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动物医学和畜牧兽医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犬瘟热;预防;治疗;病毒病
1前言
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百里畜牧兽医站成立以来,犬瘟热的危害极大,是宠物病的主要核心角色,最大时能占到宠物病例的37%,症状非常具有特点,死亡率极高。在不足六个月大的幼犬和猫科动物中,这类疾病更是宠物最大的威胁,其特点非常明显,症状典型,十分好辨认,但是目前这类疾病的整个治疗过程较为繁杂,治疗难度还相对较大。只是在发病初期的时候,通过注射方式治疗即可,但是到达发病的中后期,我们的治疗尤为困难,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去治疗宠物,帮助宠物恢复健康。
2在我国犬瘟热传染病的症状
在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百里畜牧兽医站的调查显示,犬瘟热的治疗过程较困难,主要看的是百里畜牧兽医站医生的治疗方式方法符不符合这个狗的生病情况,因为就算这是种通病,但是每只狗的身体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发病程度也不太相同,这就比较考验医生的治疗技术,对于不够资深的医生来说面对传染性疾病是比较棘手的。当犬瘟热发病时的特征比较典型,有着很明显的症状,尤其是多数的犬瘟热患者动物会出现较典型的神经症状,主要表现为犬类动物口吐白沫,睡觉的时候时常明显增多,精气神表现为高度沉郁,与以往的精神饱满的状态相比是有着明显区别的。这只是表面上看出来的症状,而身体里的并发症也很多,在患病动物的胃肠道中大都会被病毒侵蚀,这种病毒侵蚀所表现出的临床现象就是呕吐、拉稀等。犬瘟热的发病已经进入更严重的阶段时,也有着脓性鼻涕,脓性眼屎,咳嗽等发病症状,在生病后的2-14天内会再次出现体温升高不下的情况。在犬瘟热的发病最初的一段时期,患者狗的体温会高达39-41摄氏度,没有吃饭的欲望,精神极度抑郁,总是打喷嚏,有腹泻和眼鼻流出水样的分泌物等情况都是患这种传染病的表现状况。这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疾病,患病动物的死亡率能够高达80%以上,大多数可以通过空气和食物进行传播,除此之外传播途径较为多的是与病犬直接接触而造成传染,另一方面,猫科动物的患病率也是持高不下。
2.1犬瘟热疾病的预防措施
定期的进行免疫接种犬瘟热疫苗时预防该类疾病的主要手段,针对于犬瘟热的高发期是6月龄以下的犬类,所以首免时间定在50日龄时候,二免定在80日龄的时候,三免在110日龄进行,在此过后,每年要免疫一次,目前市场上的六联苗、五联苗与三联苗都可以按照上述的程序进行免疫措施。
2.2犬瘟热发病后的处理措施
如果一旦发生犬瘟热,为了防治传染病的疫情蔓延开来,必须做到彻底隔离病犬,严禁患病犬和健康犬相接触,用火碱、次氯酸钠、来苏等消毒用品把犬舍和生活环境进行彻底的消毒,如果有收到犬瘟热疾病威胁的犬,应该立即使用相应疫苗做紧急预防注射,或者用犬瘟热高免血清来替代注射,等待病情逐步稳定下来,再注射犬瘟热疫苗。
3犬瘟热疾病出现后的治疗措施
3.1犬瘟热的不同阶段的不同治疗方法
在出现患犬瘟热疾病的临床表现后,要是想控制病情的发展,可以注射大容量的犬瘟热高免血清来控制病情。此后,要对症治疗,注意补钙,补液,退烧等加强饲养的管理方法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继续感染。其中在犬瘟热的最初发热期可以注射大剂量的高免血清,就可以给病犬增强足够的抗体,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但要是发现不及时,让病犬拖到了发病的中后期,那么,光是注射高免血清效果微弱,尤其是是出现了犬瘟热特有的临床表现的神经沉郁症状,要记得对症治疗,加强饲养管理方法等。犬瘟热的发病严重程度和死亡率与继发感染有很大的关系,大部分的病犬在神经症状出现后发生死亡,一岁以内的犬最容易感染此病,不同品种、年龄、性别均可以发生感染,潜伏期在4-6天左右,就像普通感冒一样体温升高,一到两天后好转,随后体温再次升高,食量逐步减少,表现出沉郁的精神状态。在一年四季中均可发生,主要的发病期在寒冷的冬季,
3.2犬瘟热的治疗和预防要点
由于狗的5月龄前是犬瘟热的高发期,在狗免疫力低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打三免,此后的每年要打一次疫苗。在发现犬瘟热后,及时的治疗可以改善发病情况,对症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4结束语
在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百里畜牧兽医站的研究告诫我们,随着养宠物狗的人越来越多,宠物病防范与治疗是我们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其严重的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情况,是很多病的源头,只有解决像犬瘟热一样的宠物疾病才能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安全以免受到疾病的侵害。
参考文献
[1]杨厚贵.畜禽业[J].冬犬常见病防治.2014(6):101-102.
[关键词] 犬瘟热 预防 治疗 病毒病
[中图分类号] S858.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243-01
1 前言
犬瘟热属三类动物疫病,主要感染犬科及猫科动物,传染渠道主要是通过与病兽直接接触传染,也可通过空气或食物传染,但是其只是在动物之间传染,并不会涉及到人类。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百里畜牧兽医站成立以来,犬瘟热的危害极大,是宠物病的主要核心角色,最大时能占到宠物病例的37%,症状非常具有特点,死亡率极高。在不足六个月大的幼犬和猫科动物中,这类疾病更是宠物最大的威胁,其特点非常明显,症状典型,十分好辨认,但是目前这类疾病的整个治疗过程较为繁杂,治疗难度还相对较大。只是在发病初期的时候,通过注射方式治疗即可,但是到达发病的中后期,我们的治疗尤为困难,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去治疗宠物,帮助宠物恢复健康。
2 在我国犬瘟热传染病的症状
在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百里畜牧兽医站的调查显示,犬瘟热的治疗过程较困难,主要看的是百里畜牧兽医站医生的治疗方式方法符不符合这个狗的生病情况,因为就算这是种通病,但是每只狗的身体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发病程度也不太相同,这就比较考验医生的治疗技术,对于不够资深的医生来说面对传染性疾病是比较棘手的。当犬瘟热发病时的特征比较典型,有着很明显的症状,尤其是多数的犬瘟热患者动物会出现较典型的神经症状,主要表现为犬类动物口吐白沫,睡觉的时候时常明显增多,精气神表现为高度沉郁,与以往的精神饱满的状态相比是有着明显区别的。这只是表面上看出来的症状,而身体里的并发症也很多,在患病动物的胃肠道中大都会被病毒侵蚀,这种病毒侵蚀所表现出的临床现象就是呕吐、拉稀等。犬瘟热的发病已经进入更严重的阶段时,也有着脓性鼻涕,脓性眼屎,咳嗽等发病症状,在生病后的2-14天内会再次出现体温升高不下的情况。在犬瘟热的发病最初的一段时期,患者狗的体温会高达39-41摄氏度,没有吃饭的欲望,精神极度抑郁,总是打喷嚏,有腹泻和眼鼻流出水样的分泌物等情况都是患这种传染病的表现状况。这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疾病,患病动物的死亡率能够高达80%以上,大多数可以通过空气和食物进行传播,除此之外传播途径较为多的是与病犬直接接触而造成 传染,另一方面,猫科动物的患病率也是持高不下。
2.1 犬瘟热疾病的预防措施
定期的进行免疫接种犬瘟热疫苗时预防该类疾病的主要手段,针对于犬瘟热的高发期是6月龄以下的犬类,所以首免时间定在50日龄时候,二免定在80日龄的时候,三免在110日龄进行,在此过后,每年要免疫一次,目前市场上的六联苗、五联苗与三联苗都可以按照上述的程序进行免疫措施。
2.2 犬瘟热发病后的处理措施
如果一旦发生犬瘟热,为了防治传染病的疫情蔓延开来,必须做到彻底隔离病犬,严禁患病犬和健康犬相接触,用火碱、次氯酸钠、来苏等消毒用品把犬舍和生活环境进行彻底的消毒,如果有收到犬瘟热疾病威胁的犬,应该立即使用相应疫苗做紧急预防注射,或者用犬瘟热高免血清来替代注射,等待病情逐步稳定下来,再注射犬瘟热疫苗。
3 犬瘟热疾病出现后的治疗措施
3.1 犬瘟热的不同阶段的不同治疗方法
在出现患犬瘟热疾病的临床表现后,要是想控制病情的发展,可以注射大容量的犬瘟热高免血清来控制病情。此后,要对症治疗,注意补钙,补液,退烧等加强饲养的管理方法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继续感染。其中在犬瘟热的最初发热期可以注射大剂量的高免血清,就可以给病犬增强足够的抗体,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但要是发现不及时,让病犬拖到了发病的中后期,那么,光是注射高免血清效果微弱,尤其是是出现了犬瘟热特有的临床表现的神经沉郁症状,要记得对症治疗,加强饲养管理方法等。犬瘟热的发病严重程度和死亡率与继发感染有很大的关系,大部分的病犬在神经症状出现后发生死亡,一岁以内的犬最容易感染此病,不同品种、年龄、性别均可以发生感染,潜伏期在4-6天左右,就像普通感冒一样体温升高,一到两天后好转,随后体温再次升高,食量逐步减少,表现出沉郁的精神状态。在一年四季中均可发生,主要的发病期在寒冷的冬季,
3.2 犬瘟热的治疗和预防要点
由于狗的5月龄前是犬瘟热的高发期,在狗免疫力低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打三免,此后的每年要打一次疫苗。在发现犬瘟热后,及时的治疗可以改善发病情况,对症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4 结束语
在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百里畜牧兽医站的研究告诫我们,随着养宠物狗的人越来越多,宠物病防范与治疗是我们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其严重的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情况,是很多病的源头,只有解决像犬瘟热一样的宠物疾病才能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安全以免受到疾病的侵害。
参考文献
【摘要】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在保证教材理论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本着“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使宠物医疗专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不断适应时展的需要,适应更多更好的培养宠物医疗专业人才的最终目标。理论教学部分与实验实训技能、实践实习考核等课程实验实训内容从传统的教材体系中分离出来,归类到实践技能教材建设之中,把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实践教学部分独成体系,为学生毕业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创造条件,同时也为自学宠物医疗专业的社会有识青年开辟一个职业技能的学习平台。除公共课外,把专业理论教学分为专业基础课理论和专业理论课程两部分,共开设19门课程,总计816学时。其中,专业基础理论9门课程(必修课程6门、选修课程3门),350学时;专业理论10门课程(必修课7门、选修课3门),466学时。
【关键词】高职高专 宠物医疗 理论教学 课程设置 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50-03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是随着社会需求、在继承传统的畜牧兽医专业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新专业和热门专业。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开设在国内为数不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宠物医疗专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其理论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等研究,在前期“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的研究”和借鉴兽医专业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课程的综合与整合、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突出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培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优化公共课、调整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等研究中得到确认,明确了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基础课程600学时,专业课程780学时(含专业基础和专业选修课程390学时),总学时为1380学时。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理论课程为816学时,实验实训技能课程为564学时。
1 宠物医疗专业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高职高专的教育发展仍然处在探索前进阶段,特别在高职高专院校新建立的专业表现的尤为突出。目前,宠物医疗专业仍然延用畜牧兽医传统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特别是国内高职高专院校对宠物医疗专业教材开发建设的比较少,有些已经出版的高职高专宠物医疗专业的教材往往是高职高专兽医专业教材的翻版并存在内容重复现象,而且已有的宠物专业教材的种类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有些出版社出版的宠物医疗专业的教学参考书又不能符合高职高专宠物医疗专业教材的规范,不能突出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如下几方面:
