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知识经济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力资本思想源于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他认为基础教育可提高人的先天能力。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也认识到人力的作用,但第一个将人力视作资本的是亚当・斯密。斯密、屠能和马歇尔从教育和培训的投资--收益角度对人力资本价值进行论证。费雪在《资本的性质和收入》(1906) 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本概念并纳入经济分析框架。人力资本的提出有力地解释了20世纪50年代经济增长之谜及知识与技术创新的特殊作用。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演说(1960)从经济增长角度研究人力资本,指出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体中能够使价值迅速增殖的知识、体力和技能的总和”(1990)。80年代新增长理论把人力资本要素内生化,强调其内溢和外溢效应,深化了人力资本形成途径及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有卢卡斯(1988)的人力资本模型和罗默(1990)的知识驱动模型。
受西方人力资本思想的影响,在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批研究人力资本的学者。其中一派(李建民,1999;席酉民,2003)采纳了西方经济学一般意义上的资本,即可带来利润的一切手段,来定义人力资本;另一派(李忠民,1999;冯子标,2000)把人力资本概念看作马克思劳动力商品概念的逻辑延伸,认为人力资本首先是一种能力,把人力资本划分为不同层次。周其仁(1996)、张维迎(1996)等着重探讨人力资本与企业制度变迁的内生关系,分析直接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及资本所有权关系等。
从人力资本涵义的发展演变可见,包括舒尔茨在内对人力资本的定义主要强调增殖性,没有突出人力资本的其它特性,难以区分人力资本与一般劳动力的概念。后来学者普遍认为人力资本泛指全体劳动者,把一般劳动力作为初级形态人力资本,把技能、管理和创新型等具有强增殖性的群体称为高级人力资本。魏杰(2000)从企业的前沿角度,把人力资本看作一种制度安排,认为人力资本只有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
本文认为,人力资本作为资本的其中一种形态,必须满足资本的四个特性:⑴增殖性,即能够带来剩余价值,这是资本的本质属性;⑵稀缺性,作为投入物的资本供给不能满足需求;⑶获利性,表现为资本要求自行增殖的权力;⑷运动性,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增殖。因此,人力资本的主体只能是企业家和创新者。其他劳动力更多的是充当劳动力商品出卖者,其资本特性不显著。
二、企业家和创新者的人力资本特性
1.人力资本的增殖性和稀缺性。把全体劳动力划分为农民阶层、工人阶层和新兴社会阶层。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2002年对全国30个省(区、市)6万多农户、18万多农村劳动力抽样调查显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7.8%,近80%劳动力没有特别技能,14%掌握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技能,2.8%掌握驾驶技能,3.2%掌握农业技术。农业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与知识经济下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不适应,严重制约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率提高,其收入一般仅能维持生存,不存在增值性。
工人阶层包括城市工人、农村中的农民工(即“乡镇企业工人”)和农村流入城市的农民工。由于新增劳动力、失业、下岗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都集中在城镇,就业总量矛盾较突出,大部分劳动力的技能和文化水平低,一般只获工资收入,没有实现价值增殖。
新兴社会阶层主要指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由引进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出现的现代企业家和白领群体,及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等。以经营管理劳动、科技知识创新劳动为主,普遍成为中产阶级甚至富裕群体。据统计,单从职业标准可称为中产阶级的比例仅为15.9%,其中企业经理人占1.6%,私营企业主占1.0%,专业技术人员占4.2%。而凭借知识资本获得价值增殖且为劳动者本人占有的主要是企业家和创新者。作为掌握、创新和发展知识的载体,他们具有特殊的“聚合效应”和“规模效益”。然而在异质型劳动力中,企业家和创新者极为稀缺。据统计,2002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只有639人,工程院院士609人,与发达国家相比形成严峻的“人才落差”,制约了我国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且递增趋势过于缓慢。
2.人力资本的获利性。在市场经济按要素分配下,一般劳动力只作为劳动力商品出卖者获取工资收入V,而人力资本所有者既作为劳动力商品出卖者,也作为人力资本投资者从企业利润M中获取收益。人力资本被折合成一定股份加入企业生产资本,具有资本获利性要求,这最早出现在跨国公司对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计划中,尤其在风险投资项目。人力资本的获利性源于稀缺性和风险性。稀缺性源于劳动力异质化,国际资本集中与激励竞争加剧了企业家和创新者的稀缺程度。由于专用性和团队特征,企业家和创新者进入某企业就同时承担了相应的“投资风险”和“声誉风险”,风险报酬是其获利性的重要内涵。企业家和创新者分享企业剩余,同样存在剥削行为,这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合理范围内可被接受。
3.人力资本的无法估量性和专用性。现代产权理论和企业理论研究表明:将剩余索取权界定给行为最难以监督的成员,有利于提高效率。由于企业家和创新者的行为难以监督,其人力资本价值无法在事前完全确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无法估量。企业家和创新者通过在特定企业中的人力投资和“干中学”形成了只适用于该企业的专用人力资本,对企业的依赖性和长远性效用预期增加,退出壁垒增大,既使其具有承担风险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也奠定其拥有企业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基础。
三、发展我国人力资本的建议
我国人力资本严重不足,不仅阻碍引资、引智的步伐,不利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而且弱化了其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发展人力资本,并没贬低一般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而是更清楚地认识到劳动力的层次性,促进劳动力素质往高级化发展。
1.注重人力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完善。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2年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通过“组织任命”获现任职位的占45.9%,“自己创业”占24.5%,“职工选举”占13.2%,“组织选拔与市场选择相结合”占11.1%,“市场双向选择”占3.3%,行政任命的绝对比重严重阻碍了人力资本的自由流动,与资本运动性要求相悖。因此,首先应加快建设有效的人力资本市场,保证企业家等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其次,建立职业风险制度,形成人力资本的声誉机制;最后,以法制化建设完善人力资本市场。
