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会计知识点归纳范文

管理会计知识点归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会计知识点归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会计知识点归纳

第1篇:管理会计知识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案例教学;实践场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院校教育的灵魂和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现代教学应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发展性的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在自身发展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能力、胆识与意志,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案例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告诉学生要自己去思考“应该怎么办”。案例教学内含着学生和教师的许多创造性因素。为寻求管理会计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的重大突破,以促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目标的实现,我们在2005年实施了《管理会计案例》选修课的教学实践。让学生通过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事件去分析:“为什么是这样的?应该是怎样的?”使学生置身于工作之前,达到丰富和充实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目的。

一、实施管理会计案例教学的意义――“身临其境”的实践场

案例教学是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情景式教学方法,也是我国高等院校改革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是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丰富信息量、拓展学习内容、激发和树立创新性思维的主要平台。

(一)把企业搬到课堂,让课堂成为实践“管理”的舞台。由于管理会计具有会计与管理直接结合的特点,使得其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诸功能的实践活动很难在会计模拟实验室里进行。而管理会计案例源于工商企业实践,其丰富的内容及信息量之大,在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也不易涉及。开设《管理会计案例》课程,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解剖和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相当于完成了管理会计课程的实习、实践环节。更主要的是吸引了学生感知企业“会计管理实际”的兴趣。通过案例,把一个个抽象信息具体化、实践化,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在学习“海信财务管理模式”案例的基础上,有同学主动到网上查找相关案例,不但圆满完成了老师提出的问题,还利用课堂发言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吸纳同学的不同意见。学生们感叹:案例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从中“捕捉”自己的创新意识。分析案例使我们理解了“资本运营”等专业知识的确切含义,我们的看法也得到了展示,我们有参与企业管理的感觉。

(二)学生必须参与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把自己视同企业的一员。学生的参与度对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要求学生:必须要参与到案例教学中去,勇于发言,认真、广泛阅读、搜集相关资料,积极思考问题,视同自己就是企业管理的一员,否则学习该课程的收获不会很大。我们以首次开班学生(2002级学生在2005年上半年开课)积极踊跃选修该课(选修率95%),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为“学习案例”,使后续班级的同学清楚应该怎样学好案例课程,打消了一些学生“畏惧、懒惰”的心理,“预防”效果还是不错的。同时,要求老师要尽力让学生清楚: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参与者,都是受到尊重和关注的。

学生们经过剖析教学案例――自找案例或搜集资料――探究分析――提出个人观点――课堂发言的过程,大大激发了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类比中发现难点、疑点,易于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创造才能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决心的体现。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洞察发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几年的案例教学证明,大多数同学能做到积极思考、主动发言,有些同学参与热情非常高。在每一学期、每一教学班的案例教学中都有不少“独到见解、勇于发言”的学生出现。

二、案例教学实施效果

(一)学生反馈: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的感觉它。感觉只是解决现象问题,理解才是解决本质问题。《管理会计案例》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应学生们的呼声;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借此了解学生掌握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提高理解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措施。课程开设的效果如何,唯有倾听学生们的心声。于是我们在2005年6月召开了首次开班《管理会计案例课程》学生的研讨会(至今已开类似反馈会议有3次),广泛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对我们这门课程的建设和提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学们普遍反映案例课程的开设对于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拓展和提高独立思考问能力,丰富、充实所学知识是很有好处的,使自己增加了知识量,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们认为:

1、案例课程的学习使所学前期课程的相关知识变得“活起来”了,有助于理解相关课程的系统性。(1)由于这门课程是在学习了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和相关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可以使我们所掌握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分析中,进而巩固、完善、补充我们的知识体系。在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新问题,这就引导我们去思考、解决新问题,从而使我们有理论在分析中得到验证和论证的感觉;(2)企业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状况,而管理会计又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构成内容,作为以会计为主修专业的我们,通过案例课学习可以对企业管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理解,为毕业后更快地融入到工作中打下基础。

2、增强实践能力,丰富、充实所学知识。我们平时学到的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理论与实践是有一定差距的。通过案例课的学习,可以使我们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实际案例,能接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丰富了知识,开拓了眼界,使我们这些平时不太可能接触到企业管理的学生也有了实践练兵的机会。

3、案例教学具有发散性。案例教学的发散性特点是一个问题可能有多个答案,这就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意识,对走向社会也有好处。形式活泼,不同于课上那些一成不变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解了管理会计“实务”的含义和“管理”的内涵;而且课堂上大家畅所欲言,开拓了思路,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角度解答、解决问题。

4、使我们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由于老师采取课堂讲解、同时激励同学发言,课下小组讨论、同学们准备书面发言材料,课上小组代表反馈讨论情况等授课方式,既锻炼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述能力,又增强了文字表达能力,还使一些平时不敢上台发言的同学有了上台发言的勇气,培养了“讲演”的勇气和技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发现自己、找到自己、成就自己,大大增强了自信心;老师鼓励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同时老师能随时补充一些新鲜案例,使同学们能够了解到一些前沿知识。

5、不足、意见和建议。虽然老师尽量激发同学发言,但由于课堂时间所限,并不是每个想发言的同学都有机会发言;同时,有些同学对于课堂发言的意识还不太强,发言不够踊跃。对于期末考试:我们的兴趣不在期末考试,而是在平时,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我们认为5∶5比较合适,且应开卷考试(原闭卷考试是在规定时间内对老师所出题目任选写论文的方式);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对课后一些思考题有时不太理解,希望老师讲的多一些,实际的东西多讲一些。

(二)改正措施。于2007年开始,我们在一些班级进行了开卷考试的试验,效果不错。在2009年下半年,所有上《管理会计案例》课程的班级都实行了开卷考试:给出多个案例,由学生任选其二,写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可查阅日常积累的资料。这次考试结果,每个班都涌现出了不少积极地答卷,他们的共性是:独立思维问题能力强,平时发言积极踊跃,日常阅读、涉猎文献广泛。开卷考试给老师的感觉是:学生不是“被考试”,而是“去考试”,心态是主动的、积极的。

(三)教师职责转换和角色定位,有利于学生能力点的训练。传统课堂教学侧重于知识点、操作点的传授,缺乏对学生能力点的训练。而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每一案例都要进行深入分析解剖,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学生专业判断能力的培养。课堂上的引领、分析点评;课下的答疑解惑,对老师都极富挑战性。我们要求任课老师要加强对案例分析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利用教研室活动时间及时切磋和沟通。当然,教师在案例课教学过程中也升华了自己的专业素养。正确认识案例教学的教师职责和角色定位,是决定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案例教学考量着老师作为集组织者和领导者于一身的“导演”能力,而“导演”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专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应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控制能力。控制好案例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应把案例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制度规范在对案例内容的简解和分析中作为重点,并作为学生课下阅读的内容。教师对问题分析的画龙点睛、讨论时间的把握、对学生点评的恰到好处等等,都考量着教师的控制能力。

2、引导、协助。教师通过对案例所涉及内容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给学生一个明朗、简要的框架,引导学生进入案例事件的情景之中,对案例分析提出切中要害和关键性的问题,以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教师对学生的关键性观点和涉及的相关议题要在课堂及时归纳总结,引导出与案例讨论题相关的论题,把讨论引导到案例讨论目标上来,帮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更加扎实的基础上。如,对“你如何理解利润会流失在每个管理环节”这一思考题,要求学生通过所学专业知识及已有的实习经历举例说明。

3、担当顾问。教师要善于组织和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增加他们欠缺、尚不完整而又必要的感性认识。对案例涉及内容给予恰当地补充,对难点、要点及时提醒关注,对学生提出的观点予以归纳分类,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案例中的疑难问题。如通过“美国次贷危机”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危机产生的原因,使同学们加深对“产生背景”这一问题根源的认识。

4、做好“旁观”。教师将自身置于讨论的配角,尽可能让学生去发言、去做出决定。教师的分析与总结,应基于对本质进行抽象和概括,使学生在对实际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又有对理论认识的提高。

我们把教师应发挥的以上作用同时作为讲授《管理会计案例》课程的基本规范,且在任课教师团队的广泛交流与沟通中达成以下共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互动式教学”的精髓完整地体现在案例教学中;任课团队成员应遵守:严格按《管理会计案例》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补充的案例应该鲜活,具有时代感,并满足案例教学与实践、理论的密切结合;分析点评深刻、到位,使学生借助老师对案例的分析点评,得到举一反三的训练和收获。

三、注重案例教材的建设与完善

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组织的变化,企业组织的变化又会引起管理会计实务发生变化。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管理会计学科新领域的研究动向,《管理会计案例》课程也应与时俱进。为保证自编案例教材的质量,我们要求案例选择尽量体现真实性、完整性、时空性、典型性、相关性特征,以清晰地案例资料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实际。针对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动态特性,我们坚持案例选题的建设和完善。在实施案例教学的六年期间,对2004年编写的管理会计案例教材于2006年、2009年进行了两次修订,现在的案例教学和教材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规范教学大纲。教材规定了教学内容,是教师授课取材之源,也是学生求知复习之本。我们对老师案例整理、撰写的基本要求是:问题明确、逻辑清楚、体例规范。每一案例由案例资料、分析点评、问题思考三个要素内容构成。要求老师对思考问题的设计注重引导性和启发性。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目的与要求、案例内容、问题思考三大内容,并列示了必讲案例和辅助案例(因课时所限),同时注明老师可以根据自己讲授案例课的进度和需要增添2~3个新案例或简讲原教材案例,但学生就教材的每一案例所提出的问题老师必须无条件的给予答复。

(二)教学内容推陈出新,增添代表案例。任何事物都是在动态中发展的,《管理会计案例》课程的教学内容也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必须不断地进行建设。我们对第一版的23个案例增加到了28个,其中更新了13个案例。案例内容涉及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全面预算、日常经营管理决策、投资决策、资本运营、企业会计信息化、作业成本计算及金融危机案例等。丰富、更新了海信集团、企业并购等案例;新增了世界金融风暴――美国金融危机、格力空调等案例。案例内容的不断丰富,使学生的实践内容又有了新的提升,使学生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实际工作中现代管理会计的理性和感性认识。同学们感到学习案例课程绝不是对先修课程《管理会计》某些技术方法的简单操作,而是如同亲临实践的“尝试身手”,感受着自己置身于案例之中的兴趣。

