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数据库编程培训范文

计算机数据库编程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数据库编程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数据库编程培训

第1篇:计算机数据库编程培训范文

一、软件开发的背景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正以空前的速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将人类推向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现在整个社会都离不开信息,信息一词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其含义也不断扩展,并与材料、能源一起被列为社会发展的三大科学支柱。对信息的利用程度,已成为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和计算机等组成的旨在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储存、传递、维护和使用的系统。而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它把信息系统中大量的数据按一定的模型组织起来,提供存储、维护、检索数据的功能,使信息系统可以方便、及时、准确地从数据库中获取所需的信息。

数据库技术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近年来发展得十分迅速,数据库管理系统也从专用的应用程序包发展成为通用的系统软件。由于数据库具有数据结构化、最低冗余度、较高的程序与数据独立性、易于编制应用程序等优点,人们在总结信息资源开发、管理和服务的各种手段时,认为最有效的就是数据库技术,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几乎都是建立在数据库基础之上。数据库技术所研究的问题就是如何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如何高效地获取和处理数据。随着数据库技术的日益成熟,数据库管理系统越来越丰富,性能越来越好,功能越来越强,广泛地应用到企业管理、交通运输、情报检索、军事指挥、政府管理和辅助决策等各个方面,深入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襄樊市水利局负责全市845座大中小型水库的管理工作,由于水库数量众多,管理工作所需的各种数据资料也十分繁杂。长期以来,对水库资料的管理所采用的方式是全市统一组织开展整编工作,先由各县、市、区水利局分别对所属水库测量核实有关数据资料,完成后将资料上报市水利局,市局审核后统一刊印成册下发。各单位使用的水库数据均以此为依据。由于资料整编的工作量大,全市已有十年未统一开展这项工作,随着水库工程的运行和除险加固项目的建设,许多水库的数据资料已发生了较大变化,现有的资料手册中十年前的数据已失去使用价值。但由于目前在工作中还没有引入相应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更新不便,查询不易,统计计算等工作全部靠人工笔纸作业完成,工作量大,效率极低并且常有遗漏发生。随着水库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的数据管理方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化办公的需要,而将数据库技术引入到水库数据资料的管理之中将很好地解决上述矛盾,大大提高办公效率。目前,我市及省内尚无相关的数据库系统,结合工作需要,1999年开始,市水利局组织开展了《水库资料管理系统》的开发工作,编制一套用于水利部门对水库数据资料进行数据库管理的应用软件。

二、软件的基本结构及主要功能

㈠软件结构设计

系统采用了模块化的软件结构设计方式,根据系统运行时所需完成的功能,划分为7大模块:

1、“系统维护”模块:负责整个系统的初始化设定工作,包括代码系统维护、使用单位设定、系统数据重置、密码修改4个子模块;

2、“数据处理”模块:该模块完成对水库基本数据资料的输入、修改、查询、计算、统计等工作。包括“数据输入修改”、“数据浏览查询”和“数据统计”3个子模块;

3、“报表打印”模块:用于打印出各种报表并进行相关的打印设定。包括“打印设置”、“打印空表”、“单个打印”和“集体打印”4个子模块。

4、“本地数据维护”模块:对当前用户的数据文件进行维护。包括“备份上报”和“数据导入”两个子模块;

5、“上下数据交流”模块:用于地级用户和县级用户之间的数据交流。包括“接收汇总”和“生成下级文件”两个子模块;数据,可以指定接收哪个地区的数据以及接收数据所在路径。

6、“水库工程分布图”模块:用于浏览襄樊市大、中型水库工程分布图,用户可以调节图象的显示比例,查看整体或局部的图象。

7、“系统简介”模块:介绍软件名称、版本、开发时间等有关内容。

上述各模块及其子模块的功能实现通过软件的菜单系统调用来完成,用户使用软件时的主界面为一包含此菜单系统的窗口,各模块也以窗口的形式运行,和Windows下的其它应用程序保持一致。

㈡数据库结构的设计

为满足软件安全运行的需要,数据库系统分为两部分:系统数据部分和用户数据部分。系统数据部分存放系统正常运行所需的一些核心库文件。用户数据部分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保存不同的水库数据。

1、系统数据库部分:

⑴标准数据库:11个数据库文件,用以保存标准的库结构,通过它们来统一用户数据库的库结构。

⑵代码系统:包括地区代码表(保存各县、市、区代码及所属各种类型水库的座数,并用来生成相应的水库代码表);水库代码表(保存水库名称、水库代码等基本信息,用来生成用户的水库数据文件中相应的水库记录)。

⑶辅助库文件:为配合程序某些功能的实现,还需设置用于保存系统密码、程序界面信息和使用单位及水库类型的若干个数据库。

2、用户数据库部分:

通过对现有水库数据资料的分析,结合日常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确定了系统管理的数据范围,并按照内容划分为11个水库数据表,即:

⑴水库概况表:存储工程概况文字说明及反映工程面貌的图片存储路径。

⑵水库基本情况表:存储水文特性、水库特性、建设情况、三大建筑物、工程效益、下游、库区、管理情况、工程运用、大坝监测、地质情况、安全状况等数据。

⑶水库水位、库容、面积、泄量关系表:存储各水位下水库的库容、面积及泄水建筑物泄量数据。

⑷水库雨量站表:存储水库各雨量站名及控制面积数据。

⑸水库历年最大一天(三天)雨量表:存储水库历年最大一天或三天的雨量、最大雨量发生的日期等数据。

⑹水库多年各月平均降雨量表:存储水库多年各月降雨量及多年年平均降雨量数据

⑺、水库水文特性表:存储工程所在水文区;1、6、24小时多年降雨平均值;1、6、24小时Cv值;点面关系;洪水汇流历时等数据。

⑻、水库各种频率洪水有关参数:存储各频率下雨量、洪峰、洪量、泄水建筑物下泄量、库水位等数据。

⑼水库抗洪能力表:存储各水位下的相应库容;至起调水位、设计洪水位、校核洪水位的可抗雨量及还可拦蓄水量;正常溢洪道下泄量等数据。

⑽、历年实测洪水情况表:存储实测日期、降雨量、起调水位、入库洪峰、入库洪量、最大下泄量、最高洪水位等数据。

⑾水库工程图:存储水库平面布置图、工程横断面图的存储路径数据。

用户使用的水库数据库文件均由系统根据标准库文件的库结构和水库代码表中的水库记录生成,不同的使用单位使用不同的一套文件保存数据。

三、软件开发及推广应用过程

软件的开发工作从1999年7月开始至2000年6月结束,历时12个月,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㈠1999年7~9月:广泛征求各级水库管理单位对软件开发的建议。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布置有关工作。设计人员熟悉开发软件的基本操作和编程方法,作好软件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确定处理的数据范围,构造相应的数据库机构,完成软件的功能模块的划分及总体结构设计,对各个模块的实现形成明确可行的设计思路。

㈡1999年10月~2000年3月:系统主界面及菜单的设计,各模块的编制及组装调试。此阶段结束后,软件已能运行,并且各种功能基本得到实现。

㈢2000年4月~6月:反复调试,小范围试用,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系统功能,完成全部设计任务和设计文档的编写。

2000年7月,市水利局组织召开《水库资料数据库管理系统》培训班,对各县(市)区水库管理部门和市直水库管理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了为期3天的软件操作培训,全面推广应用该软件。2001年4月,根据各地反馈意见对软件进行了升级和功能扩充。

本《水库资料管理系统》的开发历时12个月,主要利用工作之余进行,总工作时间约600小时,共完成了19个数据库表、45个表单、16个报表、9个程序段、1个菜单系统的设计任务,系统大小模块48个(不含重复调用),各种源程序文件147个,10.5M,编写代码7000余行,生成可执行文件1个3.12M,生成安装软盘4张(不含用户数据)。

四、软件应用效果评价

《水库资料管理系统》采用了当今流行的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技术,结构设计较为合理,同时具有较为理想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运行速度,较好的实现了设计任务。系统可以对水库的数据、文字、图片资料,进行输入修改、浏览查询、统计计算、数据维护交流、报表打印等功能,较好的满足了日常管理工作需要。系统通过密码设定、数据重置、备份、导入等功能,具有较好的数据保护和恢复功能,确保了用户的数据安全。系统还可对使用单位和处理的水库范围进行设定,使其适用于地、县两级不同的管理单位,同时通过生成下级数据和接收数据的操作,方便的进行上下级间数据文件的上报和下发工作;系统具有较为强大的查询统计功能,并可将查询结果输出,使用其他编辑软件(如:Excel)进行处理。系统界面具有Windows应用程序的统一特征,加入了音效和动画,美观生动,同时用户还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程序背景图片,使其更具个人特色。

