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语言文学知识范文

汉语言文学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汉语言文学知识

第1篇:汉语言文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教学

一,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的目标

汉语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语言,它承载中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儿女用来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小学生学习汉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汉语言、让小学生为汉语言背后的文华感到骄傲、能够用标准的汉语言完成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任务。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小学教师却发现目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这说明小学语文教师的汉语言教学效率不高,小学语文教师需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水平。

二,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的途径

1,从兴趣爱好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

在开展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时候,如果语文教师一味的给学生讲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学生会因为觉得这些知识太枯燥而不乐意学习。为了让学生愿意自主的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教师可以从他们的兴趣爱好着手,让学生了解与兴趣爱好相关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如果小学语文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着手引导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学生就会愿意自主的吸收汉语言文学知识。

2,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

部分学生受到耳闻目睹的影响,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而这些传统文化中包含有大量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学生就能在学习汉语言的过程中了解中国深厚的汉语言文化,他们内心会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情感会成为推动学生积极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力量。

3,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主要是从理论的角度让学生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小学生产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没有用处的感觉。为了让小学生了解到汉语言文学习的重要性,汉语言教师要从实践应用的角度着手,让学生把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使小学生理解到自己学好汉语言文学知识,就能提高语文应用的水平。

三,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的方法

1,从教学主体上创新

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喜欢以“一言堂”的方式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非常排斥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为了让学生愿意自主的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教师可以从教学主体上创新,让学生感觉到教师不是教学的主体。为了创造出这样的氛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的主题。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自己曾经很有兴趣的汉语言文学事物,。一名小学生非常喜欢打《幽城幻剑录》这一款游戏,他听说这一款游戏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连一块石、一根草的命名都应用着典故,这名学生对这款游戏有强烈的兴趣,然而却不知道如何鉴赏这部游戏中蕴含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他的语文教师可以和学生起分析游戏中谈到的名词,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理解到,游戏中的饕餮这个怪兽源于中国的古书《山海经》,这部书中描述它是羊身、虎齿、八爪的怪兽,它的眼睛在腑下,十分贪吃,现在人们形容一个人十分贪吃,且食量很大的时候,就会说他像个饕餮。教师可以引导这名学生继续提出有可能是汉语言文学知识的范围,自己和学生一起研究。

2,从教学方法上创新

在传统的汉语言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习惯给学生讲述大量的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这使学生觉得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非常枯燥。为了让学生改变这种教学认知,小学语文教师要从教学方法上创新。

比如一名小学生很有兴趣了解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想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教师可以从成语典故这个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工具书了解到“秦晋之好”这个成语的由来,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到这个成语的出现源于秦晋两国的一场婚姻。那是在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比较强大,晋国国君夷吾出兵攻打秦国,然而却作战失败,秦国当时还不够强大,虽然秦国一时战胜了晋国,秦国国君却不宜与晋国为敌,秦国国君为了巩固和强大的晋国之间的关系,于是将女儿怀赢嫁给夷吾的儿子公子圉,两家从此成为“秦晋之好”。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这个典故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对婚姻进行祝福,却有“秦晋之好”这种说法,却不说“百年好合”呢?学生经过思考就可以了解到,虽然这两个个成语同样是描述婚姻的一种状态,然而“秦晋之好”却偏重于描述婚姻的社会层面,而不是描述于婚姻当事人的感情层面。

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汉语言知识,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思考的乐趣、享受到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知识的成就感,从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汉语言文学很枯燥。

3,从教学平台上创新

在传统的汉语言教学中,汉语言教师不太注重创建一个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展现自己的成果。实际上,给学生一个展现的平台,这个平台既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欢乐,又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个性。

以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开典一个古典诗词欣赏会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到语文课本以外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词,学生要说明这首诗词为什么很优美,它表达了一个怎样的意境等。在这个诗词欣赏大会里,学生能够通过诗词欣赏的方式传达自己的审美品味、展现自己的汉语言水平、享受和其它学生交流的乐趣等,从而学生得到学习汉语言知识、应用汉语言知识的动力。小学语言教师给学生创建展现的平台,就能通过这个平台给小学生学习的动力。

总结: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效率低下,这体现在部分小学生不愿意学习汉语言知识上、对汉语言的知识非常肤浅上、学生不能应用汉语言流畅的进行社会交流上。语文教师只有从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汉语言知识的思路创新教学方法,才能通过全新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朱蕾.邹细华.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省开课程实践教学初探[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4).

[2].连亚飞.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的构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6).

