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教育与美育范文

艺术教育与美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教育与美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教育与美育

第1篇:艺术教育与美育范文

绘画艺术有着感性的特点,潜移默化地实现在人身上的作用,同时也是一种感化。绘画艺术之于大学美育教育中的影响,不存在任何形式规定以及束缚,其存在是自然而然的,即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感染中受到熏陶乃至影响。整个过程不需要任何抽象的形式,如同知识的灌输一样,或者道德说教一样,也不像行政命令一样。绘画艺术欣赏与实践犹如空气一般,包围着接受教育者的人群,让学生可以在不自知中感受和体会,进而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黑格尔曾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是我们‘可观照,可用感官接受的东西’。”这说明绘画艺术在大学美育教育中乃是以一种感性的方式去感化人,而不是强制的理性说教。孔子说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绘画艺术欣赏或者实践过程是非常快乐的,不但不是强制的,并且是心甘情愿和乐而忘返的。在大学艺术教育中设置绘画艺术的欣赏与实践,就是要让大学生可以“乐之”的美学教育。在当代的大学生中以“乐在其中”的形式对其进行教育,使他们在心理和精神方面发生改变。学生在快乐状态下,他们的身心是自由的,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这个过程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学习绘画艺术的主要目的,正是使大学生可以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二、绘画艺术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情感的突起以及深化表现都和感性形象的运动密切相关。绘画的艺术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可抗拒的,身在其中的人是不由自已的。绘画艺术这种不可抗拒的特点,是动因于内的,学生看到绘画作品或者参与绘画实践,皆需从内心情感的角度出发,或者用作品打动别人,或者被他人的作品所打动。例如,学生看漫画展览,在幽默的画面前,会忍俊不禁。但是遇到悲伤的画面,学生又情不自禁,甚至流泪。这些都是绘画内外主体发生情感共鸣的真实再现。此外,绘画艺术的欣赏与实践中始终存在着愉悦性,这就意味着在此过程中既可以满足欣赏者个人的情感生活,还可以满足欣赏者自身的独创性。人从出生开始,内心中就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好奇心理激发着人的创造力,使人对事物产生兴趣。黑格尔曾说:“审美中存在着个人的解放。”所以,我们认为绘画艺术的欣赏过程中包含着对个人创造性的激励,而且是通过令主体产生愉悦来达成进一步的激励作用,这也反映了绘画艺术对成就全面发展中大学生的作用。

三、绘画艺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第2篇:艺术教育与美育范文

一、把美育融会贯通到声乐艺术教育的作品处理上

声乐艺术把作品处理称之为“二度创作”,声乐的作品就是歌曲,作品处理就是演唱,没有演唱,歌曲创作就是毫无意义的纸上的符号;没有演唱,歌曲创作就没有任何社会功能;没有合格的演唱,歌曲创作就会被扭曲了形象,没有赏心悦耳的美的感受。有了出色的演唱,歌曲创作不但能够“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地走进观众、听众,还会带着它特有的智慧、灵感赢得大家的喜爱和欢迎。声乐艺术教育,就是通过声乐艺术训练,使学生学会“二度创作”,不仅把谱子上的记载和基本情绪唱对,还要通过演唱揭示作品的深刻内涵,显示自己与他人有别的艺术个性,使作品因其演唱而增色添彩,达到其教育目的、起到娱乐作用,在大众心理引起共鸣,得到美的启迪。“二度创作”的好与坏,与演唱者的审美观直接相连,演唱者在作品处理中,必须用心去挖掘歌词、曲调的优美之处,用心体味歌曲的社会背景、时代意义和歌曲的艺术韵味,用真情去表演,情感交融,以情感人。

