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影视文学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近年来国内高校传媒专业发展迅速,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切实提高影视传媒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成为当下高校专业教学必须正视的问题。本文立足影视传媒专业文学写作教学实践,通过明确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性教学理念,突出专业教学特色,尝试富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及手段,改变专业考核形式等途径,力求探索出构建具有实践性的教学体系,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毕业就业能力。
关键词:文学写作;同质化;传媒特色;专业结合;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142-02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媒体的迅猛发展,普通高校传媒专业招生也呈现井喷之势,“到2005年我国新闻学类专业已有1994年以前的66个发展到661个,其中2004年一年间增加了202个专业点”[1]。但绝大多数中国高校的传媒专业正面临着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
资深记者出身现为著名新闻教育者的陈婉莹表示“新闻系培养出来的人就业很紧张,很多单位都不愿意要”,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董天策教授认为当前的新闻教育存在“专业基础薄弱”、“技能训练不足”、“不读新闻文本”、“专业理念淡薄”的四大缺失[2]。这些问题作为传媒艺术类的专业,不仅和新闻专业同病相怜而且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因此在基础教学中落实传媒专业学科的实践性有极大的意义。
一、传媒艺术专业基础写作教学概况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基础写作》一直作为普通高校人文学科的重要基础课之一,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既有助于专业论文的写作也能成为就业的优势所在已成为许多大学师生的共识。但这种写作意识主要局限于应用文。
传媒艺术专业要培养能适应现代媒体要求的综合性人才,简言之即能说会写强制作,显而易见,写作能力即是媒体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因此《基础写作》一直是普通高校广电编专业的通识课之一,也是广电编专业的必修课,通常开设在大一年级,为以后开设的《网络新闻编辑》等课程打好写作基础。因其课程本身的实践性要求,一般高校在设置写作理论课的同时配套有相应的实践课时。
目前市面上高校《基础写作》教材多按照写作理论、新闻文体写作(消息、通讯等)、文学文体写作等内容顺序进行编排,如陈亚丽《基础写作教程》、董小玉《现作教程》等。这种编排较好地体现了从写作理论到写作实践的过度,同时也基本满足了一般人文专业包括传媒专业的写作要求。
二、影视传媒专业文学写作教学中的问题
传媒专业的写作教学目标为“让学生熟悉写作活动的动态过程,并能自觉地以传播工作者的‘眼光’审视生活、表现生活;应掌握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学评论的文体特点和写作规律;应熟练地撰写散文、微型小说、剧情介绍”,这种目标显然是基于培养合格传媒人才。
在文学写作实践教学过程中,真正贯彻这一写作教学目的并非易事。传媒艺术学生大多数文化课基础薄弱,文学写作能力普遍较差。不仅如此,艺术生在文化学习中还普遍存在着自律性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及习惯、文化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通过笔者从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文学写作教学的实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同质化教学。在过去大多数高校,一些新闻传媒专业一直作为中文系的专业分支,即使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部分新闻传媒专业开始发展成为独立院系,其绝大部分师资仍然是来源于原来的中文教师,因此其在基础写作教学上仍然停留在中文专业人才的培养思维模式上,这样忽视了传媒专业的实际及培养目标的写作教学难以达到传媒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这种教学弊端尤其体现在文学写作上,如果说新闻文体的写作还能够较好地体现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那么在文学写作上则很容易雷同于一般中文教学,即把传媒学生当中文学生来教。这种同质化教学抹煞了传媒艺术专业及学生群体的特性。而实际上,无论是在学生的基础层次还是培养理念上,二者相差甚远。
2.质疑文学写作教学存在的意义。写作能否通过教学来提高?对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声音。2009年复旦大学在全国首开先河开设“创意写作硕士”,旨在培养高水平的写作人才,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许多作家对于写作能否通过培养提高的讨论。很多师生都承认通过模仿等写作训练可以提高应用文的写作能力,而对于文学写作教学的作用,包括许多成功的作家都以自身的事例提出质疑。这种思想也影响了高校学子学习文学写作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不将文学创作能力作为专业能力的传媒学生更是对文学写作的教学产生消极排斥情绪。许多传媒艺术类学生对文学写作教学对于传媒艺术专业的意义存在怀疑,一些文学写作教师也认为文学写作应当在广电编专业写作教学中删减,导致在影视传媒专业的文学写作教学中,文学写作教学敷衍应付,某些文学写作理论教学变成了文学理论课或鉴赏课,长此以往,文学写作教学在传媒艺术专业教学中成了一块鸡肋。
传媒艺术专业文学写作教学亟待新的转机。那么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影视传媒专业的文学写作如何为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服务呢?
