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一年级古诗范文

一年级古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一年级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年级古诗

第1篇:一年级古诗范文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池上》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迹”等12个生字;会写“首、无、采”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字词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板书:古诗二首。

2.教学“首”。

(1)量词,一首歌,一首诗等。

(2)古诗二首指的是哪两首?画出来,读一读。

3.(课件出示荷塘图片)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来到池边,看见发生在荷花池里的关于一个小娃的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诗题)

4.板书课题:池上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画出生字宝宝,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首、踪、萍”等字的读法。(“首”为翘舌音,“踪”为平舌音、后鼻音,“萍”为后鼻音)

(3)课件出示生字词,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2.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笔画。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重点指导两个字易写错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画,第三笔是长横,第四笔是短撇。

采:上半部分的笔顺是“撇、点、点、撇”,爪字头的撇是横撇。

3.

生字宝宝告诉老师,它们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大家能不能准确地找到并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诵读古诗,了解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全班齐读古诗,读通读顺。

2.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图上画了一片荷塘,荷塘上开着几朵粉红的荷花,有一个小朋友撑着小船,到荷塘中采莲蓬。)

3.教师解读古诗。

(1)课件出示词语的意思。

撑:撑船,划船。小艇:轻小的船。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解:知道,懂得。浮萍一道开: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2)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件出示每句诗的翻译,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诗句。

(4)指定一名学生读诗句翻译,另一名学生朗读诗句。

4.集体讨论: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中的“小娃”可爱吗?你从哪里看出他的可爱?(“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

5.指导朗读、背诵古诗,读出小娃的天真无邪、顽皮可爱。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学习《小池》

1.出示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的字音。

3.指名两人一组朗读并汇报。

三、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去掉音节认读。

2.认读课后“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

3.指导书写生字。

“树”用“加一加”的方法:木+对=树。

“爱”为上中下结构;“角”字中两横不能碰两边。

“尖”字上方“小”变成部件后竖钩变成竖。

四、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一)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见了什么。

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找出来。(泉眼、树荫、小荷和蜻蜓。)

(二)理解诗意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理解“泉眼、晴柔”的意思,教师引导理解“惜”“爱”的意思。

(泉眼:涌出泉水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5.简单讲述诗意。(联系生活理解)

6.全班齐读全诗,说说此诗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哪些词可以体现出来?

7.各种方式诵读古诗。(齐读、比赛读、合作读)

五、课堂小结

1.教师请学生欣赏荷花池的美景图片。

2.全体学生朗读古诗。

[教学板书]

12古诗二首

[教学反思]

第2篇:一年级古诗范文

地处珠三角水网中心的广州,自古以来便以岭南水乡闻名遐迩,炎热的气候,丰沛的雨水,催生出浓绿繁茂的森林植被,多达231条河涌如同血管一样渗透滋润着这片肥沃的土地。每当人们谈及荔湾区的名称由来,便会吟起“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诗句,回忆当年乘坐游艇、舢板作“游船河”的情景,沿途红荔夹岸,荷香数里,一派诗情画意,足以引出无穷的情思。

一、广州荔枝湾曾经的繁盛与衰败

荔枝湾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素有小秦淮之称。相传汉朝时,这里已开始种植荔枝,南汉王刘长的昌华苑就建在荔枝湾这个地方。每年夏季蝉唱荔熟时节,刘长便与妃嫔、内臣在此大摆“红云宴”,饱啖红荔。清代诗人张维屏的诗句“千树离支四围水,江南无此好江乡”(“离支”即荔枝);海山仙馆的一副楹联“海上有三山,风景依然,玉萧何处?岭南第一景,黄梅时节,红荔湾头”,均是荔枝湾风光的生动写照。荔枝湾涌也是一个谈情说爱之地,只见一潭碧波,两岸荔枝树沿涌而植,远处是绵延的田野屋舍,情侣们双双对对,徘徊不去。湾涌中的花艇载着游客缓缓往来,玻璃做的船帘迎风摇曳;还有一种疍家木船,船上摆满各式商品,如水果、蔬菜、海鲜、香烟和针线等,专与两岸居民进行交易;小孩则挽起裤腿在河边摸鱼虾。温暖湿润的空气中,传来艇仔粥的叫卖声、管弦声、咸水歌声与嬉笑声,交织成一幅南国城郊的水乡风情画,身处其中,无异仙境!绝不输给西方的威尼斯、东方的苏州城。