第2篇:管理会计知识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会计专业 双语教学 课程建设

会计是国际的商业语言和资本运作的起点,其重要性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不断增强。在会计国际化的洪流中,各国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逐步缩小,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体系也实现了国际趋同。会计环境的变迁要求我国的高等会计教育目标应以时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双语课程可以将会计知识和专业英语很好的结合应用,肩负起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的双重任务。在新环境下,高校如何凭借双语教学,以英语为媒,培养国际通识人才,提升学生求职优势,是我们会计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意义

( 一 )教育部对高校教学的要求 教育部于2001年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2004年,教育部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把双语教学的开展情况作为评估指标之一,并且在同年提出的《关于本科教育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需要,更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并且对双语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阐述。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从2007年至2010年,共支持建设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建设内容包括双语师资的培训与培养、聘请国外教师和专家来华讲学、先进双语教材的引进与建设、双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优秀双语教学课件的制作、双语教学经验的总结等”。教育部、财政部陆续批准了一些高校的100门课程为2007年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00门课程为2008年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52门课程为2009年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51门课程为2010年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建设项目课程经费资助,并指出“各高等学校要充分利用示范课程的资源和经验,不断提高本校的双语教学质量,逐步形成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接轨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为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做出新成绩”。

( 二 )会计准则国际战略的要求 为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2006年我国了新会计准则体系,2007年在上市公司实施,2008年在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实施,2009年已经全面推开,在所有大中型企业执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确认了中国特殊情况和环境下的一些会计问题,包括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公允价值计量、部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很少几项问题上存在的差异。可以说中国会计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为我国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必需的支撑环境和沟通桥梁,也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奠定了坚实的会计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寻求会计国际等效认可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目标。因为会计准则的国际等效认可意味着我国企业境外筹资成本的下降、境内资本市场吸引力的提升,同时也是对出口企业正当利益的有力保护。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的反倾销案中,因败诉损失惨重,缺少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师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会计从业者是国家会计文化的传承者、会计实务的执行者、会计创新的推动者”,会计准则国际化战略对其知识结构、职业实践和后续教育等都具有重大影响。如果我国的会计理论与实务工作者由于知识和视野的局限,不能及时把握国际主流会计准则的变化,将很难为我国的会计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三 )会计人才素质提升的要求 当今全球性的、突破了时空界限的大市场已经形成,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家庭中的一份子,不可避免地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其股东和债权人为维护自身利益,要求跨国企业按国际惯例提供会计信息和核算利润分配等会计事务。随着中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规模的扩大,中国企业也有责任向国际出资人和债权人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中国经济的国际化推动了会计的国际化,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势头便不可逆转。因此,会计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更强调对学生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培养,使其素质、知识、能力有新的内涵、新的提升。美国是我们公认的会计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对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可供我们思考和借鉴。美国会计学会(AAA)下属的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的公报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毕业时即成为专业人士,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该委员会也提出要求:会计教育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交流,重视会计教育的国际化。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针对进入会计业界的新人提出了三项核心素质能力要求,除专业职能素质(functional competencies)、人格素质(personal competencies)外,还强调其宽广的商业视角素质(broad business perspective competencies),包括全球视角、战略思维、行业观念、市场/顾客导向、资源管理、法律观念等方面的能力。可见,会计人员不再仅仅担负着核算、监督等技术服务职能,更应发展其管理顾问服务、绩效管理服务、财务规划服务以及国际化服务等职能。会计职业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促使会计教育的改革,要求会计教育工作者对会计课程体系进行战略性重构,顺应会计国际化的需求,培养更多的“复合型、高素质、国际化”会计人才。

二、会计专业双语教学课程设置

( 一 )《会计学》(Accounting) 《会计学》的基础性、通用性较强。在学生学习了《基础会计》(中文)和《会计专业英语》课程之后开设,用英语讲授也比较容易理解。从该课程入门,学生会慢慢领悟专业双语课程的教学理念,也会逐渐适应其教学方式和节奏。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会计专业术语的表达,加深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假设和原则;掌握会计循环的含义与原理;熟悉现金收支、商品购销、债权债务等交易事项的财务会计处理方法;知晓财务报表编制的相关知识等。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以免造成大多数学生学习吃力、丧失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及时调整,中英文交叉渗透于教学内容,复杂内容、重点难点可以先用中文讲解,等学生逐步适应后,再加大英语使用比例。毕竟双语课程的目标定位是提高学科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而不是单纯针对语言的学习。由于是学生最初接触的专业双语课程,教师还要就一些问题提醒学生注意。一是多与我国会计实务进行对照,如在凭证及账簿的设置和使用上,西方会计实务中没有记账凭证,其日记账(Journal)有我国的记账凭证的功能。二是强调对专业名词理解之上的记忆,如“Balance sheet”(资产负债表)中“Balance”其意一语双关,既有“余额”又有“平衡”之意;如Stock一词多用:在商品交易的语境中有 “存货”之意,在金融资产交易中又有 “股票” 之意。三是提示学生注意原版教材行文的特点,如“However”、“Whereas”,和“Nevertheless”等表示转折语境的词汇之后所列举的内容和观点,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有关确认和计量的前提或假设,这种补充强调的语言表达与中文教材中“开门见山”的撰写风格大不相同。

( 二 )《比较国际会计》(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应建立在《中级财务会计》(中文)和《会计学》(双语)学习的基础之上。开设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较为详细地学习、了解发达国家的财务报告体系,比较研究与我国会计处理及思维方式等的差异,进而理解会计环境的宏观影响、会计概念框架的指导作用、会计处理的经济后果等会计问题。由于本课程直接讲述的是国际财务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操作方法,也比较容易选择原版教材,如Christopher Nobes 和Robert Parker 合著的“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比较国际会计)。该教材提供了关于现实国家与公司的详细信息以及主要议题跨国比较的支持数据,除对知识的讲述准确外,还具有较好的现实性与前瞻性。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比较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的研究动态和观点,有利于对原有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巩固;另一方面通过完整地对一本权威原版教材进行学习和研读,使学生了解其独特的逻辑结构和思维方式,提高其阅读英文会计文献专著的能力。课堂上的精讲精练还应加之课堂下的泛读博闻,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追踪会计学科前沿的兴趣和习惯,引导他们借助英文版的报刊、网络等资料,了解国际会计准则发展的动态、思索其背后的原理和理念。

( 三 )《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 管理会计是一门将现代管理与会计融为一体的交叉学科,西方高度发达的经济管理背景成就了其管理会计研究与发展的领先水平。与其相比,由于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的较晚,其发展的内外部条件也不够完善,致使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层次与应用水平都不尽如人意。因此,对管理会计开展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会计的理论及前沿知识;另一方面对促进我国国内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也非常有益处。这门双语课应在学习《管理会计》(中文)和《管理学》(中文)课程之后开设,学生对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与概念、技术与方法已经有所了解,避免课程专业性强给学生带来的隔膜感。教师在授课中一方面,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内容要有所阐述,如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预测决策分析、责任会计等。另一方面,对西方管理会计在经济环境变化后的新发展要进行分析、讨论,如作业成本管理、战略管理会计、平衡计分卡的运用以及目标成本法、全生命周期成本法等。在不同章节要安排具体的情景材料展开分析,会使课程内容更加翔实生动。原版教材中图示、案例、习题等的设计更接近实际,同时将如何利用会计信息为企业管理提供决策很好地融入到了学习的内容,参与性强。如可以选用Kaplan和Atkinson所著的“Management Accounting”(管理会计),该教材在继承传统管理会计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管理新的需求和管理会计的新发展,重新整合了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体系,给学生打开了一个认识管理会计的新视角。

( 四 )《国际审计》(International Audit) 目前作为会计服务委托人的跨国企业逐渐增多,很大程度上依赖着专业会计人员对各类会计信息所进行的协调和转换。我国很多注册会计人才有着良好的从业经验,却因为英语运用能力有限,制约了其在更广阔领域里的事业发展。一些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比较高:一是中国及国际会计审计知识储备;二是顺畅英语沟通与交流能力;三是良好的知识平台及可塑性。在人才选用标准对中、高端会计就业市场的门槛设定有很大的影响,从就业前景看,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必须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因此,开设《国际审计》的双语课程,可以满足时展对这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就业需求。《国际审计》双语课程具有较强的涉外性和实践性,教学目标设计应反映审计准则国际趋同这一趋势,涉及的知识面要宽,帮助学生熟悉审计国际化语言,通晓国际审计规则,培养其在具体审计环境中的应对能力。如选用Alvin A. Arens所著的“Auditing and assurance Servic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该教材系统介绍了审计职业、审计过程在具体业务中的应用、其他保证和非保证服务等,不仅涉及外部审计(External Audit),对内部审计(Internal Audit)、政府审计(Government Audit)及舞弊审计(Forensic Audit)也有所介绍。通过《国际审计》双语课程让学生运用最新的审计理念去理解审计决策与证据收集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其能够站在一定的专业高度上学习如何识别、评估和应对审计风险,更好地把握审计学的实质和精髓。

三、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策略

( 一 )情景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1)重视能力培养。情景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方式,通过组织学生调查、阅读、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身处特定的情境中,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做出判断和决策。这样的演练是一种自我构建的过程,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很好的锻炼。情景教学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使他们站在一个较高的视野和角度看问题。(2)启发式教育。在情景教学中,通过对某一实际情境进行客观描述,反映现实经济生活场景,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师生的互动性。教师会鼓励学生自主地去思考、探索,在多边的沟通和交流中,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并在力图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3)以学生为本。在情景教学中,教师居于教学活动的从属地位,会尽量把时间让给学生,仅对整个教学活动加以指导。学生则居于教学活动的主动地位,扮演一个更为积极的角色,他必须投入时间认真阅读情景材料,进而用心分析和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讨论的时候,才能积极发言,并与他人进行辩论。

