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哲学史研究方法论;同情地了解;客观地评价;批判地超越
中图分类号:B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5—0124—05
作为当代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方克立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的最大特点就是重视方法论的建设。本文要绍述的就是他在领导中国大陆现代新儒学研究时提出的三句话:同情地了解、客观地评价、批判地超越。这三句话最早是方先生回答台湾学者叶海烟先生提出的以何种态度研究现代新儒学问题时讲的,后来他又在《现代新儒学研究的自我回省》一文中作了专门论述。该观点自提出后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中国大陆现代新儒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学者还进而提出,这三句话不仅对现代新儒学研究,而且对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思想史研究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可作为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般的方法论原则。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作具体说明。
同情地了解说起“同情地了解”,从事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者一般会想到陈寅恪先生,因为他在给冯友兰先生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卷上所作的“审查报告”中就已提出类似的说法了。陈先生当时讲:“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①又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②依陈先生所说,“了解之同情”为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和前提。陈先生的这一观点及相关论述,为中国思想史研究提供了一条带有指导性意义的方法论原则,因此也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同。作为哲学史家的方克立先生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方先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结合所从事的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对该观点进行了创造性地发挥。
方先生提出:“‘同情地了解’是指,我们许多同志在开始接触现代新儒家的著作时,对于他们坚持民族本位的文化立场,在西化思潮盛行、民族文化危机之时,大声疾呼‘中国文化没有死亡’,为护持和承续中华文化之慧命,贯注了满腔热忱,为之奋斗终生,都不由得产生共鸣和敬佩之情。因为我们对中华优秀文化也有深厚的感情,不赞成民族虚无主义
收稿日期:2012—04—03
*基金项目: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方克立与哲学中国化》( QDSKL100405)。
作者简介:陆信礼,男,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青岛266000)。
董凯,女,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硕士研究生(青岛266000)。
【关 键 词】质的研究 研究方法 应用
目前,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大多是通过量的研究。量的研究首先是基于某一种假设,将这一现象数量化,由此得出较为客观的、科学的研究结果;质的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者深入到社会现象之中,通过研究者亲身的体验式感受,了解研究对象思维方式,收集最真实的资料,形成一定的描述性解释。质的研究方法与量的研究方法可就同一研究对象,得出不同角度的研究结论,进而更加全面的了解研究对象。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境遇中的质的研究方法
就目前我国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上来讲,学者们习惯性使用哲学的思辨的方法研究问题。他们更多的通过结合社会的时弊问题,发表一些评论性的个人观点或就此社会问题阐发个人感受,进而提出相关建议或改进措施。后随着实证主义引进,教育研究方法也跟着发展,教育科学的研究者们渐渐使用量的研究方法,并取得了学者们一致认可,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不断深入,学者们注意到仅仅使用量的研究方法,不能够满足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需求,因此质的研究方法在此背景下引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领域之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作为一种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其具有如下特点:
(一)实际参与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作为一种教学活动,互动是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提高其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举措,也课堂教学本身性质要求。因此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研究者应深入研究对象,即课堂,实际参与课堂之中,在作为课堂参与者的同时身兼研究者的身份,同时,自己本身作为研究的工具,能够随时获得自己所需的一切原始信息。
(二)自然情景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若要取得最真实的成果,必须做到在最自然的情景下获得最原始的资料。研究者若要研究有实际意义,必须花费较多的时间深入到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研究的意义。
(三)资料多样性。对于课堂而言,研究其教学方法需要一定的资料作为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亦是如此。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需要研究者进行详尽的课堂观察记录、相关文件资料、与教师或学生的访谈、照片等资料的准备,以在保持事物原状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进而全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四)分析归纳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需要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和归纳,以了解在实际状况下观察和发现事物间的发展和影响关系。这种分析和归纳不需要设定某种假设进行论证,也不需通过量化的数据,生硬的分析相关性。
由上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特点可见,量的研究方法过于生硬的将一切研究对象数量化,对于研究对象为社会关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此质的研究方法恰可弥补量的研究方法的不足。
陈向明教授认为:“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2]
因此质的研究方法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所要求的,研究者在自然情景下实际参与研究,收集多样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符合其研究特点。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研究方法的可行性需要考虑研究对象的特点与该研究方法结合的实际可操作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引入质的的研究方法有其现实的意义:
第一,是以人为本,注重个体个性的体现。随着全社会“以人为本”理念的倡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也应遵循这一理念。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活动以人为本,注重个体的个性。质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对于研究对象深入教学现场,细致观察同时在保持课堂原有状态下以学生和教师的思维考虑问题,正是以人为本注重个体个性的体现。
