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动物的繁殖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动物生物学动物行为学教学效果
论文摘要:动物生物学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点多、范围广、发展快,但教材内容相对陈旧,成为动物学教学过程顺利实施和提高学生学习动物学课程兴趣的阻碍,为此,本课程组以动物的系统进化为基础,在讲解动物形态学知识的前提下适当补充动物行为学的知识,既拓宽了动物学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动物生物学》是生物学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对该课程的感性认识和学习效果直接影响着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动物生物学涉及的范围广、内容新、发展快,使该门课程教学的难度很大。同时,近几年我国高校着力进行课程改革,不断压缩传统学科的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增加了一些新兴交叉学科课程,使原本内容多课时少的动物生物学教学面临新问题。
当前,动物生物学教学中,教学内容陈旧,仍以形态、结构、分类等传统内容为主,而生理、行为、进化等现代动物学内容少。动物之所以能够引起公众的格外关注而且走进我们的生活,主要在于它们具有千变万化的行为,大熊猫的憨态、金丝猴的敏捷、藏羚羊的轻灵等有趣行为本身就是公众茶余饭后的重要谈资。因此,必须摒弃过去那种单纯的介绍动物形态和结构的“静态”教学方式,而需要以一种“动态”的思维来组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真实的生活状态。
为此,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学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制作了《动物生物学》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与完善,有针对性地补充动物行为方面的相关内容,在讲授重点章节时通过提供影像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我们结合学科进展和自己的科研,将诸如蚂蚁的通讯、鱼类的洄游、青蛙的鸣叫、鸟类的繁殖、灵长类的表情等有趣的行为学知识融合到相关章节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空前活跃。
1 数字
比如,雌舞毒蛾分泌的信息素可把远在400m以外的雄蛾吸引到自己身边来。若将雌性松叶蜂关在笼中置于田间,可招来多达11000只雄性松叶蜂。
原核生物和多数原生生物是通过细胞的直接分裂而实现个体数量的增加,也有的物种通过出芽方式(如水螅)产生新的个体,为什么性和有性生活时如此普遍呢?性的产生对整个生物进化进程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从而导致了有性生殖的出现。大概在6.0亿年前的新元古代晚期,可能就已经出现了性的分化,从而导致有性生殖的产生。动物的求偶行为是指伴随着性活动和作为性活动前奏的所有行为表现,是动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求偶行为的表现形式极其多样,复杂的过程可以持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这种行为非常引人注目,原因在于它常常涉及一些奇特的动作。雄性滑北螈的求偶行为是很独特的,为了使求偶过程最终能够达到受精的目的,雌螈必须捡起雄螈排放在池底的精包。当两性相遇时,雄性一般会排出2、3个精包甚至更多。在雄螈求偶期间,雌螈捡拾精包的积极性是逐渐增加的。因此,其捡拾第三个精包的概率比捡拾第一个精包的概率大很多。因此,数字反映了动物行为的过程或者特点,对于准确地理解动物行为的生物学意义具有非常客观和直接的帮助。
2 听觉
动物体结构十分精巧和复杂,其形态、结构与功能高度统一,这是理解动物生物学知识和原理,发挥动物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基础课程作用的关键所在。比如两栖类动物,根据鸣囊的数量有单鸣囊和双鸣囊之分。因此,鸣叫便成了一种发挥重要通讯功能的方式。
蛙类在繁殖季节发出各种鸣叫,进行种内通讯。一般都是雄蛙发出鸣叫,雌蛙根据鸣声判断雄蛙的优异程度。部分种类的雌蛙也能发出鸣叫。崔建国等的研究发现,峨眉弹琴蛙在时,雄性从背部抱住雌性并做前后摩擦运动,以刺激雌蛙排卵。一旦雄蛙停止运动,雌蛙立即发出刺激鸣叫直到雄蛙重新摩擦运动。有趣的是,如果研究者用手阻止雄蛙的运动,雌蛙就一直鸣叫。除此之外,在野外和室内回放这种刺激鸣叫还导致雄性间的竞争甚至打斗行为。繁殖期的雄性弹琴蛙在池塘边缘打洞筑巢,并将洞口用落叶覆盖作为“婚房”。雄蛙在洞内鸣叫吸引雌蛙前来产卵。最有意思的是,当雌蛙来到“婚房”附近,雌雄互相无法看见,这时雌蛙发出刺激鸣叫。雄蛙听到后就会出洞迎接雌蛙,一起返回“婚房”共度良宵。 转贴于
3 视觉
视觉是动物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一种极其中的通讯方式。我们在解释眼球结构的演变过程中,也适当补充关于视觉的行为学实例。
视觉信号具有一定的作用距离,它有确定的方向性并可被光感受器感受。常见的例子有,雄性三刺鱼常常不分青红皂白地攻击小块红色物体,由于红色是雄三刺鱼的标志色。在繁殖季节,雄性孔雀冒着生命危险张开色彩美丽又硕大无比的尾羽以吸引雌性与之等等,这些内容的补充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加深其对“动物结构适应于其机能”的理解,把各类群动物执行相应功能的形态结构以系统比较的方式加以说明,从进化的角度比较不同动物相应的器官结构,阐明结构与功能的有机统一,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和融会贯通做了良好的铺垫。
4 化学通讯
近年来,大量新理论和新成果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敏锐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并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认识到动物学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
在动物界,化学通讯是非常普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通讯方式。动物的很多分泌物是针对同种个体或其他物种的。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近日在线发表中科院动物所肖永红等从北京幽灵蛛首次鉴定出首个雄性蜘蛛信息素的研究结果。他们发现(Z)-9-二十三烯是北京幽灵蛛的求偶期雄蛛特有的化合物成分,能够刺激成熟雌蛛步足跗节的化学感受器产生电位反应。行为试验结果显示该物质对期雌蛛没有吸引性,不会激发期雌蛛的捕猎行为,但暴露于该物质环境的雌成蛛与对照组相比更易于与寻偶雄蛛,其配对雄蛛的求偶时间显著缩短。信息素通讯很可能对生活于黑暗环境中的洞穴蜘蛛的生殖行为有及其重要的调节作用,并通过种间特有的信息素保证种间生殖隔离,信息素的分化也可能是蜘蛛物种分化与物种形成的机制之一。
近年来,大量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成果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敏锐把握动物生物学的另一方面,即只有与人类生产或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才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也才能使该课程为社会科学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我们在主要描述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等知识点的基础上,适当扩充动物行为学的内容,增加了动物生物学的知识点,提高动物生物学教学的趣味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联系 对比 总结 高效