( 二 )情景教学法用于双语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提升双语教学的效果。对外语的掌握和应用一定不如母语来得自如,因此在双语教学中有语言方面的障碍。一个恰当、有趣的情景素材能通俗易懂地解释复杂甚至晦涩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因此在双语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能降低来自语言障碍和畏难情绪,唤起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2)有助于改革传统方式的教学。情景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推导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一味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和学习潜能的开发。情景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观念,涉及到对传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环节的变革。(3)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情景教学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课堂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加上缺乏语言环境,为了全面的学习和掌握知识以解决问题,需要学生主动查找相关的资料,通过个人独立或群体合作的方式寻求答案。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就会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获得学习的乐趣。(4)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理解、记忆和思考专业课程知识的能力;而情景教学恰好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合作中互相沟通,不仅扩大了交际范围,也锻炼了英语表达能力和理解思辨能力。

( 三 )情景教学法实施的主要步骤 (1)课前准备。首先,选用情景素材,要遵循实用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和难易适度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和设计情景素材,其大小要适宜,问题的复杂程度应该比较恰当。其次,做好学习准备,教师要在课前提供情景线索和背景文献资料,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框架,让学生熟悉情景素材,有足够的时间做准备。(2)课中讨论。课程涉及到的会计政策选择、投资分析和战略管理等知识点,都是适合展开讨论的典型题材。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在仿真的情景中体会,使其有机会充分、灵活应用课程各章节的知识。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给每位同学机会,对学生适时鼓励,拓展学生思路,使他们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在课堂上得到满足。(3)课后总结。在学生对情景化的会计知识进行讨论、分析复杂多变的会计实际问题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给出恰当、中肯的点评。解释讨论中涉及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客观评价学生的表现,充分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及创新观点,同时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促使学生继续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加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 四 )应用情景教学法还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师生角色要明确。一方面教师要从单纯的注重“教”向突出“导”转化,重点讲解思路和方法,把问题引向深入,力争提供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要在时间安排、知识运用和讨论方向上起到恰到好处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学生要对学习双语课程的自我效能感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只有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才能实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从而提高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要锻炼与教师讨论问题、与同学争论问题的胆量。(2)情景素材要合适。这是在双语教学中进行情景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它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同时也对双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非常适合的情景素材很不容易找到,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的改编,难度不宜过高,但要贴近教学内容。同时还要求教师依据情景素材因势利导,组织好课堂讨论。(3)两个关系要处理。其一,处理好情景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提倡应用情景教学法,并不是要彻底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适宜的方法,促进知识获得与能力提高的有机结合。其二,处理好情景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情景教学无法取代会计理论教学,二者相辅相成,会计理论教学是应用情景教学法的根基,而情景教学有利于把理论内容变得更生活化、生动化。(4)考核评价要多元。作为对学生双语课程学习情况的量化评定,双语课程的考核要有别于外语课或专业课,更应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突出情景教学的导向。可以把整个教学环节全过程的学习情况分项记分,情景讨论、口语表达等动态成绩与平时作业、期末笔试等静态成绩结合起来评定,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情景教学的积极性,推动学生获得较大的学业进步。

参考文献:

[1]巫绪芬、魏朱宝:《能力本位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究》,《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2]施建军、王丽娟:《实施“本土国际化”战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精英人才》,《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5期。

第3篇:管理会计知识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 中澳高校; 会计学本科教育; 财务会计系列课程; 中外合作办学

在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中,会计学专业因其就业面广,岗位适用性强,“进口旺出口畅”成为其特有的现象,使得国内众多高校,不仅财经类院校,很多综合类院校甚至师范类院校和理工类院校纷纷设立会计学本科专业。目前在澳大利亚,受其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的影响,会计学专业也是该国众多高校十分重要的本科专业之一。多年来,这些高校培养了数量众多的优秀会计人才,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影响力。我国和澳大利亚的会计学本科教育,由于受到两国文化理念、社会体制等诸多影响,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国际文化教育广泛交流、互通有无的时代背景下,分析研究中澳高校本科教育中存在的差异,并深入分析研究其差异产生的实质原因,这对于有的放矢,避免盲从十分重要;同时,这也对目前在我国蓬勃发展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特别是中外高校在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上的合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澳高校财务会计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简介

(一)南京审计学院财务会计系列课程教学内容

南京审计学院是一所典型的财经类高校,其会计学专业设立于1983年,是该校设立最早的专业之一。该校的会计学专业,设置了《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等三门财务会计系列课程,这也是我国高等院校对财务会计模块比较典型的划分方式。各高校在课程名称或开设形式上可能有所区别,如将《初级财务会计》称为《会计学原理》或《基础会计学》,将《中级财务会计》分上、下两部分在两个学期开设,但在结构及内容上少有差异。南京审计学院财务会计系列课程内容具体安排见表1。

(二)科廷科技大学财务会计系列课程教学内容

科廷科技大学商学院以丰富灵活的双学位和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著称,其会计学专业在澳大利亚西澳地区具有很高的社会声誉。该校的财务会计系列课程由三门课程所组成,即《会计学》(Accounting100)、《财务会计》(Accounting(Financial)250)和《对外报表》(Accounting(External Reporting)260)。科廷科技大学财务会计系列课程内容具体安排见表2。

二、中澳财务会计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差异分析

(一)主要课程比较

我国财务会计模块按《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三层次梯级结构设置。《初级财务会计》是财务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介绍会计核算对象,核算前提、会计方法,会计循环、会计核算组织程序以及一些基本的业务处理;《中级财务会计》重点解决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主要项目的确认和计量问题以及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技术问题;《高级财务会计》以会计假设的松动和会计原则的延伸为前提,介绍财务会计领域中的新事项和特殊问题,是对《中级财务会计》的突破和扩展。

科廷科技大学财务会计系列课程中的《会计学》课程同时是会计学专业管理会计方向和财务会计方向的基础课程,《会计学》课程的财务会计部分从财务会计的性质和财务会计报告开始,重点介绍会计循环,最后介绍财务报告分析和创造性会计;《财务会计》课程以国际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为起点,会计循环仍是介绍的重点,这部分内容是对《会计学》课程的强化和深化。该课程在重点介绍会计循环的基础上,介绍存货业务、固定资产业务和所得税业务,最后介绍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对外报表》课程的重点是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同时介绍所有者权益业务、企业合并业务、资产减值业务和租赁业务。

(二)知识覆盖面

南京审计学院财务会计课程模块中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具有递进性,强调其系统性、完整性,讲授难度由浅入深。我国各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在这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基本达成共识,且这三门课程的教材开发就其内容而言已相当成型,各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依据教材进行讲授,并为学生开列参考书目。一般来讲,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占教材内容的80%以上。从吸收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角度来看,我国财务会计系列课程内容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覆盖面也比较高,如南京审计学院三门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38项具体准则中的25项,覆盖率达到65.8%(见表1)。

科廷科技大学财务会计系列课程从教学内容的难易度看,也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来安排教学内容,即先介绍基本的方法、理论和简单业务,再过渡到复杂业务的处理和合并报表的编制。不过从形式上看,不太强调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是注重学生的接受程度。每门课程涉及的主题较少,如《财务会计》课程只涉及五个主题,分别是IASB概念框架、会计循环、存货、固定资产、所得税会计和现金流量表,《对外报表》课程也只涉及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所有者权益业务、企业合并业务、资产减值业务和租赁业务等五个主题,且这两门课程共用一本教材,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分别涉及教材中的五个章节内容和八个章节内容,占选用教材内容⑤(共二十六章)的19.2%和30.8%。从会计准则的覆盖面来看,三门课程的内容只涉及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有49项准则(包括41个IAS系列和2001年及以后的8个IFRS系列)中的9项准则,覆盖面为18.4%⑥。

(三)教学顺序安排

我国高校财务会计系列课程在教学内容顺序安排上符合我国教学一贯的逻辑定式:从原理到实务,由浅入深,由一般业务到特殊业务。《初级财务会计》各章节的内容均按照会计循环的先后顺序设置,从凭证到账簿,再从账簿到报表;《中级财务会计》各章节的内容基本是按照资产负债表各项目列示的先后顺序设置,最后介绍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高级财务会计》则按专题设置章节,分别讲解几个复杂会计事项与业务处理范式,内在逻辑性不如前两门课程。

科廷科技大学财务会计系列课程在内容安排上虽然总体是由易入难,但与我国高校财务会计系列课程的内容安排有明显不同。如《会计学》课程,介绍会计循环内容是从财务会计报告开始的,且会计循环的部分内容穿插在其他内容的介绍过程中,并且同时出现在两门课程中,《财务会计》和《对外报表》两门课程介绍会计事项与业务时找不到明显的逻辑关系,似乎逻辑关系不够严密。

三、中澳高校财务会计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差异原因探究

(一)教学目标――实务操作型还是管理型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它是所有教学活动的指南和灵魂所在。由于教学目标的差异,直接导致我国高校和澳大利亚高校在会计学本科教育中财务会计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的差异。

南京审计学院会计学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和会计理论基础,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适合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类组织机构从事会计实务和会计鉴证、咨询等工作”,这表明该校会计学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实务操作型的会计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会计工作、审计工作或与会计相关的咨询工作。这也决定了该校的会计学课程内容必须丰富、详实,学生毕业后能够较快从事与会计相关的工作,迅速适应会计工作氛围,胜任本职工作。

科廷科技大学对于会计学专业教学目标的描述是“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应用多种会计学专业技能和知识在企业中进行关键性的管理活动(pivotal management of many organizations)”,“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可以担任公司财务总监、项目会计、财务部门负责人,公司秘书,税务咨询和财务咨询”,它的落脚点是学生毕业后从事管理活动。这说明该校会计学专业主要培养的是掌握会计知识与技能的管理型人才。据此,除了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该校更注重对学生各种管理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理念――传授知识与技术还是培养能力

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标准一直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影响,传授知识与技术是我国传统教育的重点,然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却是我国本科教育的薄弱环节,所谓“填鸭式”教学、“保姆式”教学、“喂食式”教学都是重传授知识与技术,轻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理念的外在表现形式。让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和推进素质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虽然几千年形成的教育理念的完全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进入议事日程标志着我国教育正不断与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接轨。就目前状况来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多地体现在文化素质课,以及课外活动中,如学生社团活动,校级、省级乃至全国的各种大学生竞赛,较少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这就决定了在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中,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内容的丰富性、详实性仍是关注点。课程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是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安排,很少明确各门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本科教学方案中有一个总体上的体现,但这种能力培养目标比较空泛,可操作性很有限。