1.1 课程设置留给实验实训课程教学的比重不足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原则,没有充分按人才定位的培养目标、职业岗位群所需能力及专业特点来确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对高职高专教材的“必需、够用、实用”的尺度把握不够,普遍来讲宠物医疗专业的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理论课教学比重偏大,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区别甚小,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学,留给学生实践性课程的比重严重不足。从培养目标来看,实验实训技能课程的缺失主要存在于两方面:一是先进技术项目训练不够,不能与企业技术应用保持相对的一致性;二是训练量不够,不能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
1.2 理论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存在缺陷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或多或少地延续了原来的畜牧兽医教学传统,不论在教材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都较保守,开放程度不够,不能紧跟时代的脉搏,对社会人才的需求缺乏预测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定量、定性分析,对未来职业岗位能力的确定存在很大的模糊性。仅就教材建设而言,有些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采用普通本科院校教材或在中等职业学校教材中增减一些内容即可,课程设置也大体相差无几,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学生能力的实用性并未真正得到体现,不适应适用型人才的培养。目前,宠物医疗专业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内容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1.3 教材建设落后于国家职业认证标准体系
目前,已有的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教材与国家职业认证标准体系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不符合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学生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没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合理地进行专业教材职业技能方面的建设开发。
2 宠物医疗专业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的探讨
2.1 课程设置的探讨
按照教育部提出“重在改革,重在建设,重在办出特色,重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原则,重视教学条件建设,重视专业教学改革实施状态和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效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部有关高等职业教育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和实践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根据社会对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人才的需要与几年来的教学研究实践,通过课题组成员的系统研究,确定宠物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
2.2 公共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公共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内容,按教育部和高职高专院校所在教育部门的统一要求,结合各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在普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体规定其总课时原则上不超过630学时,必修课程540学时,选修课程90学时。公共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的内容如表1。
2.3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内容,按照教育部有关教材建设的要求和“必需、够用、实用”有度的尺度,把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课程单独提炼出来,形成了9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材,其中必修课程6门,选修课程3门。为了便于实践教学独成体系,把传统的教材理论教学部分与实验课程教学部分相分离,把实验、实训课程内容归类到实践技能教材建设之中,形成新的教材建设体系。同时,也为自学宠物医疗专业的社会有识青年开辟了一个职业技能的学习平台。
宠物医疗专业9门专业基础课程总课时600学时(含专业基础选修课程150学时)。其中,专业基础理论课程350学时(含专业基础选修理论课程100学时),专业基础实验实训课程250学时(含专业基础选修课程50学时)。宠物医疗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内容如表2。
2.4 专业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内容,按照教育部有关教材建设要求和“必需、够用、实用”有度的尺度,把专业课程的理论课程单独提炼出来,形成10门专业课理论教材,其中必修课7门,选修课3门,同样把各门专业课程中的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内容归类到实践技能教材建设之中,形成新的教材建设体系。同时,也为自学宠物医疗专业的社会有识青年开辟一个职业技能的学习平台。
宠物医疗专业10门专业课程总课时780学时(含3门专业选修课程210学时)。其中,专业理论课程466学时(含专业选修理论课程116学时),专业实验实训技能课程314学时(含专业选修课程94学时)。宠物医疗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内容如表3。
2.5 理论课程教材建设内容的探讨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育在教材建设方面必须实现新的突破,建立以职业或技术岗位群所需理论知识为核心的专业理论教材体系,在教材建设中根据不同课程对专业理论的要求,在基本保证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本着“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精选精编教材内容,做到重视基础,突出应用,反映前沿。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完善宠物医疗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与教材建设,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博采众长,抓住特色,与时俱进,实现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材建设的重大突破。
2.5.1 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材建设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内容的建立,是多年来课题组15个高职高专院校任课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总结课题组成员自2005年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和2007年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两轮教材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课题组对宠物医疗专业的9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材建设内容的适用性、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撤减课程的重复内容、增加了对专业课程有益的必要内容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论证,制定出了宠物医疗专业的9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材建设的编写大纲及主要编写内容(详见附件1)。
2.5.2 专业理论课程教材建设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内容的建立,同样是经过总结宠物医疗专业几年来的临床教学实践,本着宠物医疗专业理论教学的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认真分析、结合宠物医疗行业的实践发展需要而发展、完善的。课题组对宠物医疗专业的10门专业理论课程的教材建设内容的适用性、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撤减课程的重复内容、增加了对专业课程有益的必要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论证,制定出了宠物医疗专业的10门专业理论课程教材编写大纲及主要编写内容(详见附件2)。
2.5.3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理论课程教材建设特点
以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育体系为指导,依据教育部高教[2006]16号文件的有关精神,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理论课程教材建设方面,突出了以应用、适用技术为主,充分考虑到了教材与教学的紧密结合,重点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教学特点,充分发挥各门专业理论课程教材在宠物医疗专业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出在专业教材建设的编写思路上有所创新,在编写结构上简略清晰,确保了教材的前瞻性、创新性、实用性。
3 理论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的结论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理论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的研究,主要从整合宠物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理顺宠物医疗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材的内容与衔接,撤旧增新,避免教材资源浪费与教材内容重复的角度出发,使教材建设达到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应有的课程设置的要求,在教材的内容上符合当今宠物医疗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发展需要,在保证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本着“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使宠物医疗专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不断适应时展的需要,适应更多更好的培养宠物医疗专业人才的最终目标。
为了把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实践教学部分独成体系,我们把宠物医疗专业理论教学部分与实验课、实践技能、实训课程内容从传统的教材体系中分离出来,归类到实践技能教材建设之中,便于学生毕业后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创造条件。同时,也为自学宠物医疗专业的社会有识青年开辟一个职业技能的学习平台,即形成了新的实验、实训技能教材建设体系又与宠物专业理论教材建设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其目的是建立一个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为核心的,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通过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的研究,为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具有时代特色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科目,能顺利通过农业部和国家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的审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验证佐证。
参考文献
[1] 凌云.李尚群等.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原则的研究与实践[R].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4年5月.
