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特色旅游规划范文

乡村特色旅游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特色旅游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特色旅游规划

第1篇:乡村特色旅游规划范文

关键词:特色旅游;旅游文化;旅游资源

一、特色旅游的成因与定义

学者们对国内特色旅游的成因的探讨,主要从特色旅游的作用、资源条件、品牌竞争、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的,如梁向明认为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和生命,没有特色,发展趋同,便会丧失竞争力和生存基础。特色旅游就是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气、以奇制胜的原则,招徕游客,繁荣与发展旅游业。叶张煌认为特色旅游是以“产品个性化、专业化、精品化”为主的特色品牌竞争格局满足消费者需求。徐斌认为随着旅游市场呈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旅游方式由静态观光旅游向动态旅游和参与性旅游转变,生态旅游、知识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和休闲娱乐旅游等特色旅游的总需求量增加。

二、特色旅游的影响因素

(一)特色文化与特色旅游研究。文化是特色旅游的灵魂,因此,学者们对特色旅游与特色旅游文化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杨阿莉从丝绸之路文化视野的角度主张,一要重振固有的历史文物古迹文化旅游特色,二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旅游特色,三要构建合理的丝绸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

(二)经济发展与特色旅游研究。经济状况是开展特色旅游的经济基础,马智芳认为发展特色旅游可以逐步形成淡季不淡、旺季拉长的旅游业发展新局面。刘晖认为民族特色旅游对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增加经济收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

(三)资源环境与特色旅游的关系研究。资源环境是发展特色旅游的物质基础和背景条件,梁向明认为特色旅游资源是发展特色旅游的根基和创造名牌旅游产品的重要前提。祥从文化资源环境分析的角度,认为风情旅游由于能极大的满足现代人的求新、求异、求知、求趣的心理要求,所以一直是特色旅游的重头戏,它与山水风光旅游、文物古迹旅游等并列构成特色旅游的系列产品。

三、特色旅游的分类研究

(一)生态旅游:针对目前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现状,卢小丽主张国内的旅游研究者和管理者应注意到生态研究重点已转向如何教育旅游者和对生态旅游进行规划管理和最小影响等方面,还要在关注旅游扶贫这一目标的基础上将社区受益同旅游影响研究结合起来。

(二)乡村旅游:王秀红论述了国内乡村旅游理论研究方面的问题。方贤寨通过国内外的乡村旅游的比较来探讨中国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赛江涛主张丰富乡村旅游的的理论体系和指导乡村旅游的开发实践。吴必虎对我国大都市郊区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尹振华对我国乡村旅游中的文化问题进行了研究。

(三)民族风情旅游:丁健认为民族特色与民族知名度、交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市场、旅游地民族形象、有无著名风景点或风景区、空间聚集与竞争、决策者行为、当地居民的态度是民族旅游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武魏巍认为发展民族旅游地现实意义在于能充分利用民族区域的自然和社会资源,调整幼滑产业结构、脱贫致富,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当地民族社会进步,提高文明程度。

(四)体育旅游:江涛认为通过文化透视的体育旅游能有效满足现代人审美的需要,体育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有效提高神会效益;文化渗透的体育旅游为社会发展提供健康的人力资源。于素梅建议发挥体育资源的特色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维护与开发相结合。苏肖晴建议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协调与相关旅游产业的关系、积极开发国际体育旅游市场、高度重视体育旅游市场的空间范围选择。

(五)会展旅游:王春蕾对会展旅游的概念与内涵、操作方式等若干基础问题进行了梳理;郑四渭阐述了国外会展旅游对国内的启示;王保伦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研究探讨了会展旅游链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李香华认为会展旅游的积极作用在于它是增加客源、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旅游区增加活力的动力源,能促进服务、交通等软、硬环境的配套发展和社会环境的稳定。

(六)医疗保健游:中医药旅游是依赖于我国丰富的药物资源和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发展起来新兴旅游项目。它的出现是人们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推动的结果,反过来,它又顺应和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旅游消费需求;它的发展有利于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与现代化。中医药旅游的开发为我国旅游产业特色化发展起到推波助澜。

第2篇:乡村特色旅游规划范文

一、努力搞好特色乡村旅游规划建设

按照罗江县“十点五线”乡村旅游和我镇城乡统筹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大对“国色天香”休闲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力度,加速二期工程建设,修建了观景亭3个,新建景区石板路1800米,打造景观5处,完善了诗歌文化长廊建设,新增诗歌牌扁5张,壁画3副,切实搞好“锄月沟乡村度假公园”的规划实施,启动了月亮湖、迎月山庄、景区道路建设,认真搞好千佛山旅游景点的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利用我镇的传统鸽子会、嫂子歌舞、云峰诗社等文化品牌,办好一节一会(柚子节、鸽子会),努力提升我镇休闲文化旅游品位。

二、全力提升特色乡村旅游品质

坚持以旅兴农,加速特色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促进旅游业发展,为建设新农村作贡献。切实加大对现有农家乐的指导,不断挖掘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田园文化、休闲度假文化和特色餐饮文化等乡村特色旅游文化,打造乡村主题文化品牌。加强旅游景区景点软硬设施建设,适时推出集生态观光、赏花、采果、垂钓、健身、美食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极大地吸引游客来得开心,去得舒心。2010年共申报星级农家乐4个。

三、加大旅游宣传,实施规范管理

进一步收集整理景区景点宣传资料,借助现有宣传平台,加大我镇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增强旅游景区景点的知名度,凝聚人气,吸引客源。切实搞好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经营和服务升级,加强公共服务和安全设施建设,促进农家乐评星升级,不断满足游客的需求,从而推动我镇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2011年工作打算:

1.继续办好一节(柚子节)和一会(鸽子会),

2、4月份,举办柚花节。

3、进一步搞好景区设施建设,

第3篇:乡村特色旅游规划范文

(一)温江区乡村旅游现状

2012年,温江区旅游总收入15.29亿元,接待游客1170.55万人。其中全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总收入达5.85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38%。但同期,成都市全年旅游总收入为1050.78亿元,温江区仅占1%;全年全市共接待旅游总人数12246.47万人次,温江区仅占10%。2013年,温江区旅游总收入21.11亿元,同比增长38.70%,接待游客1482.73万人次,同比增长26.67%,旅游总收入占全区GDP比重达到5.8%,安置就业2万余人。同年,成都市旅游总收入1330.66亿元,温江区占到1.5%;2013年成都市共接待15539万人次,温江区占到9.5%。此外,温江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46240人,从业人员中农民就业比例达到83%,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面达到85%以上。

(二)温江区乡村旅游现状分析

从以上几组数据不难看出,温江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增长幅度也较大。尤其2013年,整个成都市受国际形势的影响,入境游客增幅下降的大背景下,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增幅。乡村旅游的发展,对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也都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不难分析得出,温江区的旅游业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温江区的全区旅游收入在成都市范围来看,所占份额较少,最近两年都只占到了全成都市的1%。旅游接待人数也远远不足,近两年也仅占到全成都市的10%左右。二,就温江区自身的旅游结构而言,乡村旅游总收入在全区旅游总收入中仅占到了三分之一。就目前温江区乡村旅游现状、产业结构以及区位条件来看,乡村旅游还大有潜力可挖掘。

二、温江区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品牌产品

通过对温江区乡村旅游的调查可以看出,温江区的乡村旅游虽然起步早,资源多,但真正的乡村旅游品牌并不多,可以说根本还没有“叫得响,拿得出”的品牌产品。究其原因,其一是从业人员多数都是农民,素质参差不齐,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没有品牌意识和品牌营销观念。其二,政府缺乏有力的引导。某些地区出现了一些品牌,比如“万春卤菜”、“红枫基地”等,但对品牌定位不准,挖掘度不够深入;其三对品牌的宣传力度也有限。所以温江区虽然乡村旅游产品众多但还没有形成如“郫县农科村”,“锦江三圣花乡”这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产品,自然也就难以发挥出品牌效应。

(二)缺乏对文化的深入挖掘

作为文化重镇的温江区,一直以“金温江”的美名享誉海内外。不仅有着丰富的物产,还因为温江区独有的文化积淀。温江区不仅是4000多年前古蜀鱼凫王国的发祥地,更有文庙、陈家桅杆等名胜古迹。可惜的是,温江区的乡村旅游发展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形式和定位上,就是“吃农家饭、干农家话,住农家屋”,以休闲娱乐为主,形式单调,缺乏特色。没有更好的深入挖掘温江的地方文化特色,形成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三)缺乏与产业的结合

温江区是我国三大花木基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西部最大的花卉苗木集散地、中国第二大花卉苗木生产销售市场。此外,温江盆景还是川西盆艺的代表。但目前温江区的乡村旅游很少和花卉苗木产业相结合进行发展,还处在单纯的农家乐阶段,形式也是以私人老板为主,规模较小,基础设施和接待能力也有限。不仅没有利用好当地的产业优势,使得乡村旅游本身也缺乏长久持续的吸引力。

(四)缺乏区域间的合作和统一规划

以温江区为例,其核心产业主要是花卉苗木,与周边接壤的郫县在产业上有很多交集。但这两个区县并没有就乡村旅游展开深入的合作。两区县的乡村旅游基本还是以家庭为单位,政府也没有在区域间进行更深入与更全面的统筹规划。使得这些农家乐不仅接待能力有限,同时还容易在同片区内造成产品同质化,缺乏差异性和特色性。从而出现低价竞争,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乡村旅游产品无法更进一步的提档升级,也无法出精品。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温江区乡村旅游的影响

对温江区乡村旅游问题的总结,可以发现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民需求的提高,城乡结合进程的加快,乡村旅游不再是简单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我们对乡村旅游的定位也不能仅从旅游产业单一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应该更加多元化,产业之间的结合也更加的密切,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出,温江区的乡村旅游应以发展现代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为目标,以内需为导向进行产业发展。同时应当通过内需型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如温江区的花卉苗木产业等),拉动乡村旅游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全面质量提升,并推动乡村土地配置市场化、农村土地资本化,提升和保证农民的基本财产权利,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直接带动农民就地就业、农业就地转型、农产就地增值、农村就地城镇化。

四、温江区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的对策

(一)以“大区域”的整体理念进一步打造温江区乡村旅游

在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独立发展逐渐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统筹区域旅游发展对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出后,区域旅游发展对促进形成高效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实现旅游产业经营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化、中型旅游企业连锁化、小型旅游企业专业化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而温江区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基础好,更有着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因此更应利用自身优势,树立“大区域”的理念,对旅游产业链进行更加有机的整合,推行和打造区域之间的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积极推进合作区域内旅游交通体系化、旅游服务一体化、旅游信息联动化。

(二)打造精品特色旅游村的同时对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温江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应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契机,打造一批精品文化特色旅游村。在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医疗服务圈,整体带动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的同时,提高旅游基础设施的等级。如:村级道路、沟渠、田园绿道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建设,移动光纤、WIFI等信息化资源的进一步覆盖等。

(三)引导乡村旅游项目集群发展

温江区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产业优势,加快乡村旅游项目的集群发展。以旅游为主导,带动花卉苗木业、奇石产业、有机农产品产业等与旅游相关的泛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一批以特色产业聚集为依托的旅游产品。如:川西特色林盘、鱼凫民俗文化村落、特色花木产业区等特色旅游产品。

(四)强化乡村旅游品牌创新

温江区的乡村旅游虽然起步早,发展快,但缺乏叫得响的品牌。温江区应在做响温江休闲农业名片上加大力度。不仅要加强国家A级景点和景区申报评审,更应通过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节庆营销等手段,打造出一批能享誉四川乃至全国的旅游精品,扩大温江都市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加强对复合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第4篇:乡村特色旅游规划范文