澳大利亚的本科教育非常注重能力的培养,甚至认为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据此,在澳大利亚高校各专业的教学方案中,均注重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渗透进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在科廷科技大学的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方案中,只设有专业课,并不包括任何的文化素质课,学生的社团活动或是各级竞赛相对较少。这也使得该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只能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科廷科技大学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除了设定教学内容外,还明确规定本门课程希望学生培养如下方面的能力,即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团队协作能力(teamwork),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等,最主要的是自我学习能力(self-study)。这些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本科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如课程考核,学生最终成绩不是一卷定终身,一般会由个人作业、小组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课堂汇报(Presentation)、案例研究报告(case-study report)等多项内容组成。每门课程的课堂时间在33小时左右,各章不管难易,一般只有3小时的课堂时间,而每章规定的学生课后学习时间非常长,在3-9小时不等,具体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完成作业多少而相应变动。学校各门课程的考核难度不会考虑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每学期难度基本一致,50%的不及格率也很多见。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十分有效。

(三)教学路径――归纳法还是演绎法

作为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归纳法和演绎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归纳法是通过个案、特例推导出一般结论、一般原则的思维过程,而演绎法则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思维过程。

在我国传统的高校专业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使用演绎法,即从已知最抽象、最高深的原则、定理、概念入手,详细分析讲解后,再举例说明,以加强学生对这一概念的感性认识,即原理式教学。这种教学路径的选择,体现在我国财务会计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编排和每章节内容的讲授过程中。我国财务会计系列课程第一门课程《初级会计学》的第一章首先介绍会计核算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抽象的概念;然后按照会计循环过程,依次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表进行介绍。在每章节内容的讲授中,也基本上采用这种先讲解定义、原理,再举例具体说明的教学模式。

国外很多国家高校的教学路径则采用归纳法,澳大利亚也是如此。教师通过一系列带有典型意义个案的介绍,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归纳推理过程,得出结论。这是一种通过启发,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主动完成的推理过程,得出与自己理解相吻合的结论,不仅熟练地掌握了推理方法,而且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领会概念、原理。这种教学方式通常称之为个案教学法。按此教学路径,科廷科技大学财务会计系列课程的第一门课程《会计学》在介绍财务会计内容时,是将财务会计报表的内容放在一起介绍,试图让学生先知道我们需要什么,然后再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即会计循环部分。在每章节的内容介绍时,教师一般也会从选择案例开始,让学生对研究对象有一定的影像、了解后,再介绍概念、原理。

四、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启示

自1995年国务院颁布《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特别是2003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来,国内很多高等院校纷纷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中一个热点就是中国大陆高校与澳大利亚高校在会计学专业教育上的合作。

中外合作办学不仅仅是两国高校之间的教学合作,更是两种文化、两种教育体制、两种教学理念的相互理解与融合。有些方面存在差异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完全不利,反而还会产生积极作用。比如教师可以选择演绎法或归纳法等不同教学路径来授课,由于它们各有所长,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教学路径引导下,拥有更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拥有更丰富的学习体会。但有些方面的差异,比如教学理念,如果不能将其很好地融合,那么在冲突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质量就会成为不同教学理念的牺牲品。为了真正实现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以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主旨,笔者认为在进行中外合作办学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设定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于整个教学活动而言,是中心和灵魂,它对一切教学活动起着指导作用,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路径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等多个方面。出于各自的考虑,中外合作办学的双方院校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通常不会相同。因此,中外合作办学的双方学校在实施合作项目时,首先需要确定一个适用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统一的教学目标,包括培养人才的层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架构,以及毕业生应培养的能力构成等。在教学目标统一设定的前提下,协商教学方案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才会合理、有效。

(二)深入研究教学内容

关于学生学分的获得,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目前通行的做法是互认学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课程,一部分在国内完成,一部分在国外完成,各自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差异度较大。例如,管理会计系列课程,由于合作双方往往对课程核心内容的理解不尽相同,故对课程内容的涵盖范围也有差异。如国外高校通常将管理会计内容和成本会计内容揉合在一起,冠名为《成本与管理会计》,而我国高校一般会安排《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两门课程来讲授。因此,合作双方必须就承认对方课程教学内容达成一致,各自深入研究对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依据各门课程的知识架构,共同对双方原有课程的内容进行协调,拟定调整方案,划定各门课程的基本架构,力求双方课程知识点的有机对接,尽可能避免国内课程和国外课程基本内容的不符甚至脱节现象。这也说明对课程名称的正确把握十分重要,应以各门课程的基本架构和知识点作为学分互认的主要依据,不能仅凭课程名称来进行学分互认。

(三)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从以上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到,中外合作办学双方都有着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既不能不假思索地全盘否定我们自己的成功教学成果,也不能一概肯定合作方所有的教学手段,应辩证地看待中外合作办学双方的教学成果,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和借鉴合作方的成功教学经验。如个案式教学法,由于教学路径选择的合理性,基于这种教学路径的个案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能力,教学效果明显,比较容易达到教学目的。相比较而言,科廷科技大学财务会计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比我国现行财务会计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简洁而实用。只要学生掌握了个案式的学习方法、真正理解了归纳推理法的过程,通过培养形成了良好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那么学习起来,一般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通过上述对南京审计学院和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会计学专业财务会计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的比较、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两校在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路径、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特别是教学路径的选择、个案式教学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值得我们借鉴。实际上,个案式教学与我们所倡导的“深入浅出”的教学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长期以来我们的思维定势受到传统的原理式教学方式的约束,“深入浅出”只是作为教师个体自发的讲授行为,未能上升到教学路径这个高度来认识。

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需要合作双方拿出诚意,抱有对学生高度的责任心,相互学习与借鉴,真正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路径、教学方法等方面多学习,多理解,多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取得丰硕成果,达到预期目标,实现合作双方的共赢。

【主要参考文献】

[1] 贺欣.澳大利亚本科教学模式探讨-以会计学专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08(7):289~290.

[2] 梁爽.澳大利亚会计学位教育的启示与借鉴-从科廷科技大学会计教育引起的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3):85~86.

[3] 孙晓玲.澳大利亚大学会计教育及对我国大学会计教学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4(6):66~70.

第4篇:管理会计知识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 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教学系统创新

    自会计学专业设立以来,成本会计学课程就被确定为该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经济越发达,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激烈,成本的作用也就越突出,成本领先战略被广泛关注与应用正是最直接的佐证。因此,会计学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成本核算、分析、控制的方法、熟悉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是其专业基本功的重要方面,这一点已经得到毋庸置疑的肯定。然而,近年来部分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却并不理想,以下将以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段为对象就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反馈

    我院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组以2004到2006级本科会计学专业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试卷分析、问卷调查、面询函证等方式对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目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

    (一)理论根基薄弱、知识点的掌握限于“教条分割”

    成本会计课程相对于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一就是费用归集与分配、产品成本计算、成本分析和控制都往往存在一个事项有多个方法的情形,如材料费用的分配就有产量比例法、定额消耗量比例法、定额成本法、实际重量法等,其中定额消耗量比例法的费用分配率又可选用实际耗用量或实际消耗材料成本除以定额消耗量等不同形式。从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单个计算方法掌握较好,而对于各个方法产生的原理不能归纳出共性,也未能对各个方法在最终产品成本信息形成中发挥的功用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二)账证意识模糊、掌握成本核算流程限于“纸上演算”

    计算量重与大量的图表运用是成本会计课程相对于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而言的又一特点,产品成本的构成涉及料、工、费等多个项目,因其承担的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归集、分配和结转程序,其间需要借助各种费用计算表格完成繁多的数据处理。从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把费用分配和产品成本核算视为纯粹计算的情形,而不能很好地将单个分配表计算结果如何与记账凭证对应,也未能很好地掌握不同分配表、产品成本计算单如何与账簿结转对应关系。例如,制造费用采用年初计划分配率法分配时,各月末的账务处理在“纸上演算”中经常遭到忽略;辅助生产费用的交互分配法的掌握经常只局限于算式求解,而对于分配表中费用的转进转出往往判断失误。

    (三)管理观念缺失、分析控制的掌握限于“雾里看花”

    除成本核算外,教授成本分析、控制、计划等管理性职能的如何实现也是成本会计课程的另一特色,其中各种指标、差异以及各项因素的影响程度确定的计算方法和思维与前期的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等会计专业课程相比截然不同。从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对于成本分析、成本控制、成本计划等课程内容,一是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二是认为这些内容和“会计”关系不大,因而掌握程度往往比较粗浅。

    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现有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课程教学导向的偏移

    随着国内经济形式的变化,第三产业和中小规模企业成为消化高校毕业生的主力,受其所在行业的限制和规模等因素的制约,加之将成本会计等同于工业会计的偏颇认识,使得业界对成本会计专项人才的需求有所下滑。而受近年来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热潮的冲击,高校会计专业教育的导向逐渐有向应试教育倾斜的趋势。本科阶段比较密切相关的会计专业考试主要是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而在这两项考试中成本会计的内容所占分值都较低,且覆盖的知识点比较集中。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部分高校在修订培养方案时都对成本会计课程进行了学时压缩;学生也以应试、求职有用性高低为判断依据,对成本会计课程的学习只安排少量的精力投入。

    (二)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不合理

    目前,成本会计课程的教材版本众多,内容侧重点和难易程度各异。就内容来看,或仅注重生产费用要素的归集与分配方法以及产品计算方法,或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的部分内容大量引入,或覆盖除制造业以外的多个行业,如此设置无疑使得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变得模糊。就难易程度控制来看,存在诸如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品种法、分批法、分项结转分步法的示例中大量运用定额数据,以回避数据计算过程,如此处理往往给教材使用者以错误信息,认为实务中的成本会计就是“一本定额走天下”。部分教材在数据位数保留和科目设置的细节上有失规范,其结果必然无助于成本会计处理严谨性训练。

