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学语言的艺术性范文

文学语言的艺术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学语言的艺术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学语言的艺术性

第1篇:文学语言的艺术性范文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言的传承与创新需要依赖语文教育的革新,语文教育的革新和优化应该能发挥巨大的影响力,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尝试着把每个学生视作教育的目的,注重的是人的培养而非低等的动物式的咬文嚼字训练,从而达到一种既关注个人技能提高又强调了全面素质的效果。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墨守成规,而要具有生产性;要与学生相关经历和经验关联,并不是指导我们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

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于教师的语言较为脱离,反而过度关注教材当中的边边角角。对于书本的熟悉和掌握固然是我们学习的重要环节,但是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无法理解老师的语言特点,或者无法真正进入课本当中所传递的真正有价值的语言环境,而是一味地关注难字异性字,是不是逐渐背离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化的,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去接触原始材料,通过大量的语文教育中独特语言的具体实践和实用形式,掌握具体的语言规律。学习语文中的优美的字词篇章,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扩大学生对于现实生活的接触范围,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新课程,从而使学生志存高远。

二、方法创造性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们就创下了很有效率的学习方法,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更是为我们的以后的学习提供了优秀的学习方法。但是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其找到自己学习的兴奋点,并且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则是现在我们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加要侧重发展学生心灵中的人性闪光点。让学生积极走进文学作品,深刻解读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以及浓厚的文化积淀;让学生学会找寻榜样的力量,学习优秀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品格,深入渗透古代先哲的智慧结晶,成就自我人生,实现自我梦想的最高境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地运用各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方法诸如,诵读课、演讲课、说读课、读写课、欣赏课、辩论课、讨论课、活动课、创作表演课等等,以有效地唤起学生独创性的表现欲望,激活学生“我要学”的乐趣。

三、手段先进化

现今教学技术发展迅速,在语文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紧跟时代潮流,适应时展的步伐,逐渐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动用影视图像等科技使得语文课本动感化、形象化,让逐渐步入读图时代的学生能够图文并茂地了解和掌握美文中的艺术性,在图像和影响还有配合老师讲解的几重作用下逐渐找到自己学习的重点。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题,给他们艺术性的展现,动用现代手段,让学生张扬个性,并且直观深入直击他们创造力的脑部神经。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异想天开”,去质疑,去争辩,去创新,让思想在碰撞中闪烁着智慧火花。

第2篇:文学语言的艺术性范文

一、提高语文课堂评价性语言艺术性表达的要求

1.课堂评价性语言需要具有引导性

引导是评价的主要功能之一,因此提高课堂语言艺术性表达要体现出导向性。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善于发挥评价性语言的引导功能,针对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不应简单地作出肯否评价,而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答案,对学生加以指导和点拨。当学生的回答不太令人满意时,教师要通过评价性语言引导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并帮助学生掌握改进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目的,以使学生的语文功底得到提高。同时,教师的评价性语言也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结合上下文理解文本内容的学习技巧。

2.课堂评价性语言要简洁得体

简单明了的语言容易使人们记忆,而简单明了也是一种语言美。因此,教师对评价性语言进行艺术性表达时要简单、简洁、清楚、不模糊,要突出需要强调的地方。简洁明了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流露出来的态度、情感,并结合学生反映,或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或告诫学生不骄不躁。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令人比较满意时,要给予准确、简洁的表扬;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有待提高时,要简洁明了地指出学生不足之处,并提供准确、简洁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性语言艺术性的措施

1.重视学生差异,创新评价语言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会产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相异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在评价时需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创新评价语言,利用富有变化的语言评价不同性格的学生,从而让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和重视。语文教师应当具有丰富多样的评价性语言,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选用不同的评价语言,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正视评价对学生的影响,避免使用一些简单的、统一的话语,如“不错”“继续努力”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要将评价性语言变成学生盼望的惊喜,让学生通过艺术性的话语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

2.丰富语言词汇,提升运用技巧

第3篇:文学语言的艺术性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性语言;艺术性

小学语文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就是进行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语言运用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教师所运用的语言表述中,评价性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准确的使用评价性的语言进行教学,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评价性语言不仅要准确,还要具有艺术性。

一、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性语言使用的重要性

1.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语言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改变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播模式,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评价性的语言,适应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2.符合小学生认知习惯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在思维和习惯上都有自己的特点,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注意力无法长时间的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注意力分散的现象,使用评价性的语言能够有效的缓解这一现象,而且在孩子的认知习惯中,使用积极正面的评价性语言,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3.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语文虽然是整个教学阶段最基础和必要的课程,又是我们的母语语言,但是由于中国的语言和汉字博大精深,有许多很难理解的地方。小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经常会由于内容的抽象难懂而出现畏难的情绪,甚至是厌学的情绪出现,而如果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评价性的语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给学生学习的信心,克服畏难情绪,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语文。

二、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性语言使用存在的问题

评价性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其重要性已经得到学校和教师的认可,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着教学效果的提高。许多教师在评价性语言的使用上比较随意,经常受到教师自己情绪和心态的影响,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而且使用的时机也随意,不能在恰当的时间点正确的使用。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虽然也使用评价性的语言,但是通常只是比较单一和单调的语言,如“很好”、“不错”等,对学生评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长久的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在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的理解中,都将评价性的语言与赞扬性的语言等同,一味的对学生进行赞美和表扬并不能使学生在根本上得到提高,而应该在评价性语言当时适当加入一些批评或者建议,更有利于学生的提高。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性语言艺术性的策略