第二,是人与人沟通、互动的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对象是学生、教师、和课堂,而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行为和思想的变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而这过程中的变化是而非用数量化的标准明确规定和区分的。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理论式的描述可以记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而这也是质的研究方法的特点之一。
质的研究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际需要催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虽然量化的研究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其发展方向,但基于其学科研究的性质,微观上对研究对象细致、深入的把握,更能符合研究者的研究目的,也更能真正意义上的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和改革。
第二,研究环境允许。质的研究方法需要研究者较长时间内融入研究对象的环境中去,在自然状态下了解研究对象的原始状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能够为研究者提供其研究所需要的原始环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常设学科,研究者可长期跟随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其自然状态,在环境上无需特别创设。
第三,研究者专业度满足。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者大多是高校教师、专业学者或有专业学者指导的拥有相关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质的研究方法需研究者将本人作为研究工具,也就要求其对该专业有很强的敏感性,能够抓住研究重点和对研究有重要作用的细小影响因素。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的应用原则
一般的研究方法在研究问题时的步骤通常为:确定研究现象、陈述研究目的、提出研究问题、了解研究背景、构建研究框架、抽样、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建立理论、体验效度、讨论、撰写研究报告等。[3]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应用质的研究方法也是按照一般研究方法的一般步骤实施。
但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质的研究首先需确定一个大的研究背景,而要提出的研究问题并不是非常明确。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需要收集与研究背景和目的以及相关的所有可能影响研究问题的资料,不仅包括文字、图片、甚至包括动作、录音等。在完成资料收集之后,研究者通过对资料的分析,通过对资料自然状态的描述和解释,真正理解研究对象的本质,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构建。同时,相对于量的研究可以大范围的进行调查和选取资料来说,质的研究适于较小范围内的调查,较多的倾向于个案研究。其原因在于,质的研究需要研究者长期亲自参与研究,以自身为研究工具,全面的了解研究对象自然状态下的本质。若选取大范围的调查,研究者将无法长期深入研究,更无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结合在其教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的应用其他研究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在运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时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质的研究要求研究对象处于原始状态。质的研究是对研究对象自然状态下原始状态的研究,是对实际发生的事实进行记录,并对所记录的资料进行描述性的总结。因此原始性是质的研究应首要把握的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者在进入研究环境时,应尽量不破坏原课堂的原始状态,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原始状态的体验和资料的收集,是研究者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应用质的研究方法的关键。
二是质的研究重视研究者融入研究环境。质的研究要求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深入了解研究对象,即融入研究环境。这样研究者既要把自己当做研究对象的一部分,又要同时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本身研究工具的身份。研究者在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份子时,能够从研究对象的思维出发,理解研究对象的意识世界,进而理解研究对象的行为,也就易于了解研究对象是怎样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当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时,其能够将自己体验作为研究对象的感受描述出来,从而了解最真实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状况。
三是质的研究要求研究应从全局出发,从整体性考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应当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从研究的全局出发,把握研究的这一宗旨才能真正从整体上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滤和影响因素,研究才有实际意义上的价值。这要求研究者在考虑研究对象的特征、发展规律以及提出相关建议的时候,能够全面的考虑问题,将研究的过程看做一个整体。具体来说,研究者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不能把研究的各个变量分离开来,而应把研究对象中存在的现象、人、事物看作一个整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者应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态性作为一个整体,不能把思政课教学研究活动分解成各个不相关的片段。
从总体上看,质的研究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的应用是相当薄弱的。无论是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远发展还是就研究本身而言,都应不断尝试各种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的广泛推广和使用也应不断加强,进而提出真正适用于我国国情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1]杨耕.社会科学方法的发生、范式及其历史性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1994(1).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14-36.23.
[3]陈向明: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1996(6).
关键词:思想品德 研究问题 分析
从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角度说,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学研究。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思想品德教师可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从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看,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可分为五个步骤: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问题的确定心理学、法学及国情国策文献的阅读和摘录明确思想品德研究论文的方法研究材料的收集和信息处理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一、思想品德课研究问题的确定
1.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更注重选题的实践价值和发展价值,对问题的理论价值基本不作要求,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际要求的。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实践价值,指研究成果在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意义,如:思想品德课教学幽默的美感机制研究;思想品德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题与实践题引入中考试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际作用研究等。其发展价值是指研究题目的选择对思想品德教师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探究与实践研究;初中文科综合考试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等。