    (三)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处理的失当

    由于成本会计学相对于其他会计专业课程计算量大、计算方法多样化,加之受课时限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力基本上集中于公式、单个计算方法的机械灌输,不注重公式推导和其原理的分析,对于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与比较未加以引导,也漠视了对计算过程的账务体现。例如,对于制造费用期末分配与结转这样的重点项目一言带过、不做深究,造成了学生对关键环节似是而非的处理,导致不能正确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的后患;而对于辅助生产费用则采取就题讲题、要求学生记忆掌握的处理方法,其结果往往给学生造成是学数学而非会计课程的错觉。

    (四)课程教学方法的单一和教学手段的滞后

    目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任务的设计和完成基本上只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而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又主要是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由于成本会计大量表格示范和计算的特点,使其课堂教学中对于教材的依赖性强,教师在分析众多数据在表间的结转关系时,容易给学生以“照本宣科”之感,造成课堂气氛的涣散。此外,尽管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建立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为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创造了有利的硬件条件,然而由于相关软件的利用水平不高,使得受教者能够从现代CAI技术中收益的程度大打折扣。以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基于PowerPoint制作成本会计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例,呈现出两个极端:或是密密麻麻对教材内容的直接再现,或是仅保留章节标题及少量提示,这样的课件无疑对于解决成本会计授课难题,诸如:形象地呈现成本会计中诸多方法的“套路”,直观地演示大量数据在账表间结转等毫无帮助。

    (五)相关辅助环节的形式化

    本科阶段的人文基础素质教育结束后通常有认知实习的安排,其目的是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感性认识准备,方式主要是到企业实地参观。然而,由于对认知实习环节的重要性不甚了解,学生到企业参观时往往是被动的“走马观花”,而成本会计与企业的生产流程关联密切,由于认识实习阶段的马虎应付,进入成本会计学习后面对诸多的生产术语、流程转换只能凭空想象,使得核算方法的学习最终演变为单纯的死记硬背。再者,紧随课堂教学而进行的成本会计试验往往脱离账证,成为复杂计算题的演练。

    (六)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的僵化

    目前,成本会计课程的考核基本上沿用了期末闭卷考试的传统形式,考核内容基本上是对书本知识的直接考察。实验环节的评分也仅是以低分值的形式体现在平时成绩中,对总评分起决定作用的仍旧是卷面成绩,而闭卷考试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可突击性,不能起到应有的以考助学的作用。

    三、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项目组就如何使得高校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工作能更好地达到现代复合型会计应用人才的教育要求开展了调研与讨论,其间形成了一个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新系统的设想,该系统的主要构成如表1所示。以下将结合演示表对整理出的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六项建议逐一加以阐述。

    (一)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审视与明确

    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目标在于会计基本知识与各项技能的培养,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以中级会计人员为教育成果对社会输出。成本会计课程尽管是以制造成本法以及相关理论为主要方面,但基本上是对基础会计所学的会计原则、记账方法和会计循环等的进一步诠释与应用,也是对后续管理会计等相关课程的前期铺垫,对于会计的专业思维熏陶和综合素质的养成具有其独到的作用。因此,成本会计课程一开始就有必要通过宣讲讨论等形式使受教者明确该门课程在会计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使教学重点放在通过课堂学习和模拟实训操练来理解各类计算后的经济实质及账务处理关系,从而达到专业思维、数据处理技能的默化提高。

    (二)对教学内容进行覆盖面的甄选与逻辑体系的重塑

第5篇:管理会计知识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 会计教育;市场需求对接;整合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1-0092-04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高要求使得我国会计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麦可思公司几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显示,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半年就业率已由 2008 年的第 3 位跌至2010年的第 38 位,2011年有所上升,但也只是在第25位,失业人数在所有专业中更是位居前列。造成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率走低、学生大量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的掌握水平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2010届本科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对岗位要求水平的满足度为53%、高职高专为50%),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造成应届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企业也招不到合适人才。据调查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万人[1],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如何改革和创新会计教育模式,加强高校教学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进一步优化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弹性,已成为大学毕业生和社会对高校教育教学的共同诉求。

1 与市场需求对接,学生“整合思维”能 力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从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来看,大学毕业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有效沟通能力比较欠缺,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并且在专业知识的掌控方面,根据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来看,普遍认为现有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大学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最主要诉求就是学校应加强教学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1,2]。

会计学专业作为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具有技术性强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需要具备对用人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科学分析、专业判断和账务处理的能力。除了专业胜任能力外,会计人员还需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因为会计人员还承担着严格执行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责任,有时候会造成外部人员的误解,认为会计人员是故意刁难,这时会计人员的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应耐心解释、有效沟通,取得对方的理解和谅解,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整合思维(Integrative Thinking)”最早由Graham Douglas提出,他将整合思维描述为人的头脑整合直觉、理性和想象的一个过程,认为整合思维可以用于解决任何一个领域的问题。近年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院长罗杰马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整合思维理论”,他通过对50多位杰出领导者的访谈,发现这些领导者均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倾向于而且善于同时衡量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在从容淡定中不左不右,最终的抉择通过综合二者优势而达成”,他将这一“权衡和综合”的思考过程称为“整合思维”。马丁认为,整合思维是一种“思维习惯”,是一种理性思考的态度和思辨的方式,所有人都可以有意识地去培养、训练自己探索创造性解决方案的能力[3]。罗杰马丁将其构建的“整合思维理论”运用于实际教学中,训练和培养商科学生的整合思维能力,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并引起广泛关注,对其他大学商学院学生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整合思维”集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及系统性思维(System Thinking)于一体,本质上是一种整体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模式,将“整合思维”与会计课程体系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批判与反思中更牢固的掌握专业知识,更有助于培养学生高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在未来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弹性,弥补现行会计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不足。

2 “整合思维”能力培养融入教学过程中 对教师的要求

根据罗杰马丁对商科学生的教学实践经验,他认为“整合思维”能力可以培养,然而要使学生成为整合思维者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大学的整个课程教学中持续地和有意识地去培养。在这里,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整合思维事实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要让学生成为整合思维者,教师自身就应该是一个整合思维者,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而且在教学资料选取上应更注重时效性和多元化,教学方法应更具启发性和创新性等。

1)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会计学科通常被认为是很枯燥的一门学科,外界普遍误认为会计专业的学生会记账就行了,教师也总是把教会学生按部就班、根据既定会计准则的规定处理企业的经济业务作为终极目标,很少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核心理念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中,结果是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起来觉得枯燥乏味,很难对会计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教师的这种教学理念对学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事实上会计是具有很强逻辑性的严密学科,数学家凯利曾盛赞会计的复式记账原理“象欧几里德的比率理论一样,是绝对完善的”。如果能在会计学习的初级阶段就将会计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核心理念对学生讲授清楚,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续的会计课程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无论多难的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最终都需要用到这些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核心理念。会计教育应注重学生会计思维方式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这一点需要教师牢记心中。

2)教学资料的选取。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指定一本教材,然后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讲授,很少会去思考教材中的知识是否是最新的、教材中的内容是否合理。在这一点上,我国的会计教材编写也是存在问题的,教材内容缺乏启发性的主题思考或观点比较,通常只是告诉你一个唯一正确的会计处理方法,但不会告诉你其理论依据是什么,以及是否存在其他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美国的教材编写方法值得借鉴,其教科书上所列举的观点通常非常全面,而不是轻易对某个观点进行价值判断,没有了先入为主的偏见束缚,思想可以自由的翱翔,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已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然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事实上国际会计准则一直处于不断的修订当中,教师的教学资料应该多元化,要根据变化的环境选取最新的资料,并且要对各种版本的教科书进行甄别,取长补短,同时还要关注学术界关于会计相关问题的看法和争论,与学生共同探讨。在共同探讨中,不仅使学生牢固掌握了现行会计准则对相关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规定,还能对会计准则未来的修改和完善有一个深刻思考和总体把握。

3)教学方法的创新。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方法很容易导致学生的惰性,并且会使得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培养学生的整合思维能力就必须改变这种“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教学方法,转向“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思考”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关键知识点进行提炼,列出具有逻辑性的提纲与学生共同探讨,引导和启发学生去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应以对学生理性思考态度的培养和逻辑思辨精神的培养为主要目的,因为知识会遗忘、会陈旧,但科学思维方式的养成却是终身受益的。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问题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小组讨论法等,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使用。此外,对学生的教学不仅限于课堂,课外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如通过建立QQ群的方式,为学生互助式学习及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搭建平台。

3 教师对学生“整合思维”能力培养的体 系构建

整合思维能力培养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好的适应学习和现实生活。整合思维能力可进一步细分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系统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如何将整合思维能力培养融入会计课程教学体系,需要根据整合思维能力培养的内涵要求,结合会计学科的特点,从整体上进行设计,而不是每个老师各自为阵。

3.1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是以理性的态度,对问题做出合乎逻辑的探讨,而并非毫无根据的批判。我国现有的会计学科教育在教学中强调知识的唯一性,认为任何问题都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当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互对立的观点时,就会试图去证明哪一种是对的,陷入非此即彼的两难境地。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就是要让学生跳出这种思维定势,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质疑的精神,不断思考为什么、现有的知识是否是合理的、如果不合理那又应该是怎样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批判性思维其实蕴含了逻辑思辨的思维方式,也即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采用逻辑思辨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在逻辑思辨中培养学生掌控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在会计教学的初始阶段就开始有意识的进行,在中级阶段结束时学生应初步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并能娴熟的运用于会计课程的学习和日常事务的处理当中。

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是《会计基础》,该门课程主要介绍会计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核心理念,其中有些基本规则和核心理念是进行会计处理工作的前提,如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的记账规则等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达成的共识,属于会计学科知识里的公理,无法,但可以引导学生采用逻辑思辨的方式来思考为什么,通过深入的思考,一方面使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了会计专业知识。老师可以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如向学生抛出以下问题:会计基本假设的首要假设是会计主体假设,这个假设背后的理论支撑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个假设会给企业的会计处理带来什么问题?类似的还有,会计的记账基础为什么是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就一定优于收付实现制吗?权责发生制会带来哪些问题?如果权责发生制是完美无缺的,为什么还要在利润表之外另外编制收付实现制的现金流量表?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展开富有建设性的讨论,这比纯粹的知识灌输更加有效,在讨论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了思维,更培养了学生掌控知识的能力。在会计课程教学初始阶段养成的批判性思维习惯应在后续教学中持续的进行强化,到了会计课程教学中级阶段结束,批判性思维方式应内化于学生的心中,成为了一种思维习惯。