第2篇:汉语言文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人文素养;融合教学

一、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促进作用分析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

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具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特征。若学生不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其在体会和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时,可能会存在客观上缺乏科学方法和有效思路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需要深刻理解和发散思维支持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具有个性化的汉语言文学课程学习素材资源,更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分析研究的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以便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吸收和理解其中的内涵,获得更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学习的效果[1]。

(二)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指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效果

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发散性,也更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实践的方式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意义和应用价值进行更进一步的体会和了解。人文素养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实践学习具有重要的支撑性作用[2]。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其才能够在实践的学习中与他人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并且运用个人良好的自主思维为取得更好的实践学习效果提供帮助。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从宏观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优化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效果的科学路径。

(三)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与汉语言文学的知识体系相似,人文素养也具有多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内涵。具体包括了人文理论知识、人文技术能力、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人文品质等多个维度。因此,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是从综合性的角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造成影响的重要过程[3]。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立足于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从多个角度体会到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知,对于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以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个人的成长发展轨迹。保证个人的思想认知方向,最终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认知状态。这也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性作用。是学生在生活学习等各个维度遇到问题困难时,能够坚定信念克服困难的重要动力。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人文素养融合培养的原则

(一)选取科学的切入点,实现人文素养的融合培养

上文已经提到,人文素养具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内涵层次。同时,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也包含了多个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在这种情况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要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实现融合,就需要选准两者结合的科学切入点,立足于汉语言文学的一个细节教学环节,纳入人文素养培养的内容。使得两者的融合教学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效果[4]。同时,这也是丰富人文素养培养内涵提升中,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科学途径。教师在相关的融合切入点选择方面,可结合汉语言文学课程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学与人文素养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统一性,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学习,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立足于文化自信的培养教育,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优化,为两者的融合教学找到科学的切入。

(二)注重先进教学技术和方法的引入应用,提升融合教学的课堂丰富性

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背景下,课程教学的组织落实过程中先进技术方法的应用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与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能力和基础、认知层次可能存在相对较低的现象。因此,更需要通过引入更加直观而先进的辅助技术和方法,在针对性的知识学习和引导中,为学生提供更加充分地辅助资源支持。使其在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融合时,明确课程学习的目标,掌握课程学习的方法。最终为取得良好的课程学习效果提供支持。在具体的先进技术方法和平台应用方面,可用的先进教学工具包括微课视频多媒体平台,以及一部分基于合作探索教学的视频资料、纪录片资料等。教师需结合学生的主观需求,合理选择相应的先进素材资源进行应用,为最终获得良好的融合教学效果提供支持[5]。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的融合路径

(一)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发挥出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

教师在面向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时,不仅要注意方式方法,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能力素质也会影响到课程教育引导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汉语言文学这类发散性和丰富性较强的课程来说,要想立足于基础课程,实现人文素养的培养。就需要教师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提升个人的能力素质,为取得更好地融合教学效果奠定基础,关于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升路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或参与针对性的培训教育,对先进的教学理念,汉语言文学的深刻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以此为契机,提升个人的综合性的文学修养和素质,水平为个人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积累,打好坚实的基础。二是通过课堂教学的组织落实,不断积累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实现个人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三是通过个人思想认知方向的转变,注重个人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学生对于个人教学感受的反馈,以此自主进行思考和分析,在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以便在课程教学中立足于不同的课程教学切入点,从自身出发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引导[6]。

(二)应用个性化的教育引导方法,优化融合教学的实际效果

不同的学生在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学习中,有不同的课程教学需求,且其基础学习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客观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教育引导就更需要应用差异化的教学引导方式,融入个性化的教学思路,完成课程教学的目标。尤其是在人文素养培养融合的背景下,更需要教师结合人文素养培养的多个切入点和侧重点,应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完成课程教学引导的目标任务。促使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和实践学习效果得到保障和提升。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这种差异化的教学引导方式也能够丰富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使学生对相关的课程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印象,获得更好地融合教学实践性效果。在实践中,可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包括,微课视频指导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合作探索型教学模式。上述教学模式能够基于基础的课程教学用更加具备自主性的课程教学方法,完成相应的课程教学目标任务同时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体验也会得到相应的优化。

