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机农业概述范文

有机农业概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机农业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机农业概述

第1篇:有机农业概述范文

关键词:有机农业;发展模式;政策影响

1有机农业的概念与特点

有机农业区别于传统的农业,其最大的特点体现在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等,不仅保证产品质量,同时能够很大程度避免农业生产过分依赖于矿物资源的现象,减少地下水、地表水、土地污染。在土壤培肥方面主要通过绿肥以及施用动物粪便、秸秆还田的方式达到目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循环养分,为可持续推进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在病虫草害的防治方面主要结合生物、物理等措施进行,最小化影响食品安全、环境的因素。合理化耕作,预防水土流失;在此基础上通过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产地及产品受到外源性有害物质、化学品的污染。

2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20世纪90年代国内开始发展有机农业,各地区结合自身技术条件、资源优势,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4种发展有机农业的方式,为我国科学发展有机农业奠定了基础。

2.1政府主导发展型

有机农业具有公益属性,其对于可持续推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主导的有机农业的发展涉及到环保、农业、国土等各个部门。政府协调各要素从技术、资金、政策等各个层面支持有机农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效益、示范以及宣传等方式全面激发广大农民、企业参与有机农业的热情,进一步扩展市场,构建特色有机产品品牌,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

2.2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型

龙头企业通过与农户、生产基地联合生产或加工、销售一种或若干种产品在提高自身生产效益的同时,扩大影响力。推进一体化、经济共同体的发展构建“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生产模式。

2.3特色产业升级发展型

发展有机农产品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优化产品结构、改善农产品品质以及创造高端品牌、夯实产品竞争力,促进出口、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等各个方面。通过发展有机农产品有助于实现跨越现代农业发展,发展特色产业,为发展有农农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4环境保护推动发展型

辽宁省大洼县西安养猪场针对解决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积极发展有机农业,当前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养殖模式,具体体现为“三级净化、四步利用”。整个过程充分循环利用了物质、能量,而且产生出来的有机猪肉、有机水稻的产品质量、价格都要远优于普通产品。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有效地解决了由于猪尿及冲洗猪舍可能造成的蝇虫等各种污染。

3国家政策有助于发展有机农业

3.1资金补贴

毋庸置疑农民是发展有机农业的主体。然而由于当前各地农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所以生产有机农产品尚未得到农户的普遍认可。加之有机农业受益周期长,长期投入大的特点,严重挫败了农民的积极性。在此背景下国家通过政策资金补贴的方式,能够缓解农户的担忧,为有机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3.2技术支持

当前人类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了。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积极引入现代技术在优化效率的同时,减少产业生产成本。总之政策技术支持对整个有机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裨益。

3.3政策宣传

政府通过政策宣传等方式,让广大农民充分意识到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性,并充分抓住这一机会不断扩大有机农业的发展规模。政策宣传有助于提高农民对有机农业的认识及信心。

第2篇:有机农业概述范文

关键词 有机农业;现状;问题;对策;前景;中国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277-02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 China

QI Jing SUN Yu-tao CHANG Hao

(Anhu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Bengbu Anhui 233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s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 China,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developing organic agriculture in China were put forward, and the prospects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 China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organic agriculture;present situation;problem;countermeasure;prospect;China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农产品的供需矛盾基本得到了解决,但是农产品的农残问题严重[1-4],食物中毒事件频频发生,追求“绿色”成为社会的共识。而在如今这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大部分人早已不需要担心温饱问题,他们将更多的目光放在了健康上,有机农产品应运而生。有机农业是具有严格标准的生态农业类型,是可持续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是为了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机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与环境、生物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发展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也顺应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5-7],不仅有利于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有利于农民本身和消费者的健康,同时也可为农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现分析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1 中国有机农业现存的问题与对策

1.1 价格高

因为有机农产品的价格相对于普通农产品来说较高,所以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会由于高价格而避而远之。对于相关企业来说,产品销量低下、价格高也是当前国内有机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固定的、传统的对于农业的思维定位,使大众从根本上认为农业的成本和农产品的售价都是在固定的范围之内,因而人们一时难以接受新兴的有机农业及其所带来的农产品的价格问题与品质问题。

对策:应从思想角度入手,打破思维定式,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清扫障碍。如组织一些关于有机知识的宣讲会或是演说,让更多的人开始“听说”有机;再者,可以在小区或是乡村里,由一些干部组织有机教育活动。一切旨在逐步转变根深蒂固在人们思想里的农业观念。

1.2 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导致信任危机

即便有机农业被人们熟知,可是他们对有机农产品却并不信任,随便一点的变故都会让他们对有机产品产生抵触,因而也会阻碍有机农业的发展。政府机制的中立态度和有机认证机制的监管不严格,导致有机市场鱼龙混杂,易引发信任危机。

对策:做好有机认证,用事实说话。让事实去证明有机农业的优越性。政府应当加大对有机农业的扶持力度,同时敦促有机认证部门做好监管工作,不让真正的有机农产品流失,更不要让其他农产品扰乱有机市场,为有机农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干净且严格的环境。这样,即使有机产品不会成为大众化产业,也会成为一种品牌,在其市场里成为时尚。

1.3 国内有机农业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

当前,国内有机农业发展得不是特别顺利和快速。发展有机农业所需的外在和内在条件使得有机农业发展得有些缓慢甚至困难,因为要想在一片土地上种植有机产物,需要3年的缓冲期来改良土壤,同时也会花费人力和财力。另外,有机农业的发展还需要适合的环境。

对策:多同国外先进有机企业交流,学习他们的技术并加以拓展,使得新技术更加成熟,然后应用于国内有机农业。同时,国内也应当积极开发各种一流技术。邀请国外专家前来指导国内的生产技术,带动有机农业的发展。努力发展有机基质栽培技术,不仅节省了改良土壤所需的时间,同时也避免了土壤改良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保证了有机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还大大加强了有机农业的发展力度,加快了发展速度。另外,有机农业种植区域应当远离市区,确保环境的适宜。

1.4 有机农产品的贮藏和运输问题

当前有机农产品大多是一些果蔬产品,为了保证果蔬的新鲜,在贮藏和运输上还要多加注意和改进。

对策:在现有的保鲜技术上加以改进,保证产品的品质和新鲜度,在运输时尽量采用快速运输的方式,并确保产品在到达顾客手上时依旧如刚刚采摘下来一样,不使用任何添加剂和防腐剂,保证纯天然、无污染。

1.5 劳动力问题

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念问题,很多人都认为做农业不是一个好的出路,他们认为在如今的社会里,做农业就代表了地位低下、身份卑微,从而导致未来可能无人从事农业。劳动力的缺失是有机农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对策:这需要从教育的角度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人们了解到做农业并不是一种地位低下、身份卑微的表现。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一个职业都有着它存在的意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有效。同时,在学校开设与农业相关的专业并且提升农业的就业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让其在短时间内出现在大众视野,会有效促进有机农业发展。