高三主要是复习课,复习课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复习课的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同时高三的学习生活又很紧张,学生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如何让学生在复习课中主动地、愉快地学习,利用有限的时间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更全面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我在多年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之一是“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和分析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对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高温会对蛋白质的结构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学生比较清楚影响的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的原理是碱性环境条件下蛋白质中的肽键与Cu2+发生反应产生紫色络合物。上述两个知识点学生基本上能记住,但在习题中就不会运用了,例如,“高温处理过的唾液淀粉酶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这一句话,学生往往认为是错误的。学生认为高温导致唾液淀粉酶空间结构被破坏,酶的活性消失,肽键也断裂了,从而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学生作出这样的判断说明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并不牢固,不透彻底。对此知识点可采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方法来解决,学生非常熟悉生鸡蛋高温蒸煮之后变成了熟鸡蛋,熟鸡蛋的成分仍然主要是蛋白质,并不是就变成了一堆氨基酸,否则就可以将熟鸡蛋当做氨基酸粉来买了,氨基酸粉的价格是鸡蛋的很多倍。(可以简要给学生介绍有一种儿童型的蛋白质过敏症,可通过服用氨基酸粉来代替蛋白质满足儿童发育对蛋白质的需求,但价格非常昂贵)这样学生在轻松的心情下即可达到对知识牢固掌握的程度。
二、同类问题总结到一起
生物的知识点是比较多的,比较零散的,将有类似特点知识总结到一起可利用有限的时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课堂效益最优化。
例如,生物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涉及很多实验材料,将课本中涉及的实验材料优点总结到一起对照可便于记忆。总结如下:1.豌豆作实验材料的优点:(1)豌豆为自花、闭花传粉植物。(2)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3)繁殖周期短、后代数量多,便于统计。2.玉米作实验材料的优点:(1)玉米既能自花传粉也能异花传粉。(2)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3)繁殖周期短、后代数量多,便于统计。3.果蝇作实验材料的优点:(1)易饲养。(2)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3)繁殖快。4.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以细菌作实验材料的优点:(1)结构简单。(2)繁殖快。5.噬菌体作实验材料的优点:(1)结构简单。(2)只含有核酸和蛋白质.6.基因工程中原核生物作受体细胞的优点:(1)繁殖快。(2)多为单细胞。(3)遗传物质相对较少。
再如:课本中涉及“骨架”一词的包括:细胞的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在进行类似以上总结时,可采用教师引导并组织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汇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横向联系,重新整合,强化知识间的联系,从而能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
三、对实验进行对比,实现能力的提升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很多现象的发现及结论的产生是离不开实验的。有关实验的习题在高考中占的比重很大,并且在高考中有一部分是考查实验基础的掌握,要在高考中取胜,学生必须对实验掌握的很牢固。在复习中对实验的学习,可采用先记忆后理解再记忆的方法,最终达到实验设计能力的提升。在学生对课本上实验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构建实验有关的知识网络,实现对实验材料、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的记忆。例如,课本中涉及的需要水浴加热的实验有:1.观察DNA和RNA分布(30度水浴保温)。2.还原糖鉴定(55―65度水浴1―2分钟)。3.过氧化氢酶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影响(90℃水浴保温)。4.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水浴保温)。5.DNA鉴定(沸水浴加热5分钟)。需要用到酒精的实验包括:1.脂肪鉴定(50%酒精洗浮色)。2.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分裂和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95%酒精配制解离液和洗去卡诺氏液)。3.提取色素(无水乙醇)。4.叶片脱色处理(热无水乙醇)。5.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70%酒精存放小动物)。需要用到显微镜的实验包括:1.脂肪鉴定。2.观察DNA和RNA分布。3.体验细胞膜的制备方法。4.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分布。5.质壁分离与复原。6.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7.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对于没有条件将所有实验都进行操作的学校来说,学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对实验进行记忆,再通过适当的练习,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及实验设计能力的提升。
四、学生搜集易错字
生物高考中解答非选择题时,若出现错别字则不能得分,所以考试中最忌讳出现错别字,很多学生专业术语记得很准确,却因一字之差而丢分,实在可惜。只要平时作业和考试中注意整理和总结易写错的一些名字词,能有效地解决此情况。整理错别字要让学生自己完成,每个学生写出自己的易错字,小组内整理,再将各小组整理好的总结到一起。学生可在平时多看看记记,考试前再多看几遍,避免无谓的失分。学生整理如下。
斐(菲)林试剂、双缩脲(尿)试剂、镶嵌(不会写)健(建)那绿、吡(比)罗红、类囊(不会写)体、嵴(脊)、脊髓(不会写)、佝偻(不会写)磷酸二酯(脂)键、液(叶)泡、肽键(健)、必需(须)氨基酸、纺锤(缍)体、睾(G)丸、三体综合征(症)、腺嘌呤(票令)、吲哚(引朵)乙酸、雌(不会写)性、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溴、麝、酚三字不会写)重铬(各)酸钾、黏(粘)性末端。
1 教学过程
1.1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幻灯片:过去的10年里发生了两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2003年的“非典”和2009年的“甲流”。请问,“非典”和“甲流”都是由什么引起的?由于学生曾经经历过这两件大事,都能回答:病毒。
教师继续引入:我们在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学习时知道“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在本单元前面内容的学习中知晓“细胞是构成除病毒外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那病毒的结构是怎样的?病毒怎样生活?它与我们的关系如何?