二、美育在声乐艺术教育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情感”的无处不在

声乐艺术是以情感交流为目的,最讲求的就是“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以情带声”的含义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歌唱不能没有声音的存在,无论声音是洪亮还是细腻,声音总是歌唱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歌唱的情感也是以声音的方式来传达的。第二,把“情”理解为情感表达的要求和声乐审美意识对声音质量的指令性要求。当演员演唱一部音乐作品时,如想想把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以及情感完美的传递给广大的观众,那么就要用一种与作品相符的声音来演唱,且所演唱的声音一定不能背离声乐艺术的审美标准。“声情并茂”是歌唱者们不断追求的,重视声音忽视情感的表演通常给人一种机械的感觉,缺少应有的艺术感染力,这是违背声乐本意的。相反的,缺少了基础声音的存在,那么就不能称之为是声乐艺术。想要完美的实现“声情并茂”,首先,必须研究歌曲作品,了解歌曲作品的风格、创作动机、创作手法,歌词的思想性,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歌词、音乐的点,包括哪些地方旋律鲜明,那些地方难度较大,要全面了解作品。其次,具备各种情感的体验,要能够体验到作品中的情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为此,要引导学生多学习、多观察、多研究,增加阅历,拓展知识,善于理解和接受别人,感受和品味喜悦、悲伤、离别、思念、兴奋、悠闲、豪放等情绪和情感。一个麻木不仁的人是绝对学不好声乐艺术的,一个对美无动于衷的人或者说不容易激动和感动的人,是绝对不能唱好歌的。如何加强声乐艺术教育中的美育的途径。

作者:陈宇 单位: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

第3篇:艺术教育与美育范文

一、美术教学与美术特长培养二者的教学目标不同。

“美术教学”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培养,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术教学是学校教育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而“美术特长培养”是教育者对有美术潜质和兴趣的受教育者进行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从而获得美术的技能及经验,发展个人潜能的教育。

二、美术教学与美术特长培养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同。

“美术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公民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学校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基本途径,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美术特长培养”是美术教学之外的另一种艺术活动形式,它可以弥补美术课堂教学的不足,更好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学生的美术潜能。

三、美术教学与美术特长培养所针对的教育对象不同。

“美术教学” 是学生全员参与、普及于每一个受教育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最大,这是一个共性的教育。而“美术特长培养”是针对于有美术兴趣、爱好和有美术潜质的学生,是发展个人潜能的个性的教育。学生在美术这一方面得到优化,从而丰富自己的生活,拓宽知识面,学生高品位素养得到了培养,提高了个人的价值。从另一角度讲,也为学生创造了深入学习美术专业知识的机会。

四、美术教学与美术特长培养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美育的渠道不同。

“美术教学” 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渠道。它以教材为媒介,通过点、线、面、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对所有的学生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审美情趣、审美感受能力及对美的运用能力,使每一个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如: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为班级进行板报设计、为学校环境设计警示标识、为学校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设计绘制招贴画,布置校园艺术节展室等,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转化为能力,并结合教材内容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而且美育还贯穿于学校各科教学之中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巧妙把握、充分利用各学科中的美育因素,揭示各学科的审美价值,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而“美术特长培养”是美术教学之外的艺术活动,如:学校开设美术特长培训班、举办校园艺术节等各类美术活动,这是促进学生美术个性特长发展的活跃因素,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另一途径。

五、美术教学与美术特长培养所产生的教育作用不同。

“美术教学” 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从学校的全部工作来看,教学活动所占的时间多、比重大、涉及的知识范围广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最大,他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质量。而“美术特长培养” 活跃着校园文化,同时也展示着一个学校的办学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培养优秀的美术专业人才来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以此来发展学校特色化教育,形成美术校本教材,促进学校发展。

另外,教师在美术教学与美术特长培养中的发展也是不同的,在美术特长培养的过程中,更有利于美术教师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新的美术专业方法和技巧,为自身专业的提高和发展提供施展的空间和实践的平台。总之,美术教学与美术特长培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丰富了美术教育体系和美术教育的内涵。通过基础的美术教学发现兴趣,根据兴趣培养特长,在教育教学中,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只要我们坚定“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信念,以实现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

所以,只有适当授权和加大监督才能减少成本,也只有把资产交给家人和亲信管理才是可信的。其次,华人重“权”的性格也决定了上司对下属的有限授权,而且授权模糊。因为一旦管理契约制度化,剩余控制权就会减少,这显然违背了华人习惯于自由使用权力的意志,构成对“家长权威”的挑战。有限授权虽然不利于经理能力的发挥,造成剩余损失,但是在约束经理机会主义行为方面却是有效的。