(三)积极利用拓展性教学资源,实现融合教学实践效果的提升

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来说,一方面,教师可结合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口的相关实践岗位,让学生进入现实环境中进行实习学习,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在客观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所能够起到的作用。同时,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岗位中,也包括了人际关系的交往和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实践工作内容。这都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知识,以便适应社会环境,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与同事形成良好的交往关系。因此,立足于实践工作环境,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进行提升和优化,具有一定的适宜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可通过组织主题性的社会活动,依托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将一些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机会推荐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作为社会环境中的独立个体参与社会服务和支持的相关实践活动,使其更加充分的了解汉语言文学课程学习的广泛外延,以及人文素养培养和实践应用的重要价值。提升学生对相关课程融合教学的认同感和学习积极性,最终为取得更好的实践教育引导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可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人文素养元素和教学模块的融入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适宜性。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应当立足于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学习、不断丰富个人的知识维度、不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为适应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要求、提升学生的针对性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慧芬.浅议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理念与实践[J].学周刊,2019(11):11.

[2]蔡杰.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新通信,2019,21(01):171-172.

[3]陈佳娟.审美教育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J].文学教育(上),2018(10):174.

[4]孙蕾.浅谈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8(24):58.

[5]胡晓薇.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理念[J].牡丹,2017(36):110-111.

第3篇:汉语言文学知识范文

1.汉语言文学教育忽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过分注重专业教育,过分强调学生的文学知识的灌输教育,而忽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理论知识,而不重视其他学科知识的涉猎,导致学生知识视野狭窄,学生的思路不开阔,学生的应用汉语言文学知识有效解决问的能力不高,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汉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但学生的文学素养,人格魅力没有用得到多大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没有被有效培养出来,这种教学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经济文化发展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2.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在高职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课程设置内容狭窄,仅仅是关于汉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很受涉及到社会、艺术、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专业课程界限划分过严,自设围墙,导致学生的知识视野狭窄,学生所学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很难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另外,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没有突出出来,现在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主要是以理论教育内容为主,在课程中缺乏实践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实践性不强,一些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的课程,诸如文学创造课程,汉语调查方面实践性课程并没有建立起来,导致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影响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养的提升,更影响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很难真正实现。

3.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重视不足

在高职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中,教师更多地关注的是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重视不够。教师都是要求学生把专业课学好,识记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理解相关文化,但在交易过程中,很少关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不重视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保持自己的个性,如何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人,如何更好地发展自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建立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导致学生只懂得一些专业知识,学生的个人气质,个人文化底蕴,个人修养并没有真正培养起来。这种教学下,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活力是不足的。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1.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在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要能够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要加强基础素质教育,通过这种教育,保障学生能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为学生后续学习发展打下基础。第二,根据学生的未来选择制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走人才培养多样化的路子,制定宽口径的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为学生未来多样化地就业选择创造条件。第三,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能够通过综合性的教育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各方面都能协调发展,在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创新教育,通过联系课堂内外,不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适应社会主义发展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这对于学生成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2.立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课程建设

在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要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积极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有效学习发展的教育资源,这是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要能够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通过优化,使专业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统一起来,课程内容建设要能够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要,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满足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另外,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针对学生的需要,开设一些诸如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秘书写作、运筹学等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打下基础。

3.加强实践教学

第4篇:汉语言文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审美教育运用 高职院校汉语言 文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a)-0162-02

汉语言文学的实质是对我国语言中的汉语词语、汉语句法以及优秀的古今诗歌等众多优秀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性研究,同时汉语言文学是有效熟悉编辑出版的一门基础学科。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对学生的文学素养进行培养,有效增进学生的汉语言知识,以利于增加汉语言文学教学、相关的文艺出版等机构培养专业素养人才,促使我国在汉语言文学方面的行业能更好发挥,有效地传承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该学科涵盖了古代汉语、外国文学、现代汉语以及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选修等多门语言学习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有效对汉文化进行传播为目的,该学科培养的对象是各类高职校的语文教师。审美教育是指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时,教师运用相应的艺术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教育,主要通过利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美的表现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进而对学生的心灵、语言、精神以及行为等进行美化教育,以提升学生智慧。该文将对美教育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1 审美教育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现状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本质上就是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母语文化教育,促使每一个中国学生都能有效地熟悉汉语言,并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汉语言基础学科知识。但在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地实践过程中,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致使汉语言文学仅仅被作为一门主修的学科专业,专供少部分学生学习的科目。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我国在实施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一个历史性教育问题所导致。因此,导致当前我国高职学校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大部分学生并不重视该学科的学习,常常以应付式的学习态度对待该学科教学这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与不足。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是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步调,该专业的教学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将学生培养成专业特长特别优秀的学科人才,而是希望培养出服务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实用性人才。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就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有效地对学生的审美品味进行提升,从而对中华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进行传承。在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当下的汉语言文学相应的课程安排存在一定地缺陷性和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授课时间短,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致使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只能进行比较浅显的知识传授。加上当前汉语文学教学过分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性教学,致使学生的汉语言使用能力比较差,专业技能相当匮乏。并且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缺乏相应的认同感,不能有效促使学生建立起汉语言文学学习是对中国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发扬的使命感,导致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审美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2 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上的教学措施