2.加强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壮大人力资本队伍。我国2002年人均公共教育经费只有203元,折合25美元,仅为美国1430美元的1.7%,大专文化程度占六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只有4.7%,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人数只有70.3人,高素质人才缺乏。 教育投资是培养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要加强正规或非正规教育,更要重视“干中学”,以实现人力资本的“外在效应”,通过强化MBA教育培育更多的企业家人力资本。
3.尊重人力资本产权,实现人力资本价值。人力资本产权决定了“人力资本的运用只可‘激励’而无法‘挤榨’”(周其仁,1996)。因此,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建立包括年薪制、股权、分享制和控制权收益在内的报酬制度。
关键词:公众参与机制 生态宜居城市 武汉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b)-0152-02
武汉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依赖于城市环境的优化,而城市环境的优化又依赖于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实现蓝天工程,构建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高度重视城市雾霾问题,加强大气污染防治能力建设,强化大气重点污染源控制与整治,加大对重点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确保达标排放”,这是湖北省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内容,它提出了构建生态宜居城市环境的要求。随后,湖北省在2015年、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化了构建生态宜居城市环境的要求。与此同时,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武汉在“2014年中国城市宜居满意度调查”中位列倒数第四,在“2015年、2016年中国城市宜居满意度调查”中排名也相对靠后,究其原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城市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综上所述,武汉城市环境的治理与优化迫在眉睫,而如何构建有效科学的公众参与机制成为当前城市环境管理的重点。
1 武汉城市环境公众参与机制构建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武汉城市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不断觉醒,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和公众参与三者融合的环保组织系统,显示了公众的力量开始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武汉城市环境公众参与机制构建现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公众参与意识淡薄,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公众大多数情形下对于环保的参与意识还比较薄弱,参与环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除非环境问题损害其个人利益,否则公众通常不会参与其中,这就造成了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忽略了应有的环境意识和公众参与的义务。
(2)公众参与缺乏激励机制,事后参与为主。由于各级职能部门及相关企业没有落实好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性不积极,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所以,即便参与也是被动的和事后参与,即在发生了环境污染事故或者生态破坏以后损害了公众的切身利益时才参与。
(3)公众参与的组织化程度不足,未明确环保NGO组织的参与主体地位。分散的、未经组织的公众个体,面对环保参与过程中的利益竞争,缺乏采取有效的、理性的参与行动的能力。专业的环保NGO组织可以代表公众进行环保公众参与,但法律未明确环保NGO组织的参与主体地位。
(4)公众参与缺乏操作性,形式过于单一。环境宣讲活动,是政府机构所组织的,在城市环保领域中,公众所参与的主要形式即环境宣讲为主,创立各种环保组织为辅。公众参与环境立法、环境政策制定等深层次的环保活动较少,影响较小,不能深刻体现公众参与的内涵和作用。许多环保参与规定过于原则或简单,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2 解决武汉城市环境公众参与机制构建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1)对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保护法的宣传加大力度,以此提高公众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公众的环保责任心和参与意识。
(2)端正公众环境厉害关系人的角色,在政府出台的相关环境政策中要积极的参与其中,做好决策的制定和协商。
(3)通过相关案例来普及公众学会维护自身权利,在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公众的环保意识。
2.2 强化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首先,政府推行公开环保信息的制度程序,切实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环境信息公开要做到制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其次,在环境保护中,及时向公众公开企业环境信息,比如:通过企业门户网站、电视新闻媒体、传统纸媒、展示厅等形式公布企业的污染物处理情况,随时接受公众的检举、监督和建议。
2.3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城市环境公众参与机制构建中,对环境保护的职责,大多数民众是缺乏的,对环境状况无积极性,冷眼旁观,这种现状的改变,仅仅依靠完善相关制度还是不够的,所以,建立激励机制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它包括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只有这样,公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才能更大激发并得到提高。
2.4 提高公众参与的组织化水平,大力发展环保NGO组织
城市环境公众参与机制构建中,大力发展环保NGO组织,积极推动NGO社会团体参与其中,提高公众参与的组织化水平。NGO环保社团组织具有较强的中立性,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搭建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民意协调平台,为公众参与环保工作提供有效的参与渠道。
2.5 拓展公众参与机制的形式与渠道
城市环境公众参与机制构建中,提高公众的参与性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拓展更多的渠道是有效方法。首先。引导鼓励公众关于环境的投诉,这需要完善并实施环保制度。其次,切实执行环保问卷调查制度,定期向公众发放针对性强的环保问卷,了解公众对环保工作的诉求和建议。最后,建立环保参与直通车制度,让公众能与较高层面的政府部门直接沟通,提高信息对接的效率和效果,表达诉求、维护权益。
2.6 建立健全环境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是城市环境公众参与机制构建中的保障。通过环保立法可以保障公众获得最大的环境权益,提升公众参与环保事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为公众参与环保工作在实体、程序等两方面予以规范,公众参与环保工作就会更加的具有可操作性,降低公众参与环保事务的门槛。
参考文献
[1] 管策,周磊.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环保领域公共参与机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148-150.
您们好!