1.2 病毒知识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1.2.1 知道病毒病
地球上的人类,其他动物和植物遭受病毒病的折磨已有许多世纪。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上相关的病毒病的资料照片,并讲解。
1.2.2 学习病毒发现史
这部分内容以教师讲解为主。
当这些疾病出现时,人们不知道发生的原因,愚昧地认为是天谴。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科学家们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去解开其中的奥秘。
Adolf Mayer被烟草的一种病态吸引住了,其症状是感染叶子上出现深、浅相间的绿色区域,故麦尔在1886年称为烟草花叶病。通过对叶子和土壤的分析麦尔指出不能把此病归于无机物平衡失调。这可能是一个细菌病。
1892年从事烟草病工作的年青的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发现感受花叶病的叶汁,即使经过Chamberland氏烛形滤器的过滤也仍具有传染的性质。这项观察提示了存在一种比以前所知的任何一种都小的病原,他认为该病是由产生毒素的细菌引起的。
1898年,荷兰科学家贝杰林克Beijerinck重复了伊万诺夫的实验,他从患花叶病的烟草叶中挤出汁液,并使之通过Chamberland氏滤器。表明滤液仍有侵染性。贝杰林克相信他的滤器阻挡住了细菌。将汁液置于琼脂凝胶块的表面时,发现侵染性物质在凝胶中以适当的速度扩散,而细菌仍滞留于琼脂的表面。因此认为这种侵染性物质要比通常的细菌小。贝杰林克用“病毒(Virus)”来命名这种史无前例的小病原体。不难看出真正发现病毒存在的是贝杰林克。
伊万诺夫斯基和贝杰林克通过他们创造性工作发现了烟草花叶病毒,从而开创了病毒学独立发展的历程。
自病毒发现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初,病毒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分离和鉴定引起各种病毒性疾病的病毒;病毒对疾体所引起的特异性病理效应;病毒的传播方式和感染宿主范围;各种理化因子对病毒感染的影响等方面。
1935年,美国生化学家斯坦利(stanley)磨了上吨重的感染花叶病的烟叶,得到了一小匙在显微镜下看来是针状结晶的东西,把结晶物放在少量水中,水就出现乳光了,用手指沾一点这溶液,在健康烟叶上磨擦几下,一星期以后这棵烟草也得了同样类型的花叶病。可见提纯的东西的确是有侵染性的烟草花叶病毒。今天在美国加州大学的原来斯坦利实验室里,仍然保留着一个标注着“Tob.Mos.”字样的瓶子,其中就盛着当年第一次提纯的烟草花叶病毒(简称TMV)。Stanley的研究论文1953年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他在论文中写道:“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具有自我催化能力的蛋白质,它的增殖需要活体细胞的存在”。1936年Bawden和Pirie等在纯化的TMV中发现了含磷和糖类的组分,它们以核糖核酸的形式存在。1939年,G.A.Kansche在电镜下直接观察到了TMV,指出TMV是一种直径为1.5 nm,长为300 nm的长杆状的颗粒。
教师引导提问:病毒的发现过程说明病毒具有什么特征?学生思考后回答:病毒很小,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教师肯定学生的答案并补充:10亿个病毒才一根头发丝大小,病毒小用纳米计量。
教师提问:回过头来再看2003年“非典”和2009年“甲流”,从疫情暴发到疫情控制,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思考并回答:这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1.2.3 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在电子显微镜的帮助下,科学家解开了病毒的神秘面纱,了解了病毒的形态和结构。教师接着介绍病毒的三种基本形态以及相应的具体病毒,病毒的结构。科学家绘制的病毒的模式图经大家观察后发现什么共同点?学生一眼能看见外面的部分是蓝色里面用的是黄色。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接着回顾:1953年美国生化学家斯坦利发现烟草花叶病病毒的蛋白质组分,1936年Bawden和Pirie等发现了烟草花叶病病毒含磷和糖类的组分,它们以核糖核酸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说科学家发现烟草花叶病病毒的组分是两大类:蛋白质和核糖核酸,即在“细胞的生活”一章的学习知道核糖核酸是遗传物质,请同学猜测模式图里的蓝色和黄色绘图分别代表了什么?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是蛋白质和遗传物质,但关于具体的分别代表什么组分有争议。教师告知:科学家通过这种方式传达了一个病毒的信息,那就是:蓝色绘制的是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以及黄色绘制的“内部的遗传物质”。强调病毒的遗传物质不能说DNA,因为有的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有的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1.2.4 病毒的生活、繁殖
教师提问:前面学习病毒的发现史时知道烟草花叶病毒是生活在烟叶里的,它为什么能让烟叶患病呢?学生怀着好奇的心态看教师播放大肠杆菌噬菌体繁殖过程动画,明确病毒是在细胞里繁殖。教师提问:事实上,烟草花叶病毒也是在烟叶细胞内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烟叶细胞内的物质繁殖,释放新个体时破坏烟叶细胞,导致烟叶患病。试想:离开活的烟叶细胞,烟草花叶病毒会怎样?学生很多都自然而然的认为会死亡,仍然有学生会说变结晶体,理由就是讲解病毒发现史时提到的“一小匙在显微镜下看来是针状结晶的东西”。教师进一步引发学生好奇心:病毒离开活细胞会变成结晶体,当再有机会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重新开始了。为了避免更多的生物感染疾病,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患病毒病的生物体?学生方法很多,如抛掷荒野,深埋等,最后教师总结:深埋或者焚烧。
1.2.5 病毒的分类
教师讲述:病毒生活在活细胞里,病毒的这种生活方式叫做寄生生活。根据病毒的寄主的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注意:病毒寄生的专一性,比如动物病毒只寄生在动物体内。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判断这些病毒分属于哪一类病毒(在此使用病毒病里涉及的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天花病毒、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狂犬病病毒以及流感病毒属于动物病毒;郁金香碎色病病毒属于植物病毒,补充大肠杆菌噬菌体)。
1.2.6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我们已经了解了病毒的大小、结构、营养方式和种类,你能根据生活经验和刚才涉及的内容,讲讲病毒和我们人类的关系吗?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第一反应就是让人、动物植物患病,有害的。教师说:其实,病毒对于我们来说,也有有利的方面,比如你才注射过的流感疫苗。学生一片哗然,大多觉得不可思议、害怕。面对此种情况,让学生知晓疫苗的工作原理和制作工艺是必须的,因此准备了两段视频:一感冒病毒的侵袭与机体反应,知晓身体产生抗体,这就是为什么患过病毒引发的某种疾病治愈后不再患病的原因;二疫苗的作用原理,知晓疫苗是减毒或灭活的病毒,刺激身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病毒不仅仅可以制作疫苗预防病毒性疾病,还能利用病毒在活细胞中寄生繁殖的特性治疗疾病以及制高效的生物农药,请学生说说为什么。学生能联想到:一病毒寄生的专一性;二病毒在活细胞内寄生生活,实质是在细胞内繁殖,病毒释放时寄主细胞裂解,正是由于这两个原因,科学家利用病毒治疗疾病以及制高效的生物农药。接着教师播放与之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图片。
1.3 知识小结
学生自己小结,不完整的由其他学生补充。
(一)教材简析。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有10个一级主题,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虽然编排在第6个主题“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下,但是本节内容与第3个主题“生物与环境”和第8个主题“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本章节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对动物的作用进行概括,在整套教材中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章节的学习离不开第一单元中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的铺垫,同时又为第六单元中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奠定基础。人教版生物学教材的编写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节课对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内容看起来知识点很少,主要是动物能维持生态平衡,能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三个作用,但是教学素材很多,何以取舍,给老师留有很多发挥的余地,能充分体现教师教学的独特性。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以及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很多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具有较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此为基础,联系生活实际,精心设计资料分析、问题讨论、图表设计、角色扮演等活动,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爱护动物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对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形成理性和概括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能举例说出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能力方面