1.加强对评价性语言的重视

增强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性语言的艺术性,首先要使教师充分认识到评价性语言的重要性,并且对评价性语言有比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仔细研究评价性语言的使用技巧和规律,使评价性语言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2.积累评价性语言词汇

为了避免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性语言枯燥乏味,教师应该加强对评价性语言词汇的积累,形成具有教师特色的词汇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的使用,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够彰显教师的语言和性格特色,提高评价性语言的艺术性。

3.注重评价性语言使用技巧

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小学语文教师在评价性语言的使用上要特别注重技巧,避免机械性的重复,尽量选择比较鲜活的词汇,给学生不同的新鲜感,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用具有激励作用的语言,在肯定了学生现阶段的进步同时,又能够激励学生继续前进。小学语文教学还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课堂的教学氛围来随时调整评价性语言的使用,增加评价性语言的灵活性,调节课堂教学的气氛。

四、总结

评价性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评价性语言的重要性,以及评价性语言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的办法提高评价性语言的艺术性。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对评价性语言词汇的积累,采取适当的技巧运用评价性的语言,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建中.浅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1(33):102-103

[2]王春艳.小学语文课堂表扬性言语评价行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第4篇:文学语言的艺术性范文

语言是沟通的重要工具,沟通的技巧主要体现在说话、提问、回答、说服、示范和电话洽谈方面,根据不同的表达效果,谈判中运用的语言主要包括:外交语言、商业法律语言、军事语言和文学语言等四种类型。其中文学语言以其优雅、生动、活泼和富有感染力等特点,在商务谈判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运用文学语言,能够营造良好的谈判气氛

商务谈判是一门科学,同时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商务谈判是人们协调彼此的利益关系,满足各自需要的行为过程,人们必须从理性的角度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根据一定的规律、规则来制定谈判的方案和对策。另一方面,商务谈判活动是由特定的谈判人员进行的,在这种活动中,谈判人员的知识、经验、情绪、情感及个性心理特征等因素,又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对谈判的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使谈判陷入僵局。只有运用艺术化的处理手法,才能及时化解谈判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使自己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因素时,能保持反应的灵敏性和有效性。文学语言就具备这种艺术性。在整个商务谈判过程中,不管是初次相见,还是出现困难时,均可用文学语言来营造良好的谈判气氛。

例如,在谈判中若对方的问题或议论太琐碎无聊,这时,可以肯定对方是在搞拖延战术。

如果我们对那些琐碎无聊的问题或议论一一答复,就中了对方的圈套,而不答复,就会使自己陷入“不义”,从而导致双方关系的紧张。我们可以运用文学语言这样回应对方:“感谢您对本商品这么有兴趣,我绝对想立即回答您的所有问题。但根据我的安排,您提的这些细节问题在我介绍商品的过程中都能得到解答。我知道您很忙,只要您等上几分钟,等我介绍完之后,您再把我没涉及的问题提出来,我肯定能为您节省不少时间。”或者说“您说得太快了。请告诉我,在这么多的问题当中,您想首先讨论哪一个?”来营造良好的谈判气氛。

二、运用文学语言,能够化解矛盾,缓和气氛

商务谈判反映着双方在经济利益上的对立与依存关系。在谈判过程中,双方都会设法为自己争取较多的利益,而任何一方获得的大小和需要满足程度的高低,又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另一方的利益和需要的满足,因此,在商务谈判中,由于谈判双方存在不同的利益追求,产生分歧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分歧,也会形成剑拔弩张的气氛。这时,运用文学语言常常起到化解矛盾的作用。

例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位谈判人员拜访他的客户,具体对话如下:

谈判人员问:“什么时候决定订购我们的产品啊?”

客户说:“对不起,我们还没有进行讨论。”

谈判人员说:“这么久哇,能不能这两天就讨论呢?”

客户说:“这是我们自己和事情,我们愿意什么时候讨论就什么时候讨论!”

这位谈判人员并不气馁,又谈起了别的话题:

“某某客户已经与我们合作了,你们也应该与我们合作。”

客户(生气)说:“某某客户是个小公司,我们是大公司,请你不要用小公司与我们比较!”当然,通过上述对话,谈判的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如果谈判人员能够运用文学语言,适时表达合作的意图,就不会造成这个结果。如说:我非常理解您现在的心情,但我们到这里来并不是为了吵架,而是为了实现我们共同的目标,相识即是有缘,生意不成仁义在,即使达不成协议,交个朋友也是收获,您说是吗?”等,就能及时化解矛盾,缓和气氛。

三、运用文学语言,能够增加语言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文学语言的特点是优雅、生动、活泼和富有感染力等。适当使用文学语言,常常能缓解沉闷的谈判气氛,使谈判双方都有轻松感,有利于谈判的顺利进行。文学语言在商务谈判过程中的运用,具体表现为:用优美动人的语言,采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制造一种良好的谈判气氛化解双方的矛盾,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我们知道,商务谈判的过程是谈判人员运用经验、智慧、勇气、能力与技巧达成统一意见的过程,谈判各方所得利益的确定,取决于各自的谈判技巧和实力。谈判是使双方获得的活动,但各方所能获得的利益,在谈判之前是无法借助某种规则来精确计算的。如甲乙双方进行谈判,需要确定的是:实际上各自从中间利益部分中得到的份额。从理论上讲,这部分有待切割的利益是明确的,而从实际看,如何进行切割则是不确定的。任何一方都希望了解对方的最低需要,以确定这一利益的存在。双方又都必须在谈判中做出让步,并控制对方的进攻,以合理地分割这一利益,从而确定各自所得的利益。离开了有效的谈判技巧,不能适度地安排各项活动,谈判双方是难以在利益上达成平衡的。谈判技巧的发挥靠的是谈判人员的经验、智慧、勇气与能力,实践中,谈判人员在论述某个观点时,为了增强所述观点的说服力,常常采用文学语言。