2.研究问题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选定,是在思想品德课本和教辅材料、书籍、文献了解认识的过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受到启发,逐渐认识的。这一思维过程如图所示: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题目的初步设想思想品德课教科书和教学研究材料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和判断使思想品德课教研题目更加具体明确科学。
3.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研究始于问题,思想品德课研究也不外于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的内容存在三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品质状况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和责任感;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及效果的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课题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进行选择:(1)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初中学生法制观念调查研究,初中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状况研究。(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求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如何适应文综开卷考试应试误区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研究,初中学生如何写好思想品德论文研究等。
二、明确思想品德课题分析角度和方法
1.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说明。当思想品德教师选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陈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问题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成为理想的题目。例如:“论深化思想品德课改革,全面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样的课题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课题的陈述太宽泛,给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这个研究课题说,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的要求。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课研究课题陈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师和阅读者更清楚研究方向和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题陈述应着重指出中心议题和课题的前后背景。如:“单亲家庭子女自我保护能力调查”这一课题陈述,可以使人们基本上了解思想品德教师的意图和技术路线,明确了两个变量:家庭结构、自我保护能力;一个假设:家庭结构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存在某种相关。这样“小题大做”有助于确定思想政治研究的对象、性质及方法。
2.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思想品德研究课题确定后,必须明确此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须明确是用实验研究还是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还要进一步明确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或人种学研究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与实践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又是应用研究,我们一般采用比较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方法。“我国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研究”属于定性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构建‘和谐河北’、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是定性理论研究。
三、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数据的处理
思想品德课研究数据有多种形式,如定性的、比较的、顺序的,研究者通常会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统计方法主要有图表法、特征量计算法、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法、统计分组法以及统计实验法等。(1)图表法。是借助几何图形或表格来表现以整理好的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征量计算法。思想品德课教育统计学所研究的大量现象总是通过数量综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现出来的,如校园学生诚信状况研究。(3)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是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的原理确定的。(4)统计分组法。如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研究。
四、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一、现阶段师范美术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实践表明,当前师范美术理论教学当中还有一定的问题存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
(一)美术理论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在美术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使用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够更加有效的掌握美术知识,并且拥有较为高水平的美术技能等,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很多师范院校在开展美术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式都过于单一,主要应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尽管在课堂上有演练与谈话,但是学生在课堂上最为主要的任务依旧是听教师讲教,并实施记忆与练习等活动,严重缺少创新因素在里面。有的时候虽然教师在课堂上也应用其他教学方式,但是只是简单的组合到一起,学生并没有将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在其中,将其真正的发挥出来,严重影响学生培养美术素质。
(二)与实际基础教育脱轨。实践表明,有很多师范院校,在美术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都无法针对基础教育进行教学,与当前的基础教育脱轨。如今,我国基础教育已经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但是,师范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少有创新的教学方式,导致师范美术理论教育无法跟随基础教育的步伐。除此之外,师范美术教育也无法满足基础教育方面的高素质师资要求,导致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更加不了解教学的形式,无法跟随教学方面的改革步伐等。