[2] 耿明杰.王润霞.王晓典.高教科研2004.畜牧业高等职业教育应对WTO的策略研究[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3] 吴学军.郑翠芝.高教科研2004.黑龙江省畜牧业高等职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4] WTO与畜牧业[J].王晓典.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年第07期.
[5] 丁岚峰.闫庆健.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的研究[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年08期.
关键词:豫西脂尾羊;微卫星标记;分子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8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2-0097-03
豫西脂尾羊儆诿上得嘌颍源于中亚和远东地区,在公元十世纪前后被引入中原地区,此后经过豫西地区人民长期的饲养选育而成。广泛分布于洛阳市、三门峡市、平顶山市及南阳地区的北部,数量达60万只,以群牧为主,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易育肥、肉质鲜美、色香味正等优良的特性。豫西脂尾羊胴体丰满,肉质细嫩,脂肪分布均匀,然而因当地饲养条件差和长期缺乏有计划的选育,致使豫西脂尾羊品种退化,生产性能下降。随着近些年来微卫星标记等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豫西脂尾羊分子遗传育种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当前国内豫西脂尾羊分子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便为豫西脂尾羊的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1 豫西脂尾羊的生产性能研究
生产发育性能是衡量一个饲养品种价值的重要指标,也可以为该品种的育种改良提供目标方向。田亚磊[1]对豫西脂尾羊的生产性能进行研究发现,成年的豫西脂尾羊平均体重为70.40kg,胸围、胸深、胸宽的平均数值分别为92.42cm、35.17cm和27.52cm,屠宰率平均为45.27%,净肉率平均为40.96%,其体格和体重指标都小于大尾寒羊,小尾寒羊和太行裘皮羊这3个河南当地的绵羊品种。在对豫西脂尾羊体尺与体重的相关性进行通径分析研究中,田亚磊等[2]对豫西脂尾羊体尺与体重的相关性进行通径分析,发现豫西脂尾羊的体高、胸深、胸宽指标在直接和间接的作用上对于体重都有很大的影响。白俊艳等[3]对豫西脂尾羊的体尺指标进行了聚类和主成分分析,在聚类分析中,将7个体尺指标聚为3个亚类,第1类包括体高、荐高、体长、管围,第3类包括胸围和胸宽,第3类只有胸深;在主成分分析中将7个体尺指标区分为2个相对独立的主成分,其中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为80.879%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为7.799%,这2个主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豫西脂尾羊的体型特征及今后的选育利用信息。
田亚磊[1]分析了豫西脂尾羊的肉质,发现其蛋白质含量、总氨基酸含量十分的丰富,其中天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亮氨酸的比率更是远高于河南大尾寒羊和河南小尾寒羊,也正是因为天冬氨酸和谷氨酸这两种鲜味氨基酸含量的丰富,使豫西脂尾羊肉质鲜美。朱剑凯[4]研究发现,成年的豫西脂尾羊的肌肉中,蛋白质含量为20.05%,脂肪含量为3.13,胆固醇含量102mg/kg,肌肉剪切力为1.95kg,失水率为27.3%,熟肉率为60.93%。这些数据体现出了豫西脂尾羊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高嫩度、高保水性、高熟肉率等特点,具有着羊肉理想的化学和物理品质,符合当代人们对良好的羊肉产品的追求。
羊毛的物理性质是品质的基础,决定羊毛的品质、羊毛同其他纤维的区别,还决定了其机械工艺性质、用途和品种、类型检查别。白俊艳等[5]对豫西脂尾羊的被毛进行了测量,发现其无髓毛质量比为64.32%,有髓毛质量比为34.15%,无髓毛根数比为80.12%,无髓毛细度18.11μm,自然长度为6.89cm,无髓毛伸直长度为8.30cm。豫西脂尾羊被毛的细度较好,有利于纺织,但其他的数据并不优秀,需要进行选育改良。
2 豫西脂尾羊的血液生化指标和血液蛋白研究
血液在动物的正常生理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豫西脂尾羊血液生化指标的研究,对其大规模饲养和疾病防治等方面有着广泛的作用。白俊艳等[6]对豫西脂尾羊的血液生化指标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总蛋白73.50g/L,白蛋白26.38g/L,球蛋白47.15g/L,尿素12.80mmol/L,肌酐36.83μmol/L,总胆固醇1.54mmol/L,钾5.10mmol/L,钠138.17mmol/L,氯104.83mmol/L,钙1.06mmol/L。国内对于豫西脂尾羊的血液生化指标的研究还很少,结果缺乏对比。
血液蛋白及同工酶的多态性是研究畜禽品种的起源分化、遗传结构和亲缘关系的重要依据,为畜禽的选择育种工作提供巨大帮助,作为血液生化遗传标记的最常用指标,在动物遗传标记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白俊艳等[7]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豫西脂尾羊血液蛋白(Hb)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并发现,豫西脂尾羊群体中在血红蛋白上存在3种基因型HbAA,HbAB,HbBB,3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0.057 1、0.628 6和0.314 3,基因座受HbA和HbB两个共显性等位基因控制,基因频率为0.371 7和0.628 6;在转铁蛋白(Tf)上存在3种基因型TfAA、TfAB和TfBB,其中TfBB基因型最多,频率为0.545 5,TfAA基因型最少,频率为0.200 0,而基因型TfAB的频率为0.254 5,这3种基因型受TfA和TfB控制,频率分别为0.327 3及0.672 7;红细胞蛋白质(Ep)有EpAA和EpAa两种基因型,EpAA的基因型频率为0.428 6,EpAa的基因型频率为0.571 4,EpA和Ep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714 3和0.285 7;在血清酯酶(Es)基因座有Es+和Es-两个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0.550 0和0.450 0,控制着3种基因型Es++、Es+-和Es--,3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0.425 0、0.250 0和0.325 0;在豫西脂尾羊的前蛋白(Pa)上没有检测出多态性,呈现单态。在白俊艳等[8]的另外一个对豫西脂尾羊的研究中,发现血清酯酶(Es)基因座上的不同基因型对体尺性状中的荐高和胸围有着显著的影响;Es++基因型的荐高显著高于Es+-基因型,而两者均与Es--基因型没有显著差异;Es++基因型的胸围极显著高于Es--基因型,而两者均与Es+-基因型没有显著差异。
3 豫西脂尾羊的染色体核型研究
在对豫西脂尾羊染色体核型的研究上,赵淑娟等[9]发现豫西脂尾羊的二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54,常染色体为26对,性染色体为1对;26对常染色体中,1~3号为大的中着丝粒染色体,4~26号为端着丝粒染色体;X染色体为最大的端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为最小的中着丝粒染色体。与国内外报道的绵羊染色体数目一致。豫西脂尾羊的G-带与河南大尾寒羊、新疆细毛羊、青海细毛羊的G-带带型基本一致,这说明家养绵羊不同品种间G-带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豫西脂尾羊的G-带带纹的显现与胰蛋白酶的处理时间和细胞所处的时期有关,当姐妹染色体并在一起时,容易出现明显而清晰的带纹。刘希斌[10]对豫西脂尾羊染色体核型的研究结果与前者完全一致,并检测出豫西脂尾羊核型的组成为6sm+1m+47t,6sm+48t。
4 豫西脂尾羊的微卫星标记评估