如,“贵方建议真可谓是雪中送炭。”

“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我们之间的主要分歧已经解决了,真是冬去春来,可喜可贺。”等。

语言工具,贵在运用。既要灵活运用,还要有针对性。灵活运用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即随机应变和交叉使用。随机应变指的是在同一对象、同一议题、同一阶段的谈判中,随着谈判的不断深入或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的各种情况变化或问题,及时变换谈判语言,使谈判紧扣主题并保持良好的谈判气氛。交叉使用指的是在针对某个因素的主体语言运用时,为取得更好的谈判效果,而灵活配以其他的谈判语言;针对性则是指各种语言的运用均以谈判对象、谈判时间、谈判内容及谈判目的的不同而不同。即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目的而异。

第5篇:文学语言的艺术性范文

新闻与文学历来密不可分,二者起源的一致性表现在对信息的交流和使用上,而协同性则表现在新闻与文学之间对信息交流的依赖、补充和辅助。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是互相渗透的,文学的体裁、写作技巧、语言风格是新闻发展的基础,新闻事业的不断进步又对文学作品的创作、篇章结构、语言结构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促进和创新作用。文学作品作为一种为新闻传播增光添彩的操作手段,正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新闻传播的各个环节。

西方还是东方,文字的出现都具有非凡的意义:从此之后人类开始了写作的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而文字写作的目的也越来越多样,写作衍生出越来越多的文体。近代新闻事业出现后,就形成了独立的新闻写作文体,从此新闻和文学就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但是由于隶属于同一写作母体,新闻写作和文学写作依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在某些条件下还会重新组合,利用文学写作手法来书写新闻。比如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新新闻主义”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散文式新闻。

一、新闻与文学的联系

新闻的优势在于“快速反映”,文学的优势在于“耐人寻味”。新闻是易碎品,但可借助文学之力加以保存。新闻的新鲜性是会随时间的推移远去而挥发掉的,文学的艺术性则是陈年老酿,久而弥香。具备文学品味的新闻,会让读者更有回味的余地。鉴于此,许多前辈同人都在探讨如何借助文学的写作手法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趣味性,使新闻更具文化品位。

新闻与文学虽然有区别,但又有着许多共同点。首先,二者都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来反映客观现实的,即便是新闻图片也要用语言文字来加以说明。尽管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都有各自的规律,但仍有许多相融相通之处。文学的一些表现手法,新闻也加以运用;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常常是文学的素材。

二、文学叙事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伴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于上世纪60年代在西方社会出现了新新主义,强调用小说的笔调来写新闻故事,这深刻地影响着新闻报道方式,“为冲破传统新闻报道观念与写作手法,在报道方式上人为融合小说的创造想象力,及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强调写作的风格及描述的品质”。虽然新新闻学重点突出的是主观色彩,其诸多理论与方法也不能承担真实反映客观世界的功能,似乎不符合“新闻”真实、客观的要求,但新新闻主义的初衷也是为了更准确、更真实地向受众反映事实,传递信息。

我国的新闻工作者也特别重视新闻报道方式的变化与创新,穆青先生就提倡用散文的笔法来写新闻。萧乾先生曾自谦地说过:“纵观我一生,可说是介于文艺与新闻之间的两栖动物。”

今天,用文学的叙事手法写的新闻稿、小说化的新闻、散文化的新闻等多种形式已屡见不鲜。“各报的记者们使出浑身解数,想方设法让‘实话实说’的新闻借助文学的手法去‘实话巧说’,使之更为深刻、精致、感人并富有文采,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三、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一致性

从语言学角度来衡量,文学语言与新闻语言具有同一性。两者都具有语言的一般特征,都是对客观经验世界的文字表述。作为新闻写作的主角,也有可能同时成为创作文学作品的主角,兼有新闻写作主角和文学创作主角的双重身份。

在讲到语言的运用时,对语言的要求普遍认为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从新闻的功能上看,新闻要“传递信息沟通情况”,所以“新闻语言必须要准确,概念明确,论断正确,就是要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情况,报道事实,描写人物容不得半点含糊不清,说一是一,是二就说二”。同样,文学语言也必须准确。它的准确是艺术意义上的准确,就像福楼拜说的那样“我们不论要描写什么事物,要把它表现出来,只能用唯一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唯一的动词;要赋予他性质,只有唯一的形容词。我们要苦心探索,非找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不可,仅仅找到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相似词千万不要满足,更不可以因为搜索困难随便使用一个来搪塞了事”。

鲜明性也是所有文体的共同要求。新闻媒体是社会的嘹望哨,媒体应通过那些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有典型意义的和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报道,使用生动鲜明的语言去维护公众的切身利益和疏导群众的情绪。而文学语言的鲜明性,则主要表现在形象和意境的创造上。

生动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切叙事性作品具有艺术魅力的基本特征。新闻语言的生动要求使用典型、准确、简洁、具体的语言。而且不断地从事件背后提供出尽可能多的价值和材料,而从挖掘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生动因素,也能反映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文学语言的生动,主要表现在细腻描写客观事物时,以合理的想象联想和夸张来抒发主观情感。