在当下的汉语言文学教材中收录了许多中外优秀文学作品,这些在文学作品直接体现其文学创作者的思想人品,因此,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不仅是一种精神享受,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文的艺审美能力,显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1 对文学作品中审美因素的有效利用

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相应的课堂文学作品进行深度分析,将文学作品中最精髓的艺术部分呈现给学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作品鉴赏,并指导学生在文学作品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情感渗透,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应的文学作品意境,帮助学生通过文学鉴赏,帮助学生掌握汉语,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由于文学作品富有审美功能,因此,教师更应该充分地利用文学作品进行教学,以便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审美品味得到提升。

2.2 充分挖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重挖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以达到增强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新形势下的年轻学生求知欲相当的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挖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求职兴趣,通过课堂上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主线,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教学中的文学作品蕴含的艺术美进行研究分析,促使学生将课堂过程中学习的文学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转化为自身情感的感受,帮助学生切实的感受出文学的艺术美,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审美品味,显著帮助学生进一步发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

2.3 教师应丰富教学方式

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致使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完成。因此,教师应该丰富教学方式,比如: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应文学作品电影等作品,形象直观地将文学展现给学生,并通过电影的播放,引导学生进行观后感,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此外,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文学朗诵表演,通过布置学生分组进行相应的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朗诵,能帮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合作,互相独立的对文学中所蕴含的艺术以及文学主旨进行思考,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掌握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主线,促使学生进行文学朗诵,显著提高学生的文学知识理解能力,充分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效调动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3 结语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以及学习兴趣不强的现状,做出相应的教学改变,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大动力,因此,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将审美教育融合进去,能促使文学教学中的纯理论性知识与文学相应的感情素材相互融合,以达到均衡状态。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中教学过程中融入审美教育,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对优秀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以及艺术思维进行掌握,为学生人格美的建立起到相当重要作用。审美教育是指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时,教师运用相应的艺术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教育,即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融合审美教育,通过人们社会生活中所有美的眼光去发现文学艺术美的表现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文学教育,进而提升学生的智慧。同时又能通过所学习的优秀文学显著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丰富学生汉字,有效提升学生的汉语言运用能力和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宏博.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J].现代交际,2015(1):185-187.

[2] 李晶晶.论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5(2):118.

[3] 王娇.浅析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J].才智,2015(15):152.

第5篇:汉语言文学知识范文

?h语言文学在我国高校所设定的专业是属于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项。在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汉语言文学在实际的教学中打破了传统的传播主体主要是教师,而接受知识的一方则主要是学生的教学方式,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汉语言文学的历史文化特征的独特性,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帮助学生了解以及掌握汉语言文学的意义。因此要基于后现代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的特征的同时将学习潜能激发出来,促使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时对其所表述的意义予以深度思考。

一、关于后现代教育思想的简要概述

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教学模式不再是传统的教授与被教授的模式,其主要提倡平等的观念,打破了以往教师将教学完全把握住,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控制学习行为方法。即以“去中心”作为教学理论,其教学模式以“对话”为要点,在教师的问题与学生的回答中交流互动,建立平等对话的教学。[1]平等交流“对话”教学模式的建立对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具有促进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理解以及尊重的和谐教学氛围被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被激发。同时,后现代教育思想下同样对于教学方法也十分重视。该思想提倡将在教学中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且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将其引入,这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魅力,让学生爱上该专业,主动探究其深意。与此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创新,这不仅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同时对学生的想象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后现代教育思想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对其进行评价,而不是以传统的应试考试分数的高低对学生进行统一定义的评价。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且独特的,因此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以不同的评价方法以及不同的评价尺度对学生的特点予以总结,通过针对性的评价,让其感受平等性的关注。在这样的指导下,最大限度让学生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从全方位提高学生了解知识的能力,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明显、强烈。