然而,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荔枝湾渐渐成为贫民聚居之地,后来又出现了若干村庄(如荔湾东约、南约、北约等,泮湾首约至五约等),为了建房,村民们砍掉了荔枝树,同时也毁掉了整个景区。1960年广州调整行政区域,荔枝湾所在的西区更名为荔湾区。时至今日,荔枝湾已成为广州中心城区的一部分,除了1958年开挖的荔湾湖和保留一段与珠江相接的荔枝湾涌为明涌外,其他河涌大多被填或改建为暗渠,并在其上建造房屋或修筑道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荔湾湖公园南缘的荔枝湾涌,因生活和工业污水汇集,成了人见人厌的臭涌,因而也逃脱不了被掩盖的命运。1992年,随着泮溪酒家至逢源桥最后一段水道被覆盖,荔湾涌的名称成为尘封的历史。1997年,相关部门在沿路两侧建起了临时性商铺,开辟成为古玩市场,面对商品经济的冲击,昔日的田园诗画成了老一辈西关人心中难以泯灭的遗憾。

二、整治河涌,建造生态宜居城市

为了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彻底改变河涌之患,2009年初,广州市政府提出了把荔枝湾拆路还涌、扩建荔湾湖作为市政建设的“一号工程”,总投资约2.5亿元。要求各区做好截污、引水、绿化工作,沿街临建商铺按规划拆除,其中“揭盖复涌”是重头戏。起初的工作可谓困难重重,动工日期一再推迟,直到2010年3月才落下第一锤,有关部门开始封路迁树、拆除个别临建商铺。荔枝湾复涌后长度为743m,河涌揭盖6,687m²,清淤1.3万m3,水利堤岸建设长度为1,400m,调水补水管道建设长度为400m,新增桥梁5座,其中1座为车行桥,4座为景观桥。拆除建筑物2.6万m2。新增大树727棵,新增绿化面积1.7万m2。根据四季景观特色,在荔枝湾涌边适时选种各式花卉,力争营造“四季见花”的美景。2010年10月16日凌晨,荔湾湖的湖水被引入河涌,曾经的荔枝湾涌迎来了新生,荔枝湾原貌被一点一滴地打造了出来。为把涌污染影响降低到最小,洁净工作与揭盖施工同时进行,通过有机物分解以及种养微生物的方式对水质进行净化。采取水质净化、淤泥清运和消毒灭菌防疫后,立即开展河涌截污工程和调水补水工程,使水质达到四类水质标准。再通过循环水泵作用形成内循环,使涌水与珠江水连通互换。

在广州亚运会前及期间,荔枝湾沿线每天从17时30分至24时全线亮灯,迎接各国游客。夜幕下的文塔广场七彩缤纷,湖湾中波光粼粼,一艘艘游船灯火通明,别有一番情趣。亚运会结束后则提前到22时30分熄灯,只保留路灯,尽量不扰民。整个灯光工程投资共约1,000万元,从设计到安装总共耗时30天。工程照明节点包括荔枝湾沿线堤岸、东入口及梁家祠周边地块、文塔广场、西关大屋前的跌水广场、陈廉伯故居及荔湾博物馆周边、蒋光鼐故居及周边、廊桥建筑、南入口广场、龙津桥及各景观桥梁。所采用的灯具都十分讲究,有二十多个品种。河涌沿线在水面以下安装了水波纹灯,营造夜间水面波光粼粼的效果;建筑立面大多使用节能LED条灯,凸显建筑整体轮廓且避免过分刺眼;主要节点区域则配以埋地灯、投光灯、泛光灯等,对水景、岸墙、奇石、古树等主要小品

或重点区域强化设计效果,以保证其空间凝聚力。

三、挖掘西关文化,擦亮广州名片

以往的城市化进程给人一种错觉,城市建设就是建设大批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的工厂和平直宽敞的混凝土道路,同时不可避免地破坏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广州治理河涌和水污染的思路,是把“文化”贯穿于治理的全过程,有效地结合城市及河涌的地理、文化特点,挖掘水文化、桥文化、石文化和名人文化等人文内涵,恢复“广府文化源地”、“千年商都核心”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在短短800m的荔枝湾两岸,栏杆造型多达十三种,有古典的、现代的、北方风格的、岭南特色的、东方神韵的、西方情调的,各显其趣,注重与周边的建筑风格巧妙搭配。市委书记张广宁肯定了这种设计理念,指出:“荔枝湾涌要成为一个浓缩西关文化的载体,要结合旅游开发,深入挖掘西关文化,为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增添新的光彩。”广州市决心将荔湾湖自然园林景观与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有机融合,融文化、生态、休闲、环保为一体,凸现岭南水乡地标性的文化特色,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广州会客厅”。