四、新闻中运用的文学手法

适当运用文学表现手法是增强新闻可读性的根本途径。新闻几乎对所有的文学表现手法(虚构除外)都可采取“拿来主义”。但最应当掌握以至运用纯熟的是描写、对话、议论三种。

新闻尤其是消息,要不要有描写,至今仍有不同的认识。但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发展,突破公式化、概念化的种种束缚已成共识,描写已被广泛采用。恰当运用描写,可以把新闻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其主要作用有:能够再现环境,创造气氛,引人入胜;它可以用实景代虚言,剔去空洞无物的陈述,增添新闻的形象美:它可以托物寓意,形成含蓄的意境。

新闻(主要指消息)中的描写是从属服务于导语的整体设计的,它必须把新闻的五要素容纳进去,描写的本身必须同时是对新闻事实的报道、或者是对新闻事实不可少的衬托。需要注意的是,新闻中的描写不在多,而在准;不在细,而在精。好的描写着墨不多,三五个字,几个词组,一两个短语,让读者略有所感便戛然而止。

第6篇:文学语言的艺术性范文

关键词:文学语言;广告语言;广告文案;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

狭义的广告语言,即广告文案,专指有声语言、书面语言和符号组成的广告信息结合体,它们一般由标题、广告语、正文、附文四个部分组成。通过报刊、电视、广播、路牌、网络等媒体直接面对广告受众,起到传达广告信息,促进销售,指导消费等作用。本文所讲的广告语言是指狭义的广告语言,即广告文案,它是广告制作的基础,广告作品的核心,广告的目标,主题、创意、诉求,都要通过它来表现。毋庸置疑,广告语言和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一样,同属运用语言文字作载体进行的艺术创作活动。它们有较多相似之处,甚至有交叉重叠的地方,有的广告文案大量使用文学语言。但经过比较研究就能找出它们的差异。

一、广告语言的文学性

文学性在文学语言中表现为对语言的特殊处理,以达到区别于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的陌生化效果。但是广告语言也同样使用了这些方法,并且也同样具有陌生化效果。在文学理论中文学性主要是通过如下几种方式实现的:

(一)音律的变化

这是诗歌语言的典型特征,“节奏是诗歌的生命,没有节奏就没有诗歌”它使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了明显区别,从而获得文学性。但是广告语言也追求音律的特别,也形成了不同于文学语言的文学性。

(二)词汇的变化

在文学语言中,词汇是跳跃的精灵,处处展示着作者的智慧灵光。在广告语言中,词汇作为广告语的主要载体,散发其独有的魅力。

(三)语法的变化

在诗歌、童话等文学作品中,语言可以突破语法束缚,以非常规的面目示人。广告语言中也存在着类似的语法变异。

二、广告语言对卡勒的文学性观点的挑战

其实,作为享誉世界的当今西方文论大家,乔纳森?卡勒也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我们发现,语言的突现不能成为文学性的足够的标准,因为其他文本中也可以出现重复和谬误的现象。”因此,卡勒提出了用另外三个层次的内涵来界定文学性,作为文学的特征。第一层是把其他语言中没有功能作用的结构或关系融合在一起。即通过形式结构产生语义和题材方面的效果。第二层是指整部艺术作品的融合。即文学作品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阐释的任务就在于探索并揭示作品的统一性。第三层是文学文本总是表示自己的意义。人们不妨把文学文本视为阅读的寓意或者关于阐释中可能碰到的种种困难的思考。但是,卡勒对文学性的这些新的解释同样受到了广告语言的挑战。

就第一层而言,广告语言也会通过词汇的变化(创造生动鲜活的新词语,成语、谚语、俗语、格言、诗句、惯用语、歇后语)、词义的变化(增加新词义,词义变异)、语法的变化(词类的变异,短语的变异)、修辞的变化、语用的变化等多种形式结构来传递广告的寓意。对此,卡勒也不得不承认,“在广告当中,各种手段也常常会得到突出的表现,甚至比抒情诗更有过之,而且不同的语言结构层次也可能会被目空一切地混合在一起”。

就第二层而言,广告语言也具有整体性的属性,脱离了整体,脱离了一定的语境,广告语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卡勒指出,“有时我们又说语境决定意义,也就是说,要想知道某段言语的具体意义,你必须要了解它出现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样的历史环境中。”就第三层而言,有些广告,如烟等特殊商品类的广告,它不在于直接表达、揭示产品的信息,而是通过暗示、隐喻、暗喻等方式委婉地表达其寓意,从而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通过以上对广告语言拓展文学性概念的分析,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点结论:首先,广告语言改变了文学性概念的基本功能,文学性不再像雅各布森当初提出这个概念时那样,是用来确定文学作品的根本特性的范畴,而只是确定文学作品中核心成分的范畴。其次,文学性应该在不同文本的相互对比、参照之中得到确认,而不能在文学作品的封闭系统中得到确认。

三、结语

有研究者曾撰文指出:“广告,作为现代商战的一种策略和武器,其目的是商业性的,但是它的表现形式却具有文化性和艺术性。广告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亦是一种文化的产物。正如我们所感受到的,优秀广告最直接的衡量标准就是要能促进产品的销售,但如果能在宣传推出的同时能够被当作艺术品来欣赏,广告作品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升华,这是无数企业和广告人所追求的,也是广大广告受众所期盼的。广告,是种手段,更是种文化。”作为广告主要载体的广告语言,一方面行使着它的天职――“推销产品”,另一方面,以它自身的特性不断突破广告界,向文学界蔓延,使广告语言也具有了文学的属性。

参考文献:

第7篇:文学语言的艺术性范文

关键词:英语文学;语言艺术

引言:

自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英语文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爆发态势,引领者人们的思想浪潮的转变,也想我们展现出了欧洲人民思想改革的曲折路径,涌现了一大批的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创造了数不胜数的经典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的思想至今仍能够给人们带来启迪和反思,其中蕴含的情感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是属于世界的思想、艺术财富。这些英语文学作品能够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中所表现出的精彩、感人、魅力十足的语言艺术。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本质上就是对语言的表达方式的加工和体现,这种对语言的加工的方式方法,即是文学作品中语言艺术的表现。

1.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研究内涵

我们日常的英语学习过程,通常是学习英语的单词、语法、发音和日常使用,以求掌握英语的日常运用,这些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并不涉及到英语文学和其中的语言艺术的研究。但如果要对英语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学习研究,就必须深入了解英语文学中蕴含的思想和内容,从字里行间体会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研究其中的表达特征和独特意象。文学是语言艺术的集中表达,文学的发展史可以充分的表现语言的发展路径,是语言的高级发展阶段。文学的语言表达不仅仅能够给人带来情感上的感染和思想上的启发,其中也蕴含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变革历程,以及作者所经历的人生和思考路径,对文学的语言艺术的研究,可以让我们通过作者的文学作品深入的了解历史文化的变革,感受其中的深邃思想和情感,对文学作品和所属语言的研究、学习工作十分重要。

2.英语文学语言艺术的研究难点

对于英语文学来说,其语言艺术的研究工作十分繁复庞杂,难点众多。首先从外部原因来说,英语的使用范围非常大,使用英语作为主要使用语言的国家非常多,这导致了英语文学的繁复性。文学的发展和表现必然与作者所处的国家、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有着非常深刻复杂的联系,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即使作者都使用英语来进行文学创作,也会让其中的语言艺术被当地的文化、风俗和历史所感染,导致英语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多种多样,各具特点。如果不能深入的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地域背景,就无法对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做出准确、真实的探究和赏析,这是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研究的难点之一,区别于相当多的语种文学。从另一方面来说,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内部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各个语言艺术的种类既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互相之间又有紧密的关联性,难以进行主观分类,做到系统的分析研究。造成这一点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作者的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的不同所导致的,语言的进化、分歧和传承、作者的相互学习和自我感悟让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既具有独特性又具有关联性,枝叶繁杂,难以进行综合性的语言艺术研究。总而言之,这些研究难点导致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研究难以使用传统的艺术流派分类来进行研究,因此我们需要从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的特征方面入手,进行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研究工作。

3.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特征

文学作品的文字语言和平常使用的语言区别很大,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这种艺术特点彰显了文学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让深邃的思想境界和强烈的情绪抒发变得既有力量,又有感染力,既生动形象,又含蓄婉约,既给人以启发和感动,又不会显得做作不堪,这就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的魅力和特点。我们从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的特征出发,从四个方向对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进行探究和分析,即语言艺术的意象性、生动性、情感性和含蓄性,赏析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3.1意象性

文学语言的意象性是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加工表述,构建出一个虚幻的世界,通过各具特色的人物设定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发展来表现故事背景,描述环境景色,渲染情感纷扰,塑造人物品质,宣扬思想品德,以此来表现作者对世界的思考感悟和情绪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境界和情绪,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或者深入思考。作者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夸张和深入描写,进行真实或者虚幻的故事表现或者人物塑造,反应作者本人对事件的思考和情绪表达,同时体现了整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愿景诉求,这种意象性表达方式极具代表性和感染力,由此催生了意象派的诞生。在19世纪初,意象主义运动由部分英美诗人发起,其主旨思想反对诗人通过诗文发表议论和进行感叹,要求诗人以将思想感悟通过凝练、含蓄、准确、鲜明的意象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以此形成诗句,埃兹拉庞德即是意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InaStationoftheMetro”(地铁车站),仅有两行诗句,“Theapparitionofthesefacesinthecrowd;Petalsonawet,blackbough.”(人群中的脸庞幽灵般隐现;湿漉漉,黑色树枝的花瓣),辞藻平实,作者在地铁站内看到了人们熙攘纷杂、明暗交错的脸庞,联想到了黑色树枝和花瓣,生动形象的展示了纷扰复杂的现实及麻木冷漠的灵魂,又展示着一种冷静但坚决的美,让人十分感叹。这首诗意象简单,简短有力,又富有音乐般的韵律美,给人带来了强烈的情感震撼和思想共鸣,是英语文学语言艺术的意象性的代表之作。英国诗人雪莱的“OdetotheWestwind”(西风颂)也是英语文学语言艺术的意象性的代表作,其中的一句诗“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广为流传,为读者带来了坚持的希望,以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鼓舞了与旧社会作斗争的人们。诗中,作者通过对西风吹过时的万物俯首景象的描述,表达了对西风的自由、强大的向往,希望革命能够如西风一样摧毁腐朽的社会,带来春天的希望。其中西风就是作品的主要意象,极具代表性和感染力。