通过资料分析、图表设计等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归纳的能力;通过问题讨论、出谋划策等活动,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通过音像、图片资料的享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问题分析,辨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激发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参与意识。
(四)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三个作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确立的依据:教材条理清晰,对动物在自然界中的这三个作用进行了描述,版块分明。第一部分“在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中,提供的资料和设计的讨论题比较凌乱,缺乏逻辑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我对资料和问题进行了重新选择或重新组合。在第二部分“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文字的表述显得单调苍白,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把文字转变成图表,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加深理解。第三部分“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教材上提供了图片,但是录像资料更生动活泼,更能满足学生的视觉享受,所以我选用了教材配套的录像。
2.教学难点
理解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确立的依据:这两个难点在知识的分类中属于概括性知识,“是把各种事实、现象以及观念组织起来的知识,它集合了大量的具体事实,描述了这些具体事实之间的关系,经过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抽象知识”。生态平衡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知识,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资料分析、问题讨论、出谋划策、整理归纳等几个连续的步骤,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自主得出结论;在怎样正确对待动物的益害问题方面,在问题讨论的基础上,播放相关录像《动物危害植物》,引发学生的矛盾心理,鼓励学生展开进一步的质疑和思考,对动物对人类的益处与害处形成综合的认识,并能进行理性的决策。
二、教法和学法
我认为,“教”和“学”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建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三个理念:面对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我在本节内容教学设计中也有所体现:(1)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动物能维持生态平衡”的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情境,提供资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思考、推理,让学生主动探究。(2)面对全体学生:资料分析、问题讨论等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每位学生都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在“合作”中体会乐趣。但是小组讨论往往会流于形式,空洞的说理只会形成肤浅的认识,我想采用学案的形式,对学习的内容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让学生不仅可以说说,而且可以写写画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突出学习的“自主”性。(3)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人类对动物的认识过程也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过程,选用的素材中有很多人类对麻雀、狼、害虫等动物的态度转变的例子,启发学生辩证地看待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在学习中有效地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STS)的教育,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
在导入部分列举作家对春天的两种描述,一种是热闹非凡、生机勃勃的,另一种是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的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利用文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珍爱动物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选择喜爱的春天,他们会选择有动物活跃的春天,因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缺少了它们,人类的生活将变得单调、寂寞。但是动物的作用不仅仅是这些,那么动物在自然界中有哪些作用呢?这就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能说出一些,但是肯定不够系统或者理解不够深刻,教师在展开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经历,好好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
(二)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这是第一个知识点,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安排了四个连续的学生活动。
1.资料分析
资料一:麻雀啄食和糟蹋农作物,曾被列为主要的害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开展了“剿灭麻雀”的运动。可是现在专家发出了“保护麻雀”的呼吁,这是为什么?
资料二: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最大的牧业基地。过去那里有许多狼,对牧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当地牧民组织了大规模的猎捕狼的活动。但随后野兔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野兔和牛羊争食牧草,加速了草场的退化。想一想,野兔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增加?为什么?
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资料,列举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用食物链或食物网表示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你的图解解释上述问题。
此处选用的资料,是人类对所谓害鸟、害兽态度变化的经典事实,让学生针对自己画出来的具体的食物链,分析各种生物数量的消长关系,知道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处于动态变换之中,对生态平衡形成感性的认识。
2.问题讨论
以往人们习惯把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成为益鸟、益兽,加以保护,而把对侵犯人类利益的动物称为害鸟、害兽,不断地猎杀。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人类错误的行为进行反思。此处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利用学生的差异性,让不同的观点碰撞,从而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小组讨论不能流于形式,问题过于简单,或者只有唯一答案的讨论,就没有意义,教师预设的讨论题一定要能生成多样的答案,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辨别,学会采纳或否决。
3.整理归纳
通过前面的分析和讨论,结合图片“跷跷板”(生态平衡示意图),你得到什么启示?(你认为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动物有什么作用?)
在资料分析和问题讨论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个缓冲思维的过程,结合“跷跷板”的图片,整理思路,自主归纳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4.出谋划策
(1)2001年9月,重庆壁山古老城遭受了罕见的蝗虫灾害,铺天盖地的蝗虫像收割机一样把当地近千亩的农田和果树林蚕食得面目全非。请你出谋划策,帮助古老城和其他相邻地区躲过蝗灾。
(2)美国阿拉斯加的涅利钦自然保护区,保护着4000多头鹿。为了使鹿的数量进一步增多,人们把鹿的天敌――狼消灭得一干二净,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10年以后,鹿群的总头数猛增到42000余头,鹿群吃掉了牧场上的草,破坏了整个鹿苑的植被,鹿因缺少食物开始大量死亡,出现濒临灭绝的危机。如果你是一名生态学家,你会给出什么建议?