为了恢复荔枝湾昔日的盛况,唤起人们对千年历史的美好回忆,在荔枝湾涌的整治建设中尽量复原旧时的文化景观元素,用水脉打通旧城肌理,串起各个文化单元,使河涌周边原本被旧房遮掩的文物一一得以展现。沿途可以看到岭南博物馆组群(包括十三行博物馆、蒋光鼐故居、荔湾博物馆、小画舫斋、陈廉伯公馆、何香凝艺术中心、西关大屋区、文塔广场和仁威庙)。比如,建于1996年12月的荔湾博物馆,是以收藏、陈列和研究荔湾历史文化和民俗风貌为主要内容的广东省首家区级博物馆,馆址是民国初年英商汇丰银行买办陈廉仲先生的故居。庭园面积达一千多平方米,内有仿罗马、希腊的柱式及拱门,又有由峰峦、岩洞、亭台等组成的、被誉为“岭南石山奇景代表作”的“风云际会”石山及“石上飞榕”奇景。又比如,高13.6m的文塔(又称文笔塔、文昌塔),坐南朝北,底座为石脚,其整体风格与广州琶州古塔和香港新界屏山聚星楼相似,属明代中期至清代建筑。文塔内供奉的文曲星掌握着文人雅士的功名仕途,据传文曲星手执一笔,谁被此笔点中,便可高中科举,金榜题名。再比如,荔枝湾涌上共规划建造了五座仿古桥梁:龙津桥、德兴桥、大观桥、至善桥和永宁桥。其中龙津桥为三拱桥,长57m,在布局上与文塔遥相呼应,“一桥一塔”符合中国的传统风俗,成为荔枝湾的重要景观。成功改造后的荔枝湾,除串联起实体的文化遗迹外,也让延续了几百年的民俗活动——泮塘龙舟得以原地重现。在保护传承文化、优化市容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当地的商业氛围,周边的低端产业也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推动下,自发地开始了产业的升级改造,围绕具有浓郁岭南文化特色的荔枝湾文化休闲区,形成众星拱月的商业布局。

四、桥桥皆景致,步步见风光

揭起盖头的荔枝湾如此美丽动人,一湾清水蜿蜓连接着荔湾湖。坐上花船荡漾在荔枝湾河面,仿佛到了江南小镇:碧波倒映着蓝天白云,两岸是郁郁葱葱的绿树,古色古香的栏杆尽显典雅。石桥横跨河面,廊道相随岸边。沿河散布着民俗风情的古塔、抗日名将的旧宅、历史悠久的仁威庙、岭南特色的骑楼等等。无论是居住在附近的居民,还是慕名而来的游客,对于以崭新面目出现的新荔枝湾都赞不绝口。景点到处繁花似锦,小型瀑布水花不断,清澈的河里可以看见畅游的小鱼。小桥、流水、西关风情建筑构成一幅精致典雅的美丽图画。只见岸上人头涌动,等待坐船的游客已经排成了“之”字形。荔枝湾复涌以来,每日均有过万群众到现场参观游玩,并有不少热心的市民向建设单位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希望按照荔枝湾岭南文化建筑的风格,同步推进周边地区建筑的整饰,实现水城一体,各种景色交相辉映,确保景观的和谐统一;还希望市政工程可以将广州所有的河涌上盖都打开整治,把旧广州水道重新打通。

第3篇:一年级古诗范文

“毫无疑问,在上市准备前夕,董事会最重要的一个议题就是上市事宜。”昨天,新华人寿的独立董事、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教授对本报记者说。

新华人寿上市锁定今年上半年,这在业内几乎是毫无悬念。今年2月13日保监会主席吴定富透露,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公司和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将分别上市,一个在境外,一个在国内。

去年下半年,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内地保险“双雄”境外上市,风光无限。而随着新华人寿上市计划启动在即,国内投资者投资保险股票的愿望已不再遥远。

据悉,去年6月,新华人寿向证监会上报了融资计划,上市的地点为上海A股市场,融资额为40亿元人民币。现在,这项融资计划已获得证监会“原则上”的认同。

“离上市还差最后一个环节——获得证监会正式批文,”郝演苏说,“并且,企业在上市前还需要路演,这些工作,新华人寿尚未展开。”

此前,有报道称,新华人寿目前已选定海通证券为其上市主承销商,而海通证券将从中至少进账1亿元。昨天,新华人寿有关人士否认了这一说法。

第4篇:一年级古诗范文

特邀撰稿教师:江苏省兴化市实验小学 袁雨萌

要求:

展开想象的翅膀,为自己熟悉的卡通人物编个故事,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卡通人物,为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再为它编个故事。要通过语言、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注意语句要生动,内容要具体,把故事写清楚。

快乐导航:

同学们,要想把这个故事编得有意思,一定要通过各种描写方法,把这个卡通人物的特点表现出来。记住,同样是破案高手,黑猫警长和柯南就各有不同;同样是英雄人物,孙悟空和蝙蝠侠也各有特色。还有,故事的情节不要过于曲折,哪怕只讲一个情节,只要把这部分内容写具体,语言生动活泼一些,就能得到读者的喜爱哟!