1.6 有机农产品的单调性

有机农产品大多局限于果蔬类,特别是蔬菜类,使得有机农产品的种类单一,竞争激烈。

对策:发展其他的有机农产品,使得有机农产品丰富化、高质量化。同时,来一次彻底的“有机大冲洗”,将一些假冒伪劣、混杂不清的有机农业撤出,使得各有机产业间实现正常、合理的竞争。

2 中国发展有机农业的前景展望

回顾历史,中华民族能够在这片土地上世代相传、繁衍生息,功不可没的根本原因是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有机农业思想的延续。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定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与环境的互动必将推动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3-6]。积极发展有机农业,不仅有利于实现我国有限资源的持续利用,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实现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有效结合,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和健康意识,而且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市场国际化进程,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突破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的限制,加速我国农业产业的战略结构性调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传统农业基础好,又有生态农业、生态建设的基础,农业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如果发展顺利,预计在今后10年,我国的有机食品占国内食品市场的比例有望达到1%~3%[5-10],中国将成为第三大有机食品生产国和第四大有机食品消费国,中国出口的有机食品占全球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的份额则有望达到5.0%,也就是50亿~60亿美元的规模甚至更高,毫无疑问,开发有机食品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3 参考文献

[1] 周泽江,宗良纲.中国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2] 杨松.云南省有机农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5(18):5573-5575.

[3] 马卓.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6(11):338-342.

[4] 单吉.从有机认证制度看中国有机农业发展[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5] 单吉.认证制度的建构与有机农业发展[J].学习与探索,2004(4):81-86.

[6] 李云,靳红玉."三品"认证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2016(14):4-6.

[7] 丁长琴.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及理论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2012(2):122-128.

[8] 丁长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保障体系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第3篇:有机农业概述范文

关键词:有机蔬菜;技术推广;种植

1有机蔬菜的概述

在进行有机蔬菜种植的过程中,需要遵循自然界的植物生存发展,维持和保护自然生态平衡,有机蔬菜都是需要经过农业食品认证机构专业认证和专业食品安全鉴定的,在鉴定合格后期再颁发相应的视频安全合格证明,由此可以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取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不断推动和引导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的选择

2.1完整性有机蔬菜的种植基地与常规的蔬菜种植基地有一定的区别,同时也不可以进行混合种植,需要在种植基地的交界地点明确划分,也就是山丘和河流等,需要保持好蔬菜种植基地的整体完整性。2.2转换阶段普通蔬菜生产系统如果想转变为有机蔬菜生产基地,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处理,蔬菜食品认证机构需要将认证日期作为有机蔬菜的种植转换期,在该期间,需要明确有机蔬菜的种植人员每项任务都需要符合有机蔬菜的生产需要来实施,由此才可以经有机蔬菜销售到蔬菜市场当中。2.3避免污染为了进一步预防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的发生污染问题,需要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的管理者采用安全的蔬菜种植生产技术,对应采用合理措施,例如,可以在有机蔬菜种植区域设置隔离带和不同的障碍物,避免因为地域环境对蔬菜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更加值得重视和关注的是,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对有机蔬菜的认证较为严格,有机蔬菜在种植的过程中缓冲带长度较高。通常都需要维持在5~7m之间。

3有机蔬菜品种的要求与肥料的使用

3.1栽培蔬菜技术的管理有机蔬菜在栽培过程中,大部分都是依靠配套性的蔬菜种植技术,应用到两种以上的蔬菜品种进行轮流尝试性种植,而且还需要保持好蔬菜的清洁干净。在进行品种轮流种植的过程中,需要将有机蔬菜的残留物质进行彻底清理,防止第二年进行有机蔬菜种植的过程中受到残留病虫害的影响和危害。所以也需要有机蔬菜的种植人员在蔬菜的生长和成熟阶段细心照看蔬菜,需要综合运用到嫁接换根以及保温地膜覆盖等不同技术,由此来保障蔬菜幼苗的分布均匀。3.2有机肥的注意事项蔬菜种植人员在有机蔬菜种植的过程中,需要将植物肥料和动物肥料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配备出有机蔬菜肥料,以此来促进蔬菜的根系生长和水分吸收,还应该尽量保证少施肥。在进行有机蔬菜根外追肥的过程中,严格分析有机蔬菜的微量元素需求量,按具体需要进行施肥。具体是以667m2为单位,用硫酸锌1.5kg左右,拌细干土15~20kg,苗期至拔节期条施;用硼砂0.4kg,若使用硼酸的话,还需要再减少l/2的用量,拌细干土15~20kg。

4防治病虫害的发生

有机蔬菜种植人员需要做好有机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可以利用除草剂和机械等手段来减少病虫害的影响,做到科学、高效种植和管理,保持好种植区域的温度和稳定湿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有机蔬菜的病虫害防治问题是在有机蔬菜种植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需要结合先进种植生产技术手段,提升病虫害防治的效果,提升有机蔬菜品质。结束语通过近些年的调查表明,人们对于有机食物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有机蔬菜的消费量不断增加,有机蔬菜种植引起关注。有机蔬菜种植需要先进种植技术的引导,不断提升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价值,以此来确保有机蔬菜的安全。有机蔬菜的未来整体市场发展前景乐观,所以,为了不断扩大有机蔬菜市场,避免有机蔬菜持续供不应求,需要不断研究和推广出新的有机蔬菜品种,提升种植技术含量。

参考文献:

[1]王利利,董民.不同碳氮比有机肥对有机农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09:1073-1077.

[2]孔立,朱立志.有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基于我国台湾地区数据的空间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4,06:103-109.

第4篇:有机农业概述范文

1三江县茶叶产业现状

三江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县,茶叶是三江县特色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三江县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和饮茶习惯,并形成了独特的侗乡茶文化,本地的“牙已”茶种于20世纪50年代列为广西国家级优良种质资源。三江县从1989年开始大规模种植茶叶,目前有茶园9 200 hm2, 2010全县生产干茶6 020 t。目前全县有5 033 hm2茶园通过无公害茶叶产地认定,有317 hm2茶园申请有机茶生产基地认定。2009年12月被授予“广西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称号,是中国有机农业产业发展联盟理事单位。如今,茶叶已成为三江县特色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计划到2015年茶园面积将达1万hm2,采茶面积9 000 hm2,创建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6 667 hm2、有机茶叶生产基地2 000 hm2,干茶产量1万t。

目前,三江县有大小茶叶加工厂500家以上,其中规模较大、建设较标准的茶叶加工厂有9家。根据市场需求,制作不同茶类。目前主要制作绿茶、红茶、乌龙茶等茶类,绿茶以扁茶、毛尖、曲毫、松针为主,红茶以功夫红茶为主。

2三江县茶叶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立现状

针对三江县茶叶生产加工较为分散,企业质量安全意识较为落后的现状,为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安全,2003年起,三江县开始建立茶叶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并创建无公害、有机茶叶生产基地。

2.1监测体系的建立情况

根据三江县茶叶生产分布状况,县―乡镇―村(基地)三级茶叶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已建成,该县茶叶质量安全监测体系以三江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为核心,各乡镇检测室为骨干,基地检测室为支撑的“县―乡镇―村(基地)三级检测系统”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目前建成县级中心1个,茶叶主产区乡镇检测室8个,主要生产基地检测室12个。为全面指导全县茶叶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建成了层层分工负责的管理机制。