首先,对各位贵宾在百忙之中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孔孟之乡——中国某投资贸易说明会暨驻韩国经济合作联络处揭牌仪式”,感到非常荣幸。这次活动得到了汉城市各界人士、当地华人华侨、韩国大宇国际株式会社、孔子大宗会等企业的热情支持和大力帮助。在此,我谨代表某市政府和考察团全体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尊敬的各位贵宾:
借此机会,请允许我向各位朋友简要介绍一下某市的基本情况。
某是世界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是中国古代文明和儒家文化的发祥地。现辖曲阜、兖州、邹城、微山、梁山等12个县市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800万。某市在某省17个市中,人口列第四位,地方财政收入居青岛、济南、烟台之后列第四位,国内生产总值列第6位。某是某省重要的对外开放城市,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固的经贸合作关系,有600多家企业开展进出口贸易,建成外商投资企业1000多家,其中落户某的世界500强企业11家,美国伊顿、杜邦、沃尔玛、日本小松、以色列艾森等一批国际知名大公司先后在某投资,贵国大宇国际株式会社在某投资3亿美元兴建的年产250万吨的水泥厂,取得了好的效益。
尊敬的各位贵宾:
某优势非常突出。位于某省南部,地处某、江苏、河南、安徽四省结合部,是华东与华北、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的交通枢纽,是新的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通道。某拥有中国国内无比优越的交通条件,交通通讯便利,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航道立体交叉,四通八达,对韩国朋友来济非常方便,从仁川空港乘飞机1个半小时可达距某一百多公里的济南国际机场。某迄今已有6000余年的开发史,旅游资源为某省之最,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邹城“四孟”(孟府、孟庙、孟林、孟母林)、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刻、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等,都在海内外素享盛名。某资源非常丰富,矿产品种达70多种,煤炭储量250亿吨,年开采7000万吨,发电装机容量560万千瓦,电价低,十分适合发展高耗能的加工制造业。稀土储量1275万吨,高品位稀土储量居全国第二位;淡水资源储量60亿立方米,占某省的六分之一。劳动力资源也很丰富,经过培训的劳动力不仅充裕,并且价格低。盛产小麦、大豆、玉米、花生、棉花、各种蔬菜和鱼湖水产品。大蒜、花生、微山麻鸭、小尾寒羊、鲁西黄牛等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工业经济已具备了较强的实力,形成了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医药、生物化工、造纸、纺织、建材、食品酿造等十大骨干行业。生产1500余种主要产品,原煤、电力、毛纺织品、工程机械、机制纸、医药、食品酒类、生物技术产品等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某投资环境非常优越。特别是受被世界称作万世师表孔子的影响,某市在中国是最重视教育的地区,以重视道德、修身养性、讲究礼仪而蜚声海内外,素有重感情、守承诺、讲信用的传统。近年来,我们按照“零距离、零障碍、零投诉”的要求,全力打造政府服务环境,对外商投资项目实行自始至终的全方位服务,对重点项目实行了投资手续代办制度,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对带动作用大的项目,一事一议,有的可提供土地、厂房“零成本”进入。目前,信用即是财富,“让投资者发财,促某发展”的观念已在全市牢固确立,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对于某未来的发展,某省在发展规划中已经确定了明确定位,就是把某建设成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组群结构大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经济强市,就是在巩固财政收入在某省第四位的同时,其他主要经济指标要努力达到第四位;文化名市,就是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建设有鲜明特色和较高知名度的文化旅游名城;组群结构大城市,就是通过发展,将市中区、任城区、兖州市、曲阜市、邹城市连为一体的大都市;区域经济中心,就是建成与青岛、济南并列的某省资源开发和加工产业型经济区域中心。实现这一目标的着力点是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
中国与韩国互为近邻,气候相近,文化相通。某与贵国隔海相望,某与贵国一些企业保持着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开展经贸合作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某资源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善,产业优势明显。汉城是贵国首都,资本集中,经济实力雄厚,双方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我们高度重视、十分珍惜与韩国客商的合作。为促进双方合作,我市确定,即日起用一年多的时间在韩国开展集中招商活动,为此专门设立了办事处,各县市区和某开发区、曲阜新区等都有联络站,在韩国为投资、合作者负责联络、协调、洽谈、服务等合作事宜。另外,在我们国内组织了专门机构,随时欢迎韩国客商前往考察、洽谈合作、投资事宜。某市政府,将为来某投资的韩国企业家,倾注所有的热诚。某将为出口加工投资企业提供信息,积极协助开拓国际市场;为了提高商品的竞争力,保持低的劳动力成本,抑制工资提高,协调好 业主和工人之间的关系;并为企业出口提供优惠政策,在生产所需的中间产品、原材料供应方面提供积极支持。对在中国国内销售的投资企业,我们也将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帮助。总之,所有这些方面,将在市政府的主导和管理下,提供比其他地区更为优越的条件。
尊敬的各位贵宾、朋友们!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以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热情好客、求贤若渴的某人民热切地希望与汉城市工商界人士、各位朋友,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真诚地邀请大家>!