二、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分析

(一)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并予以综合性考虑

从以往的教学模式来看,其教学法多半以教学计划为依据进行教学。此方法虽然明确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由于汉语言文学学习难度大,导致学生学习负担加大,且理解不够透彻。此外,其教学法灵活性存在较大程度的缺乏,且实用性也不高。[2]因为以教学计划为依据进行教学是老师对课堂节奏、内容等予以掌控,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下的被动学习,研究发现,这种形式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效果较差。众所周知,汉语言文学所涉及的知识十分多,而且内容也比较复杂、艺术性强,学生难以识记,从而导致了学习效率低下。在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并予以综合性考虑,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在结合教学计划的同时,从汉语言文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辅助应用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在较好地增强学生吸收知识能力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以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汉语言文学的内容中小说、诗词、散文以及曲赋等占多数,这类文学内容的专业性强,就传统的以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讲解无法对其内容予以深刻的解析。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将开放与互动作为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的有效措施,其通过以“对话”为要点,在教师的问题与学生的回答中交流互动,建立平等对话的教学。因问答的形式,增加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发其说出对该类问题的看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以及教师总结补充,对问题进行深化。这样一问一答的开放性与互动性教学模式,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

第6篇:汉语言文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人文素质综合素质

一、汉语文学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1.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学校在结合社会发展需求针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期间,不仅是确保学生了解与掌握汉语言文学体系,具有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是想要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与发展期间拥有较强的文学素养与人文情怀。在人们生活质量提升作用下,学生数量逐渐增加,这也使得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其在具有丰富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拥有较强的综合素质。[1]学校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期间,学生通常具有较强的自主能动性,进而真正抒发自身的想法及情感,这可为其强化语言表述能力创建良好条件。另外,学生也可在汉语言文学学习期间了解更多文学名著,并根据实际需求与其他同学及教师进行充分探讨,在分享自己体验的同时,也可撰写评论文章,这也可实现学生文字编辑水平的提升。而当学生参与各种汉语文学竞赛活动时,还可促进其自主思考能力得到强化,进而为社会生存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2.强化人文情怀

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情怀,是优质生活品质形成的重要基础。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期间,学生可利用阅读各种文学著作,真正体会到历史的发展与改变,进而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精神,同时还掌握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等发展现状。[2]从根本上发挥出汉语言文学教育优势与功能,可有效确保学生文学素质教育效率的提升,使得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文情怀,并在憧憬与期望未来生活的基础上,还可更好地鼓励学生不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针对理科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时,也有着极为明显的优势与作用。通常情况下,理科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专业性与乏味性。这就使得学生经常利用大部分时间进行学习,对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时间不断受到挤压,而阅读各种文学著作的机会也就相对较少,进而导致学生全面发展受到直接影响,使其情商相对较低,同时人文素养也较为缺乏。所以,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可有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

1.学生人格不健全

学生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经常受到身边各种因素与环境的影响,会使其逐渐形成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如:恶意攀比、缺乏团结性等。而一些学生在缺少父母约束与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等因素影响下,若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相应的困难就会形成一种迷茫感,甚至还会出现逃避现实以及迷恋虚拟世界等现象。[3]另外,部分学生会在利益等诱惑下,不断冲击法律的底线,而在缺乏引导时真正走向错误的道路。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人文素质教育。

2.人文素质教育缺乏重视

在社会快速发展作用下,汉语言文学教育也有着全新的变化与创新,这就使得以往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模式不符合当前的教学需求。以往的汉语言教学对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过于重视,而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则缺少相应的关注,进而使得学生实践能力有待提升。同时,受到教学模式不断创新的影响,学生的逻辑思维模式与阅读习惯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变。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期间,教师需要科学使用各种多媒体技术,不仅可确保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完善的人际关系,还可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当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学生生活有机整合后,才可真正确保学生人文素养快速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优化措施

1.提高人格培养重视度

结合我国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些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下,都具有“轻德育、重智育”现象。由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在掌握各种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却无法进行融合与运用,进而使得自身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所以,想要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快速发展,教师就需要不断创新与完善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而确保在教学期间针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4]例如: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需要将强化学生思想道德与完善人格等作为主要目标,对于理论知识教学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具有相同的重视程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综合性极强的教学活动,同时也需要不断支持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而为主动思考创建条件。另外,教师还应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制订完善的交流互动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保证学生掌握科学正确的缓解压力的方法,为其健康发展创建良好条件。