2.2存在的问题

目前,茶叶质量安全监测系统已充分发挥其监测指导职能,虽然能够正常运转,但许多亟需完善与不足之处也充分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调查中发现市场和茶叶生产基地中30%左右被调查单位缺乏检测仪器,即使已经配备检测仪器的被调查单位中,检测人员不到位以及检测方法、操作过程和管理制度不规范等问题在某些单位依然存在。二是检测设备、办公场所、专业实验室等资源短缺,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现象在县级检测中心依然存在。三江县茶叶质量检测系统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3完善对策

3.1建立完善的茶叶质量安全源头控制系统

一是加强农业投入品使用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产投入品的质量息息相关,特别是农药、肥料等。使用违禁肥料、农药及违反有关规程使用肥料、农药等都将影响产出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保证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三江县建立完善的农业执法系统加强对农业生产投入品的监管;同时,科技推广培训系统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二是采前抽样检测。在生产源头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效益远大于市场监管力度,它既可以减少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又可以减少农民因为收获不合格农产品产生的经济损失。三江县在乡镇建立流动检测工作站,在主要茶叶生产基地建立基地检测室,采用国标《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GB/T5009.199-2003、农业行业标准《农药残留分析样本的采样方法》NY/T789-2004、柳州地方标准《乡(镇)蔬菜质量安全流动检测规程》(DB450200/T014-2005)和按照“基地检测室工作制度”要求在茶叶采摘前2 d检测,从源头上确保采摘茶叶质量安全,严格监控即将采摘的茶叶质量。

3.2狠抓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认定工作

目前,全县有5 033 hm2茶园通过无公害茶叶产地认定,有317 hm2茶园申请有机茶生产基地认定。2009年12月被授予“广西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称号,是中国有机农业产业发展联盟理事单位[4-5]。继续加大无公害、有机茶园认证,计划到2015年创建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6 667 hm2、有机茶叶生产基地2 000 hm2。

3.3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检测系统建设的重要一环是硬件建设,是保证具有一定检测能力的基础。政府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和引导各级检测系统尤其是县级检测系统的建设。同时,为保证三江县茶叶质量安全四级监测体系的顺利建成和持续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应明确现有各行业检测机构的职能,做到有的放矢[6-7]。

3.4实施检测系统标准化建设

对实验仪器的性能、人员素质、实验室环境条件、岗位设置、操作规程、技能培训等方面制定明确的标准和要求,禁止不符合相应标准的各级各类检测实验室纳入三江县的三级监测体系,从而实现检测系统的标准化建设,进而保证各级监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做到有标准可依,又可以提高各级检测系统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科学性。

3.5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知识宣传和相关人员培训力度

三江县茶叶一部分是满足内需,一部分供出口。在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茶叶质量安全意识的宣传和加大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在政府的宏观引导和市场经济的双重作用下将茶叶生产者和销售者对茶叶质量的安全生产和监督检测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实施,将政府行为变为企业自主行为。

4参考文献

[1] 郭桂义,朱兴旺,马光新,等.无公害茶叶生产关键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2(8):18-19.

[2] 锁放.茶叶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及法律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234-11235.

[3] 俞茂昌.象山县名优茶品牌战略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4):94.

[4] 司辉清,庞晓莉.信阳毛尖常见缺点及其成因[J].河南农业科学,1991(12):15-17.

[5] 孔祥君,赵声兰,葛锋,等.茶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832-11835.

第5篇:有机农业概述范文

关键词:农业;低碳农业;二氧化碳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的会议,让“低碳经济”;成了2009年的岁末热词。一时间,所谓碳税、碳汇、碳交易、碳足迹、低碳工业、低碳农业、低碳建筑、低碳城市、低碳生活蜂拥而至。低碳经济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其实并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一般来讲,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所谓低碳,就意味着环保、节能减排,意味着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1低碳农业的概述 低碳农业首先是一种理念,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发展方向。低碳理念的本质就是降能节约。低碳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低碳农业是一种比广义的生态农业概念更广泛的概念,是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象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在农业的能源消耗越来越多,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电力、石油和煤气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况下,低碳农业还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

低碳农业也是生物多样性农业。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和工业化农业阶段。工业化农业过程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农田开垦和连片种植引起自然植被减少,以及自然物种和天敌的减少;农药的使用破坏了物种多样性;化肥造成了环境污染,进而也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品种选育过程的遗传背景单一化及其大面积推广,造成了对其他品种的排斥,如果用碳经济的概念衡量,这种农业可以说是一种 “高碳农业”;。改变高碳农业的方法就是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由于可以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某种意义上正属于低碳农业。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一个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同时又受到温室效应的严重影响。响应低碳经济的号召,确定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并探寻减排办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然而,低碳农业虽然前景广阔,但距离“低碳农业”;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劳动力是发展低碳农业前期投人成本中的主要部分,尤其是知识型劳动力的投人;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特点决定了规模化低碳农业发展的困难。发展低碳农业,需要大面积采用生态农业的部分技术、需要相应的生产技术与之相匹配、需要政府和一些高校社会组织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培训,特别是市场的衔接。

2农业与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消长关系 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农业生产在全球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H4, N20)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土壤中的有机物质经微生物分解,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人大气,CH;可在长期淹水的农田中经发酵作用产生,全球一半以上的N20来自土壤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 2.1农业是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的重要来源 2.1.1土壤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土壤圈是地球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交界的一个圈层,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人类与生物生活栖息的基地,而且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枢纽。土壤圈在全球气候变化尤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土壤圈是碳素的重要贮存库和转化器。其贮存形式为土壤有机质,它含有的有机碳量占整个生物圈总碳量的3/4。储存的大量有机碳是土壤质量和功能的核心,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但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加速了农田土壤中有机碳的矿化,进而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CH4等温室气体,尤其是千百年来因种植水稻而形成的水稻土,每年排放的CH4占全球 CH;排放总量的10%一15%。二是土壤呼吸使大量的有机碳以二氧化碳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土壤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是相当可观的。据估算,全球每年由土壤释放到大气中的碳量约为 (0.8一4.6) xlOlsg。因此,土壤呼吸的微量变化将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显著变化,从而影响由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所伴随的全球变暖和其他气候因素的变化。

第6篇:有机农业概述范文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农产品;对策建议

一、TBT概述

技术性贸易壁垒(简称TBT)由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三部分组成,是指一国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以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类与动植物安全和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以及保证食品安全与产品质量等为由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限制措施或法规,在主观或客观上成为外国商品自由进入的障碍。WTO关于的TBT文件有两个,分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协定)和《实施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协定),于1995年1月1日WTO正式成立起开始执行。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

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实行农业保护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已经直接使我国的农产品出口遭受巨大损失,其扩散效应造成的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计。与其他贸易限制措施不同,技术性贸易壁垒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隐蔽性,一旦出现,影响巨大,而且损失难以避免。那么我国农产品出口为什么容易遭遇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们可以从国内各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中国农产品自身标准的落后性