第4篇:艺术教育与美育范文

一、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

1.基本内涵

美术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运用美术手段,感染培养受教育者的一种社会工作和社会文化现象。它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艺术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而“学校美术教育是教育者遵照上述教育总体要求,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知识技能的教学和其他辅美术教育活动,感染和培养受教育者,提高其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的一项工作。”而素质教育,是指国家强制的、平等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学校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素质教育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了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素质教育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其目的集中在人格的培养上,注重智力为知的素质,气质为情的素质,性格为意的素质,能力为技的素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美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各方面有着学科独特的优势。

2.两者的关系

美术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对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具有重要作用。素质教育下的美术教育,不能靠说教和死记硬背,而是要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和兴趣,使其积极地投入到各种美术实践和美术体验中去,并以此来感受、认知、理解美的含义、内容和意义,然后转化为寻找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教学中,应从心理学的角度,将美术教学建立在受教育者的兴趣基础上,在方向上加以引导,使之不断学习,积累必要的美术知识。我国学校美术教育相对欧美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再加上受专业化、同人化等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用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学生的美术学习,限制了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这种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训练的美术教育忽视了创造力的培养,美术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力、创造力、美术知识与技能的陶冶和开发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美的法则和规律去陶冶人的精神,净化人的灵魂。从美术教育自身来说,美术的本质是具有视觉化的表达,是将物质的原来形态,经过意识的技术加工创造成为艺术形态。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说,美术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美术教育培养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审美,如何求知,如何创造,如何做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为此,美术教育要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要提高美术教育的创新意识,增强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将创造力的培养具体化,上好美术课。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大部分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只要适当运用一些方法,利用比较新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让他们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创造性思维来。如在教学生画国画时,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拿毛笔比较困难,不容易掌握,那么画出来的东西就有点“四不像”,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刚开始不要用常规的方法去讲授或要求他们。老师可以用意境、抽象的眼光去看学生画出的作品并对学生加以鼓励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成果,以便学生求知的欲望不断变得浓厚,创造力也不断得到加强。

其次,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当今教师的作用不一定像过去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那样强化、单一。教师应努力具备多元化知识结构,一专多能的能力,教师具备那种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本身就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唤醒。

现在的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场地、氛围、与学生打成一片,甚至做学生的听众,形成情感融洽,气氛和谐的学习环境,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形式下,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以使自身素质也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更重要的在于进一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全面提高他们的各种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造力。如风景写生、学生画展、参观博物馆、兴趣小组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其创新能力将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

在学校课堂之外,还有一些艺术团体,青少年宫,活动中心的美术课对素质教育也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在各大培训场所,培训班基本满员的情况下,学习美术,接受美术教育的年龄阶层也在不断扩大,这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素质不断提高也起着重大作用。

三、美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加强美术教育己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竞争的核心又在于素质,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加强美术教育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中极为关键的一环。

1.美术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

作为一门艺术学科,美术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把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美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具有一个丰富而充实的灵魂,从而让他们有一种理性的力量,使他们的心灵得以升华。由于行动受情感的影响与支持,所以美育与别的教育不同,它能影响人们的情感,它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是一种自由的形态。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寓教于乐”,净化人的心灵。如果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欣赏自然中的万象,那么就可以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人类文化的热爱。把美术欣赏运用到教学中去,不仅能使学生感悟到不同形态的美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还能让学生运用美术知识、概念和术语去欣赏美术作品,从而提高美术鉴赏水平。鉴赏不同的美术作品,要从表达手法去分析,逐渐形成独立的审美个性,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审美判断。

2.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完善人格,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健康成长。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慢慢消除我们对应试教育的消极抵抗心理,同时还让我们对校园生活不再感到枯燥乏味,为我们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我们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使用各种工具、材料,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完成美术的自主学习过程。学习美术还要重视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让学生从丰富的视觉、触觉和审美上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永久兴趣。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3.美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美术学科的特点是以让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审美能力为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与创造力,开发和发展学生的美术素质。因此,美术没有固定的答案,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创新。美术创新离不开思维与灵感。一般来说,思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逻辑思维,一种是形象思维,它们都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其中,形象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基础,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逻辑思维。一般地说,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与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是成正比的,我们可以把知识、道德转化为一种智慧。因此,通过美术教育,可以使广大青年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有些人读书万卷,人品也好,可就是不会灵活运用知识而成为“书呆子”,这与形象思维能力低、缺乏想象力、缺乏美育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4.美术教育可以培养新型人才