1、数据存储合理。采用标准库文件保存统一的数据库结构,单座水库入库管理的数据共269项,数据类型包括文字、数字、图像等,基本覆盖了水库管理工作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同时不同地区的用户使用不同的用户数据库文件保存数据,互不影响。

2、数据处理安全。系统根据用户选择的处理范围生成相应的临时库文件,用户对数据的所有操作都直接作用于临时库文件,不仅范围以外的水库数据不受用户操作的影响,在操作时原数据文件也得到了有效保护。

3、有效的密码控制。为保证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在系统进入、数据修改和重置时加入了有口令限制,非法用户不能进入,合法用户则可随时修改口令密码。同时密码的保存采用加密算法,使其具有较高的安全特性。

4、较高的容错性。为尽量避免用户的误操作,系统在设计时加入了一定的辅助功能,帮助用户完成相应操作,如帮助用户输入查询字段名等,同时充分考虑到诸如磁盘空间不足、数据文件丢失等可能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加入了必要的检查程序提前对用户进行提醒。

5、较好的系统恢复功能。用户可利用系统提供的相关功能随时对数据进行备份。当用户数据库受到破坏时,可通过重置功能恢复完整的库结构和对应的记录空间,丢失的数据也可从备份文件中恢复。

6、界面设计较为美观生动。系统加入了音效、动画,并可让用户选择自己喜欢的程序背景图片。

7、实用的多级用户结构。该系统可通过使用单位设定方便的服务于地级和县级用户,同时系统具备了较好的数据生成导出和接收汇总功能,方便地实现了上下级之间的数据交流。

8、灵活的模块设置。为方便用户的使用,系统在模块的设置上进行了穿插,比如用户在输入时可以查询,在浏览时可以打印,同时用户也可以在不同的水库或同一水库的不同数据库之间进行灵活跳转,大大方便了用户的操作。

9、强大的报表打印功能,可满足用户的不同需要。

第2篇:计算机数据库编程培训范文

关键词:水电站 自动化系统 技术改造 运行效果

红旗水力发电厂位于黔东南州镇远县涌溪乡境内的舞阳河上,属州内舞阳河流域梯级开发的6级电厂,于1981年投产发电,总装机容量4×3600KW。电厂采用的电磁继电器保护系统由于投运年限长、技术落后、设备老化、已严重影响电厂及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电厂于2002年进行技术改造,以湖南紫光测控有限公司研制的DCAP—3500型水电站自动化系统取代老系统。技改工程历时30天,经过现场调试后,通过了72小时连续试运行,系统的各项功能符合设计要求,系统正式投入运行。2003年12月,通过了省水利厅的验收。现将综合自动化系统简介如下。

一、系统结构

综合自动化系统采用基于现场总线的分层分布、开放式可配置结构,整个电厂在物理上分为两层:电厂控制层和现地控制保护层。

电厂控制层计算机监控系统(或称为上位机系统)由一台工业控制计算机、一台打印机构成。上位机系统主要用于电厂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组态、维护,电厂运行的监视、操作、信息管理、优化控制,全厂的事件事故记录,事故报警,画面显示,报表打印及机组、开关站和公用辅助设备的远方操作控制。

现地控制保护层由紫光公司自主开发的DCAP—3500系列数字式保护测控单元及装置、德国西门子S7—300可编程控制器(PLC)和一体化工作站等智能微机装置组成。电厂控制层与现地控制保护层采用网络通讯。DCAP—3500系列保护测控单元可根据对象分散或集中组屏布置(本方案为集中组屏方案),它们可完成对各自对象的数据采集、继电保护和自动控制的功能。水轮发电机组的顺序控制由所配备的PLC完成。

为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要求,全厂各公用辅机(如高、低压气机、集水井)采用PLC进行控制,各单元信号以接点方式送至公用PLC,实现全厂设备计算机远方监控。

二、设备配置

1、电站控制层设备配置

电站控制层设备有系统主机兼操作员工作站、厂长工作站、工程师兼培训工作站、通信工作站、 语音报警工作站、打印机和UPS电源等,其软件配置有系统软件、基本软件、应用软件及工具软件。

2、机组现地控制单元(LCU)设备配置

机组现地控制器(LCU)的设备有一体化工作站、可编程程序逻辑控制器(PLC)、温度测量装置、同期装置、转速测量装置等。

3、此外还有其他设备配置,如保护测控单元设备、调速器装置设备、励磁调节控制装置设备、公用辅机控制单元设备等。

四、系统的主要功能

DCAP—3500水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功能多且全面,现在仅介绍电站控制层的主要功能。

1、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据分电气模拟量(如电流、电压、功率等),非电气模拟量(如温度、压力等)、脉冲量(如有功、无功电度)、一般开关量(如开关位置、导叶位置)和中断开关量(如机组过速、温度过高、保护动作等)五种。其中电气量和非电气量、开关量采集时间≤1S ,温度量≤10S ,脉冲量采集连续无延迟,事件顺序分辨率≤10MS,控制响应时间≤1S。对采集的数据作必要的预处理后,存于实时数据库,供给计算机系统实现画面显示,制表打印和完成各种计算、控制等特定功能使用。

2、电厂安全运行监视

安全运行监视包括状态变化监视、越限监视、趋势分析和监控系统异常监视。

安全运行监视是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综合自动化系统实时监视电站各类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参数,当它们发生异常、运行状态发生变更或参数超越设定值等时计算机系统即时报告值班人员进行处理,同时进行实时记录,以便分析查验。值班运行人员可通过设在中控室的监控系统人机接口设备,监视全厂的生产过程和设备运行情况,显示和打印各种运行参数。

系统安全监视功能包括如下部分:事件顺序记录、故障报警记录、参数越限报警与记录、电气主设备操作记录、事故追忆、计算机系统综合信息记录 、实时监视、语音报警、远方诊断维护功能、模拟光字牌。

3、电站设备的操作与控制调节

(1)、运行人员可以通过操作控制菜单,选择控制对象然后选择操作性质,系统提示确认。当运行人员确认后,自动弹出过程监控画面,供运行人员了解过程的执行情况。通过计算机监控系统操作控制的设备有:

①、机组的操作控制

②、断路器、隔离开关投切操作

③、励磁系统的操作控制

④、直流系统的操作控制

⑤、辅助设备的操作控制

(2)发电机组的控制调节

监控系统根据预定的原则或运行人员实时输入的命令进行机组正常启动与停机,断路器跳合、隔离开关分合等顺序操作。同时监控系统可由运行人员或远方调度的给定值或增减命令进行机组出力的手动或自动调节。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自动发电控制(AGC)

②、自动电压控制(AVC)

③、运行人员操作台控制

4、综合参数统计、计算、分析

计算机系统可根据实时采集的各类数据进行周期、定时或召唤计算分析,形成各种计算机数据库与历史数据库,帮助运行人员和管理人员对电厂设备的运行进行全面监视与综合管理。

5、打印记录

系统打印功能分为随机打印、定时自动打印和召唤打印三种。

6、屏幕显示

彩色屏幕实时显示厂内主系统的运行状态,主设备的操作变化过程,事故和故障以及有关参数。显示的主要画面有以下几类:单线图类、曲线图类、棒图类、报警画面类、操作指导画面类、表格类。

7、事故处理指导和恢复操作指导

在设备出现故障或事故时,监控系统能及时提供事故处理和恢复正常运行的指导性意见,运行人员可按指导性意见操作,使设备尽快恢复正常。

五、系统运行情况及效益

红旗水力发电厂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投运,使运行管理、安全监测、自动控制实现了计算机化。

1、实现了电厂运行“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提高了电厂运行的自动化管理水平,减轻了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

2、系统对运行设备的每一项操作均实行严格的安全条件检查和安全分析判断,在操作控制流程中严密把关,从而防止了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误操作,增强了运行设备操作的安全可靠性。

3、人机接口功能强,操作控制简洁、方便、灵活。

4、系统与上级调度中心计算机系统进行通讯,实现遥信、遥测、遥控、遥调功能。

5、系统中AGC、AVC经济运行功能的投运,对电厂的节能增发、电厂的经济效益和电网电能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现在机组同期是又快又准,在发出开机命令之后,只在一分钟,机组就能带上预定负荷。

6、事故处理安全可靠、快速准确。

第3篇:计算机数据库编程培训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会计;内部控制;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一、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一)一般控制