微卫星标记作为第二代分子标记,具有在基因组中数量大、分布广且均匀,多态信息含量高,共显性及分析方便等特点,是动物遗传多样性评估的较优选择方法。在微卫星的分析与评估中,群体的杂合度不但是群体杂合程度的度量单位,还是被检测的遗传标记多态性的度量单位。一般认为,一个群体的平均杂合度如果大于0.5,表明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相反则说明该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差。郝怀志等[11]使用11个微卫星引物,结合荧光-多重PCR技术对豫西脂尾羊进行卫星标记分析,发现试验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9,期望遗传杂合度(He)为0.63 2,观察遗传杂合度(Ho)为0.61 7。马月辉等[12]使用29个微卫星引物进行标记,测得群体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739 0,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551 1,观察基因数(Na)为11.000 0,有效基因数(Ne)为5.398 3。白俊艳等[13](2012)使用5个微卫星引物进行标记,测得豫西脂尾羊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866 5,平均杂合度(H)为0.876 7,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12,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8.430 3。李娜[14]使用27个微卫星引物进行标记,测得群体的平均观察等位基因数(Na)为1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8.6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26 3,平均群体杂合度(He)为0.798 1。以上的1个研究的结果互相之间有所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在微卫星的选择上的不同所造成的;然而这4项研究的结果中,群体平均杂合度都大于0.5,从而说明了豫西脂尾羊的遗传多样性十分的丰富,为了固定其优良的生产性状,还需进一步的进行选育育种工作。
5 豫西脂尾羊的相关基因研究
王玉琴等[15]对豫西脂尾羊的速激肽(Tachykinins,TKs)基因进行了研究,发现速激肽基因TAC1在豫西脂尾羊上呈现AA型、BB型和AB型这三种基因型,体现出其具有多态性。近些年来国内外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研究发现,速激肽可以通过下丘脑神经元影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释放,并通过垂体前叶影响促性腺素的释放,调控雌性动物卵母细胞的发育成熟和排卵进程,从而影响了动物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长分化。因此速激肽必然与哺乳动物的生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白俊艳等[16]对豫西脂尾羊的BMPR-IA基因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发现BMPR-IA基因在豫西脂尾羊上呈现一种基因型AA型,而在小尾寒羊和大尾寒羊检测出AA型和AB型两种基因型;BMPR-IA基因在小尾寒羊和大尾寒羊中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738和0.889,而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262和0.111。Jun Yan Bai[17]利用测序技术对绵羊LHβ基因的多态性进行分析,检测LHβ基因在兰州大尾羊、小尾寒羊、蒙古羊、大尾寒羊、豫西脂尾羊等5个绵羊品种的SNP突变位点,结果表明:LHβ基因在兰州大尾羊、小尾寒羊、蒙古羊、大尾寒羊、豫西脂尾羊检测到3个SNP位点,分别为C551T位点C/T,G391A位点G/A,G394A位点G/A,C551T位点的C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0.594、0.406,0.811、0.189,0.840、0.160,0.927、0.073,0.868、0.132。G391A位点的G和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1.000、0.000,0.705、0.295,1.000、0.000,0.711、0.289,0.780、0.220。G394A位点的G和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1.000、0.000,0.668、0.332,1.000、0.000,0.656、0.344,0.698、0.302。
6 展望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国内对豫西脂尾羊分子遗传育种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豫西脂尾羊肉毛的生产性能评估;豫西脂尾羊遗传多样性的卫星标记分析;豫西脂尾羊的血液生化指标和血液蛋白的研究。而在对豫西脂尾羊的毛用及肉用等生产性能的分子研究方面还十分的缺乏,需要之后的研究工作跟进。当前国内对豫西脂尾羊的分子遗传育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将来的选择育种工作提供了方向。豫西脂尾羊作为河南地区的地方品种,仍然具有着巨大的育种潜力。可以预见,随着分子遗传研究的不断深入,豫西脂尾羊的各项生产性能将会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田亚磊.河南地方绵、山羊品种种质特征的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9.
[2]田亚磊,高腾云,陈碾管,等.豫西脂尾羊体尺与体重的相关性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5):111-113.
[3]白俊艳,张省林,徐廷生,等.豫西脂尾羊体尺指标的聚类和主成分分析[J].畜牧科学,2011(12):56-58.
[4]朱剑凯.豫西脂尾羊肉理化品质的分析[J].肉类工业,2010(11):26-27.
[5]白俊艳,庞有志,赵淑娟,等.河南绵羊品种种群被毛品质的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1):141-143.
[6]白俊艳,赵淑娟,庞有志,等.河南地方绵羊品种的血液生化指标比较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0(3):271-272.
[7]白俊艳,赵淑娟,王玉琴,等.豫西脂尾羊血液蛋白的多态性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1,38(12):134-137.
[8]白俊G,邢静,庞有志,等.豫西脂尾羊的血清酯酶与体尺性状的关联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1):2846-2848.
[9]赵淑娟,庞有志,雷雪琴,等.豫西脂尾羊染色体核型与G-带研究[A]//中国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
[10]刘希斌.松辽黑猪和豫西脂尾羊的成纤维细胞系的建立[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6.
[11]郝怀志,昝林森,刘丑生,等.13个绵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西北农林大学学报,2009,37(3):7-14.
[12]马月辉,赵倩君,杨燕,等.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31个中国地方绵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
[13]白俊艳,庞有志,赵淑娟,等.豫西脂尾羊微卫星DNA多态性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1):47-48.
[14]李娜.河南省4个地方绵羊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0.
[15]王玉琴,张小辉,韩文静,等.豫西脂尾羊速激肽基因遗传多态性研究[A]//2015年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
[16]白俊艳,赵淑娟,庞有志,等.河南地方绵羊品种BMPR-IA基因的多态性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1,26(2):63-65.