三、凸显传媒特色的文学写作教学尝试
以董小玉所编《现作教程》为例,文学文体写作包括散文、小说、诗歌、戏剧影视文学等几种文学体裁的创作。文学与传媒的天然紧密关系使得在广电编专业中构建有专业特色的文学写作教学体系成为可能。教师要从教学理念上树立正确的意识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实现与本专业的最大结合,最终达到传媒教学目标的实现。
1.树立传媒专业意识。教师的教学理念将直接影响其教学实践,影视传媒专业的文学写作教学是为培养本专业合格人才服务的,因此要牢记广电编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撰稿、编剧、制作及节目主持等方面工作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影视传媒专业是实践性强的学科,广电编学生思维活跃、勇于表现又具备一定的制作能力,本专业又能提供相关设备,这些都是广电编专业的优势所在。因此教师应当利用这些优势在文学写作教学中贯穿传媒专业的特点开展教学,大大促进教学效果。
2.凸显传媒艺术专业特色。在散文、小说、诗歌这些纯文学的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之与专业结合。
(1)积极建立文学写作与传媒艺术专业教学环节中的结合点。例如散文写作教学,作为重要的文体之一,学生已经在中学阶段了解了关于散文的基本理论,掌握了基本的散文写作及鉴赏能力,许多学生对于散文写作也具备一定的散文写作经验。如果仍旧重复进行散文理论讲解、散文鉴赏及散文技能分析的教学,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也失去了高校专业教学提升拓展的意义。
散文写作与传媒艺术专业的结合点是什么呢?传统的散文写作教学以散文文本为教学主体,文稿写作为主要训练手段,而传媒专业文学写作教学则可以适当选择电视散文作为教学形式的尝试。电视散文是视听语言与文学语言高度结合的艺术形式,运用电视的形式介入散文创作,并对文字解说词和画面编辑都有较高的艺术要求,尽管电视散文与散文在写作上因载体形式等不同有不同的写作要求,但传媒学生具备画面拍摄、剪辑等专业技能,鼓励学生通过策划、写作、拍摄等手段自己动手制作散文,将散文的写作融入到专业技能中。传媒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到文学与传媒之间的结合,在电视散文制作的过程中也会更加认识到文学语言运用的重要性。而电视散文的最终制作质量将直接显示出创作者的审美思维和传情达意的表现能力。这种审美能力是散文和电视散文的共同要求和终极追求,因此电视散文的创作不会影响学生的散文文学写作思维,反而会加强学生对这种审美艺术的感悟。充分运用传媒专业的特色及优势,加强文学写作的教学。如在诗歌写作中,传统的诗歌写作教学主要是鉴赏与模仿训练,教学效果低下。在当前大学生功利性学习动机的氛围下,部分传媒学生认为诗歌学习远离传媒专业应用,对诗歌学习兴趣较低,教师可以积极尝试寻求诗歌教学与专业应用的结合。如在诗歌教学中,诗歌鉴赏是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鉴赏诗歌名作,使学生充分感悟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但传统的高中诗歌鉴赏分析法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思维创作诉求,若将诗歌赏析由传统的文本分析转变成视听语言的表达,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诗歌艺术的整体感悟更能促进其专业技能练习。如设想将诗歌《错误》拍摄成MV,请设计其分镜头脚本。分镜头脚本是将文字转换成立体视听形象的中间媒介,若要设计出优秀的分镜头脚本必须要充分理解原作诗歌,揣摩创作者的意图,最终选择适宜的画面、音乐等表现手段,体现出与原作忠实一致的风格,这也是文学鉴赏中的二次创作的体现。而脚本创作还涉及镜距、镜位等的选择说明,所以合格的分镜头脚本是一次诗歌写作和专业创作的双重检验。同样诗歌MV和诗歌鉴赏都为了训练培养学生对诗歌意境、意象、情感的艺术感悟和实践表达,同样都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思维。
(2)探索文学写作与传媒艺术专业教学考核环节的结合点。教学环节中转变思维,积极寻求文学写作与专业实训之间的结合点能大大提高学生对文学写作的积极性。而在教学考核环节若能体现出文学写作与传媒艺术专业的结合点,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大胆积极的文学写作与专业技能之间的结合尝试。在文学写作试题设置上,侧重体现文学写作在传媒专业中的实践运用要求和技能考核,如在小说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在影视圈中小说翻拍影视的热潮,通过改编成影视剧本的小说与原著比较对小说写作技巧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将小说改编成小品、话剧等形式。
笔者曾设置了这样的考题:
200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冯巩、王宝强等演的小品《公交协奏曲》剧本来源于一位在校大学生的小小说。请阅读以下一则小说(略),以此为蓝本发挥创造力将之改为小品、戏剧或影视故事等。(允许内容编排、人物设置等合理增删改动)。
3.明确文学写作教学的定位。传媒艺术专业的文学写作不是为培养专业作家而应该是广播电视编导体系教学中的一环。因此认识到传媒艺术专业的文学写作教学是服务于这个系统,是为培养综合人才服务的,所以文学写作教学应该是立体综合的。
文学与传媒的渊源紧密深厚,传媒学生必须要加强文学修养及提高文学综合能力的学习,为今后就业工作练好内功,文学写作是传媒专业的基础通识课,有效的文学写作教学将切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解说词创作及文案策划等能力。最终培养出真正具有较强就业能力能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应用型中文专业 美学课程 实践性教学 改革
随着越来越多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设相关中文专业课程,如何发挥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其课程的建设和改革都成为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美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也要适应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文专业的办学特点,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与创新性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主动地观察和获取知识及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突出“应用性”。这些都要求美学课程在实践性上做出调整与改革,从而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美学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产、生活条件、环境生态及精神文化产品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其审美活动及审美趣味也日益呈现出开放化、多元化的趋势。对于美学课程而言,其实践教学的提出与现实生活及美学学科发展的趋势相符合。美学研究由传统的哲学美学向实用美学和与多学科交叉的多元化转变,为美学的实践教学研究奠定了学科基础,如旅游美学、科技美学、生态美学等交叉学科都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相关实践应用知识,方能体现美学学科发展的新走向。
美学课的教学方法与过程也同样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张玉能教授的“反思—实践式教学模式”要求对美学的主要理论问题能够结合审美对象包括艺术作品的实践过程进行内在的体验和深入的思考。从而在“问题—反思—运用—解决问题—理解原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实践应用的能力和水平。[1]而英国波兰尼的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概念为美学课程实践性教学提供了认识论的基础。 他认为,明确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运用语言、图表或数学公式来表达的知识;而默会知识则是指那些平时我们没有明确地意识到,但又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为的知识。默会知识需要各个人在自己参与的相关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取。[2]在美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许多“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审美体验只有通过亲身参与才能获得。
二、美学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具体办法
美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体现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以及课外实践等主要的教学阶段中,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最终改善教学效果。
1.预习阶段
在每次上课前,教师可先布置一定的预习内容来体现实践性教学。如要求学生阅读欣赏与讲授内容有关的文学、艺术作品,使他们在阅读实践中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重视学生通过文学艺术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获得的原初感受。在上课时,可以让他们来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可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评价,这些都可以锻炼学生独立分析作品的能力。
另外关于一些理论问题,例如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也可以要求学生在上课前搜集、查阅关于“美是什么”的专家观点,并适当地做出自己的评价。这些做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在文献搜集和研读方面的初步科研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分析评价它们的合理性和片面性。
上课之前还可以适当布置一定的写作任务,让他们针对某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课堂上再进行交流讨论。比如关于形式美的主要规律问题,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和阅读经验做好整理总结,课上相互之间讨论、比较,看看自己有哪些独到的看法,又有哪些地方忽略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审美感受体验与别人的及教学大纲上知识点进行比较、印证,拓宽了思路,也锻炼了动手的能力。实践性教学改革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做中学的良好学习习惯。