强化“大旅游”理念。着眼在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中发挥好龙头和先导作用,树立大旅游观念,把旅游作为立市的战略产业来培育,全市、全年和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

秦皇岛坚持以规划为先导、基础设施为前提、项目建设为支撑、城市组团为载体、生态保护为根本,整合资源要素,全方位加强旅游产业体系建设,下大力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做足文化、生态、农业和会展四篇文章,加快旅游产业高端化、精品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把全市域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按照滨海旅游的要求,推动项目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以及新农村建设等工作。

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科学规划、整体开发海岸线、临海、近海和沿海腹地,全力做好海滨、海岛、海滩文章,构筑“两带六区”、全方位推进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两带”:一个是沿海岸线的滨海休闲度假带,一个是沿长城一线的山地旅游带。

“六区”:北戴河区重点整合资源、控制容量,整体打造成国家5A级景区,建成国际一流的滨海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和世界名区;山海关区重点围绕“一体两翼”,加快重大旅游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成历史文化名城;海港区重点围绕旅游来完善功能、强化配套、增强实力,建成旅游综合中心和宜居、宜业、宜游的一流主城区;北戴河新区重点加快规划建设步伐,引进高端旅游项目,打造旅游发展新引擎,发挥在全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全局性、引领性作用;落实山海一体化构想,推动休闲度假旅游产业由滨海向腹地延伸,形成以葡萄酒文化和长城文化为支点,抚宁-昌黎-卢龙田园度假和青龙-抚宁北部长城生态旅游两大特色集聚区。同时,秦皇岛将加强与京津、唐承等周边地区的合作,全面整合旅游要素优势,携手打造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

抓紧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旅游发展必须落实到实实在在的项目和基础工作上。坚持高标准、大手笔、出精品,瞄准高端旅游吸引战略投资者,推动旅游项目建设向海上延伸、向山上拓展、向古城挖潜。重点引进游艇俱乐部、高尔夫、五星级酒店等一批高端旅游项目,谋划包装一批大型娱乐、室内浴场、温泉度假、会展会议、节庆活动等四季休闲项目,推动旅游产品由传统观光型向高端休闲度假型、康体娱乐型转变。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为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环境保障。

着力做大做强特色旅游品牌。充分利用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等独特条件,大力实施特色旅游发展战略。进一步打造城市旅游品牌,全面提升中国长城海滨公园、生态休闲度假胜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旅游产品的个性和特色,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和民俗内涵,促进旅游与文化及三次产业的融合,加快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种植园观光旅游、特色工业旅游、商务会展旅游、生态疗养旅游和体育健身旅游。大力发展城乡双向游和乡村特色旅游,推广北戴河集发观光园、山海关望峪山庄、昌黎葡萄沟、卢龙鲍子沟等经验,尽快形成一批国内外驰名的乡村旅游品牌,以乡村旅游调整旅游结构、开拓旅游市场、推动新农村建设。

第5篇:乡村特色旅游规划范文

关键词:

目前,我国各地乡村旅游的开发状况处于起步阶段。多数地区缺少对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一般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尚未形成乡村旅游所应有的氛围,多数乡村旅游业的经营者目前对乡村旅游的内涵、本质归属尚不十分清楚,简单的把乡村旅游理解为吃农家饭、体验农家生活;在开发经营中重经济效益,轻文化传统;重设施建设,轻环境营造;重眼前收益,轻科学管理。因此,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开发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杭州之江新城特色旅游村项目位于风景旅游区,现状建筑主要为村民自建房,风格各异。整治范围主要是上城埭村、大清村、双灵村农居点,上城埭村、大清村位于转塘街道龙坞镇区,双灵村位于双浦镇区,三个村庄现状区域内的住宅分散布局,建筑缺乏统一设计,色彩、风格不协调。其中上城埭村规划用地面积约7.39公顷;大清村规划用地面积约3.17公顷;双灵村规划用地面积约7.35公顷。实施内容包括拆违清障、立面整治、道路整治、山体景观、截洪防洪、环境美化、完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等,基础管网埋设应满足规划设计范围内整个区块的功能需求。

1 本案设计目标与要求

(1)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通过对规划范围内现有建筑和周边环境的整治、提升和改造,引导艺术休闲产业,形成独具艺术休闲特色的村落。

(2)在充分征求当地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对规划范围内的农居和企业进行整治改造(原住民不外迁),优化建筑外立面和内部空间,保证建筑结构安全。其中农居以就地整治为主,要求实施一户一整治,建筑限高控制在15米以内。

(3)拆除违章建筑、完善基础设施。本次整治工程要求每户农居及企事业单位实施截污纳管,完善自来水供水,架空线路实施“上改下”,沟通村道、布置绿化、美化环境。

(4)方案中新建农居应结合自然山体、整治农居统一布局,尽量减少对山体的破坏,处理好山地排水问题。对原村社的恢复和保护要慎重,对其处理、设计之前要重点查证、挖掘,做到有据可考。

(5)平面布置合理,区域功能明确,游览线路顺畅,建筑造型美观,植物配置得当,资源整合利用,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合理。

2 乡村旅游开发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2.1 指导思想:强调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近代民居的简洁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协调,在重点突出个性的同时也强调了与建筑的协调统一。恢复村原有近代典型民居的建筑风貌和空间形态,以更新的手法充实其内容,使内容与形式完整统一,保证更新是切实可行的。通过发展旅游业,达到民众富裕、社会和谐、环境良好的目标。

2.2 规划原则:旅游接待与自然景观开发相结合原则:统观全村资源,在重点发展农家旅游接待的同时,积极开发村域内的自然旅游资源,使优质的旅游服务与美丽的自然景观巧妙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发挥公众力量,发扬集体主义精神。适时适地根据市场做出相应的调整。要树立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理念,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适度超前,并注重项目的可操作性,使村民和旅游经营者在实践中获益。