此处模拟决策的活动,既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又能激发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这连续的四个活动,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层层深入,同时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开展学习。
(三)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在生态平衡中我们强调的是植物和动物,即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但是生态系统中还有别的成分――分解者,即细菌和真菌,非生物因素如阳光、空气、水等。那么在生态系统中它们是怎样密切联系的呢?学生回答。
请你用图表的形式描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将文字转化为图表来学习,能使知识要点一目了然,形象、直观,便于理解,易于记忆,能简捷地展现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培养和发展想象、联想、推理能力,开发智能。但是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可以示以范例,给予铺垫,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选派两位学生展示自己的图解。
提问:如果没有动物,这一过程会受到影响吗?可见,动物有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是承上启下的,如果没有动物,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在短时间内还能继续,只不过植物的分解过程,物质循环的速度会减慢,所以说,动物能“促进”物质循环。但是时间长了,也会影响植物的生活,因为很多植物的繁殖离不开动物,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
(四)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本知识点不是难点,可先让学生举例,挖掘生活、经验中的学习资源。然后播放录像《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形象生动的影片可加深学生的体验。补充渡渡鸟和大颅榄树的故事(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渡渡鸟曾是当地的国鸟,由于肉质鲜美被人类猎杀,于300年前灭绝,后来岛上的大颅榄树的种子不再发芽,生物学家发现,原来只有渡渡鸟吃大颅榄树的果实,大颅榄树种子外坚硬的外壳在渡渡鸟胃中消化后才能发芽),让学生介绍,如果学生不知道,就由老师介绍,同时链接相关网页,让学生了解网络学习的快捷方便。
动物并不总是那么讨人喜欢,比如下面录像中的动物就让人类很头痛。播放录像《动物危害植物》,以往遇到这样的情况,人们是怎样应对的?(使用杀虫剂。)杀虫剂的使用带来什么后果?(寂静的春天)惨痛的经验教训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启示?怎样寻求更合理的解决办法?(生物防治)什么是生物防治?(P47科学・技术・社会)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渗透STS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辩证地看待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尊重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
(五)课堂总结。
关键词:Moodle平台;动物细胞培养;资源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如今网络资源丰富,大部分都呈现线性特征,多数网站主要以文本堆积、链接、知识点罗列为主,存在着如:学习系统导航性不强[1]、轻网络教学资源设计[2]、轻知识获取与互动[3]等不足,尤其互动性和生成性网络学习资源较为薄弱,学习者达不到利用网络有效学习的目的。Moodle是由澳大利亚MartinDougiamas博士主持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Moodle平台主要包括网站管理、课程管理、学习管理三大功能,浙江万里学院对Moodle平台进行了二次开发,能利用Moodle平台辅助日常教学、进行课程日常管理和学习资源建设、进行深入研究教学和学习等,动物细胞培养实践操作性强,实验前需要学生利用教学资源进行学习,撰写实验设计报告,事先预习实验过程,熟悉操作流程,我们在利用这平台强化《动物细胞培养》的学习资源建设,探索解决实验课老师上课讲解占用时间过多,学生实验时间被压缩、不足,老师示范指导不够,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不足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基于Moodle平台学习资源设计的原则
学习资源具有动态、共享、直观等等特点,在设计上需要遵循一下三个原则:
1.教学性原则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导学者,教师要学会判断学习资源的价值,当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发现有价值的“知识点”时及时上传,使全体学生马上能受益,资源的教学价值得以实现。
2.实用性原则
教师要选择适合网络平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支持教学,资源与教学紧密结合,能应用于实验课程实践。
3.融入性原则
学习资源的生成与学生积极的融入紧密相关,学习资源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参与为基本前提,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产生学习成效。同时,教师作为导学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参与到网络平台的学习、交流探讨中,并将学生收集到的网络资源及时上传到平台,营造自由开放、交流合作的学习氛围。
二、基于Moodle平台学习资源设计的策略与实践
1.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同时关注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的差异。教学设计要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实验中。如为了增强学生对于动物细胞培养兴趣,一开始就提出“病毒性疫苗是如何制备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培养细胞为病毒的繁殖打下基础,达到动物细胞培养的教学目标。
2.学习资源的设计
学习资源的设计应更灵活、生动,以项目为基本点,尽量利用D片、虚拟实验将实验形象展示出来,并且将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内容贯穿于学习资源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验情境的设计
在新的实验项目开始前,教师通过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实验兴趣,比如在讲授“新城疫灭活疫苗的制备”,提出新城疫病毒易在哪些细胞中生长、如何制备这些细胞等问题,让每一位学生撰写“实验设计报告”,写出实验中所需要的器材、培养用液、实验操作步骤、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并让学生们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形成小组设计报告,再在全班交流,上传到moodle平台,经过老师审核后开展实验,要求学生在moodle平台观看虚拟实验,写出实验体会、感悟,这样,有助于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实验前的感知,锻炼学生准备实验的能力,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带着问题阅读有关资料,积极地探索,使学习达到良好的效果。
4.考评体系的设计
《动物细胞培养》实验课的考核重点是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考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是否规范、是否掌握了某种实验操作技能、是否达到了实验要求、能否对实验结果进行有效分析、有无创新性的见解等。学生实验评价采用“平时表现(占10%)实验设计报告(占10%)+实验操作考试(占20%)+实验原理考试(占20%)+实验总结报告(占20%)+小组内互评(占20%)”的方式,强化实验过程性考核,体现学生综合素质。
5、实验完成后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一门对操作技能要求高、实验结果又常容易失败的实验,而且实验的多数内容都涉及到对细胞的形态、大小、数量、活性等进行观察分析,要求学生在每一次实验课结束后,完成对实验结果分析、判断,这样,不仅能够加强感性认识,还能找出实验成功或者失败之处,有利于在提高下次实验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moodle平台的有效学习资源,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熟悉细胞培养的基本技术,并为其今后其它课程的学习和将来毕业后的工作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强.网络课程现状调查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4):85-88
摘要: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形态学课程,如何提高其教学质量是教学活动的重要问题。在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后,从上好绪论课、充分备课、拓宽教学思路、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应用先进设备、创造动手条件等方面就如何提高组胚学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理教学;实验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146-03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包括组织学和胚胎学两门学科(以下简称组胚学),所研究的动物以家畜和家禽为主,兼顾宠物和部分实验动物。动物组织学是研究动物机体细微结构及功能关系的学科;动物胚胎学是研究个体产生及早期发育规律的学科。组胚学是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实验动物学、水产养殖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旨在揭示正常动物机体的细微结构、生理功能及发生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机体的生命活动、物质代谢和病理机能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本课程既是《动物解剖学》的延续,又与后继课程《动物生理学》和《动物生物化学》有着密切联系,并为今后学习动物医学专业的病理学、免疫学、产科学及动物科学专业的遗传学、繁殖学等课程奠定基础。
组胚学的教学内容属于形态学范畴,其教学认知对象体积细微、结构复杂;胚胎学则着重讲授动物胚胎发生和早期发育过程,整体教学内容繁杂。理论教学抽象且晦涩,且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很少直接联系临床,所教授的内容基本“看不见”,更是“摸不着”,且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繁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畏难情绪。老师在讲解胚胎各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与空间位置变化时也会力不从心,学生更是摸不着头脑。因此,改进教学内容和表达方式及学生认知行为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其学习压力,提高教学质量势在必行。近年来,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动物组胚学教研组为适应大学素质教育的新要求,贯彻培育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并结合专业特点对组胚学进行了一些理论及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和体会,小结如下,仅供同行交流参考。
一、提高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目前,在大学教育模式中课堂教学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因此如何提高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质量及提高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理解是关键。
