更上水平。
3.2 以读带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现代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相对欠缺,主要表现在词汇比较贫乏,语言组织缺乏严密逻辑思维。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借鉴、理会、感悟作者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厘清学生的思路和逻辑关系。使语言更有条理,更显清晰,并形成良好的语感。有效地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出去"。教师还要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要求、保证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并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3.3 以读促写。提高写作水平。读书是写作的基础。通过广泛、有效的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车富学生的学识,产生创作的灵感。因为,唯有博览群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其实,在实践中,必须要加强高中阅读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扩大阅读面,不断体会阅读材料的美质,促使学生努力模仿。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色,大幅度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