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城市管理的思考和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世博后”上海提升城市常态管理水平的基本思路
世博会中各个国家和城市从不同角度,对完善城市管理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和经验。结合上海城市管理的现状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借鉴上海世博会展示的城市发展理念、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的创新,笔者提出世博后上海完善国际化大都市城市管理的基本思路。
(一)坚持“以人为本”,明确城市管理价值目标
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市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服务。世博会上各个国家和城市的案例所表现的城市管理理念,都强调城市各项发展的立足点需要满足人的需求,只有满足人的需求的城市管理,才能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以往城市管理简单地追求城市设施完好与空间环境的有序, 而缺少对于生存、活动其间的“人”的因素的考虑。
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的根本立足点还是要改善民生,以从根本上满足城市居民的民生福利为目标。一是要将城市管理的价值目标定位在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包括为“人”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从根本上改善人所生存、活动的城市环境的整体秩序。二是城市管理的出发点应该切实保障和尊重绝大多数社会公众的权利和利益。三是在城市管理中转变指导思想,更多地站在民众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尤其在城市持法管理中,应按照刚性执法与合情、合理的柔性管理有机结合的思路和理念,寻求刚柔并济的平衡点。
(二)坚持“法治至上”,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进程
城市管理要取得长效化的运作效果,关键要确立“依法管理”、“法治至上”的理念,必须以完备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作为制度保障。依法管理是城市管理的必由之路,要实现常态长效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必须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备的城市管理法律体系,不仅是现代城市管理的基本手段, 也是克服城市管理执法随意性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管理方法进步的标志。
上海城市管理的法治化,一方面,要加强城市管理的相关立法工作,逐步建立起完备的城市管理法律体系,加快将世博期间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举措固定化、法制化、常态化。另一方面,要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切实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强化严格执法和执法监督体系建设,捍卫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权威性。
(三)注重制度创新,完善特大城市分级管理模式
世博会阶段,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形成的协作机制,是城市管理和城市运行高效、有序、安全的坚实保障。世博会结束后,面对城市管理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充分吸取世博会期间体制机制创新的实践经验,适应城市管理由资源投入为主向更多依靠机制创新转变的趋势,不失时机地推进城市管理的改革创新,以改革的思路破解管理难题。
以完善特大型城市分级管理模式为目标,围绕建立健全市区联手、部门联动的城市管理体制,正确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进一步发挥大部制的管理优势,明确优化市、区两级政府事权分工,推动城市管理由短效突击向长效管理转变,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由专业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为上海建立与“四个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现代城市管理新格局奠定基础保障。
(四)注重信息科技支撑,提升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面对现代城市尤其是现代国际大都市中更加复杂多变的问题,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手段和方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管理的要求。如何把握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迎接城市发展动态化、复杂化的挑战,以现代信息科技的广泛应用构建城市管理的新模式,成为各国城市政府在城市管理过程中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
上海在智能交通、食品安全、气象安全科技和应急防范等方面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是确保本次世博会正常高效运营的重要技术保障。世博会上也展示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科技在城市建设、运营保障和危机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通过信息科技对城市建设、交通组织、社区服务、安全保障等城市管理难题的解决,创新了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开拓了城市管理的新视角。
在世博后的城市管理中,新一代信息科技是构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升城市常态管理水平的重要技术支撑,应加快完善城市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更加智慧的城市,提高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五)注重公众参与,推动政府公共治理转型
世博会阶段,上海在城市管理领域采取的重大管理创新,就是广泛地调动了政府之外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市民的积极性,通过志愿者机制等多种方式让社会公众参与到城市管理中。例如,在世博志愿者机制和运作模式下,通过组织招募各类社会志愿者的形式,让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城市的交通文明、环境整治、社会治安、监督执法等过去由政府部门单向实施的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
社会大众由过去的被动接受、排斥在外,转变为主动参与、共同管理公共事务。这种社会多元主体对城市协同管理的模式,符合现代城市管理发展演变的方向,是国际社会积极倡导的公共治理理念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
面对现代城市管理的动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上海在未来的城市管理中需要更加注重通过非政府组织、社区基层组织及志愿组织等公民社会组织提高公共参与水平,更加注重采取授权、谈判、协商、合作、自治的方式来调整和调节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和利益矛盾,在新形势下努力构建城市管理主体多元化、管理方式民主化、管理协作化的合作互动型城市管理新格局。
二、上海完善城市长效管理机制的对策措施
世博后,上海应重点围绕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市区联手部门联动体制、网格化属地化管理机制、市场化运作机制、科学的城市管理投入机制以及强化全社会的参与等方面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城市运行“整洁、有序、安全、高效”,力争世博后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努力建立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一)加强城市管理的法制体系建设
为推进以法治方式保障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上海市加大了城市管理方面的地方立法工作。一方面,市人大采取了特别授权的方式,开创了地方立法工作的一项创新。其次,市政府为世博会先后制定出台了28件通告,作为临时性行政管理措施,以保障有关部门适时、及时地应对筹办及举办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和特殊问题。这些临时性措施可通过进一步完善,固化为地方性法规。
1、深入完善人大特别授权机制创新
上海市人大特别授权市政府制订临时性行政管理措施以保障世博有序运营,是上海市地方立法工作的一项重要创新。立法机关以重大事项决定方式对行政部门采取临时性行政管理措施进行授权,这一做法拓宽了大城市在大型国际性活动期间和特别紧急状况下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思路。研究将这一特别授权方式在今后城市其他重大活动推广应用的可能性,在授权程序、适用范围、操作方式以及监督体制方面,进一步跟踪评估、细化完善,深入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以适应社会矛盾凸现期日趋复杂的城市管理环境。
2、推进世博临时性措施的立法进程
上海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的28项通告,分别涉及社会治安、市容环境、广告管理、道路交通、安全生产、食品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这些为世博筹备和运行过程量身定制的临时性通告,其中时效最长的也只是截止到2010年底。在世博结束后,应推进相关地方立法进程,将其中比较成熟的管理措施,通过立法方式固定化,加快形成长效、常态管理机制。
3、加快相关行业服务标准的固化工作
此外,世博运行期间,很多行业制订了行业服务标准、操作规范,经过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所以也可以在完善的基础上固化为行业标准或规范。
(二)完善市区联手、部门联动的管理体制
筹博办博期间,不论是600天整治办公室,还是市政市容环保组与交通协调保障组,由于把涉及城市管理的各区县、各相关职能部门都组织到一个平台上,共同研究问题,及时处理问题,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世博会后,应进一步发挥大部制的管理优势,明确优化市、区两级政府事权分工,建立健全市区联手、部门联动的城市管理体制。
1、进一步发挥大部制管理的优势
世博会后,在市级层面,应进一步发挥大部制管理的优势,进一步研究从体制上保持这种管理模式的可能性,重点完善如何将各个机构行使的综合协调职能归到一个部门,进一步发挥大部制的总体协调、服务监督作用,定期召开会议,不定期开展检查抽查,及时汇总问题并交相关职能局或区(县)处理。同时,充分发挥城市管理各相关职能局的行业管理职能,加强相关考评,优化城市管理资源,进一步形成城市管理整体合力。
2、优化市区两级政府事权分工
在市、区(县)两级政府的责任划分方面,进一步优化事权分工。对整体性系统性强、网络化特征明显的项目,采取市级层面统一组织协调、区(县)配合的做法。例如,在城市建设管理方面,对管线的规划、建设管理,特别是掘路管理,通过建立市级管理机构,加强综合规划、计划和资金的统筹协调;对区域性、单体性项目,如对建设工地的管理,尽可能下放区(县),强化区(县)责任,充分调动区(县)的积极性,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置问题的机制更好地落实。市级部门负责搞好政策和规划制订、指导协调服务,同时加强监督检查。
(三)深化城市网格化和属地化管理机制
1、继续深化城市的网格化管理
上海以往的城市管理经验以及世博会期间的运作实践已经证明,城市网格化管理是及时发现问题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在全面建成各区(县)网格化系统的基础上,应加快健全城市管理各专业网格化系统,实现专业的“条”与地区的“块”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全市“一张网”的管理格局。在这个基础上,试点推广上海静安区、闵行区等区在城市管理方面实行“大联动”的创新,推进系统内外不同部门联动发现问题、集中解决问题的联动管理机制。在中心城区,充分发挥街道的发现作用,强化职能部门的及时处置作用。在郊区做实做强街镇的城市管理职能,提高基层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发挥职能部门的支撑作用。通过网格化管理,及时发现并加强对区域结合部问题的处置,同时增强动态监管督办,全面推动城市管理的流程再造。