一.培养方案改革与创新的现实背景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长期以来,我校成人高等教育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受普通本科教育的影响,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上沿用全日制动物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着重于理论探索和学术研究,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与成人高等教育学生自身的身份不相适应,与当今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相距甚远。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
长期以来,我校成人高等教育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被看成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在课程设置上也沿用普通高等教育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线的学科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处于从属的、被忽略的地位,更没有安排实践教学。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不科学,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过大。专业课设置中,没有实践教学环节,不能突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三类课程之间有些内容重复,有些内容脱节。同时,必修课学时比例过大,选修课课程种类少,学时数也较少,没有重视学生自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技能的培养。
(三)针对性不强,不能体现成人教育自身特色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特性和发展规律,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培养模式等方面有显著区别。成人教育长期沿用普通教育的培养方案,在学员对象、学习过程、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明显缺乏针对性,没有体现成人教育自身的特色。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成教生源成份的变化,应届高中毕业生、大专、中职以及中专等生源的比例逐渐增加,急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四)培养方式单一
企业和社会参与教学、教育的机会少。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环节脱节,学生不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动态,不能及时跟踪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难以学以致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高。
(五)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一直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随着养殖业、饲料工业和兽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迫切需要综合素质高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在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充分体现成人教育“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培养方案改革与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面向市场,突出特色
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应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按照畜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设计。要根据成人的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考虑学员对岗位的适应性和就业弹性的需要,综合培养,充分体现成人教育自身的特色。
(二)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技能
在修订培养方案过程中,对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完善,开设综合性较强的设计性实验;增加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学时,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的整体设计力度,增强实践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开专业实践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渠道,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根据专业特色结合专业认证、专业技能考核等内容制订适合本专业能力培养的考核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整体优化,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培养方案的修订应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角度出发,对全部课程进行通盘考虑,整体优化,合理调整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注重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协调。适当降低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时,增加专业课的学时比例;适当降低理论课的学时,增加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合理布局,理顺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各课程之间自然衔接,有机融合。通过不同的课程组合,设置多样化的选修模式,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
(四)规范基础课程,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原则
坚持规范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既要保证达到国家统一的培养规格要求,又要突出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多元化特点。规范基础是前提,包括文化基础、学科基础以及各专业主要课程必须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同时,培养方案要根据专业情况、学生情况以及学校教学资源状况,尽量开设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课程。根据成人生源从事的岗位不同,对专业需要的侧重点的差异,可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上,可按不同专业方向灵活设置不同课程模块。
三.培养方案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
目前,青岛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动物科学专业共有高起本(学制5年)、专升本(学制3年)和专科(学制3年)三种培养层次。根据我校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结合畜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了模块式、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明确培养目标,以学员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成人高等教育动物科学专业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成人,其培养目标应该更加体现其行业要求。通过对我省本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掌握了本专业岗位群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要求,增强了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活动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在此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立足于学员工作的实际,注重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突出应用性与职业性,培养动手能力强,能在畜牧业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市场开发、经营管理及科技推广工作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方案的基本组成及学时比例
培养方案共分为6个基本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在专业选修课模块中,又根据学员的从业特点,设置了不同的专业方向,包括养猪实用技术、养牛实用技术、养禽实用技术、养兔实用技术、养羊实用技术和特种经济动物实用养殖技术等6个不同的专业方向,有利于学生的专业选择和个性化学习。培养方案中各模块学时数比例如下:高起本:公共课36.3%,专业基础课35.3%,专业课21%,公共选修课3.3%,专业选修课2.6%,实践课1.5%;专升本:公共课28%,专业基础课32.3%,专业课29.5%,公共选修课3%,专业选修课4.9%,实践课2.3%。
(三)以创新教学模式、整合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
学校根据社会和学员需求的实际,确定相应的知识点和重点课程,突出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的作用,探索并创新具有成人教育岗位适应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新的教学模式。一是注意课程衔接。成人教育群体构成复杂,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差异较大。我们注重专科与本科知识的有机衔接,在一些基础课、专业课的设置上,尽可能避免一些课程的简单重复,把教学重点放在对专科知识基础中更深层次、更广内容的新知识、新技能的拓展。同时,注意照顾部分专科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适当开设与专业内容相关的选修课,以弥补这部分学生的知识欠缺。二是整合课程内容。科学界定各门课程的知识宽度、深度,确定各门课程之间的合理衔接,删除重复课程或重复内容,注重引进新知识、新技术,使教学内容适应最新职业岗位需求。加强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上的统筹和协调,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做到专业贴近产业发展实际,课程贴近岗位实际,教学贴近学习规律实际。三是精简理论,强化实践。针对成人教育的学习特点,课程设置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工作实际,精讲理论,强化实践。
(四)以因材施教和分专业方向教学为出发点
明确本专业的基本培养规格,把基本规格同多渠道选择相结合。根据本专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技术要求设置基本课程,在基本课程之外,根据不同学生拓展专业或加厚基础的需要,开设不同的专业模块,扩大学生自我选择的空间。
关键词:细胞凋亡;检测方法;分析评价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下,遵循自身的程序,自己结束自己生命的过程。细胞凋亡不受到外部损伤因素直接导致的被动改变而属机体自身的生理活动,是由基因控制的、高度有序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即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1]。它贯穿从受精、发育、成熟、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近年来一直是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各专业的研究热点。随着研究细胞凋亡的方法不断涌现和深入,分析手段日趋完善和成熟。现将细胞凋亡检测方法归纳如下。
1 形态学检测
细胞凋亡是形态学名称,其特征性改变包括细胞浆固缩、体积缩小、细胞皱缩以及细胞核致密等。一般认为形态学变化是判断有无细胞凋亡的基础[2]。根据凋亡细胞固有形态特征,人们设计了多种不同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检测方法,常用的有:普通显微镜观察、荧光显微镜观察、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透射电子显微镜规察。普通光学显微镜只可以观察到细胞凋亡的大体形态胞膜起泡现象和凋亡小体。但凋亡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大多发生在超微结构,因此用光镜观察难以令人满意。通过电镜可以观察到有典型的凋亡细胞出现,其特征是细胞核体积缩小,染色质浓缩致密,并沿核膜分布形成新月体状,细胞膜微绒毛消失,但细胞浆内的各种细胞器基本正常。凋亡细胞的典型形态改变在透射电镜下能够得到最佳的体现,为凋亡细胞判定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电镜检测细胞凋亡的缺点是:只能定性,不能定量;样本制作处理过程复杂,设备相对昂贵,对检查者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3-4]。
2 DN段化检测
2.1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法 细胞凋亡时,DNA在内源性核酸内切酶的作用下.在核小体间被切割成180~200 bp整数倍的单核苷酸片段。DNA裂解是标志细胞最终走向死亡的不可逆的重要过程。正常活细胞的DNA凝胶电泳为一条区带;而当细胞凋亡时,由于DNA被裂解成单核小体和寡聚核小体,电泳时呈现特征性的"阶梯状"(1adder)条带;而坏死细胞的DNA断裂为无特征的杂乱片断,利用此特征,既可确定细胞的凋亡,又可与坏死细胞区别。因此DNA凝胶电泳一度被认为是判定细胞凋亡的金标准之一[5]。这种检测方法简便宜行,成本低。但缺乏定位性特征,灵敏性不高,但在作群体细胞凋亡分析时具有一定意义。本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作群体细胞凋亡分析中[6]。