尊敬的各位贵宾:
关键词:素质教育;知识经济;内在关系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204-02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它表明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从本质来讲,知识经济赋予知识以经济学含义、生产力含义、经济效益含义。这一方面要求对传统的经济学进行革命,使经济发展真正从资源依赖、劳动依赖、技术依赖转移到知识依赖、教育依赖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又对传统的知识观进行革命,使知识的生产、积累、使用都能直接面向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能进入经济的运行过程,从而成为直接的财富源泉。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将起到关键的作用。教育既是知识生产、积累、使用的主要手段,也是经济发展转向知识领域的根本途径,更是知识向经济过程融合的桥梁和纽带。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经济也可以称为教育经济,即以教育的发展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的挑战,从根本意义上说也就是对教育的挑战。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首要的是加快教育发展的步伐,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这是知识经济的内在逻辑和根本要求。
一、知识经济对教育改革的影响和要求
知识经济对教育产生影响,源于知识经济中知识观的变革以及知识经济对人们智力发展水平提出的普遍要求。这两个方面,既决定了知识经济对教育必然会产生影响,也限定了知识经济对教育影响的范围。
(一)知识经济中知识观的变革,客观上冲击了教育的基础
知识经济是社会历史发展中出现的一个新事物,知识经济的基本含义,导致了人们对知识、知识的作用、知识的来源等问题认识的改变,其实质是改变了传统的知识观,形成了一种新的知识观。
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系统总结,是各种事实及其概括的体系;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力量;真正的知识是从实践中来,又经得住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真理性是衡量知识价值的客观标准。
相关文献把知识分为两大类:包括事实和原理两方面内容的外显编码化知识;包括技艺和人才两方面内容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在人们在实际的使用中,知识经济中的知识主要侧重于可操作性的知识及其原理。知识是人们为了经济目的而生产出来的,效用性是知识价值的根本标准。知识的作用或价值也正是通过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来实现的。其中,知识的生产与分配是基础,知识的使用是关键。
这样,知识经济中的知识观就实现了三个转变,从知识是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转变为知识是人们为了出售而生产出来的工艺集成的技术性知识及其原理;从知识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力量转变为知识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获取高额经济利益的源泉;衡量知识价值的标准从真理性转变为效用性。教育总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中知识观的这种变革,客观上影响了教育的基础。因而,知识经济必然要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知识经济提高了人们对智力水平的需求,客观上影响了教育的目的
在知识经济中,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都对人们的智力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所谓知识的生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出从来未有的新知识,这是知识生产的主要方面;二是重组已有的知识,使已有的知识形成新的结构,产生新的效用性。这二者都可以称为知识创新。这种创新需要人们具有较高的智力发展水平。离开了人们的一定的智力发展水平,知识的生产就不能实现,知识经济也就失去了依托。
知识的分配和使用也需要人们具有较高的智力发展水平。知识的分配包括知识的生产者对知识的销售,但更主要地表现为知识的消费者对知识的购买。知识的使用则是消费者运用所购买的知识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以创造出新的经济效益。在知识购买的过程中,要求消费者必须具有较强的辨识能力,能够在各种知识产品中找出最有效用性和最有经济效益的产品来。在知识的使用中,则要求消费者具有学习的各种能力,这些能力越强,就越能更快更有效地学会、掌握新知识产品,从而更有效地使用新知识产品,创造出新的经济效益。在知识经济中,更快更有效地使用新知识产品,也就等于抓住了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知识经济对人们智力发展水平提出的普通高要求,客观上影响了教育目的中人的身心素质的规定。因而,知识经济也必然要对教育产生影响。
二、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内在要求
应试教育曾经因适应于工业经济的内在要求而存在并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现代化进程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试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经济社会的发展内在地要求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表现为对应试教育的纠偏,不是对应试教育的简单否定,也不仅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自我调整改良,而是依据经济社会的内在要求,在扬弃中继承,在发展中重建素质教育体系。
应试教育曾经应于工业经济社会的要求,并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因为工业经济社会性的发展通常呈现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社会经济化;二是经济数量化;三是经济技术化。这种特点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则是:一是要求培养通用型、标准化人才;二是强调功利和速成,要求学生能较快地掌握某种知识、技能,并能尽快地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这些要求决定了教育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教育的简单划一性。即从上到下,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一张试卷考全国、一场考试定终身。二是教育内容的片面性。经济发展需要什么知识、技能就传授什么,导致专业越分越细,人才的知识结构也越来越窄。三是在注重教育的应性功利性,注重人才技能培养的同时,忽略人才的创造性和个性。这就使应试教育不仅成为一种必要,也成为一种可能,并使应试教育成了许多向工业化迈进的国家的共同现象。
教育的转轨不是对过去教育的简单否定,也不是对过去教育的简单修补,而是一个在扬弃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重建的积极创造的过程。重建成的基础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一定要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否则,就会脱离社会的发展,就会失去社会的支持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在推进教育改革的时候,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住经济社会对教育改革的要求。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对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将承担新的使命,同时也就对教育的转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知识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依据
(一)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
21世纪初,我国要实现由小康向现代化的大跨越,这对教育、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社会化对人才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人才素质的综合化;二是要求人才的个性化并有创新的能力;三是要求人才的多样化。经济的变革必然体现为对教育的要求,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人才提出综合文化素质的要求
人类生活方式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包括人口革命的“人类生态革命”,强调将教育、培训和信息活动同环境、人口和发展问题结合起来。可见,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全民的教育程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要战略,不是单靠行政命令或经济行为就能实现的,它必须建立在教育和全民族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因此,要实现经济与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的协调发展,就需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要培养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素质,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而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就只能是素质教育。
(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国民素质和教育的支撑
市场经济的一个潜在危机是国民素质不高,文化环境不够理想。表现为商业道德、商业伦理低下,信用低下以次充好,坑蒙拐骗,欠债不还等问题严重存在。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提高整个民族的价值道德伦理水准,要求整个社会具有良好的商业道德、商业信誉、商业伦理,并依靠这种上文化的发展来支撑下一步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把教育作为整个文化建设的奠基工程式,通过教育的行为、教育的功能,使儿童从一开始就能接受良好的人格教育、伦理教育、社会性人文道德教育,而这正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所以,素质教育不仅是教育内部的调整,也是市场经济对教育的一种迫切呼唤。
(四)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素质基础
知识经济最早是在1996年底提出来的。世界经合组织在公布有关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状况时发现,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其国民财富的增长中,新增加的国民财富已经有50%以上直接来自于知识的进步。据此,他们敏锐地发现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到来。知识经济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整个经济的基础不是技术化而是知识化;第二,经济开始柔性化,产业开始软性化;第三,经济要依靠文化来支撑;第四,经济的创意性。这四个方面的特征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强调教育综合和全面素质。即从强调专业到强调综合,从强调技术到强调知识,从学会应用到学会思维,从着重智商到着重情商。教育要能满足知识经济的要求,就必须致力于提高人的情商,提高人的创造性,不断丰富人的知识和发展人的个性而这些都是应试教育无法承担的任务。这需要用一种崭新的教育思维来推动教育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呼唤和挑战,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
推进素质教育,是关系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国家已将质量教育(qualit-oriendeducation)、全面质量教育(Wholequality-orientededucation)即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就是为了使自己能在21 世纪经济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这是一种竞争、一种挑战,我们不能再等待观望,不能再有丝毫的犹豫,应当坚定不移,立即行动,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 查有梁.知识经济与人才开发[J].教育研究,1999,(4).