2、强化城市管理的属地责任
属地化管理在城市管理机制中确实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属地可以准确及时地了解真实的情况和需求,能够及时和准确地采取相应的整治措施,也能够最真切地看到城市综合整治成果。在今后的城市长效管理中还应继续重视属地化的问题,充分发挥属地化的优势,把城市管理的责任分解到市、区(县)、乡镇(街道)各级政府和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
3、优化城市管理的考核机制
国外先进城市的一条重要管理经验,就是注重精细考核。世博会期间的城市管理考核机制的创新,对强化相关部门职责、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也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上海要深入健全城市管理的考核机制,加强动态、及时考核,同时还要建立社会化测评机制,将城市管理的实效让市民评判、社会评价,并进行科学数据测定。
(四)推进城市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运作
世博会筹备及举办期间,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世博园区建设、管理与运营,注重以市场化运作机制保障世博期间城市公共服务的超常规需求,提高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世博会后,应坚持推进城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深入推进管办分离、管养分开,探索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在城市管理中引入市场化、社会化机制。
在设施维护方面,鼓励企业参与城市维护和管理,培育一批基础设施运行维护和城市运营管理企业,将原来由行业管理部门负责的设施日常运行和养护作业的管理职能,通过招投标、谈判合同等方式聘用此类单位实施,参照专营方式对其进行管理。具体养护作业由养护运行管理部门通过组织招标等选择养护作业单位实施,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强化规范、标准、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养护运行管理单位的监管和考核,加强对养护运行市场的监督和检查,不再从事具体的运行养护管理事务。
此外,应加快完善其他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城市管理工作,例如上海静安区通过购买服务,让社会企业负责对乱设摊整治后的固守。加强对此类管理方式利弊的追踪分析和评估,力争做到城市管理刚性执法与柔性管理的有效统一。
(五)建立科学的城市管理投资保障机制
城市管理需要得到充分的资金保证并拓宽来源,必要的、科学的资金投入和城市管理基础设备设施的完善,是保障城市管理有效运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基础和前提。在思想上扭转重建设轻管理、重末端轻源头的同时, 在实践上要扭转以往城市管理资金投人与城市建设资金投人不相协调以及在突击整治上花大钱而在日常预防上花小钱的状况, 逐步提高政府在城市运行管理方面以及体制基础建设方面的投人。特别是要在强调管理责任下移的同时, 也要使相应的利益机制实行下移, 以确保管理重心下移的实现。
1、确立以管理统率建设的理念
城市的建设也必须确立以管理统率建设的理念,建设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等之初就应该充分考虑管理的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投资。
2、探索管理与建设资金投入相协调的机制
在原有城市维护投入的基础上,改革调整财政支出机制,按照重在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明晰市、区(县)两级城市管理的财政科目和城市维护资金安排,调整建设资金和管理维护资金投入的比例,单列并稳步提高城市维护费的比例;根据不同区(县)的情况,研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区(县)加大城市管理维护投入。
3、制定科学的投入定额标准
制约城市管理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投入难以测度,导致资金和人力投入往往不适应实际需要。建议对资金和人力成本科学测算,及时完善和修订管理标准定额,确保合理的投入水平。比如,对城市道路、大型广场、绿化养护作业、城市景观维护等标准,要通过测算加以完善。
与此同时, 要以政府为主体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 包括接收社会捐助、企业捐助和市民捐助以及国外方面的资助。
(六)围绕信息化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综合集成的城市管理是建立在信息化技术之上的。运用好信息技术, 对于城市管理实现从被动向主动、局部向整体、短效向长效、定性向定量的转变,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博会举办期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保障平稳有序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世博会结束后,建议以网格化管理、智能交通等为重点,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显著提升。
1、完善网格化管理的技术支撑
网格化管理是信息化在城市管理中的重要应用,在上海城市管理中发挥了很大成效。建议积极运用最新信息科技,如物联网、云计算等,深化和拓展网格化管理平台建设,特别是依托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和空间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完善市级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同时,以网格化为依托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形成整体合力。
2、积极发展智能交通
这是信息化在城市管理中的又一重要应用方向。结合上海特大型城市实际,建议今后以交通管理、车载导航、指挥调度、中心区限流、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等为重点,推进集数据处理、共享交换和渠道于一体的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建设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城市智能交通体系,使城市交通体系的潜力进一步释放出来。
(七)提高城市长效管理的社会参与度
城市管理应该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引导全社会市民的参与和监督。在筹博办博过程中,以志愿者服务为核心,各部门、企业、公众的共同参与,最终保障了城市高效有序运行。在今后的城市管理中,应进一步发挥市民及企事业单位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全社会的参与和监督。
1、提高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
世博后,应积极营造人人珍惜城市环境,人人参与城市管理的舆论氛围,让全体市民更加充分认识到城市管理人人有责,引导市民群众自觉从我做起,养成良好习惯,主动减少不文明行为。
2、倡导社会各方协同管理
研究配套奖惩办法,充分调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方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发挥示范作用,带头落实市容环境的门责制等城市管理职能。
3、扩大市民群众参与度
引导市民群众参与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的全程工作,实现从发现问题到有效解决问题的转变。例如,在制定有关管理办法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市民建言献策;在关于建设工地是否可以夜间施工的问题上,试行向工地周边居民进行征询的办法;在建设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应邀请可能受到项目实施影响的居民参与评估等。
4、完善志愿者机制和运作模式
全面总结大型国际活动中对志愿者等社会团体的组织管理经验,将成熟完善的城市志愿者机制经常化、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并推广应用到全社会。
5、发挥媒体监督作用
媒体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与广大市民之间的桥梁,媒体对城市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及时报道,能够及时帮助有关部门发现问题。世博后应积极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鼓励媒体从帮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的角度出发,及时、准确、客观地曝光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督促有关部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做好后续的跟踪和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杨雄.从社会视角看上海当前的城市治理[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5).
1 当前我县城市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我县在城市规模扩张方面成效明显,但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老城区历史欠帐较多,一是市政设施不够完善。老城区道路狭窄,城区公共绿地少,绿化率较低;垃圾中转站和投放点欠缺,公厕数量少,垃圾收集、清运、处理手段还处在比较原始的阶段;农贸市场数量少,容量少。二是部分专业经营场所硬件设施不完备。如一些建材店、作业加工店占道经营作业,我县一些娱乐休闲场所多靠近主干道,由于没有停车场,导致车辆随意停放,影响了道路畅通。三是部分住宅小区内部功能不全,车库、停车场、垃圾池等必须设施配套不足,影响了居民生活。
1.2 市容秩序比较混乱。一是占道经营现象严重。目前,县城主次干道均存在流动摊、店外摊占道经营、作业加工等现象,甚至还有少数商家在生意清淡时,聚集在人行道搓麻打牌。部分专业市场内部管理不到位,不少经营户在市场摆摊或游动占道经营。二是交通秩序管理不规范。机动车辆乱停乱靠、乱上人行道,行人不遵守交规,随意横穿马路等现象十分普遍。三是广告设置随意性大。一些商家在部分路段随意悬挂广告牌,乱贴乱画、非法小广告等城市“牛皮癣”还未彻底根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城管在处理非法小广告时,采用油漆覆盖更是造成二次污染。
1.3 市民环境卫生意识不强。居民生活垃圾不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倾倒,一些市民生活垃圾不愿袋装,随时想倒就倒,想倒哪里就倒哪里。特别是临街商户、饮食店存在门前随意排放污水、乱扔乱堆垃圾现象;建筑施工车辆轮胎带土运输,撒漏时有发生;部分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清扫保洁不落实,存在卫生死角。一些位于城区尚未开发的闲置地块成为建筑、生活垃圾的堆放地。
1.4 违章建筑问题突出。我县违章建筑主要表现;一是“多”。中心城区、工业园、规划控制区等多处都有违建。二是“快”。大多数违章建筑因地理位置隐蔽、设计结构简单、施工要求不高且多在节假日、夜间进行难以发现。三是“乱”。违章建筑多用于出租、堆放物品,使部分片区变成杂乱的“综合场所”。四是“杂”从违章建筑行为人来看,有本地居民,也有外来人员。这些违章建筑不仅破坏城市规划,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2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2.1 城市管理观念落后,与城市的发展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对城市管理的内涵理解片面,认为城市管理就是一般意义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日常管理,是维护城市规划建设功能不异化的手段,重建设轻管理、先建设后管理、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观念较重。特别是当前城市规模加速扩张,各级愈来愈重视建设的速度,强调建设的效率,而对城市科学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服务意识不强,直接影响了城市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2.2 城市管理体制不顺,长效管理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极强的工作,涉及城建、公安、工商、交通、卫生、环保等多个部门。长期以来,由于权责不清、各自为政、执法交叉,极易出现重复管理和管理真空,致使部分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久拖不治,或久治不愈。同时,一些相关职能部门还存在“城市管理是城管部门的事,管理好坏与自己无关”的思想,难以形成管理合力。