2.2 EILSA法分析组蛋白 细胞凋亡的发生,是由于钙-镁依赖性核酸酶进入核小体间切割DNA,产生180bp~200bp或其倍数的核小体片段。而核小体由于与组蛋白H2A、H2B、H3和H4形成紧密复合物而不被核酸内切酶切割。采用双抗体夹心酶免疫法,应用小鼠抗DNA和抗组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与核小体片段形成夹心结构,可特异性检测细胞溶解物中的核小体片段。此法具有需要设备简单.敏感性高,所需细胞个数少等优点。其缺点是不能精确测定凋亡发生绝对量和提供细胞的组织学定位。试验过程中如果裂解细胞的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细胞核中的DN段也被计算在内,进而导致结果偏高,因此不同的细胞系需要经过数次摸索才能确定最佳检测条件[7]。
2.3 DN段原位标记法
2.3.1.原位缺口转移(in situ nick-translation,ISNT)技术 细胞发生凋亡时,核酸内切酶在DNA分子中导入切口,DNA多聚酶在切口部位表达外切酶活性,使核苷酸自5'向3'方向切去;同时以切口部位末端核苷酸的3'一OH为引物,利用DNA多聚酶I的聚合活性将未标记的核苷酸用标记的核苷酸进行置换,切口沿DNA分子移动,同时水解5'末端,以修复DNA原位切口平移技术将标记的核苷酸引入凋亡细胞的DNA,据此可检测凋亡细胞。
3 流式细胞仪检测法
流式细胞仪(FCM)是将流体喷射技术、激光光学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集为一体,用于细胞定量分析和进行细胞分类研究的工具。此方法系通过荧光素如PI、hoechst 等亲DNA的特性,分析悬浮细胞中DNA 含量的直方图来判断细胞凋亡。①PI 染色法:凋亡细胞经PI 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在正常细胞G1期的峰前增加1个特异性亚二倍体峰(sub-G1峰)俗称"凋亡峰"。通过FCM测定DNA的含量还可以研究凋亡细胞的周期特异性。此方法的优点是可定量检测,灵敏度高。缺点是不能观察S期和G2期凋亡的细胞,不能区别坏死细胞和凋亡细胞。②Hoechst-PI法:此法可克服PI 法的不足。hoechst被活细胞摄取后与DNA结合呈蓝色荧光;PI使坏死细胞呈红色荧光。因此,在直方图上可根据红蓝两种荧光判断3种细胞:正常细胞呈弱蓝、弱红光;凋亡细胞呈强蓝、弱红光;坏死细胞呈弱蓝、强红光[9]。③Annexin V/PI法:在细胞凋亡早期位于细胞膜内侧的磷脂酰丝氨酸(Ps)迁移至细胞膜外侧。PS发生的变化即外露早于DNA断裂,早于染色质凝集及凋亡小体的形成,外露后成为免疫系统识别的标志,能与高亲和力的钙依赖性的磷脂结合蛋白Annexin V结合,将Annexin V进行荧光素(FITC、PE、ECFP)标记可以检测细胞凋亡,是最敏感的指标之一,但坏死细胞Ps亦暴露于外表使Annexin V结合阳性,因此使用Annexin V这一参数不能区分坏死或凋亡,必须同时结合PI进行凋亡细胞双染后用流式细胞仪即可将凋亡细胞以及坏死细胞区分开来。结果判断正常活细胞Anmxin-V、PI均低染;凋亡细胞Anmedn-V高染、PI低染;坏死细胞Anmxin-V、PI均高染。利用Annexin V/PI法,是目前检测细胞凋亡最理想的方法。
4 细胞凋亡相关物质的检测
4.1 酶学检测
4.1.1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s-3)活性检测 细胞凋亡过程中有许多蛋白酶参与并相互协调以促进凋亡的发生。在凋亡的起始和执行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半胱胺酸天冬氨酸酶(Caspases)。大多数凋亡都涉及Caspase-3的活化,它是关键的凋亡执行分子.Caspase-3正常以酶原的形式存在于胞浆中,在凋亡早期阶段被激活它通过分解去除DNA酶的一个负调节亚基而问接使之活化,实现了DNA的片段化,最终发生细胞凋亡。常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其活性。因活化的Caspase-3能够特异切割DIE2V3D4-X底物,水解D4-X肽键,故设计出荧光物质偶联的短肽Ac_DEVDAMC。短肽被水解后释放出的AMC能被激发发射荧光。根据释放的AMC荧光强度大小,可测定Caspase-3活性,从而反映Caspase-3的活化度,以判断细胞凋亡程度[10]。
4.1.2 乙酰胆碱酯酶 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是主要存在于神经系统的一种水解酶,其经典功能是水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从而终止神经冲动的传递[11]。张学军等[12 ]发现乙酰胆碱在细胞凋亡追踪起重要作用,他们以人肺成纤维细胞株、NIH/3T3小鼠、HEL、PC-3和牛肉皮细胞等为材料,用衰老凋亡或化疗药物诱导法诱导细胞凋亡,综合流式细胞术、DNA电泳、形态学及TUNEL等方法检测凋亡细胞,发现各类细胞在正常状态下无AchE活性反应。一旦发生凋亡,均具有AchE活性反应,从而建立了这一检测凋亡细胞的新方法[13]。酶学检测简单、快速、方便,适合大量培养细胞的凋亡检测,但不能定量和定位。
4.2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水平的检测 在细胞凋亡时有些基因表达异常,检测这些特异基因的表达水平也成为检测细胞凋亡的一种常用方法。据报道,Fas蛋白结合受体后形成死亡介导信号复合体(DISC),能诱导癌细胞中的细胞毒性T细胞等靶细胞调亡[14]。Bcl-2和Bcl-XL作为抗凋亡的调节物,它们的表达水平比例决定细胞是凋亡还是存活[15]。现多采用Northern杂交和RT-PCR对它们进行检测,随着近年来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发展,用定量PCR来检测基因表达水平较前者更快更准确。
总之,目前检测细胞凋亡的方法很多,但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局限性。应充分了解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及应用范围,根据标本综合选择几种适当的方法进行检测,常可得到较准确结果。在进行细胞凋亡检测的时候,要几种方法进行检测,避免使用单一方法。例如:电镜观察仍是确定凋亡的最具权威的标准.因此在凋亡定量控测之前应先行电镜观察定性;PI染色流式细胞检测法漏检率及错检率均高.不适于凋亡定量观察.但其方法简便、价廉,适用于大批标本的筛选预试验;TUNEL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凋亡检测技术.为避免坏死细胞的影响,应先用荧光镜检以保证TUNEL染色细胞不存在坏死细胞,否则应另选其它检测方法。
综上所述,只有几种不同的检测方法进行综合检测得到的结果,才能真正的反映细胞发生凋亡的情况,进而准确的对其凋亡进行定性和定量判定。相信伴随着人类对凋亡机制更加深入的了解,操作简单、敏感性高、成本低廉的细胞凋亡检测方法会越来越多,也将对基础细胞生物学,生物医学及临床某些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晓晖,姚天明,黄高异,等.细胞凋亡的最新研究进展[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23(1):42-44.
[2] Bortner CD,Cidlowski JA.A Necessary Role for Cell Shrinkage in Apoptosis [J].Biochemical Pharmacology,1998,56(12):1549-1559.
[3]邱红,邵淑丽.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J].高师理科学刊,2006,26.
[4]王嘉宁,郭宁.细胞凋亡的检测技术与方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5,19(6):466-467.
[5]Compton MM,Cidlowsky JA.Rapid in vivo effects of glucOcorticOids on the integrity of rat lymphocyte Genomic deoxyribonucleic acid[J].Endocrinology,1 986,118:38-45
[6]姜泊.分子生物学常用实验方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70-183.
[7]张广智,胡长敏,陈颖钰,等.细胞凋亡的主要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1,32(8):89-92.
[8]Pavlovsky Z,Vagunda V.Apoptosis2selected methods of detection of apoptosis and associated regulatory factors on tissue secions of tumors[J].Cesk Patol,2003,39(1):6.
[9]刘伍梅,汪铭书,程安春.细胞凋亡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科技,2004,34(11):45-48
[10]郭延锋,高均伟,朱国坡,等.细胞凋亡常用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0,37(2):90-92.
[11]顾琪,朱汉民,贺恒益,等.乙酰胆碱酯酶染色法观察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凋亡[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1,7(4):218-219.
[12]杨磊,张学军.乙酰胆碱酯酶参与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2,(5):321.
[13]孙建平,谭竹钧,韩雅莉.细胞凋亡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2,(1):54-59.
[14]Medema JP,Scaffidi C,Peter HK et al Bcl-xl acts downstream of caspase-8 activation by the CD95 death-inducing siginaling comples[J].Biol Chem,1998,273(6):3388-3393.
关键词:创新性研究项目;学科建设互动关系
高校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与影响,必须抓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水平高低,是通过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优劣来衡量的;科学研究是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有了高水平的科研,才会使学科整体力量得到不断发展。学科建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与推动力,学科发展了,科学水平将显著提高。本文探讨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思路。
一、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个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不同类别。在一定意义上说, 高等学校科研是知识的生产和应用过程的集中表现。科研水平高低通常成为判断该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学科建设贯穿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全过程的始终,是高等学校能进行知识的传递和使用的条件,是其能在多大程度上完成高等学校职能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科研和学科建设都是提升学校层次的重要渠道,任何一所高校都要同时抓好科研和学科建设,以提高其水平和质量,这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定位不同,侧重点也有所偏重而已。在逻辑的顺序上,科研应为学科建设的基础与先导。没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没有一批高水准的科研成果,要想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只能是纸上谈兵。反过来,学科建设质量的提升又为科研的下一轮的发展提供合理的知识、人才结构,为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打下基础。没有好的学科方向,就难以争取到重要的科研项目与大量的科研经费;没有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学科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建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推动力,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前提与拉动力,因此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离不开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也离不开学科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石”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石”,创新性的科研项目、前言富有特色的科研方向及科研技术创新平台是学科建设中的重点学科、博士与硕士点建设的有力支撑。
(一)创新性项目为学科建设的载体
创新性的科研项目是学科建设的载体。只有通过大项目的研究,才能出大的创新性成果,培养和锻炼高水平的学者,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而研究项目的创新程度是获取高水平研究项目的必备条件,因此如何培育创新项目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认为一方面创新项目的选择需要在广泛的文献调研及同类科研比较分析后才能得出。同时要根据自身的研究特点,突出自身的优势学科和特色研究,瞄准国家目标,选择具有学科前沿、独创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性项目。在信息时代,对于医学科研而言,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对医学的影响。当今计算机、基因工程、生物芯片、传感器等技术正对医学研究带来深刻地变化,学科交叉日益显著,可以说创新性强的项目从学科交叉中产生。对于创新性强的项目要重点培育,一开始申请国家、部门基金,可能因为基础不够,而不能得到经费的资助,这就需要高校自身给予最初小额研究经费资助,通过一定经费的投入,以便打下足够的研究基础,从而提高创新项目在申请国家级项目的竟争力和中标率。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组织科研项目申报有限额时,优先推荐学校重点培育的创新性项目,保证其优先发展,并积极组织跨学科攻关,为获取高水平的研究项目的资助打下基础,进而达到以科研项目拉动学科方向的效果,为学科建设进行铺垫。
(二)前沿、富有特色的科学研究方向是学科建设的生命力