3 建筑整治规划设计方案

①双灵村建筑整治规划:设计中一般采用两坡屋顶、檐口、色彩和质感来串联整体关系。本次设计采用构建建筑立面受连续,重复变化的挑檐托衬,随现状地势起伏变化,使各部份立面显象一种和谐自然。

②大清村建筑整治规划:A、保护与更新,形式与内涵的有机结合。维持原有清末风格(徽派建筑),但决不是毫无意义照抄,是大清村设计的基本框架。B、建筑外墙设计与街道环境小品装饰上的完整性;可体现在神似与形似间的边渡和合理运用、环境小品,外墙装饰,色彩关系应精心明确,如色彩定位上,粉墙黛瓦为主调,在局部可有所突破,如朱红色门框、图格等。形成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特色徽居村落,实现建筑以自然的融合,即所谓的“徽派创新”。

③上城埭村建筑整治规划:立面设计以传统民居形式为者眼点,提取传统民居灰砖白墙灰瓦等基本形态特征,运用现代材料形成简洁明快的新中式风格。建筑体型上运用现代的构图方法穿插不同功能体块,同时以传统建筑手法处理细部设计,如错落有致的山墙、深色考究的压顶等,创造一种即包含现代建筑风格又不失中式韵味的美感。建筑色彩以灰白为基调,局部辅以木制檩条等为点缀。

4 乡村旅游开发的设计与规划

通过以上内容分析,笔者认为应该在原有肌理的基础上,以保护自然景观风貌和特色旅游资源为重点,采取积极审慎的整治措施,并融入自然景观处理手法,发扬江新城的文化传统,将江新城规划成度假养身地及农田交错的“阡陌人间”。

4.1 旅游产品设计

生态观光旅游:对现有的各种旅游资源,在很好保护的同时进行积极开发建设,满足游客观光旅游需求。

农家休闲养生旅游:依托现有农家乐旅游接待设施,突出农家主题和乡村特色,利用乡村特有的风土人情,烘托乡村旅游氛围,强化农家乐旅游发展的乡村意象。

4.2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4.2.1 农家接待设施规划

农家宾馆建设:发展农家旅游接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托现有农家小院进行旅游接待,另一种是度假山庄接待。农家小院建设以两层楼为宜,依山就势,分散布局建设。度假山庄接待以中档为宜,重点搞好内部装修,内部设施齐全。加强农家接待设施周围环境绿化和环卫设施建设。

山村菜肴:遵照道家菜肴的“保持本真”原则,结合本地的各种中药材,开发各种药膳,做足道家养生餐饮风味,把菜肴打造成本村旅游的特色吸引物之一。同时,加强对农户的厨艺进行培训,强化卫生、食品安全教育。

加强农家宾馆接待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尤其要强化卫生条件管理,统一配置被单、洗梳用具、餐具等,并做到干净卫生、及时更换;加强对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卫生意识。

4.2.2 特色旅游商品开发规划

旅游商品开发系列:创新开发理念,加大旅游商品的研制开发力度,强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管理,利用当地丰富的本土资源,开发出不同系列的旅游商品,如旅游文化商品系列、旅游日用品系列、土特产系列等。

旅游商品生产销售模式: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加工。积极引进、扶持集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企业,鼓励以“公司+农户”“、前店后厂式”形式,加工生产各种农产品和土特产品。

4.2.3 民俗娱乐活动策划民俗表演。请一些当地的文艺表演团来此表演当地特色民俗文艺,增加娱乐性和吸引力。同时,也可以邀请游客参与。既能够达到游客和村民康体健身,又能够增加一项旅游活动项目,丰富游客的旅游生活。

4.2.4 基础设施规划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环卫、供排水、电力、通信、绿化等,要依据游客容量和地形地貌等合理地进行配套规划,以满足现在及中远期旅游发展的需要,为旅游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和动力。

5 结束语

旅游对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就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改造乡村环境等有积极作用。旅游的带动有助于减少农村人口的流失,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服务功能外,乡村旅游更要突出特色,发挥饮食、民俗、建筑等资源优势,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打造饮食、住宿、休闲、游乐、购物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第6篇:乡村特色旅游规划范文

泰兴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坦的地形,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得该地区盛产鲫鱼、草鱼、鲢鱼、黑鱼、鲥鱼、刀鱼、河豚等数十个品种的淡水鱼,其中鲥鱼、刀鱼、河豚被誉为“长江三鲜”,尤其是河豚,素有“不吃河豚,不知鱼味;吃了河豚,百鱼无味”[6]之美誉,所以泰兴有“水产之乡”的美称。有“活化石”之称的银杏,在泰兴也被大面积种植,其中以宣堡镇最为有名,被称为“天下银杏第一镇”。该镇的古银杏公园占地面积650hm2,仅公园核心区就有定植银杏树13 800余株,其中挂果树9 800株。园区有千年古银杏3株,200年以上的银杏树1 600株,100年以上的银杏树3 800余株,银杏资源极其丰富,是全国最大的古银杏分布密集区,有关专家称“世界绝无、中国仅有”,并誉之为“自然之奇迹,休闲之胜地”[7],故泰兴又被称为“银杏之乡”。其中的大佛指银杏被1999年昆明世博会指定为唯一享有永久性冠名权的“无公害白果”[5],畅销海内外。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外,该地区还有大量远近闻名的手工艺品和特色美食,其中工艺品主要有:泰兴麻将(泰兴是有名的“中国麻将之乡”)、溪桥提琴(泰兴溪桥是著名的“中国小提琴之乡”);泰兴美食主要有:长江三鲜、红烧河豚鱼、刁铺羊肉、蟹黄汤包、黄桥烧饼等。品种繁多的特色产品为泰兴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持。