2.3 城市管理法规不完善,行政执法手段受到限制。目前,对城市管理还没有一部完整、系统的实体法出台,只限于一些条例或地方制定的规章、办法。而且,有的法规规章条款标准不明确,对某些行为只有禁止性条款,没有详细处罚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在城市管理的实践中,有许多影响市容市貌和市民生活的行为,因为在治理方面缺乏法规依据,且管理对象又多为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农民等社会弱势群体,使管理者往往处于尴尬的境地,加之县城规模小,人际关系紧密,说情风盛行,也影响了执法的公平。
2.4 宣传教育不够深入,市民城市意识比较淡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要求市民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卫生意识、环境意识。目前,我县对市民在城市管理方面的宣传教育方式不够创新,市民爱护城市、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还很淡薄,乱丢、乱吐、乱停、乱倒、乱搭、乱建的现象还十分突出,人为破坏、盗窃公共设施的行为时有发生。一方面,市民对城市管理提出了高要求,另一方面,当城市管理与个人利益出现矛盾时,市民的自我约束能力就会下降,公共意识往往被抛在一边。
3 提高我县城市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3.1 统筹规划,完善设施。一是加强环卫设施的规划与建设。要加快垃圾处理厂、垃圾中转站及公厕的规划布点与配建步伐,提高环卫保洁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强停车场的规划与建设。要着眼城市长远发展,合理布局城区停车场,老城区要适度开辟,新区要预留空间,缓解城区交通管理与停车压力。三是加强行业市场的规划与建设。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本着“管理优先”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分批实施,打造分类合理、特色鲜明、统一管理、集中经营的各类专业市场。
3.2 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一是要建章立制,健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法规体系。要针对城市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由县人大或县政府出台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城市户外广告管理等方面的办法,健全城市管理制度,使城市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要依法行政,增强城市管理执法的规范性。严格执行行政处罚案件办理规定,规范办案程序,确保城市管理执法行为合法、适当、有效。三是要文明执法,打造服务型城管。要坚持以民为本的执法理念。执法中要讲究执法艺术,针对管理对象在社会各阶层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尤其是对下岗职工、进城农民、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更要注意方式方法。执法中既要坚持原则严格管理,也要换位思考,通过实行柔性管理,来体现人文关怀。
Abstract:The city as modern civilization's symbol, is the economy, politics, the culture and so on center. I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hina's urban management faced with the stern test, is situated between this,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law enforcement basic connotation,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synthesis law enforcement in present stage existence's aspects and so on question has made some shallow ponders, and proposed in view of existence some questions several suggestions, can have the help by the time to the synthesis law enforcement in the present stage consum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关键词:城市综合执法 执法监督朗读
key word:Urban synthesis law enforcement law enforcement surveillance
作者简介:邓林(1976-)男,甘肃天水人,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法律政策、经济法、行政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管理问题进一步凸现。如何完善新形势下的城市管理工作,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是政府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现实问题,可喜的是近年来各地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推进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纠正执法中存在的职责交叉,多头执法,执法扰民,执法缺位等弊病取得了一些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加快了法治政府建设。但也存在许多不尽人意出,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一、城市综合执法的涵义及其特征
综合执法,是指一个行政机关(含具有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根据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行使多个行政机关职能及相应权力而进行的行政执法活动1。这里的执法是广义的,涵盖了除政府立法之外政府行使职能而进行的所有活动。综合执法的表现方式也是多元的,从综合执法的实现途径来讲,可以是委托式,相对集中式,也可以是机构改革式和授权式。城市综合执法是指一个行政机关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集中行使城市管理领域相关几个行政机关行政处罚权的一种行政执法制度。
城市综合执法作为我国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探索,是新的行政执法形式,除具备一般行政执法特征之外还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城市综合执法是一种职能交叉的执法。它将行政处罚权从各行政领域中分离出来,然后将行为目的、活动规律基本相同管理客体和对象基本属于同一类的职能集中起来,统一进行管理,因此,它的整个执法过程显示出了强烈的职能交叉属性。
(二)城市综合执法是对行政处罚权行使主体资格的重组。任何一种行政权的行使,任何一个行政行为的做出都与一定的行政主体有关,而“判断一个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与否,首先要看实施该行政行为的主体是否合法,这是行政行为合法的前提条件。2” 目前,行政执法领域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即将“执法”片面理解为“处罚”,而将处罚之外的其他执法活动统称为“管理”,在认识层面,很多人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理解为“处罚权的综合”。
(三)城市综合执法的综合性。第一,执法范围综合,主要包括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园林、环境保护以及城市规划管理都是行政执法管辖事项范围,可谓是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大执法。第二,执法职权综合,根据有关的行政法基本理论,行政管理权的内容包括行政许可权,收费权,处罚权,监督权,指导权,强制权等。“是一个行政机关行使了多个行政职权的职权,是一种多位权利组合的执法形态,其多位权利组合后形成了一个相对集中的权力板块”3
二、城市综合执法的现状
第一,机构林立、执法队伍和人员膨胀的情况并没有改观。具体来说,主要是“权力的综合而非职能、机构、人员的综合”只作了处罚领域的权利的简单合并,原主管部门仍然存在,并继续行使相关规范性文件制定、行政审批、行政许可、部分案件的处罚以及其他行政执法权力。在此情况下,为开展综合执法,往往需要新设立一个综合执法机关,并不断充实执法人员,导致实施综合执法以后,仅仅缓解了“多头执法,扰民执法”的矛盾,却增加了机构和人员的编制。
第二,上游执法(主要是制定规范性文件、审批和许可,即“管理”)与下游执法(主要是处罚、检查和强制,即“执法”)相脱节。现行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是上游不结合下游结合,反而产生了新的脱节和矛盾。平添了综合执法机关与原行政机关在执法上的成本,影响了“管理”和”执法“的效能,甚至产生“管理”部门与“执法”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关系不顺、联系不够、监督不力、相互推诿等现象。
第三、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的素质难以适应城市管理的任务和要求。随着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城市管理对行政执法专业性与综合性的要求均不断提高,先行综合执法的队伍和人员的素质显得难以适应。
第四、执法监督不到位
从理论上讲,综合执法机构的监督体系应该是比较健全的,政府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政党监督等。但由于综合执法监督没有业务上级,整个监督效能大大打了折扣。综合执法机构没有条条上的监督机构,不利于执法行为的规范。
三、对城市综合执法存在问题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不能离开综合执法这一有效方式。
从实践以及理论各方面来看,城市综合执法可以说是行政执法方式规范化的必然产物,城市综合执法使执法权力有分散行使到集中行使的转变,是政府执法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是实现统一执法的根本需要。所以当前我们面临的“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制化”只有以综合执法入手,打破这种“权力――利益”格局,通过职能、权力、机构、人员的转变与调整,统一执法程序和配套制度的建设是权力与利益脱钩,真正与责任挂钩,最终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而不是废除综合执法。
(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要做到机构人员的合理配置
城市综合执法应当与机构改革相结合,以机构改革式作为主要途径,按照精简和行政一体化的要求,实现行政系统内部各种执法资源的有机整合,坚持编制科学与法定并且裁撤与精简不必要的机构和人员,同时设置必要的执法机构并充实执法力量。此外为了防止“立一部法,是一种机构”的弊端,在制定新法时,应当将新增的职能和权力交由既设机构行使,不能借立法扩充机构,从而从源头上实现综合执法。
(三)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要做到上游执法与下游执法相协调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执法要按照有利于职能最大限度行使和成本最小,而且要取得最大效能的原则安排相关权力的配置,保持执法流程的连贯与完整,将上游的规范性文件制定权、审批权、许可权与下游的处罚权、检查权、强制权都纳入综合的范围,最大限度的实现执法的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能的最大化,以更好的保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防止人为地割裂、打乱上游与下游执法流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损害执法成效。