1.上好绪论课,激发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改变大学中“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兴趣是关键。只有将“注入式”教学变成“主导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之能主动学习,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于刚踏入大学不久遭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巨大变化的大学生,想要激发他们对组胚学习产生兴趣,第一次课“亮相”的“绪论”这一章节至关重要,一定要认真琢磨,将绪论课讲透、讲好,不要怕浪费学时。这个观点也与霍军等前辈不谋而合[1]。绪论教学是本学科教学的开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绪论具有独特的功能。绪论作为本学科知识高度概括性的内容,除了介绍组胚学的知识要点、在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专业中的地位外,还介绍了组胚学的学科发展简史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学习本课程的方法和指导思想等。所以,绪论对本学科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对绪论内容的讲解透彻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本门学科的兴趣[1]。学生通过教师对绪论内容的讲解可以初步了解和认识组胚学,并获得学习本学科的方法。在讲解绪论时,除了要强调组胚学相关概念和知识要点及其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相互关系及重要性之外,还可以增加科学家们对组胚学发展做出的各种贡献及一些有趣的跟本学科相关的小故事,比如卡米洛・高尔基和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如何致力于神经系统的研究,并@得1906年诺贝尔生理奖。通过了解组胚的发展及科研人员的经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
2.充分备课,利用多媒体上好每一堂理论课。师生普遍认为组胚学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无趣的学科,其原因主要在于组胚学讲解的是机体细微的结构形态,虚无缥缈,摸不着、看不见,且名词繁多,内容晦涩,镜下图像局限、平面、静态。所以,怎样将这样一门内容丰富又学时相对较少的学科讲解清楚,还得依靠充分备课。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教学变得简单,同时又可以加大信息量,这无疑是现代教学手段的巨大进步。而多媒体课件可以制作成集文字、图像、声音及视频剪辑于一体的多媒体演示软件,它能把教师的教学意图转变为具有强吸引力的生动演示,可改变枯燥的教学模式,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2]。在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不仅要做到形象直观、图文并茂,还要多用图表归纳总结相似组织的结构异同点。利用图表可以使得原本复杂的形态结构特点变得一目了然,增加相似结构的异同点可以使得学生容易抓住重点,便于理解及记忆。比如表1列出了三种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分布。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Flash、3D动画或相关模拟视频来呈现细胞、组织及器官的组织结构和生命运动过程,使得传统教学中静态的挂图结构变得生动立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3]。比如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模拟骨骼肌收缩的Flash、细胞的有丝分裂及减数分裂、精卵结合完成受精的过程等,这样的展现使许多原本讲起来很晦涩、看起来很平面的内容变得立体且活灵活现,可以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这也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多注意收集与本学科相关的信息。
3.合理取舍教材内容,拓宽教学思路。教材是对本学科现有知识和成果进行综合归纳和系统阐述,比较完整但相对较少作新的探索。鉴于本学科内容和知识点庞杂与学时有限的矛盾,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教材各章节的特点,对教材内容适当筛选、精简,同时还要充实。根据课程大纲在保证重点内容的前提下,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精简。比如神经组织和神经系统,重点介绍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类型、结构特点及功能和血脑屏障的结构组成及功能;消化系统重点介绍胃、小肠和肝脏的组织结构特点及功能;而泌尿系统则重点突出肾脏的组织学结构特点及功能;至于生殖系统可以重点介绍和卵巢的组织结构。在维护好所用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合理性之外,也要适当增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前沿性学科知识和新技术研究动态,使学生能及时了解最新信息,跟上最新研究的步伐。比如讲到组织细胞更新、修复和再生时,可以适当增加有关细胞生物学领域内细胞凋亡的知识以及干细胞研究的最新信息。讲到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再发育成为一个胚胎时,可以介绍一些有关转基因动物、人工(体外)授精、试管婴儿等生殖繁殖学领域的知识。此外,可以将正常结构和异常结构相结合,也可以列举一些兽医临床知识。比如正常的胃底部上皮中是不会有杯状细胞的,而发生癌变时会出现杯状细胞。增加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理解,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更加明白学好组胚学可以为其他课程打好基础。
二、改进实践课教学方式,注重观察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组胚学是一门研究动物机体细微结构及其功能关系的基础专业学科,抽象又不生动的理论教学根本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组织器官的结构形态,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因此只有注重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加强学生对机体基本组织和器官结构形态的理解。但相对理论课而言,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实践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往往被认为是附属教学,加之传统的组胚学实践课教学方式多为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和绘制生物图,单调且缺乏考核,令学生认为实践课无关紧要。近年来,我院投入经费添置仪器设备,进行了一些实践课教学的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1.增加实践学时,改革实践教学内容。组胚学传统的教学理念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实践教学一直得不到重视。但是,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是为培养新时期应用型人才服务的,实践验证理论,而理论指导实践,只有两者共为整体,互相补充,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理论课上讲的组织器官的结构形态往往空洞抽象,没有实践课上显微镜下的观察,学生往往无法彻底了解其结构形态。比如介绍呼吸系统的支气管树、肺泡管、肺泡、肺泡囊等结构时,仅凭教材的描述、模式图的展示及教师的讲解,学生往往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印象也不深。只有通过实践操作,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寻找肺脏的各种组成结构,才能真正做到印象深刻,充分理解其结构形态及功能。组胚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形态学科学,实践课对提高教学质量尤为重要,只有认真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器官的结构,才能加深印象。为此教研组不仅调整了实验课学时数,使之与理论课学时达到1∶1的比例,对实践课的内容也进行了调整。传统的组胚实践课多为验证性课程,即让学生在镜下观察组织切片并绘制生物图,这样的教学方式显得单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组织学的特点,在保留原验证性、演示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综合性、研究性实验。比如对于血液的观察,以前都是验证性的实验,即在镜下观察教师事先制作好的血涂片;改革后,我们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血涂片,然后在镜下观察。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制作血涂片,同时还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比如在观察上皮组织时,不是给学生提供只有上皮组织的切片,而是各种不同上皮组织所在的一些器官,如单层柱状上皮提供的是小肠,复层扁平上皮提供的是食管等,这样有助于学生记住这些不同上皮组织的分布,加强对理论课知识点的理解。通过对不同动物肝脏结构的观察比较,也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小叶间结缔组织的发达与否。通过这些研究性、综合性的实验,既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造实践条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传统的组胚实践课教学方法单一,往往都是老先讲解,学生再在镜下观察切片并绘制平面的生物图,形式比较单调,认真的学生能自觉地观察镜下结构,一些调皮的学生可能会混水摸鱼。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实践课的学习效果,开设了一些参与性较强的实验项目。比如血涂片的制作,给学生提供哺乳动物和家禽的血液,但事先不告知,只能做好涂片后在镜下分辨,这样通过制作、镜下比较,学生对不同动物的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印象比较深刻。实践表明,让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操作,增加了实践课的趣味性,且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与巩固[4]。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逐步引入石蜡切片及HE染色标本的制作实践,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石蜡组织切片制作过程,还能教育学生在观察组织切片的过程中要懂得珍惜爱护组织切片。
3.应用先进设备,提高实践课教学质量和效率。多媒体互动教学可用于理论教学,同样也可用于实践教学[5],在实践课中运用互动教学给师生都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我院2011年引入安装了MOTIC数码互动教室(麦克奥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该互动教室包括数码显微镜、电脑控制系统及软件、语音问答系统和显微投影仪。该互动教室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实践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增加了知识点的信息量。教师针对实践内容制作相关课件,其内容包括实践课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和大量所需观察组织器官的结构示意图、光镜照片、电镜照片,条理清晰、信息量大。教师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回顾理论知识,利用显微投影仪重点讲解镜下组织器官的细微结构及其功能,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组胚实践课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镜下准确分辨出各组织器官,但课件演示的图像与组织切片镜下结构往往会存在一定差距,以往学生观察时对镜下结构不敢确认,只能等待教师的帮助,使得教师忙于个别辅导,整体效率低下且效果不好。MOTIC数码互动教室的投入使用,不仅可以展示组织切片全貌,指导学生根据教材的描述及结构示意图分辨镜下结构,使得显微结构宏观化,一目了然,直观性强,可以使学生对照视频辨认镜下结构。该系统的语音问答系统更是增进了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在总控电脑前通过Motic Digiclass软件可以观察到每位学生在镜下观察到的结构,从而通过对话告知学生观察到的结构是否是所需观察的结构;反之,学生对所观察的结构有疑问时,通过语音系统即可咨询教师。该系统的启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看片的信心和效率,激发了研究探索的兴趣,也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实验课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实践课教学模式的改进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深受学生的欢迎,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不仅增加了学习兴趣,而且加强了动手能力。
三、结语
综上,通过对组胚学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探索与改进,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今后,教师还应该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并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对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改进、充实完善,以进一步提高组胚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霍军,宋予震,胡慧.浅谈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理论教学[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8(4):56-57.