中国农产品领域目前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检疫标准与国际标准和进口国标准还有差距,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内在优势。而且中国标准体系混乱,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专业标准及企业标准,数目多而水平低下,使企业产品出口不畅。

2、中国农产品市场秩序没有理顺,农业管理体制落后

中国农产品流通市场的内部壁垒严重,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没有形成局部领域的农产品市场秩序相当混乱,假冒伪劣产品对出口市场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此外,中国农产品生产管理和市场监管的力度不够,存在着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等问题,对产品质量监管力度不够,流于形式。中国目前尚没有一部完备的食品安全立法。

三、利弊同行——TBT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双重影响

1、负面影响

(1)使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量急剧下降。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占对外贸易的比重不断下降,受影响的农产品企业日益增加,造成的损失逐年加大,截止到2007年7月份,我国农产品出口出现负增长,出口额为88,5亿美元,同比下降0.77%,农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到6%。

(2)加大了我国农产品的市场准入的难度。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和经济方面的优势,通过立法或其他手段对进口产品制定苛刻的技术法规或标准来限制农产品的进口,我国的农产品一时难以达到其要求而无法获得市场准入。并且这种情况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明显加剧。

2、正面影响

(1)提高国内农产品检测技术。TBT在给我国农产品带来负面效应的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正面影响。过去长期以来,我国在农业生产上较多追求农产品数量增加,对农产品质量问题重视不够,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评价体系与国际标准不接轨,农业监测体系建设滞后,使得农产品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由于国内检测技术及监督力量薄弱,许多质量问题未显露出来。这就促使我国农产品出口行业对现有农产品生产体系、管理体系进行反思。

(2)加大对农产品标准化、质量安全等的建设、管理和监督。我国沿海各省市率先加大了农产品标准化等的建设。例如广东省河源市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重视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广东湛江在建立湛江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督网络的同时,还注意做好养殖基地建设,抓好加工环节质量监控,防止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二次污染。四、我国农产品出口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1、进一步强化国家标准化建设和管理,这是突破技术壁垒的基础和硬工夫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生产标准陈旧、水平低,甚至无标准生产,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标准相比,我国的差距是明显的。而只有实现了农业的标准化,才能实现农业的国际化、现代化。突破国外技术壁垒最好的办法是提高本国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制定技术法规和标准应以国际标准为依据,结合中国实际,制订新的卫生安全标准。

第7篇:有机农业概述范文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9151064007000001;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S2011010000230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目前,社会创业组织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然而我们仍然不知道如何建立组织的社会和经济双重价值。本文试图对全球被广泛认可的三家创业组织进行商业模式要素对比研究,从战略资源、价值网络和客户界面进行全要素分析,从而为我国创业组织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社会创业组织 商业模式 案例分析

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社会一直在寻求具有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社会创业组织也倡导在完成社会使命(如消除贫困、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健康和公共服务等)的同时使企业盈利。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创业组织建立和变革方面,然而,很少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创业组织如何获得社会和经济的双重价值。例如,我们仍然不了解如何建立价值网络和战略资源,也不确定如何界定正确的客户界面。

本文试图对全球被广泛认可的三家创业组织进行商业模式要素对比研究,分别是格莱珉银行、蒙德拉贡联合公司和印象刘三姐。所选的组织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它们分布在不同国家,提供不同的产品,实现不同的社会使命(见表1)。

商业模式要素组成概述

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商业模式”的概念,但直到40年后(20世纪90年代)才流行开来,当时主要指的是计算机系统建模。1990-1994年间,商业模式一词至少赋予了11个含义,包括了电子商务、商业战略、商业计划乃至全球化等。

本文研究的社会企业都促成了社会转型或者说完成了社会使命。创造社会价值是社会创业组织的首要目标,创造经济价值是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社会创业组织商业模式的核心被认为是如何在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创造社会和经济价值。因此,商业模式的基本含义就是指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即企业在一定的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如何向客户提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通俗地说,就是企业如何赚钱的。根据目前引用和运用最为广泛的学者提出的要素及组合:Hamel(2000)认为商业模式由四部分组成:核心战略、战略资源、客户界面和价值网络,并且共包括13个子要素(见表2)。

社会创业组织案例的背景介绍

(一)塞肯集团(Sekem)的使命和历史背景

1.塞肯集团(Sekem)的使命。塞肯集团的使命是“通过对人类、社会和地球全方位发展做出贡献,来迎接时代的挑战”(Merckens,2000)。这是创始人易卜拉欣阿布莱什博士27年来为之奋斗不息的心愿。

2.塞肯集团(Sekem)的历史背景。Sekem是一个象形文字“太阳活力”的音译。1977年,阿布莱什博士在奥地利生活20多年后,带着家人回到故乡埃及。然而,他却发现国家存在令人担忧的经济状况和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在鲁道夫斯坦纳(Rudolf Steiner)的信仰(anthroposophic)和全面方法(holistic approach)的启发下,他制定了一个计划“治愈土地和人民”(阿布莱什, 2004)。他设想了一个组织,不仅包括经济领域,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文化组织。

塞肯集团(Sekem)开始于草药和香料的动力栽培,以及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知名企业,并成为埃及有机食品的市场领导者。此外,负责国家广泛应用的生物动力方法,来控制害虫并提高农作物产量(Merkens,2000)。现在,塞肯集团(Sekem)约有员工2000人。2003年,塞肯集团(Sekem)公布营业收入为7300万埃及磅(施瓦布基金会(The Schwab Foundation),2003),控股集团由6家公司组成。它们的经营范围从包装、分发草药和新鲜水果到药用植物(phytopharmaceuticals)和有机纺织品的生产。除了公司,塞肯集团(Sekem)的建立还促进了埃及社会文化的发展(SCD)。通过这个非盈利性组织,塞肯集团(Sekem)支持了一所幼儿园、成人培训学校、一个医疗中心以及其他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并且正在筹建一所大学。

(二)格莱珉(Grameen Bank)银行的使命和历史背景

1.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的使命。格莱珉银行是为贫困妇女和穷人提供金融服务,特别是帮助他们通过建立赚钱的项目而摆脱贫困。

2.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的历史背景。格莱珉银行(在孟加拉语中格莱珉的意思是“村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76年·尤努斯成立公司的时候,那时他正在吉大港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据尤努斯记载,这一切都源于一次和学生们到近郊的实地考察(尤努斯和朱丽斯,1998)。在考察中,他开始了解当地妇女的绝望境地。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是通过经营小生意支撑家庭:例如用竹子做竹椅或者卖自家种植的蔬菜。然而,很多人却没有钱购买原材料,例如竹子或种子。他们无法正常贷款而被迫求助于高利贷,并且支付高昂的利息。此外,作为贷款条件,他们制作的椅子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被迫出售给放债人。