3.2生动性

文学作品的语言生动性就是通过文字描述让作品中的人物、背景、情节更加灵活生动、贴近现实,让读者认为作品中的内容是真实可信的,让作品的感染力更上一层楼。其中,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就以人物形象塑造生动而著名,例如它的代表作《雾都孤儿》,其中孤儿奥利佛的凄凉悲苦、小偷费金的唯利是图、梅里夫人的善良都刻画的淋漓尽致,孤儿奥利佛的语言充满童真,流氓的黑话、好人的敬语,都体现了狄更斯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让人物充满了生活化的气息,细节描写非常到位。另一方面,每个人物的衣服、打扮、面貌形象和出场场合都经过了作者的精心设计,完美的符合了人们印象中的人物形象,让作品显得更加真实,张性十足,充满了活力,让读者能够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人物刻画清晰地感受到当时的伦敦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体会出作者对时代的批判性看法和深邃思想,并从中得到自己的感悟,这种语言艺术的生动性对文学作品的表达功不可没。除了人物刻画的生动性,文学作品中背景的生动刻画也是体现语言文学生动性的主要方向之一,美国作家福克纳就是代表作家之一。福克纳在写作中创造了一个名为Yoknapatawpha的虚幻城市,他在一系列的作品(如《喧嚣与骚动》、《献给艾米丽小姐的玫瑰》等)中使用了这个城市的设定,福克纳描绘了这座城市的地理、风貌、风俗习惯和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琐事,非常细腻生动,犹如真的有这样一座城市一般。这无疑大大的提升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仿佛书中的人物正生活在这样一座城市中,正在经历书中发生的事情,让人沉浸其中。这种背景刻画的创作方式和马克吐温所倡导的“地方色彩主义”和“本土主义”相类似,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历险记》的背景和人物都有一定的联系,风格明显。地方色彩主义就是语言艺术的生动性的明显体现之一,其目的是通过详尽的语言文字描写创造出一个生动、真实的地域背景,犹如让作品中的故事在真实中展开,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让作品更加生动形象、深入人心,是展示语言艺术生动性的代表流派之一。

3.3情感性

文学作品的情感性是文学的基础,是语言艺术研究的重要内容。每一个文学作品都凝聚着作者的情感,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是作者情感的外在表达。作者的作品中的文字表达方式,体现着作者想要表达的诉求和强烈的情感宣泄。例如荒诞派的作品,在伤感主义先驱托马斯格雷的《乡村教堂内的挽歌》中,文字苍白无力,只有空洞的怀古伤今,很难理解作者的意图,但作者就是使用这种空洞的苍白文字表现出了他想表现得虚无和空洞,文字和思想高度统一,深刻而富有内涵。还有《小镇畸人》,美国作家安德森的代表小说之一,作者使用精神病人的视角来描述整个小镇的生活状况,文字凌乱不堪,前后跳跃,没有大小写的区分,连标点符号都时有时无,以一种十分强烈的既视感完成了作者想要表现的小镇的无助和混乱,通过这种辛辣的讽刺手法,表现出了小镇居民对于爱的渴望与追求,让人印象十分深刻,这种强烈的情感刺激促使着读者对作品的深入思考。当然,诗歌是所有文学作品中对情感性的表达最为深邃和激烈的文学形式,诗歌在表现诗人情感方面独具优势,从古至今,诗人们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各种的强烈情感,有失落,有困苦,有爱情,有悲伤,有热爱,有质疑,有无奈,有渴望,所有的情感的无法诉说都包含其中。弥尔顿的《失乐园》,写出了诗人对于上帝的种种质疑,便显出了诗人对理性的向往和对进步的渴求;沃兹华斯的《独自云端漫步》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崇敬之情,欢快的气氛溢于言表;佛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表达了自己的坚定信念,不为任何选择而动摇;济慈的《夜莺颂》通过对夜莺的歌声的描绘歌颂了自然地美好,反衬了世俗社会的丑恶。这些作品都表现出了作者的强烈情感,通过对文字的加工,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进作品的字里行间,赋予其艺术性和情绪感染力,这是语言艺术的情感性的有力体现。

3.4含蓄性

语言艺术的含蓄性,就是人为的留白,将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隐藏在文字中,为读者留出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深入探寻作品中的隐含的秘密。用有限的文字表现无限的内涵,是语言文学含蓄性的极致表现。作者通过少量的文字描述,将读者带入其所构建的无限世界中去,带领读者探索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让读者拥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和自我认知的探索表达,体现了作品的深邃性和含蓄性。但这种含蓄性并不是故弄玄虚,弄出一些极为自我、解释不清的所谓“艺术”,读者和作者的思想深度并不是天差地别的,读者是可以赏析文学作品、并能够明白作者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宣泄的,太过于直白的语言文字缺乏文学上的美感,并不会受到读者的欢迎,也不利于作品的流传和深入探索,因此,保持作品的含蓄性,以拟人、神话、比喻等方式进行作品表现,是增加作品深度、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探索意向的有效方法,但丁的《神曲》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但丁描述了一个梦,梦中他游历了地狱、炼狱和天堂,见识到了世间的种种不公。他通过这种隐喻和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将其对国家和宗教的不满和讽刺激烈而含蓄的表达出来,既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性,也增加了作品的内涵,带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是表现语言艺术的含蓄性的代表之作。当然,《神曲》的原作是以意大利的地方方言写成的,并不是英语文学,但其极具代表性且一脉相承,流传版本也是以英语版本为最广,其文学性、艺术性极高,所以以之为例。

结束语

第8篇:文学语言的艺术性范文

关键词:当代文学 对外汉语 文化教学

一、当代文学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重要性

文学既然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不同历史背景的文学作品就能在一些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我国现当代文学对目前有情境、体系、性质的反映,这样有助于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特别是现代中国一百多年来所历经的风风雨雨,还有怎样使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化社会的。设置当代文学课,即能够提升留学生汉语交流能力,又能够知晓把握我国文化知识、语言环境。在进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时,现当代文学课也是不能缺少的重要一部分。文学课能够有效促进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累积,促进其言语沟通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在有效范围内起到积极促进作用。面对现当代文学课的授课过程中,犹豫授课时间有一定限制,一些作家的作品涉及的领域比较多,作品必须保持有效性等原因,经常会有文学课上重视现代文学而轻视当代文学的现象。在这之前在研讨留学生对现代及当代文学的教学中,许多人也会把现代文学当做教学的重点,更有甚者有人会仅仅研讨现代文学的教学。现实中当代文学虽然是现当代文学教学范围的一个重点内容,但人们还是没有将其归入研究范围内。