劣势

1.缺乏合理、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泰兴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投资开发以民间资本为主,政府投入为辅,导致的结果是旅游景点开发以追求短期利益为目的,缺乏长远规划。泰兴市共有15个乡镇,根据调查,几乎所有的乡镇都开辟了垂钓区、采摘区、劳动体验区,有的旅游休闲区甚至一家紧挨着一家。滨江镇因靠近长江的优势,主要开辟的是垂钓休闲区,在长江沿岸集中了10多处垂钓休闲景点,其功能雷同,同质化竞争激烈,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同时,乡村旅游景区的管理也存在不足。由于绝大部分景区是开放式的,没有门票收入,管理和维护资金短缺,景区环境保护的标语缺少,环境治理措施几乎没有,很多景区出现脏、乱、差现象。管理的缺乏使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2.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虽然近几年政府部门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由于地区差异,部分地区仍存在基础设施较差或不够完善的情况。尤其是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存在住宿条件差、道路不畅通、游客进出不方便、停车场缺乏等问题。在15个乡镇中,吃在农家,玩在农家可以做到,但住在农家几乎不可能,所有农村均缺少接待游客住宿的条件,住宿主要集中在镇上,而且没有星级酒店,一次性接待40~50人的旅馆不到20家,接待能力不足。有些地区甚至还存在水电和通信设施不配套,服务设施功能不健全等问题。这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满意度。

3.旅游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下

旅游业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性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知识、管理技能、服务水平等要求比较高。根据统计,在已经开发的有一定规模的8个乡村旅游景点中,只有2家拥有正规专业旅游管理人员。该地区旅游投资者、管理者、组织者等从业人员,多数都未经过严格正规的专业培训,有的甚至是“半路出家”。旅游景点因缺乏专业管理人才,使得各景区管理水平较低,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量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4.宣传营销不够,竞争力不强

目前,该地区在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1)认识不足,投入较少。根据调查,在所有乡村旅游景点中,已经投入大量资金在电视或报纸上进行宣传的不到10%,有近20%愿意出少量资金用于宣传,而将近70%不愿意在现代先进的营销手段上多投入。绝大部分经营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到通过多样的宣传营销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影响,增进四面八方游客对本地区的了解,从而吸引大量的游客来本地区旅游。由于认识上存在问题,导致在宣传营销方面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2)宣传营销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在受访的236人中,通过亲朋好友介绍而得知某个旅游景点的有164人,占69.5%;由看传单或小名片得知的有48人,占20.3%;剩下的10.2%是通过电视或网络等手段获得信息。不难看出,由于认识不足和投入较少,使得宣传营销方式单一,主要是通过游客的口碑传播,或者靠传统的发传单、名片等手段来招徕其他旅游者。同时没有将旅游市场进行细分,更谈不上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手段,竞争力不强。

机遇

1.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机遇

新农村建设给泰兴市的乡村旅游带来了勃勃生机。近几年,通过开展“三清”(清洁河道、清洁家园、清洁村庄)活动和整治“八乱”(乱倒垃圾、乱排污水、乱放货物、乱搭棚舍、乱拉杆线、乱涂墙体、乱堆柴草、乱跑禽畜)等活动,使得农村的环境得到了全面整治,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增强了。

2.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视

旅游业作为无烟工业,除了能美化和改善地区环境外,还能给旅游目的地增加收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交通、通信、餐饮等行业的发展。旅游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之大,使地方政府对其非常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鼓励有能力、有资金者参与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2)资金扶持:政府从资金上对那些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有一定竞争力的旅游景点给予适当的扶持,鼓励他们做大、做强;(3)技术帮助:对于乡村旅游休闲区在蔬菜、瓜果种植方面的问题,家禽家畜的饲养中出现的技术难题,政府专门成立了技术小分队,无偿给予帮助。

3.居民旅游机会逐渐增多,旅游欲望日趋强烈

旅游是一种消费较高的活动,同时,旅游又是一项费时、费力的活动。在我国,随着科技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 979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81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 97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1.4%[8]。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旅游消费的比例也会不断增加,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假期,使得居民的闲暇时间也日趋增多,这些都刺激了居民旅游消费的欲望。

挑战

1.与周边地区的竞争激烈

泰兴东面是南通,西边是扬州,南边是苏州、无锡、常州、上海等大中城市,这些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起步早,发展快,旅游产品种类多,知名度高。而泰兴的乡村旅游发展起步晚,旅游产品较单一,知名度相对较低。所以,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泰兴发展旅游业必须应对巨大的挑战。

2.旅游消费需求不断提高

旅游已经日趋成为人们提高生活品质的消费需求。在经济发达地区,旅游消费需求结构不断在发生变化,原来单纯的观光旅游产品需求比例在不断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休闲度假游。201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4 283美元,已经步入休闲时代。休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正在逐步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常态[9]。而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这必然会成为该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障碍。

发展对策

(一)科学策划,长远规划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在进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时,应把握好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布局的合理性,做到“三高”,即规划起点高,建设标准高、运营效率高,避免功能区的雷同和恶性竞争。制订规划时,要突出景点和产品的独创性和内涵,要注重景点和产品布局,坚持重点景点和配套产品相互结合,主体游览和特色风光相辅相成,长线旅游和短程采风相得益彰,要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相结合,使乡村旅游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二)重视营销,扩大影响

合理的营销策略和多样化的营销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本地的旅游特色、旅游优势、旅游产品等相关信息传递给潜在的旅游消费顾客,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最终达到繁荣旅游市场,发展当地旅游经济的目的。所以,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具体的乡村旅游经济者都应该重视旅游营销,加大在营销方面的投入,并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和不同的消费市场,采取灵活的营销手段。如利用电视广告、网络营销、举办各种大型活动进行宣传或将整个旅游宣传外包给有资质的营销机构进行营销策划等。

(三)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质量

先进的旅游管理理念、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高质量的服务是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要想使该地区的乡村旅游能够在与周围城市的乡村旅游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旅游服务者的服务意识。一方面,地方高校应承担起主要责任,设立旅游管理专业,专门培训适应本地区乡村旅游发展需要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另一方面,坚持“送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即将相关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送到外面去考察、学习或培训,同时花重金聘请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丰富管理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