一般控制又称管理控制,是指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组织、开发、应用环境等控制。其目的是建立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活动整体控制的框架,并对达到内部控制的整体目标提供合理的依赖程序。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一般控制主要包括系统的组织与管理控制、操作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系统开发控制和系统维护控制等相互配合的系统运行环境方面的控制。

(二)应用控制

应用控制是系统会计应用方面的具体控制,即为适应会计处理的特殊要求而建立及实施的控制。应用控制在一般控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深化,可以在一般控制基础上,直接深入具体的业务进行处理,从而确保全部的经济业务都经过授权和记录,并进行完整、准确和及时的处理。应用控制主要包括输入控制、数据采集控制、数据输入控制。

二、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特征

(一)内部控制的措施和方式发生了变化

首先,手工操作下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下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如编制科目、凭证汇总表、核对总账、明细账等。原因在除非计算机病毒侵袭和非法操作,自动汇总一般不会出现差错。同时由于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下的内部控制的形式已由原来的制度控制变为制度和程序软件控制,也导致传统手工会计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的人员牵制制度的重要程度下降。其次,计算机操作人员在录入数据后系统会自动生成核算结果并形成操作记录,替换了大量原来核算过程中必须进行的核对工作环节。工作结果的有效性取决于程序本身的素质,如果程序存在差错或者失灵,会导致系统在特定方面发生错误或者产生违规的行为的可能性加大。一般说来,计算机会计操作相较于手工会计操作,其内部控制已由单纯的管理模式转向管理、技术一体化的综合控制模式。

(二)内部控制的内容有所增加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应用,使得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更广。首先,会计部门内部单纯的核算部门被取消,增加了计算机操作、维护、分析设计等相关岗位。其次,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数据文件的存储介质的保管、备份恢复和针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工作成为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

(三)内部控制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首先,会计业务和财务数据经计算机处理后,企业会计核算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在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机数据处理的管理、研究人员,其内部控制重点也由传统的财务部门转移到电子数据处理部门。其次,会计部门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手工会计无法处理的销售预测、人力资源规划等更复杂的业务,而这些工作也逐渐从原来的多个人员甚至多个部门转移到单一部门完成。这也衍生出了一条原则,凡是能采用计算机控制的就一定能用计算机控制,因为机器更严格可靠,所以应尽可能减少人工控制。

三、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技术性强,工作原理和程序复杂的系统,它虽然能很好的执行一部分内部控制工作,但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模块功能不强

相对能查出许多问题的传统的手工审计方法,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功能还不够强大,因为计算机系统更多提供的是帮助查询分析,而不是独立内部控制功能。例如比较常见的专项资金转移问题,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功能无法辨别是真正使用还是挪用的。在某些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暂收暂付款项中,计算机软件也无法分辨清楚哪些是收入,哪些是支出以及政府债务。

当前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里面的财务信息,细化方面尚有诸多不足之处,比如摘要等明细内容没有录入或者录入不全,发票上的各种要素大多数没有录入数据库,还需要纸质的账本来进行核对凭证,这是制约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有效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

(二)安全性、数据保密性差

财务数据的安全保密性好与否,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自上而下的发展,但这也往往是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商与企业使用者所忽略的地方。计算机上的数据保存介质多以硬盘、光盘、移动磁盘、网络存储为主,相较于手工条件下记录的数据,其优点是易于携带,占用空间小,方便复制和修改。缺点是修改不留痕迹、难以像签名盖章那样证据化操作,没有严格的针对措施很难及时发现或防范,同时计算机数据的一系列存储载体易受病毒侵袭、系统瘫痪等问题的困扰,难以恢复原有数据。另外,仅仅依靠密码输入、指纹识别等权限识别功能进入系统时,不能起到真正的数据保护作用。

(三)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操作人员业务素质的全面性要求较高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不单要求操作人员具备手工审计所需要的知识,还要具备计算机操作所特有的素质。在手工审计的基础上,操作人员在内部控制时不但要懂内部控制手段方法、相关法律政策、财务数据分析、逻辑思维能力等专业知识和相关素质,还要配套一定的计算机业务水准,包括windows、office、网络操作等基础知识,深入审计时还需利用数据库编程语序进行查询分析的能力。同时,英语也是专业使用者应具备的重要部分,因为对系统进行深入解析时,需要研读的机器汇编语言大部分是由英语编写的。由于我国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与其内部控制起步较晚,操作人员整体素质尚不能适应当前需要。

四、强化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规范、现代化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管理制度

1.严格计算机网络使用及相关设备的管理

将计算机接入网络分成政务内网、审计专网、因特网接入三个网络,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与权限。确保各个网络间不冲突、不影响,安全稳定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同时在保证设备按时更新的同时,设置使用年限,定期对计算机网络设备进行安全维护更新。并按照工作岗位不同需求来配备不同人员,以期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2.建立审计退出制度

针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用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对使用要求高、起点高而难以操作以及制度层次高但缺乏相关配套指南或细则,限制其作用发挥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应建立审计退出机制,将不符合实际使用情况的制度暂时退出,待修改完成后再行启动。

(二)明确职责分工,强化控制权限

根据财政部规定,会计岗位应划分为会计主管、会计核算、会计稽查、出纳、会计档案管理等。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上线后,应适当调整其会计岗位,包括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系统维护、系统操作、出纳、会计档案管理等,并结合本单位所使用的会计软件系统内部业务流程和模块功能进行相应设置。各岗位范围明确后,建立岗位责任制,根据职责分离原则分配岗位,保证各司其职,同时还要有人检查工作。

明确职责分工后,还应设立一套有监控机制的权限管理制度,除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人员外,不允许其他岗位的会计人员直接开机调出文件进行操作,不得随意删除数据、原程序,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人员有权设置每个人的操作权限,有权监控每个人的操作内容等。同时实行多重密码运作,至少包括开机密码,系统启动密码,操作人员个人密码三重密码,保证密码定期更换,防止财务机密泄漏与利用计算机作案等。

(三)建立通过实践评估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体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来说,通过实践的检验,可以确立其能力与水平的高低。首先,应该建立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实践基地,将中低水平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人员集中送往此处培训,提高其工作素质。其次,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实践检验出来的,不能胜任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人员,应实行坚决的淘汰机制,将达不到操作标准的人员送往实践基地进行培训,直到满足工作需求为止。最后,应形成实践交流体系,各单位各系统之间应该多交流多讨论多思考,去伪存真,以期迅速提高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郑小洋,叶晓东.计算机审计软实力建设的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咨询,2010.

[2]郭庆,胡娟.企业信息化与内部控制关系研究.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03):71-75.

[3]尹晓伟.IT环境下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研究.会计之友(上旬刊),2008(11):97-98.

第4篇:计算机数据库编程培训范文

论文摘要: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技术、审计准则和审计人员多方面产生了影响。要逐步推进计算机审计,以提高审计质量,实现审计资源和信息共享,降低审计风险,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维护经济秩序和促进廉政高效政府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会计电算化就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采用会计电算化来进行财务核算及财务管理,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

同时,也给现代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在这种新的形势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审计的影响和审计应采取的对策就成了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实施计算机审计以防范检查风险

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数据一般有两种存在方式:

一种是由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打印输出功能将有关的会计资料打印出来,形成分类的书面会计账簿资料;

另一种是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全部会计数据存储在磁性介质上。

能够打印出来的资料只有少数,大量的会计资料只能存储在磁性介质中或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电算化会计系统对会计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的改变使许多手工条件下的审计线索发生改变,客观要求审计人员在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充分利用发挥计算机的功能,深入系统的内部进行测试和审核,控制检查风险。

在对证、账、表进行审计时,除了结合通常手工对系统进行审计的方法和手段外,由于电算化会计系统信息失真的风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需要在测试系统程序控制的基础上,每次审计时都利用实际数据或模拟数据测试被审单位的系统程序,将测试的结果数据与正确的或应当出现的结果进行核对,进一步检验被审单位电算化会计系统程序的可靠性,检查各项公式的设置是否正确。

进行实质性测试要适应会计电算化的要求,尽可能使用审计专用软件实现会计数据从会计核算软件到审计软件的转换,由审计软件来完成大量的复核和核对工作,审计人员应着重对审计项目的有关数据重新组合,运用有效的审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不断地修改、充实和完善审计计划,执行切实可行的审计程序,深层次地审核审计单位会计数据的真实性,识别虚假或失真的电算化会计信息,控制误受风险以全面实现审计目标。