(四)加强对城市综合执法的监督,解决好权责一致的问题。
城市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管理过程的复杂性。由于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都不同程度、不同环节地存在一些执行中的具体问题。严格监督的目的,就是要求执法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素质,不徇情枉法,增强责任感,不推诿扯皮;坚持文明执法,不以罚代管;以确保执法管理者的良好社会形象。城市综合管理必须要做到权责相等,权责一致。与此同时,应当利用众多新闻、媒体互联网等一系列现代化的方式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进行监督,确保执法的公开性与透明性。
四、结语
本文在对城市综合执法的现状及解决做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分析问题并查找原因,城市综合管理的复杂性决定于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所涉及的面之广泛,不仅包括法律方面,还包括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部分,需要政府等各个方面的配合,以更好的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谐社会。
注释:
【1】 赵德关.《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现状及展望》.《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1页
定位上要解放思想
定位上解放思想,必须放眼全国、立足本土。巴中虽然地处偏远,远离大都市,但作为新兴中等城市,发展前景远大、建设任务繁重。纵观当代中国城市,在功利主义的规划和建筑哲学统治下,其表情都是同样难以掩饰的急切和粗糙:创造让位于复制,个性让位于共性,本土让位于泊来。城市本土特色日渐沦丧、个性韵味消逝殆尽。巴中不能重蹈覆辙。“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这就要求我们发展定位要科学、要志存高远。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综合我市的区位、基础和环境优势,要着力打好“红色、绿色、特色”牌,做足做活“生态、山水、旅游”的文章,形成“城在山中水抱城,水在城中城依山”的格局。
定位上解放思想,必须打破常规、兼容并包。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思路有多宽,路就有多宽。巴中的城市建设必须有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勇气,必须冲破思想的牢笼,必须给被束缚的“手脚”松绑,要做好顶着骂声、哭声、怨声、指责声来做事的思想准备。所以,巴中的城市建设,首先要在定位上解放思想,不能满足于小城市的安稳和倦怠,必须借鉴绵阳的精品、南充的气魄、成都的宜居。
定位上解放思想,必须做大优势、化转劣势。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的源头活水。这如同摘桃子,要跳起而不是躺下去摘;也如跨栏跑,越过柜架而不绊倒柜架。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要站高望远,掌握城市建设的理论至高点,勇于同大都市比较优劣,不能满足于偏安一隅。面对优势,无疑要用好用足;对待劣势也不能悲观或听天由命,优势与劣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用得好,劣势也能转化成优势。因此,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巴中远离喧嚣、亲近自然的优势,又要克服交通不便、偏离中心的劣势,善于化劣势为优势,这样才能实现发展的“撑杆跳”、“跨栏跑”。
规划上要解放思想
规划上解放思想,必须具备超前意识。城市要发展,规划须先行。在规划的实际工作中,要处理好务实和务虚的关系。要以更高的眼光、更广阔的视野来总结巴中城建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审视我们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思考巴中城市发展的未来。城市规划是管长远、管全局的工作,必须要有超前性、战略性,要突破现有框架带给人思维的桎梏。城市规划的战略性当中最关键的是预见性。城市规划的预见性应是多少年?专家说,理想的年头应该是100年,那么具体到我们巴中这样的城市,至少应该考虑到50年的发展预期。
规划上解放思想,必须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文化是一城之魂”。要把巴中塑造成富有鲜明特点的川东北历史文化名城,首先得“读懂”巴城,用历史的眼光去把握巴城的文化发展脉络。巴蜀之地自夏商朝建古巴国起,1900年多年的历史沉淀,孕育出汉末大将军严颜、唐章怀太子李贤、北宋天文学家张思训、清代翰林学士李仲峨、“世界十大革命性伟人”晏阳初等历史文化名人。涌现出吴瑞林、、何正文等27位共和国第一代将军,留下了光彩照人的文化和精神。如此厚重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要求我们在城市规划上必须准确解读“巴城文化”,用城市去科学诠释“地域特色”。
规划上解放思想,必须具备生态意识。当今世界中有许多园林般的美丽国家和城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德、法两国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有严格保护植被、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定;柏林市中心仍保留着长达6公里的森林绿化带,成为该市的一大特色景观;斯图加特市因在市区保留丘陵葡萄种植园而引以为豪。这些园林般的城市不仅美丽如画,给人们居住生活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也给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巴城来讲,注重生态意识,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巴河流域生态建设规划,切实加强城市环境的整体保护,科学安排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布局,努力建设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化体系。
管理上要解放思想
管理上解放思想,必须有章可循。在探讨现代世界城市发展趋势时,专家们多次强调了城市管理要注重法治化。法国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在城市规划中实行法治化管理,规定巴黎的城市建筑不得高于艾菲尔铁塔,并为城市建设定下了中轴线。专家们认为,实行了法治化管理就会有效避免现代城市发展走进误区,从而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城市管理法治化势在必行。巴城是一个新兴城市,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期,城市管理任重道远。我们要逐步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法规,以法律形式规定相关法规的执行机构权限,从源头上杜绝职能重叠、权限架构混乱的现象。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认真研究、制定和出台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意见,实施相对集中管理的综合执法,提高城市管理整体水平。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现有城镇人口21.25万,其中县城人口8.2万;建城区面积23.2平方公里,其中县城8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45.6平方公里,其中县城16平方公里;人行道面积9.7万平方米,路灯2436盏,排水管道26公里,园林绿化公共绿地46公顷,五年来县财政直接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000万,三纵两横的城区框架基本形成。
二、坚持扩容与提质并举,重在提质,做好城市建设工作。
近几年来,我们始终围绕县委、县政府经济工作提出的扩容提质,重在提质的指导思想认真开展城建工作,在先后完成了雪峰路建设,雪峰广场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一是在扩容上大做文章。2003年开始规划筹措工业园区,先后完全县城16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评审,为了使县城总体规划上档次、上水平、有超前意识,县委专程请湖南大学专家进行总规设计,并完成了羊丝坳商贸区、和平街、工业园区三块的详细规划。今年又安排25万元资金,完成从文昌北路入口至教师进修学校(即弦武路中段)2平方公里的详细规划。并对县城中心三块水淹区(即杨柳冲、团干宿舍后、过境路西段)合计120余亩,进行规划,对外招商,打捆进行招标,现在正进行报批的程序中。二是在提质上狠下功夫。近年来,我们以道路建设和街道改造为重点,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城镇居民创造了舒适、优雅、卫生的生产生活工作环境。积极向上级争取800多万国债资金用于县城老水厂改造和新水厂建设,提高和改善了城镇居民饮用水质量;计划投资500多万元修建新的垃圾填埋场和垃圾中转站,从今年开始分期投资规划建设迴龙洲休闲设施配套,以改善人民居住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目前已经完成了垃圾填埋场的选址和征地工作并进入建设阶段,垃圾中转站建设正在全面铺开;完成县城主干道“三纵两横”的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工作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积极配合县城综合整治,对主干道人行道树木、园林实行改种整容;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品味,树立外部形象,今年又引进外商老板投入资金2000万元,兴建天然气供气工程。
三、切实加强城市管理工作。
城市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们围绕创建文明城镇的工作目标,坚持标本兼治,实行划行归市,加大了对城镇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依法行政,从严治队,初步形成了道路畅通、市容整洁、市场繁荣的良好局面,改善了人民居住环境。一是广泛宣传,提高了市民的文明意识。我们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宣传了有关城市管理的法规、规定,在新闻媒体上开辟了城市管理专栏,宣传城管执法,跟踪报导城管整顿成果,让市民耳闻目睹县城市容变化。同时,设立了城管监督热线,让老百姓参与城市管理,提出建议与意见,消除了各种思想隔阂,使城管工作得到了市民的支持与配合。二是强化监管,规范县城的市容市貌。我们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规定和要求,在大正市场、大桥市场等几个专业市场和11个露天市场,每天都安排专人进行轮流值班,采取“堵与疏”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强化管理,基本上做到了货不出店门、人行道上无摊担、水果批发市场规范有序、游卖现象基本杜绝。去年我们就纠正规范处理违章占道洗车和处理游卖摊担4500余起,为对县城户外广告的规范管理,我们采取先申请后审批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制作,每天在整顿市容市貌的同时,还要进行清理陈旧不规范的广告牌,收缴占用人行道上的广告牌,清理街道“牛皮癣”等工作。县城面貌明显改观。三是因势利导,净化县城客运秩序。针对县城客运秩序混乱的局面,我们采取多种办法,主动出击,设点守候,跟踪调查,共查处各类非法营运76台次。同时向社会承诺,对非法营运实行有奖举报,建立了由城市客运办、出租车管理联组以及220台出租车全天候监督机制,使非法营运在县城无法立足,维护了县城客运秩序。全年举办出租车从业人员培训班四期,加强了职业道德教育,改善了服务态度,开展优质文明、安全行车活动,“桔城出租”品牌已初具雏形。
四、强化管理,狠抓建设行业职工队伍建设