学科形成的主导科研特色是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条件,结合地域特点,纵观科技发展之势,确定自己的科研目标、科研层次、科研模式、科研侧重点和科学研究的服务面向,即给自己的科学研究准确定位[5]。富有特色的科研方向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奋斗目标,也是学科建设的内在基础和特色。
科研特色首先是科研方向的特色,表现为独特性和前沿性以及在科研方向上取得的成果所产生的影响力,对于一所高校而言,学校已具有一定基础的科研方向和科研队伍是其学科方向和学科队伍建设的依托,学校一般要在优势科研方向上确定重点建设学科。学科一旦确定,其自然成为教师对研究方向选择的重要依据,进而促进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学科建设都应保持特色,发挥优势,同时又要瞄准前沿,符合实际,要针对国内高校的科研状况与发展趋势,找准对学科有利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再结合本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形成新的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只有“群峰之上异峰突起”的科学研究方向,才具有强劲、持久的生命力,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研究方向只有相对稳定,才有可能逐渐形成特色,形成优势。
(三)科学研究技术平台-学科建设的条件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国际间科研交流与合作的广泛,建设共有的科研技术平台对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极为重要。
科研技术平台主要包括三方面:⑴、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体系;⑵、不仅包括硬件、而且包括软件,是硬件和软件的有机集成;⑶、具有公共和共有的服务性质。
科研技术平台属于高校基础设施,是科研创新活动的公共平台,为学科建设服务,同时为所有科研创新活动的成员共同服务、联合使用、共同受益,是一种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产品,具有社会公共产品属性,它具有支撑创新、实现共享、保护资源、促进交流、提高效率等功能。根据福建省政府“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的建设思路,我校1999年被省政府批准成立“211工程”二个重点学科(分子医学、血液病学),执行几年来成绩斐然,拥有了一支水平较高的研究队伍,具有承担生命科学综合、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也有迅速开拓新研究领域的能力。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之一为:建设的二个重点学科,购置配备了一大批现代化的科研仪器设备,拥有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包括功能完善的建筑设施,为科技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和保障,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共用的技术平台。“十五”以来,在福建省科技厅的支持下,我校相继建立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平台”“神经生物学相关技术平台”、“基因功能模式动物技术平台建设”“动物实验技术平台”等。这些平台的建立为我省医学科学的纵深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我省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尤为重要的是,该科研技术平台相关设备基于“资源共享”原则,对各兄弟院校、科研单位及企业单位开放,一方面可应用于医学、林学、农学、畜牧兽医学等行业,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极大提升了我校的学科建设水平。
三、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互动关系
(一)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有了高水平的科研,才会使学科整体力量得到不断发展。只有将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有机结合,促进二者不断发展,才能促进学校发展。截止2006年,国家教育部授予我校的博士点(三级学科)22个,硕士点59个,学科覆盖面从临床医学扩大到基础医学和药学,实现了二级学科博士点和校本部基础学科博士点“零”的突破,使我校的综合办学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这些成果的取得与近年来我校科研实力增强是分不开的。“十五”期间我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资助总经费达1200万元左右,主要资助领域涉及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口腔医学、神经病学、眼科学、血液病学、骨科学、神经外科学。如我校神经病学研究所,通过对“肝豆状核变性、肌营养不良症等神经遗传病基因诊断及基因治疗研究”、“中国人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结构和基因诊断研究”等若干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厅重大项目的攻关研究,使这门学科在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变性疾病和脑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等研究方向上都有鲜明的特色,部分领域居国内先进水平。经过几十年尤其近几年建设,神经病学学科在人才梯队、科研项目与基地、人才培养、学术成果等方面已具备一定规模,特别在神经分子遗传学研究、神经变性疾病的防治、脑血管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神经电生理的临床应用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并于2003年成功申请到博士点。
(二)学科建设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2003年11月,我省启动了重点建设高等学校,我校被列为建设项目学校,他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紧密结合我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实际需要,重点建设分子医学、血液病学、神经生物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环境与健康等6个学科建设项目,并通过分析已形成的学科特色和学科发展的优势,进一步突出重点,把学科建设项目分成两个层次,重点加强以上6个学科建设,带动其它学科发展,提高学科整体水平。并根据建设资金的到位情况,优先对第一层次学科项目的投入,促进了学科建设的迅速发展。项目建设期间,我校新增省级重点学科13个,大大强化了我校学科建设的特色和优势,极大地提高了学科整体的综合实力,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
学科是科研的基础,学科发展了,科研实力也增强了,科研水平显著提升。5年来,获得各渠道科研经费达6522.1万元,是前5年的2倍,年递增15%左右。获省部级以上各类项目402项,比前5年增加13%。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福建省重大(重点)项目等外,2006年我校首次作为负责单位承担“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专题项目,林新华教授的“用于肿瘤早期诊断的纳米生物传感器的开发研究”课题获得立项,另有10人次作为子项目负责人分别入围“973”计划以及国家科技支撑攻关计划项目;2007年“基于纳米生物传感技术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检测新方法研究”项目再次获得“863”计划专题项目,资助经费近300万元,表明我校承担高级别科研项目的能力不断增强,部分学者逐步在全国同行中建立起良好的科研信誉,科研水平和能力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与赞誉【6】。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 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2、王庚华 邱岩:大学的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3期
3、李伟 李斌:学科建设与高校科研工作[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期
4、宁 凯 论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协调发展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8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设置 调整 专业特色 就业率
[作者简介]王武林(1956- ),男,江苏泰州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与产学合作;倪永宏(1970- ),男,江苏靖江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范丛山(1964- ),男,江苏海安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江苏 扬州 225127)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重点课题“苏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吻合度研究”(课题编号:B-b/2011/03/063,课题主持人:王武林)和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基于苏中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11JSJG435,课题主持人:王武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017-03
专业是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高职院校办学方向和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专业设置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长期需求,也与高等教育的育人理念、培养模式紧密相关。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十分紧密,其专业设置能否根据社会需求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及时优化调整,关系到地方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分析
江苏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苏中包括扬州、泰州、南通三市。截至2013年10月,苏中高职院校共10所,具体分布为南通市5所、扬州市3所、泰州市2所。另有原泰州师范专科学校于2013年升格为泰州学院,但目前招生专业仍以专科为主。
1.专业设置覆盖面较广。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2004版),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共分为19个大类,78个二级类、532种专业。近几年各高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断加大新专业开发,2010年教育部核准江苏省目录内外招生专业共19个大类,79个二级类、606种专业。据统计,2013年苏中10所高职院校及泰州学院除水利大类和公安大类专业为空白外,共设17个专业大类,55个二级专业类,198种专业(见表1);大类、二级类和专业种类的覆盖率分别为89.5%、69.6%和32.7%。2013年苏中11所高职招生院校共设高职专业点数450个,平均每高校设专业40.9个。专业设置最多的扬州职业大学共70个专业;专业设置数最少的扬州江海职业技术学院设26个专业。
2.专业分布冷热差异明显、重复率较高。苏中高职招生的17个专业大类中,制造、财经、土建、电子信息4个大类因社会需求量大,又属考生和家长追捧的热门专业,共布点222个,接近专业布点总数的一半,达49.3%。苏中高职招生数较少的专业大类为资源测绘、医药卫生、公共事业、法律,该4大类专业布点数仅20个,占总数的4.4%。从专业布点情况分析,专业重复率达100%的有机电一体化和物流管理;重复率达91%的有电气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重复率达82%的为数控技术、旅游管理;重复率达73%的有应用电子、建筑工程技术;重复率达64%的有计算机网络技术、汽车维修与检测、会计;重复率达55%的有环境艺术设计、电子商务、软件技术。这14种专业虽然仅占专业总数的7.1%,但布点总数为115个,占专业布点总数的25.6%。
3.专业调整力度逐渐加大。根据近七年招生计划统计,苏中11所高职专业招生院校中有6所专业设置数增加,占院校总数的54.5%(见表2)。2所专业数基本不变,3所院校专业数变化波动较大;与2007年相比,苏中高职专业点数增加了66个,增加比例为17.2%,专业设置数呈总体上升趋势。由此说明苏中高职教育近年来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并且增加专业数量扩大办学规模仍然是基本发展模式。与2012年相比,2013年农林牧渔等一产专业数增加7个,增加比例为27%,制造、土建等二产专业数增加8个,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等工科类专业增加11个,财经、文化教育等文科专业则明显减少,降低比例为16.4%。据统计,2012年苏中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7.0153.0239.97,高职院校三次产业专业设置比例为5.8438.1955.97。说明苏中高职一产、二产专业比例偏低,三产专业比例偏高,尚不能更好适应苏中已经形成的二、三、一产业发展布局。
4.区域内专业调整存在差异。苏中高职院校特别是3所国家示范(骨干)校在本地区行业背景较突出,近年来依托长期发展优势,形成一批具有地方产业特色、行业优势较明显的品牌专业,并依此开发相近专业,专业调整力度在区域内处于领先地位。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满足本地区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需要,2013年开发了猪生产与疾病控制、养禽与禽病防治、水族科学与技术和渔业综合技术等目录外新专业;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为适应现代物流业和航空事业的发展需求,与华夏航空公司联合培养人才,以定向培养形式开设了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航空服务(航空物流)等新专业。苏中3所国家示范(骨干)校2013年停招专业有10个,新增专业数达24个,而苏中区域内其他8所院校2013年新增专业仅为22个,国家示范(骨干)校每校平均新增专业数是区域内其他院校新增数的2.9倍。