2.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考虑到美学课程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结合生活现象和实际问题来进行分析和思考,不空谈理论。譬如在学习“现实美”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话题争论,并联系当下社会中人们对衣食住行等方面普遍地提高质量和审美的要求来展开讨论,使学生能够较快地把课堂学习和自己的平常生活结合起来。课堂内容中也补充了大量新鲜、生动的现实材料,不仅使学生有了较高的学习热情,实践应用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还可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再如在讲授艺术门类的美学特征时,可让学生观看欣赏相关艺术作品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并总结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课上可以组织讨论,从而锻炼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中还需要考虑到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特点,美学中关于审美趣味、审美风尚、民俗风情这些问题的研究就离不开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的研究成果。教学过程中要把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理论吸收、应用到美学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来。比如经验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语言学和文化学的方法等,与此同时,还可将美学理论、知识,研究分析的方法等应用到其他学科中,以“美学的思维”来审视、思考其他学科的建设。如近几年新兴的一些应用美学学科,如生态美学、身体美学、技术美学等分支学科,都是美学实践性特点的具体体现。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计上,学校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美学交叉课程,例如,针对广告专业可以开设广告美学或媒介美学,针对秘书专业开设秘书美学等交叉课程,这些都可以使美学课程的教学和专业人才的培养较好地结合起来。
美学课程的教学还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来改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直观、生动的图片与声音信息和各种视频片段,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比较鲜活的情境氛围中领会掌握相关的教学内容。另外教师还在学校的相关网站上开设了基于网络进行教学的平台。教学网站上建立了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的大纲、翔实的授课教案和课件,以及本课程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参考选题,等等。教学当中涉及的各种参考资料,如各类别的艺术作品、相关学科的研究论著,网站上都提供了完整的资料或者链接的网址,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网络资源查找资料。还提供了网络平台给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完成作业,帮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来,实践应用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课后阶段
美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在课后阶段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深化,开展一定的课外审美实践活动尤为必要。可以安排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户外审美教育活动,如欣赏一些自然风景或人文景观,或对公共环境艺术、建筑雕塑或广告设计等进行分析和评价;引导学生关注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对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当中涉及的一些重要的文化现象进行考察和讨论;还可以指导组织各种学生社团活动,如美学名著读书会、影视鉴赏沙龙、书画艺术协会、音乐协会、旅游美学协会、科技美学协会等;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博物馆,指导美学科研活动,邀请美学专家前来讲学等。这些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对诸如后现代主义、日常生活审美化、生态美学等一些学术研究前沿问题的理解也变得容易,美学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也愈加显著。
关于美学课程考查方式,教师也可以灵活多变,比如读书笔记、艺术评论、调研报告及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等采用多种形式来训练学生的观察研究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这些做法也是服务于应用型中文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特色和优势。
由此可见,美学课程中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落实体现于整个美学教学过程的过程当中。把预习、课堂、课后三者配合起来;把课堂内的审美实践活动和课堂外的审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课程教学资源、实践活动资源乃至自然和社会资源整合起来,方能建构具有特色的美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系统,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美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美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适应了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但也不能忽视美学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人格塑造和培养方面的积极意义。美学课程在提高学生的诸项能力的同时,还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仅是知识丰富的人,更应是道德高尚的人,富有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的人。当代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也曾说:“精神科学是随着教化一起产生的。”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化,如何在纷繁的社会现象中,坚守真善美的理想追求,就更加离不开审美的教育,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审美观。
所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注重对受教者进行能力的训练,而且注重人文素养的熏陶,尤其是素养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就需要将这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美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与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方向相一致。其改革的方向是形成学科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和工作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使其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都能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玉能.“反思—实践”式美学教学模式初探》[J].文学教育(上),2007.12.
XXX Teachers College, the oldest of our college, teaching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academic departments, at the colleges of rich learning environment, my knowledge and ability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Learn specialized courses in the same time, I diligently practice the basic skills of teachers, better teaching language skills, acquired knowledge of pedagogy and psychology of many, the holiday to be engaged in the use of tutoring work. During the attachment, I think encouraging teaching methods, courseware and teaching aids choices made in the classroom the students take the initiative to learn the effect of school leadership and guidance by the teacher's praise.
I grew up on the extreme admiration for teachers, hope that one day they would be like the teacher did, to their knowledge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 continue to spread the culture to future generations. In particular, the guidance of the parents to overcome a deeply infected;'s parents asked their earnest, so I am a down, diligent life; on the subject of school education, so I used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scientific expertise to do a good each things; frank, pragmatic character, let me at work and leadership to help create harmony, better to complete all tasks.