[2]李萍,赵孝斌,等.谈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对医学教学模式的影响[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3,17(1):17-19.
[3]于彬,孙榆.浅谈多媒体动画在组胚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解剖学志,2003,11(3):28-29.
[4]王水莲,孙志良,刘进辉,等.动物形态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2):1562-1565.
[5]贾雪梅.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的初步探索.解剖学杂志,2001,24:93.
收稿日期:2016-11-25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生展示;前导组织;种群;密度
一、教材分析
“种群的特征”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环境与稳态》第四章第一节内容。从本章开始,课本开始由个体水平上升到群体水平来介绍生命系统的调控与稳态。在科学方法上,本模块重在系统分析和构建模型的方法。系统分析的一般过程是明确系统的边界后,在分析系统组成要素、特征、层次结构的基础上,分析系统各组分间相互影响的定量关系,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种群及种群密度的概念;(2)能辨析一个群体是否是一个种群。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具体种群的预估过程,能选出合适的估算方法估算不同种群的密度;(2)通过讨论总结出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并能清晰展示表达,提升科学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了解研究种群密度对于生产实践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介绍从本章起研究对象将从个体水平发展到群体水平,同时简要介绍在科学方面,本模块重点为系统分析和构建模型的方法,之后通过介绍种群为群体水平研究生命系统的基本单位,引入本节种群特征的教学。
2.种群的概念
先让学生回忆种群概念,之后让学生分析种群概念的三个要点(一定区域,此区域戎秩耗芄唤行正常生长繁殖,可以是自然环境,也可以是人造环境;同种生物;全部个体)。最后PPT展示不同的群体类型让学生辨析是否为种群,如:一片草地的全部蒲公英,某集市上的全部同种萝卜,某城市的全部青年等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回忆种群概念的同时,也了解到种群作为系统研究的边界及组成成分。种群的概念从字面意义上并不难理解,但对具体事例的分析学生容易混淆,因此可通过具体事例辨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理解种群的概念。
3.活动探究:估算草坪上的蒲公英数量
承接上文,可通过:“在弄清系统边界及组成成分之后,我们一起来研究种群的特征,而种群的特征主要变现为数量上的变化,认识和把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很重要。那么,如何来计算种群的数量呢?”来引入本部分内容,同时PPT展示问题:如何来计算一片草地(10 m×10 m)上所有的蒲公英数量?教师分发事先准备好的教具,一张10 cm×10 cm的方形白纸,“”和“”随机分布其上,让学生把“”当做蒲公英来进行计数。学生可分组(2~3人)完成。之后展示有代表性的几组统计结果,同时要求学生将统计过程清晰展示。教师把结果记录在黑板一侧。
4.标志重捕法
提问过度:通过样方法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对于植物及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以使用样方法,而对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来说,可以用样方法吗?(不可以,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可以从一个样方活动到另一个样方,导致重复计算,影响估算准确性)。此处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并作交流。那么该用什么方法呢?引出标志重捕法。(可以让一个小组收集资料进行展示,也可以教师自己介绍)
可以通过一个计算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标志重捕法:如果在30亩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6只野兔,第二次捕获41只,其中被标记的野兔有17只,那么该范围中有野兔多少只?教师通过学生讨论回答,引导总结出计算方法:某种群的总数为N,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为M,第二次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为m,则N∶M=n∶m,可得种群数量N=Mn/m的计算公式。之后,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标志重捕法的注意问题:A.标志物不能太过醒目,不能影响标记动物的行为和寿命等;B.在调查期内,该范围无大量迁入迁出及大量出生和死亡事件。
5.课堂小结
PPT展示整节课的框架及知识点,并展示练习题,让学生完成,反馈学习情况。
四、教学反思
本节重点在于探索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通过蒲公英模拟计算,让学生亲自动手,在相互讨论及对比中,形成前导组织,并有效构建新知识,得出样方法的步骤及估算原则。通过问题串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标志重捕法,理解此方法的适用范围,并学会运用。通过课堂测试反馈,可以看出,学生不仅很好地掌握了新知识,并学会了如何运用,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得到较好落实。
本节课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计算种群个体数,使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总结方法的过程,同时让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在提升学生动手及分析问题能力之外,提高了学生的科学表达
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程改革;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与过去的课程行为系统结构相比,新的课程行为系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通过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自己的发展。同志曾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生物教学的不断改革,教学上的创新随之应运而生。
1.重视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基础;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而它们的发现和确立都有坚实的实验基础。观察和实验,让学习获得第一手资料,从而积累感性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把观察和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可安排三种形式:①在学习新知之前,先实地观察,从而积累感性知识,引入课题情境。②在学习某一知识后进行观察和实验。由于学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学习后再进行观察和实验,可以使得对所学的知识更深刻。③在学习新知的某些环节时,观察实际,总结出生物体的一些结构、概念和规律。
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过程中,不论是哪种形式,都应强调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目的,做到有计划、有准备。2、要细心观察和实验,认真思考;3、过后要加以总结分析,填写好实验报告册。
总之,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取得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可以发现事物的本来面貌与实质,能加强同社会生活及自然环境的联系,开拓视野,有助于尽快掌握知识,可以激发求知欲,发展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2.注重对比,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对比是把两类或几类对象进行比较,从而认识对象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逻辑方法,是常用的思维形式。在生物学学科中采用对比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时,首先通过图形的比较,然后再通过基本结构的比较来获得二者的区别,从而加深知识的了解和记忆。
总之,通过对比,可以培养学生异中求同,同中辨异,不断对比,定会使学生有所发现,获取新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3.注重知识的提炼,培养概括能力
提炼是从大量的实验事实,教材资料中提出科学的观点、思维方式等。根据生物学教学的要求和特点,提炼法有以下几种:一是提取知识点,学习“生物进化历程”后能够概括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绝灭。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二是:体会科学方法。例如学习“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这个探究后,认识到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引起变异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种类之间,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但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就不会遗传给后代。三是要学习知识应用方法:例如学习“植物的生殖”后,认识到植物的无性生殖常用的方法是扦插和嫁接。在进行无性生殖时应注意的问题。如扦插所需要的条件有: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等,扦插枝条15~20厘米等,同时让学生举出生产实践上常用无性繁殖的农作物。如马铃薯用块茎繁殖、红薯用茎繁殖、空心菜用茎繁殖等等,学生们激烈地回答来巩固本节所学内容的应用。总之,不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提炼,可使学生对教材知识化厚为薄,以少胜多,能举一反三,能科学地思维,具有较高的概括能力。
4.通过体验,提高操作技能能力和应用能力