通常人们喜欢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这是不对的。一个人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不仅需要有全面发展的素质,更要有良好的个性。美育是以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的,它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的个性。培养审美情趣而陶冶情操,培养创造情趣而发展个性。真正有声望的大学者的成功,离不开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的美育教育。在当今社会中,要成为优秀的人才,就需要懂得美学和审美。建立与美术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师教育评价机制和评价办法,激励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结合自身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素质教育质量。

第5篇:艺术教育与美育范文

一、在美术教育教程中提升及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创业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质

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能力和素质相比,素质更根本。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表现,能力的大小是由素质的高低决定的。有了较高的素质,就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创造力。素质教育所讲的能力,并不是某种操作技巧。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能力,有些能力对有些人是必需的,对另一些人则是可有可无的。再说,现在许多人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乃至身份经常变动。在这种情况下,职前的学习不可能解决一辈子的工作需要,学校无法确切知道每个学生将来干什么,也就不可能把学生一生所需要的能力在学校里都加以培养。学校所能做到和应该负责的只是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其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让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会设计自己,塑造自己,营销自己。大学教育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教育,不能用科学精神去代替人文精神,也不能用人文精神代替科学精神,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此,在人才培养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互为一体,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不是单独进行的,它潜在于智育、德育、体育、美育,以及各种日常的活动之中。美术素质教育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在培养人的优良素质方面有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美术素质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素质教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素养、净化心灵、塑造完善人格,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我国的教育是应试教育,在中学便划分了文、理科,美术、音乐等课程更是被称作“辅科”,课时量被压缩得很少。在中小城市乃至广大的农村,经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社会美术教育资源如美术馆、展览馆、纪念馆等的短缺,使得美术素质教育离全面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

二、进行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的改革,不断完善教师自身素质,全面推进美术素质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美术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美术鉴赏课来进行,作为文化教育及审美教育的美术鉴赏课,是对学生进行认识美和评价美教育的专设课程。《美术课程标准》前言中说:“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人文学者、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尝试着从艺术中汲取灵感,将艺术的思维方式渗透到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中。艺术的感受、想象、创造等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从国际氛围来说,我国的美术教育较之西方国家,在教育力度、深度及教育手段上差之甚远,显得简单和薄弱。而我国部分地区受应试教育影响,不重视甚至取消了中学的美术教育,导致非美术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普遍缺乏美术常识。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层次展开,美术课在大学教学中的地位得到了明显改善,逐渐成为其他各类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公共选修课。但目前我国美学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美学教育质量,给各类学生的学习带来诸多不利因索,因此,我们要。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美术教育的主要主导者,教师自身思想和业务素质是否完善决定着素质教育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素质是教育的灵魂。陶冶情操,提高思想认识。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是现代文明的体现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模范。教师应该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每一个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美学知识水平和美术创作能力。

三、发挥环境育人在美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环境育人是一种潜在、隐蔽的教育方式,虽然是一种非正规课程,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对人的情、意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加强美术素质、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第6篇:艺术教育与美育范文

艺術课程的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主渠道,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汇泉小学首先对艺术课堂教学内容和任务进行了改革,开发实施微课程,提高学生学科素养。

1、自愿申报,目标明确

推行微课程之初,学校专门召开了微课程培训会议,从思想上达成统一认识,随后外派多名老师外出培训,让老师们了解微课程,进而更好地实施微课程。有了对课程的充分认识,再结合老师们自己的特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老师们很快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并开始进行自愿申报,制定微课程实施方案。作为一线教师,要想开发一项系统的课程,确实存在很大难度,因此学校设置了四结合的梯度要求,老师们在确定项目的时候可以结合本级部的特色课程、学生学科素养提升、级部特色和拓展课程予以考虑。

2、多措并举,交流提升

微课程的实施总少不了过程性的指导,为提高微课程实施效益,诊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研究,优化设计,学校定期举办沙龙、专题研讨、论坛、研讨会等,一方面为做得好的老师提供平台,展示他们的才能;另一方面,帮助有困难、疑惑的老师找到问题所在,及时研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全校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