建设系统行业多,覆盖面广,局党组一班人审时度势,形成共识,牢牢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的战略方针,努力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努力提高业务素质,紧密联系工作实际,精心组织,抓好措施落实,脚踏实地完成各项任务。一是树立大局意识。我们要求建设系统干部职工必须自觉地把本职工作放到全县大局中去思考、去研究、去把握,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到协调配合,不相互推诿、相互扯皮,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二是加强责任性,搞好优质服务。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做到一级管一级,一层管一层。把具体工作落实到具体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定期限、定标准,形成层层落实、人人负责、环环紧扣的工作机制,签订好年度目标管理责任状。同时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继续推行政务公开制、服务承诺制和首问负责制,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推动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显著提高。三是增强法制意识做到依法行政。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求建设系统每个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建设行业的法律法规政策,增强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的国家工作人员。严格以国家法律法规管理建设工作事务,不以言代法,不以情枉法,不以权压法。
在开展“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的活动中,我局所属各单位都能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制定出不同的管理制度,县城管中队根据市容市貌管理和城市客运工作特点,提出了换位思考,对队员实行末位淘汰制,每季度考评一次,对于那些出工不出力,工作吊儿郎当的队员让其下岗待聘,待聘时间一般为半年,这样对所有队员起到了较强的警醒作用。县规划局则采取竞聘上岗制,今年对各镇规划办主任岗位实行竞争上岗,让符合条件的竞争对手在同一平台上通过笔试、面试、演讲等方法竞聘主任岗位,再由主任根据各工作岗位需要聘任工作态度好,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这样,有效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五、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过去几年,由于县委、县政府对城建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去年市人民政府把全市建设工作现场会议放在我县召开,更增强了我们的工作信心。同时随着这几年县城建设和管理力度的加大,县城面貌日新月异,广大居民也盛赞县委、县政府为民办了好事,这些好事看得见摸得着,是实实在在的好事。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认为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不配套的矛盾。
近几年县城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增速较快,基础设施无法跟上发展的需要。老城区、城乡结合部连基本的化粪池都没有,无法谈排污达标,更谈不上大街小巷的硬化、灯化、美化。
(二)投资需求缺口大与投资渠道狭窄的矛盾。从我县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结构看,由于受市场开放程度不高,以及价格偏低的影响,政府投资仍然占主体地位,其他投资所占比例严重偏小,非政府投资比重远低于沿海发达地区,如浙江省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中非政府投资比重占一半以上。
(三)执法环境差,执法难度大。建设执法范围广,牵扯面大,一方面,我县的重点工程、形象工程越建越多,城区面积越来越大,市民强烈希望一个有序、文明、卫生的环境,而另一方面,城管执法、规划执法、建筑执法等等得不到正确执行,执法队员有时甚至受到围攻、恐吓,间接导致负面效应;市民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如何协调建设与管理依然有待探索。
【关键词】城管;流动摊贩;执法;生存
一、相关定义
(一)城市管理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城市的迅速发展促使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的增加又推进城市的发展,这就致使城市面临了许多新的问题在管理上和发展上,亟需一个机构对此进行管理;加上1996年开始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有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圈,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城市管理部门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全国第一个城市管理监察大队是于1997年在北京宣武区成立的。
城市管理,顾名思义是对城市的管理。本文采用宋刚、陈锐在《复杂性科学与现代城市管理》中对城市管理的定义:以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为对象,以城市基本信息为基础,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的机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互动,围绕城市运行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和经营行为就是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部门,是为了让政府更好地维护已建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已提供的公共服务及优良的城市环境等所成立的机构,这个机构主要是作用在城市规划、市容市貌、卫生环境、城市绿化、流动摊位的随意设置和无照经营、对道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占用等方面。城管执法,是城市管理部门人员在管理上述领域的时行使行政处罚权。
(二)流动摊贩
流动摊贩,在新时期时代的晚期就出现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把它称为“走鬼”。在学术上,学者和研究人员并没有对流动摊贩做出一个详细的阐释,每一个人对它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就流动二字而言,我们可以大致概括出以下几个特点:①经营场所不固定,一般是走到哪里卖到哪里,但是在商业区、住宅区和文教区存在一些固定经营场所,例如在云大呈贡校区南门就是各种小吃的聚集点;②经营场所简易,小贩随处安置自己的商摊,为了便于行动除了谋生工具,例如锅碗瓢盆、煤气、小车等,其他的物品能免则免;③经营者多为下岗工人、进城务工人员、城市郊区农民、老弱病残者;④经营规模小,成本低,经营场地多为露天;⑤不需要缴纳租金和所得税;⑥不需要在工商部门注册,也不接受卫生部门和质量检测部门的检查。
二、城管执法与流动摊贩生存之间的冲突分析
设置城市管理部门的目的是把分散的行政处罚权集中起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就最初的目的来看,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能和责任是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发展至今,城市管理部门更多地是受到了社会的指责和谩骂。早期城管与流动摊贩之间的矛盾表现为城管使用暴力执法,现在不仅仅是问题,小贩采取暴力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生存权益。一方暴力执法,一方暴力反抗,两者关系之所以会愈演愈烈,城管和小贩自身是有原因的,还有一些外在的影响因素。
(一)城管执法的法律依据不充足
目前,全国各个城市城管执法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省级人民政府的决定、地方人民政府的文件和规章。2002年国务院了17号文件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文件对开展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做了进一步的说明,明确了行政处罚权的指导思想,划定了行政处罚权的范围,提出了实行行政处罚权的要求,这可以作为城市管理部门进行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但是还不够细致完善。
城管队员在执法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可以实行行政处罚权,如何实行行政处罚权,实行行政处罚权的限度,都没有明确的实行标准,这就造成了有些城管队员滥用行政权利。现今,中国还没有一部法律是专门为城管执法制定的。
(二)城管队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文件中,有明确指出: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要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其他有关规定,采取考试、考核等办法从有关部门和社会符合条件的人员中择优录用。但是,现行的城市管理部门中的人员,并不是如文件中所说的方式选拨出来的。城市管理部门的人员来源参差不齐,人员身份比较复杂,一部分人是因为政府机构改革精简人员,被划分到城市管理部门,一部分人是城市管理部门为了完成大量的执法任务招收进来,但非事业编制。这样一来,城市管理部门就变成了事业编制人员、非事业编制人员及行政人员的聚集地,降低了城市管理部门人员的综合素质及行政效率,为城市管理部门甚至是政府部门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城市管理部门的组成人员尤其是未通过考试和面试两次考验的人员,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通常是事业编制的人员带领几个非事业编制的人员(协管员)前往现场执法,由于执法现场环境和人都比较复杂,城管和小贩都没有办法冷静下来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暴力执法和暴力抗法由此出现。这样的行为大大地破坏了城管在民众心中的美好形象。
另外,被城市管理部门招聘进来的人员,并没有受过任何的专业性培训,直接上岗工作。
(三)流动摊贩多为社会弱势群体
在城市的各个地方摆摊设点的多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像进城务工人员、下岗人员、老弱病残等。他们每个月的收入较低,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都只有初中和小学文化,没有任何的劳动技能,年龄处在中年的人,生活负担还很重,上面要赡养自己的父母,下面还有要抚养的孩子,为了每天的生活费、赡养费和抚养费,他们想尽办法去赚钱。城市的商业区、住宅区和文教区、办公区等人群密级的地方,为这群人提供了一个收入来源。这些区域的人员,有白领、工人、学生、家庭主妇等,他们每一个人的需求都不一样,白领需要便捷的消费品,工人需要便宜的消费品,学生的消费倾向于零食和小吃,家庭主妇更多地是寻求物美价廉的消费品。这些都为没有任何技术和资金的社会群体提供了商机。早餐、快餐、水果、化妆品、小家具、文具、小饰品、鲜花等行业都可以见到流动商摊的身影。
流动摊贩,现在是城管人员执法的主要和重点对象。他们受教育程度很低,很大一部分人没有上过学,一部分人小学毕业,少部分的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几乎没有。摆设流动商摊,就现在的法律和城市管理制度来看,是属于违法行为,由于极低的文化水平,他们对国家的法律不熟悉甚至是不知道。流动小贩随处摆设商摊,只是为了谋得一份收入,以满足每天的饱暖问题。就流动小贩的这种行为,社会民众更多的是报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支持和欣赏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增添了人们的生活色彩。
身为执法人员,并不是如报道的那样没有同情心和怜悯心,只是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工作,要向领导交代,并且驱赶流动小贩是依法行事。只能说是有些执法方式不对,不能够暴力对待流动摊贩。
(四)新闻媒体的大肆报道
社会公众对世界、国家和社会的变化,都是通过新闻、广播、报纸等途径了解到的。新闻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对公众看待这件事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很多民众并没有亲眼看到,顶多就是看见城管驱赶小贩,但是一经新闻媒体的曝光,民众很快地就知道了城管是如此暴力地对待小贩的。新闻媒体为了追求收视率和销量,吸引更多的读者和观众,以夸张的手法扩大事态,而且只报道城管执法的负面信息,或者自行遗漏相关信息,只报道对他们有利的方面,这样更彰显他们的正义性和公正性。新闻媒体不实的报道和偏向一方的报道,只会使城管在公众心中的形象越来越差。