尤努斯在捷波朗村(village of Jobra)花了一天时间,得知有42名妇女处于这种贫困陷阱中。当他问他们需要多少钱购买原材料才能不从放债人那里借钱,他惊讶地得知,对于他们来说27美元已经足够了(Mainsah等,2004)。对于尤努斯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很小的数额,但却可以改变42个妇女的生活。他和地方银行传达了这个成功的方式,但是他们都不愿意借钱给穷人。后来,尤努斯决定创建自己的银行,致力于帮助社会最贫困的人群。这一刻,通常被认为是微型贷款的诞生(Mainsah等,2004;Schreiner等,2001)。截止到1983年,他和学生们开始了一个国家银行的项目,在五个地区拥有了75家分支机构(哈桑等,1997)。

截至2004年,格莱珉银行的小额信贷通过在孟加拉国的1200家分行累计发放贷款4.2亿美元。今天,格莱珉银行的借款人次达350万,其中95%是妇女,还款率惊人地达到大约98%(尤努斯,2004)。现在格莱珉银行最厉害的是能够财政自给。自1995年,格莱珉银行没有接受海外的资金和捐赠,2004年,格莱珉银行开始为乞丐提供免息贷款计划,很快达到7000个乞丐(卡马卢丁Kamaluddin ,2004)。银行本身创造了超过1200名员工的就业机会。1994年,格莱珉银行拉动孟加拉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1.5%,这个数字可以与美国的沃尔玛相媲美(Mainsah等,2004)。

(三)《印象刘三姐》创业组织的使命和历史背景

1.《印象刘三姐》创业组织的使命。《印象刘三姐》创业组织的使命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传统民族艺术文化得以保存与发扬,从而使得原本离开家乡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离土不离乡”,实现新农村建设。

2.《印象刘三姐》创业组织的历史背景。“桂林山水甲天下”,除了当地的自然景色,当地特有的民族风情对游客也有很强的吸引力,《印象刘三姐》就是能够满足游客的这种需求,刘三姐是广西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1961年,电影《刘三姐》的诞生吸引了全国及南亚地区的游客前来游览桂林山水、寻找刘三姐和广西山歌。因此刘三姐的产业迅速发展起来,199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指示,应利用广西原有的刘三姐文化蕴涵,做一个把广西的民族文化同广西旅游行业结合企业的好项目。该项目由梅帅元负责,并为此成立了广西文华艺术有限公司,策划方案出来后,梅总去找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得到张导的支持,并于1998年底来桂林选点,最终在漓江与田家河的交汇处作为剧场。该项目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立项并投入几十万元的启动资金,由民营企业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资近1亿元经营和管理。自2004年3月正式演出以来,到场的中外观众已超过百万人次,年均利润约3000万元。

过去,这一代很穷,赌博、偷盗、斗殴现象多,现在大部分青壮年村民白天在家干农活,晚上参加演出,眼界开阔,收入增多,生活充实,学法知识、守法意识增强,不良现象减少,乡村风气好转。演出为农民开辟出一片崭新的生活空间,角色转换,艺术熏陶,让他们体验到新的人生价值,进入新的境界。

自《印象刘三姐》演出以来,给阳朔带来了1∶5以上的拉动效应,仅演出区域及周边土地就增值平均达到5-10倍以上。当地农民通过演出、开办餐饮、出租房屋、出售或出租纪念品等,每年直接或间接收益约600多万元,公司每年支付给农民的演出费、加班费、保险费等就有200多万元。整个项目的基本演职员、后勤保障人员共750多人,其中雇请当地农民400人,这些农民因岗位不同,每人每月可增收600-1000元不等。村民现在种植的粮食、蔬菜、水果等不用到市场上去卖,可以直接卖给游客和《印象刘三姐》剧组,这样村民得了实惠又节约了时间。

另外,还专门为项目创办“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主要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招收具有演艺天赋的青少年加以培养,白天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晚上参加演出,实行“教学、实践、就业”一条龙的办学模式。学生免收学杂费、食宿费,每月还有几百元的演出补贴。

成功社会创业组织商业模式的要素分析

这三个组织都实现了它们的社会使命:塞肯集团(Sekem)引进有机农业,并且促进了埃及社会文化生活,格莱珉银行为孟加拉国妇女消除贫困,印象刘三姐传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民族文化。三个例子在社会使命、机构组成和环境方面都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成功地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创造了社会经济双重价值。表3罗列了三个社会创业组织的商业模式要素。本文接下来针对每个要素进行详细分析。

(一)价值网络

价值网络作为基本要素被反复提出。为了实现总体目标,利用价值网络的潜力来创造竞争优势,从而创造价值。这三个例子一开始都建立了社会价值网络。在价值网络中,作为供应商提品,在客户需求和目标客户的价值创造方面形成良好的网络效应。当失去网络中的部分环节时,都可以通过创建或合作公司,提供缺少的环节。

1.赛肯集团。赛肯集团早期在德国和分销商合作,它们在采购和分销方面共同努力完成各自的社会使命。1986年与德国制药公司的Shaette博士合作,自主开发和研究植物药剂市场。1990年,在埃及建立有机农业中心(非盈利组织),为埃及种植者建立生物动力标准,并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同时,在生物动力向农业方面过度提供咨询,建立了生物动力农业在埃及的标准。同时,赛肯集团也通过埃及文化发展协会成立了一所学校、一个医疗中心和几个培训中心。赛肯集团在整个社会价值网络中创造了社会价值。

2.格莱珉银行。尤努斯通过建立格莱珉银行为孟加拉国的妇女提供微型融资,帮助他们建立并经营业务从而减轻贫困。在价值网络中,他认为仅仅通过贷款是远远不够的,接着尤努斯创建了格莱珉电信和电话公司,通过和银行合作,创建了乡村电话计划,妇女可以通过贷款来买手机并获得乡村电话服务。格莱珉银行的社会价值网络的延伸是格莱珉基金。银行运作一段时间后,尤努斯意识到很多商业理念可以完成他最初的使命但不适合格莱珉的贷款政策。因此,建立格莱珉基金来弥补这个社会创业组织的风险资本缺口。

除此之外,还有14家公司共同构成“格莱珉家庭”。通过这一价值网络,不但借钱给穷人,同时也提供了特定的商业运作模式,使借款人能够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业务。使用高科技,提供工作机会,并在其他国家复制这种模式。格莱珉家庭本身形成一个强大的网络,使每个成员组织的活动得到互补。

3.《印象刘三姐》创业组织。由于贫困落后,广西当地很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外出务工,给传统文化传承带来困难。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传统民族艺术文化得以保存和发扬,建立当地的文化品牌,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在广西壮族自自治区文化厅指示下,广西文华艺术有限公司以传承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为出发点,邀请张艺谋出任总导演,经过3年半的努力制作成大型演出《印象刘三姐》。当地的农民作为演员或后勤人员参与其中。每晚的演出成为社会价值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印象刘三姐》推出后,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留宿的游客与日俱增,使阳朔全年大多处于旅游旺季,当地农民继而开展旅游经营业务:如开办餐饮、出租房屋或出售纪念品等,形成了旅游区的社会价值网络,经营各类旅游业务。另外,专门创办“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学生免收学杂费和食宿费,学生学习期间白天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晚上通过参加演出实习,获得演出补贴,毕业后可直接留在印象刘三姐项目组,实行了“教学、实践、就业”一条龙的办学模式。为当地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培养青少年从小培养演艺天赋,从而摆脱贫困。