图书馆是提供信息咨询、知识服务的文化服务中心,依据用户需求提供有效知识服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图书馆逐渐建立了数字化信息系统,用户的服务需求种类也在丰富、更新和变化,对于知识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信息知识服务模式已经无法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也无法确保精准高效的服务质量。信息服务需要从检索、查询升级为知识资源挖掘、开发与输送,创建基于知识发现的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系统,能够提供潜在知识信息和到位的服务,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
1 知识经济的含义与特征
知识经济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是以知识和信息为依托进行生产、服务、营销以及使用为一体的现代经济形式。凭借智力能力、知识信息等优势来调整并分配知识资源、信息资源,实现对科技知识的研究开发与积极使用,利用这些知识资源创造经济效益。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点体现为:高效研究并开发知识产品、创造高新技术、增加产品的知识含量与科技含量,凭借信息、科技与知识等来支持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进步,推动某一个行业、产业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的核心是人才,高端人才是支持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2 知识经济发展与图书馆建设之间关系
知识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大量高端人才资源,人才资源的培养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带来了无限契机,基于知识经济与人才资源之间如此密切的关系,必须加大对人才资源的培养力度,然而,人才资源的塑造与培养最终需要依靠知识的汇聚地、文化传播中心―― 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图书馆为人们提供了浩瀚的知识资源,广阔的信息咨询,是各行各业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和基础,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型人才需求的加大,图书馆作为人才培养的服务中心必须改革自身建设,创建适合于知识经济发展与知识型人才培养的图书馆信息系统,这样才能体现图书馆的文化服务价值。
3 知识发现的含义
知识发现最早源于20世纪80年代,借助于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统计学等技术形成的综合性学科。知识发现是一个数据信息处理过程,从浩瀚数据中获取有效的、创新的,并具应用功能的信息处理过程。
知识发现体现出一个信息数据的整合化、归纳化过程,通过对各种数据库、信息库加以归纳、分析、整合,深入筛选与总结有价值信息,探索数据信息内部的联系、规律,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等等,将被整合的数据信息以及所总结出的规律进行深入发展,使之成为知识资源,从而为更多人提高服务,整个过程中伴随着信息整合与知识发现等工作。
4 基于知识发现的图书馆系统构建
得益于多元现代化技术,现代图书馆走向了数字化发展,形成了一个数字信息系统,这一系统利用网络这一载体有效集中并联系了来自于各个地域、机构的信息资源,同时实现了信息的传播与共享,利用知识发现技术能够在广阔的信息系统中迅速采集、组织并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在对这些知识进行智能化处理,打造出整合有序的专题化知识产品,具有独到的功能与价值,将其提供给用户,实现对用户的知识,促进问题的积极解决,这种以知识产品为核心的图书馆服务为知识人才以及科研人员提供了巨大便利,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促进科技发展与进步。
构建基于知识发现的图书馆服务系统是发挥图书馆功能与作用的前提条件,能够实现对用户的全方位、及时、高效服务,利用知识发现系统提供直接针对于用户的服务,基于知识发现系统结构打造出一个数字化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这一系统结构主要包括资源层、服务层、知识发现层、用户层等,每一层发挥着各自的功能与作用。
4.1 用户层
作为系统的入口,用户凭借网上搜索工具得到各自数据信息、知识资源,难题的处理策略等等,这一层次也为各方人员沟通交流的媒介,例如:高端知识学者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信息员与知识人才之间的交流对接等等。用户可以借此同系统进行交流互动,供应高新技术知识,提高知识发现水平。
4.2 服务层
服务层是专门针对用户提供各种服务的平台,利用多种服务工具与服务方法来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例如:集成检索服务、个性化咨询、信息查询等等。确保了知识资源、文化信息的积极优化、全面整合,达到信息的沟通与分享。以知识发现为基础的图书馆服务系统是直接针对用户,为用户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系统,凭借这一系统用户实现了参与交互,这一系统会跟随用户需求变化而变化,服务项目、服务方式将会更加健全丰富,各个服务模块相互配合、彼此作用会形成全新的知识服务模块,从而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形式。
4.3 知识发现层
是图书馆服务系统的核心,其功能体现为:在数据挖掘技术、智能化技术以及数据库等技术的应用指导下,对图书馆收录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搜索、采集、整合与创造。具体涵盖两大方面:
第一,预处理数据,体现为:数据清理、集成、转换、总结等等。对图书馆已有的数据信息资源进行选择、过滤、分析与处理,将无用的冗杂数据剔除,维护数据信息的科学性、完整性,最终打造出一个精炼数据库,能够为信息挖掘、数据发现提供便利。
第二,数据挖掘与评价,这一功能是最重要的功能,灵活调动数据算法库动态供应各种数据挖掘方法,例如:数据归类、聚合、关联分析等等,借助数据库来不断研究出新信息、新知识、新模型,利用这些发现来探究规律。再集中对这些新知识、新发现以及新规律等进行优化整合与科学处理,最终存入知识数据库,根据用户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可视化服务。
4.4 资源层
置于图书馆服务系统的底层,发挥着基础设施的功能和作用,其中主要包括多种数据信息,例如:数字资源、成型的知识库、尚未被挖掘与整合的信息等等。资源层是实现知识发现服务的基础性保障。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财务会计,在财务管理、会计思想、会计目标、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技术方法、会计政策规范等方面,都必须摆脱旧的工业经济环境,重新构建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
一、知识经济及其特点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它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是指当今世界上一种新型的且极富生命力的经济形态。简单地说,知识经济就是依靠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科研从而创造财富的经济。知识经济社会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
1. 知识是生产力构成的基本因素,传统政治经济学认为,构成生产力三要素的是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知识已成为生产为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并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高新技术企业将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计算机、现代通讯、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传统工业正在走上与萵科技相结合的道路。
3. 无形资产将构成为主要的投资方向。有形资产投资比重下降,无形资产比重上升。欧美发达国家很多企业的无形资产比例高达50%—60%。
4. 知识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知识是世界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力资源。这在当今世界环境状态恶化、自然资撅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首选良策。
5. 分散化和柔性化的生产方式。由于信息互联网的存在,企业间的联系增加,但企业规模变小。产品在高科技、高附加值基础上,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个性。
6. 高速信息网是交流、传递信息资源的重要基础设施。
二、知识经济时代财务会计面临的变
1. 财务管理的对象由企业内部向金礅市场延伸。知识经济带来的经济全球化,将使市场规模和容量达到一个空前未有的水平,使企业与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传统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一企业再生产过程的资金运动,应拓展到哼个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特别是金融市场的资金运动,这是财务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
2.财务管理的内容从有形资产为主转向无形资产为主。知识经济社会随着社会财富生产过程和结果的科技含量的增大,科技知识等无形资产要素在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将起到决定性作用,无形资产管理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点。
3. 财务管理方法由规范研究转向实证研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和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产品寿命周期缩短,会加大财务活动的不确定性,导致财务管理风险的加剧,因此加大实证分析的力度的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
4. 财务管理的目标由“利已”型转向“利他”“利己”的统一^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企业的行为只有有利于相关主体的利益,有利于社会利益的实现,才能使自身利益得到保障,只有互惠互利,才能共享知识。因此,追求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理财目标的选择。