(三)师范院校美术理论教学缺少先进的教学观念。近年来,伴随国家对基础教学的改革与深入发展,已经将以人为本的观念融入到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来,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应用启发与引导的理念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但是,在当前的一些示范美术院校理论教学当中,严重的缺少先进教育的理念,很多时候,依旧应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传统教育思想浓厚。也有很多教师在美术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看成教育的核心,看成绝对的传授者,主要采用单向的师生交流方式进行交流,严重的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无法和学生展开顺畅沟通,最终给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培养学生美术情操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二、解决现阶段师范美术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有效措施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表明,在当前的师范美术理论教学当中,还有一定的问题存在,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必将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还会给我国社会的发展设置一定的阻碍,为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一)应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师范美术理论教学当中,应用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实践表明,当前,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教育的需求,教学必须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应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在美术理论课正式开讲钱,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后想学生提出问题,之后进行讲教,在讲教完毕以后,让每个小组展开讨论,得出教师在课前提出问题的答案,并应用选举代表的形式,推出一位小组代表,总结答案。应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不仅能够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还能够让学生的思维一直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美术素质。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如今,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多媒体技术已经被一部分院校应用在教学当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为此,在师范美术教学当中,应该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例如,在美术理论课教学前,教师可以针对所要教授的内容或者作者利用多媒体的方式,收集相应的视频,或者是图片,并将所收集的资料做成课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一边讲教,一边播放课件。这样一来,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讲教的步伐,避免出现课堂上学生溜号的现象,有效的提升美术理论课堂的效率,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关键词:初中教改思想政治教学方法
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初中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而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
一、初中思想政治学科传统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观念限制教师教学方式。初中阶段的学科知识难度有所加大,对学生的学习也是一个考验。如果单纯依靠概念性的东西去记忆,学习思想政治课程就变成一门没有内容,学生只掌握知识,以大量的习题训练,规定的答案来提高教学效果,使思想政治课程变成了只是提升学生记忆力的学科,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政治课程内容多是些抽象的知识,还有些知识内容学习起来比较单调和乏味,学生或许没有学习的兴趣,况且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这些都是现代人必须具有的素质,而青少年学生的身边是一个复杂的世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快速发展也附加着很多的负面的信息,迫使他们被动地、盲目地去感受和面对生活的这些负面信息,这就导致社会现行价值观与教学目标价值观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加之思想政治学科的乏味难以与现实结合,因此达不到新课改要求下的政治学科的有效教学。
二、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创造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对政治学科教学进行改革,要从学生本体出发,研究学生的心里需求,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的与之结合起来。因此,笔者就新形势下初中思想政治课实施教学方法的转变,要从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观念的换位、课堂主体的转移三个方面着手,来加以阐述,以便更好的提升初中政治思想教育教学效果。
1、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教师转变到导师。必须把为教师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如果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那么兴趣就是学习的先导,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兴趣吸引学生去思考、探究、创造。我们要创造的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才能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在教学观念上,一定要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首位,思想政治教材所阐述的是一些政治理论的基础知识,相?对于初中其它学科的教材内容而言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直观把握,理解起来很困难。政治教学不知不觉就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而学生很难?参与进来,更谈不到“进入角色”,发生共鸣了。久而久之,学生则厌学,政治课教学失去了受教育者就自然走进了死胡同。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了存在价值,因此必须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注重他们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学、理解、说明问题的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是学生思维的启发者,要摒弃传统的“注入式”、“照本宣科”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一句话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学生转,让他们参与教学过程。因此,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习知识,还要教会学生使用用知识,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目光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所有的政治教师都应当完成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使政治课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成功。