(二)战略资源和核心战略

这三个组织都把战略资源纳入到商业模式中,每个组织创建各自的商业模式,确保核心战略资产的可持续供应。这些可预见的资源需求不仅仅是采购的问题,它能成为扩展价值网络的契机。通过战略资源,这三个组织扩展了社会价值的同时,解决了资源问题。

1.赛肯集团。易卜拉欣成立赛肯集团种植有机作物首先就面临着资源问题。他计划生产的生物动力和有机耕种当时并不流行,人们认为有机农业风险高、回报有限。易卜拉欣不得不并购土地扩充公司种植能力。但这不是长久之计,会限制业务扩展。因此,他通过COAE和EBDA两个机构大规模促进农业发展,提供有机农业的培训和咨询服务,并且帮助对有机耕作有兴趣的农民界定标准。易卜拉欣进一步对整个行业施加影响。COAE于1992年委任赛肯集团为出口欧洲产品的检验和批准机构,如今赛肯集团也控制着埃及的有机农业标准。并协助EBDA控制40个国家约3000生产者的DEMTER商标的使用。易卜拉欣的方法确保了农民的数量和有机作物产量的不断增长,从而提高了赛肯集团的原材料的供应。截止到2003年,约800名农民在阿斯旺到亚历山大地区使用生物动力耕种法。

2.格莱珉银行。银行的核心资源是现金。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银行,需要分析客户和信誉、主要城市的支行分布、监管控制的计算机系统等。然而尤努斯建立格莱珉银行的时候都没有。他只有经济常识和个人资金,却建立了全球成功的微型金融机构。

格莱珉银行商业模式中最重要的是“借款小组”。通过这个方法,可以解决几个资源问题。首先,小组成员自愿选择构成小组并内部监控,不需要银行对他们进行监控和核查。其次,无需人员培训或扩展分行网络,就能迅速地获得潜在借款人。最后,减少了风险。为了取得格莱珉银行的贷款资格,妇女们需要加入孟加拉乡村银行系统,需要形成一个5-10人组成的贷款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财务强弱因素对成员进行排序,并由此决定取得贷款的顺序,最迫切需要的成员先获得。一个小组中,每次只能有一个人获得贷款,只有在上一个人清偿完以后,下一个才能获得。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主席,她只有在其他成员满足贷款条件,比如按周按时还款时,才能最后获得贷款。每个小组成员都明白,由于缺乏其他资金渠道,从孟加拉乡村银行获得贷款对改善她们的处境是重要的。赖账会影响她在村子中的声誉,从而使其他成员失去获得贷款的机会。小组中同伴的支持及压力,提供给每个借款者充分的动力去履行贷款条件。

最初,格莱珉银行可供贷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或其他机构的捐款。1983年,政府通过立法允许孟加拉银行吸纳存款,1995年,通过以下多项措施实现了最初的自负盈亏的目标。首先:从贷款的第一天,小组成员就要制定储蓄计划,这个计划的条件非常有吸引力,许多不需要从格莱珉银行借款的人都会储蓄。这成为低利率再融资的主要资源。每月储蓄带来1亿的养老金储蓄。当储蓄达到一定数额时,他们还被允许建立按月付息的储蓄账户。通过把借款者变为储蓄者及股东,孟加拉乡村银行成功地把各利益相关方整合到持续消除贫困的目标上来。

3.《印象刘三姐》创业组织。对于一个地方大型文艺演出的筹建和运作来说,票房收入无疑是最重要的。如何能使传统民族艺术文化得以保存和发扬,建立具有艺术感染力和市场吸引力的文化品牌,是印象刘三姐项目高票房的核心。本项目由广西文华旅游公司投资几十万建设,特别邀请张艺谋作为总导演,张艺谋的加入无疑增加了运营成本,但他构思的进一步完善是高票房收入的原因之一。

仅仅靠张艺谋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该项目的运作需要大量资金,起初广西文华旅游公司投资了1个亿用于经营和管理,然而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自负盈亏,实践证明该项目深受中外游客观众喜爱,自2004年正式演出以来,到场观众超过百万人次,年均利润约3000万元,目前由于场场座无虚席,主办者只能将原来的每晚一场增加到每晚两场,这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整个演出时间约60分钟,需要600多名演员构成,每场演出一个演员都不能缺少,为了提高演员的素质,《印象刘三姐》对农民演员实行规范管理,增强了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意识。公司与参加演出的农民签订劳动合同,依法规范管理,责权利分明,如收到三次以上警告,协议期满后不再续签,有旷工行为的解除合约。这些管理制度为演出提供了演员保障。

过去,许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现在他们白天是农民,晚上是演员,使他们体验到了新的人生价值,很多当地农民除了演出,还做起了餐厅、旅店,出售纪念品等旅游相关生意,每年直接或间接收益约为600多万元。同时把种植的粮食、蔬菜、水果等直接卖给游客,节省了时间,获得了更高的回报。

(三)客户界面

商业模式中的客户界面研究的是价值转移到目标群体的方法,客户是组织创造社会价值的受益者,这三个社会创业组织创造社会价值的形式虽然不同,但都是为目标群体提品和服务而创建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目标群体就是客户。这三个组织不同于通常的组织,其目标群体都参与到了社会价值的创造和获得中,以创造就业机会,获得市场信息,并直接和客户交互。

1.赛肯集团。易卜拉欣博士认为通过融合社会、文化和经济生活来救国,赛肯集团的目标群体可以被定义为整个埃及社会。虽然不可能把全社会融入到社会价值网络中,但是赛肯集团在尽力实现这个目标。努力的核心是赛肯雇员生活和工作的村庄。在2000公顷的土地上,村庄不仅有农业、加工设备,还有房屋、幼儿园,学校和医院,这里几乎能实现易卜拉欣所有的愿景。这里的环境比埃及的大多数地方都要健康,同样是工作场所,赛肯集团不但提供了安全的工作场所,而且还提供培训和教育。另外,还鼓励员工投入10%的时间学习文化或者参加绘画、唱歌等社会活动。在社会价值网络中,赛肯集团形成了一套有机农业经验共享和互助的农民网络。

赛肯集团的目标群体埃及人组成了价值链。首先,创造了就业机会,这对于面临20%失业率的国家来说非常迫切。其次,根据上面讨论的客户界面,建立了一个健康的环境、提供了文化、社会和专业服务,这些都直接有益于员工。

2.格莱珉银行。尤努斯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帮助孟加拉国的穷人,特别是妇女。格莱珉银行通过两种方式把这些妇女融入社会价值网络中。

首先,使他们成为银行的股东,即格莱珉银行的绝大多数股份由贷款人拥有。这确保穷人也可以作为股东通过银行或者利润获得价值,或者获得优惠的信贷。这些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银行不可能提供的。基于建立能力和责任并行的原则,拥有者和部分拥有者的责任使银行不断运作。其次,格莱珉银行试图将借款人变成企业家。格莱珉银行通过实施各种活动,建立或支持各种组织促进这个进程。这意味着,格莱珉银行同样可以获得由借款人的业务活动创造的价值。