二、高职专业设置与就业率的关联性分析
1.就业率与专业设置的关联性。专业设置能根据行业内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预测,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和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进行布局,毕业生就业率就高,反之亦然。以江苏省为例,根据麦克斯研究报告,江苏省2011届和2012届毕业生按专业大类统计的半年后就业率见表1。由表1可看出,与三次产业对应的专业结构中,土建、制造、材料能源等二产专业就业率最高,2012年平均就业率为93.6%,农林牧渔等一产专业就业率最低,为91.7%;财经、文化教育、艺术设计和法律等三产专业平均就业率为92.6%。其中医药卫生、材料与能源、生化与药品大类位居就业率由高到低排名的前三位,文化教育和法律大类专业位于就业率排名榜上最末两位。2012届毕业生就业率比2011届下降了1.5%,说明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2.区域内就业率与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和高职院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贡献度的高低,与高职院校就业率具有一定相关性。根据苏中高职高专院校2012届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数据,半年后就业率南通最高,达94.0%,泰州市为92.7%,扬州市较低为91.2%,这一数据与南通市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和发展水平在苏中处于领先地位,高职教育较为发达的状况也是吻合的。苏中2012年平均就业率为92.6%,与2011年平均就业率94.4%相比,下降了1.8%,但高于江苏省平均就业率92.5%和全国高职高专平均就业率90.4%的水平。就业率高低与具体专业的人才市场供需关系极为密切。苏中重点产业目前对应需求旺盛的高职高专专业有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而人才供大于求的红牌专业则有法律事务、应用韩语、电子组装技术与设备、社会工作、园艺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这些专业具有高失业风险特点,需重点调控招生规模。
三、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遵循的相关原则
1.内外驱动因素相结合的原则。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受到国家教育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结构、学校自身发展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在诸多因素中,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导向和国家政策、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指导等,构成专业设置的外部驱动因素;高职院校内部的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等硬件条件、长期办学形成的优势专业等,构成内部驱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应是专业设置的根本依据,内部因素则构成基础条件。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常常把内部因素作为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忽视了外部因素的主动作用,这就偏离了职业教育植根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这一发展宗旨。要遵循内外驱动因素相结合原则,专业设置既不能走关门办学,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需求脱节的老路,也不能不顾自身办学条件,盲目开设各种热门专业,致使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2.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高职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指向性和针对性,社会对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数量、规格和结构的需求变化,市场对各类人才供求关系的增减,都会在高职教育和毕业生就业上有非常灵敏的反映。因此,高职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地方,面向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设置专业。要根据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支柱产业及发展方向设置主体专业,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开设特色专业,根据高新技术产业设置新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既要考虑当前市场的人才需要,还要考虑潜在市场和预测今后若干年内的社会需求,对于人才需求旺盛、供不应求的“绿牌专业”应积极发展,对于供大于求、具备高失业风险的“红牌专业”应及时调整。对于具有潜在失业风险、毕业生满意度和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等综合指数偏低的“黄牌专业”要控制开设。
3.专业设置宽窄并举的原则。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口径可宽可窄,应做到宽窄结合。如果过于强调宽口径专业,虽然可增强专业的适应性,但容易丧失专业特色,专业的针对性和竞争力就会下降;而专业口径过窄,虽有利于突出高职专业特色和针对性,但专业的适应性将不高,不利于学生岗位转换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也会影响就业竞争力。为了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地方高职院校应围绕区域经济,依托原有优势特色专业,重点建设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的专业群,以“宽口径,多方向”的理念来调整专业设置,针对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专业群建设应以已有特色专业为基础,开发相近专业,繁衍新专业,形成新的专业增长点,构建与区域经济产业链相适应的职业教育链。专业群课程建设可将一定的通识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作为专业群课程基础,围绕某一职业岗位确定相关专业方向,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设置不同方向和特色的课程模块。
四、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整
1.坚持特色发展与适度规模相结合。高职院校经过21世纪初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其规模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在高等教育中被边缘化的困扰还没有根本摆脱,目前内涵建设的任务和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显得更为迫切。没有一定办学规模,院校的办学效益和可用财力难以得到保证;但缺少办学特色和特色专业支撑的高职教育也难以长期跻身于高等教育,并从根本上危及其生存空间。特色专业是指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培育的学生在某些方面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院校该专业学生,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的专业。高职院校只有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建设一批行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优势特色专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中胜出并获得持续领先优势。苏中3所国家示范(骨干)校能在本地区处于示范引领地位,就是得益于分别形成了以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品设计、家居艺术设计等为代表的省级特色专业群,以动物医学、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兽药生产等为代表的省级特色专业群,以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工程技术、港口物流设备与控制等为代表的省级特色专业群。特色专业和专业群建设既要结合自身办学条件、设备资源,依托本校已有的师资、设备优势、强势学科和长期积淀,更要紧密围绕社会需求和行业新技术发展,保持与区域主导产业和产业群的契合度,并以此开发相近专业,构建对区域经济产业链起支撑作用的专业群,形成学校发展的比较优势。
2.坚持专业保持稳定与适时主动调整相结合。教育是需要不断积累的事业,强调保持稳定是因为高职教育对专业资源配置有特殊要求。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实训设施条件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都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如果没有专业布局的相对稳定,就难以培养出社会认可的高素质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更为紧密的教育形式,为适应市场需求,高职教育必须在保持专业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根据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和人才市场供需关系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要加强对区域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了解行业人才现状和需求变化关系,适时调整和改造专业。苏中高职院校根据本地区以装备制造业为支柱产业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近两年专业调整中适当增加一、二产专业;根据三产专业设置偏多的现状,撤并了部分就业率偏低的艺术设计、财经、文化教育大类的专业点;增设了与现代服务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努力使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保持同步。
3.坚持满足社会需求与注重学生选择相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首先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选择。两者吻合度的高低对高职生源、考生及家长对高职教育的选择和认可有直接影响。为了使社会需求与学生选择有机统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要体现与中职的区别,突出技术应用能力,体现一定技术含量,增加与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专业比例,使高职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有良好的职业经济地位和职业发展空间。二是要研究专业设置与就业质量的关系,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反馈工作,依据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岗位满意度调查、薪酬水平、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等就业质量指标,及时调整社会认可度低的专业。三是要加强生源选择与社会需要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对于农业、化工、钻井等这类社会需求旺盛、紧缺型人才专业,但容易被考生及家长冷遇的专业,要加强宣传导向和政策扶持,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专业;对于会计、财经、艺术类等热门专业,要适当控制办学规模和专业数量,注重提高专业培养质量、形成独有的专业特色。
4.坚持适度超前意识与满足当前需要相结合。高职教育以满足当前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立足点,也是应承担的主要社会责任。但由于人才培养具有周期性,专业设置和调整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这就要求各院校应认真调研所服务区域经济的产业布局、资源优势、经济特点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走向对人才需求做出准确的预测,适时开设具有一定超前性的专业,以求得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需求变化过程的动态吻合。坚持适度超前,就是要重点关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根据“十二五”期间苏中要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电网、物联网和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要求,高职院校要探索上述高新产业发展对职业岗位要求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规律,适度增加材料与能源、电子信息等大类专业设置,有针对性地开设新能源应用技术、物流工程技术、材料工程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新专业,使专业设置能动态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将高职教育真正办成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注释]
①资料来源:《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2013年度报告》和第73~132期《江苏招生考试报》中的《江苏省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
[参考文献]
[1]吴兵团,杨新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