2.设置教学内容

学校在汉语言文学教育期间,需要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以此促进学生人文素质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奠定基础。通常汉语言文学教育所涉及的内容较广,想要保证具有较强的教学效率,就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与创新教学内容,进而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快速提升。首先,学校需要以设置课程为基础,确保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与兴趣选择相应的文化课程,这可为优秀传统文学课程的落实提供良好条件。同时也需要将优秀的传统民族精神、理念、思想等与汉语言文学教育有机整合,保证学生在汉语言文化学习期间形成较强的爱国精神与民族精神。其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人文知识。[5]如:教师可不定期为学生推荐各种文学著作与文章,并让学生背诵与记忆文章中的经典语句,接着再利用读书互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身的观点。再如,教师在针对李白的诗集进行教学时,需要提前整理各种资料,以此保证李白思想与情操的传递具有较强时效性,确保学生真正理解李白的思想,使得学生从根本上体会到人文主义情怀。最后,在实际教学期间,需要与生活紧密相关,寻找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例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进而确保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针对《赤壁赋》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期间,教师应真正展示出作者创作文章时的心态与思想,并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将作者心态豁达、胸襟开放等超脱的情感引入到课堂之中,同时教师再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心理状况,使得学生真正产生心理共鸣。

3.完善教师队伍

教师的高能力与高素质是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主要基础,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直接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根据自身的文学素养能力深入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对于汉字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确保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通过教学魅力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想要强化综合素质,就需要在实际工作期间利用书、网络等工具促进自身知识体系的创新与完善,同时不断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借此机会与其他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另外,学校也需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进修与培训机会,并不断渗透全新的教学措施与教学理念。也可聘请专业的汉语言专家开展各种讲座,进而确保教师与学生具有完善的自主学习条件。

4.创建人文环境

完善的人文环境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发展的主要条件,同时也可真正实现两者的有机整合。所以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期间,重视与尊重所有学生具有的主体地位,落实以学生为根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力度快速提升。当学生提出相应问题时,教师需要耐心、及时地进行讲解,利用引发、引导的方法确保学生实现自主分析与解答问题,以此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重视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也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与日常生活状态,真正地从多角度出发了解学生。另外,教师也应不断发现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出现的改变,这也是树立人文环境的主要基础。

第7篇:汉语言文学知识范文

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面临巨大的困难,其中包括以下几点。教学方式落后。汉语言教学有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了解汉字的构造及字与音之间的关系,通过汉字表达出汉字的象形的意义,因此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需要不断思考和深化才能掌握其内涵,但是目前我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单纯地记读音和字意,单调的学习方式会极大地打消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学生的语言基础薄弱。汉语言文学是一门需要较高素养的学科,要熟练地掌握汉字的内涵及写作能力,需要大量练习文言文等,文言文的范围还包括通假字、同音字等,但是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尚不能熟练地掌握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对于一些字形相对复杂或者晦涩难懂的字感觉陌生。应试教育的后果。我国的人才评选方式一直以来就是采用高考的制度,通过分数评判学生的优劣,这样会极大地影响我国在语文教导上只以高分为目标,而忽略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掌握程度,让学生根本无法掌握汉语中的人文思想。

二、汉语言教学改革的特点

1.从教学方式方面改革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言文学的人文思想,从改革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开始,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出发点,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教师只是起到辅导作用,通过学生的自觉性的学习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内涵和精神,并且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对汉语言文学的掌握程度,并且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博大精神的古典文化。与此同时,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利用多媒体科技的力量,全面呈现教材内容,让学生从心底里感受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内涵。教师要不断地融合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达到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性的人才,充分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内涵,彰显出学习热情。

2.从教学课程方面改革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与其他的数理化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差别,在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中与古代文化紧密联系,毕竟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不仅要学字词、写文章,还要掌握古代的天文地理的知识,掌握前人创造出来的优秀的文化作品,不断丰富掌握知识。由于我国家长对学生都有很高的要求,希望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因此学生学习的科目十分复杂,从而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负担,而且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现代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中,可以将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内容全部融合到汉语言学科中,充分地将三科目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到多方面的内容,而且学会如何整合知识,了解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知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从小就精通天文地理,不断地拓宽知识的覆盖面,这样学习汉语言文化就会变得生动无比。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增加学作诗词歌赋的课程,让学生将古人的文化重新捡起来,用作诗词的平仄让学生了解学习语文的快乐,传承中国古文化。

3.从师资队伍方面改革

在我国不乏很多国学大师,对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研究颇丰,但是在汉语言的教学中还是需要大量教师,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要求逐渐增高,教师本身需要不断提高素质,掌握更多的传统的经典的文学作品,从而教导学生掌握我国传统文学文化,形成较强的传授性,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传承下去。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逐渐提高,老师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还要有幽默诙谐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学会用幽默和创新的方式通过一个知识点拓展出多个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想象掌握到更多的文化知识。汉语言本身有较强的稳定性,导致教材大同小异,教材的改革也是必需的,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有更好的教材。因此,教师要学会主动收集与教学任务相关的素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文化素养。