写作小助手:

词语加油站:

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

眼疾手快 蹑手蹑脚 大步流星 身手敏捷 拳打脚踢

名言加油站:

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

――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学家)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爱因斯坦(著名科学家)

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类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

――奥斯本(创造学之父)

星星和萤火虫

江苏省兴化市实验小学四年级 金成洋

天上白云边,小星星在一闪一闪。地上小河边,一群萤火虫在一亮一亮。

一只小萤火虫提着小灯笼,轻盈地穿梭在草丛中,准备去参加晚上在河边举行的舞会。突然,草丛中传来了“嘤嘤”的哭声。“是谁呀?谁在哭?”小萤火虫顺着哭声找了过去,原来,是一颗小星星在草丛里哭。

“小星星,怎么了,你为什么不在天上,怎么在这里?”小萤火虫问道。“我因为调皮闯了祸,怕被月亮妈妈惩罚,所以偷偷跑了出来,结果一不小心从天上掉了下来,现在回不了家了……”说完,小星星又伤心地哭起来。“别哭,我们来一起想办法。”小萤火虫安慰着小星星。“可如果回不了家,我就会变成石头的……”小星星又稀里哗啦地哭起来。怎么办?怎么办?有了! “小星星,我带你去找奶奶,她知道好多事情,而且会魔法,一定会有办法让你回家的!” “真的吗?太好了!”小星星开心极了。

小萤火虫带着小星星找到了奶奶。“奶奶,您快帮帮小星星吧,您一定有办法送他回家 。”奶奶看了看小星星,又看了看小萤火虫,对着小星星说:“孩子,对不起,我没有办法送你回家。”小星星听完后,失望地流下了眼泪。“不,奶奶,您一定有办法!求求您了,救救小星星吧,如果他回不了家,他就会变成石头的!”“想送小星星回家 ,不是没有办法,只是、只是……”奶奶支支吾吾的。这时,小星星不再那么一闪一闪的了。“奶奶,您快点说呀,求求您了!”小萤火虫看着小星星,着急地说。“不是没有办法,但是要用到你的小灯笼,可是孩子,你不能没有小灯笼呀!”“要用我的小灯笼?没了小灯笼,我怎么办?”小萤火虫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这时,小星星的光越来越弱,越来越弱。小萤火虫看着越来越虚弱的小星星,下定了决心:“奶奶,就用我的小灯笼吧,只要能救小星星,让他回家。”“孩子,你不后悔?” “我不后悔!”“好吧,真是个善良的孩子!”奶奶施起了魔法,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小星星回到了天上,小萤火虫不见了。

天上白云边,小星星在一闪一闪。他的旁边又多了一颗一闪一闪的小星星,他们在天空一起快乐地眨着眼睛。

指导老师 袁雨萌

点评:

小作者有一颗纯洁善良的童心,所以创造出小萤火虫这样美好的角色,它为了小星星的重新闪亮献出自己的小灯笼。读着这样的童话故事,让人心里充满了温暖和感动。小作者也有着出色的文字驾驭能力,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描写,表现出小星星的难过、虚弱,更表现出小萤火虫的善良、无私。习作的开头与结尾巧妙呼应,为故事营造了温馨美好的氛围。

第5篇:一年级古诗范文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 投资者异质信念 股市波动率

异质信念的产生是由于投资者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他们对未来股票价格的预期存在不同的意见,但是在限制卖空的情况下,股票的市场价格就会因为异质信念的存在而高于它真实的价值,未来收益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异质信念与股票未来的收益呈现负相关关系,Miller(1977)。Harrison,Kreps(1978)认为乐观的投资者,一般会选择长期投资,短期的价格波动并不会让他们很在意。而对于悲观的投资者,价格的变化会让他们很敏感。这样就会由于再出售期权而使得股票的价格高于真实价值。机构投资者理性的投资行为能够在整体上抵消中小投资者不理性引起的股市的波动从而稳定股价Edwards&XinZhang(1998)。另外,机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时候较少的受噪音影响加之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就会使得这支股票股票产生一个较小的波动率Zweig(1973)。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机构投资者与异质信念

异质信念的产生主要来源于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投资者自身的不同情况。机构投资者以及中小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投资者之间的异质信念也会越高。当一家上市公司中引入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时,不仅机构投资者自身有意愿提高这家公司的信息披露程度,作为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也会有动力提高自身的信息透明度。当机构投资者持有一家公司股票的比例越来越高时就会增加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程度,减少内部人与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中小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降低资本市场中投资者的异质信念。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1: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投资者异质信念之间呈现负相关的关系