3、开发序列化教材,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首先,根据教材,把握课程生成的动态,注重针对性。以美术课教学为例,各年级的美术教材都有学习的侧重点,微课程的开发则必须与教材内容一致:一年级侧重于学生绘画元素点、线、面的认识和运用,如《彩线连彩点》《下雨了》《五彩烟花》;四年级侧重于学生对色彩的进一步感知,如《色彩的冷暖》《色彩的对比》;五年级有相应的国画课程《学画山水画》;六年级针对学生速写能力进行训练,如《远近的奥秘》《风景写生》。

其次,分析师资,横向上激活课程策略,实现多样性。各门学科的微课程从产生到实践,都经历了动态的生成过程:第一,各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提炼出微课程实施策略;第二,实施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性地运用策略;第三,课堂实施中,通过观察学情,结合大家的智慧,重新调整策略;第四,再次投放课堂,在动态的过程中完善微课程。每门学科,凡是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都是参研教师针对学生的学情,制定微课程的生长点,从课堂教学中提炼出来的,能真正让策略发挥功效,让学生切实受益。

学生个体虽然千差万别,但在一年年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点的艺术微课程的实践与学习中,基本都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既增强了自信心、张扬了个性,又提高了自身的能力,使自己的学科素养得到了序列化的有效提升。

4、聚焦课程,拓展艺术素养

活动课程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成立艺术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让以美育人落实到学校教育环节中,让学生在各类课程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向往美。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霍华德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个体至少表现有七种智能,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方式。为适应学生多元化的发展,汇泉小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活动课程建设中设置了全员兴趣课程和提高课程两级活动课程。在开足、开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精心策划,大面积开发活动课程。活动课程采取师生双向选择和单项选择结合,打破年级、班级界限,以学段为单位,开设了40多门兴趣型课程,集中在周四、周五下午进行。在全员参与的兴趣型课程活动中,学生们个个如鱼得水,尽显风采:语言表演入情入境;民族舞蹈轻舞飞扬;声乐合唱歌声嘹亮;美术星空风光无限,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兴趣型课程的开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特长,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人地位,使校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同时,为了让优者更优,让有特长的老师培养有特长的学生,学校还专门开设了文化类、艺术类、体育类和技能类四类提高型课程,在现有师资的基础上,聘请社会专业人士担任部分课程教师,提供更多、更专业的指导,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及能力提高的需要。

丰富多彩的学校课程有力地补充了学科教学,学生通过参加活动课程,不仅提升了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体验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参加活动课程,学生学到了课堂教学中未曾学习的知识,弥补了各个学科之间知识生成的差异性,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互相交融,互相影响,互相提高,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

5、聚焦活动,展示艺术才能

活动是美育的绿色课堂,学校每年举办音乐节、美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欢乐节等五大节,每个节日都给孩子创设展示才艺的舞台和机会。

美术节中学生们创作的美术作品,手绘的个性风筝、手绘油彩脸谱、用废旧物品创作的艺术品和装饰品,件件惟妙惟肖,充满童真的幻想,充满奇思妙想;音乐节中的各种特色才艺与绝活的展示,和谐、优美、具有感染力的声音,可谓是丰富多彩,精彩连连。

五节不断激发了学生幸福成长的激情和动力,锻炼、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五个一活动则固化了幸福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和幸福教育的育人成果。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智慧与力量的凝聚,潜移默化地让幸福教育中所蕴含的精髓渗透到每一位学生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和心灵的深处,成长为学生的习惯和品格,为学生的幸福成长提供持续的动力和财富。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舞台,学生的艺术素質正在养成,艺术鉴赏能力普遍提高。

6、聚焦环境构建,彰显艺术的魅力

教育是无处不在的,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也是提高学生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汇泉小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老校,学校积淀了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几年来,学校不断加大对校园文化的投入力度,挖掘和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精心设计,从视觉环境、听觉环境等方面为学生营造美育展示和熏陶的空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深处的感染与熏陶。