二、当代文学要适应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对象

对对外汉语留学生课程的教授始终是以基本的语言教学为主要内容,即使是单纯的文化知识,也无法与语言知识的教授脱节。 从语言知识的系统教学上来看,当代文学的言语是最灵动的,也是最基础的,他是留学生最喜欢学习的最容易理解的。留学生刚刚来到一个国家,最先要掌握的就是与当地的普通群众进行交流,也是保障他们基本交流的前提。大多数留学生想要学会的是当地的文学常识,而不是很难理解的文言文。留学生更喜欢是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或者是当地的方言土语,这些都能挑起他们的好奇心。而那些优雅的、高深的文学语言只有在当代文学中才能寻找到。事实上,只有适应时展潮流的文学语言才会受到人们的大力追捧,才能适应社会生活规范。新的时展下,文学语言更平民化、更加通俗才是人们追捧的流行文化。

生活中,流行文化、流行文学或许才是最灵动鲜活、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而文学语言接收一些流行文化是可以接受的,文学语言有很多限制与规范,这些都会阻止其向大众接受化发展。文学语言在接受流行性的同时,还有自己所要承受的规则,它担负着一个民族语言的纯洁性、经典性、与规范性,还要拥有其自身特点的艺术性。

三、当代文学要适应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对象

根据留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的经验可以看出,最近几年,受到大力追捧的青春文学也可以收进当代文学的课程内。青春文学的重点毋庸置疑要放在“青春”两个字上,韩寒、郭敬明、饶雪漫等大多数青年作家以及他们洋溢着青春的作品中,很容易与作为同时代人的留学生产生共鸣,这些作家的作品也真正的在当下受到追捧,相当受欢迎。

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仅仅是长篇小说的编写,每年就会达到一千部以上,就不需要提很难计算出数量的中短篇小说以及其他形式的作品了。校园文化、穿越魔法、情感纠葛等各种层面、各种题材,都有在当下的文学作品中找出映射,文学时刻紧握、把握历史的脉搏。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作品,因为它精彩的情境画面,唯妙的故事情节,更加易激起留学生追捧兴趣。产生兴趣,也就产生征服欲望,才能促进其语言知识的学习,这是文学无法替代的魅力。回到教学中,对明确的教学来说,在认真研读文学知识的同时,恰当的坚持作品的跨文化阅读,也是提升语言知识、文化素养的重要保障。

四、当代文学要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内容服务

第9篇:文学语言的艺术性范文

关键词:文章美感 文学美感 比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1]也就是说,审美教育并非是文学作品的“专利”,文章也有其丰富而独特的美学蕴涵。文章美感与文学美感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从本质上来讲,二者都是读写实践活动中直观到人的本质力量时产生的心理愉悦,都具有直觉性、主观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特点,都追求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但由于题材、主题、语言、结构等方面的显著差异,文章美感与文学美感又有着明显的不同和各自的特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用美与艺术美

从题材这个角度来讲,文章讲究实用美,文学则侧重艺术美。文章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和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重在“得意致用”,以“实用美”的姿态存在于审美教育中。而文学作品的创作,其特性在于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重在“陶冶性情”,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独特的“艺术美”。

文章的“实用美”主要体现在自然、科学、社会三大领域。一般来讲,学习说明类文章主要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自然和科学的能力。例如,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可以了解到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学了《被压扁的沙子》我们可以探索到百万年前的地球活动,感受科技的神奇与魅力;学习新闻演讲类文章、议论类文章的重点则在于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如学习《过秦论》一课,使学生懂得了国家民族兴衰成败的道理;而对于记叙类文章的学习,则往往兼而有之。毫无疑问,文章所呈现的“实用美”形态,能够吸引读者对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具体关注,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探索读物字面所包含的信息和意义,从而获得审美的满足。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文学反映主客观世界的方式是艺术的,其呈现的内容是一种艺术认识,因而具有独特的“艺术美”魅力。文学作品艺术美的特征集中表现为:主体性、形象性、审美性。主体性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一方面,文学创作具有主体性特点,文学作品中往往渗透着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态度;另一方面,文学鉴赏也具有主体性特点,所以才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艺术美的形象性既表现为艺术形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又表现为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如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塑造,其典型的“形象性”彰显出文学创作不朽的艺术魅力。艺术美的审美性是文学作品的根本属性,是真善美的结晶。正因为作者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文学作品中,才使得艺术作品具有巨大的魅力。文学的“艺术美”使读者陶醉于艺术鉴赏,获得审美的愉悦和精神享受。

二、显性美与隐性美

在主题的表达方面,文章讲究“意旨鲜明”“一目了然”,展示出“显性美”的美感之态。一般来讲,无论是传达准确的信息、说明已发生的事实、宣扬有益社会的道德等,都需要直接明确的观点表达。而文学作品则讲究“意在言外”“隐晦曲折”,表现出“隐性美”的审美特征。文学作品侧重含而不露的表达,而且表达的越含蓄,作品的艺术性越高。