(四)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泰兴地区乡村旅游业要想在与周围城市乡村旅游业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必须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必须在“新、奇、特、异、趣”上下功夫。泰兴既然被称为“银杏之乡”,就应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将银杏树移植到花盆里,作为盆景,让旅游者在观赏的同时,又可以品尝到银杏果实;让旅游者感受到“新、奇、特”,也给该地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各乡镇应根据各自的特色,形成各自的节庆活动,将节庆活动、景点特色和各地的风俗、美食结合起来,吸引游客。宣堡镇可利用银杏艺术节,让游客观赏古老的银杏树,体验采摘白果的乐趣,品尝美味的白果美食;黄桥镇可利用举办黄桥烧饼节的机会,让游客在品尝烧饼的同时体会革命的艰苦,通过参观黄桥决战纪念馆,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等。这些特色旅游产品,一方面满足了游客开阔眼界、参观学习、购买绿色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向旅游者展示了乡村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和农村生活风貌,从而增强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在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的同时,要注重对地方文化的挖掘,要将特色产品与地方的传统民风、民俗等相结合,只有这样,乡村旅游才有生命力,才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第7篇:乡村特色旅游规划范文

一、乡村酒店的基本涵义和特征

(一)乡村酒店的基本涵义。乡村酒店是一种既不同于城市商务酒店,也不同于乡间度假村、农家乐的一种独具文化个性的酒店,是介于农家乐与商务酒店之间的一种休闲旅游场所,在国外又称为乡村俱乐部,国内称为宾馆、酒店、度假村或俱乐部。郫县是全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今年在原有农家乐基础上,选择档次较高、富有个性特色的乡野庄园进行升级改版,在国内率先推行星级评定,推出了首批11家乡村酒店,并进行了正式授牌。这种新型的乡村旅游模式在国内尚属首创。这是乡村旅游市场发展的产物,是农村向城市发展的结合,是乡村旅游走向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游客进入乡村酒店可以亲身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领略到朴实的人文精神,品尝到清新的饮品。

(二)乡村酒店的主要特征。郫县的乡村酒店都具有一定的投资规模、个性特色和文化内涵,既有农家乐优美的生态环境,又有商务酒店良好的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在规模、档次、功能、特色等方面都高于一般的农家乐,在环境配置方面,优于商务酒店,其周围乡村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其主要特征:一是位置处在乡村,有供游客进行乡村休闲旅游活动体验的特色乡村景点;二是有反映本酒店经营主题的特色文化产品;三是有反映本酒店文化品位的旅游商品;四是有与本酒店文化相关的乡村特色旅游活动,如地方民俗活动、传统文化活动和民间娱乐休闲活动;五是有供游客进行乡村生活体验的活动场地,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六是能够以天为时间单位向客人提供配有餐饮、组合休闲活动和相关服务的住宿设施;七是绿化率较高,园林绿化各有特色,富有乡间气息。

二、乡村酒店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乡村酒店发展的现状。目前,郫县乡村酒店有梦桐泉、鹿野苑、听江浦、和境山庄、望阳阁、霜梅渔庄、玉川茗苑、沈园、靖地俱乐部等10余家。一是从分布情况看,主要分布在沙西线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带、国道317线两旁和友爱镇农科村周围,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便利,环境雅静闲适。二是从自身特色看,建筑风格独特,造型各异,绿化率都在50以上。有的自行开发独具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有的开设以收藏南方丝绸之路石刻艺术品为主的石刻博物馆,有的提供游客进行乡村生活体验的活动场地,有的能提供乡村特色旅游活动,特色鲜明,富有浓郁的田园水域风光和川西民俗风情。三是从酒店规模看,现有的乡村酒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最小的500万元,最大的5000万元;用地规模少则几十亩,多达240亩,有的采取征用方式,有的采取土地流转租赁方式。四是从就业情况看,直接从业人员从几十到100多不等,总数约800人,其中本县从业人员占80以上,有很多就是当地的失地农民。五是从接待能力看,住宿床位数最少的20个,最多的100个;最大就餐接待容量在100—400人之间不等;接待对象既有境内外团体,也有境内外散客,年接待能力超过90万人次,经营收入2500多万元。

(二)乡村酒店存在的问题。由于乡村酒店属新生事物,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因此也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乡村酒店概念理解不深。少数管理者和经营业主对其内涵理解不够,有时和农家乐或商务酒店混淆,有的甚至歪曲了乡村酒店的内涵,导致酒店发展存在一定城市化倾向,影响乡村酒店特色和产品吸引力。二是还缺乏总体规划。乡村酒店总体分布较为散乱,布局存在较大随意性,经营和开发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品牌效应差,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整体联动发展意识还不强。三是酒店管理不够科学。有的还没有完全走出农家乐的经营管理模式;有的对从业人员缺乏系统培训,酒店管理专业人员较少,管理不够科学,服务不够规范。四是相关配套体系不健全。现代酒店应具备的住宿、餐饮、康乐设施不齐全,中央空调、交通、通讯、会议服务等配套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五是服务种类不齐全。飞机和火车票预订、提供免费旅游咨询、优惠景点门票、租车及团队活动策划、住店客人享受会所优惠门票、全套商务中心服务及网上预订、特快专递等服务还不够齐全。六是宣传推介不够。缺乏行业管理,政府推动还不够,对外宣传力度较小,目前客源有限,有的经营效益不是很好。

三、乡村酒店的发展思路和措施

坚持“政府引导、打造品牌、市场运作、行业管理”的原则,以业主经营管理为主,政府扶持引导为辅。把发展乡村酒店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结合起来,与促进失地农民充分就业结合起来,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推进乡村酒店快速提档升级,打造品牌,引领都市休闲旅游时尚。