2计算机系统环境不可忽略详细审计

存储在计算机内的电磁介质中的凭证数据肉眼不可见、易逝和修改不留痕迹等特点特别使人们对其安全可靠性怀有疑虑。

当审计证据的相关与可靠性较高时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较少;反之,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较多。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可靠性控制得不到保证时,就必须有足够多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报告。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表明,尽管会计人员在组织与管理、操作、输入与输出等方面实施各种控制,以增强会计数据的可靠性,但当其对机内数据进行审查时,总将其与纸质凭证再作验证。从长远看,如果纸介质终究要被电磁介质所替代,因而可能带来更大的审计风险。

3测试内部控制制度以防范控制风险

控制风险是原始凭证的形成和授权、数据输入、程序与数据库的修改、输出信息的使用和分配等出现错误或人为侵害的可能性。只有内部控制制度可信时,审计风险才能确认为较低水平,才能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内容和程序,否则就宜采取替代的测试方法,进一步扩大测试的范围。

因而,在对电算化会计系统进行审计时首先要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核和评价应从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两方面的测试与评价进行。程序控制的责任者是软件开发部门。对本单位自行设计开发的电算化系统,应结合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档资料如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准、系统设计资料,审核系统的开发计划是否经过严格审核,仔细研究调查后方可实施,在开发过程中是否对不相容职务进行分工;对外购的商品化软件则应重点审查该系统是否通过评审或鉴定,为适应被审单位特殊业务所作的调试是否经有关部门的确认。

首次审计时不论软件是自行开发还是外购,都要根据系统的流程图、源程序、编程说明、用户使用手册等资料依次检查系统对会计数据的输入、处理、存储与输出,系统的初始化、维护与安全等各项操作所设置的关键控制点是否合法、合规、合理。

制度控制的责任是会计软件的使用单位,是由人工实施的控制,独立于系统软件对制度控制的测试与评价应注意:审核被审单位是否根据本单位实施电算化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组织机构模式,在电算化系统内部合理的设置岗位,进行不相容职责分工控制。注意被审单位的机构模式是否根据本单位的规模、管理方式及发展方向,恰当地选用了集中管理模式,或分散管理模式,或集中管理下的分散模式;

电算化部门内是否遵循内部牵制原则相对独立,根据需要进行了合理的职责分工,如系统员、系统维护员、程序员、操作员、数据控制员、数据管理员之类的职责分工;各岗位人员的素质是否确实能够满足开展电算化工作的需要;审查系统工作环境的控制是否完善,是否建立和健全机器设备使用控制制度,是否制定和执行操作规程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和评价系统的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的薄弱环节,确定内部控制制度对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帮助确定合理的审计程序,决定审计工作的重点和范围,减少和防止电算化系统的审计风险。

4制定和完善新的审计准则

我国在审计方面制订了许多规范性文件。但是由于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些准则中的某些已不适应实际情况,一些新增审计内容在审计准则中又缺乏相应的条款,如电算化系统开发审计准则,新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审计软件功能规范和开发准则等。在制定新的审计准则时,要在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大力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转贴于

在制定具体准则时应侧重于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应对以下几方面进行规范:1)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2)审计证据的收集;3)计算机审计过程及相关的审计技术;4)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等。

制定有关电算化审计准则和制度,是目前审计工作的迫切需要。

5开展审计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由于计算机处理和手工处理有很多不同点,从而产生了许多独特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和工具。计算机审计注重对业务事项和处理过程进行证据收集,如要收集符合性测试的证据,一般是通过模拟数据进行测试形成要收集的证据。

因此,要大力开展对计算机审计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如审计管理计算机技术、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测试技术、数据库或数据文件的审计技术、应用软件的审计技术、系统开发和维护的评价技术等,特别是内部控制的测评技术,以尽快实现利用计算机审计。

6加快审计软件的开发

审计软件是计算机审计不可缺少的技术工具,没有良好的计算机审计软件是很难开展实际的自动化审计工作的。

审计软件的功能应具有针对会计程序本身合法性、正确性的审查功能;具有对机内会计数据文件的一致性、正确性的检查功能;具有验证会计报告的可信程度及会计软件内部控制措施的可靠性功能;具有审查审计报告、审计文书自动编制整理功能等。

进而解决审计电算化滞后的实际问题,做到审计技术与会计电算化同步。利用计算机快速分类、检索功能、存储能力编制审计程序,可以进行大量的审计比较、抽样及核对工作,收集审计证据,减轻审计人员工作强度;事先用计算机设计测试案例,后用于测试被审单位的会计程序和数据文件,能够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审计员利用计算机存储有关法规条例、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等,随时调用,便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利用计算机对审计资料进行统计汇总,编制打印各种统计表、审计文件,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软件既可以加快审计工作的效率,又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加强审计规范化工作。但我国审计行业的审计软件很少,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应加大对审计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同时鼓励审计人员积极参与开发或独立开发审计软件。另外,要加强国际交流,引进计算机软件技术,缩短计算时间。

7加快审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审计人员必须要更新知识,不仅需要会计、财务、审计、工程技术知识和技能,熟悉审计法规,及其他审计规范准则外,还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知识,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和电算化系统评审技术,电算化审计软件的开发使用和维护技术。

审计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和加快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以适应审计发展的要求。为此可采取的措施有:

7.1对现有审计人员在计算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控制及计算机审计技术等方面加以培训,使他们能胜任审计工作;

7.2购买必要的审计软件,对复杂的财务软件的审计聘请计算机专家进行辅导;开展审计的正规课程,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

7.3开设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审计,控制用户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等相关的课程,加强计算机审计配套课程的教育。

7.4同时适当借鉴适合我国国情的西方审计理论和方法,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8结束语

由上述可见,会计电算化给审计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传统的手工审计已不能适应电化的要求。开展计算机审计是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新课题和新任务。一方面,逐渐实现审计手段的计算机化,即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机所办理业务的审计。另一方面,审计部门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和档案、报表、信息处理、预策、决策等工作也逐渐的实现了计算机化。

运用计算机审计能够提高审计效率,确保审计时效;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项目质量;突出审计工作重点,丰富审计手段;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计算机审计的范围将更加广泛,并日益渗透到各个行业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

第5篇:计算机数据库编程培训范文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试验CRF表全息数据库统计批处理“联姻”模式。 方法:按纸版CRF表建立电子CRF表,并加载库操作程序和近10个常用统计模块,进而构成全息数据库。 结果:以上海某大型临床试验资料作为本数据库试验运行之素材,共处理数据元约11万个,做出统计判断约1000份,调用统计工具8种,转换数据类型约10余次,运行时间仅半小时,出具大型试验综合性报告2份,统计归纳报告20余份。 结论:此举既可作为电子数据获取系统EDC的应用过渡,也是EDC全面推广的前期实践。

【关键词】 临床试验; CRF表; 数据库

新药临床试验,动辄使用几十至几百份临床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CRF),目前国内还多为纸质版形式,以详细记录受试患者在临床试验前后的各种体能、体征参数、临床处置过程及试验效果。这个有着几百份,每份都有十数页的临床观察表构成了一个较大的信息数据资料库,处理及统计它们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并且这些统计处理过程以及所形成的资料结果,其规范性有着很强的要求,直接关系着临床试验的目标如某新药报批的成功与否。按我国GCP规定:“数据管理的目的在于把得自受试者的数据迅速、完整、无误地纳入报告;所有涉及数据管理的各个步骤均需记录在案,以便对数据质量及试验实施进行检查。用适当的程序保证数据库的保密性,应具有计算机数据库的维护和支持程序”。我们尝试探讨建立临床试验全息数据库,以系统地处理临床纸版CRF表,对全部资料和信息进行自动批量的统计处理,使之进一步规范化,准确化,快捷化。此举既作为电子数据获取系统EDC(Electronic data capture)应用的过渡,也作为EDC全面推广的前期实践[1~9],现以本文报道之。

例选南京某大型医药企业抗肿瘤缓释植入剂新药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参考其试验基地:上海多家大型三甲医院所共同拟制的临床观察纸质版CRF表,为基准CRF表,并以该次临床试验结果为本全息数据库课题试验运行之素材。