I hope there is a suitable platform, with my enthusiasm and wisdom to fully open up, hard.
在实习的开始头两个星期里,我主要是熟悉产品,包括:学习各种产品的使用和简单障碍处理、向客户详细介绍产品的性能和演示产品。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要躬行。课本上早已学过的东西,因为没有接触过实物,使得在刚使用机器时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
一款收款机,看起来很简单就是那么几个键,可要真正能熟练操作,我甚至用了比预期多一整天的时间才能真正地操作,但还不能和超市里的营业员们比。因为这是我接触的第一项产品,成绩如此不济,也激起了的兴趣和好学的愿望。
因此在以后的操作学习中,我倍加用功,专心致志,却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自己操作产品、熟悉产品,还不算难的,真正要下功夫学的是怎样向客户全面、生动,而又要简明、扼要、有所侧重要地介绍出自己的产品。这里面的关键是要会说,不仅要说对,还要说得能引起客户的兴趣,从而能成功地作成一庄生意。这也是对我一个巨大挑战,因为我本就不善言语,就更没有什么说话技巧和口才了,这也就是我就克服的困难。先是自己对着机器练,再是对着同事练,然后再找经理帮忙,要他装成顾客,我找他练,嘴皮子磨破了的时候,我也终于看到了经理脸上露出来的笑容。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是实习业务阶段,就是通俗上说的“跑业务”。“跑业务”关键是要“跑”,要求我们能吃苦,能坚持,有韧力。因为业务技巧有过培训,产品自己也能了然于胸,但怎样正确地向客户表达出来,还需要师傅们实际教导。第一次接触生人,开始正式交谈,未免有些局促、放不开,话语的表达也不是很通顺、清楚、扼要,在跟着老师实际学习和模仿了几次以后,我基本上克服了第一次的毛病,老师也说好好了,并赞扬我进步很快。
再结束了师傅“带”的阶段之后,就是自己亲自独立上场,自己表演了。这也就是最后的7个礼拜的我的工作。所说已有了临场的经验,但毕竟是自己一个人出场,心中仍是存有余悸。因为我的工作主要就是向客户介绍、推广我们的餐饮软件,而人家显然是有备而来,对付的又是我这样的初出茅庐的新人,三下五去二就把我给摆平了。没用三句话,我就这样轻易地败下阵来,没有探出一句对我以后有用的信息,一次接触以后,我竟不知老板是谁,有没有分店,有多少员工,甚至没有留下经理的联系方法,更可悲的事是,我竟忘了请教他的姓名。
回到公司,经理问我出差情况,我无地自容,但也发誓一切要把这家搞定。这一次的失败,在我写给经理的报告中我作的深刻的反省,并向经理讨教了一些实用技巧。有了第一次的不幸和失败之后,我深知自己还很嫩,要学习和练习的东西还真得很多。因此,我在以后的实习工作中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随时提醒自己要学习,所以在前面整整一个礼拜的无业绩之后,我终于迎来了我的第一个春天——我的第一桶金。这第一桶金就是从我第一次独自上路时跌倒的地方捡到的。
关键词: 大学生转专业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国本科大学生转专业始于2002年复旦大学,随后诸多高校相继出台转专业政策,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并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大学生转专业做出了明确规定,即“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继而自2006年起全国高校相继出台转专业的相关文件。
何为专业?何为转专业?潘懋元、王伟廉主编的《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0)中的定义是: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因而在谈到课程时,也就包含这种组织形式。薛国仁综合各类专业定义的优缺点,自行下了一个定义:专业是指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地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个专业定义既有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属性,又有分门别类地进行这种活动的基本单位的属性。
我国大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大多选择了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发现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根据自己的意愿,通过学校制定的转专业政策及程序,从一个专业转向另一个专业进行专业学习的行为,即转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转专业制度不仅是教育制度的革新和进步,而且是更尊重大学生主体精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的体现。这对高校教育和管理,对大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都起到积极作用。目前,大学生转专业已成为高校的一项常规性工作且已制度化。
一、中国计量学院学生转专业政策介绍
中国计量学院是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本科院校,是一所具有鲜明的计量标准质量检验检疫特色的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4200人,研究生1200余人。转专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彰显学校办学理念的学校管理行为之一,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转专业管理办法经历了两次改版,对转专业对象(本科一、二年级学生)、条件要求、操作程序及教学管理做了相应规定。符合条件要求的本科学生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四个学期均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成功转专业后不能再申请转出。专业所属人文社科类、理工科类专业学生可相互转专业,艺术类专业和非艺术类专业不能互转。
符合条件的学生提出申请,学生所在二级学院审核同意后将相关材料交拟转入二级学院。拟转入学院根据拟转入专业的要求,对拟转入学生进行考核,如报考人数多于计划数,须至少考核2门主干课程。原则上转后专业内大行政班班级人数不得超过45人,小行政班(艺术、外语等)人数不得超过25人。学生转专业后执行新专业的培养计划,已修课程如新专业培养计划未做要求,可申请剔除该课程。
二、大学生转专业的原因
综合研究者调查,大学生转专业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内部原因有个人兴趣爱好、填报志愿时对专业了解程度、专业满意度、专业适应程度等。外部原因有专业的热门程度、就业前景、父母文化程度、专业是否属于调剂等。
1.个人兴趣爱好是大学生转专业的主要动机。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部分大学新生在入学后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从而导致失望、沮丧等负面情绪,甚至出现厌学、沉溺于网络游戏等问题。学生不能读自己喜欢的专业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父母专制,逼迫学生学他们认为有前途的专业,不考虑学生的喜好;二是考分不高,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三是信息不对称,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对所选专业认识不足,对自己的兴趣并不真正了解。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偏好、能力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表现出与就读专业的不匹配性,使其特长与能力无法得到较好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转专业可谓是高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体现。
2.就业前景是大学生转专业的主要动机。部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最直接目的就是谋求更好的职业,专业就业前景成为大学生选择专业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大学生在选择转专业时一个主要考虑因素是未来就业。特别自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较好的专业意味着较大的竞争优势,自然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中国计量学院特色专业为计量标准质量检验检疫,其中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和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就业较好,在申请转专业时,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转专业申请人数/接收人数最高时达4∶3。
三、大学生转专业的利
1.对高考“一考定终生”的弥补。在高考录取时,只有30.9%的学生在大学所学的专业是第一志愿,而高达69.1%的学生是非第一志愿,其中被调剂录取的占42.2%[1],使得学生非常有可能进入一个兴趣不匹配或不了解的专业,学生极有可能对此专业不感兴趣、学习能力不强,从而对所学专业不满。转专业政策是对高考“一考定终生”弊端的一种弥补,为大学生的个人成功发展提供另一种可能。
2.转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研究表明,成功转专业的学生相比转专业失败而继续留在原专业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这符合各大高校实施转专业制度的初衷。学生对自身和专业是否匹配这个问题考虑了很久,然后慎重地做出转专业的决定,一旦成功,就会更珍惜在新专业的学习机会,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和自我效能感,同时经过理性的选择,新专业相比原专业确实与学生自身兴趣、性格和能力更匹配,从而使学生适应起来更容易,更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建立专业认同感和个人成就感。