(二)异质信念与股市波动性

不同的投资者由于自身条件的不同,在信息收集、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能力不同,在进行投资时所持有的信念也是有所不同的,投资者的信念决定了其投资决策。由于每位投资者从资本市场中获取的信息是不一样的,而且并不是每位投资者都能获取关于公司真实价值的有效信息,投资者会依据自身获取的信息做出投资决策,那么这些没有获取真实信息的投资者就会产生噪音交易。噪音交易会导致股价连续上涨或者下跌从而形成股价泡沫。假设2:异质信念与股市的波动性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三)机构投资者与股市波动性

构投资者拥有更加专业的投资团队、管理模式,机构投资者收集、分辨、处理信息的能力强于个人投资者,他们在进行投资时能够深度透析股票的价值是被高估还是低估,表现的更加理性。随着资本市场规模以及参与主体的不断调整,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更加理性且偏向长期投资,因此,机构投资者的增加会因为理性投资而直接减弱股市的波动性。假设3:机构投资者的增加可以降低股市的波动性

(四)异质信念的中介效用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大多数理论都认为机构投资者是直接通过上述理性投资直接影响的股市波动性,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发现机构投资者由于自身的专业性即理性的投资行为和上市公司股东的角色,有能力并且有动力改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从而降低投资者之间的异质信念,而投资者异质信念又是影响股市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我们在这里认为机构投资者对股市波动的影响是可以通过投资者异质信念的中介效应传递给股市波动的。假设4:投资者异质信念是机构投资者与股市波动性之间的中介变量

二、研究设计与结果

本文的的研究对象为2008年之前上市的A股市场中的公司,研究区间为2008年至2014年,以半年度数据为准,数据频率为15期。在此,我们需要借鉴中介效应检验的方法(Baron & Kenny, 1986; Judd & Kenny, 1981; 温忠麟, 张雷, 侯杰泰, 刘红云, 2004),模型通过(Ⅰ)、(Ⅲ)、 (Ⅳ)逐步回归来得出最终的结论。其中:hr指机构持股是各类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之和;hand指投资者异质信念由换手率表示;vol指股市波动率是股票收益率的标准差;roa为总资产净利率;cs指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leve指资产负债率;beta指系统性风险;size指公司规模。

回归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hr)与股市波动率(vol)之间的系数为负有显著的负相关性,投资者异质信念(hand)与股市你波动率(vol)之间显著正相关,机构投资者(hr)与投资者异质信念(hand)之间显著负相关。按照中介效应检验的方法,首先观察模型Ⅰ中机构投资者(hr)的系数,由于α1是显著的,α2与δ2均是显著的,且模型(Ⅳ)中hr的系数α3小于模型(Ⅲ)中hr的系数α1,说明投资者异质信念起部分中介效用,在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股市的影响过程中,机构投资者是一个部分中介变量,这就验证我们的假设H4.选择修正后的日均换手率来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由此可见,机构投资者具有稳定股市波动性的作用,且机构投资者影响股市波动有一部分是通过投资者异质信念传播的,我国一直坚持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主张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是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Miller E M.Risk,uncertainty and , divergence of opinion.Journal of Finance,1977,(4).

[2]Harrison J.M. and Kreps D.M. Invester Behavior in a Stock Market with Heterogeneous Expectation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8,(2).

[3]Franklin R.Edwards and Xin Zhang,Mutual Funds and Stock and Bond Market Stability.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1998.

第6篇:一年级古诗范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的增多,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的日益密切,为了把某一群人与另一群人区分开来,便出现了某一群人共有的标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姓”;在一群人中间,为了把这中间的你、我、他区分开,也就出现了只属于个人的标志,这种标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名”。关于名的起源,从汉字“名”字本身也可推知其最早的含义。这一汉字由“夕”和“口”两部分组成,对此,《说文解字》解释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笏 字的由来

自周代开始,人不但有“名”,而且还得有“字”。“字”,是在“名”之后新增的称呼。《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人生下来3月要取名,20岁加字。《典礼上》有“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就是说,当男子加冠,女子及笄,表示其已成人,将要正式参加社会交往时,就要在其名之后再加字。为什么要有字?唐人孔颖达为《檀弓上》“幼名,冠字”作注时说,“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直呼其名,故冠而加字。”这就是说,当一个人成年之后,由长辈原来所命的和多年来被长辈所称呼的“名”就不便在社会场合呼来喊去,就得另取一个供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即“字”。“名”是供长辈呼唤的,“字”是供平辈、晚辈和自己称呼的。所以在古代,对平辈或尊辈“直呼其名”、“指名道姓”是一种不尊重对方的无礼行为。对平辈或尊辈只能称字,不能称名,只有尊对卑或自称才可称名。当我们了解“女子许嫁,笄而字”的习俗之后,就可以明白为什么长期称女子许配或出嫁叫“字人”,称未曾许配的闺女叫“待字闺中”了。因为当时“女子十五许嫁,笄礼之称字”。对于女子来讲,成年、结笄加字、许配基本上是一回事。