一方面,学校制定并实施了校园四化方案和校园十景提升方案,从行道树的设计、不同树木花草的栽种,到阳台绿化、立体绿化的考虑,都努力使校园一年都披绿,四季有花香。同时,学校重点打造了清新的幸福路、欢快的幸福泉、多彩的幸福墙、典雅的幸福厅、静雅的快乐书吧、古朴的緗帙斋、温馨的童乐园、梦幻的菁藤园、如画的绿筠轩、别具一格的全方位、立体种植的紫芸阁,构成了 精、深、高、雅的汇泉小学幸福教育魅力十景。另外,在教学面积紧缺的条件下,学校还充分利用走廊,为每层楼设立了一个主题,如一楼读书廊、二楼科技廊、三楼幸福廊、四楼艺术廊,其中,三楼的幸福秀场专门用来展出学生的作品。

第7篇:艺术教育与美育范文

理性与情感对个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感情往往通过艺术教育得以正确发展。艺术教育具有的审美功能,在陶冶人的情操和发展各人感情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审美教育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感性的、直观的方式,使审美个体切身体会美的标准、美的特质和美的规律。这种超越理性的观照方式,能够更加触动个体内心,从而对个体起到直接的、强烈的教育作用。个体情操的不断发展和完整,最终将促使个体间关系的和谐发展,这即是艺术教育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剂”作用的最好体现。

2最重要的环节离不开艺术教育的培养

每个人都具有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创新往往与人的个性有密切关系。人的个性培养,需要获得方方面面的教育。在高校艺术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感受的多样性,通过艺术教育使个体尽可能地获得丰富的独特感受,成为高校艺术教育者的共识。如果说智育和德育主要发展了人心智和德行方面的个性,那么美育则发展了人审美方面的独特个性。艺术教育的这一审美功能,促使个体在和谐的最高境界中追求“和而不同”,保持了个性的独立性。只有每个个体具有独特的审美认知,才能够达到整体的“百花齐放”,进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充满生机,促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生动的而非呆板的、独特的而非随波逐流的、内容丰富的而非单一的发展模式。

3艺术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第8篇:艺术教育与美育范文

关键词 书法教学;美术专业;审美意识;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3-0050-02

书法是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它不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给人们的生活提供美的享受,而且对改造人们的审美结构,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及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书法教育是美育的组成部分,书法教育通过对书法作品的书写、欣赏、想象、发挥、创作等教学活动,使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接受审美的熏陶,激发其情感,培养高尚的人格和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理想和人格。所以,书法作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充分发挥美术专业学生书法教育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书法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势在必行。

1 书法教学与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要从事美术教师的工作,同时也要进行美术创作,只有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修养的美术教师,才能成为一位很好把握教学新理念的优秀教师。书法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教育环节,这个阶段也恰恰是构建教师审美意识和审美修养的重要阶段。

1)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教育教学的根本在于创新,创新在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这些又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和教学经验的积累。由于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个体发展差异、智力水平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书法教育的方法就不同,反映在学生的创造力上也必然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如何在书法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修养,这是书法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书法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的审美素质,书法教学应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从中了解到学生的审美爱好和兴趣。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书法训练,并及时指导学生了解更多的相关书法理论,体悟其内涵。通过教师的书法理论教学与实践,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地查阅资料、搜集素材,无形中扩大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所以,教师必须加强书法课程练习,从传统灌输向创新意识方向转化,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书法教师在教学中应意识到学生要想实现自己的书写风格并突破自己,这是很难的事情,这不仅需要书法教师的鼓励,同时学生自身还要坚持不懈,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加强自身的审美意识,增强创造力。只有将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造力才会在一定基础上得以显现。

2)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审美想象力的激发。审美想象力是一种自由把握创新形式的能力。在书法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求学生不断来完善自己、充实自己,不要被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要适度地来鼓励他们去尝试不同书法艺术风格,不同的表现技巧,以试图找到适合自己的突破口。只有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来总结经验,才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树立独特的思维观念,通过有计划地去实践,把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体现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中,把想象落实到现实中。

2 书法教学与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发展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育任务中占有关键性的地位。书法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优美柔和、粗犷奔放的线条,气韵贯通的章法布局,等等,都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从总体来看,审美能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个体审美发展的水平。审美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审美活动的质量,决定了个体审美感受、审美创造的丰富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