3.缩小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探索与生涯定向阶段[2]。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转专业大学生进行了与专业相关的探索及职业探索,更早地把专业选择和今后职业发展联系起来,这一过程对他们之后的职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进行的“十年本科生就业跟踪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有过转专业经历的大学生在以后的职业发展过程中“主持或专家”及“业务骨干”所占的比例都比没有转专业经历的大学生大。
四、大学生转专业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对大学生而言,与中学阶段相比,存在环境、生活、人际交往和学业适应等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业适应问题。对转专业大学生而言,还需再次面对因转专业带来的专业适应性问题。张大钧认为,适应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改变自身或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协调的能力,它是认知和个性因素在个体适应―发展―创新行为中的综合反映,是个体生存和发展中必要的心理因素之一[3]。唐文清认为大学生专业适应性是指大学生在基本能力素质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与所学专业及专业环境相互作用,主动调整自己的专业认识和学习行为,达到自身在专业上和谐发展的心理和行为倾向[4]。
学生转专业后,在学习方面,由于执行新专业的培养方案,需要补修一些课程,也就是说在修读本学期的课程以外还要补修第一、二学期未修的课程,这样累积下来,有的学生一个学期修读课程多达17门,精力不足,学习压力大。有的补修课程与正常课程上课时间冲突,只能申请自修,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另外,专业课程是系统性的,各门课程互有联系,转专业的学生没有学过基础课程而直接上专业课程,导致学习难度加大。以上问题导致转专业学生在学习上超负荷运转,心理和身体上都承受极大的压力。
学生转专业后,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集体,需要在环境和人际交往中重新适应。部分学生沟通和适应能力较差,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了其身心发展,而且影响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研究表明,大部分转专业学生都能基本适应新专业,但接近四分之一的转专业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新专业。基于内在原因转专业的学生专业适应性高于因外在原因转专业的学生;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转专业学生其专业适应性水平整体高于未曾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了解专业之后才转专业的学生专业适应性更好;接受过专业指导帮助的学生专业适应性更好[5]。
不同专业对转入名额均有限制,并设置申请条件,这就使得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转专业的机会。如中国计量学院有的专业要求学生在原专业成绩排名前30%,没有不及格成绩,高考理科学生,不痴迷网络游戏,学习自觉等。当前的转专业制度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优中选优”的过程,学生在当前专业的成绩对申请转专业成功与否有决定性影响,而学生在新专业中的学习潜质则几乎无从考察。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因为专业成绩没有达到要求而失去转专业这个改变现状的机会,只能在原来专业中继续“挣扎”。
2.学校管理方面。高校实行转专业实质上是一项补偿性的工作。一定程度上会给高校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如学籍管理难度加大,转专业学生相关课程的补习,班级、宿舍等方面的变动,等等。这是当前许多院校对大学生转专业实行一定限制性条款(如在人数比例、专业跨度、学科成绩等方面予以限制)的原因。但这些限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难以充分体现转专业政策本身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教育主体地位的人性化一面。
如果无限制地允许学生转专业,不仅会造成专业间新的不平衡,造成教学管理工作混乱,还在一定程度上浪费教育资源,更会助长学生动辄想要换专业以逃避问题的惰性,同时,过多的转专业指标会打破高考公平原则[6]。
五、转专业存在的问题的应对措施
1.高中阶段针对学生做职业指导。霍兰德将人格类型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同时提出了与六大人格类型相匹配的工作。霍兰德认为六大人格类型与各个职业并非一一对应关系,每个人不只适合一种职业。他编制了职业适应性测验(SDS)并广泛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这样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们能根据兴趣爱好及特长,填报直接指向自己未来职业的专业,提高大学新生专业选择的有效性,避免盲目选择,减少入学后转专业的可能。
2.完善招考制度。从高校招生制度来说,比较理想的做法是按大类招生,入学一段时间后再根据自己的意向及学校组织的相关考核,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目前,某些高校已采用了这样的专业招生手段,使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多了理性思考的空间和自由。
3.对新生开展专业思想教育。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环境,全面了解所在专业的教学计划、师资特色,及早地规划设计自己的成长路径,除了招生简章中对全校专业的介绍外,中国计量学院从2013级开始,每个专业编制《本科生专业学习指南》,帮助新生了解专业情况、培养方案和就业去向,并提出学习和选课建议,帮助新生建立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感,尽快适应本专业的学习。另外,新生导师(同辈辅导员)帮助他们适应学校的生活,促进人际交往,并帮助认识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发现自身的专业优势等。同时,全校范围的(不仅是分系或学院,甚至是分专业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结合专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辅导,也会一定程度地增强新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感,即使申请转专业,也是理性的,消除转专业给大学生和高校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4.指导大学生,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辅导。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或职业指导师,结合大学生的个好、学科成绩、理想追求、家庭环境等因素对转专业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避免大学生转专业的盲目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是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选择并确定适合自我的社会角色,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五个目标:①我是什么样的人;②我想做怎样的人;③我能做怎样的人;④环境允许我做怎样的人;⑤现实中我能做怎样的人。培养和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及职业指导方面的教师应成为高校转专业工作的必要条件和措施。
5.针对转专业学生不适应方面做合理引导。学业适应不仅是学生学业成就与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且是未来适应社会的重要保证。转专业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成功地转入理想专业,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得到最大程度地激发。但是,相较于本专业学生来讲,转专业学生学科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压力大,需要学院和相关指导教师帮助他们夯实学科基础,提高学习成绩。辅导员要多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及时发现他们面临的问题,帮助他们尽早适应新专业的学习生活。
转专业政策是高等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体现,给学生一个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重新选择专业及做职业规划的机会,这对于学生个性和潜质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学生申请转专业,基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大多是理性的选择。但是,在这过程中,学生和学校方面相应地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应及时发现这些问题,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在学校管理上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使转专业这项制度从根本上落到实处,有利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和教育、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伟达.我国高校本科生转专业动因调查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3).