1 全息数据库的结构

由4个显性模表⑴~⑷和一个隐性模块⑸组成。见图1。图1 全息数据库的结构⑴ 纸版CRF表:这是全息数据库的基础,也称书式CRF表(Book type)。临床试验前发放到临床医师手里,供其详细纪录临床试验的各类信息。试验结束后由专人统一收回,经双录入程序输入至电子CRF表中。⑵ 电子CRF表(eCRF):这是全息数据库的信息主体,建立于EXCEL平台。每份纸版CRF表对应于一个电子版CRF表,即占用EXCEL的一张工作表。一群电子CRF表经链接,工具运算构成临床试验全息数据库即EXCEL的一个完整工作薄。⑶ 综合信息一维表:上述电子CRF表,每表信息元排列都是两维平面结构(行×列)。这极不便于群表间的浏览和比较运算。故全息数据库的一个很重要的运作就是自动生成综合信息表:每一个完整的电子CRF表,在综合信息表中仅表现为一行或一列信息排列,即由原两元结构转换为一维结构。⑷ 统计工具群表:常用的统计工具,建立于EXCEL平台上,每工具占一表,组成统计工具群表。⑸ 库程序: 即以VB编程的运行指令群,提供各类除统计之外各种运算功能:如调用、核对、提示、纠错、格式变换,精度变换、简单计算以及EXCEL函数调用等。

2 纸质版CRF表

2.1 封面、注释及说明

名称(例: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专业委员会 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内容(例: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预防进展期胃癌术后复发和转移);方案(例:SSGIC0601;IV期;日期;部门及保密声明;填表说明及简明规范:试验性质;组别(试验组或对照组);试验药物;临床研究单位;研究负责医师;受试患者姓名;受试者住院号;受试者随机分组号;患者入组时间;病例入选标准:标准共16条,满足条款9条,否定条款7条。

2.2 各类信息及观察资料

⑴ 试验者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高;身份证号码;社会保障卡号码;本人地址;电话;邮编;联系人姓名;与患者关系;联系人地址;联系人电话;其他联络方式;住院号;病理号;入院日期;入院主述。⑵ 入组时检查资料:体力状况计分(karnofsky计分);病灶描述;各项检查资料:术前胃镜检查;术前CT检查;术前经直肠腔内超声检查;其他重要的检查记录;术前实验室检查(测定项目,结果,正常范围):血常规5项;肝肾功能6项;肿瘤标记2项。⑶ 手术、病理记录及术中给药记录:手术一般记录5项;术中探查情况14项;其它术中所见;术后重建方式;术中给药情况:治疗组:给药部位及剂量9×2项。对照组:给药方式及剂量;其它记录。⑷ 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描述共4项;术后住院期间观察项目:术后恢复情况及不良事件记录共18项,观察至术后11天;其它不良事件记录;术后实验室检查(同术前项目)。⑸ 术后辅助化疗记录:第1~6次化疗前后的各种纪录化疗方案实施情况各18大项。其它辅助治疗情况:放射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基因治疗等4项。⑹ 出院随访记录:6×6月的随访纪录,各11大项,50余小项;发现肿瘤复发与转移后的治疗记录共7大项。

3 电子CRF表

3.1 搭载平台

电子CRF表建立于EXCEL平台,以群表构建临床试验全息数据库。EXCEL是优秀的数据处理软件,使用该平台将为数据相关、综合处理、统计判定带来极大方便。虽然其打印文本难以做到像WORD文档那样精美,但对临床CRF表来说已属适用。临床CRF表主要要求是结构合理、数据全面、条理清晰,对文本的美观要求也仅局限于字体字号合理,各种符号健全,而EXCEL完全能够满足这一要求。总体框架按"全息数据库"要求构建。

3.2 内容

内容为纸质版全部信息(见以下分类的描述)。各类信息资料的录入排列顺序也完全照搬纸质版CRF表(空表可直接打印形成纸质版CRF空表),每份纸版CRF表即为1个电子CRF表,顺序占用1个SHEET表。数据的顺序排放则大大方便了后期录入人员的准确输入。

3.3 数据信息分类

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须统计处理的信息,简称文本资料;另一类是需要统计处理的数据,简称信息资料。文本资料要求的是完善、美观、合适即可。例如对CRF表的一些备注,CRF表的名称、患者的普通资料,各种检查项目的标准值和正常值,各种信息量所使用的单位量纲等等。信息资料,也即统计和计算的对象,它必须是可运算的信息代码。此类信息代码又分为A数量信息、B判定信息和C异类信息3类。

3.4 信息资料的处理

A类数量信息:毋须赘言,就是能直接统计计算的数据,例如出血量,给药剂量,化验指标量……表现形式主要为计量数据。这类信息后面,一般跟有量纲等文本资料,单独放置在其后的单元格里。

B类判定信息:很多的观察结果,通常用是或否来判定,这类常用的统计信息,我们在全息数据库里并不过严的苛求,允许使用有或无、是或否、正常或异常等这些直观的汉字来表示。考虑到纸板临床观察CRF表都是由不同的医生或临床试验者及组织者来填写,虽然经过临床试验前的统计培训,但填写的习惯仍然会有相异之处,故设计的处理程序中将会采用兼容的方式,例如对“有或无”就要兼容“有或没”,“有或不”,“有或/”,“有或×”……此一类信息,多用计数的方式,转化成计数数据信息供统计处理。

C类异类信息:例如没有进行这项观察,现场医师填写的可能是空格或/或-,甚至还有医生手误写成一个叉,库程序在遇到这类信息(录入或读取)的时候会做出标记,提示操作者去重新核对这些代码的意义。

另有大量的非规范的A类信息,也划到C类信息中。例如1.3ug/ml有时会误放在1个单元格里,处理系统将会自动地提取1.3做为统计信息,而将后面的ug/ml做为校准信息,其不参与统计运算,但是却参与比对过程,库程序会把这个量纲和基准CRF表量纲进行比较,同时提示操作者进行核对。还有一些既含有数字信息,也含有其它非数字信息,又不易分割的一些特殊信息,例如临床医生对肿瘤的描述,常用长×宽×厚,如3×6×9厘米,甚至还有只写了长×宽的。这其实是一种复杂的异类信息,对这类信息也用提示的方式通知操作者自行核对修正。

当然,对CRF表使用者和录入计算机人员的前期培训非常重要,本课题将程序或处理系统做得尽量完美和兼容,只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少错误,而并不是为了取代规范化的培训过程。

4 综合信息一维表的库程序运行

运行库程序的“照抄”命令,将在数据库内新建一工作表(称一维原表)。从第1CRF表开始,按人的阅读习惯,从上至下从左而右顺序,判断选读每一个信息单元,将A、B或C类信息,依次读入一列。读入A类数据信息时,还会紧接读入其后单元格里的信息,因为这可能是量纲类的信息,而不同的临床试验实施者或实施单位,可能会误使用自己习惯或沿用的检验指标单位/量纲。这就会造成量纲的不同,后面的检验值因此无从统一比较和统计,需要库程序在此把关。在此步,库程序只起照抄功能。n份CRF表读取结束,即获得n列CRF一维序列,构成一张综合信息一维表。“照抄”命令为条件锁定命令,一次使用后便暂时锁定,需要输入解除命令后才能再次使用,以防止误刷新一维原表。

运行库程序的“核对”命令,即对所有信息进行左右(同行)比对。按第一列对应单元格内容,对数据相差10倍以上的(尽管可能是对的)、量纲不同的、判断类的信息用字不同的、及前速异类信息,都会加以颜色标注。提示操作者进行核对。核对命令可以多次使用。

运行库程序的“转置”命令,又将在数据库内新建一工作表(一维新表)。即对一维原表做行列转置。转置的目的是使其符合EXCEL的筛选排序要求,更利于后面统计比较和人的总览阅读习惯。行列转置后即进行排序,将对照组排在前面。尚有其它许多调整功能不予一一介绍。此命令结束后即生成一维新表。转置命令也为条件锁定命令。运行库程序的“计数”命令,将进行条件判定计数,例如分别统计对照组,治疗组某指标的“有”“无”“正常”“异常”及无纪录的个数,并输至指定区域。

运行库程序的"计量"命令,将进行计量数据的归纳统计,例如分别对对照组,治疗组某指标的量计算个数n、均值、方差;对同一试验个体计算某一相同指标的试验前后差值,并对这些差值数据群进行上述“计量” 归纳统计,并输至指定区域。