1)培养审美情感。情感是审美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情感广泛渗透在其他审美能力之中,是诱发和支配人从事审美活动的原动力。也就是说,情感是艺术的灵魂。书法艺术表达的不仅是人的思想,而且是表达人的情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书法审美情感培养时,要引导他们深入到生活和艺术美的意境中去,激起情感上的共鸣。教学要引导学生感知书法作品中的美的形式和意境,使他们融合自己的感情形成审美感受,做出审美判断。如欣赏怀素的草书墨迹,人们所感知到的不只是此帖书法高华圆润、清劲浑熟、放逸而不狂怪,更是动不失规矩,静不失变化,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进而表现深刻的文化内涵;欣赏倪瓒的书法作品《静寄轩诗文》,笔墨清古瘦劲而自然,结字、笔画多含隶意,格调淡远静穆,殊有魏晋文风别具特色,是其晚年小楷的书法代表作。所以书法作品中的情感性是审美心理的重要特征,只有对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并且是一种有序的、自由超越的表现。

2)培养审美兴趣。在书法教学实践过程中,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成为审美的主体。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探讨、不断创造、不断反思的过程。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仅是直接书写生活,同时还要书写一种感受。如赵之谦的《汜胜之书》,在其端庄浓丽的字形上回荡着一股郁勃之气,清艳而不显富贵,妖娆而存骨体,若一朵朵盛开的芙蓉。这既是他的书品,也象征着他的人品。这乃是书法家融会了客观物象和主观精神的自己的意境,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是书法家成熟的标志。所以,中国书法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具有特殊性,在自我创作的内涵上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高自身书法艺术修养的同时,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这些都会成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同时书法教师的课堂语言、教学手势也是培养学生审美兴趣的重要因素。

3)找准书法审美的着眼点。在具体的书法教学中要引导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从具体的着眼点进行审美训练。一是书法线条美。书法的线条具有力量感,粗壮则雄强,纤细则柔美;方则刚,圆则柔。书法的线条具有立体感,书法本来是平面的艺术,但是如果把线条写得平则显得薄气,没有厚重之感,没有立体感。书法的线条具有节奏感,线条有疏密、轻重、缓急等,产生一定的节奏感、韵律感。二是书法结构美。字的结构之美离不开5个方面:平正、匀称、参差、连贯、飞动。不同的结构特点体现着不同的艺术之美。三是书法的章法美。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幅与幅之间的结构问题是古人所谓的“章法”问题,章法美之要领可以归纳为:体式承接,虚实相成,错落有致。它们是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3种联络方式,如清代的刘熙载说:“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唐张怀瑾在《书论》中称:“书法是无声之音,无形之象。”他讲的是穿插、呼应、断连犹如一首旋律优美、动人心魄的乐曲。四是书法的意境美。在书法中,古人称之为“神”“神采”“神气”“精神”等,讲的都是书法的意境美。

3 小结

总之,在美术教育专业书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对传统书法的鉴赏能力更是必要的。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艺术修养的提高。因此,书法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唯有将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审美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才能使书法审美教育的功能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郎绍君.中国书画鉴赏词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第9篇:艺术教育与美育范文

【关键词】语文 非语言艺术 审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109-02

语文课堂是动静结合的课堂,非语言教学艺术是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种无声艺术。语文课堂教学非语言艺术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表情、体态的变化和动作来传递信息的教学艺术。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梅拉宾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曾于1971年提出一个公式: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总效果=7%词句+38%语调+55%肢体动作。由此看来,非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堂语文课上,教师略带微笑的面容,温暖的目光,端庄而不呆板、明快而不轻率的仪态,会给语文课定下一个愉快的基调。无疑,语文课堂教学非语言艺术是独具美的特色的。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形象化的情感教育。通过美育,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中指明“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研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在教学中融入美育的思想,是语文课程必需的任务;而将美育思想融入独具魅力的语文课堂教学非语言艺术中,更是会让两者相得益彰。

关于非语言的分类,划分的角度不同,它的种类也不一样。结合语文教学实际,从实用的方面考虑,这里重点谈面部语、眉目语、手势语、空间距离语四种非语言形式,并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它们各自与美育的融合。

一 面部语与美育

在面部表情中,微笑是传情达意的一种重要语言符号。微笑作为表情中最基本的语言信息,常常以一种鼓舞或抑制对方情感行为的方式作用着接受方。笑,在生理机制上有它先天的因素,但主要是后天形成的。