(五)缺乏监督机制
城市管理部门的涉及面较广,权力范围相对来说也很广,急需一个监督机制来约束它的权力,以抑制权力的扩张和滥用。城市管理部门人员在实施行政处罚权时,并没有合理的监督机制监管。因此,有些城管在执法时,可以为所欲为,滥用权力,没收流动摊贩的谋生工具并不出具暂扣清单,也不签字盖章,执法程度混乱。
除了上述列出原因外,还有一些原因导致了城管与小贩之间的冲突。比如,城管在执法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单一的围堵追赶罚方式,再无其他执法方式。
三、对城管与流动摊贩冲突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律建设
城管执法,仅仅依靠国家制定的行政处罚法和国务院、省级政府、地方政府的文件、决定是不够的,需要一部专业性完整性的法律来支持。不断完善和加强法律建设,为城管执法提供有利的法律支持。确定城管执法的范围,执法的方式,明确城管的职能,使得城管执法的时候有法可依;同时帮助城管建立执法意识,规范执法行为,有利于城管和流动摊贩紧张关系的缓解。
(二)为流动摊贩提供经营场所
随着城市的发展,流动商摊可以说已经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了,且流动摊贩为公众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加之流动小贩需要生活,所以取缔流动商摊是不可能的。政府在学校、住宅区、办公区等流动小贩聚集的地方,规划出一块区域,允许流动小贩在里面摆点,象征性地收取费用或者是不收取。还可以根据小贩的经营范围,规定流动小贩摆摊的时间,但是要确保商摊周边的环境卫生。在允许摆摊后,工商部门、卫生部门等相关机构,要定期去流动商摊检查,确保消费者购买的消费品有保障,维护小贩和公众的权益。
(三)提升城管的综合素质,提升进入城管的门槛
城管部门在招收新成员时,就要对学历进行限制,例如高中以上、本科以上;在专业方面也要有所限制,并不是任何一个专业都是适合城市管理工作的,像心理学、城市建设、行政管理等专业都是城市管理部门很需要的,而且这些专业也和城市管理有很大的关联性。在性格、为人处事方面,也要有很严格的要求,要挑选赋有耐心、冷静、正义感的人,而不是暴躁、冷漠、毫无耐心的人。招收到了新的成员,还要对这些人进行专业培训,培养职业道德,建立法律意识,加强形象意识。不过,对于很有沟通技巧的人员,在学历和专业方面,可以稍微放松一下标准。
(四)培养流动摊贩的法律意识
作为这个矛盾的另一方,流动摊贩也存在改进的地方。首先,要为流动摊贩讲授法律知识,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告诫流动摊贩不要做违法的事情。第二,培养流动摊贩的法律意识,在遇到问题时,要冷静思考。遇到暴力行为时,要积极主动向警方报警,而不是以暴力还击。
(五)加强和新闻媒体的合作
当今社会,媒体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对城管执法环境和城管形象的改善起到主导作用,城管部门要以积极的态度及时和新闻媒体沟通,特别是在有重大时间发生的时候。还要时不时的召开新闻会,通过媒体告诉公众,城管工作已取得的效果和新进展;还可以通过媒体,向公众征集对待流动摊贩更好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部署安排。根据区委动员大会精神和活动实施方案,立即召开局党委会议,认真研究和部署,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专设了活动办公室,抽调专人负责日常工作。于2009年4月2日,召开了全局党员干部动员大会,传达学习了区委“动员大会”精神;部署了《城管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结合城管工作实际提出了具体要求;所属各党支部均成立了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既富有城管特色又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实施方案》,形成了上下联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良好格局,为学习实践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突出集体理论学习,彰显城管特色。活动一开始就发放了相关学习资料和笔记本,力促学习效果,并集中组织学习了《、、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聘请区委党校专业老师讲课提升理解层次,全体党员撰写心得,掀起了学习热潮。同时,严格学习考勤,确保了活动前期集中学习,并在活动中间不断学习辅导,局机关党员干部牺牲双休日、基层单位错时执法,参学率达到了99%,6个党支部168名党员每人撰写了1.5万字以上的学习笔记和3篇以上心得体会,并有建言献策和意见建议,使大家在掌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上有了新理解,理论水平得到了大提高,思想得到了大解放,工作热情进一步高涨。
(三)深入基层调研,查找主要问题。活动前期,局党委就认真确定调研课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走访、座谈,集体讨论、广开言路,重点调研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破解影响和制约城管事业科学发展的问题;加快推动市容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课题,形成了有价值、可操作的调研报告8篇,涵盖了强化城管综合执法、创新体制机制、市容环境卫生、生活垃圾处理、行风效能建设等内容。通过深入实际的调研活动,为城管事业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是广泛征求了城管部门基层广大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了各单位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办法,为全局对照检查、分析问题做了充分准备。二是较为深刻地挖掘了城管部门在推动市容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走向市场化机制与体制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整改奠定了基础。三是确定了以“城区向街镇拓展、中心城镇向农村延伸”的思路,逐步将有条件的城镇和农村引入城市化环卫管理体制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四是向基层传达了区委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最新要求,并将局活动主题带到了各基层部门去实践,推动了整个城管系统学习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
(四)分层组织活动,突出作风转变。各党支部、机关科室、局属单位都按照全局部署,结合工作特点解决工学矛盾,进行了思想再发动,层层开展了“抢抓新机遇,把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工作向更高层次提升”大讨论。为解决好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怎样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做到了在解放思想中统一认识,以科学发展引领实践创新,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提出了各自部门加快科学发展的思路、目标和措施。目前,全局上下实践特色明显,风气明显好转,人员爱岗敬业。特别是行风效能,已经注重细微和点滴,抓内务、抓卫生、抓秩序和规范着装言行已成自觉行动。干部职工的执行力明显增强。
(五)边学边查边改,切实为民办事。结合单位实际,就如何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如何进一步清理发展思路、制定科学发展措施;如何转变作风、增强执法为民意识;如何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实现科学发展,进行深刻反思,即查即改,做到了“六创新”。一是创新了工作思路,在执法工作中已创出了“以人为本、疏堵结合、宽严相济、教罚并举”的方针。二是创新了工作理念,教育执法人员在工作中做到了“体察民情、关注民生、顺应民意、赢得民心”。三是创新了工作模式,根据不同区域和工作对象,采用了“疏导帮助、规范管理、依法取缔”等不同办法,逐步和谐了“市容”与“繁荣”的关系。四是创新了工作方法,坚持依法行政、执法为民。五是创新了监督机制,长期聘用专职律师和政风行风评议员,监督执法过程和政风行风,严格落实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了内部执法监督机制。六是创新了廉政建设,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培训,提高了城管队伍的综合素质、思想政治水平和廉洁自律能力,单位正气不断上扬,典型不断涌现。
(六)反复查摆问题,形成分析检查。一是不断征求意见。采取座谈、走访、问卷、设置意见箱等形式,向区直机关各单位,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以及市民群众分别发放百余份问卷,征求意见和建议,将其分类、归档,反馈、反思,从主观上找差距,自行整改、集中整改和责成整改,为撰写全局分析检查报告奠定了基础。二是深入查摆问题。局领导班子成员和普通党员均对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开展了“五对照五查找”和“三查三看”。着力找准了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了问题的主客观原因。三是形成了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班子成员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达到了统一思想,形成了促进新**管事业科学发展的共识。报告整体上回顾了十六届三中全会特别是近三年来城管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情况;深入查找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工作思路。
(七)适时召开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把稳工作导向。一是班子民主生活会质量高、氛围浓。在充分征求意见基础上,局党委于2009年6月19日召开了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重点讨论了《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初稿)》,提出各方修改意见和建议;班子成员对照《报告》查找了在思想和工作以及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了经验教训;形成了发展共识;达到了查找问题、分析根源、明确努力方向的目的。二是党员组织生活会发言踊跃、建议充分。2009年6月20日前,4个党支部均召开了组织生活会,进一步查找了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思想差距和工作差距,分析原因,交流思想,达成共识。同时通报党委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对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讨论和开展“五对照五查找”的情况。会议要求严、程序严、质量高。三是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有深度份量足。根据分析讨论情况,对《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进行了反复修改和完善,切实把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的成果充分体现到了报告中。修改完善后的报告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实事求是,突出了城管特色,进一步加深了对“抢抓历史机遇,加快科学发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再认识,对我局搞好2009年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
(八)组织群众评议,积极接受监督。6月29日,组织机关科级以上干部、职工代表及部分人大政协代表召开了评议大会。发放并填写了意见征求表,着重从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查找的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得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可行不可行五个方面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会议对评议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再次认真研究,充分吸收,完善了分析检查报告。同时,公示了正式形成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和评议结果(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度达80%、问题查找准确率达79%、原因分析透达到75%、发展思路清达到85%、工作措施可行达到86%,总体评价满意度达到