以上命令皆可单独运行,操作者可在各命令运行后做出调整或信息核对改正。调整完成后,可以运行库程序的“自动”命令,将上面的指令连续执行一次。

综合信息一维表运行示例部分截图见图2。库程序代码页局部示例见图3。图2 综合信息一维表统计过程截图(部分)图3 库程序代码页局部示例

5 统计功能群表

5.1 数据的分类处理

CRF表里面的数据分属两大区域:甲区,临床试验前的数据,主要是非处理数据和拟定的处理数据标准,基数,试验前的一般性资料主要来自这里。

乙区,临床试验后的数据,主要是疗效,处理步骤,处理程度,不良反应及跟踪随访数据。这两区的数据中有计数数据和计量数据两类。

计数数据,又分为一般计数数据和有序计数数据,对这两类数据的区分,库程序不做判断,由操作者在临床CRF表的电子版本上加以标注,有序数据加注1、2、3、4……,无序数据不加注。库程序在统计的时候就会对应的选择相应的统计程序,例如某种新药治疗的临床疗效,会填有全愈,好转,无效,恶化,操作者会加标记1、2、3、4。这显然是一个有序计数系列。库程序读到1继而查2、3、4及后续序数信息。例如本例,统计出来为4,表示为4级计数数据,于是调用后面将要提到统计功能群表中的Ridit统计软件,或秩和软件来进行统计。这之后,库程序也将每一级的数据,看成是一个单独的信息(属一般计数数据)进行比较统计,会调出卡方统计软件,单独进行每组数据的比较。对于一般计数数据,无须多言,直接调用卡方列联表统计程序或4格表统计程序进行3种卡方运算或精确概率运算。

前述B类信息,基本上多为计数数据。计量数据,需区分独立组或配对组。一般来说,CRF表在运行之前,试验的性质已经明确,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比较,一般是两独立组的比较。而试验组同类指标在试验前后的比较,当然就是配对比较。库程序会按照此类规则,对数据超过一定量的计量数据进行方差检验,对较少样本量的数据进行两独立组t检验或配对t检验。

计量数据要注意到数据的分布是否正态,因此库程序还有一个正态检验。如果检查出数据是非正态的,又必须进行两步运算:①按轻微偏态处理,并将统计结果提示给操作者;②按严重偏态处理,提示操作者是否进行数据转化,或者是核对数据。数据转化程序由操作者指令决定,选择对数变化、指数变化、方根变化、平方变化等。前述A类信息,基本上多为计量数据。

5.2 库内内置统计软件

研究及编制实用统计软件,是本课题并全息数据库编程的核心选题。目前在该全息数据库系统里加载的统计软件为:卡方检验;精确概率检验;方差检验;两独立组t检验;配对t检验;Ridit检验;秩和检验;线性相关检验;离群数据Q检验;数据正态检验及随机数的肯特尔检验等。

这些统计程序均在EXCEL前台或后台编制完成,各自占用一个独自的工作表组成统计工作界面表群,允许程序和手工调用,并允许表群中各表单独使用,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的统计计算器。

各种统计过程所形成的格式规范,包括统计参数的排列,统计结果的输出,自动生成的统计报告等,也是库程序的一个编制重点,不再一一叙述;为该全息数据库编者的各类统计软件,也将另行撰文介绍。

内置统计工具表选例:成组t检验运行截图见图4。图4 统计工具表选例:成组t检验 运行截图(部分)

6 试验运行效果简介

试验运行的CRF表资料来自南京某大型医药企业联手上海抗肿瘤协会进行的氟尿嘧啶植入剂新药的大型临床试验,共收回CRF表约196份,对照组76份,试验组120份。输入建立全息数据库后,对其中试验前的一般资料,试验前的各种检查资料,试验后的治疗效果资料,不良反应资料,出院随访资料均进行统计学组间比较处理。另,试验组治疗前后的各项医学检查资料做组内统计比较处理。共处理数据元约11万个,做出统计判断约1000份,调用统计工具:成组t检验,配对t检验,秩和检验,离群检验,方差检验,卡方检验,精确概率检验,正态检验等8种计140余次。转换数据类型约10余次。运行时间(不含输入及人工纠错时间)仅半小时。出具大型试验综合性报告2份,统计归纳报告20余份。

参考文献

1 卜擎燕,熊宁宁 ,邹建东 ,等.从临床研究数据管理角度设计病例报告表.中国新药杂志,2007,16(5):339~343.

2 孙亚林,贺佳,曹阳,等.临床数据管理的电子化趋势.中国新药杂志,2005,14(4):393~395.

3 Clinical Trial EDC Task GrouP of Pharma Biostatistics& Data Management Technical Group. EDC Position Paper Revision,2005,9.

4 王怡兵,熊宁宁, 擎燕,等.临床试验数据采集与报告文件设计制作的技术规程.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4,9(5):595~597.

5 卜擎燕,熊宁宁,邹建东,等。电子数据获取:实现更加优质与高效的临床研究.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7,12(4):455~459.

6 孙亚林,贺佳,曹阳,等.临床数据管理的电子化趋势.中国新药杂志,2005,14(4):393~395.

7 万霞,杨红,刘建平.临床试验中病例报告表的设计.中医杂志,2007,48(10):885~887.

第6篇:计算机数据库编程培训范文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的计算机技术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此种形式下,各类形式多样的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开始涌现,在计算机领域里,进一步创新和完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开始逐步成为了软件工程管理关键。本文从计算机软件工程概况入手,综合分析了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

创新;完善;计算机软件工程

引言:

在信息智能化社会发展进步的今天,计算机软件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得到了广泛认可,计算机的软件也开始为办公的现代信息自动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计算机软件项目的开发和管理也是推动我国经济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计算机软件工程概述

计算机软件工程是以计算机科学、计算机逻辑学、逻辑数学以及计算机管理科学等多个原理演进而来,综合实现软件开发管理的新型学科。软件工程的主要技术方法偏向于传统的技术理论,主要目的集中在软件质量的进一步优化、软件成本的进一步压缩,以及软件工程的算法改良。期间,计算机模型的构建以及计算机数据核心算法都多数利用计算机科学内容和计算机数学算法。软件工程的主要目标集中在,实现编程的规范以及泛型设计,对于成本的估测以及明确的权衡,管理科学多数主要目的集中于资源和计算的质量管理。预期管理的成本问题以及管理的进度问题一直是影响软件产品质量的重要问题。进一步保障软件信息的有效性、可靠修改性等。这也能有效改善软件产品的整体性,提高效率同时实现维护难度的降低。

二、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存在的现状

(一)需求分析与实际业务脱节

在管理和维护计算机软件工程过程中,多数情况下会与需求分析以及计算机业务管理等问题相关联。两项工作的内容考虑不充分以及连接性弱,都可能会引发软件工程管理的工作目标完成不充分。分析其主要原因,主要在于需求阶段项目业务重视度不够,业务数据的开发效果以及测试开发活动结果等方面调查不到位。由于调查数据不够全面等问题,所以只能对软件框架的开发发挥更加重要的问题。业务规划的重视度不够,业务经营管理的工作不到位,软件开发的工作不符实,以及业务不符合现实业务规则等问题都需要在进一步重视,让软件开发需求得到深入分析,终端产品和实际相脱节问题需要未来得到解决。

(二)无法正确评估工作量

众所周知,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实际工作量很大,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个人人为原因是影响到计算机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员工的工作态度,员工的工作投入以及工作发展管理程度等。在计算机关键的实际工程管理工作中,如果没有对人为影响因素有所重视,就会导致业务规则不明,软件开发工作量造成错误估算。无法正确评估工作量已经成为了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由此可见,应该始终坚持数据处理方针的改进和完善,不断探索更多新类型,同时准确性高的数据处理方式以及软件的规划方式,最终实现预期目标的实现。

三、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方法和对策

(一)谋求软件效率的提高

传统的软件监控方法主要集中在前台进程控制和数据修改,计算机软件数据的操作方法的改进也主要由前台来控制完成。然而,在近些年来,此种方法也逐渐开始由各类网络运营平台所取代,主要的原因也是数据库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开发。所以,在进行数据修改的时候,软件程序是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于此同时,在其他计算机级别指定的情况下,这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效率提高手段。

(二)完善管理制度

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同时需要管理制度的健全。首先应该采取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找到合适的软件项目管理工作能力较强的人才。高水平专业人才一直都是软件项目开发管理的关键动力,是工程项目目标实施的重要动力,为了进一步达到工程项目目标的顺利完成,需要实现项目工程人力资源的及时管理,同时实现管理内容项目的顺利完成,同时应该更加重视人才的重要创造力,在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同时,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此外,在员工和各类管理人员工作培训方面,应该加大学习管理力度,进一步在软件工程管理知识普及方面加大重视,进一步实现软件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实现软件管理的工程知识理论普及度提高。

(三)统一规划软件平台

目前,操作系统的软件依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已经受到了巨大影响,每一款新的软件都从新平台的建立开始,然后进行开发。由于网络速度的不断提高,构建统一的规则化发展软件平台必须尽快入手实践,此外,可以实现软件开发的国际化发展,同时统一化发展平台也应该规划发展进程。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中国的软件管理项目需要统一规划起一个整体的软件平台。