3、在改革教学方法上,巧设悬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改变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学的现象,因而教学效果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究其原因是忽视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新教改下,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加强教的指导性,改变以往思想政治课教学总让学生有一种“干巴巴说教”的感觉。学生的这种“评价”确实指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作用的弊端。为了改变教师“说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让学生来说,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来说服自己。
怀疑引发思考,教师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设疑,让学生不断质疑、释疑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设悬念,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分析、去探索的兴趣。设计的问题时要选择所提的疑问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联的,以拉近学生与思想政治学科的距离,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提出的问题还要有思考价值。当教师设置悬念后学生积极探讨的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踊跃发言。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结论
思想政治学科作为培育学生德育的一门课程,广大教师更应该抓住新课改这一历史机遇,在认真学习新课标、领悟新课标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生理特点及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构建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改进。只要我们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探索出一条开放型、多元型的教改思路,构筑起全方位的教学格局。那么,思想政治课学科一定会走出课堂理论困境,发挥其自身特有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尹凯丰. 浅议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3:281.
关键词:心态史学;心理史学;社会史学;史学发展;独立学科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258-02
中国史学界对心态史学(history of mentality)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目前仍停留在对其若干片面的定义上,仅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对此进行专题研究,但时代的发展和学术体系自身张力使心态史学的意义不应局限于一种研究方法,而且如果不确定一个明确的定位,必将无法解决对其进一步的开发和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心态史学长期以来在一种介于方法和学科之间的境地中存在,实际上在初始阶段被看做单纯的方法,操作中其做为方法的一面较早地体现出实用功能,但当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如同心理史学(psychohistory)一样,其本身的成熟度和时代的契合度达到临界值,它就将立即拥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资格。独立学科成熟的标志与合理性通常包括本土化、二级学科的划分、具体的学术评价指标、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成果等,目前我国史学界对心态史学的研究并未达到这种标准,但已具备了向其转变的多种重要基础。本文将从研究对象、认知角度、发展基础三个方面试证明当前心态史学学科化的合理性。
一、广泛的研究对象符合时展
史学的研究对象必须要和时代需求统一,以研究一个范围内群体的生活状态入手,并以分析其较长期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应是在建立了基本的经济、政治、社会建构之后的必然一环。世界各国的史学研究对象都是历经一个由英雄到群众的发展阶段的,自欧美近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性质市民社会兴起后,稍有转变,在我国则直至封建制度消亡后才略有起步,但至史学之前,仍无根本转变。例如新史学派代表梁启超认为“治史者常以少数大人物为全史骨干,亦属不得已之事……无论何种政治何种思想皆建设在当时此地之社会心理的基础之上,而所谓大人物之言动必于此社会心理发生因果关系者,始能成为史迹。大人物之言动,非以其个人的资料而有价值,乃以其为一阶级或一党派一民族之一员的资格而有价值耳。”①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虽然目前普遍认为梁为中国第一关注心理史学和心态史学的学者,但他虽注意到社会心态的重要性,却仍归于方法论,认为最终要通过“大人物”才能体现其存在、发挥其价值,只不过这个价值同时显现了社会心态的影响。而按照的观点,我们便立刻得到了一个不同的观点,认为“人类的真实历史,不是少数人的历史”,“历史的纯正的主位,是这些群众,决不是几个伟人”。②在这种新观点要求下,我们必须要把研究对象放在历史各时期、各阶层的人群中去寻找历史本源。相对于目前较成熟的心理史学集中关注个别独立现象或某些极端研究对象,笔者可以断言,在近期内,更加注重社会广泛群体长期稳定的心态史的发展空间更大,且更符合史学观。
二、科学的认知角度符合思维发展规律
从史学的认知角度来看,心态史学是思维深化的必然结果。从个别到整体,由表象到内在的一般研究规律,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研究而言,显然就是要求我们把目光从考据中转移到深层心理演化过程中,并更多地考虑传统上认为属于不同阶层的人在一个群体中除了物质层面的冲突和共生背后的若干种因素。虽然在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因素仍属于社会的物质决定范畴之内,但这是通过一种较为直接的方式来观察深层内容的方向。当今史学领域把整体和深层内涵作为研究方向的最佳范例即是社会史学和心理史学,但二者的成果当中则多有明显的心态史学的参与,假如社会史只谈各代器具、典仪而不考其给当时人何种心理满足,或心理史只给一人做精神分析而不谈其民众为何偏服此人之鼓舞,显然缺乏说服力,既然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使心态史研究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何不能有一专门学科从开始即为整体而研究,从局部到整体的方法固然可行,但在当今大量材料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再建立一门更有整体影响的学科,既能加强对现有史料的研究,也是史学长期整合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现有的多种研究方法可为其提供良好的科学基础
史料全面化和学科交叉发展的特点使心态史的发展得以得到前人未有的条件。“科学是人运用实证、理性和臻美诸方法,就自然以及社会乃至人本身进行研究所获取的知识的体系化之结果。这样的结果形成自然科学的所有学科,以及社会科学的部分学科和人文科学的个别领域。”③目前在地质学、心理学、计量学、语言学、人口学、社会学、符号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中都有可应用于心态史学的方法,而社会史学和心理史学也从实践的角度提供给其丰富的经验,例如对于一些已经广为使用的并在历史学者中已经得到共识的方式,心态史学都可以直接应用于相关研究之中。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的唯物史观将确保我国的心态史学研究不致因为一般史学工作者在心理学方面并非专家而导致对心理学过分的使用。当然,尽管有以上条件,也须承认心态史学的发展必然面临一些现在难以预料的问题,但其本身曾作为拥有极强功能的纯粹方法的阶段也足以使其不断解决即将面临的问题,包括新定义、定位等目前使其作为独立学科尚不完善,但却是几乎所有已较为成熟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都曾遇到过的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心态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尚有不完善之处,但促使其转变的条件已经具备。限制心态史学发展的历史原因有很多,年鉴学派时期的主要问题是方法单一以及研究方向偏重社会史内容,而中国新史学派时期的主要问题是阶级局限导致视野狭窄,这些难题在现在都已经被解决。心态史学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集聚更多学者之目光,最终将由研究方法发展为独立学科,而且与其他史学分支相比,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独具时代优势。在当前的史学领域当中,如果我国学者忽视这种直接深入到民众心理层面的研究在当前的合理性,将错失当前国际心态史学领域近期相对空白的良机。