3.2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当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供参考,或者对同一问题有两种以上的观点时,能够运用自己既有的经验知识和逻辑思辨的头脑对纷繁复杂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整合,最后创新性的得到最佳答案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建立在良好的知识掌控能力和理性态度的基础之上。知识掌控能力的培养需要经验的积累,美国的会计教育就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而非仅是被动的接受教授们的知识[4,5],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学会总结与反思,因为在反思和总结中,学生可以从每一段经验中取得最大化的收获,更获得了掌控知识的能力,从而加速成为一名整合思维者。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多的体现在会计课程教学的高级阶段,在会计学科教育的高级阶段课程中会涉及到一些较为复杂的经济业务,特别是《高级财务会计》的课程学习中,学生接触到的都是企业不经常发生的特殊经济业务,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等,或者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的新鲜事物,如衍生金融工具。这些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纷繁复杂,学生在理解和进行会计处理上有一定的困难,但仍然可以通过逻辑思辨的方式将复杂业务解构为简单问题的叠加,老师应该有意识的训练学生,让学生在碰到复杂问题时保持从容淡定,学会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构复杂经济业务,将复杂问题通过逻辑思辨的方式解构为简单问题的组合,从而创新性的解决问题。例如,在《高级财务会计》的课程内容中,关于基于公允价值计价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出资产相关税费的处理,准则只是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实务界和有关学者对此问题也是争论不休,有的说该税费是由于资产换出引起的,应该作为换出资产转让损益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的说该税费是换入资产支付对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进入换入资产的入账金额。到底该如何处理?这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保持思维清晰,充分调用已学的知识和会计准则的原则性规定,进行富有逻辑性的推导论证,最终创新性地找到具有充分理论支撑的会计处理办法。

3.3 系统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世间万物是普遍联系的,会计学科体系也不例外,每门课程的各章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对会计专业学生系统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不仅要掌握每个知识点,更要从看似无关的纷繁知识点中找到它们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总体上综合地把握会计学科知识。

现代会计主要包括两大分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现有的会计课程设置基本上也是围绕这两大模块来进行的。按照知识的承启关系和前后衔接来看,财务会计课程的设置又可具体细分为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以及与财务会计紧密相关的财务报表分析和审计课程等;管理会计由成本会计发展而来,因此管理会计模块主要包括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此外,根据各个学校会计专业的侧重点和师资力量,还可能开设其他的相关会计课程,如企业税收、国际会计以及一些会计实践课程。

对于学生系统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会计教学过程的始终,在会计教学的开始,就应该向学生勾勒出整个会计学科体系的架构,并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总体的介绍,在每门课程的教学当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做到知识学习的融会贯通。知识的融会贯通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不再纠结于某个知识点的记忆,而是找到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学得更加有趣和轻松。例如,财务会计课程中有大量的经济业务需要进行会计处理,包括对外投资、债券发行、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其中前两项属于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后两项属于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看似毫不相干和难度不同的内容,其实是有内在规律可循的。事实上对于企业与外部发生的经济业务(无偿的捐赠等除外),归纳起来就是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我得到了什么,得到的计入借方;另一方面考虑我为我得到的付出了什么,付出的记贷方,剩下要做的就是需要考虑得到的具体是什么,该计入哪个会计科目,付出的是什么,该计入哪个会计科目,最后借、贷方记完后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规则检查借、贷双方的金额是否相等,如果不相等再查找原因,是否有漏记、错记或多记。在会计所有相关课程结束的时候,应当与学生再一次探讨和总结整个会计学科体系的构架,并与会计初始学习阶段相比,看看学生是否有了更深的认识。系统性思维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可运用的有效办法是让学生画逻辑框架图,具体包括三个环节:每学完一章让学生对该章的知识画出逻辑框架图;每门课程结束时让学生画出该门课程知识的逻辑框架图;在所有会计相关课程结束时,让学生画出各门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框架图。该做法的好处是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理清脉络,从而逐步具备系统性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罗杰马丁.整合思维[M].胡雍丰,仇明璇,译.北京:商务印书社,2011.

第6篇:管理会计知识点归纳范文

《成本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是继《基础会计》与《中级财务会计》后开设的又一门专业课。其理论性强,方法体系相对复杂且应用性突出的专业课程。现行成本会计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上都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并予以改进。

1.1 课程体系不完整。

现行成本会计是基于产品生产的传统制造环境。所谓传统制造环境主要是工人借助机器设备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生产出产品,产品成本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所占比重较大,制造费用所占比重较小,也就是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为中心,对费用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归集与分配,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本的预测、决策和计划,再对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成本控制,按照责任成本进行考核和分析。从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上看,一般包括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成本会计总论,主要提供成本会计概念基础;第二层次是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是成本核算的基本框架;第三层次是成本核算基础,是第二层次的具体化,也是成本会计的重点内容。包括各项费用要素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等。第四层次是成本计算方法。由于不同企业其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不同,决定了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包括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分类法与定额法;第五层次是成本报表。是向企业内部各管理部门提供成本信息的载体。十多年没有变化的传统成本会计教学内容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不适应新的制造环境下产品成本核算的要求。因为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制造环境已发生变化,在新的制造环境下,机器和电脑辅助生产系统在某些方面已经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不断下降,而制造费用急剧在增加,如果仍简单地按传统成本法归集与分配费用,不仅不能公平地分配费用、计算和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甚至会扭曲成本信息;第二,从教学内容上看,没有制造业核算过程的介绍,学生对典型的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感性不足,认识不够,不利于学生对工业制造业生产核算过程的把握,更不利于将成本会计知识体系应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第三,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明显滞后。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成本会计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同时成本会计又要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及时掌握社会需求动态,不断更新、补充、优化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融为一体,以满足培养既有理论深度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成本会计人才的需要和满足企业日益发展的管理需要。然而目前成本会计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传统的成本计算原理和方法的讲述,即使对于近年来国外在成本会计领域出现的新思想和新方法,也会因为课时的限制而仅仅作初步的介绍。这种传统、狭窄的教学内容,即不利于培养多元化、全面掌握成本管理会计知识,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性会计人才,也忽视了与企业管理实践的结合,忽视了满足企业不断发展变化的管理需要。

1.2 教学方法不完备。

目前,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手段绝大多数还是依靠自然媒体(黑板和粉笔),还是采用“单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传统而落后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教学的需要,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学方式单一,还是采用“单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任课教师主要讲授书本理论知识,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新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着重于传授知识,而忽略知识的应用,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这种呆板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带来的是肤浅的教学效果,更无法培养出思维开阔并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的高素质会计人才;第二,实践教学欠缺,影响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通过课堂理论课的学习,确实可以把握成本核算过程中各费用的具体分配方法,但缺乏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的了解,又没有实践环节的训练,很难将成本会计知识应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掌握的只是零碎的知识片段,难以将其整合运用,更无法对成本会计知识进行整体灵活运用;第三,教学手段落后。目前成本会计教学手段绝大多数停留在黑板和粉笔等自然媒体,而传统的自然媒体的教学手段最大的问题在于限制教学容量,不便于按成本会计知识的内在实质进行结构化教学。因为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数据的前后钩稽关系反映成本核算流程的,这种数据的来龙去脉又主要是通过成本核算的有关表格反映的,为了讲解一个完整的成本核算过程,不可能将所有的成本数据表格在黑板上板书,只能通过课本前后翻阅才能解决,使学生知识结构前后不能连贯且不成体系,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缺乏连贯和流畅性,学生极易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成本会计课程本身的特点,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面临着革新。

2.改革成本会计教学内容

2.1 在成本核算方面,增加作业成本法内容。随着高新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得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高度电脑化、自动化,改变了企业的产品成本结构,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比重下降,而制造费用比重却大幅度上升。这样,无论从提高产品成本计算的相关性,还是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来看,都要求把产品成本计算工作重点放在制造费用分配上,而传统成本法下以直接人工成本、直接人工工时、机器工时等作为制造费用分配标准分配费用已不能准确提品成本信息,甚至会造成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作出错误决策。于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并且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采用多元化的制造费用分配标准,而传统成本计算法采用单一标准分配制造费用,由此导致产品产量大、技术含量低的产品成本偏高,而产品产量小、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成本偏低,形成不同产品之间的成本转移,造成生产经营决策的失误。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中心,而不是以“产品”为中心,是将产品生产划分为若干作业中心,按引起制造费用发生的各种成本动因进行分配,可以避免产品或劳务成本的扭曲。作业成本法在我国部分先进制造企业已逐步的推广和应用,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新的理念和计算方法,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中应增加作业成本法。

2.2 在成本会计教学体系结构上,增加工业企业生产过程和成本会计知识整体应用两个环节。

从现行成本会计教学体系结构上看,一方面没有包括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进行了解这一环节;另一方面也没有包括集成本会计工作组织、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报表于一体的成本会计整体应用层次。我们的学生都是从高中直接进入大学的,缺乏对工业生产的直观了解和认识。而一般成本会计教学均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为背景,学生对课程中涉及到的一些简单的工业生产术语难以理解,不利于学生对以工业企业为背景的成本核算过程和成本计算方法理解,影响他们对成本会计工作程序和方法的掌握,也不利于将成本会计知识体系应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所以,在原有的成本会计体系结构上,在第二和第三层次之间应增加一个环节,即工业企业生产过程概况,其目的是通过该环节的学习让学生对典型的工业企业生产过程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其后以工业企业为背景的成本核算基础层次和成本计算方法层次的学习和运用。同时,在原有的第五层次后再增加一个环节,即成本会计知识整体应用。主要包括针对不同生产组织和工艺过程特点的具体企业如何组织成本会计工作、进行成本计算及编制成本报表等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强化成本会计知识的具体实际应用。