[2]王立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53.
[3]张大钧.大学心理素质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21.
[4]唐文清.大学生专业适应性量表编制及其应用[D].西南大学,2007:10.
关键词: 专业英语教学 学科基础知识 金融专业
在金融全球化和我国金融业不断对外开放的背景下,金融业的大发展对金融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从业人员的专业英语水平。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时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在金融专业中运用英语的程度,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培养既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又熟练使用英语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英语课程是一门语言应用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它既不是简单讲授英语课程,又不是单纯传授专业知识,而是在巩固学科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对于普通高等院校而言,专业英语学习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顺畅地阅读专业英文文献资料及使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学术交流和工作交际的能力。
一、端正学生学习态度,转变学生学习观念
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英语的授课时间通常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或大四第一学期,这时,大部分同学已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从思想上对学习专业英语课程不够重视,再加上大部分时间被求职、实习、考研等活动占据,导致专业英语课程的出勤率并不高。因此在第一节课时,任课教师要利用各种办法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任课教师可以请已经参加工作或在读研究生的学长介绍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使用专业英语的体会,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到学习专业英语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另外,还可以在第一节课时分发一些英文专业分析报告,比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报告,供学生阅读。大部分同学普遍会觉得阅读专业英文文献存在较大的困难,意识到目前的英语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因而有了学好专业英语的迫切需求。通过第一节课的认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为今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打好了基础。
二、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
目前,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往往停滞在过时的专业文献资料和专业术语上,而充实丰富、紧密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求方向合理取材,在内容的把握上更应该突出知识的基础性、内容的实用性、语言表达的专业性。同时,金融学本身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发展较为活跃的学科,国内外的新思想、新理论、新事件、新业务层出不穷。[2]任课教师应及时吸收、接纳新的金融学发展动态,并将其转化为有用的教学素材适时补充到教学内容当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知识的同时,掌握最新的金融学术信息,从而进一步巩固金融学基础专业知识。比如在介绍金融风险相关内容时,结合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发展进程,可从近期的学术期刊上挑选与之紧密相关的论文让学生阅读,容易的部分要求学生自己翻译,较难的部分可由教师结合教学重点进行讲解。阅读专业论文可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专业英语的实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该及时补充最新的学术理论,比如将最近几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中有关的金融学理论汇集成一个专题来介绍,一方面学生对最新的学术思想和学科发展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另一方面学生掌握了金融学最新的英文专业术语。这样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达到了“学生爱学,学而有用”的效果。
三、丰富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课堂内容以翻译为主,教学方式单一、呆板,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任课教师应以新颖性、多样性、实用性的教学方法精心策划每一次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训练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一)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
为了更加生动地介绍专业知识,教师可利用视频、音频等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眼睛和耳朵来感知英语、实践英语,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印象。针对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可以有选择地播放一些相关视频,比如一些中英双语的金融类节目,像《对话》及《华尔街》等,并组织学生就节目中涉及的当堂课程的教学重点或难点进行讨论,任课教师对其进行总结,这样可使学生感受身临其境的英语学习环境。另外,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利用实验室资源,鼓励学生通过境外英文网站,如雅虎、彭博等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及金融数据,提高学生使用英语作为媒介语言进行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二)提供金融实物和样本
在课堂中提供金融实物和样本,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介绍货币体系时,将各个国家的货币实物带到课堂;类似的还有金融工具,比如国外银行的汇票和支票样本,并现场演示如何使用,将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学生听起来兴趣盎然。另外,在介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时,可从国外商业银行的网站上下载该银行的年报、财务报表和风险管理报告,让学生真切地感知英文素材。实物教学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热情。
(三)针对热点问题开展小组讨论
为了避免“哑巴英语”、“聋子英语”课堂,教师可以在课内有计划地安排几次专题讨论会。[3]由教师根据目前金融领域的国内外热点问题布置选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他们在课下进行准备,整理书面发言稿。在课堂内以脱稿演讲方式对本小组的观点进行阐述,各小组之间可以持不同观点进行讨论,甚至辩论。这种方式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英文演讲和英文交流的能力,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增强了教学效果。
四、教师引导学生练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基础英语是专业英语的基础,而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的再提高、再延伸。同基础英语一样,专业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是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但和基础英语不同,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不是单纯地阅读及理解文章的能力,而是要求学生以使用英语作为媒介,阅读之后对所有内容融会贯通,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在专业英语的授课中应讲授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通过学生的大量实践提高阅读水平。金融专业英语的语言结构中,较多的定语从句和状语导致很多晦涩的长难句语法结构的出现。针对这样的句型,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找到句子的主干,再找定语、状语、修饰词和从句等次要部分,这样有助于学生迅速理解句子的中心思想,提高长难句的阅读速度。同时,在对句型的把握之外,教师还应让学生熟悉了解金融专业英语中常用的专业术语、写作方法、段落层次安排和文章结构等技巧。