第8篇:汉语言文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 语文教育 对接性

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对我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到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之间一直存在断层[1]。从学科本质来讲,二者在对接过程中的内在联系未被充分挖掘,从学科渗透理论来看,二者在对接过程中未能有效结合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因此,在当前素质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之间应实现有效对接。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出现断层现象

1.教学内容断层

语文教育包括多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学生都有其各自特点,且不同阶段的教学方法与目标也各有所异,因此语文教师要能够全面深刻地把握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根据相应阶段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将汉语言文学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授。然而,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之间存在明显的教学内容断层现象。中小学语文教师一方面未能将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及文学知识全面、系统化地向学生传输,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也未能将语文教育与文化传承及思想价值观的形成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使中小学生不能自觉地从国内外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先进文化及思想。

2.教学过程断层

无论是汉语言文学教育,还是语文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具有过硬实践能力的人才。汉语言文学教育作为培养优秀语文教师的重要途径,必然要高度重视教育的实践性。然而,目前我国汉语言教育的现状却是实践课程极少,甚至一些非师范类专业院校并未对该专业学生安排实习机会,这难免会造成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对接的教育过程断层,使中小学语文教育不能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极大地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断层成因

1.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

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是将大部分的精力花在应试上,即使语文考试能拿高分,也不一定能具备很强的语言表达与应用能力,这种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理念,无论是在人际交往,还是文学创作中都未有效发挥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近年来,尽管我国制定了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新课程标准,各中小学正努力实施与改进,但应试教育理念依然存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是造成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断层的根本性原因,过于注重应试教育,使得语文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语言文学素养及文化内涵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

2.语言与文学教学内容有限

汉语言文学教育应通过对大量文学作品的解读及语言现象的分析,让学生去发现语言发展与延续的规律,去领悟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优秀文化与思想。但是,由于从事语文教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所接受的语言及文学教学内容有限,致使他们不能广泛涉猎国内外各方面文学典籍,也未能深入研究各种语言现象及语法规律,致使其无法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语言及文学内涵的渗透,丰富学生的思想,造成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之间的断层,同时也影响了语文教育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3.忽视了学科之间的融通性

任何学科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语文教育亦是如此。汉语言文学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分支,因此,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之间必然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但除此之外,语文教育作为一门语言艺术教育课程,也必然会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道德教育等学科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但是,由于我国教育理念中长期忽视学科之间的融通性,致使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之间出现断层,并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基于学科本质的内容对接性实现路径现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此可以从学科内容方面探索二者的对接性,重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高素质和高质量,弘扬我国语言文化精髓。

三、基于学科本质的内容对接性实现路径

现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此可以从学科内容方面探索二者的对接性,重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高素质和高质量,弘扬我国语言文化精髓[2]。

1.以语言现象为基础

汉语言文学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而语文教育是一门以语言教育为主的学科,因此,二者的对接应语言现象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一是应在课程教学时,将语言作为学习的养料,让文学中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深入学生心灵,久而久之,使学生在谈吐间都能表现出强烈的文学与理性光芒,提升其人文修养与品格;二是应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现当代文学及传统古典文学的优秀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文学作品中的精华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当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且也实现了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有效对接。

2.以文学情感体验为媒介

情感体验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所以,二者对接应以文学情感体验为媒介,重视情感体验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在语文教育中自觉投入到文学作品情感意境中,深入体会文章深意,真切地感受大千世界的真实、善良与美好。3.以文化传承为关注点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的摇篮,在二者对接过程中,我们还应针对不同的语文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文化传承为教育关注点,向学生传递更多语文教育中的优秀文化思想,将汉语言文学中的优秀理念和思想融入目前的语文教育中。

四、基于学科渗透理论的全面对接实现策略

1.开放教育理念的对接

在目前新课程改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都开始发生新的变化,开放性成为其重要特点之一。为此,一方面教师应多给学生灌输开放性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改进自身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还要多给学生提供上台讲解的机会和小组讨论的机会。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在未来从事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落实到实践中。

2.建构知识的对接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建构知识的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在高等院校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知识方面的对接,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头脑中自觉地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构造一幅知识结构图。当汉语言教育专业学生自己掌握了知识的建构方式时,就可以帮助他们在未来从事语文教育时也带领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从而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之间的对接。