5. 管理制度从以资产为中心转向以知识中心。知识经济社会下,知识资本在企业整个资本投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知识成为管理制度的核心。
6. 筹资战略模式由筹集资金转向筹知识。知识经济拓宽了资本的内涵,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本。如何筹集知识资本,并对知识资本进行评估,预测分析其未来收益,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起点。
7. 投资战略模式由规范效益型转向知识效益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进行投资的效益远大于以扩大规模为模式的投资效益。企业投资于何种知识,投资的经济效益如何评价,将成为财务决策的核心问题。
8. 分配战略从按资分配转向按“资+知”分配。知识经济时代,衡量贡献的唯一尺度只有业绩的大小是按投入资本包括知识资本的大小衡量的因此,按业绩,即按“资+知”进行分配,是既促进效益又兼顾公平的分配方式。
三、知识经济时代财务会计创新的构想
1. 构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会计模式
现有会计模式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必须按照知识经济的客观规律,对会计模式的各个组成要素赋予新的含义。
2. 引入新的会计计量手段
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计量重心要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从财务资源转向知识资源,其中的最大障碍就是会计计量问题^传统的计量手段无法适应适应知识经济要求,因而,在会计系统中采取多重计量手段,是科学而现实的正确选择。
3. 尽快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财务会计系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劳动主体是智力劳动。智力劳动的知识价值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应是该时代财务会计的重要内容。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知识资本的时间、空间范围将比财务资源宽广得多,财务会计要跟上这种要求,就必须拓宽自己的视野,把知识资本延伸到企业外部范围的内容都纳入核算的范围(如环境报告等),才符合知识经济的要求。
4.变革财务报告
现行财务模式是在会计报表中反映的事项会计上可确认,而在其他财务报告中反映的事项会计上不予确认美国学者韦尔曼针对这种模式的沿革,提出了一个彩色模式.他将财务报告的内容分为5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次,报告那些符合可定义性、相关性、可靠性和计量性的传统的会计报告内容;第二层次,报告那些只符合可定义性、相关性和计量性的事项(如自创商誉);第三层次,报告那些只符合相关性、可计量性的事项(如顾客满i程度等);第四层次,报告那些只符合相关性、可靠性和计量性的事项(如风险等);第五层次,报告那些只符合相关性的事项(如知识资本等h按照彩色模式,可以较全面地报告与企业相关的各类信息,较好地适应知识经济对会计的要求。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是当前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对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对比分析,发现国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已趋于和成熟,而国内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
从人类社会开始,知识就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积累。因此广义地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知识发展的历史,一部知识管理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正规的商务实践,知识从上世纪50~60年代才开始植根于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中。知识管理的本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60年代北美洲的商务实践中。而中国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中国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始于1998年。
一、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的演进
1.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知识管理作为人类的一个活动,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识管理”这个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还得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1959年,彼得·F·德鲁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 of Tomorrow)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knowledge worker)这个新词汇,他认为产业工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力阶层,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规教育,具备获得与应用理论和分析知识的能力。同时,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彼得·F·德鲁克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的人。
尽管上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提出“知识经济”、“知识工人”等概念。但是国外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写了许多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发表了《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该著作中,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识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 Edvinsson),成为了总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识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识资本研究课题的权威领导,代表作有《发掘隐藏的智力,实现公司的真实价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很快被当作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2.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末期,知识管理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从那时起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展迅速,知识管理成为国内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朴素的知识管理阶段:1997年两会召开之前,两会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个报告《知识经济与中关村》。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从1995年开始,经过两年的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在1997年的两会上,关于知识经济的探讨直接引申到中关村关于风险投资、知识型企业、知识资产等中国实际问题的探讨。在这些探讨中,知识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进入1999年,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1999年,许多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国内不少学者也敏捷地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2000年鼓励研究领域为标志,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掀起一个,并将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朴素的知识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义是:在企业中,认为企业业务运作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处理、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无处不在。第二,知识能够不断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创造新的知识。企业要不断地提炼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地推导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得知识在重用中创新。朴素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组织分析、信息技术、人。