(一)提高各界对发展乡村酒店的认识。乡村酒店是乡村旅游业的重要支柱,是对外交往、社会交际活动的中心,是创造旅游收入的重要行业。加快乡村酒店发展,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可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经营;可以为社会创造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促进失地农民充分就业;可以促进农民提高文明素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可以进一步促进乡村绿化,改善乡村环境;可以促进绿色消费,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有效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三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要强化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发展乡村酒店的认识。尤其是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为乡村酒店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二)发挥政府对发展乡村酒店的作用。一是应抓好统筹规划。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和特色化要求,研究制定郫县乡村酒店发展总体规划,严格把关,防止盲目开发建设,科学指导,力争将乡村酒店打造成为郫县旅游业的一大亮点。二是应抓好环境配套。良好的交通状况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前提条件,政府应统筹协调,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乡村交通、通讯、光纤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酒店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是应抓好政策推动。政府在给予一定的税收、土地和宣传推广等政策倾斜措施的同时,应加强对市场环境的规范,包括协助成立行业协会、鼓励经营者成立民间团体等。四是应抓好星级评定。成立郫 县乡村酒店星级评定委员会,制定星级划分及评定标准,积极组织星级评定,促其完善酒店设施和功能,提升服务质量,推进乡村酒店之间公平竞争,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同时也便于社会监督。五是应抓好品牌宣传。市场推广是乡村酒店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但是独立的乡村酒店市场推广能力比较有限。政府应把乡村酒店作为一个品牌进行宣传,投入资金,通过报纸、电视等优势媒体,举办“望丛赛歌”、“龙舟赛”等浓郁蜀文化特色旅游活动,或建立郫县乡村酒店旅游网来做好市场推广,强化乡村酒店的品牌效应。

第8篇:乡村特色旅游规划范文

海淀区旅游局副局长陈名杰介绍说,大西山乡村旅游示范带地处海淀北部新区,北起凤凰岭,南至徐各庄,自然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众多。此次示范带开发规划立足“三农”,以“软开发”为主,将充分考虑农民利益,强调项目的可操作性,突出乡村旅游的规划主题,深挖大西山历史文化内涵,创新特色旅游产品。

该示范带以北起凤凰岭、南至大觉寺全长6.3公里的大西山旅游路为轴,串联车耳营村、凤凰岭片区,七王坟村、七王坟片区,徐各庄村、大觉寺片区,管家岭村、阳台山片区四个重要片区,同时串联20多家采摘园以及各种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将形成“一轴、四片”葡萄串式的发展格局。

大西山乡村旅游公路将充分考虑交通、景观、游憩、生态、文化、文物等多重功能和价值,按照建成复合型旅游交通廊道、景观廊道、自然文化遗产廊道、科普廊道、游憩服务廊道和绿色环保廊道的目标重点打造。

旅游带中的四个村庄片区也是各具特色:

车耳营片将依托现有乡村环境及凤凰岭景区,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强化戚继光修建兵营的历史文化脉络,突出营地文化特色,打造兵器烧烤、兵栈民居、夜间阵法表演等产品,依托民俗旅游的接待基础,建成大西山乡村旅游示范带的龙头村落,成为北京市知名的乡村旅游精品。

七王坟片主打清史文化和王爷文化,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和采摘园潜力,依托七王坟景区和七王府的吸引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皇家风水宝地为基础,以王府餐饮和果园精品采摘为出发点,进一步强化乡村特色,营造乡村旅游的氛围。七王坟景区开放的同时还将建设王爷文化展示中心与游客中心。

徐各庄片依托大觉寺景区,主打养生文化与心灵驿站,面向中高档游客群,侧重发展茶艺体验、心理按摩、养生餐饮等特色项目,丰富休闲活动内容。徐各庄村将建设高档休闲式旅游接待设施,分流和吸引大觉寺景区游客住宿,建成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与茶艺文化村。

管家岭片主要形成三大功能区:居住与民俗旅游区、村庄公共服务区、村庄休闲服务设施区。突出法国诗人圣琼佩斯居住地的文化卖点,以红酒庄园、陶艺吧、法国乡村菜、法国乡村音乐节等为载体,以法国文化体验为主题,发挥管家岭村房屋密度低、院落式分布、山形植被等优势,开展中高端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形成外中内洋、中西合璧的独特文化氛围和消费体验。

记者了解到,大西山乡村旅游示范带将以大众旅游、中低端消费为主体,着重开发以京郊一日游为重点的京郊游市场。另外,海淀区还将在北部地区建设曹雪芹小道、稻香湖体育休闲公园等项目。

第9篇:乡村特色旅游规划范文

关键词:合江荔枝特色旅游;SWOT分析

合江县有着“中国晚熟荔枝之乡”的美誉,荔枝自然资源和文化积淀丰厚,旅游基础坚实。但其荔枝文化旅游产品较为单薄,目前主要停留在景观观光、果实摘、休闲农家乐层面,其内容较为单调。打造合江旅游业新形象,开发合江荔枝特色旅游新思路势在必行。

一、合江荔枝特色旅游开发思路

(一)突出荔枝旅游的文化内涵,扩展文化传承等功能

合江荔枝自栽培已有两千年历史,其文化内涵丰富但挖掘深度不够。突出荔枝旅游的文化内涵,打造合江特有荔枝文化,通过探究深度、文化表达形式、文化表达新意、文化底蕴传承等方面深刻挖掘荔枝文化旅游内涵。将荔枝与文化、与景观、与诗画、与习俗、与健康、与食用等诸多方面进行关联,拓展文化传承、农业生态保护、休闲观光等功能,打造出融合荔枝文化、民俗文化及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旅游。