(九)制定整改方案,切实解决问题。对梳理出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以及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和归类,针对区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城市管理方面的4条整改落实意见,区城管局制定了整改方案、措施、规定了完成时限,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逐步得以解决。一是解决了邾城地区道路破损坑凹,影响市民出行的问题。截止2009年7月底共维修邾城地区破损道路45处,计2620平方米。二是整治了**地区以占道经营,以路为市,建筑占道为重点的影响交通的问题。截止2009年7月底清除建筑垃圾及占道建筑材料200余吨,清理整顿建筑材料及建筑施工占道30余处。**地区整治占道夜市30处,取缔流动占道200处。彻底整治了城南,市场街,东街市场门前,南街菜场门前以路为市的占道经营行为,规范了经营行为,市容市貌大为改观。三是正在解决**地区已建公厕使用低,市民入厕难的问题。目前环卫部门报政府批准已正式启动了**地区13座破旧公厕的维修改造,并计划新建3座公厕,拟2009年底前投入使用并派专人管理。四是正式启动我区农村垃圾管理工作。至2009年7月底,按照“村收集,街归并,区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已启动,以仓埠,潘塘为试点,下部逐渐向其他街镇扩展延伸管理。
(十)完善体制机制,继续巩固成果。一是按照把创新体制机制工作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的要求,创新思维,积极稳妥地抓好完善体制机制工作。对出台的文件和制度进行梳理和汇编,对其中已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作了修改完善,正在建立一系列新机制、新制度。二是利用媒体开设专栏,突出了城市管理工作向更高层次提升的实践特色。三是专人负责信息工作,及时反映城管系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最新情况和重大事件,做到了信息畅通。
二、存在的不足
一是在思想观念和思想认识上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差距。虽然对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十分重视,特别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更是狠抓了学习教育,但教育内容创新不够,方法还是以灌输为主,基层和个别党员的理解消化不深。二是在促进城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上措施和办法不多。虽然对城区深层次和长效管理考虑得比较多,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做了一些深层探讨,但对个别问题分析、思考的还不深,解决矛盾的方法和举措还不多,魄力还不大。三是城市管理体制机制还不科学,城市管理整体功能发挥的不好,阻碍了城市管理走上科学、长效的步伐。
三、巩固成果的努力方向和主要措施
紧密结合城市管理的目标要求,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着力在解决突出问题和为民办实事上下功夫,在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统筹发展的能力、破解难题的能力上求拓展,奋力推动城市管理工作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党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一是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确保政令畅通;强化班子自身建设,使之成为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完成工作任务的坚强核心;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及群团组织作用,把稳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工作发展方向。二是注重理论素养。积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将学习教育与工作部署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增强科学发展信心、凝聚科学发展的共识,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维方式、决策程序、工作方法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真正做到学习实践活动每推进一步,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将提高一个层次。三是加强行风建设。坚持政风行风效能建设“生命线”地位,以廉政建设“高压线”为警示,按照“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标准,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坚持科学管理、文明执法、依法执法,牢固树立城管工作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提高群众对城管工作的满意度。四是加强文化道德建设,努力弘扬典型,梳理正气,培育城管文化,引导强化执行力,力争舆论支持,使百姓更多理解和支持城市管理工作,从而最大限度挤压对城管的负面影响。
2014年4月,西城区开启国家级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后,广大城市管理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北京市关于精细化管理的系列指示精神,深刻思考如何将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模式耦合交融为精细化城市管理的工作责任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使精细管理从理念优化为一套可操作、可度量的工作目标、操作规范和具体措施,在圆满完成试点项目的同时,让标准体系建设规范实用,标准化工作卓有成效。
经过两年来的攻坚克难,超越革新,截至2016年6月29日,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圆满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标委)验收,城市环境建设管理标准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成立精干组织机构
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从2014年4月,西城区申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被国标委联席会议审核通过后,区市政市容委立即编制、下发了《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综合标准化试点工作方案》。全区成立了以姜立光副区长为组长、区环境办等14个职能部门和15个街道办事处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区市政市容委,负责统筹协调专家顾问组、技术保障组、标准体系工作组推进标准体系编制和试点工作的落实。各成员单位按照要求,相继成立了专项标准编写机构,具体负责各个专业的标准编制与试点推进。
试点办自成立以来,共组织试点启动与中末期验收、标准体系专家评审与、各类考察培训等会务32次,编发文件、通知30个,信息23篇,外宣稿件8篇,出刊会议纪要14份、信息专刊17期。
广泛开展学习研究
保证试点工作正确方向
为使试点工作少走弯路,定向前行,试点办广泛开展走出去学习考察、请进来培训授课等活动。
试点办先后组织外出学习考察4次、研讨培训10次。邀请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原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首都经贸大学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对试点工作方案、标准编制原则与范围、参加试点单位与标准体系编写等问题,进行深刻的研究讨论,确定将试点工作划分为宣传启动、体系建设、组织实施、总结验收四个阶段;工作细化分解为35项任务,并于2014年11月18日在全区启动大会上进行了部署。
按照“看得见、管得了”的要求,以城市“功能区域分类、环境管理分级、专业工作支撑”为基本思路,研讨、确定、建设涵盖西城区各个功能区域的市政道路、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施工管理和环境保护各个环境专业领域,以及城市环境建设、管理、作业、监督、执法、考评等各个环节与层面的标准体系。
积极开展环境要素调查
完善城市功能区域划分
为完善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的标准体系架构,充分了解与切实掌握全区各个功能区域的环境特征和管理要素,试点办于2015年7月委托社会专业组织,开展了七大功能区域的环境要素调查,摸清了各个功能区的人口特点、区位功能、人文特征,以及建筑风格和属性、道路交通特点、街面公共服务设施、园林绿化、商业业态等7大要素构成,为全区功能区域划分与标准体系最终编制提供了依据。
同时,按照区域功能主导、公共空间全覆盖、能够动态调整、便于末端研判的原则,对全区功能区域进行重新调整,共划分为7个区、2个金融商务区、3个繁华商业区、3个传统风貌区、1个交通枢纽区、10个公共休闲区和其他若干个生活居住区,并重新核实了各个区域的四至范围、面积、道路、网格和社区数量,纳入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平台体系,有力完善了标准体系中考评子体系。
认真组织标准体系编制
经过权威评审对外
2015年8月初,在区领导的关心指导、试点办全体人员的强力推进、各成员单位的大力协同下,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数次修改完善的《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标准体系》终于完成初稿。
8月11日,西城区质监局组织召开了专家评审会。会上,来自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原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北京标准化研究院、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城市管理学会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在听取了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标准体系编制情况汇报,查阅了相关标准文件,讨论研究后一致认为:标准体系符合国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要求,以及国家、北京市和西城区相关文件精神;标准制定能够围绕建设需求,符合各区域功能特点和环境管理质量目标,覆盖城市管理各个环节,格式规范,内容基本适用;能够结合实际,根据西城区城市管理现状,搭建涵盖城市环境建设、管理、作业、执法、监督、考核等各个环节与各个层面的标准,形成全区统一协调、一体化的标准体系框架;能够将西城区多年来在城市管理中分类分级的创新模式以指导性技术文件固化提升,有利于提高政府各部门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
根据专家的评审意见,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后,西城区于2015年10月16日以区市政市容委的名义下发了《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标准体系》,确定10月30日正式实施。
整个标准体系包括通用基础、分类分级管理、专业支撑和监督考评四个子体系,共有标准251项。其中,收录国家标准57项、行业标准35项、北京市地方标准86项,自制标准73项(已完成56项,尚有17项建议制订的标准正在研究中)。
大力开展宣传贯彻活动
持续改进促进标准实施
为了促进标准体系实施,试点办一是将所有收录引用的标准与自制标准一起,在令标准体系明细表中形成链接,刻盘发放各成员单位学习应用,并与相关工作手册和工作记录一同印制,发放各单位实施;二是制订、下发了《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标准体系实施方案》和具体《检查工作方案》,于2015年12月,每周安排2个单位,逐一检查各成员单位标准体系的实施情况;三是2016年1月集中组织了标准体系宣讲与培训,协调各成员单位广泛开展宣贯活动;四是根据各成员单位的实施反馈情况、检查与验收意见,分3次对整个标准体系和20个具体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有效促进了标准化工作落地。