3.《印象刘三姐》创业组织。《印象刘三姐》通过融合社会效益、当地民族艺术和产业增长来发展新农村经济。该项目的目标群体可以被认为是项目所在地的广西地区的贫困农民。一个贫困落后的村庄,被建成一个旅游总收入达到6亿多元的旅游目的地。《印象刘三姐》创业组织通过以下方式把这些贫困农民融入到社会价值网络中。

首先,让这些农民发挥民族艺术特长,成为该项目的主要演员团体。每年公司支付给农民的工资有200多万元。农民白天干活,晚上的空闲时间可以通过演出增加收入。演员团体之间形成沟通界面,对于演出的技巧等方面进行交流。其次,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个体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民不满足于做演员,自己纷纷经营旅游相关的生意,这将带来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农民的素质。经营者团体也在竞争中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赛肯集团、格莱珉银行和《印象刘三姐》创业组织三个社会创业组织,分析了社会创业组织发展到能够创造社会经济双重价值的商业模式要素组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成功的社会创业组织不是只定位在产业链上的特定环节,而是积极地创建自身的价值网络。其次,这三个组织都证明了战略资源和核心战略是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把价值转移到目标群体,即一开始就把目标群体融入到社会价值网络中,使目标群体在价值创造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从中获得有吸引力的价值。

本文主要研究社会创业组织如何达到社会经济双重价值,如何从一个需要捐助的单一社会企业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希望这些定性研究能够作为未来实证研究的基础。另外,这些观点可以为商业企业重新考虑自己的商业模式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References Abouleish,I.,.Die Sekem-Vision.Stuttgart:Mayer Verlag,2004

2.Seelos,C.and Mair,J.,.Entrepreneurs in service of the poor–Models for business contribution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Business Horizons,2005

3.乔为国.商业模式创新.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4.高闯,关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理论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6

5.曾荫权.发展社会企业,促成商界与非政府机构合作[N].第一财经日报,2007-6-7

6.赵萌.社会企业战略:英国政府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4)

7.于晓静.国外社会企业的发展及其启示[J].社团管理研究,2011(5)

8.李伟梁,刘艳.社区社会企业的责任承担及培育发展[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5)

9.黄剑宇.社会企业: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新方向[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0.杨家宁,陈健民.西方社会企业兴起的背景及其研究视角[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0(1)

11.王琴.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1(1)

12.王炳成,许长宇.破坏性创新商业模式的成长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6)

13.纪慧生,陆强,王红卫.基于价值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设计[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14.吕鸿江,刘洪.基于匹配视角的商业模式与战略关系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15.龚丽敏,江诗松,魏江.试论商业模式本质、研究方法及未来研究方向[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3)

16.沈永言,吕廷杰.商业模式创新的五大基本理念[J].企业管理,2011(3)

17.沈永言,吕廷杰.商业模式基本概念重思[J].管理现代化,2011(1)

作者简介:

秦雯(1983年-),女,青海西宁人,讲师,主要从事社会创业组织的研究。

第8篇:有机农业概述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

一、生态农业的提出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为了摆脱困境,先后提出了“有机农业”(美国等)、“生物农业”(西欧各国)、“精久农业”(美英及第三世界国家)、狭义“生态农业”(欧美及亚洲国家)等“替代农业”(Alternative agriculture),以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途径。经过世界各国的有益实践,多种“替代农业”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缓解生态危机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因减少或拒绝“石化能”的投入,降低了产出和效益,发展十分缓慢。而“生态农业”汲取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精华,在不断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保障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高效、稳定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广义的生态农业可以追溯到相对于“石油农业”的原始农业,系统概念的产生已近百年。最早在欧洲兴起于1924年,发起者是德国农学家鲁道夫・斯蒂纳 (Rudolf Steiner),在他主讲的“生物动力农业”课程中最先提出“生态农业”的概念。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生态农业在瑞士、英国和日本得到发展。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狭义的“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一词最初由美国土壤学家Albrecthe W.于1970年提出。1981年英国农学家Worthington M.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其中心思想是把农业建立在生态学的基础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态农业在欧洲得到国家的补贴支持,世界各国生态农业有了较大发展。

我国农业经过近20年的结构调整与环境资源建设,基本形成了适应国内对农牧产品需求的农业结构。但农业生产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农产品的成本高;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土壤中有毒和有害物质含量超标;以水源、地力为核心的资源环境长期超载使用等。致使农业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农业环境资源短缺与农业系统内资源闲置浪费并存。加入WTO后的我国农业,农牧产品逐渐走向国际市场,但因品质质量不合格屡屡遭遇梗阻。在完全融入国际市场的今天,我国农业如何发挥自己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农业优势,克服现代农业的弊端,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我国学术界对农业发展道路的讨论开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1980年,全国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在银川召开。在会上我国第一次使用了“生态农业”一词。当时的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指出:中国的生态农业建设不仅要发展农业,还要以全面提高乡村环境质量为目标。此后,各种关于生态农业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这些研究推动和促进了生态农业建设全面展开。

二、生态农业的内涵

美国土壤学家W. Albreche于1970年首次提出“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的概念之后的1981年,英国农学家Worthington M.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其中心思想是把农业建立在生态学的基础上。此后,各国学者对狭义生态农业做出多种不同的解释。

国内学者关于生态农业的涵义的阐述也有多种。我国著名农业经济管理和生态学家叶谦吉先生在其专著《生态农业・农业的未来》(1988年)中对生态农业概念作了概括:“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的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的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简单地说,就是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

我国著名生态学家、环境学家和生物学家马世骏教授在其专著《中国的农业生态工程》(1987年)中指出:“生态农业是生态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它运用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和近代科技成就,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合理组合农、林、牧、渔、加工等比例,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结合的农业生产体系”。

中国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的概括是:“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和组织实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它以发展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的原则,实行农林水、牧副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互相支持,相得益彰,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农业建设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第一,生态农业是协调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关系,解决需求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发展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指导原则;第二,生态农业是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做整体和长远考虑的一项系统工程;第三,生态农业是一套按照生态农业工程原理组装起来的,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实用技术体系”。

综合国内学者的阐述,我国生态农业的定义应当为:“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现代管理学、现代农业理论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优化配置土地空间、生物资源、现代技术和时间序列,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合为一体,促进系统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效益持续,最终形成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专业化生产,并建立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和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的多层面链式复合农业产业经营体系,是天、地、人和谐的农业生产模式”。

综合各种观点,生态农业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现代食物观念引导下,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二是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以继承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吸收现代高新科技相结合;三是以科技和劳动力密集相结合为主,逐步发展成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四是注重保护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五是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和普及科技成果应用;六是切实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七是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多种生产类型、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有利引导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八是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牧渔,种养加、贸工农有机结合,把农业和农村发展联系在一起,推动农业向产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三、我国生态农业的特征