2.3 与管理接轨,推陈出新,教授几个新知识点。

新的制造环境和管理理论与方法,要求成本会计体系必须提供与管理需要具有高度相关性和充分可靠性的信息,这就要求成本会计教学必须与生产管理实践密切结合。现代成本会计已不单纯是成本的计算、归集和分配,成本核算是为了做好成本管理,形成管理决策,所以,现代的成本会计必须与管理会计衔接。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成本信息是企业管理当局极为注重的信息,成本管理会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就成本论成本,就教材论教材,一定要将这些时代性的新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包括作业成本管理和质量成本管理的内容。

作业成本管理将作业作为成本计算的最基本对象,以成本动因为标准进行费用分配,强调的是直接追踪和动因追踪,利用的是产品消耗费用与成本分配标准之间的因果关系。作业成本管理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上来,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进行动态反映,通过优化“作业链”,促进“顾客价值”的提高,可以更好地发挥决策、计划和控制的作用,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经济社会,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产品或服务质量水平高低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质量成为许多企业的基本战略目标,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就会上升,市场份额也就随之上升。质量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许多企业已实现了全面质量管理,这就要求成本会计人员在以往质量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根据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实行质量成本决策、最佳成本模型和质量成本综合控制等方法进行系统管理,同时要求在提供业绩评价的信息时,提供一些非财务性的相关信息,如质量成本报告、质量成本趋势报告和质量成本业绩报告等。

在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生产技术不断变化,生产组织和管理要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因而对会计信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成本会计体系应适应这种变化,把各种成本会计领域的新思想、新方法进行吸收与借鉴,并将其补充到《成本会计》课程中,做到成本会计教学内容的更新。

3.创新成本会计教学方法

成本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如果一味地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完善实践教学方式,仍采用传统的黑板和粉笔等自然媒体的教学手段,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也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成本会计人才。因此,创新成本会计教学方式、实施多元化教学已势在必行。

3.1 改革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方式,强化案例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比较呆板的公式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能力,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思维能动性。因此要适应现代成本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和尝试各种与教学层次相适应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以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析判断能力。此外强化案例教学和模拟学习,将案例应用于教学,根据实际资料,设计具有代表性、综合性的成本会计案例,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进行模拟,以便使他们加强理性认识。要想增强学生的成本会计意识,培养符合时展的会计人才,就必须加强成本会计案例教学。对教学案例进行设计时需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要真实。成本会计案例必须来源于现实经济生活,基本情节和数据真实可信,为学生展示近乎逼真的经济事项情景,展示出会计事项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思维创新和热烈讨论;二要有针对性。每个教学案例,都应该能突破课程中的某些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该课程的某些问题上有较深的理解;三要有互动性。会计案例的展示,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角”,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操作进入会计处理的情景之中,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案例,让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发言产生互动。

3.2 完善实践教学方式,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

在强化和完善理论教学的同时,逐步地完善实践教学方式。可以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配备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创造仿真的会计环境,将成本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统一于教学中,从成本核算到成本的管理控制,通过精心设计,在模拟实验过程中给学生分配角色、布置任务,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查阅教材,搜集资料,相互讨论,寻求教师的帮助,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成本会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同在会计部门做业务一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将课堂上的抽象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强化成本会计知识的具体实际应用。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走出校门,让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实践,到实际工作中去演练,到业务部门到基层企业去搜集资料,发现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帮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总之,要创造条件,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实践性互动式教学,使成本会计的教学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使我们的学生能够把掌握的会计知识转化为强大的实践能力,从而成为社会有用的应用性人才。

3.3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高质量的成本会计多媒体教学课件。

先进的教学工具不但可以增强教学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会计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与发展趋势的认知水平。成本会计有个特点:就是数据多,表格多,计算复杂,而且主要是通过成本数据的前后勾稽关系来反映成本核算流程的。由于传统教学手段的限制,不可能将所有的成本表格一一在黑板上板书进行讲解,造成学生对各知识点不能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如果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但能够克服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法的不足,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量,还可以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成本会计理论和技能,把枯燥无味的成本会计理论表现的生动有趣,再加上动画、音乐和图像,会营造一个非常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成本会计多媒体教学系统能更突出地强调各种成本核算整体流程的讲解,在重点讲授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概念、特点、适用范围以及成本计算的有关问题的前提下,更突出的强调各种成本计算方法从要素费用到完工产品成本的整体核算流程的讲解。而且,每种成本计算方法的讲授都可以采用菜单程序式教学,将成本核算的程序固定到案例讲解的菜单上,菜单的各个选项是有先后顺序的,只有在前一个程序过程完成才能进行后程序的操作,使学生对各成本计算方法有一个完整、系统、结构化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在管理上的要求越来越高,适应这种需求,开放教育培养出的21世纪的会计人才应具有全面的成本管理会计知识、较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应做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新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王立彦、徐浩萍、饶青.成本会计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 黄世英、徐保华.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7,(14)

第7篇:管理会计知识点归纳范文

一、财务管理学教学现状

(一)学生对财务管理学习信心不足

财务管理知识面较广,涉及的经济学原理和财务原理较多,知识较抽象,公式也较多,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因感到学习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在上课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而受课时的限制,老师讲的也可能会比较快,导致很多学生仅仅能记录老师所讲述的内容,对相关知识点缺乏主动思考,课堂互动少,情绪消极,整体气氛较为沉闷。而财务管理是中级考试的科目,学生们会认为先准备初级会计证考试的科目,对老师安排的作业和复习却是应付了事。另一方面,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因为学习吃力,同时也不好意思问老师,失去了信心,上课的时候压力大又不想学,或者干脆放弃这门课程。财务管理涉及的知识比较多,同时实践性又比较强,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和分析能力,把他们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上。

(二)财务管理教学内容没有随实践发展及时更新

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教学内容大体内容基本上是以资本市场为背景展开,教学重点集中于解决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投资、筹资、营运以及股利分配问题,在解决相关决策时选择的是能够体现价值最大化目标的成本与收益比较方法。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快速投身企业财务工作的必备技能知识安排很少。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也同步实现了快速发展,新的教育格局已经形成,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有创新创造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是高校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财务管理教学依然以理论知识教授为主,传统教学方法由于授课方式上较为单一,较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高校的教师也早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引进了新的方法,比如注重使用案例教学方法、启示法、集体讨论方法、应用财务管理实训软件的方法等等。这些方法起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但又会因为单纯迎合学生而造成逻辑结构不完整或者忽视了重难点的把握,而没有形成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体系、学生主动学习不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差。

二、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方法

财务管理教学改革应首先明确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其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处理财务的实际技能,但是不同的财务个体,其财务活动也会不同。另一方面,将授课过程完全置于社会实践环境下也是无法实现的,如何让理论教学与现实环境相契合,在学校就能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水平,是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重点。但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关键,而能力又是理论知识的应用,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为基础,所以首先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才能形成能力。

在财务管理教学工作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成绩考核等方面建立一系列科学的教学体系。

(一)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充实教学内容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需要时间的积累,财务管理教学要在过程中树立实践的观念,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导入企业的实际案例,将企业实际案例中一些可用性强、辨识度高的方法引入教学中,丰富知识的完整性。如对客户信用的评价,在讲解完“5C”评价系统后可选择具体的公司结合相关指标进行具体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具有特色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的评价等等。对各种筹资方式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教具,使学生直观感受筹资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对比,同时可介绍企业理财规划方案,既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更好理解筹资方式运用。总之,列举企业案例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提高实践技能。

(二)利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是目前理论学习中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解财务管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r,可结合当前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利用案例引入的方法把抽象的理论直观化、简单化,案例的引入可大可小,但一定要符合实际生活。比如,在讲授普通年金现值内容时,可举商业贷款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目前房价市场的实际情况,同时,在讲解的时候可从“首付多少、每月还款多少、承担利息多少”等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普通年金的知识提前作出购房规划,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清晰和深刻,提高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结合相关课程的交叉知识丰富授课内容

财务管理与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统计学、证券投资等课程有一些内容都是重复的,其中交叉重复内容最多的是管理会计。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相关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多层次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点,同时也使他们理解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比如对杠杆效应的讲解过程中,经营性杠杆效应中引入了息税前利润这个内容,学生们对此比较生疏,通过画利润简表的形式可以让学生们明白相关科目之间的关系,更好掌握经营性杠杆的原理和计算。

(四)利用“第三方评价的分组讨论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工作中可以先由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使学生以角色的身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由第三组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理性思维和客观决策的能力。同时也能克服和避免教师的权威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种方法可以全面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

(五)以综合的考核方法引?а?生自主学习

目前大多数高校财务管理课程考核都采用期末闭卷考试与平时作业、平时表现各占一定权重,最后相加的考核方法,这种方式会导致学生单纯为了考试而学习,公式死记硬背,考完后又什么都不知道,这样会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财务管理应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可采用期末闭卷考试与素质能力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期末成绩由试卷成绩、案例分析报告、社会实践报告、第三方评价小组评价等几个模块构成,确定各模块的分值权重,突出财务管理实践性强的特点。

(六)增加财务管理实训课时安排,提高学生上机操作水平

第8篇:管理会计知识点归纳范文

成本会计是财会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核心课程,在前所未有的大数据信息化的冲击下,该课程也面临一次大改革。浙江树人大学作为浙江省首批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有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专业开设了该课程,该课程的改革我们从未间断过,集体备课、题库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考试系统建设等等。本文就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改革做一些探讨,在成本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工作任务来展示具体的工作岗位特征。融合课程与专业特点,在课程中体验商业社会环境成本会计岗位的具体工作,从而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一、《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改革的总体思路

基于VBSE平台,通过对成本会计岗位知识的分析,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运用典型工作任务教学法引导教学,步骤可以简化为:首先是分析成本会计岗位,其次是岗位任务分解,再次是教学情境设计,最后是教学实施、翻转课堂。如下表所示:

二、基于典型工作任务教学法的《成本会计》课程内容设计

1、适当压缩成本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增加对制造业流程的理解内容

对制造业流程的充分了解是成本会计学习的基础,企业成本会计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对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材料、人工及其他费用进行归集、分配,最终计算出完工产品和产品的成本。其次,成本会计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进行成本预测、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等工作。因此从事成本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了解企业的生产类型、工艺过程的特点,必须熟悉生产流程,了解产品成本的构成,知道分批次生产、分步骤生产、按品种生产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再次,在成本会计的核算过程会涉及供应、生产、产品发放等多个环节,学生对这些岗位职责和工作方式也应有所了解。考虑到教学时间问题,一些基本知识和理论可以压缩,因为学生在基础会计学以及其他的学科中已经学过简单的成本核算原理及过程了。