注: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转引自荣挺进:《中国现代文化泰斗大讲堂2》,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102页。
②:《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30页。
③李醒民:《科学是什么?》,《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朱定秀.心态史学方法论述评[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3).
[2]周兵.心理与心态——论西方心理历史学两大主要流派[J].复旦学报(社科版),2001,(6).
[3]石莹丽.梁启超对心理史学的具体贡献[J].山东社会科学,2007,(7).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掌握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构成,为社会研究的取向、设计、实施和策略提供程序上的指导,是社会学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功能。法国哲学家孔多赛(Condorcet,1743-1794)自18世纪90年代提出“社会科学”概念以来,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社会学科学方法论经历由实证主义和阐释主义两大取向的方法论对立体系,走向强调混合方法论,关注连续性、互补性、整合性的当代。蒋逸民将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概括为:大致经历了萌芽时期,形成时期,成熟时期和进一步发展时期。[1]
首先,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萌芽时期可以追溯到古代。如中国古代关于人口统计调查的方法,古希腊时期的商品买卖统计和测量方法,古希腊哲学自然哲学方法等等,此时的社会科学学科尚未形成,方法论多为哲学方法论。直到黑格尔哲学体系为止,古代哲学结束了辉煌时期。
其次,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形成时期,此时,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倍增,形成了自己的自然科学方法论体系,社会科学也从旧哲学那里分离出来,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此时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以受到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影响的实证主义研究为主,哈金(Ian Hacking,1936-),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石里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等科学哲学家围绕逻辑实证主义是否可以成为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如何对自然科学进社会科学研究等问题,提出实证主义的研究进路。与此相对的,是社会学家狄尔泰、韦伯提出的反对在人文学科中运用自然科学方法,强调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区别的经典阐释主义主张。至此,形成了经典的实证主义和经典的阐释主义两大基本社会科学方法论。
再次,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随着定量研究方法论模式和定性研究方法论模式的诞生,社会科学方法论走向了成熟时期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被普遍使用。其中,定量方法论被普遍用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理论检验研究,定性方法论则被用于理论建构方面。
最后是进一步发展时期,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受后现代思潮深入和广泛的影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提出混合方法研究、超学科研究、参与行动研究和自我民族志等研究方法,强调多学科基础和研究方法之间的融合。这种混合方法,其实就是一种采用相对主义的立场,对特定研究问题随意使用某种方法论的方法。
回顾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的这四个阶段,不难发现,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发展是以哲学方法论为理论基础,融合具体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方法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当代,社会科学方法论逐渐呈现出方法论取向多样化,多方法论主张相融合的特征。在这一方法论指导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这一特征,正是建构主义研究进路对于多元化的研究主张的方法论体现。
二、建构主义进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主张
建构主义一词在不同的研究领域都各有其定义,从方法论的意义上来看,建构主义是方法论相对主义,即所有知识形式都应以同一方式来对待而不是所有知识形式同等有效。由此,方法论意义上的建构主义关注的是人类作为社会行动者在科学知识的制造中所扮演的角色。
首先,就建构主义的起源而言,现象学、哲学解释学、解构主义、修辞学、符号学等哲学视角为建构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并促使建构主义放弃用真理性或有效性问题来解释自然知识的独特研究进路。正如布鲁尔对科学的“自然主义”研究进路所主张的那样,[2]建构主义的研究进路排除了传统认识论问题,割断了科学研究与传统认识论先入之见的联系,进而对以前不受欢迎的关于“客观”知识是如何由“非客观”因素建构而成的话题进行探索。
其次,就科学社会学研究领域中持建构主义主张的研究者来看,大部分建构主义者都选择从著名的科学史家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引出各自的研究主题,库恩的范式理论将科学看作是受一个逻辑结构、一个世界观所统治的传统形象彻底打破,并认为科学更像是“一个传统权威的组织”、“一种工匠活动”、“一种地方性的(locality)知识形式”,[3]所以,应该把科学与其他文化形式同等对待。受这一科学观的启发,建构主义者放弃了宏观的科学研究主题,转向了狭窄而集中的微观分析,进而影响了社会科学叙事方式从宏观向微观转向。
关键词 比较研究法;科学研究纲领;硬核;保护带
中图分类号N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8-0008-02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真知灼见。
比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重要最普遍的手段。比较研究方法,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对象加以对比,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一种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区域内特定学科的发展史,往往也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探索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促进学科纲领地科学发展。其中,横向比较是比较特定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学科发展情况;纵向比较是比较不同区域内特定时期的学科发展状况。
在比较对象确定的基础上,选取科学的方法论分析理论的进化和退化至关重要。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继承了逻辑实证主义,把实验观察事务作为检验科学知识的基础理性主义观点。根据拉卡托斯的理论,在进行学科理论比较环节中,应围绕科学纲领的硬核、保护带、反面启示规则和正面启示规则为比较层面,系统性比较分析不同纲领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学科判定纲领的进化和退化。通过编写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特定学科的发展史,得到有价值有意义的启示,促进学科未来的发展。
1 比较研究法概述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著的《雅典政制》最早出现关于比较研究的运用记录。上世纪60年代之后,比较研究方法作为一种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偏重质性研究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而是同时采用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手段,用定性与定量手段相结合深入分析研究资料,构建研究对象结构,确定比较研究对象各组成因素的整体性作用。比较研究方法可应用于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各研究领域,定性分析进行研究对象“质”方面的分析;定量分析是对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的分析。