古人是先有名而后有字,字由名而孳生。所以古人取字一般都遵循着“名字相应”的原则,就是名与字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连。《白虎通义・姓名》曰:“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从名与字的连带关系和构成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同义互训。如诸葛亮,字孔明;宰予,字子我;张衡,字平子;曾巩,字子固;秦观,字少游。这里的亮与明、予与我、衡与平、巩与固、观与游同义,可以相互注释。

反义相对。如朱熹,字元晦;赵孟,字子昂;韩愈,字退之;菅同,字异之;黄损,字益之。这里的熹与晦、与昂、愈与退、同与异、损与益都是反义相对的。

连义推想。如关羽,字云长,取庄子《逍遥游》句:“其翼若垂天之云。”是由“翼”想到羽毛,进而由“垂天之云”推想到云长。赵家驹字千里,是由少壮的马推想到驰骋千里。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够居易。苏轼字子瞻,由倚轼而推想到瞻望。

连义指实。如杜甫字子美,由对男子的美称联想到美。唐寅字伯虎,由寅联想到“十二地支”的寅与虎相配。

同类相及。如孔鲤字伯鱼,鲤是鱼类。郑樵字渔仲,樵夫常与渔翁为侣。梁鸿字伯鸾,鸿和鸾都是为人称道的飞禽。陆机字士衡,机和衡是北斗上的两颗星。

原名加辞。如谢安字安石,杜牧字牧之。

运用干支五行。如郑石癸字甲父,秦丙字白乙,纯属天干相合。楚公子午字子庚,郑印癸字子酉,天干地支相配。

形体离合。如宋玫字文玉,尤侗字同人,姚椿字春木。

第7篇:一年级古诗范文

——题记

从漂泊的疲惫中醒来

从回家的梦中醒来

将秋日的窗户慢慢地推开

霏霏细雨已飘落在窗外

轻柔的风从自由的翅膀

卸下无数喃喃悦耳的声响

躲藏在松林中

而燃烧了整个夏季的野百合花

在青草覆盖的山径上

也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那涨满的潮汐

是我胸怀中满涨起来的爱意

在故乡的无垠的沙岸上

澎湃汹涌

故乡的日子

总是一遍一遍被我想象

在早春的晨露里

在夏日的池塘边

在秋天的田野上

在寒冬的艳阳中

你微笑着充满了如水的柔情

一如慈祥的母亲已成为我生命中的全部

而藏在身上一片泥土的气息

在灵魂也难落地的浮尘里

也会用一生寻找

扎根的地方就像我

低首走在异乡城市的前面

即使不能陪伴左右

也努力将死亡来临的日子(本文来自中科软件园

*,转载请注明!)

推迟到暮年

清晨为你写诗

虽然错过了些许季节

第8篇:一年级古诗范文

关键词:古筝作品;艺术特点

古筝是我国所特有的传统乐器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经典的传世名作、独特的音韵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古展至今天仍然长盛不衰。在二十世纪,我国经历了几次重大的社会变革,但古筝艺术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持续发展。古筝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旧时主要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而随着曹正先生把古筝引入到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学中,古筝艺术得到了更加规范、专业和系统的发展,使 “新筝乐”[1]的艺术道路日趋完善,音乐家们创作出了大量具有时代特征、题材鲜明、体裁多样、演奏技法丰富的作品,同时这些作品也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

本文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古筝作品的演奏特征为切入点,从典型作曲家、演奏家的创作风格出发总结这一时期作品的艺术风格的总体特征,希望在此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该时期古筝作品展现出它们的宏观印象。

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古筝作品概况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在经历了十年“”之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这一重大体制的改革后都得到了极大的推动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传统音乐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古筝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之一更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越来越多的西洋乐器进入中国之后,古筝吸收并借鉴了例如竖琴、吉他等西洋乐器的演奏技巧,使其更加多元化。七十到八十年代所尝试使用的诸如击打琴板、琴弦来获取艺术效果的方式,在九十年代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此类演奏方式的使用是一种创新,极大的满足和丰富了作曲家们的创作思维以及表现手段。

这一时期中,许多音乐家将其它器乐或是声乐作品进行改编、移植,赋予这些作品以新的生命力。作曲家以及演奏家们在创作过程中逐渐脱离了传统五声音阶的束缚,大多数作品采用“人工定弦”的方法创作出来。将西方音乐优秀的形式、织体、调式调性等作曲理论技术融入古筝创作中来,让作品具有了新的音乐语言以及发展手法,使作品更加多元化。