试点工作圆满通过验收
城市管理标准化取得新成效
2016年6月28日-29日,受国标委委托,北京市质监局邀请了标准化与城市管理领域的知名专家,对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进行验收。经过专家组的听、看、询、查、评,认为两年来的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完成了全部规定任务,符合国标委下发的试点细则要求,综合评分93分,一致同意通过考核评估。
评估报告认为试点项目一是领导重视,试点工作推进有力;二是切合实际,标准体系覆盖全面,实现了分类分级清晰、管理程序规范、质量要求明确、执法监督严明的闭环式管理;三是注重宣贯,各级标准化意识明显增强,形成了以标准为引领、按标准实施的良好氛围,岗位人员知标准要求、明标准职责、依标准办事,提高了标准化意识与执行标准的自觉性;四是实施到位,试点取得显著成效,能够围绕城市环境管理的内在要求,以分级管理为核心,细化区域分类管理,并针对试点涉及面广的特点,突出全员参与,注重收集意见,实现持续改进与有效的质量控制。特别是运用标准化原理,积极探索特大城市管理规律,创新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模式,提高了城市环境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水平,有效促进了城市治理体系的完善与治理能力的提升,成效显著。
深入总结试点经验
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综合标准体系的研究建设与宣贯实施,特别是西城区国家级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的最终验收圆满通过,标志着西城区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以标准化为引领的新时代,对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就标准体系建设而言,一是巩固、提升了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新模式,创新形成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成果;二是核实了城市环境管理要素,健全了全程管控指标体系,厘清了各职能部门工作关系,实现了对城市环境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三是编制了城市环境建设、市容市貌管理、功能区域管控等标准,填补了城市管理标准体系空白,解决了部分环境管控难题;四是强化了“管理前置”理念,增强了城市管理的前瞻性与预见性,进一步优化了环境资源配置,提升了政府行政效能。
同时,通过标准体系的建设与试点工作,各个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单位工作职能进一步明晰;市政建设、环境治理、交通秩序、园林绿化、环卫保洁、工地管理等专业作业进一步规范;临街社会单位与商户参与“门前三包”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城管执法行为与能力进一步加强,环境问题发现与处置渠道进一步畅通;辖区功能区域分类管控能力与分级作业水平进一步提升。
据统计,2015年,在城市环境管理任务没有大的变化的前提下,西城区市政市容委用于城市环境整治项目和基础建设的经费支出为8.16亿元,2014年为9.89亿元,同比减少17.51%;区市政市容委共接受各类意见、投诉、曝光68件(起),而2014年为91件,同比减少25.2%;西城行政服务大厅市政市容服务窗口共接待1.03万人次,受办理事项1357件,而2014年度接待1.04万人次,受办理事项1423件,同比分别减少1%和5%;辖区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浓度平均分别为14.5、54.0、105.8、83.0微克/立方米,而2014年平均分别为23.1、62.9、115.2、88.4微克/立方米,同比平均分别下降37.3%、14.2%、8.2%、6.2%;降尘量为5.4吨/平方公里/月,而2014年为5.8吨/平方公里/月,同比下降6.9%;全区生活垃圾总量59.323万吨,同比减少96.97吨;道路养护、园林绿化全市第一;居民对城市环境秩序和管理水平入户调查满意度平均为95.69%和96.31%,而2014年平均为92.56%和93.47%,同比增长3.38%和3.03%。
国家级的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综合标准化试点工作项目虽然有期,但是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标准化工作却无涯。西城区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工作者将坚定信心,持续推进,将标准实施与监督指挥平台衔接起来,与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区等检查工作结合起来,与日常工作任务一致起来,继续做好做细做实做强标准化工作,努力再创西城区城市管理工作的新佳绩。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城市管理;重要性
城市规划分析城市的将来的发展趋势、城市的妥善布局及整体组织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整体部署,属于必要阶段里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建设及监管的重要依据,还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时期管理的龙头。城市规划设计与城市管理息息相关,因而必须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与分析。
1 城市规划管理概述
1.1 城市规划管理概念。城市规划管理的目的是完成城市资源的妥善利用,和城市的发展基本需要紧密相连,参考有关的规范,全面管理和调配城市规划的所有活动。在进行城市规划管理的时候,不单单应该全面掌握城市建设的普通情况,也应该具备适当的前瞻性。
1.2 城市规划管理目的。在这些年里,中国城市化建设实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人们生活质量具有关键作用。针对这样的情况,进一步的完成城市的发展,是和城市规划管理紧密相连的。城市规划管理的意义就是以仔细审核城市区域建设现状及发展方向的前提条件下,贯彻城市进步的综合规划布局,建立妥善的城市区域空间发展结构,布局便利交通网络体系,重点整合自然生态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地方、居住区域城市建设的普通的要素,让所有设施妥善布局,完成全面监管城市规划。
2 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整体建设工作中的意义
2.1 计划作用。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是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部分的真实情况紧密相连的,根据城市综合建设工作的蓝图和设想以构建及落实的,同时于城市规划设计部分的项目监管环节里指明的城市综合建设的实际的计划及分阶段进行计划,妥善有序地组织城市建设的一系列活动,确保其根据计划落实。
2.2 推动城市的整体建设工作。城市的综合建设工作展现在很多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人文等不同的部分,同时落实的实际工作普遍需要很多部门的一起参与才可以做到。这种情况下,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可以发挥不错的协调作用,把城市的综合建设工作变得细致,同时贯彻责任至实际的单位及部门,避免发生管理紊乱的问题。
2.3 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作用。城市规划设计展现出了调控城市建设的积极作用,其关键表现于下述两个部分:首先调控城市的所有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对城市的土地资源进行调控,让它被妥善利用。
3 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1 城市总体规划方面。针对部分城市设计而言,有的关键问题是城市综合规划没有科学性,未能构造出适当的规划体系。城市规划设计未能和城市的整体进步的目标紧密连接,城市总体规划没有长久性,未能全面权衡和城市将来的发展趋势。此外,部分城市于发展时候,未能与此区域的真实情况紧密连接,建立了与当地现阶段城市发展目标不相符,城市规划设计不能和当地的经济情况符合,引起资金短缺,城市建设落后等现象。
3.2 城市分区规划方面。针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而言,城市分区规划属于极其关键的环节,优质的分区规划设计能够使得城市建设功能进一步的实现。然而部分城市于规划设计的时候,没有关注分区规划设计部分,当分区规划设计的时候,城市对部分行政辖区未能构建管理体系,城市分区规划建设没有落实的主体,分区建设不易进行,最终引起分区建设不妥善,城市建设目标同时不易完成。
3.3 城市具体设计问题。城市设计属于城市规划设计里的关键工作内容,落实城市设计里所有的内容的设计环节,城市设计工作才可以全面进行。在现阶段部分实际的城市设计工作里,城市设计里所有的层次间的联系缺少紧密性,具体步骤里的设计工作没有细节化的操作标准,如此以来引起了城市设计工作出现很多问题,城市设计工作不能有效进行。
4 创新现代化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思考
4.1 严格把好规划选址关。在建设公司呈递建设项目选址申请的过程中,第一需审查此项目有没有达到城市总体规划要求、项目的可行性怎样、和政府的方针有没有保持一致此三中前提条件,随之查看现场,检查申报内容和现场是否相符,项目占地四周情况是否妥善,最后再决定同不同意此项目选址。
4.2 认真把好规划设计关。规划设计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在相关建设方案中的具体表现。因而在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对好规划设计高度重视,把好规划设计关,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规划设计针对城市建设和将来发展中具有很大的作用,面对城市总体规划,其能不能优化,怎样优化规划设计等处决和城市规划设计主体自己的专业能力,所以抓好设计部门的资质审定,合理的设计方案,针对加强城市整体规划能力发挥着关键作用。(2)抓好设计部门的市场选择,建立竞争机制,慢慢扩大规划设计市场,吸收高资质、高级别规划设计公司加入城市普通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3)抓好方案的审核和确定。审核普通项目的设计方案,关键审查规划设计整体平面图及建筑规划的设计图,尤其是作用于主干道城市景观的项目无论大小均需仔细地把关,保证了城市主干道规划设计格调没有差异性。
4.3 切实抓好规划实施的跟踪管理。(1)抓规划沿线。当未进行施工时候,第一对项目建筑工的定桩放线进行检测,让它与规划设计方案里的建筑红线相符合。(2)落实建设工程规划部分许可证的正副本一致。当规划落实的时候,假使出现部分建设部门于办完“一书两证”基础之上,没有按照规划设计标准,自己调整建设项目的规划价值及增加建筑面积等问题,这种情况洗落实正副本制度,也就是于建设项目开工时候第一审查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副本,此副本于项目建设时候和正本一样拥有法律效率。不一样的是副本不可以当作建设项目房屋产权登记的根据,建设企业必须在工程竣工以后,进行相关的验收,只有通过规划氓哼后才可以取得建设工程项目规划许可证的正本,这种措可以对建设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保证了规划设计方案可以有效且顺利地实行。(3)抓规划验收。也就是于建设工程项目完成验收基础之上,通过建设部门呈递申请,以规划设计图未参考,验收项目各方面的建设部分。验收达到要求的,就能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相反,必须依据验收中提出的相关意见与建议,进行限期的整改,进而使得规划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的目的得以实现。
5 结语
城市规划设计影响着城市管理工作的进行,同时也是城市管理的一部分,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彼此依托一起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本文着手于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管理,讨论两者间具备的协调发展的紧密联系,给我和谐社会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善创.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区别与协调发展[J].安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