(二)观赏性和体验性相结合,创造条件让游客参与体验

荔枝文化旅游除了考虑景观的静态效果,还要强化游人在旅游参与过程中所形成的整体效果体验,实现艺术欣赏与旅游体验的完美结合。荔枝园林呈现的是静态景观,在满足游客视觉愉悦效果同时强调动态参性,提供不同层次的体验需求,在简单的采摘品尝、景观观赏基础上,创造条件让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趣味活动、学习活动,同时达到身心放松和知识传播的目的。将创意、体验转化为旅游吸引点在打造荔枝文化旅游过程中能起到关键作用,形成引人入胜的创新旅游产品。

(三)打造高品位、多功能、复合型的荔枝园

借鉴广州深圳等大型荔枝园打造经验,根据合江荔枝大面积规模化种植条件,以庄园园林化方式设计空间布局和线路,将荔枝果林与园林化建设相结合,以园林设计理念对果林公园化,彰显自然生态的观赏特征,营造出集果品生产、休闲旅游、观光体验、科普示范、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园林观光。同时结合荔枝文化的底蕴厚度和现代个性产业创意,使荔枝果园胜景与荔枝文化相互交融,开发出特色性产品,从传统观光、采摘单一活动过渡到涵盖高品位、功能齐全、旅游产品丰富等多层次的旅游体验,取得差异化竞争优势,提升景区总体氛围与文化内涵,构造主题鲜明、层次丰富的休闲体验娱乐活动,以综合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荔枝文化旅游。

总之,合江荔枝文化旅游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基础。在发挥晚熟、名优名品、人文历史等优势基础上,借鉴国内其他产地旅游建设优势和长处经验,抓住机会发挥优势,突出合江荔枝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以观赏性和体验性相结合打造高品位、多功能、复合型的荔枝园,丰富合江荔枝文化旅游产品。将荔枝文化旅游产业打造能成为地区的名片,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及荔枝产业发展。

二、合江荔枝文化旅游SWOT分析

SWOT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将与合江荔枝文化旅游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通过调查分析列举出来,通过分析指导旅游发展战略,在目标、方案及营销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从而制定更有效发展策略。

(一)合江荔枝文化旅游开发优势分析

合江荔枝具有产品晚熟、名优名牌、历史悠久的优势。沿海荔枝成熟季节主要为5月至7月,合江荔枝成熟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外地荔枝卖完罢市,合江荔枝成熟应市,拉长了荔枝整体消费时间,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荔枝不易久存的缺陷,对于不能赶上其他荔枝产区旅游的游客,合江荔枝旅游增加了更弹性的选择时间。合江荔枝获得的各种名片以及悠久的历史成为文化旅游良好的宣传素材,具有名牌效应,这种效应对社会公众会产生一种亲和力、吸引力及认同感,有较高的美誉度和追随度。

合江荔枝具有坚实的旅游基础。2011年合江县制定《三江荔枝源景区总体规划》,以荔枝在四川作为区域垄断性特色农业产业资源为核心,以贵妃为品牌、三江汇流为亮点,以观光、体验旅游产品为切入,以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为方向,推动荔枝景区建设。2015年,合江荔枝种植面积达30万亩,荔枝果园处于乡村中,果树和地方农田及山林营造了乡村气息的田园风光,有与城区截然不同的清新绿林景观。合江县从1987年举办“全国首个荔枝节”,到“2015年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分会场暨合江县荔枝节”,已举办多届。

(二)合江荔枝文化旅游开发劣势分析

目前合江荔枝文化旅游产品较为单薄,主要停留在景观观光、果实摘、休闲农家乐层面,其内容较为单调,往往只是看荔花、摘荔枝、林下散步,对荔枝文化层面的挖掘较少,如荔枝民间传说、典故、历史、诗词歌赋等未得到深度挖掘,荔枝文化的利用与旅游结合不够,未能创造深刻的旅游体验和感受。缺乏参与、互动、体验性活动。

旅游区内缺少园林性荔枝园,主要以“果农+承包人”的分散式经营方式,辅以一定农家乐的休闲旅游模式。缺乏必要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同时服务落后、缺乏管理,配套服务规模参差不齐、粗放经营,未形成规模化和品牌化经营,无法满足大规模客流量的涌入。在内容和功能上,缺少文化展示、果品加工等延伸旅游产品的建设,未能形成整体完整的旅游体验项目。

(三)合江荔枝文化旅游开发机会分析

泸州市合江县“十三五”规划中,合江县委提出,按照“全域旅游、重点突破”的思路,建设精品旅游景区,重点打造“三江荔枝源旅游开发”和“密溪百年荔枝林旅游开发”等综合旅游项目,在全合江县旅游基础上形成多点支持、互补互动的旅游资源,给合江荔枝文化旅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荔枝文化旅游具有较强地域性,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旅游的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合江荔枝文化旅游辐射西南、衍伸沿海和北方城市有着更便捷条件,在近年来周边地区如重庆、成都和远方地区如西安、广州等参观旅游呈逐渐递增趋势。

(四)合江荔枝文化旅游开发挑战分析

荔枝品牌在全国各个产区各有特色。深圳的大南山荔枝以“世上最好的荔枝在深圳,深圳最好的荔枝在南山”作为口碑宣传,2006年“南山荔枝”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广州增城以“荔枝之乡、丝苗米之乡”著称,是岭南荔枝极品“挂绿荔枝”的产地,建设有体验度较为完善的荔枝主题园。

合江荔枝文化历史并非独有性,根据所查资料,各个荔枝产区均以曾经为贡品而进行宣传。相关分析人认为:四川贡荔枝确是真,广东贡荔也不假。杨贵妃曾吃过四川的涪陵、泸州、宜宾、乐山、忠县诸地贡去的荔枝。因此,合江荔枝文化历史在宣传效应上,同其他产区缺乏独有竞争性。

三、结语

按照SWOT分析结果,打造合江荔枝特色旅游需结合其发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方面,充分研究挖掘其内涵和可行性,更加丰富合江荔枝旅游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覃荣周,“荔枝贡”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31卷第1期:2014年3月.

[2]薛宗保.唐代贡鲜荔枝途径考辨[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2)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