最后,教师应配合专业英语教学内容讲授进度,有意识地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训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当量的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五、创造实践机会,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专业英语本身是一门重要的实践课,其教学目标是将语言知识融入使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实际交流能力。而目前专业英语的教学重点往往放在阅读理解和翻译上,以教师讲解为主,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4]除了阅读翻译能力以外,对专业英文的写作及听说能力的实践训练也很重要,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中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提升专业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专业英语课程的学生大部分处在高年级,面临着求职就业等现实问题,如果在专业英语课堂中安排英文简历的写作及英语面试模拟等环节,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我院,金融学专业的学生90%进入金融机构从事和金融行业相关工作,更有40%的同学进入银行系统工作。因此可在课堂中假设某外资银行的信贷部门正在招聘,鼓励学生为该岗位撰写英文简历并给予指导。同时,可将学生分为应聘者和面试官两类,引导学生搜集总结和面试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中模拟面试过程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和使用英语的自信心,提高利用英语进行简单工作交际的能力。还可以利用一些课外机会实践感知英语,比如课间休息时可播放一些金融类英语新闻,利用校园内的英文学术讲座、国际项目介绍会等机会全方位地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提高其专业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转变教学思想,增强教学能力
英语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活动,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转变教学思想,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知识的启发和引导者,这就对任课教师的自身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作为每节课的灵魂人物,任课教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并密切关注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另外,要注重英语表达及演讲能力的提升,可通过国内外全英文或双语教学培训、英文国际会议交流、国外专家讲座等多种渠道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英语运用能力,逐渐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达到灵活自如、声情并茂地运用英语授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胥丽卿.高职院校“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87-89.
[2]周睿超.金融专业英语教学中自主教育理论的运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166-169.
[3]李海燕,赵惠娟.改进金融英语教学的基本构想[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3(3):50-51.
动画产业作为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各高校应该针对目前动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地采取应对措施,提高动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高动画专业教学质量,推动高校动画专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高校动画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动画专业教学设施落后
动画产业是一种基于现代化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文化产业。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动画产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动画产业经历了从传统的二维动画到互动媒体、三维动画的发展过程,这种突破性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随着动画产业对于制作工艺的要求越来越精细,动画专业对于动画软硬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动画专业教学设施比较落后,缺少比较先进的专业设施,一些专业设备更新速度慢,如扫描仪、动检仪、动画工作站等,动画专业的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远远落后于动画产业的发展,导致很多动画专业的学生不能掌握比较专业的动画技能。
2.动画专业设置不合理
动画专业作为一种新兴专业,在很多高校都是刚刚开设。一些学校将动画专业分为计算机设计和绘画艺术这两个细化方向,这两个分化的专业设置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动画专业的计算机设计方向,突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能力,侧重于动画开发设计、软件设计、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学生多注重动画的计算机操作设计,但是缺乏专业的动画素养和动画艺术积累。动画专业的绘画艺术方向,重视培养学生的动画理论、动画修养和基础美术能力,多数学生拥有深厚的动画专业素养,但是缺乏实际的动画设计操作实践技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3.学生基础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随着各个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逐渐普遍化,学校的招生标准下降,动画专业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一些学生掌握了较为熟练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比较容易理解动画专业的教学内容,而一些学生刚开始接触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专业基础比较薄弱,学生之间的差异化明显,这也给动画专业的教学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
高校动画专业教学的应对措施
1.优化动画专业的基础设施
动画专业是一门基于现代科技的专业课程,随着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数字化动画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了满足社会动画产业的需求,高校要积极优化动画专业的基础设施,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动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构建动画开发设计研究室,结合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状况,及时引进我国最新的动画技术和软硬件设施,更新动画专业基础设施。另外学校还要加强和动漫企业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动画专业的社会需求,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调整动画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提高动画专业教学质量和效果。高校动画专业教学要紧跟动画产业的发展,加大对动画专业的投入,实现学校教学和社会产业发展需求的紧密结合。
2.合理设置动画专业
高校动画专业的设置,要紧跟社会的需求,突出动画专业的培养目标,发挥动画专业自身的优势,培养专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了保障高校动画专业教学质量,学校首先要动画专业的教学目标,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动画技能,其次,加大和校外动画产业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社会的需求。动画专业在教材使用、课程安排和专业规划方面,可以实行传统动画教学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模块化、分层次、宽基础,实现动画理论基础和动画实践技能并重,在培养学生专业的动画设计制作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实际动画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学会将多种知识融会贯通,指导学生掌握独特的动画视角和表现技法,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动画素养。
3.注重培养高素质人才
动画专业是一门应用实践型的学科,动画专业教学需要突出对学生应用意识和操作能力的培养。高校的动画专业教学不能仅仅依靠教学软件开展动画实践技能培训,还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应用实践环境,充分利用校外的动画企业资源和学校的动画专业实习工作室,使学生在真正的动画设计过程中,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积累动画设计的经验和知识,提高学生对于动画设计的认识和理解。另外,高校动画专业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画设计创作能力,加强动画市场营销、表演设计、运动规律、造型设计、分镜绘制、协作和剧本创意等多方面的学习,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动画产业的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学校还要开展关于动画应用程序设计的课程。