生态农业建设较以往的农业系统有以下的优势:一是通过建立合乎生态原则的生产系统,达到对能源、资源和劳动力的有效运用,解决粮食供应,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从而发展高效农业;二是通过建立更全面的土地利用和规划系统,使发展的程度和速度不至于超越资源的承载能力,自然资源不会消耗过量,保护环境不致退化,确保农业发展的可持续;三是农民收入增加,生活环境得到改善,达到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因为生态农业建设具备这些优点,所以便成了现今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80年代初就提出了自己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即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我国的生态农业是继传统农业、石油农业之后,在我国具体条件产生的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农业模式,它既吸收了我国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精华,也不拒绝化肥、农药的适度投入,它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使生态系统保持适度的物质循环强度和能流通量,实现高产出、高效益、少污染。它强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协同提高,使农业生产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我国的农业、农村纳入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我国的生态农业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为目标,以大农业为出发点,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建立的具有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是较为完整的可持续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其主要特征有:

(1)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多样性。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3)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的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4)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建革.“三料”危机:华北平原神态农业特点分析[J].古今农业,1999,3:42-51.

[2]姚学会.北方灌区节水农业发展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农学通讯,2005,9:403-406.

第9篇:有机农业概述范文

1研究区概况

本研究区范围包括岳阳、常德、益阳三市全部范围以及长沙望城区,共25个县(市/区)。该区域是湖南省地势最低平地带,为一稍高,中部低平的碟形盆地,平面轮廓则略呈南北短、东西长的四边形,全区国土面积4.63万km2,人口1602万人。

2生态经济功能分区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

生态经济功能分区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其支撑理论的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理论、地域分异理论、区域经济系统的协同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等构成了生态经济功能分区研究的基础理论。分区中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主导功能原则、区域相似性与分异原则、生态与经济统一的原则、特殊生态服务功能区优先发展和保护原则、行政区相对完整性原则。

3生态经济功能分区和分区概述

参考已有研究成果[4-9],根据生态经济功能分区的理论依据和分区原则,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功能区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由31个指标组成。见表1。采用聚类分析法和专家评议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洞庭湖区进行生态经济功能分区,详见技术路线图。将聚类分析的结果(图1)作为功能区划分的基本依据,综合考虑水热组合、地形地貌、区位条件等因素的作用、各区县区域发展战略等制度安排,并结合专家评议结果,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分区单位,进行区域类比,以调整、确定分区界线。将洞庭湖区划分为4个功能区类型:I湖堤保护区、II农业功能区、III集约开发区、IV生态涵养区,详见下图及表2。

3.1湖堤保护区该区包括沅江市、岳阳县、湘阴县、南县、汉寿县,共5个县(市、区),面积为9899.13km2,占洞庭湖区国土面积的21.41%。该区是湿地资源的集中区域,滩涂沼泽面积占到该区国土面积的12.25%,占到洞庭湖区滩涂沼泽面积的69.48%。涵盖了洞庭湖水域的主要部分,水域面积占到该区国土面积的37.26%。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大,为4180km2,占到该区国土面积的42.22%,占洞庭湖区中自然保护区面积的2/3。功能定位:该区域主要承担维护生态系统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蓄滞洪等功能。同时也是维持生态平衡(包括调节大气组分、净化和提供候鸟栖息地)、文化科研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区域。发展方向:①改善湖体水质,严格防治污染,禁止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②调蓄洪水。严禁围垦湖泊、湿地,禁止在蓄滞洪区建设与行洪泄洪无关的工程设施,巩固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成果,增强调洪蓄洪能力。引导蓄滞洪区内人口向外转移。③保护湿地资源。禁图1洞庭湖区生态经济功能分区系统聚类谱系图止侵占湿地进行生产性开发,规范保护区过渡区域的开发建设行为,努力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为水生生物和湿地生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栖息地。④合理利用湿地景观资源,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休闲产业。

3.2农业功能区该区包括临湘市、鼎城区、安乡县、君山区、澧县、临澧县、华容县、资阳区,共8个县(市、区),面积约11328.96km2,占洞庭湖区国土面积的24.50%。该区耕地资源丰富,面积达4221.91km2,占到本区国土面积的37.26%。农作物播种面积为99.48万hm2,占洞庭湖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7.8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562678万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218890万元,两者分别占洞庭湖区全区的三分之一以上。功能定位: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区域,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区,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发展方向:①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的现代农业,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业化水平、物资装备水平、支撑服务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产品供给和食品安全。②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推进连片标准良田建设,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③提升农业规模化水平,引导优势和特色农产品适度集中发展,构建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格局,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④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有机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开发力度。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和监测,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完善农产品检验监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⑤统筹考虑人口迁移、适度集中、集约布局等因素,加快农村居民点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支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第三产业,拓展农村就业和增收空间。

3.3集约开发区区包括岳阳楼区、武陵区、津市、云溪区、望城区、赫山区、汨罗市,共7个县(市、区),面积约5478.14km2,占洞庭湖区国土面积的11.85%。本区城市化水平较高,达到了65%。人口集聚,人口密度为715人/km2。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占到本区国土面积的4.66%,占到洞庭湖区城镇工矿用地面积的40.0%。城镇从业人口比重较大,达24.81%。单位土地面积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4.07万元/hm2、8.60万元/hm2。功能定位:适度拓展产业空间,扩大人居和生态空间,在优化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重点支持要素集聚、土地集约、人口集中,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洞庭湖区的经济和人口的密集地区,构建绿色相连、疏密相间、山水城林相融的生态格局,打造宜居城市。发展方向:①合理发展城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注重产业的多元化和结构平衡,参照城市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合理布局城市产业,进行密度、强度和风格控制,提高城镇规划建设水平。②充分发挥增长极的辐射作用,带动整个湖区经济发展。走低耗高效的资源节约型、内涵提高型的发展道路。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环保产业、绿色产业,延长产业链,以提高质量效益。③加快产业发展。坚持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优品牌,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促进产业集群。④以现代工业、现代物流、现代旅游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发展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业、社区服务业等为主的新兴行业,成为真正带动湖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3.4生态涵养区该区包括安化县、平江县、石门县、桃江县、桃源县,共5个县(市、区),面积约19540.19km2,占洞庭湖区国土面积的42.25%。该区以丘陵地貌为主,森林覆盖率较高,达到了70.73%。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达49.697万hm2,占洞庭湖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4.20%。功能定位:洞庭湖区绿色屏障和水资源涵养保障区。发展方向:①涵养水源。加强植树造林和森林管护,稳定森林覆盖,提高森林质量。提高区域水源涵养生态功能,有效控制山洪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②保持水土。实施水土流失预防监控和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流域综合治理,营造水土保持林,禁止毁林开荒,推行节水灌溉,适度发展旱作农业,限制陡坡垦殖,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加大工矿区环境整治修复力度,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增强区域水土保持能力。③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生态走廊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促进自然生态系统恢复,保持野生动植物物种和种群平衡,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④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资源开采、农林产品生产加工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适宜产业。⑤构建生态廊道,提升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创新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