(四)加强软件风险管理

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都会存在着明显的风险问题。软件项目存在各个方面的风险内容,主要包括需求、成本、进度和技术。在需求方面主要包括了客户对于软件的需求方面表达不明确,同时在这里就会需要软件管理的工作人员与客户始终坚持密切联系,对于客户的需求进一步明确。如果客户的实际体验效果不良,同时要求重新设计,或者是客户提出的个人修改意见和方案没有得到专业工作人员的认可和同意,所以没有达到软件修改的预期效果,导致客户重新要求返回修改,这些都可鞥会导致程序修改的失败。所以应该加强软件的风险管理,推动软件开发进程加快[1]。

四、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创新策略

(一)完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体系

首先,在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过程中,应该重视工程发展的人才运用,实现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完善。所以应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从多方面激发员工的主管能动性,进一步保障工程项目目标的准时实现。其次,应该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普及和推广。对项目的前线操作和管理人员进行综合管理和培训,促进管理工程知识的体系完善,实现计算机软件管理的效率提高和价格控制。最后,在员工主动性发挥过程中,应该完善制度的建设和奖惩规则,计算机软件工程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整体目标的顺利实现。完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体系,是新时期创新和完善软件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2]。

(二)创新管理理念及方法

管理理念的逐步完善也需要创新管理理念的创新,进一步实现软件需求的管理分析。对于传统管理理念的革新需要先进的管理方法,来实现软件工程管理的整体效率提高。应该对软件工程的管理工作中的需求分析投入更多关注,在需求分析的实践过程中,应该对软件工程的基本功能进一步明确,同时对基本的性能需求和设计约束投入管理力度,可以编制一个合适的软件内容需求宣传手册,提供用户使用指南。在调研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好群体存在的差异性,从中进一步挑选出合理的案例作为一个决策的重要依据[3]。

(三)统筹规划软件开发平台

在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完善的软件操作系统平台,这是对软件系统开发平台的构建有很大的操作影响。一款新的软件,应该实现从设计理念到设计平台的新历程发展,只有统筹规划软件开发平台,才能实现既定时间内软件开发的完成。互联网的进步和发展,需要各国统一搭建起一个整体软件开发平台,此外,世界各国软件开发人员也应该尝试统一构建系统平台,以此来实现软件开发的更快发展。统筹规划软件的开发平台,是新时期创新和完善软件工程管理的重要手段。

(四)重视软件工程风险管理

重视软件的风险管理首先一步就是构建软件风险管理制度,所有计算机软件的风险管理项目的工作人员都应该具备风险管理应有的知识,以及风险识别风险量化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风险控制水平。软件工程的风险管理是软件工程管理创新的重要部分,软件项目的风险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软件需求、软件成本、软件技术与软件开发。在软件的需求方面,主要指客户在软件开发的初期没有清晰的表达出具体的软件要求。软件工程风险的管理人员应该对软件的所有测试项目进行有效组织和项目实施控制,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软件预测成本的降低,进一步提高软件的测试成本,实现软件项目的利润提高。软件测试的成本主要以测试产能最大化为目标,对各个不同阶段的准备、结束以及软件维护成本进行综合管理,实现投资回报率的提高。通过实际成本测试过程中的各个不同阶段来管理实施资源规划。重视软件工程风险管理,是新时期创新和完善软件工程管理的必然环节。

结语:

计算机软件在人们的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担负着重要角色,是现代社会进步发展和影响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在此种背景下,企业应该适时转变发展思想,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管理工作投入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对计算机软件的风险管理加大力度,重视软件创新发展,提高软件用户满意度。

作者:李瑶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

参考文献:

[1]雷文育.关于如何创新和完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探讨[J].软件,2013,10:46+48.

第7篇:计算机数据库编程培训范文

【关键词】数据新闻可视化大数据SWOT

一、数据新闻与SWOT分析法

数据新闻是指媒体工作者对各种原始数据信息进行挖掘、分析,筛选整合,将错综繁杂的信息和碎片化数据凝练成清晰条理、观点明确的新闻报道①。

作为一种新型信息资源,大数据已引起各国重视,近几年来,“数据新闻”在中国发展劲头十足。在学界,国内高校的新闻院系与国际一流媒体积极合作,设置相关课程,致力于打造一支适应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的媒体人才队伍。例如清华大学全球财经新闻硕士项目与国际主流媒体和财经组织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彭博社为项目设立了全球最大的彭博数据终端实验室,以及路透社与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合作,开设“数据新闻学”课程等。在业界,国内一些知名媒体也积极踏上探索和践行数据新闻的道路,以此来提高报道质量,加强自身的影响力。例如腾讯的数据控、搜狐的数据之道、新浪图解新闻、央视“据说xx”等,都是数据新闻的一种视觉化形式。

所谓SWOT分析法,也称为优劣势分析法或态势分析法,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内部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②,使其战略与内部资源、外部环境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数据新闻具有的竞争优势和劣势

1、竞争优势(strength)

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信息碎片化时代,人们通过网络接触到的是快餐式的海量信息。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信息,数据新闻因为其独特的优势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

数据新闻是新闻业发展的新兴领域,并且被看做是未来新闻业的发展方向。数据新闻报道作为一种新方式,也给新闻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使新闻业更加富有生机。首先,在获取信息、分析资料的方法上,数据新闻业务使新闻报道更具真实性和科学性,同时作为一种新的综合报道方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而提升了报道的广度与深度③。

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运用,新闻报道的专业“门槛”也越来越低,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与接受者,使得传统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有所降低。

与传统新闻相比,数据新闻更具有吸引力,它能可视化地呈现信息。数据新闻个性化的展现形式受到欢迎,以独特形象、双向互动的方式来呈现新闻,通过工具软件将抽象、复杂、难懂的数据转化为具体、形象、生动的新闻报道。其次,为了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据,数据可视化专家也正在开发工具,依靠这些软件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去挖掘隐藏在宏观、抽象数据背后的新闻故事,用数据报道新闻使得媒体更加具有说服力,可信度增强。科学可视化以及相关的软件程序是数据新闻的技术保障,也是数据新闻与其他一般新闻相比做具有的独特特征④。

2、竞争劣势(weakness)

关于新闻质量,数据新闻作为一种新形式,具有“新”的优势的同时,也存在发展基础薄弱,技术不成熟,让新闻质量达不到预期效果。相对来说,传统新闻虽然形式(文字、图片、视频等)比较传统,但是角度可能更新颖,也比较有深度。

在全媒体时代,自媒体或社交媒体的普遍运用,新闻报道的专业“门槛”随之降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数据提供者,然而公民媒介素养层次不齐,亟待提高公民素质及其媒介素养。随着信息时代到来和传媒的不断发展,媒介素养逐渐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养。由于我国媒介素养研究起步比较晚,媒介素养的缺失带来了一些问题,急需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以建立更良好的媒介环境。同时,新闻记者也缺少一些必要的技术,如制作数据新闻。具体而言,媒体工作者除了一般的文字写作、拍照摄影、音频视频制作外,还要掌握包括计算机数据抓取与过滤、处理、编程、计算机图形学、可视化、平面/交互设计等众多领域的技能。

另外,数据新闻是以公开的数据为基础,如果政府有关部门及其他社会组织不公开信息或者没有提供数据库资料,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数据新闻也不能够得以实施。

三、数据新闻发展面临的机会与威胁

1机会(opportunity)

首先是新闻变革的机会,互联网的兴起促进了网络技术发展的同时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人们对新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技术与软件的发展使数据可视化变得更加容易,正是理念和技术的双重支持促使新闻业做出相应的变革。在今天的信息市场上,新闻信息日趋分散化、扁平化以及资讯、数据高度“饱和”,提供深度挖掘的数据和讯息,做出富于洞见,目光独特长远的解读、剖析以及预测,逐渐成为一种稀缺的宝贵资源。

曾长期担任《纽约时报》等媒体记者的斯坦福大学Geoff McGhee教授,在2009年至2010年间,他开始研究数据新闻,在他看来,今天的新闻将越来越多的和数据关联起来,媒体的职责转变为如何向公众解读复杂难懂的数据⑤。

其次是记者职能转变的转变,纷繁杂乱的数据需要我们用辅助工具来进行分析,所以这对于新闻记者既是挑战,也是一种提升自我的机遇。数据新闻与“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用计算机来辅助获取和处理信息、数据的新闻报道方式。这就要求新闻记者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并通过相关培训来解决。

此外,由于数据新闻需要公开的数据,因此要加强基础大数据集建设。首先,要完善数据采集的体系,大数据需要有大量的数据源,可以通过建立各种特定主题的数据监测系统(如建立能源、交通、医疗、社会保障、自然灾害等专题基础数据库),持续不断收集相关数据,为大数据发展提供基础。其次,需要推动基础数据公开,使之开放共享,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数据新闻的发展。