《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头羊深圳蓝凌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独家推出了“2005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重点调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成熟度现状分析以及中国知识管理调查趋势的分析。报告显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不乐观。“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的召开成为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对知识管理应用和实践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知识管理10年的节点上,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威胁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年度盛会的召开,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动力支持。会议探讨了知识管理实施和战略层面上的问题,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知识管理方面的论著大部分是国内学者翻译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学者的著作。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乌家培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王德袜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以及王方华的《知识管理论》等。
二、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
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Wiig认为:知识管理是有计划地、详尽地、慎重地对知识进行架构、更新以及应用,以将组织内部知识相关的效率以及知识资产的获利最大化的过程。Carl Frappaolo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集体智慧的杠杆效益达到增强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科。
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多种表述。王方华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江文年,杨建梅等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环境,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地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陈锐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内外知识管理会议
1.世界知识管理会议。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管理成为信息学家和管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二、三届世界知识管理会议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集中于技术问题;第二次会议则主要重视和强调管理问题;第三次年会的主题是:利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评估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
2.国内知识管理会议。在1997年的两会上,国内学者和专家首次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胜利召开。研讨会上专家们主要研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践及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学者和企业家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水平进行了探讨。此次高峰论坛侧重于研究国内知识管理在企业和经济实体中的应用和实践。
“2008知识管理实施论坛”于2008年5月23日在北京顺利举办。论坛总结了中国知识管理十年的成败得失。就知识管理实施的经验、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总结、展望,推动中国知识管理的实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 Management Center)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2008中国知识管理论坛”于2008年12月27日顺利举办。会议主要探讨中国知识管理的未来路径和发展轨迹,涉及到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实施、知识管理案例、知识管理评估等多个方面。
四、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述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国外的知识管理研究主要是在基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提炼出的。而国内的知识管理研究则更多的是在基于引进国外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外知识管理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在20世纪80~90年代达到高峰,而中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关注和探索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国外不仅学者非常重视知识管理的研究,而且很多企业已经付诸行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所都成立了知识管理研究机构。而中国的知识管理还停留在学术研究上,企业对知识管理的实践少之又少。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传统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源,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从管理纬度来看,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优化和提升企业管理的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工具。不论对知识经济持何种态度,在管理领域中,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知识管理成为现代管理的主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介入对知识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包括学者、专家、企业家等,为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促进知识管理的具体实施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美]卡尔.弗莱保罗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
2.彼得·F·德鲁克.杨开峰等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2004
3.陈锐.公司知识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4.[美]卡尔·弗莱保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关键词: 知识经济 国际贸易 特征 影响 对策
一、知识经济的概述
新世纪是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和快速推进的世纪,全球将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更具有时代的特征。“知识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出现的一种新型且极具活力的经济形态。按照经合组织的界定,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之上的一种新型经济。其内容主要是:
(1)在资源配置上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产为首要因素,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集约和高效的配置,运用知识和智力开发丰富的自然资源来创造财富。
(2)以知识高度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为首要支柱产业。
(3)消费以高新技术产品和信息化的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知识经济有不同于工业经济的新特征,这就是投入无形化、决策知识化、发展可持续化,以及经营全球化。可见,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知识与经济的高度融合、相互渗透和互相促进,是知识经济化与经济知识化的高度统一。
二、知识经济的特征
1.经济发展可持续化。知识经济是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产生在多种自然资源近乎耗竭、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它把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 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科学的全面的认识。因此, 知识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 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
2.资产投人无形化。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人为主的经济。它依靠知识、智力, 无形资产的投资起决定性作用。当然知识经济也需要资金投人, 对于高技术产业甚至需要风险资金投人。但是如果没有更多的信息、知识、智力的投人, 它就不是高技术产业。无形资产的升值也将带来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如拥有更多知识的人将获得更高的报酬, 知识强国的观念将深入人心。
3.经济决策知识化。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经济的决策和管理必须知识化, 科学决策与宏观调控作用在知识经济中有日渐增强的趋势。
三、知识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技术、专利、创意等软件产品成为重要的产品形式,知识消费成为社会的主导消费;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对知识的占有程度成为分配的主要依据,具有知识的、创造性的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要就业者;高科技产业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然对国际贸易产生巨大的影响。