2、适当增加EXCEL操作在成本会计的操作内容

众所周知,成本会计中数据的计算量是非常庞大的,采用传统的手工计算恐怕要费很多的时间,能否用先进的软件来完成复杂的计算呢,回答是肯定的,而且只要用EXCEL软件就能做到。比如在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制造费用分配、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之间的分配计算中都可以由EXCEL来完成,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各类电算化模型来完成数据的计算和分配,如直接材料费用的分配模型、折旧费用的分配模型、品种法分批法的电算化模型等。

EXCEL电子工作表具有易用性和通用性,特别适合解决成本会计中的计算分配问题,在EXCEL中我们可以找到简单而又实用的成本计算步骤和方法,对减轻成本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成本会计信息的质量,加快成本会计信息的传递有着重要的意义。

3、增加VBSE平台的内容

VBSE(Virtual Business Society Environment)全称虚拟商业社会环境,通过对不同形态组织典型特征的抽取,筹划一个虚拟的商业社会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环境、商务环境、政务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中,根据现实岗位工作内容、管理流程、业务单子,结合与教学目标适配的业务规则,将经营模拟与现实职业接轨,进行仿真经营和运作,可进行宏观微观管理、多人协同模拟经营,是一个可以满足多专业学习与实践一体的实训体系。

成本会计岗位是VBSE平台中一个重要的岗位,其岗位职责有:第一,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的制定;第二,收集成本核算资料;第三,制定各种成本费用定额;第四,进行各种费用分配;第五,产品成本计算;第六,产品成本分析;第七,编制产品成本报表;第八,材料成本?~登记;第九,季末库存盘点及对账等等。这些工作内容是和实际成本会计岗位任务高度吻合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在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做一些增加或修订。

4、注重成本会计岗位外围内容

对成本管理知识的更新是专业扩展的关键,成本会计是一门管理性很强的专业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传统的成本会计岗位在未来的可替代性越来越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未来在大部分企业的财务人才结构中,位于底端的基础成本核算人员的需求会越来越少,中端的成本管理人员的需要将越来越大,在数量将远远多于底端的基础成本核算人员。因此我们唯有真正把业务、财务、税务、服务、法务以及电子商务融合在一起,才能培养出信息时代的创新会计人才。

成本会计岗位如何与生产车间、仓库管理部门、工资核算部门及应付款管理部门等紧密联系,协同合作。如何在这些部门之间进行凭证的传递,如何将成本会计信息及时的传递到各相关部门,也是课程的学习重点。通过成本分析,我们如何将成本信息反馈到各相关责任部门,让相关部门进行完善和改进,也是重中之重。

5、调整实习实训内容

首先,实训前要让学生熟悉对记账凭证的审核和明细账的登记,这是成本会计学习的前期知识,成本会计课程系统性强,学习过程中会大量用到基础会计学及财务会计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在成本核算中有材料费用的归集,有人工费用的分配,有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结转,还有制造费用的归集分配等等,这些过程中就需要审核大量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各类成本明细表等,如学生没有扎实又系统的财务基础知识,就无法理清楚数据的来源和生成及去向,因而不能准确地进行成本核算。

其次,实训前要让学生对成本计算程序有个整体的认识。掌握计算程序是成本会计实训的先决条件,成本会计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及核算方法都较多,而且一些计算方法还很复杂,学生不容易掌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疲于记忆计算公式,而忽略费用分配和成本核算中本质的部分。无法真正领悟成本会计中“谁受益,谁承担”的中心思想。因此只有对分配体系有了整体地把握,才能在繁琐的计算方法中抓住学习的主线。

再次,在实训内容上,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按照例题来解题或计算的形式,教师直接给学生下一个任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把结果上交上来,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情况给予指导,或者以书面形式提供一些实训指导或提醒。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作一些讲评,讲评过程中我们可将各知识点趁机嵌入,这样的实训效果会更好。

为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可以采用归纳教学法,将不同生产工艺及生产性质的企业加以归纳对比(见表1),将分步法、品种法、分批法等方法进行对比归纳,不仅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了各类成本计算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VBSE的教学内容改革要求

1、情境要求

要建立适宜 VBSE 实训的实训环境。基于 VBSE 平台的特点,首先其实训场地应选择具有一定面积的场所,各经济主体、外围单位的办公区域最好可以相??集中,这样既有利于各经济主体进行分区域办公,又方便各经济主体之间,经济主体与外围单位之间的沟通交流。其次,在实训场地应配备电脑、相关软件、网络、打印机、多媒体等现代化电子设备,以保证VBSE软件的使用。

2、教师要求

基于VBSE平台的特点,实训中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肩负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且VBSE平台是跨专业的综合性的,因些需要授课教师具有全面的跨专业、跨领域的专业知识结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超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另外还需要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税法、ERP应用等专业知识。这就需要采用培训、知识研讨、进修深造、职业技能认证等途径提升实训教师的师资队伍水平,建立起一支懂理论、会技术、能创新的实践教师队伍。

3、外部环境支持

第9篇:管理会计知识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教学目标 传统模式 教学方法 案例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能否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审计人才,是衡量审计教学成败的关键。笔者认为,审计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当务之急,一要明确审计课教学目标;二要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三要应用新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审计教学过程中,应该使用哪些全新的教学方法,如何在审计专业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

一、《审计学》教学目标定位

《审计学》是会计学本科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是继《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课程之后的后续专业课。《审计学》课程以注册会计师报表审计为主线,着重介绍如何对财务报告进行鉴证,同时还介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的内容。

我国高等审计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单位、研究机构从事审计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按照这一要求,我们长期以来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从事审计职业的工作者。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高新技术不断向生产和生活方面渗透,竞争不断加剧,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审计课教学必须为此做出努力。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审计专业教育教学目标应在原目标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除了使学生掌握审计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外,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述审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就是审计课教学改革所应体现的素质教育目标。

二、改革审计教学传统模式

审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有着独特的教学规律,而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顺应审计专业教学规律,影响未来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可是我国高校审计专业教学方法,目前还是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讲授法,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交流,学生缺少主动提出新问题的探索能力。尽管大多数教师很清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还是走“填鸭式、满堂灌”的老路子,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导致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审计环境及审计业务的需要。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是不可能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一教学目标的。

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是每一位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和内容,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审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目前社会及学校不能满足学生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直接实习的要求,所以案例教学法应成为该门课程教学中的一种主要方法。案例教学主要不是研讨理论本身,而是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践问题,它要求学生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体验的飞跃,在于它不仅使学生能够获得知识,而且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锻炼。审计专业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必须适当地选用案例教学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审计案例教学模式。一般有以下三种:

1.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以理论讲述为主,再结合相关理论讲案例。比如,在讲授审计工作底稿时,教材中介绍了工作底稿的种类及所包括的各项内容,学生学习时感到抽象,又不好掌握。我在讲课中展示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告诉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填制,怎么填制,然后将复印好的底稿发给学生,让他们动手填制,这样做学生就会感到直观实际,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以案例讲述为主,将理论融于案例之中,通过对案例讲授、分析和讨论,总结归纳理论。比如在实务审计部分讲授过程中,我让学生做了大量案例习题,通过这些案例习题,让学生总结审计测试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这样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点就能够很容易的理解。

3.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习题课等时间,专门进行审计案例的讲解,通过一些案例的讨论,侧重解决审计理论与实践结合问题。如教学中引入“安达信对世界通信的审计失败”案例,“安然事件”等,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总结分析审计失败的原因。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让学生在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讨论氛围中对审计独立性、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等重点、难点问题有较深的理解。教师应注重引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归纳总结法

审计课的内容多,而且细,学生学完后,会觉得乱,没有系统性,这时就需要教师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总结,把孤立的、零散的知识点组合起来,使所学知识条例化、系统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讲完审计理论部分的内容后,教师就可以使用该种方法。审计理论部分的内容包括审计概念、审计目标、审计组织体系与审计规范、审计的分类和方法、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程序、内部控制及其评价等,这么多的内容学完后,学生会觉得很乱,甚至有些学生都记不得学过了哪些内容。因此,在讲完理论部分的内容后,教师可以对理论部分包括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为学生介绍审计理论体系构成问题。关于此问题国内外学者有不同观点,包括审计目标导向型、审计本质导向型、审计假设导向型等,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其中任意一种类型,例如审计目标导向型,这种观点是从审计目标出发,根据审计目标规定审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然后研究作为信息传递手段的审计报告的构成要素等问题,其流程图可大致表示为:审计目标审计对象、性质审计原则审计准则。这样学生就能知道在全部的理论知识中,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把握,变书上的内容为自己的知识。在审计实务部分,每一个审计科目都包括许多道审计程序,对于较难的审计科目的审计程序,就可以采用归纳总结法,对重点程序进行总结,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三)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也称比较分析法,是把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在审计课实务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此种方法效果较好。在实务审计部分,常用的审计方法主要有函证法、盘点法、分析性复核、检查等方法,虽然每个科目的实质性测试基本上都围绕这些方法展开,但在审计不同内容的时候,在使用上还是有区别的,如果不注意这些区别,会造成审计方法使用上的错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为此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应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加深对审计方法的理解,提高运用审计方法解决审计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应收账款函证和应付账款函证时,就可使用此方法,对比应收账款函证与应付账款函证的区别,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者在使用要求、函证对象选择、函证方式上存在不同,通过这样的对比学习,学生在对这两个内容进行审计时就不会用错这道程序,保证审计质量,也加深了对这道程序的理解。同样在银行存款函证与银行借款函证、库存现金盘点与存货盘点等内容的学习上,都可使用该种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有效分析方法,也是我们审计课教师进行审计教学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 袁春梅.对审计专业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几点思考.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7(2).

[2] 牛莉。如何搞好《审计案例研究》课程教学.中央电大时讯网.2003(12).

[3] 何玉.国外审计教学研究及启示. 生产力研究.2008(7)

[4] 王朋材.浅谈审计教学改革.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