同志曾说:“要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让学生走出课堂,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组织学生开展校园物种方面的调查。根据取样告诉学生们如何查阅名称、分类,使其在调查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讲到嫁接的内容时,则要求学生自带小刀、树枝到课堂上,自己动手学习嫁接技能;上标本制作内容时,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植物标本,昆虫标本,并对其制作作品进行评比。从实践活动中去掌握技能,提高操作技能能力和应用能力。
5.注重讨论争辨,培养表达能力
讨论是师生提出问题,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每个学生既可发表个人看法,又必须虚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所以课堂讨论是一个多向信息交流的活动,较之教师讲授的单向信息交流和谈话的双向交流有较大的优越性。采用讨论争辩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有明确的争辩论点和目的。如果围绕教材而设的,其辩论点必须是教材的重点或难点。通过讨论达到掌握教材,发现新知的目的,切忌在枝节问题上纠缠。二是:要以理服人。要摆事实、讲道理,事实要具体,道理要充分,结论不可武断,而要水到渠成。总之,恰当的开展一些课堂内、外的讨论争辩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他们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取长补短,达到提高认识,获取新知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及概括能力。
6.课堂设疑,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英国伟大物理学家牛顿,正是对苹果落地这一极为平常的小事感到疑惑,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对于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是十分可贵的。教师要正确引导使他们敢于怀疑,敢于发现问题。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敢于提问、敢于钻研、敢于尝试实践,敢于探索知识的奥秘。在质疑问题中撞击创造火花,获得新的想法,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7.激励、恰当评价,培养学生创新发展的能力。
创新过程并不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养成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同时也要采取鼓励和引导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要鼓励拔尖、鼓励有创见的。对在学习过程中有创新表现的学生提出表扬,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是国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提出的在当前我国国情下行之有效的重要发展理念。在中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中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是前提,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是方向,根据专业课程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途径。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 教学 就业导向
以就业为导向是国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而提出的在当前我国国情下行之有效的重要发展理念。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继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学生技能培养是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下必须提倡和坚持的重要改革精神。在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如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市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每一个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一、正确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的内涵
中央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的根本内涵是:以就业为导向要强调学生的就业技能,还要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完善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学生的真正就业是以技能、理论、素养三者共同来支撑的,它是一个综合素质的就业导向观,是一种全面的就业。它除了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满足企业的需求之外,更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健全,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
根据国家对中职生的培养目标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从专业角度讲,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具有畜牧兽医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具有动物科学饲养管理的能力,具有动物疾病临床诊断能力,具有动物疫病检疫检验及防控能力,具有动物药理知识和兽药临床使用及营销能力,具有动物繁殖改良的理论知识和动物繁殖调控能力。
三、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探索
1.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就业教育的前提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首先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要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要从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操作技能的现代教育转变。教师要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努力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地推行就业教育,才能真正把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
2.寓职业道德教育于专业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前提条件或基本条件,否则即使具备了较高的技能水平,也不可能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作为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并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
3.根据专业课程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畜牧兽医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畜牧兽医专业课上用“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法是不可行的。作为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必须动脑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4.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方向,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施教,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职业能力。
在专业教学中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基本依据,把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落实到专业技术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据调查,农村基层很多中小规模养殖场、养殖专业大户,由于经营者不懂养殖技术,不按常规防疫,一旦出现流行病就束手无策,有的血本无归;另外,大部分饲料和兽药营销人员对疾病的诊疗技术都很欠缺,有的甚至连肌注、皮下注射都不会,更不用说静脉注射了。所以,既懂理论知识又会动手操作的技能人才是基层养殖场以及兽药厂和饲料厂最需要、最欢迎的人才。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必须与之相适应,培养出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用型人才。
按照市场需求,畜牧兽医专业岗位主要有以下几种,如畜牧技术员、饲料生产技术员、繁改技术员、兽医技术员、检疫技术员、牧场管理员、畜牧物资生产营销员等。要按照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着重职业岗位操作技能的培养,以及适应职业岗位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其更好地适应本岗位工作需要以及应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如《猪的生产与经营》课程内容是畜禽饲养与管理人员岗位必须掌握的知识,教学本课程时,我常常把学生带到学校养殖场或学校附近的养殖专业大户现场教学,使学生掌握猪的饲养管理技术、疫病防疫防治技术,并请技术员现场讲解猪饲养管理的体会及养猪致富之道,进一步强化专业意识和职业岗位能力。不仅如此,在高二年级开展专业实习时,我们将学生分组分配到各区乡兽医站或中小规模养殖场跟师实习,在高三年级根据学生选择的职业岗位,将学生分配到相应的实习单位,如乡镇兽医站、中小规模养殖场、饲料厂、兽药厂等,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了适应岗位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吴霏 徐朔 职业能力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7).
[2]孙连栋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新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