1.对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它包括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直接资源,因此,以知识产品为交易对象的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将不断发展,日趋专业化、规模化,进而跨越国界走向世界市场,最终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
2.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使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高技术突破了速度和重量的概念,经济活动的流动性加快,货物、劳务、资本和技术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更加容易,其规模不断扩大。区域经济组织、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个人电脑、各种现代通讯手段及互联网迅速扩及全球,把各国各地区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各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互相依赖关系大大加强,任何国家都免不了受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的事件和变动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关税壁垒的取消,国内外市场融为一体,已无内外贸之分,市场竞争已成为世界性竞争。这些都大大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区域集团化的飞速发展是贸易自由化趋势的一个表现。新世纪初期,世界各地区组织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并纷纷把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定在20年之内。到2005年美洲的自由贸易区将建立;欧洲联盟21世纪20年代将实行完全的统一;亚太经合组织制订了2020年前实现投资和贸易自由化的长期目标。除这三个地域组织的进展外,各大洲的区域性的经济贸易合作组织将进一步加强在贸易上的合作。在21世纪初期20年,世界上将实现所有国家都参加了属于各自的区域性集团,世界进入了经济上广泛的聚合和经济联盟时代。当然在区域化的浪潮同时,大国的争夺主导权的争斗将加剧。
3.知识经济对贸易方式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方式将从传统方式逐步向网络贸易、电子商务等新兴的贸易方式转变。网络贸易是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接,以及货款交付等,大都通过全球电信网络进行。其交易的产品主要是数字化产品,如金融服务、网上娱乐、售票服务、音像书刊、软件设计、咨询服务和信息传递等;也有实物产品交易,它的交易磋商、签约、货款交付在网上进行,实物交付在具体地点进行。网络贸易发展很快,如1996年网上交易额只有23亿美元,1998年达500亿美元。据美国《商业周刊》预计,2001年全球网上贸易额达2051亿美元,2002年可达3490亿美元。为更好地发展网上贸易,1997年世贸组织签订了《全球基础电信协议》、《信息技术协议》和《开发全球服务市场协议》等,为进一步规范全球电子商务,建立网络贸易的法律框架,并对网络贸易实行零关税奠定了基础。显而易见,网络贸易将会迅速发展,成为21世纪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
4.对贸易政策和措施的影响。在贸易政策方面,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政策的关系被赋予新的含义。对外贸易政策是为经济服务的,为了发展经济,取得对外贸易利益,各国依据自己经济发展的程度和竞争能力的不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政策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出现,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加强,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自由贸易政策将是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知识经济要想健康与稳定的发展,就必须以知识产权的保护为保证。这就意味着在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同时,还要实行一定程度的保护贸易政策。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保护贸易政策是自由贸易政策的前提和基础,而自由贸易是保护贸易政策的最终目的与结果。在贸易措施方面,关税措施与非关税措施的关系有了新的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品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对象,而对知识产品的进口限制主要应采用非关税措施。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非关税措施将成为主要的限制进口的措施。
四、面对知识经济的影响,中国外贸业应该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创新 利益相关者 财务控制权 成本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正在来临,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形成并发展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公司财务在许多方面显示其不适应性,因而必须考虑其创新与发展问题。
一、财务观念的创新
1.泛财务资源观念。传统财务学中的资源概念通常指的是资本,基本上属于硬资源的范畴。知识经济对企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是改变了企业的资源结构,并丰富了资源的内容。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必须确立新的“泛资源”财务观念,并以此拓宽理财的范围。
2.融智比融资更重要观念。从一般意义上说,软资源对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这个作用的结果又反馈于整个泛资源系统。硬资源是被动的,软资源是主动的,人往往利用软资源来开发和利用硬资源。软硬资源的这个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表现得更加明显。
3.人本财务观念。“人本管理”是与“以物为中心”管理相对应的概念,它要求把人作为“社会人”或“文化人”而不是“经济人”来看待,要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本管理是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企业的每一项财务活动均由人发起、操作和控制的,其成效如何也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和智慧以及人的努力程度,因此,在财务上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
二、财务目标的创新
普遍的观点认为,公司财务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从“产值最大化”和“利润最化”到“股东财富最大化”,无疑是认识上的一大迸步,但仍存在缺失。首先,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仅考虑了硬资源而忽视了软资源问题;其次,在资源分配问题上存在“狭隘主义”观点,在资源配置上仅考虑了股东而忽视了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正常需要以及非人类的资源分享主体的需要,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再次,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所追求的是单纯的“经济效率”,当企业资源配置有利于股东财富增长时,就被认为是优化的,否则就认为是非优化,照此目标运行,难免不会导致资源环境的破坏。
三、财务治理结构的创新
企业治理的核心是财务治理,公司法所规定的公司治理权配置的核心是财务治理权的配置。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财务治理结构也应当进行相应的变革与创新。其要点是:
1.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财务治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不仅有财务利益要求,而且也都应有参与企业财务治理的资格和权利。这个原则在实践中的贯彻方法,就是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尤其是让员工、债权人等第一级利益相关者进入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是分层管理的,同时,财务还是分权治理的,财务决策权、财务监督权与财务执行权分而治之,分属于三个彼此相独立的财务治理机构。
2.人力资本最大者拥有最重要的财务控制权。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并不等于控制权要平均分配,主要的财务控制权总是由经营者掌握。这与汤谷良博士提出的“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的观点是一致的。历史地看,企业经营者经历了一个从“财务资本最大者”向“人力资本最大者”的演进过程,并且这一过程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过程是相吻合的。
3.工财务相机治理。人力资本主导企业财务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经营者治理财务无效时,财务控制权就会向非人力资本或财务资本所有者转移。财务资本所有者主导控制的选择依据,是对企业贡献和风险的大小,这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是有差别的。在股权分散的公司或银行资金占主导的公司里,贡献和风险承担最大者通常是银行,因此财务相机治理的含义通常也被解释为一种在有银行举债条件下的控制权配置。
4.知识和信息专家参与财务治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尤其是作为财务决策机构的董事会,应当是知识型的。做到这一点,董事会成员中除各类利益相关者代表外,还应吸纳外部的知识和信息专家参加,这些专家的职能是参谋型而不是控制型的。
四、财务内容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