无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比较研究法的应用都非常广泛,在大量实践应用的基础上,根据比较研究对象的不同,一些学者已经总结出一些原则,将比较分为区域性比较和问题性比较两类。区域性比较是指,比较某一特定区域内,如某一国家、地区或有明显区划划分的区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多领域问题的研究;而问题性比较与区域性比较不同,比较是围绕相关问题展开的,选取的是两个国家或地区,或是多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固定问题。研究数据或资料是开展比较研究的前提和保障,使用区域性比较研究在研究数据或资料的收集上应遵循基本的前提或原则。由于区域性比较研究是以特定国家或地区的众多领域进行整体性比较,所以,研究开展的前提条件是研究者要对所研究区域的相关问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研究者往往需要实际进入该区域,有针对性地开展参观、访问与调查,以便在适当的时间和环境下获得第一手资料。这种实地调查的方法,有时也被称为现场研究法。但一般情况下,很少有研究者能获得机会去其他地区尤其是国外单纯进行学术研究活动,即使有也可能是短期的访问调研,一手资料收集非常有限。限于客观条件制约,大部分研究国际问题的学者会采用另一种研究途径,即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大量外文文献,来间接地获取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2 科学地运用比较研究法
为了科学地运用比较研究法,应当明确运用比较研究法的步骤及注意的事宜。
实施比较研究法的环节
不同学科、专业、领域内对于比较研究法的使用具有多样性,在实施环节方面,各国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例如,美国学者乔治·贝雷迪和德国学者希克尔共同将比较研究划分为实录、诠释、连接、比较四个实施阶段。虽然比较研究法在应用领域具有多样性,不同专业在应用时有不同的侧重点,还未形成一种固定的研究模式。但一般来说,任何比较都必须确定比较问题、明确比较目的、选定比较方法、选取比较标准、聚焦研究内容等,这就是比较研究法的一般性步骤。
第一,明确比较的根本性问题,建立比较的逻辑起点。本文已将比较的对象确定为不同区域内特定学科的发展史,是对于不同区域的特定学科的科学发展史的比较研究。
第二,制定比较标准,是进行比较研究的依据。学科发展史的比较研究,往往需要着眼于该学科不同时期的典型性学派、理论、理念、事件的研究,并以科学哲学为指导,运用编史学的方式系统地整理比较。进步的科学哲学思想,便是比较研究的标准和依据。文章就是试图探索以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为分析手段,构建起比较学科发展理论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三,收集、整理资料并加以分类、解析、提取、重构,完成资料数据的收集与整合。
第四,实施比较,即比较的具体实施环节。如何科学合理地以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为指导,构建研究框架体系,是比较研究的核心环节。在该环节中,需要明确学科发展理论的硬核、保护带、反面启示规则和正面启示规则,提出理论系列的进步和退化的划界问题。
第五,形成比较研究报告,按照比较研究的预期目标,从中获得有价值的借鉴或启示。通过编写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特定学科的发展史,力图得到有价值有意义的启示,促进我国特定学科未来的发展。
3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主要内容
拉卡托斯的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波普尔和库恩的两种哲学思想的影响,是在这两种思想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其哲学思想中既有波普尔批评理性主义哲学的痕迹,也从某些层面表现了库恩哲学思想的精髓。拉卡托斯的哲学思想吸取了库恩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原则性地修改了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即朴素否证论,从而创立了自己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科学哲学。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前提假设,是“硬核”理论的提出,其是整个理论体系的最基本的原理。“硬核”决定着科学研究纲领的性质,不同科学研究纲领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相互之间的“硬核”的不同。由于“硬核”在整个系统中的决定性作用,拉卡托斯在思想体系建立之初,就限定了一个根本性假设,即“硬核”是不可反驳的,也是不可修改的。这一根本性假设可以保证研究纲领,即某一理论,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和不可置疑性。但应该明确,“硬核”本身并非一成不变,它只是一种阶段性的稳定,长期来看,“硬核”本身也具备一个发展过程。一个研究纲领的“硬核”,实际上是通过预备性的试误方式发展的,发展进程是长期的、缓慢的过程,是一种螺旋上升的结构。判定一个科学纲领的进化与退化有判断标准,如果理论“硬核”不能再指明事物的发展方向,引导事实的发展,出现理论落后于事实,呈现理论衰退的迹象,就必须放弃该“硬核”。
在科学研究纲领的理论内部结构中,支撑“硬核”的是围绕“硬核”的“保护带”,由一系列辅助假设构成,是支持“硬核”成立的理论预设。“保护带”的建立就是通过逻辑严密的辅助假设,保护“硬核”不受反驳,体现了理论体系的严谨性和适应性。“保护带”的工作机制是,当实验结果与理论发生矛盾,出现反例和反常时,触发“保护带”要利用内部的辅助假设来解释异常情况,将指向“硬核”的反驳经验的矛头主动指向自身,以规避对于“硬核”的反驳,保证“硬核”的不可置疑性。为了实现“保护带”的功能,就必须对其中的辅助假设不断地修正、完善,增加其复杂性和严密性。完善“保护带”有两种途径:一是对原有的辅助假设重新定义与解释,扩大假设的内涵与外延;二是提出新的辅助假设,借鉴与吸纳反例中出现的经验反驳,避免理论被淘汰。当然,对于“保护带”的调整并不是不加以限定的,否则,无休止地强化“保护带”中的辅助假设就很难与诡辩区分开来。判断辅助假设的修正是科学的还是伪科学的,理论体系的演变是进化还是退化,拉卡托斯在理论建立时提出了相应的判定标准,以保证理论的科学性。其认为判断“保护带”调整的进化标准与判断客观经验进步的标准是辩证统一的,有助于理论进步的辅助假设不应是特设性假说,以特设性假说驳斥反例无科学性。另外,“保护带”的科学调整的经验进步是断续显示的,并不能在立即观察到调整后的新事实的出现,因此,在调整后的理论面对反驳经验时,应留有合理的缓冲时间。
科学研究纲领内部又由一些方法论规则构成:一些规则告诉我们要避免哪些研究道路(反面启发法),另一些告诉我们要寻求哪些道路(正面启发法)。反面启发法是一种指导“保护带”工作的禁止性规定,禁止任何指向“硬核”的经验反驳,转而通过不断科学化调整和修改的“保护带”中的辅助假设来保护“硬核”。反面启发法从方法论的层面规定了“保护带”的性质和工作机制,实现了理论对于反例的驳斥与同化,增强了纲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延长了纲领的生命周期。正面启发法是一种积极的鼓励规定,指示应该寻求哪些道路,规定了理论发展的长期方针,表明了理论科学的自主性,从理论的自我调节和完善的功能来发展整个科学研究纲领。
拉卡托斯的科学哲学思想的形成,是建立在对自然科学发展史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在深入研究分析近现代自然科学发展历程的过程中,拉卡托斯汲取了波普尔和库恩哲学思想精华,创立了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提出了一个新的科学发展动态模型。他认为,科学研究纲领表现为进化和退化两种形式。与判定“保护带”中辅助假设修正的科学性标准一致,衡量一个纲领是进化还是退化的标准,在于其客观经验的进步性。如果一个科学研究纲领调整了辅助假设后,增加了经验内容,并且能够合理地解释出现的反常和反例,预见新颖的事实,则表明这是个进步或进化的研究纲领,反之,则是一个退化的纲领。科学史表明:一个研究纲领就是在进化时期也常常有一个或多个其他研究纲领与它竞争。
拉卡托斯的科学发展动态模型表明,任何一种研究纲领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是不可能永远进步的。理论进化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转向退化,随着抛弃“硬核”,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形成新“硬核”下的辅助假设,再次恢复到进步阶段。因而,历史上的任何成功的科学研究纲领都只能是暂时的成功,它们都有一个从进化到退化的发展或演变过程。否定或证伪一个退化的研究纲领的决不是观察和实验中的反常,而是一个比它更进步的研究纲领。整个科学的发展模式是: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新的研究纲领证伪并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以及其它阶段。
参考文献
[1]林聚任,刘玉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1.