语文教师应使自己的微笑成为一种示范,一种内心世界豁达开朗的示范。微笑实质上是一种爱心的表现,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常常以微笑对待学生,学生就会觉得教师亲切、可信。同时语文教师的微笑也是一种激励的表达,它能促进学生克服困难并更加热爱学习。如在一堂语文课上,语文教师在面对没有回答出问题的学生时,没有过分的批评话语,相反地,微笑在他的脸上显现,学生原先紧张的心情也因此放松下来,在心里默念自己能行,下次一定加油回答上教师的问题。这就是微笑面部语带来的美育功能,语文教师动人的微笑能带给学生美的感受,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美的能力。而且,学生在教师无声的微笑中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的动力。

二 眉目语与美育

眼睛是心灵之窗,目光是一个人深层心理的一种自然表现。人的喜、怒、哀、乐均能从目光的细微变化中表现出来。

在语文教学中,目光语的运用可以使师生在无声的交流中传达“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语文教学是师生双方双向交流的过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善于感悟、翻译学生的目光语,善于根据学生眼神反馈的信息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案,学生也应从教师的目光语中洞察教师情感的微妙变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他能凭借学生的的眼神看出学生对他提出的问题是懂还是不懂。当教师走上讲台,以传神的目光讲授新的教学内容,又以探索的目光捕捉学生的眼神时,学生会感到教师在时刻关心自己,信任自己,并形成一种融洽的、默契的课堂氛围,而这种氛围是通过眼睛来营造的。可以说,教师的目光是一种永不磨灭的形象美。学生从教师的目光语可以看出教师心怀博大、志怀高远的精神面貌,可以看出文本流露的真切情感。这不禁让人想起著名特级教师韩军,他在朗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读到动情处,声音哽咽,泪眼迷离。很显然,此时学生从韩老师眉目语中得到一种直观的感受,也感受到文本传达的真挚情感,使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美感的共鸣。而此刻,教师的人格魅力也通过动情真实的眉目语,深深印在学生的心中。

三 手势语与美育

手具有丰富的表情功能。手势,是主体运用手指、手掌、拳头和手臂的动作变化,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态势语言。对语文教师来说,运用各种手势激发学生想象,增加情感表达力度,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独具意义的。

在语文教学中,好的手势能使语言表达生动、清楚,并得到强调。首先,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运用好情意性手势语。这种手势语,主要用于带有强烈感彩的内容,能表达出演讲者的喜、怒、哀、乐。它的表达情深意切,感染力强。例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穿过黑暗,走向黎明”的语句时,主动做出向前冲出去的手势,做昂然奋进之态,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勇往直前的浩大气魄,感染力得到提升。不仅如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指示性手势语的使用。譬如在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后,不管答案是否全面,作为一名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教师,都应利用鼓

掌或向学生竖起大拇指的手势语向学生传递鼓励之情。另外,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还应适当使用象征性手势语。这种手势的含义比较抽象,如果能配合口语,运用得准确、恰当,则能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联想,给学生留下鲜明具体的印象。很显然,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一双灵动的翅膀。可以说,想象丰富的人,审美感受必然丰富。

四 空间距离语与美育

空间距离的变化,可传递某种信息,表达某种感情。有研究表明,随着教师和学生距离的缩短和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机会的增多,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与有效次数也随之增加。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利用好非语言艺术中的空间距离语。如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环节时,教师可适时走下讲台去,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讨论,去指导、帮助学生的讨论。这种近距离的交流容易让学生形成亲切感,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而在这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容易受到感染熏陶,容易激发自身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学习态度。

再如,在指导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融入学生,和学生一起读书、写作、口语交际,而不再把读书、写作和口语交际单纯地看作是学生的份内事,而是以身作则,在语文实践的大家庭中,和学生一起沟通听说读写。此外,语文教师还应注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注重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 结束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使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将美育与语文课堂教学非语言艺术融合,更是语文教学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的体现。

在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不断渗透美育的理念,帮助学生树立美育的正确观点,达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是极其重要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美育光照下的课堂教学非语言艺术的探索,必将大放异彩。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引发学生想象并能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使学生的思想、情操得到良好的熏陶,最终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这种能力在以后的社会交往中继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