3.人文关怀的对接

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既要考虑二者关系的对接,又要考虑二者与课程、教师及学生之间的对接,这主要体现在以人文关怀为连接纽带,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关怀。因此,在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实现人文关怀的对接,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语言文化知识,还能塑造其良好性格与品格,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4.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对接

教育的目的就是应用于实践,学生能够把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表明其真正掌握了所学习的知识[3]。所以,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还可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来实现。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语言现象为基础,以情感体验为媒介,以文化传承为关注点,通过学科本质性探索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有效对接;以开放教育理念的对接,建构知识的对接,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对接,人文关怀的对接为切入点,通过学科渗透理论探索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的全面对接。

参考文献:

[1]韩家胜、康佳琼:《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语文建设》2014年第20期,第21页。

第9篇:汉语言文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创新

1 导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当前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工作契机。整合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系统知识,创新好教学方法,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趋于领先的水平。

2 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2.1学生基础薄弱

汉语言文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高,尤其是对文言文,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能自行阅读和理解文言文,如对通假字、同音字等,要求学生有较为系统的文学知识。但我国大学生由于高中进行文理分科,并没有投入大量的精力在语文上,更别说相对晦涩难懂汉语言了,导致我国学生普遍文科基础薄弱。此外,大部分学生对汉语言的兴趣不大,很多是"被选"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也没有通过扩大阅读量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基础。

2.2教学只注重知识理论而缺乏实践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只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要求而对学生的合理利用所学知识的要求很低甚至不作要求。不能否认汉语言文学的理论性很强,但是在这个世界飞速发展的21世纪,理论型书呆子的需求量很小,现在社会更多的是需要知识储备丰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双向人才。教师只要求学生记忆理论知识,会使学生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实际应用表达水平严重不足,现在的社会需要用言语把自己推销出去,这时候的口语表达水平就十分重要了。简单的说在参加面试时面对面试官都不能巧妙的展示自己的才能特长,怎能赢得面试人员的青睐?口语表达看似简单却是个人素质的全面体现,具备较高的口语能力足以体现一个人的德、学、才、识。所以,我们现在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不能单纯的要求记忆理论知识更要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及能力。

2.3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师资队伍专业水平不够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言文学本来就已经渐渐变得冷门,再加上其教学方式传统落后,导致社会中人们普遍对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大幅度减少,所以,能够真正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老师一直在减少,而且由于现在社会风气的败坏,导致学校在招聘教汉语言文学老师的门槛一直在降低,所以,有越来越多没有足够资历能力的人进入学校鱼龙混珠。而且,由于学校对汉语言文学这一学科的不重视,给教汉语言文学的老师安排了很多政务,使得老师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变成一种兼职,学校的行政工作非常繁重杂乱,如此繁杂的工作已经导致老师精疲力竭,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去,导致学校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一直荒废,无法进步。

3 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需要改革创新

3.1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汉语言文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但是也不能一味的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应该注重汉语言文学的实践性。加强学生的实践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巧妙的锻炼学生的实践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增加互动,在互动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参与中实践的能力也能够得到提升。同时我们的教学要把重心由听放到说、读、写上,在课堂上可以随机安排学生进行口语练习,例如可以设置特殊的场景让学生模拟当事人自由发挥随即表演,安排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锻炼提升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在理论学习中适当穿插汉语言文学实践活动,这样可以很巧妙的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主题限时演讲、汉字听写大会、诗歌朗诵会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更好的与人交流。实践证明学生对于参与性、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良好。

3.2对汉语言文学的教材进行改革创新

如今的教育都是以开放教育为主且着重培养实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首先。我们应该做的是对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以必要的理论知识为核心,在教材中融入更多的实践性强的实验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能力。

3.3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和实践之间有效的结合

在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的让汉语言文学整体的教育方法方式仅仅停留在教育的表面。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做到推陈出新,一定要打破陈旧传统的汉语言教育方式模式,真正做到提高整个汉语言文学自身教学过程中的社会适用性。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践具体的过程中,参与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灌输知识,采取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的结合讲授法和引导法以及采取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以及采取小组合作的办法等诸多的形式进行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应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赋予汉语言文学教学新的时代语言,开创新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格局,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喜欢汉语言文学学习。

4 结论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对于这方面人才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带动学习兴趣,老旧的教学方式必须改革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摒弃循规蹈矩的教学思想,积极的创新的教学方式,让汉语言文学的文化精髓通过创新教学的模式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赵君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才智,2014,07:292.

[2]张晔.当代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