文章的“显性美”表现为作者观点的显豁性、明确性和单义性。杨道麟教授指出,在文章作品中,“无论是对‘善’的褒扬、倡导,还是对‘恶’的鞭挞、拒斥,都应直截了当,痛快淋漓。”[2]在记叙类文章中,作者一般直接明确地表达出对社会生活中人物、事件的观点和态度,并对其作出精简明了的评价。如《我的老师》《回忆我的母亲》等;许多议论类文章作品,其中心思想往往以明确的语言直接在文中出现。如《谈骨气》《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等;在应用文、新闻文、学术文等专业文章中,其观点表达更为清晰显豁、鲜明准确。即使书信体文章作品,作者也常常不加掩饰地表现出“爱憎分明、激浊扬清”的思想倾向。这种直言不讳的表达,能够让读者获得认识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享受。

文学作品的“隐性美”表现为作者观点的模糊性、含蓄性与多义性。关于这一点,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有相关论述。他提出了“文外之重旨”“以复意为工”的观点,甚至还强调“深文隐蔚,余味曲包”。[3](P334 -335)具体到每一种文体,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又各有不同。诗歌的主题往往隐藏在陌生化的语言符号和特殊的意象中,如《雨巷》对“油纸伞”“雨巷”“丁香”的描写。散文作者在表现主题时,总是要借助具体的人、事、景、物,如莫怀戚的《散步》;而小说和戏剧因为其文学形象的模糊性、语言的多义性、作家思想感情的暗合性等,其作品主题往往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如的《雷雨》,其中就折射出了阶级斗争问题、反封建问题、婚姻问题、命运问题等。文学主题的隐性表达,更能激起读者审美情感的波澜,从而获得潜移默化而又耐人寻味的美感。

三、典雅美与清丽美

关于文章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不同,刘勰有言曰:“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4](P530)也就是说,奏章等应用性文章的语言讲究“典雅美”,诗赋等文学作品的语言追求“清丽美”。文章特别是应用性文章,因解决实际问题和处理公私事务的需要,常常运用“典雅性”的指称性语言,如应用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等。而文学作品因“悟意审美”的艺术追求,则多采用“清丽性”的非指称性语言,即富有意味的艺术语言。

应用性文章是一种实用写作,旨在客观描述现实世界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实践问题,这种实用性特征就决定了应用写作的语言应讲究“准确、客观、范、凝练”的“典雅美”。如应用语体中公文的写作,经常用一些像“承蒙”“兹因”“拟于”“收悉”之类的词语,还有一些如“祈请复函为盼”“如蒙慨允,不胜感激”的固定词语搭配,有时还会用一些平仄清晰、格式工整的四字成语穿插其中[5]。对于写作者来讲,这些平实的、凝重性词语的使用,显得端庄而不失礼节;对于阅读者来讲,也能在心理层次上感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诚恳;而对于真正的大众读者来说,其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获得“实”“美”双全的审美感受,更能深入人心。

文学作品的创作,重在“悟意审美”,所以文学语言追求“生动性、形象性、情感性、音乐性”的“清丽美”。文学语言的清丽,主要是通过描写、抒情以及比喻、夸张、对偶等各种文学表现手法来体现的。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有关林黛玉的肖像描写,在宝玉眼中,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I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B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人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虽是纯描述性的语言,却把黛玉与众不同的姿态风情很好地展现给了读者,使之读之如在目前,即便是合上书来,也能轻而易举地从脑海中提取出黛玉的娇俏柔弱与美丽动人来。这段文字的成功,就在于其对语言的文学性处理。对偶、比喻、对比等种种修辞手法的艺术化处理,不仅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林黛玉的性格特征,而且读来朗朗上口,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可谓是入木三分,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持久性美感,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四、规范美与奇变美

结构美是文章美感与文学美感的重要美质。文章结构要求形式规整、整齐划一,侧重于“规范美”。文学形式则不然。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一味的整齐罗列,一味的平平淡淡,读来总是少了些味道。而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的创作手法,却能够使得平淡无奇之文显得一波三折,活泼而蓬勃,具有“奇变美”和鼓动性,也更能够激发起读者的兴趣爱好,也更容易引起共鸣。

根据文章写作的一般规律,文章的审美要在规整范式上下工夫,讲究的是“文有定法”。尤其是对于那些注重实用性的工作或者管理来说。统一、规范,才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从而极大地提高办事的效率,更利于各种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如新闻消息《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其文章结构严格遵循“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的统一形式,给人以规范严谨美。又如议论文要求结构规范、层次分明,《六国论》一文就是严格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展开论述,给人以逻辑论证美。至于其它文章文体,例如书信、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申请书以及计划总结等,其写作形式都要求遵守社会约定俗成的格式规范。读这样的文章,总给人毫不含糊的“规范美”。

文学艺术更多地侧重于“文无定法”,它追求的是“文似看山喜不平,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奇变美。“文学最忌刻板固定的格式,它追求结构的艺术性,最重文眼、起伏、疏密、悬念的设计,精心为暗示主题服务。”[6]以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其行文可谓跌宕生姿,引人入胜。具体来说,文本结构的安排、故事情节的构思、人物形象的塑造、背景环境的设置以及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等,无不体现出文学作品的“奇变美”。波澜起伏的文学作品形式,会带给读者扣人心弦、耐心寻味的审美感受,使其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文章美感与文学美感争奇斗艳、各有千秋,彼此无法取代。但不管是实用、艺术;显性、隐性;凝重、清丽还是规范、奇变,对于教学者来说,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深层次地认识文章与文学的美感特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求把握美感教学的规律。只有这样,为师者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与审美能力,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注释: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2]杨道麟:《文章作品的美学境界的特质》,焦作大学学报,2012年,第02期。

[3]刘勰:《文心雕龙》,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34-335页。

[4]刘勰:《文心雕龙》,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30页。

[5]张永明,裴婉辰:《公文写作的语言特色――兼谈如何提高公文写作水平》,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