4.增强动画专业师资力量
各高校需要及时引进动画专业的创新性、实用型技术教师,教学学生动画产业最实用、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提高动画专业教学质量。其次学校还可以积极邀请我国动画行业中一些动画技术专业人员来学校开展动画讲座和培训班,指导学生的动画应用实践技能。另外,加强高校动画专业教师的职业培训,鼓励教师学习更多的动画专业知识和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保障高校动画专业的教学质量。
结束语
在营销理论教学中树立社会营销的哲学理念,有利于营销道德的确立和传播。社会营销观念是一种积极的遵从社会道德的哲学,也真正回归了市场营销最初的定义。所谓市场营销,就是识别并满足人类和社会的需要。社会营销观念体现了营销管理所关注的价值主体的变化,从最初关注企业本身,到关注消费者,再到关注整个社会利益的实现。企业的出发点,不是利己,而是利他,利人类、利社会的。树立这样的营销观念,企业的运营行为就会有根本性的转变,从单纯地追求企业利益转向注重社会利益,从单纯的竞争转向注重社会公正和合作,从注重企业形象塑造转向企业文化的修炼和企业价值观的建设。社会营销观念的确立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德育相结合,以传统哲学引导营销道德,在大学生中树立利天下利社会的道德责任感。
在社会营销的理念下,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建立以价值为核心的营销理论教学体系,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1)价值判断。通过对市场分析,发现顾客价值,选择目标市场进行合理的定位;(2)价值设计。针对目标市场的需求,进行价值设计,包括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理念以及可行的运营模式,并进行概念测试;(3)价值创造。从社会利益出发,进行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和生产;(4)价值传递。价值的整合营销传播和价值网络的建设,为价值的交付建立合伙人和联盟合作系统;(5)价值交付。价值的转移和客户关系的管理;(6)价值回馈。价值体验、品牌价值体现和顾客忠诚。以价值为核心的营销理论教学体系有助于专业知识的教学与育人相结合,引导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以及如何塑造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明确信念,使每个人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更加丰富多彩。
二、实践教学与营销工程师培养相结合
营销工程是通过营销决策模型对营销数据、营销案例等进行定量化、系统分析提高决策的准确性的系统工程。目前,营销工程师的培养主要存在二大瓶颈:一是营销工程软件开发的不足。营销工程的应用推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销工程软件平台的建设。在营销决策过程中,仍主要借助SPSS、SAS等统计软件来完成决策模型运算,这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营销工程;二是目前中国所流行的营销实证研究方法,特别是量化方面,其理论基础、方法都源自于西方,对于解释中国的市场行为还有一定的偏差。为了解决营销工程师培养所存在的问题,浙江理工大学营销教研室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完成了一系列教学改革项目,主要包括《市场营销专业营销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营销管理系列课程建设》、《营销策划系列课程建设》、《营销技术系列课程建设》、《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研究》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传承经典传统营销理论的基础上,塑造“网络营销”专业特色,以提高学生对新的营销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原来学习《电子商务》的基础上,增设“网络营销模块课程”:《客户关系管理》、《网络营销(上)》、《网络营销(下)》、《网络销售》等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传统营销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网络营销工具、操作技术与方法。积极研讨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信息素养。针对传统营销核心课程,突出《市场调研》、《营销策划》等大型作业设计,强化学生“课程设计”训练;采用现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设置《营销综合实训》、《企业模拟经营》等实验课程,强化学生“营销工程和技术”训练;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创造结合企业营销实践条件,给学生提供实战学习的机会。
三、结语
这样才能有利于自己的教学,才能有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作为英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本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在农村小学像我这样被选入英语教师队伍的不在少数,我想应加强这部分教师的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化水平,使自己能够在英语教师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水平。另外,由于农村学校没有精力对自己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农村教师流失人数逐渐增加。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失对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起到一定的削弱作用。此外,由于农村教师工作条件差,给予他们的福利待遇不如城里教师,很难调动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以往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主要途径就是让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但是由于许多农村教师平时承担的教学任务比较多,很难抽出业余时间去参加继续教育。又因为继续教育比较注重理论考试,许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去学习或者被动参加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意义不大。而由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水平存在个人差异,要想提升专业水平,就不能采用以往的单一式、统一式的继续教育模式,应当及时调整继续教育的模式,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在继续教育中获益,提高专业水平。
二、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要重视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
光有理论指导是不够的,还必须与实践结合起来,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由于没有机会参与公开课、优质课的锻炼,教学教研水平很难提高。所以我想如果能够让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与城市英语名师、优秀教师结对,进行一对一的帮扶,这对他们的专业成长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很少有机会上公开课,即使上也没有名师指导,所以很难有大的提高。2014年春天,我参加了即墨市小学英语优质课比赛,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明显感觉到与城市教师的差别。所以我希望能与城市的优秀教师多交流,城市的优秀教师能多搞一些送教下乡,或让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进行同课异构,让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零距离接触城市的优秀教师,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迈上新台阶。
三、要想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在专业领域获得更大的发展
就要想方设法将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差别,使很多农村教师想方设法往城里调,而甘于在农村从教的教师寥寥无几,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本无从谈起,更谈不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想方设法将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专业水平有效地提高起来,要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和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子。此外,要想有效地促进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一定要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觉得在农村教学有发展,这样才会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安心教学,这样才能不断促进他们的专业化成长。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