在九十年代我国的大环境影响下,古筝艺术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多种有机因素的相结合使古筝的演奏技法、创作思维及形式多样化的艺术特征呈现出新的面貌,这门古老的艺术在保留原有优秀的传统基因的基础上,兼收并蓄的吸纳新的音乐元素,使得古筝在九十年代呈现出新的活力。这一时期的作品有:徐晓林《抒情幻想曲》(1991年)、《小河淌水幻想曲》(1991年)、《高山情》(1991年)、《剑令》(1994年)、《石榴花开》(1994年)、《潇湘》(1995年)、《无言韵・远山》(1995)、《谐》(1996年)、《无言韵》(1996年)、古筝协奏曲《蜀籁》(1997年);王建民《西域随想》、《莲花谣》、《长相思》、《戏韵》、《湘舞》;朱毅的《楚魂》(1991年)、《祭坛》(1992年);饶佘燕的《黄陵随想》(1993年);何占豪的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庄曜的《山的遐想》、《箜篌引》;王中山《云岭音画》(独奏)、《彝族舞曲》(独奏)、《溟山》(独奏)、《春到湘江》(独奏)、《暗香》(筝与大提琴合奏)、《秋望》(筝和钢琴合奏)、《月儿高》(筝、琵琶、箫合奏)、《霍拉舞曲》(筝与钢琴合奏)、《汉江韵》(双筝伴奏)、《土耳其进行曲》(古筝四重奏)等。

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古筝作品的演奏特点

演奏是最能够体现出古筝本身以及古筝作品艺术价值的形式载体。演奏者通过古筝演奏来把作品上的音符转化为音响效果,从而形成或婉转、或高亢、或悠扬、或伤感的曲调旋律,让观众通过听觉和视觉感受作品的“灵魂”。演奏是作曲家与观众沟通的媒介。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很多古筝作品中采用了新的演奏技法进行演奏,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表现作品的内容。相对于八十年代的新技法的产生与使用,九十年代更加成熟、合理,在追寻音乐本质的同时更兼具丰富的艺术特征。

1.轮指:是指单手使用两个以上手指按照一定的指序弹奏同一根弦的技巧,它是对传统技法中长音演奏技巧,如大指摇,食指摇的补充和发展。指轮技法在九十年代中应用较广。轮指不仅能表现歌唱性的优美旋律,也能表现气势壮阔的乐队效果,清晰的轮指给人以珠落玉盘之美感。除规律的正轮和反轮指之外,在许多作品的需要时演变出弹轮、混合轮的演奏方法。

2.琴码左侧演奏:琴码左侧在传统作品中主要是为右手旋律润色、补韵的,起到“以韵补声”的作用。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赵玉斋先生的作品《庆丰年》诞生,人们开始认识到左手演奏获得音效的重要性。到了九十年代,对音色的追求也已超脱出中国传统“平衡”美的范畴,进而追求特殊的音响以表现更为广泛的题材内容以及思维理念,所以琴码左侧的演奏开始大量应用。琴码左侧的琴弦没有固定的音高,所以无论在进行单独演奏还是连续演奏时都会获得虚幻、飘渺的感觉,给人以一种不可预见性。

3.特殊音响演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作曲家为追求更加新颖的音乐演奏形式,便开始大量借鉴西洋现代派器乐演奏中所使用的一些演奏技巧,这种演奏技巧着重体现在特殊音响的使用上。特殊音响就是指通过擦、敲、击、打、划等方法对琴弦、琴面等一切能发声的位置进行演奏,以获得通过弹奏琴弦得不到的声音。特殊音响的演奏大部分都没有明显的旋律性,但却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音色。

《云岭音画》是由著名古筝演奏家王中山先生创作的一首古筝独奏作品。由《晨曲》、《寨庆》、《恋歌》、《夜火》四个部分组成。在这首作品中曲作者成功的运用了大量的快速指序技法以及双手轮指、摇指的新技法来体现节日场面,欢快鲜明的旋律加上有突破性技法的演奏让这首作品受到大家的推崇。此曲演奏特点如下:

1.快速指序技法。在筝曲《云岭音画》中,连接四部分的连接过渡句都使用了快速指序的技法。快速指序技法在赵曼琴的《打虎上山》中成功运用之后大量现代作品都采用这一创作技法增强艺术表现力。此技法要求在演奏时指力均匀、音色统一、颗粒性饱满,整个乐句流畅地来完成作品。下见谱例1