2、威胁(threat)

数据新闻作为一个新兴领域,相较于传统新闻业发展,实力不如其雄厚,两股势力相互冲突影响。数据新闻的信息处理过程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处理不断变动的数据以挖掘其中的深层意义和结构特征,另一个则是通过向用户展示,让他们了解哪些信息或数据对他们具有相关性和意义。数据新闻公开其制作方法,呈现其研究结果,要经得起核实验证。而技术发展设备更新需要更多资金注入,相对来说,低成本的传统新闻业更具有优势。所以数据新闻业发展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传统新闻的冲击。

同时,由于数据新闻起步晚,一方面公众对于公开数据的安全问题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是获取数据的途径合法化及数据本身的可信度问题。360董事长周鸿t认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受到巨大冲击,以“大数据污染”和“数据窃取”为目的的恶意威胁已很难进行防卫。

此外,国外的“数据新闻学”发展较早,在更多领域的探索及实践经验比我国都要丰富,为我们的发展提供借鉴的同时,也使我们处于受制于人的境地。

结语

数据新闻是在大数据时代新闻业发展的新领域。近年来,全球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媒体及工作者已经开始涉足数据新闻领域,尝试着利用数据更好地报道新闻,帮助受众理解当下的新闻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对他们生活的影响。这些尝试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过程和报道手法(采访当事人及目击者、叙述新闻故事),并将不可避免地对整个新闻领域产生深远影响⑥。

数据新闻代表未来新闻业发展的方向,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及媒介素养也在不断提升,可以预见“数据新闻”在中国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应该认清楚现状。为了更好地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传播,新闻媒体应该继续深入思考,富有创新精神,引导受众理解数据,从而发挥数据新闻在信息传播、舆论监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①史安斌、廖鲽尔,《“数据新闻学”的发展路径与前景》[J].《新闻与写作》, 2014(2):17-20

②李凤宾,《浅谈SWOT模型的有效应用》[J].《科技资讯》,2010(9):157

③丁骋、P支兰,《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新闻的生产和挑战》[J].《新闻知识》,2014(6):23-25

④方洁、颜冬,《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3(6):73-83

⑤⑥郭晓科,《数据新闻学的发展现状与功能》[J].《编辑之友》,2013(8):87-89

第8篇:计算机数据库编程培训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思考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未能全面建立。

与国外资本市场相比,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很不完善,大多数企业获得资本的方式是间接融资。间接融资对商业银行来说有利有弊,利处在于能够获得较高利润,弊处在于风险很大。分析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可知,扩大市场占有成为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国内的商业银行未能形成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其一,少数银行工作人员没有认清现代商业银行的长短期发展目标,不顾将来发展,只管眼前利益,没有控制好资产质量的下降问题。由于我国四大国有银行集中了大部分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相对集中的资产很容易引发金融风险。其二,对商业银行风险认识的偏差,没有将风险和效益辩证地看待,往往注意发展业务而忽视了风险的防范,或是认为控制风险等于减少业务,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商业银行的整体的抗风险能力下降。

2.风险管理体制与构架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首先,没有建立一个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即便有少数商业银行在某一层级分行设立的有风险管理部门,但是由于没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规划以及风险监控流程,使得该风险管理部门不够独立化和系统化。其次,我国存在一些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产权制度不明确的问题,整个风险管理体制和构架都不够完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加上风险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亟需建立一套完整而严谨的法律约束机制。

3.风险管理技术方法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非常落后,主要体现在风险评估技术和风险量化技术落后。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各种金融创新业务纷纷在商业银行中日益凸显出来,金融衍生工具的多样化使得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逐渐增大。面对这种现状,国外商业银行采取了一套科学完整的风险评估和量化机制。相比之下,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评估和量化技术非常简单落后,分析方式主要是定性分析,其次是定量分析,缺少定量分析的工具。目前对风险的识别和监测缺乏有效的方法,比如在监测信用风险时,由于涉及面广、费用高,加上信息没有实现共享以及外部征信评级失真等问题,导致通常只能以初始的方式对风险监测进行量化。而一些先进的风险数据模型,由于所需费用昂贵以及科技含量高,国内很少有银行使用。

4.未形成系统的风险管理文化。

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企业文化,商业银行的员工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力量。如果商业银行的员工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那么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是巨大的。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未形成系统的风险管理文化,主要体现在:第一,较为重视信用风险,而忽视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第二,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没有很好地兼顾。第三,全面风险管理意识缺乏,仅仅认为风险管理控制属于风险管理人员负责,而没有意识到这需要贯穿到银行的各项工作中,员工缺乏自觉意识。

5.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的表现如下:第一,由于商业银行在收集客户信息时存在资料不全或者不真实的情况,导致没法根据客户的信息进行全面的风险预警。第二,风险识别工具的缺乏,难以为风险的判断和化解提供依据。第三,没有完善的避险系统,一旦出现风险很难有效规避。第四,风险决策系统不健全。第五,风险监控系统的缺乏,难以做到风险全过程的监控。国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规避机制都要远远优于我国,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借鉴他国优秀经验。

二、改进和深化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构想

1.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搞好风险管理有助于商业银行获得最大的收益。风险与回报是成正比的,银行需要做好平衡风险的准备。做好风险管理必须要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通过一些手段和措施实现商业银行低投入高回报的目标。具体方法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在商业银行内部对全体员工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意识的宣传和培训,使银行上上下下所有的员工都能重视风险管理,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减少因自身原因导致的风险的发生。第二,通过一些激励机制,提高银行员工的风险防范的积极性。第三,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业务、操作、机构、人员到流程都进行全面管理和监督,切实提高风险防范和规避意识,减少银行面临的各项风险。

2.加强风险管理部门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创建科学独立的风险管理架构。以银行董事会为首强化风险管理,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风险审计部,并且这两个部门属于平行关系。风险管理委员对董事会负责,做好风险管理和监督工作,风险审计部门对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部署进行监督和评价。第二,规范风险操作流程。先进的科技是完善风险操作流程的重要支撑。首先要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一套完善而又强大的计算机数据库,以便从总体上对整个银行的资产进行分析和预警,然后再反馈给各分行。在分行间根据区域、行业、进入产品的不同而制定出不同的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减少由于主观分析带来的错误。此外,还应增强系统控制操作风险能力,对现有程序进行升级优化,在风险重点处通过编程进行控制,提醒操作人员正确操作,减少甚至消除人为处理造成的失误,避免操作风险的发生。第三,建立各级风险管理机构。在商业银行的分行和支行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各个省的省级分行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加强对省级分行的监督和管理。在省级分行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立信用风险部、市场风险部、审计部和业务管理部,共同发挥防范风险的作用。

3.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

首先,明确岗位职责。风险管理部门应根据国家政策,上级的金融、信贷政策和市场的变化情况,制定各部门、基层、员工的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和风险防范要求。根据不同的业务种类和风险类别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风险防范点,使风险防范贯穿于银行每个岗位和业务品种。其次,加强部门之间协调。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的关系。最后,加强业务人员的管理。要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管理,组织员工认真学习,切实掌握和熟悉本部门、本岗位的制度规定、操作流程及风险控制的重点,使全体员工切实掌握重点业务的风险环节、风险点、控制措施,增强自觉执行内控制度的责任感。

4.差别管理、区别对待。

其一,针对不同的地区和行业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行业管理政策不同,在信贷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由于各级银行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高低不同,应根据不同的地区和行业实行差别的信贷政策,并根据地区和行业差异采取不同的授权、授信制度来调整和防控信用风险。其二,派驻风险管理部门或官员。我国商业银行在总行集团总部应设立执行董事级别的首席风险执行官来独立的履行全面风险管理和控制职能。并且,由集团总部向全国各分支机构派驻风险管理部门或风险管理官员,接受集团总部的垂直领导、执行总部的指令,履行风险管理和监督职责。其三,风险审批部门应设在上级分行,不受同级银行机构管理如对企业客户评级授信的部门应设在一级分行以上,以免对企业贷款评级、授信和审批贷款时受同级基层行领导的行政干预,容易发生和造成贷款风险。

5.加强征信和中介机构体系建设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必备条件。

目前,我国的征信体系建设虽比改革开放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一些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服务效率上都无法满足国内客户需求。因此,加强我国的信用评级、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等社会中介机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强化对社会服务体系的监管,提升服务公信力,为我国银行和客户提供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为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瑞凤.浅谈如何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商,2014(41).

[2]鞠鹏.浅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