【关键词】会计学;研究;方法论
对于科学方法论的演进,随时展的会计学方法也作为其中一部分发挥作用。方法论的研究就是在从事科学工作过程中形成和积累的一种方法研究模式。会计学在每次进步的同时其研究方法也会有一定的发展。研究方法的发展使人们能更清楚地研究和认识会计学。并且会计学发展体系就是在其新旧交替和演进中形成实现的。会计学的研究方法论经历一定的发展过程和阶段,其方法论的研究和探讨对会计学的实践和应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 会计学方法论研究现状
(一)研究的发展历程
从远至近,会计学的研究方法和指导思想经历了重大的变化和演进并有了质上的提高。世界各国在研究方法和认识手段方面已经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流派。纵观其发展历程,我们又可以看到,其研究方法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指导思想上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指导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在其正确的指导下及时调整目标方位对象才能使会计学的研究更上一层楼。
(二)研究的新特点
如今,学派纷争对于会计学来说已经告一段落。会计学研究在准则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进展,而对会计信息的研究有了更为同一的结论,会计学行为的研究更看重环境方面变化和影响的探究,一些会计问题的实证性研究大多都在开展,然而一些重大问题的创造和创新研究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更有效的技术和方法。为了最终的目标,也就是弄清什么样的会计学是当前社会需要的和会计的最真实的实质,会计学在多层次多角度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当前被大家广为重视和认可的实证分析的方法,虽说其研究某些具体问题来说是有效的,但其不能完全代替整体分析的方法。整体分析在会计学研究中的地位仍然不可忽视,其在研究中需要反复研究方法,也就是以整体为基础,理解和分析、验证各相关部分直接联系和关系。在会计工作研究中,归纳和演绎方法也是很重要的,但对待个体或者整体的研究也要注意一些相关的,个体的研究是有一定的特殊性的,有时候一般的规律不可以直接推论出个体的特点和特征,而一般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个体以及具体的问题,而某些问题的研究仍然会用到整体分析的研究技术方法。
(三)研究的新现状
就发展的现状了来看,会计学在中国的研究发展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但还有一个现实就是我国从事会计学这方面的人才还是比较缺乏,而且其研究的方法技术也有些单一和单调。我国在会计学创造和创新的研究方面比较缺乏,而重复研究较多;新的方法缺乏,传统的方法较多;超前的研究缺乏,滞后的研究较多;对国外那些方法借鉴的很少,而介绍的会多一点;学术性研究少的这个缺点还是存在;所以说我们要把握现实社会的趋势抓取正确实用的研究方案。
二、会计学新方法论的研究和发展
(一)会计学的科学研究体系
科学的研究工作都是在一定的科学指导思想下进行的,当然会计学的研究也不例外,科学的研究会对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所要用到的技术、目的和对象等多方面的进行指导和指引。科学的研究方法告诉我们,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最终是会成为有层次的体系的,也就是说会计学的方法论也已经达成了一个体系,而这样的体系最少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会计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会计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手段以及其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
会计研究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培训也需要形成一般的科学方法的研究。解决这个问题要看科学发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人员的约束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之后微观阶段的研究核算后,也就是研究分析之后,宏观趋势的研究中出现的阶段,即全面的研究。一般方法将训练除了研究的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影响力,同时也应注意的是,使用耗散结构,协同论和突变理论为指导的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尽管这些理论不是来自会计,但具有深远会计的研究意义。因为会计学中各学派和很多不同的意见,况且,即使需要使用系统理论来描述和解释,有会计系统研究的目标的想法。
(二)研究方法的特点
就如今的会计学来说,其会计学的研究具有全面的全领域的特点,而对于不同领域里面的会计学其又有各自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例子有很多,比如,会计问题的方法方面,上市公司企业和一般企业就不一样;研究方法方面,管理和财务就有很到差异。而具体的研究方法与一定的问题是相关的。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在不同领域里面的会计研究对大多数的科学研究方法都有运用,比如统计学,心理学,逻辑学和物理学等等。而其中的各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优势,所以说在进行研究工作的时候我们要善于利用。