谱例1

2.双手摇指。第三部分《恋歌》中运用了双手摇指技法充分的表达出作品中男女互相倾诉、对话时的场景,左右手交替进行同音摇指形成了一种“对答”式的行进方式。在演奏时,注意左手的音色对比与乐句的衔接,朦胧柔美的音色模仿了女性的性格特征,右手奏出的音色相对明亮、高亢,鲜明立体的刻画出了男性形象。此技法的运用既满足了乐曲的意境需要也让古筝演奏技术得到了发展与创新。双手摇指技法是借鉴右手瑶指的技法而来的。双手摇指的技法在演奏中有相当的难度,要求演奏者有很扎实的基本功和科学的练习方法才能够准确的把握完成。下见谱例2

谱例2

3.双手轮指。轮指演奏技法在八十年代就初步形成,更是在九十年代创造性的被使用。右手轮指是此曲的主旋律,左手轮指属于伴奏性的旋律线条并且采用弹轮的方法进行演奏。双手技术与音量上的平衡达到作曲家的写作目的,既有双手轮指的新技法又很好的诠释了《恋歌》部分的写作意境。下见谱例3

谱例3

作曲家们对技术的改进以及运用并不是无目的、无章法的,他根据传统的技法进行移植和再创造使得对表现某种特定环境更加贴切、合理,同时也让音乐形象真实、自然的展现给观众。笔者认为作曲家创作的此类作品对古筝演奏技巧方面是一个突破,作为一名优秀的演奏者必须以扎实的技术功底为基础才有可能完美的演奏此类高难度技术的作品。这些作品也反映着九十年代古筝演奏技巧丰富、灵活的特点。

除了以上几类演奏技法之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还出现了很多新的技法,笔者就不在这里一一赘述。这些新技法的使用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与传统技法的不同,但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在演奏技术的求新求变一定要建立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才能够保留属于古筝所特有的艺术特点。

三、对九十年代古筝作品创作的思考

中国传统的古筝音乐的艺术特点在于对“韵”的把握,通过“韵”来追求演奏的意境,再通过意境抒发曲作者的胸怀、抱负和思想感情,因此每个时期的古筝作品在都有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这一时期的作品很多都在技法、创作形式、定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使得古筝作品的音乐更加艺术化、抽象化,其表现力也冲破了传统的界限,表现得更加宽泛。但是笔者认为这只是一个过程,因为古筝艺术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沧桑,与中国的人文情怀是分不开的,如果生硬的对古筝实行全盘西化改革,那么古筝则会失去其本身的价值。这是作为古筝演奏者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这些作品,在改革开放后,这些作品的出现体现了一种新的观念和时代精神,“是我国新时期历史文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它体现了我国音乐艺术价值取向的历史性转轨”[2],同时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民族音乐“自觉或不自觉地要走的众多创作道路中的一条创作道路。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领略了西方的现代音乐创作技法,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民族风韵,其中的一些成分有可能成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技法,成为我国民族音乐的组成部分。但这些创作,无论是审美上的差异,还是表现上的需要,……从一个方面代表了一种创作思潮,但它决不应是唯一的创作方向。”[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古筝创作在古筝发展中有其必然性,当古筝艺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势必将回归到传统,通过传统的艺术处理方法来展现现代人的思维方法,这本身也是一种创新与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延续古筝的发展,让古筝艺术在保留原本优秀形式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吸纳,让古筝艺术真正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结语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古筝作品的艺术特征研究中能够发现,这时期作曲家及演奏家在筝曲创作以及演奏技巧方面注入了很多新的元素,使得作品与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古筝艺术的发展进入到新的纪元,并以兼收并蓄的发展模式使其在古筝发展史中的位置不可替代。在经历了八十年代音乐家们对古筝艺术多方面探索与创新之后,到了九十年代更使具有实验性的“新筝乐”成为了当时创作及表演的主流,促使八十年代出现的“新筝乐”日趋完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纵观古筝在二十世纪的发展,九十年代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筝乐艺术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并延续、保留了筝的特质。

古筝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所具有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单纯掌握古筝演奏技巧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作品的演奏,把握曲作者的创作思维、情感表述方式从实践和理论层面得到双重地提高。此外,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虽然古筝作品中诸多新元素的出现必然的,真正做到去粗取精才是古筝艺术发展的正确方向,这样古筝艺术才是从根本上得到了改革,让这门传统的艺术形式在新世纪里焕发出新的青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王英睿.《二十世纪的中国筝乐艺术》,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届博士毕业论文第79页.

第9篇:一年级古诗范文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人竹万竿斜。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间,

一片冰心在玉壶。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人深林,复照青杏上。

 

《悯农(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其二)》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黄少一人。

 

《古朗月行》(节选)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黄鹳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睛后雨》

宋·苏轼

水光激滟睛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秋夜将晓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后。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曰荷花别样红。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墨梅》

元·王冕

我家冼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